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4 15:07: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实践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实践教育

篇1

一个人需要反思,一个国家需要反思,一个民族也需要反思,历史需要反思,现实需要反思,有无反思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是否能可持续进步发展、能否强盛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谈的就是从品德、修养方面进行反思的问题。其实,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情,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具备一种反思精神。做为一名教育者,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尤其更应具备反思力。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过程,教育工作者主要是针对活生生的人,教育工作非常复杂,周期长,争议多,模糊问题多,变数大,针对管理个例操作起来最难把握。教育改革这些年表面看热热闹闹,但是浮躁多,盲目多,跟风多,急功近利多,沉下心来深入地科学的反思少,结合自己校情班情学情的真正的得力的实用有效的措施少。

构建反思性科学实践发展观,要结合对中西方教育对比研究和中西方不同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对中国各教育流派研究,反思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轨迹和教育改革的得失成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梳理出自己的反思体会。要在教育改革实践中,通过学习考察,结合学校实际,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思,甄选、辨别,面对各种观点,面对层出不穷的形形的教育模式,运用自己的脑髓,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实践结果的成败优劣,进行理性的、深刻的,全方位、多侧面的思考、省悟,权衡、比较、分析、总结利弊得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分辨,是对?是错?是真?是假?并在这之中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和体悟。以利今后扬长避短。

一、关于“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

现今教改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新观念层出不穷,新模式不断翻新,各种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如自主学习派研究学习派情感派管理派导学派思维训练派……这些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影响都很大,都是打破常规,锐意改革的结果。这些模式之所以形成广泛的影响,有那么多的“追星族”,是因为这些模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过程。确确实实在教学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然而,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学习这些模式往往并不象我们想象那般尽如人意,往往越学路子越窄,越学越不象,越学越令我们失望,原因何在?

对此我们我们要因地因人因时反思,考虑自身情况,学生情况,师资情况和各种具体主客观条件,避免东施效颦,别人的没学好,反而丧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怎样学习,兼收异化,这个要反思。

二、对“传统与继承”的反思

教育改革发展中有一种不良倾向,认为改革就是要革去过去的一切,就是否定传统的一切,似乎只要传统的就是落后的,只要传统的都是糟粕,只要是与传统对着干,只要是反传统,你就是改革的勇士,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标新立异的假改革,出现了一些华而不实的、中看不中用的假冒伪劣。其实,“传统”的东西包括“优良的”和“不良的”,我们的改革,否定“不良”的传统,自然是对的,否定优良传统,自然是不对的,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研究,即要分清什么是“优良”的,什么是“不良的”,是糟粕就要剔除,是精华就要继承。也有一些在当时是正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看已经不完全适用了,那就要加以改革,这“改革”应该是既包括“吸收”和“继承”,又包括“剔除”与“排斥”,还包括“改造”与“完善”。对“传统与继承”的关系,要继续深入反思实践。

三、关于“一瓢水”与“一桶水”的反思

知识绝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教师桶里的水必须与流动的知识江河相互联系保持其常换常新状态。现今有人错把这“一桶死水”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神泉”,以为青年时代的“一桶水”一直可以用到退休而不“锼臭”,这是误解。由此说来,如今这“一桶水”是远远不能适应学生需要的,要源源不断地吸收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具有较新较高的知识层面,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面对学生求知渴盼的目光,讲课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点石成金。目前,社会上对教师的素质产生了信任危机,根源在于教师的“那桶水”,是应试教育的水,还是素质教育的水,是储存别人的“死水”,还是具有自己个人特色自酿自制的活水?这些要反思。

篇2

教学中,笔者曾有意识地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大概的研究:美国视导和课程研究协会所提出的现代小学的六项任务,可以概括为:身体、心理、科学、社会、民主、创造。科学教育的份量一目了然。从这项研究可知,科学很重要!基于这种认识,为寻找校园发展新的增长点,作为校长,笔者结合自身学科特长与优势,着力打造“科学”特色的校园。

在科学的理念下,笔者创立科学小组,并亲自带领教师、科学小组的孩子们通过立介绍牌、挂苗木简介等形式,将校园西侧近200米的绿色植物带,打造为“嘉小科学植物园”,又通过增加浮游生物、移栽水生植物等方式,将行政楼下的假山小池塘打造为“模拟湿地生态系统”。用科学的眼光来诠释校园的绿色,让孩子们了解每一棵树、每一株花的特点与意义,把科学课堂搬到校园里。

近几年,本校还建立六要素校园气象站,每天孩子们分四组对校园微环境的气温、气压、雨量、湿度、风向、风速进行观测,并对社会公布。本校还建立了校园光伏发电站,倡导绿色能源,享受绿色生活。

