时间:2024-01-15 15:06: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据通信方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概述:数据通信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要在两地间传输信息必须有传输信道,根据传输媒体的不同,
有有线数据通信与无线数据通信之分。但它们都是通过传输信道将数据终端与计算机联结起来,而使不同地点的数据终端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1 数据通信的交换方式通常数据通信有三种交换方式:
1.1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指两台计算机或终端在相互通信时,使用同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通信中自始至终使用该链路进行信息传输,且不允许其它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享该电路。
1.2 报文交换
报文交换是将用户的报文存储在交换机的存储器中(内存或外存),当所需输出电路空闲时,再将该报文发往需接收的交换机或终端。这种存储―转发的方式可以提高中继线和电路的利用率。
1.3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将用户发来的整份报文分割成若干个定长的数据块(称为分组或打包),将这些分组以存储转发的方式在网内传输。第一个分组信息都连有接收地址和发送地址的标识。在分组交换网中,不同用户的分组数据均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传送,即网络具有路由选择,同一条路由可以有不同用户的分组在传送,所以线路利用率较高。
2 各种交换方式的适用范围
2.1 电路交换方式通常应用于公用电话网、公用电报网及电路交换的
公用数据网(CSPDN) 等通信网络中。
前两种电路交换方式系传统方式;后一种方式与公用电话网基本相似,但它是用四线或二线方式连接用户,适用于较高速率的数据交换。正由于它是专用的公用数据网,其接通率、工作速率、用户线距离、线路均衡条件等均优于公用电话网。其优点是实时性强、延迟很小、交换成本较低;其缺点是线路利用率低。电路交换适用于一次接续后,长报文的通信。
2.2 报文交换方式适用于实现不同速率、不同协议、不同代码终端的终端间或一点对多点的同文为单位进行存储转发的数据通信
由于这种方式,网络传输时延大,并且占用了大量的内存与外存空间,因而不适用于要求系统安全性高、网络时延较小的数据通信。
2.3 分组交换是在存储―转发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兼有电
路交换及报文交换的优点
它适用于对话式的计算机通信,如数据库检索、图文信息存取、电子邮件传递和计算机间通信等各方面,传输质量高、成本较低,并可在不同速率终端间通信。其缺点是不适宜于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很大的业务使用。
3 数据通信的分类
3.1 有线数据通信
3.1.1 数字数据网(DDN)
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 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 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 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DDN 的主要特点是:
1) 传输质量高、误码率低:传输信道的误码率要求小。
2) 信道利用率高。
3) 要求全网的时钟系统保持同步,才能保证DDN 电路的传输质量。4) DDN 的租用专线业务的速率可分为2.4-19.2kbit/s,N×64kbit/s(N=1-32);用户入网速率最高不超过2Mbit/s。
5)DDN 时延较小。
3.1.2 分组交换网
分组交换网(PSPDN) 是以CCITT X.25 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 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3.2 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
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
4 网络及其协议
4.1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全国公安系统的信息中心互联起来,也是一个广域网。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 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 公里;局域网的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种人才信息,公安刑侦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犯罪信息系统、交警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机动车辆、驾驶员信息等等。
4.2 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 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 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 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 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和因特网协(InternetProtocol)。TCP 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 协议用于在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 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
1) 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
2) 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
3) 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
4) 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
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 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
2数据通信设备自动化
随着设备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客户对于设备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长,数据通信设备测试技术作为保证设备质量安全的专业技术,应提高测试质量与效率。为了更好地进行设备测试,提升自身质量,企业必然会应用测试工具,引用自动化测试,以带动企业整体发展。
