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5:05: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安全含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河南省劳动厅:
你厅《关于劳动争议案中商业秘密侵权问题的请示》(豫劳函〔1999〕20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了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时,确定侵权人的赔偿项目;第二款规定了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原劳动部《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部发〔1995〕223号)第五、六条关于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规定执行的含义,是指适用第一款的规定。
二、劳动合同中如果明确约定了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内容,由于劳动者未履行,造成用人单位商业秘密被侵害而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依据有关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作出裁决。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社会成员的压力增大,挫折感增加,心理问题高发。挫折―侵犯理论指出,挫折往往容易引起侵犯行为。
一、挫折―侵犯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因果关系。随着实践的检验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最初的挫折―侵犯理论的一一对应关系过于绝对化。为此,米勒于1941年在《挫折―侵犯假设说》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侵犯理论。他认为,挫折不一定导致侵犯,但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他把挫折与侵犯间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改为一对多的关系。当目的受阻产生挫折,挫折的情境唤起了侵犯的状态,侵犯又表现为对外侵犯和对内侵犯,对内侵犯表现为自虐、自杀等;若是指向外部,就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的多种侵犯行为,轻者如嘲笑、讽刺、斥责,重者则打斗、毁伤或杀害使他人受到伤害。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难免会遇到挫折,产生一些挫折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挫折感,不加以及时调节与释放,这种不良情感就会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继而导致人的身心疾病,危及人的健康;如果这种不良情感长时间积淀于人们情感深处,人们就容易产生不合理的宣泄行为或侵犯行为。因此,合理宣泄显得至关重要。
如何进行合理化宣泄呢?心理学家阿伦森在其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入门》一书中提出,合理化释放攻击性冲动的方法有几种,其中之一就是用体育宣泄来消耗侵犯性能量。
二、体育宣泄与社会安全阀的含义
1.体育宣泄
体育宣泄是指以体育运动为手段,以将人的生命的矛盾痛苦用欲望、激情和冲动的形式外化出来为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它是控制侵犯行为的一种手段,是体育的一种社会功能。
2.社会安全阀
社会安全阀意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
体育宣泄让人们通过运动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发泄和消除,成为人们释放情感、调节心理的正当渠道。体育运动的最大功能是代替那些最不可或缺,但又最危险的攻击类型,为人们的战斗狂热安上一个保险而又灵活的阀门,即发挥了安全阀的功效。
三、体育宣泄的安全阀功效
1.体育宣泄可以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
就个体而言,体育宣泄对人的心理能起到按摩和调节的作用。国外出现了新兴行业――运动消气中心。中心均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摔东西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
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运动消气中心”,这些消气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宣泄郁闷的机会和场所,使人们降低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从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2.体育宣泄可以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每个社会都存在形形的矛盾和冲突,如何消化这些矛盾和冲突?70年代―80年代初的英国政府就是通过体育宣泄来缓解、减少因种种原因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各种矛盾。如:积极支持赛马业的发展,从而分散了人们对社会不满情绪的注意力,避免了社会情绪的聚集和转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体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利益分配等各方面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矛盾、蕴含了一些隐性和显性的冲突。我国政府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促进各类体育运动协调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充分发挥了体育宣泄的安全阀功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体育宣泄对于维护社会安全、减少暴力事件也有一定的功效。我国的体育宣泄已为减少社会暴力事件、提高社会的安全度做出了贡献。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证明,凡是城市里有重大的体育赛事或电视里转播重大国际体育比赛,街上的行人、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乘客就大为减少,城市的犯罪率就明显下降。一些国家为了给社会提供一个发泄不满情绪的场合,在一些球场上专门设立了没有座椅的看台,比赛中任观众跺脚、呐喊,把心中的一切郁闷统统宣泄出来,由此产生引起的“场效应”,达到宣泄其情感的目的。
3.体育宣泄可以缓解国际冲突
过去当国家之间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往往利用战争来解决争端。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相互高度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已不再是解决冲突的最佳选择。而体育宣泄是消除战争、缓解国际冲突的绝佳手段。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化解国际争端的事例屡见不鲜,古有希腊的“奥林匹克神圣休战”协议:早在公元前776年,为了平息古希腊各城邦间的战火,实现和平,伊里斯的国王、斯巴达国王和比萨国王签订了“奥林匹克神圣休战”协议;今有我国的“乒乓外交”:1971年在总理的大力支持下,中美通过两国乒乓球队进行互访,促进了中美两国的外交恢复,从此结束了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
总之,体育宣泄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目标人物的情绪和态度,从而化消极为积极、化破坏性力量为建设性力量,为人类及社会的和平作出一定的贡献。
综上所述,体育宣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安全阀功效。当然,不要过高估计体育宣泄的社会安全阀功能,体育宣泄毕竟代替不了社会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更代替不了警察和法庭的威慑,体育宣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因此,我们既要反对过度宣扬体育宣泄的安全阀功能,又要反对淡化体育宣泄功能的思想,只有实事求是地看待体育宣泄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充分发挥体育宣泄的安全阀功能,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俊梅.挫折攻击理论及其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5).
