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7 14:55: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对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篇1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于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命题,引发了当时教育界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讨论。在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等理念被普遍接受的今天,这一命题又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中学生物学课程究竟更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北京教育学院胡玉华教授认为生物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可以用图1来表示。

在这一模型中,处于最底层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具体生物学事实。由生物学事实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生物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这一结构的主体部分。而位于结构最上层的是生物学基本观念,统领着整个结构体系,地位非常突出,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能否建立正确而牢固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应当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首要目标。

但是,在大量的中学生物课堂中,师生双方经常将重点放在具体而孤立的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和记忆上。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影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生物学素养的提升。同时,理论界对生物学基本观念及其建构的关注程度也较低,笔者以“生物学”“观念”为关键字在中国知网相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与生物学基本观念有关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且大多语焉不详。因此,笔者将对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涵、高中阶段生物学基本观念的主要内容及其建构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2 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通过对众多经验事实的联合与整合而逐步形成的。同时,观念又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即观念具有预测、指导、改造客观存在的强大反作用力。从以上分析可知,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见解或意识就是生物学观念,而在这些生物学观念中,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学习能够建构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观念就是生物学基本观念。因此,所谓生物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在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获得对生物学的总观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学生主动运用生物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的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

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基本”二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学科本位角度,生物学基本观念是生物学科观念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部分,反映了生物学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学生有了这些基本观念,就可以初步形成对生物学的概括性认识。其次,从学生本位角度,生物学基本观念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只有具备了这些观念,才能从生物学的视角解释所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并有效地开展生物学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从而表现出一个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基本观念并不是天生的,是学生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以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核心概念为基础,不断体验和感悟生物学知识所蕴含的生物学科思想方法,通过反思内化而形成的。因此,生物学基本观念不同于生物学概念甚至生物学核心概念,可以说生物学基本观念是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概念。这是因为生物学基本观念比生物学核心概念具有更大的统摄性和概括性,并且与生物学核心概念更关注学科本位不同,生物学基本观念更强调个体的主观感知和建构。

正因为生物学科观念是个体对生物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作出的概括反映,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物学科观念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学科专家或科学共同体而言,他们所形成的生物学科观念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是相对科学的、有代表性的,基本等同于“生物学科思想”;而对于学生而言,生物学观念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与自身经验进行对比、反思和重构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通过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与生物学科思想相一致的生物学基本观念。

3 中学阶段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确定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基本观念,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中学阶段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确定应兼顾两个方面:

① 从学科本位出发,应选择那些体现生物学科本质的基本学科思想,以确保学生所形成的生物学观念的科学性和统领性;

② 从学生本位出发,充分考虑中学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作为现代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以确保所形成的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现代生物学是一个庞大而兼收并蓄的领域,由许多分支分科和交叉学科组成。因此,从学科本位的角度来确定生物学基本观念无疑是困难的,在可见的资料中,赵占良先生提出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思想是进化思想和生态学思想。这是因为这两大生物学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不仅体现在从细胞到生物圈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而且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直接影响。他同时认为,根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可将生物学大致分成结构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三大领域。因此,从学科本位出发,生物学基本观念还应体现有关生命系统各层次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生物学发展的过程中,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分类、归纳、演绎是人类认识生命和生命现象的重要的思维方法,而科学地认识生命现象,运用生物学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则是生物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有关生物学实验等科学方法以及对生物学科价值的认识也应属于生物学基本观念所应包含的内容。

学生本位的生物学基本观念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在对具体的生物学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体验的结果。一般来讲,这些反思来自三个方面:① 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反思,主要形成知识类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应包括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等规律的概括性认识;② 对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反思,主要形成方法类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包括对生物学实验、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等的概括性认识;③ 对生物学科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价值的反思,主要形成生物学科价值观。因此,从学生本位出发,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梳理教材,从中确定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内容。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在中学阶段教学中应涉及的生物学基本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生命系统的物质性观念、结构层次观念、代谢观念、生命系统的进化观念、生态学及稳态观念以及生物学实验观和生物学价值观。

4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观念建构

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不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那种希望通过要求学生背诵基本观念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这样做充其量会让学生记住一些“关于生物学基本观念的知识”,学生一旦遇到新情境、新问题,就会把教师所传授的基本观念抛在一边,而不自觉地采用他原有的“前生物学观念”(包括片面的或错误的观念)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生物学基本观念不是对某个具体的生物学事实或者概念的感性认识,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分析、综合而达成的对生物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学生深入思考和内心体验的结果。因此,虽然具体的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是生物学基本观念形成的基础,但单纯记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并不能使学生自发地形成生物学基本观念,教师在促进学生观念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制定相应的观念目标,通过选择典型的生物学知识、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反思,不断提高生物学知识的概括性水平,感悟其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以促进他们的生物学观念的形成。具体来讲,应着重做到以下三点:

(1) 制定引领教学的观念目标。

促进基本观念建构的生物学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学科观念意识,必须在教学实施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念性的理解,并从中抽象、概括出一个或多个可以统摄整个模块或章节教学内容的生物学基本观念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建立教学的“大局观”,为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活动指明方向。以生物学基本观念作为教学目标,更易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生命系统的进化观念蕴含于中学生物学众多章节的内容中,为促进这一观念的建构,教师应从各章节中梳理出与之有关的内容,如DNA和蛋白质是进化的标尺、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比较、线粒体、叶绿体和病毒的起源、代谢类型的进化、细胞分裂方式及生殖方式的进化、生态系统的进化等。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以生物进化观念统整教学,以便使具体的知识和概念与生物进化观念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2) 设计有利于观念建构的问题。

