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9 16:02: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管理学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xx从xxxx年成立至今,由xx艘小船、总舱位2千teu快速发展为xx多艘、总舱位42万teu以上全球排名前十的集装箱班轮公司,企业成长时间仅是国内同行xx的三分之一。这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xx全体员工为振兴民族航运业执着奋斗的峥嵘岁月,更是一段xx迅速走向世界的传奇故事,在此期间,xx实际上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在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时,仍需提炼我司的企业文化,逐步完善我司的核心价值观;
使得该企业文化能得到全体员工强烈而广泛的认同,并成为各员工认可和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使我司的企业文化真正具有给企业带来活力,促使企业提高素质,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培养良好的企业行为,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2、及时建立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
随着xx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规模也与日俱增,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中,一个企业要想始终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高其整体效能和绩效。因此,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xx应及早建立自己的绩效管理系统,否则企业发展很可能步xx的后尘而停滞不前。从公开资料获悉,xx最近十年发展迟缓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公司高层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也是因公司规模庞大、分支机构众多、产业链太长导致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反馈、信任和激励,导致xx对航运业景气敏感度降低,航运业低迷时公司业绩大幅亏损,航运业景气时公司业绩持平或微利,充分显示出公司因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而丧失了企业竞争力,而目前该公司已认识了这点,正不断加快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强各部门的合作效应。
因此切实提升企业凝聚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司的口号上,而应在公司制度上得到保证,先进公司的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系统可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团队、个体的潜能,使企业不断获得成功的管理思想和具有战略意义的、整合的管理方法。
通过绩效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绩效的持续发展;促进形成一个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使他们的工作更加投入;促使员工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感;增强企业凝聚力,改善团队绩效;通过不断的工作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建设性的、开放的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从而使各位员工和企业一起发展壮大。
3、加强xx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的成功在于选择正确的战略,正确的战略应与企业所处的环境相适应,swot是国际上最通用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强项、弱项、机遇和威胁。xx也应充分分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建立公司自己的分析矩阵,才能在竞争白热化的全球化集装箱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根据本期课程学习,我认为xx目前形势分析如下:
以上因素,企业培训讲师xx建议公司决策层在需考虑以下方面:第一,保持全球思维。不谋一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xx的企业愿景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集装箱运输物流企业,就必须坚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努力从全局上把握全球经济、贸易、航运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竞争态势,以敏锐的嗅觉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必须破除部门、单位的藩篱,以对全局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运输服务链的各个环节,增强全球协同意识。
第二,坚持战略制胜。战略是竞争催生的产物,而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战略的博弈。xx作为全球化经营的公司,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格局,必须在坚持全球思维的基础上,把战略研究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握规律和竞争趋势,力求在每一阶段发展的全局上占有先发优势。从国际班轮业运力规模发展来看,同行中的前三名在过去近十年中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运力增长速度。xxxx年,xx将达到270万teu,xx将达到180万teu,xx超过150万teu。
一、加强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发电企业档案管理既是在大市场环境下对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应用的体现,也是深化档案管理工作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要求。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加强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能够使发电企业的档案贮存和管理能力提升,其次能提高发电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三能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四能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档案的管理目的是进行利用,使其节省企业时间,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发电企业的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和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保护。因此,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档案管理是基础的一环,也是重要的一环。
发电企业是我国的一类重要企业。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也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长期以来,发电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好坏,都对其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发电企业自身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有着书本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档案既是发电企业发展经验积累的体现,也是凸显企业核心地位和竞争力的凭证。所以,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发电企业的档案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发挥档案的作用,就能提升发电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我国发电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企业档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国家的发电企业的管理现状却令人感到不安,许多发电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表现出对档案管理更高的期望值。事实上,对于电力企业中的生产者来说,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在这种期望中显然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对档案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发电企业都把生产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档案工作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这种现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短时间看不到,但却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有很多档案工作人员处在一种“说的多,做得少”的尴尬工作状态中。档案部门工资低,部门人员少,根本得不到领导的重视。
(二)信息化档案管理中的安全问题日见紧迫
在信息化环境下,许多档案资料已不仅仅是有形等的有限形式,还包含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料。因此,保证信息档案的安全将是信息化工作中的首要问题。由于电子档案的发展迅速,使得档案管理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也要同步提高,一些老员工不熟悉办公软件,而刚刚步入岗位的大学生相对缺乏工作经验,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脚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普及,数据标准化工作的完善,新的形势对档案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档案管理的计算机体系利用效率低
发电企业的档案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虽然说利用计算机能够快速地检索出所需档案,但是,我国许多发电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程度仍然很低,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的收藏和整理不到位,质量差。许多信息无法检索到的原因就是档案信息化之后没有准确的标题、文号、关键词等,最后不得不再次进行人工检索。
(四)档案管理制度松懈
许多发电企业的档案室资料遗失现象严重。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是由于企业的内部人员自我主人翁意识差,二是由于档案管理部门管理松懈,惩罚制度宽松。许多记载有重要信息的档案资料一旦损坏或是遗失,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科学合理地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企业档案管理高效化,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越的内部环境。所以说,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档案管理,做好了企业的科学管理,对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种表率。
发电企业见证了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它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许多发电企业自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健康地发展着。这些企业中有的虽然经历过市场经济的改组和重命名,但是它的档案部门中的庞大的档案资料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都能齐全、完整和系统地体现电力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经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要科学地管理好一个发电企业,必须带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待档案部门,从档案部门可以找到科学管理企业的金钥匙。那么,如何处理好发电企业的档案管理和整个企业的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呢?
