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的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3 15:07: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机械化的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机械化的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30-02

所谓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进经营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改进生态环境的过程。实行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强度,为传统农业过度到现代农业转变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对新形势进行准确把握,才能看清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确定农业发展重点,也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迈上新台阶。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同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机械化的效率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在实现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种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在部分地区的农业仍存在手工生产和应用畜力进行生产的情况。而欧洲和美国、加拿大等等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就已经了普及了农业机械化。日本和韩国虽然耕地相对稀缺,在上世纪70年代也全面普及了农业机械化,在水稻生产方面机械化率超过95%。而我国农业在耕、种、收方面的机械化率仅达到35%,每名农业生产者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只有500多美元,西方国家每名农民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则达到2万美元。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结构不科学。如小型拖拉机较多,而高性能的动力机械设备相对较少,而且与主机配套的机具相对较少。农业机械在功能方面也较单一,一台拖拉机所只能从事不足1.5种的作业种类,西方国家则都采取复式作业的方式,一台拖拉机可同时进行几项生产作业。二是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国内农业机械化主要应用于粮食生产上,而粮食作物当中,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而水稻种植及收获、玉米收获应用机械化程度还较低。而在经济作物生产、养殖及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领域,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也较低,许多领域甚至是空白。

1.2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落后于市场需求

农机生产较落后。大规模生产农机的制造企业十分有限,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性能、质量及售后服务都有待提高。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我国的农机产品在技术领域至少相差20年到30年。我国企业在农机科技创新领域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宗农机产品有品种较为丰富、技术相对成熟,而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关键性农机产品相对缺乏,例如,国内仅有几家企业可生产水稻插秧机,品种和型号也十分有限。经济作物方面的机械化产品更少。国内在牧草种植和收获、饲草饲料贮贮、特色农产品的采摘、加工和包装等农用机械主要为进口产品。

1.3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

农机作业成本较高。从国内能源需求角度看,能源价格在持续上涨,柴油价格已上调多次,实际零售价格达到了7300元。柴油价格升高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以柴油为主要动力的农机作业成本下降难上加难。

2 发展趋势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采取的措施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实效的原则。

2.1 持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财政支持力度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方面加大对关键性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例如提高水稻半喂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等购买补贴的力度;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提高水稻栽植与收获、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普及范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扩大农用机械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增加对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收获的补贴试点;对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农机产品应提高补贴标准;对存在的区域性不平衡实行差别补贴,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行农用机械购置时提高补贴额度扩大补贴比例;政府的财政补贴重点应该向种粮大户倾斜、向农机大户倾斜,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以市场需求及农民购买力为依据,形成以政府补贴为主、金融信贷及种类社会融资为辅的农机购置补贴体系;建立起财政资金为引导,农业经营组织与农户投资为主体,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完善农机更新与报废管理制度,针对高能耗农机的报废与更新设立专项补偿基金。

2.2 强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推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建立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制定适用于机械操作的作业标准和农艺规范。加大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水稻免耕栽培播种机械、超级稻栽插和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薯类收获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加强优势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努力实现油菜、棉花、甘蔗、花生等作物等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积极开展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型的机械装备和应用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用小型农机具、畜牧业机械、多功能农业装备等。在全国建立一批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确定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探索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发挥引导、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实现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2.3 以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进一步发挥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作用的同时,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实施粮食产业机械化工程,推进以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为主攻方向的粮食产业机械化,增强粮食生产的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应用能力。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完善不同类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推动保护性耕作从试验示范阶段转入推广阶段。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项目,根据不同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要求,进行机械化技术试点示范,促进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 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用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这是一很了不起的事,事实证明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农业机械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农业人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1我国机械化装备水平在不断提高,已取得显著的成效。1949 年,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总动力只有8101 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 台,一些较为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棉花采摘机和农用挖掘机等许多机械基本上是空白。1959年11月,在亿万农民期盼的目光中,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正式成功建成并投入生产。同年,同志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从这时起中国农机化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拖拉机工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数量增长了上千倍,拥有的品种增加到数万倍。预计在201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可以到10.2亿千瓦,同比增长了4.3%。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不断优化装备结构和布局。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大型化、复式化、配套化趋势明显,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提速。

1.2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2012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57%。其中水稻机械种植水平预计超过30%,玉米机收水平预计超过40%,规模以上农机工业总产值预计达3100亿元,连续6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

