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3 15:07: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养老金融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养老金融发展

篇1

【关键词】

养老金融;银行业;老龄化

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体育健身、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服务、老年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行业的占比将显著提升,涌现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养老知名品牌。银行业要充分发挥牌照种类丰富、业务领域广泛等优势,全方位精准做好养老金融服务。

一、加快推进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建设

(一)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尽快研究出台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引导银行业提高认识。出台专门的信贷管理办法,开发专业的养老信贷产品;对于县域及以下的公办养老机构要纳入银行业授信范围;鼓励银行业采取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支持个人和企业开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对社会力量开办的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可按商业可持续原则发放政府贴息贷款;对于商业性高档养老房地产,可按商业性房地产项目进行支持。

(二)要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破解影响养老金融服务信贷投入的瓶颈。一是设立清晰的投融资主体,以地方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为担保,定向、规范、批量地获得信贷支持,加快政府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并通过公建民营和PPP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建运营;二是出台民营养老机构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建立养老机构贷款风险基金,鼓励担保公司为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融资担保,提高银行业支持养老机构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尽快出台养老产业用地管理办法,出台财政奖励政策,完善养老机构会计制度设计,加强养老机构监督管理,为银行业加大信贷资金投放打好基础。

(三)积极鼓励银行业加快养老金融创新。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出台系列政策鼓励银行业加快养老金融创新,联合建立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联动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联合开展项目调研和课题研究工作,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监督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重点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养老产业相关等养老项目发展。借鉴美国和日本经验,加强科学研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特别是传统文化,结合未来老龄服务需求,向40-59岁人口开发储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房地产等产品,重点开发综合性、新型混业经营的老龄金融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从机构、队伍、理念、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准备,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公益活动,为我国养老事业的美好未来,为构建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而砥砺奋进,凝聚起深化转型、共促发展、引领跨越、推进实现“中国梦、养老梦”的巨大正能量。

二、加快推进我国银行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

(一)积极开发储蓄类养老金融产品。养老储蓄产品的形态主要为货币,储蓄是其配置方式,具有稳健性和可保本性,处于养老金融产品的主流地位。老年客户退休收入来源传统、单一,养老储蓄是其最信赖和采用最多的养老工具。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深和金融改革的不断发展,银行业要推陈出新,积极开发以养老储蓄为主的金融产品,退休前任何年龄段的公民,可自愿每月将其收入的一定比例或者一定上限和下限的金额存入某家银行开设的专门个人养老储蓄账户,银行业可以将这笔资金投资于风险低、回报率高的政府项目,在保障储蓄人养老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为其养老储蓄增加收益。在目前经济环境不稳定、资本市场动荡较大的情况下,个人储蓄类养老金融产品有助于为储蓄人提供一个理财获益途径。我国居民都有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在目前的投资心态下,银行业开发的储蓄类养老金融产品一定会有很多人选择,大部分适龄客户将会采用以储蓄为主的方式寻求自我保障。

(二)积极开发职业年金类养老金融产品。职业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障制度,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依据自身经济状况为职工建立的养老保障制度,其属性是以货币资产的形式存在。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可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多支柱型养老保险模式,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持续深入改革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各项制度,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收入稳定化和来源多元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抓住了职业年金托管的主动权,就是赢得了未来养老金融服务的话语权和市场先机。

(三)积极开发证券类养老金融产品。目前,国家已经出台政策,未来养老保险基金一部分资金将进入A股市场,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有3.06万亿元,在保障养老基金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养老保险基金结余资金投资运营将坚持市场化、多元化、相对集中运营以及加强监管等原则,可以鼓励养老基金投资长期国债和蓝筹股,这将为银行业大力开展养老证券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机遇和市场环境。

(四)积极开发保险类养老金融产品。保险类养老金融产品既指社会保险,如基本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也指商业保险,其中人寿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和医疗保险都可以开发相应的养老金融产品。养老金融服务和银行业保险可以混业经营,既可提高保费收入,又可以为被保险人提供老龄服务,两者良性互动,形成银行业体系内的体内循环。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在内的金融界需要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做好养老金融服务。

(五)积极开发基金类养老金融产品。投资养老性质的基金,银行业可以获得托管费、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转换费、过户费等中间业务收入,还有助于扩大银行业非利息收入规模,开辟出新的业务领域和盈利渠道。

(六)积极开发信托类养老金融产品。银行业可以面向高端个人客户推出个人养老信托产品,在退休后增加养老资金来源。具体业务形态有:一是帮助适龄客户退休前以资金方式交付信托,银行业在指定的范围内实现信托资金的保值增值,依照约定支付信托收益。二是以房养老信托。房主可将房产抵押给银行业,银行业每月给房主一定养老金。房主可与银行业做出约定,由房主全部领取该房产评估出的金额,也可约定如果子女孝顺,在房主去世后,该房产的剩余价值由其子女来继承,在房主去世后,房产的所有权归属银行业,但银行业会继续给房主的子女发放该房产剩余价值的金额。三是银行业要积极申请信托类养老资金的投资管理人资格,可以邀请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开展混业经营,实现互利共赢。四是银行业可与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联合推出养老金信托产品,具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银行业控股子公司可以发行信托产品。

(七)积极开发房地产类养老金融产品。房地产类养老金融产品形态多样,例如以房养老、养老地产、租赁、互换等。国家层面已多次提出要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住房倒按揭”(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养老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银行业,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年人身故后,银行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住房倒按揭”牵涉到银行业和房地产等多个行业,需要实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这样才能保证倒按揭养老金融产品顺利入市。

(八)积极开发投资理财类养老金融产品。老年客户受益于早年的财富积累、多年的投资经历、勤俭节约的习惯等,拥有更多的资金和资产,其对于理财的需求也非常旺盛。银行业转战“养老”市场,与银行业理财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是分不开的。对银行业而言,推出养老专属理财产品,一是可以扩大目标客户群体,将有养老需求的人群作为潜在客户来开发。二是可以更好地服务现有客户,“养老”不再只是依靠保险这一渠道,通过银行业理财产品同样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样就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更加全面的理财服务,有益于提升客户忠诚度。随着对市场、客户的进一步细分,银行业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客户养老理财规划方面大有可为,也将为普通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养老自保渠道。

(九)积极开发组合型养老金融产品。组合型养老金融产品主要是为不熟悉金融业务的老年人设计。例如,把储蓄类、证券类、保险类、基金类老龄金融产品打包运作,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再如,依托房地产,运用保险、信托、基金等运作方式,把资本品和服务品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和老龄服务等。应不断推出期限不同、偏好不同、风险收益不同的养老产品组合。

篇2

一、全球养老金资产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不仅对全球经济带来重创,同时也给全球的养老金带来了巨大损失,总资产从2007年底的34.77万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初的29.88万亿。

