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6:02: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产品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11年农业部已经确定了40家农产品连锁经营工作联系点和80家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准备通过加强联系、指导和支持的方式推动这一新模式的健康发展。并指出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引入连锁经营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还有利于规范流通秩序,保证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为了积极引导、扶持农产品连锁经营,农业部向各地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意见》,同年又与国家工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农资连锁经营的意见》,提出要把引导、扶持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1.1形势喜人亦逼人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大、品种多。2003年,粮食产量43067万吨,糖料9670万吨,棉花487万吨,油料2805万吨,蔬菜53960万吨,烤烟201万吨,茶叶78万吨,水果1447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0万吨,水产品4690万吨。这些商品除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都成为商品需要物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都是世界罕见,形成了巨大的农产品物流。可见,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加入。而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和启动点,首先不是“产”,而是“销”,不是看你种什么,养什么,能不能把东西生产出来,而是看你能不能销得出去、赢得市场,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取得合理的收益。当今市场流通产业已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成为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决定性环节。可以说,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因此,对从事农产品市场流通的企业来说,确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形势。
1.2把握机遇,发挥优势
当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就是要抓准我国市场流通行业大发展、大调整、大推进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根本上改变设施简陋、管理粗放、交易方式落后和“脏乱差”的形象,采取综合措施,加快与批发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一是货源集中、充足,品种齐全;二是靠“买全国、卖全国”,货源稳定不断档,这是靠建立一个或若干个生产供货基地无法以做到的办法,其成本和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事实上,许多批发市场早就给大专院校、机关团体和宾馆酒楼等大单位按需按时配送农产品。不过这类配送的动作比较初级、简单。现在已涌现了象深圳布吉、天津金钟、无锡朝阳等批发市场在发展配送和连锁经营领域的成功探索和实践的典型,它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2.农产品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目前已具备发展连锁经营的条件。首先,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提高,大生产必然要求大流通,传统的分散经营的方式必将改变。其次,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为农产品规模化流通和销售奠定基础。再次,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进步。对安全消费,健康消费和文明消费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在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1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品牌共享优势差
生产连锁经营的优势就是在与连锁企业共享品牌和信誉,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而我国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加工和无标流通,假冒伪劣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许多连锁企业甚至不能提供相同的产品、服务和价格,所谓的品牌共享效应也就不能有效发挥。在构建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和流通领域标准化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特别是一些非规范认证机构和乱认证行为的出现,不断扰乱农产品标准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2.2农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产业链较短
产业链是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深加工程度和产品满足消费程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可加工程度就越深。农产品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配送、市场销售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产业。我国农产品产业链相对较短。大部分农产品都是未加工或者是简单初加工,深加工程度低,竞争能力低,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产业链短已经成为限制农产品连锁经营的桎梏。
2.3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连锁企业质次价高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关系,追求的是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个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只专注经营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这样既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又可使辅业务高效率、低成本地运作,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目前,农产品产销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供应链过长,相关企业合作关系不紧密的问题。农产品经过反复倒手,质量下降,价格提高,使消费者转向农贸市场。
2.4缺乏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支持,物流配送落后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及近年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面临着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利润降低、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在困境中突围,开辟一片蓝海市场成为当务之急[1-4]。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行业调研,以2家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作为案例,应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 中国
1案例分析
禾丰农产品公司(以下简称“禾丰”)是某市一家以生产草莓、黄白桃、甜糯玉米等为主的速冻果蔬加工企业,夏、秋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冬、春两季为生产淡季。
泰昌食品公司(以下简称“泰昌”)则是某市一家以生产水饺、面点等为主的速冻加工企业,冬、春两季是该公司的生产旺季,夏、秋两季为生产淡季。
2家企业均是华北地区具一定知名度的公司,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以及2家各自行业的竞争压力——成本居高不下、行业平均利润率降低、产品雷同且竞争力降低等等,使得两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企业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根据两家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若能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彼此带动,必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2拓界合作的优势
2.1淡旺季的生产互补、资金共享的优势
