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5:39: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教学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素质是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1]而这样的历史教学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寻找出新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案教学法具有充分的优越性,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文就如何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根据教学案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
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2]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敢于放弃旧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相靠拢。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非常单一。旧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完全没有受到重视。结果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漫天的讲,学生不动脑的听;教师只注重内容的丰富,深奥,而学生忙于笔记、应接不暇,全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于是出现了一种很尴尬的现象:教师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甚至搞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可见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案教学”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上课的注意力经常不够集中,所以他们往往是凭借着自身的兴趣去认识事物,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愿意用心去做,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则表现的心不在焉。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在学案编制时,教师可以依据需要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趣味教学。
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到商纣王的“炮烙之刑”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刑法的时候,可以说:“纣王残暴异常,他强迫一些犯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当犯人的脚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脚板立即冒起阵阵白烟,一旦有些犯人在铜柱上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噗通”一声掉到“熊熊”炭火中活活地烧死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纣王的残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历史故事,既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3]
3 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课前教师合理优化课堂结构。在进行历史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可用5―10分钟进行课前导学,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对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在导学中解决部分问题或者发现新问
题[4];紧接着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究、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进行点拔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教师课前布置的阅读思考问题;最后可用15分钟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进行检测,并且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科学的课堂结构,这样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更能较快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
标。[5]
4 结语
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使教学案教学的实施真正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淑慧.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J].现代阅读,2012,08(08):146.
[2]丁丕.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05)22-23.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64-1
一、什么是导学案教学
导学案有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逐渐丧失生命力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为什么要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呢?
二、运用导学案的原因
之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导学案,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导学案的优势、中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历史教学积累了诸多弊端,例如:教师在满堂灌中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包办行为”使学生对教师过多的依赖,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整体来看待,忽视了对个体学生的因材施教;学生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中视野受到限制,思维受到束缚,能力受到制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弊端缠身的历史教学,运用导学案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因为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首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递方式。传统教学大多沿用“教材—教师—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自主探索和学习的动力。导学案的应用则建立起“教材—教师—学案—学生”的新型传递过程,这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导向性和目的性,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案有利于弥补教材的不足。多数学生面对教材时,往往只满足于看懂内容,记住知识,很少关注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领会其中的思维方法。学案不仅能够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且有助于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方法。最后,学案导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平台,而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后,不仅可以集中释疑解惑,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了和谐统一。
中学生的特点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重要原因。中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已不能满足于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学习的自主意识增强,希望摆脱教师的过多干预,但又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需要教师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学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而且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同时,学案的编写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用导学案也是基于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学案导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而且更侧重于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不仅可行,而且势在必行。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怎样才能使导学案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三、学案导学的实践、运用
学案导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编写导学学案。教师在编写学案前应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参资料,研究和分析教材;另一方面,要了解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水平等。在设计学案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学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全员参与,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第二,指导性原则。学法指导是学案导学的一大特色,其目的在于为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必要的条件。第三,层次性原则。为落实因材施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层次性旨在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各有所得,梯度性是指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生依案自学。对于课前自学,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以便为学生进一步的自学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自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抓住重点,把握本质,总结规律。总之,学生的自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本由薄读厚,由厚读薄的过程。
3.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就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一方面对讨论给与必要的指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发现和汇总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以便在精讲释疑中集中解决。
