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历史教学案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2 15:39:05

初中历史教学案

篇1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在我县推广“曾国藩学案”的教育改革中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我县由县教研室牵头集体编制了一套“曾国藩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学案”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学习目标

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带着目标进行学习。

2.学习过程

“曾国藩学案”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部分:⑴快乐自学。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以教材为本,设计自学指导,学生通过一边快乐自学,将重点知识在书本上打记下来,一边完成自学练习。⑵合作探究。根据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在“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加以指导。⑶展示交流。学生把本节课中自学和探究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展示交流。⑷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小结板书。⑸达标检测。达标检测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达标检测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老师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达标检测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3.学后反思

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一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反思:⑴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⑵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⑶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⑷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⑸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⑹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

三、学案在课堂教学的使用

1.学案不等于教案

备课中不忘备学生,我一般在备课中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结合学案教学的五个环节认真备课,教师通过掌握学情,认真结合学案,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容易掌握的部分蜻蜓点水即可,重点在于突破疑问较为集中的部分。这样节约出了给学生表达、思考、讨论、探究的宝贵时间,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使用学案时,我要求学生自学前首先要认真阅读学习目标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明确了学习目标,既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又可以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检测,这种有的放矢地学习,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使用学案与练习册的根本区别之一。

3.用学案引导教学不是把教学过程完全丢给学生

篇2

采用学案导学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深入展开,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挑战传统教学法,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实施学案导学,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

传统初中历史教案教学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侧重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的呈现,而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行备课,学生课上只能被动学习。在时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又过多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堂上场面“活跃”并没有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就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并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依照“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梳理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所学的新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自学而掌握;疑难的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实施

1、编制历史学案

制定一套设计科学、适合本校学情的历史学案是初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它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历史学案的设计笔者认为应遵照以下原则:

(1)遵循课标要求。编制历史学案要围绕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具有启发性。学案设计过程中要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有层次性,把握好问题的梯度,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问题设计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指导学生预习

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后,自主地完成学案上的对应内容,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明确学习的重难点,经过自己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自学过程应给予一定的指引。通过历史学案相关环节和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明白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录,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意识和习惯。

3、课堂教学重在引领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防止学生的讨论失控而偏离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努力达到以下目标:(1)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2)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3)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及时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教师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浅显的问题或错误的回答教师做好引领,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精选巩固练习

学案中的巩固练习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八、九年级学生应把练习题的选择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调动和能力培养上。通过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5、课堂总结

在历史学案的最后环节设计为课堂小结,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收获及时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等能力,促使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成效

1、促成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养成。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学生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2、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案导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如何把握,并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

3、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学案导学改变了教师以往备课,备学生环节无法落实,课堂上教师是主人,学生按着教师备课的路子走的状况。由于历史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地参加听课,因而课堂上学生自我参与率高,教师围绕学案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一改以往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低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5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素质是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历史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1]而这样的历史教学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寻找出新的教学方法,而教学案教学法具有充分的优越性,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文就如何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根据教学案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

1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尊重生命,体现以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2]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敢于放弃旧的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与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相靠拢。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非常单一。旧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教”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完全没有受到重视。结果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教师漫天的讲,学生不动脑的听;教师只注重内容的丰富,深奥,而学生忙于笔记、应接不暇,全然没有时间进行思考。于是出现了一种很尴尬的现象:教师讲完一节课后,许多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仍不甚了解,甚至搞不清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可见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案教学”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上课的注意力经常不够集中,所以他们往往是凭借着自身的兴趣去认识事物,对于感兴趣的事情愿意用心去做,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则表现的心不在焉。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是枯燥的也是有趣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教。而在学案编制时,教师可以依据需要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趣味教学。

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到商纣王的“炮烙之刑”时,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刑法的时候,可以说:“纣王残暴异常,他强迫一些犯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行走,‘当犯人的脚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脚板立即冒起阵阵白烟,一旦有些犯人在铜柱上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噗通”一声掉到“熊熊”炭火中活活地烧死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身临其境”般的感受纣王的残暴。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历史故事,既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3]

3 优化课堂结构

如何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这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掌控课堂的能力,而且还需要课前教师合理优化课堂结构。在进行历史教学案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可用5―10分钟进行课前导学,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内容,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对教材有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在导学中解决部分问题或者发现新问

题[4];紧接着可用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究、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进行点拔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重要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教师课前布置的阅读思考问题;最后可用15分钟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进行检测,并且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科学的课堂结构,这样合理的时间安排,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更能较快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

标。[5]

4 结语

当然,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的探索仅仅是一个起步,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使教学案教学的实施真正成为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张淑慧.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案”一体化研究[J].现代阅读,2012,08(08):146.