2.1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自动化测试,通过一些测试工具、脚本等方式,对设备、产品本身进行自动测试。自动化测试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便利,还可以独立完成人工测试无法完成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实施自动化测试有助于对产品进行全方位测试,提升产品质量,节省人力、科技经费,相对缩短时间周期。由于自动化测试涉及较为宽泛,除了测试技术与测试工具的整合,还包括企业整体文化问题的层面。企业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与相应工作效率,就要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拥有自己专业的测试团队,而组建自动化测试团队的前提,是企业予以资金与管理上的强大支持,让测试团队研发的科研成果得以大施拳脚。自动化测试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代替人力进行测试工作,避免出现重复现象,同时还可以完成人工测试无法完成的工作,提升数据的可靠程度。自动化测试还具有以下优势:
(1)程序回归方便。在测试程序修改频率比较频繁时,测试效果尤为显著。因为回归测试程序都是设计好的,所以测试结果也是可以预料的。企业可以利用回归测试的自动运行,来提升数据通信设备的测试效率。
(2)更好运行繁琐测试。在企业进行数据通信设备测试时,繁琐的工作程序会让人产生排斥心,从而导致数据出现错误。而自动化测试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此事的困扰,自动化测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行大量的繁杂测试,成功解放了人工测试。
(3)进行人工测试无法完成的工作。当数据数量过大,种类过多的时候,人工测试会出现一定弊端,没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同时进行设备测试。但自动化测试可以满足这一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达成测试目的。
(4)增加测试结果可信度。通过推行自动化测试,所以执行过程中不存在人工走神或者数据录入错误的现象,使得测试结果保质保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测试可信度。
2.3自动化的局限
在自动化测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也决定了自动化测试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测试的地位。
(1)项目周期短。在项目周期本就不长的前提下,没必要去投资在自动化测试中。建立测试脚本需要资金的支持,在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的基础上使用,是浪费企业资源的行为。
(2)测试软件不稳定。测试软件不稳定容易出现中断或界面性错误,从而造成自动化测试失败。
(3)测试运行少。一些测试项目很少进行,所以如果使用自动化测试就意味着浪费资源。而自动化测试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反复运用。
3数据通信设备的具体实施方案
自动测试平台是决定自动化测试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也影响着工作回报程度,所以构建良好的自动化测试平台不仅有利于测试脚本的开发,还能够进行测试工作记录并统计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工作周期。合理完善的自动化测试系统与流程,是自动化测试整体工作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数据通信技术的革新,从而促进企业自动化的发展。
3.1自动化测试设计方案
(1)自动化测试套件。测试脚本、测试协议、测试模块与测试组的综合称为自动化测试套件。测试脚本本身是自动化测试的执行者,是通过自动化的相关测试来达到预期效果,是具有相同属性测试脚本的集合体;测试协议是项目协议下测试脚本的结合体,测试组则紧跟测试协议存在,每个测试协议至少要拥有一个测试组;测试模块是对测试协议的重新整合,形成指导测试进行的有效领导者。
(2)测试工程。在数据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案设计过程中,测试工程是一个管理与动态层面的新概念,是通过将相同属性以及相同测试环境的测试脚本进行整合衔接,再进行管理与运行的过程,使相关从业人员可以在测试工程基础上通过管理自己喜欢的测试脚本,从而满足测试要求,有助于调动测试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2自动化测试实施流程数据通讯设备的自动化测试流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1)初始化环境。数据通信设备的初始化环境需要放在Allhiit.tcl中才能够实现其真正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将初始化名字空间配置到相应名字的空间设备下,才能更好地控制并处理好全局配置文件与支持库。
(2)记录日志。数据通信自动化测试通过初始化环境后的创建日志,在测试运行过程中记录相关日志,并在测试脚本运行完成后统计测试结果,录入报告文件,关闭日志和报告文件,释放数据通信系统资源。
(3)运行测试脚本及其相关配置。数据通信设备要根据运行参数的运行次数在相关区域内进行反复提取,并加载测试协议、测试组和测试脚本的配置文件,以达到自动化测试完美完成的效果。
【关键词】数据通讯设备 自动化检测 实施方案
1 数据通信设备测试基本概念
路由器、卫星导航等中间数据承载设备随着数据通信的整体发展,而变得格外重要。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各大数据通讯设备制造商为了在国内外市场中谋取更大的市场比重,就运行市场以及网络市场展开行业竞争。企业希望通过研制高质量、高性能的数据通信设备来占得市场先机,这时数据通信设备的测试作用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2 数据通信设备自动化
随着设备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客户对于设备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长,数据通信设备测试技术作为保证设备质量安全的专业技术,应提高测试质量与效率。为了更好地进行设备测试,提升自身质量,企业必然会应用测试工具,引用自动化测试,以带动企业整体发展。
2.1 自动化的基本概念
自动化测试,通过一些测试工具、脚本等方式,对设备、产品本身进行自动测试。自动化测试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便利,还可以独立完成人工测试无法完成或难以完成的工作,实施自动化测试有助于对产品进行全方位测试,提升产品质量,节省人力、科技经费,相对缩短时间周期。
由于自动化测试涉及较为宽泛,除了测试技术与测试工具的整合,还包括企业整体文化问题的层面。企业要提高自身产品质量与相应工作效率,就要做好准备工作,例如拥有自己专业的测试团队,而组建自动化测试团队的前提,是企业予以资金与管理上的强大支持,让测试团队研发的科研成果得以大施拳脚。
2.2 自动化的优势
自动化测试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代替人力进行测试工作,避免出现重复现象,同时还可以完成人工测试无法完成的工作,提升数据的可靠程度。自动化测试还具有以下优势:
(1)程序回归方便。在测试程序修改频率比较频繁时,测试效果尤为显著。因为回归测试程序都是设计好的,所以测试结果也是可以预料的。企业可以利用回归测试的自动运行,来提升数据通信设备的测试效率。
(2)更好运行繁琐测试。在企业进行数据通信设备测试时,繁琐的工作程序会让人产生排斥心,从而导致数据出现错误。而自动化测试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此事的困扰,自动化测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行大量的繁杂测试,成功解放了人工测试。
