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5:39: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商管理专业去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企业需求中高层管理者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人才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做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这就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中层管理者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去向不够明确,定位不够清晰。绝大多数的学生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但学校并不明确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造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了解不准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不合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实践性较差。课程内容设置上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关联性较少,应用性的指导较弱。工商管理专业教材的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度不高,人才缺乏实践的基础。绝大多数的人才对于理论的掌握由于缺乏实践,人才在遇到问题时运用理论的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高校参考国外的工商管理的经验和理论,结合当前市场环境编排课程内容。但其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升级转型的需要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抛开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而言,课程设置中应该积极地融入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关联性不强,课程基础为后续课程更新不足,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逐渐的得不到深化。然而由于后续更新课程滞后,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的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的关联性不足,缺乏专业特色和教学的特长。
3.课程实践教学匮乏
课程实践教学匮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倾向于理论化,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而且没有形成实践与理论体系化教学。专业的理论成果和理论教学的测试较多,相对的实践教学的测试较少,实践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中。加之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力度不足,实践教学成为一种虚设,硬件设施的滞后,使得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难以开展。绝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其实践能力不强,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必然受到影响。就是对于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缺乏实践经验,致其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较少。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存在的问题的修正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也就是说高校校对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反的对于理论教学的评估较多。
4.缺乏创新培养能力
缺乏创新培养能力。高校培养的学生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的经验,缺乏创造力,人才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实践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人才在实际的解决工商管理的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不足。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
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培养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学校加大图书硬件设施的投入,引进相关的书籍、数据,人才通过广泛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来源,创新资料的查询。并加大对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创造更好的硬件设施保障,工商管理学生的不断的加大投入,学生实践的力度,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实践课程,提供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
2.优化高校师资结构
优化高校师资结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丰富自身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边缘化建设,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广泛的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并将融会贯通的知识传授于学生。并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工商管理相关内容的交流与会谈,了解前沿的信息,帮助中青年教师加速提高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不断的强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与社会环境的接轨,丰富教学内容从教材理论到实践经验的修订,满足实践的需求,尽量保持教材内容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通力合作,促进教师与实践内容的融合,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
3.构建校企合作体系
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转变高校的教学观念,拓展办学思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建设,不断的增强高校办学的能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训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人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实践的体验,并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要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方案的制定。监督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其解决高校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改革高校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应用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激发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制定严格的高校人才培养指标。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评估制度,对于高校输送人才的质量进行评价,关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去向,构建科学严谨的就业反馈机制。进而促进高校按照工商管理社会需求的质量监控进行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实现与经济发展成功对接。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1.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
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次可以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以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培养能够支持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构建开放型的专业调节系统优势。创新高校教育模式,培养工商管理的高端人才,走人才可持续发展道路、创新道路。实施人才的战略化、品牌化经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实践型人才的良好对接。
2.特色化培养之旅
特色化培养之旅。以经济的发展特色为核心,对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载体,体现经济发展的方向,体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循发展需求驱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课程的设置,培养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发展市场化战略。增强校企的深度合作,以企业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建立双方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加深对于专业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面临着挑战。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高校对管理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的方法,以及实践的设备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滞后,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投入以及特色化办学的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1]刘丽娟.从劳动经济学视角解析我国“民工荒”现象[D].北京交通大学,2006.
[2]小燕.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大学,2008.
