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7 15:56:23

智慧教育的发展现状

篇1

自组织理论认为,在开放的状态下,如果系统内部之间符合非线性关系,能因果联结、交互作用、远离平衡态,那么系统可能会从一个均匀、平衡、简单的状态变为一个有序、非平衡、复杂的状态;同时,其经过涨落的诱发进入自组织状态,这是系统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不断层次化、结构化的过程。系统的自组织过程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开放,在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下,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能充分地进行信息、物质、能量等方面的交换,这是系统产生自组织的先决条件;第二,远离平衡态,因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能量分布相差较大,因此,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态,它是系统有序化的动力源;第三,非线性,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来自于开放的不平衡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交互和自发的矛盾运动,从而使系统形成相干效应和协同效应,推动系统有序化发展;第四,涨落,即系统内部对平均值的偏离,它是系统自组织的内在驱动力。

2.教师教育智慧的自组织理论分析

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处于“他组织”状态中。“他组织”由一个权力主体指定一群人组织起来,以完成一项被赋予的任务。在“他组织”状态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自身所在组织的牵制,教学过程强调规范化、标准化,教学内容强调高度的细节化和完整化,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和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才,其所从事培养人的活动更具个性化和复杂性。教师成长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协同性、非平衡性等特性。所以,教师成长问题的研究理应以复杂性系统科学理论为依据,多维解读。

二、自组织理论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解读

教育智慧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教师的学识、机智、敏锐、精神等个性化的东西向外的喷涌和投射,表现为一种状态、品质和境界。

1.追求于自由的生存态度

教育智慧归根结底是教师的一种自由的生存态度。在实用主义的支配下,知识等同于信息,教学等同于考试,科研等同于职称,发展等同于“荣誉称号”。人们在自得于自己履历表上一项项“标志性成果”的同时,却患上了“职业倦怠症”。智慧型教师摆脱了教育职业的谋生工具属性而达到了自由的境地,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从职业中获得快乐,实现自我。智慧型教师具有探索教育问题的强烈意愿,拥有迎接困难和挑战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不仅把教书视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把教育教学看作是个体自我完善的过程。

2.表现为创造性的行为方式

教师教育智慧还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方式,这意味着教师对教育常规的打破和超越。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教育观的不断更新,包括准确地确定教育目标、设计最佳教学方案、树立新型师生观以及教学观等方面。这是缘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复杂性,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第二,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缘于时代呼唤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第三,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这是缘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迷恋和追求,缘于教师创造的激情和热情,缘于教师进取的志趣和努力的热忱。

3.实现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现象学代表人物马克思•范梅南指出,教育智慧的核心指向,在于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没有关心,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活动面临着各种境遇和挑战,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真正去关心学生,采取适切的教育行为使教育情境具有教育意义。智慧型教师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和探究体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强调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智慧型教师在课堂中会正视学生的求异思维,而不是运用权威武断地控制或消极地搪塞学生,他们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更多地融入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思考。智慧型教师应把自己对生活饱满的热情和人生阅历真正作用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体悟

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体悟逐渐生成的。教师通过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育经验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借助观察、反思、顿悟和总结,以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教育智慧不是教师在某一阶段就能形成的,它伴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历程,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表现。伴随着教师自身体悟形成的教育智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教育智慧是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因每个教师的知识背景、人生阅历、性格特点等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每个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是独特的、个性的,它让教师的教育教学大放异彩。第二,教育智慧是教师独创而不可模仿的。教师的教育智慧没有操作指南,也没有工作细则,是不可教的。它是教师在教学自由状态下表现出的随机应变。第三,教师的教育智慧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智慧型教师不仅能按照事物的固有尺度来衡量和评价教学,也能从美的视角来观照教学活动。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1.开放性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

教师的教育智慧生成是一个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通过内外相互作用而达到内部重组织的过程,开放性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处于自上而下的学校行政权力体系中,教师接受外部指令进行教学,处于“他组织”中。而教育教学工作是情境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灵活地处理教育事件。只有打破科层体制的界限,以各种形式进行自组织,打破各自的利益堡垒,才能实现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首先,政府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完善政策导向,以法规的形式具体确定教师交流的方式、时间、程序、评价等,确保教师交流有章可循。其次,建立教师自主交流的综合激励制度,对交流的教师可采取住房补贴、评职称优先等政策倾斜。最后,各学校可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间的互助和分享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2.远离平衡态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内部条件

一个有活力的教师群体必定是一个非平衡态的、差异大的、非均匀的系统。远离平衡态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群体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远离平衡态包括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的非平衡。对教师个体而言,生成教育智慧需要教师进行课堂反思与行动研究。教育智慧很难普遍化为一种法则或行为方式,只有通过教师主动地反思与探索,才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经验是一种雏形的智慧,经过教师自觉主动地反思,经验会逐步升华为教育智慧。应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对话与交流。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科层制度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很少与他人进行信息的交换。教育智慧作为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资源,教师往往会因为职位晋升、专业发展等因素而不愿拿出来与他人分享。因此,学校可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对愿意分享的教师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激励,使整个教师群体偏离平衡态,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内部条件。

3.涨落是教育智慧生成的直接诱因

从系统的存在状态看,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的平衡状态的偏离;从系统的演化看,这种偏差是发展过程中的非平衡性因素的表现,是同一之中的差异。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处于绝对静止的平衡状态。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需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涨落。首先,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都会作用于教师而不断地产生一些小涨落。教师可适当地利用这些小涨落,通过非线性作用发展为巨涨落,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其次,面对课堂内出现的突发状况,教师要勇于尝试新方法,积极利用好各种偶然现象,不断地“转识成智”。彰显教师教育智慧的课堂并不是提前安排的,不是在预设中生成的。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地积累教育教学经验,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课堂上突发的状况,不断提高课堂教育智慧的水平。

篇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21-04

【作者简介】李国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8)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网络应用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技术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新兴观点与视角引起人们的重视。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一个层面与类别,更应该做好智慧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16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并随文公布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15)》,职业学校的“智慧时代”即将来到,如何做好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变?我们距离智慧校园还有多远?