1.3农机服务种类显著增多。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种植业向养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1.4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对先进农业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强,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需求量急剧增长,栽插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机械需求量成倍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

1.5与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不断融合。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大型农机企业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换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推动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的质量和技能的快速提高。我国采取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加大国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

2 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三个问题

2.1发展水平不均衡

由于我国地理条件与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步非常快,这是因为本地区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增长较快的农民收入,所以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数量较多。而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就比较缓慢,这是因为农机拥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2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

一是存在老化严重的农业机械,没有能力进行更新换代。二是动力机械中分布不合理存在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的现象。三是农机作业不能合理的进行配套,配套比率低。四是缺少适合本地区农业结构的机型。

2.3装备结构不合理

存在很多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如大中型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较多,配套范围小,农机作业范围不广等等因素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和重点

3.1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提高效益与节约并重,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以农业节本增效为中心,以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企业改革为动力,以政策法制建设为保障,实施项目带动。通过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2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条主线,推进农业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服务社会化,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是主攻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保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在粮食生产机械化上实现新的突破。

4 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4.1健全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体系。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快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建设,健全支持和保护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4.2加强农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从政府改革入手,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加强农业机械化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厂农机试验鉴定体系建设、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建设、农机安全生产监理体系建设,保障农机使用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净化农机市场。

4..3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推广、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提高农机利用率,促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促进农民增收。

4.4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战略,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

5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5.1 建立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保障体系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和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代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农业机械本身是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同时又是其他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面积应用的有效载体。

5.2 具体来说农机化将重点提升质量水平,集中力量提升农业机械设施产品质量;集中力量提升农业机械设施作业质量;集中力量提升农业机械设施维修质量;集中力量提升农业机械设施服务质量。现阶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既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对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和谐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6 结束语

今后发展有特色的主要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地向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发展,进—步拓展农业机械化的作业和服务领域,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是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推广保护性耕作,以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油和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为重点,从而加快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步伐。坚持总体与区域发展协调、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原则,“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要突出综合性、节约性、高效性、适用性和安全性,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 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02).

篇3

摘 要: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然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农机工业水平、农业经营规模以及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情况等因素对其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所以,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详细的研究并制定妥善的处理对策,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本文便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工作。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策略和趋势.

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1 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现阶段,我国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以及服务等多个方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农机工业体系,农机产品的服务对象也几乎涵盖了我国的整个农业领域,如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等。我国的小型农业机械产品生产起步的时间较早,质量优异并且成本较低,在近些年来不断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产品种类日益齐全,并且生产能力逐步扩大,性价比也能够很好的满足我国农民的支付能力和使用水平。截止到现阶段,我国能生产出 15 个大类、近 100 个小类、超过 3000 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这些产品在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市场所占的比重很大。

1.2 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不同区域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差异大。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与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这也是导致各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天气条件和地理条件差异很大,有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也有的地区土地十分匮乏,再加上农村的人均收入较低等因素的限制,就导致了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通过所统计的数据我们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约为 30%,而农机拥有量却超过了总体的一半以上,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为24%,农机拥有量的占比却不足15%。

(2)农业机械门类品种上有一定的缺陷。

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和不同作物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着明显的降低的趋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的水平明显落后和南方的部分土地存在抛荒的现象,棉花目前还没有机械化的能力,而玉米在少数地区也还是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些节种节肥节水性能较好的机具普遍都存在着水平低、数量少的问题,所以始终都无法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另外,由于我国农机产品还存在着短缺和过剩并存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机产品的工作效率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农业机械使用中的问题。

农民之所以愿意购买农业机械产品,就是要在省时省力的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购买农业机械,或是他们用不好这些产品,这也就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买不起,我国农田机械产品的价格基本都在 1-10 万元之间,最小型的产品也在 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台了购买农机产品的补贴政策,但补贴的力度较小,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价格还是无法承受的;二是不会用,在农民购买了这些产品后,各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对于农机具的引进、推广以及使用技术的培训等工作都还无法有效、顺畅的开展,所以很多农民都不能很好的使用这些农机产品;三是效益差,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在他们使用农机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设备也容易出现故障,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机作业市场,很多农机具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无法发挥出农机产品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也就降低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产品的积极性。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

