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2 15:39:05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篇1

“十二五”期间,粤琼两省海洋经济必将借政策东风获得快速发展。粤琼两省都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岸线极长、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两省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两省按《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相关协定不断加强海洋产业方面的合作,加快经济发展形式转变,增强海洋国土意识,开发利用和保护两省海洋资源,大力发展两省海洋经济,实现两省海陆经济统筹规划,意义深远。

1.粤琼海洋经济合作发展基础

1.1粤琼海洋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海洋生产总值连续18年位于榜首。海南省各种资源丰富,特别是油气资源储蓄达200多亿吨。“十一五”期间,海南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同时,海洋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增长率达88%。海南不仅合理布局海洋产业、结合海洋资源和市场需求形成了四大产业支柱,还以增强海洋产业带动能力来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和完善海洋管理水平、海洋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5―2013年期间,广东省与海南省合作投资总额超过千亿元。2010年,双方在海洋经济范畴的合作投资呈上升趋势,并于该年年底签署了《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定位,到两省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和政策互动、产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合作都有明确界定,为粤琼的全方位海洋经济合作,两省的海洋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日前,随着广东省肇庆率先和海南三亚强强联手,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粤琼两省合作深度逐步加强,一条“强”、“大”的联合道路即将到来。

2.海洋经济发展与南海开发合作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2.1 合作发展战略定位

充分考虑粤琼双方海洋经济地位、制度差异、产业结构、资源优势等,确立两省海洋经济合作策略。首先,两省要明确自身海洋产业发展定位,必须要把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准确定位海洋产业发展路向,才能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然后,结合现有的海洋产业基础和未来海洋产业发展趋向,可初步确立粤琼两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为:到2020年,构建具有粤琼海域特色、海洋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在发展战略的带领下,粤琼可通过强强合作,共同打造出独具魅力的粤琼海洋观光带;独具粤琼风格的休闲海岛及创意旅游和一程多站线路;开辟以高兴技术产业为主导,传统海洋产业为辅的海洋经济模式。

2.2 发展目标

粤琼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粤琼海洋经济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重点支柱产业,海洋经济总值稳居前列,海洋科技能力和成就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海洋环境与安全体系完整,海洋生态发展可持续模式初步建立。具体每个阶段目标见表1。

表1 粤琼海洋经济分阶段发展目标

阶段主要内容

近期目标(5-10年)1、改革体制,重组资源,调整结构,夯实基础。2、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投资,增加对海洋产业投入,以海洋产业园区发展和项目发展为抓手,量与质并进。3、发展目前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和相对优势的传统海洋经济产业,促进新兴的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门类的发展。4、完成海洋事业单位的改革转型和政事、政企分开,初步形成若干海洋产业发展基地和一批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海洋经济企业集团。

远期目标(10年以上)1、着重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部分产业的优势大步凸显和巩固,海洋经济产业整体素质提高到高水平。2、构建完善的海洋产业链,新兴产业集群体。3、建立适应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海洋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4、实施重大海洋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两省处于龙头地位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团、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5、引进和培养一批海洋高新技术的大师级人才,形成一批海洋优势行业和海洋品牌,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海洋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海洋经济产业群。

3.粤琼海洋经济合作发展保障措施

3.1 机制保障:理顺各方机制,促进产业发展

3.1.1 建立组织领导协调机制

两省按照《广东・海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求,瞄准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近海生态安全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壁垒,建立以海洋管理局为统一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人靠上抓,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以加强粤琼创新单元海洋科技力量的整合,加强粤琼海洋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两省海洋组织领导的沟通交流,完善交流及协调机制,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3.1.2 加强海洋产业管理机制

两省逐步建立海洋产业准入制度,推行和完善海洋产业管理制度。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海洋产业与海洋资源、政府、相关陆域产业形成新兴产业链。加强海洋产业的管理,强化海洋产业自律机制,规范海洋产业经营行为,发挥专业性海洋协会的作用。依法对海洋产业的经营行为、发展规划进行指导、控制和监督,使海洋开发与产业发展规划、合理、有序地进行。

3.2 资金保障:开拓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大产业建设投入

3.2.1 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

粤琼两省加大对海洋合作项目的政策扶持、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广东大型企业在海南投资;给予投资性企业资金补助;加大两省海洋资金运用统筹力度。充分运用广东制造业优势和海南丰富资源优势的互补性,加强两省市、县间交流,选准地区间的产业对接点,促进两省中小企业合作与交流,建立起能够有效整合双方资源的产业集群。确保实施于各大合作项目的资金落实到最小工作点,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化效益。

3.2.2 拓宽投资渠道

打破传统的单一式海洋投资渠道,拓宽投资渠道、加强有效配置形成新兴的多维投资模式。降低海洋投资准入门槛,积极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一般竞争性行业。构造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投融资运营主体。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海洋产业领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为大型海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保障。全面深化两省海洋经济体制改革,鼓励符合条件的海洋企业加快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造步伐。(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4).

[2] 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海洋出版社,2012(3).

[3] 海南省政府.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12).

[4] 广东省政府.广东省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2011(7).

[5] 孙珍.中国海洋油气产业[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

篇2

1.引言

海洋是天然的资源宝库,资源种类丰富,资源可利用价值很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海洋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世界各国对于海洋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广东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紧靠东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连北部湾经济区,南邻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广东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滩涂分布,陆架宽广。全省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海岛1431个,海湾510多个,滩涂面积20.42万公顷,探明滨海砂矿4.7亿立方米,近岸海域石油资源97亿吨,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1]。

2.广东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十一五”时期以来,广东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海陆联动开发,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加快海洋产业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总量连续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广东海洋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海洋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科技力量基础较好,文化和地缘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2011年广东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连续十七年居全国首位;已经形成了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在海洋产业布局方面基本形成了三大经济区,还有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惠州、湛江等增长快、外向度高、富有活力的海洋经济重点市;在传统海洋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通过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而且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医药开发利用、深水抗风浪网箱、海水种苗繁育等多项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渔业生态补偿机制,基本上建立了海洋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制定颁布了《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2011年,广东省获批《广东海洋经济试验区》,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前景广阔。

