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5 15:06: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常见的安全防护措施

篇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电气设备在建筑工地得到普遍应用,建筑施工的用电需求骤然增加。施工临时用电是建筑施工现场的主要动力载体,是整个工程项目高效稳定建设的重要保障。以笔者多年亲历的35KV~110 KV变电站和10KV~35KV线路的新扩建或增容改造等大小修工程,尤其今年有幸参与大西高铁张礼至襄汾西220KV输电线路新建工程,发现各类工程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是整个工程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环节,是建设单位、特别是施工单位与现场监理极易忽视的一个部位,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由于受工程建设工期的决定,临时供电系统具有明显的临时性。一般电力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期大多一年内,有的则只有几个月,甚至只有几天,且安装安全用电要求,临时用电必须在工程竣工后马上进行拆除,也就是临时用电系统需随工程的竣工而从施工现场拆除;

临时用电还具有危险性,建筑施工现场周围环境复杂,各种电气设备工作和运行环境相对恶劣,作业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由于施工工种多、交叉作业面多、人员设备进场较为频繁,很容易接触到临时供电线路发生触电危险;

临时用电系统还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进行,建设工作面也在不断延伸拓展,各类供电线路、电气设备的增加和移动,使得整个供电系统结构复杂多变;

临时供电系统还是一个负荷时变的系统,不同建设阶段所需的机械电气设备也不一样,系统负荷容量变化范围波动较大,这就对供电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以上特点可知,施工现场既是一个电气危险点较多的特殊场所,又是对安全技术水平要求十分高的特殊场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不但直接影响着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关系着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因此,在施工全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保护措施,提高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水平,保障整个工程项目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建设[1]。

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常见问题分析

1.1保护零线引出点不正确

根据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规范要求,在建筑施工现场,由专用变压器提供的临时用电TN-S保护系统中,各类用电设备的金

属外壳均必须与保护零线进行有效连接。临时用电系统中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馈电柜总漏电保护器的电源侧零线引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有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保护零线的引出方式不按规范要求进行,通常采取将临时用电保护零线从现场分配电的零线重复接地引出,有的或从总配电箱第一级漏电保护器的负荷端引出,这都可能导致有些用电设备保护零线达不到保护要求,当遇到安全故障时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1.2用电设备与保护零线间连接不可靠

在施工现场发现,很多临时用电系统在初期架设过程中也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布置了保护零线,且零线引出点也是正确的,且安装要求也做了重复接地,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设备专用保护零线连接出现不紧密不可靠现象,如临时用电系统安装人员不仔细,只是简单将保护零线与设备接地体进行简单连接,并且没有经过严格的临时用电验收就投入实际运用过程中,就很容易造成设备保护零线接线不妥当,使设备外壳出现带电或当设备发生漏电时失去安全保护等现象发生,导致施工人员在施工用电过程中出现触电事故。

1.3配电箱系统选型设计不合理

在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规范中明确规定,施工临时用电系统应按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以及开关箱三级设计为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系统。总配电箱应设在靠近供电电源附近,分配电箱应设在施工现场用电设备相对集中的区域,而分配电箱应按照各用电负荷开关箱位置布置,且其与开关箱的水平距离应在30m以内,用电设备开关箱与现场固定式用电设备控制箱间的水平距离应在3m以内。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很多建筑工地现场除总配电箱设置较为合理外,其它如分配电箱、开关箱等很多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布置,根据现场用电情况随意布置性强,且没有在箱体周围设置明显的警戒标识。有的甚至将开关箱、分配电箱进行混用,这样很容易导致发生漏电危险后,由于分配电箱额定剩余动作电流较大,通常在50~100mA,而起不到跳闸保护的作用。同时用分配电箱当开关箱直接控制用电设备,这样就可能导致某一设备出现漏电故障后,分配电箱跳闸保护直接影响其它开关设备正常用电,大大降低临时用电供电可靠性,同时还可能危及到电气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

1.4漏电保护器失效

漏电保护器是临时用电系统安全可靠供电的重要保障系统,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需要至少每天按动一次漏电保护器的试验按钮,以提高其动作可靠性和及时发现漏电保护器故障。但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大多数电工操作人员由于抱有侥幸心理等,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对漏电保护进行日常校验检查,导致已有故障的漏电保护器依然在现场继续使用,给临时用电系统埋下巨大安全隐患。有的工作人员在安装漏电保护器时,不按要求接好工作零线,导致漏电保护器只能充当一个简单的负荷控制开关,在发生漏电故障时,漏电保护器不能发挥出安全保护作用。

1.5临时施工设备电源线搭接混乱

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现场的需要,经常会出现一些施工机械临时搭接用电电源进行短时工作的情况,而在现场操作的电工往往会认为短时接线布置麻烦,忽视这类施工设备临时用电安全。在施工现场经常会看见将刀闸开关外绝缘胶盖直接取下,然后将设备电源线直接挂在保险丝上的违规用电现象,因为这样不仅造成了刀闸内部保险丝在外面,增大了触电危险率;同时还会由于临时不规范搭接点出现剧烈发热氧化,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等事故。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供电线路没按规范要求进行穿管敷设、金属丝代替刀闸保险丝、配电箱没有采取防雨措施等,严重危险到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

