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茶文化差异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8 16:02: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篇1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各种观点,但都无法形成统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就曾在他们1952年发表的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之回顾》(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个有关文化的定义。著名学者胡文仲认为: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而商业是人们从事的经济贸易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逐渐成熟,从最初的只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变成越来越注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方面的体验。而要提高商品的体验价值,就要给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追求实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所以,商业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对商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商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业文化也就这样悄然地出现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商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创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商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承载了商业的繁华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进步始终离不开商业。商业不仅能把商品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其所到之处,还能把各种文化形式带到各个地方,并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交流,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恩格斯曾说:“商入对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现在商人来到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由此可见,商业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商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用文化差异来解释国际商务中的所有问题是十分荒谬的,但如果否认真实和深奥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否认它给全球商务活动带来了很大影响,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要正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同样,中西商业文化也同样存在各种差异。如果将人类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业文化也可一分为二,即商业物质文化和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物质文化即各种商品、商业建筑和设备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业精神文化即商业习惯、商业理念、商业思维、商业价值观、商业道德等。这里,笔者将主要分析中西商业精神文化的差异。

(一)商业习惯的差异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际关系和商业关系区分开来,他们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谈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场合还是休闲场合,所以他们就没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顾虑,商业关系比较简单。然而中国商人一般认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会通过饭桌,甚至人情来拉近关系,把对方变成朋友的同时也使他成为其商业伙伴。这种商业理念让外国商人很不习惯,但如果他们想在中国打开市场,也不得不入乡随俗,适应中国的人情世故。

(二)商业思维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在商业上也有所体现:中国商人倾向形象思维,而西方商人则倾向抽象思维。中国商人侧重由面到点的叙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欢由点到面进行阐述。中国商人强调以联系的角度看问题,注重事物的整体关系。西方商人则会将事物分割,进行逻辑分析。比如在商务函电往来中,中国商人往往采用归纳式的表达模式,即先阐述问题再表述自己的观点。西方商人则通常采用演绎式的表达模式,即先提出观点再对其进行阐述。在商务谈判中,中国商人一般更注重对方的诚意和实力,强调在谈判中要随机应变,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则更注重谈判的布局,即会事先明确目标,确定计划,收集数据等,对谈判的过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国商人认为一切要以大局为重,看重人际关系,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使业务更好地往来,所以要先处理好各种关系,强调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强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办事就可以了,职责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业价值观的差异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润为唯一目标,任何活动都要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财务报表。一旦公司出现亏损,通常就要大幅裁员,甚至申请破产保护。中国商人注重企业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使陷入亏损状态,也尽可能维护职工的利益,尽量避免破产。在企业经营中,西方商人注重个人利益,平等竞争。中国商人注重整体利益,讲究人情世故。在企业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进取精神和创业精神,而中国商人则认为创业容易,守业难,因此向往领导才能和守业能力。

(四)商业道德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文明经商,礼貌待客;遵纪守法,货真价实;买卖公平,诚实无欺等。中国商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他们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商人会通过赚钱来满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在资本主义初期,他们会通过惨无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劳动来赚钱;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他们则会千方百计地从消费者身上赚取更多的利润。

三、中西商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冲突,这些不同商业文化间的冲突也属于跨文化冲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决这些冲突就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寻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中西商业文化的交际也是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合理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对解决中西商业文化冲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二战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交际问题,从而促使学者们进行文化差异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许国璋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起步。2.跨文化交际理论戴晓东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群体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员互相交换信息、相互沟通、共同建构意义和身份的过程。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欧埃特塞尔的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比较有影响力。他们认为,跨文化冲突管理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价值模式、个人属性、冲突规范和面子的关切;2)情景与交往范围的特征,包括群体的内外界限、关系参数、冲突目标的评判和冲突程度;3)冲突过程因素,包括冲突方式、维护面子的策略、情感表达以及冲突的节奏;4)处理冲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①它们的内在逻辑是交际冲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约,并影响到情境因素,且在过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观的体现,冲突管理能否成功取决于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等因素;冲突管理的结果又影响到文化价值定位及其他各个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解决之道广义而言,只要两个对象之间的需求无法搭配或相容,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处于冲突的情境之中。由于中西方的商业文化存在差异,必然就会有各种商业交际的冲突。因此,要解决冲突,就必须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对中西方商业文化的认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东西方商业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背道而驰的。西方人在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驱动下,形成了一种完全靠剥削劳动力或吸引消费者来赚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对他人缺乏关爱精神。而东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观念影响,在利益驱动的现代商业社会往往仍会遵循有些道德准则,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种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长用富有逻辑的理性思维来对待经济,缺少感情因素。而东方人擅长用感性思维对待经济,缺乏严密性。两种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为都会给自身带来不良后果,导致经济停滞不前,落后挨打。要进行良好的商业沟通必须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开放的精神。2.进行适当的商业文化调整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要主动提高文化意识,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对方文化,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们,探索有利于双方的交际模式,会有助于赢得对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商业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对方的文化精华,摒弃文化糟粕。比如中国人容易安于现状,讲究面子,缺乏竞争意识,应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但西方人太强调自我,不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团结,也应摒弃,需要学习中国的集体意识。此外,还应该把西方的商业习惯及商业理念同东方的商业价值观相结合,取长补短,孕育出新的商业文化。

