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9 15:09: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篇1

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对学生的学会学习起到主导作用,使学生投身于各种活动中,其自主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创设学生成功的机会

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通过“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等环节,循序渐进,扩大学生成功的机会。教师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如听写比赛、书法比赛、口语交际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取得成功体验,产生学好英语的信心。这样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学习就能周而复始,最终达到掌握学法的目的。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的重心。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质疑问难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思维活动,培养“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培养学生提问习惯,不仅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肯问、不敢问,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不会问。从实际看来,学生对所教的英语单词,只是会读了,意思懂了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即使发问,也只属于浅层次的,真正的问题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敢于向课本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维,提出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的确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无疑是对学生思维的肯定,同时又开拓学生思路。学生在学习上能够提出越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养成了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找答案的思维模式。英语教学中可以简单地把发散性思维概括为:从同一来源的语言材料中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可产生多个思维结果或多个合理设想猜测。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一般按常规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定势是学生创设性认识、解决问题的大碍。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加强发散性思维练习,如:在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不适I have a ache./My hurts.等多种表达方式后,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各种句型,展开丰富的设想,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对话。这种“以图激活”法,使学生思维活跃、开放、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零散的语言知识,并形成一定知识网络,增强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能力,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学习。

四、改革评价体系,提高自主的自觉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活动的设计就要以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为标准,但如何使他们保持持久自主学习的动力?这就要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坚持因材施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这种形成性评价既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培养自主性,又使其看到不足便于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并为以后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最终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评价是一种期待。在评价学生时,用充满希望,包含情感的语言来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评价是一种鼓励。在评价中教师要多一些耐心,多付出一些感情,多给予一些信心,使学生在鼓舞中调动、发现自己的兴趣。

评价是一种交流。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让学生在评价式的交流中经历成长的喜悦,充满自信的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小学英语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奠基阶段,可以说探索引导学生参与英语学习,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英语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小学英语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英语教学要以活动课为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让每名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尽量让人人说,在说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参与欲,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实质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用以丰富和扩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练习中,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营造氛围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条件;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得以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评价方法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手段;指导学生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根本保证。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好基础,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实质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用以丰富和扩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和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练习中,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2

一、语文教学要重视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是学习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基础性环节。和有些教师不重视预习环节指导所不同的是,笔者充分强化了预习技巧指导,因为只有通过预习环节才能够让学生夯实学习基础,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在预习方法方面,笔者坚持提出预习要求和技巧指导并举的路径,让学生能够高效开展预习。首先,笔者认真搜集各种教学刊物、教学网站上有关语文预习方面的技巧,总结提炼出来传授给学生,如四步预习法、朗读感悟法、难点排除法等等,这些方面的预习技巧对学生有效开展预习活动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其次,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分析研究,将先进的理念方法与学习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预习效果。笔者和学生总结出五步预习法:一是读,通过阅读朗读来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查,查阅工具书、查阅网络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等;三是思,认真思考教学探究题,思考课后习题,对照预习要求分析教材内容;四是做,做一做习题,了解一下预习的成效;五是记,将难点内容摘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了预习的有效性针对性,为接下来的课堂探究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研究指导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高效场所,要想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增强师生互动,必须在课堂上下功夫。要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引导提高学习效率。课堂研究方式方法上大有文章,教师要深入研究做好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融洽的氛围中有效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首先,笔者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学中的提示进行思考,每节课都会出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具有探究的明确方向。这样的思考题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在线索,学生只要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探究,基本能够把握学习的要点难点。其次,笔者要求学生既要独立思考更要相互探讨,自己思考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正确,在小组里面进行讨论,大家一起研究问题的答案,能够集中智慧进行补充纠正,这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探讨,鼓励学生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一定要分个孰是孰非,通过大家的辨析讨论搞清楚问题的根源所在,探寻到准确的答案。在学生开展小组间辩论的时候,笔者侧重于为学生搭建好平台,让他们能够有效开展学习交流,而不是简单进行评判,让学生既学会协作学习,同时培养了他们民主开放包容的学习习惯。

