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31 16:30: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0引言
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数据潜在的价值已具备充分挖掘的可能,通过搜索、分析、总结等过程,数据产生的价值将不可估量。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包括农业机械行业的各个领域,但我国农机水平起步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应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大数据背景下农机行业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相关部委都对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农业机械的研发、购买等进行补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和能源、材料等共同成为驱动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各个传统行业发展的驱动剂。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环节的漏洞,可以及时发现哪些农业机械不按时年检、逃检等问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让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具备定位、测量、计算、管理、自动调度等功能,使得农业机械使用和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大数据在农机方面的应用前景
2.1开展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控制
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的系统,利用遥感、传感等技术手段,采集农业地理、土壤、气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归类、分析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再将这些数据作为农业机械操作的决策依据,帮助实现精准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如,可以根据土地的肥力等因素,进行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灌等,大大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节约了成本。也可以用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农业机械的操作提供决策。以收割作业为例,运用信息技术,不需要人工对作业的场地进行测量,只需通过GPS的定位就可以得出农业机械的运动轨迹,把经纬度进行计算,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对参与收割作业的机械的行驶速度、割台、脱粒等零部件的参数进行动态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收割物的掉籽率、机械故障率。还可以对收割作业的仓库进行监控测量,不仅可以精确计算出收割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评估农业机械操作员的效率。
2.2对大规模机械作业提供调度决策
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各类农业机械进行定位、导航和联动调度,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系统作业时,如果没有借助信息技术,管理者很难对作业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很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闲置或冲突,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协同效率。如果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各个农业机械的工作情况,通过专门的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根据作业场景的模板给出决策数据,帮助管理员对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合理的调配。另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管理,可以对各个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评估,为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空驶率提供帮助。
3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3.1为农业机械信息化制定行业标准
为了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为行业量身定做产业链标准,如统一数据格式、编写数据接口规范等。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农业机械的作业信息与农业地理信息、气候信息、土壤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还要开发一个便捷、直观、数据可管理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并引入虚拟管理技术,让管理系统具备智能化、网络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施集中化管理。
3.2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将农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大科研院所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力度,多给一下政策性引导。大力发展农业高等院校中农业信息类和农业机械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的培养,要支持和鼓励产学研联合技术研发,从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突破瓶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加强现有农业机械化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安排一些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3.3加大对农业机械智能化产品研发的政策支持
要重视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国内信息化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相关农业化机械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多引导和鼓励相关行业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对产业链中的电子控制单元、数据采集器、数据传感器、B/S平台、3S技术(GPS、CIS、RS)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行业的技术革新。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购买智能化农业机械和大型、高端农业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力度,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的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忠富.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39-02
1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对于农民而言,其需要价格低、信息及时、质量有保障,具体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如农资信息、农产品栽培、畜牧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资及农产品买卖信息如产品价格信息、就业信息等。政府和涉农企业也希望通过农业信息化增强时效、降低成本。
2 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当前,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以“农信通”、“农科在线”、“信息田园”平台为依托,开展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已实现一定收入规模。
其中,“农信通”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信息化服务,其业务基于手机移动终端,通过短信、彩信、语音、手机上网、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的产供销、农村政务管理和农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等信息化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务畅通、方便了解民生信息,从而解决农村“数字鸿沟”,推进农村信息化。图1是肇庆特色的政府主导、企业助推、媒体宣传、渠道互动四合一的信息化田园运作模式。
以肇庆移动公司为例,其12316非值守无线专家系统,该热线提供人工以及自助语音服务,内容包括:三农政策咨询、接受投诉以及处理、专家咨询、农产品市场行情、病虫害预报与防治、种养技术等。其系统方案如图2所示。
尽管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但是其服务水平和层次还难以充分满足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需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对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新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方式获得所需服务。中国三大运营商有自己的云平台,中国移动“大云”、中国联通“沃云”、中国电信“天翼云”。运营商可在自己云平台上建立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而言通过按需使用,运营商通过虚拟化、云调度等一系列技术的运用,从而减少减少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并惠及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挖掘、地图搜索、视频会议、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更高层次的服务。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就是万物都接入到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物联网技术可通过3G手机或电脑对农业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进行远程监控;也可对自然灾害、农业运输车辆等定位和视频监控;用户可通过3G手机和电脑实时对粮库进行温湿度监控,还可对农产品加工阶段,对绿色食品的加工监控、乳品的溯源、出口农产品的溯源及交易跟踪等。未来的农业在以移动通信为承载网络的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将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以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于运营商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前景展望。未来三大运营商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李小娟,钟蔚.农村信息化需求分析及运营商发展思路建议[J].信息通信技术,2012(5):18-21.
