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8 14:53: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身体素质的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明确申请执行的期限,促使行政机关及时申请,保证行政效率,但也留下了一定的灵活性。该解释第八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赋予生效具体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行政机关在法定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该解释第九十条一款规定,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他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90日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在司法实践中,笔者认为,上述规定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首先,明确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必须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限制在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以后,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如果等到这个期限再执行,既要增加执行难度,还要增加被执行人的损失。如交通稽查征费部门对拖欠养路费车辆的行政处罚,按照规定,对欠费车辆在处罚时,除交清欠费外,每日还要处以欠费金额1%的滞纳金,该滞纳金按日累计计算,如果被处罚人对行政处罚不提起诉讼,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也是三个月以上,那么被执行人应缴纳的滞纳金已远远超过所欠费的金额,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再去执行,既增加了人民法院的执行难度,又使被执行人的损失大大增大,又如在公路路政管理部门对在公路控制范围内建房作出的行政处罚案件,作为被执行人一般在公路边违法建房刚开始时就很可能被职能部门发现,路政管理部门作出拆除违法建房的行政处罚,如果这时可以及时申请人民法院执行,那么人民法院可以很容易执行,被执行人的损失也会很小,但按照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申请的规定,最短期限也是三个月以上,那时,被执行人的违法修建的房屋早已建完,执行的难度可想而知。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11-02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考试作为选拔体育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考试的效度不仅影响招生的质量,而且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研究高校体育专业招生术科考试的项目设置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对选拔优秀的体育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体育专业术科考试内容
2010年体育高考的实际考试内容共有13项,分别是代表速度素质的100m,代表耐力的800m和1500m,代表弹跳素质的立定跳远、二级蛙跳和立定三级跳,代表灵敏和协调的三角形障碍跑、5m三向折返跑和绕杆跑,代表力量素质的原地推铅球、连续挺举、原地双手头后掷实心球和后抛铅球。其中100m为各省的必测项目,可见各省都认为100m最能考察学生的速度素质,共有22个省、市把800m作为考察学生耐力素质的项目,测试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的省、市分别为17和9,力量素质主要是以原地推铅球为考核项目,共23个省、市。各省在全国统一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并且认为能代表各个素质的项目不尽相同。在何种项目能准确代表何种素质的问题上还有待于研究。
二、运动技能及影响因素
(一)运动技能的概念
根据1994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大辞典》将运动技能(motor learning)定义为“运动技能亦称动作技能。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它表现为身体的一种肌肉、骨骼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二)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运动技能的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归结起来为内因和外因。从统计可得知,在影响运动技能的诸多因素中,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内在因素为学习动机、自身身体素质、目标设立、个体特征、年龄性别、运动迁移。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外在因素是环境因素、教学方法、奖励惩处和技能的评估。
三、体育高考各项目与运动技能的关系
(一)现阶段我国体育高考的类型
现阶段我国体育高考的类型有四种形式,分别为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基本技术、身体素质+专项测试和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专项技术。以身体素质和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这两类被各省采用较多,占87%。现行的体育高考的考试的四种类型,无非是从身体素质和运动迁移(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称作运动迁移)两个方面影响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因此,我们在选择体育高考项目时,应尽可能考虑所选的项目应反映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迁移的状况。而当前体育高考项目设立分别是基本素质考核和专项考核。基本素质考试内容反映的是身体素质对运动技能的影响,专项考试反映了运动迁移对运动技能的影响。体育高考身体素质内容的考核,主要是从运动技能形成的身体素质因素出发分析,尽可能地选拔身体素质优秀的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其运动技能的形成。
(二)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关系
人的身体素质又可以分为十多种,但从技能形成的生理依据来看,杨锡让教授“认为协调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平衡素质、灵敏素质、准确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比较密切”。这六种身体素质对于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体育高考时,我们尽可能选择一些最能反映这六项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以后运动技能的形成奠定基础。以下为我们对这六种与运动技能形成关系密切的身体素质进行分析。
1.协调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协调素质(coordinate)是指人体各个肌肉群同步活动的能力。协调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最为密切,协调能力能反映出速度、准确、平衡、柔韧各种素质与高难运动技能的协同关系,只有具有良好协调素质,才能够出色地施展优美的运动技能。协调是运动员高质量完成动作技能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从事各项运动时与运动技巧有关的重要素质。因此,协调素质应作为体育高考内容的重中之重。
2.柔韧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柔韧素质(flexibility)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是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和快速运动技能的先决条件,能否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取决于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而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又是决定柔韧的首要因素,它与动作技能的质量密切相关。
3.平衡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平衡素质(blalance)是指人体在相对静止状态或动态下维持姿势稳定的能力,是在完成各个动作或姿势中,能够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完成任何运动技术动作,无论从动作开始、动作过程到最后动作完成,保持身体平衡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平衡素质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它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保障。
4.灵敏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灵敏素质是与肌肉力量、反应速度、位移速度、爆发力以及协调素质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基本运动能力的综合表现。没有良好的灵敏素质,运动技能也难以发挥到较高水平。
5.力量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力量素质(strength)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力量是运动之源,力量也是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所有的身体素质都是以力量素质为基础的,没有力量素质就没有灵敏、协调等素质,也就没有所谓的运动技能、力量运动技能的形成基础。
四、结论
我国现行的体育高考的项目设置基本反映运动技能形成所需的身体素质因素和运动迁移因素。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以下为论述存在的问题。
(一)身体素质考核方面的不足
体育高考项目设置没完全反映运动技能形成所需的五大素质。当前,国内外体育高考项目设置分别为力量、速度、耐力、弹跳、协调,从运动技能形成来看,运动技能与耐力素质的关系不大,从目前来看,耐力素质在体育专业学生大学里学习的贡献率不高。因此,应将耐力素质的考核取消。柔韧素质没有被重视,在体育高考的项目设置上,均没有体现柔韧素质,柔韧素质对于运动技能的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柔韧素质考核内容应被设置。当前我国100m是体育高考的必测项目,共有17个省测试立定跳,9个省测立定三级跳。
(二)专项考核的不足
体育高考的专项考试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专项测试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性。影响了体育高考的公平性。在专项项目的选择上,学生容易选择一些好拿分、难度不大的项目如武术、乒乓球等,专项的评分标准应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联聪等.高等院校体育招生考试改革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3,4(7):81.