没有什么会一成不变的。"世异时移,变法宜变",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和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条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转变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行,广大教师的备课理念和备课方式也随之改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备课是确定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难点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要求的备课是以学生为本,弘扬学生主体精神为主,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传统备课注重掌握大纲、专研教材、了解学生,习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课"而并不是学生,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学案导学就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顺应新课改的要求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提出对初中的历史教学有相当大的影响。
所谓的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经过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针对"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学案导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有备而学,提高教学效率。学案导学,自始自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拿到学案后就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学案是学生的指导教师,通过学案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的状态,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解决百分之八十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的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讨。学生自主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这里没有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另外,学案导学从研制学案开始,教师就已经进入了指导的角色,因为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是教师个体和集体智慧的体现,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并根据教学环节不断变化随时给予帮助和点拨,利用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这里教师既不是目中无人的讲解着,又不是冷眼袖手的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拨者和诱导者。
总的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是突出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升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但教学的过程当中有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不好的学生,基础好的、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学的更轻松,进展更大。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如不加以个别辅导将会是一个灾难。因此学案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特别是在总体基础比较薄弱的乡镇初中,开展学案导学,要求教师不光吃透教材还要分清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学案。
在学案中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在学案指导下优生的预习反馈比较好,并能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的准备。但是学困生还不习惯自主参照学案预习,这个差距在预习反馈的练习中明显体现出来。为突破这个问题,我也参照了学案导学的设计要求,组织学生分组学习,采取组长责任制,由优生带动学困生,并在巩固练习设计时将知识点由浅至深。经过这一节课,结合半学期来的实践,我发现学案导学在历史教学有以下几点影响。
首先,在新的历史时期,历史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指记住或懂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之后能产生的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的东西,如思想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等。而学案导学在历史思维技能方面,使学生们能够评价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解析历史记载、创建合理的历史论点和看法,并以之为基础,在现代生活中做出见多识广的决策,
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方面,使学生能自主了解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包括社会领域、政治领域、科学与技术领域、领域和文化领域(、宗教、美学)中的抱负、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以便能在分析当今公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时作出明智的决策。
三是,在学案中明确了学习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在学案指导下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并能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教师书面教学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而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自主学习后反馈出来的问题针对性地教学。
总之,改革与创新是当代教育发展和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条件,在新课改的背景与条件下,"学案导学"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10-10-2
[2]《正确认识历史教育的重要地位,推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 2010-8-28
[3]《如何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效率》:2010-10-6
学案导学法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去引导学生,而不是主导学生。现在提倡个性化教学,学生的感受越来越被纳入到考虑的范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学生是教学中地位一直都没有被尊重,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构成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适用性人才,而不是只懂得各种文化知识的人,毫无个性的人。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习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自学意识和能力,不能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指示走。尤其是历史方面的学习,教材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仅仅学习书本中的知识点,只能是管中窥豹,不能真正全面的认识到历史。其实初中历史教材中是存在这一些纰漏的,或者说有一些片面的观点,这些对学生客观看待历史都是不利的。而如果灵活地利用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就会对教材产生质疑,主动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做一些课外的自主探究。这种专研精神是现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非常缺乏的,大部分学生安于现状,只图完成学习任务,不思进取,思想上的僵化很严重。
一、学案教学在引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案一般都是一个教学团队共同研究、制定的,然后在交付给历史教师,供他们在教学中使用。由于这种学案的制定模式,再加上教师过于信任学案,导致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没有多少针对性可言。一个学案被重复使用到不同的班级,而且是一年又一年地重复使用,也不加入什么创新。这样的教学,往往教师也不会考虑多少引导的重要性,一切都是按照既定的安排走。就教师的角度而言,坚持团队的教案,避免教学质量下滑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学生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个体的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等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很容易出现学案不适应学生实际需求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课堂效果差,学生成绩下降,学生的思维非常迟钝,缺乏主动性。
二、学案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改进方向
(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善
教学团队一起制作的学案不是权威,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个性,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执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适当的改变。比如《三国鼎立》的教学案例中的要求是学生在学习之后能了解三国是哪三国,各自领土在哪,以及主要的政治人物。我认为这样的要求是比较笼统的,肯定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即使身处同一个班级。与这段历史相关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很多男生的喜爱,对于这部分男生而言,这节课的学习是比较轻松的,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就要困难一些。所以统一的教学会让学生之间产生差距,而且《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有很多虚构的部分与历史记载不符,对学生会产生误导作用。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而教案中一般是不会如此细致地针对这些差异有什么区别对待,更多的需要教师自己判断,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学案例的使用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充满教学激情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往往更具活力;一个严谨稳重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也会脚踏实地。所以教师要在使用教案的时候坚持自我,不能因学案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二)重视引导