三、语文教学要重视记忆技巧指导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而言,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既有知识点、语法知识,也有课文背诵、古文翻译等。面广量大的记忆要求容易使学生前记后忘,记忆效率低下,影响学习成效。强化记忆方法技巧指导也是语文教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尝试,认真研究心理学知识,对青春期的初中生思维特点开展了分析,针对其形象记忆好、关联记忆好的特点,在语文学习记忆中进行了方式方法的创新。一方面,笔者要求学生进行前后联动记忆,相似的知识点或者具有比较价值的内容,通过前后联动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就能够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采取联想记忆法,将一些难记的知识点与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将一些文学常识与作者的趣味知识联系起来,在脑海中形成趣味性的画面以达到巩固的效果。在记忆技巧指导上,笔者既重视向学生推广有价值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将一些非常实用的记忆技巧在班级进行推广。如课文背诵框架记忆法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当某一部分出现暂时性遗忘时,前后部分稍一连贯,就能够将这些内容回忆出来。

篇3

舞蹈的运动规律及特质在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同时,幼儿通过对舞蹈的学习也可以得到美育功能。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的生活情趣得到激发,与此同时,还能使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促进幼儿能够做到德、智、体、美、劳比较全面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幼儿的舞蹈是非常直接,并且具有具象性的。在进行多种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和其他类型的艺术教育进行比较,舞蹈教育更具有通俗性、直观性,这样幼儿就可以直接通过感官接收到教师传授的动作。所以,要想使幼儿自身素质得到非常有效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幼儿舞蹈教育是必要的。

2 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身体成长的作用

(1)幼儿学习舞蹈,可以促进他们的骨骼得到良好的生长。人们较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阶段是幼儿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的幼儿新陈代谢的速度非常快,幼儿在此时进行科学的舞蹈训练和学习,将能使他们的骨骼得到更好的生长,促进身体更好的健康发育。在对各阶段同年龄幼儿的调查中,将学习舞蹈的孩子与没有学习舞蹈的孩子进行对比,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我们发现学习舞蹈的幼儿,小班阶段平均身高增长了1~3厘米,中班阶段平均身高增长了2~3.5厘米,大班阶段平均身高增长了1~3厘米。

(2)幼儿进行舞蹈训练,可以使幼儿具有优美的体态,有利于促进幼儿优美体态的形成。通过教师教授舞蹈课程,在一定的学习与训练后,幼儿的形体逐渐转变得更加优美。腰背变得具有挺拔感,腿部因得到了一定的拉伸训练而线条变得更加笔直,颈椎的提拉训练使得脖颈的形态更加优美。通过这些基本的形体塑形使幼儿的气质得到较好的提升。同时,外界会对其体态美反馈较好的信息,从而使幼儿的自信心也得到提升。舞蹈的训练,可以使他们驼背、端肩、弯腰的不良习惯得到了纠正,这些都为孩子在今后生活中,能够拥有优美形体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3)舞蹈的训练可以使幼儿在肢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使它们在训练中都得到相应的促进与发展。在学习舞蹈时,幼儿需要进行全身各部位之间的相互配合,手眼身法步的基础训练可以科学的塑造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幼儿在进行系统的舞蹈学习后,身体的机能逐渐趋向灵活,身体的关节因柔韧性训练能够使身体动作具有更好的协调能力。动作的协调度越高,身体运动就会变得轻盈了,身体的灵活性也就越好。

(4)通过舞蹈的训练,能够让幼儿肌肉控制力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在这过程中幼儿的肌肉群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使之变得更加强韧,具有力量。幼儿身体肌肉通过训练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趋势,促进身体肌肉骨骼的生长态势具有较好的趋向性,同时还锻炼了自身肌肉的控制能力。

(5)舞蹈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心肺的功能、体能和消化系统得到提升,由于幼儿在舞蹈的过程中,相当于进行了一个全身都在运动的过程,所以在这整个过程中,幼儿的身体器官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幼儿在做每一个舞蹈动作时,都会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这样可使幼儿的心肺功能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将会消耗一定的体能。体能的消耗,使孩子的食欲得到促进,消化机能也能得到很大的增强,使身体微循环得到提升,也使身体的抵抗力得到了提高,免疫力也有所增强。幼儿舞蹈的学习,对幼儿的体质可以起到增强作用,使孩子的身体机能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3 学习幼儿舞蹈可以促使幼儿心理的健康得到较好的发展