问题是教和学的关键驱动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活动与观念建构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为促进基本生物学观念的建构,教师应该将具体的生物学事实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转化为高水平的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创设学习情境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生物学基本观念。仍以生物进化的观念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有观点认为,生物进化论是生物学中最大的统一理论,生物学的各领域无不体现着进化的原则。没有进化论,就没有生物学。这是不是太夸张了?请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这一看法进行评价。”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将努力联想所学知识,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回顾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内容,体验和感悟生物进化观念,使相关知识成为有血有肉有骨的整体结构。

(3) 组织有利于观念建构的活动。

促进生物学观念建构的教学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学生可在活动中完成观念的建构。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利用其中相关的内容作为生长点来吸收和整合新知识,建构对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生物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了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必然与社会生活情境相融合,用真实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和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来代替静态的结论性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交流与表达,有利于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促进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建构。

正如胡玉华教授指出的: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生物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物学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生物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生物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理应成为生物学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追求。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68

高中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主要依靠生物教师的课堂讲解,初中阶段所学的生物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还只是停留在对生物要素的认识层面,而缺乏对生物过程的分析和生物变化的思考。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依托于初中阶段掌握的基础生物知识和生物学习习惯;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教师课堂趣味教学的引导下进行主动探究,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成绩,提升生物学科的综合修养,为今后的生物专业学习以及生物常识判断和应用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案例,笔者认为,提高高中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课本知识时,为了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往往需要注重对课本内容的选择和内容的丰富多样。一般情况下,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内容多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为了刺激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借助多种生物现象和资料完善课堂教学。

首先,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继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一般来说,为了直接刺激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选取与课本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鼓励学生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和解读此类现象或事件背后隐藏的生物原理。学生们在生物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一方面加深了对典型事件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够在自我解读中深刻理解生物知识。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教授学生基因等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引用家庭的树结构现象,引导学生们了解不同染色体之间的特点,进而思考引发基因突变的原因。

其次,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还可以借助资料和习题,丰富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这种层面的生物课堂教学是对前一层面教学的深入,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激化他们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辨别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关注度,既可以表现在生物学科的新课教授中,又可以表现在对生物知识的应用和思考中,学生们能够在思考和应用中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问题成功解答后的。上述两种从多样内容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是激化学生学习生物学科兴趣的本质所在,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和高中生双方之间的有力配合,从而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形式趣味化

在完善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高中生物教师往往还需要紧跟现代教学的潮流,引用多种新颖科学化的教学形式,吸引高中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继而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以积极轻松的教学态度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考虑到生物学科知识中对图文的要求性比较高,生物教师可以选取图文的教学形式,为学生们呈现直观的生物图片,刺激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图文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点的串接和连接性学习。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会比简单的课堂口头讲解更为直观,有冲击力,能调动学生们在图片中发现生物知识,在简单直观中感受生物学习的乐趣。例如,生物教师在教授细胞等知识点时,就可以以图文的形式向学生们讲解细胞中的各个部分,以点线面的形式全方位的为学生们展现细胞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生物学习的乐趣,丰富学生的眼界。

其次,高中生物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们呈现立体的视频讲学。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极大调动班级上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且还能够拓展学生对生物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而生物教师在选择视频教学时,通常需要考虑到视频的时限以及视频内容的难易度,尽可能地保证班级上大多数同学的理解水平。同时,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其他领域的知识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串接性,继而以饱满的热情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意料之中,也是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拔高和探究。

三、教学实践自主化

高中生物教师除了在内容和形式层面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外,往往还可以在实践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继而在课堂和课下实践中学习到丰富的生物知识,感受生物知识探究的乐趣和魅力。具体来看,生物教学实践的自主化,表现在课堂实践展现和课下实践活动两个方面。

篇3

一、影响高中生物概念学习的因素

(一)高中生物学概念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物概念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所接受的概念,它更科学、更严谨、更规范。由于近代生物学不如语文、数学、历史等老牌学科历史悠久广为人知,一些新兴的生物学概念不断涌现,加上我国生物学科发展的不够完善,人们对生物学的相关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如酶,淋巴循环等。

高中生物学的很多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的定义为: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DNA深度压缩形成的聚合体,易被碱性材料染成深色,其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此定义涉及大量化学概念,聚合体、碱性材料、脱氧核糖核酸,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高中生物学的相关概念很难从感性思维上进行理解。例如,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而不是心肝脾肺的其中之一,人体内水分占到人体重一半以上,这些都与我们的直观感觉有很大的差异。无形中与高中生以前形成的思维概念进行抗争,阻碍了高中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吸收。

(二)高中生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在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接触的知识基本上来源于课堂,遇到由实验观察得出的高中生物概念时,容易因不能推导或无法想象而影响理解。最终产生逃避思想,以致自暴自弃。自身的恐惧与理解的困难,阻碍了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

有些生物学概念与以前学生认知的概念相左,如上文提到的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人体内水分占到人体重一半以上,要摒弃以前熟知的概念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若学生不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新的思想,学习高中生物学便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有些生物学概念需要运用理性思维进行理解。例如,DNA是双螺旋结构。其中,双螺旋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跟我们直观感觉的螺旋结构有什么区别,DNA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构,等等,都没有很强的逻辑解释。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开放的思维和理性思维能力。

