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5:06: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机械发展历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S23-01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以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拥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500万台左右,大多在73.5kW以上,最高达276kW;各种联合收割机150万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深松机械、整地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联合作业机械配套齐全;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饲料粉碎机、挤奶机、牛奶保鲜加工成套设备已广泛应用;节水农业中的沟灌、喷灌、滴灌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所必须;现代化的激光、计算机、声控等高新技术已在农业机械化上大量采用。当前美国已经进入全盘机械化、自动化阶段。
1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1.1农机公共管理及服务
美国对农业技术的科研经费投入较大,大学和研究机构均可得到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中心有专人负责农机化工作,各州立大学也有从事农业工程研究的部门。制造商可以同研究部门合作开发新产品,也可利用自己的力量开发或研制产品。制造商本身不零售农机具,而是在各个地区委托商销售。制造商对申请的经销商进行考察和对比,尽可能寻找推销能力强、信用好、资金充足、服务和维修力量较雄厚的销售商作,双方签订合同。制造商为每台主机购买产品责任险,且供应零配件。农机生产、销售、服务等均为市场行为,政府不可干预。
1.2农机科研
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三位一体”的体系,被许多国家所仿效。它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是美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2美国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2.1系统、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
在发达国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 以上。这种高效的推广率是与美国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制密不可分的。
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除了对基础研究和国防工业有投资外,对一般民用工业的科研不列入财政预算。但对农业科研除每年拨出大量经费外,还建立了庞大的公共科研体系。目前,从事农业科研的科学家、专家有2万多人,在农业基础理论、应用科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是在1914 年通过的《史密斯- 利弗尔法》的规定下建立起来的。
2.2美国的农场合作社与农机设施合作
美国农场合作社的历史已有200年左右。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场主合作社是1810年康涅狄格州的奶牛农场主组建的,目的是加工和销售奶油。
对于一些大型而又昂贵的农机具和公共农用设施,单个农场无力承担或无需独立购置,因此就有必要成立提供农机设施服务的合作社。设施利用合作社向社员提供设施服务,同时向使用者收取手续费,收取的手续费主要用于设施的更新和维护。最初设施利用合作社主要提供像棉花轧花机、烘干机、饲料加工机、谷物收割机、农药喷洒机等等服务。1993年它们又将稻谷烘干合作社也划入这一类。
3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
美国农业机械化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使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己成为当前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钓制约因素,引起不少美国学者的忧虑。
3.1人口日减的农区, 日渐增高的失业率
生产每一环节的机械化与电汽化, 自然节省人力,其结果在提高劳动生率的时,迫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美农业人口一直呈绝对下降的趋势。从历史观点来看,美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量可耕地上缺乏可用之劳力。机械化的发展解决了这一矛盾,但客观上也增加了社会失业率。众多无地可种的农民流入城市,为早期工业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时光的推移,昔日需要劳力的大工业时代已经过去。电子技术和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使城市无法接纳这么多人,失业率不断上升,导致出现城市拥挤、高犯罪率等许多社会间题。
3.2农业机械化使小农场破产加剧
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美农场规模日益扩大。农场破产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农场不堪重负。有部分农场主不得不在灭顶之灾到来之前卖出自己(下转第154页)(上接第139页)的农场,这使许多美国学者感到忧虑。因为新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农场兼并。最终可能动摇美国固有的家庭式农场制度。近年来美国农业部在遏止农场兼并和农区人口锐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收效甚微。
3.3城乡差别缩小,但农民政治地位相对下降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美城乡差别逐渐缩小。经济方面的差距虽然有所缩减, 但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 农民的政治地位相对下降。美国著名农业政策专家海特在谈到这种现实时就说过:“农民是政治上的少数派, 他们在国家选举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如何调整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仍将是美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4资源遭破坏,环境受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美国农业发展初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很不在意, 因为它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限于当时生产力的低下,造成的不良后果十分有限。本世纪一十年代以后, 特别是6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学者的警告,上自联邦政府下至普通百姓对资源与环境问题开始关注, 与环保有关的一系列法令法规也纷纷出台。应该说美国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视环保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其工业农业的原则未发生根本改变,资源与环保依然是今后美国农业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现在更多的学者认为美国技术先进的农业系统最终会支撑不住, 因为它损害了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森布拉姆.二十一世纪农业[M].科学出版社,1987.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8-01-01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概述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将农业的发展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也取得了实质性进步,目前已经逐步构建出一个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框架体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并已经步入农业机械化中级发展阶段。
回顾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建国之前的二十世纪初期,我们国家就已经开始研究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发明创造,并提出了引进、改良、制作和推广西方农业机械工具的思路。例如1920年我国有人已经研制出依靠人力或者畜力提拔井水的新型水车,这是我国早期比较典型的农业机械化的产品。虽然,此后还有较多类似的发明或改革,但是这一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主要依赖于对国外农业机器机具的引进或改良,并且没有在其推广与使用上取得成果,因此也就谈不上是“农业机械化”。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这一阶段的中国刚刚从战乱阴影中走出来,可以说是百废待兴。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完成了任务,全国上下将重点产业聚焦在农村和农业生产力的恢复上,因此政策上就促进了“对旧式农具的增补”和“对新式农具的推广”。历史资料记载,曾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著名的论断,该理念对我国当时的农业机械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自党的以来步入了改革开放的美好时代。这一时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在农村实行了,实行分田到户的政策,将土地的经营规模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缓了农业机械化进程。但是由于国家的及时推进,于1982年提出发展小型农业机械的构想,并于1984年准许农民私人拖拉机从事营业性运输,为农村农业的机械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逐步成为农业机械化事业投资和经营的主体,农业机械化在国家政策和法规的保护引导下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我国于2004年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战略,并制定国家到21世纪中叶前的农业机械化规划,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合理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具有支撑作用
从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一贯重视和支持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快推进农业的机械化进程,有利于对现代农业形成有力的支撑,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有益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对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道路,我们党在十七大中做了明确的指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并将此作为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的战略目标。
纵观中国农业漫长而稳定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中国在加强农村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和加强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过程的机械化程度和水平。
