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6:58: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不论学生是什么年龄段,什么年级,听故事绝对是学生得到知识的最佳途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发展,数字故事教学已经开始逐渐普及。我国早年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教学方法还没有得到推广,但近些年的教学硬件设备的进步,为我国的数字故事与信息技术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其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逐渐受到中小学教师的关注,发展也越来越成熟,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也逐渐被淘汰。数字故事是编写教学故事,并加入声音、图像、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探索和推广中可以发现数字故事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与其息息相关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更大的可行性。
数字故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更加凸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地位。因为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包括写脚本、串联情节、用电脑软件编辑、添加声音和效果)都是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学习过程,这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积累了实践经验,而且把学生的学习时间紧紧控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可以将视觉、听觉、思维等各方面感官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感知能力。故事的本质就是人类经验和历史的载体,它浓缩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阅历、思想和情感,学生在制作故事的过程中,实现了与他人沟通的目的,在分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追求生命的意义,从而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媒体素养等,促进了学生向多元智能化方向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直观地看到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并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提出教学意见,进而在必要时提供相关的指导。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避免“纸上谈兵”“高分低能”情况的出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创造力,培养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和合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策划、语言等素养。
数字故事在信息技术具体的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常见的数字故事工具有ppt、Movie Maker、会声会影、Premiere、数字相册等,其中最简单的就是ppt的应用。数字故事分为好几种,最常见的有关于生活经历、关于历史问题、关于学科内容的三种。关于生活经历的数字故事重点在于取材,故事的材料一定要来自现实或者身边生活的实例。在学生熟悉的案例中更能引发他们的共鸣,极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进而将他们的注意力从课本中引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关注和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能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另外,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数字故事,能够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理解生活的哲理,让他们热爱生活。
比如,无臂钢琴家――刘伟的ppt数字故事设计。历史性的故事需要学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筛选有用的信息再制作成视频文件。这主要体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考查故事的内容是否完整,逻辑是否清晰,是否具有条理性。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必须将故事娓娓道来,达到引人入胜、形象生动的效果,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集中到故事中来。历史性的数字故事能够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进程,铭记历史,以历史为镜,汲取经验和教训,造福于今天的生活。比如,落日余晖――清朝的ppt数字故事设计。而关于学科内容的故事则是将课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本知识点或主要内容反映在多媒体文件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将知识点附着在其中,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背乘法口诀的时候,许多学生利用押韵或编曲的方法来提高乘法口诀的韵律性,帮助记忆,并通过反复播放,不断地刺激,形成习惯。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应该注意,技术只是辅助的工具,而非目的。真正的想通过数字故事学习到知识,完成教育目标,还要注意数字故事制作过程中的几点要求。首先,要求画面清晰,主题鲜明。
比如,ppt的应用中只需要出现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没必要长篇大论像演讲一样,这样只会让观众疲劳和厌烦。几个简单、明了的概括性词语可以让观众一目了然,并能轻松地抓住主旨,理解故事要义。其次,还要注意幻灯片上的颜色和字体的设计,颜色必须要醒目,尽量采用鲜明的暖色调,还可以通过颜色的对比来突出重点。字体大小要适中,不然在展示过程中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即确保观众看起来不费力。字体大小的对比也可以说明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画面设计也不必太华丽,过于喧宾夺主只会导致观众主次不分,难以抓住重点。还有不能对学生的电脑技术要求太高,学生的信息处理技术要求太高无异于本末倒置,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信息技术上,在其他环节上的制作质量自然就会降低。最后,虽是用多媒体来展示,但是不能忽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各个环节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毕竟表达能力的锻炼才适应21世纪的教学理念。