2.2 挑战

2.2.1 海洋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面临转型的关键期,但是三次产业比例不够优化,传统海洋产业链较为低端,以渔业和运输业为主,各个地区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和支柱产业支撑,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严重不能满足当前产业转移的迫切需求,亟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使区域产业布局合理化,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广东在“十五”期末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40:37,而同期全国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17:31:52,产业结构明显不够合理。而且东西翼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单一,发展基础薄弱,动力严重不足。海洋产业中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也没有形成相互关联和主导产业带动的局面,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支持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2.2.2 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珠三角经济区拥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优势比较突出,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粤东经济区发展重化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港口资源、渔业资源也很丰富,成为广东经济的发展的核心,具有相当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粤西经济区发展状况却相对落后很多,粤西经济区包括茂名、阳江和湛江三市,这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是很完善,导致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对这个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粤西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更是处于低端的发展水平,第一产业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二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第三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2.2.3 海洋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海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垃圾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填海造陆、过度捕捞等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港口工程建设和各种海岸活动对海岸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和水体污染。污染已经从水中的动物,扩展到整个近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导致大部分渔民上岸谋生,环境生态污染致使许多海鲜已经成为毒物,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和目标,海洋产业的发展需要海洋资源的支持,需要海洋环境的保证,切实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迫在眉睫。

3.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3.1 加快科技发展,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水产品安全质量,发展生态渔业,推动科技兴海重大项目的研发和科技投产工作。注重渔业基础理论研究,加强良种培育、病害防治、集约化养殖、海洋生物技术和水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与推广。海洋交通运输业应搞好集装箱运输系统和能源运输系统建设,引进开发进出港船舶调度引航系统和施工船舶监控系统等高科技系统。广东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国内外市场,重点发展冷藏集装箱船、大型原油和成品油轮、液化天然气船和多功能渔轮,提高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和成套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海洋新兴产业产业链长、关联性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将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政府在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思路创新、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要注重三个转变。一是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二是从数量增长型向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型转变。三是从分散自发型向区域统筹型转变。促进滨海旅游多元化发展,科学利用自然风景区,渗透人文精神,提高滨海旅游中精神和文化消费的比重,形成现代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海洋信息服务业,建立和完善海洋信息数据库,建立海洋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海洋信息共享平台。

3.2 促进海洋经济落后地区发展

海洋产业地域组合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区域差异的产生,致使某些地区在区域范围内处于落后的地位。需要充分发挥港口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和由此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品流,建立保税区、物流园区和临港工业基地,促进物流、航运服务、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石化、钢铁等相关产业发展,使港口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的一个个节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沿海海洋产业带[3]。发展主导产业,比如临港工业、船舶制造、海上运输、渔业旅游业等等,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发展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形成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的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海洋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着重在区域内寻找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关联程度最大的主导产业,优先保证其发展。

3.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面临发展海洋产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强的困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环境。为强化海洋资源开发过程的管理,必须制定相应的海洋产业政策,尽早颁布实施四个方面的政策法规:整体开发与利用海洋的政策,限制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规章,引导性、优惠性政策,鼓励投资流向污染少、效益高的海洋产业的政策。需要依托于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向纵深方向发展,优化配置海洋资源,制定海洋产业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海洋产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技术,重视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重点污染海域的整治和应急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实施和完善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制度。

4.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保障措施

4.1 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海洋开发综合管理能力

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是进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发展海洋经济来说就要完善海洋管理体制,及时纠正错误,使之符合客观海洋经济的发展,规范各级涉海部门的职责划分,明确有关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要建立集中集约用海以及海域使用权招、拍、挂等新机制[4]。坚持科学用海,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用海需求,探索建立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制度。研究解决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法规政策关系,探索建立海域使用论证管理中心、海籍管理和海洋测绘中心、海洋权属管理和产权交易中心。推进海洋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海域执法力度,建立海上监察队伍,加强海监和渔政等海洋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省内行政管理海域的巡航监管和对海洋涉外活动的监管。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加快海洋运输、海堤防灾、渔业港口、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经济综合开发保障能力。加强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港口码头建设,以及航道、防波堤、锚道、导航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机场等配套运输体系建设。建设高标准的海堤防灾体系,对重要地区的海堤,坚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定标准达标加固,提高防御风暴潮的能力。加大渔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国家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建设步伐,并配套建设一批海岛型渔港和二、三级渔港。加快油、气、电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和输送网络一体化建设,完善沿海和岛屿综合交通、供水、供电等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建设,对海洋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和管理,降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构建蓝色生态屏障,保障海洋经济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运行。

4.3 推进财政扶持政策,拓宽海洋经济发展投融资渠道

加强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担保、贴息、保险等金融工具,诱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海洋开发建设中。建立分层次的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出资的担保基金应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按商业原则来运营,为提高效率,应该委托由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机构来操作和经营,政府出资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5]。设立海洋产业发展专项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扶持海洋开发重点项目,实行差异化贴息减息政策,全力推进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建立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建设政府诱导型投资系统,降低风险,提高参与度。在符合国家规定基础上,积极争取和合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以及民间基金,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入市场因素,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海洋保护与开发领域,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组织经营多形式的发展模式。

4.4 建设科技经济发展配套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海洋人才队伍

高新科技的发展水平是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短板,需要打造一支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规模大、素质优、层次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加强海洋人才教育,实施高级人才工程,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整合海洋科技队伍,组建产学研机构体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模式,引导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结合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专业技能型和科研型人才,形成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骨干、中高级技师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建立以一流科学家、工程师为核心的多层次的科研型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进人才环境建设,消除政策性、体制性和机制,形成科技规模效益,使得人才汇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5 加强区域海洋经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协议机制,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城市之间的合作,只有通过区域合作才能扩大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解决海洋开发资金短缺的问题,区域经济的联合协作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区域间通过协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和市场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6]。要推进沿海城市间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的功能衔接,促进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产业的协作配套,避免产业雷同、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促进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市场配置港口资源和其他交通设施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加大区域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加大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可通过与其他省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等形式,加强人口、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政策、法规合作,完善跨地区的区域市场运行机制,努力营造各类海洋经济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7]。

5.结束语

发展海洋经济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坚持陆海统筹、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能力,创新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建立政府诱导投资体系,建立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2]白福臣,贾宝林.广东海洋产业发展分析及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4),30:19-22.

[3]吴以桥.我国海洋产业布局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1):56-60.

[4]郑伟仪.海洋行政管理是建设海洋强省的有力保障[J].产业经济,2011:66-68.