“科学”软环境的建设

本校除了校园环境融入科学,更重要的是在软环境的建设上。作为合肥市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挂牌名师,笔者还潜心教学与教研。从2007年11月起,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致力于《小学阶段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通过8年的潜心教学与教研,渐渐摸索出了一整套成熟的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的经验与做法,从起步研究到现在的8年中,笔者边研究边实践,组织学生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连续参加了第23届、24届、25届、26届、27届、28届、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获得四届全国二等奖,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一等奖。这在安徽省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教学中,笔者带领科学及综合实践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同一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培养学生制定行动计划、收集第一手材料以及在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课外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开展课外科普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观察、调查、采访,写日记等;最后,再回到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把走向社会大课堂中调查得来的资料作较详细的交流,以语言、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方式来表达,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时,允许孩子们再一次动手动脑,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孩子们对科学有了深刻的领悟。

笔者还与教师们、孩子们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在课外科学实践中,从设计、找材料、动手做、到验证、讨论总结、提高改进等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活动,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本校先后开展了《十五里河环保调查》《机场驱鸟研究》《巢湖湿地调查与研究》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已成为学生探究的新舞台。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观察现象、寻求答案。既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又感受了科技实践活动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本校常规性的科学活动,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更大的获得直接经验的空间,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志趣。

把科普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

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工作很辛苦。要做好此项工作,作为一名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把科普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同时,做好学校的科普教育、科技创新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兴趣。目前,本校是闻名省内外的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也是合肥市素质教育示范校。

作为一名校长,在认真做好学校管理、融合好学校文化、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外,抽出时间投入地做一做科学,深入地想一想科技创新,的确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成就感的事情。笔者创设的这种改革小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开辟大课堂(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的课程教法,又是科学的“小学科”,凸现“大教育”的有力实证。

篇3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让他们有效顺应时展需要,努力提高实践技能和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制约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效果提升,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二、生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顺应时展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顺应教学工作需要。在整个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的前提下,很多学校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该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而顺应教学工作需要。第二,促进学科有效发展。生物科学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活动。为此,学校应该根据实践教学工作需要,注目整个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为生物科学这门学科的有效发展注入生机和动力。第三,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毫无疑问,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健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增进校企合作,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完善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而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高。

三、生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路径

虽然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教学管理不到位,校企合作没有落实,制约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有必要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措施。第一,搭建教学与科研创新平台。根据生物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以教学资源共享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为目标,科学合理构建生物科学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要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考虑专业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加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例,最大限度发挥平台的优势,满足学生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需要,让学生接触最先进、最前沿的生物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促进实践技能提高。第二,整合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优化整合生物科学的教学资源,合理安排仪器设备,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要根据生物科学实践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既满足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的需要,还能为毕业论文设计,开展科研活动创造便利,推动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第三,创新理念并增进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增进与校外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提供条件。例如,可以与动植物保护站、动植物研究所、生物制药企业等增进联系,为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提供保障。并且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工作,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第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的任课教师,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准备师资力量。同时还要注重对任课教师的管理培训,构建完善的培训管理体制,采用进修、访问、观摩同事教学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教师来学校讲学,为任课教师到企业参加训练创造条件,有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他们更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促进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第五,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针对实践教学工作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有效约束和规范实践教学活动。要明确管理目标,规范实践教学活动流程。同时在实验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考核,真实记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本情况,确保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践过程中还要加强安全管理,推动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下去,促进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思想观念,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设置,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从而有效规范和引导生物科学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促进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立霞.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6(8):80-82,88.

[2]张琇,王薇.以科研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132-134.

篇4

如今,科学是人们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持续推进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科学教育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随着科学教育标准的变化,美国的科学课程强调“探究”与“实践”并重。

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的改革

早在1996年,美国就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然而,20多年来,世界和美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因此,1996年颁布的旧标准已无法适应科学发展的步伐,亟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来推进科学教育,确保科学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

而且,在旧版标准实施的过程中,美国科学教育中出现了探究性教学泛化和模式化倾向,致使科学教育无法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科技领域和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美国的表现乏善可陈,越来越令美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有识之士担心。他们认为,改革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的必要性有4个理由:美国竞争性优势不再明显,2010年在美国本土所申请的专利中,美国人不到一半;美国高科技的出口呈现下降趋势,高科技产品的贸易持续亏损;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许多测试中不尽如人意,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中,美国在65个经合组织成员国中科学排名第21名,数学第26名,阅读素养第17名,缺乏优势;科学在未来社会发展和人们就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是经济社会中创新的源泉。