评价标准要客观。在学生展示了数字故事后,教师要进行评价和指导。“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2年数字故事大赛”评价指标主要有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四个方面。其中故事性最为重要,占的比重也最大,即要求故事结构明晰,语言组织有条理,叙事手法有创意等。虽然有详细的评价标准,但是学生课堂上的制作与比赛的性质不一样,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评价要以积极的鼓励为主,并加以细心的指导。无论学生制作的数字故事怎样,只要是学生尽力完成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数字故事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的作品没有得到教师的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动力,对今后的学习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评价最后,教师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故事制作情况,总结优点和不足,以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摸索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强,也许在信息技术方面会逐渐超越教师,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采用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故事教学中,必须不断“充电”,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然很快就会被学生超越,失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致无法对教学进行正常的管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学生第一次制作数字故事之前,教师就要向学生表明数字故事的要求和评价标准,让学生在一开始养成习惯之前,教师就走上正确的轨道,开展学习活动,从中学习到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何 玲.数字故事:让教学更生动[J].现代教学,2006(3).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建设;发展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计算机与图书馆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科技的强大技术将各种资源有效地集中起来,就好像是一个电子式的图书馆。它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图书和文献资料系统的处理和存储起来,并根据不同的类别将它们进行分类管理。数字图书馆实质上就犹如一个巨大的多媒体设备,将各种信息都收纳进去,只不过有规范化的管理罢了。数字图书馆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它通过互联网技术把不同区域和不同表达方式的信息资源集中存储起来,以便信息的传播和流通。总的来说数字图书馆就是现代实地图书馆运用科技的力量的一个载体,基于现代网络技术下的可以共享资源的一个大规模的知识体系,集合了信息资源处理,存储和搜索的功能。同时数字图书馆也在一定程度上的穿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给人们最大的方便,加快了人们对信息检索的速度。
2、数字图书馆运用的信息技术
2.1相关字词技术。由于数字图书馆吸收了很多不同的文献资料,因此在进行信息搜索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的资料,而且这些资料里面不一定有你需要的,因此会显得相对有些麻烦,数字图书馆利用对信息的处理技术,将输入的关键字进行各种筛选和处理,最终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减少了查看众多不相关的资料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节约了阅读者的时间。
2.2不同方式获取信息技术。我们一般都觉得获取信息技术只能依靠文字,但是数字图书馆却用不同的方式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图片来传输一种文字信息,通过图片对文本内容进行检索,这样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文本的信息内容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们阅读文字的时间,同时也可以通过图片的调节来舒缓人们看文字时产生的疲劳感。
2.3用户识别技术。由于数字图书馆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每个人检索信息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并不能够得到所有需要的信息资源。用户识别技术通过一定的方式提高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检索能力,这样就可以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的满足程度了,也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取性。利用这种方式提高了为人们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也让数字图书馆更加的适用了。
3、数字图书馆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
3.1缺乏规范性的信息管理。由于数字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因此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相对受欢迎的信息获取的途径,也越来越被人们接纳和喜爱,因此有些人为了获得一定的商业价值而构造数字图书馆,但是却并没有获得正式的授权,因此信息就显得不那么健全,而且还有些信息并不是人们所需要的。这些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都是自成一体,并没有进行一定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到位,而且还没有统一的检索端口和阅读平台,给人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带来困扰,也不方便人们获取所需要的文本内容了。
3.2缺乏处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图书馆本来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将文献与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因此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会显得有些困难,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来进行管理和维护。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还要懂得对图书进行管理,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使其得到发展。但是中国在这个方面确是恰恰不足的,缺少那样的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虽然很多人具备专业的互联网技术管理,但是却对图书的管理缺乏实践的经验,不能将这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因为数字图书馆并没有受到人们很多的关注,所以也很难引进那样高素质的对口型人才,这样就导致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了。
4、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建设
4.1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因为数字图书馆是由国外引进而来的,因此在自主方面还存在不足。我国的科技虽然进步了,但是科技水平与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我们可以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并通过本国的技术,将它内化成为自己的技术。可以与国外的数字图书馆进行经验交流,同时还可以举行一些会谈,聘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信息技术建造方面多加钻研,积极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建设和发展。
