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食品工业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1 16:45: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食品工业的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食品工业的发展

篇1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大力开发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天然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食品添加剂制备中的生物高新技术研究和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技术研究等。根据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一是用生物法代替化学法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迫切需要开发的有保鲜剂、香精香料、防腐剂、天然色素;二是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如具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调节血脂,调节肠胃功能性组分。

发展微生物的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开发的过程中微生物工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具有独特的特点,繁殖过程快,在一定条件下可大规模生产,要求营养物质简单。如酱油、食醋、酒与双歧杆菌料、酵母片剂、发酵乳制品等微生物t疗保健品一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食用菌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许多保健品功能成分,应大力发展食用菌保健食品。

新生物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新生物资源包括一些未开发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对中国而言,传统中药材是一个宝库,很多中药本身就是食品,这方面日本已十分先进,尤其是确定重要的品种规范,种植规范,成份的稳定性以及动物临床试验的验证,以制造出能够被世界广泛接受的功能食品。另外,海洋生物尤其是海洋藻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资源。研究表明,大部分微藻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并且可安全食用。中国可使用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很多品种尚未开发,而其中一部分还具有十分优良的遗传特性,如果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相信中国食品工业尤其是功能食品工业会有长足的发展,并在世界食品工业占据重要地位。

未来的食品产业发展

昆虫食品。食用昆虫产品从营养滋补、药用需求、休闲需求以及保健需求四个方面对昆虫食品的市场潜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发挥食用昆虫产品内在价值优势,抓住行业竞争环境宽松的机遇,努力采取措施跨越发展制约因素是促进昆虫食品市场开发的有效措施。从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等功能来看,它已成为一座微型的营养宝库,具有抗风湿、抗癌、护肝、平喘、解痉、补肾、健脾、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多种药理功效,在西方国家昆虫食品已成为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也将会涌现出一些品种各异的昆虫食品。

变态食品。变态食品是指在形态上与常用食物发生了很大变化的食品。如由原来的固态食品,现在加工成液态食品,或者把食品制成日常用品等模样的形式。日本生产的粉沫酒,加入适量水即可饮用。其色泽、风味与液态酒一样。美国最新研制的一种“空气食品”它是含有人体必需营养的一种悬浮颗粒。将其按一定比例调配好,装入一种特制的容器中,食用时将嘴对准容器的喷口,用手轻轻一按开关,马上就会有一股“风”喷入人的口中,人吸食后饥饿感立即消失,同时产生一种进食美味佳肴的愉悦感受。目前,我国这种食品还很少,但变态食品必将是我国未来食品的一种更有创意、更新型的一种食品。

篇3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73-01

粮油加工主要是指以粮食、油料作为原料,通过加工处理与制作从而形成粮油的过程。粮油加工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和植物油加工等。粮油工业作为粮油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粮油生产和经营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粮油工业的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1 粮油工业的基本特点

粮油工业作为粮食生产中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粮食的加工产业。粮油工业在粮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粮食供应平衡、增值、效益和食物应急方面作用很大,对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粮食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和提高全省粮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粮油工业在确保了粮食的食用安全,促进农业的迅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作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2 粮油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粮油加工技术水平低、与国外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众所周知,我国粮食产量在世界中排名前列,而在加工技术水平方面,与世界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整个粮油加工水平还处于初步阶段,对我国资源的利用不够,粮油工业化程度低。一些小型粮油食品加工企业所生产的品种样式少、档次低,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与研发,以及不注重品牌的效应,管理经验不足和经济效益差。

在稻谷加工方面,普遍存在着加工企业较少,加工方式较落后等问题,如稻谷在农村加工时,多数是采用小型机组进行加工,加工质量差,有些稻谷加工完直接用于饲料,对稻谷浪费严重。在小麦制粉方面,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与国外加工技术差距较大,这严重阻碍了小麦制粉深加工食品工业的持续发展,对小麦胚芽没有进行深度加工,因此在价格方面难以实现有效增值。在玉米深加工方面,一些深度加工玉米产品种类少,质量差;而对市场大量需求的乳质产品的研发还处于初步阶段。同时在大豆加工方面,加工企业都是以饼粕和油脂为主要的加工产品,加工产业链没有继续展开,从中使得初级加工产品较多,而精深加工产品比较缺乏。

