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5:09: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于法理学的理解,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Introduction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 So teaching English communicatively has been the essential goal of our educ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variou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numerous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n our count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ring home to the English teacher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nd call for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when us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2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as first thought about by Dell Hymes and later developed and supported by Canale & Swain.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are partially a reaction against the artificiality of ‘pattern-practice’ and also against the belief that consciously learning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will necessarily result in an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George Yule 2000:194).
3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LT
3.1 CLT will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in all aspects.
In ELT class, Classroom activities maximiz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use target language in a communicative way for meaningful activities. We emphasis more on meaning (messages they are creating or task they are completing) than form (correctnes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structure). Classroom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hearsal of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provide opportunity for real communication.
3.2 Activities in ELT class will emphasis on different kinds of angles.
1 Introduction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language h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English, as a universal langua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 So teaching English communicatively has been the essential goal of our education. In the long process of ELT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variou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numerous kinds of teaching approaches, especially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ve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T in our count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ring home to the English teachers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nd call for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when us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in ELT.
2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was first thought about by Dell Hymes and later developed and supported by Canale & Swain.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are partially a reaction against the artificiality of ‘pattern-practice’ and also against the belief that consciously learning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will necessarily result in an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George Yule 2000:194).
3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LT
3.1 CLT will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in all aspects.
In ELT class, Classroom activities maximize opportunities for learners to use target language in a communicative way for meaningful activities. We emphasis more on meaning (messages they are creating or task they are completing) than form (correctnes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structure). Classroom will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rehearsal of real-life situations and provide opportunity for real communication.
3.2 Activities in ELT class will emphasis on different kinds of angles.
在祖国医学里,心力衰竭属于心悸和胸痹范畴,病位在心,其发病和心气虚、心阳虚密切相关,临床上可见心悸怔忡、气短喘促、胸闷不舒、动则悸发、心痛时作等症状,故祖国医学一直沿用益气、温阳法治疗,而单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的报道很少。心主血脉,若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阳气不能鼓动血液运行;或因寒邪侵袭,寒性凝聚,而使血液运行不畅,甚至瘀阻;或因痹证发展,“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素问?痹论》)而成心痹,均会导致心脉瘀阻,而引起心悸怔忡。近年来有人经大量实验证明,气虚或阳虚动物有显著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存在着血瘀倾向。笔者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多在本虚(心气虚、心阳虚)的基础上,兼有标实(血瘀、气滞、寒凝),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所以对表现心气虚、心阳虚之心衰病人的治疗,除益气、行气、温阳、化痰外,还必须同时配伍活血化瘀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一、益气活血法
临床上,各种心力衰竭病人都有心气虚的表现,如心悸气短、动则悸发。心气虚一方面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另一方面导致脏器瘀血,即右心功能不全,所以,表现心气虚之心衰病人的治疗,除益气外,同时还要配伍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益气活血化瘀为根本治疗大法,拟以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加减。另外,气阴两虚型的心力衰竭可用生脉散配伍活血药治疗。
案例1:患者栾××,男,56岁,2004年5月10日来诊。素有心悸、胸闷10余年,5天前因劳累辛苦,遂心悸、胸闷加剧,伴有气短,动则尤甚,不能平卧,肢体水肿,尿少,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涩而数。西医查体:心界向左右两侧扩大,心率126次/min,早搏3~5次/min,二尖瓣区可闻及三级以上的收缩期杂音,腹部彭隆,有少量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中度浮肿,余阴。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全心肥大伴劳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偶发室早。腹部B超示:肝内瘀血、体积稍增大,少量腹水。中医诊断:心悸,气虚血瘀;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住院后,起初予洋地黄制剂和利尿剂等治疗,以上诸症未见改善,遂加用益气活血化瘀中药,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30g、丹参25 g、当归20 g、赤芍15 g、川芎15 g、地龙15 g、桃仁10 g、红花5 g、甘草10 g,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连用5天后,无心悸气短,浮肿减轻,每日尿量增多,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药中病机,上方化裁服20剂而愈。
二、温阳活血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传统是益气温阳法,如《伤寒杂病论》的温阳行水真武汤之类。临床上,心衰患者用温阳益气行水法治疗不效时而改用温阳活血法常有显效。方可拟真武汤(炮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加黄芪、桃仁、红花、丹参、牛膝、郁金等化裁。因为心衰病人在心气不足基础上可以发展成为阳气亏虚,而心阳失于温振鼓动导致心衰的临床表现加重。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附子、黄芪、丹参配伍有协同作用,比单一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更具有显著疗效。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标准。最近,看了《皮亚杰教育论著》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尤其是这本著作中所提出的认知发展论观点,使我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得到了很好的启发。
一、学习理论
皮亚杰在认识论基础上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学习观。他认为以往对学校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经典的看法是,学习是建立在刺激反应的图式上的,我认为这一图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完全地解释认知学习。”他认为学习不是先有刺激后又反应,而是先有反应后又刺激,刺激与反应之间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联系。学习的主体是主动地,强调主体的自身活动。
皮亚杰提倡活动学习和活动教学。他所说的活动主要是指主体的操作活动,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外部实物操作,还包括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内化了的思维动作。皮亚杰认为人类认知起源于活动,从个体的发展来说,认知的最初发生也是从动作开始的,活动使儿童的认知得以发展,他把活动看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连接点。从这一观点出发,皮亚杰认为活动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通过共同活动使智力得到发展。另外,皮亚杰还重视游戏活动在认知和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把游戏看做是“对有机体身体的发展有益的一种准备练习。”还把它作为一种使“同化与顺应之间日益不断地综合以达到完全适应”的工具。
皮亚杰还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积极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他提出主动自发的学习,“在求知过程中,主体是主动的,”“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要求儿童愿意做他所做的事情;他们应该主动,并不要求他们应该被动。”同时还强调兴趣、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是“借助于个人的需要与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活动。”认为兴趣是同化作用的动力因素。
二、启示
(1)重新考虑注入式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虽然注入式教学法在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教育方法”,注入式教学,即教学者为达到一个固定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手段而不管儿童是否愿意或有能力接受,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个体在接受新的刺激物时,往往将其与已有的图式结构进行比较,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度越高,那么学生接受新刺激物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否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被动的去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将严重阻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正如皮亚杰所说“强迫是最糟糕的教学方法。”
(2)重视游戏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时候觉得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学方法,它不仅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不良习惯,使课堂处于无组织状态。其实不然,正如皮亚杰指出,“游戏是对有机体的发展有益的一种准备练习,”“从感知运动的练习与符号这两种主要的形式看来,游戏乃是把现实同化于活动本身,活动是有其必然的持续性而且按照自我的需要改变着现实……”通过游戏活动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学生来说枯燥冗杂的学习中,同时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有重大作用的。
(3)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皮亚杰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这四个阶段是连续性和有次序性的,并且每个阶段都有他自己的阶段性特点,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都不可避免的经历这几个阶段。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时关注学生从前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之间的逻辑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教育过程同样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到繁的次序,针对不同的智力发展阶段而施以相应的教育。正如小学的品德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进入中学阶段,课程标准更多地是要求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4)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总是忙于传授新知识,这种近乎“灌输”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皮亚杰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个体的图式结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认知结构得到改变。因此,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学习,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只能起到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在保证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同时给予及时的指导,那种“灌输式”的学习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在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下,教师更应该学好新课改理论核心,改变传统性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真正自由、自主的环境当中学习,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同时教师做好指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卢F译,皮亚杰教育论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皮亚杰著,傅统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
[3]梅祖培等译,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第三卷)[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5.