篇3

一、实施产业支撑战略,构建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珠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构建现代临港工业、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现代临港工业集群

按照“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动”的发展思路,实施大港口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战略,全面突出港口、园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临港产业园区、港口物流一体化的“港口-园区-基地”开发构架。依托高栏港港口资源优势,以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为主导,以高栏港经济区为载体,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临港工业集群,使之成为集聚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水平高的华南临港工业基地,以及广东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新兴的现代重化产业基地。推进三灶航空制造及航空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把斗门虫雷蛛作业区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三位一体的临港产业园区。大力建设平沙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把珠海建成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游艇产业中心和游艇消费兴盛的滨海城市。

(二)全力推进两大物流中心建设

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结构,着力构建以高栏港区和万山港区为龙头,以九洲、香洲、唐家、洪湾、斗门港区为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港口体系,逐步建设成为面向港澳、面向国际的全国沿海主枢纽港。按照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和大宗干散货深水码头建设。规划建设疏港公路、铁路等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拓展粤西、粤北乃至中南、西南经济腹地,开辟连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圈的国内航线和东南亚、东北亚、中东、欧洲、美洲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国际班轮航线和集装箱公共快线,力争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1亿吨。加快高栏港2个5万吨级和4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2个15万吨级矿石干散货码头以及1个10万吨级煤炭码头建设,打造区域“港口物流中心”。加快珠海综合保税区、珠海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申报,建设区域“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形成能够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加工、海运、货运、订单、库存、分销覆盖、交叉作业、信息处理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体系。

(三)重点打造特色滨海旅游文化品牌

以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为重点,打造三大滨海旅游产品,形成三大滨海旅游功能区。以生态观光为基础型产品,完善和塑造滨海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力求以最佳的景观背景烘托整个滨海旅游主题;以滨海休闲度假为提升型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尤其是新兴高端滨海和海岛旅游产品,将珠海打造成为国内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度假胜地;开发参与性为主的海上运动、休闲渔业、海洋乐园等专项型产品,发掘新的滨海旅游消费时尚。形成以观光、休闲度假等基础型和提升型产品为主的中部滨海旅游区,以温泉等提升型产品为主的西部滨海旅游区,以海岛旅游、海上项目等提升型和专项型产品为主的东部海岛旅游区。在滨海地区发展一批大型、高端、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通过组织举办海洋发展论坛、游艇博览会、海洋文化节、海洋科技产品交易会、沙滩音乐派对等各种主题的海洋节庆活动,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名城。

(四)加快发展具有新型“海洋牧场”特色

的现代海洋渔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按照“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的思路调整渔业结构。以人工鱼礁建设为重要手段,走控制性海洋渔业之路,发展新型“海洋牧场”。以品牌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为核心,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休闲渔业等产业链完整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扩大优势主导品种健康养殖规模,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促进水产品流通市场发育,加大对水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力度,促使水产品流通向专业化、大市场、跨区域推进。鼓励支持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发展海上游钓、滩涂旅游、观赏、品鱼等多种多样的休闲渔业。采取“政府主导、多方融资”的模式加快渔港经济建设,全面开发环渔港经济带,建设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能力建设,完善渔业养殖许可制度,深入实施“水产品放心工程”。

(五)加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加速海洋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升级换代,是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重点鼓励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发展,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企业。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制定优惠政策,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示范工程,扩大海水利用产业规模。支持海洋化学资源开发的技术革新,加强海洋化学资源、卤水资源以及钙盐、镁盐、溴等系列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适度发展风能等滨海能源利用项目,探索利用海洋能、潮汐能的新途径。海洋科技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助推器,战略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科技的强大支撑力。加快海洋科技和高新技术发展,加快海洋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数字海洋”工程,逐步建设海洋信息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p#分页标题#e#

二、实施产业集聚战略,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

通过打造两大海洋产业集聚带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将海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划分为六大经济区进行针对性开发,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

(一)打造两大海洋产业集聚带

以磨刀门出海口为界,将珠海划分为除海岛群外的东西两大海洋岸带,构建海洋产业区域布局。打造东部沿海旅游、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渔业产业集聚带和西部临港工业、物流业及旅游业集聚带。东部海洋产业集聚带通过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加快第二产业向西部园区转移和集聚,加快以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经济资源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及情侣路、高尔夫、国际赛车场等高品位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利用原有渔业基础发展观赏渔业和休闲渔业,集中力量推动服务业发展。西部海洋产业集聚带以高栏港经济区为依托,重点做强临海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业,以珠海航空产业园为载体建设先进航空制造业基地,辅之以适当的滨海旅游业和海洋高科技产业。

(二)建设六大海岛经济区

将海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划分为六大经济区进行针对性开发。城区沿岸岛群(横琴岛、淇澳岛等)主导发展生态旅游、高新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高栏岛群(高栏岛、荷包岛、大杧岛等)主导发展港口、临港工业、物流和生物资源养护;桂山岛群(桂山连岛、大蜘洲、三角岛等)主导发展港口、中转仓储、旅游和生态保护等;万山岛群(大小万山岛、东澳岛、黄茅岛等)主导发展综合旅游开发、现代渔业和能源中转仓储;外伶仃岛群主导发展旅游度假、渔业增养殖和岛陆生物资源养护等;担杆岛群(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主导发展旅游度假和自然生态保护。充分发挥横琴岛区位优势,围绕建设“开放岛、活力岛、智能岛、生态岛”的目标,发展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合作示范区。鼓励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和尝试新的发展思路与途径,全面提升海洋经济总量和质量。研究制定海岛开发管理条例,在确保国防安全和海岛环境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岛建设。加强海岛特别是条件较差海岛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海岛投资环境和海洋开发条件,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试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招标或拍卖工作。

三、实施和谐海洋战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通过切实保护海洋资源、有效防治海洋污染以及着力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实施和谐海洋战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保护海洋资源

加强海洋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地质遗迹等海洋资源保护和海岛资源保护。加大对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以及南海伏季休渔制度,通过封岛栽培、增殖放流、建设人工渔礁等措施,不断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水平。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水松林、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修复工作,建设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科学、合理使用岸线和航道资源,强化对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养殖业发展的监管。严格执行海岸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滩涂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有序开发。

(二)有效防治海洋污染

加快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与浓度控制制度、海洋与海岸工程管理制度,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市、区两级建立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提高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监视和预警预报能力,定期全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加强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沿海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加强海水养殖业的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与结构,控制养殖业污染。加强对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建设船舶污水处理工程,增强船舶污染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依法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论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项目的建设。

(三)着力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和谐海洋”、“和谐渔业”建设,合理提高江海堤围标准,增强对海浪、海潮的防抗能力。完善海洋生产安全指挥系统和海洋灾害应急处理救助系统,抓好事故预防、灾时救援、灾后救济等环节。加强船舶安全管理,推广应用助航、救生设备,构建海洋与渔业安全应急通信网和渔船船位监控体系。利用“数字海洋”平台,加快建立健全台风、海啸、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推进渔业保险全面实施。

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构建科技兴海平台、开展重大海洋专项、实施海洋人才战略等举措,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建科技兴海平台,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不断增加科技兴海投入力度,优化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兴海平台,努力将万山区打造成为国家级国际海洋科技合作示范区。

