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8 14:53: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旅游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态旅游建设

篇1

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将传统的农业旅游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在传统农业旅游区实行可持续的、集约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方式。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集特色农业资源、地方文化劳动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探索出一条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旅游结构、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保护农业环境的生态产业链道路。

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态旅游中影响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因素有三方面:农业产业文化、农业规模建设以及农业特色内容。农业产业文化的内容是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受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影响,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风俗,这对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讲,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其独特的文化,带给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维系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支柱。实际上,农业产业文化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精神内涵,只有重视发扬特色农业产业文化,才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内在。具体来说,农业产业文化包括劳作环境、耕种模式、劳动工具、劳动产品、地方的生活习俗文化等。[1]因此,农业产业文化在灵魂上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农业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另一影响因素。首先,农业生态旅游应该呈现规模化特征,表现在某一地区的农业旅游产业链囊括吃、住、行一系列接待服务,这是在服务上的规模化。[2]其次,田园景观的规模化,多数游客参观农业地区,都希望深入农业耕作、农产品加工的环节,而非浮于表面的参观,更多的是参与其中,因此,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模化,既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影响因素,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实际上就是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农业的生态性展现给游客。因此,农业旅游的内容应体现出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发展特色,将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升级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包括地方生态农业的特色产品、特色经营模式、特色游客体验等。[3]总而言之,“与众不同”是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优势所在,满足游客的好奇、吸引游客的兴趣,是农业旅游特色内容的目的所在,也是实现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构成

农业生态旅游要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升级到生态产业链,离不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以及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一)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农业生态旅游景观的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景观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休闲娱乐场所,能够帮助都市人融入自然、体会自然,此外,还能够提高农业生态景观园区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园区景观利用率,实现农业生态园区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赢,符合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初衷。(2)农业生态旅游园区的开发,所谓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则更偏向于农业的劳作过程,更注重游客农业劳动方面的参与和体验,为现代人感受农业提供了机会,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激发现代人对农业生产的热爱,并唤起游客保护生态、保护土地的意识。[4]

(二)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丰富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另一方面,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可提升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形象。以江苏省苏北地区的农业生态旅游为例,为增加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达到生态产业链建设的规模,该地针对农业的互动项目建设了花卉观赏、游船垂钓、采摘果实等项目,[5]此外,在人文项目方面,苏北地区依托当地特有的产业文化,进行文化要素方面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如乡村艺术节、旅游纪念日等等。

(三)推广——农业生态旅游的营销

在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两方面,不同地区依托自身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都进行了广泛的尝试与深度创新,但脱离了大范围的营销推广仍达不到预期的产业链规模,因此,推广对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连接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与游客的桥梁。传统农业旅游宣传方式以旅游交易会、农业风光图片、新闻媒体等为主,而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农业生态旅游的宣传途径十分丰富,如何利用好广泛的媒体资源,增加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避免酒香难出深巷,至关重要。为扩大农业生态旅游的规模、吸引更多旅客,今后的农业生态旅游可加强网络营销、微平台营销等方面推广力度,更好地促进农业生态产业链发展。[6]

三、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关键

通过与城市旅游、自然景观游览等产业相比,不难发现,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态旅游中的生态产业链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必须有法可依、法度完善。首先,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资源的无度开采,则有违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建设理念,无异于杀鸡取卵。其次,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仅能够在理念上指导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还能在实践上规范其建设工作,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严格划分了农业生态旅游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在保障基本农业生产劳动情况下,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业,另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限制每一季度前来旅游的游客,地方农业生态旅游区的承载力有限,普遍为其生态容量的30%-50%,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前去旅游的游客也呈翻倍趋势,表1为2015年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综合经济情况统计。由表可知,仅江苏一省的旅游业产值即可达到1400亿元以上的规模,全国的旅游人口、旅游产值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势在必行,必须为保护农业生态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工作开展地更好更有序。

(二)深化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的融合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内在要求,二者的有效融合必不可少,在融合过程中,地方政府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政策和方向上给予生态产业链建设帮助,具体实施则由农民合作社、社会团体或个人、民营企业等多种主体积极参与,在发展模式上吸纳了新鲜血液,有所创新和突破(见图1)。由于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社会关联度大、产业投资规模大和收益期长的特点,政府需要简政放权,调动市场的参与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吸纳社会资金、转移生态产业链建设风险,如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合作社、建设互质的经济联合组织等等。总之,鼓励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是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关键之一。[8]

(三)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

根据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特点,笔者提出建设区域内生态旅游产业联盟的建议,一方面,每一地区的特色农业旅游既是其优势,也是发展瓶颈,任何一个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仅凭一招鲜是难以吃遍天的,只有优化区域内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配置,才能实现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可依托自身的优势,集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的某一环节,不同地区之间形成环节对接,提高区域的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效率。[9]总而言之,建设农业生态旅游联盟,其目的都在于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农业生态旅游体验,同时扩大生态产业链的经营规模,增加区域的旅游效益。

