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22: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资源节约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世界人口随着经济增长,数量骤然上升,自热资源与人类供需要求日渐突出。在我国的众多城市之中,大部分处于缺水状态,比例为六成以上,处于严重缺水的城市数十个。国内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是水资源主体的有限性,另外就是现有资源因为工业、石油等企业污染,导致水资源大幅浪费。我国政府部门深刻意识到该情况,开始进行提倡节能减排,同时加大污水治理脚步。通过近些年治理污水措施的与政府部门支持,污水排放量已经得到明显控制。城镇化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城市水资源需求量将会随之增长,因此,实现废水的合理利用,不仅有利于环保事业,而且能够实现水资源节约。
1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发展面临的问题
1.1污水处理技术滞后
污水处理关系到城市或乡村发展,是城乡发展是否顺利的重要影响之一。长时间以来,国内在治理污水方面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应用相关技术,对国内污水处理。应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注重吸收有利经验,促进城市发展。不过,就实际而言,我国污水处理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技术水平处于滞后状态,并且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各企业能源消耗,还有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综合来看,都成为国内污水处理循环系统中的显著特点。
1.2经济支持后劲不足
城乡污水处理系统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污水处理系统是复杂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对于水污染防治与完善循环系统有关键性作用。污水处理系统的完善切忌一蹴而就,也非欲速可达,需要政府与相关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对城乡污染进行控制,因此,城乡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中经济支持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我国的好经济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国家水污染建设资金相对短缺,造成资金供应链存在缺陷。这主要是基于我国现状决定的,由于水资源分布状况不同,西方模式并不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与居民分布,依靠大规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来改善水环境。即使修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其高昂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也是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水体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用于污水处理企业各占三分之一比例,实际运转率较低,使得我国污水的实际处理效率要远低于预期。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污水处理投资有所增加,但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远
不能满足需要。所以我国应通过宏观调控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城市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1.3管理不到位
我国污水处理传统技术应用较为复杂,国内岗位人员的专业技术与管理水平与实际不太相符,导致污水厂虽然已经新建,却无法正常运转,阻碍了城市污水厂的运行。结合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制定一系列政策,辅助污水处理工作的进行,整体来说,我国的污水处理事业就是城市与乡镇治理脚步同步。这就使得污水处理技术具备高校、节能与经济的特性。基于此,研究和开发对传统工艺的改造和替代的新工艺,发展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效果好且高效率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技术,是我国当前污水治理领域的一项主要任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走简易、高效率、低能耗的技术路线以适合我国的国情。
2、 污水处理技术简析
2.1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具备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技术二者特征,优势显著。该技术的应用需要建造生物接触氧化池,在池内进行一定填料的填充。经过充氧工序的污水控制在一定流速范围内对填料进行浸没,就会在填料上形成生物膜。污水和生物膜表面经过充分接触,加之生物膜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致使污水中的杂质清除,使得污水能够净化。因为水池中的温度等客观条件相对良好,是微生物栖息的好地方,所以,生物膜的生物相对较多,食物链长,微生物具有较高浓度,不会产生污泥膨胀情况,池内的污泥较少,而且有利于沉淀。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功能繁多,不仅具备净化功能,对于有机物的去除,也有一定作用,若是认为进行合理控制,可以起到脱氧与除磷的作用。生物接触氧化技术重点位置为填料,我国传统采用的塑料管为蜂窝状,且比较容易堵塞,目前该技术应用的填料,可以避免塑料管堵塞,受益面积扩大,处理结果更容易达到标准。
2.2厌氧生物滤池。厌氧生物滤池是一种内部装有填料作为微生物载体的厌氧生物膜法处理装置。厌氧微生物附着载体的表面生长,当污水自下而上升式通过载体所构成的固定床层时,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物得以厌氧分解,并产生沼气。厌氧生物滤池有多种变型,填料的发展迅速,其工艺流程为:进水沉淀池厌氧消化池厌氧生物滤池拔风管氧化沟进气出水井排水。污水经沉淀池预处理后进入厌氧消化池进行水解和酸化,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创造条件。
2.3土壤渗滤技术。土壤渗滤技术是应社会形势发展而来的,在我国受到了极大重视。我国政府部门在特定期间,指出我国北方地区运用土壤渗滤技术是值得推广的,而且出水可以作为再生水使用,解决人们用水的燃眉之急。
2.4微生物竹炭水处理技术。微生物改性竹炭符合水技术的是南京林业大学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钻研提出的。该技术的关键在于高效微生物菌群、高分子生物填料以及生物改性竹炭。高效微生物菌群设备研制而成的高效微生物菌剂,有诸多特点,例如针对性、快速性、高效性以及灵活性。高分子填料生物带的表面积较大,挂膜的速度较快,表面呈现的为正极性;断面上从外到内能够生成好氧、厌氧以及兼性厌氧的不同反应区,能够将污染的多种物质进行清除。生物改性竹炭能够延长微生物与水中污染物表面接触的时间,是多种微生物群居的最佳场所,进而生物量与生物等方面就得到增强,污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2.5沼气池技术。生活污水除了可以运用以上几种方式之外,还可以应用沼气池发酵技术,根据“多级自流,逐级降解”的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创建新的过滤装置。主要是由厌氧发酵、污水回流、填料以及兼性消化过滤等不同工艺共同构成。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很多有机物经过厌氧发酵之后会形成沼气,发酵之后的污水就会进入滤化池。部分未被分解的有机物也可以得到进一步降解。经过沉淀之后的部分有机质和活性污泥回流到厌氧发酵池内提高厌氧发酵的效果,将达到净化处理的目的。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属于污水分散的小型装置,企业的成本投入相对较少,但是效果显著,实际运行不需要其它辅助资源,易操作。现在此技术应用相对成熟的地区为东海与涟水等。
2.6跌水充氧生物接触氧化技术。跌水充氧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的原理是,生活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沼气池,一方面,经过厌氧发酵,将复杂有机物转化成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进而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利用反硝化菌和原水中的碳源进行反硝化;经过厌氧处理后的污水用泵提升进入多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池。接触氧化池分多格串行,内装组合填料,其充氧采用跌水充氧方式,借助生长在填料上的微生物去除有机物;经过跌水池的污水一部分回流入厌氧池,另一部分进入水耕蔬菜型人工湿地,进一步去除氮磷等物质。
2.7硅藻精土处理技术
该技术的实施主要应用的为物力选矿法,硅藻精土的含量要高于92%,经过添加处理剂,就可以改性职称处理不同水质的硅藻涂水处理剂。经过此技术生产的水处理剂吸附性能更强,更加利于实际工作,可以把污水中的有机物或者是无机物进行吸附之后,进行絮凝沉降的工序,形成饼状,这样居民就可以获取能够循环使用的清水,而且饼状沉渣能够彻底分离。该技术处理技术投入成本相对较小,占用面积小,应用设备简单,电能消耗与成本都能够降低,水之中杂物的清除率高,不但具有传统工艺的综合优点,而且克服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不足,还具有沉渣可彻底分离并回收利用的特点。
3、城市污水处理节水对策
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发展较为缓慢,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巨大关系。国外废水治理与水资源再利用要优于我国,我国由于限制因素多,具体情况不同,使得废水治理进程相对缓慢。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逐渐呈现迅猛增长趋势,目前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过因为社会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把握时机。
3.1政府法律法规完善
我国针对水污染与水资源浪费情况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便能够指导企业污水处理,从长远眼光来看,对于中水的浪费情况以及污泥的乱倒情况有重要作用。中水经过处理之后可以供家庭所用,解决居民的用水问题。法律法规的完善能够增强居民节水意识,与政府部门齐心协力。
3.2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中水建设不仅属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范畴,也属于民生工程,可以算为单独供水系统。根据市政事业发展模式,政府投资同时,要鼓励社会资本的踊跃参与,使得企业投资管理更加合理,进一步环节资金紧张问题。加快工程建设脚步,实现中水再次利用,提升经济与社会双效益。比如鼓励更多的企业社会资本进入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处理和中水会用项目,以出售中水获得的收益来支撑污水厂提标改造事宜,一方面完成了国家减排的目标,另一方面,大量中水的供给也可以大大降低目前城市供水的压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典范。
3.3合理规划,引用先进技术