目前,需求最多的职业就是科学和数学发挥核心作用的职业。美国职业技术生涯全国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在美国18种职业群分类中,14种职业需要4年以上系统的科学学习,还有2种职业需要3年。这表明,学生应该在学校接受充满活力的科学和数学教育。还有一个原因是今天的人类充满了生存危机,从瘟疫爆发到能源危机,人类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3年美国人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3的大学毕业生能完成例如解释和理解体育锻炼中血压变化的数据。

2011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制定了新的科学教育纲领性指导建议,汇集了1989年到2011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及经验,制定了新的纲领性指导建议,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应该学习的具体内容。在指导建议的框架下,2013年4月美国了《下一代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美国和全球的未来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美国中小学正在全力推进和实施新标准,成为《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之后又一份重要的课程改革文件。

新标准注重实践价值

培训一开始,沙琳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变化。在综合实践的设计思路下,《标准》制定了科学教育的三大维度:科学实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共同概念。这样改变了以往科学学科知识相互独立、科学知识与科学实践互不相干的现象,而是将三者有机地融合,使得跨学科概念、科学和工程实践进入课堂,成为科学教育的主体。

3个维度中,科学实践处于核心地位,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相互结合,主要体现为8个方面:提出问题(科学)和明确需要解决的难题(工程);建立和使用模型;计划和实施调查研究;分析和解释数据;运用数学和计算思维;建构解释(科学)和设计解决方案(工程);基于证据的论证和辩论;获取、评价和交流信息。这些“实践”代替了“研究”,强调了“做”与“学”无法真正地分开,更广义地体现了科学学习的特点。

而且,《标准》提出了工程领域中的科学实践,工程设计类似于科学探究,但两者仍然存在较大的区别。例如:科学探究涉及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提供机会让他们掌握调查、建模和解释世界的方法,通过研究回答具体问题,而工程设计包含的是通过设计来解Q的问题。工程方面的内容将帮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的联系。因此科学实践是科学、工程和技术这3个领域的科学实践,使得学生在接受系统的科学教育后更具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还出现了一些观念上的变化: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反映出科学内在关联的本质,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3个维度的整合;标准的内容是学生的预期表现,而非课程内容,即希望学生在学习后达到怎样的期望和表现;科学概念的建构需要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连贯实施;教学不仅关注对内容深入理解,也关注对内容运用有效掌握;工程设计与科学探究同等重要,将科学、工程和科技融入新标准;科学教育为将要升入大学或就业的学生而设计,为他们的将来做好准备;科学课程标准与英语、数学通用核心内容标准相对应;保证科学与英语、数学等学科间的兼容、衔接和渗透,确保教育正向共振。

凸显实践的课堂教学活动

《标准》的核心是实践,离开了实践的科学课堂教学必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沙琳老师告诉我们,美国科学教育正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推进加强实践性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以探究为基础的调查、应用、分析和评估的活动,并融入了深度学习、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实践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元素。

随后,约翰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堂美国八年级生物游戏课堂视频。这节课的主题是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教师先展示了4种生物的图片:白鹭、大蝌蚪、蜗牛和海藻,在自然界的生物圈中,它们依次处于从最高级到最低级的生物链。低一级的生物是高一级的食物和能量来源。游戏前,每个学生获得一张胸卡,代表一种生物,然后从物品箱中随意取一些豌豆,一颗豌豆代表一个能量。然后他们随机和代表不同生物的同学碰头,如果遇到比自己大一级的生物,那就贡献出5颗豌豆,遇到比自己小一级的生物的话就获得5颗豌豆。

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必须填写一份记录表,记录原来有多少豌豆,在碰到一次同学后,将失去或得到多少豌豆的数量完整地记录下来。如果最后哪名学生的豌豆比他原来的豌豆少了的话,那就意味着他没有能量,会失去生命。

这样的活动创设了虚拟的自然场景,将大自然中的生物链搬到了课堂。学生在模拟生物的关系中互动、交流,认识到生物链的意义以及能量流动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图表呈现了知识和概念,但这些只是媒介和手段,真正的学习途径是情景式的游戏活动,在知识驱动下,学生情景化地学习、体验和了解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度学习和体验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和学生记忆的浅层次学习。

而今,还有一N以综合和实践为特点的教育模式――“STEAM教育”受到美国科学教育界的重视,成为科学教育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数学元素,融合工程和艺术的科学科技教学。这就是一种理念,它代表着一种现代的教育哲学,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质上来说,是敢于让学生们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学习的过程是综合化和情景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培养学生创造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建构、设计、制作、评估环节中,将数学、工程、艺术、科学和科技的学习及应用融为一体。

