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9 15:19: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党的十明确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我们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践行要求。然而,当今德育课程发展与创新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审视德育课教学大纲、文件和德育教材以及评价体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解决的对策对于当今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和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时代必然性
(一)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出现价值困扰、价值混乱及原因
当代少数大中小学的学生价值观出现混乱、困扰,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1.传统文化和西方观念的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观念仍然渗透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对大中小学学生的渗透,信仰受到动摇,社会思想文化问题丛生,道德下滑的现象严重,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价值观在培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上不合理,脱离学生实际,没有层次性
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只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较少根据学生的思想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的差别进行分层对待,这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削减了,还妨碍了学生个性化和主体性的发展和发挥。同时,德育培育内容和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
不少父母在孩子面前做出不诚信的行为,轻视孩子的社会道德教育,进而影响了子女诚实守信品质的养成。家庭的过分溺爱容易使子女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孩子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对他人冷漠,不懂得公平和平等的实际意义,不能很好地融人社会和集体的生活。
4.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还不够完善
德育课程授课的单一模式影响着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德育课程培育方法和小中大学生的接受心理还存在一定背离。很多学生感觉自己从小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离自己很遥远,没能融人到自己的生活中。社会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育不够强化。
(二)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呼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变化
当今世界呈现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必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内心世界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它又将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德育课程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把握时代的脉络,贴近时代生活。
同时,在价值多元化时代,成人世界的道德失范,网络文化对德育效应的冲击,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多元化和变幻不定等因素,迫使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必须作新的安排和调整。
2.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局限性
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我国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的“政治色彩”很强,党和政府把德育课程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同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设计大、中、小学校各阶段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情感、知识、能力等的不同,出现“小做大,大做小”现象,缺乏针对性与合理性。同时,我国德育课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在德育课目标定位上表现为远大性、过高性;同时教育内容表现为“高、空、假、全”特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实践和“活动”的重要性。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应改变德育教学大纲和相关文件的过时理念和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问题
(1)德育课程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节。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设置的德育课程的内容政治性色彩很浓,真正的德育n程内容很少。以往德育课程的内容偏向泛政治化方向发展,德育课程为宣传意识形态服务。建国以来我国德育课程价值导向总体上一元的,德育课程以强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旋律”,这是与当时一元社会的特征相适应的,大纲在目标定位方向上体现了我国思想品德教育的政治化、成人化倾向,学生的个体价值、主体性则很少获得应有的地位。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中也存在忽视学习主体需要的情况,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在设计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较多,而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少。
2.德育课程内容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存在一些背离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目前面临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急剧变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不断复杂化、多元化。传统一元社会的价值观念受到多元社会价值观念的挑战。因此,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有抵触情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被学生接受的不多,价值观异化呈蔓延趋势。
问卷调查显示,91%的教师认为,一提到德育课,就有人认为是政治教育或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以前的德育课程过多地注重社会,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个体发展功能,不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对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也存在一些不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情况,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没有很好地结合。问卷调查显示,98%的教师认为,小、中、大学德育课程相互不衔接,德育课教材和德育课教学工作不衔接、不协调。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课程内容的体系衔接不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有些甚至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问题。
(4)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缺乏多样性、艺术性和吸引力。问卷调查显示,99%的教师认为,所规定的德育课程教材及阐述的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条条框框化,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所规定的德育n程实施忽视了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只强调传授一定的德育知识,忽视了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没有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不注重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关键的核心价值观。
问卷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把德育课程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其它文化课或专业课教学,较多的突出德育课程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德育课程的思想性和育人性。同时,教学途径过于单一,且呈现封闭性、灌输性、单向性、在教学内容上缺乏创新性等特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德育课程实施没有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没有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