从政府层面,可以设立污水资源化率的的专项基金,组织技术攻关,奖励污水处理的科技应用成果。从企业层面,要瞄准污水处理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胆创新升级,提高资源化率。要大力节能降耗,降低运营成本。笔者所在的公司在长沙某大型屠宰工厂废水处理中就应用“气浮+UASB+CASS+BAF”综合工艺,配合完善的控制程序,可以将1500-2000m3/d浓度很高的屠宰废水处理到生活杂用水标准,处理后的中水应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输车辆冲洗和路面清洗及厂区绿化,每天回用水量在500-800m3/d,大大节约了新鲜水的使用,也使企业获得了污水处理外的额外收益。实际上在目前的社会活动中,很多地方是可以使用中水的,比如大型楼盘的绿化和景观用水、大型工矿企业的冷却和循环水、城市内河的景观补水,都可以使用相应标准的中水,但是目前在污水处理和深度处理方面,经常使用的技术普遍成本较高,运营费用也高,比如常用的膜技术、高级过滤技术等,在污水深度处理新技术研发和引进方面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投入,没有更廉价的中水处理技术,也就制约了节水项目的推广。
结语
污水处理费要按照排出污水的水量和水质的实际状况,实行综合指标计费法
进行收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及处理工艺的选择是依据污水排放系统的水量
与水质而确定的,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成本的组成不仅与各工厂企业排出污水的
水量有关,而且与各工厂、企业排出污水的水质有更直接的影响。污水处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生产发展,而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从宏观上来说,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因此,作为环保行业的领头羊,各生产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技术手段等方面对污水进行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继而节约水资源。
【参考文献】:
[1]李辉,王增长.人工湿地处理废水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6(23):166~167
[2]广东省环境保护局,深圳市环境保护局.城镇污水处理技术与实例.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3]Tayloretal.AMechanismofPhosphateAdsorptiononSoilandAnionExchangeResinSurfaces.SoilSci1Soc1An[J],2010,42:434
[4]杨桂芳等.慢速渗透土地处理系统生存效应研究.国家环境保护局编,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科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之下,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对于能源建设及利用提出的要求日趋严格与具体。特别是对于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而言,勘察开发过程当中如何实现矿产资源的有效节约与综合利用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试从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及完善措施这两个方面入手,针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一、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对于我国而言,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有关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尽管已取得有一定的成就,然而相关的问题仍然表现比较突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现阶段有关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执行过程当中有关共伴生矿矿产资源、低品位矿产资源以及尾矿开发利用效率始终比较低下,特别是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在勘探开发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尾矿及存量较大、产生量较大,由此而带给环境的负荷是极为严重的。具体而言,有关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首先,金属矿山矿产资源相关企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我国范围内中小规模金属矿山数量占据着各类型矿山总数的90%比例以上。历史客观条件作用之下的矿业企业准入标准较低,这使得大量并不具备勘察开发资质的企业涌入金属矿山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当中。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受到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企业规模较低极易工艺技术较为落后的因素影响,这部分矿产资源浪费问题始终比较严重,无法实现有效利用。
(二)其次,我国现阶段有关鼓励利用共伴生矿床、低品位矿床和尾矿等金属矿山矿产资源矿业废料的政策标准无法落实到实处。这导致从事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作业的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始终比较低,这导致矿业企业对共伴生矿床、低品位矿床和尾矿开发利用的研究不够,对与之相对应科研攻关的重视力度始终较低,无法为金属矿山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二、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完善措施分析
(一)加强对共伴生矿资源以及低品位、低利用率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力度:金属矿山应当进一步强化对相关矿产资源的综合勘察与评价整合工作,其目的在于确定金属矿山有效勘探勘察范围之内各种矿种的主要类型以及各种共伴生矿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条件,从而确保金属矿山内部各种矿产资源均能够得到高效的开发与利用。与此同时,金属矿山还应当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设计与实践生产过程当中针对共伴生矿资源开采与利用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在此基础之上,金属矿山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还应当加强对低品位及低利用率矿产资源选冶技术及新型工艺材料的研发与引进工作,确保整个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均衡性发展。
(二)加强对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在开采与利用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废石与尾矿这两个类型。从实现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目的的角度上来说,针对这部分固体废弃物物质中有利用价值组分的有效回收与利用,兼顾对废弃物排放的无害化与减量化发展,在实现金属矿山开采利用综合效益的过程中所占据的地位是极其关键的。具体而言,应当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对金属矿山矿业废石的综合利用: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针对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当中所产生矿业废石直接向地下采空区区域或是露天采坑区区域进行排放是最为直接也是有效的方式之一。针对矿业废石的这种处理方式不单单能够缓解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土地资源匮乏问题,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金属矿山开采作业而给相关人员带来的严重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之上,相关部分还应当鼓励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开发方利用这部分既有矿业废石进行露天开采矿坑的填充作业,或是将其应用于筑路、建材等相关领域。
2.加强对金属矿山尾矿的综合利用:在针对金属矿山尾矿进行综合利用的过程当中,可重点关注的应用领域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①.一方面,金属矿山尾矿资源能够应用于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采空区的填充作业: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充填料制备技术、开发技术、输送技术以及各类型填充回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应用不断发展与成熟,尾矿回填已成为现阶段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当中最具应用潜力的开采方法之一。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尾矿回填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能够妥善处理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尾矿排放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因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给周边环境以及社会大众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压力及影响问题;②.另一方面,金属矿山尾矿资源能够通过对有利用价值组分的二次提取实现综合利用:从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角度上来看,各类型金属矿山矿产资源尾矿中所含有利用价值组分品位甚至明显高于该矿种在一般状态下的边界品位(例如铁矿资源尾矿中所含有利用价值组分达到了0.5%~12.0%;铅矿资源尾矿中所含有利用价值组分达到了0.1%~2.0%;铜矿资源尾矿中所含有利用价值组分达到了0.17%~0.30%;锌矿资源尾矿中所含有利用价值组分达到了0.1%~0.4%)。从以上分析当中不难看出:只要具备适当的技术手段以及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供支持,以上诸多类型金属矿山矿产资源中的尾矿均能够得到相当的开发与综合利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对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的想象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金属矿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完善措施予以了系统探究及说明,为金属矿山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发展指明方向,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立新.武征.周立波等.四川梭罗沟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J].生态经济.2010.(11).101-103.120.