2.2 企业资金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缺乏

资金问题一直是粮油工业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条件差,经济支出能力不足;二是粮油加工企业在信贷、税收方面,不能满足企业发展中对高技术产品的改造与创新所带来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大部分小型加工企业都朝着高技术深加工方面发展,从而造成企业对资金投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市场中各种风险不能预知,从而造成企业的投资方面出现混乱现象,短时间内影响了资金的投向。另外,由于有些企业缺乏对粮食深加工与其他产品加工之间所存在优势的认识,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积极性,阻碍了这种企业向粮食深加工方面的发展。粮油企业只注重粮油生产前、生产中的产品质量,而忽视了粮食产后的加工质量,从而造成企业投入资金出现不足问题,影响到粮油深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

过去,由于我国粮食市场发展比较缓慢,粮油加工企业多是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经营方式也比较满后,主要是从事米、面、油加工,这些原因导致企业生产效益较低,生产利润的增长空间较小,同时企业在技术、产品、规模和资金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另外,有些粮油加工企业负债高,人员流失严重,开工率较低,有些企业多年不开工生产,设备陈旧,管理和生产水平落后,如一些未改组改制的企业。这些企业多数为中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在信贷方面缺乏相应支持,企业的粮源生产和经营管理难度较大,加工技术不成熟,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3 粮油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为了确保粮油加工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根据“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目标及要求,需要大力建设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倡导大型企业实行重组策略,以提高粮油企业的生产水平,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抵抗风险能力。同时,需要采用创新的粮油产业经营管理方式,以加强粮油企业的建设力度,实现企业建设规模化、加工原料专业化和标准化目标。政府还要支持中小企业改造创新,以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还要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规定,根据卫生质量和安全环保标准,促进企业向环保、卫生、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指标方面发展,提高粮油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减少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3.2 处理好“产能过剩”问题

在粮油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产能过剩”问题。首先,政府要严把粮油工业生产过程的工艺设备、卫生标准、质量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关。其次,企业要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技术,对原有旧生产技术进行改造,以提高企业的产能、提高企业生产质量、降低企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要对一些随意兴建、盲目投资的企业进行严查,以避免粮油工业产品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最后,要严把企业建设关,对一些盲目扩大规模的企业进行严查,以确保粮油加工业的健康发展。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盲目求大的企业,如一些粮油原料的新建企业,建年处理原料能力达到30万t以上,这样不仅会引起“产能过剩”问题,最终造成企业吃不消而出现停工,严重的话将会导致企业倒闭,因此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注重。

3.3 要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

近几年,节能减排在我国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粮油加工业中作用更加明显,如我国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年,粮油工业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以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以上。”从中可以看出,节能减排在粮油加工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作为现代化的粮油企业,需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第一步,对企业实施“四节”措施(即节电、节气、节煤和节水),降低企业的能耗。另外,还要对企业中的“四废”(即废水、废气、废物和废渣)进行处理与利用,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减少企业的环境污染。

3.4 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粮油原料加工和生产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对面、油和米等产品进行生产当中同时会产生碎米、稻壳和米糠等,再如小麦在加工中会产出小麦胚芽和麸皮等,油料加工中会产出油脚、馏出物、饼粕、皮壳等。这些副产物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将是一些宝贵的资源。为此,粮油加工企业需要从节约和经济的理念出发,不断提高这些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转化和利用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3.5 采取“调结构、转方式”的措施,发展企业的主食品生产

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出台,粮油企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出要与政府进行合作,最重要的发展在于实施企业主食品工业化生产,这是政府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和措施,应值得推荐。而企业需要“调结构、转方式”的措施,发展企业的主食品生产,改变传统的粮油加工业的生产方式,由对粮油进行成品生产转变成粮油、主食品种同步发展的成品生产,以延伸粮油产业链,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的需要,以及增加企业的就业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此,粮油加工企业需要把发展主食品生产作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

篇4

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NP的贡献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N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非常大,它们中的很多企业是一些跨国企业。如荷兰著名的CSM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专业生产和销售食品配料和粮食,业务涉足全球100多个国家。其子公司普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最有经验的乳酸盐生产商,普拉克公司的工厂分布在巴西、西班牙和荷兰,同时它具有一个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再如,乳业第一巨人法国的达能公司其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雀巢公司的年销售额为133亿欧元。