四、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对策

(一)保护生态,夯实生态产业链基础

首先,江苏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且江苏省是国内旅游热点地区,因此,在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切忌求成,要严格遵循生态环境保护原则、遵循“保护大于开发”的原则,在农业生态环境可承受范围内,开发多种旅游项目和旅游内容,做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其次,要对已经污染的农业环境资源进行及时的修整和治理,彻底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破坏性的农业旅游服务,为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夯实生态产业链建设基础。总之,加大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范围,清除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劳动方式,是江苏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产业链的根本,是构建长期有效农业生态旅游机制的基础。[10]

(二)农业为本,展示江苏农业特色

与普通的自然景观观光和人文古迹游览不同,农业生态旅游的根本在于农业,无论是道路的设计还是项目的规划,以及旅游时间的开放,都是围绕着当地农业特点进行的。江苏省地处中国南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农作物的耕种,在地势地貌方面,江苏省苏南、苏北地区差异较大,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可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种类丰富。此外,江苏省的农作物丰富,丰富的地面作物以及水资源作物都称为建设该地区农业生产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优势。因此,展示江苏农业特色、以农业发展为本,是建设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总体思路,要本着“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项目的开发和旅游内容的设计,兼顾经济收益同时,更多关注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展现当地的天然本色,真正做到人与农业、与自然的深度融合。

(三)文化指向,重视地方农业文明建设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居民、同时也赋予了一方的农业资源,江苏省的农业除了拥有美丽的农业旅游风光之外,还蕴藏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在江苏省生态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这种文化特色,给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如临水而建的农民住宅、呈梯田状的耕种土地、独特的茶叶种植与采摘、充满神秘色彩的风水池,这些都是江苏省地方农业生态旅游的乡土文化景观,除此之外,一些农业方面的技艺也是生态产业链建设的瑰宝,如地方菜品的烹调、关于农业的民歌民俗等等。总之,这些实物或非实物的文化遗产,可以称为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建设的优势,在发扬地方文化资源的同时,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四)农民主体,增加江苏农民收益

江苏省建设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目的在于发展农业、造福农民。实际上,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农民带来的利益是有限的,大力开发农业副业和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业,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的参与是提高农业生态旅游效率的重要因素。首先,开发农业资源需要农民的支持,农民是农业最原始的接触者,能够给游客带来最完整的旅游体验。其次,以农民充当服务人员,解决了当地农业服务短缺的情况,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态发展。最后,农民也是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建设的参与者,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他们的智慧带动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总而言之,只有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以农民为主体并增加其经济收益,才能提高农民的农业生态旅游参与度,提高江苏省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效率、完善其建设模式。

五、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中生态产业链的建设受到农业产业文化、农业产业项目及农业产业内容三方面的影响,在建设农业生态产业链过程中,要兼顾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和营销推广几个方面,简而言之,既要关注农业生态旅游的硬件构成,也要不断推进其软件实力。在未来的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产业链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制度上的完善必不可少,农业生态旅游与生态产业链也应不断深化,而行之有效的途径则是建立起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联盟。最后,江苏省的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一方面要立足生态、发展农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农民为本,在发展农业产业链同时,重视文化指向,总之,双管齐下,实物与非实物的农业资源都作为农业生态产业链建设的优势不断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白延飞,等.江苏省农业旅游中的生态保护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2):11406-11408.

[2]魏玲丽.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15(10):84-88.

[3]何海真.基于产业链延伸与融合的江苏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吴晓妍.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5]宋立.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6]张翼.江苏省“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7]刘航.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农业旅游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篇2

1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主要构成

生态农业向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是农业产业的重要发展与升级,整个产业链的多个环节都要作出调整与改变,这才能够有效适应产业链的发展需求。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量产品开发、项目开发和营销模式开发等细节问题,确保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1农业生态旅游的产品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整个产业链建设的基础,首先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生态农业基础上展开建设与开发,将田园风光、自然景色与生态农业融为一体,确保游客进入景区后能够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气息。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差异性与地方特色,保证生态农业景区具有自己的优势。其次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要注重产品的多元化,既要提供生态农业产品,同时也要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的多重需要,将自然美、人文美、文化美、生态美等呈现在游客面前,有效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1.2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是整个产业链建设的核心,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能够将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用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游客的文化共鸣与情感共鸣,继而丰富游客的旅游感受,提升生态农业的价值。一方面,要给予游客更多的互动机会,如游客可以到菜园果采摘新鲜的绿色果蔬,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尝试农业种植,感受劳动和收获的快乐。另一方面,要注重农耕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使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可以展示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或农村民居特色,传播民俗、民仪,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展现给游客。