养老金资产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国家主办并实施的强制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的“公共养老金”,这是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一支柱,资金主要来自以立法形式规定的参保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二是由雇主和雇员自愿建立的“企业养老金”,个别国家将之作为强制性养老金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近十几年来一些国家为应对未来老龄化而建立的养老储备基金,即“养老基金”。由于这三部分养老资产的属性和定位不同,风险容忍度也不相同,所以其投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情况存在很大差异性。其中,“公共养老金”受影响最小;“企业养老金”损失惨重,占全部损失的95%;“养老基金”受到一定影响。上述三部分合计,2007年底全球三大部分养老资产大约是34.77万亿美元,2009年初缩水至29.88万亿美元,即此次金融危机导致损失大约5.5万亿美元。

二、全球养老金市场的恢复

随着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逐渐好转,全球养老金资产规模正在逐步恢复。截至2010年底,养老金资产较09年增长12%,10年和5年间的平均复合增长率恢复为5.1%和4.9%。同样,07年全球养老金资产占GDP的比重为82%左右,08年骤降为61%。2010年,其比重回升至76%。根据韬睿惠悦的全球养老金资产研究,也显示全球养老金止跌企稳。总体上,2009年全球13个养老金主要市场(P13: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法国、德国、香港地区、爱尔兰、日本、荷兰、南非、瑞士、英国和美国的养老金市场)的资产规模为23.29万亿美元,继2008年下降25%后,2009年全球养老基金的资产总规模上升了10%; 2009年养老金资产规模占到全球平均GDP的70%,虽然低于10年前的76%,但已恢复到了2006年的水平,且明显高于2008年58%的水平。

2009年,几乎所有国家的养老金资产规模都显著增长,这使过去5年的增长率为正。P13地区养老金2010年底的负债指数达到193,而对应的资产指数只有146,也就是说全球13个主要养老金市场的养老金资产/负债指数仅为75%。P13市场的养老金资产/负债指数在2000年之前是高于100%的,但受本世纪初科技股泡沫破裂及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自2001年以来养老金资产/负债指数持续低于100%。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养老保障的压力必然会越来越大。

三、全球养老金市场的发展趋势及评述

1.DC型养老金计划资产占比增加

近十年来,全球DC(缴费确定型)和DB(待遇确定型)养老金计划的资产都在不断增长,但DC计划的增长速度相对明显高于DB计划,因此总体上DC占比不断提高,DB占比不断降低。1999年至2009年,P13中DC、DB计划的资产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和1.6%。DB和DC只是给付模式的不同,融资机制相对应的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为了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各国纷纷对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不同程度的引入了基金积累制。基金积累制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个人账户,缴费与受益的关联性较强,强调养老金的储蓄功能,以预先筹集的资金来防范老龄化带来的支付危机。

在基金积累制的融资机制下,DB型和DC型积累的养老基金的运营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其亏损与收益都是与其资产配置有关,与给付机制没有必然关系。故而DB型转向DC型,更多的是一种风险和责任的转移。基金积累制DB计划,除非雇主破产,否则大部分风险由雇主承担。雇主要按照约定的待遇计算方法给退休员工发放养老金,即所负的负债是确定的,但是积累的养老金资产却是变动的,资产和负债比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其支付。当出现金融动荡时,养老金资产缩水,就需要雇主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证资产负债比在原来的范围内,这就使得企业雪上加霜。基金积累制DC计划,雇主或雇主雇员双方向建立的个人账户固定缴一定的费用,雇员能领取的养老金水平完全取决于养老金资产的价值,资产波动的风险完全由雇员个人承担。金融危机对那些年轻的员工的影响不是很大,这部分员工可以等经济慢慢好转,资产的价值自然会恢复或上升。对于即将退休的员工来说,他们能获得的养老金将大幅缩水。

2.资产配置方向调整

总体上,权益类资产配置的占比仍然较高,另类资产占比有所增加。13个全球最大的养老金市场(P13)的资产配置比例为:股票54.4%、债券26.9%、现金1.3%和另类资产17.4%。DC计划资产占比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大多数的股票配置比例均较高,除瑞士以外,均高于50%;而DB计划养老金资产的股票配置比例大多相对较低;而在另类资产投资方面,澳大利亚、美国、瑞士、加拿大和荷兰比较突出,与该国资本市场发展深度和金融机构创新活跃程度有关。另类资产通常是指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宗商品。这类投资普遍具有较高的收益,能对冲通货膨胀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资产组合在市场低迷期受市值变动的影响,故而次贷危机后另类资产占比有所增加。如另类资产中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类投资与权益类、固定收益类资产具有极低的相关性,从而能够有效分散降低资产组合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中,在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资产同向下跌时,基础设施类投资为减少稳定全球养老基金的价值发挥了重大作用。

篇3

二、各国养老市场发展的阶段特征

养老发展阶段与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口占比密切相关。数据表明,对于美日欧等成熟发达经济来说,普遍的规律是当人均GDP处于1万美元,65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10%时,养老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当人均GDP处于2万美元、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介于12%~15%之间时,养老市场步入成熟稳定发展阶段。

而亚洲新兴国家的阶段特征略有不同,由于其老年人口增速远高于发达国家,所以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65岁以上人口高于6%时,养老市场就已开始由初期阶段转入快速发展阶段。

三、中国养老地产现况分析

中国由于人均GDP比较低,根据人均GDP增长的初步测算,我国进入养老地产的快速发展期,养老市场将创造出新一轮的创新及变革。房产商与保险资金竞相布局“养老地产”,“养老地产”的潜力逐渐被投资者看好。

老龄化社会趋势的加剧,让社会养老体系面临巨大压力。“住不上”和“住不起”并存。一般房地产项目都是通过产品销售来获得利润,物业服务占比很少,而养老地产则需要将产品销售和物业服务两方面并重,甚至后者才是主角,但是目前许多养老地产项目只是卖房子圈地的噱头,同时养老地产尚未形成完整的金融支撑体系。

地产公司习惯于资金快速周转和囤地涨价模式,做养老地产意味着“基因突变”;明辨“养老”和“地产”的区分是一大挑战。老年地产运营模式中的市场定位、销售方式、服务体系的建立直接影响老年地产的经营成败,养老地产的市场定位应该遵循兼顾老年人养老与公共设施共享的原则。其目标消费群体应包括具有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人和资源公享群体(即享用老年地产设备、设施、服务等资源的群体,包括旅游观光者、购物者、就医者等群体)。

目前国内开发商在养老地产的开发、收益模式方面有三种形式:“长期持有”、“出售”和“出售与长期持有相结合”。长期持有:在养老住宅持有运营阶段,目前主要形式是采取会员制发售,购买居住权,持有运营也是很多开发商想法。养老社区将来是只租不售,并不是建房子卖给老年人,因为养老社区像一个长期“债券”,而保险资金目前正缺少10年或更长时间投资产品。出售:物业服务多为维护开发品牌服务,利润极少,养老住宅的开发以住宅产品的销售为主要利润,盈利模式是以产品销售为重中之重。出售与持有相结合:养老住宅的开发不像住宅产品以销售为主要利润,养老住宅开发需要社区的可持续性,盈利模式就需要产品销售和物业经营服务二者并重。大型综合性养老社区的成功建设与后期运营,亦为项目立体开发提供了支撑。养老住宅的开发,特别是大盘项目切入养老住宅,需要建立综合性盈利模式,即:“居家养老住宅销售+养老住宅持有经营+综合性商业租售运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四、养老地产和金融的高度融合是未来养老地产发展的方向

