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管理学基本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1 16:45: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管理学基本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管理学基本知识

篇1

关键词 :激励机制 管理工作 根本

一、激励机制在教学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能有效地开发教学办公室的人力资源

管理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要素。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教学办公室的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必须充分重视教学办公室每个员工的个体作用,尊重和激励每个员工的价值,并通过促进每个员工的需要的满足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最好、最完善地完成学校的教学总目标。

人们通过实证性研究发现:那些按时计酬的员工中,他们的实际能力只需发挥20-30%左右,就可以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不被开除。而如果通过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则其潜力可以发挥到80-90%左右。这就是说,在不被激励与被激励的办公室员工中,他们实际能力发挥的差距在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加入一个组织并成为其中的成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必然会尽力工作,多做贡献。在任何组织内,都有表现不同的组织成员,充分调动每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这是管理者的首要职责。管理者必须通过激励的方式,使得员工表现突出者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好上加好;使得表现不好者,逐步克服消极因素,进而为组织多做贡献。

2.能积极整合教学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

一般来说,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所属单位的总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员工个人发展目标是内在的、个性化的和主观的;其所属单位的总目标是外在的、非个性化的、客观的。两种目标之间常常表现出不可避免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会直接影响到办公室中所有员工的行为方式,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行为模式。

对教学办公室的管理者而言,在学校的教学总目标与办公室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发生矛盾的时候,需要管理者通过激励来正确地引导办公室员工将个人发展目标统一于其单位的组织目标之中,有效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在行动上保持一致。尽管员工个人的动机与行为可以通过外界的刺激而改变,但是否能真正改变还取决于员工本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激励问题是不可能通过外部力量来解决的。

对管理者而言,把握好外部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使办公室员工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信任自我,努力把学校的教学总目标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其关键就在于管理者要通过对每个员工个性的把握,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机制,解决好对员工的激励问题。一旦员工了解到所属单位的总目标的意义,特别是在参与了讨论、制定学校教学总目标的情况下,他们就自然会被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为实现学校教学总目标而努力工作。

3.能有效协调教学办公室员工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办公室员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满足其需求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相对公平地分配这些资源,使众多的员工得到应有的权益。

由于被管理的员工在素质与能力上的差别以及对利益追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必然会使得利益分配矛盾出现复杂化,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真正解决好这些矛盾,当然不能仅仅依靠激励。激励的意义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但积极性是否很好发挥,又依赖于他们在利益上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客观地来看,办公室员工个体的需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些从个人看是合理的,从集体看是不合理的;有些从今天看是合理的,从将来看是不合理的。这样,不论是在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分配中,办公室管理者要从其组织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合理地分配利益。员工也会向管理者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但究竟谁得到利益、谁失去利益;谁得到更多的利益、谁得到较少的利益;谁现在得到利益、谁将来得到利益,这些都会在激励机制的运行中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对员工采取奖励方式,它不仅会使得员工中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得到强化与推广,而且也使得那些具有良好行为的员工得到褒扬,使之获得应该享有的权益,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同样,对员工采取惩罚的方式,不仅会使员工中削弱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得到制约与纠正,而且也是对那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员工进行教育、批评和制裁的一种方式,使之丧失更多的权益。如果奖惩不分,或者力度不够,则很难处理好利益分配中的矛盾。

二、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提升教学办公室管理工作的水平

1.气质管理是“激励”之基础

人的气质一般可以分为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和抑郁质(抑郁型)4种类型。一般来说,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强而灵活的人,其感知事物的广度比之弱而不灵活的人要大得多,具有灵活神经活动的人,比之不灵活的人,在思考、决断问题的速度方面要快得多。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性格也有所差异。这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及个人心理诸因素上,存在着差异;办公室员工之间在需要、兴趣、能力、性格、爱好等各方面都必然会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对办公室员工的气质进行优化管理。

办公室员工气质的优化,是指具有不同类型的性格和气质的办公室员工相互协调、取长补短的组合方式。协调的性格气质结构,有助于优化办公室集体的整体效能。所以,办公室员工的性格气质应当能够彼此选任相容,互相融洽;他们的气质应当能够协调配合,互相补充。办公室员工之间应当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友爱的平等环境,绝对不能因为工作的不同和个性的不同而产生等级差别。同时,每个办公室员工应注意发挥自己个性的长处,克服自己个性的短处。只有办公室员工感情融洽,才能够做到彼此之间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和互相谅解。而有了这些合作、支持和谅解,办公室员工才能够在成绩面前互相谦让;在困难面前勇于承担任务;在错误面前承担责任;在讨论和处理问题时,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意见分歧时,能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这种心理相容的因素、配合默契的工作气氛,能够极大地有利于思想上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工作上的的互补和协作,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而又充满情谊的环境,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办公室的整体功能和个人才能。

2.目标管理是“激励”的手段

目标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反映和体现。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这就需要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指向目标。

目标能鲜明地给其单位、部门及其每位成员指明奋斗方向,展现未来前景,激发斗志,调动积极性,使之明确其必须努力工作的具体标准。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发人的向上精神,使人积极为实现目标而进取拼搏;一旦达到目标就可以感到无限荣光和自豪,更进一步地激发人的信心,使其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实现。

办公室管理工作中首要的就是要发动办公室员工个体,群策群力,参与制定总的组织目标;同时引导和鼓励办公室员工在组织目标之下,制定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具体目标或小目标。此外,在办公室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还必须对每位员工完成目标情况进行跟踪、比较和评估,以合适的方式进行评判,对于卓有成效者予以表彰和奖励,以不断激发其新的动机,引导新的良性行为,实现新的目标。

3.情感管理是“激励”之关键

所谓情感管理,是指在办公室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员工的个性特点,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情感因素,强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双向情感交流。

