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4 17:02: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P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05-01
1.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的技术革命,还将实施更先进的数字农业。我国丘陵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很大一部分,是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但是在丘陵地区采取普通的地面装备难度较大,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特殊条件和地形也不适合地面装备作业。所以我国要想在这些丘陵山区实现植保机械化必须结合现代化的无人驾空中作业技术。农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对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发展。由于农作物株高和密度的限制,机械很难进入地块喷洒农药,即使选用先进的农药喷洒机械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面积的损伤,影响产量,而人工操作则会出现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的应用正被迫切需求。
2.发展现状
在国外,无人机喷洒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日本等国家该技术已经特别发达,并且普遍应用。在国内,精准农业无人机正在逐渐兴起,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水平和国外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保护仍以人工加手动、电动喷雾机这样的半机械化装备为主,无人机植保在我国占比1.67%,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50%以上的水平。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我国目前的人工喷洒方式每年导致的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致死率约20%,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更为惊人,因此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图1)。
3.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应用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首先使用Pix4DMapper对航飞的农田影像进行处理生成正射影像,接着使用开源的飞控无人机系统在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规划无人机飞行路径,实现使用大型植保机对农田按照飞行路径进行农药喷洒。“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通过使用无人机厘米级精确定位、自动飞行、起降等技术,能够实现全自动喷洒农药。作业时能够变“三人操作一台飞机”为“一人操作三台飞机”,同时摆脱了飞手对植保发展的制约,还能实现夜间作业,在普通植保机的基础上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可以由目前的300(亩/天)提高到800-900(亩/天)(图2)。
4.制约因素
其一价格高,无人机性能需要长期维护保养,保证无人机的性能才能保证作业时的精度效果,无人机后续的维护程度也相对复杂,需要有操作经验的飞手来做处理,无人机目前的应用较少,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其二无人机本身续航时间短,需要准备多组后备电池更换,影响作业效率。其三,植保无人机企业大都规模较小,具备独立的、完善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的企业更少,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植保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5.市场前景(图2)
随着家庭农场、合作社、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以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对植保机械的迫切需要,为农用无人机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条件。据专家预测,截至2020年末中国植保无人机的需求量是10万架,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需求是40万人,无人机植保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兴农机行业,助推我们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据当前数据统计,我国平均每50,000农民才拥有1架无人机,每1,430,000亩次的防治里才有一架无人机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在我国的使用和普及程度远远不够,我们的市场前景还很广阔,植保机还可以更大地分割市场这块大蛋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产业技术进步,狭义上讲是生产领域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的改进更新和发展。从广义上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包括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组织管理技术,例如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推销方法、流通方法等的改进与提高、发展和完善。因此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指硬技术方面的进步, 而且包括软科学技术的进步。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看, 真正起作用的是广义的科技进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硬技术的进步逐渐同软技术的进步交织在一起, 并更多地依赖于后者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落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 使农业逐渐由资源依附型的弱质产业向科技依附型的现达产业转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促使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着眼于市场,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产销脱节。再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从制度诱因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协调统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的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食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与竞争对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其中美国为12倍)。而我国平均不到80%,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仅为1.05:1,只有上海达到4.56:1。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占1/3,多数重点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目前在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有隆平高科、秦丰农业、丰乐种业、亚华种业、中牧股份、中农资源6家,仅占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总数的7.3%,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涉农企业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的投入。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科研立项策略。科技和开发计划要向产业化项目重点倾斜。改变单纯以学术目标、专业目标或行业目标为研究方向的选题方式,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科研与开发项目。