我国养老产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问题。养老服务市场资金缺口大,国家对养老事业的资金支持有限,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必须通过金融创新实现新的大跨越。

1、PPP模式与养老地产

养老服务业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事业”而不是“产业”存在,利润微薄是发展养老地产的风险所在。

PPP模式的概念:广义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这个广义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2、PPP模式在养老地产开发中的应用与功能

养老地产实际上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范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完全可以由更有投资效率的私营机构作为主导进行建设,使之成为政府机构养老的有效补充。

养老地产经营周期长,收益率稳定的特点符合寿险企业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则,因此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中充分利用寿险资金等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养老地产,同时引入PPP模式,结合政府拿地,审批、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养老需求旺盛而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

PPP模式中最重要功能就是融资,且能力强大,PPP模式在养老地产开发中的功能一是吸引私人资本投资,弥补政府财力不足。二是提高养老机构的运行效率。私营部门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其利润主要通过提高投资和运营效率获得。在PPP模式下,政府将养老机构运营职能转给高效的私人部门,同时保留和完善监管的核心职能。不但可以减少政府的现金支出,也可向消费者提供廉价优质的服务。三是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政策制定者、监管者和服务供应者三者的职能,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消除公私合作的矛盾,合理分担风险,推动养老地产产业的发展。

3、养老地产与金融的高度融合

由于养老地产用地性质和服务特性,养老地产开发资金链压力巨大,因此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提高资产流动性。养老地产和金融的高度融合是未来养老地产发展的方向。

养老地产的金融化有以下几种主要模式:一是养老地产证券化。这是养老地产金融化的主要模式,就是把流动性较低,具有一定规模的资产进行分割、标准化,把物权转化为有价证券的形式。对于开发商而言,房地产证券化可以把地产项目设计成证券产品出售给投资者,以迅速套现,资金流动速度将会大幅加快,利用证券化工具改善房企的资金压力。

二是发行资产抵押债券,银行把抵押贷款或者其他信贷资产作为证券化资产打包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对该资产进行结构性的安排和内外部的信用增级,申请发行资产抵押证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从而盘活缺乏流动性的资产。

三是发行标准化证券,盘活资产流动性。所谓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指房企将其旗下部分或全部物业资产打包上市,向投资者发行信托单位股票,并以物业资产的租金等收益为来源定期向投资者派发红利,并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或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的一种信托基金。

四是产权置换股权产权。置换股权是指开发商用现金、产权或“现金+产权”的方式将旗下房产与入驻的上市企业或者是拟上市企业进行股权置换,进而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高投资回报。

五、互联网时代养老地产对策

互联网思维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思维是一种民主化的思维。互联网让人们表达、表现自己成为可能。

1、正确理解养老地产中的互联网思维

养老地产的发展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认知互联网思维。一是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的本质,必须紧紧贴合人性化的需求,使用科技的手段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二是角色的转变,由商家主导的市场已变为由消费者强势主导,为业主服务。三是商业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变为凭服务增值要利润。四是养老地产企业的互联网化改造,在转化的过程中要正确认知自己的资源优势,寻找正确的切入点和入口。

2、互联网时代养老地产对策

互联网时代,养老地产更注重精神层面和个性化需求。由于中国人口多,养老地产必须考虑南北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通过互联网吸收各方所长搭建养老产业平台,包括医疗,老年大学,野外、农场、瑜伽、疗养等。包含自然、人文、教育、游乐、亲子内涵。

3、互联网金融――养老地产众筹

众筹,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用团购和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众筹利用互联网传播的特性,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就是众筹金融。互联网金融并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现代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

通过互联网众筹这种去中介化的方式可让养老地产价格下降。当众筹成为集资的主要方式时,借贷融资成本和营销成本将不再存在。养老众筹模式的开启,将给我国老龄事业注入大量资金支持。随着互联网精神的渗透,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与应用更加深入,养老地产众筹势必会衍生出更多更有创意的模式。

篇4

1.养老地产内涵

养老地产是指适宜老年人居住、符合老年人心理特点及生理特点并能够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需求,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良好基础设施保障的老年住宅产品。目前,养老地产发展更加注重于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社区建设。与普通房地产相比,养老地产通常在生活配套设施、家政配套服务、医疗配套服务、康复配套服务等方面进行独特的功能设计,它融合了社区的普通居住功能、老年人适宜的活动空间、养老机构服务,以便于老年人生活与护理。

2.养老地产发展环境

2.1 人口老龄化推动了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到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按国际“老龄化”评判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了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了7%,自2004年起,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2.2 养老产业政策环境得到优化

自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民政部于2012年7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又于2013年3月了《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支持民间资本拓展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外资在境内发展养老产业。地方政府在养老服务市场化方面也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例如,广东省开始针对香港服务机构在粤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优先用地支持,外资养老机构入驻上海等。

2.3 养老地产项目投资热度逐渐开启

目前,我国涌现了许多成功的养老地产项目,例如,北京太阳城探索出从物业管理、购物、餐饮到医疗的产业链服务,提供包括养老、家政、餐饮、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旅游、购物、文化、娱乐等全面服务,通过收取会员费以及年服务费,产生持续现金流收益。北京太申祥和国际敬老院历经10多年的发展,这一最初定位为养老院的项目,已经发展为集养老、养生、会议、餐饮、酒店等众多业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村,它是全国首家推行会员制(会员级别包括太申祥和会籍、太申尊老会籍、太申至尊尊老会籍、祥和会籍)养老模式的国际敬老院。在会员制下,其提供的服务给那些见过太多养老院却没有勇气去住的老人带来了新的生活选择。

金融机构支持养老地产投资。例如,2012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民政部签署了《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合作协议》。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已通过北京康联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在云南大理海东地区投资30亿元建设老龄产业项目,未来5年,还将在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建设方面每年提供大约150亿元的信贷支持。

大型品牌房企和保险公司也开始加大对大型养老地产项目的开发力度,例如,保利地产成立了专业的养老地产公司,泰康人寿、中国人寿、合众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也都开始开发大型的养老地产项目。

3.制约养老地产发展的主要问题

3.1 养老地产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大

养老地产项目,需要整合老年人生活、休闲娱乐、医疗、护理保健、家政服务等多种资源,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除了普通的住宅项目运营外,开发商还需要专业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运营能力。其建设周期、运营周期都比普通住宅项目长、资金需求大。养老地产投入大、产出慢、周期长的问题制约了其快速发展。