4.德育课程结构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没有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没有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没有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结构不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不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就没有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具体规定德育课程教学设施数量和指标体系,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数量。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减少德育课程课时应受到相应的处罚和制裁,造成实践中德育课程课时随时被删减;同时,也没有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充足稳固的时间,造成实践中德育课时时常被其他学科教学所占用。
(3)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没有明文规定德育课程师资数量,造成实践中德育课师资力量供给不足。
(二)从教材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整册排序缺乏逻辑性,无法衔接,随意性大;爱国主义教育过早插入;对秋天、冬天的讲解彼此间断,和前面的又无联系;前后内容有重复且是简单重复而不是层层递进;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从小学德育教材内容看,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小、中、大学相互不衔接;第二、德育教材和德育工作、校本课程不衔接;不协调;第三、不分年龄段,不考虑实际情况;目标和要求一味地拔高,空话多;第四、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重视知识考查;第五、管理比较混乱,缺乏切实的规划和统筹。
从组织的279份初中生调查问卷结果看出,初中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与小学《品德课》内容之间联系紧密”的选项中,选择“一般”与“比较同意”的有效百分比为50.6%,在“《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层次性”的问卷中,有效百分比只有33%。说明德育部分教材逐步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甚至有些脱离实际。德育教材内容理论太深奥,具体问题涉及的太少,为理论而理论,德育课程效果不佳。
(三)从德育评价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
1.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的德育课程评价问题
(1)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设置不科学,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不是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仅仅只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问卷调查显示,95%的教师认为,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程效果评价不合理。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只重视知识的考核,忽视了思想、行为和表现的考核,考核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2)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规定的德育课程没有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没有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没有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以往都是陈旧、滞后的德育课程评价理念,只看重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2.现实中德育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现象
(1)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德育课程评价不科学,评价观念和标准还局限于“学习、敬业、诚信、友爱”,没有贯彻“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内容。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主要侧重政治科目的分数。
(3)重绩轻效,即使是“敬业、诚信、友爱”方面,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充满成见和主观色彩。中小学德育的评价注重以“听话”、“老实”、“成绩好”作为德育评价的标准。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也只由班主任负责,难免带有片面性,对学生的评价可能“失真”,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另外,有些学生虽然在偶然犯错之后已经及时改正,但在老师的心目中,或文字记录中仍然留有过去的印记;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或在老师印象当中较好的学生即使犯错也不会得到严厉的批评,评价仍然是好的,这很有可能会埋下了犯错误的种子。
(4)评价没有具体的标准,以应付为主,损害了德育评价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少数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思想上对德育评价不够重视,持着应付的态度,评价的客观性不强。
(5)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几乎没有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结论也不能及时反馈。大中小学每学年一次的德育评价,在评价过程结束之后,某些学校也往往不给学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对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明确。同时,对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整齐划一,过于强调统一,用一个标准要求评价对象。
三、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从教学大纲及相关文件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问题的对策
1.德育课程目标要求
(1)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即德育大纲和官方文件中规定的德育课程目标要基本上涵盖或者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学习主体需要,即教学大纲和官方文件规定德育课程目标要涉及学习主体参与、交流、合作和探究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来组织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理想性的需要,更应关注其生命现实的需要。
2.德育课程内容要求
(1)德育课程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以社会价值取向为主,兼容个体价值取向,注重德育的个体发展和个体享用功能的实现。
(2)德育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即所选的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要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要达到学科知识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能力、社会问题取向相统一。
(3)德育课程内容体系要具有整体化、层次化、序列化特点,包含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要较少有断裂缺失、本末倒置、简单重复现象。
(4)德育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即包含核心价值观的德育素材的载体要具有多样性、要体现德育内容呈现的艺术性,要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
3.德育课程实施要求
(1)要注重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在传授一定的德育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要注重设置真实的情景或体验,给学生分析多元价值问题的机会,注意引导学生确定情境中的关键的核心价值观。注重体验式、探究式学习,注意把理论与活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理论教学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增强德育课程的权威性;将德育课程的理论传授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2)要注重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即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区分课程内容中的道德价值观与非道德价值观,在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注重工具性价值作用的基础上,要注重育人的目的性价值,促进学生品德与公民素质的发展。
4.德育课程结构要求
(1)要具有逻辑基础的统一性,即同一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不同单元德育素材的组织,要遵循统一的逻辑基础,按儿童、青少年生活顺序或年龄顺序组织材料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和学历层次和心理、生理变化,分层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德育大纲体系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年龄段排列,根据不同年段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采取相对衔接层次的教育。
(2)要具有知识深度的递进性,即不同年级的德育课程教材,包含同一价值观的德育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要体现递进性,低年级的内容要为高年级内容的学习服务。
(3)要具有学龄阶段的侧重性,即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课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一定倾向性,如小学阶段适度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
5.德育课程管理要求
教学设施供给要充足,即针对教学内容要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挂图、影像资料等配套设施。课时供给要充足,为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充足稳固的时间。师资力量供给充足,要匹配专门的德育教师,教授相关的学科德育课程和校本德育课程。