三、发电企业档案管理与企业科学管理共发展
(一)企业的管理关键在科学,档案的管理关键在人
企业是由人管理的,一个大的发电企业由诸多庞杂的部门构成。要实现高效的管理并非易事,而事先这个目标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一要从精从简,部门宜少不宜多;档案的管理关键在人,人员的素质高低由企业的科学管理决定。所以,要实现档案的高效管理,必须先清理掉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从根本上杜绝人浮于事的现状;其次要加强对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既要组织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学习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又要培训他们保护档案、整体档案的技能。要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进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训,提高档案价值的利用效率。
(二)针对发电企业的特点,依法加强对档案部门的保护
发电企业的档案价值高。这些档案资料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隐藏的经济效益。所以,科学的管理要求:严格按照法律的基本要求来管理档案。对于档案的借阅和使用必须登记到位、借阅时间明确,遗失档案要追求责任到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则要加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知识的培训,提高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和地位。对于那些损坏档案、泄密档案的工作人员要依法处理。
(三)将整个企业的管理经验嫁接到档案部门,将给档案部门的价值充分利用到为企业创造价值中
企业的科学管理是一种模式,既适用于整个企业,也适用于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所以要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统一标准,齐全门类,收集有价值的档案以弥补企业的不足之处。开展网络的宣传,将档案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贯彻档案中积极的政策、方针和精神。控制好档案的安全,及时有效地为其他部门提供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斌,企业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2(12)
[2]王传宇,科技档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斌,对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困惑的思考[J]北京档案,2007(02)
[4]阎心梅,用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J]企业档案,2005(09)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使我在有关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管理心理学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获良多,深有心得。
我们通常所说企业,一般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管理是指,由企业经营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引导着整个企业的发展道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企业管理概论》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也只是了解一点点而已。但是,即便是一点点也使我认识到很多问题。
不得不说,通过了解,中国的企业,甚至整个企业界都有一种从众性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四、领导素质比较低;
五、企业缺乏新机制。
这种现象是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出现而出现的,短期内是不可能消除的,甚至永远都不可能消除,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又不全是坏事,至少起到鞭笞企业的作用。
还有,近几年来,“人性化管理的思想”越来越多地被国内企业家所重视,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实施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管理模式之一。但是,人性化管理也是一把两面刃,稍有不慎,便会走向极端,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有些企业推行人性化管理后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比如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加强了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团队合作,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些企业则不然,它们恰恰在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误导之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然而,不论怎么说,企业的发展都是靠企业的员工打拼出来的,“以人为本”这个道理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企业管理学是研究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该课程是经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到教学效果。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如何才能使学生对《企业管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呢?教师简单地依靠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势必显得内容枯燥,显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提高学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兴趣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引言是一堂课的前言,一堂课是否让学生感兴趣,开头至关重要,好的开头,有时会胜过千言万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生动、紧张、活跃的学习气氛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思维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在《企业管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导思,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时,可以问:“你们购买产品最关心产品的什么?”学生会回答:“当然是质量啊!”“什么是产品质量?”“如果说你是企业的经理,你应从何入手加强质量管理”……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另外选择案例导入,是企业管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如讲营销方式时,可以讲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细分的案例,让学生举例自己熟知的可口可乐公司饮料产品的品牌,引出课题。
二、改进企业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案例的选取要真实、贴近学生生活。也就是教师在选用案例时,要特别注意案例的合理性与真实性,避免使用一些虚构的案例,要把那些发生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经典的案例加以选择和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于课堂教学。当然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在引用真实案例时,把具体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名称、成交价格等因素加以更改,以便尊重和保守有关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如可口可乐公司的营销案例、肯德基、麦当劳的案例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商品,引入这些公司的案例,学生必然有兴趣。
2.选取的案例要简练,具有针对性。即是指案例选用必须结合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选择恰当、典型的案例,不要过长。应从授课对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出发,对于案例要适当的加工,对于冗长、复杂的案例可适当的精简、缩写后予以采用。否则,学生就会对案例失去兴趣,自然就会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
3.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将学生分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组搜集案例。每组学生分别分析讨论案例中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并让学生制作课件,在课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老师进行点评。
4.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讲实例。《企业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作为教师到企业锻炼时间毕竟时间有限,导致教师企业管理实践知识也是有限的。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由企业管理人中讲解实际工作中的管理知识和方法,学生会对管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可以从规划职业生涯方面学习管理知识,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其学习效率必然会提高。
三、将游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就是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或在激烈的竞赛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教材中的内容。“游戏教学法”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在《企业管理》教学中也可以应用。有意引进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企业管理的层次和幅度的关系时,让大家做这样的游戏:选择一定的人数,让学生排队,第一排是一位领导,第二排代表直接下属,第三排为第二排的直接下属……通过变化每排的人数,让学生理解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再通过传话游戏,(第一人对第二人说一句话,第二人传给第三人……到最后一人大声说出传的这句话,大家会发现和第一人说的有明显不同)传得人越多,信息失真越严重,说明管理层次越多,则机构臃肿,信息损耗量大,效率低。还可以通过分组比赛等游戏,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虽然是简单的游戏,但学生会很集中精力,学习效果显著。
