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理解课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0 16:43: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阅读理解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阅读理解课

篇1

当前虽然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仍没有得到太多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在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依旧使用应试教育的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程度也不高,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重点依旧局限在考试的对错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改变和提升,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的抵触心理比较强烈。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认知能力还不到位,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依赖性还比较强,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实际情况,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繁杂,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文章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文章,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根本没见过、听过的内容,学生头脑中很难浮现出相应的形象,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课文的意境,更加轻松地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在学习《彩色的翅膀》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在图片的旁边可以配备一些词语,让学生仔细认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蝴蝶与西瓜之间的授粉联系。通过情境创设,自然巧妙地引出学习的内容,通过语言与音乐作为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意境的交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内容,领悟了其中所要讲解的核心理念。

2.强化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的稳定性不强,大声朗读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稳定,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等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不管是口头和书面表达都需要学生的用词准确、连贯、句式灵活多变,内容具体、清楚。朗读能够使学生对文字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把握好各种句式,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背景,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体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感悟出作者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科学设计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篇2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是英语教学者的目标。在多年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要有计划地策划学生的阅读活动,并要求他们能从初级阅读学习中找出信息,理解大意。同时,对部分学生要求能欣赏作品、评价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分析学生在这方面的失误情况,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丢分原因分析

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学,阅读量严重不足。由于平时的作业量大,仅能满足于课堂内容等有限的材料作业。主要体现在单词量少,即使大纲上规定要考的词及短语也不熟,意义搞不清,这势必影响对文章的理解,造成失分。虽然在阅读中可以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猜测,但是往往都是有条件的。同时不熟悉文章题材和要求,例如广告类文章经常不用完整的句子,而是由一些看似支离破碎的词构成的,而学生适应了平时的课堂常规训练,对此则感到很茫然,容易造成失分。

二、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1.提倡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的语调得到训练,记忆深刻,而且朗读有助于理解和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发现和欣赏语言的内在美。另外,根据学生读书的语调和断句可以考查他对句子的理解情况。

2.关注默读

默读的实用性最大,学生在考试中是不能出声阅读的,大多数阅读都是在默读中进行的。默读是无声的理解,学生一目十行,可以增加速度,加深理解,快速完成考试中的习题。

3.重在精读

精读是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综合教学。

4.拓展泛读

泛读是扩大词汇、拓展知识的唯一途径,一般人绝大部分阅读都是泛读。所谓泛读,是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含义即可,泛读的篇章比较长,注重广度,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但以学生独自阅读为主。

三、培养英语阅读能力的技巧

1.实践中逐渐磨炼

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课堂上踊跃发言,即使答错了也不要紧,重在积极主动地思考、参与,只要敢讲,就会比那些不敢讲的学生收获大,逐步获得成功。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很多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智商不低,基础不弱,教师要细心观察、耐心诱导,有针对性地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教给其学习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不是不认真学习,而是学习方法不当。他整天记单词,就是记不住,与他交流中我发现:他只是死记,不会放在文章中加以理解。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例如turn这个单词,在不同的句中有不同的意思,Turn right and you’ll get to the hot.这里作动词,有“转弯、旋转、翻”的意思;The leaves turn yellow.这里作系动词,后接形容词,有“变成”之意;It’s your turn to read now.这里作名词,有“(依次轮到的)机会、变化、转折点”的意思。我告诉他,单词记忆最好放在文章中去理解,这样不但记住了单词,还理解了句子、文章的意思。