4.2优化信息存储和整理。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高信息储备量的系统,因此对内部信息的储存和管理就会有较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实现内部资源的充实,还要能够很好地将资源储存和管理起来。优化信息存储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数字图书馆更加完善,同时也会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
4.3构建大型网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本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这个信息资源中心能实现共享是必须的。积极引进能够将图书馆的资源转化成共建共享的一个网络平台的现代高科技设备,运用现有的资源来建造一个功能多样化,使用的时候简单快捷的共建共享网络和信息资源有保障的大型系统。数字图书馆在进行信息技术建造的时候,也要关注信息资源的共享。
4.4简化使用方式,提供综合。数字图书馆是贴近于人民生活的一种信息储存设备,在使用的时候应该追求更加简便易行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被更多的人接受,而要完成这个目标是需要信息技术的运用的。在不断的优化中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数字图书馆的各种功能都实现另一个阶段的创新,将检索和查阅的功能进一步的优化,并不断的提供新的服务,实现各方面都可以兼顾的一个综合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本来就是依靠网络技术的进步的,这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小结
数字图书馆是现代科技在图书管理方面的一个运用,它通过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将世界各地的资源收纳在一起进行集中的储存和管理,超越了空间时间的限制,把各种不同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起来,提高了人们对信息可获取性的需求,同时还运用高科技的手段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是科技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虽然数字图书馆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在今天这样科技发达的时代,无论怎样的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之路还是遥远而漫长的,尤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投入到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建设中去,促进其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宝. 试论我国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的几个阶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01)
[2]马海群. 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更高效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支撑[J].图书馆建设.2006(05)
1.信息技术与数字图书馆
近几年以来,基本上的图书馆都实行了数字化的转变,这不单让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增加,同时,也让信息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更新。信息技术使用到了数字图书馆中,大大提高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效率、服务方式、管理效率等。在信息技术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可以直接购买需要软件的使用权,还可以直接在“云端”购买软件的虚拟应用。信息技术系统作为一个虚拟资源库,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购买云服务商所提供的IT外包管理服务,保证数字图书馆的用户能够随时访问云平台并获得即时检索的信息。
2.在信息技术中图书馆服务的变化
2.1服务的面向性扩大
传统图书馆在服务中受到时间、空间、载体等原因影响,提供的服务群体稳定、地域范围小、拥有不小的局限性,读者也只能选择在规定时间内就近阅读。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在信息技术下的图书馆将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存取与网络传输技术的广泛使用和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与探索,让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无限延伸地域,无时间间隔的服务,而且还可以将互联网功能用到应用了信息技术的图书馆中,这可以让读者到达任何地方获取信息[1]。总体说来,在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中服务的群体范围将由小地域扩大到整个互联网。
2.2服务形式多变
在传统图书馆服务中纸质文献借阅是作为最基本的服务形式[2]。在如今借书、还书、现场翻阅的这种单一服务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所以,图书馆想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使用新技术、新服务形式已经是事在必行了。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已经成功转型成了数字图书馆,把传统借阅与数字文献综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在信息技术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也逐渐变得多样起来,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不同的阅读。比如,提供最先进的电子设备阅读、提供休闲区阅读、提供电子阅览室阅读等。这些种种的新服务方式都来自于信息技术和新服务理念。
3.图书馆在信息技术下的服务管理系统转变
3.1服务与应用管理的转变
应用管理是建立在系统管理之上的,应用管理着模块管理中的每一个应用信息。比如,
HTTP应用、FTP应用、关系数据库应用、Z39.50应用、全文搜索引擎等相关应用[3]。经过记录每个应用的安装、版本、配置、备份、数据等信息,达到对信息的快速查询。然而,服务管理则是建立在应用管理之上的,一个服务将由一个或多个应用组成,可以独立的对外进行服务。比如,数字图书馆门户服务就可能由统一认证、资源调度、统一检索等应用组成,其它整合了文学论文、教学参考、参考导航等诸多服务。建立起合理的应用与服务之间的相互对应和依赖关系,对管理维护有着不小的帮助。
3.2管理系统的采用的转变
引言:
1993年和1994年美国先后提出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通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时隔5年,美国副总统以演讲形式推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构想,并计划到2020年试图达到地球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亮出了美国这一近期全球信息战略的底牌。由美国政府高层出面提出的这一“数字地球”构想引起全球各方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热点话题。中国学者尤其在地学界、政界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不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中国要准备迎接这一严峻挑战,已成共识。2003年3月12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作为测绘学科,测绘行业反应更显强烈,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概念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更高层次的发展前景。这里就现代测绘学的发展从学科的观点对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作进一步探索。
