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6 14:53: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共关系学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财务处理软件和相关网络的构建已经融入到财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当然,小学的财务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就来重点介绍下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对小学财务管理工作所起的正面负面影响。
1 小学财务管理的基本现状
教育投入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小学校的财务管理面临办学资金多、渠道广、规模大、资产多的新形势。目前财务管理存在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资产管理不完善、预算缺乏计划性和准确性的问题。解决的措施,首先要编制好部门预算;其次是严格审批报账程序;三是加强财产物资的管理;四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防止私设“账外账”,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率。中、小学的学杂费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包括校舍设备、校舍规划等多方面,由于手工操作中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操作繁复,加之中、小学收费项目多样、各学生缴费情况存在差异、统计数额困难等特点,这就造成传统的财务管理具有效率低下、易出差错,查询起来非常困难,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的融入刚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日益普及,以计算机和Internet为基础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种事务运作的基础,典型的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小学财务管理成为可能。所谓信息技术是指进行信息输入、加工、存储、传递、输出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中、小学财务管理系统作为经济信息财务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信息技术发生变革的环境影响下,也将产生一系列深远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的说来,它应该会成为我国小学财务管理工作史上的一次变革。
2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财务管理的优点
2.1计算机及网络代替了传统的处理工具
传统的财务处理工具主要是算盘,随着科技的进步过度到了计算器的计算,虽然现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但算盘由于其快捷、简便的特性,一直存在于财务管理系统之中。在草稿纸和算盘时代,会计人员的精力主要用在缺乏激情和创造性的会计数据的分类、分配、汇总和加计等简单劳动上,由于认为因素的大量介入,导致数据处理速度慢,需要多次复合。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速度成几何倍数的增长,同时,由于计算机本身的特性,可以完全避免计算上的错误,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网络的普及和运用使数据共享成为可能,大型的网络、强大的共享功能,可以使数据在瞬间完成传输及共享减少了数据传递的时间,以及因此而产生的误差。
2.2多元化电子信息载体使数据保存更加效率化
以往会计是以纸张作为会计数据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数据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即电子数据存储技术的运用,具体表现就是硬盘、移动硬盘、内存、软磁盘和磁带等磁介质与光盘等光电介质成为财务数据的新载体。传统的纸张只有记录、读取和传播的功能,会占用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大量的数据,而且由于纸张介质本身的特点,会在存储过程中由于外界的影响变得模糊,数据存放时间过长易形成分辨困难的问题;纸张介质在传播数据的时候只能以复印或抄录的形式,复印需要专门的复印机,并不是所有场合都具备的,而且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而抄录更是需要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同时会造成人为的误差。信息技术下电子介质的介入可以对财务数据进行更快、更全面的分析。它消除了数据在存储过程中造成数据模糊难以分辨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容易的进行无差别多份备份,所以维护和运行成本也得以降低。
2.3数据传输方式变为实时
多向、网络化传统的中、小学财务管理采用手工会计计算,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的最终结果是誊写或打印在纸报表上递送给信息使用者,而现代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往的财务数据传输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工作时间,增加了计算的准确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速度慢,信息传递过程中耗费了许多”不增值的(Non-Value-Added)时间。传统的信息数据的传递需要靠人工进行传递,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涉及许多中间环节,浪费了许多时间,而这些时间是不能产生效益的,即前面所提到的不增值时间。而在信息技术下,财务数据的传输方式改变为网络传输,大大提高了传输的效率,基本实现了瞬间传输,节省下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同时由于网络独有的特性,决定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存在数据确实,基本上实现了数据传输“零”误差。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为单向传递,信息使用者与信息提供者很难进行及时的交流、沟通,使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反馈性、预测性和及时性)被降低。在实现单机运行财务软件时,这种情况依旧存在,虽然会使财务数据输入到报表输出的时间大大缩短,但是传统的批处理模式仍然造成从会计事项发生到报表生成之间的时滞,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网络技术的出现所形成的网络环境,致使财务现金所产生的数据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到下一个管理窗口,实现了数据流在会计系统内的双向实时传递,许多发生的事情可以及时加以记录,例如学费与书费、杂费等的缴纳可以在不同的窗口同时进行,数据会及时传递到各个终端,在每个终端都可以查询缴费情况,实现数据的网络化、多元化数据传递。
3 信息技术下小学财务管理的缺点
虽然信息技术提高了财务处理的效率,提高了办事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3.1技术更新频繁,需要不断学习
财务软件更新频繁,需要对员工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由于计算机技术打发展迅速,计算机的软、硬件更新换代频繁,财务软件需要不断的完善、升级,因此,每一次的变动都需要对财务软件的相关使用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浪费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3.2依赖性提高,具有一定危险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财务处理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所有的财务数据都在电子介质中存储,因此财务处理系统对计算机及网络的依赖性极高,虽然大部分部门都有双套的电路及UPS,但临时的停电及网络的瘫痪,还是会对财务管理系统照成很大的冲击,同时,由于网络是信息的开放式平台,如果财务系统单独存在会照成资源的浪费,而如果与互联网相接又不可避免的照成数据流失及损坏的危险。
信息技术对中、小学财务管理系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虽然由于时间较短,信息技术下的中、小学财务管理系统还不是非常完善,但其替代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是时展的要求,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中、小学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紧贴时代步伐,跟紧科技的脚步,与时俱进,进最大的努力,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已适应时代的潮流,让中、小学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效率化,高质量化。
总结: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对小学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正面也有负面的影响,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应该学会趋利避害,正确发展它的长处,避免它的短处,将小学财务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了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招生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用“3+1”或“2+2”或“1+3”的教育模式,所谓的“几加几”的模式是指学生在国内和国外学习时间上的分配。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学生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效果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现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专科层次,因此在本文中将主要针对本专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分析其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有效的学生管理对策,以期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尽微薄之力。
1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与普通的本、专科学生普遍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经济状况富裕的家庭,受家庭背景的影响,普遍存在自我意识较强,自理能力相对较差的特点;另外,学生报考动机不尽相同,有的为了出国深造,有的因为高考失利,有的则迫于家长压力;这些学生大多学习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自律性不强且心理承受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弱;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自小接触新鲜事物较多,因此思维活跃,参加各类活动的积极性高。
