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3 15:07: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篇1

1.1自然条件优越

苏南地区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地形多样,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有浓厚的农耕氛围,农业生产的形式多样,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苏南地区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称号,境内村庄内有种类齐全的山、水、果园、林等。境内水资源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特别是苏州地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水乡泽国”,其水域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就超过了40%,其中面积超过6.7hm2以上的湖泊有90个左右。苏南地区植被资源也非常丰富,山地面积超过2万hm2,全部覆盖植被。

1.2区位优势明显

苏南地区的地理位置佳,有很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发达。以环太湖地区为例,当地到周边各城市已经形成了2h交通圈,将太湖与周围各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凸显出明显的区位优势。经过走访观察,节假日时苏南地区很多休闲农业景点附近都会停靠大量的外地牌照的车,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1.3经济发达

苏南地区是江苏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自20世纪当地提出了“苏南模式”之后,当地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实现了小康,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进一步拉动了消费,实现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收入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也更加的关注,在繁忙的休闲之余城市居民迫切需要远离嘈杂的大都市,到乡村体验生活,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实施,苏南地区不断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的内涵,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目前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形式上也更加的多样化,包括采摘、疗养、娱乐、购物、度假、参与等,也吸引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中。虽然近年来休闲农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苏南休闲农业最开始时多数是自发状态下形成的,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休闲农业的真正内涵,没有进行科学规范,发展比较盲目,总体布局意识不强,造成很多休闲景点雷同,没有新意,未实现多样化规模经营。二是未形成具有特色的品牌。虽然有的地方在景区等级的评定上都制定了标准,但实施的管理办法却各不相同,造成多头管理、多头规划的现象,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三是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多数集中在采摘、观光农业等方面,均处于比较初级的农业活动,缺乏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甚至还有些休闲农业景点为了争取客户采取不正当价格手段,这些均不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

3苏南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

3.1统一认识,开辟新路径

根据苏南地区的优势资源,将其潜在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积极促使其转为经济优势,达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效果。目前农业生产效率高,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推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休闲产业上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国起步比较晚,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逐步摸索出适合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3.2结合当地特色合理规划

苏南地区农业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特点及文化特点,要结合当地的特点从总体上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进行规划,将苏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乡土风情等充分挖掘出来,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在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结合特色,不断创新,充分整合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出乡村旅游集奇趣性、益智性、参与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作用。

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区十二届九次全委会精神,紧紧抓住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全区“1235”发展战略为总纲,围绕建设“**最美丽城市”的工作要求,以乡村旅游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旅游镇村建设和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示范带动,逐步构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二)工作目标

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历史文化,在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等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培育一批独具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

(三)基本原则

1.加强引导,示范带动。抢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休闲旅游纳入全区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五项工作重点”的历史机遇,以规划标准引导,以项目建设带动,以典型示范引领,以宣传促销造势,努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狠抓重点、突出特色、扶持龙头、创造品牌,指导乡村旅游朝着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市场导向,逐步推进。根据客源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建设有强大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精品,在保证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安全、周到的服务体系,使游客愉快、满足和享受。在产品建设中强调环保性、持续性和安全性。

5.“农”字当头,服务“三农”。加强协调、信息、促销和培训等服务,拓宽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建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

二、加强领导,明确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职责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全区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特成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和促销活动,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

**

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旅游局,办公室主任由**兼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二)明确责任

各相关部门要制订相应工作方案,既要分工负责,又要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合力。以镇、街为单位,各相关部门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好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农村基层组织、旅游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和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区政府办公室:要切实做好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区旅游局:要切实担负起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和日常管理职责,抓好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指导、线路组织、宣传促销、管理服务和人员培训。

区发改委:要把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乡村旅游发展项目库,做好项目审核和投资计划安排,组织协调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区国土房管局:要积极支持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搞好土地流转。

区建委:要负责做好乡村旅游有关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开发管理工作。

区规划局:要负责做好乡村旅游景区规划编制的指导和审批工作。

区交通局:要按照乡村旅游环线建设的需要,积极推进与环线建设相关的旅游交通项目的计划安排和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加强环线公路网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公路通达、通畅工程,提高公路等级和质量,重点推进**镇**村至**镇**村公路、**镇至国道212线路段、**

区水务局:要根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水土保持、环境治理,统筹解决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农业灌溉和人饮工程问题。