大多数生物学概念都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高中生潜下心来精心学习。坚持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且生物并不是主要学科,把心思全花在学习生物学上难免力不从心。再者,对生物学的学习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也会影响高中生学习生物学。

(三)任课教师的因素

部分生物课任课教师对于生物学的相关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没有加入自身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把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的任务交给书本,导致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此外,一些学校将教授生物的任务交给数学教师或化学教师,并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生物课指导,由于教师专业不过硬或者教学方法一层不变,调动不了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对于DNA结构仅仅说它是双螺旋的,而不做过多的讨论与设想。

再者,生物课任课教师没能很好地调动高中生的感性思维。例如,细胞的有氧呼吸,细胞为什么要进行有氧呼吸以及如何进行有氧呼吸都是按照相关学术讲解,这大多运用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没有与感性思维相结合,没有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类比,无法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验、感知认识的功效,大多依靠死记硬背。适当的实验环节和野外事物考察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相应的对策研究

通过对高中生物学概念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剖析,可以研究出如下的对策:

(一)高中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由于高中生物学概念的特殊性,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效率不高,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学习生物学,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用类比联想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如“光合作用”在课本中的定义为: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同时,也有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转化过程。植物摄入二氧化碳和光犹如人摄入食物和氧气一样。人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二者在自然界达到平衡。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需要高中生充分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多思多想,从而提升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以DNA为双螺旋结构为例,对自己或老师同学发问,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沼气的形成是发酵的过程,伤口愈合是血小板,细胞分裂的结果,等等,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结合起来。例如,在对相关生物学概念“叶绿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画、PPT和相关视频教材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视实验的重要性。“百闻不如一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实验环节。

例如,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可以在相关仪器设备下进行观察,通过相应的实验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感官上认同,从而易于接受相应的概念。

挖掘高中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有关概念可以进行开放式的学生自由讨论或者请有绘画功底的学生进行描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野外进行观察。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学习高中生物学概念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教师在教授知识过程中要保证自身素质过硬,不能错教乱教。学校在安排生物教师时要严格把关,对学生负责。高中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时,不理解之处要向教师和同学请教,在讨论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篇4

一、生物信息学的产生

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生物种类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最基本分子却是相同的。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再由细胞到组织、器官,最后器官系统组成完整的生物体。

传统的生物学研究中,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生物学家多采用低通量的生物实验方法,其研究对象通常是一个基因或者几个基因组成的通路。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后的简单观察就可以满足研究需要。随着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人们不禁想到,如何把不同的实验结果整合起来?另一方面,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大量新兴技术出现,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例如90年代兴起的基因芯片技术,单张芯片就可以测定成千上万个基因在某一状态下的表达情况。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更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序列数据。面对如此多的数据,以前依靠生物实验研究单个或几个基因的方法很难再适用,生命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若干学科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应运而生。生物信息学以计算机、统计、模式识别等方法为手段,以生物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生物数据的储存、处理和分析,提取其中有意义的生物知识[1],从而最终揭示蕴藏在核酸序列和蛋白质序列中的信息,对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出贡献。

二、生物信息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家对生物信息的作用并不十分明确。很多人认为生物信息学只是为实验科学服务。从广义上讲,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生物信息学并不是实验科学的附属品,与生物实验一样,它也是解决生物问题的一种手段。为了解决生物问题,生物学家依靠的是实验台,生物信息学家依靠的是计算机。

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以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为界,可以分为传统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传统生物学和现代生物学取得的成就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人们一度认为只要把各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碱基排列顺序测定清楚,生命的遗传奥秘就会显露无余,但是真实的情况远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人类的个体发育开始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和分化,产生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不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构成各种组织和器官。虽然人类基因组中有两万多个基因,但是在单个细胞当中,同时起作用的基因往往是很少的。有些基因只在特定阶段起作用,有些基因只在特定组织起作用。只关心某个基因或蛋白的功能是不够的,因为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同一个基因或蛋白的功能可能不同。生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表型和功能不仅体现于基因数量和序列的不同,更体现在基因、蛋白以及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把研究对象当成一个整体,系统地分析内部的相互关系尤其重要。但是无论是传统生物学还是现代生物学,都是一门实验学科,生物学的发展中缺乏一种系统思想。生物信息学可以从大量生物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生物知识,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总结,进一步推测生物体的某些性质和变化趋势,生物信息学为大量生物数据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与生物实验一样,是生物研究中的一种重要途径。

三、生物信息学学生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素养,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学校设立了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生物信息学的培养。在进入生物信息学专业前,本科阶段可能接受过计算机、统计学、信息学、生物学等某一方面的教育,但要进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大多需要补充其他方面的知识。

