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背景模板(10篇)

时间:2024-01-26 15:48: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气工程背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气工程背景

篇1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指导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并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教育部高教司在指导新工科高校建设时提出主题为“新工科建设:愿景与行动”,目的在于加速发展新工科建设,紧密结合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途径进行深入探讨,最终提出新形势下新工科建设行动计划(“天大行动”)。同年4月28日CDIO联盟年会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召开,大会提出“专业认证、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并展开充分交流和研讨,经大会决议正式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千生计划”。5月11日,在湖南工程学院由全国地方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联合主办的“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发展高峰论坛”召开,论坛指出应高度凝聚地方高校发展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为适应产业发展而提出的新的教育改革,是未来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保障,能够有效改变目前高校工程教育现状,为适应我国新型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创新人才。目前我国正朝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转型,这就需要培养能适应新产业的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工程人才,从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培养高等工程人才的转变。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多年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的经验与新工科的内涵,提出对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现将思考总结如下。

一、普通电气专业人才培养

电气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已经具有了比较成熟且模式固定的培养方式,就专业骨干课程为例,通常是以第一、第二学年进行通识基础课学习,第三学年度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第四学年度对开展专业课及毕业论文的设计。传统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依托完备的教学体系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以课程知识为中心、学生掌握为目的。然而在全面展开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存在知识结构简单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的弊端,很难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声道授课,简单、枯燥的形式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考核机制的单一,过度重视卷面成绩,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新工科背景下课堂改革应以学生作为主体,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成为符合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新工科背景下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应与产业发展需求密不可分和相互支撑。只有培养出既掌握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才能在未来国际市场新技术和新产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与传统行业完成相互融合,尤其是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迎来了“互联网+”“工业4.0”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智能电网、数字工厂、电子商务、生物信息、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发展。传统和相对单一的技术创新正转化为具有商业模式的设计、制造、流通、消费等全面式的技术创新。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是實践能力,并具有研发核心技术、组织管理等素养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在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知识传授与技术创造的紧密结合,应注重技术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的紧密结合,使工程技术人才充分全面地理解社会产业的需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发展形势转变的背景下,应充分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首先要将人才的培养定位在创新层面,注重具有工程意识的技术人才,为未来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其次是人才的培养质量。合格的具备工程素养的人才应具备多维知识与能力结构,能够满足未来产业发展在技术运用、创新等方面的需求。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涉及专业知识、创造意识、创新思维等多方面,同时还要求具备整合与开发、团队合作、组织领导、相互交流和终身学习等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开拓进取创新能力的人才势在必行。

三、新工科背景下交叉开放的创新人才培养

现有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会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应充分地发挥专业基础知识支撑作用,并与多学科相互交叉结合,形成专业开放状态。为改变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现状,加快创新人才培养进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其一,开放课程。精减专业核心课程,优化课程内容,同时辅助开设多学科课程,在专业知识中融入新知识要点和技术要点。改革专业知识结构设计,制定跨学科课程融入机制,借助网络信息手段扩展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辅修,打破传统单一专业学习,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多学科交叉课程群,扩大辅修课程覆盖面。其二,开放环节。努力实现开放课堂以外所有环节,特别是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互动环节,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培养模式。多学科不同专业的跨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实现工程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其三,融合要素。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创新和创业要素的融合。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融合,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融入课程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拓展发展空间。其四,多维时空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全方位思考、实践。从时间节点上看,本科阶段界于基础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过渡的作用;从空间节点上看,本科阶段处于理论联系实际阶段,是将课堂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中的重要时期,是实现产学合作和科教融合的过程;从内涵角度上看,倡导“开放、合作、创新”的指导理念,实行“全人教育”,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从“工学交替”向“工学交融”的转变,是科技信息、市场和社会需求、专业知识的集成体现,是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和社会使命感人才教学模式重要效果体现。

四、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

篇2

前言

淮浙煤电公司顾北煤矿矿井设计年产量4.0MT,建井工期28个月,要求2007年7月1日投产,静态投资12亿元。中央回风井是矿井建设主要矛盾线上的关键工程,又是临时改绞工程,顾北建设项目部要求井筒务必于2005年3月1日前正式开工,在中煤五建三处、安徽煤田地质三队、中煤河北四处、华夏监理公司、中煤合肥设计研究院、顾北矿井建设项目部的共同努力下,顾北风井井筒掘砌工程于2005年2月5日正式开工(提前23天),经过项目部和施工单位河北四处265天(比合同工期提前23天)的艰苦奋斗,风井井筒于2005年10月27日到底,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到底的目标。