(3)进行人工测试无法完成的工作。当数据数量过大,种类过多的时候,人工测试会出现一定弊端,没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同时进行设备测试。但自动化测试可以满足这一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达成测试目的。
(4)增加测试结果可信度。通过推行自动化测试,所以执行过程中不存在人工走神或者数据录入错误的现象,使得测试结果保质保量,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测试可信度。
2.3 自动化的局限
在自动化测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这也决定了自动化测试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测试的地位。
(1)项目周期短。在项目周期本就不长的前提下,没必要去投资在自动化测试中。建立测试脚本需要资金的支持,在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的基础上使用,是浪费企业资源的行为。
(2)测试软件不稳定。测试软件不稳定容易出现中断或界面性错误,从而造成自动化测试失败。
(3)测试运行少。一些测试项目很少进行,所以如果使用自动化测试就意味着浪费资源。而自动化测试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反复运用。
3 数据通信设备的具体实施方案
自动测试平台是决定自动化测试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也影响着工作回报程度,所以构建良好的自动化测试平台不仅有利于测试脚本的开发,还能够进行测试工作记录并统计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工作周期。合理完善的自动化测试系统与流程,是自动化测试整体工作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数据通信技术的革新,从而促进企业自动化的发展。
3.1 自动化测试设计方案
(1)自动化测试套件。测试脚本、测试协议、测试模块与测试组的综合称为自动化测试套件。测试脚本本身是自动化测试的执行者,是通过自动化的相关测试来达到预期效果,是具有相同属性测试脚本的集合体;测试协议是项目协议下测试脚本的结合体,测试组则紧跟测试协议存在,每个测试协议至少要拥有一个测试组;测试模块是对测试协议的重新整合,形成指导测试进行的有效领导者。
(2)测试工程。在数据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案设计过程中,测试工程是一个管理与动态层面的新概念,是通过将相同属性以及相同测试环境的测试脚本进行整合衔接,再进行管理与运行的过程,使相关从业人员可以在测试工程基础上通过管理自己喜欢的测试脚本,从而满足测试要求,有助于调动测试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2 自动化测试实施流程
数据通讯设备的自动化测试流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1)初始化环境。数据通信设备的初始化环境需要放在Allhiit.tcl中才能够实现其真正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将初始化名字空间配置到相应名字的空间设备下,才能更好地控制并处理好全局配置文件与支持库。
(2)记录日志。数据通信自动化测试通过初始化环境后的创建日志,在测试运行过程中记录相关日志,并在测试脚本运行完成后统计测试结果,录入报告文件,关闭日志和报告文件,释放数据通信系统资源。
(3)运行测试脚本及其相关配置。数据通信设备要根据运行参数的运行次数在相关区域内进行反复提取,并加载测试协议、测试组和测试脚本的配置文件,以达到自动化测试完美完成的效果。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数据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测试已经逐渐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关注与重视,自动化测试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人工测试工作人员从长时间、繁杂且重复的测试工作中得到了解放,还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数据错误的出现。从自动化本身特点出发,进一步说明自动化测试及实施方案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江胜文.通信设备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研制[J].电子测试,2012,2:56-59,64.
1 引言
随着技术完善和业务运营模式逐渐成形,数据增值业务给运营商及内容商带来丰厚的利润[1][2]。增值业务系统的网元结构常运行在多个不同的远端服务器,使用的操作系统差异较大。若采用系统相关FTP函数[3],则需针对不同系统分别开发,将带来繁重、复杂的系统兼容性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管道编程技术的数据传输方案,适用于多操作系统。
2 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
2.1 系统需求分析
数据增值业务系统包括业务系统、内容系统、信令终端、BOSS系统、短信/彩信网关等,组网结构如图1所示。增值系统涉及接口包括:(1)内容系统与业务系统接口;(2)业务系统与底层数据系统接口;(3)短信业务系统与短信网关接口;(4)业务系统与BOSS接口;(5)业务平台和网关接口。所提数据传输方案作用于上述接口,并由数据同步线程实现。
3 基于管道机制的数据传输方案
本方案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文件传输协议FTP、管道编程机制。
3.1 关键技术
FTP是TCP/IP协议的一种具体应用,工作在OSI模型的第七层,TCP模型的第四层[4]。FTP支持两种工作方式[3]: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如图2所示。主动模式中FTP客户端发送PORT命令到FTP服务器,被动模式中FTP客户端发送PASV命令到FTP Server。
管道是一种允许信息传递的通信机制[5],从管道“写入端”写入的数据可从“读取端”读回,从管道读取的数据总保持被写入时的顺序,可用于进程、线程通信[5]。
3.2 数据传输模块实现步骤及关键代码
所提基于管道编程机制的数据传输方案的关键步骤及其核心代码如下:
3.3 应用部署
4 结束语
本文方案基于管道编程机制,无需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单独开发,适用于不同网元模块中多操作系统协作工作环境,运行稳定可靠,易于维护和扩充。
参考文献
[1]刘晓军,马睿,许建宏,增值业务综合网管系统的数据管理及数据采集方案,邮电设计技术,2009(11): 44-46.
[2]赵国峰,邓中亮,数据增值业务管理平台的设计,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7(5): 53-55.
[3]刘斌, 浅谈FTP服务器与安全研究, 消防界, 2016(4):76-78.
[4]张艺频, 张志斌, 赵咏, TCP与UDP网络流量对比分析研究,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6):2192-2197.
[5]吴元保, 李桂香, 刘记平, 命名管道实现网络通信的编程方法, 微机发展, 1999(2): 15-18.