篇2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每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种语言都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特有文化。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截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习俗、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社交往来、婚丧嫁娶、节日庆祝、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念、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等方面。

1.餐桌礼仪

首先,我们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使用刀叉有一定的规矩: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左手食指按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吃中餐时,我们需要把饭碗拿起来,用筷子将饭拨到嘴里,但在西方国家的餐桌上,绝不能把盘子或碗拿起来。我们的习惯是如果菜掉到桌子上,一般不再捡起来吃,但在西方餐桌上应该捡到盘子里吃。吃剩鸡骨头和残渣放在自己盘子的外缘,不能放到桌上,更不能丢在地上。

2.问候语

语言不同,社会文化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常常是交际失败或产生误解的因素之一。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常常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去哪儿”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同样,英语国家的人也有用谈天气或称赞对方来打招呼的习惯,这在汉语中也不多见。所以,了解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是说好外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3.握手

中西方握手的礼仪要求存在一些差异:1)英语国家的人在室内握手时,女主人以外的女士不起立(除非对方地位很高或年龄很大);在我国,不分男女,都以起立为礼貌。2)男士在户外与人握手时,如果头戴帽子,英语国家要求先脱帽,后握手,而中国男士却无这一要求。如果带着手套,中西方都以先摘下手套再握手为礼貌。

4.隐私

个人的隐私需求须与交际需求相协调,个人在需要隐私的同时也需要与他人交际,传递信息并寻求伙伴。在寻求这二者间的平衡关系时显示出文化、名族、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的差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隐私有不同的界定与阐释,因此,异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际时需考虑对方的文化因素,作出适当的调整,使隐私与交流形成合理的平衡关系。比如说: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例如:“You indeed are a lucky dog.”直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因为“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等,用来指讨厌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反而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要理解懂得甚至通晓这种语言的文化,熟知这种语言的发展背景。

语言是习得的,英语文化是英语语言的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也是习得的,语言的习得程度和运用能力必定有赖于环境文化的领悟,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自觉性,使学生具备在英语文化背景下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酒的诞生

在东方亚洲的中国与西方欧洲的希腊几乎同时产生了酒这种饮品。在中国历史中,人们更倾向于认为酒是由杜康率先开始酿造的,所以才有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传世。在希腊,则非常浪漫的认为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发现了酒的制作方法,教会了人们如何酿造葡萄酒。现存的历史记载中,出土于伊朗西部的扎格洛斯山脉的戈丁山丘一带,公元前3100-3500年的苏美尔人的作品就有提及啤酒。

二、酒的种类

中国幅员辽阔,丰富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因此,勤劳的中国人民多用粮食酿酒。中国本土的酒主要分为两种:白酒和黄酒。从酿造工艺角度看白酒:蒸馏酒;黄酒:发酵酒;从酿造原料白酒原料:几乎各种粮食都可以,比如中国著名的五粮液就是以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为原料;黄酒原料:一般糯米、大米、粳米。从酒精浓度看白酒酒度:一般28-68度;黄酒:一般25度以下。从色泽看白酒色泽:无色;黄酒:微黄、黄色、红色都有。营养价值:白酒较小;黄酒较高。

西方文明的诞生地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其地理和气候环境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更利于葡萄的种植,所以西方的酒主要是果酒,尤以葡萄酒为典型代表。现在法国的葡萄酒举世闻名。

除了葡萄酒,啤酒也是西方国家对酒的一种创造发明。资料显示,啤酒由公元前3000年的日耳曼人及凯尔特人部落带到整个欧洲,当时主要是家庭作坊酿造;工业革命开始后,啤酒的生产开始从家庭手工酿造转至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在19世纪开始占主导地位,从20世纪初,啤酒传入中国,啤酒的原料为大麦、酿造用水、酒花、酵母以及淀粉质辅助原料(玉米、大米、大麦、小麦等)和糖类辅助原料。

三、酒具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上层阶级的酒器称为“尊”,是一种敞口,高颈,圈足,饰有动物图案的盛酒器皿,而下层社会一般就使用土陶碗喝酒,体现了阶级社会的差异性和等级森严。在现代社会中,一般不会直接从酒瓶里往外倒酒,通常把一瓶白酒先分装在一个玻璃的或者陶瓷的小酒壶里,再盛在小的玻璃或陶瓷小口有足酒杯里(酒量不足一两),这样的分酒方式体现了一种雅。