四、通过实训和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兴趣,最重要的方法还是实践。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在生产实践中帮助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企业管理》兴趣的根本途径。学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际工作,通过了解产品设计过程,掌握生产设备的操作,熟悉专业知识及行业背景,不仅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而且为将来就业做好思想上及行动上的准备。另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学生学习市场营销内容时,让学生到“学生之家”(“学生之家”是校园内的小超市,是我校学生创业基地)进行调查研究,为“学生之家”出谋划策,进货品种、进货方式、销售策略等提出自己的方案。对学生方案进行评比,择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会非常浓厚。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和实践实训,可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熟练地操作生产设备,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经验教训,以便今后充当企业的生产骨干;同时还可避免学历越高、动手能力越差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浮躁心态和好高骛远的思想,踏踏实实学好基础知识,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作为一名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合格、实用、务实”的人才为目标,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为了加强对营销管理知识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参观、学习企业的生产、销售流程和理解企业文化精髓,有利于加深对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现状的了解,加深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通过实习调研活动,锻炼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就业和将来的工作提供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针对于此, 我在进行了三年专业课学习之后,通过对《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管理》和《管理思想史》等专业课的学习,可以说对有关管理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已经基本掌握了,但这无非只是纸上谈兵,倘若能将这些理论性的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那必定会事半功倍,达到我的学习初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企业管理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二、实习时间:
2012年6月29日至2012年7月24日
三、实习地点: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地址:延吉市朝阳街光明小区北侧。厂址:图们市图曲路365号。
四、实习单位概况: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始建于1997年8月份,座落于美丽的长白山脚下、图们江畔。是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防水材料企业。是国内较早生产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的专业生产企业之一,是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会员单位,在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09001:XX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企业拥有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拥有国内先进的大型现代化流水生产线设备,年产量已突破600万平方米,产品的配方、工艺及性能指标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企业目前已形成了“禹威”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防水卷材以及防水涂料等系列产品,其中包括柔性体、弹性体(sbs)、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乙烯丙纶高分子卷材、聚氨脂防水涂料、js复合防水涂料等,这些产品能全面满足防水工程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均获得省市优质产品称号,被吉林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名牌产品”、“用户满意产品”,被吉林省消协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被质协评为“质量担保产品”,被吉林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商标”、“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企业采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内求提高、外求发展,坚持以市场开发为主体,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方针,用优良的技术和服务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防水材料,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筑宏伟大厦。
五、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7月1日—7月14日,主要是以走访延吉市各大建筑设计院为主,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数据调查的名义,调查有关延吉市建筑业的在建工程数量和具体地址、延吉市未来的规划、建筑规模和数量等方面的数据。第二阶段从7月14日—7月24日,主要是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单位和施工方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
吉林省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李崇李总经理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防水材料基本知识,包括材料的组成成分,材料的价格,材料的性能以及我们公司的销售情况,生产情况,盈利水平等等。下午,由于里总有事出去了,我们就被安排在办公室,帮着整理一些办公室的文件。
明确完工作的内容和步骤之后,我们开始着手了。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决定以延边大学学生的身份,以科研立项的名义进行调查,主题是《金融危机对延吉市建筑行业的影响》。
真正的工作开始了,为了是我们的调查更有效率,我们对每个人的工作内容进行了分工,我则负责记录他们的调查内容,并进行整理,以下是我们在7月6日向延吉市建筑设计院总工会的朴永默朴院长调查的一些内容:
根据朴院长对目前经济形势的评价,现有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很乐观。主要原因有:国家政策的不鼓励,导致开发商可贷款金额减少,资金供应出现短缺,材料供应商也为周转资金而大幅降价销售材料。
这就是我们对每家建筑设计院所采取的调查方式,以及我们所得到的信息,信息的整理格式的样本。在接下来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同样采取了以上的方式,整理出了以上格式的调查成果。前期的工作在两周之后顺利结束了,而接下来的工作对我们来说则更具有挑战性,从7月14日~7月24日,我们将根据前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实地调查,以延边宏大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推销员的身份,直接向各大建筑商推销我们的防水材料。直接前往工地是很不安全的,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还是进行了分组,在出发前,我们都相互提出了一些应注意的事项,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安全,同时要注意每天都要对当天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向李总进行汇报。这就是我们实习的基本内容。
六、实习心得:
转眼之间,为期4周的实习已经结束了,虽然工作的时间很短暂,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经历都是刻骨铭心的,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份正规的实习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真是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工作的总结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要总结一下自己在实习期间的体会。
1、自主学习。工作后不再象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有老师,有作业,有考试,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只要你想学习,学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老员工们从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指导你工作,让你少走弯路;集团公司、公司内部有各种各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你所要作的只是甄别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哪些是你感兴趣的。
2、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现在实习工作并不象正式员工那样有明确的工作范围,如果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就可能没有事情做,所以平时就更需要主动争取多做事,这样才能多积累多提高。