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如豆类加工,经过初级加工可得到豆油、色拉油,色拉油加工比普通豆油加工精深些,所以其增值程度也高一些。大豆还可进一步精深加工出大豆磷脂,其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非常看好。若年产100吨粉磷脂,可创产值500万元。在国际上,玉米可被精加工成为 3000多种产品,尤其是其深加工产品——各种氨基酸类等等,其增值程度是其原料产品价值的成百倍,有的可达上千倍。这表明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也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全球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变革,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出现了有钱无闲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休闲食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现代企业一样,经历着现代管理的冲击。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那些国际性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比较高。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主题的层次较高。当前,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主题已经跳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生产管理,逐渐转向侧重于企业外部的战略管理,竞争也从低层次的价格战转向了高层次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方面的较量。企业在前瞻力和判断方面有着很大优势;企业的产品优势。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所以他们拥有品种繁多的产品系列。一方面,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产品的开发、生产都非常稳定,质量可靠,成本较低,他们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企业都拥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如雀巢、康师傅、达能、上好佳、百威啤酒、米勒啤酒等,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食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和出口创汇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早、程度高、科学技术进步快,因而食品工业发展起步早、水平高,并积累了不少经验。

2.1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技术占据优势 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食品加工机械部门,不断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间接实现了先进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食品加工机械产品品种齐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不仅使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稳定、统一、可靠和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发达国家食品加工机械一般具有动力、燃料及水消耗少的优点。食品加工的原料利用率高,如美国能利用废弃的柑橘榨取32%的食用油和44%的蛋白质;从橘子皮、苹果渣中提取和纯化果胶质或柠檬酸;淀粉糖制造设备加工能做到无废渣、废水或废气排出。

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企业注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研发和创新活动:研发技术创新。大型食品加工企业都比较注重研发投资,企业投资一般占销售额的2%~3%。同时,政府鼓励食品研发投资。加拿大政府就有专门的研发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发达国家食品加工过程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检测和调整。食品加工技术革新体现在包装技术、新式产品、高效加工控制系统、自动分级系统以及新产品的说明中;产品品种创新。根据消费方式改变,方便、健康和多样化的产品大量涌现,使产品创新的速度加快。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食品加工业一方面引入不同民族风味的食品加工,另一方面积极推出便捷食品,如“保鲜餐”“全餐配备”“速配餐”“即食汤”等以及健康食品:包括低脂、低盐、低糖食物,瘦身特餐等;食品包装创新。食品包装改变了过去单纯的保护和保存作用,进而成为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要手段,在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食品包装不仅更加注重美观,突出品牌与个性,符合环保要求,而且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设计;采购和销售渠道创新。在发达国家,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因特网技术来提高购买效率。例如,一个由美国50多家著名食品公司组成的“TRANSORA”网络市场,就是一个企业间的网上交易市场,其联合采购能力为4000亿美元。这个网络除了用来采购原料外,还能用来监控库存和管理工厂。通过这个网络采购,食品公司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开支。发达国家完善的互联网络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食品销售网上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

2.2积极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食品加工企业自身不断根据全球市场变化,进行结构调整、联合、购并和合并。一些国内小型独立食品加工企业逐渐被大型全球性食品加工企业所取代。这些大型食品加工公司积极向国际市场延伸,到境外寻求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20世纪末期的10多年,跨国食品加工公司的全球重组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重新定位,寻求适宜自身发展的市场;食品加工企业从各方面改进生产模式,更新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世界食品零售市场需求进行内部生产调整。尤其是一些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来改进工作环境,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从原材料筹备、运输、工厂加工到产品营销,都是管理与质量的密切结合;食品加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逐渐树立新的经营理念。食品市场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世界贸易日益自由化,而且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进步。因此,建立全球性的零售网络和链条势在必行。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网络化发展机会,依据全球标准进行产业重构,重点是品牌改变和建立。品牌信誉好的跨国企业在产品分配和营销网络的构架上都做得十分完善,以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不断研发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加强营销和巩固品牌,从而以更加雄厚的实力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发达国家跨国食品加工公司在全球知识经济浪潮和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推动下,研发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纷纷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控股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而且国外研发中心的研发支出在总研发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国际食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产业化经营管理越来越成熟;加工技术和设备越来越先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越来越高;产品的规格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越来越完善。

3.加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研究机构 为了加强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议对分散在各部门有限的农产品加工研究力量予以整合,在国家级农业科技系统中建立精干的国家农产品加工研究机构,并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统一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给予重点支持。通过该研究机构,协调组织全国农产品加工研究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研究与示范,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3.2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工程中试中心 建议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工程中试中心,解决农产品产业化过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改进、技术组装和技术配套等系统问题,开展技术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