[2] 胡文岭,张荣梅.浅议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76-78.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推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农业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引入必将彻底改变农村这种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改善农业就业结构,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和知识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和知识含量。显著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二是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业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农业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四是农业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五是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六是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开发总量不足。
五、相关思考
农业信息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并坚持去做,特别是需要政府加大力度。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要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目前,各级农业信息中心及所维护的网站,是一种公益性事业。不具备企业化经营的能力、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是难以维持的。
政府要加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物品的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目前发达国家无不投入巨大财力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发达国家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和投资主体地位。有效推动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同时我国还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允许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信息协会和农户等投资信息化建设,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信息投入体系解决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总之,只有长期的坚持和发展才有可能有所成效,才有可能获得一定的进步,才有可能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对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优化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改善农业发展现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1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其主要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业的服务和管理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促进农业经营管理效率以及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网络和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汇集农户的实际需要,利用采购招标等形式来降低消费品与生产资料的成本,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生活成本。而农民收入的提高会促进消费需求的上升,从而带动国内需求的增长,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在网络信息的引导下可实现专业化生产,产生各种龙头企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等,逐步从个体经营转变为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发展;能够提高农业整体的科技水平。科技含量的提高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出路,而网络可以提供廉价便捷、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服务与科技信息,有效指导和解决农民的技术难题,实现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生产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目前农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调整种养殖结构,这也是如何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安排生产的问题,而网上虚拟市场具有将事后调节变为事先调节的功能,网站可为农户提供相关的技术与市场供求信息,加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减少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2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2.1提高政府信息化意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政府的扶助与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大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不断更新农业信息网络的内容,为农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系统化与必要的信息支持[1]。国家和省级网站应该对农业信息内容加以充实,构建科学的农业信息系统;县乡应该积极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的宣传指导与推广普及。这样才能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一定的技术与信息支持,促进农业经营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盲目生产经营。
2.2加强信息源建设
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围绕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加强农业信息源挖掘与开拓,做好信息采集与整理工作,做到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促进信息适用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提高,有效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需要对现有的信息资源加以盘活,发挥资源的作用,加快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构件系统完整的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促进农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如农资质量监管、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业资源信息等,并加强信息资源的数据分析,形成网络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信息资源检索平台。
2.3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工具,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使用者和经营者的行为加以约束,促进网络利用率与可信度的提高。随着网络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不仅会增强网络信息的可靠性,也会加快电子商务的发展,充分发挥出农业信息网络高效、省力、省时等特点,进一步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
3结束语
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有数量的信息资源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从而创设有序的农业信息化空间,促进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农业整体科技水平,实现农民的增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1.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对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没有达到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1.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1.4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应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1形成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完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 尽快形成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的农业信息投入机制。