1.1 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自理能力较差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费要远高于普通专业,另外学生在学习期间还可去国外合作的大学学习,需要支付国外的高额学费及生活费,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主要来源于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而且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外加父母长期的过度呵护,这些学生的自立和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凡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学生有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过度追求时尚与名牌,在吃穿住行等方面都追求高档,出现攀比和炫富的现象。
1.2 报考动机多样化
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他们的报考动机和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是为了以后出国深造,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为将来找工作提高竞争力;有的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无法到理想大学就读理想专业,只能选择录取分数相对低一些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的学生则是听从了家长的安排,被动的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报考动机的多样性,给日后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1.3 学习文化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欠缺,自律意识差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较低,所录取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多处于中下游水平,学生的学习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缺乏学习主动性,自律能力较差,一直以来都是在学校及家长的监督督促下学习。到了大学这个主要依靠学生自学的环境中,部分学生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学习的目标,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欠缺、自律意识差等原因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的荒废。
1.4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虽然在其他专业的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中尤为突出。一旦在学习或情感等方面遇到了一点小挫折,学生就会意志消沉,有小部分学生甚至会喝酒闹事,更有甚者会采取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给自身及他人都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弱,这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带来了挑战。
1.5 思维活跃,参加活动积极性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自小接触新鲜事物较多,思维活跃,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在参加各类活动方面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无论是高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还是校外社会上的活动,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积极踊跃参加各类活动,体现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精神风貌。
2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
根据本文前面的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与普通专业的学生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高校及家庭的原因,尽管原因多种多样,但作为培养单位的高校,应该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管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培养质量。
2.1 加强思想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自强、自立、自律、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学生为培养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及职业生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事学生工作,一定要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定期不定期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与苦恼,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大多数学生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许多学生第一次过群体生活,会在生活、学习上遇到许多问题,如学习目标不明确,与同学产生矛盾等。因此学生工作者更应该用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应多倾听学生的想法,站在学生的立场替他们着想,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好引导者的工作。
2.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
因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有诸多不同之处,因此应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严格要求。针对学生学习文化水平较差和学习主动性欠缺的特点,学生工作者应做好监督督促工作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学生自律意识差的特点,应加强监督管理,根据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奖惩分明,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无故旷考等现象都要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另外,对挂科较多的学生应进行学分预警。
2.3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的特点,常常表现出意志消沉、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管理方式,切不可用过激的方式刺激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应以理服人,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留意学生的心情波动,为学生排忧解难,还要多开展鼓励、赏识和成功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挫折应对能力,促进形成正确的心态。
2.4 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潜能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普遍思维比较活跃,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高,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例如,可以通过举办海外经历讲座、国际礼仪讲座、出国留学讲座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讲座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口语比赛等,促使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找到各自学习的目标并发挥个人潜能。
3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学生管理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
(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88页)
者,应秉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为我国培养出更多自强、自立、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彬.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研究[J]. 青年与社会:下,2013(1):107-108
[2] 曾惟宁. 浅谈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学生特性及培育工作[J]. 科技信息,2013(14):212
[3] 章颖. 中外合作办学下的班级管理探究[J]. 商情,2013(18):298-299
作者:赵琴等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立项开展《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课题研究(1),以加强学院学生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在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广泛收集国内外高校关于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的资料,同时选择了国内不同地域的四个省市、六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内外不同地域和层次院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情况,包括学生工作管理的组织结构、主要工作内容、学生工作的一般流程、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情况。通过对所收集资料和实地走访的深入分析,归纳了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现状,总结了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经验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启示,以期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及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的概况
1.国外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情况