首先,管理者必须树立公仆意识,这是情感管理的前提。实现情感管理,关键在于以情动人,真正实现服务者的角色转化。只有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践行平易近人和平等待人的理念,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将管理工作的原则性和区别对待个体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既按规章制度办事,又对员工寄予深厚的情感,从而真正做到真心实意地为员工服务。办公室管理工作既要制度化,也要人性化,坚持制度与情感的辩证统一。制度条款多从正面引导,少从负面限制或者制裁,以建立激励机制为突破口,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其次,管理者必须选贤任能,积极调动办公室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动性,这是情感管理的外在行为表现。为政之本在于选贤任能,做好用人这篇文章,既需要克服主观偏私,也不能盲目听信所谓的众人之言。要真正落实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通过授职、授权、赋责等功能形式,使不同差别的员工个体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素质提升和综合发展。

再次,管理者还必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这是情感管理的内在动力。管理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身形象,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立志使自己成为造诣精深的专家,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事务性的职员。在头绪复杂的具体管理工作中,大可不必事必躬亲,相信和信任无疑是对员工个体最大的激励。在规章和制度权限范围内,充分信任员工,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实践能力,对管理者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品质。

4.氛围管理是“激励”之需要

篇2

从字面意思上看,职业为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与“根本”。所谓职业,从广义上来理解,是社会上所有的职业类别,但是从狭义来看,职业包括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操守等。因此,就职业为本这一视角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以职业教育为根本以及以职业技能、素养及水准培养为根本。 

从现阶段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要求来看,除了应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水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职教育受近年来教育扩招的影响,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整个教学管理的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在市场要求不断上升的同时,人才供方的质量却出现问题,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需求方需要人,学校需要把人送出去,但是人却漂在市场中。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改善中职教育现状,提升中职管理的质量,同时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实现,以及供需矛盾的顺利解决,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二、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职业为本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中职教学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这一认知,从现阶段中职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落实职业为本的理念。 

1.打造精品专业 

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应用的第一步,应该是精品专业的打造。专业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专业的开发会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的动向,综合考虑自身软、硬件设施进行,对专业发展前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秉承对学生负责的专业开办宗旨,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精品专业的打造,为职业为本理念的落实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2.技能与配套素养并重 

传统中职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职业素养及水准的重要性。因此,职业为本视角在中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还应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和革新。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要求提高的同时,供给方的培养质量却在出现下滑,结果可想而知。针对这一现状,建议中职学校应对学生技能外的其他职业素养引起足够的重视,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技能培养的配套课程,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落实职业为本的理念。 

篇3

一、引言

回顾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轨迹,不难发现,管理会计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遗憾:其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财务会计。翻阅我国有关会计理论研究文献,可知大多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相比之下,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从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数量来看,管理会计所占的比重很小。正如余恕莲和吴革(2006)所说:“究其原因是基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会计准则和外部审计的制度安排,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会计的关注所引起的社会效应”[①]。其二,管理会计研究重方法轻理论。西方国家自管理会计产生之初,一向重方法轻理论,而我国的管理会计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西方引入至今,其发展路径一直以效仿西方为主,因此管理会计理论方面鲜有著作产生。管理会计本质,作为其理论基石,更是少人问津。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近年来,在管理会计研究上,理论界经常慨叹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不能得到推广和普及,实践工作者则抱怨管理会计的可操作性差,有时甚至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南辕北辙。上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其合著的《管理会计兴衰史》中,深刻地批判了管理会计相关性的遗失,引发会计界的广泛思考[1]。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凸现。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印象就像一个“万花筒”,囊括所有却又缺少灵魂。究其根源,是管理会计缺乏系统完备的理论支撑。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学科将很难承担起指导实践的重任。解决管理会计面临的尴尬境地,关键是要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研究管理会计理论,首先应该解决管理会计是什么的问题即管理会计的本质。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管理会计始终注重在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其产生就是管理与会计的结合。行为科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心理学等都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正如哈耶克所说:“只要掌握另外认识一个领域的某种抽象原则,并进而了解其相随属性的能力,即使是全然不同的因素,只要具有这些抽象的属性,也能运用同一种思维方式”[2]。 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管理会计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我国会计学界制度安排,已有多名人士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财务会计学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如伍中信、田昆儒、刘峰和雷光勇等,而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并不多,且大多是将交易成本理论应用于某一具体管理会计方法,而将其应用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鲜有发现。本文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出发研究管理会计本质,将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思维模式,为其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推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选择交易成本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从更微观的层面研究企业,将企业视为一种治理结构(Williamson,1996)。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其作用机理是依据市场和层级体系的建立,通过规则和惯例的制度化,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长此以往,形成组织成员普遍认可的“理所当然”的思维认知,以实现节约交易成本之目标。

二、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现状

1、国外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国外关于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成果大多由专业的管理会计组织,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体上来看,可以将其研究划分为广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和狭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两类。

第一类广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1981年美国全美会计师协会(NAA)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在其公布的《管理会计的定义》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向管理者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济管理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配、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编制供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使用的财务报表。”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ICMA)认为除审计之外,会计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财务会计和司库,均属于管理会计。由以上可知,称其为广义管理会计,是由于从范围来看,该观点将管理会计视为一个涵盖众多的范畴,财务会计等作为其分支;从服务对象来看,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不仅局限在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

第二类狭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的《基本会计理论》指出:“所谓管理会计,就是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概念,对经济主体的实际经济数据和预计的经济数据进行处理,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合理的经济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合理决策。”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常设分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4月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物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定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 1997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认为,管理会计是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设计、激励和管理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的持续改进过程,通过此过程指导管理行动、激励行为,支持和创造达到组织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需的文化价值。

从以上表述可知,狭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将管理会计视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把管理会计在从属于财务会计的地位提升到了与财务会计并立的地位,但并不包括财务会计。这有利于厘清管理会计的概念边界,更有利于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开展,因此,目前狭义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在管理会计本质研究中是主流观点。

2、国内管理会计本质研究。国内关于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大体有以李天民(1994)[3]、余绪缨(1999)[4]、胡玉明(2001)[5]等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论和以孟焰(1997)[6]等为代表的管理活动论两种观点。