传统的速冻水饺面食行业每年的4—9月为淡季,10月至翌年3月为旺季;而速冻果蔬行业则相反,每年的12月至翌年4月为淡季,5—11月为旺季。旺季是工厂的创收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不足、资金紧缺、人手不足的缺陷;淡季是工厂的消耗季节,工厂往往存在产能过剩、资金富余、人员富余、设备闲置等问题。如何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行业淡旺季问题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2家工厂存在资源互补、共享的条件,若能跨越行业界限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产能、设备、人员、资金等,则能起到规避行业淡季、减少消耗、增加利润的功效。夏秋季节是果蔬业的旺季,以禾丰为平台(果蔬专业厂),扩大定单范围,泰昌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产能,扩大市场供应能力;冬春季节是水饺面食业的旺季,禾丰提供资金支持,协助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2家工厂的合作可达到淡旺季互补、资金共用、稳定员工的双赢局面。
2.2渠道共享的优势
2家工厂的产品都是采用冷链环节生产流通的,销售通路、客户群体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若可彼此共享对方的销售网络,可有效拓宽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如禾丰可通过泰昌的销售通路拓展部分产品的内销市场(甜玉米、糯玉米、混合菜、毛豆、薯条、烤地瓜等),泰昌则通过禾丰的国内外的渠道向客户推荐自己的产品。
转贴于中国
2.3变废为宝,增加双方边际利润的优势
不同行业对产品标准的定义不同,速冻果蔬业对加工的农产品外观、保鲜程度、口感、品质、农残等有较严格的要求,速冻果蔬业中所谓的“下脚料”大多为外观、鲜嫩程度不符合要求,多数下脚料可以作为水饺的优质原料(如香菇、西兰花、芦笋、甜玉米等),这样提高禾丰的速冻果菜产品利润的同时,也为泰昌的水饺面食生产提供了优势的原料。通过转变淡季的消耗、果蔬厂“次品”的再利用、销售网络成本的分摊等资源共享能有效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中国
3拓界合作的边际创新
2个不同且又关联的行业交叉合作,可碰撞产生出一些新的发展思路,跳出传统产品的限制,通过发展优质特色、有机蔬菜原料基地,提高产品利润,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3.1交叉利用
一般速冻水饺的旺季在冬春2季,但冬春季的蔬菜(速冻水饺的主要原料)相对夏秋季节,品种单一、价格较贵,这样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然而,速冻果蔬业的本质就是延长果蔬的保鲜期,缓解供需失衡的压力、调节果菜产销季的价格,达到反季节供应。泰昌可利用裕丰的速冻保鲜技术优势,在夏秋季为自己生产储备旺季所需的低成本、有特色的优质原料,既降低泰昌的生产成本,又能为其新产品的研发提供优质的原料。
3.2立体开发
2个行业的本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方便人们生活、缩短就餐时间、丰富饮食文化,结合2个行业的特点、两家工厂的优势,可开发出多种速冻食品、微波食品、调理食品;向微波、调理以及半成品菜肴食品发展,实施多品牌战略,迎合市场发展趋势。利用禾丰的农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绿色、有机原料基地,把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原料的概念引入到泰昌的产品生产研发中,打造成泰昌品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企业利润。如高赖氨酸玉米、绿色小米、高粱米、彩色糯玉米研发特色面点、汤圆、饺子;地瓜(黄、紫)、特种马铃薯开发丸子、汤圆;特殊颜色、特殊功能蔬菜开发的饺子等。参与多个地区的有机原料基地的认证,如我国的ofdc有机认证、欧盟的bcs有机认证、美国的ocia有机论证、日本的ics有机认证等,促进开拓国际市场。
4合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2家工厂分属不同的行业,优势组合能产生较好的边际效益,但也容易混淆彼此的主业,这是最大的隐患。2个相近而又不同的行业给管理带来了一些挑战,水饺面食业原料稳定、机器化作业,管理计划性较强;果蔬业原料不稳、手工作业、市场波动较大,经营管理必须强调灵活性。彼此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各自在自己的行业更具优势、更加专业,因此绝不能混淆各自的主业。管理要释放生产力,而不束缚生产力,这是“1+1能否大于2”的关键。
2008年的这场危机也许更像是前进路上的清道夫,使企业能静下心来思考自身的出路,与其束手无策等待经济回暖,不如积极开展新局面,希望2家企业的合作能创出一片蓝色海洋。
5参考文献
[1] 任湘怡,赵金晶.出去、进来都是商机——长三角农产品企业合作的故事[j].乡镇企业导报,2008(3):21.
[2] 刘小锋,林阿春.农业高校与农业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探讨[j].福建经济,2003(8):30.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对于促进农村和城镇经济一体化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比较少,供给预算较少和供给体系不完善,但是农村公共品的需求在逐渐增大。因此,分析农村公共品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必要的。
二、农村公共品的含义
农村公共品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由国家公共部门由于社会发展或者农村技术原因提供给农村居民的与其他消费品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也可以定义为只要国家政府提供给农民的产品与服务就可以成为农村公共品。
三、农村公共品的特征
(一)具有公共品的一般特征
普通公共品没有竞争性、排他性,并且是不可以分割的。农村公共品没有竞争性,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民对其消费时,如果多一部分消费品并不影响其成本。农村公共品没有排他性是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使用的农村公共产品数量就在本地公共品数量范围内。农村公共产品是向整个农村区域供给的,被供给区域的农民可以共同享受,不能被分割成多份。
(二)有限范围性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对特定的农村区域,一般是本区域中的农村居民可以共同使用,比如是辖区内的绿化建设,只有此辖区内的农村居民可以获益,其他区域的农民不能获益。农村区域由于交通等原因往往是偏远的,其人口、物质不能有效流通,因此,农村公共品不能让所有人受益,其具有有限范围性。比如,对于靠近海域的农村区域提供的防台风措施和靠近江河区域的农村居民提供的防洪措施并不适用于内地的大陆农村居民,此类农产品供给是有一定的范围局限性的。
(三)特殊区域性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的农村范围其气候、人口与和风俗都是相差甚远。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本地的政府单位根据本地的经济水平为了满足当地农民的经济需要发放的,因此这样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具有独特性和区域性。比如在我国靠近海域的农民有防台风措施,靠近江河的农民有防洪措施。同时,对于人口较多的农村区域,国家给予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要把握数量,满足当地大量人口;对于人口较少的农村区域,国家给予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要合理、实际,不能造成农村公共品的浪费现象。
(四)政府保障性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通常是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生存和生活的需求。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首先要满足农民的生存,保障农民的经济能力和相关的权益。我国的城乡经济一直在一体化的道路上,事实上农村的经济水平与城镇经济还是有差距,其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公共品需要增加。比如,对于农村公共品的医疗、教育供给过程是受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保护的,获益的当地政府必须严格依照国家规定实施、执行。
四、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
我国现在农村区域的物质依然比较匮乏,因此从多个方面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物质资本是固定的、基本的,是别的任何东西不能代替的,所以通过政府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尤其重要。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可以推动农村消费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缩小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之间的鸿沟。农村公共品供给实质就是物质资本积累的一个方面,是物质积累的基础,按照农村经济的需求,对农村提供水、电、交通等方面产品的供给,增加对农村的公共品供给。农村公共品供给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收入,返过来又为农村物质资本的积累创造经济条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过程中注重对农村物质资本的“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本的积累
新型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农村的物质资本可以被复制。促进农村经济高效地进步,要注重劳动力的知识储备带来的利益。劳动力资本是知识力量的主要传播者,因此,整合劳动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非常有必要的。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本的内在和外积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还是满足其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也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增加其知识储备的途径。农村教育公共品的供给发展、积累农村劳动力,培养农村知识性人才,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储备。同时,农村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上升,吸引城镇人才向农村区域发展,增加农村区域的劳动力资本积累。目前这种现象仍然较少,但是随着国家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和政策的完善,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这种现象时有可能实现的。