[2] 陕亮.徐培根.王史堂等.我国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热点问题研究. [J].资源与产业.2011.13.(06).74-7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
1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正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重点改造生产领域高能耗、低效率、环境污染现状,及消费领域中的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其二,目的是缓解我国经济建设中,能源需求增长与自然资源短缺,及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两方面矛盾。其三,核心在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指合理利用稀缺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缓解我国当前资源约束,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小康社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意义。
2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环境压力和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从多方面努力,其中技术生态化是一条重要途径。技术生态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技术生态化可以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有效地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社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投人最小、收益最大,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1 技术生态化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技术生态化的概念,对其理解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技术生态化是技术同生态学的接近、融合,是生态学向技术的渗透过程。他认为技术生态化具有层次性,即生态学对技术的渗透融合不仅包括在工艺流程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应体现出生态学原理,还包括宏观的技术政策,技术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中也应融合有生态学思想。有学者认为,技术生态化就是生态技术的实现过程,是按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设计和使用技术,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思想,以可更新资源为主要能源和材料,力求做到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态负效应应最小化。
技术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技术生态化要求用生态技术代替传统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
第二,技术生态化应力求通过原材料的最充分利用来降低消耗,通过运行过程的生态化循环控制来避免或减少污染,通过资源的科学化配置和开发来获得最大整体效益。
第三,技术生态化是实现技术系统整体功能的生态化。技术系统是由技术主体,技术客体和技术中介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技术生态化不是单纯的哪一个要素的生态化,而是在技术发明和应用时都应体现生态学思想,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要考虑生态影响:在技术实践过程中技术中介以及对技术客体的操作(包括工艺流程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等)要应用生态学规律,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应用及最小的生态负效应。所以保证系统各要素的生态化转向是实现技术系统整体功能生态化的必要条件。
第四,技术生态化具有层次性。有人认为技术生态化层次性包括宏观层次的国家技术体系生态化、中观层次的区域技术系统生态化和微观层次的企业技术生态化。因此,其层次性决定了技术生态化是在国家宏观科技发展政策上的生态化取向;在中观层次上科技发展结合区域特点制定具体的生态化发展方略:从而保证微观层次的具体的生产部门或企业在加工工艺。生产设计及管理诸方面的生态效益。另外,技术系统不是孤立和封闭的,需要与环境(包括人、自然生态、社会)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因此,在注重技术生态化对自然和社会积极作用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伦理道德和政策法律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2.2 技术生态化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支撑
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全社会的多方努力。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生态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为技术生态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将为逐步解决建设节约型社会所面临的各项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物质和能源减量化。技术生态化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如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减少对水、煤炭、木材、石油等能源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新材料技术,加强新型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木材,以及各种金属矿物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在生产中优化工艺流程,减少能源和材料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费,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产中实现物质能源减量化,合理利用资源,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从而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第二,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生态化有利于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生态负效应最小,实现废弃物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在孤立的或非循环的生产中,会产生大量本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不仅产生环境污
染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循环经济改变原有“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过程,从而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转化,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物中蕴含的巨大财富,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生态化。因此,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具有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双重功效。
第三,通过技术生态化实现社会消费的节约化。生产和消费之间具有互动关系,生产的发展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又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一种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基础。随着技术生态化的不断发展,生产中将逐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最小化,生态技术在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为社会成员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这些生态产品在功能上能够满足由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普及和不断深化而在社会成员中形成的节约消费需求,而且将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3 我国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途径
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技术生态化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对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力推行技术生态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意识。社会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无形而且巨大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行技术生态化,同样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因此,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将有助于促进实现技术生态化。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时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反映,是伴随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在社会已进人生态文明的今天,当人类不得不合理地解决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等难题时,必须深刻地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环境的关系,由此便产生了生态意识这一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理念,并赋予它以深刻的时展的内涵。生态意识的确立和生态科学知识的日益推广普及,有助于人类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应通过信息媒体、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等手段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宣传,提高社会成员的节约意识,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社会风尚和评价机制: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公众责任:改变传统观念中对自然资源肆意开发利用、盲目追求经济价值、无视生态污染的价值观:使生态伦理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伦理标准;使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注重生态影响,让实现技术生态化成为自觉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监督者。总之,如果全民动员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必将对企业技术生态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大力推广生态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要通过技术生态化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技术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技术,主要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等技术体系的发展。清洁生产技术保证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源量最少,产生的废弃物最少,能源消耗最少;废弃物利用技术保证在生产流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处理成为下一个生产过程、下一个生产部门或行业的原材料;污染防治技术则保证对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和暂无法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证对环境危害的最小化。