以上对管理会计本质的研究,均是从会计学科的立场出发。因此,就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理论界关于管理会计本质的定义就好似一个百宝箱,将大量涌现出来的管理会计新生现象全部堆积于管理会计本质之上,于是现在看来管理会计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大杂烩,缺乏理论性、系统性和抽象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理论界中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从研究重点来看,主要停留在应用层面,如探索利用管理会计对交易成本进行计量或建立交易成本会计的技术论证。

2、从研究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管理会计的方法论方面,如将企业的预算管理、转移定价、纵向一体化、企业并购等问题与交易成本相联系,涉及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较少。

3、从研究深度来看,大多范围宽泛,缺乏深入研究。为数不多的关于交易成本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大多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缺少对管理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

三、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回顾

康芒斯[7]最早把交易作为比较严格的经济学范畴,定义了交易的内涵:首先交易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最小的单位,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关系都可以在“交易”这个一般化概念下进行讨论;其次认为交易是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物的权利的出让和取得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所有权的转移;他认为交易作为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单位,必须含有“冲突、依存与秩序”,即人与人之间交易关系是一种利益上的相互冲突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不断反复和有必然性地发生。他认为不同的具体的交易和在一起便构成了经济研究上的较大单位---“运行的机构”或制度。制度不过是无数次交易活动的结果。

科斯[8]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首次明确提到交易是有成本的,并运用交易成本进行经济分析。科斯认为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根本原因。同时企业本身会产生交易成本制度安排,诸如行政管理费用、监督缔约者(工人)的费用、传输行政命令的费用等。

威廉姆森在20世纪60年代后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他从机会主义动机出发研究交易成本,提出影响交易成本的三因素:(1)人的因素(有限理性,机会主义);(2)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3)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威廉姆森认为不同治理结构应该与不同的交易类型相匹配,以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

四、企业是交易的集合

依据康芒斯对交易的认知,企业可以被看作是交易的集合。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1997)认为由于队生产的存在,企业是一组资源所有者自愿与团队中的个体签订一系列的契约的集合点[9]。契约的签订过程即交易的实现过程。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来看,企业不再是一个简单的 “生产函数”,而是关于交易的治理结构。无论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层级结构来组织,还是在企业之间通过市场自发地配置,都是交易的不同实现方式。

企业外部交易更显著地体现了当事人双方的博弈。如果说内部交易是资源的内部流动,尚在企业的控制治理之中,那么外部交易是资源的流入流出,非企业单方力量所能左右。因此,在双方协商认可的条件下,签订合法合规的契约成为必需。由此可见,外部交易的治理更多的是借助于行政法律的力量来规范[②]。

企业内部交易受层级体系的影响。依据层级结构的设计,内部交易可以划分为垂直交易(上下级部门之间)、平行交易(同级不同部门之间)、斜向交易(不同职能部门之间)以及网络型交易(网络型组织结构)等。其次,企业内部交易的实现形式多样。有的是以实物形式存在,如产品购销;有的是以非实物形式存在,如新生产技术的推广,职工管理条例的落实等等。再者企业内部交易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色彩。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世界上几乎不存在大型企业,几乎所有的生产都是由业主经营的手工作坊完成,此时的生产活动大多是由市场交易与价值联系在一起。随着近现代科技的进步,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发展,企业的活动半径不断扩展,外部交易逐渐内化,内部交易的频率、规模等较之前都有较大变化。

五、企业交易成本的产生

威廉姆森(1985)将交易成本比作物理学中的摩擦力,说明其无处不在。交易的发生,必然产生交易成本,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易成本呈不断增加之势。

从理论上看,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假设之一就是有限理性,企业中存在大量不完全合同,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合同的重新修改、制订将带来成本的增加;同时,交易成本经济学承认机会主义的存在,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和利己动机的当事人达成交易将耗费大量的协商、谈判成本;再次,由于企业成员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资源内耗将再所难免,从而造成成本的增加。

从实践上看,之前人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大多站在会计学科或管理学科立场上,无论是“信息系统论”还是“管理活动论”,均最终将其定位于企业价值提升。固然追求价值最大化毋庸置疑。但是过分关注价值创造,却忽略了成本费用的发生。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将生产成本清晰地列示出来,但另外一项重要的交易成本却在人们的眼前溜走或混淆在生产成本之中。在度量美国经济效益费用的一份研究中,Wallis和North(1988)对1970年体制中所作的估算是,交易成本占GNP的比重大体上为46.66%--54.71%。交易成本不仅存在,而且事实上它在数量上也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根据一些学者的估计,现代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占净国民生产总值将近50%-60%。而且,这些数字并不包括建立新制度和组织的初始成本[10]。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不仅要加强生产成本的控制,同时还应关注交易成本的节约。

六、管理会计是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制度安排

企业内部有限理性的交易双方,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和利己冲动,为保证交易的顺利实现,节约交易成本,适当约束机制的建立必不可少。

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世界中, 会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现象,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只能依靠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就是企业层级及其对应的行政权威机制的建立、使用和运行(Miller, 1992)[11] 。管理会计内生于企业层级体系,通过层级命令而非价格机制发挥效力。正如John Burns和Robert W.Scapens(2000)[12]所说,企业的管理会计系统和实践构成组织的“规则( rules)”和“惯例(routines)”。“规则”是指形式上的关于 “事情应该怎样做”的规定,如标准成本制度、预算的设定、内部转移定价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等。规则必然是整齐划一的,要求群体的行动保持一致。以规则为导向的行为是对可用被选方案的明确评价,选择遵守规则是为了避免或减少任何时候可能产生的交易成本。例如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如果缺乏具体的评判指标,将导致评价过程的主观臆断,相伴而生的是旷日持久的谈判、协商成本;握有裁量权者“寻租”行为造成的“租金”成本;不公正评价带来的“偷懒”成本和不满情绪导致的成本等等。经过重复地遵守规则,行为变得程序化,进而形成“默认”的知识储备,这种程序化的以规则为基础的行为即为“惯例”,它代表了整个组织的行为偏好。因此,惯例被定义为“事情实际怎样做”的程序,如成本分配、预算分解、差异分析、存货管理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会计在组织中被强化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的 “理所当然”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制度安排,此时由规则和惯例演化而来的管理会计将成为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制度安排。