1.2专业自身因素: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显著的应用性特征
工商管理类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按照教育部2011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15个二级学科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全部管理学门类专业中最能代表管理学专业特点的一类专业。这类专业的普遍特点是理论体系不够系统化,理论内容不深,理论性不够强,但对应用性要求都很高。也就是说,这类专业关键不在于掌握理论的多寡,而在于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那些理论基础扎实、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2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2.1实行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国内多数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开放度不高,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不够。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加上高校招生宣传不到位,学生对部分热门专业的报考倾向过度偏执。例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工商管理这一专业是典型的就业冷门专业,但却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只是从表面上去理解认知这个专业的内涵和就业去向,认为学了这一专业就可以成为公司管理人员甚至职业经理人。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有的专业学生报考过多,有的则过少。有的高校招生计划审查不严,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专业严重超计划、超需求招生。不管学生的来源和未来去向,招来就行。结果招生数量很饱满,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性矛盾,规模上去了,培养质量下降了,规模的增加是以质量的下降为代价的,更为严重的是,还埋下了难以解决的就业隐患。
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入口和出口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专业社会需求数量和招生数量的关系。社会需求数量不大的,就不要过多地招生。其次,不但要考虑社会需求人才的数量,还要考虑社会所需求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要关起门来,应开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通过调查企业了解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业务要求、课程设置应考虑企业需要,最好能吸收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全过程人才培养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中,实践教学环节应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完毕,学生毕业后并不意味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结束。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岗位工作的情况及专业与岗位的适应性应有及时的反馈。可以利用定期问卷调查开展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调查工作。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之处,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体现。
2.2教师应成为适宜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280-02
工商管理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肩负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重任。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大局面,积极思考和调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路径,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一、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专业属于一级学科,下面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十个二级学科。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首先,我们不同层次、类别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产异性。很多高校都笼统地宣称目标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而实际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应出现了人才同质化,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情况。其次,从总体来说,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根基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与特点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在整体上目标空泛,不能满足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二)课程设置宽泛而无个性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现实中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涉及面广、量大、宽泛、雷同、无特色,二级学科中的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法律等课程都杂乱地混合在一起,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这种贪多求全的课程设置忽视了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实,忽视了个性化特点,使得人才培养缺乏就业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对实际管理技能的要求,很多单位在招聘工商管理人员时往往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
(四)师资力量不匹配
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工商管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尤其是具备工作经验。但是囿于高校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不积极,难以引进企业技能人才到高校工作或者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
(五)教学方法落后
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突破传统课堂讲授法的模式,更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基于教学对象研究基础上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收益。但是,当前很多高校仍然偏重于传统课堂讲授法。
(六)学生就业对口率不高
毕业生就业面广,但专业对口率不高。通过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分析,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广发,涵盖了二级目录中的会计、营销、人力资源、贸易以及文秘等等岗位,真正在毕业后立即走上管理岗位的较少。
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一)层次性
我国较少研究不同层次的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笼统地提到管理类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国际上工商管理专业有本科、MBA、博士以及经理人员培训项目四个层次。[1]从这一点上,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学习。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抛弃高大全的想法,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应用性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在企业从事管理类工作的专业人才。我们应该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深入用人单位,广泛了解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了解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职责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并以此来确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规格。
(三)地方性
地方院校要密切联系地方,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工商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积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2]
1.培养目标雷同僵化,没有做到有的放矢。许多高校制订的现行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大致表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其没有跟随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而转变,没有有效的结合生源素质、就业去向及各个学校的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合理的层次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很难符合当今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层次化、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
2.教学方法与内容单一滞后,没有做到现实与需要的有效结合。目前,我国高校虽已借鉴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教学方法与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和提升,但并没有根本上解决现行与需要的协调统一问题。一方面,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应用的方法仍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授为主,整个教学过程刚性化、程式化,基本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以至于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主动参与和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案例大部分来自于早期的国外企业,难以有效的解释和解决我国特有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3.教学管理中过于重理论、轻实践,没有使教与需密切联系起来。在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和考核过程中,过多的注重讲授理论知识,并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业的标准,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现实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较差,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在工作中很难顺利上手。
二、构建和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增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要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管理类人才;其次,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再次,要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打破课程体系障碍,拓宽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就业中的专业优势;第四,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2.学习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先进经验。美国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以“拥有基础广泛管理知识和社会知识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为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于一体,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商科专业教育以“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培养目标,为商社、制造业及服务部门、海外贸易会社等培养经营管理人才。
3.提倡因地制宜使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多元化。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各高校因所处地区不同、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去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高校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的办学特色。重点大学的生源和师资条件最好,应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外向型、研究型特色;综合性大学可通过开设辅修、双学位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类复合型人才;地方高校则可培养本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的管理应用型人才。从而使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总体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构建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方法