(1)幼儿舞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道德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做人最根本的就是道德,如果没有起码的道德,即使你有一些本领和学问,也并没有什么用。”幼儿舞蹈很大一部分都具有情节性、教育性以及故事性,幼儿在表演、学习、排练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认识事物中存在的真、善、美。例如,在一些歌颂正能量的舞蹈中,通常都会演绎一些助人为乐的事迹,一些优良的品德,幼儿在学习这些舞蹈后,可以树立良好的道德观、是非观,并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优良品格。

(2)幼儿舞蹈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幼儿将处于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音乐、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中去感知最基本的身体动作运行与情感体会。这些外界因素的促使下,幼儿在舞蹈活动中能够逐渐形成最初的审美意识,产生了对美的理解,对美的鉴别能力。在不断的舞蹈学习活动中,幼儿会从舞蹈作品中获取更多样的审美元素,这些都是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基石。

(3)幼儿舞蹈有助于幼儿意志力的发展。从小就让幼儿开始练习舞蹈,可以很好地使幼儿的意志力得到锻炼。例如,舞蹈在进行肌肉韧带拉伸的训练时,将会给幼儿带来一定痛苦感,想要达到效果就需要长期的练习过程,在坚持练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力和坚定性。通过这些练习,使幼儿不怕累,不怕苦的意志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4 结束语

孩子在幼儿阶段学习舞蹈,对孩子的多方面都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舞蹈教育能够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及幼儿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还能在进行舞蹈教育过程中发现孩子很多潜在的优势。在舞蹈教育活动过的程中,大量的幼儿都表现出非常喜欢这类活动的现象,舞蹈已经成了很多幼儿的一种娱乐以及表达方式。在此同时,也成了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良好手段,对成长阶段的幼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侯松燕.幼儿园教育过程性质量与在园幼儿智力水平的关系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3.

孙智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及分析.南京体育学院,2013.

篇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强化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宴席菜肴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并辅助以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以原有的知识为载体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由于其模式的滞后性,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宴席菜肴知识的热情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是探索一条合适的教学模式。而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宴席菜肴教学中的理想模式,符合宴席菜肴的课程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本文即对宴席菜肴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改革进行全面研究。

1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中应用的内涵与认识

“行为导向”型教学改革策略是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最佳选择,使课堂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转变,从而完成职业学校宴席菜肴教学的任务。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研究,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使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基于此,在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中倡导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可以成为培养中职学生专业职业行为能力的一项有力措施。它符合中职教育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中应用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学习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笔者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中应用有以下一些认识:

1.1教育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酒店业、餐饮业等领域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酒店宴席切配、热菜制作、冷菜制作、厨房采购等部门基层岗位能力与管理能力,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教学内容

宴席菜肴教学是培养酒店及餐饮企业基层宴席菜肴制作必须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菜单设计、营养知识、食品卫生法知识、中式烹调工艺实训等相关知识制作宴席菜肴。

1.3教学过程

宴席菜肴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安排学生分小组模拟设计不同类型的宴席菜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

(1)确定不同宴席情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2)设计具体宴席的学习任务;(3)建议几种教学方法;(4) 给出要完成宴席任务应准备的教学材料和使用工具;(5)提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教师和学生应做好哪些准备;(6)最后指定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方法。

整个宴席菜肴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内容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开发性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性特点。

1.4教学组织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并多以小组进行。主要特点是:一是通过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1.5教师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下的课程教学让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因此教师是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高度参与,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掌握了学习技能。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当中的具体运用探索

2.1 教学内容定位

突出了宴席菜肴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分小组“设计和制作宴席菜肴”这个综合性大项目,让学生全过程实践了宴席菜肴实训的各项任务,全方位实践宴席菜肴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强化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创新意识。