1 风井井筒工程施工概况

1.1 地质水文情况

1.1.1 地层及其特点

风井井筒位于顾桥勘探区八线、九线之间,井口标高25.6m,井筒实际施工深度为682.95m,岩性以松散的砂、粘土及砂质粘土为主,在井深300m以下岩性主要以粘土为主,粘土含量85.3%,在井深373.6~419.2m见厚为45.60m粘土层,粘土具有吸水膨胀。在新生界底部见一层2.65m厚的细砂,该层含有大量成窝状的砾石。新生界地层与下伏二叠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1.1.2 构造

总体来讲,井筒附近地层平缓,倾角3~7°,地层走向趋势稳定,为南北向,煤岩层发育正常,13-1煤底板花斑泥岩标志层明显,未见断层,地质构造简单,在井深620.70~642.60m处,岩体受力明显,高角度裂隙及滑面极发育,但未造成层位错动。

1.1.3 煤层

风井见煤6层次,主要为13-1煤、11-2煤及9-2煤三层,煤层的厚度、结构、层位正常。

1.1.4 风化带特征

风井井筒风化带起止深度465.95~490.56m,发育厚度为24.61m,接触面为风化泥岩,接下来为风化细粉砂岩、花斑泥岩及风化粉砂岩,以风化花斑泥岩为主,占65%。虽然岩体的完整性较好,但其强度整体性较低。

1.1.5 瓦斯

井筒过13-1煤、13-1下煤、11-2煤和9-2煤时,均采取“四位一体”综合防治突措施,经测压及对所取的瓦斯吸附与突出指标样分析,13-1煤、13-1下煤及9-2煤层无突出危险性,11-2煤具有突出危险性。

1.1.6 涌水情况

由于井筒施工前对各含水层及风化带进行地面预注浆,因此在井筒施工过程中,仅在井筒过11-2煤顶板砂岩时,出现少量淋水及累深580m处井壁有一出水点,水量为1.1m3/h。

1.2 井筒设计情况

1.2.1 风井冻结情况

风井冻结采用三圈冻结孔,设计总工程量55676米,设计钻孔119个,其中冻结孔112个,水文孔3个,测温孔4个。内圈孔:18个,钻孔深度465米,孔间距2.374米,布孔直径13.6米。中圈孔:48个,采用深浅孔间隔布置,钻孔深度:深孔502米;浅孔470米,孔间距1.23米,布孔直径18.8米。外圈孔:46个,钻孔深度465米,孔间距1.707米,布孔直径25.0米。水文孔:3个,深度分别为:85米、225米、350米。测温孔:4个,2个深度464米,2个深度500米。冻结壁预计交圈时间82天,达到试挖条件冻结时间90天。

1.2.2 风井井筒主要设计概况

风井井筒设计净直径Φ7.0m,设计深度为682.6m。表土段497m采用冻结法施工;表土段井壁采用双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护,外壁随井筒深度壁厚分别为450mm、600mm、800mm、950mm,内壁分别为500mm、750mm、1000mm。钢筋型号随深度增加由Φ16mm至Φ28mm,壁基为整体浇筑壁厚1950mm,三层钢筋。支撑圈壁厚800mm,双层钢筋。基岩段185.6m采用钻爆法施工。壁厚450mm标号C30素混凝土支护,在与硐室连接部进行井筒加固壁厚为500mm。井壁最大厚度为1950mm。设计标高在-44.4m、-144.4m、-254.4m、-349.4m、-459.4m处内壁周围均匀布置4根注浆管,在内壁成井后,完全解冻前进行壁间注浆。

1.2.3 风井井筒质量按《煤矿井巷工程质量评定标准》中优良等级要求进行施工。

2 风井井筒工程进展和完成情况

风井掘砌工程于2005年2月5日正式开工,表土段施工于6月22日结束;6月23日开始套内壁,并于8月8日结束;经过工序转换8月12日正式进入基岩段施工至2005年10月28日到底,从正式开挖至井筒到底历时265天,完成表土段外壁掘砌485m;壁基及支撑圈12m;套内壁480.8m;基岩段掘砌185.6m。表土段最高月进尺120m,综合月进尺83m/月。

井筒于2005年1月试挖16m风道口,至2005年10月完成基岩段76m,上风道口2m,合计井筒工作量3576.0984万元,相关硐室工作量80万元。

3 井筒施工期间安全情况

风井井筒掘砌工程从施工队伍进场开始至井筒到底,仅在2005年3月由于井壁片帮发生了一起轻伤事故外,在整个井筒施工期间未发生其他轻伤以上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

