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易错点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7 15:56: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易错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历史易错点

篇1

中图分类号:TD612 文献标识码:A

电力系统中发电厂生产的电能是通过电力网的输电、变电和配电环节供给用户的。在输送和分配电能的过程中,电力网中各元件(变压器、输电线路、补偿和调整设备以及测量和保护装置等)都要耗费一定的电能。

1概述

线损是线路损失的简称。电能从发电厂发出来送到用电单价,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输送过程,一般要经过几级变压。在电能输送过程中电流要通过大量的导线和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即发、变、送、配和用的全过程,这将产生一定的功率损失,白白地损耗大量的电能。这种由于电流通过输送导线而造成的损失,就称线路损失。这种损失的多少和通过导线的电流大小、导线的材质等有关,即与负荷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线路损失和通过导线电流量的平方及导线的固有电阻值(导线的材质决定)成正比。

2线损理论计算

2.1统计线损电量

在电力网的实际运行中,用电度表计量统计出的供电量和售电量之差得到的线损电量,称为统计线损电量(相应的线损率称为统计线损率)。

2.1.1理论线损电率

在统计线损电量中,有一部分是电能在输、变、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其数值由相应时段内运行参数和设备参数所决定。其中主要包括:与电流平方成正比的变压器绕组输电线路导线中的电能损耗;与运行电压有关的变压器铁芯、电容器和电缆的绝缘介质损耗以及电晕损耗(空载损耗)等。这部份损耗电量习惯称为“技术线损电量”,它可以通过理论计算得出,所以又称为理论线损电量(相应的线损率为理论线损率)。它可以通过技术措施予以降低。

2.1.2管理线损电率

统计线损的另一部份是由于管理工作上的原因造成的,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电度表综合误差、拉表不同时、漏抄及错抄错算所造成的统计数值不准确;带电设备绝缘不良引起的漏电、无表用电和窃电等造成的损失电量。这部份电量习惯称为“管理线损电量” (相应的线损率为管理线损率)。它应该而且可以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和管理措施予以避免或减少。在线损管理工作中,既要重视降低“技术线损电量”,也要重视避免和减少“管理线损电量”。

2.2理论线损电率和管理线损电率的关系

由于统计线损电量包括了“管理线损电量”部份,因此统计线损不一定能反映电力网的真实损耗情况;并且由于电力网的结构、电源类型和布局、负荷性质及负荷曲线等均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各地区不同的电力网的线损率也是不同的,有时差别还较大。因此一般不能象同类型发电设备有相同的考核指标那样,用统一规定的某个标难值作为衡量和考核各个电力网线损的指标。这就给各电力网线损的“可比性”带来困难。除加强线损的小指标考核外,一般只好通过理论计算求出电力网的理论线损率,再与统计线损率进行比较,两者应是相符合或接近的。如果计算难确而两者相差又太大,则说明“管理线损”部份过大,即线损管理工作中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2.3不可忽视线损理论计算的重要性

线损理论计算工作,除对加强线损管理及制定合理线损考核指标有重要的作用外,对降低损耗的各种技术措施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和考察各种降低损耗措施的实际效果等,也是很重要的。通过计算,可以基本上知道电力网中损耗的

构成情况,如理论线损占多少,不明损耗占多少,电力网中各级电压电网的损耗占多少,各元件中损耗是多少,变压器及其绕组和铁芯中损耗是多少等等,以便于掌握总的情况,有利于线损的分级、分压、分区管理。尤其在对需要增加投资的降损措施进行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时,更应该进行较准确的线损理论计算。此外,经验表明,通过计算还可以发现和改进技术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如表计计量工作和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是否经常化和制度化等。由此可见,线损理论计算对于线损管理工作可以起到指导和促进的作用。

电力网的线损是指一定时段内网络各个元件上的功率损耗对时间的积分值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讲,准确的线损计算比在电力系统确定的运行方式下稳态潮流计算还复杂。这是因为:表征用户用电特性的负荷曲线具有很大的随机特性,各元件上的功率损耗对时间的解析函数关系难以表达出来,只好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去解决;同时由于表计配置不齐备,运行数据收集不全,网络的元件和结点数太多(尤其是配电网),使运行数据和结构参数收集整理很费事,造成线损计算工作量大。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要求和具体情况(例如,是制定合理考核指标,还是局部电网补偿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是供电则的线损计算,还是配电网的线损计算等),采用不同的线损简化计算方法,以便尽量少花费人力物力而又能达到要求的准确度。

3供电所营销过程中线损管理的具体措施

3.1技术方面的措施

3.1.1选择节能型变压器。目前,由我国研制生产的S11型配电变压器的效率与S9型变压器相比,空载损耗下降了将近30%,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将原有的配电变压器仅更换为S11型,这样能够大大降低空载损耗。