1.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是确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及时代要求,该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以系统地掌握管理、经济等知识为基础,重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交际能力、领导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促使其成为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营管理型人才。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素质的高低。为此,应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研讨会、总结报告会。
G642.0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旺盛,工商管理专业已成为各高校设置率最高的专业之一。专业的大发展导致了该专业的培养对象及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却未能及时跟进,这使得本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直接导致了高校的“就业难”现象。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解决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各工商管理专业院校都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但从实践来看,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一些理论问题尚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在许多研究中,教育教学实践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的理解还不够具体。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探讨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具体内容。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人才培养效果也截然相异,因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构成要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在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研究中,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近年来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出发,形成了不同认识。如朱晟利(2005)[1]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做;成中梅(2008)[2]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狭义论、泛化论、中介论、状态论等四种观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即“两要素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三要素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四要素说”――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多要素说”――培养目标、选拔制度、专业结构、课程结构与学科设置、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日常教学管理等多个要素。以上四种观点,“两要素说”和“三要素说”没能包含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部要素,而“多要素说”只是对有些要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所以,“四要素说”的观点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们的认同(成中梅,2008)[2]。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进展
不少学者通过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分析,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应可福等(2004)[3]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岑丽阳等(2007)[4]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视角,从创新能力的要求、存在的问题等入手,分析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工商管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途径和措施,以上的研究都从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不同侧重点或视角,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点。
在关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中,阎军印等(2002) [5]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了能力型和素质型,尤其是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更是如此;张正堂(2004) [6]认为目前各个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体现为宽口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但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值得商榷;蔡月祥(2006) [7] 指出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应当将职业经理人作为其目标。他认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当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个方面。
二、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及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纵观理论及实践界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稳定的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风格,它体现着一定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制度,形成的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特定方式。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因此笔者认为四要素理论能较好的区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培养评价四方面可以体现一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核心内容
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在以上培养模式的构成四要素中,其研究内容具体如下: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在四要素中,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要求的纲领性表述,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内容及方向;不同的培养目标不仅定义了学生今后的培养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包括明晰人才培养的层次如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基层、中层及高层管理人才;还明晰了人才具有的知识、技能、培养的口径大小、工作的去向及培养特色。这些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尤其关键。一是由于目前在专业设置中,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置了作为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使得作为二级学科而存在的工商管理具有较宽的口径,例如我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相并列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比,在求职的针对性上较弱,因此如何体现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特色,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体现异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优势,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的问题;二是由于目前全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及其类别专业的学校众多,因此如何寻求各学校的特色,走差异化的办学之路,这些都是各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确定中的重要问题。
2.培养过程的设计
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培养过程是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而设计的一系列知识、技能教育的环节和实现途径。不同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及排列顺序,不同的培养方法和实现途径,会决定学生最终所拥有的知识类型和技能水平;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限制,不同环节设置的比重,不同的培养方式会决定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侧重,从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工作包括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要求,选择适宜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内容及学时的选择、课程的设置顺序;课内与课外培养过程的安排及学时、培养方式选择;授课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分配及培养方式选择等。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口径比较宽泛,因此在有限的校内时间里如何选择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侧重点,形成培养特色非常重要;此外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对人才的高复合、强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通过一定的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3.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包括基本制度、组合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基本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学年制高度结构化,课程有严密的层次划分及先后顺序,课程修习以学时、学年为计算单位;学分制弹性化,以选修制为前提,以学习量为计算单位,其变化样式有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全面加权学分制等。组合制度原先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计划外安排,意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课程,如双学位制度、主辅修制度等。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是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教学过程正常运转而制定的各种规章、规则等制度体系,如教考分离制度,补考制度及各种惩制度。
在目前的高校中,培养制度受学校整体的培养制度选择的制约,例如对我校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由于目前学校的培养制度处于从学年学分制向学分制的转变过程,因此培养制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在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制度安排下,保障培养计划的实现;并在条件允许时(如培养制度改革后),进行两种培养制度下培养效果的评价。
4.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对培养目标、制度和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前几种因素进行反馈、调节与优化的行为。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的研究中,一是应从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以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点为基础,研究目前对于学生培养过程质量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包括人才评价的理念、评价方式:一是关于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二是学生培养目标整体实现的内部及外部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教育评论,2005(3):28-29.