[2]丁丕.浅议初中历史教学案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05)22-23.

篇4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我国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日臻成熟和完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也进入了深度整合阶段,“电子学案”导学的研究已初见端倪。我校自2007年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运用电子学案导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现我就“电子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认识。

一、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电子学案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基于网络的一种数字化的学习方案,它以网络(校园网)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并为广大师生共享。

历史的一度性使历史不可再现和重演,给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带来很大困难。“电子学案”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使史料更加丰富和具体,通过在学案中形象化的展示和友好的网络互动功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焕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根源。所以说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二、编制科学而实用的电子学案是历史学案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历史电子学案的基本功能和构成要素

电子学案不同于普通教案,也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于使学生“会学”。因此,历史电子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学案”为主,也有教师为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的“导案”成分,具体因课型课例而异,一份完整的历史电子学案应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1.课题和课型。历史电子学案的类型可有新授课和复习课之分,有专题课和热点课之别,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

2.学习指导。这能使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案涉及的内容,明确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意义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3.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能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

4.重点、难点。它能提醒同学们要着重掌握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想方设法突破重难点,实现学习目标。

5.知识结构。这是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培养,较为详尽完整地把握学习内容。

6.情景导学。运用多媒体信息,为本节学习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历史时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7.问题导学。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问题,以任务驱动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8.难点释疑。针对课文重点、难点和所设计的探究问题,给予必要的注释与解答,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9.自我检测。通过识记类、理解类、应用类、创新型、讨论型等多种多样的题目,做达标检测。

10.小结与反馈。让学生通过课堂或网络在线的方式总结学习内容和学习感受,并提出疑难问题或意见。

(二)编制历史电子学案的原则

历史电子学案的编制要遵循主体性、探索性、互动性和数字网络化的原则。

1.主体性。学案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学。

2.探索性。要使设计的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兴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互动性。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情趣,使学生的学习认识得到及时反馈和校正,学案的设计必须遵循互动性的原则,在学案的页面留有学生标记、回复等交流空间。另外,还可以约定学案页面之外的交流方式,如:及时通讯软件、电子邮箱、主体网站、论坛、博客等,这样不但便于课堂交流,而且适合学生回家后远程学习。

4.数字网络化。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采用丰富的历史资料构建多媒体学案,如声音、图像、电影片段、动画的运用等,并运用数字手段整合成易于网络和传递的形式,便于网络共享。

(三)历史电子学案的制作与

电子学案的呈现方式很多,可以是WEB网站、PPT演示文稿、FLASH动画甚至是思维导图。根据电子学案的不同形式,可以采取相应的软件制作,如:Dreamweaver、Microsoft Office、Flash等。为了达到网络共享和合作交流的目的,电子学案多以网页形式为主,因为网页型学案界面友好、对多媒体信息兼容性强,且有良好的互动性,既适合在线浏览,又适合下载使用。

三、怎样运用电子学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的核心在于用好学案,落实学案。电子学案的运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实现:

(一)学案导学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学习提示要素、情境导学要素,学生对本节学习既有了目标又产生了热情,还了解了方法,这是导学的第一步,也是电子学案教学的关键。

(二)因“案”施教

通过电子学案中的问题导学要素,结合课文知识结构和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列出了有一定梯度和难度的导学问题,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指导各小组讨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适当时机促成小组间的交流,并对通过小组间交流发现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实时讲解。

(三)反馈总结

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接受和反馈处理的过程。因而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综上所述,历史电子学案的使用,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大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如何编制科学、实用的电子学案,如何巧妙而有效地运用电子学案建构“电子学案导学”模式,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3-02

―、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一般的课堂导入可采用的方式有:①从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②运用歌曲、故事、情景表演、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激趣、设疑导入等。如讲《三国鼎立》时,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并加以评价,以提高学生兴趣。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此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导学案所列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其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之后,教师应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的应用。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要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192-02

目前,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学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地展开起来,无论是适应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引领着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教学改革重大的的宏观课题。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各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以往的单纯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各初中学校都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