3.1.2减少接点数量,降低接触电阻。由于电网中导体的连接数量较多,从而导致线损增加,这部分线损主要是与接触电阻有关,而导致接触电阻剧增的根本原因是施工技术差,因此,必须对连接处的施工技术加以重视,以此来确保导体接触紧密,降低接触电阻。

3.1.3无功补偿。在负荷的有功功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功率因数可减少无功功率在线路和设备中的流通,从而达到降低线损的目的。减少无功损耗可采取提高自然功率因数和人工无功补偿两种途径进行。

3.2管理方面的措施

3.2.1可通过线损的理论计算制定可行的线损指标以及线损考核管理制度。为了能够保证线损指标制定的合理性,需对电网的理论线损率进行准确的计算,尤其是低压理论线损率的计算。可根据当前电网的接线方式和整体负荷水平,对主要元器件的电能损耗进行计算,并以此作为计算线损的理论依据,同时还需不断收集、整理理论线损计算资料,在基础数据整理好后,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对电网进行线损理论计算,随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线损指标以及线损考核奖惩制度,从而使线损管理工作真正做到科学合理。

3.2.2应建立并健全组织和指标管理体系。供电所应成立节能降损专项小组,并设立专项负责人,同时还应建立并健全线损管理工作的目标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以经济的手段来确保降损工作的落实。另外,供电所还需建立线损分析例会制度,在会议上对影响线损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此来确保供电所的经济效益。

结语

总的说来,我国的电力网中还大有降损节能的潜力。因此,我们不但应该在电能的生产过程中努力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自用电消耗,降低煤耗率,节约国家能源,降低发电成本,而且还应该在电能的施配过程中,加强线损管理,采取降损措施,降低线损率。

参考文献

篇2

最近几年,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不断加大了我国科技和资金的投入,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得知,水利水电工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大型工程,因此在其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涉及到各个方面。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造价管理贯穿着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项目,涉及到了策划、设计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检验等,因此,怎样才可以做好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早已成为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的竞争力,有关单位必须加以重视,不断找出工程造价的新方法、新措施。

一、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概念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是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下逐渐产生的,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给建设的项目提供了决策依据

所有建设项目在进行施工之前都必须尽心一个较为全面、详细的科学研究,这其中包括了地点、地理环境和各种客观条件,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建设完成之后,可以保证利润性以及经济更加合理,在这个较为关键的阶段,造价管理就为整个建设项目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可行依据。

(二)要对建设工程进行合理的预制

通过实体勘测以及调查研究,可以把大体的规模以及涉及到的范围进行一个较为全面且详细的预制,这样可以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前期的合理性。

(三)将控制工程合理展开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而言,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控制者对实践的一种及时性控制,所有的工程都有固定的要求和标准,因此在进行建设工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会打破其固定的模式,更不会出现超额的严重现象,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工程的合理建设,但首要前提是要确保造价管理的合理性。

(四)造价管理可以为工程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水利工程造价的控制,建设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投标工作,让考核真正有理有据。同时还可以保证有关单位的相互合作和沟通。

二、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措施

(一)要不断强化项目投资决策工作

在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最后的项目投资工作之前,要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一个全面的设想,其中包括整个施工建设的规模、人员、范围和建设的材料等,设计者们还要设计出各种施工方法对其进行对比,最后选择既可以满足质量,又可以满足投资资本要求的设计方案,最后选择出来的设计方案必须要有合理的科学依据。于此同时还应该提出资金的筹措方案,写出一个项目的申请计划书,不但要保证该项目建设的及时性,还要保证对建设资金的合理性,要精益求精,严厉禁止有马虎大意等情况,因为每一个环节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造价管理的工作。

(二)要不断加强对设计阶段的控制

对于水利水电的管理者而言,设计阶段是整个造价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直接起到一个决定性作用。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对设计者的工作进行优化,因此,必须要求每位设计人员都要对工地进行一个较为全面和详细的调查,其中的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都将直接影响到造价管理的科学性,更何况设计阶段又是具体施工阶段的前提条件和科学依据,所以每位人员都必须重视,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控制好资金的投入。

(三)要使造价管理的系统得到完善

网络技术现在早已被运用到了各个领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运用也相当明显。可目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网络管理系统依然显得很薄弱,整个使用工程仅仅只限于对工程项目的预算,因此还有许许多多的方面并没有得到普及,比如后台的统计、分析和数据管理等工作,这实际上是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自动化管理,对其建设影响深远。

三、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保障

(一)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保障措施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造价管理的保障措施是整个措施的前提,必须要做好造价管理的保障,这对于保证施工中的质量安全、满足环境保护、合理运用土地资源以及降低工程当中的造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明确项目中的组织机构,掌握好管理的职能分工。比如对项目中的经理、工程师、管理员以及各个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制度。

2、做好每个组织设计。水利水电工程的组织设计是依据当地的工程地形、水文、气候条件等为设计特点,并以确保工程建设安全、优质和经济为目标,综合全面的研究每个施工技术和施工条件。确定水利水电工程主体施工、施工交通运输和施工总布置的设计工作。