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要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覃肖响,2006)。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的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能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0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引领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不断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现代化城镇发展规划体系,遵循先规划后经营、先拆迁后出让、先完善功能做优环境后开发建设的原则,全面提升城镇能级,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奋力打造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牢固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先后高起点编制和完善了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镇区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农民集居区修建性详规、城镇核心区控制性详规,全面推进城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现代商务核心区和多业态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功能业态,初步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者相融的城乡规划体系,镇区控规编制覆盖率达80%以上,努力使城市和农村规划无缝对接,加快构建起“中心城区(港区)―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居民点)”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四级城乡空间布局结构,培育“双城”特色鲜明、重点镇优势突出、一般镇规模适度的网络化城镇体系。坚持以能级提升为目标。依据城市规划,全力推进招商建市、招商建镇,积极引进信誉好、实力强的各类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农民集居区建设和土地一级开发,引导和鼓励本地建筑企业参与城镇开发建设。中心城市按照2012年5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定位,加快城市路网框架、中央商务区、休闲商务区建设,推进老城区、城中村、城郊结合部拆迁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辐射能力;如港新城按照2012年20万人口规模,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加快功能配套建设,形成与主城区“哑铃式”经济发展格局。
以新型工业化为“火车头”,拉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动力,迅速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化”农民为市民,85%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为实现城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突出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中布局。近年来,以县域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先后高起点修订完善了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各功能区总体规划,编制了22个特色专业园区控制性详规和水、电、路、气等各项专业规划,制定十大产业以及目标千百亿规模重点企业发展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快速集聚,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十大产业板块初具规模,占规模企业总数90%以上,贡献份额超过全市95%以上,亿元企业突破200家,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现代农业的能力不断增强。突出载体打造,提升产业综合承载力。抢抓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机遇,始终坚持载体先行的理念,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十一五”以来累计投资80多亿元倾力打造功能完善的大沿江主体功能区和各镇生态工业集中区,以优良的载体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以熔盛千亿级企业为龙头,集船舶动力、推进、导航系统的韩国、欧洲高端船舶及海工专业配套园,以中海油、德源高科、日本丸红为龙头的石油、日用、医用绿色化工材料产业园和以神马科技为龙头的新型电力装备材料产业园等2个千亿级特色园区,集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科技孵化的科技城(软件园)、元升太阳能产业园等8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初现雏形,沿江主体功能区建成产业连片、规模经营的产业集聚区,综合竞争优势充分彰显。突出龙头培育,带动企业集群壮大。始终坚持以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市场覆盖面广的龙头型企业为核心,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本文通过对我省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传统农业科技服务面临的危机,并初步探索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模式,同时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
一、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并承担了农业新品种推广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田的开发和建设、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及发展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经营等任务,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和农业格局新局面的形成,河南省的农业现代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进展,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然面临着生存危机。
(一)科技研发与农民需求脱节
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虽然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主体,因此,农业科技服务应该是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然而,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并没有对农民的需求进行深入地调研,因此对农民的帮助形成了“给的不要,要的不给”这样的供给局面。此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也是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不到美国的一半,真正达到规模应用的不到20%,多数农业科技项目被研发出来后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实际作用[2]。
(二)管理机制不畅
通过对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现状调查发现,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管理机制存在有如下问题:第一,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及农民组织之间难以形成长效、统一的管理机制,致使信息传递、沟通及反馈机制不能顺利进行。而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人员没有深入农民,不了解农民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同时上级部门也没有相关的政策鼓励,促使其向农民传递农业科技相关信息。第二,机构重叠、分工不明、多头管理导致科技服务体系运转成本高,效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非常庞大且十分复杂,既有行政主管部门,又有科技服务事业单位,这就导致行政机构会插手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或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另外,政府必须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勉强维持机构正常运作。而采用条块式管理模式又会导致组织间缺乏沟通,工作效率低下。