篇3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二十一世纪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方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在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相互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设计的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声响,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学文兴趣惯穿全文。例如《鸟的天堂》一课,我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兴趣盎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想象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景象。接着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远处看到的鸟的天堂:学生议论开了“那是一片树林”、“那是一座小岛”……到底是什么,我们走进瞧瞧。“噢,原来是一棵大榕树”。接下来播放众鸟纷飞的场景。鸟的叫声、不同颜色,不同钟类的鸟随着拍掌声齐飞,让学生们看得眼花缭乱,心花怒放,也跟着在拍手。有的把自己当作鸟也在飞舞。以上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鸟的天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这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又如在教学《太阳》的第二课时,我考虑到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产生,因此,我就从激发兴趣开始。上课了,我不急于让学生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而是先讲了一段亲身经历的事,即我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得知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于是,我就立志长大要登上太阳。话刚说到这,全班哄然大笑,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学生纷纷举手,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给我讲了太阳离地球很远、很大和很热的特点,告诉我:“您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就这样,在笑声中,学生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运用数字和举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性的促进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为主导必然表现为学的主动,小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指导思维途径、方法,鼓动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明确“想什么”、“怎样想”,为他们指引思考的方向以克服思维的盲目性。如《小猴子下山》一文,前面纷繁复杂地介绍了小猴子在下山的路上得玉米丢玉米,得桃子丢桃子,得西瓜丢西瓜,后面写小猴子两手空空回家了。教师设计了一个目标确定的提问:“小猴子在下山路上为什么一无所得?”学生就会带着目的认真思考其缘由:是因为小猴子见什么丢什么,这些东西一个比一个对小猴子有吸引力,小猴子因为喜新厌旧最终一无所得。

三、重难点的突破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的,学生不常见的为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四、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地教,学生才能创造地学,教师必须大胆突破教材的编排,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到摄取生活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学习新知,实际运用巩固新知。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大胆摒弃旧的教材观,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供自由空间。若发现学生敢于转换角度,能够从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哪怕是幼稚可笑但是只要有一点创新的火花,都是值得鼓励的。为此,我们可以把质疑问难当做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上不必要求学生挺胸平肩两手靠后的姿势,为学生创设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然后再从各个切入点引发种种思维。

五、要精心设计教学用语

教师的课堂用语如导入、讲解、点评、过渡、小结、描述、总结等都要精心设计,使之达到准确、明晰、富于情趣。这些语言的描述如春风化雨滋润“花儿”的心根,把深奥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的东西描述得生动有趣,把学生亲眼看不到的东西描述得形象逼真。比如课堂导语的运用,如果导语用得好,常常能为课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海上日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提问:“同学们看过日出吗?你们有没有坐在轮船上在浩瀚的大海看日出?”同学们都流露出好奇、向往的神情,于是我抓住时机,简介写作背景,再通过配乐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营造的氛围中了。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去加强学生综合性的语言文字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教师在各个训练环节中“导”得准确、恰当,学生就能明确目标,精心做作业,使教师安排的各项能力训练收到预期的效果。

篇4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的阅读教学之前,常会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自行解读,而后通过朗读的形式,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感悟和体会,这一环节,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对文章思路予以缕清,对阅读内容所表达的主旨进行分析,而后再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结构或是阅读中心予以充分理解,学会从作者的角度分析阅读内容的写作思维和中心思想。

在对课文进行研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语文课文题目进行分析,而后通过分析和探究的手段,从阅读文章的题目着手,找寻出其中的关键词,并勇于提出自己对于阅读题目撰写的质疑,从文章题目层面着手,对课文内容或是特征进行重点把控,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教师在教授《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文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将自身的引导性作用体现出来,而后安排学生首先对此课文题目的表达方式予以分析,通过细致的探究之后,督促小学生进行精细的阅读课文内容,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提问句,比如:题目中“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甲”是什么意思?桂林山水体现出哪些特点?作者通过哪些手描述了桂林山水之美?通过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可以自信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令学生仔细认真的从阅读内容中找寻最终的答案,这样就能强化学生对于阅读题目的探究力度,进而提高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通过题目替换的方式,进行比较阅读