一、智慧校园是什么?

智慧校园到底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智慧校园的定义中,当前国内有以下几种相对权威的说法。

一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智慧校园”。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二是基于物联网管理的“智慧校园”。南京邮电大学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即构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与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在学校中实现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身份识别、图书管理、校园一卡通、校内各类信息系统集成等,从而实现为校园管理提供“智慧化”服务。

三是在《江苏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文件中给出了“智慧校园”的基本定义:基于教育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招生等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软件服务。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工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实现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务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智慧校园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搭建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领域,实现这些领域的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基于此,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学校师生和校园资源交互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二、智慧校园应该具备哪些指标?

对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标准,国家、省教育部门结合教育类别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尽管针对不同的对象,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评价项目共分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五个部分,整体分析,可以称为“一二二”体系,即一个核心――师生发展;两个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平台;两个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组织制度保障。

(一)一个核心:体现智慧校园水平的师生发展能力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要体现出“人要智慧、物要智能”的特征,其核心是学校师生教育教学发展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校长、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能力指标。

校长要具有一定水平的信息化发展理念与能力:发展目标、规划和设计、引领与组织、个人影响力。学校的中层干部也应该同时达到以上几方面要求,并具有较强的实施能力。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先进理念,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专I发展;与家长、学生、同事、专家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对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方式持积极态度;能正确利用网络获取、储存、评价、整理和应用数字化资源,改进学习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两个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平台

1.支撑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服务平台。

搭建好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服务平台至关重要,单个平台的好坏决定着应用的程度,平台融合是智慧校园整体水平的关键,要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软件服务平台的融合统一,要具有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数据标准、校园一卡通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统一服务功能。二是教学与科研服务,要具有教学、实习实训服务等信息化管理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空间支持,提供网络教学与培训服务;具备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分析与互动的信息化管理功能;提供教科研协同服务,具备对教科研项目从立项申报到项目验收各个环节的管理功能。三是校企合作服务,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具有校企合作信息、校企合作项目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毕业生跟踪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四是办公与生活服务,即能提供办公自动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公文流转、信息、用印管理、会议管理、请假与销假等常规行政办公服务。五是财务和资产管理服务,能提供财务管理服务并能够根据财务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同时建设设备资产管理服务平台,提供资产采购、管理等信息化服务。

2.适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平台及教学资源。

建立适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平台以及建设适应学校专业发展、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资源是支撑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主体,也是智慧校园建设中最难的环节,它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需要持久的耐力,是教学中最能体现“智慧”的地方。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要结合学校需求、管理平台功能、教学内容的范畴等情况建立“适用+实用”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化资源要具有满足专业建设需要的数字场馆资源、文化展示场所,满足实验、实习及实训的仿真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数字课程资源。更要建立校本资源库,并与国家、省、市教育云资源平台连接,实现校际共享。

(三)两个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组织制度保障

1.智慧校园顺畅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要将校园网络、物联网、通信网络有效融合与统一,达到“一个中心、多网融合”的建设目标。

数据中心:建设全面覆盖学校所有核心机房(数据中心)、汇聚层机房、重点和非重点接入层设备间,支持监控运维网对外通讯,独立自供电运行,集动力、环境、视频、设备、安防、消防综合监测、调控、监视软硬件平台于一体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机房远程运维管理系统。

校园网络:建设三层架构、设施先进、安全可靠、管理便捷的校园基础网络,网络带宽达到万兆,出口带宽达到2000M以上,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运行稳定。

物联网:配备物联网管理系统,能够集中管理分布于校园各处的基于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并可对这些设备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基本实现智能控电、智能控水、智能路灯控制等,并在实习实训场所实现物联网的基本应用。

数字通讯网:基于学校基础网络,建设数字化广播系统、数字电视系统(校园电视台)、数字会议系统和数字宣传系统。

校园安全网:建设平安校园,配备智能安防管理系统,节点全面覆盖校园,以校园网为传输平台,配套子系统联网运行,实现对校园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控制、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电子监考、消防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紧急广播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2.合理有力的智慧校园组织制度保障。

智慧校园的工作推进与实施离不开“两个一”,即一支由领导牵头的信息化工作专家队伍,一套完善的组织制度体系。

机构队伍:建设由一把手校长牵头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工作常态化;建设由高校、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专职信息化工作机构成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团队;学校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中层机构,有专职维护管理人员,各级队伍结构合理。

组织制度体系:做好经过科学论证的智慧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并制订分年度、分学期的具体实施计划,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智慧校园应用绩效考评制度。

三、我们的现状――在路上

(一)信息化教育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省市、地方、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达不到期望的效果,而智慧校园也是近几年来刚刚起步的一个项目,所以把智慧校园建设定性为“在路上”是比较恰当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分别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三类教育将要达到的信息化程度。在信息化方面,基础教育主要存在着数字鸿沟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高等教育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方面有所欠缺,而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最为薄弱。这就是当前我们各级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现状。

(二)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差距

对照智慧校园建设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要想达到“智慧”的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多大的差距?这里以职业教育槔,从指标体系的五个方面分析。