2.1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应更加重视对高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与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融合,同时应该向着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了;其次,当前我国应继续研发和生产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农业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农艺制度等现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从而发展出与之更加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最后,应逐步提高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农业装备产品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体系,提高农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员的作业条件,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将是我国社会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发展高效节约农业的最重要措施。

(1)应用农业传感器技术。

要想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首先我们必须能够实时的监测农业装备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善,其次就是要能够准确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的活动和性状,所以应用农业专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现阶段,农业传感器的应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采用谷物湿度传感器谷物的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采用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测量粮食烘干和储存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等等。

(2)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现也为农机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比如说在农机装备上安装电子监控装置,这样农民就可以实时的掌握装备的工作状态,出现故障时可以即使的进行调整,提高作业的质量。我国电子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完善,农业装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灰尘、潮湿以及噪音等不利的环境,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农用机器人技术。

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实例,农用机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高新技术,农业的作业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对农用机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也将越来越完善。

(4)建立更加精确的农业体系。

这一内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时的获取农作物的产品并掌握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而制定出经济上有效并且技术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控,主要的支持技术有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等。在我国工业上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所以,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新世纪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要想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策略,现代农业装备技术也应体现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这一特色,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也必将向着更高的水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

[2]耿端阳.浅谈农机发展的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动化[J].中国农机化,2003.

篇4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139-03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省贫困地区‘科教兴村’工程研究”(2004B 70102031)相关成果

[作者简介] 向安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与文明研究中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史、科技社会学;

武玉坤,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朱汉平,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财政预算;

张巨保,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广东 广州 510642)

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中,农机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农机化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生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作用,发展农机化,建设新农村意义非常重大。

一、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

广东是我国农业创汇大省。但在我国加入WTO后,广东农业不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矛盾日趋尖锐。竞争力强则兴,竞争力弱则衰。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愈来愈迫切。广东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多,但对GDP的贡献率不足10%,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由于各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太少,在农机化指标中,广东省农业劳均农机动力排全国第23位,农业劳均农机原值排全国第24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排全国第22位。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广东省实施“科教兴村计划”的进程。

虽然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定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作用与优势远未发挥出来,还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尚存以下主要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仍不高。目前,广东省主要农作物耕整地机械化水平只有53.5%;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28.6%,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仅为5.9%,机械化播栽几乎空白;有20万公顷的池塘尚未安装增氧机,占池塘总面积64.1%,机械投饵机的应用率更低,水质自动监控设备几乎空白;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落后,成套设备少;农机品种少,性能差。

(二)农机社会化服务滞后。广东省农业机械大多属于单家独户或水产养殖联合体所有,自用居多。农机作业专业户规模不大,又较分散。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仅有688个,且设施简陋,服务功能单一。农机(含农机零配件)销售、作业、维修和售后服务处于零散、无序的状况。

(三)农机研制、推广工作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广东省种植业机械、养殖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科研设备落后,技术储备不足,难以开展公益性与超前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及创新;农机生产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很弱;农机推广网络不健全,影响了农机引进、试验、选型和示范推广工作。

(四)农机市场秩序和安全监管问题严重。目前,广东省仍未颁布农业机械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由于农机执法机制、法规不健全,农机部门没有单独执法权和处罚权,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没能严肃处理,工作处于被动,使农机安全监理等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二、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因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广东省农机化的发展也暴露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其原因如下:

(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地方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没有得到财政的全额支持,财政对农机化的扶持一直没有形成固定格局。一是大型农机具购机补贴没有落实,虽然中央1号文件有明确规定,但尚未有与之相对应的文件。二是县财政没有专项农机化发展资金。三是部分乡镇农机站没有业务经费,无法开展正常农机管理业务,相当比例的基层农机推广人员事业经费得不到落实,工作中也得不到有力的支持或扶持。

(二)农机推广工作领域不宽。不少地方的农机推广工作还仅局限在主要粮食作物的产中服务上,而且服务的水平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差距较大。

(三)农机推广方法单一。不少地方由于专业人员文化层次及业务素质偏低,农机化推广工作不能上层次,推广方法局限在传统的方式上。很多地方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十技术”的方式,推广工作主要靠开会、印发材料的传统手段。