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所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等不可能凝固不变,企业内部交易参与者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的更新、扩展之中。管理会计只有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规则和惯例,才能存续、发展下去,这一过程正是管理会计的变迁。而管理会计变迁的内驱力正是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这一管理会计本质。以存货管理为例,早期的存货管理大多以生产为导向,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防止缺货带来的损失,盲目扩大存货规模,造成了存货积压,采购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等随之升高,除此之外,存货占用的资金成本,存货技术过时带来的机会成本等亦不容忽视。为了减少上述交易成本的发生,企业后来开始逐渐采用经济批量模型进行存货管理,这一方法较好的控制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仓储成本、缺货成本等诸多交易成本。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种全新的存货管理方法---适时生产(JIT)开始为企业所熟知,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消除各种没有附加价值的动作和程序,彻底消除浪费,即“零浪费”,杜绝浪费任何一点不能产生附加价值的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和运输等资源。JIT生产方式作为企业的一项制度安排,所体现的正是不断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管理会计本质。

综上所述,诚然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经济达尔文主义告诉我们,“一个会计系统只有在能够产生足以弥补其成本的利得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继续存在”[③]。管理会计发展至今的历史表明,管理会计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本质是必然存在的客观,并且随着社会实践的进步,管理会计必然围绕着这一本质推进其发展、变迁。

[①]余恕莲、吴革,管理会计的本质、边界及发展,财务与会计[J],2006年3月第6期(总390期),P68.

[②]鉴于本文主要探讨非法律因素对企业交易行为及管理会计的影响,因此外部交易不作为研究重点。

[③]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邱寒,熊焰韧,李芳译,决策与控制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二版,P2.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卡普兰合著,金马工作室译,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商务印书馆,2002.

[3]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10月.

[4]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值[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1期.

[6]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7]康芒斯.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科斯,社会成本问题[J].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著,邱寒,熊焰韧,李芳译,决策与控制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10]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著,姜建强.罗长远译.新制度经济学---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 上海:三联书店,2006.

篇4

1.1费用种类多,记忆复杂按照课本章节讲解,涉及的费用归为六大类:各项要素费用1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1辅助生产费用1制造费用1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以及期间费用。而要素费用又简单划分为材料费用(例如原材料费用1燃料费用1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等)1外购动力费用1职工薪酬1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利息费用1税金以及其他费用(例如运输费1办公费1保险费1差旅费1水电费等)。课本中接触的费用种类已经很多,而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扎实理解各种费用定义并将各种费用正确归类是一个学习难点,需要牢固掌握,灵活变通。

1.2费用分配方法多,单纯的课堂教学只能浅意义的理解,还是靠死记硬背为主不同的费用依据的分配原则不同,最终计入的科目也不同;不同的费用其归集和分配方法也不相同。例如:材料费用的分配就有定额消耗量比例1系数比例1产品产量比例1重量比例1体积比例等分配标准;常用分配方法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法和材料定额费用比例法两种,熟练地掌握各种方法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空间。但学生阶段学习的难点就是缺乏实践锻炼能力,单纯的课本很容易混淆各种方法,也没有想到合适的方式和想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1.3实践经验少,对各种方法不能熟练地理解掌握各种计算方法适用的成本对象不同,具体的计算细节与过程也不相同,而且正对完工产品与半成品成本的计算也是有差异的。如何熟练地掌握与应运这些方法,正确恰当地计算企业产品的成本是要掌握的重点,但如何能够灵活地掌握记忆并结合案例正确地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关键。除却实践这一环节,当前大学本科生的现状就是课上可能还认真听讲,但下课没有老师监督,大学老师又极少布置课后作业,很多学生就基本上不看课本,只等着考前老师划重点突击复习,对各种方法不能熟练地理解掌握。例如一个工厂搬迁到新厂房,厂房的折旧就是一笔巨大的成本,在老厂子里生产由于厂房折旧早已计提完了,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很低,盈利就大,但新厂房的折旧会大幅度提高产品成本,工厂不能因为搬迁就无盈利,这中间就需要会计人员有规划地计算出合理的成本。

1.4各种会计课程的融会贯通是难题如今的成本会计不是单纯的核算问题,它还包括成本预测1决策1控制等,这就与企业战略管理等学科相联系;最基本的成本核算要从原始凭证出发,依据会计学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入账。成本的高低也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因此它与财务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如何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框架,在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是应该不断探索求解的问题。

2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设计

2.1建立学习型组织鉴于高校教学的自身特点,2团队学习3是高校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所在,旨在激发教师和学生知识共享和群体创新能力的活力,通过组织教学和科研项目团队的方式,树立整个组织的共同愿景。首先,应参照企业实践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应用型教学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1实践指导书,选编课程教材。其次,在教学知识管理中,对有价值的显性与隐性教学信息进行识别与采集,进而组织与整序1压缩与提炼,最终形成组织层面的教学知识。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的可持续性,让学生懂得各门会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通用性,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需要融会贯通。

2.2注重隐性知识的转化,加强互动,推进优质知识资源的储存1交流和共享在互动性方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知识型个体,通过定期举行集体的交流活动,互相交换知识,可以使整个班级成为一个规模型知识库。例如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的成本管理特点和要求,由学生自行组织成学习小组,分别研究各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主动适应区域1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最优成本核算及管理方法。