(三)促进农村技术资本的积累
农村经济技术的发展是农村经济进步和现代化的关键。从国外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技术资本是其他任何资本形式都代替不了的并且不可比拟的。增加农村劳动技术资本的积累,是保障、促进农村农业经济进步的最有效方式。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是进行农村经济技术积累的基础,也是其主要途径。农村公共品的对农村经济技术的供给包括对农村的水、电、交通、教育、农业技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供给。比如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有对农业生产知识的宣传、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的发放。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可以帮助农村的基本技术变为新型的高效的符合现代科技化的技术,农村基本技术的变革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的保障,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可以满足其条件促进其变革和发展。
五、结论
一、湖北省农产品跨境贸易发展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湖北省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出口大省,近几年来农产品出口值增长势头良好。统计数据显示,我省2014年省农产品出口额和增长率均高于周边农业大省,居中部第一。我省主要出口农产品有淡水产品、蔬菜、鸡蛋、生猪、罐头、茶叶。据海关统计,1-11月份湖北省淡水产品出口量2.74万吨、同比增长11.48%,创汇3.39亿美元、同比增长30.2%,水产品出口是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二位。出人意料的是茶叶则成为2014年农产品出口黑马,同比增幅达到15.8%,而其中我省水产品出口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1.36%。明显我省农产品跨境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二、湖北省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发展的特点
主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我省农产品的出口量巨大,可是不难看出现我省出口的大多是初级农产品。比如说水果蔬菜等,甚至一些水产品都是未加工直接出口的,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多少,大多是农户自己直接处理。2015年1月达到9月湖北省进出口总值为1145.1亿元,而这9个月里湖北省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865.9亿元,增长17.5%;同期,湖北省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79.2亿元,下降3.7%。发展成版块化不统一比如说以湖北潜江小龙虾为例就是跨境贸易与电子商务的不合作。潜江2014年的小龙虾产量达到4.2万吨,同比增长31.2%;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小龙虾出口创汇1.5亿美元。但是去年全国小龙虾线上销售突破百万笔,销售金额近亿元,而潜江小龙虾去年在线上总共才卖出了800万元。
三、湖北省农产品跨境电商发展困难
(一)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湖北省对于冷链物流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它是农产品跨境电商的命门,没有它,我们完不成这样一个复杂的流程,虽然我省大力的发展冷链物流,政府也扶持了很多但是我省冷链物流发展远远不能够与我省农产品庞大的出口量成正比。基础设施不完善,制冷技术不过关。造成了大量的物资损耗在运输途中,是很大的一笔损失,而且在一些地方冷链物流并没有建设到位,特别是一些山区,压根没有冷链物流,这些地方的农产品根本无法出口,只能自产自销。物流信息化落后,上下游资源缺乏整合;湖北省在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一定的进步但远远不够。而且其流通信息体系没有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信息资源较为分散,其流通的信息资源也利用不足。
(二)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缺乏
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一直到现在人民币稳定升值。而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人民币报价的商品在美元市场上的价格持续上升,直接影响到我省出口企业的销售数量和利润水平,而我省出口农产品主要是打价格战,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竞争力下降。国内外贸易政策因素。会因为一些政策的改变从而被影响。比如绿色贸易壁垒。以质量安全问题制约农产品出口。近年来湖北省出口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最出名的就是湖北红心咸鸭蛋含苏丹红这样事件,钻国内政策空子,这限制了我省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出口市场集中单一。如果这些市场的进口政策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这样会极大程度的影响会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稳定性。我省农产品的出口集中于美日俄这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没有龙头企业的带领,现阶段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大多是中小型公司杂且乱。缺少品牌农产品。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占大多数,加工农产品比重偏低。没有竞争优势。
(三)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有一些进步,但是我省大多企业品牌推广效果不佳。多数企业品牌知名度水平处于中下,没有什么名气,急需品牌推广将产品推出。只有极少品牌知名度较高市场反应良好,比如潜江虾皇、清江野鱼。湖北省大部分农产品品牌多、杂、乱、小,牌子太小太杂冲淡了品牌效应,难以形成区域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经营业主只注重眼前利益,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区域品牌的形成。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湖北东部地区的农村网络设备比较完善,但是湖北省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很少有上网条件,即便有网络设施,设备也比较落后,并不完善这直接导致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不起来。湖北省大多乡镇网络平台没有建立好,大多数农村没有网络沟通手段,使其信息传输有了断层。湖北省农业信息市场还不健全,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配制度,基层农村缺失信息流通、搜集、处理的一些基础的设施。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电商人才短缺,湖北省大多公司的公司员工主要是本地区人;没有受过相关的教育和经验;员工流失率高;企业培养计划滞后,未能适应电商发展的需要;员工未能及时适应形势变化,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机;贸易竞争力指数;竞争力
人口膨胀及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的农业领域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机化以提高粮食产量及生产率。中国近一半的土地已经实现机械化,但农产品的自给率仅维持在80%左右,保证粮食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农机作为机械行业的子行业,近年来几乎未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行业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幅已连续十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
农机购置补贴、劳动力减少、以及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是我国农机得以快速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特别是由于进城务工效益远高于务农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正持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村存量劳动力不断减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日益旺盛,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除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外,我国的农机产品出口已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这是否就代表了我国的农机在国际市场中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经过国内产业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1 我国农机市场现状及特征