由于大部分农业信息具有社会公共物品的性质,应由政府主导和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建设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市场供求、价格、气象、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增强农业生产经营的预见性;逐步完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国外经验表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顺利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2.2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完善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体系 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不少发达国家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都及时加强信息、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信息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迫切渴望掌握现代信息化的工具和技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但我国农业信息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农业信息化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所以,我国应抓住机遇,借鉴国外立法与制度建设的经验,抓紧制定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尽快制定信息化标准,完善农业信息采集、贮存、和传播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信息需求评估机制,引导各类信息服务主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防止信息偏差;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支持政策。农业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分别属于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支持的范围,符合WTO的“绿箱政策”。所以,在世界农业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合理利用WTO规则并借鉴国外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农业生产多种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农业对技术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种类繁多、功能强大等特点的农业信息传感技术也由此应运而生。农业信息传感器技术依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分为了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与环境信息传感器技术两个类别。其中生命信息传感器技术包括光谱技术、人工嗅觉技术等先进技术,其检测对象是动、植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状况,比如在使用化肥后,农作物表面的保留物状况、农作物中各种元素的含量状况等。环境信息传感技术主要对综合环境因素进行检测。
1.2精细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
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指的是把遥感、GPS、GIS、作物栽培管理决策支持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集合用于精细农业中,使农田里的农作物能实现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使用精细作业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种植成本。精细作业技术包括机载田间信息采集技术、导航与控制技术、决策模型和处方生成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但能够及时获取农田里农作物的生长信息,还能智能综合信息生成决策方案。精细实施技术装备是精细作业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其得以发展推广的一个主要载体,二者缺一不可。精细实施技术装备在农作物的播种、施肥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得到应用,变量播种机、自动施肥机等已经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农业智能机器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农业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农作工具被广泛应用起来。农业智能机器人聚自动控制技术、环境建模算法、机器视觉系统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逐渐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用途,机器人可以分为播种机器人、采摘机器人、除草机器人、农产品加工类机器人等。现如今AI技术的崛起,农业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将面临着大整合,传统的半自动的农业机器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会被时代淘汰。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帮助许多领域节省很大比例的劳动力成本,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在未来十年,农业领域将有六成以上的工作都能够用农业智能机器人来代替人力。
2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传感器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农业传感器技术中的主要检测技术大部分是对静态属性的研究,对实时、动态的信息传感存在真空,在今后的研发农业综合应用系统方面无法适应。一些虚拟模拟技术的研究也才只是刚刚起步,缺少多点同步检测和一些多组检测的方法,在农业环境复杂情况下非常缺乏实用性。中国传感器的产业结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许多先进的技术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除此之外,农业传感器技术的售后产业也存在着问题。
2.2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精细作业技术和智能装备领域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各个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专业技术不足,系统不完善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体系和精细农业的核心技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针对性不强,成本却难以控制。智能装备相关技术严重匮乏,技术落后,导致质量不过关,产品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3研究及推广农业智能机器人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业机器人的研究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各个科研机构跟踪国际热点进行研究,却对真正农业机器人起作用的方面不够重视,使得研究成果与现实的情况不符,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不同,减缓了农业机器人推广的进度。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农业机器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种植业,忽略了同样巨大而且经济效益更高的畜牧业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很少有专业的机器人研究机构涉及农业机器人,不能很好的融合农业生产和机器人技术。
3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策略提出
3.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建议根据技术实用性不高的问题,当前应该应对的手段就是拓广农业智能机器人的使用范围,科研团队首先得研制出适合农业发展且非常实用的机器人,其次国家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帮助推广,让这些高新技术真正的惠及到农业领域。
3.2完善重大工程專项。
要不断加强我国北斗卫星系统的建设,提高我国的遥感技术,完善我国的地理分析系统,要逐渐摆脱依赖外国卫星数据的现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拥有自己的数据系统。
3.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农业信息化技术要切实与我国自主业务系统匹配到位,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农业发展的现状相结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要做到”高大上“更重要的是要同时做到”接地气“。
4结语
近年来,农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力,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解决好现存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的距离将会逐步缩小。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二)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三)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四)农业信息人才匮乏。我国对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缺乏,尤其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和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农业信息专业库数据的建设和更新速度缓慢,农业数据库与农业信息系统等的开发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和风险性不足,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应针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来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特别是县市以下机构需要进一步理顺。1994年农业部设立市场与经济信息司,1996年各省农业厅先后成立农业市场信息机构,1998年后地市级政府开始设置市场信息机构。但到目前为止,全国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县市设立农业市场信息机构,而且机构名称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给系统业务开展带来了困难。