2.3由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能力转化学生学完成本会计课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实践能力,包括认知性实践能力和拓展性实践能力。认知性实践是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知道该知识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和指定任务实践传递给学生。例如在成本费用核算或管理过程中,由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别核算,按照事先制定的核算方法,模拟进行实务操作。拓展性实践则要求提高一个层次,教师只需要提出该项实践需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具体实践的设计1内容和方案可以交给学生自己选择和判断,最后由大家一起对比出哪种方法更适合当时的经济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承担的是辅助者或顾问的角色,在分析和对比所有实践结果后,给出总体分析并指出存在问题,以达到引导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2.4集成教学实验工具目前适合成本会计教学及管理的软件较多,包括教学型的和应用型的,基本可以涵盖企业的绝大部分工作流程,满足大部分成本费用核算及管理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实践经常是根据某一个静态环境下的情景,进行模拟操作,教学内容相对单一1简单,与实际工作中企业所面对的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不尽相同,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实验中设置不同参数,模拟变化的市场环境,使系统处于动态的环境中,演绎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也就是将教学和应用集成到一个实践环境中。

2.5将混合式学习方法运用于成本会计教学当中混合式学习是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添加大量书本以外信息,特别是会增加一些实务操作的内容,讲授企业实践的实际情况,但是根据学生的反应,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在没有培养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这样的混合式学习习惯下,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接受超量的知识,并不符合学习规律。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有意识地突出重点,给学生指出课下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并将授课讲义或补充材料上传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后浏览,帮助学生复习。将课上和课下时间综合利用起来,会使整个教学事半功倍。

篇5

建设研究型大学是在我国大学的地位不断提升,大学功能在不断拓展,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课题。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拥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211工程”及“985”工程的实施,有关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因此,探索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尤其是其基础平台——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的构建,促使教师充分、高效地发挥作用,对整个大学系统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和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相继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说法,但是对于研究型大学的概念,多位学者持不同的看法和描述。纵观多家之言,本文认为国内学者王战军的定义较全面地界定了研究型大学的基本内涵: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如下:

1.研究优先,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研究”在研究型大学诸事务中占据了突出的重要位置,研究工作是学校诸项工作的重点,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养处于较为优先的位置,大学的多项社会功能都通过卓越的科学研究来实现。

2.会聚知名学者,教师队伍一流

美国大学联合会是一个由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群体,它对联合会成员有严格的人选标准,而“教师队伍质量”正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可见,拥有高水平的师资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研究型大学无不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很多教师是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迄今为止,获得过诺贝尔奖的400余名大学教授基本上出自研究型大学。

3.先进的管理模式

有了丰富的资源,却没有好的管理,就无法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作保障,使师生能在管理规范、依法办事、以人为本、宽松优良的良好氛围中从事研究、创造、发明,服务社会。

根据上述对研究型大学内涵和特征的概述,不难看出高水平教师在研究型大学建设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如何架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框架,使教师们能努力为高等教育发展作贡献便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

二、社会类组织激励机制的一般框架

研究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框架,要先从一般社会类组织激励机制框架人手。组织作为一种形式化的结构,是不同机制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目的的系统。作为一个组织至少要具备三个机制,即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在完成组织任务过程中,组织、任务经决策机制传至激励机制,由激励机制负责任务实施,评价机制对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被传输给决策机制,再由决策机制开始新一轮工作决策,整个过程中三种机制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激励机制作为组织的动力机制,是组织最为核心的机制之一。激励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激励物、激励对象、激励对象的产出或行为变化以及环境等。在社会类组织中,激励对象是人;激励物是与人的各种需要相联系的工资、晋升、权力、社会交往、尊重和成就感等;激励对象的产出是联系激励对象和组织目标的桥梁,既可以是组织目标本身,也可以是与组织目标间接相关的具体任务,主要指工作成就或工作表现;环境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在社会类组织里,领导向员工承诺与他们努力程度相匹配的激励物,而员工向领导承诺了与激励水平相对应的产出或努力程度。只在当二者的意愿相匹配时,激励才能实现。可以说社会各类组织中,激励机制本质是激励对象和组织之间关于激励物和努力程度之间的合同。

由此可以由图1对社会类组织的激励过程进行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类组织的激励机制就是组织领导和员工之间关于激励物和产出物的一种约定和承诺。组织领导通过选取合理绩效指标对组织目标和激励对象的产出和努力程度进行客观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和双方的承诺和约定为员工支付薪酬。报酬影响员工产出或努力程度。而员工产出或努力程度又会对组织目标和领导利益产生影响,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激励流程。

三、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的框架

根据上述对研究型大学内涵特征的概述和对一般社会类组织激励机制基本构架的研究,本文将结合高校教师实际来具体化研究型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框架。在描述一个具体激励机制时,一般需要说明组织目标、激励物和激励对象产出等方面的内容,结合研究型大学自身的特点,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

1.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一个组织因为能够满足社会某方面的需要,才能够得以生存。组织一般通过提品或服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要,组织目标取决于组织所提品的性质和衡量该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指标。可以说,组织目标就是可以用来衡量组织对社会所贡献大小的指标。

—般的企业是将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而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是以产出高水平的抖砌课、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繁荣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为目标。

2.激励对象

研究型大学激励对象是学校员工,主要指大学教师。千百年来,大学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教化社会、泽被人类为目标。这种追求学问、追求真理,不为外界功利所左右的文化传承、文化批判和文化创造精神,也造就了不同于一般群体的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具有以下特点:

(1)在工作性质上,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是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直接贯彻者,他们的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既要向其传授知识,又要关注其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的成长。高校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研究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大批掌握这类知识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他们的工作必须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因为高校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是精神生产,所以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不搞硬性规定、“一刀切”,允许并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教学科研风格和个性。

(2)在心理特点上,高校教师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

在心理特点上,高校教师是文化素质高、独立性和批判性较强的教师群体,自尊心强,渴望学术自由和管理民主。他们既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也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希望在学术问题上、在教材教法上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反对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进行干涉。高校教师渴望民主,希望参与学校管理,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3)在精神层面上,高校教师注重高层次追求