导学案式教学法是当下采用最广泛的教改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导学案的完成为核心,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开展小组的讨论与探究。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只充当引导角色,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形成师生互学、生生互教的模式。该文基于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

导学案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在学生对知识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历史教师在授课之前相当强调课前预习,但是大家都清楚,有几个学生能够认真预习或者到底有几个学生知道怎样去预习。而导学案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导学案就相当于一个课前作业,而且导学案一般都会在上课开始发放,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规定的内容,做不完就会影响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和课后对小组的评价,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认真预习。因为不认真预习,导学案是完不成的,也完成不好;离开了预习,就等于在课下就能掌握的很多知识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课上了解,影响了上课的学习效率。同时,预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核心部分。在每一节新授课的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的,比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结果,甚至影响等等。在教改之前,这些内容也在教师的讲授内容之中,对于短短的上课时间来讲就是有点浪费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中的难点和疑问,从而提高课堂听课的积极性。在导学案中对于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的这部分知识点,只需学生做完,互相订正即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把有限的时间放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上。

2 把学情分析和对课标的研读与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讨论探究式的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过程,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换言之,教师的“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适应性个体特征,是学生以历史知识和材料为中介所形成的感知、阅读、阐述、评价、释疑等能力的总和。学情的分析就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水平的分析。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既要对单个学生进行个体能力分析,也要对整体学生的能力进行分析。个体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和学伴讨论的方法来弥补,这就是在导学案问题设置上的“易与难”。对于学生独立完成的问题要“易”,对于需要讨论探究来解决的拓展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设计既能把学生的潜力尽可能的发挥出来,也能够使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新课标是历史教学的“魂”,是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应该认真研读的必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与原则。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明确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教学具有基本的规范,又要有一定的弹性,为教学实施留有拓展的空间,以便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因此,教师只有在熟知课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才能正确分配一节课的时间和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历史课程设计,要依据历史学科的宗旨和性质,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建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要着重突出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解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境况,从而更好地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逐渐生成理性的历史认识。

3 教学的难度和题量要适当

首先是导学案的难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会使学生通过预习做不出来,对预习失去兴趣;太简单又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难易程度以中等偏下学生水平为标准,最好是把握整体难度适中的情况下,导学案在设计时有一个难度的“梯度”,“梯度”最好是易难易的过程。导学案开始阶段相对很容易,学生阅读课文后就能做出,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难在预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学生去努力完成。同时导学案末尾部分的问题相对容易,又可以使学生不但对本课的学习很满意,也对下一课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学生回答时,别的同学都可以提出异议,对于异议回答,由回答答案的小组作出必要的解释,这样就把讨论探究演变成了全班性的,把所有学生拉进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效果很好。

题量在设计时应该定在2/3的学生水平在20分钟做完的总量上。如果题量太大,只有少数学生做出来,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做不完也会影响授课效果。题量太少,学生又会做的太快,对探究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会太好。所有问题的讨论加同学的回答和教师必要的讲解也不能超过15分钟。在题量的设计上,基础性题目尽可能地覆盖所有课文,探究问题所采用的材料不能超过3个,问题设置不能超过4个,选择题题量不能超过10道。在整体的课堂时间设计上要有5分钟的剩余时间,用于教师的解疑,也防止课堂之上设计以外的问题出现。

4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交叉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但绝不能单凭学生去探究。尤其是历史学科,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少,理论性的历史名词多,规律的逻辑性强,很多问题是必须有教师去讲解的,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解。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又不能省掉学生自主探究完全讲解,这样又回到了旧式课堂的“满堂灌”了。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同时,历史教师应该灵活地提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交叉起来,这样就好像是师生共同学习。灵活的随机提问,又能够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思维拓展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首先学生预习课文,做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也就是填空题),做完后由学生按照标题顺序读。笔者会随机地提问两个问题:南方人主食以米饭为主开始于什么时期?从什么时期开始中国人开始逐步穿棉布衣服?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讲解的知识也不少。比如还是这一课中提到了一个名词“密封舱”,教师就必须讲解一下它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之间探究解决问题时,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也要讲解答案,同时也要讲解一些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要想做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探究应交叉进行,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好在学习中预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随机的、灵活的,不能体现在导学案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预案中,甚至有些问题是教师在授课中临时加入的,或者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来的或者是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各种相关的问题。同时,在教师进行预设问题提问时,还要考虑到上课时间的有限性,随机问题一般都很简单,但必须有探究性。