一些小学语文阅读内容之中,如果安排学生直接进行阅读,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对课文的重点予以明确定位,或是不能认识课文的主旨或是作者所表达的核心意思,最终的写作环节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能对命题作文充分理解,无法按照要求进行内容写作,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替换题目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题目的记忆,而后教师可对学生的拟题进行评判和鼓励,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使学生可以对课文中的内容和中心进行重点把控,进而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找尾巴》这篇课文内容时,就可以通过讲解文章内容的形式,增加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则可安排学生将文章题目进行重新拟定,尽可能做到符合文章内容,结合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拟定出最为适宜的文章题目,在此过程中,学生就会集中自身全部的注意力,去解析文阅读中的内容,而对文章题目的替换,则是对阅读内容的凝练,更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重点过程。

篇5

语文作为传统的语言文化学科,在中国已经享有多年的历史,作为自古传承的经典文化学科,语文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唯有我们的学生掌握的语文基本功越扎实,读的书目越多,得到的相关训练越多,才能保障学生在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上,理解的更为轻松。语文知识是学习一切课程的基础,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而阅读作为语文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学生语文学习的总体影响比较大,因而更应当备受关注。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通常采取“题海战术”,专项突击等相关的集中学习的方式助力学生实现某一方面学习技能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不够完美,只是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动性作用难以被更好地激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绝对的“指挥权”。在当下这样的新的教学语境下,要想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素养。想要实现这一系列的目标,我们必然要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力争为学生在当前教学情境中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本文中,笔者仅选择语文阅读这一方面进行具体的阐释和个人观点的阐发,希望对大家以后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和启发。

第一,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课堂教学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这是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误区,及时调整自身教学策略和进度的有效凭证,同时,也是新课改下,教师能够有效助力学生提升阅读理解技能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将教学中心放在自身教学内容的传授上,而没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有所增强,作为教师我们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互动,在平时讲课文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概况文本大意、进行思想内容的总结,对文本进行段落分段等各种形式的锻炼,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当然,通过学生在课堂中对相关问题的回答,我们也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能力,从而根据其当前所处的阶段,调整自身教学方式,从而更专业化地助力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中取得更大进步。

第二,扩展阅读面,定期在班级内部组织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师生之间及其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及时学习不同的理解视角,为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增加助力。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的积累,而阅读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当然,这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多么的重要,而是说阅读与阅读能力的提升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阅读量较大的前提下,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较为丰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及其认识也会呈现出更高层次的表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意识到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当然,鉴于学生鉴别能力上尚有不足,在阅读书目的设定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相应的读书书目,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书目,并能够通过读书讨论的形式,互相交流,这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扩充知识面,助力学生阅读视野拓展,阅读能力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径。

第三,开展专项阅读训练,在专项技能提升阶段,给学生更多的发言和阐释的机会,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和推进者,对学生在阅读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分门别类地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补救”,力争使得学生整体阅读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策略。通过对学生进行集中的教学与训练,学生们可以对阅读理解的技巧及其注意事项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清晰地理解,继而在接下来的系统化的学习中,可以减少阻力,使得语文学习显得更为轻松而充满“欢乐”。

篇6

关于“朗读”,低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段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之后,基本上掌握了普通话这一工具。对于他们而言,要在低年级学习的基础上,有主动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的意识与能力或是习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有提升,同时为高年级的朗读训练打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训练上加大力度,尤其在有感情朗读上下功夫。教学中充分利用初读、细读、精读、品读、赏读、熟读、范读、练读、赛读、评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让他们多层次,多回合的读文,从悟语、悟情、悟理、悟法、达到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

教师在上课伊始,激发兴趣范读;在感情升华处,创设情境引读;对教材中的哲理句、对话句、中心句、含义深刻句(或相应段落)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品读;在语句优美处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赏读。配乐、配画、做动作交错进行,使学生陶醉其中。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最终的个性化的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充分练读,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在给学生展示的平台,通过指名读,对读,赛读等形式,最后给学生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及肯定他们的优点或点滴进步,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初步学会默读,培养动笔习惯