3.2 用地产权造成的融资困境

由于城市土地规划中,通常没有养老产业用地,在申报养老地产项目时,只能申请做养老福利事业项目、医疗健康和养老项目,以便于获得政府支持和划拨土地。在获得土地之初,较一般商品房用地价格便宜,但是由于其公益性质,土地产权较为模糊,通常定为公共建筑,不能作为抵押进行融资。例如,北京太阳城、上海亲和源等,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银行认为“它是公益的、福利的、挣不着钱”,所以屡遭银行贷款“瓶颈”。例如,上海亲和源因土地性质无法办理产权证明,不能像普通商品房通过在建工程销售来回笼资金。这导致养老地产项目在传统银行信贷融资上困境突出。

3.3 消费倾向于高收入群体

由于养老地产选址倾向于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健全、配套服务周全的特征,养老地产项目消费群体通常需要支付高于普通商品房的购买成本,从而获得优质的居住环境和养老服务。其消费群体也自然倾向于家庭收入较高的老年人群体,使得养老地产项目的推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4 会员制存在的法律问题

以上海亲和源为例,亲和源会员制模式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化为一体,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亲和源会员卡作为买断50年的租赁合同,首先,从租赁行为上看,一般住房租赁合同最长不能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部分可视为无效,租赁合同更不能继承,只能转租;其次,从期限上和土地出让期限一致,并一次性缴纳,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房屋买卖行为,但这种房屋买卖行为又难以获得法律的保障,尽管亲和源承诺会员卡可以继承,实际上不具有相关的产权继承基础。不仅如此,由于公寓没有产权,因而不能充当个人的资产证明,亦即不能享受产权升值带来的保障,或者不能用作抵押来获得其他资金。显然,会员制模式在中国虽然属于创新,属于探索的模式,因没有法律保障依据,存在潜在的信用风险。

4.养老地产金融服务需求探析

4.1 养老地产项目融资需求

养老地产是一种具有鲜明特点、资金密集型房地产项目。仅靠自有资金投入会带来很大制约,其融资需求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开发资金需求。但因大多数项目用地产权模糊,不能通过土地产权质押获得银行贷款。(2)社区建设资金需求。有别于普通房地产建筑项目,养老地产项目除了居住用建筑的建设,还涉及老年人活动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功能区建设等,具有远大于普通住宅项目的建设资金需求。(3)运营资金需求。由于养老地产服务周期长,其设施维护、运营管理所需资金大、周期长。

4.2 养老地产项目金融服务探析

篇5

一、镇江市人口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镇江市人口年龄分布情况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11.34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2.26万人,占比为10.36%。据2015年最新的人口抽样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5万人,占12.75%,较人口普查上升2.39个百分点,据国际标准镇江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镇江市地处苏南地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502.48亿元,占苏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4%,在苏南五市中处于落后位置,而镇江市人口老龄化却是苏南五市中最为严重的。从图1可看出,2015年末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17.65万,65岁以上人口为40.15万人,占比12.6%,而老年人人口抚养比2达16.4%。老年人口比重、人口抚养比在苏南五市中均居首位,未富先老、人口红利消失等问题势必会成为镇江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阻碍。

(二)镇江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1、养老机构建设有待加强。截至2015年底,镇江市老年人福利院有171个,具有职工人数1129人,床位数20265张,在院人数6362人,其中老人5789人。从横向比较数据看,镇江市养老院职工人数、床位数及入住率在苏南五市中均处于落后地位。从纵向分析看,镇江市养老服务床位数量比2013年增加了5195张,增长25.7%,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1张,位居全省第五名。

2、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完善。镇江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逐步完善,基本上实现了政府购买养老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2013年以来,全市通过政府统保和自费投保相结合方式,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基本上??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全覆盖。

3、民办养老机构成为主流。目前,镇江市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即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目标客户高端化。镇江市养老机构中,事业单位52家,床位数为8274张,其余均为民办非企业,属于“民营非企业组织”,这部分养老服务机构在民政登记注册,而非在工商部门,民营养老机构已成为镇江市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

4、加速养老相关行业的产业布局。调查显示,镇江市共有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涉及医疗器械、轮椅等老年康复辅具的加工、生产。近年来,江苏康尚医疗器械、海阳智慧养老、慧明智能科技等一批智能理疗、软件开发、电子平台企业依托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加快养老产业的布局,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2016年1-9月份,镇江市养老产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1%。

二、养老金融发展特点与困境分析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及个人养老保险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支柱养老保险余额为3.9万亿,占GDP的比重为5.82%,较国外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养老金融发展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镇江市3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部分保险机构养老金融服务调查,发现镇江市养老金融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个人业务方面,目前有2家开展老年人储蓄业务,5家有针对老年人的借记卡,4家针对老年人的理财业务。如华夏银行“智能储蓄”,智能储蓄按照存款基准利率靠档上浮执行,低风险、高收益;江苏银行“幸福晚年版”保本型理财产品,期限42-365天,近期年化收益率为3.6-4%。

2、信贷业务方面,镇江市养老服务业企业融资主要用于装修、购置床位及相关医疗卫生设备。据统计,镇江市银行金融机构为养老院、敬老院、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贷款约为5760万,其中担保类贷款2600万、抵押贷款3160万,贷款期限最长接近5年,最短仅为1年。

3、商业养老保险方面,商业养老保险作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重要补充,对缓解人口老龄化起到一定作用。如,丹阳泰康人寿推出的虚拟保险与实体养老社区相衔接的“幸福有约”养老计划,确定“幸福有约”的市民通过购买养老保险,享受保险公司专业理财服务,年老时可入住泰康养老社区,通过保险金自由安排自己的养老生活。

(二)养老金融困境分析

1、养老企业资质不一,资产抵押认定困难。目前镇江市多数养老机构无品牌、规模小、条件差、盈利能力有限,只能吸引老无所依的老年人,对部分老年生活要求较高的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加之,无合格抵押品,不利于银行的信贷审查。镇江市当前“民办非企业”养老服务机构居多,养老场所非自有财产,多为租赁场所,因此银行在资格审查时需要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在当前担保圈(链)风险还未完全化解的背景下,略显困难。

2、养老产业尚未成型,银行授信较为谨慎。银行机构贷款审批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国内养老产业尚未成型,由于其发展模式的不明确、收益率的不确定,均给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带来诸多变数,给审批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二是投资风险较大。养老项目具有投入资金大、收益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不少养老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致使项目难以持续推进,还款付息压力大,贷款审批的风险难以把握。

3、养老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略显不足。一是信贷方面,镇江市金融机构为养老服务业提供融资需求,多以养老机构的资产作为抵押,或由其他企业提供担保,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利率也相对较高,未体现扶持养老服务发展的特点。二是储蓄及理财产品方面,部分银行为老年人办理专属借记卡,以降低银行卡交易的手续费,未提供其他增值服务;理财产品也多以保本型理财产品为主,与不断推陈出新普通理财产品相比,养老理财产品还很少。

三、养老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英等发达国家具有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鼓励养老金融发展,其成功的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养老金融发展