2、提高临时用电安全水平综合措施

2.1按照规定进行详细临时用电组织设计

按照规范要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电气设备总数在5台及以上或设备负荷总容量在50kW及以上时,应该根据施工现场条件,编制详细的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中要确定临时用电的电源进出线路径、配电房地址、总(分)配电箱和开关箱安放位置、供电线路的走向;统计用电负荷、选择变压器容量、供电导线截面、以及配电箱(开关箱)的类型规格;绘制现场施工临时用电总配电平面布置图、立面图,以及馈电柜、配电箱、开关箱的接线系统图;并制定详细的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电气防火措施。建筑工程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由专业的电气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综合分析详细编制,并经现场施工企业电气专业负责人和技术总监理工程师共同审批后方能实施。

2.2按照组织设计要求认真组织现场施工

应按照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对临时用电线路和配电箱进行规范安装施工。临时用电中室外架空裸导线的最

大弧垂点与地面的安全距离应在4.0m以上(电缆线路应在2.5m以上),室内线路敷设距地面安全高度应在2.5m以上。临时用电电缆埋地敷设深度应不小于0.6m,在经过道路、结构缝等易受外部损伤的场所应加设直径为电缆外径3/2以上的电缆套管,且在电缆和电线敷设前,要认真检查电线及电缆外绝缘层是否完好[2]。

2.3采取多等级保护

在进行临时用电系统设计、施工时,要确保整个系统具有三级配电两级保护整体结构,并严格按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逐一配电结构,杜绝配电箱与开关箱混用等不规范现象发生,并严格按照“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综合保护进行临时用电配置,同时要严格根据负荷总量进行详细计算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并设置合理匹配的动作保护时间,防止漏电保护开关出现“误动”、“拒动”等状况,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现场设备开关箱内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且其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不大于0.1s。构筑完善的零线保护系统,保护零线除了必须在配电室或总配电箱电源侧作重复接地外,还必须按规范要求在配电箱供电线路中间和末端分别作重复接地,且要用对应仪器核查每一处重复接地电阻是否小于10Ω,若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应采取相应降阻措施。

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部制定颁发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进行管理和作业,严格落实上。

述提高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水平的综合措施。同时,还需要按照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采取选用合格材料进行配电箱(开关箱)等施工配电设备制造、认真进行漏电保护器定期试验复核、构筑完善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等措施,并通过不断完善用电安全责任制度,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用电知识的培训,提高现场工作人员安全用电水平,监理单位尤其现场监理应着力提升现场安全用电的关注与监管力度,有效防止或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促进整个工程项目安全可靠、高效有序的顺利建设。

篇2

1.内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分析

1. 1护理人员方面 在内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好,缺少与患者有效的沟通,并且在护理中不细心,出现了护理差错,延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等,都是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安全隐患 ;由于护理人员操作的不规范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的还容易造成患者生命的危险;一些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不按照相关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进而导致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很多护

理人员将护理的程序进行简化,如 :简化了消毒步骤,进而使患者受到细菌的感染等,由于护理人员不按照流程进行护理,严重的影响着患者健康与疾病的恢复。

1. 2患者方面 内科护理工作中除了护理人员自身操作上的不规范导致安全隐患之外,患者的配合与否也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在内科护理中,只有患者积极的配合,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护理工作。由于一些患者的心理素质较差,并且由于疾病的影响,无法接受自己所患的疾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进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产生怀疑,不配合护理,最终耽误病情,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但是患者认为是医院的护理不到位,对护理人员抱怨,引起护患纠纷,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

2.护理措施分析

2. 1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通过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能够进一步防范安全隐患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明确自身工作所承担的责任,进而在工作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与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运用礼貌性的语言,护理动作要轻柔,本着患者的事情无小事的态度进行护理,进而可以使护理中的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促进患者康复。另外,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该不断地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以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可以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进行监督,如果护理人员有操作不规范的地方应该及时的进行纠正,以确保在护理中的正确操作。针对护理人员的操作,应该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以进一步提高护理的质量,保证护理的安全。对于新聘用的护理人员,应该组织进行专业的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对护理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详细的解说,并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加强记忆,在发生危急情况的时候,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最后,还应该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流程,对护理的步骤固定化,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某项内科护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所要求的护理步骤进行护理,一步都不能省略。另外,还应该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护理过程不规范的护理人员,应该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起到警示的目的。而对于一些护理工作流程掌握非常规范全面的护理人员,应该进行适当的奖励,树立榜样。

篇3

急诊医学中包括院前急救部分, 而且院前急救也是急救医学的主要步骤, 其主要是对急、重、危症患者实施急救护理, 也是在患者位置到医院之间实施的紧急救治处理及转运监护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将患者的生命挽救回来, 将院前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降到最低值。因急诊工作相对特殊, 环境比较差, 随机性较强, 时间紧迫, 车上配备的设备有限, 这就需要急救人员具备专业熟练地急救知识, 提高急救技能, 增强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习。山东德州平原县人民医院现将最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报告如下, 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1 院前急救最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1. 1 院前急救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流动性也相对较大, 患者多是突然发病, 各方面均具有不确定性。假如值班的急诊人员没有详细记录呼救电话, 没有问清患者的疾病、地址及时间, 盲目的出车, 就有可能引起医务人员不能准确及时的到达抢救现象, 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

1. 2 急救物品、药品及器械使用不当或者准备不充足。因急救现象具有复杂性和紧迫性, 如救护车上的物品准备不充分, 或者上个患者使用后没有及时的检查和补充, 就容易引起物品失效, 抢救仪器无法正常应用, 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1. 3 出诊不及时。一些医师、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急诊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出诊不及时, 进行急诊分针的工作人员经验不够, 没有足够的急诊医师, 不能在预定的时间达到指定位置, 对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质量造成影响。