1.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在珠海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兴海基地和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通过成立珠海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珠海海洋科学岛、珠海海洋科技产业园等方式加强重点实验室、海洋科技中试基地等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建设,打造海洋自主创新生力军。强化涉海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洋科技产业园,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产业技术联盟,深化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在万山区创办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机构,提供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交易、经纪、咨询、评估、等服务。

2.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国家、部门、地方的涉海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结合企业的科技开发基地和试验场,建设若干专项成果转化基地,形成技术集成度高、带动作用强、国家和地方结合、企业逐步为主体的科技兴海平台和示范区网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p#分页标题#e#

(二)开展重大海洋专项,带动科技园区全面发展

按照科技兴海的总体目标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和强化投入,实施科技兴海专项示范工程,加强海洋科技的重点攻关,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科技园区全面发展。加快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油气矿产勘探等技术集成攻关与产业化研究,推动海洋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加快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重大专项攻关,为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引领和支撑。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

1.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发示范工程。结合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珠海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立1-3个技术集成、装备配套、产业衔接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示范工程和发展模式。开发以大宗水产品为原料的海洋功能食品、生物材料、精细化工制品和海洋药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优化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工艺和装备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和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化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企业。

2.海洋装备制造业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海底管线电缆铺设维修装置的产业化基地,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深海作业、通讯导航船用电子仪器、机电设备等技术的中试,建立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产业化进程。按照《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市的优势,以珠海中船集团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珠海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等项目为依托,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以海洋工程装备及游艇制造为主的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努力将珠海打造成为国际重大海洋装备制造业中心。

3.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示范工程。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试验基地和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高栏岛风电场工程,开发风能、潮汐能发电和相关配套装备技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及抗台风能力,建立高效多能互补发电示范系统,集成示范边远海岛和滨海地区通电保障系统。

篇4

摘 要:海洋经济作为未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海洋经济的开发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对当前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89-03

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背景: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海洋开发经验.2013年全国海洋生产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的9.7%,其中,海洋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327亿元、21835亿元、2140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8∶47;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9062亿元,全年涉海就业人员比上年增加70万人.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1.1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保护

海洋本身对危害自身生态环境的有害物质具有一定的自洁功能,因此,尽管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对海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但是海洋的环境还没有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更深层次的利用,各种不正当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人类生活导致排污活动,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日趋严重和复杂,不仅包括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更多的是由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

1.2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困境

当前我国突出的海洋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污染和海洋环境破坏这两个领域.根据1970年联合国对海洋污染的定义,海洋污染主要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将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海洋),从而导致生物资源的损害,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经济开发必然会对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四海海洋污染形势不容乐观,需要合理有效的治理.目前,我国的海洋污染主要集中在黄海海岸的北部地区,辽东湾、渤海湾、江苏沿海、长江口、杭州湾、北部浙江沿海、珠江口等海域.全国海域的污染水质以第二类(较清洁)水质的海域面积为最大,达47840平方公里,而劣于第四类(严重污染)水质次之,达43800平方公里.

1.3 渤海海域的污染程度最高,污染情况不容小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导致海洋环境不容乐观,海洋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不不完善.对海水的污染分析可以发现,一直以来,渤海海域的污染最为突出,且污染的面积略有增加,东海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其海域面积基数较大,东海海域的污染海域面积却居四大海域之首,达62670平方公里.自2004年以来其污染海域的面积占全海域面积的平均比例为8.96%,水质总污染比例目前基本与黄海相当,海域面积最大的南海海域的平均污染面积比例为0.62%,是四大海域中污染程度最小的区域.

1.4 各大海域海洋灾难频发,海洋生态环境风险严峻

当前由于我国不注重对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海域的赤潮、风暴潮等海洋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海洋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也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我国的近岸海域污染尤为严重,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多发、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严重、海洋溢油等突发性事件的环境风险加剧等.这些危害显然不利于生态经济的发展.

2 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且速度之快.目前,全球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2.1 海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资源成为了各个国家争抢的对象,意欲从丰富的海洋资源中寻求更大的生存机会,因此海洋资源突显得越来越重要.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无论是大洋还是海岸带,无论是海水表面还是海底世界,海洋中到处遍布着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和化学资源.目前世界上95%的钻石、90%的金刚石、75%的锡石均来自滨海砂矿,而且在世界海洋3500-6000米的洋底处还储藏着约有3万亿吨的多金属结核,其中锰的产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镍可用25000年.世界关于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于海水的淡化和海水溶解物的利用.当前海洋资源的利用不够完善,开发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海洋资源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主要体现在渔业捕捞和海水养殖等方面,这对海洋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海上石油、化学品运输的泄漏事故,以及因对沿海港口和码头的废水、废物的处理不当,致使海洋倾废量增加;许多不科学的海岸工程建设改变了局部水文的动力条件;沿海滩涂的盲目围垦致使海岸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入海流域的断流对沿岸海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破坏;某些外来物种的盲目引进,严重危害着本地物种的安全.

2.2 陆域污染源造成海洋污染现象严重

我国海域的陆域污染源约占入海污染物的90%以上,其中以陆地企业向大海中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以及具有放射性的废水等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为主.其余陆域污染主要包括以生活废水、生活垃圾为主的生活污染源,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源,以及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陆上养殖污染源.目前全国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仅27%入海排污口全年四次监测基本达标.近岸局部海域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影响,约4.4万平方公里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2.2万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水体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2.3 海洋科研机构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仍以大学本科为主.但其实对于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的海洋科研机构,尤其是海洋基础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来说,对高层次的博士人才需求量相对更大,而我国目前的人才构成状况却远不能满足这方面的要求.目前海洋技术服务研究中本科成员的构成占51%,四类研究机构中本科生比例最高,而博士学位科研人员的比例仅占4%;海洋信息服务技术研究机构中本科生的比例也高达48%,居第二位,博士学位科研人员的比例仅占6%;海洋工程技术服务业和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业研究人员中本科生的比例分别占总量的37%和31%,博士比例分别为13%和25%.因此,在发展海洋科技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或引进“高精尖”类的海洋科技人才,这是提升海洋科技水平的基本前提,不可小视.

3 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都需要有可持续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纷纷抢夺海洋资源,在陆地的资源变得枯竭的背景下,海洋资源已逐渐成为主要战场.因此,在全球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不破坏和牺牲海洋资源,才能争取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1 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

对于地球来说,任何资源都不能毫不顾忌永无止境的开发和利用的,尤其是不注重对海洋的保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努力保持海洋的生态的平衡,而不是过度的采捞.尤其是像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土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这些海洋的非再生资源,需要保持一定的存储量,实现海洋资源的再利用.不仅可以采取技术手段作为着手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技术创新的水平,同时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促使海洋资源向生产力的方向转化.当然,也应该注意海洋资源利用的集约性,改善海洋资源的周边环境,提高海洋资源的内在价值.