要制定和实施发展生态技术的科技政策,加大对生态技术研发所需人、财、物的投入力度,明确技术生态化方向。
第三,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创新要想继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必须将社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一起纳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中去,树立生态化的技术创新观念。在生态化观念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强调以较少资源投入和较低成本创造较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它将集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于一身。技术创新生态化要求技术创新的目标由传统的单一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在内的综合效益。技术创新生态化是技术系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既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基础,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之一。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生态化的重要源泉,生态学、化学、动力学、能源科学等研究成果对技术创新生态化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甚至可直接转化为生态技术或环保技术。另外,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主体,企业不仅应是创新投入的主体,而且要具有技术创新生态化的能力,使生产流程、加工工艺、产品的生态化成为其技术创新的目标。
第四,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现阶段。我国的技术还主要以传统技术为主,许多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工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量都要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很多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废料产出环节多、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在治污和防污问题上还主要依靠“末端治理”,传统技术系统由于生态学这一构成要素的缺失,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的不平衡性。只有通过对现有工业技术的生态化技术改造,才能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生态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对传统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势在必行。
第五,加强政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管理。我国目前主要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作为获得经济增长的手段,对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并严重威胁着资源的可持续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源无价或低价,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我国传统发展模式中对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的资源开发以及资源使用中的巨大浪费的作法。所以要强化政府环境管理的经济刺激手段,促进技术生态化。
技术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是实现技术生态化的必要条件。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在内的政府行为对技术生态化的实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如何实现技术生态化、技术生态化进程的快慢、技术生态化的目标状态等问题直接取决于政府的管理作用。
为了给企业技术生态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政府应从宏观层次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技术生态化的目标导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引人生态化思想,调整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保证工业和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环境污染少或无污染的第三产业,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②政府应通过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实现技术生态化建设等手段,有效地应用生态技术,而且有利于生态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前言
近年来,水资源短缺日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为水资源污染和浪费,基于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开展有效的污水处理工作,提升污水处理回用的效率,并贯彻落实节水政策,建立节水型新社会,以此有效保护水资源,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1我国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受环境和技术影响,具体处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污水处理技术落后,长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主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并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吸取教训进行相应改良,但是处理技术仍较为落后,自动化水平较低且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极低,处理技术整体滞后;经济支持不足,污水处理系统在水循环和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污水处理系统有待于完善,政府资金投入短缺,很难达到应有作用。
2我国污水处理与水资源节约有效措施
2.1创新污水处理技术,提升污水循环利用水平
污水处理与再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情况,并且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污水处理技术水平落后于世界水平,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应注重技术创新,以此提升污水处理整体水平。例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我国某省会城市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在考虑水资源节约等环保因素的情况下,引入了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建设生物氧化池,并在池内填充填料,并控制待处理的污水的流速,将其引入氧化池中,与填料接触进而形成生物膜,当污水与生物膜充分接触时,生物膜中的微量元素作用于污水,排除其中存在的杂质,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生物膜中的生物数量较多,具有较长的食物链,不易出现污泥膨胀的现象,因此即便长期使用氧化池中的污泥数量较少,有利于污水中的杂质沉淀,进而提升污水处理效果。此外,该市还创新性地建设了厌氧生物滤池,将填料作为微生物载体,微生物多依附于载体表面生长,如果污水呈现自下而上上升状态时便会通过载体构成的床层,污水中的有机质便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沼气,进而提升污水的可生化性能,为后续循环使用创造便利条件。
2.2引入社会资本,为污水处理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支持是污水处理效果的根本保障,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处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资金支持力度影响,很多城市并未建立形成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而严重影响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和企业正常发展。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该合理引入社会资本,以此提升污水处理的资金支持力度。例如在我国某市污水处理项目中,采取了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资本融入为辅的经营模式,政府设置污水处理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融入社会资本,其中以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处理项目为主,以出售中水作为主要收益来源,既能缓解国家资源短缺的现状,又能降低城市供水压力,从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3合理使用再生水,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
再生水是水资源节约管理项目的重点内容,相关部门应将其纳入到城市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在具体工作开展中统筹地下水、再生水、外调水和地表水的开发与利用情况,以此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障。例如在我国某内陆城市发展中,该地区再生水质已经满足了城市建设项目用水的具体需求,政府部门决定在发展过程中优先使用再生水源,并且按年度制定再生水使用计划。此外,相关部门意识到了再生水水质的重要性,制定了水质质量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必须定期(通常为半年)携带实验室资质认证书到水质监测机构进行检测,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科学有效的化验,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再生水质或者水量发生异常变化,则相关生产和销售企业应立即停止作业,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抢修方案,使得事故尽快恢复,并明确其中涉及的各利益团体,尽最大可能保障社会用水安全。