4 风井井筒工程质量情况

中央回风井井筒自正式开挖到竣工,承建单位中煤河北四处严守招标承诺、严格按照优质工程标准组织施工,施工中严把工序质量,做到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施工,把不合格工程隐患消灭在施工过程中,同时认真做好自测自检工作。井筒工程量682.6m经项目部相关部室联合月度验收评定结果38.8m合格,643.8m优良,工程优良品率94.3%。表土段497m竖直程度测量,整体验收已完成,井筒整体验收质量评定为优良。

5 工作经验与不足

5.1 经验

(1)利用冻结水文孔冒水后,施工大断面风道口为正式开挖后实现快速掘砌创造了条件,赢得了宝贵时间,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技术上创新的范例。

(2)采用冻结温度场信息化指导施工,利用冻结壁发展信息,充分了解冻结壁发展情况。使掘进尽量挖塘心,为加快施工进度提供了技术保证。

(3)冻结单位、凿井单位密切配合,监理单位严格把关,建设方充分履行服务职能,及时平衡施工中的问题,是顾北矿井风井井筒掘砌工程取得好成绩的基本保障。

(4)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劳动竞赛办法,有奖有罚,充分调动了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

(5)施工单位施工严密组织,质量严格要求,在监理单位严格把关,建设方服务监督下,紧紧抓住每一个分项的施工,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5.2不足

篇3

1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建筑工程管理是指在有限时间和资源条件下,管理人员充分运用管理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组织、协调、控制,从而顺利完成建筑工程的建设施工。通过合理的组织,建筑工程管理能够实现合理的分工、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降低建筑施工的成本,并且节省大量的时间,进而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筑行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筑工程管理将越来越受到建筑企业的重视。

新时期背景下,建筑行业几乎能够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来合理地调配这些因素。另外,建筑工程管理必须与时代的发展共同进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新的市场需求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因此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虽然建筑工程管理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新时期背景下,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在我国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建筑工程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多种岗位、甚至多个行业的工作,其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需要很多法律法规的规范。否则,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便犹如一盘散沙,不仅不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效率,还有可能由于各个方面不合理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而造成施工工期的延迟或者利益的纠纷。

2.2缺乏专业人才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综合型管理工作,这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他们需要掌握管理、经济、建筑工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这些专业知识的掌握,有助于管理人员发现建筑工程的问题,进而很好的界定问题、解决问题。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行业出现严重的人才脱节。对于一些老员工,他们习惯了传统施工管理方式,认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2.3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不强

由于适应了长期的粗放式的建筑工程管理管理方式,很多企业以及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由于得不到重视,企业内部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由于缺乏资金等,很难有效的开展。

3 发展建议

3.1完善建筑工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与建筑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造成很多工程管理中出现的纠纷问题无法可依的现象。因此,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建筑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另外,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我们不仅要形成全国统一的建筑工程法律、法规体系,也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状况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自身优势。

3.2培养高素质专业建筑工程管理人才

建筑公司、高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都应该注意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筑工程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人才教育模式。我们应该积极克服这个难题,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满足社会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综合发展的人才。他们需要掌握管理、经济、法律领域的相关的知识,需要有一定的工科背景,能够应对工地上的一些工程问题。此外,在新时期,一些新的科学技术也逐渐被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因此,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而言,他们要想胜任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新技术。当今时代,新技术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这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这些改变,同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尖端科技,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此外,对于公司已有的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组织定期的培训。公司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员工进行科学的培训。使管理人员能够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的知识。

3.3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

世界上的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被继承和发展,到目前已经相当成熟。有效的利用这些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例如,项目管理承包模式(PMC)、项目管理服务模式(PM)等,这些模式能够进行合理的分工,把建筑工程中涉及到的招标、设计、采购、施工等进行合理的安排,使整个项目运营成本尽可能降低。

另外,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发展是建立在国外不同的经济发展体制之上的。因此,在建筑市场化率、投融资主体方面都有很多不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与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的经济发展制度不同。因此,如果将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未加改进的应用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时,应该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学习中逐渐形成自身的建筑工程管理经验和优势。

3.4运用当前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发展要紧密结合当前科学发展技术,比如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管理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综合人力、财力、物力的统筹管理,同时也能时时监督工程的进度,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少的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获得最大的收益。