(三)人员服务能力不足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发展观念相对落后,科技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且大多与政府人员有一定的裙带关系。科技服务人员大多学历为本科以下,本身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对现代农业科技也缺乏了解,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很好的为人民服务。另外,由于经费紧张、服务落后,公益性的农业服务部门功能大大削弱,很多农技人员利用推广平台做起个体生意,很多农技推广部门变成了卖种子、农药、化肥的小商店。
(四)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民个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民不仅要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具备接受现代农业知识的能力和相应的应用技能,还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敏锐的市场眼光。就河南省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的农业劳动者接受的教育水平是小学和初中教育,大多不懂电脑和网络,没有接受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开始向城镇转移,导致剩下的务农人员实际文化水平更低,这将严重阻碍我省的农业现代化。
(五)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各种想要了解的信息,河南省的农业网站也在随之逐步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农业网站存在有很多问题,如农业信息更新速度慢、农业信息严重不足、农业信息分类不合理、农业平台使用复杂等,这将导致农户对网站的使用率不高。对于比较贫困的村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即使能买得起电脑,也支付不了昂贵的上网费用。另外网络媒体农业知识信息的传播经常与农民农耕的时间产生冲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接收农业知识和信息。
二、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建议对策
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想有效运行,真正发挥其作用,使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民从中受益,就必须解决其存在的问题,这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政府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由原来的主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首先必须深入基层提供农户需要的信息技术服务。其次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政府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市场进行监管,通过信息技术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农户对新技术的使用积极性。最后,加强农业执法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市场管理,教给农民如何运用新技术鉴别生产资料的好坏,打击不法宣传,给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
(二)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改革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等单位具有一定能力的科技人员派到农业第一线,收集信息,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实现农业科技的有效转化利用[3]。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种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通过邀请一批农业科技专家,创建一个科技培训基地,指导当地的农业科技企业,将科技直接传授给农户,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
(三)注重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农业化的迫切需要,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水平的首要任务。首先,通过优厚的待遇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加强培养农业技术服务型人才。培训之后,服务人员必须满足收集、分析、传播信息这三方面的要求,并且每个村至少要安排1名合格的农村信息服务员。另外,要加强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并合理安排培训,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深化农校教育改革,办好农业学校。政府应鼓励青年农业科技学生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完善。
(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加强农民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在农业结构调整阶段,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才能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技术,因此,河南省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一批有知识、会技术、懂管理的农业经营者,从而提高农村的生产效率。今后的一个阶段,应该把义务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教育学校的作用,大力应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技能应用。同时,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五)加强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
搭建科技资源传播平台,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解决农民对农业信息技术的需求,从而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投入和建设,河南省农业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全国率先启动“落地入户”服务工程,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1]。充分发挥河南农业信息网、河南畜牧业信息网等网络的作用,同时完善各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推进农村网络与电视、电话、广播等搭配应用,努力实现我省与全国的农业市场信息资源共享,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提高农民更快获取农业信息的能力。
三、我省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
农业科技现代化是实现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新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势在必行。下面对我省关于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探索过程进行简单概述。
(一)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自50年代这种模式就开始得以运作,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主体是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中的涉农站所和涉农政府部门,是政府支持建设的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科技服务体系。不同的机构有着不同的服务任务,但都围绕着国家的农业宏观计划进行服务,能较好地完成农业生产目标,并且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社会效益的农业技术进行重点推广。近年来,河南省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体系,组织致富带头人培训工作、农民科技书屋建设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包村工作,通过鼓励政策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这一模式较为完善,自上而下,有利于统一协调和宏观管理,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二)产业型模式