1.1 农机市场格局
我国农机市场在惠农政策拉动下,已连续多年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4大类3000多种农机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产品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1)区域市场格局
如今,农机工业已成为可以代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从而得到当地政府及金融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从2012年各地区农机工业销售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山东省以21.5%的比重位居全国首位,河南以18.7%位居第二,江苏以10.2%位列第三,浙江以5.6%位列第四,上述4省内聚集了行业内51%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56%的工业销售产值。
(2)品牌格局
近十年间国家政策对农机化的大力支持,刺激了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对我国市场产业布局的加速。尚处于农机普及初始阶段背景下的我国农机市场,品牌众多、市场份额分散。随着我国消费者对精细化农机需求的上升,从客观上对生产企业在研发、制造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份额逐渐向优势品牌和品质、技术类产品聚集,受制于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销售门槛,行业内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马恒达等国际著名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纷纷抢滩我国市场,外资企业在行业中的权重进一步加大。
(3)产品结构格局
农机行业近年来一直是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但资金的投入重点多在增加产能,而非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目前我国的农机行业在选材标准、制造工业等方面尚无法同国际接轨。受农村经济水平及环境的制约,多年来始终以小型、中低端田间作业机械为主。大规模量产的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小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中小型整机领域,以及农用泵、各类机械零配件等;而大型机械以及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果林机械等精细化农机产品则较为短缺。
1.2 农机市场特征
我国农机化具有结构性不均衡的特征。按农作物机械化领域来看,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作物;按农作物种植地域来看,北方平原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南方丘陵地区;按农业开展工序来看,机械耕地机械化水平要高于机械种植和机械收割。我国各地区的农艺、种植习惯和耕作田地差异明显,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各异。冬麦区是农机产品传统销售区域,成为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收获机械的主要市场。拥有广阔耕地面积的黑龙江和新疆,农机化程度高,代表着我国大型农机具的发展方向。长江以南地区,地形复杂,以小块耕地面积为主,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与其他机械设备不同,在我国,农机的销售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农民和经销商都在观望每年出台的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出台早,市场就会启动较早,相反会滞后。在这种政府补贴政策主导购买行为的市场模式下,由于每年的补贴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很难按照去年的销售情况来预判今后的市场需求。农机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三四月份是销售农机的第一个高峰期,而到七月份秋收和冬小麦的播种又会迎来第二个销售。
2 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农机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分析
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计算最近四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我国农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我国在此期间都是农机贸易的净出口国。2010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仅为0.08,说明我国的农机产品进出叉较为明显,此时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仅接近于平均水平,尚未具备多少优势。进入2011年后,我国农机产品的TC指数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发展趋势,2011年较上年提高了0.05点,2012年较上年提高了0.13点,截止至2013年的9月份,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已达到0.29。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的逐年提高,表明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正在持续加强。同时,指数目前尚未能超过0.3,表明我国的农机产品仅具有相对微弱的出口竞争力,要成为农机贸易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2.2 研究结论与启示
对我国农机出口来说,入世的影响对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限制的不断放宽,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产品出口额由1993年的2.9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50.3亿美元,二十年间增长了8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9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47亿美元,出口额250亿美元,同比出口增加8个百分点。中国农业机械的出口市场及出口结构基本稳定,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据出口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机制造水平在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1)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农机出口产品当前以发动机、柴油发电机组、水泵、轻型柴油货车、轮式拖拉机等中小型机械以及农机零件为主,出口品类相对集中,出口排名前20位的产品约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始终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整机产品,但产品水平、技术含量等均属于较低层次。随着近年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大中型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逐渐优化,农机产品的出口结构也相应有所调整,大中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出口主力市场
一直以来,亚洲、北美洲、欧洲始终是我国农机出口的主力市场。其中,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始终占据我国农机出口总额的40%左右。由于我国出口农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因此面对对产品质量及认证等要求较高的北美洲和欧洲的出口则呈温和增长态势。在主要出口国中,2010-2012年间美国和日本始终位居前两位,约占据了我国农机出口总额24%左右的份额,显示出发达地区强大的购买力。通过实证研究,为摆脱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低层次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面对我国当前的农机产品出口现状,需要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我国的农机出口保驾护航。首先,继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出口农机产品由单纯的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售后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变。其次,需要出台具体的出口标准,以期规范农机产品的出口秩序,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以及劣质产品的出口,从而提升国产农机产品的国际形象。第二,技术核心缺失是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短板,但要求内燃机、传动等领域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并不现实。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大环境下,国内生产企业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拓宽合作领域。企业未必要全面追求自主研发,集中企业的核心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方面则可以考虑寻求国际合作。