1.3旅游营销模式开发

信息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消费者的旅游观念也在逐渐趋于理性,传统的营销方式并不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甚至可能会导致生态旅游陷入营销困境。曾经很多农业生态旅游区借助旅行社和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宣传,吸引游客到当地参观旅游。但在全新的环境下,这些途径能够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产业链建设需要用更多方式展开宣传与推广。例如,生态旅游区可以借助微信、QQ、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展开网络宣传,同时借助专业的旅行网站推广旅游项目和产品,也可以与娱乐节目或影视作品合作,通过植入式广告等方式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进而全面创新营销模式,有效提升消费者的关注度。

2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的互动与融合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实现了农业与文化、旅游、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全面融合,推动农业产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摆脱传统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效率偏低、收入水平偏低的状态[1]。

2.1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离不开生态农业的全面建设,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农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不同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生产路径,进而实现生态农业目标,有效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使农村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更能够实现社会价值,这也是农业生态旅游实现的基本保障,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积极影响。

2.2特色化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特色化农业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的整体化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道路,使游客不仅仅能够感受到普通农村的农业生产现状,更能够得到特色化农业带来的不同感受。例如江南水乡可以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发展垂钓、游船等项目;自然风光秀丽的东北可以利用观光休闲、地方文艺演出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的兴趣。特色化农业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有特色项目才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消费者才能来到这里旅游、休闲和消费,特色化农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2]。

2.3规模化农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农业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旅游行业必须呈现规模化发展才能够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生态农业的发展要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将周边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集中,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确保游客能够在生态旅游区内接受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有效涵盖多种特色化经营项目,满足不同类型、季节、地域游客的需求,保证农业生态旅游能够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2.4农业文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与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的文化意识与生活习惯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因此农业生态旅游推进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自身的特色文化,将这些文化元素用多种方式呈现出来,使游客在观光旅游时能够产生与众不同的感受。生态旅游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石,而农业文化才是其精髓与灵魂,农业文化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影响非常深远,劳作方式、农业历史、劳动工具、习俗文化等都可以成为农业文化展示的重点。因此,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对农业文化解读和展示保持高度关注,确保游客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化内涵[3]。

3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建设的重点

农业生态旅游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明显差距,软硬件都存在很多不足,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建设目标。

3.1建立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不能单纯依靠农民的力量去实现。因此各地方政府要围绕当地实际情况及旅游市场现状展开深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当地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农民合作社共同参与建设,由农民提供场地与人力,引入企业和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同时鼓励具有先进开发经验的企业和个人进入,最终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以全新模式参与市场竞争。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参与者要共同选择具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保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链能够保持健康科学的状态。

3.2多元经营,全面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密度加大,人们工作繁忙,运动不足,饮食习惯、尘埃、噪声支配着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生活韵律紊乱,回归自然的旅游成为人们迫切需求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时真正感觉大自然的真实与美丽,并尽量不破坏这种美好的环境;由于是通过该种形式的旅游,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环保知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生态旅游的本质就是以欣赏、体验生态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人直接参与到生态系统之中,主要是森林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为主体的具有美学价值、生态环境价值、旅游价值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冕宁县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在现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加强该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林建设,能使冕宁县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林业建设相互提供发展机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林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有利树立和强化林区居民的生态道德观、环境保护意识,为冕宁生态林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展冕宁县生态旅游有利于巩固冕宁生态林业的成果。同时,可以改善旅游环境,吸引外地游客到此旅游,提高冕宁人民的经济收入。

1 冕宁境内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冕宁位于四川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端。为“凉山北大门”。地域南北长104km,东西宽67km,幅员面积4420km2。著名的安宁河发源于此,并纵贯全境,属攀西精华地带,有“攀西龙头”之誉。

冕宁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境内山谷高差悬殊,气候变化明显,既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气候区,又有温暖带、温带、寒带气候区。东面有安宁河百里平川田园景色,西部有雅砻江高山峡谷风光,南面有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的险关要隘,北部阿嘎拉玛山冰雪皑皑的危岩奇峰。

目前,县境内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革命纪念地彝海、宗教胜地灵山寺、举世瞩目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安宁湖、冶勒野生动物保护区和雅砻江大峡谷等是人们喜欢游览的风景点。

1.1 凉山明珠彝海

彝海通常称为鱼海子,是天然的高山湖泊。地下水源丰富,活水终年溢流不枯。彝海景区公路与108国道相连,现在高速公路在彝海专设了出站口,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也比以往增多,它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而名扬全国。彝海是时将军与彝族头人果基小约达歃血结盟的地方,现在有“彝海结盟”纪念馆和 “彝海结盟”塑像,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红色旅游景点,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有很多游客来这里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1.2 卫星从这里升起