(一)农业机械化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发生快速转变。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它要求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和研究上,不断地在农业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取得成就和突破,进而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农业机械化大大推动了现代农业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开发以及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并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工业化的发展,为农业的机械化操作、智能化控制以及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今,我国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机的产业化和设施化,通过农机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机的设施化配置,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一系列的农业机械化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二)农业机械化使现代农业的装备条件发生重要改变。
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装备设施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来源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因而农业机械化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的装备条件,意指农业机械装备,同时还可以涵盖农业机械装备的制造、农业机械装备的推广、配套设施建设等各个相关的方面。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业机械已经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等领域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对相关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起到推进作用。可以看到,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提升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重要因素,对现代农业的装备条件起到重要的改变。
(三)农业机械化使现代农业的科技成果得以转化和应用。
科学技术体制创新的滞后性是导致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主要原因,同时给科学技术创新带来了动力不足的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自身内部就严重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缺乏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科技创新主体,根本无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化是推广农业科技的最佳载体,而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技术转化和应用机制则是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需要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以适应现代农业的精准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等特点。
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农机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的平台、农机化有效推动了农业机械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
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高低。现代农业通过机械化,大大提高生产率和商品率,而农业机械则以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大功率、高速度、高质量进行高效率的生产作业,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孟祥宝;刘海峰;谢秋波;潘明;农业机械质量检验监督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现代农业装备;2011年04期
2.蒋志强;张春梅;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3.彭卫锋;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推进的研究[J];江苏农机化;2010年03期
4.张蓝水;农业机械化: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方法——关于《矛盾论》所述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装备;2011年06期
5.王兆仓;李凤伟;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 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年04期
6.宋骥;加快农业机械化 助推眉山现代农业跨越发展[J];四川农机;2011年03期
7.夏春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分析[J];吉林农业;2011年07期
8.雒庆生;贺玢;王宝济;刘清水;农业机械化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机化;2011年04期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17-01
关于农机培训工作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它本身具备较强的现实意义。近些年来,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有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追求高质量高产量的农作,这样一来,就为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一、我县农机培训工作的目标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的北部偏西,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关于这一区域农业的开发和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想要从根本上完善现有的农机工作,进行好相应的培训,就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要做好战略目标的定位,当前的相关的培训内容比较杂,缺乏一个明确的体系和模式,所以参与培训的人员抓不到中心思想和关键所在,因而就缺乏核心竞争力。相比于我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比较繁荣,并且拥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北美地区,其大型机械化生产已经日益成熟。也就是说,随着现代农业领域的不断革新发展,农业机械化理应受到重视,要朝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靖边县其他领域的建设和完善。
二、我县农机培训工作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县尽管得到了国家在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农机培训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更是差强人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这一领域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推进,农业的发展也逐渐走向先进化,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我县属于我国重点农业发展区域,其地位自然是不容小觑。我国在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农业的发展更加国际化,我国的农机培训一定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我所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人才务必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与此同时,还要对国内外农业的整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目前,就我县的现有状况来看,农业机械化培训工作当中并没有强调机械设备与农业本身的重要联系所在,这就使得培训工作在视野上面受到局限,思维得不到拓展,大大束缚了其发展能力。
三、我县农机培训工作的创新举措
纵观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条件之一。因此,在农机培训的过程当中,要合理运用多种方式,让参与培训的人员,深切感悟到农业机械化的内涵和真谛。当然,这样的培养方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培训机构,都应当其作为一项重要工程重点推进。另外,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虽然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并且有了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模式,但是培训机构对于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并未达到与时俱进的状态,这样一来,从培训机构走出的人才难以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培训机构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人才,就应当时时刻刻注意市场动态,并及时作出修正和调整,还要根据自身所处的靖边县经济的发展特点,构建适合自身拓展的培训模式,最终使得我县走出的农业机械化人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并且培训机构还将国际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放在培训的重要位置,最大层次上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的质量。
四、发挥创新型农业机械化人才的优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专业的相关理论并不成熟,尚且处于成长提升阶段,然而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状况来看,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来作为强大的支撑力量。事实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并不能完全适应后者的要求。尽管从客观上来看,农业机械化确实为我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没有理论研究的支撑,农业机械化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支柱型产业,农业机械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自身的价值不容忽视。我国的学者应当充分意识到这样一点,以创新理念作指导,促进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发展。