[2]邵民和等.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体育测试项目设置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3):65.
“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是武术理论体系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长期以来,人们把二者的概念混为一谈,没有从实质上去辨析两个概念的内涵。正确地辨析和定义其涵义,对人们科学地进行武术基础教学和训练,解决武术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1.《武术参考资料》(北京体院)提出:“武术训练中的基本功,是武术基础训练中发展专项身体素质的最有效的方法。”这里认为基本功是一种方法。
2.《体育文献》(东北师大)指出:“基本功是吸取了各种拳术在长期的基础训练实践中积累起来具有共性的有效手段加以提炼而成。”显然,作者认为基本功是一种训练手段。
3.武术训练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就是进行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最基本的功夫,其中选择了最有效的一些基本练习,通过严格要求进行训练,为全面发展武术运动员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培养刻苦顽强、坚持不懈等意志品质打下牢固基础,以保证更有效地增强人民体质及提高武术运动技术水平。
二、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的区别以及基本功的定义
如果按教材或流行的观点,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有相同的内涵和十分近似的外延,没有必要提出两个概念。武术理论对人们从事武术运动提出了“内”、“外”两个命题。所谓“外”则是人体运动过程中肌体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某一姿势在时间关系上的延续;而“内”就是人体本身与完成武术运动密切相关的生理的、心理知识经验的综合。“外”是“内”的表现形式,而“内”是“外”的源泉和依托。因而,即使是在武术运动的初级层次上“内”“外”两方面提出内涵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功”的内涵是“功”,完成武术运动的能力。而“基本”两字则规定这一概念的外延,把它限制在完成武术动作中表现出来的这种能力的基本和基础部分,它在这种能力体系中的层次和地位相对应。所以基本功的定义应当是:“人体完成武术基本动作,表现基本动作效果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机能、运动技术和心理因素。”
三、基本功与基本动作的特点
1.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紧密结合;体现在练功时具体动作素质与技术相并论。
2.动作纯朴、确切,对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出最大限度的要求。因此,在表演比赛中能熟练准确而快速自如的完成动作,并且保持很长的运动年限而不出伤害事故,这些都体现了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优越性。
3.内功和外功、动与静、局部与整体的密切配合。练习基本功与基本动作时,除了要求对活动器官等进行严格训练外,还要练气,特别注意呼吸的协调配合。
四、基本功定义的解释及依据
俗话说“拳无功,一场空”。意思就是说“功”是完成动作,表现武术运动水平的必备条件。判断一个人武术运动水平的高低,标准就是“功夫”如何,所有的武术比赛都是武术功夫强弱判断的裁决。“功夫”究竟包括哪些因素呢?