作为高校教师,他们比从事其他任何职业的人更注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国古代知识分子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对今天的高校教师仍然有影响。他们重感情,讲友谊,“愿报知遇之恩”。他们也希望生活富裕,但不羡慕奢华,更注重精神需要,希望有用武之地,希望有所作为。

大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同时还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特点。大学教师的职业特征包括大学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资格、职业生涯等等,在讨论大学教师激励机制框架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对象的潜力,人尽其才。

3.激励物

研究型大学教师的激励物和一般的社会类组织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大学中用于对教师激励的手段很多,学习进修、学术地位、优秀生源分配、参与管理学校事务机会等都是对大学教师激励性的手段,但在众多激励手段中,以“教师为本”的政策、薪酬、声誉、晋升是最主要的激励手段。“以教师为本”是针对大学教学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主导决策、教师被动执行决策的情形而提出的。以教师为本,首先要“还原”教师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应有的地位,赋予教师相应的自主权力,保障其在学术上的真正自由。教学自主权和教学自由是由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生产产品,而是教学生自己“生产”自己,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发展自己。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看待自己的工作,随时作出包含对人的活动和反应的判断在内的各种决策。因此,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要保障广大教师在教学管理上的发言权、知情权、决断权。具体包括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安排等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特点,自主确定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自主开展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有关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行自主作出尽可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可以依法排斥有碍于正常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不适当的外来干扰和影响等方面。

同时,声誉和晋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激励物。大学不同于企业,声誉和晋升对教师激励的作用不一定逊于薪酬。大学本身是一个声誉最大化的组织,大学的声誉很大部分来源于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声誉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大学声誉。因此,各大学非常重视教师的个人声誉,可以说在大学里,对大多教师而言,只要能获得为大学所认可的声誉,获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声誉对大多教师具有特殊激励的作用。

薪酬也是不可忽略的激励物之一。所谓薪酬就是用人单位向员工提供的报酬,用以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具体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和股票期权等。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从工作中得到报酬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报酬不光是一种谋生和让人获取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还能满足人们自我或自尊的需要。虽然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显示,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安排、有能力的上司以及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等因素都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但是,如果拿不到与工作努力相对应的薪酬,大概很少有人会因上述因素的存在而积极工作。

同样,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薪酬不仅是简单的劳动所得,而且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还可以有效地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发挥应有的水平,最大限度挖掘其潜力。正如美国通用食品公司总裁弗朗西克所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指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

目前,各高校已普遍开始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着力解决高校人事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人员能进不能出、职务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等“铁饭碗”和“大锅饭”的弊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各高校教师的薪酬必须与职称、职务脱钩,强化岗位,建立以岗定薪、易岗易薪的分配制度,从而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4.工作绩效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自然也是大学教师主要工作内容,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同样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和服务三个方面。激励对象的产出首先要和工作对应,自然包括教师的教学绩效、科研绩效和服务绩效三个方面。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学的核心道理本身其实很朴素,与中国传统经典中的思想的朴素性非常类似。[1]比如《论语》颜渊第十二之第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在“子贡问政”中孔子所讲的治理国家的足食,足兵,民信三个层面,与管理学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的理论之暗合,着实令人称奇。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也就是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都是可以穷尽的,惟有社会资本,却是生生不息。

二、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简言之,即为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识别、积累、获取、学习、交流、创造知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组织运作过程。从内容上看,它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管理;从目的上看,它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从过程上看,它追求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共享交流与吸收利用,以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判断与决策。

KMC News/KMCenter (kmcenter.org)有一个知识管理专家访谈[3]。笔者注意到很多访谈中都有这样一个问题:

KMC: 您认为企业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或:在知识管理中,您认为什么是最需要强调的?)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信任”(trust)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如美国Kinsey 咨询服务公司总裁Carol博士的回答最后就是:And, most of all, they build trust.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知识管理专家和我国古代的孔子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管理中(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这种社会资本。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信任其实就是本中之本,万源之源。 转贴于

三、知识共享障碍

香港城大管理学系副教授马礼士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项目通过为期三年的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内地的知识管理极受个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所影响。

马礼士博士指出,内地在知识管理上面对的三个主要问题,包括没有足够时间分享知识、未能有效应用知识、难以捕捉隐性知识。这些问题都因机构内的经理对下属欠缺信任,以及限制了创造和分享知识机会的社会阶级观念而恶化。[4]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积累、交流、学习、创造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标,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量与质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和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对于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来说,创新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创新本身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离开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学习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

然而,知识共享不是轻易能实现的,在实践中人们不难发现,个人往往倾向于乐于获取他人的知识,却不愿向他人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现象,事实上就造成了知识共享的障碍,企业员工的知识难以共享或共享不充分。由此产生了知识共享的悖论:一方面知识共享能够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大的效益与价值,而另一方面知识共享与员工个人利益之间又存在着冲突,现实生活中员工之间不愿意共享知识或者知识共享不充分。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也因此,知识共享成为知识管理中的难点问题。

四、结束语

在教学设计中如果我们能“以人为本” 重视知识的积累,并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克服知识共享障碍,就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创新发展,共同提高。由此,笔者认为:“以人为本、重视积累;相互信任,共享提高;不断交流、知识创新”是我们在基于知识管理的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中小企业对人才及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学校是社会劳动力及就业型人才培养的中心,是解决劳动力需求的核心力量。据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校年均可为社会输送667.32万技术

型人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56%。

但随着近些年大学生扩招及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职学生就业面临着挑战,教学管理直接影响中职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如何加强中职教学管理值得研究。

1.当前中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教学管理制度,形式主义严重。很多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形成职业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多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只做表面功夫,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起到教学管理的作用。还有一些中职学校,为了展现教学管理成果,组织大量“示范课”,使得教师与学生身心疲累,教学质量却并不理想,教学管理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障。