2.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尽可能地合理,突出职业素养的养成。通过学习宴席菜肴,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宴席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在模拟餐厅,模拟高档酒店宴席制作工作场景以及工作岗位,通过让学员担任厨师长等工作岗位,了解岗位的权责义务。学员不但要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热菜、凉菜、面点等菜式菜品制作,更要学会,对于一桌宴席,如果选购食材,做好成本核算,并搭配出和谐的圆满菜肴。宴席制作不但考验一个厨师的水平,更是考验一个厨师能否融入到一个团队,与市场接轨的重要因素,更是未来一个厨师在行业中能否有所造诣的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的设计采取校企共建,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通过建立内容齐全、资源丰富的教学平台,充分满足了学生和合作企业员工自学、自测、交流和知识拓展的需要。

2.3课程考核方式

宴席菜肴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充分反应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这也符合酒店业对学生素质技能的要求。符合本课程的学生定位。具体的考核方案采用定性和定量标准,并尽可能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3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中职学校宴席菜肴教学与实践的对策建议

3.1精心设计

宴席菜肴教学和实践要本着“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将以宴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反映出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方式和工作要求等。

3.2改进教学方法

从餐饮企业管理特点和中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不断改进与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项目教学的具体任务,寓学于乐。通过采用任务教学法、课堂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视频资料教学等方法不仅让学生全面认知宴席菜肴的整个工作过程,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用科学的教学工具

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餐饮信息管理技术等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筵席菜单设计音像视频资料;制作宴席菜肴教学平台,建立“宴席菜肴教学资源库”。

篇5

中职英语泛读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英语泛读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广泛且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英语泛读课程中出现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更是为英语专业学生开阔眼界,启发学生的敏捷思维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泛读课程是一门进行大量阅读实践的学科,更加突出的是其语言信息量“大”而“泛”的特点。初次接触英语泛读这门课程,中职学生难免会将其与传统的精读课程混淆,认为泛读课程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教师像传统精读教学一样,对阅读的篇章进行精细的讲解,对段落、篇章、乃至语法都进行详细解答。实则不然,英语泛读教学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是一门相对较枯燥的课程。我们先不谈其中出现的众多生词,单是句子的结构已让学生头疼不已。加之泛读与其他阅读的不同点在于“量大”,篇幅较大且阅读时只能采用“泛泛而读”的方法,往往让学生看过几遍下来,仍是摸不着头脑。几次的挫败,学生开始对英语泛读失去了兴趣,每次谈及泛读,学生都是兴致缺缺。

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这里要提到的就是进行阅读前的准备活动,也就是我们英语教学中通常所说的“warming-up”,即

“热身活动”。这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因此,进行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一堂英语泛读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形式多样。鉴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所以,在热身活动中导入中西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介绍几种中西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1.英语学习的四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尤其是泛读课程,当中出现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异国风俗和风土人情,如果学生对于这些内容没有事先的预习和资料收集,

教师若没有进行适当的补充,那么学生对于泛读课程学习就可谓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英语泛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背景文化学习,适当地导入中西文化背景。

2.随着日益加深的中外交流的影响,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不同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产生许多阻碍。语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单纯只掌握语言符号,却不了解文化背景和底蕴,只能单纯学会流利地用英语表述,而犯下许多语用的错误,这并非真正称为英语学习。而这在英语泛读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3.中西文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在导入中西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结合语境、篇章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向学生灌输英美文化风俗。更重要的是,泛读课程的选材极为丰富,内容涉及英语国家人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等,适当导入相关中西文化内容,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起了促进作用,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二、中西文化导入的方法

1.中西方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通常在备课的时候,我便会提出“Brainstorm(头脑风暴训练)”,给予学生一至两个与篇章阅读相关联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他们可以进行结对或小组讨论,随后给予他们自由时间来各抒己见。例如,在进行“Food and culture” 这一单元泛读教学时,我便会给他们这么一个问题:“Can you brainstorm different types of food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通过中美食物的文化差异的对比,学生发言踊跃,也对该篇章所谈及的美国食物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补充法

适当的中西文化背景补充也是英语泛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前我往往会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让学生熟悉篇章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背景知识的不足很多时候会加大阅读的难度,当学生已知的知识和本身经验造成阅读障碍时,我认为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补充文化背景不单纯纠结于文字的补