1. 4 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实施院前急救的场所多是马路边或者家里, 路人或者家属会对正确抢救过程亲眼目睹, 因参与急救人员的数量有限, 再加上环境复杂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都可能会对抢救造成延误。假如急诊急救不及时或者技术不熟练, 实施了不正确的治疗手段都会引起护患关系激化。此外, 护理如果对抢救仪器的使用不熟练, 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全面, 对抢救的程序不明确, 都会引起抢救配合的效果不佳, 延误患者的抢救时机,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1. 5 忽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在实施院前急救时,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生命进行抢救的同时, 常常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忽略, 也可能匆忙中忘记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另外还有可能在实施除颤、插管等技术时没有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如果抢救不成功就容易导致医患纠纷。

1. 6 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 没有对已经死亡的患者进行常规救治, 没有仔细检查死亡的患者, 或者没有保留有效的死亡检查记录。

1. 7 不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 风险意识淡薄。由于社会逐渐的进步, 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逐渐的提高, 患者逐渐增强了就医过程中的权利和自我保护, 院前急救护理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如果护理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 不了解自身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具有的责任和义务, 没有及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 都有可能导致医患纠纷。

2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 1 加强岗位责任教育, 完善急救电话联网体系。现在本院都是由德州120指挥调度中心统一部署安排, 急救电话打入以后由调度中心统一进行调配, 根据求救人员提供的姓名、病情、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街道、电话等选择就近医院进行分配, 然后打印出相应的出车单据, 这样就避免了接电话不详造成的后果, 保证出诊人员及时迅速的到达急救地点, 另外要求120急救医务人员和司机24 h待命,保证及时出诊。

2. 2 提高法律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通过对法律知识进行培训, 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让护理人员真正了解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使管理者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相关法律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因实施院前急救需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性、技术性、复杂性, 因而很容易出现医疗纠纷, 因而应提高在职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患者的责任心, 让医护人员了解工作中需要运用法律来进行自我保护, 规定医护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急性急救处理。

2. 3 增加院前出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 使其了解到急救工作的重要性。能够真正的为患者着想, 不断的提升院前急救技术水平, 定期对急诊护理人员实施中毒患者、心肺复苏、休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心理衰竭、心电监护、电击除颤、复合伤处理、静脉留置针以及现场搬运等技术的考核及培训。

2. 4 制定转运风险预案, 重视患者病情观察。在实施转运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医务人员应陪在患者身边, 随时观察患者的各项变化及心理需求, 如出现问题, 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 确保患者能够得到不间断的护理和治疗。

2. 5 准备急救箱, 合理摆放抢救物品及药品, 做到定物、定人、定位、定期及定量维修, 用过的物品及时更换。要求每个出诊的人员必须检查好自己的急救箱, 保证出诊所带出的急救器材及急救药品完好, 认真完成每个抢救细节,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抢救的成功率。

2. 6 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医务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急救前必须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讲明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操作存在的利弊以及可能出现失败的几率, 在得到患者或者家属同意后, 才可进行操作。医务人员接诊后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对患者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解释, 让患者家属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

2. 7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要仔细查体, 对已经死亡的患者必须常规抢救30~60 min后, 再做心电图, 如确认患者已经死亡, 将其结果告知其家属。

2. 8 建立院前急救病历和院前急救登记本, 急救病历需要详细记录呼救的时间、联系方式、地点以及简要的病情, 同时记录到达的时间、患者的病情变化、院前急救过程以及用药情况, 向患者家属简单介绍患者的病情以及采取的治疗方案, 同时要求双方签字, 做到有据可查, 这样不但能够反映出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病情变化, 也可以防止出现医疗纠纷, 将风险降到最低。做到以人为本, 以爱心为本, 能够真正的做到换位思考, 提高急诊患者的满意度。

总而言之, 实施院前急救不但要尽快的完成对危重患者的急救, 同时还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人为本,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4

手术室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有其特殊性,相对来说也是较为复杂的科室。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手术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引起事故[1]。护理安全直接反映护理质量的好坏,所以护理人员具有安全防护知识和意识,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有助于手术的成功。这里我们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2名2014年8月开始在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平均工作年限9年,其中1~3年3人,4~14年7人,15~25年2人,年龄22~42岁。

1.2调查方法

根据护理人员在手术室的工作情况制定两份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对其进行调查。问卷1周内全部收回,有效率100%。1.3分析方法根据问卷结果,对所调查的护理人员进行访谈。

2结果

2.1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情况

结果显示,手术室护理人员个人安全防护意识均较薄弱,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

2.2护理人员安全防护认知情况

结果显示,所有人员均未认识到手术室存在的潜在危险物品,甚至一些常见的潜在危险物品对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说比较陌生。

2.3沟通结果

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认为戴手套工作不够方便,且并未发生因不戴手套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个别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接触患者体液或污染物时往往忽视戴手套的作用。所有护理人员都知道手术室工作中应直接用手传递尖锐器具;大部分护理人员知道术后应洗手,但仍有部分人员忽视这个流程;大部分护理人员会习惯性地将针帽套上;一些护理人员认为戴防护镜不舒服,会影响观察,所以不戴。

3讨论

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能够认识长时间工作或压力过大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但对安全防护方面的认知不足,不仅缺乏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而且对一些常见的有害物和易传染病认识不够。工作年限在4~14年的护理人员自我安全意识较强,但仍有待提高。手术室护理不仅关系到患者安全,还会影响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所以良好的护理是安全的保障[2]。医院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1进行岗前培训