3.2 海洋资源开发战略需要合理规划,推动绿色能源的利用

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应用范围的广度决定了在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选择颇多.然而,陆地的资源的开发经验告诉我们,粗放型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不可行的,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开发和利用,才能实现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循环发展.当前我国对绿色海洋资源的利用的程度仍然不高,主要原由是目前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一些绿色海洋资源开发的需要,对于绿色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对海洋能源开发的科学合理规划和利用.此外,对海洋绿色资源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海洋热能、潮汐能、波浪能、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海洋能资源和海洋海水的资源等绿色海洋能源,大多用于代表着海洋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海洋新兴产业.因此,我们必须对海洋的绿色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与海洋产业相结合,有规划的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绿色海洋能源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

3.3 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

切实保护海洋环境,一方面是海洋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法监督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还在于全球的积极参与.但受长期的历史观念的影响,我国人民的海洋保护意识却相对薄弱,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保护海洋环境的观念.此外,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显滞后且不够健全,严重制约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的规范化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改善和提高大众的海洋保护意识.

3.4 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人类社会使用土地资源的经验告诉我们,海洋产业不能再走陆地的产业发展的道路,而应该是集约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产业高投入、高科技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技术创新对提高整个海洋产业的科技增加值和效率水平的重要性,这必将对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对于涉海企业,应着力提高企业创新管理能力,加强研发投入,引进海洋高科技管理人才;一方面要着眼于体制支持,加大对于海洋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的支持的力度.尤其是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相关航运的配套的金融环境和法律等基础设施还远远不完善,只有不断地完善相关的配套的金融产业体系以及政策环境,才可以使得海洋经济的发展朝着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前进.

3.5 完善开发海洋的航运金融工具

目前我国的航运金融体系较为简单化,银行一直都承担了主要的融资的功能,航运的融资体系极为不完善.从发达国家的国际航运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来看,以投资基金模式运营的私人股权资本正逐渐成为航运金融市场的一个发展主力,所以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式,利用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完善航运的金融工具.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迅猛,但在当前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海洋经济的开发浪费问题相对严重,不符合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全球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危机情况下,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发展规律,不破坏和牺牲海洋资源,才能争取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的海洋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对策主要可以如下: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海洋资源开发战略需要合理规划,推动绿色能源的利用;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海洋保护意识;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完善开发海洋的航运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46-55.

〔2〕马彩华,等.海域承载力与海洋生态补偿的关系研究[J].我国渔业经济,2013(3):106-110.

〔3〕姜旭朝,张继华,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20120(1):105-114.

〔4〕刘涛,曹广忠,等.区域产业布局模式识别:指标体系与实证验证[J].地理科学,2013(2):190-196.

篇5

1.应用结果管理模式。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结果管理的模式,各个海洋产业要按照政府的要求达到一定的结果,如果只注重管理的过程和手段,不注重结果的监督,一些产业就很难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就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使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信任和相互尊敬,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受到污染的环境再进行治理会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效果也很难保证。为此,政府倡导在管理中要注重结果,各个部门必须对于具体的结果进行有力监督,按照管理的业绩来评价,比如,对于企业的排污以及废料处理等问题,不仅要告诉企业如何处理废料、如何减轻污染,而主要监督它们是否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否达到了政府规定的环保水平,表现出了哪些业绩等。

2.海洋资源的多样化利用。澳大利亚的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政府认为,了解和探求海洋资源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生存,支持并鼓励对海域的多样化利用,加强养殖和生产加工系统的研究开发、发展海洋生物工程技术产业、替代能源的开发以及海底矿物资源的开发、海上油气田的开发等。另外,要加强对海洋药物的研制技术,搜集海洋和沿岸域的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情报,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加强海洋旅游。多样化利用要具有协调性,要建立开展多样化利用所必需的管理结构、政策和数据,政府和各级部门的决策要合理科学,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海洋特性进行不同的利用,不能盲目追求一致和短期效益。澳大利亚海域是公众财富,管理必须为所有潜在用户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根据这一点,政府不仅必须进行环境规划,而且还要考虑产业如何在与其他用户一致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3.进行综合化管理。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和其他经济形态相比,海洋经济有其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就要求必须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化管理,政府要对一些方面重点监督和管理,这些方面包括:制定海岸带的综合管理战略,协调各个部门的海洋政策;加强部门的责任性和运营能力的管理;各部门建立横向科学研究计划,加强海洋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保障海洋科研和技术开发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有效利用;加强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协作,促进行政管理与各个团体之间的协调与交流;对新出现问题的有效把握和及时响应。改善通信设施,建立海洋自然数据库的档案以及管理措施等。

二、发展可持续性海洋经济重点要注意的问题

1.海洋产业的控制和管理。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海洋环境和资源的管理者,有责任保证产业的发展达到政府和社会的目标。然而,当前的管理制度和计划体制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比如:众多部门之间和各级政府之间政策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致;确定各级政府责任时出现困难;审批或决策过程的延长;对一些特殊事件,责任部门不能打破常规予以处理;各部门缺乏协调和分散管理等等。为此,要逐步发展具有更大透明度、更大凝聚力并以最终结果为核心的管理方式,有关责任部门应遵循这个方向,改变海洋环境管理方式,在任何方式中,质量保证系统都应形成一个整体。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应定期审查影响海洋产业的政策和决策过程,并与产业和其他利益集团共同协商。

2.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管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凭借主观意志,应该以科学客观的数据为依据,无论是海运、造船、石油开发、观光旅游等都要考虑海洋的特点和属性,对于资源和发展机会的评价,以及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测来说,这类信息都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政府倡议,加强澳大利亚沿海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管理,这既需要广泛的、协调一致的国家行动来支持,也需要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各个部门要认识到充分的基础数据对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有关项目的研究与人员培养。在澳大利亚,开发海洋产业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海洋资源型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渔业、海洋药物、海水养殖和海底采矿业;海洋系统设计与建造业,包括船舶设计、建造和维修,近海工程和海岸工程;海上作业与航运业,包括海上运输系统、漂浮和固定海洋结构物的安装、潜水作业、疏浚和倾废等;海洋有关设备和服务业,包括制造业、机械、通信、导航系统、专用软件、决策支持工具、海洋研究、海洋勘探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研究。政府认为,要满足上述各种产业的需求,必须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于高级研究人员,要依托大学进行培养,对于技术熟练工人要依托职业院校或者相关企业进行培养,还应该依托社会机构进行培训,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