在西方传统观点有握柄,上身较白酒杯更为圆胖宽大。主要用于盛载红葡萄酒和用其制作的鸡尾酒。窄口为葡萄酒选择正确的酒杯,能帮助更好的品味美酒。

红葡萄酒杯杯底部宽肚是红酒杯中的经典设计,窄口是为了使酒的香气聚集在杯口,不易散逸,以便充分品闻酒香和果香;宽肚是为了让红酒充分和空气接触

白葡萄酒杯杯底部有握柄,上身较红酒杯修长,弧度较大,但整体高度比红酒杯矮。主要用于盛载白葡萄酒。

香槟杯为郁金香型,杯身直且瘦长,高脚杯。

啤酒杯一般使用玻璃材质,因啤酒都是冷藏后饮用,饮酒者的手不应触及杯身,以免影响酒的品味,所以啤酒杯有的有高脚。因啤酒酒精度数低,所以饮用量大,杯身的容积大。啤酒杯亦有平脚杯,但平脚杯一般有把手。

目前主要使用的有4类:

小麦啤酒杯:平底、高腰流线型,杯口阔,容积500毫升。无把手皮尔森杯专门用来喝淡啤酒,器型小,容积在250毫升左右,无把手传统的德国式啤酒杯,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扎啤的杯子,有把手品特杯,这种啤酒杯容积为1英制品特,大约为568毫升。一般用于喝黑啤酒和英式涩啤酒

四、饮酒礼仪的不同

中国饮酒体现的是对饮酒人的尊重,是维系家庭成员亲情,维系朋友友情,是建立人脉的一种交际手段和剂。中国的酒文化受到中国尊卑长幼传统的伦理文化影响深刻,正式场合普遍饮用白酒,敬酒分主次,分顺序的。敬酒时要等主人先开始敬酒,主人敬酒完毕,其他客人才有资格敬酒;敬酒的对象一定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敬酒人一定要满杯,杯沿要低于客人的杯沿,表示谦虚和敬意;晚辈要主动对长辈,下级要主动对上级敬酒,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客人可以随意。同辈人之间讲究劝酒,行酒令,划拳等助兴的节目使喝酒的气氛浓烈而热闹,中国人喝酒讲究的就是一种气氛,体现了一种热情和好客,酒就是感情深厚的体现,喝醉了就说明喝高兴了。

西方社会饮用葡萄酒体现的是对酒的尊重,饮酒只是聚会的附属品,不会通过饮酒来建立人际交往关系。饮葡萄酒前期的品鉴也很考究。葡萄酒不会满杯的斟满,而是斟的很少量,以便在饮酒前晃动酒杯,用眼观其色,用鼻闻其香,用舌品其味,最后用耳听碰杯的清脆声音,调动各种感官享受美酒。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各种对应的酒具产生。西方国家强调民主和自由,从不干涉和强迫别人,所以他们饮酒不会出现互相敬酒,劝酒的场面,一般是各自品尝各自杯中酒。无论喝酒的对象时谁,喝酒与否,喝的多少,全由自己决定,不需要客气和客套,所以,一般很难得看到喝醉酒失礼于人前的场面。在正式的社交场合,碰杯也不会代表满饮杯中酒,而只是一种礼节性的,只会小饮一口。

啤酒在当今社会中广泛饮用,主要承载的是身心放松的一种休闲气氛下的人情交往。正式社交场合一般不饮用啤酒。啤酒的酒精度不高,一般是饮大口干满杯,体现一种豪爽和大气。

五:酒的精神内涵不同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酒是一种祭祀的珍品;酒是情感的寄托,以酒抒情,借酒抒意,有了酒就有了名垂千古的锦绣文章;酒是不得志的文人雅士避世的途径,借酒消愁;酒也是豪情壮志的一种寄托。

西方人认为葡萄酒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耶稣救世精神的化身,是特殊的艺术品,拥有美丽和生命。

综上,中国把酒当成一种交际的工具,更注重饮酒后的人际作用,这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的紧密社会结构相统一;而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的松散的社会结构,酒就只是一种艺术品,人们更享受饮酒的欢愉。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加深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5

[2]蒋雁峰. 中国酒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

任和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 思维方式 中西方 文化差异 跨文化传播

思维方式因人而异,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着不同民族和群体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世界文化的共同发展而论,各种文化群体既有人类所共有的思维规律,也有在各自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方法,如果凝聚到中西文化分析比较的层面,这也就包含有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一、思维方式与文化的联系

思维方式与文化的联系,既表现为文化的整体特征对思维方式的制约,也表现为思维方式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思维方式的制约,决定了由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文化孕育出的不同思维传统,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特殊性的一面;思维方式对文化的影响,则决定了不同文化在文化心理乃至观念系统等方面的深层的结构性差异。而基于这一理解,有的学者则把西方文化概括为:以逻辑思维为基本认识工具,以探求现象的因果关系和规律为目的的科学精神和文化。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具有着一定的理性分析思维。

(二)整体优先与细节分析

在对思维的基本的智力操作上,中国人偏向于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而西方则偏向于细节分析的思维模式。对于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物,必须要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中国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把事物进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充分注重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并把以往对待其他事物的经验移植到这里,进行类比式的判断和猜测。