生物信息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在深刻理解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技术解决生物问题,第二,为生物学家提供性能更好的方法(算法)。理工科背景学生的生物知识较少,但是对于各种计算方法的原理和使用非常熟悉,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第二类问题比较适合他们入门。在生物信息领域,有很多经典的分类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明确了分类目标,并且大都有通用的数据集。但是这类工作也受到了生物学家的质疑,因为大部分工作都是把已有的经典算法用在生物数据上,由于对生物问题不够了解,最后成为只有做生物信息的人才看的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生物学家对生物信息存在偏见,认为生物信息就是提出新算法,做一些数据库。要想真正让生物学家认识到生物信息学的重要性,就要以解决生物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即使是做预测方法,也要建立在解决生物问题的基础上。做出更好预测方法的关键是深入理解生物问题并抓住关键特征。举个例子,要把男生和女生分开,我们可以根据很多特征,比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来说,男生比女生高、比女生重、比女生头发短。但是只基于这些特征还是会造成很多的分类错误,因为这些特征不是男生女生差别的最根本因素。如果我们是根据性染色体来分,那正确率的提高就非常显著了。在预测问题中,利用五花八门的方法并不是关键,如何能够对生物问题深入了解并找到关键特征,才是最主要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家对生物信息的了解还很少,很多人对它的定位也不同。但既然是生物信息,就是先生物后信息,可见生物的重要性。所以,在生物信息的研究过程中,对生物问题只限于表面地理解,势必不能做出好的工作。只有对生物问题有了深入了解,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能够找到值得做的问题,可以说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解决问题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困难,比如发现了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在解决的过程当中发现某些数据无法获得,或者某些技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想想有没有其它变通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如果经过慎重的考虑都无法找到,就要果断的放弃。这里要强调一定要慎重考虑,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

相比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生物背景的学生有着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如果是从本科阶段直接进入生物信息学,由于还没有进行过实验操作,他们对生物问题的理解也很难非常深入。不管是理工科背景还是生物背景的学生,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都是进行好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前提。在培养学生时不可忽视对其基础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教育,并适当引导其对生物学问题的思考。生物学问题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大的生物学问题任何一个懂得基础生物学知识的人都可以提出,但也是最难解决的,比如到底是什么改变使细胞恶变,自身免疫病是如何形成的,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复杂疾病是如何发生的,为何有人容易生某种病而其他人不易感。小的生物学问题就是各自领域的具体研究课题,比如表观遗传学领域的DNA去甲基化酶是否存在,基因表达调控领域的转录起始频率是如何决定的,RNA领域的大量非编码RNA的作用,蛋白修饰领域新发现的修饰如何调控蛋白的功能等等。在脑中提出并试图思考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生物学问题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第一步。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前提是对生物学知识的熟悉掌握。然而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没必要也不可能告诉他们所有的知识,生物学知识教育的原则是为他们打开门,当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找到相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只有生物学基础知识和问题是不够的。很多问题在生物信息学产生之前就存在了,传统的方法无法带给人们问题的答案。人们一直期待新的方法去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生物信息学的产生无疑提供给人们另一种思考生物问题的方式,为一些经典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例如最近的大规模的肿瘤基因组测序和分析使我们发现了很多新的肿瘤相关基因[2]。对于生物背景的学生,在教学中要把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学生,生物背景的学生在理解信息学理论方面会存在困难。最初很难要求他们理解所有具体过程。但是至少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还有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样在以后的研究中遇到类似问题才能想到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信息学工具去解决,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加深对整个过程的理解。生物背景的学生如果想成为生物信息学专家,只会应用是不够的,补充一些计算机、统计、信息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仍处在快速发展之中的学科。还没有一本教材能够满足生物信息学教学的需要,生物信息学立足于分子生物学、模式识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和统计学等学科,所以学生要先对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系统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直观的认识,为日后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培养过程中要包括大量的实例介绍,对一些重要的应用还加以详细解剖,使得同学们不再仅掌握理论,而是能够学会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这些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向同学们推荐一些最新的论文、期刊、参考读物和相关的学术报告,让同学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也是信息科学的时代。生物信息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壮大,它作为多个领域的交叉新兴学科,对生命科学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力。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也是一门非常活跃的前沿学科,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先进的内容体系为基础,我们应时刻注意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科研相长,使教学研究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1.引言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相关概念的知识已具有一定的体系,在对概念进行理解和认识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概念知识的掌握是进行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只有将概念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对概念知识进行运用,同时将生活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时期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现状和学科的特点,进行系统化的教学,从而对相关复杂繁多的生物概念进行区分和整理,进一步强化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果。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2.新时期提高概念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

高中生物的概念知识掌握和理解是日后生物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在对生物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高中生物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向,侧重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从而使概念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强化教学效果。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概念教学更容易,学生也更加容易接受。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进行有效铺垫。

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可以采用一些方法进行一定的铺垫,从而使概念教学不那么生硬。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可以引入一些概念相关的实验和现象,利用这些动态的内容吸引学生,当学生产生相应的兴趣之后,更容易接受后续的概念教学,也可以对概念进行掌握和了解,概念教学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深化作用。另外,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可以创设相应的生物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后续的学习当中,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提高生物学习的质量。生物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于死板,可以采用一些活跃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效铺垫可以对后续的概念教学进行一定的铺垫,改变学生对概念教学所谓的枯燥无味的印象,消除对概念教学的抵触心理。

2.2强化概念中的关键词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因为生物学科中涉及的概念知识都比较细致,同时在对概念进行记忆的过程中,总会有学生反映对概念中的限定要求记忆不清晰,导致概念混淆,进一步影响学生后续高中生物的学习。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应该强化概念中的关键词条,将概念进行相应的分解,带领学生对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生物学科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耐心,同时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在对生物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之后,再对生物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加深对生物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生物知识和生物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知识和概念进行联系,对概念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整理,发现概念之间存在的相关逻辑关系,同时将这种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学生进行解释,进一步提高概念系统和结构的有序性。在对一个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拓展延伸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不同类型生物知识涉及的生物概念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3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化抽象为具体。