因工作需要,手术室护理人员经常会处在危险的环境之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具有安全防护意识。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必须清楚安全防护的方法。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核安全教育,不仅是对护理人员自身负责,更是对患者和医院负责。医院的护理部门应结合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上岗前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内容应包括:确保室内空气流通,以防空气污染;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室内消毒;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自我防护,接触有危害性液体时要戴口罩、手套等,保护双手和眼睛;正确使用电刀,防止烟雾的吸入。

3.2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安全意识

除了学习必要的安全知识外,护理部门应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学习各种手术操作流程及解剖知识,清楚手术中使用到的各种器具,知晓手术室护理存在的危险因素。严格规范护理操作,术前了解患者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对传染病患者,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术中保证良好的工作状态,集中注意力,做好细节工作;术后对使用过的器具进行常规处理。如使用过的注射器进行集中毁形处理,接触到的消毒剂、麻醉剂、X线等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实施急诊手术的时候,因对患者了解不够充分,故均按感染手术的程序处理,尽量避免感染源扩散,对有感染性伤口或HBV呈阳性者手术时,手部皮肤有破损的护理人员不应参与。

3.3建立健全手术室规章制度,确立防范措施

(1)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医院管理层应重视手术室的安全防护工作,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3]。对护理中使用的安全防护用具要确保质量和数量,避免因为防护用具不足或质量问题而造成对护理工作者的伤害;为护理人员安全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2)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医院管理部门应为各部门提供畅通的信息反馈平台,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使手术室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防控对策,得到反馈后,相关部门应及时展开调查,根据情况提出解决办法,保整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以外,护理部门应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找出工作潜在的安全问题,针对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尽可能在手术前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解决,最大限度地降低安全风险。

3.4成立安全防护干预小组

由科室的护士长以及护理骨干组成一个安全防护小组,根据在工作中的真实情况,分析讨论,帮助医院健全手术室相关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应急预案。护理干预小组对各项制度及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各项规范制度落到实处。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排查,尽早发现安全隐患,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防护的管理水平[4]。

4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经常处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之中,护理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是必须关注的问题。针对大多数护理人员对手术室存在的安全防护风险及相关防控措施认知不足,缺乏安全防护意识的情况,医院应加强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可行措施,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古力米热•牙生,热孜万古力•铁木尔.手术室护理员职业安全防护认知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4,32(11):1041-1043.

[2]李风玲.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认知情况调查及干预对策[J].中国农业卫生,2016,7(13):61-63.

篇5

据相关资料统计,艾滋病发病率近年来有所升高,其数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一直以来都是临床重点关注的疾病类型。对艾滋病检验科医护人员来说,因为其每天都会接触艾滋病患者的体液或者血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感染危险[1]。所以,切实增强艾滋病检验工作中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宣教指导非常有必要。本文选取我区42例检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区从事艾滋病检验工作的42例检验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摸球法分为参照组(n=21)和实验组(n=21)。参照组男12例,女9例,年龄25~47岁,平均年龄(36.5±3.5)岁,工龄1~30年,平均工龄(12.6±2.3)年;实验组男12例,女9例,年龄27~46岁,平均年龄(38.2±3.1)岁,工龄2~32年,平均工龄(11.6±2.5)年。两组检验人员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工龄)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差异较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未进行安全防护教育,实验组进行安全防护教育,主要内容为:向其介绍艾滋病的基本常识,帮助其明确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及日常工作中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同时还要其了解检验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与发生职业暴露后应该及时采取的处理措施。

1.3观察指标 采用本单位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两组检验人员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提升情况,主要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基本常识、常见传播途径、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常用预防策略、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对症处理方法、防护态度与措施等。评分越低,表示检验人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越差。另外,对两组艾滋病检验工作中国暴露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统计学软件包SPSS22.0分析所得数据,采用(x±s)描述相关知识评分和自我保护意识评分,并予以t检验,采用(%)表示暴露率,进行χ2检验,将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及自我保护意识评分 两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及自我保护意识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两组艾滋病检验中暴露率 实验组与参照组艾滋病检验中暴露率分别为19.0%、76.2%,组间统计比较结果显示,参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3 讨论

艾滋病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其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艾滋病死亡率较高,就目前而言,临床尚未寻找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2]。艾滋病检验人员因为与艾滋病患者体液、血液频繁接触,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较大。据调查显示,现在很多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艾滋病检验工作的人员都比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艾滋病检验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是临床必须严格落实的工作项目。制定严格的艾滋病预防准则,进行安全防护教育,可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暴露,以降低艾滋病感染率,保证检验人员生命安全[3-4]。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在艾滋病检验工作中加强检验人员安全防护教育,有利于降低暴露率,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以及增强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翠玲.探析检验人员在艾滋病检验中的自我安全防护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30(5):32-33.