篇5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10-02

食品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快速成长的一个工业体系,也是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作为哈尔滨优势产业之一,食品工业近年来一直是拉动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借助落实东北振兴的重大战略机遇,哈尔滨将以食品产业等重点产业为我市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和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力争谋划和生成一批大项目,从而带动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助力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

一、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食品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哈尔滨市重要支柱产业

哈尔滨市的食品工业始于上世纪初,受俄罗斯及欧洲食品文化影响较大,一直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近年来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呈高速发展的态势,产值平均增速达到2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4%,拉动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7%,是哈尔滨市支柱产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

(二)食品工业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初步形成了一批食品企业密集区和多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带,聚集成经开区、高开区、利民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双城新兴开发区等五个食品工业园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食品加工类企业共21家,其中7家已在哈尔滨市投资;中国500强企业中食品加工类企业共26家,其中10家已在哈尔滨市投资。

(三)投资拉动强劲,食品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2015年,食品行业共有413个500万元以上开工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237.5亿元,新增产值达300亿元。随着投资的逐年加大,食品产业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自然资源丰富,绿色有机食品原材料市场优势明显

哈尔滨市位于北纬44°04′-46°40′的地理位置,处于世界公认的玉米种植和奶牛养殖黄金带,哈尔滨市的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和奶牛、黄牛、生猪、肉禽蛋等畜产品,享誉全国乃至海内外。

二、哈尔滨市食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从食品工业产值比较,产业规模尚且不优不强

2015年哈尔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七;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末位。与沈阳、大连和长春相比,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差距较大,食品工业的产值和增速均处于劣势。

(二)从龙头企业比较,哈尔滨市缺少产业支撑和牵动力大的巨型企业

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少,是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例如,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对全市食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9.6%;而哈尔滨市15户10亿元以上企业,对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才39.4%。也就是说,哈尔滨市15户食品企业不抵长春一户“巨无霸”企业的贡献。而且,哈尔滨市初加工产品多,产业链条短,深加工水平低。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从食品工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比较,产业集聚能力和基地支撑作用还不够突出

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布局分散,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趋同,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沈阳市农业资源不如哈尔滨市丰富,但由于加强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沈阳市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目前已拥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428户,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产值598亿元,已成为优势企业和优质品牌的聚集地。哈尔滨市尚缺少产业高度集聚、产业链充分延伸的食品工业园区。同时,哈尔滨市生产基地建设滞后,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影响了原料的供应。

(四)从名优品牌比较,哈尔滨市品牌培育开发不够,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形成产业发展实力

哈尔滨老字号企业历史悠久,食品风味独特,但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企业改造,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品牌极少。例如,2006年全国有430家通过了“中华老字号”认证,哈尔滨市只有“大众肉联”、“老都一处”、“老鼎丰”、“世一堂”、“正阳河”等8个品牌入选。其中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营销模式落后,渐渐失去了品牌优势和市场份额。

(五)从发展环境比较,哈尔滨市对食品产业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形成优势发展的政策环境

武汉、长沙等很多城市都设立了食品工业领导机构,制定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从农业产业化到食品加工及物流业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除“普惠”政策外,对引进龙头企业和延长产业链的项目,更是“一企一策”,在土地配套及基础设置建设上给予特殊扶持,千方百计留住企业。而哈尔滨市却缺少食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没有形成环境优势。

三、新形势下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食品工业规模

一是扩大哈尔滨市知名食品企业的生产规模。针对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原材料供给,使其达产增效。像哈尔滨啤酒、雨润雪花啤酒、宾西牛业、大众肉联等计划进行投资建设的大型企业,给予配套支持,落实项目建设。选择优质本埠企业,加快运作上市,做大做强一批地产品牌企业,打造产业航母。二是围绕大型食品企业和延伸产业链条项目招商。认真梳理哈尔滨市食品产业链条,谋划生成一批招商项目,面向世界500强以及全国食品行业百强企业进行对口招商,有针对性引进具有精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产业链条缺失的企业。三是培育壮大规模以上企业。对有望达到2000万产值的企业,进行摸底排队,建立信息库,扩大规上企业增量。对现有规上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增强发展实力。