(三)伦理思维与科学思维

中国是一个伦理的国度,伦理思维模式已经深入到了民族骨髓,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科学思维。中国人注重人事、习惯人治并通过人治来实现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方式。与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不同,西方人更注重科学的思维方式,西方人面对世界,通过理念或逻辑结构,使之变成一种可以交流的东西,以便所有人都能够依据公认的统一尺度决定对它的取舍。

(四)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中西文化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对立,然而中国文化更加强调的却是“统一”,注重求同的思维方式,强调天、地、人为万物一体、和谐共生。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对立”,即求异,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的思维方式则是普遍的,西方人追求个体生存的意义,在面对群体和整体时,认为那是一种异己的、压抑自我的力量,个人应该随时抗拒这种异己的力量对自我的吞噬。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根源

思维不仅是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根源于文化因素。

(一)文化发展特点不同

中国的文化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国家文化。其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一种封闭式和内向式的上层建筑的制度形式。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以家族聚居为主,这种安居乐业的居住模式容易促使静态文化模式的发展,尊老和祭祖现象必在这种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这种静态文化模式促成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总得来说,中国文化是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古代欧洲人利用海洋优势,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等商品经济。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在这种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特点。

(二)宗教文化影响不同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学主张天人合一,即寻求人与周围环境、自然界的协调。这种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的文化精神不仅是中国文化中的宝贵资源,而且在解决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恶化、战场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西方人则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由此看来,西方宗教精神是完全对立于世俗世界,它所关注的是人如何超越这个充满罪恶的现实世界。

四、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文风上,中英文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对于记叙文,英语读者习惯于一种以直线式展开占主导地位的思维过程,而那种含蓄委婉、曲径通幽式的文风则只有中国人才会欣赏;对于议论文来说,中国人往往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深奥、抽象的道理,这种“取象类比”的方法寓义于喻,使人在获得丰富的联想的同时深刻领悟到某种道理。而西方人对议论文所采取的是冷静的逻辑论证,语言朴实、层层推进、结构清晰严谨,而且多用长句子。中国的表达和言语方式往往是诗意的,而西方的表达和言语方式则往往是冷静的、逻辑性强的。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每个人既依赖和顺从于集体,同时又从集体中获得安全与关照。西方人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对立和不协调,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在逻辑上认为他人是自我实现的障碍。在西方人看来,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从这一点出发,西方人的自卫心理和危机意识比较强,他们的冷漠可能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而中国人的热情却有可能被看作是对其权利和自尊的侵犯。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英语中的“我”不论在任何语法结构中始终是大写的“I”,而中国人对别人往往自称“在下”、“不才”、“敝人”等,这样的说法会令西方人认为你非常不自信,而西方那种直来直去的说话方式也同样会让中国人觉得不舒服。中国人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谁付都是一样的,而且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小人,后君子”,彼此之间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而且,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结语:

任何一个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都是发展变化的,了解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使思维方式相互融合,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理性、客观地剖析和校正民族传统,实现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超越,促进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发展与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中村元.中国人之思维方式[M].徐复观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

[2]谢亚平.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思维表达方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2):84~85.

篇5

广告是一种文化行为,它的文化行为是通过对产品进行宣传从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来实现的。而现代的消费,已经从单一的对产品实用性的追求走向对产品文化价值的多元化需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广告已经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一种文化价值。也可以说消费者对广告承载的商品的认可就是对广告所表达的商品的文化价值的认可。

一、广告的重要作用

1、广告为我们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信息是现代社会,同时也是现代广告得以发展的重要资源。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基础上的,而广告是这个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广告的信息网络,重视广告资源的有效使用。广告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教育的信息,提高了社会的工作效率。

2、广告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

1) 广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在国家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时也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广告向社会大众发表对于某一社会问题的看法,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或是表明即将要采取的政策。国外的许多广告公司在总统或是议员选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广告在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举个例子,陈欧体大家都听过,就是我为自己代言的那则广告。它前一阵推出的聚美优品三周年广告,就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它通过广告对三周年进行宣传,并表示会有大幅度的折扣。这条广告导致聚美优品官网3月1日那天由于登陆人数过多而导致瘫痪,公司决定将店庆延长至3月3日。就单看这三天聚美优品的订单量,就达到4亿元人民币。不得不说这则广告无疑使成功的。广告的成功给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 中西方广告的差异

1、 广告思维方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凝聚。人类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基本类型。逻辑思维包括人类的一切认知形式,即感性认识形式一一感觉、知觉、表象和理性认识形式一一概念、判断、推理等。中西广告对此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广告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尚逻辑思维。