一、 “本质安全型”职工的含义
人是高级动物,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就是具有发达的大脑和发明制造使用工具。人又是高智商机器,依靠其思维和肌体运动达到生存进化和劳动改变世界。在当今原始生产方式和高新技术并存的社会中,人的安全本质是指保证自身安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炼就的。
我们认为:在发达的大机器生产和现代化生活中,具备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的安全知识、心理素质和处置危险的能力,就是“本质安全型”职工。
二、“本质安全型”职工的素质
1.健康体魄。指职工要有强壮的身体,具有完备的智力结构,没有影响自己各种能力正常发挥的疾病。即具有正常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2.文化知识。指职工要熟练掌握国家安全政策、单位规章制度、岗位工种理论与安全知识、社会安全常识:包括防疫、防中毒、防电击、防火、防雷、防暑、防冻、防辐射等知识。
3.操作技能。指职工对自己岗位工种的应会做到尽会,还要具备处置社会不安全状态的各种基本技能。
4.应急心理。指职工在发生不安全状态的危机时刻,能够不慌不乱、沉着应对的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判断力、操作能力和性格、气质、意志。
三、职工本质不安全状态
目前,大部分职工的本质并不安全,具体表现为:
1.亚健康体质
据有关方面调查,由于身体素质、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等综合原因,我国职工有80%以上的职工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疾病或具有导致肌体某种失常的病因,处于亚健康状态。
2.安全知识缺乏
有的职工对本职工作的安全知识还没完全掌握,便上岗生产。有些职工对社会安全常识所知无几,如不知煤气在下方聚集而瓦斯在上方聚集,不懂跨步电压,不知雷击目标是突出的物体,不知辐射、噪声、灰尘、化学添加剂等对人体的危害程度等。
3.操作技能不佳
有些职工缺乏安全操作技能,如关键时刻不会使用自救器、灭火器材等。有些职工不是不会操作,而是责任心不强,马虎从事,出现失误。
4.遇事慌乱,不知所措
在生产和生活中,部分职工在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惊慌失措。一是不能当机立断采取措施,制止事故蔓延和减少损失;二是不知安全逃生,特别是在重大火灾、水灾、毒气、疫情等灾害面前不知所措。也有职工因鲁莽、懒惰、过分自信等不良性格和急噪或烦躁情绪,造成判断力下降、失去理智和自制力而促成了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四、职工实现“本质安全”的途径
1.保证身体健康
只有身体健康,才能保证感觉、知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力和操作能力的正常发挥,才能体现自己本来的性格、气质、情感和意志。这就要求职工要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合理安排劳动、饮食和休息,保证有强壮的体魄。还要知晓自己的生活节律,调节好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
2.丰富文化知识
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牢固掌握岗位工种所需安全知识,做到应知尽知,并坚持不断更新,跟上科技发展和设备创新的步伐,力争精一门、会两门、学三门,尽量成为既有专业安全知识又有社会安全知识的全能型职工。
3.提高操作技能
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得到检验和提高。熟练掌握岗位工种操作技能,做到应会尽会。通过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提高技术操作水平,达到熟能生巧。
4.磨练心理素质
坚持心理锻炼,达到临危不慌不乱。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才能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急躁和烦躁情绪。平时要练成原则性、纪律性、自觉性、克制性等良好性格,克服粗枝大叶、得过且过、懈怠、狂妄、任性、优柔寡断等易于肇事的不良性格。
五、单位培养“本质安全型”职工的责任
1.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单位应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定时对其进行体检,掌握每个职工的身体状况。还要计算出每个职工生物节律所处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安排职工上班和休息。
2.结合职工气质类型安排岗位
有关研究表明:精力旺盛、热情直率、刚毅不屈的人往往性情急躁、主观任性;灵活机智、活泼开朗的人易于情绪多变、轻举妄动;安静、沉着、谨慎、从容不迫的人也易因循守旧、动作缓慢;孤僻寡言、消沉迟缓的人也会平和、谨慎。单位要合理安排不同气质的职工从事相应的工作,发挥其固有特性对安全生产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
3.为职工学习创造条件
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中心,成立专门机构,保证经费、师资、设施和培训时间,每年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培训。培训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考试,考试不过关不能上岗。
4.开展岗位应急演练
单位制定了各类应急救援预案,但要逐类安排实习演练,各生产单位要定期组织职工模拟灾害事故演习,掌握应急防范本领。为职工尽量多地提供“急能生智”的机会。
5.保证职工充分休息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02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0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
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04“四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
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05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是什么?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都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得到发展;二是各民族自身都得到发展进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各民族自身固有的优点和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现。
06民族问题有哪些基本特点?