3结束语
污水处理效果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同时也对人民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创新处理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再生水监测机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此达到良好的节约用水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馥蓉.浅析污水处理与水资源节约分析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237.
[2]严卓军.污水处理厂机电设备调试提升资源利用率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5):25.
当晚10点,新华社快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发改委)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液化气、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随后,发改委又陆续上调电价和冻结电煤价格的消息。依照惯例,这样的消息一般是在零时的。
这次北京奥运会之前的大范围价格调整,可谓出人意料。仅仅在此一周多以前,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还表示,中国现行的成品油价格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
“中国目前原油价格已与国际完全接轨,成品油价格也计划与国际接轨。”张国宝6月8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但是,当前正值国际石油价格出现飙升的时期,如果快速推进成品油价格也与国际接轨,必将对农业等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暂缓成品油价格改革有利于稳定社会经济。”
由于张国宝是在日本出席中印日韩美五国能源部长会议期间作出上述表态,外界纷纷对中国短期内上调油价不抱希望。就在6月19日,一家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一位高层还对《财经》记者表示,对奥运会前调价不抱希望了,尽管该公司炼油业务今年以来已经亏损惊人,股价甚至一度跌破发行价。
此次三项价格调整,或许得益于5月通货膨胀指数短暂减轻的机会,不过,这并未在价格机制上带来实质改变。未来的价格机制改革,仍有待于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形势并不乐观。
“此次对成品油价和电价的调整,是改善资源配置的有利的第一步。”美国投资银行高盛中国经济学家梁红在随后发表的研究报告中表示。同时她认为,对电煤限价是一步倒退,而油价和电价很可能需要在未来进一步上调。
调价“三箭齐发”
这也是发改委罕见地一次性下发三个文件,同时调整油价、电价和煤价。当晚,发改委的网站就像各地的加油站一样,因访客过多而一度堵塞。
根据公告,汽油和柴油的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980元、5520元调整为6980元、6520元,上调幅度约为17%。如果零售企业用足8%的上浮空间,则汽、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7540元和704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80元和0.92元,上调幅度提高到26%。
此外,发改委还宣布,从2008年7月1日起,将全国除自治区的省级电网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0.025元。但居民生活用电、农业生产和化肥生产用电价格暂不调整,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受地震灾害影响严重的县(市)电价也不作调整。
电煤的出厂价被冻结在2008年6月19日这一天,以当日电煤实际结算价格为最高限价,冻结至2008年12月31日。在流通环节,发改委要求省级价格主管部门采取限定差价率等措施进行控制。
发改委在其网站上解释说,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国内成品油供给,保障市场供应,促进石油资源节约;提高电力价格适当补偿电力企业成本增支,有利于缓解电力企业经营困难,保障电力供应,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对煤实施临时价格干预,则是为防止煤、电价格出现轮番上涨。
此前各界一直在猜测中国是否会调整价格,且往往以北京奥运会前后为界。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曾预测,“奥运会之前如果价格没有上调,那么奥运会之后上调的可能性将大大上升。”
王庆认为,通胀压力的减缓,将为中国政府提供在未来几个月执行初次价格上调的机会,到7月中旬的未来几个星期内将有可能出现此项政策变化,“7月中旬以后,由于过于临近北京奥运会,政府不太可能作出政策改变。”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短期内,中国可能仍将继续控制国内能源价格,因为控制成本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且中国政府担心能源价格改革导致的短期通胀,将对奥运前的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哈继铭建议,中国应将成品油价格提高50%,以使国内炼油毛利与国际水准一致。
这次调价,恰好距北京奥运会召开还有50天,均较上述预期提前,表明国内油价、电价和煤价扭曲带来的种种弊端与矛盾已经难以控制。
被扭曲的负担
以油价为例,国际原油价格已经接近140美元/桶,比年初上涨超过40%,可是中国成品油价格自2007年11月以来一直没有调整,目前只有国际基准价格水平一半。这令中国的炼油企业严重亏损。对于叫苦不迭的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央企,政府惟有给予财政补贴。
不仅中石油和中石化叫苦,合资炼油企业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福建联合石化)等也都严重亏损,纷纷找政府要求解决。中国石化新闻网6月18日消息称,财政部专程派人前往福建联合石化调研,目的是“研究对中外合营公司合作相关政策,对企业提供支持,帮助福建联合石化公司走出困境”。
甚至连电力企业也开始叫嚷政府补贴,其理由是煤炭价格上涨而电价不涨,导致今年以来发电企业亏损面急剧扩大。对于没有希望获得财政补贴的地方炼油企业,不少干脆选择停产,免得“越炼越亏”。这令国内汽油和柴油供应愈加紧张,发改委最后不得不严禁成品油出口,以保证国内供应。
根据王庆发表的报告,中国2007年政府隐性补贴(包括通过国家预算的财政补贴与国有石油公司损失额)总计可达27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0.8%;而今年,若按原油价格继续保持在每桶130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保持目前水平不变计算,总补贴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占今年预计GDP的2.2%。
中金公司估计,目前中国成品油价低于国际水平50%以上,国家对于油价的补贴去年已逾2200亿元,占GDP比重达0.9%。摩根大通预计,如果国际油价维持在每桶130美元的价格,且中国维持价格管制,则今年国内石油公司此项亏损大概在1800亿元。
哈继铭认为,对于生产者的间接补贴加剧了财政负担,近来周边经济体纷纷上调成品油零售价格,就是由于财政不堪重负。从5月开始,中国周边面临相似困境的不少经济体纷纷上调成品油零售价格,其中包括马来西亚(6月5日,47.8%)、印度(6月4日,10%-15%)、中国台湾(5月28日,13%-16%)、印度尼西亚(5月24日,25%-33%)。
“问题已经不再是中国会不会上调油价,而是中国将于什么时候与其所在区域内的其他经济体一样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王庆说。
中国国内油价问题,甚至首次出现在刚刚结束的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美国财长保尔森促请中国调高成品油价格,以减低原油需求、抑制国际油价。
对此,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回应称,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的方向不会改变,但调整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措施”。
通胀放缓窗口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发改委选择此时调价,一是由于“三夏”接近尾声,此时调价对农业的影响会减小,另外,是由于5月的CPI指数有所降低。
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7%,为2007年以来首次显著回落,表明汶川大地震短期对通胀的影响有限。政府、民众为通货膨胀而紧张的神经暂得以舒缓,似乎为调整迎得了“适当的时机”。
据梁红估算,成品油在中国CPI中的权重约为0.5%,汽油零售价格上涨26%,仅拉动CPI上涨0.13%。她认为,6月通胀可能因食品价格下降而继续回落,此次成品油价格上涨,不会改变CPI趋降的态势。
哈继铭也认为今年CPI呈现前高后低走势。此次调价将推高下半年CPI的0.9个百分点,使下半年CPI涨幅达7.0%,预计全年CPI涨幅达7.0%-7.5%。但长期来看,调整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上调成品油价格不代表政府对通胀的关注有所放松,此举是减少价格管制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汪涛称,能源价格在CPI构成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直接影响有限,仅为0.5个百分点左右,但间接影响可能很大。因此,瑞信证券调高了通胀预测,认为上半年CPI涨幅约为8%,接近年底,单月通胀才会降到5.5%左右。
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预测,油电调价对CPI的影响可能在7月初显露,成品油提价将推高非食品通胀0.5个百分点,推高整体通胀0.3个百分点。如果价格走高,那么CPI可能重返8%以上。他对《财经》记者说,即便食品价格保持稳定,成品油提价也会减缓通胀回落的速度,“最近南方水灾对食品价格的影响值得关注”。
不过,通胀的风险依然存在。《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在全球普遍高通胀、低增长的大环境下,不能仅凭单月数据就认定通胀压力有所减缓,抑制通胀不可能仅通过打压粮食、肉禽类价格来完成。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首要风险,依然是通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院长、中国银监会顾问、前英格兰银行副行长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es)对《财经》记者说。
从CPI构成来看,压力犹在。“通货膨胀永远是易升难降的。”瑞士信贷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对《财经》记者说。5月CPI下降,无论食品还是非食品通胀, 都与基数效应有很大关系,且肉禽类价格上涨依然很快。中国明显在由食品单一通胀向全方位通胀转化,包括工资、原材料、能源,以及由于短缺引起的公共产品的价格上涨。
对于此次调整影响,中信证券6月能源专题研究报告分析认为,成品油价格每吨上调1000元,汽、柴油用车成本将分别上升428亿元和377亿元,农业受影响也较大,成本上升为241亿元,建筑及民用成本上升208亿元。
近期南方九省区连遭暴雨洪涝灾害,其影响已经在食品价格上有所体现。6月以来,农产品价格止住跌势,基本持平。哈继铭认为,如果这一趋势持续,6月CPI回落幅度就可能低于预期。
下半年通胀如何变化,另一决定因素则是货币政策。“通胀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货币政策不能因为增长有所减缓而放松。”谢国忠表示。
梁红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通胀前景取决于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