中西方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很多广告中都有表现,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是两则不同的电信广告。中国电信用五个不同的生活片断:沟通就是关怀,沟通就是爱,沟通就是分担,沟通就是理解,沟通就是尊敬。直接、明白地告诉受众,电信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而同样是电信广告,美国的广告则只是巧妙地采用了一个生活细节:打哈欠。一名男子走在街上不经意地打了一个哈欠,不远处一名女子跟着打了一个哈欠,接着一个老人也受感染似的打了一个哈欠,更为有趣的是老人手里牵着的宠物狗也不例外的打了一个哈欠。刚看到这组画面时,我还没反应出广告到底要诉求表现什么,而文案一语道破天机:“communicating is very simple” (沟通其实很简单),在为此广告拍案叫绝的同时,我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就像打哈欠这么简单,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与他人沟通。

2、 广告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在这方面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尚敬和尚爱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敬和爱是一对同义词,但两者又不尽相同,敬是自下而上的,而爱则是平等的。受各自不同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广告文化偏重尊敬,而西方的广告则重爱。中国文化崇尚尊敬是自古以来的。中国的家庭规模偏大,亲属众多,讲求以礼法维护秩序。西方家庭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家人父子之间,没有太多的礼仪约束,因此其亲子夫妇相爱之情, 都大方地展现出来,不似中国的含蓄。

这一点在中西广告中有明显体现。今日洋参保健品电视广告:画面上的儿子因为关心父亲的身体,给他父亲买了整盒的今日洋参,却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把洋参送给父亲,也不知道该对父亲说什么。正当儿子小心的面对父亲紧闭的房门练习说:“爸爸,我爱你”时,房门突然开了,露出了父亲惊讶而又迷感的脸孔,儿子终于把洋参递到父亲面前,大胆地说:“爸爸,我爱你”,父亲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美国一则预防心血管病的药品广告:画而上一位白发苍苍,但是精神矍烁的老年人和他年轻漂亮的新婚妻子站在教堂的前面,脸上露出了自信迷人的微笑。广告语是:“他比他期待的活得要长。”

这两则广告都不失为好的广告,却也说明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一个尚敬,一个尚爱。

3、广告注重的重点不同。

中国的广告文化注重深厚的人情味,体现传统文化的东方价值观,“重群体、轻个体”。西方文化则是由多种民族文化汇合而成的。西方人不以国界为念,到处求学,形成了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强调人性与个性,并影响到西方广告。

“JUST DO IT”(想做就做),看耐克这句与鞋子并无直接联系的广告语,我们似乎就已经感受到了西方世界刮来的劲风,正是这股充分展示个性的的劲风创造了耐克神话。可以说,耐克广告把西方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它把品牌的忠诚演变成一种信仰,把运动明星“神化”,使耐克品牌不单代表运动鞋,也代表勇于挑战的运动精神。

国内一些成功广告往往懂得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心理上的需求,安徽高炉家酒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高炉家酒“情满中秋,家好月圆”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炉家酒的市场定位主要象征着家的亲情,而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人团聚,与高炉家酒的市场定位非常融合。再看画面选取的背景是远山和明月,表现出安逸、祥和的氛围,而文字部分,主要考虑到中秋的意境,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采用了“情满中秋,家好月圆”这一广告语,巧妙地把产品的特征――家与团圆的关系融合进去。

三、 中西方广告中文化差异的原因

1、 文化环境不同

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每个地域都拥有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需求等方面,并作用于消费行为上。

比如中国文化,自古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部分之中,并占据核心位置。如从文化思想和价值取向上看,注重忠孝节义等人伦道德,这与西方的重利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文化观念截然不同。在中国,国家利益、集团利益、家族利益都被视为是高尚的。偏重情感,重义轻利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色。

而西方文化则是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的突出和冒尖。在西方,个人主义是近代文化的主流,整个社会弥漫着尊重个人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氛围。作为西方广告当然无法摆脱与文化本身的粘连着关系,并受制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

2、 文化心理不同

民族情感是影响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这种文化心理是民族文化情感的表现,既有亲和性又有排他性。广告满足了这种文化心理就会获得民族成员的认可,进而接受广告。反之则会遭到排斥。

比如中华民族的家文化,形成于民族成员对于母性的崇拜。很少有民族会像我们这样崇拜母亲,我们会把最高尚、最神圣的事物比作“母亲”。会把最美的赞扬送给母亲。所以,凡是用“母亲”来做广告,普遍都会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心理认同。而西方人的心理结构比较复杂松散,人本、行为为基本内容。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应该说,中西方广告各有其优势和劣势。中国重视和谐,强调秩序,主张宽容,因此中国广告文化注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并以此来求得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完善。但是在重视群体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个人的权利。西方广告文化讲求一人为本,注重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人的权利,通过个人的奋斗和竞争来实现自我价值。充分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往往导致个人主义盛行,人对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淡漠,人际关系的疏远。

总的来说,关照他者,反思自我,取长补短是21世纪中西方广告文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诗文.《电视广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篇6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100-01

一、引言

对生命的关注和保养,是人类诞生以来的一种本能,也是各个不同民族共同的主题。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中西方在其历史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自的人文,地理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有关养生的思想也各具特色,因此采用养生延年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