3、要在水利水电施工设计中重点落实造价管理人员工作分工、职责以及奖惩等措施,要让他们的绩效和水利水电施工过程造价管理的好坏直接挂钩。同时在组织的过程中还应该计划出控制工程造价的计划和一个流程图。

(二)投资时的造价管理

1、使用科学合理的造价计算法

在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中,使用科学合理的计价方法是提高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1)要尽可能去收集类似项目的工程资料,同时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对这些工程的特点以及技术水平进行一个描述。

(2)对虚拟的建设项目和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其重点是地质地形条件、工艺选择和工艺水平和设备选型等。

(3)同时还要根据以上所述的各种计价方法,确定好一个合理的造价计算方法后,对计算中所取得参数进行一个详细的比较和预算。

2、在决策过程中对造价的控制

在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目的不是在于对工程造价数目的多少,它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整个投资绩效的好坏。工程造价的目标是灵活多动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获得最大的效益目标。

(1)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计算

如果在计算时,发现了有偏差,可以立刻反应到整个决策内容中,这时便可以对决策内容进行一个修改。

(2)对项目的经济预算

其中包括了财务评价以及国民经济的评价。

(3)对经济效益的识别

当达到决策者预期目的的效益时,就完成了整个决策过程,比如建设标准、工艺选择等各种问题是否会影响投资效益。如果未能达到决策者所期望的效益,就要找出原因,立马作出修正。

四、水利水电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

(一)要不断完善整个造价管理系统

第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这种机构专门对工程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其管理职能,提高机构的威信力。在整个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中,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出管理规范和制度;展开法制建设,维护好建筑市场中主体的合法权益。

第二,要认清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好有助于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沟通的制度,使整个工程造价管理可以顺利实施。

(二)改变项目的分配制度

为了促进水利工程施工方们的积极性,要加强项目分配的改革和制定出各种激励以及约束措施,这同样是落实资金管理的最有效措施。建筑企业必须根据管理者的绩效和企业经济的汇报来制定薪酬,让造价管理者的薪酬和管理效益直接挂钩,这就会让管理者主动积极的参与到造价管理中,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管理者们在工作中也会更加积极和负责。在制定项目分配制度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也业绩的评价也要科学和客观。

(三)要建立起一个成本控制的责任制度

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会对一些工作做出目标,指导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对其中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这种责任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忽略了成本管理的主体性,比如在一些较小项目的施工中,有些管理者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采取大型机械进行作业,这样不但不能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反而增大了资源的消耗。所以,施工方必须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控制责任体系,让每一位工作者都要有主人翁意识,做好成本管理工作,提高效益管理。

五、要对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阶段进行造价管理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完工阶段,施工方往往会夸大施工难度,把一些完全不需要的工程量清单加入进去,要么就是对同一个项目进行反复核算。建设单位必须根据之前的工程资料,实事求是,对最后的结算资金进行多退少补,要严格按照合同办事,仔细审查图纸,按工程的整体造价办事。同时还要注意合理的使用单价,在预算其他费用时,要注意将费用的性质区分开,必须依照合同的相关规定处理。

六、结语

简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环境,水利水电工程同时又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使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得到完善,提高工程质量,节省国家的资源,我国必须建立起和国际接轨,同时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利水电工程造价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胡丽容.深度探讨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的过程控制方法[J].科技资讯,2010,(25)

篇3

0.引言

在实践运行中的安全、耐用以及美观正是我国电力电缆供的明显优点。而其已经在我国目前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工程中获得了非常充分的应用,并且伴随时间的退役其使用量正在如见增加。然而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工程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因为城镇中的人口稠密、大型工厂、电力发电厂、交通拥挤地区、电网交叉地区均使得供电的面积比较小,若要确保多数得到供电就需要利用电缆等设备才能够实现。然而目前电力电缆工程具有比较大的隐蔽性,因此在电缆设备出现了故障之后就将给故障的诊断工作和排除带来非常大的困难,解决困难不仅需要消耗时间比较长,同时也并不能够非常准确地找出其中问题,所以研究和了解10kV电力电缆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尤为重要。那么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着多年实际的工作经验,对目前国内10kV电力电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谈几点看法。

1.10kV电力电缆的类型选择

现阶段最为常见运用的电力电缆主要包括:聚氯乙烯绝缘以及交联聚乙烯电缆等设备,而其中的交联聚乙烯电缆则是在实践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这种电缆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按照所运用场合的不同,及其相应的施工位置来进行相关电缆型号的选择,与此同时电缆装置的设置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运用直埋敷设的电缆则需合理地配用一些铠装电缆;而电缆桥架内、架空敷设、穿管敷设以及电缆的竖井内敷设一般则需配合采用一些无铠装的电缆;在变电站内部的电缆设备安装需要采取一些防火措施,同时需要科学、要合理的利用阻燃电缆。

