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4 15:07: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全民健身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篇1

1.前言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到《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表明了从未间断的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使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让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我国群众体育的粗放式管理,使得全民健身运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顺应成都城市经济发展需求,成都市需要打造体育强市。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公共体育服务力度,以满足整个社会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

2.全民健身现状下的“运动成都”

2.1 “运动成都”开展及措施。2009年成都市委在全市开展了主题为“文明成都、运动成都、活力成都”的全民健身活动。“运动成都”坚持服务基层,整合资源、服务全民,活动下沉、贴近百姓为主,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来倡导健康、阳光、快乐运动的价值理念,转变市民的健身观念,让大家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

为更好的发展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局制订了“三步走”长远规划:2010 年至 2018 年着重抓好市民健康素质的有效提升,建立“运动成都”品牌;2019 年至 2030 年,通过“运动成都”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充分提升成都全民健身行动的国际知名度;2031 年至 2040 年,努力使“运动成都”成为国际品牌[2]。政府将发展“运动成都”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促进“运动成都”品牌的文化发展,实施运动成都建设“3218工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在2013年市级体育部门及协会全年就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67 次,各区(市)县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1045 次,社区及乡镇级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480 次,各级根据自地方特色开展活动,带动全民参与[3]。活动项目不但有参与程度高、群众基础好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还有以资源特点、传统文化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特色为主徒步、登高、拔河、龙舟赛、等活动及群众参与度高的广场舞等。

3.成都市全民健身现状下的“太极蓉城”

3.1 太极蓉城”是必然也是城市发展需要。在“运动成都”基础上,成都市政府于2012年开展以“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并以2012 年成都市青羊区“太极蓉城・魅力青羊”表演上千人的“太极方阵”特色活动为开端,开展全民太极。推广太极拳不单是因其简单易学、不择场地、器材、季节,适宜各类人群练习外,还因为成都有国内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李雅轩太极拳”,和土生土长的青城太极。潭学军说过“太极推广不仅是拳术的推广,也是新的发展时期,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体育工作围绕城市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和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4]。

“太极蓉城”是一个有长远目标的五年计划。在“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的主题下实现“想打太极拳有人教,愿打太极拳有场地,喜欢太极拳有活动,参与太极拳有展演”的目标,到2016年实现练习太极人口达到400万人。为此成都市政府下发了《2012/2013/2014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实施方案》,在2012年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以“挖掘太极文化内涵,契合城市精神气质,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宣传思路,以太极健身宣传、人员培训学习、场地建设、竞赛展演和太极流学习五方面为主,并通过太极拳五进推广太极拳,扩大了解和参与太极健身的人数,提高市民体质。2013年的实施方案中在上一年的发展推广基础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太极拳艺,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宗旨,开展目标督查、经费保障、工作推进和联席会议制度四项工作机制。2014年的实施方案中,在更加注重基层的健身发展,贴近基层服务市民健身。

4.成都市全民健身未来发展趋势

4.1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承办更多高端赛事。首要满足不断扩大的健身人群的基本需求,基础设施就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基础。《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 年)》也明确提出到 2015 年底,力争成都市80%的全民健身工作指标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A 类评估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打造“城市 15 分钟健身圈、农村 5 公里健身圈”[7]。重点完善“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开放更多的学校场馆、公共场馆而非只在特殊的“全明健身日”或节假日里对外开放,降低某些类别场馆收费,真正地做到要想运动有场馆,要想学习有教练,要想玩乐有比赛的现状。

继续推广和普及我市全民健身的传统项目如元旦越野跑、趣味体育运动会、“阳光学子”健身系列活动的同时,推进更多新兴活动,努力申办承办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办赛服务水平,打造成都品牌赛事,利用赛事促进体育设施建设,带动全民健身的同时发展其经济。

4.2 大力培养社区指导员促进完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从“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开绐建立的以市、县、镇为主的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到建成及乡村、社区绿道为一体的五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但还必须不断完善组织网络体系,灵活的运用体系。此时,培养更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这些社区指导员对社区公共健身区的管理、对健身人群健身项目的教授,才能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的知道,当下全民健身的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全面推进和完善成都市开展全民健身工作。

4.3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全民健身活动迈上新台阶,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府通过梳理各区(市)县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一区一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类型,与观光农业、旅游业紧密结合,从而发挥体育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8]。坚持以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健身、体育赛事表演和体育培训为基础,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并且把体育与文化、旅游、会展、传媒等融合发展,让成都市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相互促进和发展。

5.小结

“运动成都”和“太极蓉城”这两个名牌在打造世界田园城市,发展体育强市,让外界认识成都的同时;还提高市民体质,为发展成都经济打的基础。它们不但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更是成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生活。成都市的全民健身推广目标还将以全面性发展为主,一如继往带动全市人民健身同时,也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相同步,全民健身将更加的丰富多彩。(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通.覃荣周.王琪林. 成都城市全民健身文化发展与创新实践探讨[J]. 城市地理. 2014(04)

[2] 陈浩.特色全民健身 锻造响当当“运动成都”品牌[N]. 成都日报, 2012-11-02(014)

