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0:12: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相结合,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以明确学生今后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职业素质,创业能力,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各阶段的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系统完善的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一 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实施分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根据生涯发展理论的特点,我们把大学阶段分为探索期、准备期、强化期和实践期。
(一)探索期:大学一年级。经过紧张的高考,跨进大学的校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一新生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徘徊。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就应该从这时候开始,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从高中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为:
1课程介绍。如专业、必修、选修课程介绍;与专业相对应的领域介绍;职业素质要求与培养等。
2导入职业规划理念。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
3自我评价的方法。如个人对自身能力,性格特征,兴趣的认识;人才素质测评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正确选择职业方向。
4依据方向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评估与调整。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初步制定好个人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并告知大学生在大学4年的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规划。
(二)准备期:大学二年级。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已经能够适应大学生活,遇到各种问题也能较为轻松的应付。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大学二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为:
1“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大学发展与人生职业设计”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展望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此类课程重点讲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人职匹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
2开设“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科技创业”等课程,此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课程重点讲授创业概论、商业机会、公司创建、市场营销、竞争分析、企业战略、创业融资、创业计划等内容。
3职业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单位实习,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第二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在大学学习期间实习、兼职或创业需要应用的知识,尤其是与用人单位交往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职业潜能和兴趣,从而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三)强化期:大学三年级。经过两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所学的课程已形成初步清晰的认识。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往往徘徊在考研、留学、或准备求职的十字路口,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初步正确的选择或决策。
第三学年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可结合个人职业目标进行选择,帮助学生合理进行职业定位,以实现毕业时顺利就业或考研,并为今后个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
(四)实践期:大学四年级。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就业服务。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方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
大学四年级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为:
1“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宣讲、“面试技巧”、“就业程序与权益保护”、“进入职场”等课程,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就业压力的心理调整,帮助毕业生缓解压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薄弱;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一、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没有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模糊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毫无计划性。目前,多数大专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时隐时现”,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漫不经心、毫无计划性。只有对这门课程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例如属于全校性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或是限选课等;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可以得到几个学分;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才会对该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上起课来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财经大学就是采用必修课程的形式来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涯规划与“三生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课程,每周2学时,属于必修课,1学分。据笔者的调查,修完课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会上企业的用人情况及人员发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停留在做职业测评和讲解就业政策等较低的层面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必要的教学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坊),同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专门研究,而且应与学生的对口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员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让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到校外进行考察、学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指导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兼任该课程的教师,甚至参与教材的编写,以此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据笔者对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上,49.7%的学生选择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仿真。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的。
三、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被怀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感觉到与自己的实际特点不相符。
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应以测评建设为首要切入点。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我国大多数测评体系来源于国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对于个体的“自我”测评正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步骤,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测评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四、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
许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差别,授课时各个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脱离实践谈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的模糊认识问题,亦无从谈起对职业人生的合理规划。
大学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把就业指导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许多新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初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由相关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及人际环境。第三,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其发展方向。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和提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修养,使大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职业的熟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该行业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的掌握,使规划者对职业具有宏观的认识;二是了解行业内各种职能的分工及其发展道路,使规划者对职位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对职业操守、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职业交际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规划者全方位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做到既懂“做事”,也会“做人”。这样,规划者结合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规划出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大学四年级:辅导相关求职技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应结合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现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必由之路。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集、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实施的优势资源,包括发展和强化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平台、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
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切实地了解自己、职业以及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求职、工作经验。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需要开创灵活、实用的方式,并争取使考核具有实践意义。切忌成为背概念式的测量考核,偏离了课程的实用意义,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日益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随之而来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展开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探索。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清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与不足之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自1997年开设以来,发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更加突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发掘学生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1]P13
当前我国大学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的形式或者以报告会、讲座的形式进行,这些课程形式不仅枯燥、死板,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式和自我发展的形象的、直观的认识,而且讲授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虽然讲授的内容好像与每个大学生都有关系,但是跟某一个活生生的大学生没有直接关系,尤其是指导个别大学生形成与其自身实际相适应的未来发展目标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从而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的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就是运用模拟和角色扮演等社会学理论,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人为创造的、代表社会中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环境中,体验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可行性,并对此进行重新评价、调整和制订实施计划的课程。
(一)准备工作
1.人数。这项以体验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为主题,以模拟和角色扮演为形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一般要求30—50人为宜。每次实际参与活动的人数为12。同时,需要1—2名指导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2.地点。这项活动课一般在一间普通教室即可进行。不过,教室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布置:教室中间准备六套桌椅,两两对立放置(即呈三行、两列)。同时,从俯视的角度来看,三行桌椅呈金字塔形,即以两边任一一行为首,两套桌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后面两行桌椅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其他桌椅分布在教室四周呈圆形即可。
3.小道具。上述中,分为两列的6套桌椅,其中一列代表社会中的“生产者”:作为行首的那套桌椅(即与其对立的桌椅距离最近者)代表生产者中的高收入者,需要的道具是在其桌子上准备房屋模型及一些一百元的代金券;中间的那套桌椅代表“生产者”中的中等收入者,需要的道具是在其桌子上准备一本书(代表其拥有的一定不动产)和一些五十元的代金券;最后一套桌椅代表“生产者”中的低收入者(一般定义为农民),需要的道具是几张十元的代金券。另外一列代表社会中高、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桌子上的道具与“生产者”一列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消费者”一列的低收入者,一般定义为工人。
(二)活动流程
1.首次发放问卷。活动开始时,向参与活动的所有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首次发放的问卷,可以了解对未“进入”活动的大学生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并以此为基点,对比活动结束后填写的问卷答案,评估活动效果。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大学生有关的基础信息,包括姓名(可选择不填)、活动日期、性别、专业等;第二部分是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社会分层”“你认为社会分层影响你的选择或未来吗?它怎么影响?”“社会分层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吗?请你解释你的观点。”“社会分层如何影响你与他人的交往?”“什么是社会流动”等五个问题。
2.分组。将实际参与模拟和角色扮演的12名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的6名大学生经随机分配,坐在事先布置好的6把椅子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要将活动规则、课前准备的道具呈现出来,以免影响第二组6名大学生的活动。
3.写目标。第二组的6名大学生要写下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指导老师可以以自己为示范来说明如何清楚地写下自己的目标,比如从事的行业,收入、工作环境、升迁机会等说明。6名大学生写好后,随机分配6人分别站到第一组6名大学生后。
4.说明规则。指导老师首先说明第一组大学生与第二组大学生之间的“亲子代”关系,即坐着的6名大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站在他或她身后的是其“儿子”或“女儿”。其次,说明“亲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并将事先准备的道具分别放置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最后,说明讨论的主题,即在当前给定的“亲代”社会经济地位的前提下,你所列举的职业目标能否实现?这一社会经济地位对你实现目标的优势和阻力分别是什么?