课题组在对国外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了美国和英国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各国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是也存在着共同之处,具体情况如下。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基本对应于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美国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普遍遵循的是美国管理与信息技术专家詹姆斯·马丁提出的建立集成化信息系统的方法论———信息工程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信息系统以数据为中心,而不是事务处理过程。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较高,所以在学生工作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学生档案信息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信息系统的核心。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高校学生工作信息系统在注重功能设计的同时更注重建立有助于理清思路的总体设计。
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呈现出市场化、社会化、优质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也承担着增强学生通用技能、提高学生自我发展与就业能力、改善学生福利等更多更重要的职能。所以,英国各高校的学生管理系统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校为重心,密切联系学术事务,充分发挥全国性学生事务管理行业协会的作用。功能方面结合英国现行教育制度,出现了导师制、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学生资助、毕业生跟踪服务、朋辈辅导、学业不良行为申诉及仲裁等特色功能。
从总体上看,国外高校学生管理普遍采用信息化管理,借助于各种适应学校工作需要的信息系统处理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各种数据。这些学生管理系统也是学校获取学生信息的重要手段和服务学生的重要方式。同时,它更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的重要载体。
2.国内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现状
对于国内高校,课题组选定在地理位置和办学层次上具有代表性和差异性的国内六所高校进行了考察,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工程学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2)。根据对考察情况和所收集资料的综合分析,这些院校的学生工作开展情况及信息化管理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1)各高校的学生信息系统服务对象具有普遍性。所考察的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了学生工作、团的工作、招生、就业等工作的管理,为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心理辅导、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就业指导等机构和部门提供了信息化操作平台,使他们的工作能够流程化、程序化。
(2)各高校的学生信息系统具有全面服务功能。通过学生管理系统可以办理学生保险、学生奖励、处分复议、投诉建议、自学考试、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勤工助学、公寓管理、社团注册、在校证明、离校手续、志愿者注册、一卡通补办、学生证补办、一卡通充值、失物招领、汽车票销售、交通查询、考务查询、火车票预定、行李托运、成绩查询等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务,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既方便了广大学生,又节省了学生管理部门的运作成本,大大减少了学生管理方面的行政性和事务性工作。
(3)各高校的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性价比高。各高校都能够结合学校自身的软硬件环境,在追求功能完善,较高稳定性的同时,在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降低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具体做法诸如:利用学校教师和相关专业学生自主研发、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学校局域网等。
二、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经验
纵观所考察院校的学生工作开展情况和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上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平台;承载高校学生工作的性质、任务、组织结构和流程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职能;体现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块划分、部门设置、人员安排、业务流程和评价方式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操作的简易性和数据维护的安全性是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力所在。结合对考察过程记录和所收集资料的统计分析,课题组对国内外高等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过程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的经验归纳如下:
1.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明确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国外高校普遍建立了完善的学生服务和管理制度;所走访考察的六所国内高校也都已经建立了针对本校实际的学生管理制度,其中浙江大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工程学院分别制定了学生工作信息化的计划和方案,同时在制定《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学生工作各职能部门职责》、《学生工作手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制度》等具体的学生管理制度时,明确了信息化的操作和处理要求,提倡无纸化办公,管理信息和学生信息的电子化保存、搜索、查询、维护等。这些要求和规定形成了学生工作管理的信息化氛围,培养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理念,增强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学生工作的兴趣,降低了后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推行的难度,大大促进了学生工作的管理信息化进程。
2.合理的模块设计,规范的操作流程
国内外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包含了思想教育、评奖评优、对外交流、学生资助、勤工助学、心理健康、军训管理、违纪处分、学生信息等主模块,涵盖了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分别设有权限,以方便相关职能部门以不同权限登录,完成其所负责的工作,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人数多、操作复杂的难题。同时对于学生考勤、助学贷款、心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模块,普遍设有管理员、教师、学生等多个级别的账号,以不同的身份账号登录系统,只能显示相关的操作和功能,大大降低了工作的复杂性。国外高校的学生管理系统以服务学生为主,均提供了基于网络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自动化环境,规范工作流程的同时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
3.设置特色功能,增强系统适用性
各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共性,还别具个性。这些特别之处不仅反映了不同高校学生工作的特色,同时在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中也成为反映学生工作的创新点。例如:浙江大学在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将学校的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网址、用户名和密码一并寄给学生,要求其登录学校的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按照给定的规格和尺寸填写,以便学校统一采购和发放服装,对于少数特殊要求的服装则统一进行更换。这种方法省去了入学后层层统计、上报的麻烦,节省了很多资源。武汉工程大学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嵌入于学生工作网站,可供学生工作者和学生浏览,实现了对学生信息动态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新闻、实时服务和院系两级学生工作办公自动化模块化功能。另外,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强大的搜索功能,对于学生信息的日常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经验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具有直接的意义。
4.循序渐进、动态完善的系统建设过程
就考察的高校来看,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都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完善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边用边发现问题边完善。武汉工程大学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由校企联合开发,运行过程中由学生工作部(处)负责日常维护及网络监控;学生工作助理团负责学工新闻、教育管理信息及通知、公告的上传;各学院指派一名老师负责本学院学工新闻及公告的上传。同时该系统基于Web网页,在万维网上即可远程登录管理,进行网络维护和资料的上传,主服务器托管在学校网络中心,可以实现远程服务器控制以及FTP资料管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工作实际,把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修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开发方,以实施修改;所考察的高校中,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重庆邮电大学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都处于建设阶段,正在使用。
5.科学有效的评估措施
科学有效的评估措施包括对学生工作中诸如心理测评、综合测评以及对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本身的评估等内容。这些评估可以保障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进度、应用频率和效率。武汉工程大学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整合了网上心理素质测评和学生综合测评,还包括对各个部门工作的网上评估、系统性能的评估等。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中整合了“学生工作量化评估系统”,其余高校都设有校园BBS,这些都能够有效、客观地反映学生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系统的运行情况,对学生工作的改进和系统的优化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这些是学生工作管理真正实现信息化的关键步骤。