充,亦可通过电影、视频、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补充。例如,在谈论“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这一话题时,我认为,学习第二外语最大的用途在于实际应用,于是就给学生看了几个简短的视频,都是英语情景对话演示的视频,第一个视频是“How to get to Nanjing road?”也就是 “How to ask directions in English(如何用英语来问路)”;第二个视频是 “Introduce yourself” 如何介绍自己;第三个视频是 “Reading signs” 如何来识别标示。此外,我还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国外标示的图片,让他们来猜测不同标示的含义,通过这些介绍,让他们对于第二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有所了解,也为接下来的篇章阅读奠定了基础。

3.人物或事件引入法

阅读当中,往往会出现许多名人或众多著名的大事件,然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熟悉这些内容,所以,教师在阅读前进行适当的引入是必需的。例如,谈论到了“Margaret Mead: the world was her home”时,许多学生都纳闷,“Margaret Mead”是谁,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世界是她的家?确实,这有点为难学生了,“Margaret Mead”(玛格丽特・米德)是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而“人类学家”这个名词却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联,我们也鲜少谈论到这个名词。因此,在热身活动时,便需要引入与“玛格丽特・米德”相关联的背景介绍,诸如她环游了世界许多地方,帮助了许多人,为维护妇女权益而奔波等内容,使学生对这个人物及背景有所了解,才不至于使他们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去理解课文,起到了更多反作用。

4.学生阐述法

每一章的内容,我都会事先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当然,所谓的预习并不是事先将要阅读的篇章进行生词、语法查阅,而是根据篇章主题进行事先预习,学生可根据主题自由选择一个题目进行阐述,可以是他们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也可以是他们对此主题的看法,均可以事先准备,在课堂的热身活动中,我便会邀请他们上台来做“Presentation”。起初,很多学生都非常羞涩,不够自信,他们不敢上台,一来担心自己的表达有误,二来担心同学的耻笑。后来,我鼓励他们,不在乎你是否犯错,我在乎的是你有没有勇气上台,将你的观点展示给大家,甚至给他们举例,教室只是个小小舞台,你们都不敢上台,以后走出社会,登上大舞台你又将如何?学生受到了鼓舞,不再害怕犯错,总是积极地抢先要上台做“Presentation”。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积极寻找相关的文化背景,与老师、同学一起分享讨论,在他们做阐述的同时,也使他们对阅读的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减轻了阅读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5.课后补充法

英语课堂的教学必定是有限的,尤其是泛读教学,单纯课堂的阅读是不够的,因此,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课外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趣味英文图片、阅读大量的英文杂志报纸、收听美国之音、英国电台等广播,参加外语角与不同的学生、外教进行交流,这些都能为学生补充更多中西文化背景知识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起到示范指点作用,课后更需要学生自己去“开垦”“收获”,更广泛地进行阅读,了解不同风情、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诸如,社会、新闻、热点、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地理、旅游、文化艺术等。鼓励他们快乐地学习,增强阅读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1999(01).

[2]高寿生.泛读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一、导入日本文化的意义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却犯了严重的语用错误的情况。也有很多日本人发现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流利但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这都是因为忽视了对日本文化的掌握。此外,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差,对学习没兴趣的通病,所以可以通过先从日本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端正专业学习思想,从而提高语言教学效率。而且,高职教育具有两重性――高等教育性和职业教育性。要求在学校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 对日企文化也要有所了解。那么, 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可以多向学生传授有关日本企业文化以及在日本企业工作应注意的基本礼仪知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以上内容得出结论,将外语教学与文化联系起来,不仅给学生的印象将会更形象更具体,避免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还能让学生了解日本人的心态和思维,更进一步加强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的交往。大学日语教学必须导入文化教学,加强文化差异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二、当今日语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精讲词汇,分析语法, 练习句型这一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日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掌握,把重点都放在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等方面,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 对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能力, 文化辨识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当今随着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国内多所高校已经意识到把语言与文化这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大部分院校日语专业设置了诸如日本概况之类的文化介绍类课程,还积极开展各种以日本文化为主题的讲座。此外,研究生教育也开设日本文化这一研究方向。这些都表明了,各高校重视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导入。但是,就目前导入日本文化的现状而言,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语言和文化未能充分和有效的结合,二者属于各自独立和相互隔离的关系。尽管各种文化类课程相继开设,但是这类课程大多是独立授课,很少与语言类课程产生直接的联系,两者不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语言与文化仍然被强制性地分开来,学生很难将在文化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主动渗透到语言习得过程中,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辅助作用不能很充分地发挥。所以,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使日语课堂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实现充分有效的结合。