(四)农机推广人员素质偏低。农机推广人员跟不上发展需要,一些推广人员知识陈旧且缺乏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少推广人员在农机领域中是内行,但在农业生物生产工艺上知识缺乏;多数推广人员引导产业化组织经营和生产协作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不足,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兼职的多,知识老化,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业务不精,缺乏朝气与活力,严重困扰着农机事业的发展,不适应现代农机化事业发展的要求。

(五)农机推广的运行机制不活。推广机构行政化倾向严重,难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化技术服务的需要;乡镇农机机构设置混乱。一是乡镇政府、党委可以随意调动农机站的人员从事计划生育、森林防火等其他行政事业管理工作,使其不能集中精力从事农机化管理与服务工作。二是有的乡镇农机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三是由于乡镇农机人员管理权限都属乡镇管辖,因此受乡镇调配,经常被抽调去搞其他非农及行政事业管理工作,影响了农机正常业务的开展。四是乡镇农机管理人员队伍难以稳定,有学历又年轻的农机专业人才看到基层农机机构不被重视的状况,不愿意在农机部门呆下去,有的被其他部门“挖走”,致使基层农机队伍常常是“生面孔”。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变动与流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基层农机化工作的“断层”,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机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开展。

(六)农机管理体制不适应新形势。主要表现在农、科、教脱节,不同所有制、不同推广组织之间缺少联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整个农机推广体系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且也影响了新形势下农机化技术服务领域的扩大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县级农机主管部门与乡镇农机机构体制不顺。目前,乡镇农机站隶属乡镇,块块管理,业务指导不灵,难以实施有效管理。由于县农机管理机构对乡镇农机人员只有业务指导关系,没有任何管理权限,所以根本没有任何能力稳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无法阻止几年来农机管理服务人才的流失与经常被抽调和更换的情况。因此,在农机生产及推广管理工作中调度人员困难,信息不畅,反应迟钝,难以使农机化工作形成上下一致的合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有的乡镇农机管理机构因没有专职人员等原因,县农机管理机构布置的工作,如农机安全生产、拖拉机年检年审等根本没人抓而无法具体落实,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乡镇农机站实际上没有发挥作用。

(七)农民对农机的购买力弱。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对农机具特别是大型农机具的购买力弱,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也制约了基层农机工作的开展。

此外,基层农机推广机构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一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由于目前政府农机推广机构尤其是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仍然是整个农技推广体系的主体力量之一,因此这一改革对农机推广工作的影响非常深远,政府农机推广队伍面临职能转轨、阵地收缩、总量削减的挑战,农机推广机构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可避免。二是农民自主经营地位的加强,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自主决策意识不断增强,长期形成的“行政+技术”的农技推广模式将越来越难以奏效,各级推广机构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广服务工作方法。三是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农民对农机化技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需要农机推广机构积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形势,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拓展服务领域。四是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多元化逐步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在一些地方正在成为市场主体,一方面反应了农机推广形式的积极变化,另一方面对政府农机推广机构也形成压力。

三、“科教兴村”计划中的广东农业机械化建设

广东农业机械化建设要转变观念、更新思路,要充分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和带来的新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农机化工作不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科教兴村”的工作思路下,使农机化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努力发挥农机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科技兴农载体和农民致富工具的作用,使农机化的发展实现与大农业的配套跟进、与现代农业建设的配套跟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配套跟进。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农机现代化目标。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广东省从2003年起就开始加大力度,增加投入,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计划到2010年力争全省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珠江三角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主要包括:重点扶持省农机推广站建设,彻底改善省级农机鉴定和推广工作条件;加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布局,建立完善80个区域性农业机械推广站;设立购买农机具补贴专项资金补贴农业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种养大户购买农机具;扶持建立30个农机化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的示范,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发展规模和集约经营,探索农业机械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设立农机推广专项经费,加强农机新机具试验和选型推广工作。

(二)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依靠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选择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主导型产业,走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结合的一体化经营道路这一“科教兴村”的工作思路,运用于农业机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扶持建立1-2区域性农机专业市场,使其成为集农机产品展示、交易、信息、维修、培训和服务于一体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中心。重点补贴一批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以及种养大户、农机专业户购买农机具,以增加农业机械的社会拥有量,大幅度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建设,将农机机构、行业协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专业户和农民等联系起来,开展管理、技术、市场信息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系农户与市场的农机服务中介组织。

(三)健全农业机械化科研和推广体系。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县乡科技人员推广技术的优势,加速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加大农机科研开发力度。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的积极性,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