5.讨论。活动正式开始,由6名代表“子代”的大学生朗读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并回答上述规则中说明的几个问题。然后,由代表其“亲代”的大学生对其目标及回答进行评价。代表其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亲代”和“子代”,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讨论。这是这项活动中第一次讨论。代表“子代”的6名大学生分别朗读完目标并进行讨论之后,指导老师要求这6名同学以现实中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谈谈自己的想法,并让其他同学也回归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中,反思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目标的可行性。这是这项活动中第二次讨论。
6.再次发放问卷。活动结束后,再次发放问卷。再次发放的问卷第一部分与首次发放的第一部分内容相同,第二部分中增加了两个问题:“你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实现社会流动可能吗?”“这项活动课程对你是否有帮助?它是否形象的说明了以上的概念?”
(三)评价
根据社会分层理论,父母一代(即亲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即子代)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国家为了保持内部的相对稳定,都为社会不利家庭出身的孩子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教育在实现这种纵向流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不是万能的,真正能够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自己亲代所“赋予”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还是少数。毕竟一方面所谓的“上层社会经济地位”是有限的,如果某个人实现了“向上流动”,那么必然会有一个人“向下流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上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只向往环境优越、待遇优厚的工作,那么这样的社会同样无法长久的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为大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亲代社会经济地位,与他们未来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制定和调整自己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目标的确立具有指向性、动力性,每一个个体只有制定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程形式。这项活动课是对现实的一种模拟和角色扮演,模拟和角色扮演不同于前述的纯认知的学习方式,是以情感为基础的。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现实感。在模拟和角色扮演中,学生对现实的困境和问题的感受性提高了。在假设的情境中,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扮演角色,学生们主动地再造了现实情境。出于对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承载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认识,他们会在活动中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既有想法。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维假定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社会及家庭对于大学生的认识和期望还存在一些差距。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本身所关注的焦点及大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这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维假定造成的,这一思维假定是:由过去的“经历”形成的影响与否认过去的影响、只着眼未来的矛盾。
思维假定通常称做“看法、意见或观念”,然而与它们不同的是,思维假定发生作用是非常隐蔽的,“尽管思维本身在发挥的非常活跃的作用,但它却认为自己什么也没干——它认为自己只是如实地向你报告事物的本来面目”。[2]P10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复合而形成现在的“他”,这些因素不仅为他以后的发展形成了有形或无形的基础,而且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
由于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社会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处于社会不利地位家庭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理念多为只要通过读书、上大学,就可以改变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向上流动”。这种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不以知识内在的价值为标准,而且与其现存的社会经济地位没有任何联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目标的认识仅仅着眼于未来,然而,“目标的影响是涵盖于此刻的心理环境的背景之下的”。[3]P38忽视对由过去影响下形成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存在的当下的考虑,必然就会使大学生无法正视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在毕业后进入社会不得不面对到处碰壁的困境。
正是为了消解这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思维假定的不良影响,才有必要开设旨在让大学生体验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目标,认识其实际的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及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贯穿大学生涯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实力;而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教学。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即使开设了,多数尚在试验阶段。浙江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模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
一、课程开设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很早就通过立法,制定了《生计教育法案》、“职业发展纲要”等;国外学生很早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有目的地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生涯,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对多数人来说是个新鲜词,各大高校长期以来也不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关注的是就业率,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涯设计、综合发展问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探讨中,由于是为解决就业难题,多数人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规划,其目标就是寻找最适合的职业。因此,诸多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分析就业形势、提出就业指导策略、探讨高校就业指导的软硬件建设以及就业中的政府行为研究等等。
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也关系着高校的稳定发展。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权威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发展平台。
二、课程内容设计与实践
浙江科技学院早在建校起便针对大一学生开展始业教育、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2006年,开展覆盖全校的以“企业家进校园”为龙头活动的创业教育;2009年,开设全校公选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每学期32学时,每周3个学时;同时建设“我的职业”专题网站(http://)。
借鉴国外经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分段进行,在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以增强学生正确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1]。基于此,课程主要由认识自己、拓展视野、职业定位和岗位体验四个模块组成。特别提醒学生:模块是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阶段而设立,并不是与四个年级段相对应。
1.认识自己
(1)我在做什么?图文并茂地介绍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启发学生寻找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同时现场测试学生,现实中在做什么?是得过且过,还是盲目中忙碌呢。指导学生端正态度,尝试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我能做什么?这部分内容有两点:一方面,通过案例、测试、辩论、游戏等多种方式尝试向学生灌输“兴趣是职业发展的剂,能力是职业发展的条件,性格是职业发展的基础,价值观是职业发展的尺度”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写自传的方式记录真实的自我,并推荐橱窗分析法系统了解自我;另一方面,介绍我国对产业、行业的划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同时借助网络,搜索包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职业信息,指导学生全面了解行业环境、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为职业择诀打下基础。
(3)我想做什么?通过给“80岁的自我庆祝生日,分享人生故事”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介绍SWOT分析法和卡兹模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择诀并设立目标。推荐洋葱法分解目标,倒推至今天,拟定计划,设定时间表。
2.拓展视野
(1)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包括社会上广泛认同的表达沟通、人际交往、分析判断、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组织管理、客户服务等八个方面。通过互动游戏、视频分享等方式,重点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识别、评价并发展自己的通用技能。
(2)个人素质。个人素质包括自信、自立、责任心、诚信、时间管理、主动、勤奋等方面。通过了解个人的素质特征,制定提高个人素质的实施计划。以时间管理为例,通过现场测试、事件排序,切实了解每个人的时间管理方式,提出“管理时间就是管理事件的概念”,并介绍5S运动和第二象限理论,指导学生科学规划时间,真正管理住时间。
(3)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实践更是提高专业理论的必修之路。通过个人陈述、分享实践经验,总结实践的四个阶段,并提醒学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分辨直销与传销概念。
(4)创业教育。党的十七大要求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而全社会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参考KAB课程,为学生提供创业过程指导、创新意识培养等方面的通识性创业教育。
3.职业定位
大学生在经过认识自己和拓展视野后,必须将范围进一步缩小,锁定目标行业或者职业。本阶段等同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所授内容,重点讲解就业信息的重要性,传授网络求职、报刊杂志、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及关系网等四大常规途径,广泛涉及求职渠道分析、简历撰写与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培训、签约维权等。
4.岗位体验
学生从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工作态度、方法等方面指导学生适应岗位,介绍“烧开水、刺绣、红叶子”等三理论发展自我。通过开发模拟现场,努力帮助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