1.生理机能。人体无论是完成动力性动作还是静力性动作都必须克服外周阻力,因而需要一定的力量素质,尤其是完成器械运动及跳跃动作时,力量素质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动作质量。武术动作大多对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伸展要求较高,为能省力而规格化地完成动作,还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柔韧素质;相当多的券种都要求“拳似流星”、“动迅静定”,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速度素质。武术动作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为准确地完成动作还需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基本技术
所谓技术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技术水平不高,无论具备如何良好的身体素质都无法表现出来,所以“功夫”应该包括运动技术。
五、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定义在武术基础教学和基本训练中的作用
根据定义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是同一事物中截然不同而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后者是本质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形式反映的本质。因此,从事武术基本动作的练习只是手段,而提高基本功水平则是在为完成更为复杂的动作,提高武术运动能力打基础。
1.能加速提高身体素质。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对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效果极为明显。尤其在柔韧、力量、协调等素质上更为重要。例如:倒立动作,既能加强运动员的两臂支撑能力和腰背肌肉收缩能力,以及脊柱的灵活性等,更为学习手翻和掌握有关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技工学校是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直接面向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技术性工人的责任。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对一线技术工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严格,然而,目前的技工教育要么还在沿用初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么选择高校的教学形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学生自我锻炼的需要。近几年高职院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研究和高中模块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职业实用性体育有效促进学生就业能力,这对我们技工学校的课程改革来说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对技工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进行探讨,为技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行有益探索与尝试,对构建出适合技工学校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服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技工学校:
技工学校是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学校。始称工人技术学校,是在建国初期劳动部门举办的专业训练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职业实用性体育:
丁宗伟在《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未来职业需求的结合》中认为: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为使各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的适应未来职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目的进行职业所需要的体质、身体运动技巧与技能的锻炼,并开展有关理论知识的教育,
王苹聪在《中职体育课中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理论探索》中定义为:职业性体育是指适应和发展用于各种职业生产劳动与之相关体能、心理与道德所需要的一种针对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郭玉军、尉宏等在《实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中专卫校体育改革的切入点》中定义为,职业实用性体育,(VPPE)即“vocation practicability physical education”对VPPE的理解就是利用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注意加强对学生特殊身体素质、技能的发展和培养,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活动,并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实用性体育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翁惠根在《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一书中说: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是指以“准职业人”(学生)目前所学专业、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工作综合能力为工作任务, 以培养和完善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体能、终身体育锻炼能力、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教学目标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内容的总和。【1】
结合以上分析,本人对职业实用性体育定义为:“职业实用性体育”是体育与健
康课程的一部分,即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注意加强对学生未来职业特殊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身体素质、职业保健知识的教育,达到强身健体和预防职业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于未来职业的一种教育活动。
3.模块设计:
“模块”(module) 的概念是1976 年由美国教授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提出的。“模块”一词最初是建筑、家具、计算机等行业的术语,后来才被广泛地应用于其它各技术领域。所谓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模块”的概念定义为:每一科目有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应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2】
设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戈登.罗伦德在《设计与教学设计》中认为:“设计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探索”。
本文认为: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就是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岗位核心身体素质分析以后,对教学内容充新分解和构建,围绕核心身体素质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
三、模块设计理论构想
1.模块设计流程图
模块设计属于教学设计,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也是对教学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根据毛振明、于素梅两位老师的《体育教学计划编制技巧与案例》获得启发,从技校学生就业现实出发,在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目标的制定,教材的选取,场地器材的使用,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合理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图1 体育教学模块设计流程图【3】
2.技工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具体方法
2.1确立研究专业与该专业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核心身体素质。技工学校专业分类众多,每个专业的职业实用性性体育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首先确立某个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专业特点,专业职业实用性身体素质类型。
2.2确立该专业学生进行模块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某个运动项目,也可以是某几个运动项目,这取决于后续研究的能力水平。
2.3对该专业学生进行模块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等分析。
2.4进行具体模块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
2.5进行模块评价部分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的评价部分,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2.6对模块进行反馈与修正。为了保证模块设计的有效和完整,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根据反馈问题要及时进行修正。可以咨询专家和实际操作相互配合,以保证设计的科学性。