第二,对于导入日语教学中的文化要素内涵与分类理解不足。导致导入文化的局限性很大。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既包括日本三道、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浅层文化,又包括礼仪习俗、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对语言表达产生影响的不应该只是那些浅显的基本知识和社会现象,更应该包括对日本民族特性以及语言起根本性影响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等深层内容。目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导入的是日本的地理、历史、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等,较少涉及深层文化部分,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片面强调日本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系统教育以及中日文化对比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将两种文化经过对比之后才能体现出彼此不同于对方的特点,所以必须先充分了解本国的文化,才能实现与他国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两种文化本质的区别及各自的精髓所在。通过这种文化认同和反思,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到中日两国文化的各自特点和不同之处,而且还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如何在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进行转换,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运用适合中日特定文化背景的恰当得体的语言。

三、高职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程度

以高职学生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得知最感兴趣的日本文化范畴以及初阶段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程度。总结分析问卷结果,目前高职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体现出一下特征。1、了解日本途径教科书、报纸杂志等纸质阅读材料排名较后。大多通过影视作品和网络途径。对日本影视作品的喜爱与了解远远超出文学作品;2、和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日企文化知识了解甚少;3、感兴趣的日本文化排名靠前的有动漫、音乐、时尚、以及樱花、茶道和武士道等日本传统艺术或工艺 , 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很片面, 缺乏对中日文化差异的认识;4、对于渐渐被中文所包容和引用的日本流行语了解程度较高。最近的流行语却了解甚少;5、对中日文化差异有一定认识。但是对反映在语言上的差异却了解甚少;6、喜爱日本影视作品的主题排名靠前的有:言情偶像剧、侦探推理剧、动漫、校园剧、喜剧等;7、喜爱日本影视作品的主题排名靠前的有:古典文学、推理侦探类。

四、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

①选择合适的日语文化教学教材

当前,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日语教材版式多样,但内容比较单一,很少涉及日本的民族心理、伦理价值、思维方式等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料。一本成功的日语教材,应该是语言与文化的结合体,既要关注培养语言能力又要强调中日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所以,本文以调查问卷的结果为基础,总结了适合学生的日语教材或日本文化教材的标准。1、增加日本文化的注释和注解份量,遵循由浅入深以及连续性、系统性的原则呈现日语与日本文化知识;2、引进一些日文原版资料以增加学习真实性;3、还应该包括学生课后阅读任务,既能使学生增强日本文化的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获得日本文化信息的能力;4、时刻体现中日文化对比,增加中日文化比较和中日文学比较的内容。

另外,词汇都具有文化伴随意义。但如今市面上的各类日语词典只收录了词汇本身的意义,对其深层的文化伴随意义却很少涉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文化伴随意义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干扰现象屡见不鲜。能找到或者编写一本《中日词汇文化伴随意义辞典》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②文化导入日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泛读课:让学生充分学习交流、研究探讨日语的话语文化,课程涉及文章题材广泛,尽可能多地学习日本的经济政治、风土人情、历史宗教、习俗风俗等。

精读课:讲解分析词汇语法时,给学生进一步阐释其风格意义、情感意义、内涵意义以及所蕴含着的民族文化意义。

听说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让学生充分领略日本文化中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掌握一些今后工作和生活中实用的对日交际文化知识。

课余时间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性的、与日语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类课程,比如“中日跨文化交际学”、“日语与日本文化”、“中日比较文学”等专题讲座或选修课程,开展日语角,邀请日本留学生参加。从而增加学生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了解掌握,并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这种差异的敏感性。

③按照文化层面和分类导入

如上所述,日本文化不仅包括日本文学、音乐、历史、地理等的浅层文化,还包括日本的交际习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及其他的深层文化。从高职高专院校日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往往容易忽视后者。