[2]成中梅.学习型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2008,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3]应可福,石兴国,宗蕴璋.工商管理专业“协同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42-43.
[4]岑丽阳,黄河,魏格坤,黄媛.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J].高教论坛,2007(4):52-54,67.
作者:赵伯庄,李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101)
一、调研背景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从2003年开始招收“专升本”学生,现已有毕业生1000余人,在校生400多人。在强大的社会需求及北京市“专升本”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高等院校“专升本”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专升本”教学工作也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和思考。首先,在生源方面,一方面“专升本”学生来自十几所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在原来学校所学专业课程不完全相同,有些还差别较大;另一方面“专升本”学生在专科阶段就在一线工作岗位接受过训练,而且身边多数同学都已就业,因此他们与在校本科学生相比,具有很强的职业意识。在学生个体方面,“专升本”学生大都是在专科学习期间的“尖子生”或学生干部,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学习欲望较强且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团队合作意识不足。其次,“专升本”学生普遍存在学生基础课比较薄弱的现象。“专升本”学生来自十几所高职院校,各推荐院校尽管本着专业相近的原则,但其专业和课程设置又各有特色,学生专业基础不同,知识掌握情况不同,很难整齐划一;“专升本”及高职高专阶段某些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上难免有重复。为全面了解工商管理“专升本”学生现状及学生满意度,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课题组在北京联合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09级“专升本”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专科与本科专业近似度
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与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近似程度”问题,4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关系”,26%的学生认为“关系比较密切”,22%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调查表明,“专升本”招生专业就近的原则得到了体现。就专科学生进入“专升本”学习的目的看,列在第一位的是“提高学历层次”,占65%;其后分别是“有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机会难得”和“缓解就业压力”。
(二)学生对专业设置的满意度
从调研结果看,对于“专业设置满意度”,有58%的学生“基本满意”,16%为“满意”,6%为“很满意”;在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的问题上,有47%的学生希望“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减少课堂教学”;在对本、专科重复开设的“专业课程”的看法上,有50%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重复学习,可在开课前进行该专业课程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免修并记相应的学分”,但是也有31%的学生仍然认为“有必要”,其主要原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能有新收获”、“很多内容已经忘记”。
(三)“专升本”学生的学习态度
对于“专升本”学生的学习态度,呈现出实用性、多元性、目的性较强的特点,如图1所示。调研还表明,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主要集中于英语、高等数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图1专升本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
(四)“专升本”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情况
科技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具有重要作用。有77%的学生对该项活动表示了较高的兴趣,认为科技竞赛有助于专业发展及就业,但仍有23%的学生不参加科技竞赛活动。
(五)有关“专业资格等级考试证书”情况
有46%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已取得过相关的专业资格等级考试证书;在没有取得证书的学生中,有34%的学生表示“在本科学习阶段有计划取得相关专业资格等级考试证书”。
(六)“专升本”学生就业去向
就“专升本”学生就业去向、考研原因及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等调研结果表明:本科阶段毕业后,学生的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图2显示;对于考研的原因,57%的学生选择“缓解过大的就业压力”,37%的学生选择“增强竞争力,为未来增加筹码”;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的前三位因素依次是:工作岗位、单位前景和学习与培训机会。
图2专升本学生就业去向
三、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将高职“专升本”教育纳入职业教育范畴,建立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树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实际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等职业人才。
(二)专业方向模块化
经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调查,并进一步统计分析,得出就业岗位类型包括:行政与业务管理类、财务管理类、市场营销类、市场调研类、金融保险类、政府基层公务员类。主要面向工商企业行政助理、商务助理、会计、出纳、市场销售代表、市场策划、市场拓展、市场督导、银行证券业务员等岗位和政府基层公务员岗位。按照工商管理专业方向设置模块,结合市场需求及学生原有专业,突出职业应用性,设置新的专业方向,如服务营销模块、文化产业管理、物流管理模块、连锁经营模块等。
(三)加大选修课比重,增强“专升本”教育活力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反映了统一化与个性化的关系。选修课内容强调跨学科,课程设置必须灵活多样,同时要注重学科渗透,增加选修课开课门数,给学生以自由选课的余地,满足“专升本”学生适应社会及发展自我的多样需求。选修课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量、知识结构、岗位需要和个人对职业发展的预期自主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实际工作的需要,跨学校跨专业自主选修课程,充分体现教、学、用三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使“专升本”教育充满活力。
(四)因材施教,课程内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推陈出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作用下,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因此大力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必然趋势。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对其专业特性和人才需求特点进行认真研究,重新设计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方法和目标,可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1]。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能够促进其对社会需求更好适应。
一、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在其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性不足的课程设置