总之,技工学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属于技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在技工学校还是起步阶段,我们要借鉴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和高中模块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技工学校自身特点,设计出适合我们技工学校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设计,为技工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作出我们技工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一、身体素质的定义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机能在肌肉中的综合反映。
二、身体素质的组成
身体素质包括速度、柔韧、耐力、体力等方面。身体素质的好坏一般有两个方面所决定,分别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的适当锻炼。
三、身体素质的测试方法
自测心率:进行一千米匀速跑,在对自己的心率进行测量。评价的标准:如果能够轻松的匀速跑步一千米米,没有过于气喘的现象,说明这个人的身体素质还行。如果心率每分钟在一百至一百三十之间,说明体质非常好。在一百三十至一百四十次之间,说明体质一般。每分钟在一百五十次以上就说明体质非常差劲,必须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测试耐力的方法:首先让两条腿在同一高度的台阶上,让右腿先向上迈两级台阶,左腿跟上持平,然后右腿在向下退两级台阶,保持两至三秒一个来回,如此循环运动三分钟在对自己的脉搏进行测量。评价标准:由于男女在生理上有很大不同,从客观上讲,耐力的评价标准也不一样。男性要求:脉搏次数六十三至七十六为好;七十七至九十为良好;九十一至一百零六为一般;一百零七至一百二十及格;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三十四为差。女性要求:脉搏次数在七十三至八十六为优秀;八十七至一百为良好;一百零一至一百一十七为一般;一百一十八至一百三十为及格;一百三十一至一百四十四为差。自测体力的方法:做俯卧撑或仰卧起坐。评价标准:俯卧撑:男子十八个,女子十个。仰卧起坐:男子三十个,女子二十个。马步坚持一分钟及格,两分钟良好,三分钟优秀。自测柔韧性方法:两腿伸直分开坐在凳子上,两脚相距四十厘米左右,脚后跟着地,手臂伸直,上体向前倾,用手摸脚尖,如果无法摸到就把两脚之间的距离加大,直到双手能够摸到脚尖,此刻记下双脚距离。对于男性,相距二十至三十厘米为良好,四十至五十三厘米为一般;六十厘米以上为差。对于女性,三十五至四十厘米为良好,五十至五十八厘米为一般,七十厘米以上为差。
四、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
(1)发展力量素质的方法:力量素质是人的一种重要基本素质之一,是进行任何体育运动所无法获取的。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克服阻力和对抗阻力的能力。发展力量素质,可以让身体变得结实、强壮,提高肌肉收缩能力,看上去更加和谐、美观,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意外损伤的发生。
(2)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耐力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通常是指一个人在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抵抗疲劳的能力,如果耐力时间越长,证明这个人的体质越强。发展耐力素质主要能够给人体带来两方面的好处,分别是身体和心理方面。从身体将,可以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增加免疫力,增强抗疲劳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强化身体。从心理方面讲,可以锻炼人的顽强奋斗精神,培养坚忍不拔等优质品格。
(3)发展速度素质的方法:速度素质通常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其中,影响速度素质的主要因素包括:身体协调能力、反应能力、动作频率和幅度等。发展速度素质,对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和对身体快速指挥和协调能力,使身体更加灵活,做动作更加迅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发展速度素质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在疲劳或注意力不集中期间进行。发展速度素质练习一般要求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因此,要在体力旺盛或运动欲望强烈的时候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练习,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反应速度。主要通过声、光等信号让练习人员作出最快的反应,简单来说,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作出最快反应的能力。动作速度。表示人体在快速完成某个动作的能力。练习的方法包括:A.减小练习难度,加助理法。如顺风跑、顺水游等;B.加大练习难度,发挥后效应作用法。如负重跳后接着做跳跃练习等。位移速度。提高位移速度和提高动作速度以及四肢肌肉的爆发力具有紧密联系。位移速度是指在做周期性动作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4)发展灵敏素质的方法:灵敏素质是指人在遇到各种突发条件的情况下身体能够快速做出协调、准确的运动能力。要发展灵敏素质,培养良好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是基础。灵敏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它是人体综合能力的体现。为了发展灵敏素质,教练员在训练的时候应该从简单开始,等到学员适应以后逐渐增加复杂困难的练习方式。为了更好的发展灵敏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员的反应能力、观察能力、平衡能力等。以下是练习的主要方法:
在跑、跳中做迅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跑、躲闪、突然起动以及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练习等。做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做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如用"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四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以非常规姿势完成的练习。如侧向或倒退跳远、跳深等。限制完成动作的空间练习。如在缩小的球类运动场地进行练习。改变完成动作的速度或速率的练习。如变换动作频率或逐步增加动作的频率。做各种变换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作出应答反应的游戏等。
(5)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柔韧素质是指关节活动的幅度及相关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性和弹性。如果具有良好地柔韧素质,不但能够快速掌握运动技术,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在运动时造成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在发展柔韧素质时,主要通过大幅度的动作对自身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进行拉长,在练习时每个动作要反复做五至十个,并且动作难度要由小到大,在困难增加的每个阶段都会感觉到肌肉的酸胀或疼痛,但至少要坚持八至十秒,并且要持之以恒。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急于求成,练习的时间和次数不要过长,以免给肌肉或软组织造成损伤。
前言
身体素质强弱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国民的综合身体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动力,也是一个社会发展到高级形态的表现。近年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健康问题,并且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来加强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学生身体素质、体质标准要求。本文通过近几年我省高校学生体能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我省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情况,针对出现的变化情况,提出变化原因的分析。
一、身体素质定义
身体素质一般来讲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身体中各个器官功能在肌肉上的体现。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韧性、速度、灵敏、耐力等机体能力,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指标,身体素质会在人们学习、运动和工作中表现出来,在体育锻炼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强弱,与家族遗传有关,同时是可以改变的,并且与后天营养和身体锻炼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效率的训练和增强,身体素质可以慢慢增强,是一个提高体质水平的过程。随着医学和运动学科及生理学的发展,人们渐渐发现,一个人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身体素质强弱的依据,在2000年季浏教授对身体素质进行归纳,把身体素质称为体能,即是身体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那么增强我省高校学生体质是势在必行,身体素质培养,凸显尤为重要。