需要将日本文化彻底导入到日本教学中,必须将广义文化分成三个层面进行教学。一是深层文化。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社会交际过程中,运用词的隐含指示意义以及语篇结构、句法中蕴藏的文化,如思维模式、价值观、民族性格、道德情操、等;二是浅层文化。这一层面主要涉及典故、日常生活语、习惯用语以及非语言行为中的文化和文化背景以及相关差别。习惯用语主要涵盖歇后语、谚语、俗语、成语等等;日常交际语包括问候、称呼、招呼、关心、致谢、介绍、道歉、谦虚、宴客以及告别等礼仪和礼仪习俗等。非语言交际主要是指体态语、颜色、身势、时间以及等级观念等等。三是文化比较。随时注重给学生讲授相之相关的交际文化,通过中日之间差异的比较,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学会根据相关语境,流利、得体和准确地运用日语。

④按语言表现分类导入

调查问卷中含有以下一道问答题:“在日语中,类似于敬语,由于受文化的影响,分场合和对象使用语言表达的情况有很多。例如:「あなた的使用局限性、「老人/年寄り的使用区别等。你还知道其他的受日本文化影响的日语词汇或表达吗?请举例说明。”学生的回答总结如下:根据场合使用的人称代词「私//俺、あなた/君/、この方/この人/こいつ;敬语「死ぬ亡くなる、食べる召し上がる、もらういただく、こここちら、今日本日、あげるさしあげる、ご家族;特殊场合的特殊表达「おき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行业用语「ボス/分、先生(医者/教);根据场合不同含义不同的表达「いいです。由此可见,学生对日语中受文化影响的表达有一定了解,但并非系统具体的掌握。所以导入文化时,还可以按语言表现分类导入。主要包括:1、寒暄语;如:日本人就餐前总要说「いただきます,饭后一般还要说「ごちそうさま。不管是「いただきます,还是「ごちうそさま都含有对客观大自然的恩惠的感谢和对神的感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内心深处隐含着对万物感恩以及融于自然万物之中的文化思想。

2、词汇

词汇来源于生活,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词语的运用上。如汉语中的“洗手不干”一词,在日本却成了「足を洗う,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因为日本是稻作文化,劳作结束后需要洗脚;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劳动以后需要洗手。再比如,字典中国「お年寄り「老人都是老人的意思,为什么日本人平时几乎很少用「老人一词呢。因为「老人含有完全没有劳动能力的意思,所以是一种失礼的称呼。了解其文化背景的话,就不难理解了。弄清这些词汇的文化背景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和与日本人交流大有益处。

3、语言表达方式

篇7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其职业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教育,所学、所教应紧密联系实际,要有用、实用。但随着高中段教育的逐渐普及,职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生源呈现质量下降的趋势,个体差异加大,学生的入学成绩差异十分明显,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会主动地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更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的自学能力,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困境。特别是中职学校的英语教育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基础英语在职业教育各个专业中都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但在英语教学中,方方面面的影响都会直接导致英语教学的难度。从中职院校的硬件设施来说,还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不能运用现代教学设施来发挥学生眼、口、耳、手、脑的感知功能,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法的方面来说,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把应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语言知识讲授课、语法分析课,或者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单一,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对学好英语没有信心。学生只是听教师讲,跟教师读,没有时间去思考,去运用,没有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工具,学习后还是不能开口讲英语,不能动手写英语,更不能与人交流。从学生自身的条件来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学生的程度差别很大,程度好的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进行日常会话,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而程度差的学生甚至连26个字母都读不全,更谈不上要他们对英语听、说、读、写、译了。多数学生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混张文凭以便就业,他们不愿意下功夫,更谈不上吃苦,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活动被动应付,课堂交流不畅,课余时间不主动朗读,日常用语交流少。在教学过程中,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 

如何才能把职教英语搞好呢?从上述问题中体现出的,不仅是要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上,还要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对于这些要求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做到。而使用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将会较好地实现这些教学要求。本文拟就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初步探讨。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念 

 

行为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它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全面的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在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要完成的行为产品引导着教学过程。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由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内核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主要包括:媒体使用技术、图示思维、卡片展示、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引导课文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行为导向教学法旨在使教师变为一名主持人、一位协调者或一位监督者,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学生各种行为能力亦可以得到充分提高。 