3.5要勇于创新

首先是技术上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应该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例如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然后根据建筑工程管理的自身特点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使得技术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另外,建筑工程管理也要充分结合科学管理技术,如动态规划、智能优化算法等,一方面这些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可以推动建筑工程管理的进步,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与建筑工程的结合可以实现新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另外是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企业战略层面的比较全面的创新。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形成强有力凝聚力,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克服困难、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因此,在企业文化层面上的创新能够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可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等。另外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助于企业与时俱进、基业常青。企业的连续发展能够促使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发展形成独特的体系,从而获得比较系统的发展。

4 总结

新时期背景下,建筑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在我国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发展模式。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己的优势。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10-02

通过《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情境教学实践,从典型任务的分析到学习领域向行动领域的转化直至学习情境的设置到最后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发思考,主要通过两大方面来说明,一个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体系开发的环节;另一方面是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所呈现的优势。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环节

(一)课程定位

《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主要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核心是指该课程在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所起到关键性作用,汽车电器课程的学习要以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文化等前修课程为基础,通过汽车电器的学习可以对前修课程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和深化,同时该课程对后续课程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如汽车发动机电控、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践。所以说该课程与前后续课程共同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我们结合职业能力培养设定课程目标,其中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主要指通过汽车电器各系统的学习应掌握相应的组成与功用、工作原理、电路图识别、检测维修与调试及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制定维修计划的能力、电路图识读能力、各系统故障检修能力、维修质量检验能力、汽车维护与保养能力;方法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安全防护能力及成本控制能力;社会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资料搜集与运用能力及改善能力。通过汽车电器各系统的学习过程达到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最终达到课程培养目标。

(三)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基本思路是从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我们将课程内容情境化并以故障现象为载体设计实施教学情境,把课程内容五大系统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照明与信号系统、仪表与报警系统及辅助系统,通过十个教学情境(见表1)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课程目标。

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习情境的形式描述职业工作,同时确定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教学先后顺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是教学的咨询者和主持者。

(四)课程设计

学习情境的载体设计,要体现出基于职业岗位的真实再现,要与职业岗位对接,要源于真实,高于真实。课程开发的目的不单是对专业工作的吸收,而是基于专业工作,有逻辑性、结构性、清楚的工作过程的提取,即将真实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实施,使学生自觉学习与练习,获取知识与技能,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自学等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行动导向的课程结构,使课程具体化和有形化,教学情境在一体化实训场地实施,体现出课程设计的实践性。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是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价、总结等六步工作法开展教学情境的实施,注重工作系统化、完整化。

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根据需要,部分教学情境安排在企业实施,由企业人员指导,体现出课程设计的开放性。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特别是对于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对于《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将部分教学情境安排在企业进行,由企业人员指导和评价,实现了教学场所由学校向企业迁移,体现出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与本课程过去传统教学体系的不同

1.课程编排体系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是从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程序入手,划分不同的行动领域,对具体的职业行为而言情境教学编排的内容是完整,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技能性。而过去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内容编排,一般都是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安排在不同学期,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是对于将来从事的职业行为而言却不完整。这就导致学生毕业后职业行为较差,企业不得不对其进行上岗培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课程内容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可以紧密联系目标工作岗位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从而能够全面有效地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完成进入职业岗位前的角色转换工作。过去传统教学体系由于过度强调和重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相当薄弱,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本意和宗旨。

3.课程的传授方式不同。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师不再是施教的主体,更多时候是学生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过去的传统教学是教师用心地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认真地复制知识,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同时还抑制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4.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追求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职业能力的提高。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所以评价标准不是对与错,而是好或更好。传统教学体系课程评价标准是固定的两种可能,要么对要么错,注重结果的评价而不是过程的评价,考核的重点是知识而不是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篇5

中图分类号: U468 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简介

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东至安宁庄东路,西至毛纺厂西路,南至清河北路,北至清河北二路。地上由8栋高层住宅楼,1栋独立底商及配套底商组成,建筑面积14.01万m2,地下两层,为设备用房、机动车库、自行车库、管理用房、库房及人防用房,建筑面积6.34万m2,地块总建筑面积20.35万m2。居住户数694户,停车数1100辆(全部地下停车),大概为两户3辆的标准。

总平面图见下:

2.地下车库设计

1.设计标准的确定

车位尺寸:车位按停小型车考虑,按规范《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中规定,一个车位的尺寸为2.4m(宽)X5.3m(长)。

行车通道:停车按垂直后退方式,按规范《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中规定,通道最小宽度为5.5米,最小转弯半径6米,最小净高2.2米。

轴网尺寸:采用8.1mX8.1m轴网布置,柱尺寸0.7mX0.7m。

搬家车尺寸:这个尺寸咨询了业主物业管理部门,可以按轻型车考虑,按规范《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中规定,最小转弯半径6.5米,最小净高2.8米。考虑到设备、标识等设施,净高确定为3米。