产业型模式是农业科研单位和产业主体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农业科研单位主要解决理论与技术问题,而产业主体有偿提供研发的新技术和产品,并对产品进行规模性生产,实现风险和利益共同承担。农业科研与科技工作人员主要承担技术推广工作,将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投入生产过程,使得研发产品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设立的科技贷款;二是对于推广类课题政府直接拨款;三是单位自筹资金。在推广方式上,一般采取技术的有偿转让或者直接把物化的技术出售给生产企业,由企业来予以推广。此外,通过技术的咨询与培训,从而实现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应用。这一模式适用于主体素质较高,距离技术园区较近,中间环节少效率较高,所以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三)基地型模式
基地型模式是将科技部门推广、基地示范园及农户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通过科技经营,结合示范推广,建立起优良品种繁殖培育基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地,将自身的科技成果大范围推广,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六”以来,河南省引进新型优良品种 400 多个,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30 余项,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升级与创新,同时,对于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企业型模式
企业型模式是随着农业的市场化、专业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高效技术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灵活多样,适用于当地规模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优势产业。有些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材料,因此比较关注原材料的生产状况及相关的技术的应用水平,为了确保原材料供应质量,有些企业会购买科技单位的相关技术,将技术推广给农民。如提供优良品种和回收农产品等。此外,还有些企业购买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如增产苗、农药、农机具等。这些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使用方法的咨询等。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有3万多家,规模生产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有6000多家,省级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有601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企业有500多家[5]。因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河南省新型农业服务体系中的骨干力量。
(五)合作型模式
合作型模式是农户和民间团体协会相结合的模式。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技术员和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的民间协会为中心,通过这样的模式将农业科技传给农户。这一模式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业技术能人,并在当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对周围农民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较大。其投入一般农民集资或义务奉献来解决。大多推广的农业技术适用性较强、成本低廉,有的则是农业技术能手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向周围群众直接传授。随着农业市场化的发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河南省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8473 家,约占全国总数的 5.6%,资产总额 58.1 亿元[6]。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粮食短缺向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技由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变,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立足科学布局,推动“三化”进程
在城镇化建设上,团场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环境吸引人口聚集为抓手,以“我们都是一家人”为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创新与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地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服务功能。目前,团场的城镇化建设已初具雏形,城镇的排污工程实现了网络化覆盖。现在,团场楼群林立,绿树成荫,街道宽敞,尤其是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化亭台、科普画廊、数字电影大屏幕等设施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团场的文明程度。到2015年,团场将力争使城镇化率达到50%,实现城镇城市化、居民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这两年,团场将倾力修复唐朝古道,将沙漠、水库、三台沟景区连成一线,争取进入新疆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服务功能。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上,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并坚持“招大引强”的战略,建成了占地5000亩的工业园区。按照“整合资源、发展产业、分类布局、构建特色”的原则,科学完善工业园区的服务功能。同时,团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搞好“五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有线电视、平整土地。如今,团场已有10家企业落户,并培育引进了6家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人驻工业园区,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与拳头产品。
团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荒漠气候明显,具有发展农业的独特优势。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团场加大科技农业的投入力度,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产、稳产基地(小麦基地、红花基地、番茄基地、打瓜基地、啤酒花基地、薄荷基地、色素特色作物基地、蔬菜基地)。以这些基地为依托,团场引进了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既拉长了产业链,又增加了附加值,并通过订单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发挥资源优势,搭建旅游平台
将团场拥有的沙漠、水库、森林、牧场、草地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团场第三产业发展,是团场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之一。如今,团场已建成并开放了集旅游、疗养、娱乐于一体的三台沟风景区。
团场凭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丰富的野生植被、野生动物与长达50公里的“三北”防护林资源,新建了沙漠生态园景区。另外,团场的下兴湖水库景区也正在开发农家乐旅游、划船与餐饮娱乐等项目。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已经成为团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1.1蔬菜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实现蔬菜播种面积2.38万hm2,产量48.6万t,同比增涨3%和7.3%,建成以双河、黄莺为代表的优质蔬菜示范片333.33hm2。