农业机械化和很多产业之间都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联系,所以农业机械化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农业专业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我县政府来说,更要走创新型人才管理路线,切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可以说,缺乏创新理念的管理模式是不能够帮助农业机械化完成改革创新的,进而导致这个行业失去意义所在。传统上的经营方法和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为它有闭塞性,也没有可依据的理论基础。而国外的农业机械化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理论基础,我国农业学者应当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除此之外,农业的管理战略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和经济收益。想要保证我县的农业具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就必须对经营战略有一个系统化的调整和完善。
结语
农业机械化培训工作的开展是推动我县农业领域建设的重要力量,并且能够促进该县多个领域的进步发展。现阶段的农机培训工作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各大培训机构,因此培训机构要全面贯彻创新型理念,从多方面着手加强对人才的教化和培养。政府也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正确的调整,从而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夏丽波,王加辉.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机培训工作[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03)
[2]杨军.当前农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8)
1、工业化和工厂化农产品生产方面。在人工环境下按照畜禽、农作物、水产生产期的需要,实时进行精确管理,使农产品达到或接近设定的优良品质和性状及高生产率将成为农业新技术装备的主流发展方向。新知识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对新品种的培育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高技术、信息技术在未来农业如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将引起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变化。
2、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高效率的农机具将加快制造、研发。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
3、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推广与普及,使农业机械化得新装备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将在推进各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开展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研发中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已经步入中级发展阶段。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机械装备现存的结构不尽合理、能耗物耗偏高、科技水平较落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四者相统一。只有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高质量水平,提高农机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业从业者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
1、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新阶段。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另一方面旅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3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要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由初级阶段迈入了中级阶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
2、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设施装备条件
农业机械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不仅在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还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不仅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还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推动力,促进了农业集约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是农业设施装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农业是从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农业设施装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农业机械装备,从广义上讲,涵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1、建立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为了现代化农业的实现,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在我国农业机械的50年的发展路程中,如何使农机与农艺更加有机、有效地结合到一起,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在农机的管理、运用和科研工作当中,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农机与农艺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1 关于农机与农艺的概念
农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动力机械、作业机械,是农业机械的统称和简称。农机作为一种农业生产工具弥久存在和不断发展,是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和实施科学技术的有效载体,为实现农业作物、粮食作物大面积耕种、管理以及增产、增收提供了积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结构复杂、操作简单、投资大、使用效能高、具有明显季节性等特点。与农机明显不同,农艺是指农业生产的工艺、技术与原理,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季节农时性等特点。
1.2 关于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农机与农艺是独立存在同时又互相依存的2个整体。它们之间没有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促进的。农艺技术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渐认识、发展和总结出来的农业技术及与之有关的操作技术。农机技术是指为确保这些工艺过程更好地实现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业机械和加强其管理的应用技术。如何正确处理好2者之间的关系,使之他们相互适应并结合促进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加快实现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在农机化深度发展的时期,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农机与农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目标方向的农艺和作为载体的农机,只有互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够在现代经济体制下展现出其作用,促进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2 农机与农艺结合历程
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是不断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是农机化发展的初期,确认了农机必须适应农艺这一观念。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要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正式把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问题写入“全国农业机械化纲领”中。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科学工作者提出多学科综合研究,其中包含农业技术体系、作业工艺程序、农业机械化和机器系统之间的配套。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使用替代农艺过程,促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更有效地组合成高效、优质、科学、高产的作业程序系统,从而使农艺、农业机械2者均纳入农业工程的范畴。目前来看,有2方面益处,可以模拟环境,做到不同环境下的可调可控,从而满足农艺发展的要求。例如现在广泛应用的设施养殖和设施栽培等;很好地适应了新的形势和新的潮流发展,例如现在大力发展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最近,世界各国都提出了精细农业的概念,也称之为处方农业。这实际上就是一次农艺技术发展历程上的革命,要实现精细农业,就必须同步地发展农业机械,重视农机的研究、引进和开发,同时同步考虑信息技术等手段。
3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1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面临的机遇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的总量持续增加,装备的机构和布局也在不断优化,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57%。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面积持续扩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不断加快。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实现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装备支撑。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使用力度不断加大,作用发挥也不断增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技术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如何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进而加快解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先进的农业机械作业和传统的手工作业技术之间的矛盾,需要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加快磨合,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发展共赢。这期间,促进农艺技术与农业机械相互配合,通过农艺技术的革新来适应农业机械的发展,可大大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