1、养老金融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1978年《国内税收法》及2006年《养老金新保护法》等法规是推动美国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著名的401(K)计划所采取的税收递延EET模式极大地提高了雇主与员工缴费的积极性。

2、养老金资产规模不断增加。美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金退休计划,个人退休账户(IRA)及雇主支持性退休计划(分为确定收益型(DB)和确定缴费型(DC)两种)。美国ICI的《2016年美国基金业年鉴》显示,2015年美国养老金总资产达24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45%。

3、养老金融产品灵活多样。美国完善的养老金市场为美国公民提供了多种投资渠道,有效地实现了养老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据统计,2014年,有近50%的养老资金投向共同基金等投资理财组合工具。而养老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逐渐完善;二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日臻成熟;三是推出生命周期基金。以上三种养老金融产品,相互补充,自成体系,极大地促进、完善了美国金融产品市场发展。

(二)英国养老金融发展

1、英国政策体系较为完善。上世纪70年代,英国迫于人口老龄化压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传统福利型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1975年《社会保障法案》,1986年《养老金法案》,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2004年、2008年又相继出台《养老金法案》,进一步补充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2、养老金广覆盖。英国养老保障体系主要有信托型的企业年金和契约型的个人养老金构成。为进一步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英国设计了低成本存托养老金计划和国家职业储蓄信托计划,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规定符合条件的雇员必须参加企业年金计划,使得养老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四、推动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思考

(一)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

篇6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地加速直接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养老金融、养老医疗、家政服务、养老地产等。养老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系列特征,包括:资金成本承受能力低、投资周期长、收益成效慢,必须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通过开发相关的信贷产品,不断引导民间资本的开展工作,从而将大量资金投入于养老产业中。

2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2.1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考核体系问题

近年来,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养老金融方面同时具有一定的特点,

包括:投入产生回报周期长、业务经营周期长等,不能充分协调银行的考核体系。例如,企业年金业务,由于企业年金受到限制,周期的建立时间较长,由于账户管理具有排他性,同时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使商业银行在前期需要投入较大业务。为了减少年金初始规模,增加社会效益,在商业银行现行考核体系中,养老金融业务存在投入与产出问题,许多的管理高层不能准确估计养老金融业务,对于行业的发展不能准确掌控。

2.2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模式问题

养老金融业务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产品碎片化、业务模式零散化等。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养老金融业务,制定了相关的养老金融业务规划,不断延展与养老相关的金融业务。但是很多银行并未建立系统的养老金融业务组织架构,没有设置完善的业务板块。导致涉及养老金融的相关产品服务,被零散分布于银行的部门中,包括企业年金借记卡、养老金、部门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等。同时,理财部门专门管理养老专属理财项目,养老金融部门却从事养老金融产品的销售。养老金融部门在复杂项目的过程中,应与多个部门进行协调,同时增加沟通协商成本,延长研发周期,难以满足人民需求。另外,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模式较为零散,容易出现产品碎片化的情况,使养老金融业务难以涉及广泛的领域,阻碍了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发展。

2.3 市场竞争激烈

对于养老金融产品,金融同业推出了服务质量更高的产品,包括丰富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近年来,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进程不断开展,个人养老保险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保险公司处于优势地位。某些基金公司推出生命周期型基金项目,通过结合不同年龄段风险收益特点,对投资组合进行调整,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年龄投资需求。对于很多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产品而言,重新调整组合产品缺少匹配性,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养老金融的需求,导致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处于劣势地位。

2.4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资质问题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受到了很多因素的限制,包括业务资质限制与监管限制。养老金融业务的监管机构涉及很多部门,例如证监会、财政部、银监会等,使监管问题较为繁杂。在企业年金业务中,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系到业务监管、资格准入、信息披露等。银监会负责账管业务的正常运行;保监会负责养老保险公司的参与项目;证监会负责监督年金的投资环节。由于银行监管部门的管理权限受到阻碍,导致商业银行在运作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3 解决对策

商业银行应改进传统的养老金融业务理念,建立创新思想,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对业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新资源的布局工作,不断提高养老金融服务水平,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3.1 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应整合好内外部资源,及时当前解决养老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碎片化、养老金融业务模式零散化等,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商业银行应重新规划与养老金融内容相关的业务,通过建立规范的、科学的、完善的养老金融产品研发平台,能够创立以商业银行信誉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业务。从产品研发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对企业为主体的客户,应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托管、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受托等;对于个体客户,商业银行应对其进行细化分类,例如地域、职业、年龄等,通过个体客户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地养老理财产品、个人养老保险产品,同时加大创新力度,尤其是对于个人养老退休账户、养老按揭等新型产品。其次,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可以形成以子公司为基础的养老资产管理体系,内容涵盖券商、保险、基金、信托等,从而提供给养老金融客户系统的、全面的服务。

3.2 完善养老金融组织

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养老金融业务项目,通过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项目,不断完善养老金融管理机制。同时,商业银行应尽快规划养老金融业务,通过对养老保险体系与养老产业发展进行改革,对多个领域进行更好地布局,包括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养老产业投融资、社保资金结算等。在组织内容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养老金融专业公司模式、事业部模式等。其中,在事业部模式里,商业银行应将客户作为主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重视对风险管理,从而提供给客户更专业的服务。在当今社会中,很多商业银行将养老金业务部设为二级业务,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快对养老金融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3.3 商业银行提供优惠方案

商业银行应重视与养老金管理部门的交流机会,追求补全管理资格,包括养老金投资管理资格。参照很多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业务项目,由于缺少其项目资格,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扩展业务范围。某些商业银行虽然获得了年金业务管理的资格,但是主要业务属于未推行的养老保险基金业务,投资管理人的范围主要限制于特定的机构中,例如,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全国社保基金等,很多商业银行缺乏参与资格。在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当前最急迫的问题为尽快争取养老金融投资管理人资格,同时把握养老基金投资业务的管理机遇。

3.4 重视人力资源分配

养老金融业务包含了新兴业务,具有一系列特点,包括政策性强、专业性高。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养老金资产管理业务,同时了解投行业务、项目融资业务,从而更好地对财税进行管理。商业银行应重视与外部专家团队的联系,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系统、资产管理、养老产业报告等项目,从而促进养老金融业务的发展;另外,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养老金融从业人员与其他业务人员的交流机会,不断提高养老金融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正在面临诸多转型压力的商业银行来说,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有利于推动银行自身业务转型,提高银行综合收益,从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一,养老金融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具有服务周期、经营周期长、业务发展持续稳定、规模效应显著等特点,能够为银行带来长期收入。第二,养老金融业务与银行传统业务形成互补,规模巨大的养老基金投资可为银行存款、理财产品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可以参与养老金融资产管理服务,带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拓展新的收入来源和盈利模式。