身体素质主要概括为五大方面分别是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和耐力。力量是指人在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速度是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距离和针对事件发生而做出反应的速度;柔韧是关节肌肉和韧带的弹性和伸屈程度;灵敏指转换动作、改变身置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耐力指在长期使用肌肉运动后抗疲劳能力。目前,我省针对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身体素质测试主要体现在:身高和体重测试、肺活量和体重测试、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100米测试、立定跳远、握力测试、坐位体前屈测试等。其中肺活量是人体生长水平的重要指标,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是耐力测试,100米测试是力量和爆发力的测试,身高和体重测试是身体形态测试的衡量指标。
二、吉林省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以从几个测试方面归纳我省高校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情况。
(一)身高与体重指数
BMI指数是国际上使用的衡量人体胖瘦及身体健康程度的指数标准,是体重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后所得的数值,根据我国成年人的身体状况,其制定的标准区间为,轻体重
从我省健康体质测试数据中可以得知我省高校肥胖学生指标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身体摄入过多热量和能量但是相关的锻炼没有多少,导致脂肪增多,肥胖问题出现,影响身体素质变弱。同时发现,在在校学生在第二年和第三年变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相比入学时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肺活量体重指数
肺活量与人的呼吸密切相关,身体需要的氧气全部需要肺部呼吸供给,排出二氧化碳,人的身体无时不刻在消耗氧气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只有供养充足,身体才能正常运转和工作。肺活量测试是检测肺功能最直观和有效的办法,肺活量体重指数是指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值。
在统计资料和参考文献发现我省高校学生的肺活量体重均有所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平时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缺乏,不爱运动,尤其是耐力方面的运动不够,肺活量低下,同时也与在校学生平时的生活习惯相关,如吸烟、饮酒都会导致肺功能的衰退,这些是造成肺活量体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各年级也是存在差异的,在优秀等级和及格等级上看,在2010年以来,P
(三)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
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测试都是耐力测试,从资料中参考数据看,我省高校男子1000米和800米项目上的分数是比较理想的,主要集中于良好和及格上,但是一年级与二、三年级相对来比较,优秀比例降低了,同时不及格的比例也在增多,整体来说还是处于下降趋势,在耐力测试上仍然是缺乏锻炼或者是锻炼不规律、无计划、不能坚持下来导致的。
(四)握力体重指数
男子握力是肌肉力量的测试,是每公斤体重握力的指数,计算公式为握力指数=握力/体重*100。参考资料来看我省高校学生握力指数呈现良好上升态势,如在良好等级上,近几年是不断渐进上升的,且不及格人数比例在不断减少,可以总结为我省高校整体握力是良好状态。
(五)立定跳远
立定跳远是反应下肢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的一个测量指标,通常来说,男子及格线为2.10米,女生为1.60米。从近几年我省高校学生立定跳远数据来看,成绩不甚良好,主要都分布在及格和不及格上,其中及格人数比重是在上升的,但优秀等级的人数比重也在下降,造成这种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忽视体育的专项训练,体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在立定跳远测试上每两年差异都介乎于P
三、身体素质变化分析
我省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从整体上来说形势发展较为良好,但是在体育锻炼方面的确也存在不少问题,近几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营养补充方面是充足的或者说“过剩”,而运动上却不能与之相协调,所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也是不容乐观和刻不容缓的,经过数据和资料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导致身体素质变化的原因:
(一)忽视终身教育,只重视近期“利益”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懂技术的劳动者,为国家培养中坚力量,对体育锻炼是不够重视的,学生个人认为只要自身营养充足,平时注意戒掉不好惯,不得病,那么就是有好的身体素质,其实不然,在我国教学体系中,除了知识体系教育和人格、创新教育外,还要重视体质教育,身体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应该重视体质教育,不仅是为了考试和毕业的“逼迫”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是要使终身锻炼运动深入学生心中,培养终身体育思想。从数据分析看,学生一年级的时候运动热情暴涨,喜欢体育锻炼,但是在二、三年级时学生则不然了,学生在思想上放松了,同时体育锻炼意识也不强,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了,有时只是为了学分而应付,大多体育课程设置就会流于形式。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时,处于体育运动的热情阶段,所以应该在这一阶段,更好的设置学校体育课程,增加学生兴趣,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习惯,而不仅仅是爱好,同时学校要在这一时期寄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树立正确的体质教育观。
(二)过于注重考试标准,忽视个体体育爱好差异
学生对于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期末的体育考核,少部分人是为了兴趣爱好;体育课上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老套无创新,且体育教材滞后不能适应新时代体育课程要求;体育课程不能针对学生实际现状,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无多益处,体育课对学生而言只是公共基础课,想要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课程的改良就要放在前头。
有必要提出的是考核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考试方向就是风向标,考什么就学什么,就只是单纯学而已,或者应付拿到学分了事,所以考核方式要改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日常锻炼的积极性,定期评估和监督测评,以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同时在考核和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和关注个体的体育锻炼参与情况,针对年龄小、体质弱的寄予更多关注,提高他们对于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语
我省高校的学生身体机能发展水平下滑严重,这就要引起我们对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的重视,虽然在身体形态发育上是比较理想的,但是身体机能的不足是明显的,所以针对学校而言要制定更适应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贯彻终身运动锻炼教育思想。随着我省经济发展,相信学生身体素质增强潜力也会增强,是有较大发展空间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体育 课课练
“课课练”这一说在体育教学中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就有,当时定义为:为发展身体素质,选用一些简单易行的练习,并且要争取“课课练”。当代,对体育“课课练”的界定大致如毛振明教授提出的:“课课练”是在每堂的体育课中合理的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
一、“课课练”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内容要有针对性,要与主教材内容互相衔接。如:四年级体操单元的“跪跳起”,“课课练”可以安排各种跪姿的移动和各种跪姿的前后、上下跳动;又如五年级的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主要都是手臂、手腕和腰腹部练习,在“课课练”的时候,可适当考虑安排下肢各部位的练习内容,以求身体素质的平衡和全面发展。
(二)趣味性。内容应易学而又有趣味性。“课课练”在一堂课的时间只有5-8分钟,时间短,因而要选择学生未碰见过,但是一学就会的内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通过改变各种练习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还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渐进性。要注重方法,更要循序渐进。任何事情不都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体质更是如此。“课课练”的目的在于积累体能、技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提高身体素质,它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只有“慢火焐煲”,烧出来的“粥”才会经久弥香。
二、“课课练”的内容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身体练习如柔韧性、灵敏性和小力量练习为主,帮助学生愉快、高效地进行“课课练”。
三、“课课练”的设计