默读能力是现代人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能力。默读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方法。低年段关于“默读”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段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中年段默读训练强调的是“初步学会”。怎样理解这里的“初步学会”?就是基本上知道了默读的方法,在老师的提醒与指导下,能够进行默读,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能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这一目标表明在中年段的默读训练中,对学生眼脑并用、手脑并用是有明确要求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默读训练的方法:眼到、心到、手到,默读与思考相结合,默读与勾画圈点相结合。这里,就是要让学生开始养成“批注阅读”的习惯。批注阅读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时或读后,随着阅读和思考,动笔在文章上圈圈点点,批注点评。用笔读书能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能促成潜思索,加深理解,激发思考,启迪创造;还可积累资料,备查待用。

篇7

大智是专门从事高考、中考备考研究,教材研发,家长教育推广,在线教育开发的综合性教育集团,总部位于泉城济南。大智努力践行“公办学校的助手、家庭教育的帮手、素质教育的推手、民办教育的旗手”的定位,已相继在全省开设直营分校数十所,拥有员工千余人,下设学习科学研究院、中高考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院、自主招生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院、创冠春季高考研究院6大科研机构,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及发展前景均在行业遥遥!

大智正在通过创新的课外辅导模式,全面提升中国青少年素质,积极引领中国课外辅导教育发展。大智在业内率先提出“真名师”工程,定位真问题点,立足于通过本质看现象,坚持以考点的命题方向为线索的培养模式,强化命题方向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学生不仅清晰考什么(what to test),更清晰怎么考(how to test)以及怎么解决(how to deal with)的问题。大智坚持分层培养思路,定位学员能力层次,因人施教,按需授课,坚持学员的分类分层提升。优秀的孩子,基础的孩子,基础薄弱的孩子都有专属定制的培养模式。

凭借卓越的口碑和办学成绩,大智先后荣获“中国教育新锐奖”“中国教育行业成长十强”“中国社会组织评估4A级单位” “中国好教育——品牌影响力教育集团”“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及“山东省商标”等荣誉。

选择大智的“理由”——好品质,铸造好口碑

1、强势品牌

“山东省商标”上榜教育品牌,全国十大课外辅导品牌之一。

2、超大规模

30余所分校遍布济南、青岛、临沂、济宁、泰安、淄博等各地市,已成功辅导22万学子。

3、高效教学

山东每3名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有1名出自大智,山东每5名考入省重点中学就有1名出自大智。

4、师资

数学专家王燕谋先生担任首席顾问,中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张朋先生领衔“真名师讲师团”。

5、品类齐全

15年专注中高考教学,开设1对1、2人制、精品小班、名师大课堂等多种辅导模式。

6、显著效果

经过大智辅导的学生,单科平均提升30分,全年提分324分,进步426名。

7、极佳口碑

大智严控教学品质,追求教学效果,口碑极佳,60%以上学员来源于家长、学员转介绍。

8、荣誉

大智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维东先生荣获“影响济南”年度创新人物等诸多奖项,大智荣获“山东教育总评榜行业突出成就奖”等数十个奖项,省市委领导多次莅临大智视察指导。

【济南免费咨询电话】:400-001-9911转分机27873

    【大智学校招生简介】:

大智学校是一家致力于高考辅导、高考复读、中考辅导、艺术培训、作文培训、素质拓展、自主招生等的知名辅导学校。以学生的成绩进步为目标,以学生最终考入重点学校为目的。

开班时间:春季、五一、暑假、秋季、十一、寒假、学期的各周末

·

----1对1辅导---:

-----小班辅导----:

-----2人制辅导----:

小学辅导、初中辅导、 中考辅导、· 高中辅导、高考辅导、高考复读、艺考辅导、自主招、军考辅导、 春季高考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初中:初一、初二、初三

高中:高一、高二、高三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政治、·生物、物理、化学、文综、理综