3 结束语
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又刺激了人们对农业投入的热情。这正是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向好的重要原因,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刺激,我国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市场近年来均处于高位运行,产品保有量急剧攀升。大中型农机产品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经营创收,保有量的增长将直接影响其经营收入。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仍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除价格外尚未建立起真正优势。伴随着国际农机巨头加速布局全球致使我国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弱化,以及发达国家对低端产品需求的逐年萎缩,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显然缺乏维持长期大幅增长的内部动力。可喜的是,国内企业已逐渐意识到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与此同时,新一轮全球性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给我国农机产品带来新的机遇。相信随着出口产品技术的日臻成熟、出口区域的不断扩展,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永吉县是农业大县,国家商品粮基地,以盛产大米而闻名。在永吉县的国民生产增加值中,农副产品的增加值占28%。在农副产品的增加值中,运用商标战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是通过运用商标战略,拉长了农副产品的产业链,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1997年以来,永吉县先后注册了12个大米品牌的注册商标,将传统的水稻生产与直接销售变为水稻加工成大米再销售,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值。“永星牌”珍珠米和“万昌牌”绿色大米通过几年的商标品牌运作,先后被评为吉林省著名商标、吉林省名牌商标,并获得了“吉林省名牌产品”、“中国放心米”和绿色食品等称号,销售量由注册前的每年不足1万吨增至20__年的10万吨,销售量翻了10倍。据测算,仅这两个品牌,年可增加价值约为1亿元。
二是通过运用商标战略扩大了农副产品销售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截止到目前,永吉县共注册农副产品商标13个,通过几年的努力,永吉的大米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都设有直销网点,而且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北大湖镇盛产123苹果,没使用商标前,一直为产品销售犯难。1999年注册商标后,通过宣传,逐步打开了销路。去年,该镇生产的2万吨123苹果分别远销全国各地,特别是得到了浙江、广西、上海等地人民群众的认可,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目前,农民对市场前景非常乐观,积极投入生产,争取今年获得更好的收入。
三是通过运用商标战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永吉县人口约为40万,仅岔路河开发区、万昌所产大米增加值一项,就可使全县人均收入增加250元左右,产区农民得到的实惠更大、更明显。现在,产区农民早已告别了老式的农村土房时代,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90的农民做到了在家有电话,出门有手机,部分农民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产区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副产品商标直接为农民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实践证明,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后,其产品的经济价值也普遍得到了提升。经过综合分析永吉县农副产品商标的发展情况看,无论从商标的数量、商标的质量,还是商标的区域、品种看,发展还不平衡,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运用农副产品商标战略意义的认识。农副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利用商标战略开拓市场的观念理解不深,对商标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认识不够。永吉县水稻种植面积大,稻米产量高、质量好,历史上曾是皇粮贡米。由于缺乏对商标战略的认识,虽然注册了一部分商标,但因宣传的力度不够,品牌效应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如近的舒兰大米,远的盘锦大米、黑龙江大米都比永吉大米出名,他们大米的质量不一定比永吉的大米质量好,可是他们注重品牌战略、商标战略,社会知名度就高。可见,提高对运用商标战略、品牌战略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是农副产品商标注册率低,品种单一,使用效率不高。农副产品是永吉县的经济命脉,是农民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但到目前,全县百余种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只有13个,涉及的品种只有大米和123苹果,商标注册率仅占10%多一点。而且除“永星牌”和“万昌牌”等品牌外,其余产品都没有创出牌子,或者说牌子不响,没有得到消费者认可,主要原因是农民还处在“小农经济”的思维中,产品只注重自给自足、自产自销、年种年收年用,没有把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商标注册率、正确规范使用商标拿到日程。农副产品只要有名就行,没有在商标使用上下功夫,导致名牌少,商标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商标的价值较低。
三是农副产品商标的科技含量不高,基本上处于粗放经营,缺乏深加工、精加工,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不长。农副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目光短浅,一些季节性的农副产品生产出来后,对产品的原始形状、品种不加改变地便投放市场,只顾眼前利益,打快拳,没有把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应用到农副产品深加工上,对改变农副产品的外包装、上升到品牌缺乏理性认识。农副产品注册商标量极少,注册率低,没有自己的品牌,经济效益发挥不出来。
四是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农副产品注册商标、争创名牌产品没有相应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使农副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品牌工程不感兴趣,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三、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应采取的策略
永吉县要想“品牌兴县、品牌兴农、品牌兴商”,就要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笔者认为,要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就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向农副产品的生产者、拥有者、经营管理者灌输商标在农副产品发展和农村经济腾飞中的重要性,提高对商标作为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认识。这是做好农副产品注册商标的基础和关键。
二是要加大力度,采取有效形式和措施,扩大《商标法》《商标管理条例》的宣传,广泛交流农副产品商标的发展经验,让广大农民了解到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等商标方面的知识,积极倡导品牌工程,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共同谋求发展农副产品商标的方法和路子。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的环境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资源保护受到了约束,农产品呈现出了供求平衡的趋势,但部分资源仍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导致整个经济发展变得不平衡、不稳定。从农产品的供应上来看,耕地面积逐渐减小,但村民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在加大,所以,粮食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一)农村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难度加大
在强农惠农政策的提出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持续近5年的稳定收入和增长,增幅也超过了6%,即便是金融危机以及其他各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农村的经济也依然能稳定持续的发展。但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眼前的发展,而应该关乎于更长远的发展,在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强农惠农政策逐渐减弱,农业不会永远按照前期的方式持续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在前期高水平的基础上稳定、持续发展的难度会加大。
(二)宏观经济的运行不稳定