三、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启示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起步较晚、生源相对比较差以及学生构成复杂等特点,学生管理工作成为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建设具有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借助信息化和技术性管理手段,简化和降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的流程以及复杂性,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迫切需要。国内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和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因地制宜,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立学生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建设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学校设置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和制定学生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时,要结合学生和学生管理的具体情况,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操作流程、评价手段都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选择。例如,在学生管理制度上,重庆邮电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重庆邮电大学的学生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宿舍采取定点熄灯制度,考试作弊一律开除学籍或勒令退学;武汉工程大学的学生管理制度比较宽松,甚至没有上课考勤制度,但是都能达到相同的管理效果。一个学校在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制定和修改,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切忌照搬其他学校的制度。
2.立足本校学生工作实际,以解决问题、方便操作、提高效率为目标
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是学校管理学生工作的工具。工具的开发和选择离不开学生工作的实际,同时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工作管理的有效开展。其具体功能既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的录入、传递、共享汇总、保存等,还能够高效便捷地统计学生工作的各项数据,并保证其准确性。同时,还能够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例如: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能够对各种成倍增长的学生工作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存档等。此外,能够使学生工作的对象———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得学院的管理信息并且查询自己的有关信息,大大简化基层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各职能部门能够将有关管理数据进行及时的统计、分析和利用,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使得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大大提高学校学生管理的效率。
3.选择有效的系统开发途径
建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途径可以是自己研发,或校企合作开发,或购买企业开发的相关成熟软件等。开发和建设途径的选择主要依据学校及学生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所考察学校的领导都十分重视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各方面给予较大投入,提供系统的研发资金或者购买成熟软件的资金。所考察学校中,购买成熟软件与自主研发软件的各占一半。购买成熟软件的优点:一是很快就能投入使用,节省研发时间;二是专业公司开发的成熟软件系统已经经过试验和使用,存在的漏洞和缺点较少,系统稳定性较好;三是购买后的维护和更新费用由供应商负责,免去了系统使用后维护方面的麻烦和后续维护资金使用的手续。而自主研发软件更能符合学校学生工作的现实需要。
4.整合学校信息资源,提高所开发系统的性价比
系统应符合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规定,满足对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系统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和维护。通过一个简化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效率的目的。
由于客观原因,高校管理中的各个信息系统是分散开发或独立引进的,各部门、各系统自成体系,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因此,要尽量采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环境以及先进的系统管理方案,形成全校层面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信息资源共享,达到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的目的,进而实现全校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力求应用效果的最大化。
5.加强人员技术培训,注重系统维护过程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46-02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共享,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培养财会专业的大学生掌握好财务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是当代财务专业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ERP统统的关键,也是学生未来开展好工作的关键。
1 认识ERP系统中财务管理应用系统的功能
ERP系统财务管理模块主要是应用财务会计信息,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进行数据的输入、分类、统计、查询,以便进行财务预测、分析和决策,是功能强大、集成性好的财务应用系统[1]。ERP系统中财务管理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两大模块。这两大模块是其核心模块,也是财会专业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模块,其具体功能分述如下。
1.1 会计核算功能
会计核算主要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结果。下面阐述会计核算的主要功能及组成模块。
1)总账模块。总账模块是ERP财务系统的关键模块之一,能将其他模块的业务数据生成凭证后全部归集到总账进行处理。此模块有助于提升财务核算的自动化、专业化以及财务数据精细化的水平。
2)财务报表模块。财务报表模块用于日常财务核算,可直接录入会计凭证,自动生成明细账和会计报表,并提供接口接收财务子系统的数据,自动生成子系统会计凭证,将最终结果反映在会计报表上。财务报表模块和总账模块共同构成整个财务核算系统的最终结果,最终反映财务管理系统的各种管理信息。
3)应收账款模块。应收账款模块是对应收账款进行综合管理的模块,是指企业应收的由于赊欠而产生的正常客户欠款账。该模块提供与运营管理和总账模块的数据接口,能根据账号签收做应收账款,根据账龄提醒管理人员及时催收并做收款处理,整个业务数据流入总账模块后能自动生成会计凭证。
4)应付账款模块。应付账款指企业应付购货款等账。应付账款模块与库存管理、运费结算和总账模块的数据相连接,能够根据采购接收事务和运费结算事务核算应付账款,并根据应付账款状况和银行余额做付款账务。应付账款模块能够及时反映企业流动负债状况,能将信息传送给总账模块而生成应付凭证。
5)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提供最基本的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管理功能,能自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和分配基金,并向总账模块连接和数据传输,帮助管理者了解固定资产的现状,并能通过核算模块来管理资产。
6)成本核算模块。成本核算模块引进了生产工序和生产工时的概念,能够满足成本的核算需求。该模块与库存模块、总账模块相连,能根据库存发料做原材料成本核算,并将费用分摊到成本里;能将核算结果反映在成本报表中,并计入总账,由总账模块生成会计凭证。
7)现金管理模块。现金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现金流入流出进行控制及核算零用现金、银行存款。具体包括对纸币、支票、汇票和银行存款进行管理;对票据、打印、查询、付款进行维护;对银行清单进行打印等;对应收账、应付账、总账等模块进行集成,并自动生成凭证,计入总账。
8)多币制模块。多币制模块是为适应国际化经营而设计的模块,可以进行多种货币的表示和结算。多币制与应收账、应付账、总账、客户订单、采购等模块相连,可自动生成所需数据。
9)工资核算模块。工资核算模块能够自动进行企业员工的工资结算、分配、核算及各项相关经费的计提。该模块可以登录工资、打印工资清单,输出各类汇总报表,计算、计提与工资有关的费用,自动生成凭证、导入总账,本模块与总账、成本模块融为一体。
1.2 财务管理功能
财务管理功能主要是对会计核算的数据进一步加以分析,进行相应的预测、管理和控制的活动,其重点在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
1)财务计划主要是在前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对下期的财务进行计划、预算等。
2)财务控制主要是衡量与校正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以便实现企业目标,完成企业财务计划。
3)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用户定义的差异数据而进行财务绩效评估、账户分析等,并提供查询功能。
4)财务预测主要是对有关资金做出决策,主要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及管理。
2 理解ERP系统中财务管理应用系统的特点
2.1 财务信息高度集成化
ERP财务管理模块能够有效地将企业中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信息纳入整个企业的信息网络之中。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得到转化,整个企业财务信息能实现高度集成化。
2.2 财务计算的简捷化
ERP财务管理模块本身具有超强的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通过系统模块来处理采集到的相关财务信息,能大大减少人工操作,减少类似于过账、对账、结账、试算平衡、登记等技术环节,从而简化财务计算过程。
2.3 财务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
在ERP财务管理中,通过系统模块可以让信息处理方法更加多元化。ERP系统还可以运用财务报表的相关信息,通过不同的模型,分析、预算和决策企业财务。
2.4 财务信息存储的电子化
ERP财务管理应用系统能够实现各种结算单据和发票的电子化,连会计数据转移过程中像盖章、签字等这种传统的确认手段都可以实现电子化。