(二)从教材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革传统的德育课程的授课方式,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融人德育课程。
深入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领校园,影响学生。把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成精品和品牌,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形成集体自觉。从初中组问卷调查中看出,对“《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贴近您的生活实际”选择,“比较同意”和“一般”的有效百分比为35.9%;“通过开展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相关德育教育”,选择此项的有效百分比为31.5%,不选择此项的为68.5%,可见,德育的校园文化融人意义重大。
2.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德育课程理念
要注意教育内容和大中小学生的需求相适应,弘扬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大中小学生的头脑,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大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发展规律。要做到教育方式方法与大中小学生相适应,符合大中小学生的特征和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尽量接近大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点和接受规律,采用大中小学生喜闻乐见,易接受的方式和途径,把握大中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
3.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调整德育教材的内容,运用合理的逻辑关系重新编排德育教材
根据学生年龄增长的特点设计教材内容,比如,小学教材按照学生生理、自己、家人、学校、家乡、社区、国家、世界、环境、四季更替、社会规范等顺序,从近到远、从浅人深,循序编排教材。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小学教材以活动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五六年级教材适当增加辨别是非案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便考核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认知能力。
4.积极推行家校联盟,共同感化学生
家庭教育永远是支持、巩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重要力量,成立家委会、开展对家长的培训、家校的沟通,实现家校教育的同步或互补。
5.从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出发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以生命教育为例,它包括了: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幸福教育、健康教育、珍惜时间教育、自信教育、友谊教育、合作教育、诚信教育、青春期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生存教育、消费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敬畏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等等,其中每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成都是在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从本校实际出发选择性地开发一些德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学生的内化。
(三)从评价体系看,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及教材体系的问题的对策
1.改进德育大纲及相P文件德育课程评价要求
(1)德育课程评价制度要设置较科学,即品德发展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价值观发展的内容,要作为学校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被测试,而不仅仅是德育学科知识的测试。
(2)要引入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即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的阶段性目标,培养其对社会交往中的价值观问题的丰富理解和评价,关注其有德性的自治行为的形成。
2.改革现有不合理大中小学生的德育评价体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时改进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和考核,评价不能以卷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综合评价。
1、小学的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再有小学的科学课包涵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它包含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等。小学科学也与小学语文、数学等等重要的课程组成了完整的结构,同时这些课程也为中学要学的知识打下了基础。所以说在小学时候就学好科学课是十分重要的。
2、由于大多数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对于许多的事物都具有新鲜感,所以老师必须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健康知识。尤其是卫生保健发面的知识,例如该怎样保护眼睛;怎样通过加强锻炼保护身体等等。向学生传播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科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小学的时候学习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好的基础。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在生活中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去对待事物的变化,必须要具备一定科学知识。例如,能够知道蛇的一些基本属性;同时也要具有一定天文知识,能够在夜空中找到星座;学生也要正确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具有科学知识,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正确的观念,很好的了解周围世界。
二、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解析
1、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现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虽然现在许多地方在努力设置专业的科学老师,以确保队伍的专业性。但是现在科学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这样就直接的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建立起一个专业队伍是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2、现在许多的小学实验室设备差。实验教学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少的学校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其配套设备并不能满足老师在上课时候的需求,具调查,大概有73%的老师说设备不够;有65%的老师反应实验条件较差;有55%的老师反应现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较差;还有5%的老师认为应该设备应该和教材上的知识配套。从以上就可以看出,由于教学设备不配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科学的课程的发展。所以学校必须要对此加大力度,保证实验设备的充足性。
3、现在科学在小学教学中不够重视。现在许多的学校并不重视科学的教学,认为其太深奥,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能够理解。许多学校只是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所以导致了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严重的阻碍了科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发展。
4、科目的不平衡性。现在许多的学校多课程的安排并不科学,更侧重于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教学,而对于科学课只是仅仅每周两三节课。这样不科学的安排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不重视,他们会认为科学课只是缓解主科课程紧凑的副科。
5、教材问题。现在许多小学的科学书上的知识涵盖或者已经超过了初中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有点难度,那就更不用说小学生了。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在小学时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这一门学科很难,就会导致学生对这一学科失去兴趣,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办法
1、学校要通过给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要通过不断的完善自身制度,给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被激发出来,通过这样的途径增加所有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学校要鼓励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学校做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并不是代表可以放任学生自己发展,老师完全不对学生进行管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对学校的声誉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小学生的年纪都是比较小的,自己又缺少持久性,一旦离开老师的引导,那么他们就会盲目的发展,甚至有极特别的同学不发展。同时对小学生养成读、写等基本功也会有不良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所以说,老师在给学生自主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
