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22: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居家养老的好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全民社保体系的设立,这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社会的援助、养老的保险以及老年人津贴等一些收入保障制度,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了经济的保障,此外医疗的保险以及基层医疗卫生等一些医疗保健制度的建立,从经济的补偿方面以及服务的方面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现今全民的社保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无法有效的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效的解决其面临的困难,充分的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的构建。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业绩不能满足现今人们的需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现今养老保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难题。此外随着农村家庭当中大批的青壮年进城,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的现象,这样就造成无论的农村还是城市的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的逐步的减弱。另外先进的一些养老机构已经不能不能够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之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就随之诞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有机的整合了社会与家庭的养老的功能,主要的是由社区来承担相应的劳务养老,由家庭来承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养老,由国家、集体以及个人共同来提供物质方面的需求。
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是由社区整合社区现有的有效的资源,来练习到相关的基层政府部门,由其来协调社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为社区中的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以及康复的护理等一些列的养老的服务。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的出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以及服务问题,这严重的影响到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收入保障水平比较低。当前,城乡的基本的养老保险、老年津贴补助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这样就很难对于老年人的基本社会有高效的保障。当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在逐渐的减少,这就会造成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将有所下降,此外老年人津贴补助好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相应的制度衔接存在问题。全民社保体系是一个包含的内容比较的繁杂并且不是很统一,其主要的通过两个方面来为社区居家养老来提供支撑的,即收入的保障以及服务的支持。所以,要想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就要保障各个制度之间有效的衔接。各个制度之间有效的衔接,同时也对相关配套施舍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对于各项保障制度在费用的结算、人员的信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区服务的功能有限。首先,社区在整体社区服务正常的运行经费上存在着资金的投入不足以及资金的来源单一等问题;其次在服务的设施上,许多的社区都没有专门的老年人公寓,也没有专门的社区养老托付中心;另外在其服务的内容上,只是提供了日常的简单的生活的照料,并没有提供一定的老年人文化娱乐以及一些老年人心理上的照顾工作,形式是比较单一的;还有救是没有相应的志愿队伍,对于志愿者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从而导致志愿者服务无法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
三、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有效方法
责任分担的理念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服务体系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其主要的涉及到了国家、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责任主体。所以,要想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就应当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采用协调的制度的标准以此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中社区作为联系社会和家庭主要的纽带,是社区居家养老的核心,所以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当中,社区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
整合各种制度资源。社区应该有效的利用各种的资源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分的发挥出各种资源和制度的功能,从收入以及服务两个方面来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另外社区没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比如:企业、慈善机构以及相应的社会团体为社区居家养老筹集相应的运行基金,保障其资金的供给。
加强社区自身的建设。社区居家养老要想充分的发挥出功能,就需要有相应的服务团队以及基础的设施来做保障。首先社区需要一个有专业素质的服务的团队,为其提供优良的服务;其次还需要建设和完善具有信息化和人性化功能的基础的设施,以此来提供相应的电话的求助、社区网络的呼叫以及相关资源的共享等许多人性化的服务,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
要支持家庭养老的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主要的体现在居家这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老年人家属的一对一的培训、讲座、专业的咨询等公益活动,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水平和服务的质量,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
四、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对于养老也有了新的要求,积极的构建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可以有效的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促进我国养老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赵青.全民社保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1-0056-06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近年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城市得到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一些基本养老需求,缓解了家庭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强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其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水平如何?能否满足居家老人的需求?存在哪些问题?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
本课题以山东省40个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这40个城市社区分别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临沂、菏泽、聊城等8个城市,这些城市从地区分布上看它们分布在全省东、中、西地区,既有省会城市,也有沿海发达城市,还有内地城市,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说涵盖了经济上发达、比较发达和相对欠发达三种地区。为了全面了解山东省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和老年人的需求,我们还针对社区中的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老人进行了个别访谈。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40个社区的居委会及部分居家养老老人为调查对象,发放两种问卷:一种是针对社区居委会设计的问卷《山东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共4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另一种是针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设计的问卷——《山东省城市老人生活现状调查问卷》,共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90.83%,问卷的发放率和回收率均能满足社会学分析、统计学分析及统计学样本量的要求。对所有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相关数理统计。
二、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偏低
1.从服务内容上看,存在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层次不高的问题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要内容,也涉及一定的医疗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
生活照料服务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基本生活设施的维护等一些生活上的最基本照顾服务。我们所调查的40个城市社区都提供一定的生活照料服务,图1是对山东省城市社区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统计。
在医疗服务方面,我们所调查的40个城市社区中有27个社区建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占调查总数的67.5%。针对医疗卫生服务站所提供的服务,我们主要了解了5种服务类型,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45%的社区能提供基本的常见病、慢性病以及多发病的诊疗服务,42.5%的社区举办过定期义诊活动,25%的社区开展过健康教育讲座,35%的社区能提供医疗陪护服务,17.5%的社区开办了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多仅限于对老人基本疾病的诊治,更深层次的医疗服务如健康讲座、精神辅导、医疗陪护等开展还不多。在对居家养老老人的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希望能够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水平,能实现疾病就近诊治、就近治疗,能提供医疗陪护、疾病护理这样的服务。
在精神慰藉服务方面,调查了解到山东省城市初步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精神文化服务方面开展了以不同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走出来”(老人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接收服务)与“走进去”(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此类服务,我们调查了四种服务类型所占的比例(见表1)。
但是,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除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需求外,老年人还有自我实现需求、服务社会的需求等等。笔者认为老年人既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群体,也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群体,尤其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正面临着即将退出工作岗位,他们中一部分人身体健康,年龄相对较轻,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群体所蕴藏的资源,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2.从从业人员的素质上看,存在素质偏低、文化层次不高的问题
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是下岗失业或赋闲在家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没有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照料服务。
从表2可以得知,目前山东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来源于社区志愿者,在拥有社区志愿者的20个社区中,10个社区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区下岗再就业人员组成,有6个社区志愿者由社区老年居民组成,只有4个社区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区青年居民组成。拥有专职养老服务人员的只有13个社区,还未达到调查总数的一半。专职养老服务人员的文化程度一般是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约占38%,高中文化程度占46%。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又普遍缺少社会工作者和专职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这必然影响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3.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上看,社区居家养老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在调查中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一般是居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本身承担着大量的社区事务性工作,他们在居家养老的服务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
社区普遍缺少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专职的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尤其是缺少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策划和统筹。在服务中缺少现代服务业应有的管理方法和理念,这势必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建立服务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经营连锁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保证,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发展起来的,政府购买服务以财政拨款和福利彩票公益金为主渠道,但是政府的经费投入有限,服务对象只能限于经济困难的老人。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成为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同时“经费的缺乏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标准降低或补贴范围缩小,部分经济困难老人难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从而使居家养老的福利性严重不足。”[1]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用于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由政府出资支持的社区占总社区数的37.5%,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区服务自身“造血”产生的社区则占15%,而资金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及其他渠道的社区占到10%。由此可见,用于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体单一,供给严重不足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承担主体是居委会。居委会作为群众性的社区自治组织在开展社区服务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容易为群众和居民所接受和信赖。李颖奕的研究证实,居委会“服务有政府的背景,服务员的行为规范,有时甚至涉及到金钱和安全的方面也足以信任。”[2]但是居委会人员有限、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包揽居民所需要的一切服务。我国民间组织不发达,加之政府扶植政策不到位,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动力和信心不足。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多种社会服务,非政府组织以其灵活性和贴近生活而著称,必然也会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社会工作主张发展多种类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满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就医等基本需求。生活照料服务包括帮助老年人洗衣、做饭、购物等;健康维护服务包括健康风险评估、例行体检、营养咨询、健康教育、推行体育锻炼等等。按着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保障老年人生命能够延续、生活得到照料、健康得到维护。这些服务首先解决了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能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基本可以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目标。但总体上说,这是一种较低水平的养老服务,这也是目前我国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