一、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由空间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如由计算机、信息、通讯等技术发展起来的3S技术(GPS,RS,GIS)在测绘学中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使测绘技术从理论到手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绘生产任务也由传统的纸上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发展到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GPS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定位方式;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所代替,测绘人员利用现代测绘高科技手段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
今天,随着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现了信息化的发展。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m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目前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如EGM96)分辨率已达50km,已接近我国现有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地理信息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测绘学的理论基础、测绘工程的技术体系、其研究领域和学科目标,正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正在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和动力,进入市场竞争求发展,测绘地理信息业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信息产业。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与现代测绘学
地球上一切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绝大部分(约80%)都与地理位置相关。中国21世纪议程62个优先发展项目中,约有40个需要建立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是利用海量地理信息(即地球空间数据)对地球所做的多分辨率、3维数字化描述的整体信息模型,要求提供(地球)空间数据框架,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框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道路、水系、行政境界等基础地理数据集。在此框架上加载各类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一切所需要和感兴趣的人文信息。
这对测绘学提出了更高层的技术要求。NSDI要建立在NII上,要在因特网上运行,要求开发功能强、效率高的因特网GIS软件。这表明还要大力发展测绘产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地球构想的另一个高技术特点是虚拟现实模型。目前发展起来的全数字化摄影测量就能够利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对数字化影像进行处理,建立立体地形或地物虚拟模型。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多分辨率、统一性的3维数字化整体表达,这里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全球多源数据无缝无边的连接和整合。从空间数据框架来说,其统一性和整体性是由大地测量来实现和给予保证的。大地测量是传统测绘的基础,对当前信息化测绘和构建未来数字地球更是基础的基础,即空间数据框架的框架。它要求全球采用统一的参考椭球模型和相应的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统一的高程基准、、统一的重力测量基准、统一的地图投影系统。一切原有的测绘成果,特别是国家基本地图都要转换到上述全球统一的参考系中。数字地球对全球大地测量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全球高程系统的统一问题,大地测量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还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难题,最终要通过全球重力数据,特别是新一代卫星重力计划和卫星海洋测高计划在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的统筹和协调下实现。
测绘学由于其技术的突破已日益向相关地学领域渗透。大地测量更成为研究地球动力学的重要技术手段,数字地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解决21世纪人类面临的环境和灾害问题提供一个可供观察、分析、模拟和预测的全球信息系统,以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数字地球构想是推动人类大踏步跨进信息社会重大战略步骤,有挑战也有风险。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测绘工作者也将是构造数字地球的“尖兵”,也要求测绘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三、测绘学和地球空间信息学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谈及测绘学在新的技术进步推动下的现展趋势。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反映、至少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和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应该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其中文译名也是五花八门,现在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例如近地空间航天器的导航定位,近地空间重力场的测定,大气层甚至电离层的信息;其支撑技术是信息技术,主要处理电磁波信息和影像信息,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前景良好。
四、建议
本文探讨了测绘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数字地球地理空间框架构想的关系。为在21世纪加速建设我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发展我国的测绘学科和测绘地理信息事业,以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根据我国目前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现状,从一个侧面(主要是大地测量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尽快统一我国大地定位参考框架的建设,对近年来由各个部门独立建立的各等级GPS定位网进行必要的联测和统一整体平差,此举可望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的大地定位框架。2.将沿海各部门100多个验潮站统一组织GPS联测,精密确定各验潮站水位标尺零点的大地高,填补陆海相接地带重力测量空白。此举为统一陆海大地水准面,建立海洋高程基准,研究海平面变化至关重要。3.研究将陆地GPS定位框架向我国领海扩展的方案,着手建立我国包括海域的广域差分GPS定位系统。4.尽快完成重建我国重力基本网,发展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加密西部地区重力测量和GPS水准,加大力度支持对卫星测高数据的利用,为下世纪确定我国亚分米级或厘米级大地水准面作好数据储备,建立可在因特网上运行的新的重力数据库。5.利用新的卫星遥感测地资料重建我国30″×30″数字高程模型。 6.尽快研究我国大地测量数据向社会开放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着手建立国家级能够进入NSDI的大地测量数据库。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在传输中,主要是通过传输机房、机房的内线网络和外线网络三大部分构成。机房内的传输设备有数字音频配线器、PCM设备和光端设备等。机房的内线网络结构一般为星型拓卜结构。