卫星发射基地是一块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物产丰富的宝地。从前这里处处是茂密的森林,无山不青、无水不秀,后来因植被遭受破坏,洪水泛滥成灾,出现了荒山坡、烂河滩。近年来,县林业局、泸沽林场加强沙坝片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荒山披上新绿。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这里升起,飞向太空,一种震撼全世界的力量使她在一夜之间就变了样,成为举世瞩目的人造卫星发射基地,而且被人们称之为“现代高科迷宫”、“神秘峡谷”、“东方星座”、“民族的脊梁”等。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沙坝峡谷从此敞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

现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在没有发射卫星时对外开放,开放的景点主要是发射场上新、旧发射塔架,展厅陈列的一颗实体火箭,控制中心的参观厅,在此可以观看从大型彩色电视屏上播放的卫星发射过程的实况录像。

1.3 宗教胜地灵山寺

在冕宁县城以东10km的深山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古老寺院。那就是近百年来闻名省内外的宗教胜地灵山寺。灵山寺除了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外,附近山上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景点。如红海、墨海、连三海、裤裆海、向阳坪瀑布、黄草坪老虎口和抱母鸡石等景观还有待合理开发。

1.4 野生动物保护区冶勒

这里不但景色宜人,而且拥有众多的珍稀动物,有“南北动物走廊”之称和名贵中药材,是川西南“中草药宝库”的组成部分。保护区内有大熊猫、小熊猫、雪豹、猕猴、獐、黑熊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23种。还分布有红豆杉、虫草、西康玉兰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大宗药材也较多,如黄芩、党参、五味子、贝母、天麻等。

1.5 安宁湖

大桥水库(安宁湖)是苏联专家测定工程,后因苏联专家撤走而搁置,近些年来,国家又开始了大桥水库的修建,现已建成蓄水发电、防洪、旅游为一体的大型水库,对防洪和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山前山后有仙人洞、燕易卡、簸箕天、倒关门等自然景色。遗憾的是山巅齿峰峭立,常为烟云笼罩,时明时暗,色变莫测,加之交通不便,这些地方没有被开发。

2 冕宁生态旅游和生态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缺乏宣传,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在省内外影响非常小;林区居民缺乏生态道德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对森林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局部地区的不良影响;旅游人才短缺,人才管理不尽合理;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缺乏科学论证与合理的规划设计;生态林业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程度偏低,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科技投入不足。

3 针对冕宁生态旅游和生态林业建设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

各景区要大力打造景区品牌,提高宣传力度(高速公路醒目的地方设宣传牌及省级电视台宣传),虽说灵山景区已评4A景区,但是在全国知名度都还不高。

3.2 提高林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对林区居民要通过学习并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文化和思想,让林区居民认识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涵义,提高林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贯彻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现有天然林的资源进行保护,严禁采伐林木,杜绝非法开采矿藏,防止水土流失,治理不良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

3.3 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旅游方面的人才,要求旅游教育同步发展,文旅局可以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并选拔从业人员去旅游学院培训;也可以将林业森工、企业职工转产到旅游行业;从当地居民中招聘人才,但必须接受从业培训,并且建立起旅行社,合理地安排从业人员。

3.4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冕宁县旅游项目开发缺乏合理规划,影响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人们进行生态旅游是为了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增长知识。作为旅游景点,就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各景区要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在安宁湖、彝海等景点修建必要的娱乐设施,如可以在水库边设置钓鱼台、游泳场所和各种水上娱乐设施,加强交通建设,在不通车的地方架通索道。

3.5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依据生态林业建设的状况,搞好生态旅游发展目标的研究和总体布局,研究制定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容量规划,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提高植被覆盖率。制定改善生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林业实施天保、退耕还林工程,将荒山变成林子。在旅游景区加强植树造林力度,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走少而精的路子,不能简单追求造林面积数量。鼓励农户承包荒山造林,在荒山上可规划为经果林区,待树木成林后,春天是花的海洋,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是果的季节。鼓励开办农家生态园,使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使山区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3.6 加强科技投入

篇4

生态旅游的背景及发展。

在人类工业文明、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诉求也不断提高,简单的游玩旅行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诉求,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能够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然而,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让人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回归自然的本能诉求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因为过度地开发,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的其实是破坏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就让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早在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先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并明确了生态旅游的两个要点,其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他将生态旅游定义为:“游客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领域,以研究、欣赏和享受等特定目的,在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欣赏风景和野生动植物”。由此不难看出,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旅游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对于经济利益的侧重性追求让这种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并未得到广泛的认识与推广,直到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这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得到确认及官方的政策支持。中国国家旅游局把1999年定为“生态旅游年”,这让生态旅游在此后的短短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快速发展。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的举办,更是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我国发展生态旅游遇到的问题

1、旅游资源的粗放型开发与过度使用。开发旅游资源必须首先考虑资源及环境的承载力, 而这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的。由于功利主义、享受主义大行其道,在景点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是重开发、轻保护,这种粗放型的旅游开发模式造成了许多珍稀自然资源的大面积破坏,而这种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严重的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甚至蔓延到周边地区。