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因创立发生认识论而享誉世界。为了解决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重大的哲学问题,他深入地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他从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尽管皮亚杰本人很少专门论述教育间题,但是他发现的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和道德发展的规律,无论对于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都起到一种启发作用。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2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德育教学的启示
2.1德育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他认为发展是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德育教学活动在给学生“晓之以理”时,此时的“理”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处于第二阶段,教育者不顾其发展现状提前给他讲解第四阶段或第五阶段的大道理,学生可以将这些大道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能被他们的认知结构同化,自然也不能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价值而付诸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脱节”或“知行不合一”。智力的塑造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智力发展的阶段来设计课程,教学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来拔苗助长,教学设计只有在符合思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加速思维的发展。2.2教育活动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儿童的成熟、经验和社会交往不同,儿童会按自己的速度和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这就会使有的儿童认知快些,有的儿童慢些。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考虑到这种差异性。中职学生普遍基础比较低,个别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学生,及时了解和确定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在现有班级教学的条件下,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既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又要尊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个别谈心、交流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2.3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学应保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双向互动。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认识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原因。学习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在课常教学中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单向的.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好。最有效的教师会建立并保持高度互动的课堂气氛———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为特征,而不是老师搞一言堂。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初要留有自己的看法,巧妙地导入新课。这样可以让德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首先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需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发言之后,给以有效的反馈,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地方,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进一步加以概括和提炼。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简单的予以更正。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的时间、机会,在学生的双向互动中,使每个人独有的心理世界和经验世界得以凸显,由于不同的学习者常常对某个问题的见解不同,问题解决策略不同,因此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所以,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希望,给以鼓励,要创设条件让每个学习者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使他们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助。2.4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皮亚杰主张学习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并提出了“同化”与“顺应”的概念。这意味着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要对外部信息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外部信息本身并不具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后才能被学生所真正认识和掌握。在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重要理念。教师多把德育课理解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灌输和背记,把学生视作单纯的受教育者和锻造的对象,而忽视了学生对科学理论的信仰和理解的程度大小以及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弱。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下,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不是由其内心的自我认识和自觉实践下的真实表露,而是一种阶段性的、不稳定的、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出发,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具体措施有:(1)调整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2)探索灵活教法,激发学习兴趣(3)把脉学生思想,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兴奋点、情感点、变化点;要善于捕捉信息、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的提出对人类认识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立身百行,以德为高。德育教学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实施其他教育的先决条件。德育教师应切实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把德育教学当作铸魂工程放在第一位,切实抓好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发展性。让其回归应有地位,促进课堂教学向学生的自我要求、自觉实践、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转化,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是思想道德健康的学生,并最终发展为符合社会、历史和时代需要的学生,实现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最终统一。
【关键词】 心力衰竭,充血性/中西医结合疗法;益气;温阳;活血;利湿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ynergistic action of therapy of strengthening Qi,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 to promote diuresis on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and to observe its effect on neuroendocrine factors.
【Methods】Seventy CHF patients with cardiac function of grade Ⅱ~Ⅳ which were classified into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complicated with fluid retention,were randomized into groups A (n=42) and B (n=28).Group B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with digoxin,diuretics,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nd β receptor antagonists.Group A additionally received oral use of decoction of herbal medicines of Radix Astragali,Herba Epimedii,Herba Leonuri,Rhizoma Alismatis,etc.,which has the actions of strengthening Qi,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 to promote diuresis.Four weeks constituted one treatment course.The therapeutic effect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cardiac function and neuroendocrine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observed.
【Results】In group A,24 were markedly effective,16 effective,2 in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24%;in group B,19 were markedly effective,4 effective,5 ineffectiv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214%.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group A was superior to group B (P<001).The cardiac function parameters of ejection fraction (EF),fractional shortening(FS) and cardiac index were improved in the two group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1),and the improvement of EF and CI in group A was superior to group B (P<001).The neuroendocrine factors of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angiotensin Ⅱ (ATⅡ),endothelin (ET) were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P<005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in particular in group A (P<005 compared with group B).
【Conclusion】Herbal medicines with the actions of strengthening Qi,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 to promote diuresis have an assistant ac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HF,and their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decrease of neuroendocrine factors of ANP,ATⅡand ET.