(2)教学管理者自身思维守旧。中职教学管理者必须明白自身职责和管理目的,正确认识中职教育特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保障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核心。教学管理者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中职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教学管理者是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但经过调查发现,一些中职学校教学管理者自身思维观念存在问题,思想落后守旧,多以管理者自居,并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缺乏对教学管理的认识,缺少以职业为本的观念,管理中多运用传统的旧模式、老手段,因此教学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3)缺乏执行力,缺少重视。很多中职学校虽开展了教学管理,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缺乏执行力。缺乏执行力的主要表现为:一是高度不够。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很多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执行和计划中,时常自我放低标准,低标准直接降低了中职教学管理质量。二是速度慢。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时常因其他原因,导致教学管理计划延误暂缓,甚至经常出现计划搁置现象,最终教学管理计划不了了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领导层缺乏对教学管理的重视,加强对教学管理的重视迫在眉睫。

2.加强中职教学管理对策

(1)强化教学管理者素质,更新教育理念。想要加强中职教学管理质量,一是必须更新教学管理者自身观念,转变教育理念。二是应加强对教学管理者的培训,进而强化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是提高教学管理者能力与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训教学管理者能够学习到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培训也有利于教学管理者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为本思维观念的形成。

(2)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保障中职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是强化教学管理执行力,一直以来中职教学管理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和缺乏执行力密不可分,提升中职教学管理质量,必须加强教学管理执行力。提高教学管理执行力,可通过完善教学管理体系的方式来进行,通过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学管理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中职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只有在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下,教学管理才能得到落实。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科学集合中职学校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并随着教学要求的改变,随时做出调整。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中职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

篇8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4-0000-02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ing Based on Ontology

Cheng Fei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The idea of ont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According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establish the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calssification hierarchy;According to the problem,for example,knowledge is usually gathered from diverse source with scatter storage,and knowledge retrieval is based on simple keywords matching rather than semantic searching.This paper creates a new discipling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ontology method.

Keywords:Ontology;Discipling Construc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一、 引言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重大的科研项目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作为支撑,更需要创新的管理理念。研究与开发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学科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对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进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管理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以便促进知识的创造、存储与再利用。[1]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创造、利用和共享。而对学科知识进行管理在教育领域显得非常重要,并且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利用本体的知识化,语义化和结构化特性,促进更加有效的知识管理。

二、学科信息知识本体构建

(一)本体概述

本体是关于领域知识的概念化、形式化的明确规范。本体的目标是捕获该领域的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从而为知识的表示,人们对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和知识的共享、重用提供良好的平台。[2]OWL是W3C组织推荐的国际通用的标准本体描述语言,具有与多种本体语言兼容的特点,其底层语法符合XML标准格式。基于OWL建立的本体有很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并具有完善的推理机制,在学科信息知识管理建模方面,相对其他本体描述语言能更清晰完整地表达学科信息知识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学科信息知识本体的构建

本体构建原则最具有影响力的是Gruber[3]提出的五条规则,即明确性、客观性、完全性、一致性、最小承诺和最多单调可扩展性。目前比较常用的本体构建方法有:骨架法、IDEF-5法、七步法、TOVE企业建模法等。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斯坦福大学的七步法进行的本体构建。所建立的学科信息知识本体,其主要层次概念模型如图1:

图1.学科信息知识本体类层次概念模型

三、基于本体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本文针对目前学科建设信息知识管理结构的特点,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基于本体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模型:

图2 基于本体的可重构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模型

由上图可看出该系统主要由3大模块组成:

(一)学科信息知识库。该模块主要包括学科建设信息系统的各种信息,包含了学科信息相关术语的元数据信息;学科建设领域概念模型的形式化表示,包含了学科建设领域的概念、属性、实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等,以OWL文件的形式存储。

(二)知识处理模块。主要完成数据查询和本体查询,对学科建设知识库内所包含的概念、属性、关系和实例等进行检索和查询。

(三)用户模型。该模块主要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与系统进行交互。

四、结束语

本文在研究知识库、本体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本体论引入学科建设信息管理领域,建立了基于本体的学科信息知识管理模型。采用本体的方法进行学科建设知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该领域面临的一些问题。当然,该模型的有效实施还取决于本体论知识的建立。

参考文献:

篇9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在中学教学活动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组成的班级作为一个组织,教师自然成为这个组织的管理者,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指导教学过程按进度完成,实现传授知识的目标. 可见,管理在教学中是潜移默化存在的. 因此,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应该熟悉和了解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行使这些职能,最终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所服务.

管理职能(Management functions)是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 它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和控制这七个基本功能活动. 下面详细阐释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这七种基本的管理职能.

决策职能

决策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方向,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以及教学目标能否达成. 所以,教师应重视决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影响.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清晰地了解和认识预定目标,这样才能根据预定目标作出正确的行动决定. 具体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决策的制定依赖于教师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平常反反复复出现的日常事物的自身规律的总结以及研讨会上的相互交流,从而制订出各种相对稳定的规定和规则. 有了这些规定和规则,日常教学就能向制度化、规范化靠拢,这样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秩序,提高班级管理效益,培养优良的学习作风,这些都是教师制定决策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规定和规则并非指各个中学都有的自身的常规管理制度,而是与教师密切相关的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用以保证正常展开教学活动的课堂管理. 它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更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把握和理解联系在一起.

计划职能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就是说,任何事情都需要进行计划,只有有了良好的计划,找对了方向,踩准点,才能最有效率地、最有效果地把事情做好.

在教学过程中,计划是教师实施课程、完成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比如开学初,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计划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在管理学中,计划是进行控制的标准,是决策后所选定的方案. 所以,有了计划,才有后面一切实施的指导和标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除去每年度大体的教学计划,教师还免不了依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特点制定各式各样的计划,这样的计划有针对学习课程的,有针对学习节点的,等等,不一而足. 但无论制订怎样的计划,都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根据“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理念,计划的制订要体现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案例法教学就是这个原则的体现. 二是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念,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适宜性和挑战性相结合的原则,如穿插在教学活动中的单元总结和试卷讲评课就是这个原则的体现. 三是根据“学生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计划的制订要体现整合性和平衡性相结合的原则,如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如一个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以及学生群体分布特点制订教学计划. 在遵循以上几个原则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进行计划的修改与完善.