2.提高农机工业的开发能力和制造水平。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吸引国内外农机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到广东省合资或合作,同时创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农机技术和产品。

3.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将现有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校、生产企业、示范基地和专业服务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农机科研、推广和应用一体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根据不同的农业区域和不同的农业类型,重点扶持建立一批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

4.提高农机队伍整体素质。引进农机高层次专业人才,吸纳一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农机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教育和培训资源,发挥现有的农机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优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展农业机械化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与培训。

(四) 完善农机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理顺农机安全监理体制,配备各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必需的监理装备;加强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的建设,抓好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认证工作。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农机产品实施推广许可证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农机化目标实现。从2003年起至2010年,广东省财政预算内安排7亿元,重点扶持农机装备、科研开发、示范基地配套建设、社会化服务、质量鉴定检验检测、安全监理、技术推广和培训等。同时,建立良性投资机制,形成以上级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大型农业机械保有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并列入财政预算。

(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科技立项中,对农业机械化的重点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优先安排农机生产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支持农业企业和专业户连片租赁、承包集体耕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对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用油实行优惠补贴政策,降低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争取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没有农业机械的推广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村”计划,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我们要重视在科教兴村计划下进行的农业机械推广,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推进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荆世华,陈屏.“科教兴村”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2).

[2]陈广义,孙翔,王慧军.“科教兴村计划”在中国农村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1998,(1).

[3]夏志学.对科教兴村战略的几点认识[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9).

[4]赵巍,邸晨霞.对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5,(1).

[5]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篇5

高原山区是我国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交通闭塞、山林起伏,难以发展农业机械化,即使勉强发展起来,也存在很多问题。

1.高原山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自然条件的发展限制

我国高原山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地貌复杂多样,地形崎岖,周边有明显的陡坡,加之四季温差小垂直变异大,导致了高原山区农业的发展的多样性,同时也限制了我国高原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行机械化的劳作,单单是依靠人力劳作农业是很难发展起来。例如黄土高原的地形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干旱严重、农业灾害频繁及水土流失问题险峻,多种问题的共同作用之下,植被难以存活,种植农作物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发现,自然条件的优劣程度对农业是否能实现机械化发展尤为重要。

1.2自身发展的基础薄弱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近年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GDP总值提高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并不代表我国已完全进入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旧不可动摇。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真正可以用之发展农业的土地可谓十分稀少,人均耕地面积更加贫瘠,加之近年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封山绿化等策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对西部环境有所改善,间接地业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环境作为代价,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工业城、商业城和住宅区所取代,许多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家的生活条件虽然得到显著提高,但却丧失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并且现在的年轻人产业意识出现偏向,大都希望去大的城市锻炼自我,鲜少有留在农村发展农业的人,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农工业劳动力的稀缺,从而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1.3缺少科技的支持

由于高原地区地形复杂、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而且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致使农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而今国家对于农业发展多有扶持,资金帮助与政策帮扶并驾齐驱,力求改善高原山区的环境,同时也实行各种有效的策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高原山区的建设,不仅在财力上帮助毕业大学生,在政策上也提供给他们一定的便利。例如在云贵高原,农业科技支持力度薄弱,整合能力差,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结合云贵高原的特色,大力开发新的产品,开发新的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

2.我国高原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实施策略

2.1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不同地区根据自己的现实自然条件,种植适合自己地区生长的农作物,而且根据一定的地形推广使用不同的农机具,为农业发展奠定好基础,除此之外,农业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农户所种植的作物品种,给予农民相应的补贴,调动他们劳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农具的购买时也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做的话,愿意从事高原山区农作的人数便会攀升,农业的产量也会相对增多。对于丘陵、山地地区,应该适合发展林业,在平原高原地区发展畜牧业,于盆地地区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作物品种,根据不同的地形推广不同的农业。

2.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高原地区属于我国比较偏远和贫困的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们劳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因外出打工而荒废农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道路交通的问题,高原山区地形相对比较闭塞,人们出行大为不便,针对此问题,国家应该对高原山区修路给予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建设高原地区的交通路线,既稳定了高原地区的社会状况,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次,高原地区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可以加强旱涝区治理,完善灌溉体系。最后,高原山区地形较为凶险,四处凹凸不平而且道路狭隘,两个人并肩走的话都难以通过,人民出行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这样的状况更加阻碍了高原地区的发展,所以在修路的同时,还要竭力解决安全隐患,至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和人身安全,可以在道路比较危险的地方,建设栅栏或者修建围墙,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