Key words:HEART FAILURE,CONGESTIVE/TCMWM therapy;STRENGTHENING QI;WARMING YANG;ACTIVATING BLOOD;REMOVING DAMPNESS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治疗棘手,因而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题。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的认识及对策均有显著进展,但心衰患者的预后并不乐观。西医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利尿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近年来中医在心力衰竭的证候研究、病因病机探讨、治疗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了解中药在治疗心衰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如下临床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
11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和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本研究的标准。
112中医气(阳)虚、血瘀、水饮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2]制定。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属于气(阳)虚并有瘀血阻滞、水饮内停的本虚标实证。主证:(1)心悸、气短,劳则加重;(2)肢冷畏寒;(3)舌暗淡、紫暗或有齿痕、瘀斑;(4)脉沉、沉弦、弦紧或沉涩。次证:(1)水肿,腰以下肿甚;(2)汗出;(3)动则喘甚;(4)咳嗽,痰多稀薄;(5)口唇青紫;(6)小便少或大便溏。
113病例纳入标准(1)临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病、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2)同时符合上述中医气(阳)虚、血瘀水饮证的诊断标准,具备主证3项,其中(1)、(2)项必备,且具备次证中的(1)项和其他任何1项。
114病例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8岁或超过70岁;(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3)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心力衰竭;(4)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的心力衰竭;(5)各种难以纠正的心律失常(f心率<60次/min或f心率>130次/min)者;(6)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7)血压超过159/99?mmHg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压病患者;(8)未满规定观察期而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不按规定用药而影响疗效或对本药过敏者。
12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患者,共70例。将所观察病例按2∶3比例和收治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西医治疗组(简称西药组)和常规西医治疗加中药组(简称中西药组)。西药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48~70岁,平均(6603±534)岁;病程6个月~15年,平均(698±567)年;心功能Ⅱ级者15例,Ⅲ级者10例,Ⅳ级者3例;病因:冠心病16例,高血压病11例,其中冠心病合高血压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合并症:陈旧性心肌梗死10例,糖尿病6例,高脂血症2例,频发房性早搏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内传导阻滞3例。中西药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45~70岁,平均(6575±641)岁;病程3个月~17年,平均(681±638)年;心功能Ⅱ级者22例,Ⅲ级者15例,Ⅳ级者5例;病因:冠心病24例,高血压病17例,其中冠心病合高血压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合并症:陈旧性心肌梗死16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症4例,频发房性早搏6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室内传导阻滞1例。基线状态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心率、血压等临床特征相似,经χ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卧床休息,低盐低脂饮食,在严密观察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原用强心、利尿药及治疗原发病的药物剂量不变,若病情需要临时注射西地兰或速尿,记录主要观察指标3?d。西药组:抗心衰常规治疗包括应用地高辛、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中西药组:在上述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中药(药物组成:生黄芪30?g,太子参30?g,仙茅10?g,仙灵脾10?g,葶苈子30?g,益母草30?g,桃仁20?g,茯苓20?g,泽泻30?g,桂枝5?g,炒酸枣仁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满2周无效者按无效病例统计。
14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神经内分泌因子专项检查血液中心房肽(ANP)、血管紧张素Ⅱ(ATⅡ)、内皮素(ET)含量的测定均采用放射免疫法。
142心功能检查用HP2500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左心功能,患者取左侧卧位,取心尖标准四腔心切面,采用面改良Simpson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及心脏指数(CI),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及收缩末内径,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FS),连续测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中西药组的总有效率较西药组为高(P<001),结果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参数比较两组治疗后EF、FS、CI均比治疗前升高(P<001),其中中西药组EF、CI的改善较西药组明显(P<001),结果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ANP、ATⅡ、ET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中ANP、ATⅡ、E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中西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果见表3。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略
表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 略
3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病程长,证候复杂,治疗棘手。根据临床表现,涉及中医学“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心痹”等范畴。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诸气皆属于肺”、“肾者水脏,主津液”。心主血即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即心气推动、阳气温煦)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肺主气即肺主宰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肾主水即肾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代谢平衡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从现代中西医学角度看,心主血、肺主气、肾主水涉及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免疫代谢等多种功能,对全身的生理功能有调节整合作用,特别与心功、心率、心律、呼吸等密切相关[3-4]。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发展在于心、肺、肾的功能紊乱,并将心衰归属于心悸、咳喘、水肿、积聚等范畴。左心衰多是心悸、咳喘并存;右心衰则多是心悸、水肿、积聚兼见。其病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阴虚生热、聚湿成痰,从而出现心悸,短气,喘息动则尤甚,不能平卧,少寐,尿少浮肿,腹胀纳少,舌质淡或暗,苔薄白或黄腻,实为本虚标实。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气(阳)虚兼血瘀水饮证,其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水饮、痰湿居多。方中生黄芪、太子参益气,仙茅、仙灵脾温阳;益母草、桃仁活血利水,葶苈子泻肺利水,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桂枝既可温阳以化饮,又能化气以利水;炒酸枣仁养血安神,因神安则气正,神惊则气乱,而心乃神之居,故宁心安神则心气得正,阳气来复,有利于心衰的纠正。诸药合用,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之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可能通过调节ANP、ET、ATⅡ的动态失衡而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血管舒缩功能的改善;同时可能改善心肌细胞增殖,减轻心室重构,从而对心衰的预后有利[5-6]。本研究中西药组治疗后血中ANP水平下降,一方面表明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有效,对心衰患者的预后有利;另一方面,由于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SNS)兴奋,使水、钠潴留,心脏容量负荷增加,心房压力增加,刺激ANP合成和释放增加,而ANP水平下降表明心房压力的减轻,间接反映了SNS、RAAS活性的降低。本研究显示对于心衰属气(阳)虚兼血瘀水饮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比单用西医抗心衰常规治疗更能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57-60.
[2]赵金铎,张镜人,张震.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5-38.
[3]王利华,郑进升.心衰患者内皮素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1999,28(3):103.