职业教育的现状:多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更多地关注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是由原来的中专、大专转型而来,在某种程度上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信息化程度不高。从另一个角度讲,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与职业教育灵活性等特点,职业教育信息化更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基础设施距离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资金短缺是当前职业学校较为突出的问题,基于这种现状,职业学校在信息化设施的投入方面有较大的缺口,而智慧校园建设的设施要求标准较高,尤其是核心设备与多网融合方面更为欠缺,也就是说,实现信息化的“路”没有铺好。

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统一与规范。2011年以来,在国家层面开展了“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是推进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教学资源平台与一部分教学资源课程,各个省市、地方也进行了类似项目的建设,比如凤凰创壹软件、超星泛雅平台等,但由于平台设计不统一,造成资源重复建设与使用不便。同时,数字资源的应用推广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进。“建而不用”“重建设而轻应用”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严重问题,需要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

服务平台建设与融合度不够。一个是适用于职业学校的软件平台不多,可能是市场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个是职业学校的信息孤岛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智慧校园建设接下来的主要发展任务。

应用能力与水平需要培养与培训。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化应用能力与习惯方面需要培养,要有充分的机制保障,在教师的技术水平提高上要集中组织培训与学习。

组织机构与制度需要健全与完善。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队伍配备不足也是影响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智慧校园的实施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实施、推广。

四、如何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差距,目标是什么?如何做?(What-How)

(一)What――智慧校园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首先要找准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一个具有“智慧”的校园应该是什么样子?建设智慧校园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目标是:

智慧的环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集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环境;综合的服务――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使得学校师生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捕捉校园中人、财、物管理和产、学、研业务过程的信息和服务;优化的管理――将智慧校园中的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学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决策――利用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实现科学决策;资源的共享――通过智慧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校园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鞯莺托畔⒎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How――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如何弥补差距?

第一,完善智慧校园基础硬件平台,根据需要扩充数据中心、网络的建设,满足智慧校园数据处理需求的增长,加强网络与数据安全方面的硬件设备投入。

第二,继续完善应用服务融合。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综合平台和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校企合作平台,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综合校情分析平台,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平台,实习实训设备、单位、项目库及知识库综合管理的应用平台,物业、修缮、饮食等信息的查询统计平台等融合应用,形成基于学校现状的大数据,为数据挖掘做好充足的准备;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业务系统在学校行政管理、教学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促进各应用服务与学校日常管理的融合。

第三,高度重视数字资源建设与平台的应用。在数字场馆资源建设、仿真实训实习资源建设、数字图书资源建设、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与学校专业特色相配套的实验实训资源、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选修课程资源的建设。

第四,强化智慧校园保障机制。完善智慧校园专职管理机构的职能,配备足够的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对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制度建设与执行、经费保障与投入、智慧校园建设规划、运维资金保障、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0-02

一、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信等技术,这些技术的产生促进了人类由信息化时代走向智慧时代,而智慧教育正是智慧时代的产物,从而智慧管理取代了传统的信息化的教育管理。目前教育管理事业信息化的新发展也是走向智慧管理。智慧,就是对于知识的创新,与客观物体的古往今来的统一。智慧管理,是现今所有的知识管理的创新,让知识管理成为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长久以来,中国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问题之一。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虽然人口基数过大、数量过多,导致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现象的产生,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但是,国家也一直在改革政策中,争取源源不断的培养人才,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优秀的公平的教育。继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出台之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奖学金以及贫困助学金等政策来保证学生们不因金钱的缺少而缺少教育。在对于教育的质量方面,教师的资格要进行考核,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之中等措施的确也让中国的教育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信息管理还有待完善,恰恰是没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导致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桎梏。

首先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智能程度太低,很多数据还都是得靠人力来管理,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同教育管理信息化密切结合起来。在智慧管理的过程中,仍旧需要管理人员参与数据的统计与管理,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智能化。就比如学生选课系统,很多时候错误频出,造成错选漏选。还有学生成绩登记系统也不完善,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一些为0分的情况。这些事件的发生,说到底还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智能程度太低所导致的。

其次是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并且具有效力的管理体系,没有确立明确的管理制度,以至于不能制止约束各方面的信息管理操作。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系统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导致了许多地方教育部门自行建立自己的教育管理系统,教学信息资源的重复利用与浪费,不完善的教育系统存在的漏洞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损失。比如多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就与教育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存在密切的关系。

我国的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完善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完善的一个显著问题。国家和政府没有出台一个完善的教育监督系统,不能及时的实现监管与改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错误。比如近几年考研试题频频的泄露,对于辛苦奋斗两三年的考研学子来说是多么不公平不公正的一件事,而这恰恰是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到位造成的;再比如,基本全国的学校都有监控系统的覆盖,但是,一旦发生偷盗、杀人等社会影响严重的不良事件,监控确需要经过层层的申请才能够调出,给与了犯罪嫌疑人充足的潜逃时间。不可否认,这的确是教育监督系统的不完善造成的一系列潜在的隐患。

最后,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普及并没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大山里的孩子们由于资源的匮乏,想要学习,只能依靠书本上的知识来充实完善自我,享受不到智慧教育的优越及便利。虽然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开始享受到智慧教育的优越性,教育也越来越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管理信息化要普及全国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任务。

二、智慧管理

1.智慧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智慧,就是对于知识而产生的创新性,是人类对于客观物体通过知识而产生的一种大脑的活动。智慧管理,是现今所有的知识管理的创新,让知识管理成为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

智慧管理的内涵体现在智慧之中。智慧就是意味着创新、智能、高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必须要体现出创新的精神、智能的精神、高效的精神。运用智慧管理,是我国对于教育部门的新要求,也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坚持。