体育课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等三个部分组成,“课课练”内容也是根据体育课的三个部分进行设计的。此外“课课练”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场地器材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时间为5-8分钟。“课课练”的开展主要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和基本部分,“课课练”安排在开始部分,时间稍短为5-6分钟,而安排在基本部分则时间会稍长,为7-8分钟。
(一)主教材是体操类的前滚翻、跪跳起等内容,在开始部分可安排5分钟的柔韧性练习,如1组立位体前屈、1组弓步压腿、1组侧压腿练习、1组双人压肩、1组背部屈伸练习、1组勾脚跳等练习,通过这些辅助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柔韧性;也可在辅教材中安排素质练习,如30米折返跑、跑跳组合练习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主教材是掷实心球等投掷类内容,可在基本部分的最后环节增加一些小力量的练习或者比赛,如8分钟的“植物大战僵尸”,学生掷出的实心球要经过固定高线击倒远度为3米、4米、4.5米、5米的“僵尸”,通过这种游戏性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手臂力量,也促进学生在比赛中提高投掷的能力;也可在辅教材中安排下肢的一些内容,如抓脚踝走直线、单脚跳、双脚跳等练习,主辅教材相辅相成,手、脚部位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
(三)主教材是双手头上传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等球类课,可在开始部分安排5分钟的灵敏性练习,如“捕鱼达人”游戏,在规定的半个球场内,“渔网”通过追逐来捕“鱼”,“鱼”则要不断的加速、转弯、急停等动作躲开“渔网”,以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灵敏性;在基本部分,可安排7-8分钟的抢球投篮比赛,三人一组,两人背对持球者,当持球者将球从两人中间扔出,两人第一时间去抢球,抢到球者可运球再传给持球者,未抢到者则防守,以提高学生灵敏性和反映能力;也可在辅教材中,安排素质练习,如抱两球30米跑、运球接力等等,以提高学生的速度素质。
总之,小学体育的“课课练”,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或者复原,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提高。对于小学体育“课课练”,需要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情况,深入进行新的实践与研究,成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一种有效途径,使我们的少年胜于欧美,国家雄于地球。
一、行业概况
医药制造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与其他主干行业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一,刚性需求。因为医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国高端医药产品供给缺乏,大部分依赖进口,所以面临着刚性需求。其二,公益性质强。由于我国农村和城市基本实现医保,所以医药制造行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质,这一点是其他主干行业所无法比拟的。
具体来看,医药制造行业包含范围极广,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而医药行业对于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而且其对于社会稳定重要性尤其突出。
二、行业发展现状
医药制造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而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过去单纯地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现在已经发展到“百花齐放”。而且民族地区医药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当地发展的特殊性,已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具体来看,医药制造行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医药制造行业整体发展迅速
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325.61亿元,同比增长13.3%。2010-2014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上升,2012-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稳定。2014年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2322.20亿元,同比增长12.1%。2010-2014年利润总额持续增长。
图1 2010-2014年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图2 2010-2014年医药制造业利润
(2)医药制造行业所有制结构调整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缓慢,基本上医药制造行业都以国有企业为主。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制造行业体系,一跃成为世界制药大国。这其中离不开民营医药公司的发展壮大,所以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医药公司为主,民营公司齐头并进的所有制结构。
(3)区域发展趋于平衡
民族地区医药也有了长足发展,新疆、、青海等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当地发展的特殊性,已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不再是过去发达地区医药的天下,而是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趋于平衡。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多而乱,缺乏主体性
结合我国医药企业的数目来看,全国共有医药企业3821家,其中大型企业432家,只占总数的11.31%。而且绝对大部分企业医药品种基本相当,缺乏自身的特殊性。总的说来,整个医药行业缺乏自身的主体性,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医药行业应致力于为病人的健康着想,立足于病人的需要。医药制造行业的主体是病人,而并非资本家,这恐怕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缺乏以企业为中心的核心技术
我国虽然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迅速,但是核心技术依然缺乏,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而核心技术是关系到我国能否成为医药强国的关键因素,核心技术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技能。劳动者素质可以细分为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它包括生理构成的各项指标、健康状况、寿命、体能等;技能素质是主体,包括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文化素质是主导,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包括价值观、思想、道德、意志、精神状态等。身体素质是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发挥的前提和载体,任何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生产中的发挥必须与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相结合。技能素质是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与生产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技能素质的源泉,又是生产活动中技能素质的结晶。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则是潜移默化的,它对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和运用起着积极地引导作用,是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升华。因此我国医药行业必须着眼于医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发现并掌握核心技术。
(3)医药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医药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出口附加值较低、污染较重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手术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而进口价格昂贵的制剂及大型、高档医疗设备的进出口模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较低。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信息渠道不畅,对国际市场信息反应迟缓。特别是缺乏联合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与机制。必须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对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医院的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医院运行成本予以补偿。
四、行业发展展望
(1)研发创新性药物
人们对什么是创新性药物研发的最佳途径及创新的根本源泉引起了很大争论。对创新性药物这一概念缺乏共识,阻碍了对未来药物研发期望的设定。为了搞清楚到底具有什么特性的药物才被认为是创新性药物,对美国的专家医生及医学领导者怎样理解创新性药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探寻过去25年内批准上市的药物中,哪些被认为是真正的创新性药物。