区农业局、区农办:要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负责做好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努力促进“三农”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实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培育特色产业,把高质、优效、高产的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之中,集中人力、物力、科技大力发展以“赏农家景、观农家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事、采农家果、玩农家乐、体验农家风情”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区文广新局:要积极做好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的挖掘、开发指导和文物保护协调工作。特别是要大力开展地域文化综合研究,挖掘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民间传说、民俗民风等,包括巴濮部落及后裔的生活方式、婚丧习俗、节庆活动、音乐舞蹈、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文化因素,注重特色文化建设,科学编制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区林业局:要抓住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周期延长的机遇和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打造“森林城市”、“最美丽的城市”的机遇,根据乡村旅游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生态林工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相关镇街:一是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二是要按照旅游“六要素”配套的要求,坚持“一镇一品”的原则,编制本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准确定位,理清思路;三是要依托场镇、景区、独特的农业资源以及国道省道交通干线优势,面向市场,打造精品;四是要按照设施配套,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服务到位的要求,充分挖掘民俗民风、田园风光、历史文化特色,注入文化灵魂,切实搞好乡村旅游开发。

三、突出重点,努力推进全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

(一)编制规划

根据《鲜花盛开的村庄—**区乡村旅游总体策划》要求,立足资源优势,由区旅游局牵头,相关镇街人民政府配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保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规范有序。

(二)20**—2009年工作重点

**镇

1.凭借**航电枢纽、**老街和陶行知纪念馆等特色旅游资源禀赋,依托计划实施的**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园区建设,编制乡村旅游开发实施规划,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力争将**片区打造成为我区融“古镇休闲、大坝观光、素质教育体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2.依托滨水资源优势,打造1家鱼美食餐馆。

3.开发1—2种乡村旅游商品。

**镇

1.完成**龙潭村至**镇江北村公路建设。

2.依托丰富桃李资源和自然风光,策划包装1至2个乡村旅游项目,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将**打造成为我区赏花、采果、农事体验的新型旅游社区。

3.改造现有农业合作社和农村房舍,打造5到10家农家乐。

4.完善主会场及区内道路、标识等基础配套设施,积极筹备2009年桃李赏花、采果节。

5.开发1—2种乡村旅游商品。

6.完成保合街道至关口盐三路公路硬化。

**镇

1.依托**场镇及新农村建设,围绕锅盖山和龙家湾石林等旅游资源,策划旅游招商项目,积极对外招商。

2.开发1-2家农家乐。

3.深入挖掘白橙糖资源,将其打造成为**的特色乡村旅游商品。

4.在**村建300亩荷塘。

**

**街道

1.结合**及半岛开发,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2.按照“近郊依城、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辖区,特别是整合思居片区乡村旅游资源,优化环境,提升素质,实现产业升级。

3.依托**城景区及思居片区乡村旅游资源,策划包装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打造以“花卉苗木”和“滨水”资源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篇3

(二)发挥地方社会成员主体作用,构建多方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篇4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景区主体,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打造**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工作目标,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推动全市的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开展乡村旅游工作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指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有观光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市旅游业刚刚起步,并被确定为“十一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人口的85%以上在农村,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占地与农民关系问题日益严重而乡村旅游正好能缓解这一矛盾。并且搞乡村旅游有投资就业率高、带动就业率高和就业面宽的特性,因地制宜的搞乡村旅游,农民有职业又有“物业”,男女老少都能动员起来,同时也可以消化农副产品,这本身就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潜力和原动力。

三、工作内容及要求

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农业生产活动、乡野风光、农村生活习俗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一)打开乡村旅游的突破口

我市南孟镇历史上就是以农业为主,农民有丰富的农作经验,紧靠106国道,交通便利,且在观赏树木,大棚蔬菜,水果采摘等多个项目上已初具规模,因此,南孟镇作为乡村旅游试点的条件已经十分成熟。

首先,确定2-3户有一定经济基础,农业种植有一定规模,诚信可靠的农户为试点单位发展乡村旅游。

其次,要确定3-4个采摘品种突出优势、发挥特色。

第三,原有果园大棚要进行改造以适应旅游采摘的实际要求,将原民居装修,做到“屋内舒适化,屋外农村化”以此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