二、学材的特点本文作者观点,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不同,学材是指学习所用的材料,一门课程的学材广义上可认为是该课程全部教学资源的集合,主要功能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专业课程的典型学材应主要包括与职业岗位相同或高度接近的专业工具、应用软件、专业设备、耗材等,行动导向教学中必需的项目化教材、引导课文等,延展性学习所需的视频资料、行业网站等辅助资料。总体来看,高职专业课程的学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1.能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有目的的学习。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推进,一大部分高职专业课程已经进行了行动导向的课程改革,通过设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并分析专业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直到完成学习任务。学材不提供全部的专业信息和完成的工作计划,而是通过提供相关工具和材料,设置一系列引导问题,引领学生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制订工作计划来完成学习任务,并对获得的工作成果和经历的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3.能帮助学生从实际经验和教材抽象的描述中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材的开发必须依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接近生产现场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通过模拟的职业活动来获取职业能力。
4.学材中的核心材料应与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或生产过程高度贴近。例如在行动导向教学实施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引导课文(又称工作页)等,遵循完整工作过程的六个阶段,即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
三、学材使用环境在当前高职教育环境下,学材应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再运用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当中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施才能发挥最大效应。
1.建设以专业教室和工学结合式学习岗位为代表的教学环境。整套学材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高度仿真的专业学习环境。目前比较合适的方案是一体化教室。在一体化教室中,教师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科学、有效地设计学习岗位,让学生利用学材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
2.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学材的使用需要配合采用适合学生特点,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即行动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这里的行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学生通过主动、全面和合作式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3.建立以过程控制为基本特征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在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更加丰富,教学空间增大。课程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点应当从外部评价转向教学者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控制。
四、学材开发与设计过程学材的开发者是教师,而使用者是课程的学习者。教师应基于专业对接岗位,从学生视角出发进行学材开发。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教师而言,为一门专业课程规划和设计出一套好的学材,既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要随时更新和掌握第一手的生产现场实际情况,包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岗位工作过程、岗位工作材料等。学材的设计与开发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过程。
1.行业企业生产一线调研与分析。主要明确以下问题:行业发展现状、人才层次需求、职业发展前景、岗位对工作能力的需求、毕业生对现有课程实施后的反馈信息等,并对岗位能力进行描述和解析,找准本门课程应训练学生具备的能力条目,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或更新课程标准。
2.召开或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明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过程要素,包括工作对象、工作步骤、组织方式、工作要求、设备与工具等,还应包括在工作中所用的最新的信息技术。参会的实践专家必须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如优秀技师、班组长、车间主任或基层部门负责人等,他们工作的领域应与所接受的职业教育专业对口,具有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和足够的重要工作经验,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
3.教学项目的确定和教学实施过程设计。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更新和秩序化,尽可能选择与学习者学习和生活相关的载体,确定课程教学项目和子任务,并依照企业岗位实际过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设计。
4.学材的设计与准备。根据上述三个过程的结论设计学材。学材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硬件学材的准备,硬件学材是学习过程实施的必须支撑,主要指实际岗位工作中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工具、设备和耗材等;二是文本资料设计与准备,主要包括项目化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各任务对应引导课文的(其中必须包括任务单和任务评价表)设计与编写等;三是辅助学材的准备,根据课程特点,准备课程应用软件、课程教学视频、相关案例、网络资源库、行业技术论坛网址、在线试题库等
5.学材的发放。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将准备好的学材发放给学习者。学材发放途径要根据学材特点和学习者特征来决定。例如硬件学材必须以实物的形式发放,其他各种类型的学材可以采用开放式、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发放,并由学习者自由选择。
6.学材使用、反馈及调整。在一体化教室中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开展教学实施,进行学材使用。搜集使用中的学生反馈,结合过程评价结果和课程校内外评价意见进行学材的修改与调整。
五、学材开发实例
2010年,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单片机课程组即开始着手对《单片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课程进行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至今已满四年。经过多轮次的教学实践、反馈、调整,目前已形成教学做一体、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和一套软硬件结合、文本资料和信息化材料融合的学材。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43-02
非英语大学生的口语水平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性让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很难做到一视同仁,在新时代的日益强调口语教学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基于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口语教学模式,还是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应用,或者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讨,这些探讨并未真正从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进步水平出发,不能完全激励学生参与课堂的持续性和口语学习的主动性。"从语言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没有一个理想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各种方法理论上听起来无懈可击,但实践效果总是很难令人满意 "(邹为诚,1996:10)如何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经过了3年的探索,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综合各种口语教学法,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
1.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口语中的应用
1.1目标的梯度化。"口语课堂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持续的激励下,引导口语水平处于不同梯度的学生一步一步地养成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习惯,使口语学习成为学生的终生行为习惯的教学模式,即"教会学习,主动发展"的全面系统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即在认可每位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构起与自己口语能力相应的新的英语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它的宗旨是使学生爱上口语、会说口语,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是在口语上有困难和问题较多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目标具体,升级适度,符合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有成就感。 经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实践探索,有利于加强理性思考,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教师按学生听力和口语的综合表现成绩分 0-5 个梯度,教师对不同梯度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激励。方法如下:
(0)有欠缺的学生。学生发音较差口语课堂上懒散、迟钝、郁闷、烦躁有分心的小动作,随便说笑,几乎无法与之交流;听标准语音读单词,连词成句;爱的激励;语言激励。
(1)跟着上课的学生。学生发音有缺陷,注意力较集中,能按教师的要求记笔记。有较多的基本知识,能跟着听懂,但是整堂课沉默寡言,学习"哑巴"口语;听标准的语音材料模仿着朗读,录下声音再与原材料对比;语言激励;目标激励。
(2)懂记上课的学生。学生发音尚可,注意力集中,积极进行思考,在听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通过做笔记或者大脑记忆。能较好地回答口语问题,能复述出口语课堂的主要内容;大声地念诗、读文章,专注在字的重音和音调。复述所读到、听到的短文章;目标激励;赏识激励。
(3)联想上课的学生。学生发音尚可,对口语学习感兴趣。注重知识体系,能积极展开联想,举一反三。对教师所讲的重点知识和课后习题能主动积累并积极在课堂上或课后掌握运用。能积极在口语课堂上参与讨论并大胆发言;在读英语或者模仿跟读等时候,将自己说的录下来,然后播放找出问题与不足,加以改正;赏识激励,;评比激励 。
(4)多得上课的学生。学生发音较好,能较好地掌握知识体系,能主动地培养口语的综合概括能力,注重口语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课上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积极发言。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大胆发言努力促进个人品质、美感等方面发展,扩大口语课堂的收获;听英语广播或英语电影、电视节目,听他们的发音,还要注意看他们的口形。不要看字幕,模仿你听到的声音,即使你不确定他们在说什么;评比激励;榜样激励 。
(5)专论上课的学生。学生发音较好有口语课程自学能力和方法,对知识体系和重点知识有独到的见解,并能用语言较精确地表达出来。能举一反三地和教师或同学用英语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热爱集体并善于和老师及同学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模仿你听到的英语广播或英语电影、电视节目,找一个对提高英语水平同样感兴趣的朋友。试着更换录音资料这样你就可以互相听对方的发音。记住录完要重新听听,找出错误;榜样激励;成功激励。
1.1.1在每个学期初期,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相应梯度布置口语练习任务,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要努力奋斗,鞭策学生通过辛勤的付出来达到设定下一梯度的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在语音、听力、交流技巧等方面达到相应教学要求。
1.1.2作为教师而言,应该及时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总,将学生按梯度分成不同群体,结合所任班级的学生状况,学习基础,以及所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布置不同的作业与口语练习。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将所授班级的特长发挥的更好,在短时间内缩学生口语水平的差距,从而让班级内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1.1.3备课要满足不同梯度的学生。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同时,应该提出熟读,背诵,简单复述以及自由对话的不同层次要求,对于位于0-1梯度的学生而言,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模仿,比如说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课文,对于位于2-3梯度的学生而言,要求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复述。对于拥有比较好基础的位于4-5梯度的学生而言,应该让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能够进行流利的自由对话。
1.2依照不同梯度来安排座位。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发现,许多学生总是喜欢在教师播放录音的时候讲话,破坏课堂秩序,而这部分学生都是位于0-1梯度的学生,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自身的听力,口语基础,采取科学的作为安排方式,也就是快慢结合的排位方式。比如说可以让2-3的学生坐在中间,而位于4-5梯度的学生与位于0-1梯度的学生并排坐在前排或者后排,通过一帮一,几个带一群的布局方式可以让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一旦到了练习口语的时候,前后位之间口语比较好的学生可以与口语比较差的学生进行搭档,然后再与同为对话,位于4-5梯度的学生可以适时的帮助位于0-1梯度的学生。这样的排位方式,既可以让位于4-5梯度的学生有效的得到良好的口语练习,又可以让位于2-3梯度的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口语训练,而位于0-1梯度的学生在位于其它梯度的学生带动下,又可以学习到知识。
1.3课堂教学的梯度化。由于每一个教学任务所拥有的课时是不同的,因此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编组,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中具体的概括来说就是三步走战略。
1.3.1主义因人施教,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新课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五到七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将录音听两遍,等到学生对所要讲解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师再用五分钟的时间重点讲解句子,对较难的生词进行分析,接下来给学生十分钟的自由时间,听录音回答问题。在这十分钟的时间内,拥有比较好的基础的A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进行口语学习,而教师可以对B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听力指导,而对C层次的学生的训练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口语发音的纠正以及重点句子的讲解上。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在座位安排上面形成了一定的层次梯度,因此在进行分层次指导时不会占据很多的时间,与此相反的是教师还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再拿出五分钟时间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给学生大约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景来进行自有对话,并进行小结和布置作业。通过这样的形式,在短短的一节课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各取所需,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
1.3.2也就是要注重课堂提问的层次化。教师可以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层次,分别为难中易三个不同的层次,这样班级内的所有学生就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发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鼓励位于0-1梯度的学生勇敢的回答课堂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3.3也就是课后作业和练习布置的层次化。在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过程当中,重点应该放在对学生的听力,理解力以及说的能力的培养上。对于位于0-1梯度的学生而言,标准相对于低一些,要能够熟读课文。对于位于2-3梯度的学生而言,应该要求他们能够背诵并且对课文进行复述,另外还要拥有根据录音回答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拥有比较好的基础的位于4-5梯度的学生而言,除了要满足上述目标之外,还要能够流利,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1.4口语课堂的情景教学模式
1.4.1创造多种类的实物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学到了实用的知识,教师在设计活动情景应该更贴近学生生活,从心理上感觉到英语知识的实用性。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让位于0-1梯度的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颜色、学习用品、水果、食品等词汇,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一些与本节课主题有关的实物进教室,如在学习美国文化五大象征这一单元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带自由女神、野牛及山姆大叔的图片和芭比娃娃进入课堂。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可以用这些材料进行对话,当学生在真实的模拟环境中学到了真正的句型与词汇,学习兴趣将大幅度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将得以增强。
1.4.2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游戏集知识、趣味、竞争于一体。游戏能够使口语课堂生动起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趣味性游戏,让学生充分地表演,通过表演达到锻炼口语的目的。
(1)通过动作猜词汇。教师将事先做好的有很多词汇种类可供选择的PPT,由两名学生一组。一名学生用英语和动作来描述看到的屏幕上的词汇,另一名学生猜测。 经实践能极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或者老师做动作或发出声音,学生猜单词、句子;老师说单词、句子,学生做动作;让学生猜故事内容、想象故事结局等。只要处处留心,善于动脑,就一定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紧扣教材,知识性、趣味性强,能够给英语口语课带来欢乐的教学游戏,并将这种激情延续到课外,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
(2)通过描述猜词汇。教师在课前把关于表示"周围的人们"如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等的名词制成卡片。课上开始游戏前说明游戏做法:一名同学到教室前面,面向其他同学。教师拿出一张卡片给这位同学。这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明卡片上的这个名词,如daughter,学生可以说:
It is a child of a family. It is a girl .
It has 8 letters ./ The first letter of the word is D .
其他同学就可以猜出卡片上的名词。
又如cook,学生可以说:
It has 4 letters. It's in the sentence "My mother cooks good meals."
She or he works in the kitchen .