医生对创新性药物所做出的一致性选择显着基于药物的有效性、相对于现存替代药物的优越性这一特性;受访人员也频繁地提到新的作用机制、引起护理方式转变、对卫生保健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些特性;其它的一些特性,如成本效应、改善安全性、适用范围扩大等并没有被普遍认为是高度创新性药物应具有的。
医学领域为定义创新性药物的特征也作出过努力,一般认为创新性药物代表着一个改善治疗结果的组合、具有科学优势、产生广泛影响的药物。例如Aronson等人把高度创新性药物定义为:可治疗一个新的目标疾病或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药物、提高对可能受益或受害患者识别的药物、对现有疗法进行改善的药物。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体质弱势群体 教学干预
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之中需要对体质弱势群体采取一定的教学干预措施,帮助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体质弱势群体的定义
所谓体质弱势群体指的是不能够较好的完成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学生群体。造成学生不能圆满完成目标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学生过于肥胖或者过于瘦弱;另外一个是学生身体条件存在一定问题。一般来说后者造成的体质弱势群体比较多。权威机构一再强调,健康的身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同时更是个体生理、心理都处于健康的一种状态。正常的健康状态应该是个体身体没有问题,心理情况良好且具有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二、帮助促进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的发展
促进弱势群体素质的发展首先要帮助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
(一)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体育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具体目标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具体情况细化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考核任务。比如对于身体比较肥胖或者比较瘦弱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一个慢慢提高的考核任务表,让学生循序渐进慢慢的提高自己身体素质。通过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达到完善形体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如果只是单纯制定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考核学生,不仅不能够帮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发的锻炼,而且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因为自己的缺点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这就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了。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条件的不断改善。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个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丰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规体育教学的日程安排虽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但是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爱运动的学生可以得到充足的锻炼,但是不爱运动的学生就会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不活动。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体质弱势群体的情况,多要求他们参加活动积极进步。通过在课堂活动中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运动量,帮助学生慢慢的进步。
(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那么必然的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打破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带来的束缚,为弱势群体的每一个学生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考核,但是最后又可以得到统一的考核评价。综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进步程度量化学生的考核成绩,帮助学生通过不断获得阶段性的胜利最终实现自我的完整蜕变。让肥胖或非瘦弱的学生拥有正常的身材,让体质较弱的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帮助促进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帮助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身体素质发展之上,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促进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的发展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体质弱势群体对于体育的认识水平普遍比较低,他们往往认为体育水平的高低是天生决定的,后天努力是没有办法改变先天决定的事实的。而且他们将文化课成绩看的太重,不自觉的就选择牺牲体育运动的时间换取可能的文化课成绩的提高。这些认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有搞好体育运动的信心。所以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要多跟学生交流,通过用心交流帮助学生改变这些错误认识,适当的时候和学生一起进行一些趣味性比较大的运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体质弱势群体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6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used the Internet and the journal retrieval methods to check up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and books about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in the past 30 years,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research contents and emphases are different. In the first part, the from the fitness concep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verview begin, further to the fitness training of basic concept analysis, to finally be able to improve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effect for theoretical guidance.
Keywords physical fitness; research;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1 体适能概念的研究概况
1.1 国外研究概况
李艳蕾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体适能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文章中指出了体适能概念起源于欧美国家。19世纪,萨尔金特博士设计出了一整套身体训练课程,他对体适能下了一个定义,他也是最早的研究体适能概念的学者,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了身体状况对生活和工作的适应能力。肯尼迪总统召开的“体适能总统会议”中,第一次把“体适能”这一名称正式提出来。①
体适能的概念起源于美国,1971年美国的总统体育与竞技委员会把体适能解释为:它是指个人能够胜任日常生活工作,以及能够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及压力的身体适应能力。20世界70年代美国体育界对体质进行了重点研究,按照适用对象的区别,分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和与运动相关的体质。②程娟,李建设在《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体适能的概念是美国科学家于1987年正式提出来的。③
每个国家和地区对体适能的定义虽不同,但总体上把解释为人的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他们认为体适能包括了生活、机能、结构三个层面。德国对体适能的研究较广,M.Rakovac在(Physical Fitness or active and inactive women aged50-60)一文中指出,运动能够明显改善身体成分、有氧适能、平衡能力、肌肉适能等。④外国学者SchUrr认为影响工作效率有很多因素,所以有等级的区别,体适能好的人,其实就是所拥有的级别较高而已。⑤
1.2 国内研究概况