搬家车路由:与业主物业管理部门讨论确定,小区的三个汽车坡道出入口均考虑搬家车入库,搬家车仅在地下一层停留,且仅允许停在入单元大堂(地下也设了入单元大堂)门外附近。不需要搬家车经过的路径,净高满足规范要求的2.2米即可。

2.平面设计优化

有了设计标准就可以优化车库设计方案,下图是优化前后的对比:

地下一层平面(优化前)

建筑面积:21827.64m2,停车数:532辆,平均41m2/辆

地下一层平面(优化后)

建筑面积:20872.64m2,停车数:531辆,平均39.3m2/辆

红色表示可减少的建筑面积,计955 m2,绿色表示搬家车路由。

地下二层平面(优化前)

建筑面积:20639.47m2,停车数:543辆,平均38m2/辆

地下二层平面(优化后)

建筑面积:22361.7m2,停车数:569辆,平均39.3m2/辆

红色表示可减少的建筑面积,计989 m2,蓝色表示增加的面积,计2981m2

综上,优化后,地下总建筑面积增加767.23m2,但停车数增加了25辆,经济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并且停车面积利用更加合理、经济。

3.管线综合及层高优化

地下一层层高的确定:

上面提到的设计标准净高要求3米,结构形式采用板柱结构,并与设备专业进行管线综合设计,成果见下图:

层高3.9m,内含结构板厚占0.45m,设备管道占0.45m(排风管单层的高度),搬家车净高3m。

地下二层层高的确定:

同样的办法,管线综合成果见下图:

层高3.55m,内含上层垫层0.05m,结构板厚占0.35m,设备管道占0.7m(考虑风管与水、电专业两两交叉翻弯的空间),车道净高2.45m。

篇6

[

关键词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86-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计划资助项目“高级访问工程师” (编号:FG13①的科研成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 16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还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在国家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多家电子企业合作建立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战实训环境,建设以校企“混编师资团队”为主体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积极探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经过近五年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在实训环境、师资队伍、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无线电技术等电子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 陶在学院“新四块”课程体系中属于岗位能力课程。课程依据电子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专业所面向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课程以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依据企业调研、行业发展需要并参照“无线电装接工”的国家职业标准,实践操作从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获得,注重操作规范、装配技巧和检测流程,充分展现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等特点。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承担各类电子产品的装配、生产工艺和管理的工作任务,同时通过电子生产与管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理念。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人才需求零距离。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1.引企人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自2009年起,学院与南京新联电讯仪器有限公司、南京泰之联无线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调整原有的焊接装配实训室、调试与检验实训室和维修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实训要求设立了产品装配生产车间、产品调试维修车间、仓库、管理办公室,由公司出资装修和营造企业氛围。

同时,企业提供了频谱分析仪、逻辑分析仪、扫频仪、失真度测试仪,数字存储示波器、高频信号发生器、频率计等电子测量调试仪器设备59台套,总价值约320万元。“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承担学院的教学任务,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还要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同时, “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专任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每年安排2-3名专任教师到“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践,截止目前已经有14名教师在“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企业实践,专业教师在“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学习了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同时在基地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实训任务,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引企人教,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根据“电子产品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学院派出H名专职实训教师、2-3名企业实践专任教师、1名管理人员,企业派出1名副总工艺师、3名助理工艺师、3名工艺员、1名助理工艺员、2名检验人员、2名管理人员、3名生产辅助人员,形成了一支20多名教师和企业人员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 闽混编师资团队构成后,校企联合对混编师资团队进行培训,提升专任教师在实际生产流水线上的时间指导能力,提高企业技师,工程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

在课程教学中,企业工程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装配工艺、调试工艺、测量与维修的工程实训等实战教学,校内教师主要负责基本装配焊接技术、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常用焊接工具的使用等基础教学,两种师资根据各自优势,通过实训项目相互结合,协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并实施教学。通过深入南京新联电子、泰之联、爱立信、三宝科技等企业,与公司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访谈以及毕业生问卷调查,明确了电子制造类岗位对学生电子产品生产技能的要求,并确定了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教材的建设,通过与企业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企业真实典型产品(如数传电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数器、无线信号屏蔽器等仪器设备)为载体,选取满足工程性、实战性实训要求的项目内容,将企业生产工艺及管理、调试测试知识融人教材,撰写校企合作教材。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实训类课程,总学时为56课时,实训2周。课程教学第1周安排在校内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主要进行电子产品装配技能的基础训练,第2周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学习及以企业真实产品(如数传电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计数器,无线信号屏蔽器等)为载体的生产工艺、调试工艺、测量与维修的工程实战训练。