三、课程建设思考与建议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正确职业生涯的支撑。但是,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力不从心,理论空洞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实践性为主的课程,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两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
2.高校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的“瓶颈”[2]。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主要以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人员为主。这样的师资队伍虽然也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课堂理论堆积的现象相当明显。偶尔邀请社会上成功学、心理学等专家作为嘉宾出席,也仅仅解燃眉之急。长期考虑,高校必须重视和培养职业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具体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锻炼相对稳定的辅导员、就业指导等行政人员,结合有序邀请优秀校友、优秀企业家、成功人士等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
3.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相对于其他成熟学科来说,国内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3]。这主要是由于很多高校未加以足够重视的原因。虽然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07年就发专文要求各大高校陆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不少高校执行进度相对滞后;三年后的今天,很多高校仍未开设相关课程。不过,多数高校已经广泛针对新生开展始业教育,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再有机整合纳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去,也可以满足更多数学生需求。这不失为一条权宜之计。但是,为了全面满足学生需求,各大高校应尽快将职业生涯课程列入必修课程。
四、结 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努力,特别是高校和学生的参与。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更需要正视当前职业生涯教育形势,立足课堂,从自身做起,多渠道多形式学习和钻研,实现新时期以职业生涯教育为载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
自上世纪末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开始,毕业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此矛盾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1986年在深圳大学率先开展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开设就业辅导课。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成立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始组织各高校负责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明确提出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进入21世纪,变得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国家和学校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2007年国家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等五个方面,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有了坚强的政策后盾,有了科学的指导,为该课程在全国高校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标志着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最先进的生涯规划理念为指导,全面细致地对指导工作的展开进行规划,并以相应的保障措施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这些势必会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化,并实现由经验指导向科学规划的深刻转型。”[参考文献:
[1]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一、大学生职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从无到有,从盲目指导到经验性指导再到科学规划,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虽然目前来看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相比以前在课程建设上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逐步向科学化转变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开始开设之初,都是依靠担任过毕业生工作的辅导员来兼任,没有科学的指导,主要依靠以往的工作经验,讲授内容随意性也大。自《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预示着课程开始走向科学化建设的道路。
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目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全体在校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进入学生的课程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已经渐渐步入正轨。教学大纲和各年级的教学专题也基本达成共识。在大一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等制定自己的短、中、长期生涯规划;对中年级,主要围绕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职业发展储备知识和能量等教育;在大四,因面临就业,主要是开设职业适应、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内容。
2、对任课教师培训力度加大
国家重视并加强了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引进了职业规划教师资格考证学习与培训,虽然目前参加培训并取得资格证的教师还只占一小部分,但这是一个趋势。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凭证上岗了,这是对教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表现。
各高校的管理部门也开始重视此门课程,很多高校采取分专题讲授,集体备课的形势,把每一个教案都反复修改,集体打磨,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一名教师一直担任一个年级的课程,即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又让老师教有所专,深入了解所带年级学生需求,利于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为提高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课程设置之初,很多学生把这门课作为校选课之类的课程来对待,各年级学生都不认真,随意旷课。上课的学生也是空手而来,带笔记本的很少,上课说话玩手机的也不在少数,上课时教师要用不少时间来管理课堂秩序。经过几年的发展,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就业的指导重要性,认识到对职业生涯的指导作用。现在学生上课,课堂秩序好转,记笔记和主动和老师要教学课件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此可以看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渐渐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就业技巧轻生涯规划的倾向较明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之初,只针对高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当时存在课程开设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现在基本上做到了大学期间全程化辅导,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所以学生上课不认真,旷课学生也较多,上课只是为了取得学分,课程效果不理想。大三大四学生因面临就业,开始意识到就业前准备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多的是重视的招聘考试的要求、就业应聘技巧、自荐书制作、就业礼仪、服饰搭配等技术性的东西,而没有和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而就业前的指导只是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学生们存在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视野,这样的后果就是就业盲目性大,就业后会存在频繁换岗位的情况,不利于一生的职业发展。
2、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
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最终是教会学生学会在职场上生存,在职场上建功立业。需要学生了解就业环境、社会需求,并具备从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工作能力,而这些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通过实践环节的参与才能提高自己。实践环节的缺乏是导致此门课程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大班上课影响教学效果
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学生多,教师少,一般情况都是大班上课,很多班级有一、二百人。班级容量大,加之教师以讲授为主,造成整体效果不理想。时间久了,会影响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将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效的对策
针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引进科学的适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测评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打好基础
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能力、职业取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等。而职业能力测试是学生自我认识的重要手段。职业测评体系是否科学是否适合我们的大学生直接决定了测评结果的可用性。
现在很多高校使用的职业测评体系一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教育差别、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非常之大,这势必会影响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以能否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我们学生的职业测评体系是我们能否较科学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取向的重要工作。
2、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效果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任课教师。目前各高校的任课教师一般是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老师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专业背景多样,知识层次理论素养参差不齐。他们担任课程多半凭借的是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相对来说,这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很多,但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不够,对就业心理、交往礼仪等知识不熟悉,对就业法规、劳动人事制度知识更是欠缺,因此在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针对性不够,有时还会误导学生。这样的课程怎么能吸引学生?