篇7

国家已经注意到“养老金融”的战略意义,并连续出台多项政策,2014《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2015年《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等均明确“金融推动养老”不仅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思路,更是指导改革方向的长期国家级别战略。特别是2016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养老金融相关政策。《意见》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推动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完善养老金融领域服务,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成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商业银行机构已经敏锐的嗅到居民养老的巨大市场机遇,通过提供养老理财、企业年金、养老按揭等产品服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金融需求,积极布局养老金融服务领域。但是由于养老产业投资周期长、收益成效慢、回报率低等特点,并且养老产业尚未有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商业银行在养老产业领域布局较为落后。可以说,我国养老金融服务的供给端的增长显著慢于居民和养老产业实际需求,畸形的供需关系长期制约养老产业的发展。

商业银行完成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布局

国内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业务多起源于承办企业年金业务,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企业年金为核心,养老理财、薪酬福利等业务为辅的产品体系。此外,商业银行的公司或个人业务部门,很早为社会养老保险机构提供代收代付、存款等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养老金融服务实现了规模持续增长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具体有如下几个方向。

社会养老保险服务。商业银行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提供保险资金归集、资金存款、养老金代收代付等服务。商业银行与各级社保机构在社保基金专户账户管理、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存款、新农保和新农合基金专户主办银行等方面开展了合作。根据人社部2014年公布的数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3.56万亿元,这其中大部分作为存款放在商业银行;另外,商业银行为数千万离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服务。

金融社会保障卡服务。金融社会保障卡是指加载了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除具有信息记录、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社会保障卡基本功能的同时,可作为银行卡使用,具有现金存取、转账、消费等金融功能。2011年8月,人社部《关于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通知》,对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众多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了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产品研发和推广工作。通过近五年时间的探索和持续进步,商业银行在金融社保卡发卡、渠道建设、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专业经验。根据人社部数据,2014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7.12亿人,比上年增加了1.64亿张。根据中国银行年报,截至2014年底,仅中国银行一家发行金融社会保障卡就超过了6000万张。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0%”,商业银行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全国社保基金托管服务。商业银行可以为全国或地方社保基金提供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会计核算、资产估值、投资监督、绩效评估等服务。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网站数据,境内资产托管银行只有四家: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数据,截至2014年末,基金资产总额15356.39亿元,其中:境内投资资产14050.61亿元,境外投资资产1305.78亿元,为商业银行带来托管费收入3.29亿元。

企业年金业务。具有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商业银行可以为企业年金客户提供受托、账户管理、托管等服务,是企业年金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另外部分商业银行通过控股子公司提供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服务。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14年末,全国有7.33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2293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7689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受托资金规模1365亿元,市场占比29.58%;管理个人账户数2021万户,市场占比88.13%;托管企业年金资金7689亿元,占比100%;银行系基金投资管理企业年金规模455亿元,市场占比仅6.55%。

养老投资理财。商业银行根据养老投资需求重视长期安全性、流动性的特点,提供了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针对机构投资者(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商业银行提供了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协议存款、理财产品等多种流动性高、收益稳定的产品。针对个人投资者,商业银行除提供传统储蓄性产品外,还根据投资者养老需求特点研发了养老型理财产品。此外,银行还销售保险公司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养老需求。

养老产业投融资。商业银行在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和养老方式转变的业务创新方面有一些进展。一是为养老地产、养老社区项目开发提供融资服务,助力养老社区建设;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信贷服务。二是部分银行提供养老按揭服务,老年客户本人或者法定赡养人以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专门用于老年客户养老用途,银行核定一定贷款额度后按月将贷款资金划入老年客户,一定程度解决有房老人缺乏养老资金的难题,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养老模式选择。

综合养老金融服务。少数商业银行根据老年客户特点,推出综合性的金融增值服务,目前规模较小。一是结合老年客户活动范围小、追求简单操作等特点,商业银行优化服务流程、改造银行网点功能,推出专门服务老年客户的网点。二是商业银行根据老年客户非金融服务需求,增加特色增值服务,围绕消费结算、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住房保障、旅游休闲等,搭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

不同类型银行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各有侧重

大型商业银行早期通过企业年金业务介入养老金融业务,并获取了企业年金的受托、账户管理、托管等资格,确立了市场优势地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量、托管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上位居市场前三位,在企业年金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工商银行不断拓展养老金融服务领域,打造养老金与薪酬福利投融资平台,开发了“如意人生”系列养老理财产品。中国建设银行另辟蹊径,与全国社保基金共同发起国内首家银行系养老金公司,获得养老金投资管理资格和其他投资管理业务资质,实现对养老金客户提供从受托、账管、托管到投资管理的全程化管理服务,甚至可以借助发展养老保障委托管理业务覆盖企业客户的员工福利业务。中国银行则是最早办理社保基金托管的商业银行之一,在养老金融业务领域推出了社会保障、薪酬福利计划及养老资产管理等一系列新型服务。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同时,也不断开拓新的养老金融服务领域。招商银行将养老金融部挂靠在零售银行板块,依靠零售银行优势,向企业员工提供薪酬福利管理服务。光大银行大力拓展针对薪酬延付的“乐享福利计划”产品、针对企业福利整合和自主选择的“乐选弹利计划”产品,全面打造“养福全程通”金融服务品牌。中信银行是国内第一家推出“养老按揭”的商业银行,探索以房养老的新型养老模式。

不具备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地方商业银行则选择了以老龄客户群体为目标,结合网点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模式。兴业银行推出“安愉人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银行卡为载体,通过优化金融产品、老年客户权益两套体系,整合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增值服务四项内容,结合社区银行为老年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上海银行利用作为上海市首批两家养老金银行之一的先发优势,推出养老专属卡片、专属理财、增值服务等产品,建设养老特色支行,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从金融供给侧改革角度创新发展养老金融

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保障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养老金市场化运作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客户养老金融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为商业银行发展养老金融提供了重要机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养老金融的重视力度,推进养老领域业务发展规划和市场布局,积极创新养老金融组织服务形式,创新适合养老服务业特点的产品、金融工具,创新居民养老领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满足迅速增长的养老产业发展和居民养老需求,并推动自身加速战略转型。

创新养老金融组织形式,提升养老金融战略地位,推动自身业务转型。我国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业务部门一般挂靠在托管业务、公司业务或者零售部门业务之下,没有建立独立的业务板块,在资源整合、产品研发、人事财权、条线管理方面缺乏独立性,造成养老金融业务零散化、产品碎片化。原有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养老金融的快速发展,难以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养老金融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建立养老金融事业部制,将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个人养老相关的金融业务进行整合,并与银行自身战略转型相结合,探索发展养老金融的新型商业模式。商业银行可以在养老服务业相对发达、老龄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专业的养老金融团队、养老金融分支行,优化整合内部资源,提升在养老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

创新养老产业投融资产品,拓宽养老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停留在养老设施建设阶段,业务链、产业链远未建立和打通,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养老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收益成效慢、回报率低、资金成本承受能力不高的特点,养老服务大多面临准公共品性和服务受众的挑剔性,商业银行在养老产业投融资方面较为谨慎。在国家政策允许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创新养老产业信贷产品和服务,并结合集团化优势为养老服务业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满足养老产业发展需求。