学案教学法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视了引导的环节,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的时候只顾着自己讲解,完全成了单方面的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学案教学强调教师多引导学生,不能简单地灌输知识,学生应该要有更多的思考,教师的讲解需留有余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改变划重点、讲解重点、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尝试找出重点,给学生更多的是启发,而不是把直白地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告诉学生。关于那段时期的影视作品有不少,学生一般都会接触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学生这种看待历史的自主意识非常可贵,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使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就会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受到抹杀,学生会下意识地认为教材是权威,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只是每个人的观点不同而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教师应该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保留这种自身的想法。在学习的道路上,每个人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应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在记载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主观的因素,所以不能完全相信课本。教师要把学生往独立的方向引导,让学生明白教师、教材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他们自己的努力才是最主要的因素。优异成绩的获得,不是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思做就能取得,相同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差,就说明了学生才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三、结语
学案教学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进一步地扩大,教师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到引导学生上,而不是强制学生按照学案计划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失去自己的思想。
(一)学案组成
经过长时间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探究,研制了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案。学案的主要内容有【课题】【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布置作业】七部分。【课题】其主要作用是使学生明确学习主题;【课程标准】其主要作用是明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准确定位;【学习目标】此部分内容体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重点】是把握学习重点,使学生能有的放矢地学习;【学习难点】是突破难点,有利于学习重点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知识;【学习过程】是由自主学习、互动提高、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练习五个学习环节构成。自主学习是将学习内容具体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在每个具体问题中都有学法指导,如在教材第几页第几自然段,阅读文字或观察图片思考问题,重点内容在教材上做好标注和勾画;互动提高是指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对基础知识达成共识,同时凝练问题;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合作探究环节,小组之间共享学习问题并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拓展延伸是精讲点拨环节,此环节一是建构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二是对本节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提升学习高度;巩固练习是学以致用环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拓展学习宽度。【布置作业】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复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二是结合学案,完成下节课的自主学习。
(二)学案使用
以上述学案为模板,教师认真备课,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每节课实际内容,撰写每节课的学案并打印。每节课的【布置作业】环节下发,启发学生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完成新课的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解决基础知识,凝练探究问题。
课上我们以学案为准绳,首先班级成员间分享自主学习成果,对基础知识达成共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移交小组内部,小组成员间进行互动提高,同时凝练问题,转交小组间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突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突破本节课重点和难点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建构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完成学案中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延伸。然后结合老师在学案的巩固练习中拟定的ABC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做或全做相关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之效果。
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学案是准绳,或隐或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学案设计上一定要做到定位合理、目标明确、难易适度、知?R认知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
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就是承载知识的机器,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表达交流为辅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二)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客体,而学生则位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是主体,“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由课前的自主学习到课堂上的互动提高、合作探究等环节,充分彰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体现出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学生交流了什么,探究了什么,在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引领学生学习,启发学生表达交流、成果共享,达成学习目标。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式教学中老师一言堂,全面系统地、面面俱到地传授书本知识,可谓是眉毛胡子一起抓,主次不分。而“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则是以教材为蓝本,与时俱进地优化、组合课程资源,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业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检测结果给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学习动力更加充足。总而言之,历史学业评价始终是整个历史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因此,我们要借新课改的东风对历史学业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进行创新,目的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热衷于全面参与历史学业评价过程,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中都感觉很有收获[1]。这样,才能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历史学科在推行教学案教学后,被广泛定义为最难学的一门学科,这并不是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对教学案教学有着一些困惑和未能认识到的问题,所以未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导致学生产生对历史学科的错误观点。下面就针对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学案教学广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学校管理
问题:教学案印制不规范,浪费严重,怎么办?
解决策略: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后编写的教学案,由各学科教研组长把关审核,教研组长审核后再交年级主任处,凡是不合格的教学案返回教研组重新编写,年级主任审验合格的教学案方可签字印发。这样做可以严把质量关,同时又能避免浪费。
2、教研组教研活动
问题:怎样利用教研组活动推动教学案教学?
解决策略:学校历史组推进教学案教学分四步走。
第一步:理论学习。学期初,要对《教学案教学实施方案》学习,进行解读;学习两周,第三周进行测试,考试成绩计入教师量化积分。平时,利用固定的时间搞好教研活动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学案教学的理念、编写要求、基本环节、操作流程等理论,同组教师相互交流、质疑、解难。
第二步:以“三课”活动为载体,尝试教学案教学。一是加强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和编写教学案结合起来,学校领导包组蹲点,及时解决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发挥备课组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把讲授公开课和教学案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周一上午本组教师围绕公开课所定篇目,按教学案的基本环节备课,编写出初步的教学案,然后由主讲教师在一个班内实施教学,其余老师参与观摩。评课时根据课堂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再在其余班级推行。
第三步:是全面铺开,人人过关。全体教师逐课推行教学案教学。
第四步:举行教学案教学的大比武活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3、教师的思想认识的转变
问题:教师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应如何认识?