(二)建设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在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建设老年人的精神家园,是建设型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保证老年人身体健康、人格健康、心理健康,要为老年人建立精神家园,必须保持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的公正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3]建设型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学中“活动理论”和“延续理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运用,它包括多种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老年人享有平等的社会参与权,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诉求权、表达权,老年人的这些权利不因退休或年老而丧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代表着老年人不因年老而被社会边缘化和被社会排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机会,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上多征求社区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又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开展老年人再就业服务,为身体健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低龄老年人找到一份可以发挥余热,并可获得一定报酬的职业,以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
2.恢复和重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老年人本身拥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领导等等,这些人际关系常常因年老而疏离。人际关系网络的恢复和重建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这些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和行动支持。“国外研究表明,社会隔离是给老年人身心带来最大伤害的因素,而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是老年人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的重要因素。”[4]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的建设性方案帮助老年人恢复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并重新建立一些新的社会支持网络,这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极为重要。
3.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极为重要,这是实现“老有所乐”的关键。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志愿活动。如:组织退休的医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或为居民义诊;组织退休的教师举办各种培训班或各种文化辅导班;组织退休人员参加志愿等。老年人能在服务和奉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其次,组织各种兴趣学习班,如老年绘画、音乐、太极拳、读书、信息网络等各种兴趣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老年人实现精神的享受和精神的幸福。
4.组织老年人协会。老年人协会是老年人的自治组织,协会可以帮助老年人表达各种诉求和愿望,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帮助老年群体中需要帮助的人,反对对老年人歧视等等。协会还可以成为老年人之家,满足老年人的归属需求。
这些建设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会使老年人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帮助老年人解决因退休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疏离、社会参与机会减少、社会角色丧失等问题,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帮助老年人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技能,更好地安度晚年。这是老年人精神家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其目标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路径
(一)宣传社区居家养老
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使这种养老方式为广大居民所接受。社会工作者介入居家养老服务,首先承担着宣传居家养老这样一种责任和使命,让广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积极地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1.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和价值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医疗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服务体系。[5]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依然居住在家,对大多数老人而言经济支持依然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和其子女承担,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服务等服务工作主要由社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既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也可以让老年人到社区服务中心接受服务。这样的养老方式既可以实现养老不离家,又能减轻子女的养老照料负担,这是一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养老方式。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摆脱家庭养老模式中因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低、社会疏离所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总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可以减轻子女养老的压力,又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使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2.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之初,社会工作者可以印发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宣传手册,免费向社区居民尤其是家有老人的社区居民发放,让广大居民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区所举办的养老服务的内容、类型、服务标准、收费标准以及免费服务项目等等。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带领广大居民和老年人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进行参观访问,以充分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环境和服务方式,让老年人体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利和好处等。
(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和对社区居家养老进行评估
1.参与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和政策
从职业角色上说,社会工作者不但是社会服务福利的传递者、提供者,同时也是社会政策的倡议者、制定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想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必须要在一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运行,要有一定的规章和制度,制定一系列的行业规范,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质、服务的内容、服务的质量和标准、从业人员的专业资质等都要有详细的制度设计,对各种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等都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对服务中运行的环节和步骤都需要进行规范化和量化管理。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和政策的倡议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法规、政策的建设和制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民间资本的投入,这也需要政府制定有关资金投入的政策和民间资本准入和运营的政策。另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设计一些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种养老需要;同时也可以开发老年人资源,发展老年事业,全面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培养、准入、薪酬、待遇等,这也需要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参与。
2.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评估
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需要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来考察,硬件主要包括服务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对象等;软件包括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如何,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社会满意度如何,老年人的满意度如何,需要改善的方面,机构所作的服务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评估指标体系,这个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来设计。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可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1.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传授社会工作的理论
目前在中国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基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培训,一般也都不具备养老服务的专业资质。这必然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也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业的信誉和发展。社会工作者作为取得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他们经过专业的学习或者培训,具有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和服务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担负起培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责任,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传授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伦理,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尊重老年人、平等地对待老年人、体贴老年人,从老年人的需要出发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
2.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传授社会工作技术和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其独特的专业技术是社会工作专业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工作的技术和方法体现着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关怀和爱护。社会工作者在沟通、咨询、治疗、服务方案设计上都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和技术,社会工作者可以把这些技术和方法传授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如倾听的技术、询问的技术、同感的技术,还有面向老年人服务的独特疗法,如缅怀往事疗法,人生回顾疗法等等。这些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使用会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能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把“增能”的理念引入居家养老服务
增能(empowerment),其基本含义为:得到力量,发展能力。增能取向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所罗门(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志着“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的诞生。在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社会工作者不再把服务对象看成是有问题的人,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服务对象的优点上,相信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能力,并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挖掘服务对象的能力,通过服务对象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老人是有能力的,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每个老人的不同能力,并着重挖掘老人的潜能。我们要尊重老人的权益,更要尊重老人的应有权利。”[6]在增能理念的指导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者首先要认识到老年人的潜能,老年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老年人能够把握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者在提供服务时要考虑老年人的需要,是老年人需要什么服务,而不是我们想为老年人提供什么服务,所以要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老年人一起参与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老年人的主体地位。第三,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和服务人员要鼓励老年人建立起自己的同辈网络群体。老年同辈支持网络的建立可以帮助老年人形成老年集体意识,同辈群体可以获得情感和心理的支持,降低老年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还可以一起争取老年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平等对待。
(四)参与居家养老的直接服务工作
1.为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
老年人一般心理比较脆弱,尤其当老年人面对疾病的困扰、死亡的恐惧时,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抑郁是老年时期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老年人的心理、情感出发,为老年人舒缓心理压力,用积极心理替代消极心理。在咨询和治疗中社会工作者认真倾听老年人的困惑,抚慰他们的情感,用缅怀往事和生命回顾等方法和技巧,帮助老年人重新体验生命中的往事,探索和寻找自己一生的意义,弥补生命中的缺陷,完成未了的心愿,能与自己的局限和失败和解。[7]从而实现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完美”这一人生任务。通过回忆一生中的主要成就和美好体验,能够增加老年人的自尊,增加老年人的完美感。在咨询和服务中,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实现一些未了的心愿,使老年人减轻心理的压力和舒缓心理的矛盾,比如表达对亲人的爱,跟自己有矛盾的人和解,等等,这些服务都有利于舒缓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坦然面对未来。
2.实现资源的连接和有效整合
首先,帮助老年人连接福利服务资源。老年人需要多种服务,社会上也有各种面向老年人服务的福利政策、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而老年人及其家人可能不了解这些服务以及得到这些服务所需要的条件,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可以细心地向老年人及其家人介绍,如老年人可享受的医疗救助、临时救济、老年福利津贴、老年福利服务等等,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老年人的了解,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把具体的服务项目引入老年人家庭。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整合社会多种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联系通信部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安装“一线通”,让老年人可以随时联系到服务机构或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各种群众性志愿性团体如青年志愿者等团体为老年人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争取政府或各种基金会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支持,等等。
3.帮助老年人实现沟通和交往
社会工作者可以用个案或小组的工作方法,促进老年人与其家人之间或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协助老年人理解子女,减少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心理;让老年人学会及时地与亲人或者知心朋友谈心,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使老年人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中。也可以用家庭工作坊等工作方法,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使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老年人,更多地关心老年人,以此实现家庭的和谐和美好。
参考文献:
[1]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4).