在学习生物概念的时候,学生都会觉得比较复杂的同时很拗口。在对概念进行记忆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概念进行自主的改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自主的想象,化抽象为具体,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可以理解感受的东西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同时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只有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之后,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从而对知识和概念进行深入的掌握和记忆。

2.4练习与复习的结合,进一步巩固概念知识。

在进行生物概念教学之后,还需要对知识概念进行巩固,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概念巩固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对概念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在课余时间,留下合理的作业量巩固学生课上所学的内容,从而对所学内容和概念进一步巩固。概念的复习和巩固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3.结语

新时期下高中生物概念教学需要采用合理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对概念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化,在对概念进行记忆的同时,达到理解的效果。概念教学是为日后深入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生物素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概念教学;生物学概念;生物学教学

一、概念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往往削平思维梯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概念教学中,教师仍习惯采用讲述的方式直接给出定义,直接进入抽象概括阶段,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学生对学习概念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背诵,对概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对生物学的学习停留在一个较肤浅的层面,思维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能力培养也受到局限,阻碍了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1.传统的教学方法制约了概念教学的发展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概念的结果,而忽略对概念形成的介绍。教师引入新概念的过程过于简单,忽视对定义表述的诠释就匆忙转入练习。

2.学生对概念的机械记忆,使概念学习停留于表面

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思考,习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将出现遗忘或是自然衰退,对概念似是而非的理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对植物细胞的学习,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像叶绿体和细胞壁等。由于学生多采用背诵等机械的记忆方式,并未对植物细胞的结构有真正的理解,不能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不同,有部分学生产生混淆,教师在检测时发现学生会将植物有别于动物细胞的结构错记成“线粒体”,或者“叶绿素”等。

3.前科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对概念的正确建构

由于认知水平所限,或者日常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对一些生物学概念存在着混淆或是错误的认识,对生物学概念的形成产生干扰。学生不容易通过内部的、本质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属性来理解科学概念。因此,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给学生概念学习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如果学习之前,教师没有进行足够的调查和了解,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大班教学模式,学生对概念理解上的偏颇,未必能立即反馈给教师,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概念的理解上产生偏差,如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光合作用”只发生于白天,因为需要阳光,而“呼吸作用”只有晚上才产生。

二、浅析如何改进概念教学的研究

要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必须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对认知学习理论、教材、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展开研究。

1.概念教学应该建立在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

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双方的一种探讨与共同建构,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信息获取能力、交流的能力、质疑和批判的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可以在师生的对话过程中得到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对话与交流达到一个更高的思维层次。存在于生活认识和科学认识之间的偏差和错误,也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得到及时的澄清与解决。教师对于话题的引导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精心设置真正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思维,对概念本质特征进行讨论与交流。

2.在概念之间构建起网络体系

教师围绕概念的学习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与对知识的迁移。把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置于“前置知识”的铺垫下,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越过学习障碍点。而这些铺垫工作对学困生尤为重要。

在理解科学概念时,教师要将零散的概念系统化,帮助学生理清各种关系,进行比较与区别,明晰其从属关系,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附着点,才可能实现有效学习。如为了帮助学习真正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通常会用到一个数学上常用的从属关系图(图1)来说明三者间的关系: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dna上有遗传信息的一个片断。这个方法还适用于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及分类学各等级概念的学习。

3.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感知活动、观察实验、经验事实等一系列准备

初中阶段学生还未进行系统的生物思维训练,其生物学知识、经验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较多地凭借事物的直观形象来理解事物。生物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从观察出发,从实验出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总结归纳,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

教师要介绍科学家通过哪些经典实验的反复研究,逐步归纳、概括出事物共同本质特征,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科概念的形成。如笔者对光合作用发现史中一些重要实验的学习,指导学生重复前人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真正地理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一个生理过程。

4.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主动建构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知识基础,以及生物学概念的特点,运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去设计生物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注重概念的正确规范表述

篇7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被应用的范围也日益广泛,所以生物人才的培养也日益重要。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对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并认识到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生物教学成绩。

一、新课改背景下影响中学生物有效教学的因素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在新课背景下,影响中学生物有效教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单一

自从我国开始开展素质教育以来,各阶段的教学成果显著。但是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致使教学方法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同时,师生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只是为了学而学,不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影响着中学生物有效教学地展开。

(二)不重视实验教学

中学生物课程具有实验性的特点。试验与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仅从理论知识教学出发,那么学生就很难理解并准确应用理论知识;而单从实验教学出发,那么学生不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就很难进行实验,也就难以探讨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层次,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完善,致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比例失衡,学生无法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物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从而影响着生物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

二、新课改背景下开展中学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强化师资

师资强化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共同开展。在新课改下,强化师资是提高中学生物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以下从教师自身和教学设备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扎实的知识体系能够使自己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有所掌握,从而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作为生物教师,不仅要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还要对生物发展的前沿知识有所了解,让学生热爱生物课程,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同时,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联系,所以生物教师不仅要对生物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2.教学设备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如建设多媒体教室、引进多媒体设备、完善生物实验室设备等,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参与实验,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创设有趣的教学导入

导入教学是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新性导入教学,能够激发初中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时,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种求知的欲望,然后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也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个故事或趣闻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从而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引进多媒体教学