1.4.3模拟课堂竞赛。(1)单词接龙比赛。将全班学生按6人一组分为几个小组(可自由组合),由抽签决定比赛先后。比赛两组上台后由主持人给出一个单词,由参赛两组进行抢答,哪组抢到则由另一组往下接。单词由上一个单词的尾字母作为下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往下接:如:apple-elephant-tall-lion...每小组所提供单词必须知道单词的正确拼写并提供单词的汉语意思,否则此单词不计分。(2)口语朗读比赛。口语朗读比赛朗读内容为本年级先行教材中的课文,具体篇目是随机抽取试题、即抽即读,在比赛过程中要求同学们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
3.小结
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只要教师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就能探索出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新路子,好方法,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口语质量,本文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中的有效应用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邹为诚;如何训练口语能力——一个有实用价值和有系统的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1996年
[2]王荣宁;关于大学英语因材施教理念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金融会计专业中一门专业性和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是金融和会计知识的结合与拓展,是两者综合素质的集成,比较偏重金融知识但是对会计专业知识比如对各类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运用有极强的要求。《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对真实金融机构运作各种贷款产品的认识和独立分析和管理各种贷款产品的能力,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案例教学方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1.课程重点与难点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今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运作和管理,重点知识内容涉及贷款管理的基本规则、贷款政策、贷款管理制度、贷款种类和评定借款人信用、借款企业的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贷款担保管理、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等。特别是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必须学会综合运用宏观市场环境分析,统计信息,微观金融信息,财务报表信息,审计信息和一些金融数学模型,因此课程需要非常宽泛的统计、金融、会计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再融合系统性的贷款理论知识,所以会计专业学生在初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多多少少都会感到一些困难、复杂和困惑。
2.课程理论性、实务性较强
由于我国中等基础教育仍旧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一个知识点,而进入大学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灵学活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是建立在财务会计,货币金融,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上的综合性应用课程,更多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门课程,体现一个合格现代信贷人才综合素质的课程。
难点在于信贷的理论知识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硬性的背下来,但是对于实际灵活运用和操作时却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放眼全局,做出有效地判断,甚至有的时候对于一些理论知识也和他们现有的社会认知观有冲突,比如在分析中小企业贷款时学生总弄不懂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贷款比大公司的贷款要更难处理,过程更复杂。学生很感性的认为中小企业因为规模不大,业务不会太复杂所以财务账目更为简单,如果有好的产业项目,金融机构不是更容易获取有效资料,小的企业难道比大的企业还难处理和管理么。因为学生缺乏实际社会生活体验,他们没有在银行和企业工作的经验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所以并不了解现实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由于其一,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数量多、规模小,单个企业需要资金量少,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所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认为它们融资风险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另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差,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确定性,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很难收集到借款人的全部信息,或者收集、鉴别这些信息需要花费巨额成本,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追求规模效应等原因,所以它们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因此对于教授《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这门专业性较强,知识面要求广,而且理论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涉及到现今个人、大型,中小型企业贷款、国际商业贷款的分析、运作和风险管理等的课程时,课程结构安排上是不应同于常规教学手段的,案例教学法强调“重基础、讲应用”灵活运用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得教学知识深入浅出,生动易懂。运用案例教学法“重技能、讲操作”的原则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人员的角度有效思维,进行逻辑分析,在课堂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其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案例教学法举例说明借款企业财务分析、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管理、贷款风险管理、贷款业务操作流程、贷款营销技巧等并且增加实务操作性及技能性较强的练习,目的是能够着重结合实际解释理论知识、让学生感性和理性认知达到统一,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并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尝试
1.案例设计
针对课程理论,实务性较强,知识面广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又对于社会缺乏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按照《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每堂课的知识点设计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案例,可以从各财经报刊杂志选取相关资料,也可以根据平时搜集的信贷实例、动态信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编写案例,确定案例包括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案例还应该注重时代性,新颖及时且有当代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个人贷款以及消费信贷立法等时设计‘一个信贷经理人的一天’的案例还原真实的银行信贷职员审批个人贷款的流程以及审批理由和注意事项,学生容易自我带入角色,关注重要部分处理方法,进行逻辑性思考。
例如讲到信贷风险管理时选取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次贷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如何从一开始贷款给信用级别高的人买房,到后来商业银行放宽条件,只要贷款人同意买房,信用很差的那些贷款人商业银行也可以把他们的信用记录填成优良,从而可以办理抵押贷款,买不起房的人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买房的人多了,房价上涨,买房的人既可以住房,还可以等待房产增值,买房人并没有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用贷款替买房人把钱付了。其后,商业银行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按揭证券(MBS)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购买这些按揭证券后,设计金融衍生产品-次级债券-债务抵押债券(CDO),卖给投行的大客户,如此,次级债就全世界卖。为了打消投资者购买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担心,投资银行设计了一款新产品-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样买次级债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的话,还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风险,这样次级债就大方地卖向了全世界。看起来很美,然而一旦房价下跌,那些本来就买不起房的人又还不上钱,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亏损,整个金融链条上的机构都大面积亏损,造成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这个案例给学生解释了信贷质量管理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性。运用这些具有当代现实意义的案例,激起学生的参与讨论的兴趣,课下还积极找资料学习,不仅仅是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案例有以一当十的作用。
案例的设计还可以选择身边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案例,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助学贷款、房贷、车贷、信用卡的案例,引发学生情感的认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触发他们参与的愿望。这些具体到身边的案例的选用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学习相关的借贷理论知识,具有操作性,更具有教育和指导作用。