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群体性、震荡性、国际性。
07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6日
一、应急物流及其机构
1、应急物流的含义。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
2、产生背景。应急物流是在传统的物流体系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后,因为需求突变产生储备不足、运输能力有限、原材料短缺等问题最终导致失稳的背景下产生的。
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2003年“非典”疫情之前,“应急物流”这一物流术语在中国尚鲜为人知,直至2006年年底,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才筹备成立。
3、应急物流的特点。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它具有区别于一般物流活动的特点:①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②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③时间约束的紧迫性;④峰值性;⑤弱经济性;⑥非常规性;⑦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
4、应急物流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对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表明组织各部分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散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模式,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是组织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是组织在职、责、权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
应急物流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经营和管理活动的组织机构,既包括组织内部的应急物流管理和运作部门、组织间的应急物流联盟组织,也包括从事应急物流及其中介服务的部门、军队以及政府应急物流管理机构;应急物流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计划、组织和控制物流活动的指导思想,决定应急物流活动的具体运作方式。
二、新疆地区建立应急物流组织结构的重大意义
1、新疆地区基本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保护中国边疆的重要军事基地;新疆是一个民族积聚地,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占39.75%;另外,还有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
新疆地域广阔,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冷夏热,气温变化大,干燥少雨,光照丰富,多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天气变化多端,其中干旱、地震、雪灾、沙尘暴、冰雹、重霜冻、洪水等自然灾害众多。此外,众多的民族聚居,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使不法分子利用可乘之机破坏民族和谐,使民族冲突存在,使社会安全存在危机。
2、应急物流对新疆的重大意义。通过对新疆地区的基本介绍了解到新疆存在不容忽视的突发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事件,在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的时候,应急物流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应急物流要求指挥的及时到位、应急物资能够在第一时间运往突发地,把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同时,应急物流的组织结构设计的有效性决定着应急物流在突发事件中能否有序有效的发挥作用,组织结构是应急物流系统中的心脏,所以应急物流的组织结构研究对应急物流系统的发展、优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基于这个情况,新疆应急物流组织结构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三、面向旅游业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结构设计
根据收集的2008年至2012年新疆公布的年度十大大气气候事件,干旱、冰雹、寒潮冻害、大风、雪灾、夏季局地暴雨洪水、沙尘、大雾等恶劣天气频频上榜。
新疆地域辽阔,独特的地貌特点“三山夹两盆”决定了旅游景区的独特与不集中。高大的冰峰雪山集中在新疆三山地带,美丽的湖光山色集中在新疆的北部,高山、沙漠、草原、民风等景观,景色迷人,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如,由乌鲁木齐到喀什近1,500公里,相当于游历了内地几个省区。以下以2005年新疆天池旅游区发生泥石流事件为例设计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结构。
2005年8月9日晚18时许,新疆天池旅游区突降大雨,大水和泥石流将通往天池的山路多处冲毁,两个旅游团队的28名福建游客和部分散客被困山上。根据此类事件,我们构建如下应急物流组织结构,以作为优化应急物流组织结构参考,如图1所示。(图1)