现阶段,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我国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教学体系,财务管理、经济管理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内容虽在教学计划中涵盖。但此课程设置方式的专业性不足。大量的专业知识虽在课程设置中包含,但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对其浅层涵义进行了解,在某一方向无法实现深入学习,从而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2]。实际来说,针对应用型人才,他们需要擅长于某类专业知识,且具有较好的基础。
(二)缺乏高实践能力教师
对于国外高校来说,其工商管理专业的开设均具有较高的配套实践技能,且教师理论知识深厚,此类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同时具有丰富的任职经验。我国高校虽对高素质教师广泛招聘,但对于多数教师来说均不符合相关要求。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其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在我国严重缺乏该类人才[3]。
(三)与理论学习相比,实践过程较为落后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来说,因其存在较晚的起步时间,与医学、机械等专业相比,它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主要包括:具有较少的实习机会和实践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困扰问题包括实习难和实践难等问题。注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实习和实践问题加强重视。对于单纯的理论教学方式来说,其存在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过程存在一定困难,企业是学生实习的主要单位,但与企业的合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实践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四)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对口工作很难找到
相关就业统计结果显示[4],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存在较为分散的就业岗位。对外贸易类、销售类、财务会计类及文秘类等工作是主要就业去向,大部分学生对企业管理工作并未从事。在找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少的岗位与学生专业对口,同时不符合学生自身实际能力。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措施
(一)对培养目标积极明确
现阶段,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对其进行了有效划分,其中包括精英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精英人才主要包括高精尖人才和高等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大的人才需求量,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中小企业是其主要就业对象。在培养目标上,与精英人才培养相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其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应全面分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服务、建设及生产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此,应准确定义人才培养目标:其具备的理论知识基础主要有法律、经济及管理等企业管理内容,同时对相关专业技能应用较好,对相关教学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能够胜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效明确,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导[5]。
(二)积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重视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高校应逐渐改革实践教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设置专业课程过程中,将实践教学课程适当增加,将实践教学比重不断增加。此外,应对实践教学方法积极改变,使学生技能实践训练不断增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模式可运用“自学+实践+创新”的模式,为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积极改变。在实践课堂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精讲,对学生思考过程积极引导,指导其动手操作,教师可对相关案例进行选择,并将其制作成CAI的形式,并进行简单讲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并使其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得到显著培养[6]。对于校内实践来说,具有局限性,因此需要对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安排,学校可协调合作单位,使学生获得学习、考察的机会。在暑假期间可对社会实践进行合理安排,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此外,对学生学习体系积极完善,学校应当与企业积极合作,从而使学生获得适合的学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创新力、应用力、应变力及适应力等综合素质积极锻炼。
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可对选修课积极开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技能锻炼和学习。选修课选择的方向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及思想道德等,为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励,应将选修课成绩计入学分中。
(三)对师资队伍加强建设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期間,教师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针对教学条件,在其突出问题改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其关键内容。因此,应促进教师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现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多数教师的实际经验均存在不足的情况。因此,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来说,应鼓励其对管理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并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针对工商企业的实际状况,能够促进教师对其实现全面认识,从而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提供有效指导。此外,应对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专家积极聘请,使他们可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现更好地学习。对于外聘教师来说,他们的实践经验均是十分丰富,可以传授给学生自己在以往工商管理工作中的相关经验,促进学生对有效的工作经验积极掌握,从而可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在其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应对市场需求这一导向积极坚持,全面分析学校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按照社会需求的实际状况,使得学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促进其应用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应与企业单位加强交流合作。在定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使得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作者:李陶
参考文献
[1]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5,(3):70-70.