4.校企共评,完善课程考核机制。课程考核改变以往学校教师作为单一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考核机制,形成校内教师考核和企业工程师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问根据实训环节,按项目完成情况、操作规范性分别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在不同实训环节进行评分,制定合适的校企合作考核方案,并通过2年的实施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考核比例的分配和考核指标的细化。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考核按阶段进行,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考核。第,周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实训的基础能力考核,占50%。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训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平时表现占5%,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考核占20%,焊接质量考核占加%;实习报告占5%。第2周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的综合能力考核,占50%。由企业工程师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给出。其中,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占10%,安全文明生产占5%,装配工艺文件制作占5%,装配工艺过程占15%,规范操作占10%,交验合格率占5%。

篇7

关键词:

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自动化

0引言

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科学应用,能有效提高电气工程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只有充分重视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通过加强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下,就能为电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1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应用背景和特征

1.1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应用背景

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一些新型的技术不断涌现,对电气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从整体上提高电气工程的生产力水平。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这一技术应用下能对人类思想进行模拟,可实现自动化的控制操作[1]。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从而展现出精密的传感和定位技术,智能机器人当中对智能化技术应用对操作人员的操作环境能大大优化,对设备的使用性能也能有效提升。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下,对电气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实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目标,就能从整体上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生产水平。

1.2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应用特征

电气工程自动化当中对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有着诸多的优势特征体现,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能对传统系统控制流程进行简化,这样就大大提升了电气工程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对电气工程系统的安全稳定性能得到有效控制,对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能得意有效提升,使得操作系统变得简单化,这对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再者,电气工程自动化当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电气工程自动化能进一步的完善,这样就能加强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2]。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技术应用能实现人工智能目标,这样在对电气工程系统的运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就比较强,对系统的控制效率能有效提高。这样就能减少系统发生故障的次数。

2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具体应用及发展趋势

2.1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具体应用

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当中,由于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相对比较复杂化,这样就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在系统的运行前,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对故障的诊断以及检测等方面就有着很大难度。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对电气工程系统的运行实时性的进行监控以及诊断,在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变压器当中渗漏分解气体,就可对其故障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从而找到故障点[3]。结合故障点找到故障的原因,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减少故障维修的时间,对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能有效保障。电气工程设备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对设备进行优化,提高电气设备的运行水平。在电气设备的设计研究方面,能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而传统的方式对电气设备的研究设计周期比较长,效率也不能有效提高,对电气设备设计人员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智能技术的应用下,就能解决传统电气设备中的诸多难题。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能大大缩短电气设备设计的时间,在设计的质量上也能有效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中CAD技术的应用,对电气设备的质量就能有效保证[4]。电气设备优化设计中,比较常用的就是遗传算法,在这一方法的应用下,对设计的整体效率水平就能提高。对设备的远程监控以及减少系统运行当中的材料损耗,从而达到设备优化的目标。智能化技术中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要,在电气工程的实际运作当中,会受到诸多层面的因素影响,使得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下,对电气工程故障分析后,故障诊断效率比较快,能及时找到故障点,也能大大缩小故障影响的范围。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运作安全性能有效加强,从而提高了整体企业经济效益。

2.2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升级,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向着集成化的目标实现。通过高度集成化CPUGISC芯片以及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等运用,就能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数控系统软硬件系统运行速度,在集成度上能大大提高。通过对LED显示技术的应用,对电气自动化显示器性能也能大大提高。集成化的目标实现,使得相应的设备生产成本也能大大降低,在产品的使用性能上能有效提升。另外,电气共车行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会逐渐向模块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在模块化的发展方向上,主要就是结合功能要求,能把基本模块以及通信模块实现系列化的生产,这样就能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5]。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对电气工程智能化的整体水平就能有效提升,从而保障了整体系统的运行效率。

3结语

总之,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发展,要以实际的工程生产需要为基础,在对智能化的技术应用层面加强重视,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加强重视,才能保障电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希望能通过此次对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6(03).

[2]农高海,吴再群.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5).

[3]何美琼.试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江西建材,2015(11).