一是创新适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机制和服务方式,拓宽养老服务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商业银行根据养老产业发展导向和经营特点,制定专门的养老产业信贷政策,建立适合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审批、信用评级、客户准入和利率定价制度,研发具有养老产业特色信贷产品。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动产、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贷款创新,探索养老服务机构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抵押贷款。

篇8

养老金市场与共同基金之间,也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二者的共同发展,对于养老金市场发展和金融生态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美国从1948年开始导入积累制的养老基金制度以来,养老基金规模快速扩张,目前养老基金已经成为资本市场上的最大机构投资者。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最新统计,截止到2005年末,美国各类型养老基金的资产总值已高达14.5万亿美元,同比2004年增长了7%,养老基金资产已占到家庭金融资产的1/3以上。2005年底,美国的共同基金资产规模达到8.9万亿(其中包括了养老基金在其中的3.4万亿美元投资)。养老金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共同基金的成长,如同珊瑚与共生藻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和积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而且地区发展有差异。目前,中国的养老制度已经从传统的收现付制转变为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和企业年金为补充的部分资金积累型的现代养老制度。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如果养老保险新体制运行顺利的话,到2030年,中国养老基金的资产将会达到1.8万亿美元。养老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活跃资本市场、改善市场结构、提速金融创新和促进基金保值增值等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共同基金也将与养老金市场形成和谐共生的“双赢”局面。

需要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运作

和谐共生的“双赢”局面首先需要以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运作为基础。美国养老金的主要投资标的是长期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又是其投资的重中之重。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统计,截止到2005年末,美国共同基金管理着3.4万亿美元的养老金资产,占养老金总规模的23.45%。美国养老金投资于股票型基金的资产规模为2.38万亿美元,混合型基金0.45万亿美元,债券型基金0.33万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0.27万亿美元。美国养老金在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方面的投资已占其对共同基金投资总量的82.46%。共同基金多层次的风险收益选择、及时的信息披露、规范透明的运作、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和专业化的投资管理,使其成为了养老金的理想投资工具。

目前,中国养老金市场的总体规模还很小,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压力,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管理和运作,将为共同基金与养老金市场和谐共生的双赢局面创造条件。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在2030年前后到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中国的养老金市场亟待快速发展,共同基金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运作,将为养老金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依赖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和谐共生的“双赢”局面还需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珊瑚在适宜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如果水温不适宜,珊瑚体内的共生藻将难以为珊瑚提供充足的养分,珊瑚会停止摄食活动和发育生长。共同基金和养老金市场的和谐共生同样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和中介服务体系等。养老金未来将成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养老金的法律与政府监管,规范相关中介机构,推进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帐户的全面建设,培育和扶持基金管理人,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篇9

我国自2000年前后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目前接近14%,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将超过17%。而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30%,步入超老龄化社会,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不断加剧的老龄化趋势,使得养老成为全社会日益关切的话题,也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提到养老,便离不开养老金。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5》,截至2014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40974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额为31800亿元。这意味着,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所有结余资金都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也仍然会有接近1万亿的空账。

为了缓解老龄社会劳动力不足以及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延迟退休”在近年被频繁提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3月9日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采访时表示,延迟退休方案今年会按照相关程序批准后推出,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完善后再正式推出。制定延迟退休方案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三是提前公示、预先预告。

而对于与养老金直接相关的养老保险,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适当降低“五险一金”的保费费率。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分析认为,现在各种缴费中,养老保险中单位缴费为20%,医疗8%,失业保险按缴费职工基数为2%,工伤和生育保险完全由用人单位缴纳,个人不需要缴纳,还有住房公积金,总计是40%左右。因此医疗、失业、工伤三种保险费率下降的幅度不大,养老保险降低费率的空间比较大。

“我国的社保费率设计存在缺陷。目前的办法是以一年为基数,我国每年工资水平都会增长,使得缴费基数并不准确。养老保险由于空账和低收益率化的个人账户,不利于延长缴费。” 姚余栋提到,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初衷是统筹体现共担风险,个人账户体现劳动差别和激励,但它的积累功能没有得到体现,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作用,很多人缴满15年便不缴了,光等着享受以后的养老待遇。他同时提到,高费率没有带来更好的保障水平。有些用人企业不给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很大程度是因为费率高。

老龄社会带来的重重压力,让人们过早地考虑未来,也让养老成为我国社会一直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从理论上讲,通过金融的力量能够实现老有所养。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养老金融业务总体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金融部门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认识和投入也刚刚开始,针对居民养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单一,养老资产管理的理念和机制比较滞后,养老金融业的服务模式还处于粗放阶段,养老金融市场也欠发达,与居民养老和养老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养老金入市箭在弦上

“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多层次养老服务市场传统的养老机构,包括不同层次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临终关怀、养老园区等等,都需要得到养老金融的支持。”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表示,应该建立多层次养老金融服务市场,关注社会各阶层对养老金融的需求。

养老金融是一个颇为庞杂的体系,它包括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各种金融活动,可以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这三大体系。其中“养老金金融”这个概念由英国学者大卫・布莱尔首次提出,可将养老基金投资于金融资产、衍生工具和另类投资,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入市已然箭在弦上,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同时,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养老基金可以进行股权投资。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这一办法的出台,为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投资运营全面铺平了道路。有消息称,人社部正会同财政部制定资金归集和划拨的具体办法,确保养老金投资运营可以在2016年正式启动。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养老基金累计结余3.56万亿元。此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曾表示,以养老基金累计结余为基数进行推算,将可以动用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股票市场。

尽管目前尚未公布今年养老金入市的具体时间,但这一预期已经给A股市场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此外,根据深交所《2015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证券市场投资者去年对各项改革举措的期待程度较高,其中最受投资者期待的是“养老金入市”,占比77.5%。

“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起点在于首先确认准备承担多大的风险,也就是说需要确定一下可以接受的最高风险水平。收益和风险就是同方向变化的,风险较大,预期收益率也会较高。”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规划研究部副主任熊军提到,国际上的一些养老储备基金年报里通常开篇就会写到“我们是养老储备基金,投资期限很长,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所以在资产配置中准备配60%的股票加20%的债券。

但国内通常是资金安全第一,对于养老基金的收益构成,他表示,第一部分是存在风险的回报,属于战略资产配置的回报,第二部分是通过资产配置的动态调整得到的超额回报,第三部分是投资管理人得到的超额回报,投资管理人实际回报减去委托基准的回报。熊军说:“这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最重要,第二和第三部分非常珍贵,是努力的方向。

养老金融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据了解,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牵头制订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中国的养老金融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也没有引起业内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伴随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步伐,以及社会对养老金融认识的不断深入,在金融业如何支持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上,一些金融机构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此他谈到,未来应发挥金融跨期资源的配制功能,提升养老的消费能力。在做跨期资源配置方面,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开始为养老做准备,或者让子女为父母购买养老服务。结合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提供养老金融服务的综合方案。