3 掌握ERP财务管理应用系统的教学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导航器,又是教学观念的承载体,应突出全面性、科学性与客观性的特点。ERP财务管理应用系统不仅是一个IT项目,更是一个管理项目。其在企业中的应用需要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上下级达成共识,同时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积极参与,共同推进ERP财务管理应用系统的实施。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系统地介绍ERP管理应用系统的一般功能,更要深入介绍其在管理中的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其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在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做到一般功能与管理功能并重,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强化实践操作,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ERP财务管理应用系统是应用性极强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以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其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各项功能的应用方法与策略。其学习效果的检测应以学生能否实际应用ERP财务管理应用系统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方法。
3.3 优化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效率与效益
实施ERP财务管理应用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在组织上要落实,成立专门的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其这一特点,成立模拟学习小组,采取小组情景模拟教学法,由学生模拟成立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分段进行,让学生在不同时段分别模拟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两种成员角色,以全面掌握其应用方法,全面提升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3.4 改革评价方法,突出职业能力的考核
ERP财务管理应用系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决定了其教学效果的检测不能再以知识点记忆的情况为主,而应采用项目操作考核法,让学生在实训室根据提供的财务管理实操情景,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根据实际操作的情况进行评分。知识点的考核应融合在具体操作过程之中,考核的主导思路是淡化知识点,强化职业能力。通过考核方式的变化,切实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活动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而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市场营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更多企业的重视。但在现实的营销活动中,公共关系经常是在企业遇到经营危机时才被人注意,而被注意的公共关系活动却经常成为不成功的公共关系活动。为了改善公共关系工作,需要在大学专业教育中相应加强和改进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活动。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典型专业课程,公共关系学具有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地位相当的重要特点。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离不开理论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学中通过教材、讲授等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为学生未来进行公关活动提供较踏实的理论基础。在现阶段,公共关系理论还不成熟、公共关系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讲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公共关系教学活动中非常有必要给予实践教学以足够的地位与空间,以便在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公共关系理论,同时能够提高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公共关系学的实践教学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法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一般意义的案例,是指对某一特定对象、事件或活动的客观描述或真实记录。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活动,即是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法。严格意义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案例训练法,即运用案例对学生、学习者进行解决实际问题训练的教学方法。王续琨指出: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公共关系学,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公共关系学同其他各门管理类学科一样,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和公共关系从业人员,为塑造本组织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而开展各项公共关系活动,关键在于综合、灵活地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这种能力只能来自于在学习知识基础上的实践性训练。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公共关系学,既是提高公共关系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公共关系学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2]。
1.1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的再认识
对于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来说,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案例教学、实验、实习等。案例教学目前是各种实践教学模式中性价比最好的一种。在很多学校中,公共关系学实践教学都采取了案例教学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尹佳、厉敏萍认为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观念落后;缺乏案例教材;学生的积极性不高[3]。而孟宪琴认为目前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是:公共关系案例数量不够多,较陈旧;公共关系案例内容缺乏针对性;案例讲授中的教学效果不佳[4]。我们认为,目前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在教师以各种方式提高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可以从如何进行创新、如何更好进行案例编写与选择、如何运用案例素材进行基本理论的归纳与提升、如何均衡案例分析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进行改进。
1.2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的探索
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公共关系实践教学的一个自然选择,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实务活动中针对以前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将案例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公共关系理论进行关联,具体也就是既有案例分析内容与公共关系组织形象塑造理论关联,又有学生分组进行公共关系案例活动实际塑造自身组织形象与公共关系组织形象塑造理论的关联;对案例分组进行细微优化与调整;对案例指导与评价进行优化与调整。2011年6月,在多年进行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我们所任教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及改革方式的基本看法。调查活动实际发放问卷44份,收回问卷43份,有效问卷43份。在关于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总体情况的看法方面:有60.5%的学生认为从理论上讲案例教学对“公共关系学”整体教学重要。有83.7%的学生认为实际上案例教学时间相对于理论教学所占比例(约为1:1)正常(一般)。有81.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过程中所看到的案例质量很高。有67.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很好。有90.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或尚可(一般)。有97.7%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很好或尚可(一般)。
在关于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主导讲评案例的看法方面:有79.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的数量正常(一般)。有88.4%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的选择恰当。有53.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时采用软件播放案例恰当。有69.8%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的内容正常(一般)。有72.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评案例时未让学生参与讨论恰当或正常(一般)。有72.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中教师所讲评案例自身未包含问题恰当或正常(一般)。
在对关于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中学生案例作业情况的看法方面:有86.0%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相对整个案例教学所占的比例正常(一般)。有90.7%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小组分组方式较好或尚可(一般)。有88.4%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每组学生的人数正常(一般)。有79.1%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小组作业时在课下与每个小组全体成员沟通恰当。有95.3%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小组同学的课下讨论情况很好或正常(一般)。有76.7%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小组同学的课堂案例报告很好。有67.4%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教师要求每个小组上交书面报告恰当。有67.4%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教师给每个小组的分数恰当。有62.8%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教师给组长和小组成员相同分数恰当。有72.1%的学生认为学生案例作业中教师给每个小组的现场点评恰当。有58.1%的学生认为教师给每个小组进行点评时未对案例本身进行分析恰当或正常(一般)。