[2]王丽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的分析[J].时代教育,2015,(13):178-178,180.
[3]李国鹏.“高职任务导向型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以郑州财经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12):36-38.
[中闰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59-04
[作者简介]张喜荣,李伟,韩洁平,孙鸿飞,杨英,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定位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商管理学生踏入社会以后,从事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具体化、基层化,对人才实践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目标定位存在着定位模糊,针对性差;共性趋同,特色不足;知识面宽,深度不够;理论性强,实践偏弱;教学方法单一,全面能力素质培养不够等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俱进,进行整体性流程再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人才培养类型定位
根据用人单位、一些高校和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对于地方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层次定位不宜过高,应以能够在工业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基层部门担任实际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而对于以能够在学术界、教育界以及政府部门、企业界担任教学科研人员、高层管理人才为主的层次定位,应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MBA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二)培养特色定位
不同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目标市场不同,对于行业类的高校,毕业生很大比例是在行业内就业,因此,行业定位取决于高校的不同行业特色。例如水利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水利行业,石油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主要适应石油行业,财经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可以广泛地适应工业和商业领域等。
(三)专业技能定位
工商管理专业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本科专业,核心专业课价值优势不明显。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看,有核心技能类的专业学生容易就业,目前市场对技术经济评价、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将强化学生技术经济评价和工程概预算方面的技能。在教育观念上,明晰工商管理实践性专业特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拥有全面的管理学知识,更重要的要掌握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实践技能,由过去的以知识体系完整性、全面性为导向,向以社会需求、能力结构优化为导向的方向转变。
二、能力素质模型指标的建立
能力素质是个体的一种潜在特质,其与一个人在工作中或某一情境中所表现出的高绩效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体特征。能力素质模型是以提高组织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能力素质模型的建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技术(BEI),辅之以问卷调查及专家小组讨论等方法。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一般工作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的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三、培养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体系是在以培养目标为中心,面向行业、突出专业技能和满足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起的培养框架,含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资源平台、培养途径、教学模式等5个方面。
(一)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是指培养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及具体要求。根据以上目标定位和能力素质模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应确定为面向某一行业,突出工程造价管理技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性工商管理人才。此种人才应具有三种结构。知识结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技术经济评价知识等。技能结构:包括专业技能(技术经济评价技能、概预算技能、项目可行性研究能力等)、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应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等。素养结构:包括进取心、影响力、学习意识、意志力、情绪控制力、创新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决策力、原则纪律、服务意识等。
(二)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培养方案应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培养方案制定是以目标定位为核心,以能力素质为基础,构建的体系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知识体系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管理知识模块,电力行业知识模块,投资决策知识;能力体系分为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职业素养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等环节进行培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设置按照知识体系的四大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包括政治、外语、数学、体育、文化基础等知识;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管理、经济、会计、信息、工程数学等;行业知识模块,包括生产过程、市场、会计、设备、价格、绩效、管理等方面;专业技能知识模块,该模块分为投资决策和管理模块,投资决策模块主要学习概预算和技术经济评价的相关知识;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主要包括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绩效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企业战略管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
(三)培养平台
通过多元立体培养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基础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为学生自学、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以及教学管理等提供一个更大的培养平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校外基地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大学生校外实习是了解社会、提升管理能力、了解行业管理、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四)培养途径
培养途径是指培养的路子。各专业大学生的培养途径都可分为教学途径、实践途径、竞赛途径等三大类。途径都是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提高这一目标服务的,但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途径包括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实践途径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也是同~教学活动周期的两个环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竞赛途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竞赛活动应高度重视,创建多种竞赛平台,举办和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竞赛活动。
(五)培养模式
经济与管理 忙中有序
在去大学的火车上我曾遇见一位老乡,他一听说我是学工商管理,立即夸奖我是“未来的女老总”。尽管这样的话是明显的恭维,但说明他对这个专业有一定了解。虽然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一定都能当老总,但这个专业确实是培养管理人才的。