在农业的

2.3加大农业方面的补贴政策

农业发展的地位在我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算是我国的一项基础性产业,如果没有农业的话,中国也不会有如今繁荣的盛况,更何况探及其他,所以说农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农民的地位也是十分崇高的,虽然他们穷苦,可是正是他们养活了我们中国十几亿的人口,让我们脱离贫困,走向小康。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生存,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田间里劳作,因而给予他们相应的农业补贴和生活补贴都是他们该得的,也是我们应该做的。加大农业方面的补贴政策,可以调动农民劳作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温暖与社会大众的崇敬,同在他们购买农机具的时候,根据购买数量加强补贴力度,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为农业的发展做好积淀。

2.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在高原山区实现农业创新是一项艰难而伟大的任务,首先要结合当地的高原特色,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最好带有当地的一些文化元素和文化气息,努力于时代相结合,促进新的产品不断提升;其次,加强团队建设,拥有一支超强的团队,大家一起努力,研究新的成果,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共同奋斗,这样才能够为我们高原山区的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国家发展了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

3.总结

高原山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很多,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适合本地的农业,同时,还要积极面对本地存在的不利条件,积极地进行改善,从而不断适应新的农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肖大伟.中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0

[2]郭姝宇.中国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及政策评价[D].吉林大学 2011

篇6

    为了便于机械化作业,在2011-2012年3个粮食功能区建设中,共投入建设资金126.64万元,主要用于新建和维修排灌渠道8526m,建机耕路及机械化操作道9270m,农业机械下田坡109处等,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真正做到了“田成方,路成网”,每块田农业机械都能进出作业。

    2.粮食功能区建设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粮食功能区建成后,机耕、机收率达到了100%,还把原有小型耕作机械全部换成了大中型耕作机械,省时、省工、省油,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水稻种植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大力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据测算人工插种秧苗每667m2工资2012年165元,而用机械化插秧成本只需65.2元,每667m2可以节省成本99.8元;机械化插秧的水稻每667m2可增产粮食40kg左右,而且机械化插秧的田块水稻通风好、病虫害少,抗倒伏能力强。

    3.粮食功能区建设使农业机械化配套设施稳步跟进

    为了发挥粮食功能区建成后稳产、高产作用,就必须装备齐全的农业机械配套设施。在每个功能区建设了为粮食功能区机械化配套服务的粮食育秧、烘干中心,3个粮食功能区共购买播种流水线4条,种子发芽器3台,高速插秧机5台,碎土机4台,育秧硬盘87000只,粮食烘干机械4套,热风炉3台,新建、改建育秧用房1500m2,烘干及粮食仓库1620m2,标准化育秧苗田2.08hm2,共投入建设资金364万元。2012年3个粮食功能区全部实行了流水线育秧,机械化插秧面积150.3hm2,占功能区建设面积的61%,烘干中心烘干粮食1404t。

    4.粮食功能区建设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粮食功能区及水稻育秧、烘干中心的建设单靠农户单门独户是不行的,必须确定一个实施主体;因此在每个粮食功能区成立了一家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让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承担粮食功能区和粮食育秧、烘干中心的建设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的土地通过流转和入股经营的形式集中起来种植,这样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更加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可以最大化地争取项目资金和扩大融资渠道,2011、2012年通过合作社争取项目资金286万元,向农村合作社融资164万元,在建设育秧、烘干中心的基础上合作社还购买了大中型耕作机械5台,收割机械4台,实现了统一耕作、统一机械化种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统一烘干的“五统一”运作模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了经济效益。

    二、对加快粮食功能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1.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

    由于农业机械是季节性作业机械,而且使用年限短,运营成本比较高。购买农业机械在中央、省配套补助的基础上,县级人民政府、所在乡镇要出台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配套支持,以促进粮食功能区内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合作社要有规范的财务制度

    对购买的农业机械要账、物一致,农业机械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实行法人负责制,发挥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的作用,确保各项资金正常、安全地运行。

    3.加强对农机化新技术的指导与培训

    每个合作社要确定1~2名农机技术员,各级农机技术部门、生产厂家要加大对新型农业机械使用的培训力度,理论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确保新型农业机械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