一、前言
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Oracle,因其具备完整的数据管理功能而被作为一个通用的数据库系统。它适应于大、中、微型计算机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早期的版本比较低,版本升级强化后的很多新功能它都不具备,而且公司对这些旧的数据库版本不再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很多客户都面临着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升级问题。
以往,当某一个系统软件更新或者升级以后,系统维护人员都要在网上将新的升级软件拷贝下来,重新安装到客户机硬盘当中。这种办法遇上节点较多的情况,工作强度就会非常大,靠这种原始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因此,客户需要一种新的方式,例如系统自动更新升级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二、升级的必要性
数据库升级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旧的数据库负荷过重,单纯靠调整硬件和软件不可能解决问题。另外,新系统的操作平台操作起来更便捷。系统的安全性有待加强,而新的系统不断在安全性能上进行强化。随着新版本的发展成熟和不断更新,Oracle对旧的数据库停止了技术支持,那么,升级后就能继续获得他们的技术支持。新的系统经过改良,拥有更好地扩展性,应用性能加强。
三、升级前期准备
(1)数据库系统升级所面临的风险是巨大。试验前期需要制定周密的计划安排,包括开发中的反复测试与验证,各个阶段的不断调试,这样才能保证产品数据库的安全性、合理性,确保升级成功。
(2)熟悉新数据库的新特性也是升级前要做的必备工作。例如,数据库的内存,数据库回闪性能,储存设置,SQL的优化和各种参数的变化等。
(3)当前期工作都准备好了之后,要考虑一下升级的路径是什么。这涉及库的发行号,有的不能直接升级到最新的版本。这种情况下,可以先将原来的版本升级到一个中间版本过渡一下,然后再向最终版本升级。
(4)最后接下来就是升级方法的选择、Oracle home的选择和数据库备份。
四、升级方法讨论
实现数据库系统升级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有数据库升级助手、手工脚本升级、表空间传输特性升级、exp/imp工具、table copy和实体化视图升级等技术方法。
(1)手工脚本升级在升级过程中为SQL和工具的运行进行了更多的控制,如果升级过程没有严格按照它的步骤进行,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同DBUA一样,手工脚本升级只能在相同的操作平台间跨数据库版本升级,并且有严格的路径需要遵循,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不能使用。
(2)exp/imp工具是数据库升级过程中最常用的工具,它能够跨越不同版本的数据库和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针对某些新的系统版本,还可以使用最新的工具,数据的转移速度比旧的工具更迅速,速度存在很大程度的提高。
(3)表空间传输升级数据库虽然也是利用的exp/imp工具,但是与exp/imp工具的速度有一个更大的跨越。它在数据迁移的过程中导入导出表空间的是更新过后的数据,也就是源数据,数据文件可以整体拷贝到更新后的数据库中。它也不需要像exp/imp一样,需要全部的数据库数据和数据库对象,对于一个十几G容量的数据库,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够完成,数据库的可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还降低了停机的时间。当然,我们还不能找出一个非常完美的方法,这种方式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使用该方法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对象都能传输到新的数据库,因此事先要对不能传输的对象生成预定的脚本。另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库前后数据要保持一致。
(4)实体化视图在分布式的数据库中应用比较广泛,一般是数据库的管理者对数据库进行迁移时使用,在数据库不断更新,数据量大的情况下,它不会影响数据总库的运行,系统的可用性提高。但是,这两种方法也存在缺陷,除了能够拷贝表数据,对于其他的数据库对象都需要手工创建,因而只能用于不同数据库之间对部分数据进行迁移。
六、结语
本文论述了Oracle数据库升级的必要性、前期准备工作、各种方式方法及其优劣性讨论,指出了数据库升级工作的复杂性,因此强调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方案执行计划任务,升级后做好调试工作,反复试验调整。只有做好这些基础工作,才能成功完成数据库的升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梁昌明,袁功智,秦占伟,陈彬.Oracle数据库升级或迁移的方法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1(29)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385-0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国内外著名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所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的应用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最基本职能就是管理数字地形图,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利用它快速地检索所需要地区的地形数据,并按照用户需要的格式进行输出。我们目前接触过的地理信息系统有多种,但对其数据管理方式有所了解的并不多。
1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1.1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同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CAD技术、遥感、GPS技术、Internte、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评价与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此多种应用系统应用到地质测绘业,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地质测绘服务业的重大创新和革命。
1.2空间数据的描述方式和特征
测量工作的主要成果是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称为空间信息或空间信息的描述信息。如果这些空间信息是以一系列X、Y、Z点串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这种形式为矢量形式;还有一种以像素阵列方式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如图片、图像等,这种方式称为栅格形式。现在测量的成果多为矢量形式,矢量形式是空间数据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矢量数据库的管理方法与空间数据的特征密切相关。空间数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每个空间对象都具有空间坐标,即空间对象隐含了空间分布特征;