2、旅游附属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产业,景区的发展固然离不开这些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但这些产业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不能小觑,特别是酒店餐饮业和道路运输业,废水废渣排放、野生动物滥捕滥杀、伐木毁林、破坏植被等行为应引起高度重视。

3、缺乏对生态旅游的正确理解与认识。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更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很多地区还仅是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炒作热点或是营销手段,并未根据其内涵开展实质性工作,这就导致了“只有口号,没有号角”的局面。这对打造生态旅游显然是不利的,出不了精品,对于真正向往生态出行的游客来说,就缺乏了实质性体验与享受。

4、游客及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对于很多未受环境污染危害的游客和居民来说,环境保护意识尚未深入人心,致使在游玩过程或生活中做出一些损害公德的不文明行为,乱扔垃圾、乱排生活污水现象屡禁不止,“五一”、“十一”、“元旦”旅游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大景点几乎都是一片狼藉,不堪入目。

三、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分析。

1、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标准化认证。过去20年里,生态旅游在国内成为了旅游项目开发的热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精品景点却并不多见,并且难以区分及认证,这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浙江省旅游局委托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浙江省《生态旅游区建设与服务规范》(DB33T634―2007),并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成为国内第一个省级生态旅游地方标准; 今年6月1日,我国首个国家级别的生态旅游标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正式实施,这无疑给国内出于困惑中的生态旅游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与具体要求。

篇5

一、现状分析

*镇是浙江省旅游城镇、浙江省中心镇、温州市现代化建设示范试点镇、*县旅游中心和城镇体系次中心。相比较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境内有省级自然保护区、温州四大王牌景区之一承天氡泉,四大古刹之一宝林寺以及百福岩、塔头底古民居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二是区位优势。位于温州2小时交通圈内,毗邻苍南、福鼎、柘荣等经济发达县市仅5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这为与周边地区景点的优化组合带来了优越的条件。三是集镇优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5%,城镇配套功能齐全。同时,投资8000万元的香溢度假村开业,这又大大提高*旅游的接待品位与能力。

但是,到目前,我镇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主导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旅游精品项目的开发严重缺乏;三是宣传促销、市场开发、区域合作力度不够,各自为政、零乱、无序、无重点、无计划、缺乏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四是综合接待能力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等。

*年,国内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以上,发展旅游的黄金时段已经来临。对此,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从全面推进生态小康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快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不断成熟、信息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交通设施的方便快捷,人们自行出游的能力在不断加强,散客和自助游客的客流量迅速增加。面对这个市场,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项旅游基础设施和新兴的旅游运作方式将存在着大好前景。

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是在整合各旅游要素的基础上,搭建旅游销售平台,每天定点发送旅游班车,方便游客出行。游客可以在集散中心任意选择、组合旅游线路,自主安排旅游行程,使游客真正享受到自助旅游的乐趣。

由于旅游集散中心目标主要针对散客游市场,未与旅行社主营的团体业务发生冲突,还解决了旅行社无力承接散客旅游的困难。

基于以上诸多因素,把*建成浙闽边生态旅游集散中心,是符合*乃至全县旅游发展趋势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发展思路和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加大对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在我镇生态旅游业正处起步阶段、旅游业市场化发育程度极不完善的这两个背景下,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招商引资在我镇创建生态旅游城镇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从行政主体增强组织、指导和协调能力的角度出发,加强宏观决策和完善协调机制,把发展改革、经贸、交通、城建、土地、农业、林业、文化、宣传、治安等部门的相关职能有机地整合起来,尽快形成“合力兴旅”的发展局面。二是要加快《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为生态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用地指标的限制,使一批旅游亿元“精品工程”无法启动,如有客商欲在氡泉峡谷投资1.5亿元建设奥林匹克大酒店,就是受用地指标的限制至今无法启动。为了能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重点旅游招商引资项目,来带动我镇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土地部门应根据我县经济欠发达、山地面积大的现实,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如向上级争取土地政策扶贫、提前支取用地指标等。三是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引导下的多元主体投入机制,加快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政府要强化旅游专项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市场主体向旅游行业投入提供基础条件;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财政每年应拔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快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四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建立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推出有竞争力、吸引力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引导有序的、高品位的开发,形成特色鲜明的综合旅游产品体系。同时,政府应该把旅游招商引资作为招商引资的“一号工程”来实施,切实推进旅游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整合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做活旅游经济大文章