2.10kV电力电缆在施工中的处理措施

2.1 10kV电力电缆的机械性的损伤处理

10kV电力电缆施工过程中的转弯角度过大将会导致其导体的内部出现一些机械性损伤,这种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力电缆的有效使用性能。但是因为10kV电力电缆的绝缘层覆盖原因,使得该机械性损伤很难被工作人员发现,或者即便采用了测量的方法也很难准确地检测出相关故障。这种问题很容易引起电缆头的故障,其中原因主要就是出现于制作电缆头这一阶段中,其中三根电缆头的长度和大小应该一样,在和设备进行连接时因为受到了具体地形的条件限制,三根电缆头中的相电缆头通常显得比较长而易完成拱形,最终导致电缆头根部位受到损坏。在处理这种问题的过程中,就可参照不同的电力设备的连接将该中相电缆头的连接长度合理地减短,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了三相电缆头遭到外力的作用而出现损坏。在实践施工的观察中可以了解到,10kV电力电缆施工过程中应当尽量地避免该电缆设备受到的扭力,对于电缆的转弯部分还可适当地保留电缆,以确保电缆设备的弯曲是属于自然弯曲状态,从而可以避免出现了内部机械损伤。

2.2大电流电力电缆导致的涡流问题

目前在10kV电力电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配有采用钢支架,而有需要采用钢质保护管的,还有运用电缆卡和架空敷设的,因此凡是在电力电缆附近形成的钢(铁)性闭合回路的,都将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涡流,尤其是在大电流的电力电缆系统之中,形成的涡流更大。在10kV电力电缆施工现场某地曾经有一段约为0.4km的10kV架空电缆,因此需要采用钢绞线作为去架空的支撑物,采用电缆卡子固定好电缆,在其投运之后不久就将发生接地事故,经过全面检查就是因为电缆卡子和钢绞线形成的闭合涡流回路问题,起热之后就将电缆的绝缘层烧坏,从而引起了10kV电力电缆接地故障。经过研究和分析试验,在该电缆卡子和绞线结合位置采用绝缘层彻底隔离后,就能够消除有涡流的现象,在之后的运行中均正常,并未发生过类似的严重故障。显而易见,在10kV电力电缆的施工过程中,就一定要首先采取必要措施,使该电缆附近不能够形成钢(铁)性的闭合回路现象,有效地防止可电缆所引起的涡流现象发生。

2.3 10kV电力电缆的防潮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10kV电力电缆的绝缘之后融入潮气或者水分,那么其自身将会导致绝缘的外铜丝屏蔽之间隙及其导体中的间隙慢慢向外渗透,对于整个的电缆系统将导致非常严重的损坏。这时就要从10kV电力电缆的运输、敷设、安装、以及试验等各个环节制定出比较有效的防潮措施。同时在进行敷设10kV电力电缆之前,还应全面检查电缆设备端部的密封性情况,并且在敷设时还需要防止该电缆遭到外力的破坏,在10kV电缆敷设结束之后还应该对后电缆牵引头以及电缆的主体及时检查,以检验出其是否真正出现损伤和问题,假如查出出现了受潮问题就一定要立刻地采取有关的措施进行处理和解决。与此同时在10KV电缆的施工过程中,还一定需要严格地按照有关的施工标准进行作业,目前电缆施工的具体标准应该以《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具体内容执行。

2.4中、低压的电力电缆接地问题

在一些公用中、低压的电力电缆网中,因为其三相的负荷不是相等的,所以,假如在实践中运用有金属护层的电缆设备,就必须要全面考虑该金属护层的实际接地问题,并且确保在金属护层中的任一点非接地处的有效感应电压不能够大于100V。根据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中、低压电缆网建设中,全部电缆接头处都应该设置好接地极(网),并且采用金属护层以可靠接地。

2.5 10kV电力电缆的防火问题

在10kV电力电缆运行出现了短路的故障之后,还将会导致极大的破坏作用,那么这种问题不仅将会损坏了故障电缆的自身使用效果,同时还还将能够危害到其附近的电缆设备。因此这样一来就导致在10kV电力电缆的故障事故范围的逐渐加大,从而引起了用户电器设备的损坏以及电量损失。所以,在实际的在10kV电力电缆敷设过程中,除了应该注意到电缆头的安装质量并且降低该电缆头的击穿事故发生率之外,还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其运行安全问题,在10kV电力电缆施工过程中需要积极地设立防火与阻燃措施,以便之后再火灾发生时可以将其严重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现阶段电缆的防火工作中主要有阻燃电缆之外,还具体包括了下面的两种方式:把防火涂料全面的涂刷到电力电缆结构外层,或者在其表面设置好防火包带。上述此种手段主要运用到了电缆的终端接头、中间的接头以及贯穿到建筑物时其两侧的3m范围之内。并且在时间段的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将防火墙或者防火电缆槽盒合理地设置到公用主沟道的分支位置与重要回路的电缆沟之内。与此同时使用防火阻的燃材料对该电缆贯穿孔洞位置的缝隙进行封堵处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逐渐加快,这就使得城市中的配电电缆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在10kV电力电缆的施工过程中,还必须要首先对电缆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同时运用正确、科学的施工技术全面展开好电缆敷设作业,这样才能够确保其获得较高的使用效率,以确保最终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优质性与经济性。