虽然在高考招生中,工商管理是文理兼收专业,但在大学课程的学习里,因为绝大多数课程都与数学有关,所以这一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很高。工商管理学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课程主要是经济和管理两部分。在大学里,工商管理学光专业课就要开到五十多门,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统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等都是这一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正因为这样,如果学习没有规划,大学四年的时间和精力容易在应付专业课考试上被消磨,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干些实事。这就需要大家学习过程中要分清主次,我建议大家把精力放在与今后求职意向紧密相关的几门课程上。
作为一名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会分析需求与供求的关系,也要学会计算生产成本和企业利润,同时还要看得懂财务报表,掌握员工和消费者的心理。记得大二开投资经济学时,老师用半个学期的时间给我们讲股票,每节课的大屏幕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股票走势,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明白了什么是A股,什么是B股和H股,班里有的同学甚至还在股市里牛刀小试了一把。
作为一名综合性管理人才,不能只懂专业知识。管理者就是要与人打交道,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一定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为了培养我们活跃的性格和敏捷的思维,大学四年,我们的专业课常以讨论的方式开展。史玉柱和巨人集团、褚时健和红塔集团、杨元庆和联想集团等都是我们分析的案例和讨论的话题,模拟公司设置管理层、设计调查问卷、建立企业文化、进行决策分析,这些都是我们课堂教学中要涉及的内容。
拓展类专业 实践为先
除了课堂上的讨论,社会实践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很重要,单纯的课堂理论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管理者。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年都有几次到工厂和企业去参观实习的机会。当时我在成都上学时,每年春季的糖酒交易会,学校都要特别给我们专业的学生放假,鼓励我们去参加糖酒会,提前体验工作的乐趣。
当时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陌生的面孔,一打听才明白,原来是外系来蹭课的学生。确实,关于泰罗的管理思想、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大败局》的案例分析等,对于喜欢经济管理和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外系的学生都这么喜欢,本系的学生就自不必说,有的同学甚至等不及毕业,就想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了。所以到大二的时候,我们班就有好几位同学在学校周边开店创业了,有家里帮助投资开网吧的,也有几个人合伙凑钱开小店的,当时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在学校附件开了一家小饭馆,不足三十平米的一个小店,装修得非常有特色,最有特色的还是饭菜,一盘小小的炒饭都很考究。刚开业时,我们系的同学轮流去捧场,后来我们班又有几位同学陆续在校门口开服装店、鞋店的,每一次开业时,我们都集体去捧场,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
很多人都说,工商管理本科开设的课程太多,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精,这话不无道理。如果把这一专业划分归类,它应该是属于拓展类专业,因为它培养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综合素质。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经过四年的学习,这一专业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应变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气质自然也就显现出来了。上学时,经常听老师说起我们的一位师兄,刚毕业工作难找,就去一家公司做门童,但是因其身上特殊的气质和良好的表现,不到一个月,就被老板发现,后来逐步提升,没几年就当上了总经理助理。后来有一次师兄被邀请回学院讲座,大家发现领导除了看上他特殊的气质外,更重要的是一些细节:在前台不在的情况下,他用流利的口语成功地接待了外国客人,帮助急着打卡上班的同事把车停在了地下停车场;被调岗后,他还报了计算机培训班,进行了办公软件的培训,再加上上学期间在企业参加过实习,多种能力加在一起,正是我这位师兄不断迈向管理高层的阶梯。
拒做“万金油”从基层做起
尽管与前几年相比,工商管理热的势头有所冷却,但是据我国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最近几年我国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需求每年都大幅度递增,目前在不少大城市已形成一个职业阶层。不管是外企、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有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大约需要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200万左右,而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合计有管理类学生约百万人,而工商管理类学生不足10%,所占比重与需求严重失调,可见,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总体来说是看好的。
一般而言,工商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去向多为企业管理、人事管理、企业文化设计等岗位。而由于这一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因此企事业单位或会计事务所都是合适的就业方向。在校期间,经济法学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一门学科,到法律事务所任职也是毕业生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此,笔者建议大家在学校期间首先要学好统计学和市场分析与预测,其次还要学习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财务管理和会计应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在大学期间能考取初级或中级会计师资格证,就业前景将更为广阔。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72-02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社会的企业行业当中得到广泛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很好地服务了社会工商行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知识,掌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企业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几家高职院校能真正达到培养目标。主要根源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陈旧和落后,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彻底。为了培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工商业及其他各类企业管理方面工作的专向应用型人才,探讨适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迫在眉睫。
1运用信息技术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众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了一个创新探索及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淡化了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
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占整个课程体系的份额较大,有的甚至达到100%。有的院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较多的实训教学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课程也很难真正开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的深度认识,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学校应该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核心放在信息技术上面,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走出学校能够更好的发展自己的所长,在企业管理这个领域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必须结合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定位