我们要整合优势,发挥特色,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是要整合“五个一”旅游资源为重点,努力推出一批市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突破低层次的发展模式,做到人文与自然并茂,观光与休闲同盛,联合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比如我们可以依托氡泉水和峡谷风光,建设以康体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精品。二是要依托古老历史文化积淀,开发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和活动项目。近年来,古廊桥和古民居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来*游客无不一睹为快。尤其是木拱廊桥,以其巧妙优美的结构造型,再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形象,被誉为“中国瑰宝”,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是*、国家乃至世界的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要充分利用古廊桥、古民居这一载体,着力打造廊桥文化旅游精品,积极探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的“农家乐”旅游方式等来充实旅游内容。三是加强区域合作,推出精品“套餐”。加强与太姥山、雁荡山、*江等知名景区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旅游精品“套餐”,如与太姥山合作推出“登名山、浴氡泉、访廊桥”,与雁荡山、*江合作推出“雁南飞”等精品旅游“套餐”。

(三)积极拓展客源,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篇6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篇7

(一)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旅游村建设重要支撑。**区农家乐自2001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瀛湖镇湖心村兴起以来,先后辐射到玉岚乡、南溪乡、流水镇、吉河镇、新城办、江北办、迎风乡、县河乡、五里镇、恒口镇等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瀛湖周边湖畔农家乐,黄洋河、吉河沿岸田园农家乐,香溪洞周边近郊农家乐,月河川道庭院式农家乐等发展模式,为旅游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旅游村建设也为整合和提升农家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子。延伸阅读:县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情况调研报告(各地对农家乐的定义不尽统一,但基本意思相近: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优势,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等服务的经营实体。简单来说,农家乐就是为周边地区市民提供吃、住、玩服务的休闲场所)

(二)景区周边环境日趋优化为旅游村建设创造发展空间。随着瀛湖、香溪洞、毛坝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农家乐档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村,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旅游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加快了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7.18洪灾后,各涉旅乡镇、办事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采取建设旅游社区、打造农家乐集群等措施,将旅游村建设纳入乡镇统筹发展规划,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使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旅游村开辟新的客源市场。自西康高速公路通车后,**旅游交通大格局优势凸显。随着西康、襄渝、阳安三条铁路复线,十堰至天水(陕西安康段)、包头至茂名(陕西安康段)、北京至昆明(陕西安康段)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康机场迁建,构建快捷高效的安康交通枢纽,西安、武汉、重庆、成都等大中型城市进入安康三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圈。届时,以陕南风情特色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独具魅力,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乡村旅游客源仅以城区居民为一线消费群体的局面。

二、旅游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认为旅游村就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认为旅游村建设就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档次提升;认为旅游村规划就是建成一条路、房子两边盖的发展模式。产生这三个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地理解旅游村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风味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规模发展效应认识不足,尚未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旅游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宜。

(二)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支撑。当前,全区旅游村建设仅以农家乐为主体。由于农家乐自身发展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项目支撑,导致旅游村以吃(农家饭)、麻(打麻将)为主要消费内容,表现出旅游档次低、消费单一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人力资源不足。突出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旅游办撤销,乡镇现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旅游村建设工作人力明显不足。此外,缺少懂旅游、爱旅游、有见解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村建设工作中缺乏创意性的建设思路。

(四)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当前,仅仅依靠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建设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有限,投入资金明显不足。

(五)工作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旅游村建设工作未纳入年度专项考核,旅游工作质量竞争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打造景观

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游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旅游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力求达到城市化、现代化、集约化。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实施民居景观化,突出规模发展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实施景观打造,建设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环境元素,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入驻经营,走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路子。延伸阅读:乡镇乡村旅游工作调研报告精选(为了掌握大量的一手、二手资料,研究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我们成立了有分管的副乡长为组长的旅游调研工作小组,为调研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调整规划、打造主题

按照规模发展、不同区域打造不同主题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适当调整旅游村布点规划。具体地说,以黄洋河为纽带,整合迎风乡、县河乡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坝田园、牛蹄岭遗址、迎风袁台清代古建筑等基本元素,以走进田园品位乡村为主题,建设新毛坝田园以新城办木竹桥村为核心,沿袭首届东药王殿寿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东药王殿旅游开发纳入其中,着力打造乡村长寿文化整合瀛湖镇湖心村、洞桥村和玉岚乡桥兴村、清泉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渔家主题;流水镇窑头村以打造古镇人家为主题,展现陕南古镇特色。四个板块打造的四大主题,均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联动、健全要素

以旅游村为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建设区域内,运输业、种植业、产品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完善服务,丰富产品,最大限度的延长游客消费链条。比如,瀛湖周边有果树、有茶叶、有渔业资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采茶、垂钓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叶、鱼产品等,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还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资源优势,开辟农家写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围;黄洋河沿岸群众擅长制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赋予其艺术内涵,为游客增强旅游文化气息,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实现以旅富农。

(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

鼓励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林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群众性协作组织,村委会以专业协会为载体,协会带动经营户,经营户相互协作,建立经营户+专业协会+村委会的管理模式,汇集专业协会优势因素服务于旅游,实现行业准入、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自我规范,共同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五)储备土地、规模开发