【参考文献】

篇4

学生在应用公式■=■·■化简二次根式时,常常出现化简不彻底的现象。例如:■=■=■×■=2■,这个结果是不对的,■还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可以继续化简为4■。在学次根式的化简时,有两种习题设计方案。方案一:利用公式化简(1)■;(2) ■;(3)■;(4)■.方案二:利用公式化简(1)■;(2)■;(3)■ (a≥0);(4)■ (a≥0,b≥0).

这两种习题设计方案中都只有四个小题。方案一中的数都只包含一个开得尽方的因数,是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学完这样的例题,去化简■时,极易出错。方案二中,8只包含一个开得尽方的因数,72包含多个开得尽方的因数,a3是关于字母的化简,4a2b3中既有数字,又有字母,是四种不同类型的小题,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学生的收获更多。尤其是72有三种不同的分解方法,72=4×18=9×8=36×2,通过对比,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化简■时,应分解出尽量大的开得尽方的因数。学完方案二的习题,再去化简,就知道要分解成16×3。

由此可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教师备课不足、没有针对性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错误;也有一些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对学生易错的地方不能预知。这就需要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对备课方案进行研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保证最后使用的都是最佳的备课方案。

二、重视探索过程

学生在应用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时,常常漏掉中间项,错误地写成(a+b)2=a2+b2.以下是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两种不同的课堂设计:

方案一:给出(a+b)2=a2+2ab+b2,学生熟记并默写公式。

方案二:

1.根据右图写出相应的等式;

2.利用多项式的乘法验证你的结论;

3.请你谈谈(a+b)2与a2+b2的区别。

显然,方案一只重视结果而不注重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学生在应用时极易漏掉中间项。而方案二先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再推理验证,让学生对公式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最后谈谈(a+b)2与a2+b2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两种方案的教学效果显然大不相同,使用方案二的教师,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知识的探索过程,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出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探索知识太浪费时间,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题目,多练几道题。其实这样得不偿失,死记硬背的东西,只能暂时有效,极易遗忘,或和其他的知识发生混淆。不如在知识的探索上多花功夫,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得轻松,用得灵活。

三、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某次期末考试,试卷上有如下的一道选择题:一组数据9、11、8、12、6、13、7、14、10、10的极差与中位数为( ).

A.6,10 B.6,9.5 C.8,10 D.8,9.5

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选了错误的答案A,没能得分,很是遗憾。并不是他不会做这个题,而是他把求极差想当然地错看成求方差,从而出错。这种状况在很多学生身上都会发生,看似马虎粗心造成的,实则是观察能力不强,审题能力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如通过题组“一个花圃的面积是12平方米,由于需要,后来扩建了两倍,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一个花圃的面积是12平方米,由于需要,后来扩建到两倍,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等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读题”的习惯,同时把关键字词用笔圈起来,体会读题时要看清每一个字,不能想当然,否则,审题时的“差之毫厘”,就会导致解答时的“谬以千里”。

类似地,为了尽量避免易错题的出错,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等。

四、重视反思总结

篇5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BOUT DTRO USED IN LEACHATE TREATMENT

Liu Zhongwei1Zhang Zhirong2

(1.Guangxi Urban-rural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Nanning 530022 ,China;

2. Guangxi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7,China)

Abstract: DTRO, an advanced RO membrane with special structure form, is used more and more in leachate treatment and got a good effect,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DTRO used in leachate treatm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the paper raise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words: leachate; DTRO; analysis o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mprovement measures

1渗滤液水质特点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和致癌物质,是世界公认的污染威胁大、性质复杂、难以处理的高浓度废水。

渗滤液的水质与进入填埋场的垃圾类别有直接联系,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垃圾分类较好。以使用DTRO工艺较多的德国为例,德国垃圾填埋场对有机质的填埋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制,因此BOD5很低,典型的渗滤液成分如下:

表1德国垃圾渗滤液水质

Table 1 Leachate quality in Germany

指标 电导率

(μS/cm) BOD5

(mg/L) COD

(mg/L) NH3-N(mg/L)

数值 15000~20000 300~500 3000~5000 1500~2000

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做了垃圾分类试点以外,其它绝大部分城市垃圾没有分类,同时我国各地气象条件各异域,因此我国垃圾渗滤液的水质与德国比,相差较大,有如下特点:

1)、填埋初期NH3-N浓度高,可以到3000mg/L以上,BOD5/COD值较高可达0.5以上,可生化性好,碳源充足,较易处理。

2)、随着填埋时间的变化(通常5年左右),BOD5的浓度快速下降、COD的浓度缓慢下降,仍然保持较高浓度, BOD5/COD值较低,可生化性差,部分有机物(中等分子量的灰黄霉酸类物质)难生物降解;NH3-N浓度保持在1000mg/L左右,C/N比低,处理难度大。

3)、重金属:一般渗滤液中的重金属含量很低,不会超过排放标准,但当工业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合填埋时,重金属溶出数量会增加,与各地实际情况有关。

我国垃圾渗滤液水质与德国相差很大, BOD5浓度高很多,可生化性相对要好,特别是填埋初期。

2DTRO工艺分析

从2011年7月1日起,现有的所有渗滤液处理出水按新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执行,新标准对COD,总氮、重金属及外运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根据渗滤液的水质特点,有机物和氨氮是国家排放标准规定的两个主要去除目标,它决定了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

2010年4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 564-2010),提出了“生化处理+膜过滤”的原则性处理流程。

目前大多数垃圾填埋场滤液处理工艺为以下两种:全膜过滤(DTRO)工艺和“生化处理+膜过滤”工艺,本文主要对全膜过滤(DTRO)工艺进行分析。

2.1国外DTRO工艺运行情况

1988年颇尔水技术公司在德国首次推出DTRO装置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在德国应用较多,因此以德国的实际应用为例进行介绍。德国垃圾填埋场对有机质的填埋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制,渗滤液成分相对简单,收集的垃圾渗滤液一般先经过预处理,再进入反渗透系统,同时对浓缩液进行处理,该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典型工艺流程如下:

图一 德国典型DTRO处理工艺流程

Fig.1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DTRO in Germany

2.2国内DTRO工艺运行情况

两级DTRO工艺流程及水量平衡图如下(Q为清水产量,DTRO产水率按80%计算):

图二 DTRO工艺水量平衡

Fig.2 Water budget in DTRO process

两级DTRO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预处理系统简单,渗滤液通过保安过滤器(精密过滤)即可进入DTRO系统。

2)、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进水水质波动对其影响较小。

3)、通过碟管式反渗透膜(DTRO)将渗滤液分为浓缩液(污染物含量极高)和清水(含少量盐)两部分,是纯物理分离。和生化处理比较,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对运行管理人员要求较低。

4)、发生故障时,启动和关闭时间短。

5)、采用膜组件结构,容易改建和扩建。

6)、缩短产生渗滤液的时间,减少填埋场封场后的维护时间。

由于国内渗滤液水质浓度高,浓缩液没采取处理措施直接回灌至填埋库区,渗透过垃圾堆体,由渗滤液收集系统收集再次排入调节池,进入渗滤液处理站,是内部循环的,存在以下不足:

1)、污染物的降解主要依赖于垃圾堆体,垃圾堆体处于厌氧环境,系统中主要是两类细菌:产酸细菌(异养菌)和产甲烷菌(自养菌),产酸菌比产甲烷菌增长快,产甲烷菌对PH值较敏感,最适宜pH值范围约在6.8~7.2之间,如果产酸菌增长过快,垃圾堆体的PH值将低于6.5,产甲烷菌会受到抑制,两类细菌数量将不平衡(新鲜渗滤液含有较高浓度的VFA,可生化性好,因此产酸菌增长很快,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从而使渗滤液停留在产酸阶段,污染物不能彻底分解,导致DTRO系统进水的有机物浓度较高,加速DTRO膜的污染。

2)、对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类在系统内积累,反渗透系统进水浓度会越来越高。含盐量越高渗透压越高,进水压力不变的情况下,产水量将降低。填埋初期渗滤液浓度较低,产水率较高,通常可以达到80%,中后期降到70%,甚至更低,从而缩短膜的使用寿命,大幅提高运行费用。

3)、浓缩液的回灌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回灌至垃圾填埋层(垃圾在分层压实期间,将渗滤液浇灌在作业面上)、表面回灌(通常用穿孔管喷灌)、覆盖层下回灌(在垃圾填埋中间覆盖层下铺设管网或利用导气石笼回灌)。前两种方式会加速恶臭气体挥发、影响填埋作业,第三种方式容易形成短流(经导气石笼、库底渗滤液收集系统直接进入调节池),污染物没有经过垃圾层的有效降解。

4)、回灌把渗滤液中的有机物重新送回填埋场,加快了填埋场产气速率,容易引发安全问题。

2.3国内早期采用DTRO工艺的渗滤液处理站运行情况

国内早期(2003~2004年)采用二级DTRO工艺的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站,经过几年的运行均进行了技术改造,详下表。

表2 国内采用DTRO工艺的渗滤液处理站改造情况

Table 2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of domestic leachate treatment plant of DTRO process

项目 改造前处理工艺 改造后处理工艺

重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 二级DTRO 膜生物反应器(MBR)+二级DTRO

北京安定垃圾填埋场 二级DTRO+高压RO 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反渗透(RO)