(2)非结构化特征使它不满足关系数据模型的范式要求,因而空间图形数据难以直接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3)空间关系特征要求记录拓扑信息以表达多种空间关系,因而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4)分类编码特征,明确每一个、每组空间对象;
(5)海量数据特征等都对矢量数据的管理方法大大增加了难度。
1.3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基于空间数据具有自身的上述特殊特征,国内外对空间数据的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开发,长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3.1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系统
由于空间数据具有其自身的上述特殊特征,这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难以满足要求,因而大部分CIS软件采用混合管理的模式。即用文件系统管理几何图形数据,用商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属性数据,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目标标识或者内部连接码进行连接。
1.3.2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图形和属性数据都用现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不作任何扩展,由CIS软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使之不仅能管理结构化的属性数据,也能管理非结构化的图形数据。
1.3.3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由于直接采用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效率不高,而非结构化空间数据对GIS来说又十分重要,所以人们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进行扩展,通过定义操纵各种空间对象的API函数,使之能直接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
1.3.4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最适应于空间数据的表达和管理,因为它不仅支持变长记录,而且支持对象嵌套、信息的继承与聚集。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允许用户定义对象的数据结构以及它的操作。因而可以将空间对象根据GIS的需求,定义出合适的数据结构和一组操作。
2、空间数据的无缝管理
现在的测量均是将测区按某种比例尺划分成若干图幅进行,在测区表现和浏览方面不直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管理多种测量数据之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的无缝管理,也就是将测量的成果成片的管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提供作体系,在地质测绘的工作中,使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整个测区,以达到最为理想的工作效果。
实现无缝空间数据库有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是在逻辑概念上的“无缝”组织阶段。所谓逻辑要领上的“无缝”组织,只是从用户的视角来看待空间数据库,它基于Morton码的瓦片式大型地理空间数据库设计思想,并建立了一个“无缝”GIS数据库。然而,它们仍然只是一种逻辑概念上的“无缝”组织,能够完成地理数据的几何接边和逻辑接边,但物理上仍然按照图幅的概念进行存储管理,对同一地物实体在多个几何标识和同一地物标识间进行后台关联处理,对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因而说是逻辑上的“无缝”组织。
优点:在用户视点上,系统便于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组织弱点。
缺点:因为其物理底层依然是分幅方式管理地图,其分割地理实体的机制依旧,通过多个几何标识进行后台关联处理使系统的灵活性降低;查询检索依然不便(通过关联涉及多图幅或多专题):地理实体的完整性与一致性维护;数据分步管理等对“关联机制”的“压力”;插入或修改数据库会使“关联机制”不得不作相应的变动。所以逻辑上的“无缝”在本质上依然没有解决问题。
二是在逻辑上和物理概念上真正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无缝组织阶段。物理概念上真正的地理数据无缝组织是从底层、从设计者的视角解决了传统GIS的分幅管理的问题使客观对象在地理数据库中以唯一的几何和物理标识被记录,这样从本质上(物理结构)使客观世界中的完整地物对象得以在计算机中被存贮。这样,不但从用户视角看,其在逻辑上是无缝的,同时从设计者视角看,其物理地层结构也是无缝的。
优点:从内到外统一了逻辑与物理的“无缝”概念,从本质上解决了GIS数据组织上的弱点问题。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不断更新换代,这些新技术、新器件在通信网络中的广泛应用,使雷电的防护更加困难,使通信系统对防雷、防强电、防静电等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虽然对通信局(站)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雷电产生的浪涌电流对通信设备的损坏,雷击使通信中断的事故时有发生。雷击造成的通信设备损坏事故的大部分都是雷电过电压引起的,因此,加强对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的防护是建设一个好的防雷接地系统、保障通信畅通、提供优质通信网络的基础。
1 通信局(站)浪涌产生的途径
通信网络是由无数个本地网组成,每个本地网根据通信局(站)的规模大小,又由不同数量的通信枢纽楼、综合接入点和通信基站汇聚而成,不论通信局(站)的规模大小,通常都是由市电引入设备、发电机组、市电油机转换设备、低压配电设备、通信电源设备、通信网络终端设备等各个通信环节组成,如图1所示。由于通信局(站)遍布各种不同的复杂环境,各种通信网络终端设备的链接又纷繁复杂,使通信局(站)遭受浪涌过电压的几率都很高。浪涌又称为突波,就是超出正常工作电压的瞬间过电压。通常可以把浪涌电压产生的途径简单地分为:雷击与线路浪涌,这也是平常产生浪涌电压最多的现象。
1.1 雷击的渠道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激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了雷电。对于通信局(站)来说,通信建筑物或通信设备遭受雷电或过电压侵入的途径不外乎以下几种。(1)雷电直击或在附近闪击供电线路,雷电波沿电力线路侵入机房电源设备,损坏通信设备。(2)雷电直击或闪击在通信架空光缆上,在线路上产生瞬间过电压,沿光、电缆金属外皮或加强芯迅速向线路两端扩展进入机房,损坏与光缆直接相连的设备。(3)雷电直击通信基站铁塔,雷电波沿天馈线迅速侵入通信设备,直接损坏与馈线相连的通信单元,造成通信中断。(4)雷击建筑物,雷电流泄放入地时,在其接地电阻上产生很高的电位升,使地电位骤然升高,容易引起地电位反击,该电位升能够导致和外部有线缆连接的设备绝缘击穿,导致设备损坏,并且沿着连接线缆传导到其他建筑物的设备,导致其他设备损坏,如图2所示。
1.2 线路浪涌
1.2.1 故障浪涌