[3] 肖竹.胡锐凯 .体育产业:成都现代服务业新生力量[N]. 成都日报, 2014-07-18(017)

[4] 邓红杰.运动成都太极蓉城[N]. 中国体育报, 2013-11-15(04)

篇2

1.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状况与分析

1.1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场地数量状况与分析

居民从事锻炼的基本条件就是体育运动的器材,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的规模与数量是根据健身路径点附近的居民的人群密度有关。因此,健身路径场地、器材数量建设的重要指标是能不能满足周围群众的需求。株洲民生100工程中就要求今年全市增加160个农民健身工程、12个室外健身路径工程,而且,还被纳入了“全民健身工程”,这两项路径工程的器材已全部下发到各村、社区。其中株洲攸县就有30个。但是,还无法满足全民健身路径的均衡发展,存在着一些差异。

1.2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经费来源与分析

最初,体育彩票公益金是全民健身工程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体育彩票公益金划拨到各地区,采取国家一部分资金,省市一部分以及一些各级单位拿一部分的方式进行的。目前全民健身工程投资趋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株洲市体育局虽然加大了健身器材的投入,但是不够满足众多路径点的需求,而且用来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项目资金在监管和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3 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状况与分析

健身路径的质量检测涉及许多专业技术,本文主要利用健身路径使用者对其满意程度来判定质量建设情况。健身条件是否满足人们日常体育健身需求是通过人们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来反映的。从表3-1中可以看到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一般占了38.2%,不满意占了32.3%,说明全民健身路径的质量建设还有待加强。

表3-1 参与者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满意程度(%)N=285

满意程度很好较好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

人数1092109677

百分比3.5%32.3%38.2%23.5%2.5%

2.株洲攸县健身路径使用者的基本状况

2.1使用者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状况

回收的样本中男性参与健身路径的比例比女性高,男性比例占到54%,为154人,而女性比例占到46%,为131人。参与健身路径锻炼的男女比例有差异。

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将使用者的年龄分为11-25岁,26-35 岁,36-45岁,46-55 岁,56-65 岁,65 岁以上,各个年龄分段体育锻炼的人数分别为 23人,29人,40人,48人,82人,63人。在全民路径锻炼者中56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到总锻炼者人数的一半,说明攸县主城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老年人为主。这个年龄段的人人数最多,因为大都空闲家中,闲暇时间多,有锻炼注重身体健康的意识。

2.2使用者的职业结构状况

通过调查显示,使用健身路径的人职业比较广泛,为了方便本文研究和数据统计,把被调查人的各种职业大致分为公司职工、工人、离退休人员、党政军联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其他六大职业群体。其中离退休人员是调查数据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就是说使用健身路径的人群中离退休人员最多。

2.3使用者的学历结构状况

调查显示随着使用者的文化层次提高,人们对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越高,其文化层次高的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较多,说明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也高,有助于提高人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而高等教育的人群参与度不高,使用健身路径的人数比例不高。

3.株洲攸县城关镇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状况

3.1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获得健身器材使用方法的途径

想要达到自己的运动成果和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正确而科学的锻炼方法。通过调查发现,在人们获得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方面,其中观察别人怎么使用或模仿他人占据了总数的44.5%,其次是听取他人的建议占了20.4%,按器材的使用说明的占14.1%,按个人喜好占 13.2%。(如表3-2)

表3-2 攸县居民获得全民路径使用方法的渠道

渠道个人喜好器械说明他人的建议模仿他人其他

百分比(%)13.214.120.444.57.8

3.2 攸县锻炼者对全民健身路径器械的选择状况

攸县各健身路径点中安置的器械种类有扭腰训练器、单双杠、太空漫步机等。扭腰训练器使用人数最多比例最高,是人们比较喜欢的运动器械之一。

4.株洲攸县健身路径锻炼者体育运动状况与分析

4.1健身路径锻炼者的体育意识状况与分析

人们对体育运动和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就是与其相应的心理活动、思想观念的产生被称为体育意识。在体育锻炼重视程度的调查中,重视体育锻炼的比例总和为91.2%(如表3-3)。意识高的体育锻炼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民健身意识。

表3-3 攸县全民健身锻炼者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统计表

重视程度很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

百分比(%)53.729.28.38.40.4

4.2锻炼者使用健身路径锻炼的目的状况

锻炼目的是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根本原因。根据调查表明,株洲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如下表所示,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是休闲娱乐,然后才是人际交往以及医疗康复等。

表3-4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使用者的锻炼目的统计表 N=285

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人际交往医疗康复其他

人数13659443511

百分比(%)47.720.715.312.34

4.3健身路径锻炼者参与健身锻炼活动频率以及时间状况

国家对于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为:每一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每一次的锻炼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每一次的运动强度达到自身运动能力的中等强度以上。由此可以看得出,偶尔进行体育锻炼,不能算作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下表中可以看出攸县居民健身路径运动频率主要集中在每星期1到2次,大多数还没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

攸县大多数人对健身活动时间选择上还算比较合理,大多数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一个小时以上人数相对少,说明锻炼时间合理性的选择是影响锻炼效果的。