2.智慧管理的特性

智慧管理是比信息化管理更进一步的管理,是我国目前发展应坚持的战略与策略,其具有以下特性:

智能化、高效化。智慧管理较之信息化管理最大的一项改变是更加智能化。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从书本之上,还有互联网、社会实践等,数据的管理更加智能化。而智慧管理的高效化体现在解放人力资源,使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加高效化。

透明公开性。透明公开性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教育管理系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够完全做到透明公开的特点。而智慧管理系统承载与互联网之上,全国教育资源共享,全国教育管理系统公正公开,甚至是普通人也能看到一部分透明化的管理系统。

可视化。可视化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特征。可视化代表着可以看见,就是让所有人,无论是教育部门的领导、管理人员还是学生等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可以真真切切的用眼睛看得到,用心能体会到感受到。在智慧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监控系统去关注教育管理,可以及时解决教育管理系统出现的错误以及漏洞,针对错误与漏洞做出有效的决策,能够及时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

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这是我国目前针对教育管理的现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已经不再满足于信息化的教育系统的管理,而是趋向于更完善更智能的智慧管理系统。运用智慧管理系统,让教育部门作出更加成熟的决策,智慧的调动教育的资源,实现教育管理中智慧管理的智能高效化、透明公开化以及可视化,培养和发展对于社会有利的人才,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持续、和谐以及健康的发展。这是我国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新发展:走向智慧管理的目标,也是决心。

篇4

一、智慧之于教育: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

作者在《教育智慧引论》一书中,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学术视野为读者带来了思想的滋润和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作者首先从“不同语境中的智慧”说起,让读者在了解了智慧一般特点的背景下,深入思考和追问教育与智慧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需要智慧,教育对智慧品质的追求是社会和时展的要求,是教育之根本使命的要求,是教育之为教育的要求;智慧离不开教育,智慧的生成和发展依靠教育,智慧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联系当今中国教育的现实,这样的思考不仅具有深刻性,而且更具有现实性。虽然新课程改革推进了近十年,但是在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主导下,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博取“高分”为目的,以大规模、超负荷的机械训练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育生态没有明显好转。在这种教育生态中,教育的立足点和重心逐渐由自身的德、智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以育人为天职的教育愈来愈演化成了单向的、片面的“为了知识的教育”,本应充满智慧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教师变成了体力劳动者,教师之累,学生之苦成为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普遍现象。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神圣事业,是一项使人变得更智慧、更自由的专业活动,在当今这个愈来愈知识化、信息化和追求创新的时代,教育要承担起“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历史使命,就需要重塑自身的智慧性格,重建教育的智慧价值,实现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变和跨越。

如何实现由知识教育到智慧教育的转变和跨越呢?作者在深入分析了造成教育智慧缺乏的症结所在之后,立足于中国教育的现实,提出了富有智慧的方向性的研究成果。如改革教师的职前教育体系,改变目前的教师培养模式;在加强学术性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师范性,要优化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在加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实践能力。又如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探索形成科学的评价方式,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制度上的支撑;学校内部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校文化,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教师成长环境,以引导和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这些建议非常符合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中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必然选择。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我国当前教师职后培训现状的分析与建议,虽然“很多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但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和方式过于单调,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被学习”“被发展”的现象大量存在,“这些外控式学习不但不会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相反还会使教师对在职培训产生反感,错失学习的大好时机,反而阻碍了教育智慧的生成。因此,提高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以专业培训带动教师不断学习、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理论视野开阔了,才会主动审视、改善教学实践,在主动学习、主动反思中生发教育智慧。增强教师职后培训的实效性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三方面的积极努力和相互配合。”这些分析与论断非常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找得准,方法来得实,对于改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智慧之于教师:由知识型教师到智慧型教师

结构精巧、分析精到是本书给人的又一大感受。该书从第二章开始,就主要围绕教育智慧的内涵及生成特性、教育智慧生成的内部条件、日常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智慧、日常教育管理中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的解读与体现、智慧型教师的修炼等内容,联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展开了细致入微的阐释,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认识到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变的迫切性,不仅使一线的教师认识到智慧型教师的特征和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而且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

通过阅读该书,联系自己近阶段的思考,我认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在智慧型教师上。首先,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有了显著提升,“只要有知识,人人可当教师”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这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本条件。其次,社会和公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的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越来越得不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学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内涵发展、专业成长的巨大压力,这就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氛围。再次,片面的知识教育不仅使学生异化为应试、升学的工具,而且使教师变得被动、教条、机械、倦怠,而这必然与现代教师愈来愈追求职业幸福、谋求职业尊严的内在需要发生冲突,这就为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引导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就能使教师在工作中找回和谐、开放、创造的状态,从而远离职业倦怠,获得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

如何实现由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的转变呢?作者不仅给我们透彻地分析了智慧型教师的特点,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给出了智慧型教师成长的现实路径,使人感到可做、能做。对于智慧型教师的特点,作者认为主要包括:一是创造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中偶发事件的深刻洞悉及灵活机智的应对上,这是智慧型教师的首要特征。二是伦理性。我们对教学的认识已经突破了简单认识论的范畴,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道德活动,或者说至少是一种具有道德品性的活动。三是实践性。主要强调教师整个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性。四是共生性。是指教师能与学生和谐相生,表现为营造、维持和谐自然的课堂,善于人际沟通、情感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对于智慧型教师成长的现实路径,作者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倾心热爱”和“对学生诚挚的爱”,因为“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又如教师要修炼自己的人格,具有健康的、高尚的、独立的人格,因为只有道德的巨人才能生发出大智慧。再如教师要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因为教育智慧不只是对普遍教学实践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对待个别、特殊教学实践问题的知识,教师只有将教学观念的改造与教学实践反思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才有可能不断趋向教育智慧的境界。