第四,旅游局和镇政府对试点农户进行政策上的支持。

(二)制定我市乡村旅游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不仅需要加强“硬件”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尽快出台《**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健全乡村旅游的标准体系,规范产品、设施、管理、经营服务。对乡村游实施挂牌经营评定星级等措施,使**乡村旅游从严规范、高档次入手,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三)开展以“新农村,新旅游”为题的乡村旅游大宣传

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办法,推介乡村旅游精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多渠道、多方位、高强度开展大宣传。首先,筹集资金在重点路段竖立旅游指示牌,编制现存旅游宣传画册,提供咨询服务,引导游客来霸州消费。其次,与中央、省级主要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合作,推出专题采风等专栏和系列报道。第三,抓好典型宣传,总结经验,大张旗鼓、广泛宣传,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的积极作用。第四,发挥“口碑效应”利用当地城乡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同,自觉进行“口碑”宣传,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突出特色,发展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我市可发掘的乡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掘资源、突出特色,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一是要以茗汤温泉为核心,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古村,古乐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村工艺技术,如扬芬港泥人等。三是展示现代农业的科技水平,使游客在乡村游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农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等。四是建立南孟乡村旅游园区,以政府为主导,集沈家营观赏树木,马坊大棚采摘,西北岸桃树基地,粉营蔬菜基地为一体,统一规划而又各成体系,让游客一年四季都有采摘内容和娱乐项目。

(五) 搞好旅游人才的培育工作

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立足于长远发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强和有关专业院校培训中心的联系,分期分批地组织培训和学习,积极培养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同时要十分重视对广大村民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六)加强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原因,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加强管理成立乡村旅游办公室,根据《**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加强日常的指导管理,避免出现无序发展和管理混乱的情况。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7月2日----2006年8月1日)

1、成立开展“乡村旅游”活动领导小组。

2、制定《**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试行)

3、制定**市乡村旅游总体规划(同全市旅游规划同步进行,年底完成)

第二阶段(2006年8月1日----2006年9月30日)

1、敲定2—3户积极性高,有一定基础,口碑好的农户,在南孟搞乡村采摘试点(挂牌经营)

2、借助茗汤温泉宣传**采摘,推出“南孟采摘,茗汤泡汤”活动

3、制作**市乡村旅游宣传画册及乡村旅游指示牌,引导顾客在**消费。

第三阶段(2006年10月1日----2006年1月30日)

1、市旅游局对试点单位全面验收,挂牌经营,颁发《**市乡村旅游从业许可证》

2、在完善农家采摘的基础上。,确定1-2户“农家饭”“农家旅馆”试点,开发**乡土小吃,使游客在**市享受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3、**市旅游局对“农家采摘”“农家旅馆”试点进行业务指导,并给予政策支持。

第四阶段(2006年12月1日----2006年12月30日)

1、制定《**市星级农家院评定标准》对现有的“乡村旅游”点按照《标准》进行评定活动,评定星级,导入竞争机制,规范管理。

篇5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500家;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旅游购品

欧美各国各个农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购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借此推销农副产品,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购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产品。其次是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购品销售收入往往是全部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来自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竟占其乡村旅游总产值的1/3。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在同类产品中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农场当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从农场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

3.旅游市场的取向特征

3.1本地化

在欧美乡村旅游市场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总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国,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2~3小时车程之内;在西班牙,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100~200公里范围内。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乡村旅游景点众多,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人们对乡村旅游景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其二是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性并不很强,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相应情境,就可满足游客需求,他们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苛求,也就无需跨区旅游。

3.2城市化

欧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又是国家旅游人口的主体,更是乡村旅游市场的主体。乡村旅游市场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压迫着城市居民的神经,他们更加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异域环境,这就构成了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家庭化

据英国一些农场的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总数的40%左右。由此可见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在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自驾车旅游也是较普遍一种的形式。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乡村旅游中的观光、休闲和参与性旅游更是如此。

3.4学生化

学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或旅行社便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德国、法国等许多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都开设农业课堂。生长在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完全陌生。他们有着追新猎奇、求乐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因此,乡村旅游的学生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891-03

Thoughts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SUO Sheng-an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had raised higher requirement as well as rare ch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necessity of converting development way of rural tourism was demonstrated. Meanwhile, the key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promotion,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between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between standardized service and personalized service should be correctly handled from the view of converting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Key words: economy development way; rural tourism;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趋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持续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旅游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心,这既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1 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指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乡村旅游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1.1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宽广的发展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发展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旅游方式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2]。因此,惟有转变发展方式,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才能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2 是适应新时期旅游业科学发展的需要