表3-5 攸县全民健身路径锻炼者的活动频率N=285

频率每一周3次以上每一周3次每一周1到2次偶尔

频数425215734

百分比(%)14.718.255.112

5.结论

5.1 社区健身路径的数量不足,路径的布局不合理

5.2 全民健身路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缺少专门的资金监管机制

5.3 全民参与健身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普及力度不够

5.4 全民健身路径在使用上缺乏正确的示范和专业的指导

6.对策

6.1 攸县应加大健身路径建设力度,根据实地情况合理规划

6.2 促进全民健身路径投资的多元化,加强资金监管力度

6.3 健身路径应注重功能的开发和社区文化的推广

6.4 全民健身路径应注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性(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篇3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cr7―3612(2007)03―0321―03

“全民健身路径”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要举措,是体育彩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有益实践,也为民众健身活动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但从目前的文献和研究动态上尚未见我市在该方面的系统的、成熟的研究。笔者旨在为进一步发展完善“全民健身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也将对我市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起到积极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西安市城三区(碑林、新城、莲湖)所属的86条全民健身路径点。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共抽取了35条健身路径点和7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涉及全民健身路径管理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初步明确国内外对全民健身路径管理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对全民健身和全民健身路径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进行收集整理;查阅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等方面的书籍,借鉴相关的研究方法。

1.2.2调查法在研究中,为了科学、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西安市城区全民健身路径的现状,主要采用了调查法,以问卷调查、专家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地综合调查法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2.2.1 问卷调查法1)问卷的设计。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的书籍,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遵循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三类不同的问卷调查表:第一类为居民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资料,对被调查人口进行社会分层,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收入共五个标准分成不同层次;第二部分为居民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情况。主要调查内容:对全民健身路径的认知,满意度,场地设施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等;第二类为全民健身路径管理者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组织的建设及活动形式,意外事故防范机制、相关管理办法、规定条例等的制定、协调机制、管理形式及发展趋势等;第三类为专家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对前两类问卷的内容进行效度与信度检验。

2)问卷内容的效度。效度,也称为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是指测量所用的指标能够反映某一真正含义的程度。本研究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所设定的内容指标进行了效度检验。本研究分别向西安体育学院,省、市体育局相关处室的17位专家发放了问卷。

1.2.3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所获信息资料运用spss10.0软件包和EXCEl200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制表、制图。

1.2.4逻辑推理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运用逻辑判断、分析、综合方法了解目前全民健身路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2 结果及分析

2.1西安市城区全民健身的组织发展情况我市目前的全民健身活动主要是由社区来推动、管理、引导、实施的。由于社区作为城市的基层单位,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我市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把全身健身工作的重心放在社区。通过调查,居民认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重心应放在社区的占到78%,反映社区在引导居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满足居民健身需求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被问及是否应建立社区体育组织时,赞同的人占91.2%,表明社区需要相应的体育组织,对辖区体育进行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因为制定得再科学的计划,如果管理人员没有适当的组织予以落实与实施,都将只是一纸空文。在被问及小区健身组织网络的组成部分时,认为应建立街道、社区居委会、晨练点三级网络的管理人员占到了61.2%,反映出现在实行的三级网络的组织管理制度在层次的安排、管理的跨度、权力的授予,责任的明确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在调查当中也发现存在辅导站缺乏战略规划,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等问题。说明我市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方面还十分薄弱,仍需进一步加以研究落实,以便真正建成“纵向相对独立,上下不领导,横向加强联系,各方有交流,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网络化的群众体育组织框架”。

2.2全民健身路径的组织活动情况据调查发现,很多居民因未掌握使用方法,上健身路径只是出于游戏目的,不能很好地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并且由于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单独性与重复性,很难调动群众使用全民健身路径的积极性,使得其社会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方式改善这种局面。据调查我市城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为:自己锻炼;与朋友锻炼;与家人一起锻炼;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等,总体来讲,我市城区中使用全民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居民参加锻炼活动主要是自发的,非组织的,社区体育组织较为薄弱。在调查当中,据调查统计,认为应定期举行全民健身路径游戏竞赛的居民占到了75.3%,反映大多数居民希望通过一定活动形式将锻炼者组织起来,这样不仅能加深对全民健身路径的认知,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也能更充分地发挥全民健身路径的社会效应。

2.3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现状认为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对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的居民占到87.2%,表明群众对现有的管理水平不尽满意。从表1可以看出居民认为责任为保险公司的占到40.2%,为生产厂家的占31.5%,为当地体育主管单位的为18.5%,为居民自身的为9.8%,数据显示保险公司与生产厂家应为事故负主要责任,这应成为日后管理机关制定安全事故防范规章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一些的问题。

在对器材的管理维护应采取的形式进行调查时,认为锻炼者与小区(街道办)共同管理,并不收取费用的占42.3%;锻炼者与小区(街道办)共同管理,适当收费的占35.1%,体育部门派专人管理,不收取费用的占15.2%;其它占7.4%。这与李相如等人调查的全国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管理形式略有不同,在李相如等人的调查中居民更倾向于社区(街道办事处)和锻炼者共同参与管理,以专人管理为主,锻炼者协助其管理和维修,可以适当收取少量的费用,用于场地器材的维修。这可能与西安市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体育消费观念尚未形成有关。