3、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就是科学的核心含义,强调探究也就是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4、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注重综合化。综合化就是指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来学习,这样就做可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5、学校要根据教材的需要置办各种设备。随着我国九年义务的实施,虽然许多小学的设备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添置,但是并不够全面。现在仍有许多的学校没有实验室,即使有的学校有实验室但里面的设备也不够齐全,这样就给科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制约。这些问题都是当务之急,学校必须要尽快的解决。
现在各大小学在科学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不能够解决,只要各级领导能够对其进行积极的关注,并且本着务实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分析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标准与选择实施的空间。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就体育素质来说,每个人的体质体力、兴趣爱好、锻炼习惯及体育态度各不相同,因此对学生的体育教育既要有基本的统一要求,更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满足个体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个性化特征,也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素质教育呼唤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也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
新课程给学校体育带来了巨大的自主选择权,如何让体育教师对课标有一个正确、完整、清楚地认识和把握,如何把课改理念落实在实际操作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发挥地方及学校优势,构建以水平目标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最好的切入点。
一、坚持“健康第一”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养成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健康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少年儿童,如何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热点问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才能保证开发方向的正确性。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校本课程的灵魂和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中以学生生活为本,在课程实施中让学生唱主角,在校本课程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体育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预先设定的,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妥善利用已有的条件与资源,充分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教材内容选择要考虑本地实际和学校特点,适合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以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教材内容的选编要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教材和乡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追求,掌握课程开发的原理和技巧,才能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逐步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
三、从学校实际出发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真正满足本校学生的需要,如滚铁环、踢毽子、乒乓球、放风筝、跳皮筋、兔子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国家课程体现基础性和统一性,而校本课程则突出独特性和差异性,体育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体现地域特色满足学生需要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要发挥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从学校的传统特色项目入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及怕具备的优势条件。如我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被确定为田径传统项目学校,三十余年来学校积累了丰厚的教学资源经验。将田径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一切有利于开展田径运动的资源,就可推动学校田径的全面普及和提高。我校被树为市级少年军校,每学年初都要开展队列操练等军事训练体育项目。也可将队列体操纳入体育校本课程之列,从而形成学校的体育校本特色。只有将各种传统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二要使乡土资源服务校本课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有不同风俗习惯和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一些典型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项目如踢毽子、滚铁环、踩高跷、摔跤等体育项目,都是体育校本课程取之不尽的资源。三要充分利用教师业务专长校本资源。学校内,体育教师最了解体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课程开发中可将体育教材结构与教师业务专长和学生学习结构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使课程内容更适合实际需要。四要合理利用和学校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条件和地方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资源。尤其要尽量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靠山吃山,傍水用水。如爬山、游泳、骑马、山地自行车拉练、橡皮筋等都是符合不同地域及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并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使体育课成为学生纵情畅游的健身乐园。五要积极挖掘人文课程资源。体育冠军出生地和奥运火炬传递途经地等都可成为体育校本课程最真实的题材,充分利用它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锻炼欲望,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更是德育与体育最佳整合方式。
四、搭建创新发展平台
首先,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缺乏完备工作计划的保障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有专门的工作计划,只有少数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没有,尤其是实施现状本来就最不好的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空缺比较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可以说,工作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保证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在实施之前就制定好专门的工作计划。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学校体育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并保证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之间学生学与练的一致性不够
从对体育课以外的学校体育课程上学生所练内容与体育课上教师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调查来看,学校体育课程中其他体育课程上学生所练内容与体育课上教师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不强,说明学生所学的与所练的一致性不够,这一现状自然会波及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本文对这两者之间联系不强的原因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和经费不足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与学校体育部门没有认识到两者的联系,没做出要求与规划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这一问题很复杂。可以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不同,不同个体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看法也有差别。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最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多少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与学校体育课程有关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受当前国家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升学压力过大,为了考上大学,他们宁可把全部时间和精力花在中高考的重点科目上,也不会主动拿出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久而久之,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始下降;其次,学校为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凡是中、高考要考的科目,学校、教师和家长就高度重视,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得不到锻炼,自然影响体质健康;再次,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出门坐车,上下楼坐电梯,闲暇时上网玩游戏等直接减少学生的活动和运动时间。另外,学生本身喜欢体育,但对体育课上稍有负荷的运动就不愿意参加,导致活动的强度不够;加上一些学生从小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型偏胖、体育基础差等都影响到了学生体质健康;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怕锻炼造成意外伤害,所以,宁愿不让学生去参加锻炼。上述都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或间接因素,而本研究主要从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学校因素中的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着手分析。