在电力线路中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相线与地线短路、一相开路等会产生过电压,以及其它故障原因也会引起过电压。
1.2.2 系统开关过电压
当大的电感性负载如空调压缩机等开关时会产生过电压,当开关大电容负载自动功率因数补偿器会产生过电压,当迅速切断电流也会产生过电压,如熔断器等保护负载装置因短路或过载而熔断,高能的瞬变电压就会在供电端出现。
2 通信局(站)防浪涌电压的防护措施
2.1 通信配电系统的防护措施
电源来自于供电网络,供电网络绵延千里,不论是雷击还是线路浪涌发生的几率都很高,为防止浪涌过电压沿电力线路侵入机房,通信局(站)一般要求在电源变压器的初级、次级、低压电缆进入机房交流配电屏前加装相应的避雷器,即三级雷电保护。尽管三级雷电保护对来自供电网络的浪涌进行了相应的防范,但其能量仍足以毁坏设备,更何况还有线路浪涌的产生。为了更好的防范浪涌电压,还应将电力线穿铁管埋地引入室内,并在来电入室处安装一较大容量的避雷器,此避雷器的作用是提供一低阻抗电路使大能量的闪电电流安全地流回大地。但一般的入室避雷器的钳位电压都较高,未必能提供足够的浪涌保护,因此需在保护的设备之前再加装相应的具有反应速度快的保护装置,以确保电压被钳位到设备可接受的程度。因此,通信配电系统的防雷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本理念为“逐级限压限流和绝缘配合”。
2.2 光缆线路的防护措施
通信局(站)的各种引入线缆在进入机房前,其金属外护套及其光缆金属加强芯在靠近机房的最后一个接头处以及末端等两处都要可靠就近接地,否则往往会在线缆与设备连接的终端产生火花放电,甚至出现雷击故障。因此,架空应避开易遭受直击雷的特殊地段,雷害特别严重地段应在架空光缆上方设架空地线,光缆进站时尽可能埋地引入,进入机房后,可增加光缆终端盒,并将其中的加强芯就近入地,而不能接在均压环上,若增加光缆终端盒有困难时,光缆加强芯可通过传输机柜中的加强芯固定板接地,固定板用16平方铜线就近连接到接地端子上。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国内外著名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所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的应用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最基本职能就是管理数字地形图,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利用它快速地检索所需要地区的地形数据,并按照用户需要的格式进行输出。我们目前接触过的地理信息系统有多种,但对其数据管理方式有所了解的并不多。
1、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1 .1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同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CAD技术、遥感、GPS技术、Internte、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评价与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此多种应用系统应用到地质测绘业,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地质测绘服务业的重大创新和革命。
1.2空间数据的描述方式和特征
测量工作的土要成果是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称为空间信息或空间信息的描述信息。如果这些空间信息是以一系列X. Y. Z点串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这种形式为矢量形式;还有一种以像素阵列方式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如图片、图像等,这种方式称为栅格形式。现在测量的成果多为矢量形式,矢量形式是空间数据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矢量数据库的管理方法与空间数据的特征密切相关。空间数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每个空间对象都具有空间坐标,即空间对象隐含了空间分布特征;
(2)非结构化特征使它不满足关系数据模型的范式要求,因而空间图形数据难以直接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3)空间关系特征要求记录拓扑信息以表达多种空间关系,因而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4)分类编码特征,明确每一个、每组空间对象;
(5)海量数据特征等都对矢量数据的管理方法大大增加了难度。
1.3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基于空间数据具有自身的上述特殊特征,国内外对空间数据的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开发,长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系统
由于空间数据具有其自身的上述特殊特征,这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难以满足要求,囚而大部分CIS软件采用混合管理的模式。即用文件系统管理几何图形数据,用商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属性数据,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目标标识或者内部连接码进行连接。
(2)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图形和属性数据都用现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不作任何扩展,由CIS软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使之不仅能管理结构化的属性数据,也能管理非结构化的图形数据。
(3)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由于直接采用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效率不高,而非结构化空间数据对GIS来说又十分重要,所以人们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进行扩展,通过定义操纵各种空间对象的API函数,使之能直接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
(4)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最适应于空间数据的表达和管理,因为它不仅支持变长记录,而且支持对象嵌套、信息的继承与聚集。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允许用户定义对象的数据结构以及它的操作。因而可以将空间对象根据GIS的需求,定义出合适的数据结构和一组操作。 2、空间数据的无线管理
现在的测量均是将测区按某种比例尺划分成若干图幅进行,在测区表现和浏览方面不直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管理多种测量数据之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的无缝管理,也就是将测量的成果成片的管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提供作体系,在地质测绘的工作中,使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整个测区,以达到最为理想的工作效果。