在对全民健身路径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进行调查时,排列序位的依次是领导不重视(在第一位中占78.5%);

缺乏足够的资金(在第二位中占58.2%),责、权、利不明确(在第三位中占62.3%),。在对管理人员的调查中,有71.2%的人员认为应将小区体育工作纳入到全区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考核之中,认为只有采用将体育工作与管理人员自身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才会极大调动各层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才会做好全民健身工作。

2.4全民健身路径管理中的协调机制据调查,对全民健身路径持消极态度的居民为18.7%,认为综合管理水平较差与很差的居民为34.8%,认为全民健身路径因选址不当而扰民的为39.2%,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为26.2%。管理人员认为在对全民健身路径进行具体规划时,应吸取民众意见的占72.3%。在全民健身路径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人员与居民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出现信息不能充分流通,产生了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整体效用下降。信息不对称是信息经济学中的术语,指交易中的一方知道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一个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需要买者和卖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的信息。调查中发现有的还小区出现因选址不当扰民而引起居民、街办、体育主管部门都不满意的出现。

3 对策与建议

3.1认真做好全民健身路径的规划 全民健身路径的前期规划是全民健身路径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西安市应在选址、布局、器材的组合等方面遵循严格科学的步骤,具体如下:

1)确定当前全民健身路径须达到的目标;2)认真分析当前全民健身的环境;3)分析实施部门现有的各种资源,集中精力做好最擅长的事;4)识别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组织的比较优势;5)重新评价所须达成的目标;6)制定全民健身路径发展战略。

3.2管理法规化、制度化将全民健身路径各项管理要求法规化、制度化是全民健身运动得以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全民健身工作得以实施的前提保证。

篇4

[2] 屈明颖. 国民阅读率持续提升 数字阅读愈见青睐[EB/OL]. [2012-05-07]. /2012-04/23/content_241605.htm.

篇5

一、研究意义

体育场地是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竞技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体育服务的必备硬件条件。裕固族、保安族和东乡族是甘肃的三个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东乡族自治县,“十一五”以来,甘肃这3个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随着贫困问题有效缓解,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特殊困难,与其它地区相比,该地区体育场馆设施薄弱、健身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旧存在,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人均健身面积严重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快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提升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甘肃省三个民族自治县即:肃南县、积石山县和东乡县的体育场馆发展现状是本项目的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问卷调查法

2.3数理统计法

2.4专家访谈法

三、结果与分析

1.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总体情况

学者石生泰先生的研究成果(《甘肃省公共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表明,截止2008年年底,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数是396个,占甘肃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数的2.25%,世居地区场馆在占地总面积、建筑总面积和场地面积方面与甘肃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相同指标相比,占有的比率均不足0.1%(见表1)。而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世居地区是6.4个,少于本省2.3个。在人均场地面积方面,世居地区仅为0.30 m2,不足本省相同指标的一半(见表2)。

表1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与本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总体情况比较一览表

注:数据引自:石生泰等.甘肃省公共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6.

表2 甘肃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与本省省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在拥有场地数情况比较一览表

注:数据引自:石生泰等.甘肃省体育场馆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6.

2.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数量及规模

对于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设施的数量,本研究从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和场馆数占全省比例这3个指标去考察。总体看,3个民族自治县在场地总数、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这2项指标上,差距悬殊很大。积石山县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53.03%),居三县之首,场馆数是东乡县的2倍,是肃南县的3倍。肃南县虽人口最少,场地数最少,但在每万人拥有场地数方面,占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场馆数的一半以上(60.16%),排首位,是积石山县的2.5倍,是东乡县的5倍。

3.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类型及质量

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标准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类型非常单一,几乎全部是篮球场馆,偶尔会有为数不多的排球场馆和小运动场。

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质量,本研究主要通过“场馆地面质地情况”和“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综合指标的态度”两方面去调查。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室内地面质地主要以木质为主,公共体育服务场馆室外地面质地以土质和水泥为主。在对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居民进行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综合指标态度调查时发现,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安全、照明质量、噪音控制/音效等指标满意程度较高,而在场馆的环保、节能、方便残疾人士等指标方面,很不满意。

4.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的分布情况

据学者石生泰老师的研究成果显示,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集中分布在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而在教育系统里,99.30%的场馆分布在中小学。可见,在公共体育服务场馆系统分布中,教育系统处于垄断地位,这种不均衡,不公平的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特有民族主要世居地区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

甘肃特有民族世居区公共体育服务场馆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校园和乡(镇)村,这种畸形的场馆位置分布格局,严重影响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四、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体育场馆发展氛围

通过社会宣传、大赛宣传和媒体宣传等途径,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体制壁垒,营造浓郁的全民关注健身场馆发展氛围,使政府、部门和社会意识到体育场馆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健康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场馆发展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政府形象和群众切身利益,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形成有利于体育场馆发展的外部环境。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场馆重点工程建设