3.2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面临的矛盾
现代化的农机技术和农艺技
术对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讲,农艺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革新生产工具;而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又会促使先进的农艺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充实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现时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知识、层级结构以及农民的劳动观念、劳动素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的,农民对农业机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机械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意愿。而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薄弱环节。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农机与农艺结合还不够紧密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4 促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措施
要打破部门分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现有农机科研力量,加快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的机制。要充分发挥合作社和农机生产企业的作用。要充分考虑一种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推广。要制定科学完善、互促互适的农机规范和农艺标准。要建立有效的示范基地。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与此同时,农艺与农机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如果不及时入手,加快解决2者之间的衔接、促进和适用问题,就会导致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手段难以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如何促进先进的农艺技术与农机技术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2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的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22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业机械化底子薄、起步也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步伐,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努力,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迅猛,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同时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
1.1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粮食高产、稳产,加快秸秆还田进程。总的来说,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2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我国农业发展步伐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的种田大户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和调整。
1.3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部分农户纷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自己增收创富的同时也带领更多的农户加入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潮当中。有的农户自己购买了农机具,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打工创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比较直接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
1.4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社会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根本转变。新机具、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耕、种、收、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使一些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的对策
要想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要做的还很多,尤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配合,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较多。从当前的情况出发,做好以下几点十分必要。
2.1加大宣传,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
农业机械化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自身先行动起来,要组织各个农业机械化相关部门,深入到农户家中,把好的先进的技术和农机具推广给广大农户,并积极的宣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尤其是针对个别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收入生活水平不高的地区,更要加大宣传力度。
农业机械化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在深入到农村开展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同时积极邀请当地政府负责人的加入,让当地政府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通过开展各种现场活动也有利于当地政府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难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户加入到农业机械化活动当中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和配合,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2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健康发展
农业机械不能离开农业技术而单独存在,如果两者分离,农业生产就无从谈起。所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与农业技术的发展相协调,两者要同时进步与发展,两者密切相关。所以农业机械化部门,要与农业技术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提高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3重视农业机械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机械化团队战斗力
农业机械化人才是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原动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农业机械化包含的部门众多,每一个部门都要意识到自己的重要地位,做好人才培训及培养工作,为顺利开展农业机械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要注重人才业务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致力于综合型人才的打造。
3结语
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是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及进程。农业机械化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局,对于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需要顺应时展要求,及时转变思路和方法,要想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单靠以上几点还远远不够,农业机械化工作部门还要积极探讨新时期发展的形势,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工作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提高农业生态、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出现,农业机械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分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一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是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家政策下进行,虽然国家财政收入不多,但是对农业机械的投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到1980年时,机械耕地面积就占到41%,机械灌溉面积达到40%,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经济水平落后,加上劳动力、耕地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受到一定的制约。第二阶段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由于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小型农业机械的数量随之增加,但是大型农业机械数量相对较少。第三阶段是从1994年市场经济开始的,在这个阶段,社会对农业机械的需求量增大,因此,机械数量大幅度增加,机械作业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第四阶段是以《农业机械促进法》的颁布为标志,从法律层面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指导,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发展迎来了发展高峰期,作业水平达到59%。
2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普及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2.1农业机械化为农民增产创收
农业机械化在生产过程中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机械,如在种植业中,利用机械,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在耕地过程中疏松土壤,改变土壤的原有的物理状态,从而增加产量,使农民增加收入[1]。
2.2为农业生物技术提供保障