篇5

(二)不确定性。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应培养幼儿全面的、初步的科学素质,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幼儿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而很多幼儿园的教育无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无法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很多孩子对科学知识表现出来的只是暂时的兴趣,知识量低。

(三)方式落后。幼儿在传统常识教育教学中对科学知识处于接受性学习,幼儿是在“听”科学和“做”科学,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科学知识不是通过自身的探索性操作得来的.发现科学,进而幼儿也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是要实现以运用“以实践为基础,以经验为依托,以理论为指导”的三结合研究策略,把教育科学研究和平时的教研活动结合在一起,以科研促教研,这正是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

(四)忽视了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正规教育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的选择主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而非正规教育活动是利用一些基础设施内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随着对科学教育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很多幼儿园还没有意识到了非正规教育活动对幼儿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积极意义,正规活动和非正规活动在课程中无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二、构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教会幼儿认识科学。

1.创造科学教育的空间。环境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客观存在的外部条件,过去以往的观点认为幼儿园环境是单方面单调的环境,现在的幼儿园环境是可以用来进行幼儿教育的环境,有利于让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对培养幼儿认知意识的最好的课堂和材料。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要在幼儿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从多方面给孩子营造比较宽松的氛围,在幼儿科学实践活动中,要求需要幼儿与同伴相互配合和共同探索来完成,教师要明确交流、合作的方法,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不良行为习惯,教会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根据他们自身的经验以及与同伴间人际交互的作用,自主的选择他所喜爱和感兴趣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定规则,通过自主活动来获得独立、愉悦的体验,有效地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游玩过程中,认识物体每个部位不同的作用,讲述它的用途,使孩子们从小树立爱科学的意识。如:通过讲述跟虫子有关的故事,引导孩子们多个小时观察一只虫子,这在无意中就培养了孩子专注的态度。同时,教导孩子把抓到的昆虫拿回家和家长一起制作昆虫标本或吊饰,把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促进孩子和家长的交流。

2.重视环境和材料的作用。创设幼儿学科学的环境以保证幼儿在与客观环境的接触,并从中探索和发现规律,让他们从智力发展的角度学习新的事物和新的物品,通过幼儿手的动作和操作来认识事物,利用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并根据自我的多种需要进行科学活动。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使得幼儿在不断综合中达到对环境的完全适应,有助于教师通过科学游戏活动在理论上进行不断探索。

(二)教会幼儿感知科学

1.运用随机教育的教学方式。随机进行科学教育,需要利用多种途径启发诱导进行交流。鼓励幼儿多尝试,多探究,教师要善于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并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是人类的好朋友。

2.实现“小课堂”科学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科学教育的结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在融入社会和大自然中后,就得到了第一手感性资料,如:带孩子去世纪广场、公园,让他们感受城市的繁荣与大自然的美丽,使孩子们感知生活的变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或者是到带领孩子去市场买菜、买水果等生活化教学,能有效地完成科学实践活动的教育任务,为新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教会幼儿运用科学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6-02

传播学是20世纪社会科学的一项伟大发现,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的一次重大解读。传播学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其基本要素分别是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传播的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相互的关系。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 版)中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之一,明确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传播知识的素质教育课程,具有传播学领域中的要素和功能。本文将从传播学视角研究和分析如何有效进行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旨在发现传统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的不足和缺陷,把握其传播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增强教学效果。

从传播学角度看,只要有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需要、传播过程,就可以构成传播活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组织传播活动,教师以传授实践知识、培养人才为目的进行传播,学生以掌握实际技能,提高素质为目标接受传播。教师明确的传播目的是否得以实现,取决于作为传播对象的学生对传播的态度和接受。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在大学英语实践课程教学中,如何以传播学为理论指导实践并获得获得好的传播,即教学效果。

首先,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即教师与学生。根据传播学原理,具有权威性、亲近感和信任感的传播者,其所传播的内容就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而传播学中的传播对象是接受主体。教师和学生作为传播者和接受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教育历来倡导以人为本。高等学校教育承担培养社会专业型及研究型人才的重任,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具有人文责任感的人才。教师作为传播主体,其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传播条件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只有在真正承认教师的权威性,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的前提下,教与学的教育活动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教师通过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学术科研,并以此为理论指导促进教学实践的进步,塑造权威形象;教师通过自己对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和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具亲切感;教师通过对真理和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探索和检验真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情感上与学生引起共鸣,使学生充分信任自己。