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公共关系学课堂案例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优点是: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公共关系学课堂案例教学活动最主要的缺点是:老师评价重复过多,教师主导讲评案例材料没有提前给学生作分析。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公共关系学课堂案例教学活动中最有趣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每个小组的案例展示很有特色,同学们很有创造性。被调查的学生认为公共关系学课堂案例教学活动进行改进的具体办法是:将教师主导讲评案例材料提前给学生,讲评在内容上更加具体深入。
1.3对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改进的一些设想
从上述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和过去了解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总体模式受到了学生认可,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还需要进行改进。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3.1改进案例的来源和结构
目前授课所用案例主要来源于国内案例大赛中的大型获奖案例,主要是为了保证案例的质量、案例的适用性和案例教学的效果。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多样性和未来的多种可能,可以从案例的国际化、案例的大小、案例的新旧、案例与教师的关系、案例与学生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即:增加国外案例的数量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小案例的数量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巧;适当增加时事性质的案例增强时代感;适当采取案例分析中教师全程指导和部分指导案例混合编排的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由学生自行制作部分案例等。
1.3.2改进案例小组分组方法
案例分组方法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未来应增加对案例小组分组的控制程度,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对分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提高学生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得到相对全面的发展。
1.3.3其他改进思路与策略
一是借鉴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采取精读精析案例和泛读粗析案例两种基本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扩大案例教学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组织和实施案例大赛等方法增加案例教学的影响力,提高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价值,更好地使理论结合实践。三是通过案例策划教学加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和与社会的联系,满足社会现实公关需求。四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改进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活动,使案例教学更具动态性,更具立体感,更有现实意义。
1.4研究局限和进一步研究建议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是定性分析的深度不够、定量分析的数据不足,因此相关结论和建议的主观色彩比较浓厚。未来进行研究时应扩大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注意数据的跟踪分析,同时应重视对案例教学效果的长期分析。
2专业实习的作用与改进建议
2.1专业实习在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专业实习作为学生在学习期间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切身体验的过程,是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社会和企业接触最密切的环节之一。专业实习在学生系统学习过市场营销学基础的专业课程之后进行,通过某个方面的系统专业实践,使学生一方面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2.2专业实习在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中的建议
专业实习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实际运作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的专业实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流于形式,匆忙应付,走过场的现象严重。
2.2.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撰写专业实纲
不同学科的专业实习的目标不同,作为市场营销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深入企业、接触市场的实践经历。因此,应该增强对专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把其作为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同时,专业实习应该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以后对其内容的一次实践应用,因此专业实习的时间和地位需要在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系统考虑,专业实习应该在主要专业课程结课以后开始,一般可以安排大三课程结束后的暑期进行,实习持续的时间至少应该达到四周以上。同时,根据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撰写相应的专业实纲,明确专业实习的具体目标和相应进程,作为实习工作的指导文件。
2.2.2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专业实习形式
双语教学是指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非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我国高校现今的双语教学大多是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体系和文化环境来促进教学,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
一、《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关公司进驻中国,它们带来了大量的国外优秀人才,这对本土的公关人才是个很大的冲击。高校必须尽快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而原来单一语言的公共关系教学已很难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能使用英语进行熟练交流沟通的复合型公关人才,所以,许多大学都针对《公共关系学》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匮乏
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极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二者缺一不可。但事实上,大多数院校的双语教学或者是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但英语能力不佳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师,或者是英语能力很强但缺乏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教师本身无法很好地掌控双语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
教材问题是实施双语教学的瓶颈,双语教学教材的重要性和师资的重要性是一样的。目前高校实施《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价格昂贵,非一般的学生所能接受;一种是组织自己的教师编写教材,由于教师对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必然会出现差异性和滞后性,使学生获取信息不够及时准确。
(三)学生双语知识接受能力弱
在开设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信息的最终接受者是学生,评价好坏的最客观的标准也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通常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却听不懂。这完全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缺少机会去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该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学到,英语会话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二、《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学校应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同时教师自身需不断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1.学校应当加强双语教学教师培训与人才引进
教师培训主要指的是加强对现在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的培训,通过与国外高校的人才交流、集中培训等方式来完成。同时,人才引进过程中可以适当优先考虑吸收有留学背景的人才、在国际公关公司有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或者一些在本科期间学英语而在读研、读博期间学广告或公关专业的人才。
2.教师自身应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教师对英语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进度和强度。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材的篇章结构和风格上,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有一定的差别。这需要教师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领会原作者的意图,吸收其精华,教师的外语能力越强,对原著的理解越深刻,组织教学越轻松,对学生的帮助越大。教师可通过多看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学术期刊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