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系统的理论分析与恰当的教育智慧案例的完美结合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作者在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同时,没有把理论阐释变成居高临下、面目可憎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联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教育管理中精心选择恰当的教育智慧的经典案例,既提高了可读性,也增加了说服力,使教师感到教育智慧并不神秘,教育智慧就存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教师善于敏锐地把握教学情景,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因势利导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逐步成为智慧型教师。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还专门拿出相当的篇幅为读者奉献了44个中外教育智慧的经典案例,并进行了简明点评,这些鲜活的教育智慧案例和精彩评析定会给教师们许多具体的指导和思想上的启迪。

篇5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当前,教育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教育已从单纯技术设施的集成化,提升为整合了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智慧教育的内涵

我国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部分之一,是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更加突出强调的是校园内的智慧教育,因此,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智慧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化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主体,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整合、共享区域内的科研、教学、管理等教育资源和应用系统,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

二、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我国智慧教育建设,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度,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型教育环境”。

自2010年起,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了智慧教育的发展规划,建设的侧重点和思路各不相同。上海在智慧教育建设的过程中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一条是智慧教育应用的研发,先后提出了“数字教育工程计划”和“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并且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2013年,上海建成全国首个100G主干教育宽带网,开通了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服务平台、网上公益课堂、高校 “跨校认证”等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广州以“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 为重点,研发了天河部落、师生多媒体创作天地、网络教研系统、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系统、中高职虚拟商务中心等一大批特色应用项目。南京市在确保各级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事业单位全部静态10M以上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建成了资源总量达到3T的南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Moodle平台”、“教育博客”、“小学数学万用拼图”、远程网络教研等教育信息化技术,还实现了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90%的教育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在线办理。宁波更加注重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强调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借助电脑、数字电视、手机等各种云端设备进行主动、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学习,最具代表行的是“191网校”项目,宁波市教育部门组织拍摄了宁波本地名特优教师的课堂录像或讲座,推出“网络公益家教”“名师大讲堂”等专题栏目,内容紧贴新课改的重点难点,创新了网络教学模式。

三、智慧教育建设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智慧教育的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智慧教育”是在“智慧城市”的理念下衍生发展而来的,出现的时间较短,国内也尚无一个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尚未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智慧教育基本体系架构。2.忽视“软实力”的发展。国内智慧教育的建设都在比拼校园网络普及率、教育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的建设,但是却从根本上忽视了人才培养、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等“软实力”的发展。3.“信息孤岛”难破解。在省、市、县,每个教育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信息中心、教育数据库、操作系统,甚至是市区之内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造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大量存在。4.教育体制保障问题。由于智慧教育提出的时间比较短,目前仍存在着原有的教育评价体制、教育管理体制等与智慧教育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

四、主要对策和建议

1.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在智慧教育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良好的教育体制保障

智慧教育建设工作的开展既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要能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发展方向和策略。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整体工作。首先,建立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智慧教育工作的开展,从源头上避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其次,保证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持续增长,优化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比例和投入偏向,确保各项建设投入的持续有效性;再次,建立教育工作问责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提高建设效益

一是以信息化应用需求为导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促进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三是采购绿色环保IT基础设施,打造绿色IT新产业。

3.推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效用低下一直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新“瓶颈”。首先,关注用户需求,建设精品数字课程;其次,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再次,制定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建立和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

4.创新师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深化信息技术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应用

篇6

云会计可以定义为构建于互联网上,向组织或个人提供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服务的虚拟会计信息系统。云会计提出后,已有研究探讨了云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与收益、基于云会计的集成和实时会计、将云会计服务提供学生或其他用户学习会计知识、云会计对自身和其他相关领域的影响、与审计的关系、在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应用、在线财务管理新视角、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平台中的应用、云会计安全、云产品可靠性、在线会计、云会计资源管理、云会计服务建模等问题。为了使研究具体化,考虑到当前智慧教育的背景,本文尝试探讨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云会计实施方法问题。   

二、智慧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内涵   

1.智慧教育的产生源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智慧城市开始崭露头角的今天,智慧教育也逐渐进人我们的视野。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集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于一体的教育信息系统,是当代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和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高校的人才素质、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等为智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使得高校成为智慧教育的先行者、倡导者、不范者和引领者。要推行智慧教育就要实现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服务等核心要素中信息技术与教育业务的深度融合,进而提高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满意度。智慧教育和云会计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如云计算等)和相同的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智慧教育服务实施方法可以为高校云会计实施提供借鉴。高校云会计作为智慧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从已有智慧教育中调用服务以实施高校云会计。   

2.智慧校园的建设是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智慧校园包括融合的网络与技术环境、智能的管理与决策支持、灵活配置的教学资源平台等九大特征。智慧校园是把感应器等设备眠人到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各种实物、场地、设备中,并且将其连接成物联网,然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教学、生活与校园资源和系统的整合。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教育,并对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就形成了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各类应用、数据及、业务流程的有效整合。物联网等技术为发展智慧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3.智慧教育的内涵。最早提出智慧教育概念的I13M公司指出智慧教育的内涵是:①以学生为中心;②多样化的互动式体验;③实时统计与分析:对教学、教育资源的科学分配、集中管理、实时监测;支持利益相关者等多视角多层次的统计分析;④集成管理:对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的集成化操作和处理,对教学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对个人和群体教育信息的完整性记录和管理;⑤高度集成的资源共享,随时随地可得的优质资源。   

三、智慧教育服务的实施思路   

智慧教育的实施是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教育是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和远程督导,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   