各部门功能:
1、景区信息接收处理组。接收受困游客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把处理的信息传达给景区指挥中心和景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综合计划组。在本案例中,景区信息接收处理组接收气象局和景区、景区各部门、旅行社传达的天气、游客人数、目前状况等信息,分析整合这些信息。
2、景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综合计划组。根据景区信息接收处理组传达的信息和景区指挥中心的指示,制定出整体救援计划。如在本案例中,制定出需要联系那些部门援助,需要配备什么救援设备,需要派出多少景区工作人员、医护人员等等。
3、景区指挥中心。根据景区信息接收处理组传达的信息和景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综合计划组的计划方案,分派任务直接指挥各部门救援。
4、应急物资组。接受任务后,联系确认景区或政府的物资储备位置和物资数量、品种,及时联系安排运输队伍,确定运输工具、运输人员和运输路线,进行物资的配送、分发;救灾工作结束后及时通知物资储备库及时收集、购买、储备新物资。在本案例中,急需的物资为救生设备、食物、水、和保暖衣物、医药用品,若景区这些物资齐全、数量足够,景区可以自己解决,若景区缺少这些物资,可以请求政府或社会机构帮助。
5、抢险救灾组。景区组织抢险救灾人员或及时联系请求公安部门、消防部门、武警部门等政府部门援救。
6、人员抢救组。景区发生灾害,且新疆旅游景点地理环境复杂,发生自燃灾害极易造成人员伤亡,所以在自然灾害发生景区被困游客的情况下,一定要配备好足够的医疗人员和医药及合适的医疗器械。如本例中,景区如有充足的医疗条件可以直接命令其行动,若无相应的医疗条件,应及时与最近的医院或医疗机构联系请求支援,最大限度地保障游客的安全。
四、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下新疆应急物流组织结构设计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当而积累、激发,由部分公众参与,有一定组织和目的,采取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阻塞交通、集会、聚众闹事、群体上访等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造成影响、甚至使社会在一定范围内陷入一定强度对峙状态的。
2009年7月5号,新疆乌鲁木齐发生一起典型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烧抢事件,造成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民利益遭到严重破坏;根据此类事件我们构建如下应急物流组织结构,以作为优化应急物流结构参考,如图2所示。(图2)
各部门功能:
1、信息接收处理分析组。接收信息,快速分析处理现状,把当时事态发展状况及时分析给指挥部,指挥部接到信息,立即部署作战计划和应急物流预案,迅速指挥各部门进入紧急状态执行相应的任务。
2、指挥部。反恐维稳行动物流保障中心,受军队直接指挥,军队直接制定反恐维稳计划,直接是上级直达下级,新疆地区军事应急物流计划方案应定位为战术、战役备战方案,整个过程处于一级警备状态。
3、应急物资组。根据突发事件性质、规模和执行反恐维稳任务的部队,提高给打击恐怖活动的部队专业武器装备、防暴器材,如防暴盾牌、防暴弹药、防暴服装等物资器材等。采用军队运输单位直达式配送,运输队为军队运输连。以军队物资收集中心、仓库为物资供应点,疆内疆外的军事物资供应点全部形成一个网络能及时地把所需物资运到位,同时反恐维稳应急物流特点根据恐怖活动临时指定、物资需求根据维稳任务单位需求临时指定。
4、日常演习组。军队应不时与政府联合进行反恐维稳演习,提高应对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在事件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应急措施。
5、作战连。控制和制服、组织,遏制不良事态的延续,尽快使事态趋于稳定。
6、人员抢救组。在恐怖袭击发生时,流血事件不难避免,像7.5事件,性质极其恶劣,行人、居民等均受到严重的袭击造成严重的死伤状况,着实需要医院、卫生院等各医疗单位协助救助受害人员。
7、事后处理组。事态稳定后,一系列的后续工作,如本案例中,对的抓捕、审讯以及调查指示人员、头目、原因等一系列工作要紧急处理,同时,要结合各社区、医院、学校等机构安抚受害群众,作心理辅导工作,宣传安稳群众不安的情绪,做好政府补偿工作,尽快使生活、工作、学习恢复到正常。
8、新闻发言组。对于像7.5这类情节恶劣,影响严重的反对民族团结的恐怖事件,国内外都比较关注,为使不让外界散播不真实的信息和谣言,对安抚民心和民族团结不利,应急物流机构要及时向外界信息,保证信息及时被外界所了解。
9、军地联络组。在应对恐怖袭击事件,军队和政府要有一个很好的沟通和联系,以使各项任务更有效地完成。
10、全程信息监控、接收、记录、传达、反馈组。关注整个反恐维稳工作的过程,将整个动态及时反馈给指挥中,使指挥中心能够及时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计划。
五、结束语
应急物流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急物流不管在自然灾害中还是在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急物流的及时和有效会大大降低人民的各项损失,应急物流组织结构的优化使得应急物流流程更加明了,使应急物流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使得指挥和执行更加有序和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欧忠文.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
[2]朝伟.新疆地区反恐维稳军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国防科技技术大学,2011.