篇6

1 专业背景

对电力企业来讲,电网调度部门需要通过调度自动化系统,及时掌握电网运行状态,做出正确决策,必须要保障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抵御黑客、病毒、恶意代码等各种形式的侵害。可是,对部分电力企业来说,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实用性不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提高性能,才能更好保障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稳定。

开封公司2011年第四季度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统计显示,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累计维护时间254小时。维护时间较长,如若存在突发时间,可能造成系统可用率低于《调度自动化运行管理规程》和《电力调度技术标准汇编》中单机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5%的要求。

而结合开封公司实际调查发现,影响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实用性的最主要问题是:IDS误报漏报。要解决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不安全因素,首先要解决IDS误报漏报这一问题。

2 原因分析

对IDS误报漏报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出7条末端原因:

(1)经验不足: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投入运行只有一年,维护人员对系统的掌握大多停留在表面,对攻击告警信息的分析能力不够。

(2)人力缺乏“班组人员共计5人,肩负开封地区地调主站、四个集控站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子站的自动化设备,以及调度数据专网、电量计费等系统的维护工作。但是,由于班组定员数量是依照全公司的工作需求,进行合理分配的结果,不属于我们的调配范围,因此不是关键因素。

(3)责任心不强:维护人员有时候抱侥幸心理,延长巡视间隔时间,不能自觉进行巡视工作。

(4)规则策略不完善:部分规则策略的检测条件过于严格,在抓到几乎所有的攻击行为的同时,但可能导致一些误报;部分规则策略的检测条件过于放松,这就导致漏过一些攻击

(5)存在后门或:安全防护大区外部存在后门或,时刻威胁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6)误操作:使用方法存在过失,经常习惯性操作导致误操作。

(7)系统存在漏洞和开放端口:系统开放与业务无关的端口,提供与业务无关的服务,存在系统漏洞,尤其是新被发现的漏洞。

综上分析结果不难发现,导致IDS误报漏报的要因就是:

(1)规则策略不完善。

(2)存在漏洞和开放端口。

(3)经验不足。

3 对策措施

实施1:完善系统监测规则和策略。

(1)过滤误报。对系统产生的告警,根据所监控的具体网络环境可以判断为明显误报时,可以设置为不告警。

(2)过滤不关心告警。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报告很多类型告警事件,比如登录成功、登录失败及探测扫描等。有些事件对于事后分析非常有帮助,但日常监控界面上大量的这些事件有时会影响对主要事件的关注,因此需要标注那些不关心的事件让其不显示,但仍然记录进数据库。

(3)定制关心的安全事件。通过查询系统我们发现,安全厂商仅仅通过定义规则来检测常见的应用、系统攻击事件,而针对具体应用系统的攻击行为和网管人员自身关心的事件可能没有涉及。因此我们针对这一特点,寻求厂商的支持,添加对应规则。

(4)正确判断误报。根据网络环境进行判断,具体判断过程中会有迹象可寻。常见的误报通常会导致大量报警,这样在入侵检测系统运行一段时候后,使用日志分析工具对所有告警进行一个统计分析,选取告警数据前10位的告警,或者直接在控制台界面上选取告警率比较高的报警,通过对这些告警进行分析,协助进行判断,从而达到减少误报漏报才来的影响。

实施1:减少了IDS的误报率和漏报率减少了维护人员对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维护工作量,提高了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用性。同时,也从侧面减轻了人力缺乏对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

实施2:修补系统漏洞,关闭系统业务无关的端口及服务。

对IDS系统的系统漏洞进行了检测,并及时修补相关补丁。同时,经过和厂商相关技术人员的交流,关闭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无关的业务端口及服务。

实施2基本完全抵制了攻击利用系统漏洞和相关端口、服务,绕过IDS系统进行攻击的方法,使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用性得到了加强,能够有效的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实施3:开展技能培训。

聘请技术工程师向调度自动化班的全员讲解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整体结构、联接关系、维护方法以及故障处理等过程。

培训后,工作人员对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故障预判、处理及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各项工作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4 取得成效

对2012年第四季度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再次统计的结果显示:开封公司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累计维护时间51.5小时,比去年同期的254.0小时,减少了79.72%。通过前后对比也发现,IDS误报漏报已经不是影响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实用性的主要问题。

同时,经计算,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可用率高于97.38%,达到并超过了95%的目标值。可以说,通过以上举措,成功降低了IDS的误报率和漏报率,提高了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用性。

5 结语

篇7

一、现状调查

对2013年第四季度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统计。其中因IDS误报漏报、设备宕机、网络故障、电源故障和其他原因导致的维护总时间分别为189.5、44.5、13.5、2.0和4.5小时,累计维护时间为189.5、234.0、247.5、249.5和254.0,累计比例分别为74.60%、92.13%、97.44%、98.23%和100%。

2013年,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累计维护时间254小时,而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可用率不高于86.31%,低于《开封电网调度自动化运行管理规程》和《电力调度技术标准汇编》中单机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5%的要求。

而从表中我们可以对比得出,影响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实用性的最主要问题是:IDS误报漏报。因此,只要消除IDS误报漏报这一问题,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用性。

二、原因分析

依据现状调查表,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着手,利用鱼刺图追本溯源,对IDS误报漏报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出7条末端原因:系统规则、策略不完善;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人力缺乏;数据源存在后门和;误操作;系统存在漏洞和开放端口。

三、解决措施

实施1:完善系统监测规则和策略

①过滤误报。对系统产生的告警,根据所监控的具体网络环境可以判断为明显误报时,可以设置为不告警。比如:某个机器被告警有木马,而这个机器肯定没有开放相应端口或者没有被种植木马;或者是某些特定应用引起的某种类型报警,这时对于只是针对某个系统的情况,设置对此系统IP不告警、不记入数据库。

②过滤不关心告警。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报告很多类型告警事件,比如登录成功、登录失败及探测扫描等。有些事件对于事后分析非常有帮助,但日常监控界面上大量的这些事件有时会影响对主要事件的关注,因此需要标注那些不关心的事件让其不显示,但仍然记录进数据库。

③定制关心的安全事件。通过查询系统我们发现,安全厂商仅仅通过定义规则来检测常见的应用、系统攻击事件,而针对具体应用系统的攻击行为和网管人员自身关心的事件可能没有涉及。因此我们针对这一特点,寻求厂商的支持,添加对应规则。