信息技术的日益壮大,给企业带来了深刻且多元化的影响,为了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在社会在崭露头角,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这也要求了学校必须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就要充分学习好信息技术,为以后做好准备。因此,要给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了解该专业的就业现状。其实这个行业的就业是很复杂多样的,这也导致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复杂多样,不仅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饮食服务业需要众多的工商管理人才,金融业(含保险与证券业)、农业、养殖业、信息产业等都需要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大部分毕业生主要以市场行政管理人员、市场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及传统的管理岗位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而且很多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不强,学生在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严重,在企业管理人员中只有少数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其他人员都属于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培养。企业现有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如:知识面狭窄,对英语会话、电子商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等方面的技术技能比较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顺应这个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新的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想,让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拓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用知识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锻炼,关注多行业对工商人才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就业时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金融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这既给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也给该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知识要求。
3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得力助手
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强大的系统,它能把所有的网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开放的系统,因此被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广泛的运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摆脱了传统的模式,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收集。但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应该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往,学生的学习地点基本上集中在校园内,即使有的学校有一些实训教室或基地,也与在企业实际操作存在很大不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应改变学习环境,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应控制在30%,其余70%的时间都分配到实操环节中去。培训实操能力主要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实操环节不仅包括到实训室或实验基地学习,也包括联系企业,到企业去亲身历练。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这样能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质量意识。
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行业广,学校可以多和企业对接,给学生提供更多在企业学习的机会,形成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教———企业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弃———过多不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未走出校门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哪些知识是自己以后工作可以用得到的,必须多学多练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培养起来经常会出现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学校应在学生入校时就给学生派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就业规划指导,使学生更早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学习的侧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业取向给学生进行课程设置。
4信息技术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技术的支持源
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现代化崭新的技术和手段,大大加快了传统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进程。如今,工商企业管理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促使企业可以建立模拟的ERP实验室,从而建立一个ERP沙盘课程内容,更便于更好地培养人才。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顺应信息化潮流的必然趋势。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分析,积极进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将提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5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象征,如何更好地通过信息技术来开拓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人才的自我创新意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进步,才能与时俱进地走在市场的前端。所以,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只有更好地利用起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走到最前沿,这样才能在进行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培养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需要企业领导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观摩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理论渗透。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块,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加强“应用型”学科体系的建立,注重时间的探索、积累和验证。在企业培养有计划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上,进行思路创新:以学科为基础,职业技能为主导,创造性地发挥培养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
最后,以职业能力为主导培养工商管理人才。通过充分市场调查和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岗位职能要求,有计划的培养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所需学科理论体系和实践内容,加强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和社会交往技能。通过以上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培养出具备一定特色和较强就业、创业竞争力,并具有后继发展能力的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综上所诉,为更好的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必须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在专业知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更好的让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管理上的规范化,并且还需要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社会经验、信息运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企业的发展才不会落伍。
(西安翻译学院诒华学院,陕西西安710105)
参考文献:
[1]周堃.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
[2]陈晖.基于高职院校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课程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