由此可见弱智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各方面水平都很低,导致教育难度大、效果慢、进步小、遗忘快。他们对同龄人已理解掌握的知识、已形成的常规习惯难以理解,安全意识难以形成。他们在家、在校都会对管理和教育带来较大困难,隐藏着多种安全隐患。
我认为安全是学校教学和一切其他活动的前提,更是新生需要重点强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我把安全教学作为工作重点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持之以恒。我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安全教学,历届学生都有较大进步。
一、注意活动安全,从基本环境入手培养安全意识
学生的特点加上有的家庭教育滞后,我们好些低年级学生不懂“安全”是什么。每个孩子都有摔跤的经历,我就从摔跤解说“安全”与“危险”的含义,说明“安全”对我们一生的重要性。我从身边小事教育他们地上湿滑易摔倒,小心提防别打闹;攀高坠落极危险,安全有序很重要。对于水、电、火、燃气这些生活必需品,学生应该明白它们的作用,更应该明白他们是危险品。如何正确使用是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防触电,学生要懂接通电源的电线、电器不能水洗湿擦,更不能泼水;为防火,打火机、火柴小心使用要记牢。相比之下有毒、易爆更危险的燃气,不小心对待可能危及生命和财产。我们把学生分组,真实用煤气灶手把手教学。反复练习后大部分中、高年级学生会安全使用,并记住使用燃气时要留人注意查看。
二、注意饮食安全,享受健康人生
人的健康与安全饮食密不可分。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健康成长影响很大。我们低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病从口入”,通过习惯不喝生水、吃前、便后洗手、远离不卫生或腐烂变质食物后,学生进步较快。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都在校开饭,为预防食物传导疾病或学生间交叉传染疾病,我们需要不断努力。
三、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让自己安全行走于家校之间
“行”是人们多出现安全问题的环节,更是反应不那么灵敏的智障学生要特别教育的环节。我们高年级的学生多数每天返校,有的步行、有的坐公车、有的骑自行车或电动车。对学生讲交通安全,我喜欢用交通事故作铺垫,并且一起讨论红绿灯的含义,再讲相关交通规则。学生愿意听,容易懂、记得牢,效果好。他们逐渐明白马路不是游乐场,在马路上玩耍、打闹,或突然横穿马路等违规行为可能要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有个顺口溜:“行人、骑车靠右走,步行首选人行道;过马路选斑马线,坐公车排队上下,坐、扶好;骑车的要控速度,会让车、让人很重要;转弯示意我清楚,还要双手扶车把行走非机动车道。”
如火如荼的六月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当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那一科起,就与安全结下了不解之缘,宝贵的生命从此开始。当我还是孩提的时候,父母是我生活中的“安全员”教我避免危险,让我平安长大;当我走入学校,老师是我的“安全员”教我安全行路,督促我健康成长;当我步入工作岗位,每位师傅都是我的“安全员”,教我安全操作。现在我作自己的“安全员”安全责任时刻牢记心中,不仅自己要安全工作,还要防止他人受到伤害。
做为电力基建行业的一名职工,常年在外奔波,与亲人聚少离多,想着两鬓班白父母的惦念;想着年轻妻子苦苦的期盼;想着年幼孩子殷切期待,才使我深深认识到“安全”这两个字的重要含义。所以我要从自身做起,做到懂安全、会安全,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认识转变。
我是焊接专业公司的一名高压焊工,在施工现场常常面临着立体交叉作业,时刻都有安全隐患的出现,我一面要高质量地完成施焊任务,另一方面要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专业公司领导严格要求我们,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出了事故坑三代,我们也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做到既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只有安全做保障,才能干出精品工程。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竞争激烈,班组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石,是力争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实践证明,加强班组建设是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职工队伍安全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所以班长在每天的站班会上重复强调干活时要注意的安全事项,有些同志觉得罗嗦,熟不知平时婆婆嘴胜过事后媳妇心,一时麻痹大意将导致终生的遗憾。“安全为天、质量为本”,如果天塌了,一切将从无谈起,所以,安全的警钟要在心底长鸣,不容有一丝懈怠,宁可平时多流汗,不让自己多流一滴血。
让我们一年四季月月都是“安全生产月”,让我们全体员工人人都做“安全员”!在海电项目部的领导下,与各专业公司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团结全体职工发扬内蒙电建一公司光荣传统,以安全生产为宗旨,深入持久地开展安全文明生产施工责任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优质高效地完成全年的工作任务,创建海三特色的高效、节能、优质精品工程,向社会、向家人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让蒙电一建在海三这片净土上再树立起一座安全无事故的里程碑。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3-0053-02
1 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危机,而政府处理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畴的,被称为公共危机。所谓的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生产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情况和紧急状态,那么能够引起这种危机情况的紧急状态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机事件”。学界通常对“政府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等同的概念,不做严格的区分。但是以张小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双重意义。政府作为一般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的组织一样也会面临自身体系内外的一些危机状况,比如财政危机、生存危机或人力资源危机等,关于应对这些危机的管理活动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一层含义。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这个身份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政府应对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围的,是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这属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层含义。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危机管理”不做区分,且是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层面出发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公共危机普遍是由地方开始引发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预防、遏制公共危机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强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协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存在状况。
2 地方政府协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协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从方向上可以分为纵向协作和横向协作。纵向协作强调政府组织内部层级间的协作活动,政府部门直接,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横向合作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联络和合作,通过伙伴关系、网络、契约关系、结盟、委员会、联盟、公会和理事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管理者代表其组织共同制定战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本文侧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横向协作管理。
奥图尔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为何跨越组织(例如组织间网络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个重要原因。协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众的需求多样化和政府失灵的矛盾以及协作主体的成长造成的。
处理艰巨或者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政府面临的公共危机和问题越来越复杂。问题的环境更加恶劣,单个部门已经不可能独立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更不用说严重的公共危机,协作成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选择。
基于政府直接干预范围上的局限性鼓励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公众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而同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此外。政府失灵一个重要的体现就在于不能为公众提供个性话的公共产品,为了满足公众的这些需求,政府只有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协作才能做到。