篇10

一、 养老金的投资原则

养老金是在职工离退休后予以支付的保障其日后生活需要的货币额。它是职工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期间所提取的作为其劳动报酬的一部分,

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是任何投资活动必须考虑的三大原则,只不过投资的要求不同,三大原则的优先次序也有所不同。养老基金的养老保障功能决定了其投资原则的顺序是: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即必须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基金的收益率,同时确保其流动性需要。

安全性作为第一位的投资原则,是因为养老金是职工退休后的“养命钱”,因此在考虑其投资行为时应注重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在确保投资安全性的前提下,养老基金的投资还应取得一定的回报,即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因为养老基金的收益状况无论对规定供款制计划还是规定受益制计划都是至关重要的。规定供款制计划是指企业根据各期提存的金额及基金的投资收益来确定养老金支付额的养老金计划,在缴费率一定的情况下,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较高,则职工退休后取得的养老金给付水平也就可以提高,对于缴费企业来说,若养老金的投资收益良好,可以继续维持原来的缴费水平,甚至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对缴费率作适当的调整(在养老金计划条款允许的情况下);规定受益制计划是企业承诺在职工退休后支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在职工退休后分期支付一定数额养老金的计划。由于该类型的养老金计划已承诺向退休职工支付既定水平的养老金,因此养老基金若能够取得较高的收益率,对企业来说就可以降低提供养老金的成本。正因为如此,养老金投资的收益性无论对企业还是职工都显得十分重要。与安全性和收益性相比,养老基金投资对流动性的要求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养老金计划的期限一般都较长,在通常情况下,养老金的缴费收入和投资的到期收益可以应付养老金正常开支的需要。

二 养老金投资运营的国际考察

养老金投资运营在各国的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对投资工具的选择及投资比例上,其原因是与各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法律法规的规定及各国会计制度等的差异有关。养老金可选择的投资工具从总体上看可分为金融工具和实物工具两大类。具体地,一般投资在以下几大类:

第一,现金和银行存款,以现金和银行存款形式保存养老基金的国家并不多见,因为银行存款的利率很低,有时候甚至跟不上物价的上涨水平,从而出现养老基金在数量上保值和增值,实际上却贬值的现象。但采用现金和银行存款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较强的流动性。

第二,购买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如国家发行的国库券、特种国债、国家经济建设债券等。由于没有违约风险,其安全性较高;在收益上是通过获得较高的债券利息(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来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因此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养老金的重要投资工具,投资比重高的可达40%左右(如加拿大、智利等),比重低的也在11%以上(如丹麦、英国等)。

第三,企业债券,是一种承诺偿还借款的凭证,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该类型的债券由于存在违约风险因而利率略高于政府债券,但风险低于股票,也是养老金的重要投资工具。一般地,由于企业的资信程度不同,企业债券具有不同的风险等级。

第四,公司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发给投资者的凭证,股票投资具有投机性、风险性大的特点,但同时也有变现性强、收益率高等优点。许多国家都允许养老金投资于股票市场,并在投资比重上都有某种程度的增加,比如英国从1970年的49%上升到1990年的63%,日本也从6%上升到27%;但有些国家却限制其投资比重,如德国规定养老金投资在股票上的比重不能超过20%①。 股票投资的收益来自于股票买卖的价差和持股期间的股息收入,股票投机注重前者,而作为长期投资的养老金更注重后者,即公司的成长性带来的长期回报率。

第五,委托投资,如委托中央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等进行投资。它是将养老金转化为商业借贷资本形式。这种投资的好处是投资收益大,利率较高,但不利之处在于投资不能随时回收,流动性较差,且到期时,因受托方经营状况的差异,养老金本利的回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第六,实物投资,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实物投资具有投资回收期长、资金需求量大、流动性差等特点,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通货膨胀风险,因此是养老金可以选择的投资工具之一。其中,房地产市场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有较大的风险,并且由于它涉及到的方面较多,技术性要求高,因而投资的管理成本较高。所以绝大多数国家将养老金用于购买房地产的比重都比较低。

除了以上这些传统的投资工具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创新金融工具为养老金投资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并且有些创新的金融工具本身就是根据养老金的特点及其投资要求而发明的。这方面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上最为突出②。 三 我国养老金的投资现状及选择

(一)我国养老金的投资现状

我国目前对养老金投资采取比较严厉的限制措施。对“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金,规定基金结余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对于企业计提的补充养老基金,虽然在投资上没有太多的限制,但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积累起来的补充养老金与基本养老金一样,也主要用于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由于政府发行的国债无论从种类还是从数量上都比较少,因此养老金在国债上的投资比例也就较低,而主要集中投资于银行存款,但是银行存款的利率经过央行的多次调整,目前已降至年利率2.25%(一年期),显然,这样的一个利率水平很难使养老基金达到有效的增值。加上养老基金积累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也可能使养老基金不仅不能保值,反而会出现贬值的状况。因此,要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必须拓宽其投资渠道,促使其有效运营。

(二)养老金投资的选择与思考

笔者认为,要拓宽养老金增值渠道、促使其有效运营必须采取证券投资组合方式,将养老基金按不同比例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公司股票、企业债券、房地产等等,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二个投资工具上。而养老金进行有效投资运营的可行性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一是基金投资机构是否具有投资决策和管理能力;二是宏观经济形势是否稳定和是否存在投资机会;三是市场为养老金提供的投资工具条件是否成熟以及是否存在创新金融工具(产品)。目前第一个条件已经具备,表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基金管理机构,形成了4万多人的管理队伍,一些地区已开展了基金投资运营的试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精算人才和权威性的智囊团;第二个条件也已比较充分,尤其是国内经济建设中庞大的资金缺口为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在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关键在于第三个方面的条件正在逐步具备,笔者建议,当前我国养老金除了投资于国债与银行存款之外,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尤其是证券市场中的企业债券与公司股票,此外还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新的金融工具,为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提供更为广泛的场所,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提供更多的机遇。具体地:

1、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在国外是养老金的重要投资工具之一,但目前在我国几乎是养老金投资的禁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股票市场,表现在债券品种少、发行规模小和流通性差,这种状况导致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来源。因此,在不断完善法律基础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的基础上,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企业债券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但是其平均收益率一般要高于银行存款与国债,所以适当增加对企业债券的投资,可以提高养老金投资的收益率,譬如选择具有一定信用等级(如AA或AAA)以上的企业债券参与投资。

2、 公司股票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适当放松养老金对股票的限制,是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的部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股市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具备了养老基金入市的市场条件:

首先,从市场规模来看,上市股票从20世纪的五十多家增加到目前的一千余家,翻了20多倍,其规模日渐扩大;再从沪深股市近几年的波动区间看,股票的投资收益率在年度之间波动很大,说明市场的投机性在逐步减少,中长线投资的理念开始起主导作用,这为养老金入市创造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