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 二级DTRO 厌氧+反硝化+硝化+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DTRO

改造后的工艺保留DTRO处理单元的同时增加了生化处理单元。

3改进措施

针对两级DTRO工艺的分析和参照国内早期采用DTRO工艺的渗滤液处理站改造工艺,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新建填埋场在回灌初期为防止产酸菌增殖过快,保持产酸菌和甲烷菌数量的平衡以保证垃圾堆体的降解效果、降低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可采用两种方法:间断回灌(短时间回灌后停止)、接种产甲烷菌。

2)、填埋作业过程中,采取措施保证回灌的效果,延长渗滤液在垃圾堆体中的停留时间,使污染物得到充分降解。

3)、DTRO处理单元前加生化处理单元,对于后期氨氮浓度高,碳源不足时,考虑外加碳源。

4)、对浓缩液进行处理(如Fenton试剂法、臭氧氧化法等),对于含有大量难生物降解的后期渗滤液,效果更明显,可降低DTRO系统的进水浓度,提高产水率、延缓膜污染,从而降低运行费用。

4结语

两级DTRO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DTRO工艺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第二次、、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篇7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温故而知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复习课是必不可少的课型之一。尤其是像历史这样的知识点比较零散的、对记忆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更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性地回顾复习,这样才能不断地巩固和强化学习的效果。很多时候,对于历史教师而言,上好历史复习课比上新课所接受的挑战更大。因为在上复习课的过程中,大多数的知识都是学习过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知识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如果教师在开展复习课的过程中不注意复习的技巧,就很容易让复习课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以下是笔者结合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中的一些实践,总结出的对于上好历史复习课的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做好复习课前的准备工作

与新课讲授相比,复习课的课堂容量往往比较大,因此,在复习的时候,教师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很多时候,对于一些史实都是一句带过,学生要想在课堂上跟上教师的节奏,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复习课之前,要让学生对复习课中所涉及的章节内容做一个提前的准备,为了保证准备的效果,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一个预习导案,从而保证复习的效果。

二、复习之前先摸清学生的“家底”

在上复习课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程度,然后才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实施相应的复习计划。一般在开讲之前,教师都会用提问或者习题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例如,笔者在复习《的兴起》这部分的知识时,在上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推动中国由向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的推动;B.的推动;C.十月革命的推动;D.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队伍的壮大。这个选择题,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迅速地熟悉课本,有目的地寻找答案,明确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另一方面,教师能够摸清学生能否正确区分新的时间及新的区别。这样,摸清了学生的“家底“以后,接下来的复习课应当怎样开展,重点要集中在哪里,教师基本上就能够做到心里有数了。

三、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本

在上新课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把课本上的内容看过了几遍,而复习的时候,一些自觉性较强的学生也已经把课本内容复习了一遍,于是很多教师就认为,在复习课堂上就没必要让学生再看课本上的内容了。事实上,这是一个思想上的误区。历史教材上的知识都是经过反复推敲以后的精华内容,仅仅依靠学生看几遍是无法消化课本上的精华内容的。教师在上复习课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精读课本,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活动。为了引导学生更深一步地阅读课本,笔者经常会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例如,在复习到这部分的内容时,笔者首先在黑板上罗列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爆发?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为什么?中,中国的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为什么英国会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法国、美国等其他国家?这样,有了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以后,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不再是光用眼睛了,同时还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笔者还让前后四位学生组成一个临时的讨论小组,一边看书一边进行思考和讨论。就这样,在各个学习小组的思考和讨论中,针对笔者提出的几个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可以说,在复习的阶段,由于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深刻,学生不再满足于对史实的记忆,而是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达到深化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及时进行课堂检测

经过一节课的复习以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到底怎样,教师需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怎样才能够心中有数呢?一般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习题来进行检测,通过做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通过练习效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对复习策略进行改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选择习题的时候一定要尽量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或者一些学生易错的题目,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尽可能多的问题。

五、注意复习课后的反思工作

反思行为在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反思的人往往其自我提升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关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可能都有感受,在班级中,那些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往往都是一些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的学生。同样,教师要想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活动结束以后,同样要进行积极的反思活动。思考一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有没有实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对于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对于哪些问题还存在一定的疑惑,等等。为了增强反思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从学生那里获得最直观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尝试着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互相借鉴彼此成功的经验,吸取各自的教训,这样,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

复习课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型,复习课的有效开展往往直接影响着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复习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的复习内容,制订出科学的复习方案,这样,才能够通过有效的复习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一、课程标准的“名词化”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列举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从表述的层次看,“”是识记层次,“《》”为理解层次,而“”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用黑色表示“了解”,“《》”用蓝色表示“理解”,“”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三个名词,而在“《》”、“”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林则徐”、“关天培”、“香港”、“”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为例,在“《》”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篇9