从目前中国整体的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去分析,中国还面临着两种情况。第一是:我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经济困难期没有过去,产能过剩,通缩的压力也呈现出递增发展的趋势,农产品的需求量供不应求,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将会成为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他们的生活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第二是:由于工业生产的速度加快,呈现出快速循环流通的?势,投资者的信心剧增,经济呈现出过热发展的动态,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极大,在治理通货膨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生产发展不稳定,食品占CPI总数过高等,都会阻碍农民的收入和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
(三)国际农业环境形势紧张
国际贸易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对外出口的次数越多,我国农村才有机会去扩大自己的农产品,从而使得国际市场能够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去发展,我国农村的农业发展也会有着显著的提升,国际渠道也会由此打通。在2008年左右,我国的农产品对外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外的需求量逐渐减小,这对我国的经济有着严重的损失,给农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过分依赖于国际贸易,给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了一些弊病,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的经济复苏还需要一段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快速而又完全的恢复,并且对于国外的农业需求量而言,也在逐渐的减少,所以中国应将农产业投向本国,扩大内需,打开国内市场,提高农村经济。
(四)各个地区发展悬殊
我国的国土面积巨大,有着丰富的资源,但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却十分悬殊,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发达地区和陪同地区、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以及农业区和牧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但由于西部大开发后,我国的西藏、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很大的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地区也不断崛起,收入变得越来越高。但一些发展中的地区,在农村建设,资源保护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相对困难,任务也是十分艰巨。
二、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刚刚提到了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一些问题,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谈到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经济的带动,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农业化已经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城乡相互发展、相互促进,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也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打造全新的农产品
农产品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农业产品的大量营销,我国实施了品牌战略,许多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是因为某个品牌,但由于品牌化战略的兴起,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品牌,这需要营销者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才能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化战略,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首先,制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只有质量过关,才能留住顾客,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加大营销力度,营销不仅仅是针对于国内人员,同样也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加大农产品的出口量,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最后,政府应给予当地农产品市场资金和宣传上的支持,将农产品市场扩大成一个企业。
(二)开发农村优秀资源
根据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的统计资料,在过去30多年,英国食品、饲料及饮料的进口一直大于出口,近10年来(1994-2003)农产品贸易更是呈现高额逆差,年平均贸易逆差为90亿英镑。2003年,英国食品、饲料及饮料的进出口总额为308.25亿英镑,其中进口为209.44亿英镑,出口为98.81亿英镑,贸易逆差为110.63亿英镑(2003年1英镑;1.8美元)。
英国出口产品以饮料和谷物为主,进口主要是水果、蔬菜和肉类。2003年,英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饮料35亿英镑,谷物13.4亿英镑,鱼类8.9亿英镑,奶产品7.6亿英镑;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水果和蔬菜49.3亿英镑,肉类33.7亿英镑,饮料33.2亿英镑,奶产品15.4亿英镑,鱼类14.4亿英镑。除了饮料类产品是净出口以外,英国其他大类农产品均呈净进口状态,如水果和蔬菜净进44.6亿英镑,肉类净进12127.6亿英镑,奶产品净进17.8亿英镑,咖啡和茶类净进1215.7亿英镑,鱼类净进口5.5亿英镑。
英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欧盟成员国。2003年,英国食品、饲料及饮料的出口中欧盟所占份额为63%,出口排名前5位中有4个是欧盟国家。其中出口爱尔兰为16.13亿英镑,法国11.87亿英镑,美国9.03亿英镑,西班牙8.59亿英镑,德国6.3亿英镑。英国食品、饲料及饮料的进口也主要来自欧盟,占64%,2003年英国前五大进口来源国均是欧盟成员国,荷兰排名第一,向英国出口26.54亿英镑,随后是法国26.39亿英镑,爱尔兰20.6亿英镑,德国14.48亿英镑和西班牙12.93亿英镑。欧盟以外向英国出口金额较大的国家有:美国8亿英镑,巴西6亿英镑,澳大利亚5亿英镑,南非4亿英镑。而中国向英国的农产品出口金额相对较小,只有1.5亿英镑左右。
从需求出发
冷冻食品和速冻方便食品是近年来英国食品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食品半成品的种类日渐丰富,食品公司还推出了许多新的低脂肪和不含脂肪的食品。素食类的食品销售量有了极大增长,绿色食品和饮料也逐渐进入主流市场。软饮料产业在英国市场的利润比较丰厚,产品包括碳酸型饮料、浓缩饮料、果汁、矿泉水及瓶装水等。
英国共有20万家食品零售商店,有员工约240万人。近年大型连锁零售业蓬勃发展,店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也趋于多样化。英国超市在全球超市业中以“自有品牌”产品而闻名。自有品牌产品也称专有商标产品,是指零售商使用与店名相同的名称或另外一个自创商标作为品牌推出的产品。英国自有品牌产品销售额已经占到超市销售总额的45%左右,自有品牌商品已经成为“质优价廉”的代名词,英国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要看超市好不好,数数自有品牌有多少”。
英国4家最大的连锁超市主导食品零售业,其市场份额达到70%。最大的超市是Tesco,市场份额为27%左右,第二大是ASDA/Walmart(沃尔玛)超市,占17%,第三大Sainsbury,份额16.2%,第四位是Safeway,份额9.5%。每家超市都有特定的消费群体。如Tesco侧重中档市场,Sainsbury侧重中高档市场,ASDA则为中低档市场。另外,以中小型超市、便民店、折扣店、专卖店等形成的零售经营网络,主要是通过连锁化经营,极大满足不断细分的消费者需求。
食品市场发展趋势。英国疯牛病及其它食品危机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方面非常重视。同时也使有机农产品近年在英国销售旺盛,其平均售价较传统农产品高20%5225%,消费者愈来愈愿意花更高的价钱购买健康安全食品。目前,英国有机食品已经进入主流市场,销售额突破10亿英镑,连锁超市占据了有机食品零售业的优势地位,占销售额的82%。有机产品范围已经扩大到了便利店。
素食主义已经成为英国增长最快的饮食风尚,1/6的人口已经或正在考虑成为素食者。素食品每年销售总额为110亿英镑。按目前增长速度,到2030年,绝大部分英国人将成为素食者。
英国心脏病及癌症的发病率较高,消费者在寻求能够增强健康的食品,如粗加工食品,保健品,新鲜的水果、果汁,低糖、低脂肪食品的销售量都在持续上升。
由于职业女性(占总劳动力的46%)和单身人群增多,没有更多时间准备饮食,因此,快餐消费增多,半成品及易加工食品也越来越受青睐。
中国优势
总体上看,近年中国对英国农产品贸易呈现顺差,且顺差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8000万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5亿美元。从1995到2004年,中国向英国出口农产品呈逐步上升趋势,2004年达到了最高峰,出口金额超过3亿美元,较1995年的1.37亿美元增长了126%。2005年1528月中国向英国出口农产品2.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2004年,中国出口到英国的农产品类别构成是:粮油产品占15%,水产品及其制品占34%,其中水产品为32.4%,而水海产品制品的比例还不到2%,园艺产品占26%,其中果蔬品13.4%,果蔬制品为11.5%,动物产品及制品占5%,其它占20%左右。从出口产品结构中可以看到,水产品及制品和园艺产品合计占总出口的60%,这两类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是我国农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的产品,而粮油产品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占比例较低,这种结构状况符合中国农业具有的比较优势及中国农业资源秉赋特点。但是中国出口产品中,粗加工和未加工产品占的比例很高,而加工制品所占的比例很低。