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标而可能必要的联网;行政管理者经常必须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和更宽广影响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意识的增强和途径的增多,为政府横向协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组织网络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政府间纵向协作提供了平台。
3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作主体分析
3.1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狭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文中采用的是狭义的非政府组织的概念。非政府组织从产生开始就与政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由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特征,在我国政府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经费的来源之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赋权的方式,关键是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取得在危机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为所有活动的最后依归,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号召力整合社会闲置资源为地方政府解决危机提供协助。此外,非政府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区中的活动频繁,为地方政府解决公共危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诚信机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为非政府组织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组织内部的寻租行为,更不用说能很好地监督和避免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谋取私利。
3.2 营利性组织
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在地方治理理论中,企业作为政府协作的对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纳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领域。营利性组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样化的私人物品。营利组织的高效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高度适应性是区别于政府低效、反应迟钝的特点。现代政府面临的是更多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不仅要对公共危机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还要解决手段陈旧的问题。营利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机管理是有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危机发生前和发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但在危机发生后的重建阶段,政府需要营利组织通过契约和合同的形式将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给企业去完成。政府将危机管理的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并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的监督管理权。与政府的协作关系并不能改变营利组织追求私利的特性,为避免营利组织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协作模式,以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结果不重投入,就会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对等的结果。
3.3 公民
政府与公民的协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公民和政府协调合作共同创造社会安全文化和在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上的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影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因素。公民是公共危机的直接受害者,社会安全文化是需要在政府的管理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公民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下形成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的伦理和文化。在预防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建设安全文化有三层次的要求:一是观念意识,主要是社会管理者和民
众一起培养起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了预防公共危机的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很多危机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二是行为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是观念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观念,“公民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增强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增加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公民行为文化的发展为公共危机管理中快速动员社会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制度文化方面,政府在长期的安全文化的培养和管理中形成有效地管理制度,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提供制度的保证,为社会的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出现社会、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协作关系。
4 地方政府协作管理的困境
4.1 公共危机协作管理的责任问题
责任是一个控制问题,明确责任是协作管理的难题。在官僚制体制内,组织的层级结构极其严密,严格规定了不同层级和职位的职责。而在协作性管理中纳入的主体本身是处于体制外的组织。这些政府组织外的组织要承担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部分职能的时候必然存在责任的分配问题。政府不管与那个协作主体合作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其他主体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要的话责任的大小如何分配,这是协作管理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1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危机,而政府处理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畴的,被称为公共危机。所谓的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生产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情况和紧急状态,那么能够引起这种危机情况的紧急状态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机事件”。学界通常对“政府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等同的概念,不做严格的区分。但是以张小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双重意义。政府作为一般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的组织一样也会面临自身体系内外的一些危机状况,比如财政危机、生存危机或人力资源危机等,关于应对这些危机的管理活动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一层含义。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这个身份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政府应对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围的,是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这属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层含义。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危机管理”不做区分,且是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层面出发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公共危机普遍是由地方开始引发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预防、遏制公共危机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强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协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存在状况。