因此,教育部门、政府有关机构和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指导技巧等业务培训,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既拥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2]宋继勋朱新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培养一批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外,要保证这些任课教师的相对稳定,不要因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岗位的聘任而大批轮换任课教师。在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可以开始相应专业,培养就业指导的专门人才。
3、讲授内容应合理优化,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并加强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结合
就业指导课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情况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动及社会需求的改变随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时俱进,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因此,像某些课程一样几年用一套教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随时关注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上课内容,才能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方法上也存在形式单一,停留在只讲不练的阶段,以教师教授为主,不太关心授课效果。而就业指导课最终目的应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实践训练环节。
其一,在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上,要加入模拟面设,毕业班已就业学生的就业经验交流或者请社会成功人士开讲座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在体验中进步,在感受中提高。同时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就业形势调研、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亲身感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职场的艰辛,从而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其二,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假期的义务支教支农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就业见习与实习等,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动手能力的要求,激励大学生联系实际,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素质。
4、积极开展个性化和专业化辅导
目前来看,各普通高校在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上,都存在集体讲授多,而个体辅导少的情况。集体讲授更多的可能是关注普遍现象,而个体情况千差万别,个体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心理趋向等截然不同,因此集体讲授是不能满足这些个体需求的。这时就需要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有区别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对学生中的特殊学生,比如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要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引导和职业辅导,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积极提高自己能力素质,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就业竞争,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努力拼搏。
在国外,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注重个体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师、生涯教练和自助式服务项目的开发研究受到更多关注。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职业生涯规划则更注重团体辅导,台湾学者在职业性向测试、咨询理论及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在生涯咨询中的使用等方面的本土化研究是目前华人区域内最为领先的。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全国各大高校都受到了广泛重视。从每年召开的全国就业总结会工作报告得知,在全国范围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多已列入各高校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对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就业指导相关实践工作进行学习和探索。
一、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设背景及沿革
2009年,根据教育部高教厅2007[7]号文要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经校内协调,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于2010年在全校范围内正式纳入必修课程。在2010年前,针对我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均采取讲座和咨询结合的方式,受众群体和指导效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010-2012年,我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面向在校大二至大四年级的学生,此阶段是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期运行阶段。前期运行阶段又分为两个小阶段,分别针对不同授课群体制定课程。第一阶段,授课群体为本科四年级学生,课程设置8模块,侧重于就业指导,采取连续性面授方式授课;第二阶段为课程开设一学期后,为适应我校大二、大三年级学生需要,课程设置改为16模块,在8个模块的基础上加入生涯规划和创业模块。
2012年下半年,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进入正式运行期,学生从大一入校开始就可以接触到职业生涯网络课程,大二第一学期就开始进入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学习、4个模块的网络课程学习以及自由选择性多层次学习。针对我校高职升本科的学生,进行10个模块偏向就业指导的面授课程。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和高职升本科的三年级学生,都配备统一的课程说明、课程大纲、课程教案、课程授课日历和教师参考书目。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已经正式运行3个学期,加上前期运行的4个学期,共开设了7个学期,面向7届毕业生。
二、我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1、课程内容
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必修内容分为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和4个模块的网络课程,共38学时,2学分。其中,10个模块的面授课程主要为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导入、自我探索中的职业兴趣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和能力探索4部分、能力拓展、外部世界探索、职业探索、决策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主线为总论-分论-总结,分论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理解层次入手,主要分为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决策-修正四个部分。网络课程4个模块涵盖大学生职业心理调适、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创业和法律保护,主要补充面授课程中未涉及部分。
2、授课形式
我校每学期上课学生人数多达3000人,授课教师多达30人,为了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我校规定每班授课人数不得超过80人,且采取缺课重修制度,以确保课程授课质量。课程授课过程中,多数教师采取分组上课方式,6个人为一组,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团结度。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小组团体活动,10节课程都有团队活动,例如在第一节课程中,通过报数或纸牌进行分组后,打乱了学生固定的小团体定式,进行自我介绍连连看的破冰团体活动;第三节课探索职业性格的活动,则是通过乌鸦、乌龟和巫婆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索自己的性格模式;在第六节课的能力拓展课程活动中,通过水果蹲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感和集体荣誉感;在第八节课的职业探索中,则利用角色故事活动,使学生对职场、职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6人小组在最初并不熟知的情况下,在课程中通过团体活动不断加深了解,同时增强了课程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对学生的考核,分为面授考核和网络考试两部分;另一部分为对教师的考核,分为学生评分和查课听课两部分。为了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考试和交作业两种方式:考试主要以面授课程内容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生涯规划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自身探索、外部世界探索以及自我决策的分析;作业分为以小组形式进行生涯人物采访,并制作访谈备忘录,撰写采访感受和以个人形式撰写生涯规划书两部分。网络考试主要以听课和做客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资源,进一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授课教师组成
目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由三部分教师组成:各院系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副主任和辅导员、招生就业办公室主管课程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职授课教师。现具备我校授课资格教师共计33人,承担课程授课任务教师共计28人。前期运行阶段授课的28名教师均具备两年以上就业工作经验,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参加过多次集体备课、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后期5名新加入授课教师除具备相应资格外,上课前还需跟随授课教师观摩一个学期的课程。现阶段,我校的授课教师群体已基本稳定,年龄层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本领域接受过相关培训,研究水平具备授课水准。在课程建设初期,我校就以模块划分形式,选定带头人加骨干进行分块研究,再集体备课,以提高备课效率、规范课程内容、统一授课思想。
三、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
1、授课内容陈旧
生涯规划理念源自美国,在欧美地区的发展较为迅速。对我国而言,属于舶来文化。我国大陆地区对该领域的认知时间较晚,该理论的发展在我国大陆地区也较为缓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实是由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发展而来,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对于人文学科十分关键。
2、授课形式单一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单一性体现在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授课形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没有任何参与和互动的空间。但是,目前课堂上这种教师主导式的单一授课形式不仅脱离当前大众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而且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即使来上课,心也不在课堂上。
3、课程统一规范难度大