3、团队精神。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必须牢记一个规则:我们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4、基本礼仪。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平时多学习,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专家请教。
5、为人处事。作为学生面对的无非是同学、老师、家长,而工作后就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关系。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其次,我想谈一下实习的意义。
实习是一种对用人单位和实习生都有益的人力资源制度安排。对接受实习生的单位而言,是发展储备人力资源的措施,可以让其低成本、大范围的选择人才,培养和发现真正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亦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的公关手段,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如实习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文化和理念,从而增强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同感并赢得声誉。
对学生而言,实习可以使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完成职业化角色的转化,发现自己真实的潜力和兴趣,以奠定良好的事业基础,也为自我成长丰富了阅历,促进整个社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我想我在学习和工作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缺乏工作经验。
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2、工作态度不够积极。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虽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没有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
3、工作时仍需追求完美。
二、学习型企业对生产管理模式的要求
1.生产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要求。制度是学习型企业改革和创新的基本保证,对标准化的制度要求很高。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管理业务、生产过程、生产操作、数据资料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促使生产和管理的有序化。学习型企业要求的制度标准化,在具体的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各种规章条例、作业标准,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条件下,进行作业操作。
2.生产管理组织的“以零件生产为核心”要求。“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是在以零件为单位对生产中编制计划、设计工艺、生产组织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在形式下的生产,企业各个生产阶段内部及其各阶段之间生产物流的单位是一致的,即均以零件为单位。以传统的“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形式相比,“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克服了生产物流之间的脱节现象,促使了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之间信息的流通,保证生产的有序发展。
3.生产管理结构的个性化要求。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满足客户需求和适应市场发展为基础,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对产品品种、价格、质量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因此,学习型企业逐步舍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的产品结构模式,建立起了个性化服务、小批量的结构方式。
4.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以“拉动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所谓“拉动式”是指对企业各环节的生产,进行下环拉动上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一切松弛点,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方式下的生产管理,保障了能以最高效的速度和质量给市场所需要的产品,降低储存率,实现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化发展。
5.生产管理手段的技术化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企业经营生产带来新的活力。尤其是CAD、CAM、MRP、CAPP、FMS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和生产的效率。同时CIMS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产品开发和设计、经营策划、生产制造和营销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并灵活的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以学习型企业模式下,才能实现生产与经营、管理与制造的一体化发展。
三、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策略
1.处理好生产准备、操作及控制系统的关系。学习型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了生产准备系统、生产操作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因此,在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处理好这三个组成系统之间的关系,保障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2.处理好企业制度、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学习型企业的发展,过度的注重了制度创新,而忽视了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这对学习型企业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政策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制度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技术来研发新的产品和生产方法,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以企业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学习型企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不断吸收和引进其他企业有效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以供企业和个人的学习,提高企业的经济活跃度。因此,企业在引进其他优秀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如对那些资金雄厚、计算机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可以直接引用ERP模式;对一些制造业企业可以先引进JIT思想,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继续推行ERP模式。
一、知识资源:企业竞争力的要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预言: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性因素。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报告指出,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知识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始于当代的管理思想。传统的管理观念一向认为工作中的know—how是企业和个人成功的关键,“知识就是力量”是众所周知的名言,离开知识,创新、创造力、判断力、效率都无从谈起。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要求企业不断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环境,而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对知识的了解、掌握、整合和利用。因此,明智的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知识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研究者也倾向于把企业作为一个知识和知识流动的组织加以研究。在这一背景下,“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终身化学习”、“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等新的管理观念应运而生。
二、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特性
在探析知识管理的特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知识的特性及其获取和传递规律进行分析。通常,人们把知识分为外显和内隐两大类。外显知识也称有形知识,可以用语言和图形表达,易于整理和进行电脑储存;内隐知识又称作无形知识,是人类积累的经验教训,隐藏于大脑之中,知识的拥有者不能完全意识到它,不能用语言全部表达。由于有形知识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利用各种载体公诸于众,进行传播和交流,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获取和共享。无形知识的获取和流动则困难得多,其传播和共享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以及沟通和互动的组织气氛。
知识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最大化共享提供有效途径。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整理、储存、传递、共享、转化的全过程。知识的特性决定了这一过程呈现以下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知识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与工业经济形态下的自然资源有本质不同,前者愈使用愈多,愈使用价值愈大,呈报酬递增规律;只有在开放的知识交换状态下,个人拥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得到增长,而不被分享和使用的知识将会老化,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因此公开和共享是知识资源充分有效利用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二是实现顺畅和持续的知识流动和交换,必须要让企业员工有共享知识的动力和人文条件。除了依赖于制度的激励以外,必须创造一个广泛参与的团队学习环境。广泛的参与将会引出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尤其有利于无形知识的显性化。三是知识量的激增、新旧知识代谢速度的加快以及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对知识的需求,要求企业在知识的获取和传递过程中尽可能低成本、快速度。知识管理的上述特性,向企业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培训体系提出了创新要求。