(二)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合理规范每个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一是粮食加工产业以九三油脂集团、北大荒米业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哈尔滨市优质大豆、大米、玉米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名优品牌,提升技术标准和加工精度,形成粮食加工的规模效应。优化食品结构,改进传统的加工技术,加大营养食品、快餐食品的开发力度,扩大市场份额。二是乳制品加工产业以雀巢、完达山集团、龙丹乳业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哈尔滨市奶源的质量优势,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改变哈尔滨市乳制品单一结构,积极采用和跟踪国际乳制品加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使乳制品向功能型、系统化发展。三是肉类加工产业以大众肉联、正大实业、宾西牛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在发展优质肉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安全方便熟肉食品,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加工产业中的比重。四是饮品制造产业以哈尔滨啤酒、华润啤酒等企业为龙头,实施规模和品牌扩张战略,带动协作与配套企业发展。五是规模推进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绿色有机高端食品产业,加快有机奶、有机米、有机肉、有机菜生产基地建设。

(三)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

加快培育本土企业品牌,打造一批有市场知名度的大品牌,形成依托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哈字号”群体品牌效应。一是实施著名品牌战略。对完达山乳品、五常大米、肉联红肠、九三豆油等一批知名品牌,采取融资、联合等多种方式,联合行业内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开拓市场,逐步打造成为能在国内独树一帜的著名品牌。二是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利用主导产品的品牌优势,进行“一主多辅”的产品开发、多元化经营,逐步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积极鼓励和推动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绿色资源优势,在打造绿色品牌上下功夫,打造出一批新的土特产品品牌。四是实施品牌升级战略。将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的优势,积极申请国家级及省级著名商标,由地方品牌向全国名牌、国际名牌发展,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四)搭建交易平台,搞活食品产业的市场流通

一是通过期货交易、电子商务和农副产品市场等交易平台建设,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内联生产基地、外接消费市场的营销网络,打造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集散中心。二是建立食品产业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延伸哈尔滨市食品产业布局的物流配送体系。三是搞好营销策划和会展活动,突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宣传策划,结合洽谈会、哈尔滨之夏、冰雪节等节庆活动,大力推销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食品,营造“绿色粮仓,食品之都”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产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国务院实施大部制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将由分段监管体制,转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在体制过度阶段,更要整合力量,实施生产、流通全程监管,杜绝监管的盲点空白点,形成全覆盖的监管机制。二是开展专项治理。小作坊是假冒伪劣食品的主要来源,直接冲击食品安全,扰乱市场秩序。应统筹由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监部门负责,对小作坊进行专项治理整顿。三是制定生产标准。对名特产品,要尽快制定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占领产业标准的制高点。四是建立追溯制度。扩大哈尔滨市大中超市食品、商品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

(六)制定出台食品工业的发展政策,形成政府主导的政策洼地

研究制定推进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针对食品工业关联度高的特点,统筹制定和完善食品企业、食品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等产业关联的政策措施。一是设立食品工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食品工业园区和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重大建设。同时,科技、农业等专项资金,要提高对食品产业项目支持比重,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二是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食品精深加工企业、新购入设备进行技术升级企业给予财政奖励和税收支持。三是对重点食品产业园区新建食品项目及环保设施项目给予支持,加大对食品园区环保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四是制定规范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的审核审批办法,对食品产业入驻工业园区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优先办理手续。进一步调整优化有关政策,切实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让食品产业项目入驻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集聚区。

总之,哈尔滨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的基本市情,决定了食品工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哈尔滨市必须树立大食品产业观念,进一步巩固食品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打造“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攻坚战中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张艳,谢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10(5)

[2]吕世翔,陈凯新,李家磊.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2(5)

篇6

当前我国经济处在飞速发展的状态下,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分割行业进入到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比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当前更加关注能效高、排放低的低碳经济,由此也衍生出低碳理论,并且成为全球发展的主要方向。尤其是食品工业经济,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遵循低碳理论推动行业发展十分必要。

1食品工业低碳发展必要性

在低碳经济下,食品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政府部门为了实现低碳发展目标,必需要对产业进行监督,尤其是降本节能与开源节流的实施,以期能提升经济效益,有效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在市场中提高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安全做贡献[1]。另外,低碳经济引发的绿色经济变革,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改变群众生活方式、工业生产模式、人类发展等多个方面。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这一背景,食品工业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着手点。食品工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必然联系,也是食品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刚需,必然要与低碳理论紧密结合,实现食品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基于低碳理论的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基于当前社会环境,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成为各个国家践行低碳经济的主要举措,也是长期发展的必然方向,以期能提高能效、降低排放。例如一些西方国家着重研发低碳理论的先进技术,并对各个产业、能源的低碳需求方面进行优化,目的在于提高国际市场相关产业的竞争力[2]。