根据体育发展的新形势和特有民族世居区群众体育健身的新需求,我们要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民康工程等项目,千方百计扩大场馆数量和规模,积极构建覆盖特有民族世居区的全民健身场馆网络。

3.提高场馆质量,建设一批全民健身示范性场馆

特有民族世居区在强调增加场馆总量的同时,还要努力提升质量;在注重投入的同时,还要树立效益理念,引导场馆走集约型和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一批全民健身示范性场馆。

4.不断强化“三纳入”,加大对场馆的经费投入力度

特有民族世居区要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将场馆投入经费等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形成常态化,确保场馆投入经费有保障,有增长。场馆的经费除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外,还要呼吁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特有民族世居区体育场馆的发展,动员一切力量投资修场建馆,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缺口。

参考文献

[1]郝苏民.丝路走廊的报告:甘青特有民族文化形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

[2]编写组.肃南裕裕固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3]编写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

篇6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尤其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和实施,让全民健身运动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加上国家积极修建健身场所和设施,为城乡居民参与健身活动提供了方便;同时,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

一、我国城乡全民健身的现状

(一)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不均衡

近年来,我国城市地区健身运动参与人数呈递增趋势,但结构不平衡,一是男女比例不平衡,男性参与健身运动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二是参与健身运功人群的年龄结构不平衡,其中,14-30岁的青少年和66-75岁的老年人占绝对比例,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另外,一些偏远山区和广大农村的很多人们受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影响,认为日常劳动就相当于参与健身运动,对健身运动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和错误。

(二)经费投入过少,缺乏健身场所和器材

全民健身运动所需的场所和器材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各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与当地的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由于我国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用于全民健身的政府拨款非常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场所建设和器材维护。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很大阻碍,这些地区解决温饱问题已很费力,无暇顾及健身活动;二是城市社区建好的健身设施由于缺乏维护而受损严重。

(三)相关职能部门不够重视,公民缺乏健身知识和技能

由于相关职能部门在很长时期内没有足够重视起全民健身运动,使得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比较盲目。例如,有些人急于求成,希望短时间内就能改善体质,但健身并非一日之功,这些人就会对健身运动持怀疑态度;还有一些人看到媒体对健身益处的宣传时,会走另一个极端,采取了过量健身的方式,反而适得其反。

(四)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跟不上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

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但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偏好,过于强调增强体质,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乐趣,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二、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城乡居民形成正确的健身观念,促使健身运动均衡发展

各相关部门应利用电视、广告、报刊等媒体加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居民提高自身对健身的认识,让健身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结合科学的引导,促进全民的参与,最终实现全民健身运动均衡发展;重视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积极挖掘和开展各种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管理机制,使全民健身运动真正走入城乡居民的生活。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健身场所和配套设施

当前,我国还没有固定的资金投资方式用于全民健身方面,形成多渠道筹资机制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投入,将全民健身所需的场所、设施等纳入到城乡建设中,最大程度地增加场所、设施数量;另一方面,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投资,加强对健身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健身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将收入再投入到全民健身中。

(三)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完善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完善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保障,必须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形成健全的机制。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要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在政府的直接指导下,形成一个职责明确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同时,街道办事处也要设立专门的社区体育管理和服务部门,承担起管理和服务全民健身运动的职能;另外,还要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以更好地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健身运动中。

(四)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必须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丰富的学习体育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以期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具体地说,一方面,学校体育教育需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促使青少年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运动要培养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以此形成良好的体育风尚。

三、结语

我国现阶段城乡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全民健身意识淡薄、场地设施不足、管理不善等,这需要政府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创造一个适于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氛围,从而更好地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篇7

关键词 广场舞 农村 全民健身 作用

广场舞作为一种草根消费和低门槛的群众性健身活动走进了人们的闲暇生活。

一、广场舞及其在农村的推广现状

(一)广场舞的概念

关于广场舞的概念可以这样说,广场舞起源于生产生活,它的创造者和表演者都是人民群众。广场舞是闲暇时间里人民群众自愿参加的,多在公园、广场等场地进行的一种以休闲娱乐,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二)广场舞在农村的推广现状

就当前部分学者对广场舞参与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广场舞在农村的推广现状可从多个方面来研究。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参与广场舞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其中30-39岁、40-49岁、50-59岁比例最大,共77.2%,老年人与年轻人相对较少。从性别上来看,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许多人认为男性跳舞就是不务正业,有伤风化,所以参与到其中的男性较少,女性居多。从时间上来看,运动的时间多在傍晚,清晨有一小部分参与,中午无人参与。农村的广场舞活动还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从杨i丽调查研究中发现,农民群众多在在冬季、夏季、节假日等农闲时间进行锻炼,春季和秋季正值农忙时节人们很少锻炼。对于现在影响广场舞在农村推广的因素中有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大多数农民认为农业活动本来就是锻炼,没有必要再参加其他的体育活动,导致广场舞在农村的推广情况不容乐观。