三、E—Learning:企业学习创新的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切合和适应了企业知识管理对学习创新的要求。以Intemet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带来了教育领域的革命,基于网络平台的电子化学习(E—Learning)变革着传统的企业培训,企业依托Intemet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将专业知识、技术经验、管理信息等传送到员工面前,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或接受培训,并将知识不断转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不断增长的财富。这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电子化学习已成为全球性企业内部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
根据基根博士的定义,E—Learning是指通过Intemet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学习中的教与学关系,从而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E—Learning包括三大要素:1、数字化学习环境。即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征。2、E—Learning资源。即经过数字化处理,可在多种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3、E—Learning方式。即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学双方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统学习比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时间的终身化、空间的网络化、学习主体的个性化、交互的平等化等。E—Learning使企业内部的知识产生和知识整合系统化,既可以提高员工的个人技能,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组织凝聚力,又密切了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它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前景看好。以联想集团为例,其持久的竞争力来源于它的组织学习能力。通过LotusNotes、视频会议系统等方式促进员工的交流与知识传播,通过Internet交互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客户学习,持续地提升其市场运作、产品研发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美国,目前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300%的速度递增,并且有60%的企业通过网络进行员工培训,据113(2(美国企业和政府在线学习预测)估算,电子化学习正以每年83%的速度发展,将达到企业总训练量的40%。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预测,到2010年,雇员人数超过500人的公司中90%以上都将采用E—Learning进行培训。对北美的市场调查表明,94%的机构认识到了E—Learning的重要性,雇员在1000人以上的公司62.7%实施了E—Learning,其中商务技能、管理艺术、沟通技巧等课程倍受欢迎。全球E—Learning#0-g场总额2001年为65亿美元,2003年增长至115亿美元;通过网络进行的职业与商务技能培训已超过IT类的总和。在我国,企业E—Learning正处于起步阶段。已经采用E—Learning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银行业、保险业、通讯业和IT业,制造业和航空业中也有一些企业。如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平安保险公司、中国移动、联想、中化集团、中国华北电力集团、东方航空公司等。由于企业培训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员工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及相关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着国内企业迅速有效地应用E—Learning,然而国际大公司如IBM、思科和国内的在线网络教育公司如北大在线等正在联手培育中国市场,在他们的推销、带动、示范下,应用E—Learning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3-0045-03
[作者简介] 陈国华,淮海工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江苏 连云港 222001)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世界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它既是一个宏观的管理理论,又是人类共创、共识的现代管理理论。随着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所有企业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竞争环境.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早已不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因此.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知识经济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已成为全世界大小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为适应时代的要求.一种全新的给企业带来强大生命力的管理理念――“学习型组织”应运而生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国权教授提出了学习型企业的定义:学习型企业是指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当今,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了“第一次生产方式革命”,即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替代手工制造单件生产方式;随后代之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即“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当今出现了诸如柔性化生产、平面网状管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生产、MRPII、ERP和生产系统的网上管理化等新方式和方法。在世界许多国家都为创建学习型社会而努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生产管理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显得略为落后。
一、我国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是相适应的。归纳起来,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生产调度为中心”控制整个生产,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然而,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并非我国所独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都走过这一相似的道路,只是我国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之前,该种生产方式就被美国、日本企业所放弃。也就是说,我国企业还没有走完“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历程之前就已经面临着“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挑战,或者说又落在了“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的浪潮之后。我国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1.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使库存大量增加
“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是指各个零部件生产阶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而后推到下一个阶段,由此逐级下推形成“串联”,平行下推形成“并联”,直到推到最后的总装配,构成了多级驱动的推进方式。由于生产是“以多动力源”的多级驱动,加上没有严格有效的计划控制和全企业的同步化均衡生产的协调,各生产阶段的制品必然会形成“长线”和“短线”。长线零部件“渲泻不畅”进入库存,加大库存量,而短线零部件影响配套装配,形成短缺件。然后,当“长线”越长,“短线”越短时,各种库存不但不能起到协调生产、保证生产连续性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在制品积压,流动资金周转慢,生产周期长,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企业生产缺乏柔性,对市场反应能力低
所谓“柔性”,就是生产的灵活性、可变性和调节性。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要求在短时期内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转换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但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编制生产计划的。投入一个产品与调整一个产品对整个计划影响较大,再加上企业生产的反馈信息比较慢,下月初才有上月末的生产统计资料,无法实现动态调查,生产严重滞后,导致生产系统速度慢。
3.生产单一(少品种)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在传统生产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方式,不但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样化经营,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产,这样的生产非常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提高效益。现代生产是充分利用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协作,组成专业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整机厂和专业化的零部件厂。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必将使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成为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