一种先进的生物技术,必须有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才可以得到应用。例如,在种子遗传育种过程中,要选择优良的种子,才可以保证栽植的成活率与母体的优良性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拌种机、敷料机等机械进行筛选和处理,再用播种机进行播种,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先进的生物技术要与农业机械相结合,才可发挥其最大的功能效益。
2.3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无法与我国经济水平相适应[2],而农业机械化的出现可以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将机械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人类面临资源紧缺、生态退化的困境,因此,我们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虽高投入但高产出,不仅可以缓解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且可以减小农业方面的负面效应,实现协调发展。因此,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的战略性地位[3]。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实现现代农业规模化
在我国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的耕地制度严重制约了机械化的发展,因此要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改变土地经营政策。首先,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土地流转。第二,进行多主体的土地流转,鼓励除农民以外的其他经营组织参加。第三,实行分阶段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
3.2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息息相关,而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因此要加大金融投资力度,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障。第一,国家制定鼓励政策,吸引各金融机构发放关于农业机械的贷款,并对支持农机的金融机构施行奖励。第二,金融机构开展小额贷款业务,采取农户质押等形式,优化贷款业务。
3.3政府加大重视力度
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机发展,为农机发展提供保障。第一,加强农机法治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的法治理念,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第二,加强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创新,加快农机发展进程。
3.4提升农村人口素质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制约了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并对农村人口定期进行培训,在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同时,增加农村剩余人口的就业量。
3.5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增强农机服务理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加强省和省之间的合作,加大区域间的合作力度,将农机创新、农机作业等相结合,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相适应的对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一定能普及全国,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为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对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智能化人工设备的应用,会成为我国农业领域未来的一大特点。从我国的农业生产现状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对我国农业领域生产效率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机械学科的相关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从这一技术在生产实践领域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来看,其自身功能的强大性可以被看作是这一技术的一大突出特点。通过对应用这一技术的操作系统进行探究可以发现,操作系统对软件编程技术和信息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在应用软件编程技术、传感控制技术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以后,这一系统可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作用及主要的功能类型进行合理化分配,这就可以让农业机械的能耗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人工智能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与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发展问题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性。微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人工智能化特性的强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机械设备的生产领域,微电子系统可以对一些传统零件在生产实践领域所发挥出来的功能进行充分发挥。这就对我国机械设备的系统升级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应用这一技术以后,机械的故障诊断方法问题、自动调节与控制问题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优化。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步,会让建立在这一技术基础之上的机械设备对传统的机械电子设备进行替代。因而,从这一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来看,其会对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农业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
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后,电子信息自动采集功能就成为了农业机械设备在实际应用中所发挥出的一种功能,除了这一功能以外,自动控制功能的发挥,也可以提升农业机械设备在生产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确度。可以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设备在作业范围的规划能力和作业精度的处理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电子信息的灵敏度得到提升以后,机械的操作人员在对机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机械自身的控制系统,指挥机械进行一些预定的作业动作。从这一功能的作用机理来看,建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之上的作业对象数学耐模型存储功能是其发挥这一功能的一种要素。这对控制机械作业能力的强化,可以让一些因操作人员自身因素而引发的农业机械故障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农业机械自身工作效率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降低农业机械设备的故障率
在农业机械的应用过程中,机械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农户所关注的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可以让机械的使用性能得到充分的完善。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中,故障自动诊断机制和故障报警机制的应用,是这一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表现。为了让农业机械的安全性得到充分的提升,在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领域以后,自动防护功能和电子监控功能的完善,也可以让操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为了解决农业机械在生产实践领域存在的零件磨损问题,一些先进的电子元件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些建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之上的电子元件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农业机械设备自身的灵敏度也会得到充分的提升。这样在机械出现电力故障的情况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机械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入手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这就对操作人员的自身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作用下,农业机械机身的模块化处理,也可以让机械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三)对农业机械设备操作性能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程控技术和数控技术的应用,也是机电一体化在农业机械领域进行应用的表现形式。从与农业机械设备有关的操作零件问题来看,这一技术的应用对操作零件的简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机械设备的操作系统而言,这种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让便捷化的操作系统成为了农业机械的一大应用特点。在进行便捷化处理以后,农业机械设备与人体学设计要求之间的吻合度会得到较为充分的提升。操作系统的方便化、便捷化发展,对农业机械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应用以后,在农业生产领域,机械作业环境的环境参数变化问题会成为机械设备工作程序的影响因素。从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化功能的应用,是让机械设备满足用户需求的一项重要因素。在机械设备的作业环境产生变化的情况下,随着作业环境参数的变化,机械设备会从生产地域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自身的工作程序进行最优化调整。这就可以让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领域随时保持最佳的作业状态。
三、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国家农业发展状况的一大重要因素。针对我国农业机械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在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技术优势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提升,是让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赵志强,卢昕,林甦君.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2(20):132-133.