(二)理论教学以英语教材为主,并辅以适合中国国情的中文案例教学
对《公共关系学》来讲,英文原版教材在理论讲述方面是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理论知识。《公共关系学》的双语教材可以直接使用由斯各特·卡特利普、艾伦·森特和格伦·布鲁姆编著的《公共关系教程》(华夏出版社)和由美国著名公共关系专家西泰尔著的《公共关系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原版教材及与之配套的中文版,价格与国内教材相差无几,并且这两本教材都是国外比较权威的原版教材。
《公共关系教程》一书原版名为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这本书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教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描述了公共关系领域并对各种基本概念做了界定;第二部分介绍了支撑和指导实践工作的传播学和舆论学的原则和理论;第三部分描述了公共关系的“四步工作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第四部分讲述了公共关系的实践环境。作者之一卡特里普是位有经验的教师,该书严格按照教材的编写方式,结构分明、内容全面、形式统一,非常适合教师安排教学。
《公共关系实务》一书原版名为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本教材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不仅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最重要的是添加了大量案例,不仅包括成功的,也包括失败的,如泰诺的毒胶囊危机事件、沃尔玛为改变自己的形象展开的公关、布什政府为了改善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形象所做的努力等;第二,由于新媒体在公共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专门增加了一个章节讨论“公共关系与因特网”;第三,每一章结束都有相应的好书推荐、案例分析和权威访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但是,在《公共关系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西方经典案例,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发生在中国的案例,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关系的实施过程和作用。比如,可以选用《第七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第八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第九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为中文辅助案例教材。这一系列书籍分别收录了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学会主办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的精华案例,案例类别涉及媒介关系、企业传播、内部公关、社区关系、政府关系、国际公关、营销公关(产品)、营销公关(服务)、新产品上市、大型活动、财经公关、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网络公关、品牌管理、危机管理、议题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等20个类别。 只有将西方的理论知识和中国的案例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去。
(三)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讲解深奥或者生僻的英文词汇与语法,让学生有时间、有兴趣去学去听。在低年级学生中不宜开展双语教学,低年级学生相对来说英语功底薄,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也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最好在大二或者大三时进行。
2.逐步提高学生的《公共关系学》专业英语能力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最原汁原味的知识,而且是要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到。在课程安排上,可适当增加关于公共关系的英语情景对话练习。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公关专业英语,而且也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会选择相关公共关系工作场景的英语对话让学生进行练习,内容包括公关礼仪、公关活动、企业传播、业务谈判、内部沟通和危机处理等。
(四)采用合理的双语教学方法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反复强调教学重点
在双语教学中,反复强调重要知识点十分重要。由于受英语能力的限制,教师很难灵活地运用英语对所讲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展开,而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又有限,导致课堂上教学的双方运用英语进行的有效沟通十分有限。通过反复强调重要知识点,学生对关键术语和内容掌握得十分牢固,有利于他们掌握教学重点。教师应该在讲授新课之前,对上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重点内容,而在每一节课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进行总结,对下一次课的内容进行提示,并安排学生应完成的练习和应预习的内容。这样,每次课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至少强调了三次。经过反复强调,重点内容可以牢牢地镶嵌入学生的脑海里。
2.采用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方法
我国的双语教学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术语引导式,即以简单渗透为主;二是交叉渗透型;三是完全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首先,在教学开始之初选择术语引导式双语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英语来板书专业术语,用汉语讲解这些术语。在这个层次中,由于《公共关系学》前几章讲述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及研究对象,专业术语不多,学生完全可以接受。但是由于刚刚开始使用英文授课,很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所以这几章虽然简单,但讲解时应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
其次,在双语教学的第二个阶段,采用交叉渗透型教学方法,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方法。随着《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开展,理论性逐渐增强,专业词汇大量增加,难度较大,授课的速度要放慢,在讲解时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给学生留下充分理解的时间,以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教学的后半部分,采用完全浸透型教学方法。随着课程的发展,后半部分基本上是公共关系实务课程。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专业词汇、句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逐渐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直至完全用英文授课,最终达到双语授课的目的。
3.加强课堂互动教学
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他们情愿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不能诱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使双语教学课堂生动和高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关键。
在《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中,可适当增加一定课时量的互动教学安排。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过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部分教学内容。每个小组轮流根据安排的课程内容进行演讲,包括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其他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教师负责把握学生演讲内容的重点和准确性,并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概述和综合。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就能使《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卫华.广告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初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任晓丽.《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5).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
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晨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摘要]公共关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所处的地位却很尴尬。本文指出了公共关系教学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认为其举足轻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其所处之现状,最后给出了几条可能走出困境的道路。
[关键词]公共关系教学;行政管理专业;意义;现状;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人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人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
公共关系学是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应该说,在行政管理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公共关系学本身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管理学。于是,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情况,一方面,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很重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它的学科地位还不够高,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制约发展的因素太多,直接影响到了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根据对此现象的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一是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而言,究竟具有什么意义?毕竟,如果只谈意义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未免过于抽象,研究成果也会流于形式,缺乏价值。二是在现实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公共关系学本身究竟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充分地了解现实有利于我们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方案。三是如果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走出困境?这是本文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文写作之最终目的。