    4.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

篇7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30-01

【前言】农业机械化在实质上,可以看作是普及农业与非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的过程,起到了科技兴农的作用。众所周知,农民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主体,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一部分从事劳作的农民,使得他们也有一定的其他经济收入。由此可知,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无论是对于农户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作用。

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一种上升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首先,我国农机的固定资产值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目前已经达到3000亿元之多。农机设备总量的增加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的物质保障,同时也可以拓宽农机作业领域。其次,农机服务市场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拓宽,在服务类别上由粮食作物拓宽到了经济作物领域,此外,还包含着畜牧业与养殖业等方面的服务市场。第三,劳动者的量与质发生了变化。农业劳动者从业比例占全社会从业者的比重,已经降到50%,在数量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在中国农民中有一大部分已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尤其是在一些东部地区更是如此。

2 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尽管中国农业机械化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但目前来看仍处于基本实现的初级阶段,不可否认的我国仍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数量上占大多数,在一定层面上看,也能够反映出农业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仍存在没有根本性质的改变。

2.2 发展不平衡

首先,在环节阶段发展上的不平衡。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化主要在耕种环节表现了较高的水平,但收获环节与耕种环节相比就显得不具有那么高的水平。其次,种类的不平衡。总体来说,机械化水平的发展主要侧重在粮食作物方面,经济作物水平则没有显现出较高的水平。第三,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毫无疑问,在东部与大城市郊区等较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而西部与一部分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此外在粮食主产区机械化也呈现较高水平。

2.3 农业机械工业制造业水平与科研水平的不足

农业机械的制造对于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也有着较多的农机制造企业数目。但总体来说,我国整个农机制造业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农机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作为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软实力,在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上也寻找着一些不足。科研院所与人才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从业技术人员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不足,导致一些较为核心的技术与高端的产品在研发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3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3.1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积极有效的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发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上加快步伐,进一步优化科技开发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发挥好农机科研院所的作用,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有重要意义。

3.2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

农机服务产业化能够通过市场合理的配置资源,降低了农业生产中的一部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机利用率,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对于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化,可以通过拓宽农机服务领域等措施来实现。

3.3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依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完善的关于农业机械化政策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农业机械的购置上需要能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在一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对农业机械的购置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需要能够加大财政的补贴与扶持力度。

3.4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差距,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政府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关于技术的交流合作,积极的借鉴国外经验。对于我国一部分有能力的农业机械企业,可以鼓励它们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如在境外投资办厂,在一定程度上既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能够增加我国农业机械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有能力成为世界农机化发展的亮点与新星。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的努力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促进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宝文.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展望――在第七届中国农机论坛暨第五届亚洲农机峰会上的讲话(摘要)[J]. 农业机械,2007,22:32-34.

篇8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改革不断地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要想提高农业收益,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解放农业生产力,这成为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来寻求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道路。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有效的途径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实现生物科技化,劳动机械化,经营社会化,朝着国际发展的目标前进,实现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改变农业生产现状,增强农业科技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实现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与发展,主要以来的就是科技的发展,经过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技术都是实现农业增效的重要手段,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脱离机械化是无法实现的。农业机械化贯穿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借助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可以说,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现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赖科技的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农业大国,以其作业的面积,作业的人员占据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现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收益提高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的收入息息相关,农民的收入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质变,是实现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关键。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益直接挂钩,国家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发挥农机增产、增效的关键;同时其也可以发挥替代作用,减少农村作业人员,使其转移到城市建设中;还有要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民再就业。

1.3 是实现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以设备的技术含量为指标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改善,提升其文化素质,造就新型农民;再次,农业机械化需要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行操作与维修,这就对当代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来看,一般都是个体经营,农业现代化需要以农业机械化技术和农业生产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基础,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业的文化素质,新时代的农业才能创造新时代的经济;同时,农业机械化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4 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从世界农业的发展史来看,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农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其可以实现农业优良耕作,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是必然的手段,改善农业机械的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拥有传统农业作业所不具备的能力,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其与其他的先进技术共同作业,大大改善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劳动成本,大大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效益;其次,降低由于灾害造成的损失;再次,推进现代农业化的进程;最后,推动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立奠定基础。因此,不论是从农业发展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实现农业机械化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一体化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经过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地位正在逐年的提升,随着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地位将更加稳固,为此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转变增长方式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在不断地加大农业机械数量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农业机械质量的提高,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认识,提升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水平。