[2]马炅旻.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一、现阶段农业机械机型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第二,必须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农机化节本增效的基本属性和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使人们对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有了新的认识。以往因高性能农机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它能有效实现农业技术的高性能,它的性价比、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小农机,今后将有越来越广阔的用武之地。
二、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进行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病虫害防治,以及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业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实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发展农机化可以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农机服务业,培育一大批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派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服务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297-02
2004年,我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农业支持工业模式,开启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篇章,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在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也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元年”。正是得益于国家立法、政策拉动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刚需,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在10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让中国农机人形成了一种发展的惯性思维,更加习惯和适应这种快速增长,因而对于市场判断形成了持续的乐观情绪。而事实上,自2011年开始,中国农业机械开始呈现增长乏力的趋势。据分析,这种变化不是行业周期性引起的需求变化,而是农业机械化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的标志。
1 新常态下农机化发展呈现的特点
在2015年新年讲话中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推进各项工作,须坚持问题导向,求真务实,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奋发有为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贯彻总书记指示精神,研究新常态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出路,要深入研究农业机械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的新特点[1]。
1.1 发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区间运行
在不同的时期,受限于当时的条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不同,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属于某一个特定的区间。把握合理的运行区间基于2个要点:一是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二是符合我国农业机械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当GDP在10%以上的增速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以大于3%的增速与之相适应是合理运行区间;当GDP在7%~8%的中高速增长时,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例,超过2%的增长速度处在较合理的运行区间[1]。随着GDP的逐渐变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过渡到另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经过一个逐渐的、趋合理的变化过程,重新进入稳定期,是符合农业机械化进入中级阶段后期的发展规律。另外,农机化发展的质会稳步提高,发展的速度会逐步放缓。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能够在转型时期依然保持2%左右的增长速度,增加的绝对值非常大[1]。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在新的合理区间运行,能够赢得经济新常态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
1.2 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014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以上[2],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在农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2]。但也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耕作方式仍大量存在;农业生产资源占用多、消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竞争力弱的情况依然存在;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中国农业机械化要着力做强,大力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要改变长期以来以数量增加为主要指标的增长方式,逐渐建立以数量、质量、效益为主要指标的增长方式;就是要改变只关注提高生产能力、保障生产安全的推广重点,将提高竞争力、促进增收、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同时纳入考虑的范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获利增效为中心,适当放缓发展速度,稳中提质、增效,使农业机械化向结构合理、形态高级、效益增长的方向持续发展,在适应经济新常态中发挥农业机械化的引领作用。
1.3 注重推进和保障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四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日益凸显,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落后的生产方式使我们在取得成就时付出了过度开发、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耕地质量退化、气候变化恶劣等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2012年,我国农药施用量达180.6万t,迫切需要精量、精准、高效、安全的施药机械装备和技术;2013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5 912万t,试验表明,若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合理施肥,可节肥30%;2013年,经济社会用水总量中超过60%被用于农业生产,有些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9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国家农业节水纲要》要求到2020年达到0.55以上[3],节水空间很大。发展有政策、技术、装备支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安全农产品,获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是农业机械化主动适应新常态的着力点和发展增长点。
1.4 注重农机化发展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