三、澳大利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1.对海洋资源要综合协调地开发和管理。当前,由于缺乏综合化的有效管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要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科学论证与综合管理,开发方式要由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对海洋可再生资源,要改善其利用效率,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持续再生能力,对海洋不可再生资源,要有计划地适度开发,提高循环利用的水平,在特定海区,限制或禁止开发资源,使各类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持久的利用。

篇6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吹响了行动起来,共建“一带一路”的集合号。在这一纲领性的文件中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副蓝图:“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发展区域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建设的港口名单中,我们看到了辽宁和大连的名字。这无疑为辽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推进我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值得我们思考。

党的十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国家已将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辽宁拥有2110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岛屿岸线长628千米,海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涉海产业门类较多,包括港口、机械、造船、交通运输、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生物制药、水产品加工、对外贸易、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和涉海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同时,辽宁又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建设海上辽宁等诸多问题和任务,因而研究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海洋经济在推进辽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应发挥的作用问题意义重大。

1 辽宁的基本情况

1.1 辽宁的自然状况

辽宁省,简称“辽”,省会沈阳,辖14个地级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沈阳、大连),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

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辽宁省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地理位置独特,一端与东北、内蒙腹地相连,另一端滨临黄、渤两海,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辽、冀分界线,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六个地级市。大陆海岸线长2110千米,岛屿岸线长628千米,海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可以说是一个海洋大省。

1.2 辽宁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五点一线”发展战略、环渤海经济带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都说明辽宁在国家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辽宁理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辽宁。

2006年初,辽宁省出台了《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将放在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区5个区域。与此同时,辽宁还将建设一条1400多千米长的滨海公路,将这5个区域连接在一起,形成对外开放“五点一线”的新格局。2011年辽宁省政府更是将沿海经济带建设列为发展方向。

辽宁沿海经济带,将辽宁省六个沿海城市连在一起,形成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翼。据省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沿海六市GDP的总和已占到全省的46.1%。虽然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在这一数字中,与海洋直接相关产业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考证,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省政府的海洋发展战略无疑助推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况且,辽宁的涉海产业可谓门类齐全,涉及港口、机械、造船、交通运输、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生物制药、水产品加工、对外贸易、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相信随着全民海洋意识的不断提高,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辽宁海洋经济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海洋是开放的,海洋经济必然是开放的,全方位的对外交流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反过来说也是如此,海洋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对外交流力度的不断加强。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的不断提升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2 在“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中,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

2.1 战略优势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终极版面中,圈定重点涉及的18个省,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北的6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3省,广西、云南、等西南3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5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规划强调,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辽宁都名列其中。这无疑给辽宁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海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2.2 区位优势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愿景中,辽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无与伦比的区位优势。首先,从空间看,辽宁内近京、津、吉和内蒙,外临韩、日,处于世界三大经济体之一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从时间看,辽宁和北京、首尔、东京几乎在地理空间的一条直线上,直飞北京、首尔不到一小时,直飞日本也不到两小时,向北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作用,向南可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北起点。从而成为同时出现在一带和一路中的省份。

2.3 港口优势

沿海开发,港口先行。在辽宁众多的海岸和海湾中,分布着许多优良的港址资源,这些港址和海岸线资源为辽宁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目前辽宁海岸带地区已经形成以大连为中心,东起丹东、庄河,西到营口、锦州5个较大港口群体,辽宁沿海2110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大小人工港18处,自然港44处。主要港口有大连港、营口港、鲅鱼圈港、丹东港、大东港、葫芦岛港、盘锦港等。未来大连港将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主枢纽港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营口港将建成国家级沿海主枢纽港;锦州港、丹东港将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葫芦岛港、盘锦港将建成地方性重要港口。一个以大连港为枢纽,以周边港口为中转港的港口群初具规模,人们期待已久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框架已经形成。

2.4 产业优势

上面提到,辽宁的涉海产业包括港口、机械制造、造船、交通运输、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生物制药、水产品加工、对外贸易、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领域。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强调的合作重点包括:“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等。很明显,这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很高,恰恰是推动辽宁融入“一带一路”的优势所在。

3 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辽宁海洋经济的优势作用

3.1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

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经济调整的战略优势,发挥辽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3.2 经济转型,转身向海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国家也将海洋发展战略放到了重要位置。辽宁是工业大省,也是海洋大省,计划经济时期为国家建设作出的贡献已成为历史。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面对改革的关键期,寻找新的发展引擎非常重要。如何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实现经济转型,转身向海,值得思考。

3.3 六位一体,整体布局

省政府要制定辽宁的海洋发展战略,对处在沿海经济带上的六个城市的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和各自应发挥的优势,要有一个整体的思考。要形成合力,全省一盘棋,不能各自为战。从而为辽宁的经济转型、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3.4 一带联动,共谋发展

沿海六市要加强联系,这一联系不仅仅是沟通和互动,更要形成经济发展上的互补性和共同体。以旅游业为例,可以向海南省学习,推出辽宁沿海六市旅游项目,由丹东出发,经大连、营口、盘锦、锦州,最终到达葫芦岛。成为繁荣的经济带、旅游带。

3.5 发展教育,储备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辽宁无疑将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急需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各领域的管理人才。为此,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适度调整相关院校的专业设置。同时,提前着手,制定吸引相关人才的优惠政策,形成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智力优势。

参考文献:

篇7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海上交通运输便利。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唯一拥有三个亿吨级大港的地区,海洋运输http://便利,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海洋科技实力雄厚。山东省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思想保守,意识落后。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海洋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和缺乏保护意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保护程度不足等方面,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的扶持。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又以国函一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壮大。相反,蓝色经济区的建立也为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1)周边新的强势区域迅速崛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处于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尤其是在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的发展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江苏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山东半岛在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威胁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尽管山东半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与江苏省、浙江省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将会影响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8

本文从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对水产科技人才以及社会服务的需求出发,就如何结合我校实际现状来确立水产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并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提出水产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水产特色专业学科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在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渔业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国海洋支柱产业。2009年海洋渔业增加值为2440亿元,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19%,居第三位[1]。自1989年起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已连续2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渔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改善饮食结构的重要方式。党中央、国务院一向十分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2011年,国家专门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更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海洋人才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创新以及海洋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不仅专门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任务,同时明确提出要“加强高等院校涉海学科和专业建设,做大做强浙江海洋学院”[2]。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也签署了“支持浙江海洋高等教育发展共同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因此,在当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形势下,建设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学科,培养海洋渔业发展与海洋渔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依据海洋经济与现代渔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指在达到了国家高等教育所要求的最低标准后的个性化建设与发展。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具有什么能力的水产专业人才,这是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总要求。