由于我校每学期授课教师人数多,授课时间又较为集中,督查人员有限,所以难于及时、有效地跟踪所有教师的授课内容、形式和效果。虽然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针对所有授课教师进行了教学录像,但是同一教学时段、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加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社科类课程,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程度都会影响教师对其的传播,所以,对课程采用标准化、模板化的教学模式可能性不大,这既是这门课程的特点和魅力所在,能给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又是该课程的管理者需要花大力气思考的问题。
4、教材建设力量不足
我校是沿海都市型农业高校,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的差异性使得我校毕业生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传统理工科或是文科院校的教材无法很好满足我校学生的需要。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学校各项资源,教师也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累就业指导案例、分析课程理论及应用的有效性,而我校教师尚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水平,很难依靠自身的研究和协作编写出水准较高的农业高校生涯规划教材。
5、对授课教师的考核缺乏奖惩机制
对授课教师的考核缺乏奖惩机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事业单位员工心理在有些授课教师心中也存在。所以,即使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采取了严格的查课和听课制度,但是无法对违反教学规定的教师做出处罚,所以所谓的规定就成为"面子"工程。即使采用停课处分,也不会影响教师的薪金待遇和升迁,只是所谓的"面子"过不去。缺乏奖惩机制,不仅不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升,而且会使得越来越多的教师失去授课的兴趣和热情,极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长久发展。
6、授课师资不稳定
授课师资的不稳定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保证授课质量,我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师资培训,每年参与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的教师不少于10人,超过授课师资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学生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很多培养多年的优秀师资因工作调动而无法再从事授课工作;另有很多培养过的师资,因本身承担多项其他工作任务,而没有精力进行该课程授课,这就形成了年年培训、年年流失的现象,师资水平提升速度较慢。第二,由于我校授课教师群体较大,不同授课教师的授课形式和授课水平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授课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虽然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规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但是个体差异仍然存在,且由于每位教师的授课心理不同,在授课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上存在很大差别。第三,为了保证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各院系学生工作副主任和辅导员负责本系的课程教授,如此,虽然针对性指导得以保证,但是限制了授课教师的发展范围,同时也形成了授课课时、人数不平均的不稳定因素。
四、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考虑
1、打破职务角色限制,根据教师意愿,结合学生需求,统一协调师资
由于目前我校的师资安排都以院系为主,这使得师资和学生分布不很均衡,同时,由于职务的限制,一些岗位调动的教师无法再进行授课。所以,打破职务限制,聚集优秀师资,根据每个教师的意愿安排课程,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授课水平,优化课程建设。我校拟组建3个团队,分别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三个研究领域发展师资资源,在原有师资基础上,根据教师个人背景和意愿选择研究领域,基本形成三块课程都有团队研究、团队成员授课、团队有学术带头人、带头人下有骨干、骨干带领新成员的模式。课题研究、授课安排、培训学习不再以院系为单位,而成为团队形式,利用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同时,细化研究领域,提升课程精致化水平。
2、加大团体辅导的受众范围,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授课形式的单一性是目前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转换思维模式,解放教师和学生,把课堂转换为练习场,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不仅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能选择性地接纳可以收到的信息。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利用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和有效的指导,达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目的。可以采用选择授课教师带领30名学生的授课方式,对课程中的团队辅导、团队活动进行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学习。
3、加大师资交流和培训力度
为接触更多、更新的生涯理论和信息,在学校经费和教师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集中资源按照不同研究领域培养优秀师资,再以领导带动骨干、骨干培养新成员的方式进行普及学习。为普及新的生涯理论知识和新的生涯咨询技术,采用定期开展交流会和师资内部培训的方式,所有经过培训后的师资可以在交流和校内培训会上交流自己所学。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此外,开展读书交流会和主动学习生涯咨询技能也是必需的。生涯理论学习和生涯咨询技术的提升,除了依靠外部高端学习,更应该形成内部共同学习制度,这不仅有利于课程授课水平的提升,也能为我校生涯理论、咨询技术、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大课程规范力度,形成制度化管理机制
由于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新设立的学科,在很多环节和制度的管理上与其他学科并不相同,所以,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积极摸索一条适合管理的路径。但是,规范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且目前课程效果的考核手段并不完善,所以如何使规范的制度可以制度化,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将是今后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一项工作。此外,研究一套合理的课程效果评价制度,将是我们进行课程管理的先决条件。
五、建设我校全程式、全覆盖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想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已经经历了7个学期的运行,在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的成效是明显的。通过对我校多年的各项就业率数据的统计,以签约率、考研率、就业率、大型企事业、事业单位就业率、基层就业率作为5个比较指标,将2007-2009届三年没有开设生涯规划课的毕业生各项指标和与2010-2012届三年开设生涯规划课毕业生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开设生涯规划课后,毕业生就业率的各项数值都有了明显提高。
目前,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针对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的需要,开始建设我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对不同阶段的在校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出现的共性或个体问题,提供相应的团体辅导或个体咨询。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GCDF中国培训中心.全球规划师资格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于燕翔,张威.浅析生涯规划课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影响--以天津农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3,(23).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存在着连贯性及系统性较差的情况,多数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就业指导教育对象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处于安置就业阶段。这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从中也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急需改革。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现状
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随着高校对就业指导的重视,许多高校逐步形成了全员关注就业的氛围。但是,大部分在岗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还十分欠缺,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有的是由专业课老师构成,有的则是由辅导员老师来担当,由这两类老师授课都有各自的不足,从而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效果。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系统性、连贯性较差。
针对毕业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已是各高校的普遍行为,但在课程设计方面比较单一。对择业技巧指导、教育性指导方面的内容较少;还有的就业指导课则过于强调择业技巧,忽略了不同阶段学生对这方面教育需求的普遍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再次,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学校更多的关注于招生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而轻视就业问题的解决,就业考核中的水分也较大,很难体现出高校在就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对学生本人而言,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缺乏正确的了解和应有的重视程度,造成了重文化理论课、轻职业规划的现状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体系的构成
1.建立一支专职化、专家化的职业就业辅导师资队伍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职能由就业办公室或就业指导中心等行政机构所承担,这是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解过于片面的表现,不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的长远建设。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成为熟悉政策、了解法规的就业指导老师;还要让他们具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常识,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心理测试量表,从而成为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个体客观评价自我,树立良好的职业就业观念,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老师;同时,更要让他们拥有较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成为能够搭建平台,使广大大学生能够参加各种专项就业活动,如职业自我测评、职业规划设计等等能够提高就业技巧的就业活动组织者。
2.课程教学体系的运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第一,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第二,大学阶段,如何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就业准备,准备什么?正是这两个“不清楚”,使得不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没有目标的被动学习和被动适应大学生活的状态之中,到毕业才发现,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知道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标准是什么,其结果必然造成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分学年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块体系。