体适能的英文是Physical Fitness。Fitness一词可解释为适当、适应性,因此,有人把它理解为健康的意思。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的运动生理界把Physical Fitness翻译成体适能。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已经把它当作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体适能是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是指机体能够有效地适应环境,并充分发挥自身机能的一种能力。龚忆琳先生在《何为体适能》一文中指出:当人们的身体处于没有慢性疾病侵扰,有足够的体力和信心去应付工作的挑战及突发的紧急状况,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闲暇的娱乐生活的状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体适能水平较高。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除了应付生活工作,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且还有余力去生活娱乐的能力。这也就是说,如果拥有良好的体适能,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就会感到体力充沛,生活舒适并且远离疾病。香港学者钱伯光在其所著的《KEEP FIT》中详细解释了体适能的这一概念,文中指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两大类。技能体适能是健康体适能的延伸,健康体适能是技能体适能的基础,两者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在中国大陆,对这一名词的探讨和解释较晚,目前对体适能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季浏在《体育教育展望》一书中,把体适能解释为:“使每个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合本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来增加体能,以保持住最佳的健康状态”。笔者结合前面大陆学者对体适能的解释,作出了新的定义即:“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出适合个人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来增加体能,以适应生活、工作和娱乐”。这与运动训练中的运动处方较为相似。它包括了健康体适能和竞技体适能两大类,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身体成分、肌力和肌耐力、心肺耐力和柔软素质五类;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灵敏、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和反应时间等六类。
2 体适能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目前,与体适能相近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体质、体能、身体素质、身体适应能力等;只有搞清楚这些概念的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体适能的概念,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地推广“体适能”这一新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把体适能定义为:是指除了应付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适能与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大辞海》中认为体质是人体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长期的体育运动是提高体质的有效方式。《大辞海》中指出体能是体质的一个方面,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良好的体能是完成各项工作和保持良好心态的基础。身体素质是体能的一方面,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五大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运动基本技术,提高运动成绩以及进行训练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学校体育大辞典》把身体适应能力解释为:人体对所处环境的协调应变程度。它包括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两类。
体适能与体质、体能、身体素质、身体适应能力的概念较为相近,体适能较其他几个概念包括的内容多一些,包括了技能方面和健康方面,体能是训练中使用最广泛的概念,一般人也认为进行体能训练就是身体素质的训练,身体素质训练较前两个概念更为具体,主要是针对身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等素质的训练,身体适应能力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概念,一个人身体适应能力突出意味着生存能力较强。
3 体适能训练与相近概念的辨析
目前,与体适能训练相近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体能训练和身体训练。体适能是指对生活、运动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了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两类体适能。因此,体适能训练就是加强对生活、运动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吴萍在《民族高等院校体育教程》中,认为:体能训练是提高运动能力,提升运动成绩并避免运动损害的重要过程。进行体能训练,可以增加人的肌肉耐力、肌肉力量、心肺功能、敏捷度、协调性及自信心。科学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进行比赛前的必要准备。白永正,权黎明在《教学与训练》中指出:身体训练也称身体技能的训练,俗称体能训练。这一通俗解释被多数人所理解和运用。
体适能训练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了体能训练,也包括了身体成分、反应时等测试,对身体成分测试可以检测出一个人目前的体质,因此体适能训练相对体能训练具有训练前的指导作用,可以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的身体状况作出运动处方。
4 体适能训练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4.1 国外研究概况
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搜索出国外体适能训练有关的文献并不多,李艳蕾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体适能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中指出:体适能训练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中以美国的发展为主。19世纪,美国的萨尔金特博士设计出了一整套身体训练课程,当时,他对适能作了定义。这种训练就是最早的体适能训练,是体适能训练的最初发展。程娟和李建设在《体适能理论进展与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体适能概念是美国的科学家在1987年提出的,当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教育计划。这种教育计划也就是体适能训练计划。
4.2 国内研究概况
任渊,王润平在《足球运动员体适能训练研究》中指出:体适能训练主要由爆发力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及协调性训练五种训练所组成。李志宏等在《浅析“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影响》中指出:体适能概念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代表了运动训练的生物学观点。运动训练是对人体适应能力的开发,这个适应能力包括了对环境的适应、对运动的适应以及对社会关系的适应等。王峥等在《体适能对促进大学生竞技健美操训练的探讨》中指出:全面的体适能训练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途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体适能训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般体适能训练和专项体适能训练。曾灿文在《我国普通高校篮球体适能训练实验研究》中指出:根据体适能结构的划分,高校篮球课程体适能训练也可分为针对竞技运动体适能的训练和发展健康体适能的训练二大类。体适能训练在国内已被较多的学者所关注,目前欠缺的是互相之间的讨论太少,没有确立一个人们都能接受的概念和内容。
5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体适能训练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研究的核心思路是基本一致的。体适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运用,也成为了学术界重点探究的对象。但当前在学校的运用尚不成熟,并且其概念尚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文章通过研究,初步把体适能训练定义为: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选择出最适合本人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来增加体能,以适应日常的生活、工作、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适能训练可以由自己制定训练计划,也可以由教师或者教练来制定。体适能训练的对象广泛,既可以是运动员也可以是一般群体,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地域国籍都可以进行体适能训练。对体适能训练的研究尚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文章的研究为体适能训练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解释,从而能够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机能。
注释
① 李艳蕾.太极拳运动对老年女性体适能和体质指数(BMI)的影响[J].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② From Reprinted Principles&Labs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1st edition,byol999. with permission of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Thomason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