1.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势头强劲
2015年4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名单,武隆县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目前,武隆县有26个乡镇共60个行政村启动实施了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林)家乐、渔家乐、家庭公寓近1500家,避暑休闲农家达700余家,涉旅农户达1.9万户,乡村旅游接待床位达2.8万张。2014年,武隆县新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110户,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300万人次。
1.3特色渔业方面不断突破
近年来,武隆县充分利用武陵山区资源优势,进行冷水鱼养殖,并开发裂腹鱼、大鲵、棘腹娃等特色养殖品种,产品销往北京和东北等地,带动了当地农户实现增收。
1.4特色林果步伐加快
加快以猪腰枣、甜柿为重点,以乡村旅游带林果采摘园为补充的特色林果业发展。2014年武隆县新增猪腰枣、甜柿、脆桃等特色林果333.33hm2,改造管护林果333.33hm2。
1.5草食性牲畜迅猛发展
2014年,武隆县实现畜牧业产值7.5亿元,草食性牲畜实现迅猛发展,其中全年牛出栏量2.9万头、山羊出栏量13.9万只。武隆县有规模畜禽养殖户8542户,畜禽养殖及加工、流通企业42个,畜禽专业合作社125个,专业从业人员598人。建成了仙女山县级草食牲畜示范带,双河乡木根山羊示范点;建成畜禽养殖示范园150余个。
2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明显
近年来,武隆县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战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举”,坚持以生态环保为“底线”的科学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造就了武隆基本无污染型的产业发展现状。基本无污染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接近60%的森林覆盖率、多变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条使得武隆县具备了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高附加值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的基础条件。
2.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武隆县坚持以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以双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以白马天池坪为重点的高山有机茶叶园区、以火炉梦冲塘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园区、以黄莺复兴为重点的出口蔬菜园区、以鸭平片区为重点的立体循环农业园区等五大农业园区建设,整合农业、扶贫、交通等政策和资金资源,通过实施内部路网改造、土地整治、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完善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双河木根村蔬菜基地核心示范区,现已拥有“路通畅、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土肥沃”的标准化基础设施,并配套建有高山蔬菜研究所、示范园、品种试验园、冷链物流交易中心等。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资料拉不进来、农副产品出运不去的落后状况,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2.3品牌效益日益凸显
近年来,武隆县结合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确立了“突出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坚持走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路子,培育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公园”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商品率高、比较效益好、品牌打造有基础、易升级为旅游产品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县、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重庆市“山羊之乡”、“枣柿之乡”、“冷水鱼”之乡等建设项目,狠抓农业品牌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羊角猪腰枣”获“2012年中国枣业展销会金奖”,并入选201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仙女红”红茶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双河高山蔬菜”、“凤来鳅田稻”、“沧沟西瓜”、“文复甜柿”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已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优质品牌。日益突出的品牌效益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品牌优势。
2.4市场前景广阔良好
近年来,随着武隆县旅游市场的持续升温,以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武隆县高山蔬菜、特色林果、有机红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现场采摘、菜品佳肴、旅游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形式不断呈现在游客面前,得到了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这也为武隆县以绿色、有机、环保等为主要特点的特色效益农业产品赢得了不错的市场口碑,为武隆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和升级成旅游产品等提供了广阔的开发空间,为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赢得了广阔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3武隆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自然地理环境差、生产条件先天不足
由于武隆县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形基本都是山地,耕地面积坡度在25度以上高达77.5%。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3.2市场激励机制尚未成熟,对特色效益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武隆县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虽然成功打造了“高山反季节蔬菜”、“羊角猪腰枣”等品牌,但大多数还处于出卖农产品初级阶段,缺乏深加工,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状况不稳定。
3.3有效劳动力的缺乏,增加了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难度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特别是特困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挣钱,家里剩下的就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劳力严重匮乏。这不但削弱了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劳动力投入,而且限制了农户参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能力。
3.4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还没有改变,特色效益农业还不突出