首先,针对大一新生初步建立大学生的目标动力系统。大学生读大学,首先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第一,真正明白读大学,读什么,怎么读,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有相对清晰的了解。第二,对职业目标进行探索,逐步获得胜任该职业的三个准备清单(职业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职业必备技能等)。
其次,在继续完善自身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大二学生做好职业定位选择实现目标的职业发展途径。大学生的职业定位通常需要经过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三个阶段,随着大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深入探索,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价值观、职业技能以及自身优势的进一步了解,在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到哪里做等问题上,大学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人职匹配,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定位。
第三,针对大三学生,积极开发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在大学生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招聘单位的信息,而对身边能够给自己以信息支持、就业帮助的各种人脉资源重视不够,被大学生忽视的这个潜力巨大的社会人脉资源,是大学生成功就业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大学生以及家长能够轻松操作的事情。所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发自身职业发展支持系统,对大学生成功就业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四,大四期间有步骤地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就业力水平。大学生的就业力有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一是短期就业层面,通常只关注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半年里)能否找到工作;一是长期的职业发展层面,指在某一领域能否长期保持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我们这里所指的就业力是大学生在长期职业发展层面上的就业力培养和提升。本科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重点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即选择职业的能力、求职面试的能力、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素质的提升等。
3.学校制度保障体系的建立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配套服务。改变以往就业指导中心只管毕业生就业的职能,实现就业指导贯穿始终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服务,为学生创造职业生涯规划的平台,通过组织如“模拟招聘”、“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校企产学合作”等活动,使学生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有真正的认识,能够较早给自己定制职业生涯规划。
三.分年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意义
1.促进在校大学生的迅速转换角色、认识自我
从新生入校开始到大四毕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系统、连续的开展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确定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虽然在身心等方面的发展已经渐趋于成熟,但接触外界机会不多。在学习之余又对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了解比较欠缺,从而在面对职业生涯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心理障碍。因此,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可以使在校大学生客观的认识自我和外界环境,在就业时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3.有利于大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
有系统的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对将来的择业和职业发展有着积极地影响。大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在该过程当中,学生可以认清专业与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自身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系统地学习求职技巧和方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最终满足求职就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产兵华.人生目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 (7).
[2]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5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由稀缺转为过剩。大学毕业生在拥有更多自主择业机会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求职挑战。为了帮助大学生尽早做好就业准备,掌握求职技能和工作本领,适应劳动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被引入高校课堂,为大学生搭建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的桥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与提高就业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教学效果的体现不仅是教师怎样设计他们的教学活动,学生如何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课程也非常重要。因此,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情况,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深圳某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预测,剔除一些项目,最后分析筛选出17个项目,组成正式的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8.67%。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8.65%。自编访谈提纲,访谈15名同学,每次访谈30分钟至1小时不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几个维度,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存在学习投入思考层面多、落实行动少,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课堂参与热情高与课堂表达能力低并存这几方面问题。
1.学习投入思考层面多、落实行动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和意向职业做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职业概念。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自己从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能,所以会给同学们带来思想上的冲击,留下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调查显示:在课堂学习中收获颇丰的占68.52%,收获一般的占35.1%,没有收获的1.85%;经常反思职业规划问题的同学57.41%,偶尔反思职业规划问题的40.74%,不反思的1.58%。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关于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探索的欲望。同时调查也显示,虽然同学们在课上课后关于自我和职业有很多思考,但反思的内容却没能及时落实到行动上,能执行自己规划的只有13.86%,部分执行的有38.28%,不执行的有47.86%。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前经常预习的只有3.7%,偶尔预习的51.85%,从不预习的44.44%;按时完成课后作业的有52.32%,有拖延但完成的36.53%,不完成的11.15%。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是通过行动体现的,没有行动的思考和规划将无法体现它的意义。
2.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在调查中,希望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的同学有24.97%,希望能学习应用于职业规划的实践知识的占64.81%,同学们在认识上,希望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尽快地适应职场需要。但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同学们将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实践知识,等同于形成了实践经验,忽略了实践经验需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部分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学习行动上仍存在惰性,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做出最优的决定。经常会有同学提这样的问题“我不喜欢现在学习的专业,老师我应该转专业吗”,“老师我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老师我应该选择设计类的工作还是施工类的工作”,等等。同学希望教师能明确地告诉他们要怎么做,步骤越具体越好,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
3.课堂参与热情高与课堂表达能力低并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同学们愿意参与比较活跃热闹的课堂互动,调查显示:有75.95%的同学希望多一些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时同学院愿意积极参与的占40.74%,一般愿意的占55.56%,不愿意的占3.7%;在讨论过程中态度认真的占46.15%,一般的占50.16%,不认真占3.2%。在课堂活动中多数同学表现得积极踊跃,但是如果要在互动后独立总结和反思就有困难,每位同学的表现差异也很大。每次活动过后表现积极,发言踊跃的集中在一小部分同学。调查表明:经常发言的占11.11%,偶尔发言的占66.67%,从不发言的占22.22%。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课堂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技巧。调查显示:有20.37%能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77.78%有想法但表达不出来,有1.85%完全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对策与建议
1.教师需以学生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学生的职业经验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将对学生感知并体验教师的教学设计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学。了解学生过去掌握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更好地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建构。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感受,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状态的机会,分析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从被动接受课堂学习到主动展开学习行为。大学生若要学习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具备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展开主动的学习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回答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应增添多元的主动学习行为如:思考、交流、提问、质疑、合作、反思、评价等学习行为,在学习行动中领悟学习内容,转化学习经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采用不同的学习行为,理解不同的学习行为将会为自己成长形成怎样的学习经验。