生物教学具有抽象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接受。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方便为学生展示生物变化的细节。一般情况下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其动态的彩色图像放大后展现给学生。病毒以无形的状态时刻停留在我们身边,可我们根本看不到它是什么形态,通过多媒体将其形态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他的形态和传播途径等。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课的认识与理性思考,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良好的情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提问学生之前,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在创设情景时,教师不能对某一概念进行直白的讲述,而要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进行提问,以此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对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认识不够。然而,要想使中学生物教学有效开展,那么教师就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和生物教学质量。

篇8

演示教学法的作用

使学生活得感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没有正确的感知觉,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生命现象的科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演示教学法,向学生演示有关的直观材料,使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直观材料的感知而获得感性知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掌握生物学知识。例如教师通过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的演示实验,并通过讲述使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教学法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于生物体细微结构的知识和复杂生理现象的知识,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演示有关教具、实验,可使学生加深印象.,真正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记忆。

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因为一个对生物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贯注全部热情,津津乐道。教师演示各种直观手段时,直观手段的鲜明性、生动性真实性,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利于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

演示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生物体的条件,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习到了观察生物体的具体方法。例如生物体生态、外形、内部结构的观察法,组织间的区别观察法等。挂图、模型演示了生物体的真实描绘,使学生从中认识真实的生物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演示物的类型及其教学方法

演示物分生物体实物和实物的真切描绘物两大类,或分为直接直观手段和间接直观手段两大类。生物体的实物包括生物活体、标本、生物学实验、动物园、植物园等,也称为直接直观手段;生物体的真切描绘物包括挂图、模型、板书、板画、手势等,也称为间接直观手段。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重点讲述一下实物演示。

实物演示

生物活体演示

生物活体演示包括活的生物和它的器官、组织。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大群植物。动物方面的草履虫、水螅、蚯蚓、昆虫等等。

生物标本演示

生物标本是指经生物技术加工处理,可以保存的生物体及其器官、组织。包括玻片标本、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等。

实物演示的教学方法

演示要及时:演示生物活体或标本时,必须在需要时才出示,用完后及时收存,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篇9

一、演示教学法的作用

1.使学生活得感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没有正确的感知觉,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知识。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生命现象的科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采用演示教学法,向学生演示有关的直观材料,使学生通过直接和间接直观材料的感知而获得感性知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掌握生物学知识。例如教师通过光合作用需要光和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和氧气的演示实验,并通过讲述使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演示教学法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于生物体细微结构的知识和复杂生理现象的知识,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记忆,演示有关教具、实验,可使学生加深印象.,真正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记忆。

2.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是唤起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因为一个对生物学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贯注全部热情,津津乐道。教师演示各种直观手段时,直观手段的鲜明性、生动性真实性,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

3.利于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

演示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生物体的条件,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习到了观察生物体的具体方法。例如生物体生态、外形、内部结构的观察法,组织间的区别观察法等。挂图、模型演示了生物体的真实描绘,使学生从中认识真实的生物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演示物的类型及其教学方法

演示物分生物体实物和实物的真切描绘物两大类,或分为直接直观手段和间接直观手段两大类。生物体的实物包括生物活体、标本、生物学实验、动物园、植物园等,也称为直接直观手段;生物体的真切描绘物包括挂图、模型、板书、板画、手势等,也称为间接直观手段。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工作重点讲述一下实物演示。

1.实物演示

(1)生物活体演示

生物活体演示包括活的生物和它的器官、组织。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大群植物。动物方面的草履虫、水螅、蚯蚓、昆虫等等。

(2)生物标本演示

生物标本是指经生物技术加工处理,可以保存的生物体及其器官、组织。包括玻片标本、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等。

2.实物演示的教学方法

(1)演示要及时:演示生物活体或标本时,必须在需要时才出示,用完后及时收存,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篇10

按照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看法,生命具有“信息性”,生命本身就是信息,生命个体性可以被理解为“信息交换”。因此,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亚里士多德的生命观都认识到了,所有的个体生命中都存在着一个逻各斯或概念。当然,康吉莱姆在这里只是以类比的方式表明了生命与概念之间具有同一性关系,而他对这种关系的证明,是通过吸收柏格森的有关思想来完成的。按照柏格森的观点,概念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诞生的,它本质上是一种用以扩展人类机体适应其环境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概念就是工具,换言之,概念认识是有用的。但与此同时,概念认识又是虚构的,它不能揭示生命的真实本质,只有直觉认识才能够使我们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就此而言,概念是与生命相对立的。另一方面,就有机体都可以同化它们体外的事物以用于摄入营养和维持生存来说,它们也完全可以被看作具有“概括”这种官能。在此基础上,康吉莱姆进一步指出,“并不是只有完善的有机体、肉眼可见的有机体才能够概括。所有的生命体,细胞、机体组织都可以概括。在任何层级上,生存都意味着选择和忽略。”由此来看,概念和生命就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因此,如果说从环境中来吸取生存必需物是所有生命体的典型趋向,那么人类的抽象认识是对这种典型趋向的一种独特而重大的扩充。根据生物信息和认知信息之间所存在着这种同一性,康吉莱姆得出结论说,“生命即概念”,生命是意义和概念,概念在生命之中。