④正确判断误报。根据网络环境进行判断,具体判断过程中会有迹象可寻。常见的误报通常会导致大量报警,这样在入侵检测系统运行一段时候后,使用日志分析工具对所有告警进行一个统计分析,选取告警数据前10位的告警,通过对这些告警进行分析,协助进行判断,从而达到减少误报漏报才来的影响。

实施1完成后,大大较少了维护人员对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维护工作量,提高了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用性。同时,也从侧面减轻了人力缺乏对系统稳定运行带来的影响。

实施2:修补系统漏洞,关闭系统业务无关的端口及服务

对IDS系统的系统漏洞进行了检测,并及时修补相关补丁。同时,经过和厂商相关技术人员的交流,及对电网调度自动化相关业务的统计和其所使用服务、端口的分析,关闭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无关的业务端口及服务。同时,还将修补漏洞工作写入班组日常工作内容,以达到及时修补新发现漏洞的目的。

实施2完成后,使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实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从而能够有效的保障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实施3:开展技能培训

邀请科技公司的安全工程师向调度自动化班的全体成员讲解了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整体结构、联接关系、维护方法以及故障处理等过程。培训后,工作人员对电网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故障预判、处理及分析能力大大提高,各项工作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效果检查

篇8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2-0084-02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工业企业生产所带来的废气排放量大量增加。城市总的固定污染源除了工业生产的炉窑,还有锅炉、加热炉、民用炉灶等,其中以工业炉窑的废气排放量最大。废气向大气中的排放,使得大气环境中的空气成分和浓度发生变化,大气环境发生改变,污染的大气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城市固定污染源的废气排放,对废气排放进行监测十分必要。但是对于固定污染源废气排放进行监测,除了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方法的正确使用以及监测数据的分析等环节之外,对监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也是十分必要的。

1 固定污染源废气排放监测进行安全防护的必要性

对城市固定污染源的废气排放进行监测是指对排放到大气中的气体中的有毒有害成分进行样品采集,并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用以检验这些污染源排放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是否符合排放标准要求,对废气净化的装置的配置、性能进行评估。样品分析结果和废气净化评估结果作为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在对废气进行监测时,废气中存在多种污染物,而且通常浓度较高,同时城市固定污染源监测的环境和地点通常是在高温情况下的高空作业,这就使得监测工作中存在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必须安全防护措施十分必要。从当前废气监测工作中安全防护措施的应用现状来看,安全防护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污染物中毒的事故层出不穷。对此,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安全防护,这不仅是对监测人员人身安全的防护,更是监测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2 安全防护的重点问题

2.1有毒有害气体

城市固定污染源中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生产类型的不同,废气中污染物种类烦多,浓度也不同。大多数的大中型企业都对废气的排放采取了必要的净化处理措施,但是资金和技术有限,处理工作不到位使得处理后的气体中仍然含有浓度较高的有害气体。对于监测工作人员来说,如果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废气中的毒害物质即时有少量进入人体内,都会对人的机体组织造成影响,或者发生物理作用,或者发生化学作用,导致机体组织遭到破坏发生病理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例如SO2、硫酸雾等有毒气体进入呼吸道后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烟尘被人体吸入后会引起肺病,苯并芘等物质能够致癌,如果是CO中毒,则所引发的后果将更为严重。

2.2 高空作业

在两米以上的高基准情况作业都属于高空作业。高空作业根据高度的不同,也有等级之分。在对城市固定污染源废去排放进行监测时,通常高度都在二级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米,处于特级高空作业的范围。在这种高度的环境下工作,一旦发生坠落危险,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更应该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对工作人员加以保护。

2.3 高温作业

通常情况下,人体在工作中所处的环境温度,最高不能超过29度。超过此限的温度会对人的正常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人体在高温的环境下作业,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变化,超过人体的生理上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引起人体的病变,其中中暑是最为常见的人身病变。在对固定污染源监测时,烟道排放口的温度很高,远远超过人身所能承受的温度,如果是在夏天则使温度更高。在这种高温环境下工作很容易导致中暑的发生,甚至发生更严重的危险。

2.4 用电和噪声

在监测的过程中,不当的用电,一旦发生事故,会对人体造成局部的损害,甚至发生生命危险。监测位置在离高噪声源较近的情况下会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引发职业病的发生。

3 安全防护措施的使用

3.1 提高重视,加强安全教育

监测人员要对监测工作中的安全防护提高重视,对危险因素加强认识,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学习。时刻保持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安全防护,尽可能的避免任何危险事故的发生。

3.2 监测点位的选择

监测点位不仅要考虑到样品采集的有效性,还要考虑到监测过程中的安全防护问题。监测点位的选择时,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在负压状态下的烟道开设采样孔。如果采样孔的开设只能在正压状态下的烟道上时,一定要在孔外进行必要的防喷装置的配置。监测人员在采样时,要处于上风口的位置,特别是污染物浓度高的情况下,一定不能在下风口进行采样。

3.3 监测平台的安全防护

监测平台的搭建必须具有牢固的梯子,安全的平台,以及坚固的扶手。在工作平台上设有安全防护栏。同时高处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带。如果情况允许,最好在采用平台安装滑轮用以吊运采样设备。

3.4 个人防护

进行废气监测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对自身进行防护,如安全帽、手套、耳塞、口罩等等。尤其对工业窑炉进行废气监测时,因为存在大量高浓度的污染物,必须配备安全防护专用的眼镜、口罩,条件允许最好应配备CO自动报警仪和防毒面具。