机房的配线主要有内部和外部的配线架及配线卡位等设备,这些设备根据通信协议的设置进行逻辑链接起来。外线网络主要由光缆路由器以及电缆路由和路由器上的人井、管孔等设备构成。这些通信设备相互之间的链接关系如图1所示。
二、信息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前面对于信息资源传输的结构和特征的深入分析研究,文章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已比较成熟的空间定位信息系统(GP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进行系统整合。在基于局域网络设计并实现了通信传输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实现了基于城市电子地图和数字化的通信机房专题图对通信传输资源的信息化、可视化管理。系统研制的主要意义在于改变通信站现有工作管理模式,把数字化工程纳入到日常通信管理中。信息通信系统就是利用GPS、GIS和MIS三者,结合计算机技术,在软件上实现对信息通信的合理管理。
(一)信息通讯系统的设计
(1)数据库的设计。本系统涉及到的数据库共有两个,一个是存放系统的用户信息的,另一个是资源表。用户信息库的设计较为简单,用户的信息不外乎用户名,密码,和一个有关权限的标识。
资源表的设计相对来说复杂一些。由于我们这个系统不单是一个能查询的系统,还是一个能对设备资源进行分配的系统,所有资源表的整体结构还是要以设备的端口为主,要让用户的资料来与设备的端口来匹配。所以数据库中的每一个表项应设计成某台设备的一个端口,这个表项中还应包括的有对端端口,与之对应的DDF端口,这些在设备开局时就确定了。还有就是当这个端口被分配给某条电路后需要加上客户的信息,电路的类型等一些其它的信息。
(2)主要界面的设计
①登陆界面。登陆界面主要完成用户的鉴权和登陆。首先设计好登陆页面的布局,而后用Dreamveaver按照设计布局设计一个静态网页,在静态网页中加入两个文本输入框接收用户的登陆信息。用户确认登陆后系统将登陆信息和用户信息数据库做比对,如果合法则将页面跳至首页,如果不合法则返回登陆页面重新进行登陆。②查询界面。查询界面的功能就是接受用户发送过来的查询条件后,跟据条件在资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而后将满足条件的所有记录进行显示。通过我们长期的实践,日常工作中查询的方式不外乎按设备端口查,按DDF查,按客户名查和电路带号查,前两种是基于设备的,后两种是基于用户的。查询功能的实现对于查询的条件要求很高,因此一定要将接收条件与数据库中的项目进行对应,为了辟免由于用户输入不规范而造成的错误,我们采用了下拉菜单的单选形式,这样就保证了与数据库数据格式的完全对应。查询的结果采用列表的形式进行显示,为了使显示的信息便于查看,只对重要的项目进行显示,这就相当于列出一个提纲,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电路的全部信息可以将相关客户名作为条件查询全部路由,这就是后面将要说到的显示页面。③显示界面。由于初次查询得到的简单结果不对单个电路信息进行完整的显示,所以在每个查询界面中的结果后增加一个链接,链接将该条信息的用户名送至显示页面,而后通过此用户名对资源库再次检索,由于电路名是唯一的,数据库的返回值即是该电路的详细信息。④调度页面。调度页面接收用户输入的所需电路的始端局和终端局,用户完成提交后,系统计算始端局和终端局都需要哪几个局做跳接,而后搜索数据库,逐段的找出空闲资源进行分配并将分配结果显示于页面当中。同时还需设计一些文本输入框,使其出现在分配资源的下方,用于输入电路和端口的详细信息,在用户确认之后,系统将这些信息添加在数据库当中。
(二)信息通信系统的实现
通信传输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制是一项典型的复杂工程,系统数据种类繁杂,研制涉及到通信、数据库、GIS、网络等技术领域。在实际研制过程中,由于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对技术和实际工作业务流程的理解偏差,系统中一些需求以及通信传输资源之间复杂的业务逻辑关系在系统实现之前不能够精确地定义,而且用户对系统需要完成哪些功能(即系统目标)也不明确,甚至在进行系统研制过程中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需求。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仅仅依靠需求分析确定出一套完整、一致、有效的系统开发方案,并且这种方案也很难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系统实际采用原型法进行研制,其开发过程是一种用户可以完全参与的过程,通过逐步设计的原型进行用户真正需求的开发,同时逐步完善系统功能,最终得到目标系统。根据前面的分析,结合现有的成熟技术。利用Vc++ 6.0结合Mapinfo9.0软件和SQL Server 2000作为底层通信传输的数据管理。这里使用Mapinfo9.0是用用于制作GIS数字地图,Vc++6.0在Map X的协助下,调用Mapinfo9.0制作好的GIS数字地图。所有处理的数据通过Vc++ 6.0的ADO控件来实现对SQL Server 2000数据的管理。系统的实施,解决了通信站设备维护、值勤管理等方面由于通信业务量增大而带来的诸多困难,降低了传输系统资源的管理难度和强度,提高了值勤人员的日常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业务人员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数字化管理,满足了通信站对该系统的使用要求。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该系统实现了文件系统管理、GIS 图层管理、GIS地图操作、视图窗口管理、系统的维护、专用业务和信息通信管理等功能。在软件的左边以树状结构列出了各个GIS信息的管理数据,双击目标数据即可弹出查询结果的窗口,能让信息技术通信管理人员快速得到信息资源的详细数据,对数据的管理有着直观、充分、明晰的特点。该信息技术通信传输资源管理方法值得大家借鉴学习,能很好的将通信传输数据进行有序的管理,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在通信传输领域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速公路的功能和特点
高速公路的主要功能有:实行交通限制,规定汽车专用;使汽车分隔行驶、安全行车;严格控制车辆的出入。高速公路在公路运输中的主要特点有:行车速度高,通行能力大;物资周转快、经济效益高;交通事故少,安全程度高;占地多、投资大、造价高。
2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融入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必要性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而现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更是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与高速公路交通有关的各种信息,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了更好的发展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求现代化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采用一种综合管理、目标管理、动态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整合。 因此将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整合在现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是明智的做法也是时代的需要,对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来说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3应用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