2.案例教学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同时运用课堂讲授和课堂讨论两种方式。以‘珠三角某制造企业贷款500万新建3间厂房’为例,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案例,企业简介、公司经营、项目情况、财务账目等,然后提出讨论问题:1该企业的承债能力和资金的周转情况如何。2借款人还款能力如何。3抵押物的情况如何。4授信可行性分析。给30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时学生要运用会计,统计知识做财务数据分析、计算企业还款能力、银行贷款风险等方面计算,对于计算结果要和这家企业的经营情况、项目目标等一起做归纳,分析等。
小组讨论时教师在一旁看、聆听,作简短引导,不做判断。小组讨论完成后,选取不超过5个小组派代表针对上面四个问题给出他们的分析和结论,这几个小组代表发完言,教师询问剩余的小组有什么补充意见或者不同意见,每个小组都要贡献出观点,最后教师点评讨论过程,客观地评析每个小组学生的表现。对于每组学生发言,教师做简要总结,肯定好的分析思路和见解,指出存在的缺失和进步空间。教师要求学生在案例讨论后作报告笔记,这样敦促学生认真参与学习并且锻炼培养学生专业性书面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深化
《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堂下给学生布置一个大作业,例如选择一个公司然后从银行的角度多方面分析这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现实经营状况等,决定这家公司是否具备某方面贷款资格。把学生分成3-4人小组让他们小组合作采集制作案例,学生的父母、亲戚有在大、中、小型企业工作的,也有的开公司的,学生可以选择身边的事例自编案例,也可以选择市面上任何一家公司做为设计案例对象,但是案例来源一定要清楚。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以银行专业的角度来分层次分析他们设计的案例,最后各组准备好材料和PPT,进行一场案例报告会。学生在整个亲身实践体验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提升了对《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案例易精不宜多,课堂语言要通俗。
每堂课的案例要按照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坚持精挑细选,决不贪多嚼不烂,让学生感到案例内容脉络清晰不重复,知其所以然。课堂讲授案例时应坚持用通俗的语言举案例、打比方让学生更容易了解专业词汇术语的含义,并反复使用这些专业词语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讨论案例问题的时候多用专业词汇术语,因为专业是需要培养的,习惯成自然。
2.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
除了案例教学,还需要大量计算训练来锻炼学生熟练掌握信贷分析的方法,所以作业和测验都必不可少。还有辅助工具的运用,比如运用Excel的内置函数进行统计与运算,做出分析表等,是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的,所以不能忽视其它教学手段的运用。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在《信贷分析和借贷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业务素质,更让学生对个人自身的财务管理,毕业后尽快适应和参与工作甚至创业也起到启发作用。案例教学还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金融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英语阅读的目的
阅读是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几乎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密不可分。我们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去阅读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有的出于好奇,有的出于查找内容,有的出于娱乐,目的之多,不一而足。Christine Nuttall (2002,11)写道: “Whatever your reasons for reading (excluding any reading for language learning ), it is not likely that you were interested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what you read ,and even less likely that you were interested in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used .You read because you wanted to get something from the writing .We will call this message :it might have been facts ,but could just as well have been enjoyment ,ideas, feelings (from a family letter ,for instance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阅读目的,阅读者不可能是因为对发音、更不可能是因为对文中的语法结构感兴趣。阅读是为了从中获取称之为“信息”的东西: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某种享受,观点,情感(如读家信))。阅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读者与作者交流,从文章中提取信息,从而构建有效而联贯的心理表征(周红,2004)。在中国英语作为外语,学生的英语阅读虽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但更应是信息交流、增长知识及能力的过程。
2.阅读理解的理论基础
根据现代语言学的交际理论,我们可以把语篇(我们阅读的主要单位)看作是作者对自己的思想、知识、经验等编码(encode)的结果(Sperber,etc,2003:4)。在作者编码的过程中,作者根据大脑中假设的阅读对象,恰如其分地给出读者所需要的内容,也就是说他基本遵循Grice合作原则中的四准则进行编码(质的准则,量的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胡壮麟,2002:253)。读者阅读语篇的过程则看作是作者编码的逆过程,是读者解码的过程,是读者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把语言符号转换成思想、知识并进而在头脑中加工成有效而连贯的心理表征过程(Sperber,etc,2003:4-5;周红,2004:1)。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作者的假设和读者的知识匹配,阅读理解顺利进行。如果在这一解码过程中,读者无法把语篇的内容转换成连贯的表征,阅读理解就发生了障碍。例如:
1)The average city dweller is already contending with the unwanted sounds of horns, engines, jackhammers, helicopters, sirens, jets and stereos.(韩志先等,2000:2)
2) In the first example, a carbon anion is formed that is stabilized by resonance (electrons delocalized over the carbonyl group and a carbon action).In the second case, a carbon anion is formed that is stabilized by the electron withdrawing inductive effect of the three chlorines. (Christine Nuttall, 2002:11)
例1中如有生词jack hammers 会影响句子的准确理解,但基本不影响句子的整体理解。例2中即使借助词典查到每一个词汇的含义,部分读者也难以理解整体。事实上,在几乎所有的语篇阅读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作者的假设和读者的知识总有不相匹配的地方,或者读者认为理解文章的线索缺少一环。但部分困难借助于词典及阅读技巧很快可以解决,而部分困难在读者知识缺陷的情况下难以解决,便成为障碍,成为影响阅读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存在着不同的形式。
3.阅读过程的因素分析
英语阅读理解过程远不至于交际理论所分析的那样简单、单纯,不受外界的影响。阅读理解过程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其过程是在大脑这一“黑匣子”中进行的(Sperber,etc,2003)。人类对阅读过程的认知随着语言学、认知神经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进步在不断地前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影响这一过程的众多因素。尽管人类还无法穷尽影响这一过程的所有因素,但我们可以放心地说,这一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物理、心理及生理的方面都会影响到阅读的过程和结果。据此,影响阅读理解的众多因素可以大致如下:
3.1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主要包括语言文字、语法。在外语的阅读过程中大部分的阅读困难是由语言文字造成的,特别是语言学习的前期;有人认为,学英语主要是词汇、语法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字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阅读困难80%以上是由于生词而造成的,只要借助于词典就可以解决。据学生反映,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困难主要是生词造成的,四级、六级大学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方面的困难还是由于生词造成的。由此可见,生词是影响语言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一个没有记住多少英语单词的人,怎么能读懂一般的英语文章呢?更不用说原版文章。同样,语法结构也影响我们的理解。我们不断学习、熟悉、掌握语法结构,使之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并在阅读过程中帮助我们解码、理解文章。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生词量的不断积累、语言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一个总觉得阅读难、阅读水平难以提高的人,其主要原因在于生词量小,记不住生词,语言知识贫乏所导致的。因此,只有不断的扩大生词量,掌握更多的语言知识,才能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减小阅读中的困难。
3.2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这里主要指除语言知识之外的世界知识,也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说的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框架(framework)之类的东西(Ungerer,2001:185)。知识是指一个人经验、阅历等方面的总称。读者的知识因素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过程、理解的程度和理解的结果。文本表面上看来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静态的实体,而实际上是作者的经历、经验、观点及态度等的反映,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语言外的动态实体,是一个把主观世界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的东西,是主观世界的客观反映。因此,一个缺少对客观世界了解的读者,很难理解对此世界的主观反映。没见过火箭的读者就难以想象火箭的构成,更难以对火箭在太空中运作情况的描述;未见过电脑的人,很难理解电脑的桌面是什么样的,菜单是什么样的。可见,读者的知识因素严重地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3.3文化因素