[2]李颖奕.居家养老服务使用观念与行为及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基于广州市D区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
[3]袁光亮.社区教育与老年社会工作研讨会综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4]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1).
2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早在一九九九年就跨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不仅增长速度过快,老龄化趋势明显。老弱病残也相对较多。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存在模式,受到老年人的喜爱,因为它不但减轻传统家庭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而且老人们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身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倍感亲切。既然居家养老是以居家为基础、借助社区为依靠、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区县及人民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开拓养市场,在各城乡发展这种专门针对老人的养老性机构。为居家养老者提供诸多便利,例如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紧急救助、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3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国的养老制度刚刚起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特别是法律方面尚不完善,下面就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从立法角度来分析。目前居家养老这一制度尚不完善。立法滞后,有关养老方面的法律也很少,导致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法律体系不能很好地衔接在一起。再加上法律内容的欠缺、统筹不能兼顾,从而造成了无法正常的落实。从执法角度来看,很多时候政府执行力度不够,起不到执法必严。有了好的立法,如何将法律政策严格执行并且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需要解决的难题。一定要完善监督机制,合理引导和支持养老经费的问题。不少地区因为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管理和服务存在较大差异。从司法角度分析。居家养老存在一定的权益纠纷问题,好多权益难以保障。因为养老者与服务机构达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他们之间应该签订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合同。因为目前养老合同没有统一的规范模式,所以这一领域还在摸索当中。进入养老机构的人群一般身体条件较差,健康方面堪忧。而且好多老年人经济并不富裕,一旦发生什么意外情况,一系列的权益问题也随之而来。所以要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法制体系。
4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措施
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为一种福利让老年人切实体会到这一机构的好处,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资本参与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一个多层次、互帮互助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4.1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以国家为出发点,应做好最基本的、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法律,从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从地方上来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因为存在区域性、地方性的差别,所以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社区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有关部门应做好配合,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资金分配分散性的情况。要做到这些,一是要制定支持非营利性组织的相关法规,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鼓励机制。二是在支持方面一定要加大力度,使来自民间的资金有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在用地方面、财务税收等方面的实施保驾护航。三是因为各地情况差异很大,所以要明确各种服务标准和服务收费方面的问题,采取多地联合的方式,为跨区域老人提供权益方面的有效保障。国家现在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创办养老机构,诸如养老院之类的适合老人居住的场所。总之,以智能化手段,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4.2在执法上,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政府作为执法的主导地位,在居家养老的问题上,必须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必须得保障居家养老这一服务模式的运行经费问题,避免服务场所或机构建成了而没有经费运转这一情况的发生。同时该政府出手补助的政府第一时间给予补助,对待经济确实困难的区域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在评估上可以采取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的结果排出服务质量好的机构着重奖励,并且以评判结果和补助利益挂钩,从而利用这样的方法促进他们之间对老年人的服务,以提升居家老年人在居住环境的舒适度。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政府和国家的力量是有限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既扩大了规模,又使经营多样化。这样以后依靠“互联网+”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居家养老这一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5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居家养老虽然被人们认识的比较晚,但是这一新兴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和响应。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发展下,居家养老服务一定会不断深化,为越来越多的老人带来便利,在我国这项利民的举措也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作者:王坤成 单位:浙商保险
参考文献
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生活来源不稳定,经济供养水平低根据调查发现,村空巢老人主要的收入来源来自子女供给、务农或者低保。无论主要经济来源由谁提供,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不稳定且经济供应水平低。首先,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不稳定。调查显示(如图1),99.00%的空巢家庭有2个及2个以上子女,子女每年一般会支付给父母一到两次生活费,但这种供养是不定期的,导致老人的生活来源缺乏稳定性。其次,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低。调查显示,20.69%的空巢家庭还有大量耕地并成为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但由于重庆夏秋季节天气炎热,务农村民常因干旱、洪涝等天灾而减产或颗粒无收,这样导致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养老的老人面临经济困难。而根据现有的法律制度规定,这些老人从法定意义上来讲都属于有子女赡养的老年群体,因而无法享受到政府低保或救济金,导致这些老人陷入养老困境。调查显示,目前村空巢老人一年人均经济来源大概只有2500元左右。再次,村空巢老人大部分是年满7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大都体弱多病,尽管医疗开销能够报销大部分,但是自己支付的部分相对于其经济收入来讲也占有很大比例,这也使得空巢老人经济生活进一步陷入困境。(二)健康状况不理想,治疗方式简单根据调查发现,村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够理想,且医疗较为简单。首先,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调查显示,目前村中有67.44%的空巢老人身体健康一般,32.56%的空巢老人体弱多病。同时,大多数空巢老人还或多或少地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其中肺气肿患病率最高。其次,患病的老人难以得到很好的治疗。调查显示(如图2),在生病后,只有4.65%的老人能够得到很正规的治疗;23.26%的老人是自己买药吃,进行简单的治疗;72.09%的空巢老人采取的是间歇性的治疗,他们在病情严重时就到乡镇医院去输液,等病情有所好转就停止治疗,过一段时间病情再次加重时又去医院治疗几天,反反复复的治疗使病情得不到控制或根除。