篇8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篇9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生产、生活、风气、环境、管理五个方面对农村建设提出了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五个方面既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要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顺利稳步推进。

3.农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二者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发展路径,积极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地区农民就业创业,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和发展空间,为农村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1.农村生态旅游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近年来,各农村生态旅游地区地方政府积极鼓励支持当地农村生态旅游,各相关旅游公司和企业积极热情参与农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农村生态旅游所在地的农民作为经营者也在积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虽然农村生态旅游起步晚了一些,但在各方共同努力配合下,很多地区已经通过农村生态旅游脱贫致富。可以说,农村生态旅游带动了农村各类型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推动了交通、电力、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到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更涉及到餐饮业、食品加工业、运输业、住宿业等第三产业。可以说,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整体提升了农村经济的实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了新农村经济建设。

2.农村生态旅游利用当地农民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产业可以吸纳大量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的人群就近就业,使他们不需离开家乡就可以实现本地就业和创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这既能有效缓解城镇人口的负担,又能让当地农民从生态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收入增加,改善了农民的家庭收支情况,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3.农村生态旅游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还间接减轻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政府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反过来再促进农村生态旅游发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道路、桥梁、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使农村生态旅游有了基础保障。同时,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也将会在旅游者的需求下,逐渐改善和建设生态文明引导下的绿色环保循环低碳的服务设施、活动和居住场所。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农村生态旅游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绿色、自然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所以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借着“打造与众不同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而不顾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行过度开发。若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村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恢复其原本状态将是极其漫长的。由于我国农村生态旅游起步比较晚,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不够及时和完善,再加上地方政府、当地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农村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明显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度和重视度不够,导致出现了以短期盈利为目的的行为导致其在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秩序的竞争,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些情形都对当地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遏制了农村生态旅游长期稳定的发展,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

2.农村生态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滞后。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地方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相关旅游部门的科学规划,更需要具有一定生态知识、旅游知识、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只有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当前各地农村生态旅游实际经营者和管理者多为当地农民,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旅游从业者、生态文明知识、相关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因此,在他们开发和经营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时,并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考虑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等因素,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这从根源上影响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3.农村生态旅游投入资金不足。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具备长远发展目光,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既要在道路、桥梁、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大力气,又要在服务、管理方面提高水平。当然,这些都要充足的资金予以保障。而实际上,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者主要是当地农民,当地农民资金投入有限,仅能根据部分需求来建造必要设施,并不能进行长期有效规划,更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去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由于农村生态旅游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出现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卫生脏乱差,影响和破坏旅游者感受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心情,往往出现难以有回头客的现象,阻碍了农村生态旅游的长期发展。

四、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农村生态旅游中加强地方政府主导功能。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要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农村生态旅游规划、建设、改造、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使农村生态旅游能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旅游所在地方政府政主导功能主要包括:一是加强规范管理。针对当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盲目开发、无序竞争、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等问题和现象,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规范开发者和经营者行为,为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加强服务监督。通过持续不间断密集的监督检查,确保农村生态旅游开发者有序开发、经营者守法经营、旅游者环保旅游,进而增强农村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农村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加强合理规划。农村生态旅游不是单纯的农村旅游,而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的新农村旅游,强调的是以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新农村旅游。因此,在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只有进行统一、合理、有序的规划,才能有效推动和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发展必须要坚持规划先行,以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根据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来制定具体的农村生态旅游规划。同时,还要很好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以特色风光、独特景点为依托,融民俗体验、特色农业园等方式,以维护当地生态平衡为前提,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制定各地农村生态旅游规划,真真正正促进农村生态旅游长期繁荣发展。

篇10

一、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看还不尽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下降,去年仅为2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强力打造“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南太行山水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开发,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去年旅游总收入103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信心。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将大幅度提升。大家知道,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既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又能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市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产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产值就会增加4至5元;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相渗透和共同发展。同时,旅游业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践表明,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景观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一旦形成知名的旅游品牌,不仅收益颇丰,而且惠及子孙后代。像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这些景点,旅游异常火爆,去年仅门票收入就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8500万元。可见,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强力实施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生态旅游具有无限吸引力和广阔市场