影响阅读的因素有时并不在于语言方面和综合知识方面,而在于文化的差异。阅读材料是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的产物,没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的背景知识,要达到对文章的理解,一般是很困难的(Gee,2000:43)。随着个人词汇量的扩大、世界知识的增加、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他所面临的阅读困难不再是以语言为主,而是以文化为主。而对于初学者或者较低阶段的学习者来说,文化因素造成的障碍有时简直是难以逾越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要学习文化,只有熟悉一定的文化才能理解一定文化的产物。当然文化和语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又深深根植于语言,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在一定的情况下语言和文化共同构成影响读者阅读理解的因素,更加加大了读者阅读理解中的困难。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既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又是文化的学习过程,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减少阅读理解中的困难。
3.4语用因素
作者(说话者)与读者(听话者)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别,前者所表达的意图和后者所识别的意图之间总不完全重合,有时读者或听话者所丢失的内容多于识别的内容,交际未达到目的。语言的形式与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之间并不完全对应,间接言语行为和言外之意常常发生,而这往往是作者的意图之所在。因此对读者和听话者来说,要不断培养一种推导“符号超载”意义的能力(熊学亮,1999:160),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意图的能力。作者的目的和意图是借助于上下文一定的语言环境表达的,所以理解上下文环境对作者的意图推理至关重要。而上下文环境在一定情况下与一定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为什么有话不直说,甚至“声东击西”呢?这种情况下,要求读者去推理作者的真正意图,而潜藏在这一意图后面的仍是交织的文化现象。
3.5推理能力方面的因素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有时我们既没有语言障碍又没有文化障碍,但我们仍难于形成对语篇的完整理解,或者说难以建立对整个语篇的连贯的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缺少推理的能力。推理,就是读者借助于语篇中明确阐述的信息和自己已具有的知识,去探知语篇中没有明确阐述的隐含信息、或者对语篇中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推测的能力(周红,2004:1)。善于推理的读者,能将语篇的各个部分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加深对语篇的理解;而不善于推理的读者,只停留在语篇的表面理解,难以形成对整个语篇的连贯的心理表征。在语篇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应不断地推理,应不断验证作者的推理,从而同作者进行交流。在语篇阅读过程完成之后,读者应借助于语篇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推断作者隐含的信息、作者的态度、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许多文章都有隐含之意、言外之意,只有借助于推理,才能发现、挖掘隐意。而推理能力的培养是许多学习者所忽视的因素。
3.6认知因素
教师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中喜欢逐字逐句,生怕漏掉什么,并且时不时地去复读;表面看来,加强对局部的理解有助于整体的理解。但这样做破坏了思维的连贯性,有碍于理解全文。阅读的目的是力求理解或吃透语篇的整体篇义,由于人的工作记忆有限,如果对局部信息“过度处理”,只能加重记忆的负担,消耗阅读者的能量,阅读者因此而变得疲劳,因而也影响了后面的认知处理质量。Rumlehart(1977)的实验证明,如果阅读者平衡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在理解质量保持70%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阅读速度,便能获得阅读速度最快、理解效果最佳的阅读效益。
3.7情感因素
早在70年代前后,人们开始关注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其中Krashen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说明语言学习者情感所处的状态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低情感过滤有利于语言学习,高情感过滤不利于语言学习(Brown,2005:280)。在情感因素中,特别是焦虑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最大(Brown 2005:141-143)。社会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认为阅读者如果没有较好的心境,再好的阅读材料也不起作用。(Jack Arnold,2000)。可见,阅读者阅读时如果焦虑过强,消耗大量的注意,会严重影响甚至阻碍认知,导致阅读无法进行。
4.对英语教学的启发
4.1习得和学得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习得”,指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者以获取信息或交流消息为目的的无意识的语言习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学得”,指的是正式的有意义的对语言规则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Brown,2005:280;张伊娜,2004:26)。
基于前面的影响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语言文字还是文化、语用、及认知因素,要解决这些因素造成的问题,主要取决于习得和学得。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拥有的资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学习者较多地处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能够从经常听到的目的语的语境中不自觉地汲取一些词汇,了解目的语语言使用者的一些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况,通过习得,可以掌握、学会一口流利的目的语。学习者较多地处在母语的环境下学习英语,只有有意识地识记,才能记住单词,扩大词汇量;只有有意识地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和运用一些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只有有意识地学习和阅读,才能掌握目的语国家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文化内容。对于外语学习者,只有把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习得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学会外语,学好外语,克服阅读中多种因素造成的困难。事实上,学得和习得两者无法完全分开,它们贯穿于任何一位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始终。对于外语学习者,学得显得尤为重要,好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要靠有意识地学习去掌握、领会。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习得,并更主动地利用学得,逐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掌握更多的语法规则和语言知识,增强语用能力,培养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更详尽地掌握目的语,成为有效和高效的英语阅读者。
4.2培养推理的能力和综合的能力
语篇只是作者对自己的经验、观点等的一个编码结果,是个静态的东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一个主动的、双向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作为认知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旺盛的精力,不断地利用作者所提供的信息推知隐含信息和未知信息,力图形成最连贯的心理表征,达到最佳的理解效果。培养推理的习惯和综合的能力。
只有经过推理,才能在看似静态的层面上找到动态的联系,把看似彼此孤立的东西有机的联系起来,把作者含而不露的东西明晰化,在作者提供信息的基础之上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同时也要综合,经过综合可以更好、更有效地理解语篇,既见“树”又见“林”,掌握语篇的中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如果说推理是作者思路的延伸或领略作者言外之意的重要途径;那么,综合可以说是作者思路的浓缩。
推理和综合是读者理解语篇的两个有效途径,是认识者参与语篇理解的主要过程。因此,在阅读实践中要不断地培养推理和综合的能力,养成推理和综合的习惯,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阅读理解中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障碍。
4.3创造有利的阅读环境
阅读的心境是很重要的因素,要力图疏导、克服阅读时的焦虑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同时保持周围环境的宁静、舒适、熟悉,排除可能造成阅读者分心、消耗注意力的东西。阅读是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只有认知、情感等因素协调进行,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5.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并就此对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但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只有靠读者在实践中不断的练习,不断的积累;阅读建议对策的有效与否也需要教师和读者在阅读教学和阅读实践中去检验。希望本文提出的建议在实践中对教师和读者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J. P. Gee.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F. Ungerer &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D. H. Brown. The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4]D. Sperber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6.
[5]Jack 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Christine Nuttall.外语阅读技巧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端木义万.谈谈外刊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8]韩志先,贺慧声,吴京汩.英语泛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