另外,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老年人多数反映合作医疗报销起付线高(规定起付线是100元每人每次,实际上住院输液通常都在三天及以上),而住院治疗的费用不能直接扣除或报销,需要病人事先垫付大笔押金(一般在1000元以上),而多数空巢老人一时拿不出这些押金而选择不住院或简单治疗,甚至有些选择拖病或用迷信的方式加以治疗,最终因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使病情加重或恶化。(三)精神慰藉匮乏,文化生活单调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精神慰藉匮乏,文化生活单调。首先,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子女与老人缺乏精神上的沟通交流。再加上近年来留守儿童因社会与家庭对其安全和教育的重视,大部分留守儿童也陆续开始留校住宿或跟随父母进城上学,空巢老人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空巢”了,因而来自子孙后代的精神慰藉也越来越匮乏。其次,农村空巢老人文化水平低,兴趣爱好少,文化生活极为单调。调查显示(见图3),村空巢老人中,88.37%的空巢老人没有文化,剩下11.63%的空巢老人一般只有小学文化,这种文化程度难以启发空巢老人的兴趣爱好,看电视、听广播或者找别的老人聊天成为空巢老人的主要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子女常年不在家,大多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因而更容易使他们产生空虚感和失落感。(四)生活照料缺位,老年生活无保障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务工,无法在老人身边亲自服侍老人,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照顾普遍缺位,老年生活缺乏保障[6]。调查显示(如图4),村约有65.12%的空巢老人夫妻都在,34.88%的空巢老人过着独居生活。尽管接受调查的老人中大部分目前能够生活自理,但一旦生病或卧床不起需要人来照料时,则往往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难以得到满足,甚至有些老人卧床数天或病死后才被邻居发现。同时,大多数的独居老人在生病就医时,往往都是早上去输液,下午就要赶回家,加上山区交通不便,看病需要来回长途跋涉,势必会影响其身体的康复。总体来讲,生活照料的问题正成为困扰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的最大难题,急需引起政府、社会及家庭的重视和广泛关注。(五)政府政策支持不足,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影响,加之政府对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普遍偏低。首先,农村公立养老院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根据调查,村所在的潼南县全县只有各镇设有敬老院,这种养老机构属于政府经营的公立养老机构,但进入门槛很高,能够进入该养老机构的都是无子女供养的老人。而其他有子女供养的老人只能去县里的养老院,这种养老机构一般属于私营养老机构,政府对其建设要求高,同时这种养老院一般收费都很高,农村空巢老人难以承受这种高昂的养老费用支出。其次,政府对农村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目前政府投资兴办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养老机构,通常在硬件上投入的资金每张床位至少5-10万元,日常运营、管理费用每张床位至少补贴500元。但目前政府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没有完全放开,不仅建设标准要求较高,而且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一方面导致空巢老人因民营养老机构消费标准高而无法接受和入住,另一方面因民营养老机构得不到政府支持导致无利可图,只能选择退出该领域。最后,农村居家养老运作机制难以市场化。一方面是缺乏有资质、有诚信、有品牌的养老服务企业和中介组织,无力大量承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另一方面,村居家养老工作尚处于政府主导推动阶段,政府财力有限,只能免费重点保障部分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要让更多的老年家庭通过购买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还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7]。
【关键词】
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
中国面临严峻的老年化问题,据预测,2010~2019年,我国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口近800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量将达2.4亿;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的预测,202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比重达21%;2033年突破4亿,比重达27.7%。如此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在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未曾出现过[1]。如何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银潮,这是关注养老问题的学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研究养老模式,也是为了对即将到来的养老挑战,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或对策。在探讨中外现有养老模式利弊的前提下,提出“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理论的基础下,如何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将此养老模式加以运用,并进行推广,就变得很有意义了。模式设计重点要解决3个问题:该田园之家养老模式何以生根?何以成形?如何运行?第1个问题,是探讨该养老模式背后,促使它形成的机制问题;第2个问题,是探讨按照此养老模式理念,如何保障建成1个中式学练养疗的田园之家单元?第3个问题,是探讨这样的养老之家是如何运行的?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资料在设想设计一种适合国人诸多具体情况的养老模式之前,研究组成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以核心词“养老模式”下载了中国知网(2009~2016)核心期刊论文195篇。经过认真研读之后,主要参考的论文资料如下:姜玉著《中国养老服务模式研究》[1],李长远《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比较及优化策略》[2],时华等《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动因、模式及困境》[3],李洪心等《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4],乔琦等《非血缘关系的多代居——德国新型社会互助养老模式案例及启示》[5],肖金花等《特大城市可持续养老模式设计研究》[6],卢德平《略论中国的养老模式》[7],左美云等《养老模式分类的全景图:一个房车模型》[8],李哲等《〈黄帝内经〉中养生原则在养老保健中的应用》[9],狄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10],陈芳等《我国“自我养老”模式研究述评》[11],王霞等《医疗服务融入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中的探讨》[12],郜凯英《PPP模式应用于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13],仉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14],孙文华等《“低龄老龄化”形势下“以老养老”的机构养老发展模式——针对上海市的实证研究》[15],王栋明《对构建养老新体系和服务新模式的思考与建议》[16],胡宏伟等《“嵌入式”养老模式现状、评估与改进路径》[17],汪大海等《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问题——“鹤童模式”的经验与瓶颈》[18],蒋迪刚等《产业化养老的开发模式与布局探索——以舟山市为例》[19],卢布等《54321养老产业模式研究——兼论农区养老主题小城镇建设》[20],尹孔阳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多元化养老模式的选择》[21],龙耀等《南昌市小金台社区老年人养老现状与“楼(院)式”养老模式调查研究》[22],田素庆《阿昌族“上奘”宗教实践与现代养老模式构建》[23],邓大松等《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24],王贝芬《社会化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25],佚名《明天我们如何养老“美日台新韩”模式谁能解困中国》[26],潘凌飞《西方国家的居家养老与自助养老服务模式》[27],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28]等。
1.2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讨论法与分析法3种方法。研究组确定研究方向与思路之后,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认真阅读、比较、摘录笔记,然后一起讨论、分析。经过多次讨论、分析与综合之后,提出了“设计‘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方案。
2结果
本研究认为,“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内容包括孕育机制、组建方式和运行方式3个方面。