实现无缝空间数据库有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是在逻辑概念上的“无缝”组织阶段。所谓逻辑要领上的“无缝”组织,只是从用户的视角来看待空间数据库,它基于Morton码的瓦片式大型地理空间数据库设计思想,并建立了一个“无缝”GIS数据库。然而,它们仍然只是一种逻辑概念上的“无缝”组织,能够完成地理数据的几何接边和逻辑接边,但物理上仍然按照图幅的概念进行存储管理,对同一地物实体在多个几何标识和同一地物标识间进行后台关联处理,对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因而说是逻辑上的“无缝”组织。
优点:在用户视点上,系统便于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组织弱点。
缺点:因为其物理底层依然是分幅方式管理地图,其分割地理实体的机制依旧,通过多个几何标识进行后台关联处理使系统的灵活性降低;查询检索依然不便(通过关联涉及多图幅或多专题):地理实体的完整性与一致性维护;数据分步管理等对“关联机制”的“压力”;插入或修改数据库会使“关联机制”不得不作相应的变动。所以逻辑上的“无缝”在本质上依然没有解决问题。
二是在逻辑上和物理概念上真正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无缝组织阶段。物理概念上真正的地理数据无缝组织是从底层、从设计者的视角解决了传统GIS的分幅管理的问题使客观对象在地理数据库中以唯一的几何和物理标识被记录,这样从本质上(物理结构)使客观世界中的完整地物对象得以在计算机中被存贮。这样,不但从用户视角看,其在逻辑上是无缝的,同时从设计者视角看,其物理地层结构也是无缝的。
优点:从内到外统一了逻辑与物理的“无缝”概念,从本质上解决了GIS数据组织上的弱点问题。
现代政府工作环境、工作需求与早期已经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统计调查工作增添了难度。现如今,我国政府正在逐步的转变工作职能,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但是由于统计调查结果不够科学精确,因此政府所做出的决策难以发挥出实质性的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政府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很有必要。
1 统计方法介绍
目前关于统计方法的定义有很多种,一般概括性的讲,统计方法就是指通过收集、整理相应的统计数据,同时对这些统计数据反映出的问题作出相应结论的方法。因为统计资料较为复杂,多种多样,因此统计结果极易受各种因素影响。既便是相同的统计资料,如果选择的统计方法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结论不同,用来指导实践所带来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选择统计方法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按照研究目的进行选择,以此确定研究因素、研究设计类型;其次,按照数据特征进行选择,数据是否属于正态分布,同时还需要确定供研究的样本量大小;再次,按照判断统计资料种类进行选择,而后按照统计方法相对应的条件来进行计算;最后,按照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所收集的统计资料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所选择的统计学资料必须符合统计学原则。
2 数据时代下统计方法改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统计结果能够为政府作出某项决策提供参考数据,政府工作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对所要统计对象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依照实际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因,以此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解决。由此可见,到统计对政府工作来讲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早期应用的统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政府工作者的需求,这是因为传统统计方法所需要的统计时间长,统计结果也不够精确。因此在数据时代下,对统计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以及革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只有统计方法与政府现实工作需求相匹配,才能够得出精确的数据信息,也才能够指导政府工作人员作出科学的决定,以此来更好的控制研究对象。另外,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完全有能力进行现代化的统计方法革新。也就是说,数据时代下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既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3 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要点
第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新型理念。应对数据时代,首先需要有一种大数据思维。针对海量即时数据,绝对的精准不再是我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就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认为的,适当忽略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会让我们在宏观层面拥有更好的洞察力。所以,大数据思维提倡接受混乱,接受不精确性。其次,我们要改变长久以来固守的因果关系律。在数据时代,我们无须紧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因为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因果联系,往往会徒劳无功。再次,在数据时代,信息交流的渠道增多,信息传递的效率提高,要树立关口前移的统计观念,促使统计管理真正从事后转向事前和事中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
第二,按照现代政府的工作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以此转变原有的复杂报表制度,以此让统计方法向着更加方便、更加精确的方向发展。既可以让政府工作者执行统计更安全有效,也能够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在传统的报表制度中,有很多报表指标并没有必要,对于这样的指标要立即删除。若周报表、月报表以及季度报表都存在着报表指标多余的情况,政府工作人员要选择季度报表,对于周报表、月报表要给予适当的删除处理,以此确保统计指标不发生重复。