“中国的能源价格改革不仅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世界。”哈继铭说。由于中国已占全球新增石油消费的40%,国际油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能源政策。中金公司测算,如果不进行改革,中国经济将持续过热,2009年通胀率或上升至8.7%。而如果将成品油价格上调50%以上,则明年通胀可能低至 7.3%,并使其他经济体的通胀也有所放缓。
资源配置需优化
不少学者进一步呼吁,物价涨幅回落时,首先应当考虑理顺价格关系,使价格变化反映资源的稀缺性,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成品油调价凸显国家对于节能减排、加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视。”哈继铭说,本次调价将抑制对高耗能行业的消费、出口和投资,使今年经济增速下降约0.2个百分点。中金公司研究部将今年GDP增速预期由10.5%下调至10.3%,明年预测由9.5%-10.0%下调至9.5%。
亦有分析师认为,通胀暂时放缓仅提供了一个价格改革的“临时窗口”,能源电力价格放开,需考虑是否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进一步推高通胀。“政府决策必定十分谨慎,不太可能做出很大调整。”陶冬说。
发改委即表示,为控制调价连锁反应,这次成品油调价后,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出租车、液化气、天然气价格均不得提高。
相比之下,电力业内对于电价的调整最不满意。中国电力联合会的一位专家认为,发改委一方面提高一点电价,另一方面压制煤价,是在电和煤之间搞平衡游戏,延续了过往控制电价和煤价的一贯思路。
“这个涨价幅度相对煤价的涨幅太小了,很有可能不是最终的调价,我们预计在奥运会后电价将再度上调。”这位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国家对煤炭的限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电力企业的成本压力,但也很可能导致电煤供应短缺。”
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则透露,此次调价主要由于电煤价格持续大幅攀升,电厂脱硫成本增加,电网因追加建设投资而增加了还本付息额的负担。此外,为鼓励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提高电力价格,适当补偿电力企业成本增支。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行为引起的外部性问题和社会公共问题也逐渐突出,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企业的外部监管,同时也要求企业严格自律,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及时向社会报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积极的姿态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在有关部门专门规范的指导下积极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从2006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元年到2015年这十年,社会责任报告的总量从32份增长到了1703份,实现了迅速的增长。但是不同于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披露具有自愿性、选择性、低规范化等特点。可以预测将来法律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会有明确的规范,并对报告披露的内容有着具体的要求,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发现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特征,对未来规范的制定将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企业社会责任
21概念界定
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其创立者卡罗尔(2000)认为,四责任模型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模型。第一层的经济责任是基本责任,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各有侧重,影响最大的是所有者和员工;第二层是法律责任,法律是社会关于可接受和不可接受行为的法规集成,法律责任是期望企业依法经营;第三层是伦理责任,企业伦理责任意指企业有义务去做那些正确的、正义的、公平的事情,避免或尽量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损害;第四层是慈善责任,慈善责任是寄望企业成为一位好的企业公民,期望企业履行其慈善责任,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财力和人力方面的贡献。[1]
22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
1937年,被誉为“现代企业理论之父”的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开辟了以契约分析企业现象的新思路,奠定了企业契约性质的理论基础。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处理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员工、管理者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缔结内部社会契约,另一方面与消费者、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缔结外部社会契约,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契约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乔治?斯蒂纳与约翰?斯蒂纳提出,“社会契约理论”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它却暗含着企业所必须符合公众的期望,契约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扩展概念,因为它不加任何严格限制地增强了企业对许多社会因素的义务。[2]根据契约理论,企业与多方缔结了一系列契约,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的综合体。契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法律,一种在特定人之间形成的特殊关系。可以说,企业的契约本质决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具备法律属性。
23相关法律规范
2005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发起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正式成立,同时召开了“2005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制定了国内第一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2007年12月,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内部包括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这个八个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已被写入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5条第1款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但这宣言式的规定并没有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而且就立法而言,现在已有《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几部经济法律作出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性规定,但究竟还有哪些具体的制度是贯彻这一原则性规定的,目前人们还不是很明确,这方面的立法工作与解释工作还需要加强。[3]立法的工作来源于实践,企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会引导立法工作者将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正式企业披露其承担责任的载体,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探究其责任内容、责任特征,对以后加强立法工作、引导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文本挖掘技术
31文本挖掘的定义
“文本挖掘”可以定义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处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用户使用一套分析工具处理文本集。与数据挖掘类似,文本挖掘旨在通过识别和检索令人感兴趣的模式,进而从数据源中抽取有用的信息。[4]
32文本数据分析作业过程
第一步是进行数据清洗。数据清洗包括数据汇总与统计清洗,数据可汇集来自不同数据库的不同数据,通?^统计计算以了解字段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及重复性,进行数据间的相互比对,可以通过专家进行协助校正。
第二步是建立基本词汇语料库。对文本数据进行自动断词处理,可以从文章中自动学习断出常出现的字词,也可以自定义、新增、修改与删除字词。用户可以汇入或扩充专业词库,强化及运用既有的语料库。之后,自动分析及计算词汇在文本中的分布及其重要程度排序。
第三步是对文本数据进行分类与聚类。非结构化的数据可进行系统自动聚类与半自动式分类,主要借由机器学习,以能正确建立非结构分类的概念类别与分类的准则。也可利用专家事先所定义的类别,通过彼此间的差异建立分类原则。[5]
33文本挖掘的应用
目前我国文本挖掘研究还处在消化吸收国外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与小规模实验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适合中文信息处理的文本挖掘理论与技术体系。文本挖掘技术主要用于商业文档的分类、聚类、总结,主要表现在微博、在线评论等网页数据的主观性内容识别、褒贬情感分类、经济价值挖掘等几个方面。文本挖掘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通知公告、法律文书等纯文本式文档中应用较少,有关领域的研究甚至为空白。文章拟以文本挖掘技术,探究其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析中的应用。
4文本挖掘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应用探析
41资料来源
文章选取了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2016年度企业责任报告作为样本,来探究文本挖掘技术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应用。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国航”,在A股上市,股票代码为601111,第一大控股股东为中国航空集团公司,最终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该报告下载于中国国航官网,下载后的报告为PDF格式,首先通过手工处理,进行TXT文本化,保留了文本部分。
42研究工具
ROST Content Mining,简称ROST CM,内容挖掘软件,是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研发的用以辅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型免费社会计算平台。该软件可以实现微博分析、聊天分析、全网分析等功能,用户遍布海内外100多所大学。本文使用的是该软件的分词、词频统计、语义网络分析等功能。
43分析过程
431分词后形成高频词