2.1孕育机制孕育机制主要是指促使田园之家养老模式诞生的力量及方式。大体有4种力量,促成田园之家的孕育诞生。1)由县级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出面,构建1个或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养老村镇;2)由社区出面,搭建1个或一批可以容纳几百上千人的养老社区;3)由公司出面,构建1个或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山庄;4)由私人组团,抱团养老,构建1个或一批可以独立运作的田园养老之家。
2.1.1政府构建政府构建,是指由政府出面选择地点,进行规划,构建1个或一批可以容纳千人以上的养老村镇。开建之前,可以预先调研,在该级政府所辖范围内,了解未来5~10年内,到养老之家生活的需求人数,然后按照需求,设计1个或一批可以容纳多个田园之家的养老村;同时,按照既定规模,设计并建设好菜市、超市、运动场、医院等相关功能设施。建好之后,面向社会招租信息,指导退养大众,按照“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进行组团租用。政府在该地设立管委会,指导协调田园之家的日常运行。政府以成本价将养老的场所租赁给养老团队使用,养老成员在田园之家产生的生活、娱乐、服务等消费,由成员自己承担。
2.1.2社区搭建社区搭建本质上属于政府构建范畴。按照田园之家的要求,社区主要是指临近大城市周边的社区,才具有构建毗邻田园养老之家的地理条件。社区搭建与政府搭建相比,规模小一些,但在整个养老系列设施的功能需求和设计方面,与养老村镇相似。投入使用时,建议以招租方式进行,欢迎各方人员组团来开展自己的退养生活。
2.1.3公司营建公司营建,是指由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单位,出资修建档次比较高的田园之家养老山庄及其配套设施。主要面向对居住环境、养老环境要求比较高的人群。修好之后,可以以比养老村镇、养老社区高的租金租与养老团体。公司营建的收益,主要是从租金与配套服务的消费方面来获取。仍然要求按照“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的操作方式来进行。
2.1.4私人组建私人组建,主要是关于退养人员如何由零散的退休人员组织成1个共同生活团队,并集体实践养老的过程。这是完全独立的、民间的田园之家的构建模式。私人抱团组建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生活场所之类的“硬件”类问题;二是成员构成、生活安排、养老理念、管理模式等“软件”类问题。老年生活场所,对于私人抱团养老的人来说,既可以租用由政府、社区、公司修建的养老场所,也可以自己以多种方式构建。如由其中的1人、多人或全体,出资或集资买地修建、买房改建、团购、团租等。构建生活场所的每种方式各有利弊,因此,运用何种方式,完全由抱团人员的兴趣、经济实力、身体状况等因素决定。比如,租住的好处之一,就是只要成员身体健康条件允许,就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改变居住地点,顺带实现短距离的旅游式养老模式。当然,无论是政府构建、社区搭建,还是公司营建,最终都需要这样1个抱团组建的养老团队来开展养老活动。
2.2组建方式组建田园之家时,要求退养人员按照“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的要求,从人员组成、地点选择、生活起居、学习安排、运动安排、交流娱乐、治疗选择和临终关怀等方面进行协商议定。具体做法:有结伴开展退养生活愿望的人员,可以自由组合成1个10~20人的团队,按照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的运作方式来开展老年生活。团队成员主要由同学、同事、朋友和亲人等具有一定感情基础的人员构成,团队里有懂医、懂法、懂管理、懂家务的人更好。首先,可以实现团队成员之间感情的高融洽度;其次,由于是集体养老,可以排遣老年孤独;再次,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可以实现高亲密度;第四,还可以增进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安全感;第五,在一个如同大家庭一样的田园之家开展老年生活,可以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当然,成员可以自由退出。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田园之家成员减少或补入新人时,都必须在征得半数以上的人员同意之后,才能接纳新人。此处面临的问题是:谁来宣传、推广这种养老模式及其理念呢?为了推广并保障田园之家的运行效果,建议由各级医保或社保部门成立“田园之家管委会”,牵头开展田园之家养老理念的介绍、推广、组织与评估等工作。首先,由“管委会”开展该养老模式的理念培训;其次,由“管委会”开展养生知识培训。第1步,开展养老理念培训。聘请专家,安排学时,讲授《“中式•学练养疗•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研究》的有关理论与操作方式。第2步,开展养生知识培训。成员之中,必须有1~2人懂得养生,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养老生活中,切实可行地推行并保障健康养老。所以,建议“管委会”聘请专家,安排学时,讲授养生知识,特别提倡讲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养生知识。由于培训班面向退休人员进行,要求学习费用尽量低,最好免费,学完后发结业证。建议“管委会”创造条件,让政府对遵循这一养老模式的团队给予一定奖励。如果政府条件许可,可以出资对提供这一养老模式的单位、参与这一养老模式的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可以看作是政府购买养老的一种新形式。时华等[3]分析,政府购买社区养老服务,是近年来由上而下推行的重点政策之一。至于政府如何进行购买田园之家养老模式的相关服务,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而牵头的“田园之家管委会”,主要负责对不同单位或团队进行审核、评估,并分配赞助金额。对机构的审核,主要是看某养老机构是否具有提供胜任推行田园之家养老理念的环境及设施;对参与该模式的退养人员,主要是审核他们是否已经形成了1个可以运行的团队,同时考察内部成员的养生素养、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消费状况等。具体审核的方式方法,可以在逐年的实践工作中修改完善。如果要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就有必要建成2~3年1次的审核机制,到期进行复查、审核,根据复核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支持。当然,参与这一养老模式的个人,即使没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补助,但只要在这种养老理念的指导下开展老年生活,自己过得健康、快乐、自主,其中的积极意义也是无法估量的。
2.3运行方式由于这种养老模式,主要针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一定经济能力的退休人员。居住条件方面,建议1人住公寓式套一,或两人住套二(含厨房、卫生间),这样就可以具有独立的私人空间。1个10~20人的田园之家,要求聘请1~2名服务人员,主要负责1日3餐,以及其他的生活事务。每顿饭,一般是全体“家”人,1桌到两桌人,共同进餐。日常养老生活中的学习课程,可以由内部胜任的成员免费提供,也可以集体决定集资聘请外面具有资格或能力的人来办班教授。所有的决定必须要经过超过半数以上成员的同意才能进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地点选择、生活起居、运动、交流娱乐、治疗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在成员的共同协商下,由家长、家委会带领大家完成内外协调或日常事宜。家长及家委会,由田园之家成员民主选举产生,他们的工作都是无偿的。田园之家实行民主、协商、自我、义务管理。一切活动,由于都是经过成员集体讨论协商的结果,费用方面,要求大家共同承担,提倡AA制。这样,才能保证田园之家养老生活的可持续运行与健康发展。当然,这并不排除“家”中的某个人,自愿为其他成员选购并赠送某一生活用品,但这是自愿的、无条件的,不影响AA制的执行。
3讨论
岳父母住在20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两个多小时后,李华涛和吴月芳赶到了医院。他们一进病房,岳母就没好气地对吴月芳说:“你这个女儿算是白养了,关键时刻一点都指望不上!”看着病床上因疼痛而的父亲,吴月芳眼泪就下来了。李华涛和吴月芳都是独生子女。当初他们谈恋爱时,吴月芳的父母就竭力反对。吴月芳的父母希望女儿能回到家乡城市工作,找个本地人结婚,等他们以后老了病了身边也能有个人照顾。但吴月芳却执意不从,非李华涛不嫁,吴月芳的父母只好忍痛割爱成全女儿的幸福。为了弥补孝心的欠缺,岳父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李华涛和吴月芳就守在医院陪护了半个月。
这厢岳父刚出院,李华涛的父亲又打来电话,说母亲老胃病犯了,让李华涛把母亲接到城里看病。李华涛开车把父母接到城里,安排住进了医院。经过检查,并无大碍,住院服药一段时间就可以出院了。两家老人这一通折腾,让李华涛和吴月芳都身心俱疲。而当他们回到单位后,李华涛原定的升职机会取消了,吴月芳的高级职称也泡汤了。更主要的是,4位老人年纪越来越大,日后需要人照顾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可是,李华涛和吴月芳都有工作,又离得这么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啊!直到现在,李华涛和吴月芳才深刻理解父母当初为什么不同意他们的婚事。
家庭议事会探讨养老方式
这次岳父和母亲的生病住院,使李华涛意识到解决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李华涛和妻子吴月芳商量,决定召开一个网上“家庭议事会”,探讨一下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
周日晚上,网上家庭议事会顺利召开。参会人员有李华涛和吴月芳以及他们在南京上大学的女儿,还有李华涛的父母、吴月芳的父母。会议主题:关于4位老人养老。议题:是居家养老好呢,还是到养老院养老好?或是有另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这里,居家养老显然行不通,双方老人都已古稀之年,身边需要有人照顾。到养老院养老,尽管现在的养老院都很舒适和高档,但缺少家的温暖,两边的老人又不同意。居家养老行不通,到养老院养老又不愿意,那可怎么办?家庭议事会陷入僵局。这时,在南京上大学的女儿说话了:那就婆家娘家组合养老!