二、中西方养生文化起源的差异

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对养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学说中的修身养性,养生延年,演练六艺,调养性情等产生了“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道家的无为和朴素思想产生了自然养生、内丹修炼、使气血、经脉通畅的体育养生理论,其实质是调整人体内分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以达身心气血平衡的目的。在中国,由于有大量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所以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养生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代,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已经很丰富。出现了儒家,道家和医家等不同的养生学说,《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养生,导引按跷等方法;提出了养生的原则:适应自然,顺应四时,调摄精神,保养正气,节制饮食,固护脾胃,劳逸适度,不妄作牢,四时和序,起居有时,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调养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

西方养生文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埃及艳后克里奥佩德拉特别注重养生,平日饮食和生活起居都有专门的营养师为其出谋划策。除此之外,埃及艳后还特别注重皮肤的保养,不惜耗费巨资兴建“香膏花园”,提取天然植物精油护肤、饮用,以保持容颜不老、香气袭人、倾国倾城,而这也使得安东尼、凯撒大帝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西方虽没有一个与中国的“养生”可以完全对译的词语,但西方人同样从古代开始就有保养身体的方法和对待生命的观念。从《希波克拉底文集》到基督教《圣经》,从古代希腊哲学家到现代西方百姓,都有丰富的对人体生命的论述和保身体的方法。

三、中西方养生观念的具体差异

东方养生观在于崇尚自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基础。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要随着四季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调整,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体自身的平衡。中医养生还注重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中医强调其一,培养元气。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其二,安静通气。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其三,心平气和。中医认为,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其四,宽胃养气。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其五,长啸舒气。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

西方养生经过多年的科学验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养生观念:想健康长寿,务必动用“保、活、转、参、睡、调、听”这七个字。“保”即保持大脑的活力,用进废退。中老年人要多用脑,如坚持读报看书,绘画下棋,培养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研究表明,一个经常用脑65岁老人,其脑力并不比不爱动脑35岁的青年人差。“活”是指活动手指。俗话说心灵手巧,经常活动手指,做两手交替运动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有健脑益智、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转”即转换不同性质的运动。在较长时间的单调工作或读书、写作后,应及时转换另外不同性质的活动,使大脑神经松弛而不过分疲劳,使脑力保持最佳状态。散步、做体操等是较好的转换活动方式。“参”即参加社会活动和体育活动。结交年轻朋友,以接受青春活力的感染,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脱离孤僻的生活环境。积极有趣的体育活动,可促进疲劳消除,体质增强,身体更健康。“睡”即睡好觉。保证睡眠充足,中老年人要学会有规律地生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一天有8小时的睡眠时间。“调”是调节饮食。做到粗细混杂,荤素搭配,兼收并蓄,多吃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红枣、牛奶、豆浆、蛋黄、桑葚、芥菜、芝麻、胡桃仁、百合、猪脑、猪心、木耳以及大部分蔬菜水果;少吃些动物脂肪和含糖类食物。“听”即听优美动听的歌曲。优美的旋律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欢乐感觉。

四、结语

东西方养生都是在自然中寻找养生的办法。两者都是希望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长寿、更快乐。如何能正确、有效地养生并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专利。世界各地在养生上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和渴望,都是希望通过某种手段来达到祛病、长寿的养生目的。今天,我们在研究和探讨养生的意义时,不可忽视先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对后人的影响。珍惜生命,关注健康,已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继承古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用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指导现代人们的养生观念,达到强身键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方式及产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时代的共通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交通、通讯、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及影响之深为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不同文化间的共性增多、差异减少将是必然的大趋势。怎样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因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困难乃至失误,是语言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要求语言工作者对源语言和目的语都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

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种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的文明程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民族现象,反映民族的独特风格。在对文化的理解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本国文化并穿梭于他国文化,争取做到“双面手”甚至“多面手”。

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语言差异

语言常常被认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着差异;同一种语言在意思上和表达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语言本身可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如果在国际上语言使用不恰当,就会造成歧义,引起误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发音上,friendlies与friendless(没有朋友)发音雷同容易造成误解;其二,在单词读音上会认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谎)会产生歧义。

2.思考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3.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念的不同表现在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差异方面。中国文化认为冬去舂来,周而复始,昼夜更迭,季节交替,是一种环形的运动状态,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因此常常向后看,立足于历史。语言中许多都是慢字当头:慢走,慢用,慢慢欣赏,慢慢来等等。中国人总是与过去的老朋友保持长久的联系,认为老朋友是他过去的历史人脉,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倾向,相信轮回,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认为这辈人可以为下辈人积德行善。

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它是一种线性单项持续运动,根据犹太一基督教的传说,事件不是圆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它是有始有终的。线性使西方人总觉得时间一去不复返因而有着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凡事向前看,一切着眼于未来,他们的意识中多是展望未来,认为“如果我们做事就过去和现在进行争论的话,那我们就没有未来了。”