如何把行为导向教学法引入中职英语教学当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要了解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目的。 

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还是一味地强调教师要如何教,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地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特别是在英语教学当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要求学生去学习不同于我们母语的另一种词汇及语法,而这种学习的初级阶段意味着需要不断地跟读及背诵,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英语学习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而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时候只是充当一个知识的教授者,只让学生机械地重复来达到记忆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厌烦的原因之一。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句谚语,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不应该只顾着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会学习,以使其适应今后工作中所遇到的状况。 

(二)突出“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因为中国教育的特点,使得一贯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还是教育当中的主要模式。而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上课,特别是英语课,只以知识点的教授作为上课的中心,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更会导致大片的学生更加无心向学。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行为导向教学法推翻了我们惯用的“满堂灌”形式,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行为导向法中的具体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相应的指导,让学生自己确定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让学生有更大的课堂参与空间,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有目的可循,有问题可想,有事情可做,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在课堂上无所事事,东想西想。以此达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课堂学习方式。特别针对英语课,我们可以适当地加进英语活动,比如说:学习动词可以通过让学生说出已学过的动词,让另外的学生根据单词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更符合中职院校学生的特质。 

(三)“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点。 

篇8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篇9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具体途径

1.规范教学语言,重视学生学习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教学中,要运用和谐和幽默的语言,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和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这样,就会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事情上展现出德育素养和法治思想,最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交友的原则出发,让学生对友谊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对朋友产生清晰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并鼓励和肯定学生,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拾信心。这样,学生学习的表现得到认可和鼓励,就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清晰的认知。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赏识行为和品德

篇10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虽然大多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学习,但是相比已经进入社会上的人员来说,学生在学校会学到一些非常重要并且社会不能教给我们的东西,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以及中考、高考甚至考研都会考到的思想政治。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有一定的底线和道德约束;更深刻一点,这门课还让学生开始学习法律知识,让学生能够简单地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必要时还可以合理地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根据我国教育部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升入初中以后,从初一到初三的三个年级都将会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进行一定的学习。首先,因为这门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是主要考试科目,学习上的要求就不是特别严格;其次,这门课在内容上来讲,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所以,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度就比较低,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抱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来上课,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门课,从而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良好程度,学生也不能够完全掌握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应该学会的

东西。

初中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从小学进入初中,不仅仅是年龄和身体上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在思维、智力方面都开始迅速发展,进入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对于初一学生来讲,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新环境、新集体当中,也可以更加明确和深刻地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这门课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也开始进入到法律法制的初步认识和了解当中。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七年级学生在身份上是从小学生转变为一个初中生,在环境上是从小学进入初中,一个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应该如何让他们适应呢?如何快速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当中呢?怎样与老师和同学们迅速成为朋友呢?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就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分“成长的节拍”“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生命的思考”四个单元来进行学习。其中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为了帮助七年级新生快速适应初中的新生活,分了“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三课内容,以此来帮助新生很快地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当中。到了七年的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就“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单元来进行学习。其中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符合学生进入青春期这一现状,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是为了解决学生在青春期中遇到的烦恼、不安等多种情绪问题和复杂的情感问题,让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健康成长。最后一个单元“法治新天地”引领学生初步接触法治。

到了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分“走进公共生活”“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四单元来对社会上一些公共的内容进行学习。八年级下册带领学生开始学习法律法治,从“维护宪法权威”入手,让学生认识宪法,接着“理解权利和义务”“人民当家作主”“崇尚法治精神”,体会到法治的重要性。

九年级学生对法律法治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就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学习。九年级上册分了“改革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文明与发展”“和谐与梦想”四个单元,让学生学会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九年级下册分了“我们共同的世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少年的征程”三个单元,让学生体会到要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肩负祖国未来的发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对策研究

为了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课堂效率,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我认为至少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重视度

从社会上要加大宣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上要加强法治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法治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宣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配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

(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应多举实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是非常有用的,从而主动积极地对道德与法治进行学习。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

综上所述,认真分析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学习现状后,进行“对症下药”,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