“婆家娘家组合养老?”李华涛让女儿说得详细点。女儿在视频里说:“就是把我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接到你们身边来,4位老人住在一块养老。这样一来,你们照顾起来更加方便,不用再辛苦地来往于双城之间,而且平时老人之间也能相互照顾,话话家常。”李华涛觉得女儿的想法不错,但吴月芳随即提出家里屋子不够大,住不下。女儿说:“我都替你们想好了4位老人的‘养老模式’――在郊区农村买下一座四合院,郊区空气好,房价又不贵,而且还可以在院子里养花种草或种植绿色蔬菜,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生活。多惬意啊!4位老人一家亲,他们是你们在这世上最亲的人,他们在一起也能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再者,郊区离市区又不远,他们有什么紧急事,拨个电话,你们驾车不久也能到达……”
李华涛和吴月芳被女儿提出的“养老模式”彻底征服了,他们又向4位老人征求意见。4位老人也一致赞同孙女儿(外孙女儿)构想的“婆家娘家组合养老”的方式,他们都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合乎当下“独一代家庭”的养老现状。
组合养老,凝聚亲情
于是,李华涛在郊区买了一座农家小院,并对院子和三间正房进行了改造和装修,东西两间分别给父母和岳父母做卧室,中间一间做厨房和客厅。为了让4位老人夏天有一个乘凉的地方,李华涛用木杆在院子里搭建了一个凉亭,凉亭的四围放置了几盆葡萄,绿色的藤蔓爬上了凉棚,围成一个天然的绿色小屋。
改造好了养老小院,李华涛和吴月芳便把两家老人接过来同住,正式开始婆家娘家组合养老的幸福生活。每天早上,老姐俩一起在厨房做早饭,老哥俩一起到院子里锻炼身体。上午,老姐俩在屋子里唠家常、听戏或者看电视,老哥俩则在院子的葡萄架下,喝茶、下棋或者谈论时事。在老姐俩的一致要求下,老哥俩还在院子的空地开垦出一块小菜园,种上了茄子、青椒、西红柿和黄瓜等蔬菜,从此吃上了天然无公害蔬菜。生活中,4位老人相互关怀、相互照顾,无论谁得了头疼感冒啥的,其他3位老人都端水送药,极尽关心和照顾。如果病得严重,就打电话给李华涛和吴月芳。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家乡与工作地、学习地往往高度分离。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里,一对夫妻将要面临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赡养问题,很多人已无力独立承担老人的所有养老生活。传统的“养儿防老”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
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1%。纯老人家庭(包括独居和有配偶的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一对夫妻同时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小孩)逐渐增多,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正面临困境。尽管如此,大多数的老年人还是会选择在家里养老,他们觉得在家里有儿孙陪伴,是很幸福的,家里住着也舒心。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对于解决好老龄化社会中的老有所养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就是不孝吗
身边的很多年轻朋友都表示,将来会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但也有很多中老年人无法接受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亲戚、朋友会笑话,会认为他们不孝顺。
“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就是不孝”的舆论倾向一直在中国社会占据主流。养老问题日益突显的同时,养老机构依然受到冷遇。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的养老机构设施使用率相当低,大多数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的入住率只有50%―40%。
现阶段,社会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据调查,目前我国进入此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0.7%,与发达国家的5%―7%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老年人靠养老金自己养老
在“您未来的养命钱主要靠什么?”的调查中,有58.7%的人回答靠自己的养老金和退休工资,21%的人表示靠自己的存款,还有14.6%的人靠购买养老保险,仅有0.9%的人明确表示会靠儿女。
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比较合适的养老方式是自己和社会保障两者组合这种方式,持这个观点的受访者占41.8%;其次是子女赡养和社会保障相结合这种方式,占26.6%;完全依靠社会保障排列第三,为6.5%。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40.6%的人还是将社保养老保险作为首要的养老保障。有37.8%的人打算退保而用其他方式为自己将来的养老提供保障,这种保障依次为:购买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重新抽取部分财产存入银行作为养命钱,等等。
近七成居民愿意接受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指老人住在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承担养老工作或托老服务。
有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城市居民愿意接受社区养老,83.4%的市民认为这种方式可行。在被调查的417位50岁―59岁的“准老人”中,70.4%的人表示愿意选择社区养老。看来,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进一步了解发现,最愿意接受社区养老的人群的核心特点为初高中文化程度、中低或中等收入水平的56岁―55岁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的经济压力较大,个人积蓄不多,享有社会保障的水平也较低,因此对未来养老问题往往信心不足。而社区养老在收费方面以福利为主,根据老人的生活条件适当交一定的费用,对于生活十分困难的老人则实行无偿服务。因此,这种形式对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较为拮据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这部分人对社区养老服务寄予更高的希望,是社区养老的主要支持者。
“无围墙敬老院”是社区居家养老的一种方式。即整合区域资源,建立以社会养老机构为主体、以社区老年人福利设施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新体系。它的核心是居家养老,让老人不离开所熟悉的亲切的家庭环境,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住宅资源,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它具有成本低、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通过政府扶持、民间组织操办、市场运作,构建起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无围墙敬老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养老服务机构,它打破了传统养老院的模式,不设固定场所收养老人,而是采取按需派送服务人员到老人家中从事生活、医疗等诸多服务。
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而言,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尤其是家庭,符合老年人的心理,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这种服务模式有一定的条件:老年人居住集中,老年人同质性、认同感比较高(如同一单位),老年人或家庭有一定经济基础,老年人健康状况相对较好。服务定位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简单的生活护理。这种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家庭养老功能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
一个理想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应该是入户的社区网络(热线)服务+上门照料服务+日托服务+全托服务+活动中心服务。
青年“以钱买房”,老年“以房换钱”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又叫“倒按揭”是指人们在年轻时为买房按揭多年,到老了再把房产抵押,按月领钱用于养老,辞世后住房由金融或保险机构收回还贷。“倒按揭”对于拥有房产但缺乏其他收入来源的老年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以房养老”的方式。“倒按揭”还有一种新加坡模式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些机构处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租赁式老年社区也是一种“以房养老”方式,就是把一个定位为给老人居住和使用的大社区,拿出来出租给一些老人(男性必须在60周岁以上,女性必须在55周岁以上)。租赁者既可以每月付租金,也可以终身租赁。如果提前离开或身故,返还余额。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房养老”模式,不鼓励老年人用养老金支付公寓租金,而是鼓励老年人将市中心的房子出租,然后入住老年公寓,和同龄的亲朋好友一起安享晚年。
目前能接受“以房养老”的可能只有极少部分家庭,主要是观念问题。因为中国人习惯将财产留给子女,而且许多老人已退休多年,对于靠一份养老金维持生活并无不满。如果将住房抵押,子女很可能就不肯照顾他们了,很多老人不愿放弃亲情和关爱来换取现金。但也有一些都市里的老人开始接受以房产为经济支撑的养老方式。
此外,“以房养老”还有个好处,就是它将使两代人的代际关系,从目前的这种“过度依赖”向各自的自立自强趋近。父母用自己的住房为自己养老,不仅给子女减轻了经济负担,还避免子女躺在父母的遗产上过舒心日子。今后,由老人房产引发的家庭纠纷也将大大减少。
提早为自己制定养老计划
我国已经进人老龄社会,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家庭照料资源减少,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加大,已经成为我们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于老年人来说,提高生活质量的实质是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人有三种基本需要,即生存需要、社会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果说生存需要是指个人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是指“满足由人们赖以生息教养的那些社会条件所产生的一定需要”的话,那么发展的需要则是指每个人有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发展老龄产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促进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一项积极的战略措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要求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步伐。重点解决老龄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龄事业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指导原则是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们进一步设计和发展老龄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发展老龄产业,为满足老年人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服务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提商其生活质量,既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保障老有所养,提高健康水平,延缓衰老,实现长寿;又要从其社会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继续发挥作用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一)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生存需要(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在工业社会里,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如果说建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是从经济上保障老年人的食、住和医疗支出的话,那么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就要依靠老龄产业提供。