在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更多消费者对食品产品可持续性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80%的消费者选择购买过可持续食品,并且采购对象集中在健康与可持续性生活方式这两个方面,相关销售额超过3000亿美元。在食品行业消费者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食品服务与产品、绿色环保电子产品、环保型汽车、绿色低碳建筑工程项目[3]。其中食品是人民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营养供给,只有保证食品安全,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以及各个行业的运转。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推动食品工业经济发展、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食品安全问题被忽略,不仅威胁到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食品加工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必需要深入渗透低碳环保理论。

3低碳理论基础上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3.1优化食品生产加工标准

为了进一步保证食品加工安全性,需要对现行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进行优化。严格按照现代化食品加工规范,提前分析加工环节存在的隐患,采用信息技术搭建食品安全加工系统,将加工检测结果、数据等上传到系统中,保证各个环节的信息能够被追踪。在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时,建议采用HACCP体系(危害分析的关键控制点)作为食品加工设备安全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及时发现食品生产加工潜在安全隐患[4]。将HACCP体系与食品生产加工标准结合,运用于食品生产危害分析方面,除了明确食品生产和各个环节搭建的关键控制点之外,还可以发挥持续性验证流程、记录系统的优势,确定食品加工环节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3.2创建全过程食品安全风险数据库

企业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创建食品安全数据库全方位地检测食品产品中的污染物,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搭建食品安全数据库,将国内外现有食品安全数据上传其中,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数据库的管理与数据分析工作,针对发现的食品工业风险制定解决方案。

3.3加大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力度

针对食品安全生产过程进行检测,应该有完善的安全检测制度,增加资金与技术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此外,为了保证安全检测结果的有效性,还需要展开食品安全评价,严格按照食品安全评价标准,对于已经产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及时分析风险因素。拓宽食源性疾病、食品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信息的采集范围,在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展开食品危险评估,利用采集到的数据搭建预测预警模型,规避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建议组建专业检测机构,专门负责企业生产食品的安全检测工作。在企业食品安全检测中推广速测技术,将政府部门技术监督、企业自主检测、社会检测机构三者结合,创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重点展开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可行的抽验方案,一方面对食品安全机构执行的检测工作进行统筹处理,另一方面构建食品检测数据互通互认机制,将检测所得数据共享,保证食品检测结果的权威性。

4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低碳理论的应用启示

目前,全球市场中消费规模显著增加,2013年仅为1160亿美元,截至2019年末已经达到2540亿美元。食品工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低碳理论的运用,并且在食品机械、产品加工过程中明确环保的目标。食品工业领域与低碳理论结合,朝着安全、健康、节能、环保的方向不断前进,始终秉持低碳管理理念,达到低碳消费的目的,期间需要保证生态平衡、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食品生产与消费也要具备绿色低碳的特点。我国作为食品生产、消费的大国,食品工业领域发展速度飞快,但是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工业发展依然存在粗放形式的現象,特别是小型生产企业,食品生产设备的产能较低,排放污染大,整体来说比较落后。有关部门还需要在食品产业结构方面加强重视,做好结构优化工作,带动食品工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深入贯彻低碳理论,减少食品加工生产中的污染排放,实现新型工业化目标。鉴于此,今后在实施食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渗透低碳理论,除了保证食物自身的自然性与营养成分外,还应该从食物生产、消费这两个环节着手贯彻低碳环保的理念。

篇7

摘要:我国许多城市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产业占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减少,经济衰退、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必然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转型.淮北市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是安徽省煤炭资源城市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淮北市以食品工业为转型突破口,取得了较为良好转型成果,但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发展问题,本文立足淮北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淮北市的产业发展转型中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食品工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在淮北市煤炭城市产业的建设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特征有以下两点: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简单粗犷,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有机性较差.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应变能力变差,无法应对诸如煤炭国际市场变动、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也成为煤炭型资源城市随着矿业开采强度加大而经济逐渐衰微的原因.

(2)产业资源依赖性过强,同时产业群体构造方式主要为单一递进式.构成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关系密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链条”式的产业模式的矛盾也变得日渐突出,不仅资源供给出现一定的危机性,同时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就会引发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衰退危机.