4.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
企业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是以产品为单位进行的,但又由于各生产阶段内部的生产物流是以零件为单位的。因此,作为厂一级的生产计划只能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下达到各生产阶段,即有关车间,而不能下达到生产车间内部。生产车间内部则根据厂级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工艺、对象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而厂级计划是以产品为单位编制的,对各车间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导致计划控制力弱。
二、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内容
学习型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团队化/网络化(team based/net-worked);第二,扁平化(flat);第三,市场/客户导向性(market/customer ori-ented);第四,弹性/可重构性(elastic/reconfigurable)。学习已成为学习型企业每个员工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面对新形势,学习型企业应更新生产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构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模式,“跳越”过“第一次生产方式革命”的阶段,迎接“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及现代生产方式的挑战。那么,我国企业必然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1.生产组织方面,“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生产物流是以产品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生产一个产品,要把一个个零件设计出来,再把一个个零件加工出来,即实际工作是以零件为单位进行的,从而会出现各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不一致,表现出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特性。“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工艺设计、计划编制、生产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都以零件为单位组织安排。该生产方式在各生产阶段内部和各生产阶段之间“生产物流”的单位是统一的,即以零件为单位,可使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成为“一揽子”计划。它克服了“以产品为中心”方式由于其单位口径不一致造成的生产物流间割裂和脱节,使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间的信息传递无障碍,从而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生产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统一的控制中心,即整个生产过程受到严格、有序的控制。
2.生产管理手段上,以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过程
20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已经给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包括生产管理在内的企业管理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CAD、CAPP、CAM、MRPⅡ、ERP以及现代生产系统中出现的柔性制造(FMS)等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使企业的经营计划、产品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营销等一系列活动有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但是,这种技术的巨大潜力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它以学习型企业为平台,构建现代生产运作系统,实现经营与生产一体化、制造与管理一体化的高度集成发展。
3.生产方式上,按精益生产方式组织生产
按照精益生产的要求,企业在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其具体形式是“拉动式”生产。即企业的生产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准时地组织各环节的生产,下环拉动上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松弛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拉动式”生产彻底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各环节都按自己的计划组织生产,靠大量的在制品储备保任务、保均衡的做法,做到市场需要的产品能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来,减少储存,最终做到生产与市场需要相同步。
4.品种结构方面,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和“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当今,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使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大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
5.生产管理制度方面,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国传统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生产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是我国传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生产现场,生产无序,管理混乱,“跑、冒、滴、漏”以及“脏、乱、差”等现象比比皆是。学习型企业要求的是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在管理工作中,完全按照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三、构建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企业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但离学习型企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生产管理模式更新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准备系统;二是生产操作系统;三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从而有利于加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2.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过于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然会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三者紧密相结合,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及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出新的生产方法。
3.企业在引进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
学习型企业表现为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不断引进吸纳,使员工活出生命的意义,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但是,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行单件生产方式的企业以及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计算机管理基础的企业引进MRPⅡ或ERP模式较为适宜;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加工装配型制造企业而言,首先引进准时生产(JIT)思想一般更有适应性,待企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再进行“二次引进开发创新”,推行ERP模式。无论精益生产(LP)模式还是ERP模式,对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其不适应方面。LP模式强调生产管理中消灭一切浪费,但在目前我国生产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ERP虽可以使企业库存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但需要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作支持,需较大的投资。我国的企业应积极地吸取两种先进模式的思想精华,探索二者结合方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生产管理新模式。
四、结束语
基于学习型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与传统企业相比.更能反映出学习型企业的组织特征。对于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理论方面的研究.我国许多学者做了很多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我们推动学习型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理论.从学习型组织的角度对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剖析,阐明企业生产组织、生产手段、生产方式、生产制度等方面特征,对实践中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星明,施礼明.现代生产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龚国华.生产与运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胡涛,等.论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J].北方经贸,2003,(10).