组织职能

在管理学中,组织的目的就是保证决策和计划的实施,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在中学教学和管理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配合教学. 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身不同的特点尝试不同的组织方法,但是无论什么方法,都应该围绕教育目标进行展开. 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不应该把观点局限于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提到组织教学是为让学生能进行更好的个人发展这样的教育高度. 明白这一点,才能说有能用好组织职能的思想.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组织教学,笔者以为首先要弄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应搞清楚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如果这个问题很模糊,那组织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笔者以为,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知识、能力和兴趣. 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鼓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

二是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者之间的定位. 笔者以为,“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也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习环节;“情感与态度”是核心的部分. 明白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就能清楚目标是什么,重要环节在哪里,特别是能抓住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弄清楚以上两个问题是组织教学的前提,显然只有前提是不够的,要收获一堂好的课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不同的课程组织不同的教学模式;创设好的问题情景引入;给足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把握学生开小差的时间,适当引入手段吸引注意力;做好课后总结和辅导. 笔者以为,教师的组织职能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体现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对组织职能的开发,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和挖掘.

领导职能

教师是学生的领导者,通过指挥、指导、协调等去影响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 从学校这个组织来说,虽然教师属于执行层,但由于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以及形式的主体性和成果的集体性等特点,因此,教师不同于其他管理机构的执行层成员,二次决策成为其突出的职能,这就注定教师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当教师收到来自学校的执行指令或按常规需要启动执行程序时,教师便开始了以自我为主导的教学管理过程. 从计划(Plan)、实行(Do)到检查(Check)、处理(Action),自始至终都承担着相应的领导职能,沿着PDCA环,周而复始. 因此,教师虽是宏观管理过程的被动者,但更是微观管理过程的主动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承担相应的领导职能. 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执行者,而看不到自己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主导”作用的重要的组织者,那么,他将是一个不完全的教师.

激励职能

在一个组织中,各成员的需要和愿望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 激励就是通过一定手段使组织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能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需要多种多样,激励他们的方法也不一而足,但笔者以为最合适的方法应该是目标激励法和榜样激励法. 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可达到的目标,让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其经过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实现目标,这也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具有示范性、生动性和鲜明性,有了榜样,不仅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大,号召力强. 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激励学生,我们都要明白一个原则,那就是激励的最终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教育目标和决策意图通过学生的努力转化为现实.

沟通职能

篇10

“人的生命大于天,安全无小事”。如果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保障不了职工的安全,谈何发展而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一个孩子牵扯到多少亲人的心,这对学校教育工作者而言,无形增添了安全方面的压力,可怎么样把压力变动力,这需每位教育者去思考?尤其是一所学校的校长,更是要保持头脑清醒,抓好师生的安全教育。保护好自己与他人的安全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每日的校舍安全排查、一堂安全教育课;每周升旗仪式上安全防范措施的传授;每期安全逃生演练的实施等都要做到严密的部署,认真的总结,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的基础上从而去做好每一件与教学有关的工作。

二、讲究策略,常抓教学质量不怠慢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是一个学校生源的保障。要想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校长要在管理方法上讲究策略,用对人最关键。“人无完人”,是人都有优缺点,扬长避短,用其长避其短,让每个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在成功中享受,在劳动中提升自己的幸福指数。善于给老师提供展示平台,教学相长。能力稍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暂时让其纵向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每期就是大飞越。继而鼓励其横向比,去努力,去超越。相信自己“我行,我能行,我肯定行。”

三、发挥示范,用模范的力量去感染

“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首先做到。每一天的考勤除有其他会议外校长都要按时参加,这是与教师间构建良好关系的基础所在。在会上宣布的事情一定要兑现。讲白了就是校长讲话要算数,不能今天变,明天变了,找不到主心骨。一旦决策过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有再大的阻力也要克服。不能半途而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长管理要按章办事,依法行事。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校长必须熟知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政策,并且能遵守规范操作程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平时我努力做到三省:

一省,明白政策的相关规定。经常咨询请示相关职能部门,做到对最新的政策,操作程序充分了解;二省是知晓规范操作的程序,如工程招标的程序,政府采购的项目,公用经费的使用等,学校的相关制度都在教师会上讨论通过;三省是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对于学校评优评先,财物开支等重大事情都会在公示栏上公示。学校每学期在学期结束会上将一学期学校的财物支出情况,政府采购,维修项目,审计结果等都进行公示。做到管理公开,民主透明,群众知情。

四、理顺关系,以和谐的氛围去吸引

“协调就是生产力”。善于理顺各种关系,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那么要求校长在理顺关系的同时注重细节。人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学校管理重在细节,从小处着眼,所谓的细节,就是别人眼里习以为常的事,不被人关注的事。都是所谓的“细枝末节”。“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每日要做到四查:

一查环境,早上一到校,我会巡视整个校园环境,尤其是环境卫生,保证校园环境干净整洁;二查课堂常规,及时巡课堂教学情况,保持教学秩序良好;三查安全隐患,随机检查一些不被关注的地方,进行安全排查,创设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四查教师的精神面貌,给予教师精神和心理上适时的关怀。搞好团结是当好校长的关键。校长的能力再强,教师的水平再高,但如果不善于搞好团结,那也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一组矛盾,这组矛盾处理得妥当,全体人员会同心同德,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尽力完成工作任务。如果这组矛盾处理不好,或者僵化,就会造成离心离德,关系紧张,工作被动,甚至产生逆反效应,即使被制度的威严制服,也还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怎样理顺这层关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注意:第一,作教师的知心朋友;第二,尊重教师的人格,以理服人;第三,善于学习,不断提高。

五、善于学习,借创新的阶梯去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