篇7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及成效

根据本校“建设一流创新性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本部近年来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师生欢迎。本部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通过以下5种形式来开展:(1)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在上一年级的时候,选择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教师当自己的本科生导师。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都是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优秀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自己的导师求教。学生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的变化更换自己的本科生导师。(2)本科生进实验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室,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和技术培训。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在多个不同的实验室间进行轮转,使之对不同领域的科研活动有了进一步了解,便于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有灵感的科研领域。(3)本科生学术论坛。通过组织第二课堂活动,成绩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全校范围的本科生学术论坛,这既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一种鼓励,也是对全校学生一种宣传,从而让更多的有科研潜质的学生投入到科研活动中。(4)本科生奇思妙想活动。该活动提供了一个本科生成才的平台,只要有好的想法,在本活动中经过相关领域的专家论证后,就会给本科生提供实验平台,并提供一笔启动经费以及相关领域的指导教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科研活动。成绩优秀的学生其作品还会被送去参加全国“挑战者杯”本科生创新大赛。(5)本科生进课题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室培训之后,对那些表现突出且对科研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带教教师可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课题中来,直接参与严肃的科学研究,甚至在带教教师的支持下进行独立的研究,进行研究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通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本部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先,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显著提高。以往的医学本科生都想着毕业之后就去当医生,重视临床知识的获取和临床技能的培训,对科学研究兴趣不高。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医学生对科研活动有了直接的认识,很多学生一改过去对科研工作不了解、没兴趣的状态,表现出对科研活动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医学院校很多课程都开设有实验课,然而由于受我国国情所限,很多实验课也是以大班授课形式。教师把所有实验仪器设备都准备好,所有相关试剂都制备好,所有实验步骤都在黑板上写好,学生就像一个机械臂,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做完实验交上实验报告就了事,而学生做完后很快就忘了。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所有的实验前准备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必须烂熟于心。通过自己准备实验物品、操作实验步骤、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技术就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一项技能。同时学生对利用所学技能去解决科学问题也会产生极大兴趣,这就产生了获得技能-产生兴趣-获得新的技能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再次,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科研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在第二课堂学习中,学生要进行专业文献的阅读,要进行科研综述的撰写,还要进行科研思路的汇报。这些科研活动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得到了有益的锻炼,为他们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很多本科生成了本部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2013年度本部发表的103篇SCI论文中,约25%是本科生发表的。同时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的水平也不断提高,2013年度本部本科生发表SCI文章最高影响因子超过8.0,论著最高影响因子超过5.0。因此,本部举办的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既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对本部科研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达到了双赢。

篇8

一、引言

科学教育的推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理念中的核心,这要求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学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所以我们要从中学生着手,带领他们探寻未知世界,培养他们的创新理念,提高它们的科学素养。作为学校科技辅导员我一直从事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项目的研究,机器人科学教育正是给学生提供了亲历探索未知奥秘的机会,让他们参与整个过程,从观察到提问、想象,从学习到自己动手、团队合作,体验探索科学的发展历程,领悟探索科学的初步的科学知识和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具有优秀科学素养的学生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机器人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人类对机器人的幻想和追求已经有了5000多年的历史。从古代的木牛流马到现代的只能家居机器人,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到了现代,机器人由于电的出现,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2年在美国,第一台具有现代意义的机器人问世了,人类开始正式研发机器人辅助人类工作。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着手这一领域。我国一开始只是知识跟踪国际先进机器人技术,而今日,我国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目前拥有机器人4000台左右,这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跟紧科技的步伐,机器人科学教育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并且希望能够得以广发普及。

三、机器人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机器人科学教育的普及性问题。

目前,一方面,机器人科技教育活动只是深入在一些专门的领域,而被中学生关注较少,即使有些学校已经涉及了机器人科学教育的活动与实践,也只是面向一些少数的精英学生。另一发面,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还不齐全,而且学校往往更加在乎的是在比赛中是否可以获奖,能获得什么奖项,并不是来吸引更多的中学生来参与机器人科技教育的实践中来,这便使得在组织普及活动这一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漏洞。

2.机器人科学教育的精神性问题。

在一些学校的机器人科技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科学技术,而忽视了科技教育思想的渗透,这样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了科学精神,又缺乏了人文精神,虽然有可能知识与表现非常突出,但是意识与精神相对薄弱。

3.机器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问题。

因为受到了各种竞赛指挥棒的影响,所以在机器人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过分重视和着力训练的是学生的应赛能力,而不是引导中学生运用在科技教育中学到的技能去做什么,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导致中学生在完成任务方面都可以熟练的按时完成,但只是作品的质量没有办法保证,缺乏科技创新想法,出现了明显的“不敢想”,“不敢做”的现象。所以,作为教师要更多的去鼓励中学生发扬自己的想法,自行搜集材料,自己创作作品。可能起初效果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但我深信只要坚持,一定能见到意想不到效果,因为这才是让中学生深入学习和实践机器人科学教育的目的。