据此可以断定,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学校因素是存在的,并且学校因素中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体质健康。其中,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结合的不够这一因素占64.5%,占的比重最大;其次,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这一因素占62.4%,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一因素占61.2%。可见,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结合的不够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两个因素占的比例相当大,而这两个因素恰恰都是学校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与学校体育课程有关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好,多少会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
要深入理解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了解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和方法,以及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方式、教学方法、组织和管理,才能有效地运用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能。
一、游戏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选择的内容应与教材紧密相连。如某一游戏对某一动作技术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那这一游戏则可作为这一课时的活动内容。
比如:在快速跑教学中,“贴膏药”游戏既可锻炼学生的快速跑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快速启动及反应能力;20-30米的迎面、往返接力既可锻炼学生的快速跑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速度耐力;男女生同距两次口令追逐跑(即在同一起跑线上两次口令先女后男追逐跑),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长江黄河”、“拍背追逃”、“通过封锁线”等等游戏都可用作快速跑教学的内容,中间如再加些奖惩,那就更能适应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斗志。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创编,把教材融入游戏当中,再加以精心的教学组织和安排,使学生充分了解游戏的内容及锻炼价值,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二、游戏的趣味性与掌握基本技术相结合
由于体育游戏是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具有趣味性,它能满足学生对娱乐的需求;但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正处于不稳定时期,一乐便容易忘乎所以,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简单的健身作用,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术技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因此,把体育游戏做为教学内容,还必须要求在游戏的同时,掌握必要的运动和练习技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比如:在完成运球、跳投、传接球教学后,篮球8字变向运球——后转身运球——急停跳投——双手胸前传接球接力游戏,可以使学生在游戏娱乐的同时熟练掌握和提高运球、急停跳投、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又如:在完成前后滚翻、支撑跳跃、立定跳远的教学后,助跑——支撑跳跃(山羊)——立定跳远——兔子跳——前滚翻交叉腿接后滚翻的游戏,同样对熟练和掌握技术、提高技能,有着与单一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效果(当然,技术性较强的动作游戏要适当地把动作技术作为评判胜负的标准)。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在游戏前充分讲解教学内容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并通过专门练习掌握技术,在游戏的练习过程中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练习中去。
由于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相对不足,再加上如果有几个班级同时上课,给不足的场地限制了更为有限的活动空间,而农村中小学客观条件的不足,正好可以利用游戏的可塑性加以弥补,这样既可克服先天条件的局限,也可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的目的。因此,在编排游戏时,更应注重场地器材的分配,教师之间应相互沟通,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的周边环境,如台阶、护拦、爬梯、爬杆等,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创编行之有效的游戏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场地、器材。
参加工作三十余载,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每次自己在新学期都要好好将语文课程标准仔细阅读,在自己的教学中严格按照每个年段实施自己的教学。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慢慢理出一点头绪,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要增强了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是指导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标准和要求的准则。目前,尽管我国全国上下使用的语文教材不尽相同,但是都是在同一个教学大纲的引领下的语文教学。我明确了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工具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更明确了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目的的规定较以往的大纲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将语文教育与终身发展联系了起来。提出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发展个性。(2)突出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因素,主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3)强调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力。(4)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5)提出语感的培养,在语文教育中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6)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
二、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 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了自己。所以教师在给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做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要防止操作他们的自尊心,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也应该是一位好的 “医生”,只有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依旧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喜低头,他的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加其信心;有的学生以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地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三、通过比较,抵制自卑 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也可适当选用,像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易采用。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四、优化环境,渗透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时间是讲解知识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听课,这在课堂教学中教室里的气氛也不活跃,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应用,语文课程设置教材增加了更多的实践,并为教师实践教学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吸收了学生、更多的学生通过实践知识-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参与,让小学生的学习和积极的氛围中成长。