3.5 高温防暑

在高温环境下作业会排出大量的汗水,要注意防止身体发生脱水或者脱盐,这样极易引起中暑,要准备解暑降温的饮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条件允许,监测时间尽量避开酷暑的中午时间。

3.6 安全用电和保险

注意安全用电,谨防触电事故,由专业电工进行用电线缆的架设,并使用绝缘用具进行操作。即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如果条件允许,可为监测人员投保人身保险,使工作人员享有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电力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整个电力系统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复杂性等明显特点,它的安全运行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智能电网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电力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力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如何采取强化措施做好对电力系统通信安全的防护,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电力行业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建立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在电力自动化安全运行模式中,自动化通信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是电力自动化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在整个智能电网系统中比较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主要是把规范的操作流程、先进的管理技术、科学的技术方案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到电力自动化当中,达到对通信信息安全彻底防护的目的。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是加快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电网系统整合建设、电力电源格局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完善国家电网的智能化建设有着决定性作用。

2 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的常见问题

2.1 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中心站问题

信息中心站可谓是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在安全防护方面应该重点加强防护。内部通信站的所有数据都会在信息中心站汇集整合,系统在接收和传送外界数据的过程中都要通过信息中心站接口。如果接口遇到病毒攻击,整个通信系统就会被病毒入侵进行破坏,信息中心站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便不能继续运行,最终导致电力系统瘫痪。

2.2 防止网络病毒入侵问题

网络病毒攻击是当下电力自动化通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安全隐患,做好通信安全防护、避免遭受病毒攻击是最基本的安全防护常识。而现在大多数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还未建立科学的严防病毒体系,在控制主机和服务器之间缺乏有力的衔接方法,应该把主机和服务器列为重点病毒清理对象,对整个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网络进行常规的病毒查杀,及时更新病毒库。

2.3 电力自动化通信数据备份问题

在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的日常安全运行中,将重要的资料数据进行备份是很普遍的一种安全防护措施,这是对数据的一种常规保护。但是由于这些资料经常储存在存储器或是网络上,有着极大的危险性,一旦通信网络中遭到病毒入侵或是硬件设备损坏,极易造成重要数据丢失。因此,应该实行集中和分散两种储存方式,同时采用先进的存储载体,制定相对科学的数据备份方案。

3 强化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的具体措施

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主要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进行故障报警、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电网运行过程中信息的传送和交换。为了实现发电厂发电供电,对电能进行合理分配,保证电力质量的使用,及时的预警系统故障,这就需要对通信系统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并且能够在安全管理中确保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可靠有效、即时传送等。强化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几下几点:

3.1 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科学管理系统

目前来说,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管理系统主要是依赖生产厂家的相关设备和设计厂家的相关技术,对于电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会对电力自动化通信形成安全隐患。因此,在现代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等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科学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系统主要是由系统数据主站、平台操作设备、通信应用载体三部分组成,同时结合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传播方式进行远程控制有利于加强电力自动化通信的安全防护工作。

3.2 遵循“具体问题,采取具体解决方案”原则

电力自动化通信管理系统主要受到技术、设备、人员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通信系统的配置规模越高、功能越多,人们就认为设备越实用;人员操作没有按照具体流程规定而违规操作导致系统出现故障。在电力通信系统的具体运行工作当中,务必遵循“具体问题,采取具体解决方案”的原则,针对系统中出现不同的故障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正确检查,科学处理。若单一的强化整个监控系统,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即时监控设备上;若要做到监控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完美衔接,就应该建立一个电信网元管理系统。

3.3 重视应用系统密码的设置和更换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已经广泛采用系统密码技术,使得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密码技术主要在ATM、银联卡、公路收费站、电梯门禁等方面应用,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加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基本保护。例如,最为常见的就是银联卡的PIN加密传送和金融交易信息平台中的MAC校验,通常手机会收到校验码,根据提示完成交易。由于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的复杂性,电力行业更应该重视系统密码的应用,对于各个环节、各个流程设定密码,做到正确合理使用密钥。在电力通信系统的日常工作当中,不能长期使用一个密钥,这样会导致病毒的集中性攻击,应该定期对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密钥进行更换,并妥善做好密钥的管理工作。

3.4 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正确规范操作

对于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应该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正确规范操作,熟练使用各项管理设备,全面的实时监控,对整个通信系统实施多领域、多方面的管理。要想真正实现故障管理、技术管理、功能管理、安全管理的基本目标,还要提高电力自动化通信相关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通信安全防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在社会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环境复杂、技术层面落后、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等多方面因素,电力自动化通信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只有不断强化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措施、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制定相关办法并严格执行,才能确保信息安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从而促进电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庆丽.关于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信息安全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1).