3.1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现代通信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数字技术、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子与光电子技术以及微波技术。并且正朝着电子技术向光电子技术进化,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扩大应用,图像信息服务的普遍发展,信息技术促使制造技术的彻底革新的趋势发展。 (1)数字技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数据通信已经成为主体,计算机数据通信是传输数字信号,通信网必然趋向于综合服务数字网。光纤通信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数字通信,程控交换是能够实现时分的数字交换。因此,数字技术至关重要。(2)软件技术。现代通信的特征是通信与计算机结合,尤其是数字信号的交换与处理,越来越频繁地依靠计算机及软件的扩大应用。如程控时分数字交换以及分组交换技术,其卓越的功能和特点,主要是靠程序软件发挥作用,因此软件技术处于核心地位。(3)微电子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的CAD技术与集成片的未加工技术使得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在通信设备与元器件制造中成为可能。这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而且为新的通信技术应用、先进通信设备问世奠定了基础。(4)光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光纤通信的成功标志着光电子技术发展的开端,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传输技术从同轴电缆向光纤电缆过渡。为了实现通信设备小型化,改善性能和提高可能性,人们将光子器件与电子元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上,这就是光电子集成,它比微电子的IC和集成光路又进了一步。(5)微波技术。微波通信是一种无线通信方式。无线通信是依靠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来实现信息的传输。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目前许多城市建立的交通管理系统,多半是以监控和计算机为基础,结合具体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等高科技组成。监控系统由摄像机、对讲设备、主机系统、监视器屏幕墙多媒体控制机、录像系统等组成。系统能够提供实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多媒体信息,为道路交通现代化综合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
3.3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主要有:第一,车辆检测,车辆检测传感器用来检测车辆的存在或通过。第二,车辆的识别与分类。第三,车辆控制。车辆传感器有控制车辆运行、驾驶状态操作、检测车辆运动和异常状态监控等作用。第四,环境信息检测。这类传感器主要利用超声波、电波、光波等制成,用来检测周围环境中的车辆,行人、障碍物、路面状况等各种情况。第五,危险驾驶警告。这里阐述的危险驾驶,主要是指驾驶员在驾驶的过程中处于过度疲劳和饮酒的状态,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可怕的后果。因此利用传感器判断驾驶人员的驾驶状态,再对危险驾驶进行警告是极其重要的,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使用传感器对过度疲劳和饮酒不同的状态所产生的不同因子的监测来判断驾驶员的状态。传感器既可以进行车辆检测又可以进行车辆的识别和分类,既可以进行车辆控制又可以对环境信息进行检测,还可以判断驾驶员的不同状态来对危险驾驶提出警告。传感器技术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4交通监测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监测技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正朝着数字化、灵巧话、智能化方向发展,其测量精度、可靠性、灵敏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功能也大大增强。交通监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检测车辆的存在、速度、占有率等交通参数,为实施有效的交通控制与管理提供实时、全面的信息;二是监测交通事件以及和道路交通有关的环境条件、驾驶员的身体状况等。交通监测是由各种检测器来实现的。检测器可分为车辆检测器和其他检测器。前者是用于检测与车辆有关的各种信息;后者用于监测气候、酒精、疲劳等方面的信息。
4结语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而现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更是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与高速公路交通有关的各种信息,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将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整合在现代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是明智的做法,也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本文结合高速公路的特点,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中的整合应用。
参考文献: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上的信息呈现了爆炸似的增长。这些信息当中,有些是用户所需的,而有些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是伪信息。这使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需要慎重的选择。使原本简单便捷的过程变得复杂。数字图书馆的任务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数字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网格技术的兴起,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转机。
1 网格技术
1.1 网格概念
网格(Grid)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当中,人们称它是下一代的Internet。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完全准确的定义。简单来说,网格是一种信息社会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它将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互连,使原来的一个个信息孤岛联通,使人们真正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因此,网格是超级计算机、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三者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大、更统一的平台。它可以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以及专家、个人资源的全面共享。
1.2 网格的功能
1.2.1 可实现资源共享
这不仅仅是特征,也正是网格的目的。在如今高速的信息社会里,每天都有很多的信息产生。而这些信息是庞杂无序的,分散在不同的地方。网格上的资源将不再局限于同一个组织内,而是更多的面向网络上的信息。从而使得那些资源类型复杂、跨越地理范围广、庞杂无序的信息资源整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
1.2.2 确保信息的动态性与准确性
信息的一个特性就是动态,因此网格也有同样的性质。因为网格是信息的一个集合。它需要时刻整合、更新新产生的信息资源,保证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与Internet相比,网格对信息资源有一个再加工的过程,信息不再是无序、重复的。当然,更不会像以前的网络一样存在着伪信息。网格提供的信息是更加健康更加安全的。并且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1.2.3 具有智能化和虚拟化特征