一、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实践性教学是很多学校教师被要求使用的教学方式,在运用过程中学校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体与监管主体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在教学进行中,教师可以随意决定授课方式与手段,并且决定着实践教学的各种问题,有时候教师就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
为此,学校首先应该重视对于教师实践教学的培养,首先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可以使得教师使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小学生,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目前的实践教学状况而言,很多小学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面对新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设置,很多教师都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小学的实践教学多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教学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总结的,这就造成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固然值得参考,但是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方式对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教师的实践教学方式才会更加科学。
实践教学的不科学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进行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时,本意在于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却因缺少科学的指导,使得实践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际教学情况不符
在构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完善的管理和科学的建设,致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不相符合,进而造成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书法比赛、知识比赛等,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由于赛制设置不合理,评选制度不完善等,就会造成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达不到实践活动的效果[2]。
二、如何科学构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
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为此学校要重视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及时解决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
实践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教学的改变,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因此学校不能够仅仅依靠教师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应该不断让教师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借鉴其他校园的优秀经验,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
(二)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的指导对于实践教学系统的开展必不可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坚持学校的科学指导,实际教学经验虽然可以提供教学参考,并不能够完全掌控实践教学的各种环节与手段。科学的教学体系对于实践教学的长足发展尤为重要。
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的另一手段就是加强学校的硬件设备建设,例如重视建设多媒体设备,建设学生活动中心等,这些硬件设备的完善,有利于各种语文教学实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科学的硬件设置。实践教学系统的科学性对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科学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因此科学的实践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减少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失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用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科学的手段才可以形成,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要重视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的学校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于实践教学手段进行及时的调整。
结合实际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反馈,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也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进而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反馈,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给学校,学校根据整体的教学状况对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2]。
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变动,而不是彻底的改变。小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学习需要一定的适应性,实践教学体系在不断的变动过程中会对于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适应性,逐渐对于该体系进行改革,与实际的学校情况、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状况相适应。
三、结语
小学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的背景之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的。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善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体系。随着实践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体制的建设会逐渐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会不断地更新与丰富。
1 知识水平的提问
知识水平的提问考查的是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是否达到了有效保持,即对学生识记的考查,具体表现为提问学生能否记忆具体的事实、过程、方法、理论等,它只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最低水平。例如在上《嫦娥奔月》一文时,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这个神话故事,对于课文的主角都略知一二,因此上课时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是哪个神话英雄射下了九个太阳?谁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呢?吴刚为什么要砍伐桂树呢?其提问的特点为要求学生回忆、复述、重复、摘录或回答是或不是。知识水平的提问实际上就是对基本事实的提问,在提问中这类问题所占的分量应处理得当。一方面,这类问题只是知识的简单机械重复,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因此,不能大部分都是知识水平的提问;另一方面,因为理清基本事实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不能绝不涉猎对它的提问。
2 领会水平的提问
领会水平的提问考是的是学生是否把握了所学材料的意义,此时的提问已超越了识记层面,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已学的内容,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阐述与理解。如上《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提问学生:课文写了三位靠“滴水穿石”精神取得成功的中外名人,你们能具体地介绍一下吗?从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中,我们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类提问能促使学生去进一步明确所学的知识内容的丰富含义,较知识水平的提问前进了一步。
3 分析水平的提问
分析水平的提问考查了学生的两个方面:一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对内容之间关联性的把握:二是对课文材料结构的理解及自己对课文的独立思考。这类行为的特点是将对象分解成几个部分,并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首先讲读第一段,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这时学生则要通过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内容,将其概况出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怎样的横祸,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提问就要学生学会分析课堂内容,从而归纳出要点,再进行分析总结才可以回答出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这种提问,考查的是学生从整体出发去把握材料的组成要素及其彼此间的联系的能力。
二、灵活、多变、有效设置提问语的方法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灵活的教学演讲形式,通过提问,一能激发学生思维,二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三能反馈教学效果。以下将探讨如何设置灵活、多变、有效的课堂提问语:
1 直接提问法
即直截了当地提问,无论发问求答,还是自问自答,都在于得到直接的答案。例如:
师:多音字“济”有哪种读法?请组词说明。(济南;同舟共济。)“的”和“地”都是结构助词,应该怎样念?