1.智慧教育服务的基础智慧教育服务的基础是智慧教育百平台系统;智慧教育百平台系统是基于教育资源基础数据库(数据从智慧校园中采集或其他渠道获取)的应用系统平台,它可以成为教育数据存储、数据运算、网络管理服务、应用服务等服务的中心和枢纽。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就提出了“形成百基础平台、百资源平台和百教育管理服务平台的层级架构”。在智慧教育百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数据智能服务。例如,查看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查看学校的实时运行状况(教学、管理、安全等),查看所有设备及资产的运行状况,科学评估教育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直观地查看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状况。从技术视角来看,要实现智慧教育服务还要实现功能智能服务。功能智能服务体现在:①智能控制。②智能诊断。③智能调节。④智能分析:智能分析关注微观层面数据处理方法,例如通过数据统i}一、横向对比、趋势分析等技术方法将数据转化为知识,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数据智能服务关注宏观层面数据结果报告,例如教育资源管理的可视化。⑤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经费等。   

2.智慧教育服务的技术支撑和环境支持如图1智慧教育服务不意图所不,物联网、百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智慧教育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服务提供商利用它们构建、提供相关的服务。其中,物联网通过二维码、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实物、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百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提升管理效率。另外,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处理,可以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实现管理智能化。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技术辅助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利用预警系统跟踪学生餐饮消费数据,发现低于警戒值就发出短信慰问,询问学生是否需要经济上的帮助。再如,浙江大学通过对资产归纳、整理,最终}}i成权威、全面的资产数据,少十基于资产数据提供分析服务。   

如图1所不,除支撑技术之外,智慧校园还提供了其他服务支持,其中,智慧校园是教育的实时统11一与分析、集成管理、高度集成资源共享的基础。数据智能服务既可以作为提供给用户的独立服务,也可以作为功能智能服务的基础。而功能智能服务既可以是建立在智慧教育百基础上的服务,也可以是建立在数据智能服基础上的智能服务。软件即服务(智能服务)可用于实现教育的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见和远程督导。要想实现图1所不的智慧教育服务,参考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需要进行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9-03

当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教师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做一名智慧型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并发展一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实践智慧,因此,教师实践智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意义的课题,如何正确地看待和生成教师实践智慧也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智慧的研究程度稍浅,时间稍晚。虽然早在20世纪末,郭金平、袁祖社就从哲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论述了实践智慧,但却并没有从教育领域论述实践智慧,也没有将实践智慧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才逐渐积累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背景

第一,学术期刊。2003年,吴德芳的《论教师的实践智慧》揭开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神秘面纱,这也是国内最早论述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学术论文。截至2015年6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教师实践智慧为搜索主题词的文章有92篇,其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学术期刊文章2篇。这92篇文章大部分以一般性理论论述为主,结合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

第二,著作或著作章节。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著作有范国睿的《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引导》、邓友超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以及舒尔曼著、王艳玲译的《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同时,姜勇等著的《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和王守恒等著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都提到了教师实践智慧。但是这些著作年份都较早,知识更新不及时,一些新的观点并没有被采纳进长。

第三,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有以席梅红《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论》为代表的文章,共5篇;硕士论文有以郑苗苗《论教师的实践智慧》为代表的文章,共12篇。在17篇研究教师实践智慧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数量很少,仅为2篇。

虽然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著作、文章不断增多,也近百余篇,但基本上是重复性的研究,真正有创意的研究寥寥无几。目前,就思想政治课来说,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文章只有3篇,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王荣华的硕士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李宏昌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师实践智慧问题及对策研究》和苗田的期刊论文《新时期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基本策略》。无论是对教师实践智慧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都主要涉及含义、特点和生成。

(二)关于含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知识能力说。李斌、赵瑞情和范国睿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第二,认识体验说。张兴峰和王素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体验。第三,综合素质说。许占全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生成和体现。由此可见,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理解众说纷纭。实践智慧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翻译而来的,被汉译为“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或“明智”。因此,这个命题必定会引出不同角度的讨论。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教师实践智慧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很好地体现出了教师实践智慧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三)关于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成性。教师实践智慧产生于教师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应对这些动态的突发事件中使实践智慧得到提升。第二,缄默性。实践智慧往往是一种瞬时间的直觉反应,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明显的不可言传性。但席梅红却对此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但它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观察、可转述和可言传的”[1]。第三,个体独特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学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智慧”[2]。其实,教师实践智慧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实践性、德育性等。虽然这些特点并未在学术界达成统一认识,但也是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所以,纵观现有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一些学者对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还是有些片面的。

(四)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四个观点:第一,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智慧的获得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和相互影响”[3],实践智慧的生成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在理论知识的升华中发展实践智慧,积极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第二,教师的个体自我反思。王恩惠认为“只有将实践性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师头脑中得以重新建构,这样才能在教学情境中发挥其教育学上的意义,完成知识向智慧的提升,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策略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4]。第三,加强教师合作。 “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是这个人所属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的一种表现,个人的智慧是该共同体文化的实践的产物”[5]。第四,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教师生成和积累的实践智慧究竟是否科学、准确,这需要课堂实践来检验,因为“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教学过程的展开却并非完全依照预定的教案”[6]。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实践智慧来及时感知和处理教学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分析,通过对国内教育领域对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研究,笔者发现普遍存在如下四个问题:第一,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界定未达到统一认识;第二,对教师实践智慧的重复性、无用性研究文章太多;第三,缺乏对教师实践智慧和思想政治课之间的整合研究;第四,对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论述较多,但对实践方法的论述较少。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者和教师要专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只有回归到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把握实践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到的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资料大多是关于实践智慧的研究,并没有对教师实践智慧方面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三个方面进行。