1.2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淮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多以“煤”为主,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绿色GDP的相关指数.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塌陷区”,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环境与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同时大量煤矿的焚烧引起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业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税价由不到200元/吨增长至650元/每吨,煤炭产业荣极一时,成为了淮北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受国际经融危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天然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内普通混煤的价格由650元/吨跌至300元/吨,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资源的推广,煤炭产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煤炭产业经济增长也时常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1.4 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说是“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内,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倒闭.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狂进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无节制、不科学的开采模式导致的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瓶颈的日益显现,因此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业持续发展转型的现状

2.1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经初步建设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县百善矿粮油工业园、口子集团工业园、杜集区六和工业园等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这些集群地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

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淮北市全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全市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2个,其中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25个.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食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给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

2.3 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淮北市煤炭税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产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工业总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占大部分,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食品工业也已初步转型成为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所占全市经济总值总份额仅次于传统的煤炭产业.

3 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其中的能够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却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万元左右,缺少像双汇、思郎、曦强这样规模大、品牌响、效益高、有较好的龙头带头效应的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使淮北市在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缺少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经济发展转型进程有较大阻力.

3.2 产业链条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食品加工业的形势趋同,商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面粉、速食、饲料等,而类似速冻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延续不流畅,企业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较差.产业整体链较短且单一,不仅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也不利于企业创新竞争氛围的形成.

3.3 利益机制不完善

食品工业在淮北市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但相关的利益机制尚且不明确完善,例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能和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生产合作关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使农民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质、品种、数量、质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例如,淮北市重点打造的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榴园村主要以种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为主,目前拥有石榴种植面积8万亩,为全国6大石榴产地之一,年产石榴1000余万斤;拥有石榴深加工企业一个,年加工石榴600万斤,年产值150万元,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其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榴园村的石榴栽植面积和品种均居于全国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鲜果出售,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食品加工市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缺少企业与农民的共同利益机制.

3.4 农业开发与食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出台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业转型,但就全市范围来看,食品工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加工技术与设备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学历素质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机制、配套设施产业成本过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3.5 食品安全问题不受重视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淮北市的对外形象.除了一些企业法制观念、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外,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转型问题,政府应发挥本职职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新颖、资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市场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强势企业,为全市食品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城市转型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工业基础上,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如建立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4.3 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产业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城市转型中,应用加大项目投资、降低银行信贷条件、加强政银企联合等方式,促进形成市场引导的投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政府与企业以及农民可考虑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积极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4.4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必须抓住制约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颈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方法、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才能保证食品工业发展的持续盈利与城市转型构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业博览会、煤炭机械博览会等大型会议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设和招商政策,为发展食品相关产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弥补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相关问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产业知名度.

篇8

从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产品设计跟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分不开的。工业产品的设计一直是追随着人的满足需求而定。而人的需求又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变化的。当一定的产品需求得到满足时,新的科技出现,又会出现对新的欲望,从而刺激新的产品设计产生。所以对工业产品的设计必须从发展史的了解基础上,分析出发展趋势的因素,以最终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转变设计理念。

一、工业产品设计的发展历史

工业产品设计是从“二战”开始迅猛发展的。社会的稳定性给科技和经济提供了发展空间。50年代,电子革命--“第三次波浪”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随着科学的进步使工业产品设计进入了全新的时期。人们开始打破工业社会的枷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倡导个性化元素。工业产品设计也随着满足个性的张扬,在原有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个性风格化和趣味化。60年代,人们开始自主经济收入,追求新奇,讲究享用,使工业产品设计抛掉了耐用型,加入了审美外型的行列。出现了:(1)流行派风格。这种风格产生于英国,采用塑料材质,以“视觉艺术”为基础,追求现代化风格,强调产品实用性外增添了率性、简洁和新颖的特征。(2)新现代主义风格。此时期的产品设计注重金属和玻璃材质,脱掉繁琐装饰,强调简洁的特征。

7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决定了消费水平,出现了“设计自我”的理论。它引导设计师不仅只从产品的适用性和新奇性考虑,还应换位到设计人的自身,创造出轻便、灵活、高效、适应高节奏生活状态的现代化产品。对此,工业产品设计极其重视消费心理学。而此时人们的风行旅游、运动,给工业产品设计又提供了设计点。设计出了各种适用于旅游的户外品,汽车工业设计也倾向休闲系列。形成了一股回归自然风的设计理念。人们厌倦大都市的机械式生活,崇尚以往的自然环境,设计着重于自然、手工艺品、陶瓷等方向。80年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工业产品设计向自动化设计跨越。自动小家电等形成了一股“家族风”。到90年代,旅游、交通、饮食和娱乐的集成发展,人们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合,工业设计产品不但要满足实体的设计,还要注重人文化、精神和环境的和谐。90年代,社会的发展迅猛与污染严重,人们开始侧重环保意识,节能冰箱,太阳能等,都是围绕减少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到现今,工业产品设计的技术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人们开始从节约空间和智能化考虑,出现了折叠式,悬挂式,壁挂式和智能化控制等工业产品。