四、机器人科学教育的实施

就机器人科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新的趋势而言,我们要想高效的大力宣传和提倡,要想探索出科学的活动与实践途径,我们必须要广泛普及,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的细节上有丝毫马虎。

1.在学校中成立专门的机器人科学教育组织,并开设相关课程。为了将机器人科学教育更好地落实,学校中成立的相关组织必须采取有力度的宣传,要用合理的方法引起中学生的兴趣,而不是生拉硬拽。而在课程的开设方面,需将其分为核心技术课程与拓展应用课程两部分,其中核心课程技术课程是要小到以市内开展的机器人科技竞赛活动为基础,大到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机器人科学技术为核心进行架构,拓展应用课程则需与科技理论相结合,最后能在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2.机器人科学教育实践形式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机器人教育科学实践活动更多是以竞赛的形式来开展的,当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与竞争挂钩时,初衷和结果就会变味,而且迫使受益的人群更多的是少数精英学生。所以我们除了举行机器人科技竞赛以外,还要多组织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谈一下自己对科技的理解与心得,从而增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在各个省市多成立一下机器人俱乐部,搭建机器人科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因为合作往往会让事情事半功倍。通过俱乐部开展一些关于创新理念的机器人研制和竞赛活动,普及机器人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鼓励更多、更广的人群参与到科技活动中。

五、总结

中学生时期是学习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将机器人科学教育深入在中学生时期,是为了让他们更早的了解并熟悉科技创新理念。首先,让中学生对科技创新有一个认知,并慢慢深入了解。接着,引导中学生对机器人科学教育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并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到机器人科学上来。然后,带领中学生从学习升华到自己能够提出更多的原创理论,做出更多的原创发现,为将来打下重要的基础。最后,培养中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脚步,并寻找新方向,在科技领域实现跨越,迈向新的高度。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所以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期待我国勇于突破,攻坚克难,创造出引领全球潮流的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欢庆.开展机器人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2015(88).

篇9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00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以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化工专业基础课为先修课程,其主要研究物料从进入反应器到离开为止的全过程,主要解决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分析与设计两个基本问题。化学反应工程内容涉及多学科,理论较抽象,数学模型多,计算复杂繁琐,有些方程只能通过数值计算求解。因此有不少学生把化学反应工程认为是大学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1-3]。

重庆三峡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在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使教学内容达到较为合理的程度,力求把化学反应工程基本观点与相关基础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化工高级人才。为此,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把课程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研究相结合,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4-6]。

1 教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精选

优秀的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保证。有关化学反应工程的教材版本很多,体系编排差别较大,所涉及到的内容大都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因此合理选择教材对于教学和学习非常重要。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多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认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陈甘棠教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符合教学内容及授课体系,该书定为我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材。该书内容经典系统,覆盖面大,循序渐进,篇幅较短,易于学生掌握。其它版本的教材当中,朱炳辰教授主编的《化学反应工程》更注重反应工程研究方法介绍,并在相应章节中论述了反应工程学科的新进展,便于读者深入钻研。两本教材各有特色,可互为补充。另外选取优秀的外文版教材译本作为学生的参考书,让学生涉猎到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开拓视野。

课程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本学科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教师只有掌握了该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才能够抓住教学重、难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设计与分析两个方面,依据化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与反应过程中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关系来讲解,并对反应器进行设计与分析,阐明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清楚课程各部分知识的结构层次与相互关系,紧紧围绕反应工程学科的两个基本问题,把基本观点与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从工程分析的角度讨论化学反应工程中的重要概念。因此任课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精心组织讲课内容,合理安排,突出重难点,内容详实。重点讲授气-固相催化反应本征动力学与宏观动力学、理想流动反应器、反应器中的混合及对反应的影响等章节,突出工程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气-液反应及反应器、气-液-固三相反应工程和多流体相的反应过程等内容,进行适当讲解。同时努力拓宽教学内容信息,把学科研究的最新工业化成果向学生介绍,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对于本课程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形成的一些新的分支,如聚合反应过程、生物反应工程、电化学等,以学生自学为主,达到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

2 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化学反应工程理论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课程涉及较多工程数学知识,且要求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专业基础知识面也不宽,课堂讲授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当,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n堂教学方法,改变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为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介绍主要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2.1 讲授式教学

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教师在讲授每一章时都可先用几分钟的时间,采用图示的方法,概括本章主要内容和基本理论结构框架,让学生领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和重、难点以及具体应用实例,特别要联系实际和知道如何应用到相应的具体计算当中。在每一堂课开始时,都应该有承上启下的对上一节课的内容相应的总结,使学生能够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详细讲解典型内容,并要突出重、难点。如气-固催化反应和气-液反应过程,可以根据反应物分子必须接触碰撞才能进行反应的共同特点入手,讲解其最基本的反应步骤。让学生了解其共性后,能够举一反三,推导出相应的液-液、液-固反应过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