它是指课程的学习内容一定要是本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工作中所经常用到的,即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侧重于培养本专业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此,我们对过去基于结构完整性所组合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审核,将其中那些在工作过程中用得少或者根本用不着的内容坚决予以剔除,仅保留工作过程中用得着、且用得多的内容,以确保内容的实用性。
2.实践性原则。
它是指课程内容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去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为此,我们明确要求课程标准应包括能力训练情景。每个能力训练情景项目必须目标明确、程序科学、效果可检测。这是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的根本所在。
3.协调性原则。
它是指各课程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时间顺序上应相互协调,力避相互任意重复、倒置等不合理现象。由于历史的以及现实的种种原因,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顺序安排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为此,我们对本专业所学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清理与协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所学课程进行科学分类。我们将所学课程按照其作用地位不同依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四个类别。在这四类课程中,排在前面的为排在后面的起着支持服务的作用,因此,它们在教学时间上也是依次先后实施的。二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各课程类别中分别设计不同的课程。如: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设计有入学教育、军训、大学英语、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有企业常用应用文写作、管理学基础、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企业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等课程;在专业技能课程中设计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市场调查与预测、劳动与社会关系管理、工商行政管理、会务组织与管理、顶岗实习等技能课程;在专业拓展课程中设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实务等课程。三是全面清查落实课程内容的协调性。包括清查并处理各课程中已有的内容重复、不适用、位置安排不合适等等问题。
4.校企合作开发原则。
它是指课程标准的开发建设必须由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应业务专家共同完成。这是确保课程内容实用性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要求各课程标准建设小组成员中必须包含两名以上行业企业的相关业务专家。其中,校外专家主要负责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确定,校内专业老师主要负责课程的教学组织、考核设计以及资源建设等。通过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让我们全面准确地掌握社会、企业对该专业学生在知识、技能与素养方面的要求,为我们科学设计课程学习目标、选取课程教学内容提供重要依据。
二、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设计
在高职层面,对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我们认为,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内容结构直接决定着其规范的范围,也就直接决定着其作用发挥的大小。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课程标准的规范与指导作用,我们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结构的指导思想确定为:能较全面规范并指导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即新开发建设的课程标准既遵循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思想,又不拘泥于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内容,而是指导范围应更广、指导作用应更强,更加实用。为此,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最终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确定为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设计、考核评价、资源建设、其他说明等五个部分。其中,课程基本信息是课程标准的前导说明性内容,包括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建议学时(包括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等;课程设计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目标设计(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学习内容设计、能力训练情境设计,以及实施进度安排等五个部分。而且,这五个部分具有较严格的先后逻辑顺序。其中,课程学习目标是最核心的内容,其他内容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排序第一。
其次是课程学习内容,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载体。再次是能力训练情景设计,它是围绕能力目标实现建立的以案例、项目、任务等为载体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是学习领域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最后是教学进度安排。它是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以每次教学活动为单位所进行的具体内容与时间安排。考核评价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它是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内容的规范与指导。包括课程考核所应关注的重点、采取的方式、分值分配以及合格判断标准等。资源建设建议是针对课程教学所需的资源(如:教材、课件、教案、习题库、试题库、网络资源等)所提的合理化建议,是课程学习的重要补充说明。其他说明是指对课程标准的建设和使用需要说明而在前面又没有说明的内容进行的补充说明。这部分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有可无。
三、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步骤
通过实践总结,我们以为,将课程标准的建设步骤确定为以下六步较为合适。下面以《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为例加以说明。第一步,明确本课程的几个定位。一是明确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统计管理意识与能力,属于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二是明确本课程的应用方向。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岗位定位为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本课程的应用方向即为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所涉及的统计实务。这两个定位实际上就决定了课程学习内容的选取和学习情境设计背景。第二步,与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岗位的专家人员一起研讨,他们在工作中所需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养,从而形成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第三步,围绕有效实现已确立的统计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设计本课程的能力训练情境项目及其实施步骤。第四步,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该安排以一次教学活动为单元,将全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进行分解,并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第五步,设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第六步,明确本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四、课程标准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想开发建设出一份较理想的课程标准并非易事。我们通过一年多时间,以及多门课程标准的建设实践,对此深有体会。我们以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到位缺一不可。
1.领导要高度重视。
领导重视是课程标准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领导要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一方面对积极参与、成果显著的,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另一方面,对消极被动、应付甚至事不关己者,予以物质和精神的惩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老师对课程标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老师参与课程标准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可以规范课程标准建设的管理工作,使之健康有序推进。反之,如果领导重视不够,课程标准建设工作就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工作自然也难以开展下去。
2.专业带头人要能扎实推动。
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作为课程标准建设的主要执行人员之一,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动落实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同时,他还要有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能科学带领并指导团队成员开展课程标准建设,确保建设实效。如果专业带头人只是承担一个传话筒的作用,对于到底如何建,建成什么样等具体问题没有任何意见,那么具体从事建设的老师就会无从下手,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要么就是建得五花八门、要么就是随意照抄照搬别人的成果敷衍了事、甚至干脆抵制不建等,总之,建设质量没有保障。
3.专业老师要积极投身建设实践。
课程标准的建设最终是由专业老师来落实的,建设成果也最终是为专业老师的教学活动服务的,因此,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是保障建设质量与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建设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专业老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努力。如:他们要认真研究学习并消化吸收相关的开发建设理论思想;要走访多家企业相关业务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结合已搜集到的多方面信息,以及标准建设要求,撰写课程标准草案、还要对标准草案进行反复修改、锤炼完善等。只有专业老师自觉积极投身这项工作,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课程标准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如果专业老师带有任何畏难情绪,或者被动应付,这项工作就要么停留在口头上,要么只落实在形式上,难以实现预期。
4.要确定出科学的建设指导思想。
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建成什么样的课程标准。我们提出的指导思想是:切实服务于专业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需要。正是这一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的建设原则必须是:职业定向性、实用性、实践性、校企合作开发等。也因此,我们在建设中进一步研究明确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研究确定课程构成;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研究职业工作要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总之,我们始终围绕职业做文章,围绕“实”字做工作。反之,如果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应对上级检查,即标准建设出来后只是给人看的,那么我们在建设中就会围绕检查要求而建设,建设中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标准如何更好地符合检查要求、如何更好地适合上级或领导的“口味”,自然就容易脱离实际应用需要。