虽然近年来,武隆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并成为重庆主城区秋淡蔬菜四大保供重点基地县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市唯一的市级重点高山蔬菜基地县,以羊、肉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得到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形成的“粮猪型”种养结构格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特色效益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还偏小,在农户增收中的贡献率不高。
4武隆县加快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
4.1规划为先导,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围绕“三化同步”的总要求,以建设“生态产业公园”为统揽,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草食牲畜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林果、渔业、茶叶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仙女山、白马山、桐梓山、弹子山区域重点布局高山蔬菜、有机茶叶基地,仙女山环线、白马山环线、石桥湖环线和万峰林海环线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乌江、大溪河河谷地带和局部拓展区重点布局猪腰枣、甜柿等特色林果,乌江、芙蓉江库区及木棕河、大溪河流域大力发展特色渔业。以林(草)地资源富集的中高山区为重点,推进草食牲畜基地县建设。各乡镇要按照特色效益农业的内涵和各自区域的优势,根据产业定位,编制项目规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4.2优化品种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武隆县耕地资源紧缺,要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突破农业产值低、效益不高的现状,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立足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名特优产业。按照“一乡一业”模式,围绕渔业、林果、茶叶、草食牲畜和粮油等方向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
4.3完善基础配套,增添发展后劲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特色效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要紧紧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规划布局,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的要求,以“五小水利”为重点,大力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村村通公路,户户通便道”的要求,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并加快建设,推进田间机耕道、石板路、水泥路和出行便道建设。
4.4培育经营主体,转变经营方式
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的思路,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互相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增强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培养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引导大型超市、餐饮企业、加工企业等到农村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集团消费对接”等新模式。加强农产品网上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4.5推进技术集成化,切实增强农业科技支撑
4.5.1加快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实施院地、校地合作计划,不断优化重庆市畜科院武隆分院、重庆市农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等现有院地合作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渔业、林果、中药材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每个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首席专家与技术骨干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团队。
4.5.2强化基层农业服务
全面完成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确保5年内涉农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0%以上。推进“双十百千”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推行专家大院服务模式,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
4.5.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办好一批农业中职学校和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深入推进全国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项目,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引言
田土耕耘田间机作业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人工耕地脱粒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着农村农民外出务工多,农村劳力紧张的状况,农村对微型耕耘机的需求更为迫切。当前,微型耕耘机品种较多,性能指标各异,适用性不同,为此,内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所与四川兴明泰机械有限公司成立成立课题组,联合开发研究了一种适合四川丘陵地区使用的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要求。
本文论述了微型耕耘机研究技术方案,技术特征,推广应用前景等内容。
1.技术方案
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以178F、186F、187F系列风冷柴油机为配套动力,变速箱和行走箱为工作机,通过齿轮直接将动力传递出来。变速箱采用两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倒档采用插入式直齿啮合,行走箱采用两级锥度齿轮减速。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并结合实际情况,将本机型设计为两个前进档一个空档及一个倒档。两个前进档的好处是:根据地形及土壤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耕作速度,以达到最佳耕作效果,增加倒档是为了在遇到耕作死角无法前进时,可以用倒档将机器倒回开阔地,用倒档再配以其它附加机具可实现多功能耕作,如抽水、喷淋、开沟起垄等。为减轻整机的重量,但又保证强度及可靠性的情况下,变速箱采用铝合金材料,行走箱采铸铁材料。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采用改型的摩托车用湿式摩擦离合器进行离合。这样做的优点用采用成熟的技术应用到农机上,一是性能可靠,二是节约成本。
2.主要技术特征
2.1标准化
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企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是联系科研、设计、生产使用等方面的纽带,是产品质量可靠的保证。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视产品标准化的建设,并贯彻到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提高终端产品的品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用户。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同样秉承四川兴明泰机械公司标准化这一最大技术特征,打造标准化高的产品品牌。
2.2 EM型微型耕耘机标准化率
全机总项数:245,标准件项数:90,标准化率:36.7%。
2.3 基本参数的确定
耕耘机发动机功率与土壤的地质坚实度,含水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发动机功率设计依据是土壤坚实度为850kPa,土壤绝对含水率为25%,植被密度800g/m?与基本参数。经初步计算、额定功率定为4kW/3600r/min ,12小时持续功率为3.7kW/3000 r/min ,燃油消耗率为314g/kW.h,油消耗为6.8g/kW.h,根据以上发动机基本参数,选定市场上流通的F178风冷柴油发动机。主要技术性能指标:最大耕深≥ 10cm,平均耕深10cm。
2.4 与国内同类技术的比较