(一)关于含义的研究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源自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反思性智慧。同时,其他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以奥迪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真实的、伴随着理的能力状态”,强调实践智慧的介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邓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人类有益的道德品性。综上分析,外国学者对实践智慧研究多倾向于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概念,虽然后来延伸至人类的实践智慧,但并未延伸至教育学领域,也没有专门地探讨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成为国外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二)关于内容的研究

对实践智慧内容的研究也为分三个观点: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考虑的乃是对人的整个生活有益的事;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物的知识,并且经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7]。所以,他主张生活实际就是实践智慧的内容,而且是生活实际中对人类有意义的事。第二,邓恩认为,实践智慧是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行动倾向,这种倾向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技术倾向所不具备的道德意识。第三,舒尔曼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的智慧工作”[8],“教师教育必须转变,从知识论的培养观转向实践智慧的培养观”[9],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慎思”的生成与发展。

(三)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通过“教育叙事”,这种观点强调教师个体的反思。康内利和柯兰迪宁主张教师通过写日志、传记等方式进行单独的个体反思,或经过教师间会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后再进行反思。第二,通过“合作的自传”,这种观点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巴特和雷蒙德主张一组教师先对工作的背景、使用的课程、教育理论等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组内批判性的评论,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来生成实践智慧。可见,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各执己见的。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语言表达对于教师反思的重要作用,并以某种语言表达方式为媒介来设计教师活动。

综上分析,国外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都是未达成一致观点的,这给深入地研究实践智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没有矛盾就不会发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会不断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观点,并最终会剖析出其本质。同时,这也正是我国学者需要深思之处。因为我国学者的观点大都相同,真正有建树的文章较少。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不需要重复性研究,而需要实践性、创新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席梅红.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可言传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75.

[2] 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34.

[3] 杨燕燕.培养实践智慧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4):40.

[4] 王恩惠.蔡培菊.试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9(9):38.

[5] 许占权.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7(8):8-10.

[6] 朱丽.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9.

篇8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当今,教师教育智慧的培养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对教师教育智慧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诸如对教师教育智慧涵义了解不够全面、对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研究还流于表面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

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的真、善、美的一种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关注个性、尊重生命、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的教学规律,也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综合艺术的体现。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是教育的实践性语言。教育智慧能够让教师在教育情境中保持瞬间的、积极的行动。“教育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1]教师面临的教育情境是时刻变化着的,教师应该在面临预料之外的教育情境的巨大挑战下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2.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价值

教师教育智慧在教育自身、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改的需要三个方面彰显了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对于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重要价值的探讨则属于一个紧追时代的课题。

2.1教育自身需要教师教育智慧

教育自身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柏拉图曾指出:“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2]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触及人类灵魂的高层次的活动,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对真理的把握。然而,教育的自身除了对真理的追求之外,还在于对美和善的追求。我国古代《大学》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于弘扬正大品德,构设完美境界,正体现了教育自身对美与善的追求。只有具备了教育智慧,方可实现对教育过程中真美善的追求。

2.2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教育智慧

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倘若教师只满足既得的经验而不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其教学水平也就不容乐观。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经验的增长和反思经验过程中理论的提升。波斯纳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理论的实践者,更是真理的言传者。教师要实践理论,言传真理,就得搞研究,那教师到底要研究什么内容?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内容?我们认为,教师的研究就是要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通过叙述,从而打开智慧之门,使日常的教学经验能够彰显出理性的智慧。从这方面来说,智慧的生成就不是外加之物,而是教师应有的,因为教育智慧既指向于行动也指向于理性。

2.3新课改需要教师教育智慧

近十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教学改革表现出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应对复杂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水平,成为了激发课堂教学生机和活力的一个契机。

3.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是一个“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表现为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发展过程。”[4]

3.1教师专业人格的完善

优秀的人格特征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基本保障。教师必须要有师德,首先,师德表现在有高尚的教育信念。其次,师德还应表现在对学生的爱。“古今中外,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有千万种!其共同的根源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纯真的爱与无条件的信任。”[5]师爱对学生的身心发长以及教育教学的效果意义重大。第三,师德还体现在对美的追求上。教师只有具备了外在的仪态美、语言美、书法美,同时兼具了内在的人格美、情感美,方可塑造出美的心灵,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3.2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知识结构的完善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必备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其次必须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只有具有渊博的专业文化素养,才能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有所获。只有掌握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教师才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真实了解学生内心情状,从而更好实施教学。

因而,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怎样做呢?首先,教师必须广泛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大脑。当然,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时代,仅仅埋头诗书,是不能读出其“颜如玉”的,教师必须借助新的传播媒介高效而准确的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让自我的知识结构呈现复合、交叉的结构。其次,教师必须时时保持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后及时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式。

3.3应对突发状况教育机智经验的积累

马卡连柯提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对突发事件的恰当处理,就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和果断的意志。二是教师具有对学生的关怀之心和尊重态度。三是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教育技巧。

教师要做到灵活机智的处理突发事件,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是关爱学生之心,以“人溺我溺,人饥我饥”的心态去解读学生和与学生相处,真实的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肆意训斥学生,而应该本着教育利益的理念,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心理感受,选择最适宜、最有效的处理方式。第二,要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识见。第三,是教师必须具有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教育技巧。这种经验的累积,技巧的纯熟,使教师能自如地驾驭规律,面对突发事件能进行果断而恰当的处理。

教育智慧的生成需要教师自身的长期积累和深刻的体悟,更需要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觉醒。教育思想落后的教师是不能生成教育智慧的,因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总是灵活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代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2]单中惠,杨汉鳞.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15.