世界各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养老院里生活,叫做机构养老;另一种是在家里过晚年,叫做居家养老。前者的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兴办的养老机构负责,后者所需要照料和护理由老龄产业提供上门服务。
国际社会和学术界主张居家养老,理由是家庭始终是人们互相交往、终身依赖的基本形式,也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社会老年学家戴维·L·德克尔在《老年社会学》论述“老年与家庭”的一章中强调“没有一个领域跟我们命运的关系比我们与家庭关系更密切,我们可以退休,却不能退离家庭。”《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应举法使年长者能够尽量在其自己的家里和社区独立生活”。1991年《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老年人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区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服务和保障”。
尽管发达国家都建有一定数量条件良好的养老机构,但是居家养老仍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首选的生活方式。据统计各国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英国为95.5、美国为96.3、瑞典为95.2、日本为98.6、菲律宾为83、新加坡为94﹪、泰国为87、越南为94、印度尼西亚为84、马来西亚为88。
为了解决老年号人居家养老的困难,国际组织和学术界极力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福利服务事业,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社会福利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方面的服务”。
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再次强调“确认老年人有权享有追求和获得最高程度的健康的权利;随着增龄有些(老年)人将需要全面的社区和家庭照料”。
1999国际老人年的活动重点包括“吁请各国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制定综合战略,以满足老年人在家庭、社区和社会公共机构内,得到照顾和供养的更多服务。”人老体衰多病,生活照料和保健护理是老年人的必不可少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越来多,20__年全国一人家庭户中,65岁以上单身老人户口占27.71,超过1/4。在全国二人家庭户中,只有一对老年夫妇户占13.41。统计还表明20__年65岁以上空巢家庭全国为22.0,北京市为24.9,上海市为29.3。
卫生部199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
北京市的抽样调查表明,20__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72.1,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的人口有42。
老年人慢性病和非传染病除了医疗费用高以外,还会导致患者长期失能和残障,带来沉重的护理开支和负责。北京市的调查表明,1997年老年人失能和残障率高达25.2,20__年老年人中日常生活需要帮助的有20,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依赖他人照顾的占5。
和国外一样,我国大多数老年人也愿意在家里过晚年,北京、天津和上海关于养老方式意愿的抽样调查表明,90以上被调查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独立生活困难和多病的老年人,迫切需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和老龄产业满足其生活照料和保健护理的需求。
(二)丰富老年人的
闲暇生活,为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龄工作争取实现的六项目标。如果说“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的话,那么“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就属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了。
1.发展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高文化水平服务
我国不少老年人的少年时期是在旧社会度过的,历史原因导致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据统计,20__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47.54。在15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中,58.81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老年人口中,小学程度的人占36.82,初中程度的人占9.46,高中程度的人占4.12,大学以上程度的人仅占2.05﹪。大部分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希望有学习的机会,但是老年大学和文化活动设施不足,据统计,20__年在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内没有老年大学的占77.9,在农村占94.9。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可见,在发展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教学服务方面,老龄产业是可以大有可为的。
2.发展老年文娱体育活动,为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服务
20__年的调查显示,不少地区由于活动场所有限,设备短缺,老年人文体活动参与率低。在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内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47.7,没有运动场的占58.2;农村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79.4,没有运动场的占85.6。实施“星光计划”以来,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设备和场所增添了不少,但是,各个地区的发展还不平衡,有待我们兴办文体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老年文体活动,为老年人提高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育服务。组织老年人参与发展,为实现“老有所为”和应对老龄化挑战服务
国际社会十分重视老年人参与发展,认为老年人是老龄社会的重要资源。《20__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老年人积极参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包含了努力使老年人有机会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目标。要承认和鼓励老年人为家庭和社区作贡献,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区发展和自我实现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人生价值贯穿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命的全过程,其中包括老年阶段。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他尽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说人们视老年人为宝贵财富的最根本的理由是对他们完成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历史功绩的肯定的话,那么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则要靠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参与发展既是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需要,又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是老年人最高层次的追求,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包括老龄产业在为组织老年人“老有所为”所提供的支持和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86 ― 02
一、当前齐齐哈尔市农村养老的基本状况
齐齐哈尔市目前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1.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齐齐哈尔市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本地农村社会风气淳朴,不孝敬老人的事极少发生。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农村人口在养老院养老的人员仅占调查人数的0.87%,其余全部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进行养老,居家养老还是目前齐齐哈尔市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2.集体养老
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齐齐哈尔市对五保老人照顾较好,全市现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77个,其中中心敬老院21个,乡镇敬老院27个,五保家园29个,总床位15113张,入住人数12917人,床位入住率为86%。全市现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0374人,其中集中供养12917人,分散供养7457人,占农业人口的0.6%,集中供养率为63%。集中供养标准为年人3260元,分散供养标准为年人2370元,基本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
3.养老保险
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齐齐哈尔市的农村养老保险开展比较晚,大部分县区从2007年开始搞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金分成从100元到2000元共十二个档次,其中100元到1000元分10档,1000元到2000元分两档。到参保人60周岁时,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总额除以139,再加基础养老金55元即为其每月的养老金。齐齐哈尔市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较低,全平均只有41.8%的人口购买了养老保险。
二、齐齐哈尔市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龄人口增多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齐齐哈尔市人口的平均老化率达到13%,大部分县市的人口老化程度已达到15%,成为重度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面对如此众多的老龄人口,国家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内,我国的财政投入只占财政收入的17%,其中医疗保险的比重又远远超过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险投入方面又大范围向城镇倾向,所以,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投入是少之又少。齐齐哈尔市农村医疗保险基本做到了全覆盖,而农村养老保险呈现不均衡状态,最高依安县参保率达到98.1%,最低克山县只有29%。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民的参保热情并不高,老年人很少参保,在抽样调查中只有22%的老年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即使参保的,一般也只交最低标准,每月100。在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情况下,每年100元的投保对于若干年以后的养老保障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2.农民收入低,无法保障养老需求
齐齐哈尔市是农业大市,农民以种地为主,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齐齐哈尔市农民的收入还很低,农民的年人均收入都没过万,收入最多的讷河市的农民,年均收入9707元,大部分县都在人均8500元左右,而贫困县拜泉人均只有4793元。
3.农村社会化养老几乎是空白
在齐齐哈尔市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几乎没有,村里的贫困人口都以“三无”及“五保老人”的身份进入到了公立的敬老院,由于农村没有养老机构,普通的农村居民想到养老院生活的话,也只能到县里的公办或私立的养老院,农村养老机构空白急需填补。