2.2 互动式教学

即授课过程中教学双方经常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选出教材中较为典型的章节或例题,首先提出问题,由学生自行阅读课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学习课程知识为重点,让学生自行讨论阅读的内容后,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强调并总结该部分内容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等。每次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总结本次课程内容的任务,下次课上随机抽出几位学生对前一次课的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回顾,由此达到督促学生课后自主复习,及时消化,保证知识的连贯性,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新问题的提出,又能刺激学生主动想法获取问题答案,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快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归纳对比法教学

化学反应工程教材中的概念抽象,公式繁多,教学推导过程复杂。归纳对比法在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过程和指导学生复习巩固知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基本概念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例如,将理想反应器和非理想反应器,连续反应器和间歇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和全混流反应器,等温恒容反应与等温变容反应,流化床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等基本概念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找出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相近的概念区别开来,从而达到简化、概括和记忆的目的。除了本学科之内的概念比较外,也可以不同学科进行比较。如把反应器中三传问题与化工原理中的单元操作相比较,把宏观动力学与物理化学课程的本征动力学相比较,有意将化学反应工程和已经学过的课程进行联系,以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将复杂的概念用列表、提纲等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在“识同辨异”中增进学习兴趣,在“归纳”中渗透,在“对比”中巩固,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4 案例教学法[7]

化学反应工程教材中的很多化工案例,内容过于简略,学生很难从中真正领会到案例的作用。对于教学过程中选用的一些能够反映技术发展前沿和创新科研的工业实例,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从化工实践中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专题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积极的思维后主动获取知识。在案例教学的讨论中要注意教材中前后章节内容的连贯性,不孤立分割每一章节内容,要让同学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不是独力的而是共同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例如在讲授固定床气-固相催化反应时,选择学校实习基地宜化化工集团公司合成氨多段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的案例,结合生产实习认识,对固体催化剂的装载具体要求,反应器的具体实际类型和操作条件、操作方式等进行详细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深刻体会气-固相反应的过程、固定床催化器的特点、使用情况和选型原则等,初步掌握化工生产过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案例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使他们成为推动学科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新生力量。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组教师充分认识到理论教学与化工专业实验和化工设计的统一性,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又能帮助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去。抓住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机会,将本课程中的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之中。

由于校院两级投入的加大,实验条件和实践教学条件有了较大的发展。针对本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实验有多釜串联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测定实验、管式反应器烃类裂解反应实验、苯酐合成实验、固定床与流化床的流动特性测定实验和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实验。现在开设的化工专业实验中,有很多实验是和理论课程紧密相连的,只要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就能使二者有机结合,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支撑。进行相关实验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真正的反应器,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反应器的操控和数据的处理。改变那种老师“抱着走”的单一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课程设计是完成课程教学后对该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工反应器的认识,建成了仿真计算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安装有化工设计模拟软件,为学生化工设计实践提供了良好条件。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是化工设计指导老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提出设计课题,学生查阅工程手册等资料,采用CAD 绘制设计图纸,并通过答辩完成课题设计。通过反应工程的课程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经历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场生产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实习中,给学生下达任务,了解相关工业反应器的形式和特点,其中所发生反应的类型和特点,记录反应器进出物料组成和流量等数据,利用该数据进行物料衡算,计算主产物的收率、选择性等,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

4 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具有测评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功能,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无形指挥棒”作用。考试制度的改革可以同时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考试通常有开卷和闭卷两种,各有特点。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占20 %)和期末考试成绩(占80 %)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试题多年来一直坚持教考分离,每次考试试卷由其他教师按基本要求从试题库出70%的考题,主讲教师根据各自的讲课特点出30%的考题组合而成。这种命题方式既考虑了课程的基本要求,实施教考分离,又能充分发挥各主讲教师自己的讲课特色,要求学生体会课堂教学的内容。

平时成绩按照学生平时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及课堂练习考核、写小论文、写专题报告等情况综合评定给出。平时学生可以上学校化学反应工程精品课程网站,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期末笔试考核学生必须掌握和熟记的基本理论、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等,按照期末笔试答题情况给出期末成绩。这种综合评定成绩方式督促学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良好的学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任课教师在每次考试后,要求必须对试卷进行详细分析和课程总结,找出试卷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为下一轮教学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并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教与学两方面共同提高。

5 结束语

在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大背景下,化学反应工程作为一门工程学科,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反应工程课程的内容,能够把反应工程基本观点与工程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从工程应用分析的角度来讨论重要的工程概念。通过课堂教学与专业实验、生产实习相结合以及创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和考试形式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并比较了改进前后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发现不同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学生更便于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改革还只做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每个学校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范明霞,袁颂东.化学反应工程重点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09,36(2):111-112,115.