第三,可以结合当今的高科技手段,实现统计信息的资源共享。在数据时代,要充分利用数据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在做好数据存储处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分析提升数据信息的附加值。如推广统计调查元数据系统的控制,减少数据的冗余,实现数据的惟一性,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率,及时地为政府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同时国家也要加强对统计的协管力度,在统计方法上,将原本的全面统计调查方法变为重点调查以及专项调查等形式。并配合科学预测等方式。这样的改革可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从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管控。同时还能与当今国内经济环境更好地适应,并且由于国家政府的协助管理,也大大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增加其可信度。
第四,由于以往的统计方法主要是采用逐级汇报的模式,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保证达到各个部门的要求。但是其中的不定性人为因素也随之增多。导致最终统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最终统计结果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别信息只送到相关部门进行汇总,而不是将所有统计结果在每个部门都逐级汇总。这样不但可以使统计数据直观清晰,还省去了原本的多道程序,进而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于统计结果准确性的干扰。
第五,创新统计工作的体制和机制。现行我国的统计体制还是比较落后,比如以企业为对象的数据统计的生产方式,各个企业的数据层层汇总,再上报县、市、省、国家,这种数据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的效率和统计数据的质量。处在"数据"时代浪潮中的政府统计需要与时俱进,借助大数据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在体制、机制建设上规范统计程序,提高统计效率,提升数据质量,真正以洞察时代先机的眼光,扎实推进统计体制、机制的创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数据时代下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对政府工作者来说,更显重要。因为统计工作范围非常广,所以要想真正的完成统计方法的改进与革新,不仅仅需要统计人员作出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的配合。最为重要的就是政府工作人员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应用多种方式方法,加以综合作用,以此提高统计效率。
参考文献
[1]韩之农,林风,韩青.统计方法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按照国网公司“大运行”建设的要求,寿光市供电公司建设完成了“地县一体化系统”。该系统的建设将遵循国网《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功能规范》,结合“大运行”工作需求,根据地、县级调度机构的职责定位,通过对地调原有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进行新建和升级方式,实现调控一体化系统建设和地县一体化系统建设,加快地县调度数据网建设。同时按照“责任分区、信息分流”的原则,支持地调对110、220千伏变电站、县调对35千伏变电站集中监控,满足地调、县调对电网调度运行、设备集中监控大运行业务需求。调度数据网的建成,满足了电网数据的网络化传输。在县调系统方面,对其系统进行地县一体化改造,不再新建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服务器硬件设置在地调,在县调部署地调系统的广域采集服务器和地调系统的远程工作站,各个厂站通过双汇聚的数据网络和分布式采集设备向地县调一体化系统传输实时运行信息,完成35千伏站数据的分布式采集和监控。正常情况下各个县调采用远程工作站的形式,浏览厂站画面执行调控职能。
2、调度数据网的基本要求
电力调度数据网是为电力调度和生产服务的专用数据网络,其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是整个电网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同时要求电力调度数据网之间的业务交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网络专用,安全分区,横向隔离,纵向加密”。
3、调度数据网的实现方案
名词解释: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2M传输)
PT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网口传输)
3.1根据国网公司的相关要求,我们对调度数据网的网络拓扑设计如下:
设计说明:
地调侧设计为两台核心路由器(核心路由器A/B)、两台核心交换机(S-A/S-B),另外在奎文备调设置一台核心路由器(KW),其中对于市局直管变电站的信息进行直采,变电站信息直接经SDH和PTN接入核心路由器A/B和KW路由器。
县调侧设计为两台汇聚路由器,县调管辖所有变电站信息经过县调路由器汇聚后接入潍坊地调核心路由器A/B和KW路由器。
通信方式说明:该设计方案中,变电站侧可以同时使用SDH和PTN设备使用2M通信和网络通信的方式进行连接。同时县调汇聚路由器与地调直接的通信方式使用2M和PTN两种通信方式,这样能满足N-1的需求(在一路出现故障时,另一路能正常工作)。
厂站侧调度数据网的实施方案:厂站侧路由器的1E1接口配置使用DB15通信设备与SDH网络使用西门子头进行通信。同时,如果厂站侧提供PTN设备,那么该变电站同时可以使用4FSW(以太网接口模块)与PTN设备进行通信。
变电站业务的相应配置:目前变电站侧的VLAN划分为VLAN199(实时业务)、VLAN299(非实时业务)、VLAN499(应急业务),
4、基于调度数据网的配网自动化直采
由于配网自动化需要对变电站的10kV出线线路进行“三遥”的采集,在对10kV线路“三遥”信息的配网采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方式:
EMS系统转发数据到配网前置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该方式需要将EMS系统的10kV“三遥”信息使用相应的调度规约转发至配网前置机,实现对配网自动化的变电站支持。
变电站信息直采接入配网自动化前置机,该方式可以使用变电站的远动机作为配网业务的支撑机器,基于电力调度数据网的通信网络,将相关的信息上传至配网前置机,实现对配网自动化的变电站支持。
同时根据“三集五大”的相关要求,对县公司现有的EMS系统要逐步清退,因此对变电站10kV信息的直采成为了首要选择。
县调调度数据网需要单独划分pw VLAN,vlan号:1499。配网业务只涉及到厂站侧和县调核心侧的连接,不上传地调。pw VLAN信息只限制到县调中。
如果变电站部署纵向加密装置,pw VLAN业务应加密。县调核心侧可以通过调度数据网原有纵向加密实现。即在县调核心纵向加密上新增加密隧道和加密策略,县调核心调度数据网交换机配置pw vlan接口,连接配网前置服务器。此网段只接入配网相关业务,其他的变电站业务不得接入。
配网主站前置服务器与变电站远动机通讯,可以通过pw vlan通讯。
4.1、核心网络拓扑
两台核心路由器与PTN设备通过单模光或者6类网线连接,用于通过PTN连接变电站调度数据网路由器使用。县调核心路由器通过PTN与变电站路由器通讯,使用vlan号: 3000-4000。
4.2、厂站侧网络拓扑
在厂站侧从PTN设备上FE电口连接到站端路由器,然后在交换机vlan1499的接口连接到厂站侧的OTL设备上,OTL连接ONU,ONU连接DTU。
由于带宽原因,如果配网DTU通过调度数据网与配网主站通讯,则调度数据网厂站侧路由器应通过PTN链路承载相关业务。在新建的厂站侧调度数据网也可以通过PTN设备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