二、农民健身的现状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一计划的颁布让全民健身走进人们大众的生活。我国的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在农村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了制约农村全民健身的因素,一方面来源于农民自身对全民健身的认识局限,另一方面来源于农村环境的影响。从张补君调查研究中发现,广大农民目前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整体上偏低,仅有31.8%农民对我国的全民健身战略意义有所了解,更糟糕的是68.2%的人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此外52%的农民存在传统的思想“没病就是健康”,既然健康就无需浪费时间锻炼,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主观认识,阻碍了全民健身在我国农村的广泛开展。

三、广场舞在农村全民健身中开展的可能性及作用

(一)广场舞在农村全民健身中的开展的可能性

1.广场舞自身特征的影响。(1)自我娱乐性。广场舞的参与中不带有功利性,人们只是为寻求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与平台。(2)参与的集体性。在统一的安排下表演,有很多人参加。(3)内容的单性。表演的形式和内容都不复杂,门槛低,简单易学。(4)积极的健身性。是一种融合多种舞蹈的表演形式,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起到锻炼的作用,集健身、健心、健美于一体。(5)种类的多样性。广场舞可分为原生态的广场舞、加工后的广场舞、创作型的广场舞,种类的多样性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2.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耕文化在农村的表现十分明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传统的单一而又辛苦的生活方式的写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土地在农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生产工具应运而生,让农民不再整日忙于田间农作,有了部分的闲暇时间,加快了农民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开始追求高的精神境界,广场舞的出现就如及时雨般为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方式,所以广场舞作为一种简单易学的活动方式,走进了新时代农民的生活。

(二)广场舞在农村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1.广场舞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促进作用。广场舞以其特有的性质把人们聚集在一起,成为情感沟通的场所和消除矛盾的平台,不仅满足了人们健身的需要,也实现了全民健身的社会价值,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建设和谐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广场舞对于增强农村体育人口及农民的健身意识有很好促进作用。广场舞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全民健身意识,增加了体育人口,提升了农民的身体素质,使广大的农民形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中去。随着广场舞在农村的不断推广与发展,绝大部分的农民自愿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每天的锻炼时间达到了一到两个小时。

四、广场舞在农村全民健身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真正供农民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很少,农民体育活动用地缺乏,只能在房前屋后和大马路边组织跳舞。缺乏科学指导以及产生一系列扰民问题。

(二)对策

加大广场舞健身指导员的培训,政府健全政策管理机制。

五、结语

农村的全民健身事业还处于初期,但是它的未来不可限量。广场舞如雨后春笋般走进农村全民健身的行列中,以其特有性质带动了农村全民健身的发展,虽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与困难,但是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广场舞必将是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首选形式,继续推动农村全民健身走向更高的层次,为农村的全民健身带来一个新的。

篇8

1、前言

“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其中“奥运争光”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我国国民体质状况还比较落后,只有实现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强国之梦方能早日实现。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城镇目前已基本形成体育健身的热潮。但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9亿农民的体质没有得到发展,就不能说中华民族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对农民体育健身计划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有平原、丘陵、山区,与六个省相邻,生活习惯多样。同时,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以上。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计划能否落实,能否与其他省对农民健身计划的研究形成一个整体,直接影响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完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南省部分地区农民。调查地区有:洛阳、信阳、平顶山、安阳、三门峡、濮阳、商丘、周口、开封等地。发放问卷有两种:一是针对农村生产队领导的问卷共发放60份,收回51份。二是针对农民个人的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46份。发放问卷的形式有实施走访并发放问卷和信函发放问卷两种。走访了部分县体委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农民对体育运动认识情况的调查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有21人占8.53%的农民知道我国正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也知道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知道农业生产劳动不能代替体育锻炼。交谈中发现,在8.53%的农民当中,大多数相对文化程度较高或爱读书看报。但是,这部分农民在整个农民队伍中只占少数。所以,要是农民对体育健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调查结果表明,有224人占总人数的91.05%的农民知道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但其中大部分农民把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混淆,认为平时的体力劳动已经代替了体育锻炼但是也有104人占46.42%的农民认为应该参加体育活动,这不完全是为了强身健体,而是要活跃文化生活,农村文化生活太贫乏。在调查过程中,“你认为需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生活吗?”这一问题,有221人占89.83%的透了赞同票;认为体育健身活动不仅仅是城市里人的事,农民也需要这种文化生活。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对体育表现出很大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有的农民非常渴望参加体育活动,甚至有些年青人提出想跳健美操。也有的农民对体育漠不关心,有与否都无所谓。也有的认为,地里的农活已经能够使身体得到锻炼,何必再去锻炼?从农民对体育表现出复杂多样化的认知,可以发现,要想在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一件异常复杂,难度很大的系统工程。

3.2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情况的调查分析

在体育场地器材方面(不包括乡村学校)。据统计农村田径场根本不存在,也许田径运动距农民太遥远了。有49.7%生产队拥有篮球场地;但是篮球架大都是自制,场地是不平整的土地,甚至有的没有篮球圈或场地被占用。没有篮球场地的生产队占50.3%。从场地上看篮球运动在农村也算得上普及。5.8%的生产队有排球场,没有的占94.2%,有16.7%的生产队有乒乓球台,其中室内标准的占30%(大都是陈旧)。室外自制的占70%,这些大都是坐落在村委会。没有乒乓球台的占83.3%。占3%的生产队有单双杠(都是自制)。从农村场地器材情况可以看出,农村的体育活动基本没有开展起来。个别的农民借助学校的场地进行体育活动。可是农村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必须投入大量的经费和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否则无法进行。