篇9

1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和新兴专业的设置,高校教室的高效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现代化建设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物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增强高校教室的管理水平和提高教室资源的利用率,满足高校授课等室内活动的多样性需求,成为教室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实际上,未来的教室发展趋势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外文文献中常用“smart classroom”、“Intelligent Classroom”等,中文文献中常出现“智慧教室”、“智能教室”、“未来教室”等词语。

2多媒体教室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标志。通过对国内多所高校多媒体教室的运行管理状况的调研,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现状分析如下:

2.1呈现形式单一

多媒体呈现形式单一,妨碍了学生对内容的及时消化。投影机是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主要媒介,替代了过去的黑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投影代替板书,将原本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原样复制到投影上,实际上只是起到了代替黑板的作用,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并没有起到作用。

2.2多媒体控制台及座位位置固定

统一固定的位置布局,不利于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室大多采用排列式的座位布局,虽然有助于教师课堂讲授,但无形中强化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认同心理。不利于多种学习方式如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开展。

2.3多媒体教室功能单一

多媒体教室配备和控制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应当实现多种功能,如广播教学、学生演示、个别辅导、双向对讲等。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功能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应用,也就不能完全发挥多媒体教室的优势。

综上所述,重构教室环境,创建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管理的新型教室环境,是一种必然趋势。

3智慧教室的概念及建设目标

3.1智慧教室的概念

作为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智慧教室以“互联网+”教室的新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它指的是一种增强型教室,集成高科技软、硬件设备,实现智能化教室管理,从而有利于资源无缝接入,为各种先进的教学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如今,智慧教室主要是从学习环境和技术装备来界定。对于智慧教室的管理和应用方面,有些高校充分利用传感、人工智能和网络等技术来重构教室环境和组建新型教室。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智慧教室的物理环境有助于促进教学体验,技术应用和数据管理等方面,同时需要考虑教室外空间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因素。

3.2智慧教室建设目标

智慧教室教学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教学资源平台、教室后端管理、课堂互动和在线课堂,能充分解决师生以及学生之间不能有效的互动等关键问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高效的“教”与“学”的模式。作为发展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产物,主要完成以下目标:

(1)将传统多媒体教室改造成支持物联网的智慧教室。

(2)建设以“资源”、“授课”、“互动”、“提前预约”四位一w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自主学习智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借此提升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

(4)为学校的发展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

4智慧教室建设思路

综合前面提到的智慧教室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智慧教室由多个平台和系统组成。有为师生提供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源平台,有为实现设备集中管理、远程唤醒和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的设备管理平台,有为师生提供互动教学的教室互动平台,还有在线课堂系统等。

4.1系统功能模型

为了体现智慧教室的智慧性,在研发智慧教室系统时,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室内环境智能感知

(2)室内灯光自动控制

(3)多媒体机柜自动开闭

(4)管理平台实时信息展示

(5)硬件平台和其他管理系统的集成智慧教室的系统模型如下图所示

4.2系统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该系统分面向服务的终端层和面向应用的应用层。

(1)面向服务的终端层

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计算机等设备与下层的室内监控系统连接,还可以通过软件平台,获得数据感知,智能控制等功能。通过对室内多媒体机柜、无线接入点,各传感器设备的连接,来实现对设备的智能控制。

(2)面向应用的应用层

篇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近年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教与学方式转变”为课程改革突破口,努力构建“智慧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管理,健全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落实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智慧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教科室具体负责推进智慧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同时建立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明确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职责,积极投入教研和培训所要需的经费,才能确保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硬件设施,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必要物质基础。学校筹措资金为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前提。撤销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件事都有学生做。

二、理念引领,转变行为

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成了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教学提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机会和权利,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要有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反思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课堂还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学习型课堂。

三、深化教研,促进发展

深化教研是课堂转变的关键。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掌握智慧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与操作是重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一是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提纲的设计和小组展示活动的设计。以同学科同年级资源共享的方式,做好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二是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对学生的预习、讨论交流、合作展示等进行方法指导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坚持每学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年级组长上示范课,全体教师上一节“智慧高效课堂”达标汇报课,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典型引路,探索模式

为了促进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想方设法给骨干老师“压担子”,研讨课、推门听课、家长开放课……一次次磨课,一次次研讨,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提升。让学校教科室的成员和学校各科组的骨干教师先后分别接受教科院、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同仁、全校家长的听课,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学校还可以举办旨在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这既是舞台,也是鞭策,年轻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学以致用,教学能力将得到锻炼。随着“智慧高效课堂”不断深化,一批探索型、实践型、智慧型的“非传统名师”将迅速成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尊重首创精神,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一次次研讨课后,可以在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树立教学改革的典型,成立骨干研究小组,推广先进经验,让他们以点带面,带动全员参与。

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数学等文字课(含科学、思想品德、英语等课程)教师编写《智慧导学案》,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进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借鉴。

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我校总结出的新课程下“六环互动导学”课堂基本流程也趋于成熟:“点燃智慧准备学――开启智慧自主学――发挥智慧合作学――展示智慧交流学――智慧达标创练学――智慧成长互相学。”

五、评价激励,促进成长

加强智慧高效课堂的督导评估和管理,建立评价奖励机制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应进行教学教研评价。制定“智慧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为:①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持续状态、生成状态;②知识的形态:基础性、迁移性、过程性、策略性、实践性;③教师的导学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目标、学习目标逐项落实情况。

(2)应进行教师和教研组评价。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细则”“校本教研教师个人评价量化表”“管理人员评价量化表”“教研组评价量化表”“年级组评价量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