解决策略:全面了解教师思想的认识转变,从思想入手,解决教师思想中的困惑。
利用教学案教学以来,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案编写虽然费力费时,但方便课堂教学。编学案,教师多方考虑多方面因素,查阅各种资料,,教师忙着设计学案、筛选习题,费时费力,而课堂上,学生读课标、读教材,按照教师的学案设计梳理知识,然后作习题。
(2)教师的工作流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实施教学案教学后变化明显,此前教师劲没少下但成绩确实让人发愁。学生的作业在课上完成,备课、上课的时间与精力均有了保证,工作起来更有激情。
(3)课堂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实施教学案教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小组讨论积极交流展示,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多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关系越来越和谐,师生的心理和情绪越来越轻松。
(4)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
使用教学案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不研读教材,不翻阅资料,不了解学情,那么所编写的“教学案”能说是高质量的吗?如果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是很难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的。
二、对教学案各环节编写内容的界定
教学案教学虽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但有部分教师对使用教学案产生了误区,教学案的设计要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应严格界定。
1、课时学习目标的界定
课时学习目标是学科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和具体化。它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主动预习,自觉达标的习惯。
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已有知识来确定。学习目标是课标的细化,教材中超出课标的知识、要求较高的知识也不能作为学习目标。
2、课前预习导学的界定
预习导学是教学案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前的必要准备,预习的充分能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预习导学部分的题目,教师要精挑细选。课前预习导学题目应该以学习目标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就能回答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难题、偏题、怪题的出现。预习导学题型可分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多种题型。
3、课堂学习研讨的界定
课堂研讨部分是教师最难驾驭的部分,由于学习小组的建立不够完善,表面看学生在合作学习,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小组合作成果的呈现成了小组长的专利。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让程度好的学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达标检测题的界定
达标检测不能与预习导学和学习研讨题目重复,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题量不能太大,以学生当堂能完成为准,一般以5个选择题和一个非选题为宜。教学案使用后要收上来,检查学生做到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5、课后拓展延伸的界定
课后拓展延伸题目,可以是本课内容,也可结合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确定;其应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提升。
三、教学案教学存在的困惑之我的看法
教学案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广泛存在的问题外,我个人对教学案也存在些困惑。
困惑一:预习环节用什么时间完成?
预习环节全部放在课外不行因为我们的学生自律性太差且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放在课堂上预习,费时太多,学生把课文阅读一遍需要10分钟,做完预习题需要10分钟,构建知识框架需要10分钟,学习研讨需要15分钟,达标检测还没有进行就已经没时间了,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每节课都要“欠账”了!
困惑二:课后拓展延伸题何时了?
顾名思义,其应放在课后来完成。如果放在课后的话,真正是“下课就放在脑后”了,第一:学生课后没时间,第二:学生课后不去做。农村初中的学生,课后连5%能完成的都不到。放在课堂上来解决,哪有时间呢?因为,课堂上各环节已被安排满满的了。
四、教学案教学的推行建议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为了解决这些困惑,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贯彻落实教学案教学,推进校本教研,我认为历史学科课型系列建设应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构教学案教学新授课模式,利用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片级赛课以及教学案教学大赛等,推动各学校历史学科建立起教学案教学新授课模式。
第二阶段:建构教学案教学复习课模式,充分利用九年级高素质教师进行复习课研讨活动,以省市级优质课大赛活动为载体,促使各学校历史学科建立起教学案教学复习课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全面培训历史学科教师,通过骨干教师的培训,使全体历史学科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教学案教学新授课与复习课模式,全面提升我县历史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全面推行高素质的教学案教学,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76.
[2] 古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3):69-70.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在我县推广“学案”的教育改革中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我县由县教研室牵头集体编制了一套“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学案”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学习目标
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带着目标进行学习。
2.学习过程
“学案”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部分:⑴快乐自学。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以教材为本,设计自学指导,学生通过一边快乐自学,将重点知识在书本上打记下来,一边完成自学练习。⑵合作探究。根据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在“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加以指导。⑶展示交流。学生把本节课中自学和探究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展示交流。⑷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小结板书。⑸达标检测。达标检测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达标检测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老师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达标检测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3.学后反思
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一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反思:⑴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⑵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⑶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⑷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⑸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⑹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
三、学案在课堂教学的使用
1.学案不等于教案
备课中不忘备学生,我一般在备课中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结合学案教学的五个环节认真备课,教师通过掌握学情,认真结合学案,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容易掌握的部分蜻蜓点水即可,重点在于突破疑问较为集中的部分。这样节约出了给学生表达、思考、讨论、探究的宝贵时间,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使用学案时,我要求学生自学前首先要认真阅读学习目标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明确了学习目标,既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又可以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检测,这种有的放矢地学习,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使用学案与练习册的根本区别之一。
3.用学案引导教学不是把教学过程完全丢给学生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勇于抛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接轨。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理念讲究传授学科知识的单纯性,过分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结果是教师惯于“一言堂”,学生惯于洗耳恭听一言不发;教师只求讲深讲透,学生忙于强记强背、被动接受,全然没有思考与反复认识的过程和余地。教师不辞辛劳地讲完一节课后,疲惫有加,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可见它严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学案教学则与之相反,它注重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各种信息中,锻炼和提高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说学案教学的理念先进,生命力强,应在教学中大力推广。