今后,中国下列优势产品向英国出口具有广阔的前景:
水果类产品。英国水果产量不足,每年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其中,苹果的国内产量只能满足21%左右的市场,进口数量是国内产量的3.8倍,梨的国内产量只能满足20%左右的市场,进口数量是国内产量的3.9倍;李子的国内产量只能满足9%左右的市场。
蔬菜类产品。英国每年要进口大量蔬菜以满足国内需求,其中,番茄国内产量只能满足18%左右的市场,进口数量是国内产量的4.4倍,莴苣国内产量只能满足38%左右的市场,蘑菇和花椰菜国内产量所占比例也只有近一半。
水海产品。英国主要从欧盟和欧洲自由贸易协议成员国进口水海产品,其数量占总进口40%以上,主要国家有冰岛、挪威、丹麦和爱尔兰。2003年,英国从中国进12124,237吨鱼类产品,只占总进口量的近4%,价值约4840万英镑。
深加工产品。英国深加工及粗加工农产品进口贸易额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而未加工产品的进口呈缓慢增长趋势。2003年深加工产品的进口贸易额已经达到71亿英镑,粗加工达到96亿英镑,而未加工产品仅为42亿英镑。因此,加工过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脱水蔬菜和果汁,以及加工过的水海产品在英国市场上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出口攻略
首先,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今国际市场农产品的竞争已不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上升到质量、价格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现在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严重,如欧盟从200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该法规强化了食品安全的检查手段,大大提高了食品市场准人标准。因此,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定要熟悉欧盟及英国的市场准人和食品法规,确保产品能够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标准。
其次,实施品牌战略。借鉴其它国家的做法,在英国设立或资助设立专门的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机构,聘请当地的公关、市场营销公司,通过一系列市场营销手段,在严格把好国内质量关的前提下,打造若干个著名品牌,促进中国农产品出口的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80-02
一、国内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冷链物流体系,在冷源的应用、保鲜技术的开发、相关设备技术可靠性、载货容积和重量、地面设施完善程度等方面还比较落后。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产后流通损失率高达20%~30%、12%、15%,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 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经济损失上千亿元。国家发改委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使中国的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要实现这一目标,冷链物流行业还要解决许多问题,诸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冷冻冷藏运不足;冷链物流体系有待完善,物流环节太多、易出现冷链断裂;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服务水平低; 冷链物流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上述问题归根结底是由我国冷链物流产业资金缺乏、发展不充分所造成的。
二、国内冷链物流产业投资不足的原因分析
1.冷链物流资金需求方资信状况差异大,中小冷链物流企业融资能力不强
在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参与主体在企业规模、资金实力、经营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既有大型农产品企业、冷链物流企业,也有广大分散的农户和松散的中小农产品物流企业。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较容易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而广大的农户和中小物流企业,因其规模小、实力弱、资质差而很难获得银行贷款。
2.冷链物流资金供给方供给不足、渠道不畅
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原则与松散的中小物流企业以及分散农户融资的高风险特点存在着矛盾。松散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和分散的农户在资金需求上“急、少、频”,与大型企业相比,贷款违约的风险较高,而信贷审批、监管成本和单位交易费用基本没有太大差距,因此,商业银行从风险、成本与收益的角度考虑,不愿给松散的中小物流企业和分散农户发放贷款。另外,第三方冷链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业务范围尚待开拓,其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尚待认知。
三、冷链物流产业资金导入的对策
1.组建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和松散的中小农产品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信息公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可以积聚社会闲散资金;在合作社内进行资金股份化、盈利分红,又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参与冷链物流系统建设、运营。
2.发展农超对接直供体系。我国传统农产品流通环节往往经历农户、专业合作社、中间商、分销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供应商、超市等诸多环节,流通环节多,冷链在多环节过程中易断裂。建立农超对接直供体系,连锁超市和农产品合作社依据实际情况形成紧密合作,减少中间环节,利于冷链物流模式的衔接和运作。
3.中小冷链物流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加快自身发展。为争取到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中小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应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财务透明度,树立良好的信用、财务形象,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吸引金融机构的资金注入。
4.构建中小冷链物流企业财政性信贷支持系统。可借鉴外国发展物流的经验,构建中小冷链物流企业的财政信贷支持系统。从各地方的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一定份额,一方面由财政部门对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提供直接的贷款,另一方面由财政部门设立担保机构作为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的贷款担保人,以财政预算等多种形式注入担保资金,培育信誉良好、有发展前景、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物流企业。
5.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直接补贴政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可以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户和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建造合适规模的微型冷库,鼓励农户建设水果、蔬菜恒温气调库,增加一线生产环节的低温、控温库比例。
6.提供政策性贷款扶持政策。农业发展银行应增加农产品冷链物流贷款额度、提供贷款优惠政策、运用灵活多样的贷款方案,鼓励冷链物流行业相关企业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在冷库设施建设、冷库控温技术水平提高、新型冷藏运输设备研发和冷冻冷藏车辆多元化配置等方面的发展,建立一批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冷冻冷藏库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鼓励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和农户因地制宜,建设与所经营的农产品相适应的冷藏设施。
7.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引导商业银行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建立新的信用评价标准及风险评估标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冷链物流行业,比如,根据农产品企业仓库中储存的产品和市场情况,对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对资金需求规模较小、使用周期较短的中小型冷链物流企业或农户只要提供一定的担保,即可对其提供资金支持,满足农户、中小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允许农村成立小型金融机构并加强监管,拓宽资金渠道,比如,建立物流合作银行,对合作企业,无论其企业规模大小、企业所有制如何都能享受物流银行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形式,比如提供融资租赁等方式规避风险。