三、解决齐齐哈尔市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在物质保障上要由国家承担起主要责任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民收入增加,才能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国家要针对目前农村实际,改革土地制度,发展规模经营,提高闲置农田的利用率,这是目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公共财政应向农村倾斜
在“未富先老”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养老,不应再遵循“只交给土地和家庭”的传统模式,政府应该是农民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保证农民老有所养的物质基础。在我国长达50余年的经济建设中,农业和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理应通过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等保障机制反哺农业和农民,以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公平。2014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13.9万亿,经济发展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能力和手段都已具备了,国家应该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普惠式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直接由财政出资给予农民养老保障。
3.政府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养老,狠抓养老政策的落实
目前,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而我们国家却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养老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管老年工作的部门很多,有民政部,有老龄委,甚至是老干部局都有管理老年人的职能,这种分割管理的方式,你管一块,我管一块,出现问题时很难协调,一般都是有好处争着要,有困难躲着走,使得很多有关养老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以,中央需要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管理养老问题,具体抓政策的落实,保障政府给予农民的养老资金、优惠政策都能真正落在农民身上,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二)在养老服务,生活照料上要充分发挥家庭、集体、国家三者不同的作用
在农村养老上,要三管齐下,三方共同努力,全方位的把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工作做好。
1.个人做好自家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通过宣传教育,不断加大尊老、敬老、爱老的宣传力度。用身边的典型事例影响和教育人们树立良好的尊老敬老习惯,积极引导农民改变思想作风,积极主动的担负起养老责任,让老人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放在重要的位置,农村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
2.集体组织要建立养老互助组织以解决有困难老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互助型养老是最现实的,也是成本最低的解决那些不够条件进入敬老院,而子女又不在身边,身体不便老人生活的最好方法。村集体是老年人成长、生活、劳动过的地方,村集体的发展凝聚着老年人辛劳和汗水,理应承担助养老年人的主体责任,力所能及地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互助组织。
第一是“幸福大院”模式。像富裕县那样,发挥民风淳朴的优势,实行互助养老。做法就是由村集体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屋,如闲置的校舍、闲置的村办企业厂房,由县财政出资金把房屋改造成适合居住的格局。凡村里年满60岁,生活能够自理的空巢老人都可以申请无偿入院,入住的老人实行自我管理,互助服务。老人之间互相照顾、共同生活,既降低了生活难度,又提高了生活质量,老人在相互关怀帮助中得到温暖,满足精神慰藉的需求。这种模式使老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第二老年协会模式。在村里成立老年协会,每个村就是一个基层养互助老组织,聘请热心老龄事业,群众威信高,身体素质好的村级退下来的“老三位”任老年协会会长,吸收55岁以上老年人入会,协会里通过55―65岁的健康老人及村里热心养老事业的志愿者帮助其他老人的方式,实现互助养老。泰来县正在两个村搞老年协会试点,这两个村都非常有特色,一个是胜利乡的三合村,这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村子。另一个是克利镇的曙光村,它是朝鲜族村。这两个村子都是少数民族村,突出特点就是村民非常团结,村长直接接手老年协会会长的职务,县财政支持一部分,村集体补充一部分资金,由老年协会具体运作,建立起村里的活动广场,成立村里的卫生院,腾出一部分村委会房屋和闲置的校舍改造成村里老人的室内活动室,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村老人的精神需要。现在,这两个村的老年协会在互助养老上做的非常好,在生活、医疗、护理、文化等方面,重点考虑高龄、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的需求,这些老人的饭有志愿者做,病有志愿者陪同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现在农村30%老人在需要时都是找邻居帮忙的,老年协会充分发挥邻里之间相互照顾便利的优势,提倡互帮互助。
第三合作社延伸模式。每个村都有各种各样的合作组织,比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等,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会集中到一起组成合作社,所以,每个合作社的合作内容稍加延伸就可以完成合作社里成员之间互助养老的合作,它的优势就是经济关联,沟通方便,互助合作容易,农民更容易接受。合作社可以扣留部分经营所得作为养老服务基金。合作社既是经济组织,又兼顾养老组织功能,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养老成本又可降到最低。
村民互助养老没有改变农村老年人的人文环境,老人们能够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保持经常的接触,精神上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2025年有望突破3亿,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急需巨大的社会养老资金。自2003年“倒按揭”理念被引入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开展了“以房养老”业务,由于种种原因,推行“以房养老”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具体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文化观念制约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庭传统观念,房产不仅仅是一种私有财产,更是情感维系的载体,房产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房价的上涨,为购置一套住房,很多家庭都是倾其所有,甚至数个家庭、数代人共同出资购买。据搜狐焦点网对网友调查显示,有43%的老年网友不会选择以房养老,不好说的占22%,会选择的为35%;从子女(调查对象为70、80后)角度来看,77.2%的调查对象不赞成父母以房养老,赞成的仅有13%。因此,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大多数老年人选择“以房养老”的可能性小,房子留给子女、靠儿不靠房仍是主流观念。
(二)以房养老对象有限
一方面受法律法规限制、房屋违章违建现象普遍、农村宅基地严禁流转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房屋登记发证率低,且不能作为财产进行抵押,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以房养老被排除在外。另一方面,不是所有城市老年人都需要“以房养老”:对于养老待遇优厚的城市老人来说,“以房养老”没多大必要;对于没有房产的城市低收入群体来说,虽有养老之忧,但又达不到“以房养老”的条件。
(三)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以房养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中涉及房屋价值评估、资金放贷、房屋抵押、房屋过户等各类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养老机构、房地产评估机构等多个不同主体参与,我国“以房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业务开展缺乏法律依据,存在操作风险。
(四)制度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我国住宅为70年使用权,尽管《物权法》规定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并没有明确规定能够保证70 年产权到期后,抵押房屋自动续期是否有偿。另外,以房养老受房价波动的影响,市场风险会很大:若房价上升,选择以房养老的老人可能无法获得增值部分;若房价下跌,选择以房养老的老人获利,但这部分市场风险则转移给金融机构。房价变化的不确定性,导致金融机构和房屋产权人对未来房屋价值都心存疑虑。
二、国外“以房养老”经验借鉴
以房养老最早起源于荷兰,后来在一些欧美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以房养老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市场化运作模式
市场化运作模式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和“倒按揭”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以房养老对象为62岁以上的老年人, 将自有房产进行抵押,主要由各大银行、抵押贷款公司和其他私营金融机构进行商业化运作。由于受到高昂的房屋遗产税、完善的市场化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对此类养老模式接受程度较高。特别之处在于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由政府担保,借款人不用担心资金偿还问题。而加拿大的倒按揭业务较为灵活, 通过区别不同老年人的特征, 制定个性化的倒按揭方案。
(二)个人理财决策模式
这类模式由老人及其家属直接通过房产市场进行家庭经济资源配置,释放房产经济价值,提高老人现期支付能力,主要以德国、北欧等国为代表。德国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老年人住房自有率较高,在一些大学集中地区的老年人更愿意将多余房间出租给年轻人,除了获得可观的房租外,还能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异地以房养老产业在北欧逐渐流行起来,比如:挪威卑尔根、奥斯陆等城市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大型养老公寓,老人把本土的房子出租或卖给其他家庭,自己搬到设施相对完善、自然环境优美、养老费用相对便宜的西班牙等国养老。
(三)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发动包括房企、银行、社区等各方力量,较好地实现了“以房养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由政府机构、或者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或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给借款人。政府主导的以房养老模式以日本和新加坡最为典型。日本政府在社区建设医疗、老年活动、餐饮等设施,一些大型社区中各种年龄段人群居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日本政府推进住宅适老化的措施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新方向。另外,新加坡养老公寓比较有特色,政府建设一种面积约40 平方米的乐龄公寓,价格相对低廉,出售给55岁以上符合条件的独居或只有老伴居住的老人,使用年限一般为30年,可延长使用期限但不能转让和继承。
三、我国“以房养老”体系构建
结合国外“以房养老”经验,“以房养老”政策需契合当地文化社会背景、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房养老”体系。
一是以居家养老方式为基础。对有多套房产、多余房间的老年人,可通过租售换养的方式,将多余房产出售、出租筹措补充养老金。也可通过以大换小、以价高换价低的形式释放资金补充养老金,这种方式对空巢老人来说适用性更强,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抵抗通货膨胀对购买力的侵蚀。这种自我养老社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模式,老人拥有房屋产权,继续住在自己房屋中养老,老人过世后房屋能留给子孙后代。居家养老方式不明显冲击现有文化观念,依靠不动产红利,发挥房产在补充养老金方面的作用。同时,政府应当加大对养老方面的投入,完善养老设施建设和配置,包括小区活动设施、养老看护设施、医疗设施等,积极推动配套养老型物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