而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关键是要根据时代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来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海洋渔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进一步加强海洋捕捞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特别是远洋大中型拖网技术的研发,提高远洋助渔机械与仪器设备的质量与水平,以促进远洋渔业的发展;在近海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海洋捕捞业的各项渔业管理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渔业生态学研究,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各种生物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现代渔业。三是要大力发展海洋增养殖业,加强增养殖技术研究,充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增养殖品种,发展近海农牧化渔业。四是要大力发展设施渔业,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和工厂化养殖技术,以增加渔业产量,五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不断提高渔业的科技含量,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渔业的管理水平,以达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根据渔业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方向,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既是海洋渔业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又是海洋渔业管理人才。作为地方性海洋类高等院校,主要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地方性与基层组织的高级技能型、应用性复合人才。

三、水产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路径

1.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篇9

一、引言

“海洋强国”是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发达、海洋科技综合水平先进、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突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海洋事务综合调控管理规范、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达、海洋军事实力和海洋外交事务处理能力强大的临海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指的是为实现海洋强国,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安全、保卫的指导方针,是涉及海洋经济、科技、管理、外交、军事、法律诸方面的最高策略。海洋强国战略包括发展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提高海洋科技综合水平、提高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沿海地区社会发展、增强海洋事务调控管理能力、提高海洋军事与外交实力等。

600年以前,郑和曾说过:“国家欲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于海,危险也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首夺取南洋,华夏危矣。”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长期忽略了海上力量的建设,一个称雄于世界1000多年的海上帝国,不幸被郑和所言中。建国后,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宪法中并未提及海洋,甚至前几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也忽略了发展海洋的重要作用。学术界众多学者在对海洋领域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才提出建设“海上中国”的构想。

二、西方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概述

2500年前的古希腊海洋学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罗马的西塞罗都提出了“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公元前5世纪,古代欧洲集运就有了海权思想的萌芽,雅典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伯里克利就提出雅典的根本战略就是发展海军,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确立支配地位。16世纪英国的罗利爵士,19世纪近代美国海军理论奠基人――海权论的著名代表人物马汉,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等人,都普遍把争夺海洋、控制海洋与控制贸易、控制整个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道出了争夺海洋的实质。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更是将生存问题与海洋联系起来。

以上实质上都是海权论,由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9世纪末创立。他认为,海洋不仅是伟大的通道,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海权的最终目的就是制海。马汉的海权论,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研究总结了有史以来的海上战争及其影响,提出了制海权决定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思想,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其他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发生重大影响,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等国海军的崛起,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20世纪是世界各国发展海洋的起步阶段,以美英为代表的国家纷纷把海洋开发战略列入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并使其在国家战略决策中处于优先地位,一系列海洋宣言的发表和涉海管理机构的设立保证了国家对海洋的管理。进入21世纪,世界海洋国家不同程度地把海洋开发与保护问题提到了政府重要工作议程之中,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海洋科学技术能力是参与世界海洋竞争的关键,将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作为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海洋科技促进本国经济的新增长。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上的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全球海洋发展战略趋势。

三、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概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的发展,“实施海洋开发”已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2003年,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2006年2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海洋技术列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5个战略重点任务之一。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出“十一五”规划要在现有五个统筹的基础上,确立并实施“海陆统筹”,推动中国海洋开发和陆地发展齐头并进,进而由海洋大国步入海洋强国。

在学术上,我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研究近几年才开始。郑贵斌(2005)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现实需求为依据,提出了海洋经济集成创新兴海强国的战略创新思路,构建了海洋经济集成创新战略的理论模式。陈可文(2004)提出应特别重视海洋“绿色GDP”的增长,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刘新华(2004)认为马汉强调的制海权主要是从海洋的军事战略意义上来说的,而如今海权资源、海洋战略、海洋能力则是现代海权不可或缺的维度;陆儒德(2002)从国家战略高度的宏观视角,专门对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认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解决六个关键问题;国家海洋局2002年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报告,对海洋强国的方针、目标、任务和措施作了描述和分析;王诗成(1999年)提出中国海洋战略构想总论。殷克东(2007)从经济学、海洋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模糊层次评价、因素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海洋强国指标体系作了系统研究,认为海洋强国应当体现其内核――“海洋强国综合能力”,海洋强国指标体系的构建,将推动海洋强国战略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

四、我国“六位一体”的立体耦合海洋强国战略选择

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在经历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后,跨入了激烈国际竞争背景下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的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的创新发展阶段。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构建新的集成战略思路。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健康、海洋资源永续利用、海洋综合国力强大的海洋强国,即我国“六位一体”的立体耦合海洋强国战略。

(一)海洋经济上,要成为全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大国,不断扩大海洋产业群,提高海洋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优势的海洋产业争取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海洋资源全方位开发战略,从海洋经济区域来看,可分为海岸带及邻近海域、海岛及邻近海域、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公海区域和国际海底区域。从海洋产业来看,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源优势界定了相应的主导产业:I_海岸带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包括临海工业、港口及港口工业、滨海旅游和海洋娱乐业、海水增养殖业、海盐业等;2,海岛经济区的主导产业包括海岛渔业、海岛港口及港口工业、海岛旅游业等;3,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区的主导产业为海洋

捕捞业、海洋农牧化、海洋石油工业等;4,公海区域的主导产业是公海渔业及航运利用;5,国际海底区域的主导产业为深海多金属矿物开采业、热液矿床和水合物的开发和利用等。

(二)海洋资源开发战略方面,要合理、适度开发近海资源,鼓励远海资源开发,鼓励海洋资源永续利用,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效益”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益的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带动了海洋产业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海洋经济振兴服务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意搞好现在和将来的衔接,既要尽量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充分顾及子孙后展的需要,做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

(三)海洋环境保护战略方面,要完善立法,强化执法力度,普及公众海洋环保意识。重点是开发海洋生态与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加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发展近海海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及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开发高精度海洋动态环境数值预报技术。

(四)海洋科技方面,围绕维护海洋权益、增加海洋财富、保护海洋健康、提高海洋服务能力、推动科学发展(权益、财富、健康、服务、科学)的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狠抓技术改造和产业化(业务化),逐步成为太平洋地区的海洋科技强国。

(五)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方面,重点建设现代化海军,维护国家安全,公平合理划界,扩大我国的管辖海域;有效维护勘探开发海洋自然资源的权利,以及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污染、海上人工设施的管辖权。海洋政治与行政管理战略方面,要加强立法,完善行政手段,提高行政效率,更好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