[2]丁刚,吴元欣,程健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8,103(5):49-52,79.

[3]傅杨武,祁俊生,梁克中.论《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从“3T”人才培养模式视角[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3):131-134.

[4]李望,朱晓波.《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10):156-157.

篇10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学的神圣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仅是单一容纳知识的容器,教材的编写上也存在着繁、难、偏、旧等弊端,如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等。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因而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学习。

新的教学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构建教学新模式应具备以下几点:一是须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思想观念就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学习先进的学习理论,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指导,才能彻底废除“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等不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教育技术优势。要积极营造发挥教育优势的氛围,创造一个使用先进教育技术的良好教学环境。三是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国外学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为主导”。如何摆正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启迪、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把自己当成是学习的主人――探究者、发现者。四是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师就应做好教学设计,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展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并及时获取教育效果的信息。

二、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阻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降低了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创建新的教学模式等越来越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和重视的热门话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就要求教学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心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竞争的需要,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三、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应体现的课堂特点

(一)学习主体化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导参与者。”学生学习主体化的核心是自由化,即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积极性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1. 学习主体化的具体表现形式。首先,要真正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把教师课堂活动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即把课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其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课堂活动的频率,必须保证活动人数多,活动层面广。针对难易程度不同的知识疑点,充分让好、中、差各层面学生活动。再次,要求学生课堂活动的质量,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深度,回答问题要有精度,即回答问题要精确、精要、精炼。

2. 落实学习主体化地位的必要条件。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化离不开教师教学的主导化,学生主体的发展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化的必要条件应是教师的全方位“导”。首先,教师要树立教师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观念,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教师要善于导“趣”,以趣激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信息刺激,开始为学习的好奇心,发展为学习兴趣,终结为求知欲望。致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再次,教师要善于导“思”,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学生创新的萌芽和基础,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是实施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形成,无一不与思维相关。因此,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尤为重要。最后,教师要善于导“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模仿和表演。

(二)学习环境宽松化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语文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1. 学生学习环境宽松化。一是在必要物质环境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二是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创设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起支配作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把感情全部投向学生,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形成活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三是良好的生生关系。学生之间只有在良好的交互合作中沟通信息,相互模仿,相互取长补短才能扩大眼界,开阔思路,产生一人难以想到的新想法、新主意。

2. 教师还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①把微笑带进课堂。成功的课堂一定有笑声,一定有愉悦。课堂中,教师把对学生的期望用微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②把游戏带进课堂。学生对玩“游戏”的兴趣十分浓厚,喜欢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设计恰如其分的游戏,就能把抽象的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形象化,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把竞争带进课堂。学生竞争意识强烈,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取胜和自我成功的心理需求。课堂中适时组织竞赛,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④把鼓励带进课堂。成功与欢乐是学习的一种巨大情绪力量,教师积极的鼓励评语,能使学生产生学好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决不要吝啬说出学生愿意听的语言,对学生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的肯定,正如“一句表扬胜过十句批评”。

⑤把民主带进课堂。教学的民主就是要面向课堂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课堂中不能让他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对待学困生要耐心、细致,要多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真正的尊重,从而保护其自信心,诱发其学习的热情。

(三)学习模式合作探究化

作为教师,应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探究、去创造。

一是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点,对学生要信得过、放得开,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发展思维的求异性和独创性。

二是教师要将“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

三是教师要注意指导、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

四是要注重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即“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生活化,学以致用。除此之外,新课堂教学模式还应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学习目标能力化、学习知识结构化等。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在智能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应抓住契机,熟练掌握运用多媒体手段,占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教育的智能不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是教育最重要的职能,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职能观,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制高点。多媒体技术的崛起,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多媒体的特点是容量大、密度高、信息快、网络广。可将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生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绝不可认为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它带来的我们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

五、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教无定法,教有定则;教必有法,贵在行法。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变验证性为探索性原则。传统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达到“全懂了”,而现在新课改要求我们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老师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问题终,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置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2. 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操作、讨论、质疑、解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自主性、创造性地学习。以彻底废除过去那种“填鸭式”“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3. 变专制性为民主性原则。今天,我们应破除“权威”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顶峰”。

4. 变静态性为动态性原则。在新课改教学中,课堂教学课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传统教学则是完成预设方案的不变流程,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这样,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或听众。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和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教师也永远是“教书匠”。这就要求高素质的教师与之相应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多侧面、多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思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等变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