网格服务的虚拟化提供了一种将通用语义行为无缝地映射到本地平台的能力。在网格中,有多个部门或团体的复杂虚拟组织。虚拟化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跨越范围广的检索界面,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
2 网格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的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有着必然性,二者的结合,会使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更加迅速,使数字图书馆更加完善,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提供统一的平台信息
网格能实现人、超级计算机、网络的一体化。因特网只是为人们提供独立的检索界面,用户看到的也是单独的网页。网络的作用就是通过网页的形式把全球的计算机连在一起。而网格则是,把所有的信息资源存储在一个类似超级计算机的平台里,所有用户可以像直接使用自己的电脑一样来获取各种资源。这样,网格就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信息。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平等的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
2.2 网格使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更加智能化
网格与数字图书馆结合的实现,需要很多的应用软件的支撑。也需要与很多相关的信息技术结合。如为了检索的方便,会提供语义检索、智能检索等。当然,伴随着网格技术发展还会有更多的相关技术应运而生。网格中还有很多的虚拟部门为用户服务,有很多虚拟社区供用户讨论,这也会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更加的智能化。
每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决定因素。很多图书馆就是因为资金的缺乏,导致建设不够完善。而网格技术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网格可以使所有网络中的、各数字图书馆中的以及其他分散的信息资源整合,这大大减少了,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中获取其他信息的资金。而且剩余价值可以用来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其他方面。比如,设备的引进、工作人员的报酬、公益活动等。
2.4 网格有利于开展数字图书馆多样化服务
每个独立的数字图书馆在建立服务系统的时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其中的因素包括资金、包括信息资源的建设、也包括人才的选择等。而网格地应用,解决了很多这样的问题。网格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平台,每个数字图书馆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特色服务。如果需要,可以通过网格直接连通到其他的数字图书馆。这样,用户在一个数字图书馆的界面就可以享受多个数字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实现了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多样化。
3 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逻辑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对网格的分析以及结合数字图书馆的职能,本文设计了一个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流程,如图1。
3.1 数据资源
网格所获取的资源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分别是各个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互联网上那些庞杂无序的信息以及分散于其他形式的信息,比如那些有个人版权的信息,像博客、或者微博等。而在网格下的各个数字图书馆就相当于网格中的一个个资源节点。需要强调的是,在网格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各个数字图书馆应该达成一个协议,就是每个数字图书馆发展各自的特色馆藏。最后将所有馆藏的信息汇总到超级计算机中。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同时,由于网格中的各资源节点充分自治,所以如果需要的话,各数字图书馆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资源,决定参与网格的程度。
3.2 超级计算机提供统一平台
超级计算机所提供的统一平台,就相当于一个新的大型的数字图书馆。各数字图书馆通过一个传输协议将所有信息传送到网格环境下。在网格中,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并且存储副本,当用户要检索某条信息时,统一平台将副本调出,若符合用户的检索要求,则再调取出原信息。在这一部分中,不仅仅需要信息的再加工,还要考虑信息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性。应适当的对某些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当用户要进行存储时,需要用密码来保护。而且还要保证超级计算机网格环境不被病毒入侵。需要高性能的杀毒软件。还要有支持平台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打个比方来说,网格,就像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超市一样,里面有所有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它们分别有不同的供应商(信息源)。超市有自己的工作团队(专业人才),有自己的管理机制,维护系统等。工作人员需要把购买的商品,按照类别归类排架,然后出售。这也正像是网格后台的专业人员所需要做的,他们需要把信息再次的加工整合。因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上接第51页)
源。用户将不再受传统模式下单一数字图书馆的限制。但同时,各个数字图书馆也可以提供连通网格的用户的检索界面。因为在网格环境下,各数字图书馆仍然是自治的。他们负责提供数据、信息资源。网格技术的应用,使得各个数字图书馆的界面都可以当做这个超级计算机的界面。例如,当我们打开数字图书馆A的首页的时候,就会提供一个和网格的连接提示。举个例子来说,网格所提供的统一平台就好比是一个大房子,而每个数字图书馆都是它的一扇大门。人们无论打开哪扇门,都可以自由的进入其中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4 结 语
网格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新兴领域,目前数字图书馆与网格的结合,还没有实际的应用。都还只是理论上的研究。但是,网格技术与数字图书馆的结合将是未来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文根据这一点设计了网格下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逻辑模型图。从该图,能看出在网格技术的应用下,数字图书馆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网格技术有利数字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并且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靳东旺.基于网格技术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现代情报,2009,(6):38-43.
[2]简玉仙,程晓颖,朱晓冰.下一代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网格[J].现代情报,2010,(4):73-78.
[3]周伟.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互操作框架[J].现代情报,2007,(6):91-93.
[4]刘桂玲,刘伟,郝俊琴,等.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平台层次体系建设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86-89.
[5]赵凡.网格技术综述[J].甘肃科技,2010,(13):30-33.