二、生命现象的深层特性:疾病、健康与差错

在阐明生命的本质是个体性这一核心旨趣之后,康吉莱姆接下来试图揭示生命现象的深层特性。而他对生命现象的探索,是在对现代医学中的“健康”、“疾病”、“差错”等基本概念的哲学反思中完成的。1.疾病疾病并非对“常态”的偏离,而是病人作为一个“整体”所遭遇的痛苦。法国医学传统的一个根深蒂固的基本观念是,“健康即常态”。这里,所谓“常态”是指“理想常态”,也就是一种用以定义健康状态的“统计学的常态”。基于这一常态概念,法国医学对疾病和健康进行了界定。疾病被定义为一种对理想常态的偏离,它表现为“正常状态的量的变异”。就是说,病理现象被描述为一般生理现象在强度上的增大或减弱。在康吉莱姆看来,这是一种疾病的实证主义观念;然而,实际上,疾病不能被还原为一种生理参数的量的变异。他认为,这种量的变异无疑可以成为疾病的一种指标,但只有当它反映作为整体的有机体的偏离,反映一种量的变异时,它才能被认为是病理的。例如,根据与血糖含量相互作用的其他参数,血液里同样的葡萄糖含量对一个个体来说是病理的,但对另一个就不是。确定一种症状是否为病理的关键,在于“它在一个个体行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所具有的内在关系”,脱离这种内在关系、孤立地谈论症状和疾病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说器官、组织、细胞有疾病,这种说法在医学上是不正确的,“对所有的生命体来说……疾病只是作为整体的机体组织的疾病”。而从机体组织这个整体来看,疾病其实是生命的消极价值的存在,而消极价值是整个生命价值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疾病是人类存在的一种独特性质。正因为如此,用以确定疾病状态的,就不是对规范和标准的偏离,而是病人所遭受的痛苦。病人的痛苦具有个体性,正如中国传统医学所表明的,医生所治疗的每一位病人都代表着一个不同的病例,他们都展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性。2.健康健康并不是“常态”的恢复或持续,而是生命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创造。与上述关于疾病的哲学定义相适应,在康吉莱姆看来,健康也不是指恢复到由理想常态所定义的正常状态,相反,健康是指生命体经由容许自身变异的空间而对变化无常的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不应该被理解为“自我保存”,“自我保存不是生命的普遍特征,而是一个衰弱与退缩生命的特征。一个健康的个体能够面对风险。健康是创造性的,能够在剧变中存活并且创造。”

与此相应,痊愈,作为一个从疾病到健康的概念,也不应被理解为是恢复到先前理想健康的状态,而应理解为一种新的“个体常态”。痊愈不只是一种对先前正常状态的回归,它在本质上意味着一种新秩序的出现。3.差错差错,是生命的正常表现形式,是生命多样性的表征,是生命适应环境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思想史的“连续”。“差错”本来是一个病理学概念,但它一经诞生就立即引起了法国哲学家的注意。法国哲学界对于差错的把握主要有两条研究轴线,一条是科学认识论轴线,另一条是生命科学史轴线。但不管是哪一条研究轴线,都深受康吉莱姆差错观的影响,以至于福柯称康吉莱姆为“一位关于差错的哲学家”。那么,康吉莱姆的差错观究竟是什么呢?康吉莱姆首先提问道,假如某些生态学家或分子生物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即:生命体早已被编程,生命是严格地按照既定程序来展开的,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解释生命现象中的“差错”?生命科学家把“差错”归因于遗传错误,又将遗传错误归结为信息错误。与此不同,康吉莱姆认为,大量的错误是在对环境的错误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人类出了错误,是人类将自己置于错误的地点,与环境产生了错误的关系,以及在错误的地方接受了使自己生存、行动、繁荣的信息。然而,这是正常的。康吉莱姆坚信,为了生存,我们在出错后适应,这应当是生命的基本形式。生命的本质中已包含着出错的可能性,比如先天基因遗传缺陷。不过,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可错性,正是生命的多样性的表现,它体现了生命打破旧规范的能力。基于这种理解,康吉莱姆指出,科学认识无非是对正确信息的“迫切探寻”。这种正确信息只能部分地在基因中发现。遗传密码为什么以及如何被激发而起作用?结果是什么?康吉莱姆认为,这些问题只能在生命的前后具体情形中被恰当地提出并给予解答。以差错之于生命的内在性为基础,康吉莱姆进一步提出,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是永远不完全在其位的生命体,是注定会“出差错”、必定有“差错”的生命体。概念,就是对这种偶然性的回应。而“一旦承认概念就是生命自身对于这种偶然事情的应答,那么我们就应当承认,差错乃是造成人类思想和思想史的根源所在。”

具体地说,真与假的对立,人们对此二者的赋值,以及不同的社会和同一社会中各种机构所产生的与这种对立相联系的权力效果,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对生命所固有的差错所做的延迟了的答复而已。如果说科学史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只能把科学史当作一系列的“修改”,那么“修改”实质上就是真与假的再分配。不幸的是,这种再分配永远不会把终极真理透显出来,因为在康吉莱姆这里,“差错”并不是某种真理的遗忘或延误,而是人类生命和物种之间所特有的维度。在康吉莱姆看来,生命在自身中包含着差错的可能性,因此在生命的日程表上真理即是错误,而真与假的剖分,以及人们赋予真理以价值,是生命所能发明的最奇特的生活方式。差错是生命史和人类历史所固有的持久的偶然之事,由这种差错观出发,康吉莱姆紧密地将生物学知识同他自己的独特的生物学史写法结合起来了。他拒绝像进化论者那样去“推导”生物学史,他所关注的是显示生命与生命认识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来追寻价值和规范的踪迹。