初中历史是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全面提高素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一门奠基课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该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这就告诉我们,初中生通过学习历史应该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培养良好的品德。对于教师来讲,要求历史课应该避免专业化和成人化的倾向,那种“重知识掌握,轻能力提高”的弊端应该立即克服。如此一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明显体现时代性,应该立足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要一直挖掘一些艰涩难懂的历史概念和高深的理论,而应增加贴近生活、靠拢社会的新颖、鲜活的内容,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长足发展。为此,我们在教学初中历史时要千方百计加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拿出好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陈旧的、低效的学习方式,令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堂成功的历史课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也得益于知识和能力的完美结合。笔者现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如下几点。

一、突出形象性和情感性

初中生对于形象性强的一些人物事迹和故事十分喜闻乐见,愿意听,乐意记。鉴于这个显著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因势利导,尤其在讲历史事件时,一定要好好渲染气氛,搞得绘声绘色,善于将简单枯燥的文字讲成生动活泼的场面,还要善于将陌生遥远的历史人物讲得鲜明生动,有血有肉,做到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叙述:“焚烧圆明园的烈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空中的云团漆黑一片,遮天蔽日,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弥漫在北京城的上空。铺天盖地的灰屑落满了大街小巷,一片昏天黑地,如同发生了日食一般。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是绝无仅有的艺术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最宏伟的皇家园林,从此被侵略者践踏得不堪入目。”这样的描述既对失而难得的圆明园寄予无限叹息,也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给予了强烈的指责和控诉。教师若能将历史的事件都讲成这样,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和熏陶呢?

二、理清头绪,脉络清晰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不少教师讲起历史就事论事,毫无精彩可言。一上课先让学生预习,学生读完后教师就勾画重点,对于重点和难点教师只做轻描淡写地点拨,然后就做作业,搞背诵,就是这样机械地从第一课重复到最后一课。讲清单个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孤立知识点就不妥当了,一定要加强对知识横向或者纵深的联系,必须引起重视,做到举一反三,讲一类带一片。所谓关联应着眼于以下三方面:一是两节历史课的关联;二是一节历史课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前两点容易做到,第三点常被忽视,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一次也没有联系过现实,只停留在理论的表面,和现实脱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当今世界上的不少新闻、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都可以和书本的知识衔接起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迁移到现实中来,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个人的人生观。事实在课外,理论在教材,二者应该水融,学用结合,方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比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战争飞机十分简陋,使用的坦克十分笨拙,作战的大炮射程不远,教师在教学时不妨与现在的先进武器做个对比,现在有水陆两用的坦克、高飞隐形飞机、洲际导弹。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立刻变得饶有兴趣,听起来津津有味。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武器发展的历史有了大致了解,同时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未来战争的影响也清楚了。这样就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学生爱听,兴趣盎然,而且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提高。

三、检测要高效合理

篇10

一、突出形象性和情感性

初中生对于形象性强的一些人物事迹和故事喜闻乐见,愿意听,乐意记。鉴于这个显著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因势利导,尤其在讲历史事件时,一定要好好渲染气氛,搞得绘声绘色,善于将简单枯燥的文字讲成生动活泼的场面,还要善于将陌生遥远的历史人物讲得鲜明生动,有血有肉,做到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叙述:“焚烧圆明园的烈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空中的云团漆黑一片,遮天蔽日,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弥漫在北京城的上空。铺天盖地的灰屑落满了大街小巷,一片昏天黑地,如同发生了日食一般。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是绝无仅有的艺术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最宏伟的皇家园林,从此被侵略者践踏得不堪入目。”这样的描述既对失而难得的圆明园寄予无限叹息,也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给予了强烈的指责和控诉。教师若能将历史的事件都讲成这样,学生怎能不受到感染和熏陶呢?

二、理清头绪,脉络清晰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不少教师讲起历史就事论事,毫无精彩可言。一上课先让学生预习,学生读完后教师就勾画重点,对于重点和难点教师只做轻描淡写地点拨,然后就做作业,搞背诵,就是这样机械地从第一课重复到最后一课。讲清单个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孤立知识点就不妥当了,一定要加强对知识横向或者纵深的联系,必须引起重视,做到举一反三,讲一类带一片。所谓关联应着眼于以下三方面:一是两节历史课的关联;二是一节历史课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前两点容易做到,第三点常被忽视,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一次也没有联系过现实,只停留在理论的表面,和现实脱轨,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比如,当今世界上的不少新闻、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都可以和书本的知识衔接起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迁移到现实中来,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知识、历史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个人的人生观。事实在课外,理论在教材,二者应该水融,学用结合,方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比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战争飞机十分简陋,使用的坦克十分笨拙,作战的大炮射程不远,教师在教学时不妨与现在的先进武器做个对比,现在有水陆两用的坦克、高飞隐形飞机、洲际导弹。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立刻变得饶有兴趣,听起来津津有味。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武器发展的历史有了大致了解,同时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未来战争的影响也清楚了。这样就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学生爱听,兴趣盎然,而且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提高。

三、检测要高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