根据市场调研及样机试验得出:国内微型耕耘机快档转速一般在100rpm~160rpm之间,慢档在60rpm~80rpm之间,倒档在40rpm~50rpm之间。根据这样的要求并结合所使用发动机的额定转速以及各箱本的结构对各齿轮的齿数及模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改进。
3.总体技术方案的确定
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把开发项目确定为“EM型微型耕耘机”后,课题组派出技术人员对西部地区生产微型耕耘机的几个厂家的微型耕耘机和以汽油机和柴油机为代表的两大派别厂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再带着以上问题对微型耕耘机进行了专门调研。
在微型耕耘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为了认真按照国家质量法和标准化的要求,课题组制定了“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企业生产规范,作为生产和检验该产品的依据。该规范参照JB/T10266.1、GB/T10266.2中微型耕耘机技术要求条件及试验方法的有关章节,作为指导检验产品各项技术指标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产品生产要求,对微型耕耘机的安全性能和主要技术性能及产品结构进行实地调研,并征求了部分商、农机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对市场该类产品存在的大架强度不够、行走箱受力结构不合理、机体质心漂移、离合器防护罩螺钉紧固困难、扶手操作手感欠佳等问题进行了逐项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其改进方案,对有些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对其生产工艺、工装夹具、检验方法及生产手段制定了严格的方法和规定。
4.技术成熟度
内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所长期致力于农机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技术开发能力强,四川兴明泰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通用柴油机及终端农用机械产品的民营企业,在发动机装配和研发上有独特的优势及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开发和生产耕耘机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耕耘机研制过程中,利用兴明泰公司现有的生产质量控制手段及设计思路移植到农业机械上,结合农机生产实际情况,选定微型耕耘机这一项目,充分吸取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优点,研制开发出具有兴明泰特色的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此款微型耕耘机不仅在强度与平稳性方面作出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设计上比传统的微型耕耘机有了重大的突破。
5.推广应用情况及市场前景
5.1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农业机械化快速崛起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产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措施,是农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农业机械化涉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发展农业集体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农业机械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广大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不断增加,广大农村缺乏大量劳动力,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渴求越来越迫切。只有加大农业机械化投入,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需求。
5.2 EM型系列微型耕耘机适应市场需要
根据目前微型耕耘机产品生产和使用情况的现状,课题组人员分别到重庆市的江津、永川、壁山、涪陵和我省的武胜、广安、梁县、南充、西充、阆中、苍溪、巴中、广元等进行调查研究。走访了农机销售商和用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观摩了部分耕耘机的现场操作,倾听了农机使用户对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产品和功能性能要求,亲自参加了农机事故现场分析会。经过调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EM型微型耕耘机的特点我省及西部多丘陵的地貌特点吻合良好,适宜推广,市场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农业机械设计手册》(上、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实用机械设计手册》(上、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院编, 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出版.
[3]《旋耕拖拉机基本设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4] JB/T 10266.1-2001 微型耕耘机 技术条件.
2做好规划
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也为了园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方便管理,在园区开建前就必须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公司对这一工作也极为重视,多次现场踏看,并绘制地图,记录园区地形地貌,并邀请有关专家现场指导,系统汇总后交由浙江省农科院做规划设计。设计完稿后又组织了多次研讨,力争完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为我们快速建园、快速见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3组建团队
农业生产管理的复杂性远比工业生产管理可比,因此管理团队要十分精干,而且要熟悉农业与农村工作。为了创建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层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企业管理经验。组建团队的要求大大高于工业企业管理层的选拔。经过多方物色、考察,最后选定的7名管理人员都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且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同时也熟悉农业与农村工作。为保质保量做好各项园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4严格管理
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各部门的内部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做到明确目标,制订计划,分步落实。保项工作严格按制度执行,责任落入到人,同时不定期监督检查。财务管理以节约增效为原则,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公司对各功能区进行宏观控制、独立核算;人事管理以职能相称为原则,采用择优聘用模式,功能区内部管理建立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确保园区正常高效运营。
5注重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生态园区选择的项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设施葡萄,品种为欧亚种;另一个是鲟鱼养殖,品种是冷水鱼种。两者均非本土生物,技术要求特别高。技术问题其实就是“怎样做好”的关键。生态园特别注重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配备了精干的班子,制订多个技术规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引进新技术。几年来引进的新技术多达十多项。在设施葡萄栽培方面引进的新技术有:配方施肥、滴水灌溉、生物防治、控产提质、套袋技术、夏剪技术、新型架式、无籽化技术与促成技术;在鲟鱼养殖方面引进的技术有:配方饲料喂养、人工繁殖、性别检测等。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新技术,生态园还与多家科研院所开展新技术应用试验和技术攻关活动,多次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使生态园成为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