3.3 农民体育健身经费投资情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资料统计,每个生产队每年在体育活动方面的投资平均为3000/年。据实际情况分析,这个数字与实际情况有些不符。同时,可以看出,经济不发达地区生产队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另外,有些农村领导确实对全民健身生活不够重视。

针对农民个人来说,根据资料统计,农民在体育器材方面的投资平均每人30.5元/年,在体育运动服装方面的投资平均为每人18元/年、调查中发现,武术之乡(如温县一带农村)在武术器材的投入相对较大。调查发现,购买运动服装的农民一部分人是为了结实耐穿,劳动时方便。也可以说农民在体育服装方面的投资比统计的数字应该更少。农村在这方面投资很少的原因:一是农民对体育没有足够的认识,造成体育活动的农村没有开展起来:二是农民还很贫穷。

3.4 农民体育爱好及活动方式的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得知,河南省农民的体育活动项目大都是:篮球、乒乓球、跑步、武术、中国象棋等。足球、排球在农村基本没有开展。在246位农民中,喜欢参与篮球活动者有87人,占35.36%。其中都是中、青年农民。喜欢参与乒乓球活动者有21人,占8.53%。其中大都是中、青年农民。喜欢参与武术活动者有39人,占15.85%,武术之乡的农民居多;其中青、中、老年都有,具有人员较固定的特点。爱好跑步的有25人,占10.16%,大都是中、老年农民,他们基本上是晨练。喜欢中国象棋者有95人,占38.61%,其中青、中、老年都有,中、老年较多。喜欢在电视上看体育节目的有115人,占46.74%,其中青年人居多。在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你是否经常(即每周最少锻炼二次)参加体育锻炼?”结果只有44人,占17.88%的农民选择了“是”。有202人,占82.12%的农民选择了“否”。所以从这个问题的数字上看,喜欢不能代替体育锻炼,真正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农民还是很少,搞好农民体育健身的工作还很艰巨。

4、结论与对策

从整个调查结果看,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河南省农民体育健身情况不容乐观。

就其参加的人数、认识的深度、锻炼的时间、开展的项目、投入的经费,锻炼的效果、不同的地区、经济的发达、文化层次的高低等均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体育健身的开展城市郊区好于农村、平原好于山区、文化层次高的好于低的、领导重视好与不重视、富裕农村好于贫穷农村等。河南省农民在体育健身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困难较大、任务艰巨,若不抓紧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全民健身在河南省的实施。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一体育运动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体育知识不了解,认为生产劳动已经代替了体育锻炼,没有认识到体育能给农民带来身体的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和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造成农民主观上对体育运动没有主动性。其二是体育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经济发达地区具备这个条件。但偏远农村,有些农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哪有经费去搞体育活动呢!其三,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还很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没有体力和精力再去搞体育锻炼。其四,农村领导不重视,因为领导本身来自农民,对体育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些都是农村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篇9

全民健身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幸福息息相关,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创新措施,更是切实实施国务院关于《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通知的新要求。

一、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2002年7月,中央8号文中提出要“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实质就在于将多元的健身服务内部组成,使之进行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并能够在建设主体和组织构成,服务对象,活动内容及形式等体系的内部和外部中执行特殊功能的一个整体。包括特征上的支付支持的多元化、组织管理的多元化、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服务的多元化以及结构上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全民健身信息体系、全民健身科学指导体系、全民健身资金体系、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体系、全民健身监督反馈体系和全民健身绩效评价体系等。

二、河北省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结构组成

河北省利用其环京津的地理优势,构建了集体育、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环京津体育健身休闲圈”,逐步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假日体育等活动形式,逐步完善了全民健身的科学标准和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了具有河北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三、构建河北省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对河北省全民健身服务业体系的影响

2011年,河北省国民生产总值(GDP)达24228.2亿元,比2010年增长11.3%。河北GDP总量排名第五。体育消费市场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经济的发展对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保证,不仅对市场有刺激作用,也有利于市民体育消费的增长。

2.消费者收入水平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影响

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直接影响着体育消费行为。随着物价的上涨,所占比例较大的中等和中低等收入人群的体育消费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体育消费短期内不会有太的增长,间接影响营利性“市场化”服务体系的环节构建。

3.消费者体育消费形式对河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影响

在体育消费的形式上,也日益显现了多元化。根据体育消费者消费目的的不同,如以娱乐健身为主的体育旅游,以社交为主的体育消费活动,以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等也带动了市场的调整。

四、构建河北省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1.改善参与性体育消费所占份额,扩大河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容量

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由商业健身俱乐部、群众体育赛事、体育健身培训与咨询、体育用品业和休闲体育等构成。目前来说,我省家庭体育消费的特征为: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材实物类消费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体育服务消费比重逐渐加重,然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体育竞赛与表演等观赏类软性消费为主要消费类型之一。