篇8

1引言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迎来了良好的发展趋势。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是给行业建设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为了充分利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需要掌握相应的技术特点,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推广方案,促进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和特征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涉及到诸多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设备的联系密不可分,因此具备多种优势。首先,该技术的实施效果十分可靠,在技术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技术应用已经达到稳定的程度,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在各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体现自身的应用价值。例如,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能够促进电力系统正常高效地运作,从而实现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保障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有序。这无疑减轻了电力系统维护人员的负担,优化了整个维护过程,对于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而言具有积极意义。此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还能够检测到系统中的异常现象,一旦系统运行过程出现故障,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维修人员及时定位故障发生位置,提高了维修效率,降低异常情况造成了损失,也节省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特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高度的集中控制性。电气工程系统在发挥作用时,涉及到的各种设备和装置处于较为集中的位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方便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尽量提高技术的实施效率。此外,这一设计也为集中监控提供了可能性,对于系统运行的高效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监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面提升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借助相关设备,例如计算机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还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在此背景下,技术人员不用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够对电气设备进行控制管理,灵活地进行日常维护工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现状及技术在生活中应用体现

篇9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代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各种电力工程的广泛应用,特别在人们生活现代化、国民经济发展高速化的背景下,电力工程更显现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成为人们、社会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当前电气工程在建筑施工中位置逐步突出,创造出的价值、功能正日益明显,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特别在人们追求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电气工程对人们需要的差异化和复杂性有着更加重要的价值,人们对电气工程的追求,建筑行业对电气工程的应用正在不断深化和提升。电气工程不但关系到建筑的整体功能,而且还对整体建筑过程的造价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控制建筑工程总体的成本,就必须对电气工程的各项过程采用更加有效的预算管理,形成电气工程施工的科学预算控制,在降低电气工程造价的同时,确保电气工程对整个建筑施工价值和功能。电气施工预算是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和关键,应该在做好电气工程施工准备过程中对施工图纸识读、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应用电气工程施工机械和设备、电气工程材料价格控制等环节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电气施工预算的科学管理措施,进而达到在控制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成本,提升建筑电气工程预算管理的质量,高品质地完成电气工程的施工工作。

1、电气施工图纸的识读

应该将电气工程的图纸进行有效识读,将图纸的内容进来以简洁、抽象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科学计算确定电气施工的预算关键和细节,实现科学的预算控制。

2、准确计算电气工程的工程量

2.1计算电气工程图纸中不明确的工程量

电气工程施工图纸往往没有直接和真正反映电气工程真实的工程量,这就要求电气工程造价人员一定要建立系统调试的概念,明确对于相关标准条文对于调试系统的划分说明。工程量的计算要对图纸材料表、设计说明进行有效解读,找到隐藏的电气施工工程量。电气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电气部分的基础技术知识,手提高电气工程造价的准确性。

2.2加强电气施工预算与施工人员的沟通

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工程设计变更的具体情况,使造价值能够更好的反映工程实际情况,提高造电气施工造价的准确度,以便制定电气施工预算的管理措施。

2.3发挥材料设备表的重要作用

编制电气施工预算材料设备表的过程中应该对线缆、配管量有一定的余量,而对于灯具、开关量、配电箱的数量则应该力争做到准确、无误。

3、合理应用电气工程施工材料和设备

熟练区分电气工程施工机械和材料,由于电气工程中材料和设备的种类众多,价值比重大,特别是各种电力变压器、互感器、调压器、感应移相器、电抗器、高压断路器、高压熔断器、稳压器、电源调整器、高压隔离开关、装置式空气开关、电力电容器、蓄电池、磁力起动器、交直流报警器、成套供应的箱、盘、柜、屏及其随设备带来的母线和支持瓷瓶均为设备。而各种电缆、电线、母线、管材、型钢、桥架、梯架、槽盒、立柱、托臂、灯具及其开关、插座、按钮等均为材料。此外,刀型开关、保险器、杆上避雷器、各种避雷针、各种电扇、铁壳开关、电铃、照明配电箱等小型电器,各种绝缘子、金具、电线杆、铁塔、各种支架等金属构件均为材料。电气工程施工机械有张线设备、动力设备、运输设备。电气工程施工设备和材料是制定电气施工预算管理的基础,应该控制其应用和使用,以便在确保电气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将电气施工预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4、掌握电气工程材料的价格