由知名课外辅导教学专家张朋老师领衔教研团队,全国数学专家王燕谋先生担任首席顾问。大智教研团队精准定位新时代学员需求,率先在行业内打造“大道从简 分层教学法”,将考点透析,让学生瞬间了解考点背后的含义,从而做到考点不再丢。在大智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好好学习秒秒向上,惠享齐鲁学子。大智拥有优秀教师千余人,教研成果百余项,教学服务顾问化,教材出版数十套,恩惠学子百余万。率先在行业内推出“大道从简分层教学法”,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经典性、前瞻性。教学工作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强调学以致用,强化应试技能训练及心态调整,富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山东每3名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有1名出自大智,每5名考入省重点中学的学生就有1名出自大智,学生成绩进步率高达98%,学员家长满意率高达99%,被广大家长及学生称为“中高考的加油站,名校的领航人”。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万达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八一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伟东新都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大观园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阳光新路VIP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山师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立交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国华经典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下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旅游路辅仁VIP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泉城广场VIP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花园庄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开元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高新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国际会展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槐荫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长清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翡翠郡分校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无影山分校

篇8

一般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需要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的一种重要素质,其实不然,数学学习中也处处存在阅读理解。能否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的关键。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内、课堂外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那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以为是“软作业”,不需要检查,于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有的甚至根本就没去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一学期下来,事倍功半。另外,从书店购书的家长方面来看,也主要是为孩子买一些数学解题集,练习册,在他们看来,数学只要会解题就可以了,哪来的数学阅读?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这种现象在低年段尤为明显。低年段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开始年段,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那么能为今后更高年段学习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一定基础。因此,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阅读理解不旦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在教学中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本文将讨论数学阅读理解的内涵及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教育对策等问题。

一、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第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三、小学数学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小学生在数学文本的理解中面临的任务以及困难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导致学生数学阅读困难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根据主要原因的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

1.在数学理解的不同步骤上加以训练。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有不同的层次,因此,在实践中每个学生的数学阅读困难也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学生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小学生理解的困难可能是不能理解数学术语和符号或者不知道将两者互译,还有可能是不善于理解数学的“语法结构”等。对策:对不能理解词汇和符号进行互译的学生,指导过程中要训练他们用多种方式理解和处理同一个数学主题。如:可采用根据一个应用题文本列出几个算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算式编出多种数量关系结构或类型不同的应用题。对于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根据其中包含的集合关系(算术应用题中的组合问题、比较问题、变换问题)的数学题进行分类;也可采用一些“完形填空”的方法来训练学生对数学表达方式的敏感性。总之,要根据学生在每个数学阅读层次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加以适当的训练。

2.指导学生构建“活的”、结构化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在实践活动中小学生对数学文本的理解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可能是如下原因:缺乏用于解释文本信息的足够的已有知识;学生已有的知识虽然很充分,但不知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与问题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对问题理解与题目表达的含义不一致。对策:根据以上原因,在实践指导中要发展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形成有结构的知识体系。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画“概念”和“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条件性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如:老师不仅要讲解一道题目的计算方法,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些方法等,这样知识才能变成“活的”、可用的知识。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及生活经验,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如:学生对银行所使用的“利率”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后,在课堂上遇到类似问题可能就更容易应对。

3.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元认知训练。小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或文本时,其认识活动不仅是指向外在问题文本,还指向自己的认识活动为对象的认识,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识活动的认知。在对数学问题理解过程中的元认识活动包括很多内容,如事先计划预测结果、时间分配、自我控制、自我质疑、自我评价等,从以往的实践证明,许多学生不善于理解数学文本,可能是因为元认知能力的缺乏造成的。对策: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很多。如:可以通过数学习作训练学生的元认知。Fuentes认为:在目前,小学生都是学习现成的数学教本,解决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问题,实际上可以把这些工作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让别人明白,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加强口头解题的思维训练,这样有助于维持问题理解的注意力,也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活动。最后,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或练习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会有稀奇古怪的错误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够完整,往往句子只读一半,就开始动笔做题,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例如:有这样一道填空题:100个一是()个十。有些学生只看到括号为止,把题目理解为100个一是(),然后就不加思考地在括号里填上100。由于题目没有读完整,学生理解起来就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教给学生正确、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题目要读完整再思考,其次对于读了一遍还不能明白意思的题目要多读几遍,最后将答案填写好之后还要再将题目完整地读一读。有许多错误往往通过最后完整地阅读一下,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验算的良好习惯。只有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注意渗透,低年级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教师还可以经常出一些题组的对比练习,如出示这样两组题目:①5+3=、5×3=、5-3=;②6-2=、6×2=、6+2=;让学生先计算出得数,再观察这两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计算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每组题目的数字都是相同的,但运算符号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也不同。在学生感知到这一点之后,请他们来做做小老师,提醒一下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说出“计算时先要看清楚计算的符号再进行计算”这一注意点,并且这样由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学生能记得特别牢。通过经常做题组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做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发挥数学潜能的重要前提,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在数学课中应该重视阅读理解教学。从过程看,数学阅读理解包含了前后相依的四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学生都可能面临困难,我们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包括建构结构化的知识、适当的元认知训练等。