篇10

一、钢结构施工安全保证管理体系的建立

在钢结构工程施工中,为了保证其安全措施完善及整个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施工中应当建立安全管理保证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当在监理工程的监督和领导下建立施工的安全管理保障体系,由总工程作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让整个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能够在有效的领导下建立起来,让管理组织更加的有效果和专业。2、与安全管理相关的技术人员应当通过国家的相关部门资格认证,同时具备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使其有资格和能力对整个工地的安全防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3、建立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对整个工程中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工作的管理,针对工程中出现的不符合安全规程的操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对施工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进行监督,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及时的纠正。4、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建立其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计划和规范,以此构成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体系,通过明确各个管理层次的安全职责来控制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事务,并且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分类管理,如:对火灾的管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安全防护设备的管理等。同时应建立事故的相应预案,如吊梁过程中发生施工应如何处理,并控制事故的衍生危险的发生等。

二、做好工程安全管理的准备工作

1、施工前对图纸审核。施工图是是进行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开始施工前应当对施工图进行审核,组织对施工图熟悉的人员进行对施工图的审核,包括执行标准、工艺条件等,从分了解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在,尤其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更应当提前做出防范工作。同时对施工图中出现错、漏、缺等问题进行补充,以此完善对施工流程的指导效果,力争将施工的流程设计和组织的完整而安全。

2、在审核施工图的基础上,认真的做好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施工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完善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等,当然也会影响到施工的安全管理。因为,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应当将影响整个施工的工艺操作以及以此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当然也会影响安全防护措施的实施,因此应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安全性审核,以此保证安全措施具有很对性,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钢结构施工的内外安全防护措施

针对钢结构的内外部分安全防护措施现总结以下要点:1、钢结构施工内部的安全防护,如:工程项目中大部分的钢构件高度较大,因此钢结构施工的安装所需的构件通常在工厂进行预制,将构建分解为2-3段,然后到现场再进行拼装,施工安装的速度较快,安装施工的范围较为狭窄,需要在主次构件上进行作业。现场的安装的最小高度也将超过高空作业的最低起点。这样的施工条件将需要更加安全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高度的增加导致构件的自重较大,因此安装完成后对每一根结构柱的稳定就成为了保证安全的第一个任务,采用双向风绳进行稳固。在结构柱间应当张挂双重的防护安全网络,并在安装屋面梁、柱间支撑和行车等次要构件的时候也应当增加水平的安全防护绳,方便与操作中栓挂安全带,保证水平施工的安全性,水平安装防护网与高空作业人员的保护距离不能小于10米。2、构筑物内预留孔洞、屋面孔洞、楼梯临边的保护。钢结构施工对孔洞的防护要求也十分严格,在结构安装阶段,孔洞通常随着内部水平安全防护体系一起进行即可,在进入到压性钢板铺设的时候,必须根据孔洞的大小而张挂水平的安全防护网,水平安全网的张挂必须到位,同时利用钢管作为框架和梁进行固定,但是孔洞的中心不应当以钢管作为支持骨架,应当采用强度较高的钢丝绳作为张拉的骨架,保证一旦出现坠落事故起到保护人身安全的目的。在某个阶段的施工完成后,为防止高空落物,应及时的封闭孔洞,封闭的材料应当满足设计的强度和防火需求。3、在进行吊装的施工前,应当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施工的方案、吊装的顺序、安装技术人员的到位率、机械安装检查、吊具的安全检测等,进行一一的检查和评估,以此保证吊装施工的一次性安全完成。

四、梁柱的安装安全防护

1、操作用爬梯的安全防护

操作用的爬梯是便于操作技术人员上下而设置的,这个爬梯是在吊装前安装,是在吊装过程中解除摘钩的上下设置。爬梯的安装应当根据构件的高度而确定 ,对超过6m的钢结构柱爬梯应当绑扎稳定。制作爬梯的时候应选择螺纹钢筋,机制利用圆筋来制作。爬梯应在吊装前进行安装,安装时应对爬梯制作的质量进行检查,对每个横杆的焊接进行逐级的检查,防止焊接不牢而在使用中出现意外。

2、操作平台搭建

操作平台是保证梁柱施工中人员安全施工的重要措施,是方便人员在高空作业的重要平台,因此对其安装应严格保证质量。操作平台应采用钢管进行搭建,长宽可以是2m见方,采用双边护栏,其高度大于1.2m,搭建至柱顶,所周保持对称,同时与梁柱连接牢固。另外,次要结构安装的时候可以采用挂蓝进行 操作,使用前应检查其安全性能,并有操作人员在施工前安装在主梁上,并进行测试,保证滑索使用顺畅。

3、安全扶手绳的使用

1)钢柱与主梁连接处采用Ф10mm钢丝绳作安全扶手绳子,次梁可采用Ф10mm白棕绳作为安全绳,安全绳固定好后应在其绳子上每隔米的间距拴一道红色布带,作为显示标志。

2)钢丝安全绳子必须牢固的绑在梁端柱子上。安全绳子一般应在钢柱吊装、与稳定钢柱安装揽风绳的同时将其安装好,安全绳子绑扎的高度一般应在1.2-1.5米之间,便于作业人员挂安全带,同时作为操作人员在钢梁上行走时作为安全扶手绳子使用,安全绳子的固定必须使用与钢丝绳同一型号的U型卡子进行固定。

4、防坠器的利用

在施工中为了保证操作人员在上下钢柱的过程中的安全,钢柱都应当安装防坠器。安装人员在工作是应当将安全带的挂钩与防坠器向连接,避免发生坠落的事故。同时防坠器一定要保证在操作人员的上部,即高挂低用,而禁止平挂或者低挂。

五、结束语

安全防护是钢结构施工中的重点保护人身安全的工作和措施,需要在施工中得到必要的重视。而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首先应当建立起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因为,钢结构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施工中各种安全隐患而进行,因此在管理中应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建立其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即做到安全职责明确,分工明确,管理内容明确,以此保证安全管理的全面而重点突出。同时在施工中做好涉及安全防护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工程的特征全面了解,并以此确定安全防护的具体措施和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检查,这样才能保证安全防护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元田.探究钢结构的施工中安全防护措施实施[J].科技风, 2010,(19) .

[2]郎党.建筑钢结构施工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