将文本化后的社会责任报告文档导入ROST CM软件,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词。非结构化的文本通过分词切分后将会形成独立含义的词语。在分词前,设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自定义词表,使一些专业词汇不被进一步分词,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等,保证分词结果的准确,分词之后,最后得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高频特征词。将分词后的文档进行词频统计,得到社会责任报告词频表,可以得到每个词语出现的频数(见表1)。摘取词频最多的前30个的词,得到社会责任报告文本高频词汇表。可以看出公司名称“国航”是出现最多的词;其次是“员工”“服务”“安全”“管理”与“旅客”,可以认为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关注披露的内部重点在于职工与管理,外部内容在于服务、安全与客户。高频特征词表只能从最直观的出现次数来观测出报告所披露的内容,对于披露内容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则观察不出来,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432共现分析
根据分词后统计的文本词汇库,继续导入ROST CM软件,进行共现矩阵分析。社会责任报告关键词共现是指相同或不同特征的关键词共同出现的现象,共同出现的高频词之间存在着关联,关联程度可以通过共现频次来测量。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只选取了频次前10的高频词,构建了10×10的共现矩阵(见表2)。可以看出,“提升”与“管理”共同出现了22次,“旅客”与“服务”共同出现了22次,表明报告强调了公司要提升管理,加强旅客服务。通过共现分析,可以看出相邻关键词直接共同出现的频次,观测出报告披露内容特征之间的关联程度。
433语义网络分析
对关键词直接进行关联性分析后可以进一步构建出知识地图;共现分析只能观察出关键词之间的直接联系,而社会网络则可以观察关键词之间直接与间接的关联性,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关性强弱。通过共现矩阵导入到Ucient中,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根据关键词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通过Netdraw可视化软件导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关键词语义网络(见下图)。通过关键词语义网络图可以看出,公司名称“国航”处于网络中心,“员工”“服务”“管理”“发展”“旅客”等一系列名词关键词与动词关键词处于网络的第二层核心,一方面与内核“国航”联系,另一方面与外围“理念”“文化”“运营”等第三层关键词联系。第一层“国航”是报告披露的主体,报告披露的内容围绕着主体的一系列行为展开;第二层则是报告披露的核心与纽带,披露出企业社会责任重点关注的内容,一方面是“员工”“服务”等名词反映出报告披露的不同模块,包括员工权益、提供的航空服务、旅客客户等,另一方面是“开展”“推进”“建设”“提升”等一系列动词表明了主体所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联系了不同层次之间的名词内容;最外围的“价值”“运输”“培训”“环境”等关键词则是对披露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出现的次数较少,与其他关键词直接关联程度较低。关键词语义网络图
一、欧盟环境政策的最新动态
(一)生态创新行动计划
生态创新行动计划(EcoAP)是欧盟委员会2011年底提出的一个最新行动方案,旨在加快各成员国的生态创新进程,并推动各项创新技术进入市场,从而实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目标。生态创新行动计划从需求、供给政策,以及行业政策和金融工具应用上做出了具体规划,包括以下七个方面:通过环境立法和政策促进生态创新;支持示范项目并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来获得创新技术;制定新的环保标准来推动生态创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加强国际合作;挖掘新兴技术和就业机会,并通过就业培训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通过欧洲创新联盟(IU)间的合作关系推动生态创新。[3]
近年来,生态创新(Eco-Innovation)一直是欧盟环境政策的重点内容,欧盟方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目前最为关注的就是其环境技术认证试点方案。环境技术认证(ETV)是基于生态创新行动计划下的一个技术方案,也是欧盟于2004年提出的环境技术行动计划(ETAP)的最新发展。该方案本质上即是一个第三方认证平台,它通过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对当前生态创新领域各种新技术进行性能测试和评估,并向包括技术购买者在内的社会公众出具评估和认证报告,以此促进该项技术向市场推广,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进而推动社会的生态创新实践。这种技术认证不仅保护了技术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降低了技术购买者的风险,加快了生态创新技术的市场应用。
(二)企业与环境保护
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EMAS)是面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来自愿参加评估、报告、改善各自环保表现的一种管理工具。这一计划最初成立于1995年,但当时仅限于工业部门,2001年改革后将其扩展到所有经济部门。2009年,欧盟再次修订了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的章程,指出所有组织均可以自愿参加这一计划,调整后的管理细则对组织的注册、环境表现申报、评估等都做了规范性的说明。加入这一计划具有非常明显的益处:对于政府来说,企业和组织自愿参与并接受民众的监督,行政当局的检查和视察可相应减少,从而降低行政成本;对企业来说,环保信息的公开增加了公众对它的了解,间接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接纳度;对整个社会来说,这一机制的建立使企业和组织相互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强,从而迫使那些环保表现欠缺的企业或组织改善其表现,提升企业形象。
但是,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它对中小企业(SMEs)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数据显示,2009年仅有2634家中小企业在EMAS注册,仅占欧盟23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0.013%,而中小企业却是工业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占整个欧盟工业污染排放量的64%(Miller, Neubauer & Varma,2011)。[4]欧盟当局认为,相对于大型组织而言,中小企业 一般对自身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缺乏认识,因而缺乏相应的环保政策,这导致它们加入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的主动性不强。对此,欧盟委员会一方面正在酝酿一个简化的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EMASeasy),[5]目的在于简化中小企业注册加入计划的相关程序。与此同时,欧盟还 提出了另一项旨在提高中小企业环保责任的环境合规性援助计划(ECAP),为了加强中小企业的环保责任及其履行义务,ECAP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逐渐减少企业行政负担;帮助中小企业将环保纳入其经营业务之中;加强地区和国家间的中小企业支持系统建设;加强欧盟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生产提供财政援助等。[6]
(三)资源效率路线图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加剧与资源日益稀缺这一全球性问题,欧盟委员会于2011年提出了资源效率路线图,这也是“欧洲2020”战略中资源利用效率旗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也是一个行动框架,规划了欧洲实现其2050年发展目标所需要的结构与技术变革路径,同时也指出了2020年要达到的目标。路线图的最终目标是要在2050年实现欧洲经济有竞争力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并同时推动全球经济的转型。路线图涵盖了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矿物和金属、水、空气、土地、海洋资源等七大方面的资源利用效率规划,并详细设定了各自2020年应实现的中期目标。
欧盟当局认为,要实现上述各行业的规划目标,其根本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一,要实现可持续性的消费和生产,改变当前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并提高企业产出;第二,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第三,支持研究和创新;第四,逐步取消低效政府补贴,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实现产品的合理定价。除此之外,欧盟委员会还提出要加强政府管理和监测:一是创新相关治理途径,如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对话、发展新的指标体系;二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率国际化;三是提高环保措施改善的利益增进。[7]事实上,该路线图仅仅只是欧洲资源利 用效率旗舰计划的第一步,欧盟委员会将紧接着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立法,确保上述规划得到各成员国的贯彻执行。
(四)海洋战略框架指南
海洋战略框架指南(MSFD)于2008年通过,2010年正式立法,这也是欧盟首部关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文件。该指令的目标是为了降低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实现海洋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欧盟的良好环保状态(GES)。对此,欧盟委员会也出台了一系列详细的执行标准和指标来确保各成员国执行该计划,并根据现有海洋公约分界线将所辖海区分为波罗的海、东北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四大片区进行分区管理。按照指令的要求,各成员国在2012年必须向委员会提交各自海洋水域环境测评报告以及2020年GES所要达到的目标等相关内容。
在实践过程中,欧盟以及各成员国还创新了多种政策工具,包括指导与控制工具、经济工具、社会工具、技术工具等。指导与控制工具的管制性较强,一般通过法律或行政性文件加以规定,如海洋保护区的建立;经济工具则与政府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包括税费设置以及政府补贴;社会工具以及技术工具强调社会大众以及相关企业的参与,如沿海村庄综合废弃物管理制度、奖励企业环保技术创新等见下表。[8]
欧盟海洋环境政策工具指导与控制性工具管制措施强制使用某些渔具或技术性替代方案;限制某些技术(如刺网);对深水钻井严格监管;船舶噪声限制等制定标准降低洗涤剂中磷酸盐含量;水产养殖许可证制度;对废弃物处置标准的建立等分区控制建立禁渔区、贝类保护区、海洋保护区等经济工具税费措施环保税、胶袋税、应用潜水费征收等政府补贴船舶废物处理设备安装的财政补贴;农业环境计划补贴;港口免费污水处理服务补贴等其他措施个人钓鱼可转让配额;栖息地金融支持;养分排放交易计划等社会工具建立港口、码头认证体系;Natura2000沿岸地区生态旅游;奖励沿海村庄的综合废弃物管理等技术工具海底生态恢复措施;海洋降噪设备安装;沟渠过滤技术等数据来源: EC DG Environment.(2012a)。
(五)绿色公共采购