材料费用大约是电气施工费用的2/3,可见设备和材料的价格对整个电气工程造价的影响重大。由于市场上,建筑设备、材料型号不一,品牌繁多,各生产厂商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从而导致了同种型号材料价格差距交大,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市场。具体要求造价人员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应当认真了解材料的价格信息,及时收集有关价格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预算价格真实可靠,才能提高工程造价值的准确性。准确编制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预算既是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造价人员的基本工作要求。也是进行造价控制,提高投资效益的要求,如果工程造价人员不能保证造价的准确性,工程造价人员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做好电气工程施工图预算工作,就是要求工程造价人员熟悉电气专业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要掌握造价业务知识,不断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清单规范,达到合理控制电气施工的预算。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电气工程包括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弱点系统、动力配线系统等众多部分,是建筑形成设计功能的重要物质和系统基础,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电气工程对于建筑的价值和作用正在逐步显现,电气工程占比建筑整体投资的比例也逐步升高。应该利用加强电气施工预算管理对电气工程的控制,这不但对于建筑整体施工造价控制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有利于电气工程施工企业取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价格优势,形成电气工程的重要管理和控制方式。应该在电气工程施工准备过程中做好施工图纸识读、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应用电气工程施工机械和设备、掌握电气工程材料价格等环节的管理工作,提升电气施工预算管理的水平,为电气工程的集约化施工,确保电气工程质量,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东飞,刘晓锋.浅议如何提高电气单位工程预算的准确性[J].华章.2010(12)

[2]黄琛.浅谈电气安装预算编制电动化系统的实现[J].中国住宅设施.2011(01)

篇10

引言

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成为反映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当下,注重良好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是非常必要的。但从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来看,电气工程自动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良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对此,应当从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现状出发,分析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前景,从而有计划的、有针对的调整和优化电气工程自动化。

1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传统电气工程的生产效率已经不能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受到人们青睐,并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当中。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

1.1 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融合了信息技术

目前我国所应用的电气工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而这一目的的实现是依赖多项科学技术整合而成,比如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重要技术之一,其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的巨大数据库存储进行全面化、自动化管理,例如将其应用到企业中,可以自动化的收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数据,为企业做出战略决策提供帮助。但由于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使其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应用并不是非常完善,因此计算机网络信息传送的实时性不佳,导致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远程管理水平不高。因此,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需要优化和调整。

图1 融合信息技术的电气工程自动化

1.2 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融合了软件技术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本质是实现电气工程的智能化运转。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融合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来创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精准语言,并规范设计其应用程序,使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接到指令后,可以自动的、智能的进行运作,完成指令要求。但目前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融合的软件技术,并没有实现人、机器设备、计算机在统一指令下互动、互作模式,这就要求科学技术人员在这一方面上予以调整和处理,以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

1.3 电气工程自动化与分散控制系统相结合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实现,还需要与分散控制系统有效结合,促使电气工程可以有效的协调整个工业生产或日常生活,使其形成不同形式的生产、生活活动,从而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目前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与分散控制系统的结合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可以通过模拟数字来控制电子仪器、电气设备,使其有效运作,逐步完成控制目标。但因为所使用的电子仪器装置比较复杂,使用的电气设备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与分散控制系统控制电子仪器装置或电气设备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致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效果不佳。因此,加强分散控制系统处理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2 电气工程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2.1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成本高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有效应用,需要多种科学技术作支撑,并且采用质量高、功能强、性能佳的电气设备及其他设备,这必然会造成电气工程自动化成本增加。而之所以说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设计成本高,是因为在利用科学技术及设备来规划设计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聘用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支持,还要采用专业知识强、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经验丰富、设计能力佳的设计人员系统的进行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最后要聘请相关专家对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这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需要支付较多的人工费。

2.2 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效率低

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并未得到充分应用,导致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难以有效处理实际工作,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效率低。另一方面是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结构设置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导致电气工程自动化运行效率同样受到影响。

3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电气工程自动化应朝着以下方面发展。

3.1 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电气工程自动化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良好发展。但要想使电气工程自动化可以切实有效的应用,则需要针对当前电气工程自动化现状,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研究相关技术,推出新型技术,将其规范、合理的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中,使其得到创新,为规范和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创造条件,以使电气工程自动化在生产、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

3.2 加强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标准程度

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标准的应用,可以将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切实有效的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而对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标准程度提高,则是对电气工程自动化设计、测试、试行、调试、维护、运行等方面都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电气工程自动化从设计到实施都非常标准,如此必然会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运行效果。

3.3 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节能水平

在我国政府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当下,电气工程自动化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应当认真贯彻节能环保理念。因此,在优化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之际,注意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规范、合理的应用节能技术,如选用节能型变压器、低能耗的照明设备等,从而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节能水平,促使电气工程自动化朝着节能化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在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当下,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现状并不是非常良好,其还存在设计成本高、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运用与实际要求不符。对此,笔者建议通过加强新技术的研发、节能技术的应用、标准化的设置等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发展,为使电气工程自动化可以智能化、节能化、标准化、先进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