三、对生命科学的哲学反思

根据以上对生命本质和生命现象的哲学思考,康吉莱姆对包括生物学、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进行了哲学反思,试图为现代生命科学奠定新的哲学基础。对于生物学,康吉莱姆特别关注研究对象的建立和概念的形成。顾名思义,生命科学是“关于生命的知识”,但问题是:生命如何能够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康吉莱姆对这个问题的思索包含如下几个要点:第一,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自在地就成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反,它是被“假设”出来人为地成为生物科学的恰当对象的。通过对反应、畸形、畸形环境、细胞、内分泌和调节等概念的考察,康吉莱姆得出结论:生命概念实质上是从全部生命现象中抽离出生命体所特有的过程的产物。因此,生命与认识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冲突。第二,生命固然意味着调节和自动保存,生物学当然要去探索保证这些程序得以顺利运行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但是,另一方面,生命科学家不应忽视的是,这些机制同样显示出了生命的特殊性,例如疾病、畸形、怪胎、差错等。因此,生物学如果忽略了生命特殊性的具体表现,那么它就不可能真正地成为关于生命体的科学。实际上,人的理解力只有承认生命的独特性才能适用于生命,或者说,人的理解力只有在承认生命具有独特性的前提下才可能真正地认识生命。第三,生命科学作为“科学”,它要获取认知信息,就此而言它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然而生命科学是关于“生命”的科学,正是这一点使得生命科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也决定了生命科学不可能更不应成为物理学、化学等其他自然科学的殖民地。针对生物学完全被物理学和化学的精神所笼罩的现实状况,康吉莱姆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一种沉溺于物理化学科学的生物学没有什么好期待的,这种生物学被还原为或沦落为了那些科学的附庸”。言外之意,生命科学有着不同于物理和化学的独特的研究范式。第四,从总体上说,一种认识如何能够成为生物学的认识?康吉莱姆给出的答案是,由于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存着的和倾向于生存的个体,即那些倾向于在一个给予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实现自己的能力的个体,生物学在根本上所要研究的,就不仅是那些可以纳入分析视野的作为部分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还有那些价值化环境的个体性全体。针对在生物学研究中大行其道的分析方法,康吉莱姆强调对于生命现象应该持一种整体论观点,其目的是要生物学研究恢复生命与认识之间的亲缘性。正因如此,生命科学需要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编写自身的历史并自觉地提出专属于自己的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具体地说,生物学应当把自己理解为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紧张关系的一般方法。众所周知,现代医学常常称自己是一门“科学”,一门关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学。针对现代医学的这种自我意识,康吉莱姆在其1943年撰写的博士论文《论正常与病理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关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学?”在他看来,医学不是一种关于正常和病理的科学,现代医学中的“正常”和“病理”概念是有问题的。在现代医学中,这两个概念都是基于理想常态概念而建立起来的,所谓“正常”是指符合理想常态的状态,而所谓“病理”是指对理想状态的偏离。这两个概念的问题根源于理想常态,因为后者本身就是成问题的。理想常态是指一种统计学平均值、一种抽象物,它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具体个体,这就表明,它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它完全忽视了个体性。因此,如何基于个体性来重建正常和病理概念,是现代医学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他的生命个体性概念出发,康吉莱姆提出,如果现代医学是一种科学的话,那么它也应该是一种相当不同的科学。在他看来,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病理的,这个医学问题其实只是生命价值之本质这个一般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况。对所有的生命存在者来说,“常态只是自然选择所维持的一般偏离形式”。他强调了生命价值与个体变异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把不规则和反常设想为影响个体的意外,而应看作是个体的实存自身,“生命体的各种形态不被看作是参照某种先定的真实类型的存在者,而更多地被视为一些机体组织,这些组织的有效性,即它们的价值,需要参照它们可能的生命的成功。”

针对理想常态,康吉莱姆提出了他自己的常态概念,即“个体常态”,以个体常态来替性常态。个体常态不是一种统计学平均值,不能以统计学的方式被定义,它是一种新的常态,即个体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新结构。康吉莱姆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关于现代医学的规范性观念,他还力图将这种观念建立在客观性的基础之上。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将现代医学和现代生物学沟通起来。这里,我们以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特例和变种的看法与现代医学中关于病态和常态的看法的类同性来说明这一点。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特例和变种的流行看法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它认为特例或变种因为偏离了理想常态因而是病态的,另一方面它又认为,如果变种或特例成功地存活下去的话,那么它就是正常的。这种矛盾迫使康吉莱姆去提问:一个偏离理想常态因而是异常的个体,例如一只无翅的果蝇或一位酷儿,究竟是有病的个体,还是生物学或生活方式的创新?康吉莱姆指出,如果我们放弃理想常态概念,而将生物学中的常态概念理解为生物构造、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那么生命形式的变异恰恰就是对剧变的环境的一种有弹性的、有成效的适应。相反,缺乏变异的即常态的生命形式有可能因生存条件的改变而走向灭绝。事实上,在生物界,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变,新的生命形式取代旧的生命行为而成为常态是屡见不鲜的客观现象。同样,现代医学中所谓的“病态”,在一定条件下其实就是常态。在既定情境下,任何存活的生物都是常态的。既没有常态的环境,也没有哪种生物构造就其自身而言是常态的,而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界定了什么是常态。现代医学中所谓的“病态”其实只是指不符合已经得到确认的常规,其实这种“病态”也应该被理解为常态,即理解为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