3.拓展学习空间主动寻求职业体验。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是职业经验学习的一部分,学生需意识到要想深入地了解和培养自己个人的职业能力,将学习到的所有材料整合起来并加以结构化,才能知道自己的职业定向是否合适,有没有需要调整。最好的体验就是兼职或做临时工作以获得关于职业的第一经验。工作体验的方式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时间亲自体验真实职场上发生的各种事物,在参与职场人士的探讨和协助中,加深自己对工作需求的理解,进而帮助自己确定职业生涯与发展。[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体验和批判的动态过程,只有通过主动行动才能体会到规划的可行程度。一份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若没有具体的行动措施保证就无法落实,规划也就没有意义。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与大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的课程之一,主要是面向低年级学生或者生涯发展刚刚起步的学生,课程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增进学生的生涯觉知,唤醒他们的生涯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生涯探索。近年来我国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课程属性与定位
课程属性有三类:理论课程、实务课程和经验课程,分别对应作为教学目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理论课程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介绍、讨论、批判、学习和贯通,重点在于知识的传递,因而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加以应用;实务课程强调特定技能或操作流程的熟悉与演练,重点在于技能的获得,因而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以掌握技能;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的参与和体验,重点在于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因而要求学生有情感的投入,勇于面对自我,开放自我。
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既有知识的传递,如各种职业的知识、教育培训的知识等,又有技能的培养,如决策技能、信息技能、自我肯定技能等,还有态度、意识和价值观的改变,如生涯意识的唤醒、自我形象的确立等,因此,这门课程是三种课程属性的混合体。相比起来,态度和价值观改变的内容更为重要,其次是各种技能的培养,最后是知识的传递,因此经验课程的成分更多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安全的、具有支持性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以坦诚、真实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反应,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自我成长。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了解、职业和教育信息探索、生涯决策等内容。
(一)自我了解
自我了解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因此应当是该课程的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了解包含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1]
兴趣是那些能够唤起个人注意力、好奇心的事物,它吸引个体从事某些活动而放弃其他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并不见得总是一致的,感兴趣的事物可能不是所擅长的,而擅长的也不见得是感兴趣的。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如果所选职业符合个体的内在兴趣,他就会对这项工作有高度的投入,有更高的满足感和较小的压力。性格一般指一个人特有的、稳定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不同人格类型的人面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应。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类型,以及这些类型所对应的职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几种兴趣和性格理论。如霍兰德类型论、迈尔斯-布里格性格类型论等。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霍兰德的《自我导向探索》或MBTI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类型,也可以带领学生实施一些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进行评估,总结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乐趣、很享受的事件所共有的特点,回忆自己在各个阶段感兴趣的活动,探讨这些兴趣点的变化规律。[2]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类型缺乏了解,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做“生活点评”,从现在开始,每天晚上回顾当天生活,记录下吸引自己、让自己很有乐趣的内容,坚持一段时间后,自然就能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当然,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新的事物。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对自我特质进行探索外,还应留意他们对自己是否持有正面的肯定。有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和自尊,对于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估,过高或者过低评价自己。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当与其进行单独的沟通,如有需要,应该鼓励其寻求辅导帮助。
能力是先天拥有或者后天学习获得的,使人能够把事情做好的潜能,也称为智力。技能是经过学习和练习发展起来的能力,是在活动中有效地使用潜能的力量。比如一个人具有很强的“空间能力”,但如果没有经过大量的学习、实践,则不会获得很高水平的“设计”技能。技能可以分为专业技能和可迁移技能(通用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向某一项具体工作的,可迁移技能在许多领域中都能运用。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个体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清楚自己更容易获得哪一方面的技能,而在就业过程中,一个人的就业能力需要通过他所拥有的技能展现出来。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能力和技能的概念与类型,使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描述能力和技能,更准确、系统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技能特点,以及自己渴望发展的技能。可以通过实施各种能力测验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能力,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练习进行。“成就事件”是常用的一项活动,学生们需要描述过去经历中自己认为最有成就的三件事情,然后分析、识别自己在这些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事物是否有价值的判断。它既影响生涯决策,又与随后的工作满意度有关。当人们依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时,会有高自尊和幸福感。价值观是人们选择职业方向的决定因素,影响生涯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讲授的知识点包括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的概念,几种价值观的经典理论和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等;教师除了传递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多项价值观活动、游戏或者作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体系。可以参考的活动有:价值观拍卖、我最看重的……假如我中了大奖、价值观排序、职业声望排序等活动。[1]
(二)职业和教育信息探索
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感到茫然,忐忑不安甚至焦虑,是由于他们在工作世界面前感觉自己好像是个盲人,完全不知道各行各业是怎么回事。指导学生用系统的方法了解工作社会,了解各种职业,就像给他们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他们看清大学外面的世界,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整个课程最有价值的部分。
在这部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知识、行业的分类、技术发展和全球化等因素对职业的影响,以及某些职业的具体信息等;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是职业信息搜索技能,包括学会搜索职业信息的方法,建立适合自己的搜索流程等,还应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情绪管理、时间任务管理、书面与言语表达等技能;学生需要树立的态度和意识包括:应当尽早了解职业、大学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职业信息可以获得等。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系统地搜索职业信息,并在班级内共享。搜索职业和教育信息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完成几个职业的信息搜索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实践不同的搜索方法,比如有人负责整理传记,有人负责检索报纸杂志,有人负责联系参观等。对于在班级内共享的环节,可以考虑利用“生涯博览会”的方式,首先将本组所搜集的资料公布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然后组织一次公开答辩会,每个小组都上台向大家介绍某个职业,最后回答大家的提问。如果有可能,就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一些优秀的行业代表,并与从业人员开展座谈,能够促进学生对该职业的了解。[3]
(三)生涯决策
了解自我、探索职业是生涯规划的基础,生涯决策才是生涯规划的核心。有一些学生,尽管他们为了解自我和职业做了很大努力,比如做了大量测验去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通过互联网和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很多职业信息,但由于缺乏关于如何做决策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不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做出一个选择,因此依然不能做出决策,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决策非常重要,因为制定个人决策的质量是评估生活有效性的指标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决策结果很重要,“如何做出选择”的过程更重要,因为掌握良好的决策技能有利于将来在面对各种艰难的选择时,依然能够做出良好的决策。生涯决策这部分的教学应当包含三个重点: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学习CASVE决策过程、改善自己的决策技能,学习CASVE循环模型提高决策技能是该部分的教学重点。此模型无论是对解决个人问题还是解决团体问题都非常有用,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这种决策方法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适合较为重大的决策,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不重要的小问题,使用这种方法就显得费时费力了。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出重大决策的。决策风格是否会影响决策结果?是自发性更多一点,还是系统性更多一点?什么时候会让其他人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他们发挥什么作用?