4.个人隐私差异

对西方人来说,他们从不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等个人隐私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但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若西方人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5.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民族里,它的文化意义是不同的。例如:“牛”和“cow”。“牛”在西方的概念里,是必须在主人的吆喝声中做苦力的,因此常常比喻人的笨拙。如“COW”有“肥胖者、难看”的意思,“calf”有“呆头呆脑的年轻人”意思。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战国起就发明了“牛犁”,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因此便有了“牛劲”、“牛气”、“牛性”等等。“牛”在中国人眼中象征着勤劳。“老黄牛”比喻勤勤恳恳,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人。“老黄牛精神”指甘愿自我牺牲奉献的人的思想品质。“牛”也象征着固执倔犟。像歇后语“过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头”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风俗习惯差异

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必然造成文化意义的不同。风俗习惯是某个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涉及范围很广,包括该民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

篇8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做过这样的概括“: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达,讲求意境和深层含义;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达方式,讲求事实和分析。曹世潮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追求思维的延伸、扩展,注重内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点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缩,在于对内在心灵的把握,关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实、论据来阐明对事物的认知和推理……”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产生了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交际表现出来的。仅从词汇方面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中文当中,关于父辈女性长者的称呼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而同样的称谓表达,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词概括。相对比之下,中国文化在表达时更加注重长幼有别和亲疏远近,而西方文化则宽松许多。当然,这些血缘关系并非“我有人无”,其实英语国家也存在,只是英语对此不加以详细区分罢了。中西方文化在称谓表达上的这些差异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级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的时间较长,宗亲、等级、尊卑观念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牢固得多。中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简单并直接地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就体现了其对应关系。从语法学方面来看,汉语是隐性(convert)语法的语言,而英语是显性(overt)语法的语言。详细而言,汉语更讲究语感,重意境和引申意义,即一句话表达的内在含义,句式多为主动句,强调内容和情感;而英语注重逻辑思维,更重形,讲究说话“有凭有据”,“有一说一”,强调所说内容的规范严谨,句式多用被动,语调相对平直。此外,文化差异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地理位置、国体政体、历史、宗教等。如英国多面环海,英语中很多词和海洋有关。说“挥金如土”,英国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当中drinklikeafish,翻译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农耕和畜牧业的文化传统。

篇9

0 引言

许多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语言与文化隔离开来,认为只要掌握了第二语言的语法和发音规则、以及大量的词汇,就可以很好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但事实是,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这些不同突出地反映在了语言的表达上,也造就了各个民族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因此,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只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并不是全部内容,隐藏在语言中的文化才是构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二语习得与目的语国文化习得是不可分离的,语言表达差异性的产生源于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若想用流利的、地道的、正确的二语表达思想、传递感情,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的文化。

1 语言与文化

1.1 语言

语言是供人们使用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可以分为言语语言和非言语语言,言语语言是以口语和书面语为代表的语言交际活动;而非言语语言是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眼神等为主的非语言交际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的语言为言语语言。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它是思维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中有形的字词句在大脑内进行无声的“内部言语”活动――即思维活动。也就是说,没有语言,人们就失去了思考的媒介和工具。但是,语言不仅仅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它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同时,也是社会中文化现象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

语言所具有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说明,语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时刻会受到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语言系统内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要素会与社会和文化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产生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在二语学习时,只对语言内部的各个要素进行研究虽然是必要的,但却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语言学习者应该将语言放入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去进行分析和考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语言的内在特点及发展规律,有利于第二语言的掌握和学习。

1.2 文化

由于“文化”涵盖范围的广泛性、涉猎内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很难给“文化”总结出一个全面、准确而精炼的概念,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概念已有百余种。考虑到本文我们探讨的是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Brislin(2000)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居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由此概念可以看出,文化是一种价值和观念,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空观、思维模式等,这属于文化的深层涵义,具有深层次的、内在的、隐含的特点;同时,又对人们的日常行为给予指导,这说明文化也包涵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语言方式、行为准则等,这属于文化的表层涵义,具有表面的、物化的、外显的特点。

文化的习得具有“无意识性”与“隐蔽性”,大多等硕嘉薹ㄗ既返厮得髯约涸谑裁词焙颉⑹裁辞榭鱿滦纬闪四持钟镅苑绞健⑿形方式、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这些方式和观念正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无意识习得而来的,是在特定民族文化熏陶下获得的。人们在无意识的、隐蔽的文化习得中,将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因此,文化也具有“传承性”。文化的传承一般通过两类手段:一是非语言符号,如绘画、建筑、雕塑等语言以外的种种信息表达形式;二是语言符号,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是任何文化代代相传必不可少的媒介。由此看来,语言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中占有关键地位,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血肉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