一、公共关系教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
考察公共关系教学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意义,首先应该从两者的研究内容入手,寻找它们的共同区间,找到了这个区间,意义就显而易见了。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概括地说,包括政府自身的结构、功能及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环境、行政组织、行政首长与领导群体、国家公务员、行政决策与执行、行政监督、行政法制、行政机关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与技术、行政效率与改革等等。由此可见,行政管理学关注的面极其广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关系学是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和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旨在通过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利用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手段,达成公众对组织的了解、认可与合作[1]。公共关系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应用性,这就决定了学习这门学科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公共关系学所关心的内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学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学看来,公共关系学是一种极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学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内容,公共关系学则根据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类专业设置这门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没有了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就如同断了一臂。归纳起来,公共关系学使攻读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公共关系在现代管理中的性质、意义和作用,学习和理解公共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组织与公众沟通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最终的目的是努力培养现代公共关系意识,完善自身的公共关系素质,提高实际公共关系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
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理论部分是对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其实务部分是行政管理学生所必备的技能。
二、在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教学的现状
既然公共关系教学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意义举足轻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处于这么一个良好的现状呢?当然,成绩首先是不应该被回避的。应该说,通过努力,高校公关教学成绩显著,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发展的速度快、规模大。全国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教师和学生数量都有较大增长,为我国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二是与行政管理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公共关系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设已经开始,师资水平也直线上升。
三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公共关系的教学效果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培养出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受到欢迎,而社会和企业对高层次公关人才的需要正呈现上升趋势[2]。
当然,高校公关教学虽然成绩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尽快解决,这也是本文写作的意义之所在。
第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尽管现在我们拥有一支数量巨大的专业教师队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上的问题,基本上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使得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在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明显。因为一般院校都没有公共关系专业,公关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转而从事公关教学,主要精力仍用于原来的专业研究,所以行政管理专业中公共关系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承担,这必然会对整个公共关系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问题重重。
目前的教材种类繁多,但质量上乘者则少之又少,况且,大部分教材是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或者职业教育服务,很少有适合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使用者[3]。虽然公共关系专业教材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区别对待,毕竟不同专业对于同一门课的要求不一样。
第三,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水平亟待加强。
一方面,学习公关专业的教师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进行;另一方面,国家在该学科的研究经费投入较少,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机会寥寥,教师就某一问题进行切磋的机会太少,也不利于学习借鉴国外的新理论和新经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理论水平的欠缺自然也会导致实践水平的降低。整个学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对于日常教学来讲,受到制约和影响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关系教学的困境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完善公关教师队伍,可以以院系的名义聘请一些公关经验丰富、长期从事公关活动的资深专家作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誉教授,每年给学生开课,由此也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一些既有公关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素养的公关人才,补充到高校公关师资队伍中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定期或者定期地举行一些针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队伍素质水平。要注意对教师进行专业教育和培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其次,在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争取突破。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这就要求理论教学必须结合中国实际,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配套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要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于不同专业的公共关系学的示范教材,鼓励教材多样化,不仅采用书本教材,还要采用影音教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化说教为感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还要充分注意到公共关系学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将说教式教育转变成实践式教育[4],一方面要保证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开展案例讨论,举办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商务洽谈策划、新闻会等情景模拟[5]。这需要公共关系学教师不懈努力,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挖掘学科潜力,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多设计、安排课堂技能训练,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重视公共关系学理论研究,鼓励创新性成果。国家和学校应对公共关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创造学术交流机会,争取我国的公共关系学研究与国际上接轨和对话。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发挥优势。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中国特色非常强的学科,相对应的公共关系学自然也不例外,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发展,必然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把“公共关系学”课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人点[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张克非.对当前高校公共关系教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