(二)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与当前系统任务和形式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需要强化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知识更新和业务范围不断加快加深,农业市场信息系统很多基层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却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提高。2013年开展的系统内业务知识竞赛有6万多人参加,但是从图1看总体竞赛成绩优秀率只有47%,及格率74%。图2显示各地区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也不平衡,在竞赛参与人数前10位的地区中,河南、黑龙江、山西的竞赛及格率达到90%左右,而北京、辽宁、吉林、湖北及格率不到70%。各地区间政府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和人员的综合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参加竞赛的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反映,虽然在基层工作时间长,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视野窄,纯系统性学习机会又少,急需通过系统培训等方式手段,为基层工作人员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以普遍提升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业务知识“鸿沟”。
(三)系统基层工作机制和横向交流还存在标准不一和沟通缺乏的情况
从前期调研和竞赛反映的情况看,不少基层工作人员希望能直接听到系统政策制定者和行业指导者的声音,以强化对政策措施和决定情况的了解和理解,避免出现偏差,特别是对统计标准、口径不统一、数据不一致等问题,大家可以共同交流研讨,逐步形成在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上的一致意见。同时,各省市特别是各县区之间还可以通过横向交流,达到相互学习、开阔眼界、改变观念
2.强化体系培训探索解决阻碍业务能力提升的问题
根据系统工作需求和基层人员的要求,研究提出举办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培训,同期探索能力提升解决方案。根据前期调研和竞赛反映的情况,我们从课程安排、学员覆盖、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考虑,尽量让培训符合提升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一是探索解决人员能力地区间不平衡问题。将培训学员覆盖到全国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市场信息业务工作人员,培训规模达到千人。二是着力解决人员能力不足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安排业务处室、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企业、农业信息工作一线的高管和专家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标准,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多个层次对农业市场信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剖析和讲解。三是探索解决人员专业程度不高问题。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工作,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农业信息采集基础理论及业务要求,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理论和市场分析案例,农业信息化理论和农业信息服务实践等,专门编写《市场信息业务教程》,详细介绍农业市场信息工作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和相关业务工作及职能。根据培训方案的整体设计,结合各地实际工作情况,今年4月11日试点开办了第一期培训班。在对培训效果及方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培训方案,于6月开始,每周开展一次集中培训,到7月12日共完成4期培训,共有665名市场信息系统业务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从收回的596份有效评估问卷看,学员对培训总体是满意的,培训班综合农业市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培训专题平均分值达到了4.82分(满分5分)。学员们认为通过培训一是增强了系统归属感,更加坚定了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念。大家有了系统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基层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新的动力。二是提高了学员的理论知识水平。通过课堂学习,大部分学员认为理论知识得到充实,知识结构得到更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能力,有利于统一工作程序和标准,对他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三是增强了学员解决问题的技能。5期培训一共组织了25次小组研讨交流和5次全班交流,研讨交流主题达到20个,共形成研讨交流成果20篇。学员们通过研讨各地推进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的经验和做法,以及目前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相互之间交流了经验,达到了开阔眼界,启发思路的目的。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首次出现有关农村电子商务的提案,并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在国家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的推手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普遍缺乏完善的信息化环境是根本。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并非朝夕之事,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和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当前的信息化发展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也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十分必要的,综合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推进我国农业及综合经济的发展。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趋于落后,尤其是与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相对比,农业经济管理整体呈现出一种非智能化的趋势,这种非智能化的趋势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进步。[1]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从目前来看并非十分理想,甚至会存在些不足。
第一,实践操作困难重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并非是没有创新点和努力点,而是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或者政策传达和落实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阻碍因素,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一系列的限制因素也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整体发展的阻碍因素。
第二,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闭门造车。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低下是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对外开放仅仅局限于工业及其他领域,而农业似乎不在对外开放的范围内,这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对外引荐上存在一定的限制,没有从主观上改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认识,不能从主体角度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情况,而且无法从整体水平上得到提升,更没有积极的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
第三,农业经济信息传输滞后与不畅。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信息与工业信息、其它商业信息一样,需要及时、准确地共享与传输。然后我国目前农村的这种网络使用与管理能力远远落后于城镇,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到2012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2]
第四,农村商品营销模式的落后。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仍然采用如下传统方式:对于农用生产资料和日用品采用“商-零售商-农户”模式;农业产品对外销售采用“农户-收购者-加工厂”模式;农用品的自产自销模式。这些落后的营销模式也是受限于农村信息化程度以及物流能力。