乡村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涵,拉动了广大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极大地增强了旅游业的发展后劲。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要适应我国旅游业以数量型和速度型为主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质量型和效益型为主的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就必须既要大力发展大众化的农家乐旅游,又要积极开发乡村度假等高端旅游产品;既要追求数量规模扩张,也要注重提高素质效率。

1.3 是顺应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消费趋势的需要

篇7

重庆市璧山县旅游经济活动开始于90年代初,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旅游资源优势正在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变,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同时,璧山县乡村旅游区域广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景观丰富多彩。如何合理的利用乡村优越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把旅游与乡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业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璧山县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推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与其他发展较早的地区相比,璧山县乡村旅游业处于初步阶段。由于发展意识与理念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璧山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很好的把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璧山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因此,总体来说,璧山县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产业为依托,即开展了农业观光、生态农业园等乡村旅游。

近几年,随着璧山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乡村旅游景区,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有青龙湖荷香苑、重庆凯普生态乡村园、重庆九州花木公司乡村旅游园、丁家花卉苗木基地、翰林山庄、阳龙农家乐、城北生态观光园、璧城高效生态观光农业区、龙梭山桃园等。截止2007年,璧山县农家乐已发展到130家,其中被授予“重庆市星级农家乐”的有7家,日接待能力1400人,日接待人数850人,年接待游客50万人左右,从业人员231人,每年实现收入819万元。

三、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及空间布局分类

(一)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璧山县高山丘陵多,构成了以山地、湖泊为主的高山生态农业景观、滨水生态农业景观、平坝生态农业产业景观,既各具特色,又互为依存。此种地势地形特点造就了璧山县农业产业的特色:山地林果经济为主,辅以花卉苗木、蔬菜、水果、水产、畜牧业、粮食业。农业生产和产品种类齐全,已形成特色的花卉苗木产业、蔬菜基地产业、瓜果基地产业、名优鱼产业等优势产业。在璧北、璧中、璧南地区形成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璧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璧城观音蔬菜基地、大路镇蔬菜基地、八塘镇蔬菜基地、七塘镇蔬菜基地、丁家镇蔬菜基地、龙梭山桃园、八塘镇凉水村樱桃园、八塘镇青云村水果之乡、广谱柑橘园、大路镇大竹村黄花基地、青杠花卉中心、渝西植物生态观光园等。诞生了一批生态农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二)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分类

根据璧山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为县城区、璧北区、璧南区、渝遂高速公路区、成渝高速公路区等五个区,如(表1)。

四、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构思

依据璧山县乡村旅游资源及产品的空间格局,本文提出璧山县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圈两翼两轴”的空间构思。“一圈”主要包括以璧城为中心的县城都市板块;“两翼”主要包括璧北板块和璧南板块;“两轴”主要包括渝遂高速公路板块和成渝高速公路板块。

(一)县城都市板块

县城都市板块包括:璧城街道、河边镇、福禄镇、大兴镇。该区域位于璧山县乡村旅游的中心地带,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捷,具有璧城及重庆市主城区庞大的客源市场,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一级客源市场为璧城人口,二级客源市场为重庆主城区人口。功能与产品定位为近郊休闲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为:乡村农业观光模式、乡村度假休闲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购物美食模式、乡村运动健身模式。

(二)璧北板块

璧北板块包括:七塘镇、八塘镇。该区域位于璧山县的北部,地形以浅丘河谷较多,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基础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有璧北河纵穿其内,水资源丰富,相邻的北碚区、铜梁县、合川市等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集。一级市场为璧北人口,二级市场为北碚区、合川市、铜梁县与其相接壤区域的人口。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田园观光、乡村水域体验、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为:乡村生态探险模式、乡村水域风光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文化探古模式、乡村果园采摘模式。

(三)璧南板块

璧南板块包括:三合镇、广普镇、健龙乡。该区域璧山县南部,地形丘陵为主,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好,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基础设施较完善。近邻经济基础较好的江津区、铜梁县,交通便捷。一级市场为璧南人口,二级市场为铜梁县、江津区及近邻地区。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幽谷景观、乡村康疗健身、乡村宗教文化、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为:乡村幽谷探险模式、乡村休闲度假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宗教文化模式、乡村康疗健身模式。