综上所述,工业产品的设计发展是与人的生活方式、心理和科技进步同步的。而在20世纪的今天,工业产品的设计随着迅猛的科技进步,开始注重各个社会因素的综合变化,才能更好设计出适合的产品。

二、工业产品设计的转变趋势

(一)功能到情感的设计变化。现代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存在很大现实问题,像人们建立在通信设备上的孤寂感、工作上心理压力和环境破坏等。这些都驱使设计产品必须考虑科技与情感的结合。产品遵循消费者的情感规律,延循他们的情感内容,设计出符合消费者人情味的产品,使消费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达到喜欢或者愉悦的心情。对这种高科技和情感融合下的产品,看到自己的梦想,理解到自己的情感语言,实现自己梦想心理。产品功能到情感的设计变化,不仅使消费者享受到了产品的实用功能,还使消费者的情感得到满足,做到人机的完美结合。

(二)技术到理念的设计变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今,工业产品的设计不能只讲究大众化、科技化、批量化。还要结合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理念,体现出产品的微妙之处。工业设计产品的设计还应做到静态到心理动态的转变,在生活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到心理的精神状态发展上,挖掘出消费者的欲望,并与与时俱进的想法结合现代技术,对产品进行应用理念创新。

(三)整体到细节的设计变化。工业产品的同质化日趋严重,在同一类型中产品的形态、功能和品质相象,但往往消费者会选择工艺细腻,细节设计优美的产品。整体到细节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品的外形,给人直观理解,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是从产品衍生出来的心理设计和人文因素。如果我们的设计结合了细节和整体,在产品整体外形极佳的状态下,细化产品的细节,使产品的细节起到指引性、亲和性。小小的贴心设计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使消费者产生愉悦和贴心。

结束语:

工业产品设计把社会、经济和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推动人文文化,把人和物和谐统一,使工业产品不再是单一的满足使用功能的产品,而是融入到人的生活和心理中,做到人、机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翔子.对现代工业设计发展趋势的新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2009,21:138-139.

篇9

[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07-03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 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段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篇10

(一)省农发行、省农行、省农信社、吉林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每年要开展几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项目对接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龙头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稳步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放规模。对龙头企业在原材料收购、仓储设施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以及在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循环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

(三)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各涉农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给予信贷支持,对暂时集中还贷困难的龙头企业,可适当延期,在延期内逐步归还。

(四)对信用较好的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各涉农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符合条件的可实行公开授信,对新开户龙头企业,要及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五)各涉农金融机构应扩大龙头企业有效担保物范围,依法开展权属明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

(六)各涉农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的贷款,可在规定范围内适当下浮利率。

(七)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辅导期的拟上市企业一次性给予费用补助和奖励50万元,实现上市后再给予费用补助和奖励50万元。

(八)省、市(州)、县(市)政府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用于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及担保的损失补偿。

二、加强对基地建设原料收储政策扶持

(九)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收储原料而发生的流动资金贷款予以贴息。

(十)今年新增的国家粮食临时收储计划指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主要向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倾斜。

(十一)对于龙头企业自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优先享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政策。

三、切实减轻龙头企业负担

(十二)各执收执法部门对企业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在政务大厅集中公示,经财政、物价、法制部门联审后,由政务大厅专用窗口发放“明白卡”,实行“一卡收费”,禁止任何单位卡外收费。

(十三)各职能部门对涉及企业的审批事项实行一次性办理和限时办结。事涉同级多个部门或一个部门多个办事机构的,实行“首办负责制”、“并联审批”。不符合办理条件的一次性全面告知。

四、支持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

(十四)对在生产经营中确有困难的玉米加工企业,可按税法有关规定缓缴相关税收。

(十五)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自创办之日起2年内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税收政策除外)。

(十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按15%征收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十七)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税法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十八)企业取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所得税。

(十九)支持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对企业取得的支持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依法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五、其他方面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