5 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措施

教学的评价机制,不但能够更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为课下教师的课堂反思提供有益的借鉴,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解释和组织的作用。因此,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相应的充分准备工作以外,还要注重做好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设计和准备,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学到相应的知识,还应学到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要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去思辨、评价学习活动中某些具体教学现象的正误与得失。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把课堂效果做到最好。

历史教学的评价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部分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有形的评价,要制定具体的奖励内容,以加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表通常由历史课代表操作,内容一般是粗线条的,不要过细,由于是课上进行(初中要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过程太繁琐会影响到课代表本人的学习。最好是月底总评一次,原则是不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主要评价学生上课的各种表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是课堂评价的硬指标。这样就能激发生生互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的拓展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提高也有帮助。对教师的评价要由学生完成,具体操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问卷调查的形式,可以具体地总结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问卷;另一种是找学生座谈,座谈一般是随机性的,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座谈,这样才有反馈的全面性。对教师的评价能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合所教的学生,实现师生互动,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定要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培养和小组间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调控能力,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讨论与交流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总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篇7

导学案式教学法是当下采用最广泛的教改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导学案的完成为核心,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开展小组的讨论与探究。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只充当引导角色,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形成师生互学、生生互教的模式。该文基于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

导学案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在学生对知识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历史教师在授课之前相当强调课前预习,但是大家都清楚,有几个学生能够认真预习或者到底有几个学生知道怎样去预习。而导学案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导学案就相当于一个课前作业,而且导学案一般都会在上课开始发放,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规定的内容,做不完就会影响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和课后对小组的评价,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认真预习。因为不认真预习,导学案是完不成的,也完成不好;离开了预习,就等于在课下就能掌握的很多知识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课上了解,影响了上课的学习效率。同时,预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核心部分。在每一节新授课的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的,比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结果,甚至影响等等。在教改之前,这些内容也在教师的讲授内容之中,对于短短的上课时间来讲就是有点浪费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中的难点和疑问,从而提高课堂听课的积极性。在导学案中对于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的这部分知识点,只需学生做完,互相订正即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把有限的时间放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上。

2 把学情分析和对课标的研读与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讨论探究式的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过程,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换言之,教师的“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适应性个体特征,是学生以历史知识和材料为中介所形成的感知、阅读、阐述、评价、释疑等能力的总和。学情的分析就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水平的分析。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既要对单个学生进行个体能力分析,也要对整体学生的能力进行分析。个体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和学伴讨论的方法来弥补,这就是在导学案问题设置上的“易与难”。对于学生独立完成的问题要“易”,对于需要讨论探究来解决的拓展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设计既能把学生的潜力尽可能的发挥出来,也能够使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新课标是历史教学的“魂”,是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应该认真研读的必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与原则。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明确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教学具有基本的规范,又要有一定的弹性,为教学实施留有拓展的空间,以便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因此,教师只有在熟知课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才能正确分配一节课的时间和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历史课程设计,要依据历史学科的宗旨和性质,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建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要着重突出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解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境况,从而更好地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逐渐生成理性的历史认识。

3 教学的难度和题量要适当

首先是导学案的难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会使学生通过预习做不出来,对预习失去兴趣;太简单又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难易程度以中等偏下学生水平为标准,最好是把握整体难度适中的情况下,导学案在设计时有一个难度的“梯度”,“梯度”最好是易难易的过程。导学案开始阶段相对很容易,学生阅读课文后就能做出,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难在预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学生去努力完成。同时导学案末尾部分的问题相对容易,又可以使学生不但对本课的学习很满意,也对下一课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学生回答时,别的同学都可以提出异议,对于异议回答,由回答答案的小组作出必要的解释,这样就把讨论探究演变成了全班性的,把所有学生拉进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效果很好。

题量在设计时应该定在2/3的学生水平在20分钟做完的总量上。如果题量太大,只有少数学生做出来,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做不完也会影响授课效果。题量太少,学生又会做的太快,对探究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会太好。所有问题的讨论加同学的回答和教师必要的讲解也不能超过15分钟。在题量的设计上,基础性题目尽可能地覆盖所有课文,探究问题所采用的材料不能超过3个,问题设置不能超过4个,选择题题量不能超过10道。在整体的课堂时间设计上要有5分钟的剩余时间,用于教师的解疑,也防止课堂之上设计以外的问题出现。