(四)渝遂高速公路板块

渝遂高速公路板块包括:大路镇。该区域位于连接重庆市主城区与四川遂宁市核心位置,是重庆主城区游客到铜梁县、潼南县、遂宁市的必经之路,交通便捷。且地形较平坦,农业基础较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一级市场为大路镇人口,二级市场为重庆主城区、铜梁县及近邻地区。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农业观光、乡村古镇景观、乡村农业产业景观、乡村农耕文化、乡村特色产品、乡村商务会展。发展方向为:乡村度假休闲模式、乡村古村风景模式、乡村文化探古模式、乡村蔬菜文化模式、乡村果林文化模式、乡村购物美食模式。

(五)成渝高速公路板块

成渝高速公路包括:青杠街道、丁家镇、正兴镇。该区域位于重庆主城区到四川成都的交通要道上,是重庆主城区游客到成都的必经之路,交通便捷。地形平坦,农业基础好,水资源丰富,瓜果、蔬菜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一级市场为青杠街道、丁家镇、正兴镇人口,二级市场为重庆主城区、成都及近邻地区。功能与产品定位为乡村水域景观、乡村花卉苗木、乡村民俗节庆。发展方向为:乡村水域风光模式、乡村文化休学模式、乡村自然科考模式、乡村果园采摘模式、乡村农业观光模式、乡村民俗节庆模式、乡村艺术体验模式。

五、小结

璧山县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顺利实施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璧山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乡村旅游空间进行科学规划,不仅能发挥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优化农村发展环境,还能扩大农民就业、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篇8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篇9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篇10

一、善行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一)善行旅游内涵

2011年,亚太旅游协会(PATA)在成立 60 周年年会上首次提出善行旅游一词,引起了与会嘉宾热烈讨论。在国外,善行旅游一般表现在旅游资源、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政府政策等外部条件。而在国内,善行旅游则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包涵旅游收入的持续增长、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地人民群众的受益情况等,代表性观点有:汪黎明认为,善行旅游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是符合时展潮流和消费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代表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邹统钎认为,善行旅游是对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概念的继承与发扬;张栋认为,善行旅游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持续的生存关系,是一种新的消费观念;王健生认为善行旅游的核心是可持续旅游等。

由此可见,善行旅游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以人为中心,认为善行旅游是在保证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旅游。其中人是践行“善行”的主体,也是“善行”的体验者,而善行旅游则是“善行”实施的最终归宿。

(二)善行旅游特征

1、人与人的关系

善行旅游要求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奉献与回报的和谐利益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促进善行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整个地球与人类的生死存亡。我们要用善行旅游中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善行旅游的本真和谐架构起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桥梁,促进人与社会进一步和谐。

二、善行旅游与乡村旅游的耦合机制

(一)善行旅游理念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1、“人与人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共化

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民带来了经济收入,同时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乡民和游客的和谐相处,能够使乡村旅游资源的公共化得到有效实现,促进乡村旅游和谐发展。

2、“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生态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善行旅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能够有效指导乡村旅游。乡民要想实现持续的经济效益必须以生态资源的开发为原则,因地制宜,走出一条持续、和谐的新型乡村旅游道路。

3、“人与社会的关系”理念指导乡村旅游公平化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人的统一体,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旅游资源的公平化以“人与社会关系”理念为指导,以人与社会公正的理论为原则来建立制度化约束,主要表现为:建立公平的乡村分配机制、公正的乡村保障机制、有效的乡村监督和发展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保障乡村旅游利益分配及资源维护的公平性,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提高乡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二)乡村旅游为善行旅游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展示平台

1、乡村旅游化解利益冲突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以旅游资源为核心,当地的乡民、政府、旅游工作者为主要参与者,构成了当地乡村旅游利益综合体。而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旅游目标定位不同:当地乡民以维持居住环境的稳定为目标;当地政府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目标;旅游工作者以获得丰厚劳动报酬为目标。善行旅游在维护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可能满足各自的自身利益。

2、乡村旅游尊重自然生态

生态资源是乡村旅游的特色,也是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乡村旅游的重点保护对象。对生态资源要以原始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两者有效结合以增加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乡村旅游资源对自然、生态和环境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有效保持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善行旅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内涵的真实体现。

3、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在一定范围内打破了乡村经济单调、落后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崛起。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的崛起和发展,使得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