无可否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整体水平上呈现落后的状态,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是呈下降的趋势,我国政府及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在为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行自己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整体水平上呈现上升的趋势。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必要性分析
从我国的自然属性来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带动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和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我国农业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的状态,尤其是在一些机械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整体水平相对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整体水平低下。那么,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带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就有必要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方向上的努力,力求通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因此,从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前景及当前的时代要求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3]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拓展我国农业市场的必要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层次明显得到提升,同时,我国农业也在积极的参与国际经济中,农业市场已经不再局限于我国本土市场,形成了国内外市场综合发展的势头。那么,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良好的信息来源是十分必要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能合理的带动我国农业市场的拓展,使农业市场与国际经济相结合,获取更多国际市场中的信息。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带动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在我国,农业整体结构的调整能更好的带动我国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农业整体结构的优化及升级需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支持。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结构已经趋于稳定,但是还需要更多新鲜的元素给予刺激,使农业整体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以更好的带动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可以说,加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更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
(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三农”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
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的核心元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充分的调动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巩固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就很好的将农业、农村、农民联系起来,使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统一体,并能够在一个良好的平台中得到统一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障碍
由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极度缺乏等现实情况,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还存在一些障碍。
(1)专业的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农业经济管理要想实现真正的信息化,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尤其是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农业人才,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数甚少。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与“三农”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逐步提上日程,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意在“三农”领域中有所突破,甚至对农村还存在着一定狭隘的认识,这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供给不足,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匮乏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接轨,更无法与国际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世界农业经济管理相互交流的机会。[4]
(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底子薄弱,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还较低,在农业经济管理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完全呈现落后的状态。
农业经济管理要想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就必须有一定的基础设施给予相应支持,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备。尤其是在农业信息的支持上,我国许多农村在获取农业发展的信息上还仅仅依靠电视、报纸等,没有形成一种信息化获取信息的方式,在信息的管理上更是无从谈起,这必然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落后的这一现状,需要我国集中经济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摆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落后这一现状,合理的带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3)缺乏制度化的支持
制度支持是农业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保证,只有我国政府从制度上给予支持和帮助才能使我国农业无论在管理方法和经济管理手段,乃至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协调和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上来看,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这种不完善的制度表现为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等等。
4.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策
电子商务时代,如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使我国的农业经济与世界经济相接轨,更好地发挥我国农业大国的作用,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1)建立人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随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极具缺乏,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人才管理和培训方案,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给。
首先,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的这一现实情况,需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训队伍。在我国,缺乏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适合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成长的环境,没有专业的培训队伍。针对此种现象,我国就需要从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入手,建立一支具有广泛知识基础,并能够吸取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的专业队伍,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与国际农业经济管理相适应,最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其次,改变传统的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认识。随着“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人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认识,并适当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地位,使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得到认可。