作者简介:徐华(1977-),女,江苏扬州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中图分类号:G64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0-0067-01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工商管理这一管理学学科门类的基础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管理的空前重视,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中最为持久的热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余所高校设立了该专业,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量懂经济、会管理的专门人才的需要,但是,我们在培养总量提升的同时并未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上做到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升级与变化,我们在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实施方案。目前专业在培养模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在全国各高校的表述中虽然有些细微的差别,但大致都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很多高校对自身定位不明确,随大流开设相关专业,没有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趋同,个性不足,缺乏针对性。[1]
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体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比例过小,并且评价与考核标准被忽略或者虽然存在但是难以操作。这种状况还是沿袭了以往的模式,同时也与目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招聘与培养管理不无关系。教师的理论知识较深厚,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机会较少,多数属于理论研究型。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基础与核心技能的结合,更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和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
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简述及其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学校选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完成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任务。学校通过设立实践教学委员会等机构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详细的规划、指导、监控和考评,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设置新的课程和调整教学内容,使模式成为一个科学协调的循环系统。
在设有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尤其是以应用型作为定位的高校),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如下:
1.学科特点的需要
管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2]管理活动的出现促使一些人对这些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管理思想,进而系统化为各种理论,因而管理学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目的都指向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生产实践。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包含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与计划、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内容。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2.专业定位与服务面向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和MBA教育发展迅猛的形势下,企业在选择管理人才时有很大余地,本科毕业生大多只能从基层的管理工作做起。因此,各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等学校都应对所在地区、学校类型、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要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积极互动,与企业合作互补,避免闭门造车,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有所立足、有所面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的办学策略。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很强,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是一对一的解决方式,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解决思路,即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具唯一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仍然沿用理论注入比例较大的培养模式,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很多困惑,而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现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应从学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结构来总体优化设计,减少理论课教学课时,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作用,加强能力培养和训练,开发应用技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应突出体验教学,让学生有所体验才能有所感悟甚至创新,这一点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关键,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地情、校情现状,通过校企联合,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努力构建接近真实的工商管理环境,强化本科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在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尝试
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已基于“管理信息化前沿”等课程平台尝试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并尝试与“盛大在线”等企业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经过系列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系统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互补,调查研究并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将企业设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基地,寻找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结合实际对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实习教学、模拟实践训练、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设计,形成可行实施方案。此外要同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3]需要说明的是实践教学应贯穿本科四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连续观察、体验、分析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现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
2.建立实践基地,强化专业训练
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结合教学安排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实习。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获得感性认知,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的要求,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塑造,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有针对性地选修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3.共建实验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各工商管理专业都纷纷设立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的建立与维护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大多显得动态不足,从而导致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企业本身需要购买大量硬件与软件来开展运营,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将自建实验室经费的部分用作分摊企业运营成本,将其作为共享实验室,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环境,增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力。
4.师资拓展
目前,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来源于高校的硕博士毕业生,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应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教师多与社会、企业深度接触。教师可以开展项目合作、企业培训等活动,通过实践充实教学内容,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此外,还可采用“请进来”[4]的办法,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导师,指导学生的管理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校企联合对于实践教学的强大推动作用。通过校企联合落实实践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若能顺利开展必须获得学校管理机制的保障,在组织结构设计方面有所体现,根据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建立相关正式机构如校企合作委员会等,负责企业选择、企业关系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实践模块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活动分析、决策分析和关系分析。同时要建立一系列相关规范、制度等,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目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施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实际操作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比如企业管理运作的动态性与学校教学的相对稳定性如何衔接;合作平台如何使校企双方更好的获得各自效益等等。
参考文献:
[1]马云阔.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