绿色公共采购(GPP)计划提倡所有公共部门在采购时选择那些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的产品、服务和工程。欧盟公共机构每年花费达到2万亿欧元,相当于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19%,欧洲的公共采购规模很大,因此公共机构的决策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影响力。欧盟委员会认为,通过推广和使用GPP能激励企业不断开发绿色技术和产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生态创新。但GPP只是一个自愿性文书,会员国和公共机构可以决定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这一计划。对此,欧盟委员会建立了两套指标来加强对GPP实施的监管,一套是进程评估性指标体系,用于衡量政策的执行进程以及对供应方的影响,另一套结果评估性指标体系,用于衡量GPP的产生的环境收益和财务收益。在这一计划中,欧盟最初设定了10个优先产品和服务组别,经过2011年和2012年两次调整后变为19个,包括复印和印刷用纸、清洁产品和服务、办公室IT设备、建筑、交通、家具、电力、食品和餐饮业、纺织、园艺产品和服务、玻璃门和天窗、热绝缘体、硬地板覆盖物、墙板、复合热电、道路建设和交通标志、街道照明和交通信号灯、移动电话、室内照明等,每一个组别都设置了详细的产品标准。
欧盟委员会最近从26个会员国之间抽取了850个公共机构,并对其2009—2010年间超过230000份采购合同的调查分析表明,仅有26%的合同满足GPP的所有标准,55%的合同至少满足一个标准(CEPS & CoE,2012),[9]这与其设定的2010年超过50%的公共采购实现绿色 化这一目标还有很大距离,这也表明欧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GPP计划的实施和监督。
二、欧盟环境政策成效与评价
随着环境政策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欧盟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欧盟近期的一系列环境指令和计划自实施以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尤其是空气和水污染治理措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海洋战略指令计划等政策措施的实施以后,欧盟以及各成员国的空气质量得以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量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Natura2000保护地区不断扩大,主要行业的环保措施都基本实现了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所规划的目标。
图1欧盟(EU27)物质消耗量及资源生产效率(2000-2009)数据来源:Eurostat。
第二,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欧洲”发展目标,以加快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步伐。因此,自欧盟资源效率路线图提出之后,各成员国在生物多样性、化学品、水和空气污染、土地、海洋资源保护等多个方面加大了政策实施力度,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促进了欧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数据显示,欧盟国内物质消耗量(DMC)近年来不断下降,2000年欧盟国内物质消耗量为7564346千吨,2009年下降到7324683千吨,资源生产效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物质消耗量)指数稳步上升,从2000年的133欧元每千克上升到2009年的155欧元每千克(见图1)。
第三,生态创新成效显著。欧盟近年来一直致力推动生态创新以及新技术应用,在最近提出的生态创新行动计划(EcoAP)中,明显加大了对生态创新的支持和引导力度,除了通过环境技术认证(ETS)鼓励和保护新技术开发外,还加强了对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欧盟最近一份对超过5000家采用新型环保技术的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企业单位产出能耗出现显著下降(下降幅度不低于5%),其中15%左右的企业能耗下降了20%以上,2%的企业能耗下降超过了60%(见图2),[10]这表明欧盟企业 的生态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2欧盟中小企业单位产出能耗变动情况数据来源:EC DG Environment.(2012b)。
第四,公民环境意识增强。欧盟环境政策向来注重公众的参与,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要向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大众进行意见咨询。欧盟还定期开展全欧洲范围内的“绿色之都”评选,奖励那些生态环境较好、环保措施执行得当的城镇,评选活动每次都得到了上千城镇以及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通过官方宣传以及公众参与,欧洲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最新数据显示,欧盟公开的环境侵权案件呈年年下降趋势,而且超过80%的人认为环境质量与个人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虽然当前的一系列环境政策的出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欧盟整体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但是现有的欧盟环境政策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环保要求不一致,导致相关政策标准难以在全区范围内实现统一;许多的环境污染存在跨区域现象,导致地区间环境利益冲突,政策推行难免遇到一些阻碍。因此,欧盟环境政策还面临着较大挑战,“欧洲2020”战略能否顺利实现,还需要相关各方的进一步努力。
三、 欧盟环境政策经验总结及借鉴意义
随着环境政策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欧盟在环境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骄人进展,这对我国环境治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一,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推动环境保护法制化。欧盟环境政策非常注重通过立法来确保政策的执行,许多相关行动指令或计划都上升到法律层面,例如刚出台不久的海洋战略框架指令,就是以欧盟层面的法令来明确其法律地位,从而体现出该项政策的强制性和统一性。目前,我国现有的许多环境政策还停留在行政规范和管理条例层面,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因而对相关的环境破坏行为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和强制性。此外,相关部门在环境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现象。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的力度,通过法制化手段来推动环境保护。
第二,推进制度工具创新,加快环境政策改革进程。从欧盟近期相关环境政策来看,很多创新性的政策工具都值得借鉴,例如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技术认证平台的建立,推动中小企业环保参与的环境合规性援助计划等。在各成员国的具体实践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创新方案,如苏格兰地区实施的“渔业实时关闭”计划,对每天的捕鱼时间和渔船进行限制,并对每天的捕鱼量实行实时监控,一旦超量就停止捕鱼作业,而对于那些采用环保设备或措施的渔船则给予相应的额外捕鱼配额,从而达到保护鱼类数量、实现可持续性捕捞的目标,这一创新方案已在欧盟多个成员国得到推广应用。我国现有的许多环境政策和相关制度长期以来没有更新和完善,制度和政策工具也缺乏创新,已不适应当前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借鉴欧盟经验,加强在制度和政策工具层面的创新。
第三,注重利益相关者参与,提高政策接纳度和执行度。利益相关者是指与该政策相关的政府、企业组织以及社会大众。欧盟的环境政策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在立法或执法过程中始终将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和意见放在重要位置。例如,在当前欧盟第七个环境行动计划制定过程中,首先就300多个环境问题对全欧盟范围内的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进行了意见咨询,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不仅能通过听取其意见而对政策进行完善,还增加了以后政策推行的社会接纳程度。
第四,完善环境指标体系,实现生态考核精细化。在欧盟现有的环境政策中,相关的环境指标体系是相当完善的,这对各成员国以及企业组织的考核提供了统一标准。例如,在绿色公共采购系统中,欧盟对相关类的产品、服务都进行了严格认证,制订了极为详细的标准。只有制定完善的指标体系,才能实现对部门以及地区间环境考核的量化,实现环境保护的精细化。目前我国各地区、行业之间的环境标准还不完善,仍停留在粗放化的管理阶段。因此,加强环境指标体系建设,推动生态考核精细化是我国完善环境政策体系的重点之一。
主要参考文献:
[1]EC. (2001). Environment 2010: Our Future, Our Choice-6th EU Environment Action Programme.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1.
[2]EC. (2010). Europe 2020- A European Strategy for Smart,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 COM(2010)2020, Brussels, Belgium: European Commission, 3.3.2010.
[3]EC. (2011b). 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 The Eco-innovation Action Plan (Eco-AP). Brussels, Belgium: European Commission, December 2011.
[4]Miller K., Neubauer A. and Varma A. (2011).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ssistance Programme for SMEs(ECAP). Brussels, Belgium: EC DG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Action, and London, UK: AEA Technology plc, August 2011.
[5]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of EU.(2009). REGULATION (EC) No 1221/2009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5 November 2009 on the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by Organizations in a Community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EMA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342.
[6]Eu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of EU.(2001). REGULATION (EC) No 761/2001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9 March 2001 Allowing Voluntary Participation by Organizations in a Community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 (EMA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L114.
[7]EC. (2011a). Roadmap to a Resource Efficient Europe. Brussels, Belgium: European Commission, Sept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