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传统提高农业的措施,还必须注重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推广农业新技术,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因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生产水平是重要的途径,首先,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其次是加大大型农业机械开发的规模,最后是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优越性。

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正在逐年上升,农业机械的性价比也在逐年提升,相信今后其必将迅速发展,实现大型机械的发展,实现农业高科技作业,实现经济的腾飞。

4、结语

农业的发展是我国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大新农村的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篇9

近些年来,富乐镇的机械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播种机、收割机、大小型的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大型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使用使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了全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手段,有效的缓解了广大劳动者的压力,而且还减少了一定的劳动成本,使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大的提高。虽然富乐镇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富乐镇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尤其是相对于其他乡镇的技术水平来说还比较低,机械化的相关设备不够先进,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新型农业的需求。要重视富乐镇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当前富乐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富乐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适应,一部分地区由于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造成了资金困难的问题,这就出现了大部分农民买不起农业机械设备的现象,一些政府针对此问题出台了相关的补助措施,但是由于实施的力度不够导致了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相关部门缺乏经费和有效的管理,这就导致了农业机械设备技术使用的培训工作和推广使用的工作不到位,大部分机械设备在使用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效用,从而出现了买得起农业机械设备却用不好的现象。此外大部分的农民文化素质水平都比较低,因此在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时不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造成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故障频发,且生产效益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的差异,再加上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土地相对稀缺等等,这就导致了富乐镇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在全县范围内的不均衡,在该县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地方,农民的人均收入较高,拥有一定的购买力,整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较快,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民的农业机械设备购买地很低,这就造成了各地区之间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三是富乐镇的农田基本建设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目前由于富乐镇普遍的农田基本建设较为落后,耕地田园化的程度不高,这就呈现了土地经营的规模小、土地不能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等问题。

2富乐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2.1走绿色的节能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当前富乐镇是以建设节约型的社会为主导的,因此富乐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坚持走绿色化节能型的发展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要结合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设备达到零排放、零污染和低能耗的使用标准。发展节能型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是目前相关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关键,富乐镇农业机械化务必要达到节约能源和环保的要求,这是未来富乐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也是重点。目前一些企业在生产农业机械化设备的过程中,注重其节能环保的效果,并将这一类型的农业机械化设备不断地推向市场,这也受到了广大农业用户的支持和关注。环保节能型的农业机械化设备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产品的能源利用率,使农业投入的成本大大的降低,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与富乐镇的基本政策要求是相适应的。

2.2农业机械设备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富乐镇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想在国际上有所立足和进一步的发展,就要使富乐镇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必然趋势。富乐镇在农业机械化产品研发和生产时要充分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设计方面不断地优化它的操作性能,增加它的操作的舒适性和便捷性,实现农业机械化系统的按钮操作,提高各方面的安全指标和技术指标,达到操作更加简洁化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它的工作效率的效果。

2.3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由于富乐镇各地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中,要以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为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除了要继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之外,还要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实现高技术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富乐镇粮食生产量较大的地区要以提高烤烟、油菜、玉米等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为主,然后再逐步的发展粮食的机械化水平,使富乐镇整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逐步地达到平衡状态,进一步提高富乐镇农业机械化整体的发展效益和素质。

篇10

农业机械化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1.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建立,客观上形成了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模式,“细碎化”的小规模土地不利于田间机械作业,尤其是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近年来,尽管加快了小型、微型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推广速度,但分散经营的农户不可能家家购买,购买了农业机械的农户,作业时间相当有限,农机具大部分时间在闲置,导致农业机械的的普及率难以提高;尽管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与农业机械大规模生产之间的矛盾,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2劳动力素质低与农业机械操作要求高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精壮劳动力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出现了农业机械无人操作的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3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与农业机械应用领域的拓展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从制造方面看,科研创新能力比较滞后,生产能力仍然不强,农业机械与农艺措施依然存在难以衔接的问题。从装备方面看,高性能、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发展较快,但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尽合理。从作业方面看,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田间作业机械和运输机械发展较快,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1.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服务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国家级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服务范围不广,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仍不健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2.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

3.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农业机械化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充分地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