2地方政府协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协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从方向上可以分为纵向协作和横向协作。纵向协作强调政府组织内部层级间的协作活动,政府部门直接,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横向合作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联络和合作,通过伙伴关系、网络、契约关系、结盟、委员会、联盟、公会和理事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管理者代表其组织共同制定战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本文侧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横向协作管理。
奥图尔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为何跨越组织(例如组织间网络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个重要原因。协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众的需求多样化和政府失灵的矛盾以及协作主体的成长造成的。
处理艰巨或者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政府面临的公共危机和问题越来越复杂。问题的环境更加恶劣,单个部门已经不可能独立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更不用说严重的公共危机,协作成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选择。
基于政府直接干预范围上的局限性鼓励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公众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而同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此外。政府失灵一个重要的体现就在于不能为公众提供个性话的公共产品,为了满足公众的这些需求,政府只有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协作才能做到。
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标而可能必要的联网;行政管理者经常必须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和更宽广影响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意识的增强和途径的增多,为政府横向协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组织网络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政府间纵向协作提供了平台。
3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作主体分析
3.1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狭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文中采用的是狭义的非政府组织的概念。非政府组织从产生开始就与政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由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特征,在我国政府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经费的来源之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赋权的方式,关键是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取得在危机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为所有活动的最后依归,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号召力整合社会闲置资源为地方政府解决危机提供协助。此外,非政府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区中的活动频繁,为地方政府解决公共危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诚信机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为非政府组织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组织内部的寻租行为,更不用说能很好地监督和避免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谋取私利。
3.2营利性组织
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在地方治理理论中,企业作为政府协作的对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纳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领域。营利性组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样化的私人物品。营利组织的高效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高度适应性是区别于政府低效、反应迟钝的特点。现代政府面临的是更多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不仅要对公共危机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还要解决手段陈旧的问题。营利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机管理是有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危机发生前和发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但在危机发生后的重建阶段,政府需要营利组织通过契约和合同的形式将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给企业去完成。政府将危机管理的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并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的监督管理权。与政府的协作关系并不能改变营利组织追求私利的特性,为避免营利组织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协作模式,以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结果不重投入,就会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对等的结果。
3.3公民
政府与公民的协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公民和政府协调合作共同创造社会安全文化和在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上的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影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因素。公民是公共危机的直接受害者,社会安全文化是需要在政府的管理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公民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下形成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的伦理和文化。在预防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建设安全文化有三层次的要求:一是观念意识,主要是社会管理者和民众一起培养起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了预防公共危机的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很多危机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二是行为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是观念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观念,“公民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增强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增加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公民行为文化的发展为公共危机管理中快速动员社会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制度文化方面,政府在长期的安全文化的培养和管理中形成有效地管理制度,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提供制度的保证,为社会的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出现社会、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协作关系。
4地方政府协作管理的困境
4.1公共危机协作管理的责任问题