2 中西方文化差异所映射的英汉语言表达差异

2.1 中西方色彩观差异所映射的英汉颜色词汇差异

每种语言中都有关于颜色的词语,但是,文化不同,颜色词所映射出的深层意义也大有不同。就拿结婚时新娘所穿的衣服颜色来说,中国新娘大多穿红色的新娘礼服,而西方国家则选择白色礼服。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喜庆,还有驱邪的含义,中国的春节,家家户户会贴上红色的春联和窗花,挂上红色的灯笼,给孩子的“压岁钱”也称为“红包”;在本命年,人们也会穿上红色的内衣,或腰上系上红色的腰带,来保平安;我们国家的国旗是红色的五星红旗,运动员代表我们国家比赛时,也多穿红色的衣服,所以红色在中国是很重要的颜色,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的国色。而红色在西方则常与暴力或流血事件联系在一起,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残杀和暴力统治)、“see red”(发怒,大怒)。在西方国家,白色表示高尚、纯洁和高雅的意思,如“white hands”(清白无辜)、“white hope”(被寄予厚望的人或事)、“white men”(高尚的、有教养的人)。而在中国白色则大多含有不好的含义,如某人家里有人去世了,就要穿白色的丧服,我们也把“丧事”称为“白事”;在我国的京剧表演艺术中,唱白脸的人一般都称为奸臣。

与西方国家的颜色词相比,中国的颜色词由于受到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更具有神秘色彩和丰富的象征含义。例如“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尊贵的颜色,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封建社会,它代表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皇室专用色彩,皇帝穿的衣服被称为“黄袍”,天子颁发的诏书或告示被称为“黄榜”;同时,对于迷信的人来说,“黄色”也代表了天堂或阴间的神灵,出门办事要看“老黄历”,选“黄道吉日”。

2.2 中西方差异所映射的英汉习语差异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式佛教文化开始兴盛,并全面影响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的中国文化是消化佛教文化的结果,佛教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佛教强调“轮回转世”,是指个别的自我在老死之后,你今生的某些规定性---包括你的言行及其影响力,并没有随之灰飞烟灭,它们会反过来影响来世自我的形成,也就是说,今生或以前的言行造下的业对来世或将来是有影响的。因此在中国的习语中会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之说。

而对于西方文化来说,基督教是最为重要的宗教之一,西方人信仰上帝和天堂,他们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上帝的监督,每日都会进行祷告,周末还要到教堂礼拜。若有人犯了错,就会到教堂向上帝忏悔,找牧师或神父坦白自己的过错才会安心,并希望自己死后能进入天堂。因此,在西方习语中有很多关于上帝(god)、天堂(heaven)的习语,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乐世界)、Move Heaven and Earth(竭尽全力、不遗余力)等。

2.3 中西方地理环境差异所映射的英汉习语差异

中国地处亚洲中东部,东临茫茫沧海,西北部为无垠沙漠和隔壁,西南部耸立着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和全球最为高峻的青藏高原,大海、沙漠和高原为我国提供了一种天然的隔绝屏障和相对独立的、连续的文化发展环境。我国内陆腹地辽阔,以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农耕式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充分体现了“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习俗,例如“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夏天不幔五谷不结”等习语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日常农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而发源于地中海海域的西方文化则属于开放性的海洋地理环境,他们土地贫瘠,靠渔业和海洋业为生,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海洋紧密联系,因此,英语中的许多习语都与海洋、渔业和航海有关。例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九牛一毛)、all at sea(茫然不知、瞠目结舌)、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错失良机)、big fish(大亨),这些习语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西方国家独特的海洋文化,其生存条件和地理环境也在其语言及习语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

3 结语

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渐变的文化现象,它能够代表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也能使本民族的文化更加生动有趣、朴实亲切。因此,语言研究也是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文化习得才能使语言习得更加完整和深入。

【参考文献】

[1]李磊伟,李文英.文化与语言习得[J].外国语,1988(4).

[2]李霖芳.中西方习俗文化对比[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篇10

二、基于生活习俗的差异性

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往往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不同国家具有英各自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在对待很多事物的态度和观点上也是具有极大差异性的。西方文明具有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的特点,这就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以及大胆冒险的人生观,这就会在诸如“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的习语中得以体现。而英语习语中的“Breadisthestaffoflife.(面包是基础)”就体现其实用主义的生活观,“Moneytalks(钱是一切”则体现了其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的特点。而在汉语习语中,往往是要强调“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与英语国家人的不同之处。再以对待动物的态度上为例,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就会出现很多有关“狗”的英语习语,例如:“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raincatsanddogs(下倾盆大雨)”、“thedogdaysofsummer(三伏天)”、“worklikeadog(努力工作)”,等等。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狗”常常当成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其在汉语习语中就会常常被赋予贬义,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口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等等。在中国习语中往往会发现诸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赞美兔子聪明和敏捷的例子,然而,在英语习语中兔子成为了胆小的代名词,因此,“astimidasahare(像兔子一样胆小)”就会用来表达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的意义。再如,英语习语“Sixofoneandhalfadozenoftheother”是用“打”来的概念来表达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之意的,这些都是英语和汉语的生活习俗差异性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