第三,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在信息化时代不断加深的今天,要想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就需要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进行信息化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最终为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服务。[5]
第四,以典型带动整体。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整个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以典型带动整体,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队伍中,以个别培养带动整体培养,最终达到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进步,以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2)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
第一,加大投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薄弱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与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相配套的基础设建设,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从国家入手,尽可能的对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尽快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体现时代感和信息化。
第二,提高认识。提高认识是从基层和政府两个角度来说的。首先,当地政府给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问题一个正确的认识,是以理性的角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辅助,并调动农民群众自身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其次,要改变农民群众的认识,意识到现代农业化需要建立良好且稳固基础设施,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体现群众的力量。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我国无论是从政府角度,还是从群众角度都需要进行积极的努力,提高认识。
第三,建立特色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基础设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地大物博是我国的自然特色,与地大物博相对应的就是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一个地区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整体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逐步跟上世界先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使农业经济管理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
(3)加强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制度的支持和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制度化的支持,需要国家的帮助。那么,我国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政策,通过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6]
(4)增强网络商务的应用能力
目前网络商务的诸多平台,给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农业经济管理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些平台。逐步地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通过收集、相关信息指导农业市场。在市场经济下,对农业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信息,不应是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干预。全面、及时、准确地获取和把握市场信息,是电子商务时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5.结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电子商务比城市电子商务有更丰富的业务范围,我国农村和广大农民的信息需求十分旺盛,同时,近年政府对农村市场也高度重视,农村不断发展的经济也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说电子商务市场是农村未来的战略性市场。为更好地在把握这个市场,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同时也要坚持农业经济管理过程的科技化,使农业经济管理方式不断的得到创新和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与现代信息环境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美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特点[J].中国农业信息,2013(05):44-46.
[2] 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2013.
[3]杨宝祝,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化[J].中国农业信息化,2013(2):33-35.
农业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还处在边试验边示范的阶段,必须深刻把握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是人、机、物一体化特征。人、机、物是物联网的有机组成,其中人是核心,机是手段,物是对象。农业物联网更加注重人、机、物三位一体,只有做到人、机、物的优化配置和统筹协调,才能实现人、机、物一体化发展。
二是生命体数字化特征。农业物联网的作用对象大多是生命体。生命体信息的获取和传输是农业物联网的核心环节。只有从农业对象的生命机理角度出发,研究、模拟农业生命体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其生长、发育及其变化规律,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才能实现对农业生产的精准控制。
三是应用体系社会化特征。物联网是一个相互融合、动态开放的网络社会。农业物联网面对的信息空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更加纷繁复杂,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而且更要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生活等社会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农业物联网的社会化特征,着力解决社会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在感知农业、管理农业、服务农业、提升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发展路径“三全”化特征。农业系统是一个包含自然、社会、经济和人类活动的庞大复杂系统。只有坚持全要素、全过程和全系统的“三全”化发展路径,充分考虑全生育期、全产业链、全关联因素,才能推动农业物联网科学发展。
发展农业物联网必须树立五个理念
一是系统设计、突出重点的理念。无论是农业信息化,还是农业物联网都是一个系统,一定要织成一张大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二是政府引领、企业经营的理念。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支持引领作用,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让企业有利可图。三是需求导向、实用高效的理念。农业物联网归根到底是“三农”的需求、生产的需求、发展的需求,必须坚持需求导向。要讲究经济效益,企业、科研单位都应深入一线,了解农业发展新需求、新特点,不断开发实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四是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的理念。农业物联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的关系,形成齐心协力、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五是重视安全,重在持续的理念。没有信息安全,农业物联网就不可能发展壮大。必须强化信息安全监管,做到安全可靠。
同时,一定要做到遵循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毫不松懈地推进农业物联网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物联网可在五方面率先实现突破
一是在农业资源的精细监测和调度方面,利用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获取土壤、墒情、水文等极为精细的农业资源信息,配合农业资源调度专家系统,实现科学决策。二是在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方面,利用传感器感知技术、信息融合传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自动监测。三是在农业生产过程的精细管理方面,应用于大田种植、设施农业、果园生产、畜禽水产养殖作业,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和科学管理。四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通过对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的全程信息感知、传输、融合和处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五是在农产品物流方面,利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产品信息的采集跟踪,有效提高农产品仓储货运效率。
各方协力推动农业物联网成为“三农”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