生(集体):“de”。
直截了当的问答,加深了学习的印象,巩固了已有的知识,课堂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简单的直接提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同时也活跃了课堂,防止学生走神。
2 诱导提问法
教师巧妙、恰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适时地把学生引导到教师要讲的问题上来。例如在讲《揠苗助长》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置诱导语:
根据生活常识得知,要想禾苗长得好长得快,必须要具备有充足的阳光与水分,肥沃的土地,但是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位庄稼人,他用一个很特殊的方法,让禾苗一夜长高,这是一个什么方法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进行自主阅读后告诉老师,看看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答案。
至此,学生纷纷开始思考,并带着老师设置的疑问快速地进行了课文阅读,成功导人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3 启示提问法
启示型提问,顾名思义,重在启示。准备并授某一问题、道理,但又不直接讲授,而是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思考,直至悟出某个道理。运用启示提问可以采用声东击西、欲正故误、先虚后实、借古喻今等提问方法,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的导入就可以这样设置疑问:
李白有一天来到了河边,看到了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他问:“老婆婆你在磨什么呀?”老人回答说:“我在磨针。”李白从中悟出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后来就发奋读书,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相信这个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这个故事有些相似,课文中的三位名人,他们成功的秘诀也只有一个,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去寻找这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这种承上启下式的提问方式,就是通过启发学生回顾旧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新的问题,通过类比的方法,启示型提问的战术,使得学生可以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灵活地把握各种提问的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古有“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引导方法,如今我们的语文课堂提问更是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新境界。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真理,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究问题,探求新知的能力。小学科学作为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起步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科学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落实过程中,并不如人意,尤其是现在阶段地方小学受到条件的限制,科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深入推进,导致出现一些反常现象,让人深思,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想法。
一、小学科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只追求学生的语、数、外成绩,从而导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能依靠制度强制推进。长久以来教学环境简陋,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甚至连教师都不能满足,更别说专业的科学教师了。
1.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
近几年我单位虽然经过特岗教师和招聘等途径招聘了一批教师,但都以语、数、外为主,缺乏专业科学教师,由于受到我县教师队伍缺乏的影响,这些专业的科学教师也被安排去任教其他科目了,很难做到专任专教。上科学的教师基本是非专业的教师,教学也就被动吃力,学生又如何学的好呢?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薄弱。教师的基本技能匮乏,使得很多新的理念得不到真正的传播。学校要注意对教师的培养,身为教师也应当自觉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本身对学科的认识,课堂教授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增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提高科学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
2.小学科学教学设备缺乏
小学科学现有的教学设备基本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已有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不配套,即使是有新的教学设备,也因无专业管理或管理不善而损坏、丢失和老化,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无法进行,甚至很多学校还没有实验室。要想保证学生的课堂实验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学校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和资源做支持,还要有一定的师资力量,而现实恰恰就是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完全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背离。
3.加强对学科的重视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的影响,科学课程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现阶段我县级以下小学基本上是把科学课程作为“副课”“搭枰课”来进行教学安排,着重应试教学。学生和家长也把科学课程认为是“副课”“耍耍课”。一般情况下,科学课程多由学校领导或面临退休的过渡人员和音、体、美教师兼职,普遍上课比较随意。
4.对科学活动的盲从和综合能力的缺失
小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是肤浅的,什么是科学知识,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素养,可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是盲从的,可能认为教科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也可能认为教师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全然不顾科学的本质,去经历科学研究的历程,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种盲从,导致学生机械地照搬书中的实验去探求事物的规律。
二、缓解问题的对策
小学科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小学科学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的所在。针对小学科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如下:
1.加大资,稳定师资和拓展师资知识面
针对缺乏专业教师的现状,应每年加大招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既是科学课程的实施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科学教师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学兴趣的培养,常常跟换科学教师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师生很难融合在一起。有专业的科学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课程,兼职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内涵,引导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类是以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学习科学探究中要用到的各种技能。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法。
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学到大量简单的科学事实。在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中,不能对现象进行单纯的描述,要根据先前的知识或假设,根据观察到的证据判断哪些事实有价值,哪些事实没有价值,然后进行选择性的收集,这就要用到分析的思维方法。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条件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分析,还要进行综合,即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得出一定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