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去年月份,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总结、交流生态旅游工作经验,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在一些生态环境好的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发展途径,当地群众为了生存,往往会出现砍伐林木、过度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对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西峡县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去年在全县境内全面禁伐天然林,封山育林40万亩,植树造林万亩,同时利用外调菌材发展香菇,实现了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从根本上化解了林菌矛盾,有效地保护了山体植被和生态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生态旅游的世纪,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参与生态旅游,其人数将高达4亿~5亿人。在今后的20年里,我国生态旅游人数将会呈现两位数的增长,生态旅游年收入可达3000亿~4000亿元,占全国旅游市场的50%~60%。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改善旅游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我省“三点一线”分布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古建筑、人文景观众多。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全面整治景区环境,推动了我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旅游观念的变化和旅游产品的扩大,单一的文化旅游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日益火爆的生态旅游,便是一种深度体验型的旅游方式,可以改善目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的局面,提高旅游的科学含量,提升旅游的消费水平,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如焦作的云台山景区,已成为全国的一个亮点,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很好典范。区作为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森林面积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山水独特性。在继续打造“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我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培育我省旅游业新的增长极,使之与“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交相辉映,形成和旅游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产业格局。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在,一些地方发展城市经济、抓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投入的精力多,研究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够。从全省范围看,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我省240多万贫困人口,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地处区的一些县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了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如西峡县双龙镇华山村,过去是个贫困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积极发展农家宾馆,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办起了家庭宾馆,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年综合收入达500多万元,去年该村人均现金收入6000元,其中85%来自旅游业。昨天我们参观的中原第一漂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吸纳3000多人就业,员工月收入达800多元。可见,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转移贫困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三、整体推进,打响品牌,促进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去年月4日,省政府召开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进一步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会后,省直有关部门和区各市县积极行动,千方百计加快交通及山道安保工程建设进度。去年安排的13个项目,除宝天曼隧道外,其余12个项目均在去年年底前开工,所有的道路项目预计今年月底前可以完成;4个安保工程已完成3个,剩余的1个也可以在今年5月底前完工。此外,旅游交通标识设置已全部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从中可以看出,大家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思想认识高度一致,发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形成了整体开发建设热潮,尤其是西峡、等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省里投入旅游开发的9700万元,共吸引市县政府和社会资金亿元,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形象宣传推介。今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2925万人次,其中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394%。可以说,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开局良好,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景区规划滞后,精品意识不强,特色不突出,同质化倾向明显;资金投入不足,项目进度不平衡,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存在依赖思想;个别景区对资源环境保护不力,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影响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尽快改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配套服务设施体系为重点,坚持区域整体规划,统一品牌形象,着力把生态旅游打造成知名品牌。

要创新体制机制。现在,不少兄弟省市都非常关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我省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探索了一些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这得益于我们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最近,国家旅游局将在我省举办全国旅游局局长培训班,这就是对我省旅游工作的充分肯定。各市县地要借鉴焦作、登封、、西峡等地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取长补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按照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在这方面,西峡做得就非常好,鹳河漂流、老界岭开发、恐龙遗址园等项目,单个项目投资都在几千万元,又都是社会融资,既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激活了景区的体制机制。还有,南湾湖景区理顺了管理体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新修了公里的环湖公路和17公里通往景区的道路及其桥梁,引入民间资金新增了2艘大型游船,规划论证了一批市场潜力大的旅游项目,有效地提升了景区整体服务水平。石人山生态旅游在我省起步较早,曾经红火了一阵,但由于体制问题,一度出现了萧条,经过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景区恢复性建设开始起步,新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要加强项目建设。加快旅游环线建设,构建旅游快速通道,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条件。要加快连接各景区的道路建设,改善景区通达条件,满足游客安全、舒适、快捷的出行要求。去年安排的基础设施项目,凡未完成的,要抓住当前天气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强施工管理,合理排兵布阵,投入足够的机械设备,抢天夺时,加班加点,迅速掀起施工,争取早日完工。今年的旅游建设项目要早安排、早部署、早开工。项目资金要优先保证景区道路建设,打通连接各景区的“卡脖子”路段;规划建设的游客服务中心要早日启动,尽快有实质性进展;要完善停车场、标志牌等相关配套设施,搞好公路及其两侧的环境整治。修路不可能不动土,修山路不可能不挖山,也不可避免地要砍一些树,但是,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做到精心设计、文明施工,尽量少挖山、少砍树、少破坏植被,要有集中的弃土弃料场,有些地方要恢复植被,真正把旅游道路打造成一条景观亮丽的风景线。

要严格规划管理。省里制定的生态旅游整体规划,对沿线各景区已有明确定位,必须严格遵循,切实维护其严肃性和权威性。现在,大家都在搞专项具体规划,但决不能把省里的规划搁在一边,必须在省里总规划的前提下,搞各景区的详细规划。如果出现景区规划各自为政,盲目开发,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然,省里的规划也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科学性、合理性,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统筹。当前,受西峡鹳河漂流热的影响,一些地方纷纷规划建设漂流项目。对此,一定要慎重决策。漂流项目过多,不仅需要搞水坝工程,影响环境,而且会导致无序竞争,破坏旅游业发展秩序。在这方面,我省的教训可谓比较深刻。所在市县都要严格按照省里的整体规划,制定实施区域规划和景区景点专项规划,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基础设施,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尤其要合理控制索道和漂流项目建设,避免雷同化和一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