4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交叉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但绝不能单凭学生去探究。尤其是历史学科,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少,理论性的历史名词多,规律的逻辑性强,很多问题是必须有教师去讲解的,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解。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又不能省掉学生自主探究完全讲解,这样又回到了旧式课堂的“满堂灌”了。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同时,历史教师应该灵活地提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交叉起来,这样就好像是师生共同学习。灵活的随机提问,又能够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思维拓展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首先学生预习课文,做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也就是填空题),做完后由学生按照标题顺序读。笔者会随机地提问两个问题:南方人主食以米饭为主开始于什么时期?从什么时期开始中国人开始逐步穿棉布衣服?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讲解的知识也不少。比如还是这一课中提到了一个名词“密封舱”,教师就必须讲解一下它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之间探究解决问题时,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也要讲解答案,同时也要讲解一些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要想做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探究应交叉进行,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好在学习中预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随机的、灵活的,不能体现在导学案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预案中,甚至有些问题是教师在授课中临时加入的,或者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来的或者是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各种相关的问题。同时,在教师进行预设问题提问时,还要考虑到上课时间的有限性,随机问题一般都很简单,但必须有探究性。

5 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措施

篇8

2提高导学案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当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导学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如何将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更好运用进行了详细独到的分析。

2.1教师要完成心理和能力上的转变:

在思想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教育观念也在逐步的被人们摒弃,导学案教学这一创新理念应运而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是一项实属不易的工作,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有了更高程度的标准。教师首先要从心理上接受导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我国近几年的导学案教学几度中断的原因之一便是来自于教师的抵触心理,造成导学案教学效率低下的不利现象。其次,导学案是一种全新的新型教学方式,其所依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才能应用在教学中。因而教师要对导学案的教学理论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对导学案教学中可能使用到的教学技能做到熟练掌握,如此才能在导学案的编写和运用中做到得心应手,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2导学案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

好的导学案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良好的上课氛围中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在进行导学案编写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尽可能的全部教给学生来进行自我教学,因而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设计思路尤为关键。如在《鸦片战争》这一章节,教师在导学案中可以提出“鸦片从何而来”、“如果你是林则徐,你要怎么开展禁言措施,如果你是英国人,你怎么看待林则徐的行为”、“没有林则徐的禁烟是否有鸦片战争”等问题,学生在探讨总结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不自觉就会认识到英国推行殖民扩张战争的必然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加深印象。

2.3导学案要有重点和层次性: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初期难免会出现将所有知识点都囊括在内的问题,这样容易造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不能高效的完成。因而教师要在设计时要抓住重点内容,做到从易到难。如在进行《美国的诞生》这一章节授课时,教师可以首先对自由女神像进行描述,让学生们对其产生兴趣,然后顺势提出“为什么被称作自由女神”、“她手中拿着的是什么”“美国独立战争和自由女神像的关联性在哪里”,如此学生便会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带着这些重点问题进行学习,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明确思路直追中重点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更加使得导学案具有说服力。

2.4从课后的反思来巩固导学案的有效性:

导学案在课堂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很多收获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下节课前首先对上节课进行回顾的复习模式,方法主要就是老师通过提问或者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上节课所学。如在学习有关原始居民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现在让你回到原始生活,你觉得自己生存的概率有多大”或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选出哪些是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品,一来可以让学生明确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的不同之处,二来教师也可以认识到导学案的不足之处不断进行调整,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篇9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同样不上无准备的历史课,也是历史高效课堂的关键。如何备好历史教学案呢?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做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下面就如何备好初中历史教学案,我谈一下这方面的思考。

一、用核心课标来统领我们的教学案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备课时最容易或略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三维目标,但是我们很少有人去深层次考虑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尤其是对“了解”、“知道”、“运用”等词语的解读,更是不得要领,甚至是可以说是不着边际地解读;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很少有教师去考虑制定较为完备的突破重点方案,更不用说制定完备的突破重难点方案了。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我们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在核心课标上下功夫。因为这是我们上好课的关键!有了精心设计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上课时,我们就会始终关注自己制定目标的落实度,这样,我们就不会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夸夸其谈,更不会浪费课堂宝贵的上课时间。