以上这些内容并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让学生探索个人的生涯概念、生活空间和生涯角色等内容,实现生涯目标的助力与阻力探索等内容,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
大学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不断提升、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对大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行策划与设计,选择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方式途径实现目标,并不断调整和修正职业目标的辅助教育和引导环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使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进一步了解职业发展阶段和社会、职业发展规律,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社会需求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的方法和技能,从而促进大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树立个人发展目标,挖掘个人潜能,激发学习动力,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从而逐步实现未来生涯发展中的“人职匹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发展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个人发展实际,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更加能够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应有人生价值。
二、当前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出现的困难问题
(一)高校重视程度低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了解到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在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导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单一,授课模式形式化
课程体系是课程开发的关键核心,国内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设计存在较多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导性。而且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单一陈旧,没有与社会同步发展,缺乏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特点的研究,从而使得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采用讲座、就业培训、大班课堂教学等方式,此类模式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的讲授和就业信息的传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教育。而大班课堂教学往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导致与学生互动体验缺乏,使得学生对该课程认识度和感知度降低,影响整个课程的效果。
(三)实践与理论教学不匹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重在让大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而实践探索相对较少。实践方面更多的是依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大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通过文本制作等实际操作让大学生深入探索自我,制定生涯发展目标。但多数大学生缺乏实践体验,对职业发展规划认识不到位,在制作个人职业规划书时应付了事,个别人员为了参赛而参赛,仅仅坐在学校进行一些文字操作,缺乏实地考察探究,因此其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四)课程师资队伍匮乏,培训结构和体系有待完善
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授课教师是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就业工作教师,他们的学科背景较为多元,虽有利于了解同专业学生情况,但其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略显不足;这支队伍人员流动相对频繁,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较多,课堂教学经验不足;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希望授课水平有所突破;授课教师日常工作繁重,课程教学经常难以兼顾,造成实际能够授课的教师很少,师资不足的情况在很多高校制约了课程的发展。因此,教师队伍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当前我国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培训内容结构相对单一,提供培训的机构相对集中,同一主题滚动式的培训模式,使得授课教师基本都参与了相同的培训,但却难以在短期内转化到实际课堂中。此外,当前社会和学界对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批判声音,使得部分授课教师也遇到很多困惑和挑战。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加大普及规划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本校学生在社会中发展时会表现出怎样的综合素质,例如,竞争力、适应能力等才应该是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而不是某一次就业率这类数字。所以,高校要认识到教育重点,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全过程;使用贴吧、校园广播站等多种载体,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思维,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与此同时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要积极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使学生愿意上本门课、愿意跟随教师的思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体系
一是要丰富教育内容。高校应当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内容,除了正常课堂教学外,还应当采用心理测试、职业生涯访谈、课堂分组讨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和“职来职往”模拟招聘等环节,加强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识,增强大学生求职技能,尽快制定自己生涯目标,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就业。二是要灵活化教学方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不仅要发挥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还要充分利用其它教育资源,与社会加强联系,为大学生搭建更好教学平台。高校可以采用导师制形式,邀请在校专家学者担任导师,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教育;高校还可以举办讲座、座谈会和报告,通过邀请社会上知名企业专家、人力资源经理和优秀校友等来校分享他们生涯的成功经验、心得体验和职业素质要求等,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了解社会。
(三)高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当中,一是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门人才,特别是课程讲授,咨询辅导方面的老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的知识培训,使他们获得资格专业认证。二是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体验式教学,把学生喜欢的事物,很少接触到的社会环境都搬到课堂教学上,让学生对职业规划有所了解,并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
(四)加强课程和课外活动有效结合,支撑起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
当前,一些人批评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效果有限,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提升,于是认为没有必要开课或者选课。这种说法是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寄希望于一门课程来实现,对课程赋予很高的期望,这对需要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影响学生的生涯教育而言,未免过于苛刻。完善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第一课堂有多门相关主题的课程群,第二课堂有大量统筹设计的丰富课外活动,通过沙龙、比赛、游戏、团体、讲座、展示、拓展、交流等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思考未来、积极尝试、大胆追求、脚踏实地、发展成长。所以,要求一门生涯规划课程本身承担起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功能,而且要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可谓强求。
(五)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系统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晚,整个教育体系的架构发展方向不明,各个学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能够运用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职业素养的学校寥寥无几,仅凭课堂教学是无法有效进行测试内容落实的。因此,有必要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购买专业系统测试软件,全面检测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个客观的定位。
(六)加强对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考核
目前,职业规划课程在很多高校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和评价过程中,一些学校采取考查方式,这无疑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度降低。为了确保学生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考核可以采取对学生平时作业过程的考核。特别是针对体验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实行小班上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还可以举办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关的比赛,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掌握好自己的未来,提高就业率。
总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