2.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加大相关政策体系和优惠政策的扶持

在河北省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来管理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也没有企业开业标准,缺乏独立的政策体系和优惠政策的扶持。在投资政策方面,国家至今还没有对投资全民健身服务行业的大力度倾斜政策,河北省亦没有在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民健身服务市场的发展。

3.加大全民健身资金投入和全民健身指导人才培养

全民健身的资金投入主要为政府拨款和私人集资,建议加大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比例,鼓励个人和社会共同兴办全民健身活动;现有健身指导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与居民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再一步加强。

4.注重全民健身信息宣传的作用

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是改善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整体功能以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健身信息传播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人们体育健身不断发展的需求,已经受到关注。目前,全省己初步形成健身信息网络,像文字、图片、音像等载体体育健身的信息量、内容、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对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5.

篇10

(一)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研究选取河北省各地市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俱乐部共60家为调查对象,对其负责人、工作人员和俱乐部成员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深入领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文件精神,加深对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的认识。

2.问卷调查法:设计《基于全民健身背景下河北省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调查问卷,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进行合理的发放和回收。

3.访谈法:走访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体育俱乐部负责人、工作人员及俱乐部成员,了解他们对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其发展的意见;访问河北省和各地市体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了解河北省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对体育俱乐部的扶持及监管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4.逻辑分析法:将调查问卷、访谈记录中的观点、意见和建议等整理归纳,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服务理念与方向定位

体育俱乐部的出现符合当下我省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健身活动更高标准的要求。它们提供了较好的设施环境及系统化、多样化的体育锻炼内容,在时间上、锻炼形式上更为灵活、机动,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并在锻炼的过程中都有专业的教练员进行有计划针对性的指导,实现科学锻炼。因此,体育俱乐部正逐步成为我省全民健身的重要模式之一。

(二)运行机制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60家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调查发现,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体育组织,均设置了完备的体系,包括系统部、内务部、教练部、会籍部、服务部、前台、卫生部。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的需要。

(三)民众参与程度

1.健身目的,参加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对象的健身目的较为集中,但涉及面较为广泛。其中51.1%的会员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同时塑造形体、休闲娱乐等也是促使他们参加健身活动的目的。此外,69.7%的会员参加健身的主动性较高,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参与达到健身、健美、调整心情的效果。

2.健身的时间、频度、年限

调查对象参加健身的频度65%以上达到每周3次以上,参加健身活动的年限多在3年以上,健身的意识已逐步形成。由于会员健身多以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次活动时间一般为1-2h左右且时间相对较集中,一般安排在下午和晚上。按照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77.5%的会员符合达到此标准。

3.健身项目及实施情况

调查发现,会员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上会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并多侧重具有强身健体、调节身心的健身项目。而这其中又有77.3%的会员从未中断过健身,从而形成了适合自身情况且较成熟的健身体系。

健身项目、实施情况

4.对健身的认识与行为

参与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人群中有87.6%对健身活动表示支持,其中46%的会员是由于家庭、工作等客观因素导致不能持续参加健身,此外有16.9%的会员对健身俱乐部设置项目兴趣不浓,还有37.1%的人群是因为所住社区周边的健身俱乐部环境较差。因此,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健身意识,提高健身场所的软硬件是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四)资源(资金)保障

经调查,河北省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资金均由健身俱乐部自身资金投入和后期会员缴纳会费组成,这样的形式的弊端是:会员缴纳会费一般是以月、年的形式计算,所以在缴纳会费后的这段时期对俱乐部自身资金的运营要求比较高,要有较大的资金作为后期支持,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规模,给俱乐部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五)政府扶持和引导

1.良好的物质条件及政策条件保障是河北省体育健身俱乐部顺利开展、全民健身贯彻落实的重要因素。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体育俱乐部的政策性投入。

2.社会要广泛支持和引导监督体育健身俱乐部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

3.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在活动场地、活动条件等方面给予体育健身俱乐部以优惠和支持。

4.河北省体育部门要充分将专业的体育人才尤其是业务能力强的毕业生吸收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中来,进行健身指导和训练指导,为体育健身俱乐部在河北省的广泛、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全民健身发展壮大。

三、结论

(一)健康是民生之本

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只有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了,民生才算真正抓到了根本,民生之本才能牢固。

(二)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关注,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完美展现。它体现了人权的重要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三)体育俱乐部是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

体育俱乐部的出现符合当下我省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健身活动更高标准的要求。既有良好的锻炼环境又有专业的教练,真正实现了科学锻炼。因此,体育俱乐部正逐步成为我省全民健身的重要模式之一。

(四)发现问题,促进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当前我省体育俱乐部尚在起步阶段,在服务理念与方向的定位、运行机制、民众参与程度、资源(资金)保障等方面与“全民健身”理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或问题,我们力求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寻求解决之道,进而推动我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达到全民健康、促进民生的目的。

基金项目:“基于全民健身背景下河北省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2011年度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项目编号:20110111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