8.税收优惠政策。冷链物流企业在购置冷冻冷藏车辆等固定资产时,享受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相同的税收政策。对冷链物流企业营业税率实施减半或减少征收的优惠税率,对于冷链物流企业的所得税实施按照一定比例先征后返的政策。
9.政府进行宣传引导和监督。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产品经营者保鲜、包装技术以及冷链物流知识的宣传,大力宣传冷链物流产业中的先进典型;引导和监督农产品经营企业利用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在产后商品化处理、屠宰加工环节实行低温控制,促进生鲜农产品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实现生鲜易腐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加强各相关企业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物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是“十一五”期间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课题。那什么是“三农问题”呢?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一个内容,所谓的“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产品三个领域的内容,三者之中农业物流的外延最为广泛,可以包括后两个领域,所以通常也把“三农”领域的物流统称为农业物流。所以如何促进农业物流的发展,能够降低各类农业生产资料与各类农产品在各级渠道当中的流通成本,进而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加其附加值,提高各类农业生产者的收益回报,是解决分散的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广泛分布矛盾的主要手段。
一、农业物流
1.农业物流的含义
农业物流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及其与之相关联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农药、农膜、农机具等)供应和各种农产品(粮食、水果、蔬菜等)销售过程中,一切物流活动的总称。农业物流活动按照发生的先后次序可以分为农业供应物流(种子、农药、农膜、农机具等供给)、农业生产物流(农产品的种植、嫁接等)和农业销售物流(粮食、瓜果蔬菜从农业生产者手中转移到需求者手中)。
2.农业物流的特点
农业物流与其他产业物流相比较而言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农业物流主体的特殊性。在我国农业物流参与主体主要农民,其次还包含各类企业,例如运输企业、销售企业以及市场当中各类加工企业。二是农业物流客体(包含各类农业生产资料和各种农产品)与物流工具有多样性。农业物流客体主要涵盖各种各样农产品及各类型加工产品,其中农产品中的水果、蔬菜、鲜奶、禽蛋等产品是典型的易腐食品,在各项物流活动中要求严格保鲜。三是农业物流路径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而绝大多数农村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外延区域(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农村出产的各类农产品需要运输来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需要(农产品消费的普遍性)。
二、农业物流的现状分析
农业物流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农业物流环节复杂,各级企业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以陕西省的苹果物流为例,陕西省苹果的大宗物流一般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各地的果农)产地批发市场(如洛川、白水等苹果产区)运销商(果贩)销地批发市场(例如西安市的华清路,胡家庙等)零售商(例如集贸市场、超市、水果店等)消费者。二是农业物流成本过高。我们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某地农产品积压,烂在地里,农民增产不增收,而另一方面,城里的该种农产品价格又比较高,如图1。2016年陕西“鲜桃滞销愁坏西安果农,低价出售只求不烂在地里”这样的新闻标题屡见不鲜。这是到底怎么一回事?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畅通:导致市场供给信息无法及时传输,农产品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产生大量的腐败变质,果贩们又因为物流成本过高不愿意去收购,从而导致供需不均衡,带来上述现象;流通体系不健全;成本过高(如运输中油价高、储存条件的特殊性引发的成本)等方面都推高了终端售价。三是农业物流观念缺乏,对物流的认识浅薄。除了部分农民外,绝大多数农民采用的是自产自销这种小范围物流环节,导致物流环节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平衡供需障碍。
三、农业物流的发展前景分析
从封建社会开始,我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当务之急,必须充分重视,这样才能尽快解决我国的问题。其主要构想是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为原则,要求各方积极参与,以市场为导向,以宏观大环境为支撑,行业为主管,企业为运作基础,加速农业物流的迅速发展。如何大力度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是解决现有困境的主要途径,那我们来看看如何走出困境。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产业,对农业物流予以优化管理
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业生产、农村田园文化及农家朴实生活,为人们集休闲旅游、体验和了解农村为一身的综合性场所,是服务城市和适应城市发展的农业,也是现代农业物流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如图2),例如:花溪草莓园、杨梅园自主采摘、贵阳清镇市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2.政府应当科学引导,统一整体布局与规划
在农业物流发展过程中起导向作用的是国家政府,所以国家应当对农业物流的发展进行统一整体规划。从国家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协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流体系的规划:加强相应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及其物流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开发、布局与建设,以全国为着眼点来配置物流资源;而地方政府也加快当地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与规划,完善相关的农业物流中的运输领域及领域内部配套的港口、场站等基础设施。例如,广东惠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其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它主要交易品种为蔬菜、水果、粮油、冻品、禽蛋及山珍海味等。集农产品现货交易、直销展销、包装加工、连锁配送、运输仓储、电子商务于一体,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价格指导中心和加工配送物流基地,辐射到惠州、深圳、江西、福建和港澳等地。
3.优化物流运作模式,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应用
如何衔接农业生产者与消费需求者,实现无缝对接,减少农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失,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和产品附加值,其最关键是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11月17长春市海吉星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平台启动运营,建设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平台,交易品种以粮油为主,以及知名大米、面粉和豆油。
四、结论
农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农业物流的发展,但我国的农业物流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起点低,基础薄弱,由于对农业物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相对落后,已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中国,三农问题已经受到普遍关注和充分重视,农业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农业物流将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规划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发挥其巨大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够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统一高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使农业更加快速、高效、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宇清.浅谈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J].物流科技,2005,28(8):50-52.
[2]彭小妹.浅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