二、 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活动实施的方向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制定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和可操作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与之相对应。具体要求是:
1、数量不应太多,以3―4个题为宜;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标出本课的重难点及易混、易错的地方;
4、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描述,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这样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才有可能迅速提高学习效率。
三、 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但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结构的优化。一般说来,进行初中历史学案教学,预习导学可用5分钟左右,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学、思考和研讨,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解决部分一读就会问题并发现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课堂研讨可用15―20分钟时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在教师点拔指导下解决核心问题和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教师有意设置的问题;
巩固练习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达标测试,教师及时进行检查、反馈、矫正,在拓展提升中解决全部问题;
引言
所谓教学案,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简单来讲就是教案和学案的组合。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对教师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明确被重新定义的基本教育,基础学习已经不能仅靠单纯的知识灌输来完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该注重对教案的设计,把握合适的教学节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以教学案为基础指导学生预习
基于我国农村的总体情况,大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平时都在为一家人的生计奔波劳碌,很少能给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这导致很多农村学生自制力较差、思维发展缓慢。基于教案设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科学化,让学生懂得预习、实践探索、复习等环节的重要性[1]。教师在设计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教案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积极性问题。要想让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教师就需要将学生领进门,对学生课前的自主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教学案的存在,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得到正确的指引,让学生能明确自己的预习目标,在对新知识的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以兴趣激发责任心,从而改正学习自制力差的坏习惯,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的转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本基础知识时,教师的监督是很重要的,同时在必要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通过教学案让学生了解教学结构
从克服懒惰的学习状态到真正自发自主地吸取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对物理课程兴趣的同时,教学进度也不能落下。由于农村学生从小缺乏对思维的训练,在学习中普遍具有被动性,在课堂活动中总是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思维,也难以抓住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重点,导致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量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其次在设计教学案的过程中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了解课堂上的教学结构;最后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分辨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进行有条有序的分层次掌握。这样的学习更有方向性,让学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主动翻阅书籍解决问题,在上课过程中也能跟上教师的教学思维,针对自己在自习过程中的困惑进行集中的听讲。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之前,要多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薄弱的地方,精心选题,重点讲解。例如,在学习“电路”的过程中,课本上有对各种短路情况的讲解,但物理基础电学对器材要求较高,学生仅凭看书学习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在与学生沟通后,在课堂上借助器材帮助学生理解电路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如此对提升教学效率、课堂时间利用率,以及全面推进学生知识体系化有诸多意义[2]。
三、利用教学案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不是一本教材就能讲完的。城市学生从小就接触各种各样的学习途径,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时也会主动通过其他渠道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如父母的言传身教或互联网庞大的信息储量。但在农村,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与城市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几乎是学生学习、汲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教师应利用教学案丰富物理知识的教学内容,结合更多课本上没有的案例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往更深、更广处思考,让农村学生也有不输于城市学生的思维活性。通过融入现代多媒体技术和资源的教案,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活性、开阔学生知识眼界都有重要作用[3]。
四、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样教师就能在正式讲课前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困惑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从而对最终的教学成果进行合理的预估。但农村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成果预估时放低标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都能理解自己认为简单的知识。若是预估结果与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存在偏差,那教师在正式讲课时就容易忽视学生想听的内容,学生的疑惑得不到解答,其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学生在经过仔细预习后,有些问题是他们不知道用什么知识来回答的,有些问题是他们知道怎么回答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回答的,这些都是教师在正式上课时要讲清楚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下也应做好调查工作,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探索,然后分析学生在课余活动方面的执行效果,对学生的探索兴趣、能力进行更全面的了解,这有利于教学案在后续教学中调整、优化方式[4]。
五、教学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好自己的学生,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份固定的工作,但在各个领域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事业也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教学案便成了教师在教育事业前进的脚印,不同批次的学生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案。教师在计划新的教学案时,也可以对旧的教学案进行总结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教师看到旧的教学案时,就会想到它在对应批次的学生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和造成的失误,并对自己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评价,从而有助于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制订出更科学、实用的教学案,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随着一份份教学案的产生和淘汰,教师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趋于完善,教学素养也就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