篇9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

三、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其语文识字量和知识水平的局限,造成他们阅读能力不够。他们常常依赖老师或家长帮助其读题、分析题意,没有自己阅读题目的习惯。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69-02

一般我们认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需要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的一种重要素质,其实不然,数学学习中也处处存在阅读理解。能否正确地阅读、理解题目的要求或题目中包含的意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数学、做好数学的关键。

1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在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跟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例如当学生直接计算两个数字的积或者商时,他们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成;然而,把这两个数字放在文字题中时,他们就不知道是应该求积还是求商。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小明最少要看多少页才能超过小华?"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超过"。很显然,数学文本理解能力的不足已经制约了数学潜能的发挥。因此要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数学文本。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数学中的语言总是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常用到"加法"方式,要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补足或扩展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才能充分理解。如:"第一车间生产了200个零件,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生产4个,两个车间一共生产多少个零件?"解题时首先要理解其中的"比较"关系,即根据"第二车间比第一车间少做4个零件"这一条件,计算出第二车间的个数,然后理解题目中的"组合"关系,将两个车间生产的个数求和,虽然问题文本中只有两个数字,却包含了"比较"和"组合"两层数量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列式有200+4=204,200-4=196和200+4+200=404。这些学生将其中的比较关系的方向搞反了,从而导致理解错误。因此,在数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数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小学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理解

小学数学文本由数学语言、词汇以及以非常简洁的形式符号组成,小学数学文本理解过程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正确理解词汇和符号。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有些是数学中的专门术语,有些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对于数学术语的理解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而那些来自生活中的常用语的概念来说,放在数学中就有了新的内涵,即由"日常概念"变成了"科学概念"。然而小学生却往往不去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而误解其意义。例如:"垂直"在日常语言中最基本的含义可能是指与水平或地面垂直,于是有的学生以为在数学中也应该这样理解"垂直"的含义,这显然没有抓住"垂直"作为科学概念时的内涵。小学生对这些符号的掌握必须是准确的,并且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第二、正确解决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用词汇表示概念与用符号来表示概念之间需要相互翻译。如在解决应用题时,需要用文字表述列出算式,也可以根据算式来编应用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词汇和符号之间的互译问题。目前小学生在这方面常常面临许多困难。第三、在应用题、用符号表示的数学方程表达式中,也涉及到理解符号关系和数量关系的问题。如在四则运算中,同时出现了加、除、括号等,这就必须理解这些符号的关系,才能确定计算的顺序。第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还是要构建合适的问题模型。在词汇、符号、语法结构的水平上去理解问题的文本都是必要的步骤,最终还是要形成一个合适的问题模型才能解决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而且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已有的概念性知识、理解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来弥补这种缺口的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

我们经常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前一次做过的一类题目要求是划出一组题中得数较大的一个算式,这一次再做类似的题型,只不过题目要求变成了在得数较大的算式后面打"√",许多学生做题时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要求做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给题目要求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义。学生在读了之后还不能正确理解的地方,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