责任是一个控制问题,明确责任是协作管理的难题。在官僚制体制内,组织的层级结构极其严密,严格规定了不同层级和职位的职责。而在协作性管理中纳入的主体本身是处于体制外的组织。这些政府组织外的组织要承担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部分职能的时候必然存在责任的分配问题。政府不管与那个协作主体合作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其他主体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要的话责任的大小如何分配,这是协作管理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1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程度的危机,而政府处理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畴的,被称为公共危机。所谓的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和外部的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安全生产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情况和紧急状态,那么能够引起这种危机情况的紧急状态的事件就是公共危机事件”。学界通常对“政府危机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等同的概念,不做严格的区分。但是以张小明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具有双重意义。政府作为一般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的组织一样也会面临自身体系内外的一些危机状况,比如财政危机、生存危机或人力资源危机等,关于应对这些危机的管理活动是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一层含义。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这个身份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政府应对的危机是属于公共范围的,是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这属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层含义。文中使用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危机管理”不做区分,且是从政府危机管理的第二个层面出发研究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由于公共危机普遍是由地方开始引发和蔓延的,地方政府在预防、遏制公共危机中处于主导地位,本文强调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协作式公共管理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存在状况。
2地方政府协作式管理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协作性公共管理“描述了在多组织安排中的促进和运行过程,以解决单个组织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协作性公共管理从方向上可以分为纵向协作和横向协作。纵向协作强调政府组织内部层级间的协作活动,政府部门直接,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横向合作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直接的联络和合作,通过伙伴关系、网络、契约关系、结盟、委员会、联盟、公会和理事会,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管理者代表其组织共同制定战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本文侧重于研究地方政府的横向协作管理。
奥图尔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为何跨越组织(例如组织间网络的管理),普遍存在且有可能增加的五个重要原因。协作性公共管理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公众的需求多样化和政府失灵的矛盾以及协作主体的成长造成的。
处理艰巨或者复杂问题的政策可能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执行。政府面临的公共危机和问题越来越复杂。问题的环境更加恶劣,单个部门已经不可能独立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更不用说严重的公共危机,协作成为了政府管理的必然选择。
基于政府直接干预范围上的局限性鼓励而不是抑制了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法。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公众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产品而同时要求政府减少干预。此外。政府失灵一个重要的体现就在于不能为公众提供个性话的公共产品,为了满足公众的这些需求,政府只有与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协作才能做到。
政治驱动力诱导出需超越因政策目标而可能必要的联网;行政管理者经常必须平衡清晰集中的项目权威的技术需要与要求包容和更宽广影响的政治要求。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意识的增强和途径的增多,为政府横向协作管理提供了可能性;组织网络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政府间纵向协作提供了平台。
3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协作主体分析
3.1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狭义的非政府组织是指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文中采用的是狭义的非政府组织的概念。非政府组织从产生开始就与政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由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的特征,在我国政府成为非营利组织获得经费的来源之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形式主要是采取合作和赋权的方式,关键是利用非政府组织在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取得在危机管理中的更好效果。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整合作用,由于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公共利益为所有活动的最后依归,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以最快的速度和号召力整合社会闲置资源为地方政府解决危机提供协助。此外,非政府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区中的活动频繁,为地方政府解决公共危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诚信机制的缺陷和公民志愿精神的缺失成为非政府组织走不出的困境。公共危机的管理中,政府仍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然而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甚至不能避免组织内部的寻租行为,更不用说能很好地监督和避免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谋取私利。
3.2营利性组织
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在地方治理理论中,企业作为政府协作的对象,主要以外包和委托的形式纳入地方政府管理的领域。营利性组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提供的是多样化的私人物品。营利组织的高效性和对环境变化的高度适应性是区别于政府低效、反应迟钝的特点。现代政府面临的是更多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不仅要对公共危机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还要解决手段陈旧的问题。营利组织在这方面的优势弥补了政府的不足。公共危机管理是有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危机发生前和发生中更多的是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但在危机发生后的重建阶段,政府需要营利组织通过契约和合同的形式将政府的部分工作外包给企业去完成。政府将危机管理的部分职能转移给企业,并不意味着放弃所有的监督管理权。与政府的协作关系并不能改变营利组织追求私利的特性,为避免营利组织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协作模式,以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政府在管理中往往重结果不重投入,就会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对等的结果。
3.3公民
政府与公民的协作关系主要体现在公民和政府协调合作共同创造社会安全文化和在应对危机意识和能力上的提高。群众的危机意识、危机预防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影响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重要因素。公民是公共危机的直接受害者,社会安全文化是需要在政府的管理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公民的广泛和积极参与下形成的,反映了一种社会的伦理和文化。在预防公共危机的管理中建设安全文化有三层次的要求:一是观念意识,主要是社会管理者和民众一起培养起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只有在观念上形成了预防公共危机的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很多危机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二是行为文化方面,行为文化是观念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观念,“公民社会”的发展使公民增强参与政府管理的积极性和增加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公民行为文化的发展为公共危机管理中快速动员社会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制度文化方面,政府在长期的安全文化的培养和管理中形成有效地管理制度,为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提供制度的保证,为社会的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出现社会、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协作关系。
4地方政府协作管理的困境
4.1公共危机协作管理的责任问题
责任是一个控制问题,明确责任是协作管理的难题。在官僚制体制内,组织的层级结构极其严密,严格规定了不同层级和职位的职责。而在协作性管理中纳入的主体本身是处于体制外的组织。这些政府组织外的组织要承担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中的部分职能的时候必然存在责任的分配问题。政府不管与那个协作主体合作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其他主体是否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要的话责任的大小如何分配,这是协作管理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