二、用集体备课来锤炼我们的教学案

在思想上,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要知道我们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我们大家既然能够站在三尺讲台上,我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取长补短这是我们备好优质教学案的关键,这样就可以让我们个人的偏见有了一个完善的空间,就可以使我们个人在备课时候或略的知识点,增加到我们的历史教学案中去,这样经过集体智慧熔铸过的教学案就能更加贴近我们的核心课标,更有利于提高我们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形式上,首先,在集体备课之前,由我们备课组所有历史老师,各自围绕这节课中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展示问题的设计、课堂训练的问题等内容进行备课,如果自己是主备人,那更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认真加工,细化内容,力求规范、科学,等到集体备课的时候,全体备课组教师再进行第二次加工,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较为完善的全年级共同享有的学案。在内容上,第一步明确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的重难点,明确本课的学法指导,准备一些学生学习本课相关联“知识超市”;第二步认真编写学生预习题,在编写预习题的时候,力求本课知识重难点化,重难点知识问题化,设计问题梯度化;第三步科学设计本课的当堂训练题,训练题型采取填空、简答题、材料题的形式呈现,训练内容必须紧扣教学重难点,坚决反对偏题、怪题,由于历史知识重在让同学们明智、明理、冶情、借鉴、创新,所以在训练题的时候,可以紧贴我国国情、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让同学们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反思、从中明白历史道理。

三、用情境的设计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案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让老师感到教得疲惫、让学生感到学得乏味。如何调动我们课堂气氛的活跃性,使更多的学生很快投入到浓浓的学习气氛之中,这是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这是调动学生情趣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如何去设计课堂的情境呢?我认为可以在角色的扮演上、社会热点上、小组讨论上、现场辩论上多考虑一下,在其中选择一个适合本课教学要求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热情,更好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目的。例如:我们在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课时,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历史题材片《我的1919》,并且截取凸显本课核心课标的故事片段,以此来导入课文。

四、用简约形式来勾勒我们的教学案

在课堂上不仅切忌满堂灌,也要切忌老师一言不发。因为一个高效的课堂,必须考虑老师语言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结构的简约性。我们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一定要服从我们本课的核心目标要求,一定要重点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更要注意问题简洁明了、深入浅出;我们在板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简约。例如:我们在备《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课时,这一课告诉同学们道理,可以简单明了地说: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的实质: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脏会议。

五、用多样的评价来检验我们的教学案

虽然我们教学的评价的发式很多,但是精讲精练、边讲边练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反馈作用,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案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作业内容的开放性、作业的难度层次性。这样可以使多样化的评价,更具科学性。

篇10

初中“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应包含学生的积极思考、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不但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而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支配者,枯燥的背诵、练习、考试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工作。显然,在素质教育走向教育主流模式的今天,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脱离实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应运而生。“学案”顾名思义,是相对教案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学案导学”实际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拟通过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教学,一般要分为五个步骤,包括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基础上教师精讲释疑、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巩固。在整个“学案导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优化师生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现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为核心;尊重差异,分层教学为方式。教师要充分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历史课程教与学的和谐发展。“学案导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过去教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充分发挥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应用“学案导学”模式的主要思路

1.以丰富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前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生动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课堂内容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的方式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型的材料、信息进行导入。这一导入类型是依赖丰富的资料和新颖的信息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产生疑惑,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初中历史课本、载有许多祖国悠久历史、世界灿烂文化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这些篇章所涉及的延伸知识,比如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奇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或者带着兴趣去听课,这也是趣味教学的另一种方式。

2.以图文并茂的情境导入课堂。

情景导入法创意课堂,主要是教师有目的为知识创造设计一些和课程知识有关的虚拟情节,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设计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知识相关的情景剧,在条件允许的学校也可以配合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比如学习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鸦片战争》、《林则徐》等经典的影片。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一些近代史博物馆,再加上语言渲染,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备受欺凌,以此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3.以真实的实践感悟导入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导入法是“学案导学”模式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因为以往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说、学生听为主,即使采用各种方式,也离不开课堂这个固定的地方。而实践导入法则一改传统模式,将课堂推向生活、社会。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总结与丰富经验,得出各自的结论,在课前进行展示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清朝历史“康乾盛世”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寻找有关康熙帝与乾隆帝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咨询整理。待上课之时由各小组分别展示,由教师统一分类整理。对那些整理的资料有价值、有代表性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对于搜集的素材不够丰富、代表性差的同学,教师要指出差距在哪,并告知其提高的方式,但要注意对其已做工作给予肯定。最后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康乾盛世”的影像资料,以此通过听觉、视觉的立体式冲击,带给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体验。同时,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学习“阅读”、“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的很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