(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海洋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当今世界资源陆贫海富的状况,导致了世界性海洋政治斗争日益加剧。因此,海洋开发,不仅要有深海资源的勘探开发能力,而且要有保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海上综合能力:包括海事谈判能力,远洋行动能力,对付来自海上威胁的军事能力,并在国际海洋事务中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六个方面环环相连,缺一不可,相会依存,共同构筑海洋经济系统,同时,海洋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筹规划与协调发展。如统筹规划海域的合理使用,保障各种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各地区的海洋开发,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加强海洋行政管理等等。

五、实施创新型海洋强国战略的指导性原则

我国创新型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时序和布局原则是由近及远,先易后难,优先开发海岸带及邻近海域,优先开发有争议海区资源,加强海岛保护与建设,有重点开发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加大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开发力度。

(一)优先发展海洋科技、走科教兴海之路。要建立海洋强国,不论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发展海上交通及各种海洋工程的建设,还是从保障海洋安全来说,都必须首先从发展海洋科技人手,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实行全程发展战略,推动海洋科学技术进步,提高海洋开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海洋科技、教育与海洋开发活动的紧密结合,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按照海陆联动和海陆一体化发展思路,优先开发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实施中心区域带动战略,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为中心,构建海岸带开发宏观战略格局和海洋经济增长极,建成我国第一海洋经济带,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三)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建设海岛生态经济区。

篇10

1研究基础

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涵与特征、形成机制与演化路径、影响与制约因素、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等方面。

1.1内涵与特征

姜秉国(2011)指出“外部经济”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的内涵特征,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联性、政治性以及高新科技性、发展潜力性、成长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产业门类。于会娟(2016)认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涉及“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海洋高新技术是发展基础,涉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生产和服务,并能引导海洋经济发展。

1.2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

Feser(2000)指出产业集群效应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规模经济、互动式学习与技术扩散可以通过集群内的共生机制获得。Long(2011)认为随着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企业间对环境、金融等外部依赖会随着相互合作、竞合协同发展而逐渐减弱。李晓璇(2016)分析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累积效应和适应性预期效应等原理。

1.3影响与制约因素

Karyn&Cathal(2013)进行了实地调研后发现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影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孙加韬(2010)指出科技水平、高端制造、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是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赵楠(2018)以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指出引导措施、激励体系、公共服务是主要的运行掣肘。

1.4发展模式与产业政策

Schot(2007)等认为可通过突破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技术生态位。张玉强(2014)通过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模型实证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张艺(2019)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分析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竞争态势,明晰国内与海洋科技强国发展中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基础,现有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单个产业发展情况,相关研究缺乏相对有效的地方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路径研究和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更缺少针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实践性探索,而这对于促进高度产业关联、较高成长性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设显然不够。因此,文章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进行进一步探讨,为沿海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问题分析

湛江市是中国海岸线最长城市,海洋经济规模连续十几年居广东省内前列,拥有较强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此外,湛江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包括北部湾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等,但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显现出的新常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够

湛江市拥有国内比较稀缺的鲎试剂等海洋生物和医药产业;在海洋多糖与海洋多肽利用、虾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面向海洋的产业招商成效明显,与德国巴斯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液化空气集团、华侨城集团、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等中国和世界知名企业有战略合作协议。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在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据海洋经济大幅份额的背景下,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未成规模,高端制造模式有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现代产业发展不充分,优质实体企业不多,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缓慢。

2.2形成了一定的先进技术,但创新驱动不够

2017年8月地方政府推行《湛江市蓝色海洋综合开发计划》,着力发展临港工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应该包括新兴技术对接传统海洋产业所形成的高端环节,目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技术尚未形成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低端产业占比较大,新产业还不能形成集群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本土制造能力亟待加强,涉海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海洋新兴技术转化为全新的、现实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化过程,也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2.3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集群培育程度不够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2023.6公里,2017年湛江市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18亿元,占GDP11.5%以上。2020年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新增海洋产业省级以上新产品74项,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但主要以海洋生物育种、海水健康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生物医药为主,总体而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海洋生物企业外,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缺乏;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境产业、深海矿产产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从无到有、加快发展、协同发展。

2.4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够

追求经济发展和海洋保护是有机统一的,湛江三面环海,海岸、海岛、海湾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2043.5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243.7公里,岛屿岸线799.8公里),占广东省的35.4%、全国的6.4%。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和个数均居广东省首位,是湛江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看,海洋生态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在规模上需要实现有效合理控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形成;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压力还比较大。

3战略路径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既涉及单个海洋产业集群的价值联结、海洋资源跨行业配置,又涉及市场一体化、产业及环境的公共治理,以及产业布局创新、技术创新、研发转化、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等诸多环节,更需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有效的产业集群培育路径、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系统和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

3.1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

作为创新导向型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海洋新兴技术创新成果为起点,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最终确立以海洋新兴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强调的首先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结果,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新性和非继承性。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以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次,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值得进一步关注,高端化、高质化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有战略价值,以此形成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再次,将技术要素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在市场需求、政府行为等因素的促进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上,既要大力推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高起点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让传统海洋产业成为孕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并借助新兴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形成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渗透,从而带动传统海洋产业的革新与嬗变。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促进海洋新兴技术从技术供给方向传统海洋企业转移,如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业就是传统海洋渔业高新技术化的结果。通过技术的渗透和适应性创新,提高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从而形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3.2培育路径多样化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技术与产业的融合过程,即集群培育路径应该多样化,要根据具体的技术、市场条件选择合适路径。首先,通过产业的关联性和技术的先进性实现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其次,通过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创新型企业的领先技术水平逐渐传导给从事相关性业务的企业,从而带动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再次,通过经济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技术升级,将创新型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业务,与最优配套企业共同构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扩展到整个海洋经济领域时,以带来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特别是要围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对标世界最先进水平,开展前沿先导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系统梳理集群的突出短板与弱项,实施短板突破计划,推进集群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3.3完善的政策体系

逻辑层面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也包括培育政策、保障政策、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形成动态循环系统。主要的培育政策应支撑重点项目选择、关键技术攻关、市场化、社会化,产业扩张、产业链整合、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和社会化等产业发展需要。相关的保障政策应涵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政策,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构筑完善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力度。

3.4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这一领域里,资源利用方面更应当具有超前意识,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系统,以“减量、再利用、资源化”主线,从生产、消费源头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损害,相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就要建立一整套较为先进的生产理念,完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此外,也应该要对海岸带进行全面清理整治,改善近海水域水体质量,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高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承载力,建立科学有序的海岸带保护和利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