[6]赵华.网格技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平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2):22-24.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农业现代化应用
1农业电子信息化概述
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逐步推进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跟踪研究发达国家电子信息等方面高新技术在规模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的这一发展趋势,代表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中新的里程碑。电子信息技术使一些农业装置具有智能化的特征,使系统各控制单元间可相互通信,促进了支持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精细农业”应用的智能化变量作业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开发[1-2]。迄今,电子信息技术用于农业机械装备上的技术创新,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提高机械作业的技术性能:过程监视、控制、诊断、通信。
2)实现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作:节约化肥、农药、水资源和燃料消耗,降低作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水体、动植物所遭受的污染。
3)过程的精确操作:及时获取过程信息,使农业机械操作能精确执行过程控制指令。
4)改善劳动者的操作条件:良好的人机接口,操作方便、安全、舒适。5)发展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农机作业田间导航、定位变量作业的智能控制农业机械,实现农场管理信息系统与田间移动作业机械间的无线通信与机群调度,支持农田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等。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
2.1农业机械之间的总线通信技术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主要以中、大型拖拉机为代表,在这些农业机械设备上安装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用以控制其运转,就需要对其进行通用化以及标准化的研究和设计。一般来说,设计者在不同农业机械设备的驾驶室内部安装通用型的智能电子设备,并运用光纤作通信通道,这种通道以总线通信技术为基础,实现农业机械设备内部的各个原件能更好的与智能电子设备进行信息传输,更能及时、准确的执行相关指令[3]。
2.2农业机械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实现
农业机械的发展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外在要求。电子装配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发展的典型应用,这种电子装配信息技术在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以及得到普遍应用,如农业机械内部电子监视、农业电子监控的应用。农业机械化中拖拉机已经广泛的应用,但拖拉机也正向智能化、无人化驾驶、网络化控制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于大多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其内部都采用电子技术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化网络控制,这个电子单元技术的设计网络内部具有独立的信息处理与控制系统,而这种功能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网络通信协议和控制局域网络技术的应用。目前原来的只有数据显示已经转换为智能化的数据显示,这是实现无人操作的交互界面的功能,实现智能化人工操作,它涉及智能化数据显示仪器以及其内部控制装置的应用,人们常常将其称为一种虚拟化数据显示。这种虚拟化能够实现满足农业机械无人驾驶操作化要求,能够将虚拟化数据显示展示站在液晶大屏幕下,这样就得到想要的农业机械化数据,并采用数据库技术的不同功能,对液晶大屏幕显示的相关图形、数据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与传输,同时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数据、图片显示可以对农业日常管理的信息等进行动态检测与观察,还能够及时进行上传于储存器之中,这样有利于农业日常管理人员通过打开计算机的储存器对相关显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非常方便地进行农业日常管理和农业机械电子的技术改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电子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的农业机械中去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农村的生产生活也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华.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10):21-23.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377-0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浪潮般的推广应用,为矿山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数字矿山”应运而生。数字矿山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核心手段,实现矿山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表述、深加工及其在各个生产环节和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它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软、硬件分(子)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
数字矿山的建设开发过程,称为矿山数字化。矿山数字化过程是综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建设矿山资源开发利用、信息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系统的过程。它是地理、资源、生态环境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具有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
矿山数字化的最终目标,是应用矿产经济、数学地质、信息技术的原理与方法,通过计算机及软件,把矿床地质、矿产开发等有关信息,以地理坐标为标准有机集成起来。并通过数学分析研究,建立这些数据的三维空间联系,实现现实矿山实体的数字化、可视化,从而解决矿山生产动态管理、生产方案优化决策、矿山生产规划、矿床边深部找矿增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技术问题,以便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矿业开发的社会经济效益。
1 数字矿山目标及发展现状
传统的采矿工业大多数都是以人工作业为主,不仅采矿的工作效率不高而且还经常发生采矿人员伤亡的安全生产事故。为了更好地解决矿山在日常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不断完善我国数字矿山的建设。数字矿山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传统采矿工艺存在的问题以及弊端,使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矿山的安全生产相结合,保证整个采矿过程绿色安全且高效节能。
我国的矿山企业受传统采矿工艺的影响比较大,矿山企业虽然也在发展自动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然而都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不敢冒险尝试新型数字矿山的建设,严重影响了数字矿山的建设。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不断重视和扶持下,现目前我国的数字矿山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在不断研究和开发各类新的开采技术,矿山的开采工艺也在不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大大提升了矿山企业的生产效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数字矿山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
数字矿山系统由于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矿山系统的建设难度很大。自动化、信息化数字矿山不仅应当具备较强的调节能力,还应当具备较强的控制能力,使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矿山的安全生产相结合,保证整个采矿过程绿色安全且高效节能。
2.1 矿山自动化
开采设备的自动化,不仅能够提高矿山的开采效率,还能够有效地改善企业矿山的生产条件,降低开采成本,保证采矿过程的安全。此外,开采设备的自动化也是无人采矿和数字采矿的重要实现手段。现目前我国采矿企业应当摒弃低效率、高强度的传统矿山开采方式,不断发展自动化开采技术,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保障矿山开采人员的人生安全。尤其是在开采难度高和开采危险大的矿山开采工作中,自动化开采的优势更大。
现目前,我国大多数字矿山都在使用自动控制技术、振动检测技术、自动诊断技术以及自动识别技术等一系列自动化生产技术,使我国矿山的智能化生产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矿山近几年也在不断发展,在矿山GP定位、三维地学模拟以及矿山地理信息系统等自动化生产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此外,数字矿山的自动化也应当包括运输自动化。数字矿山的自动化运输系统能够对开采矿石进行自动运输,不仅大大节约采矿的运输成本,还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矿石的运输效率。
2.2 矿山信息化
信息化信号的传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模拟信号传输;一种是数字信号传输。其中模拟信号在抗干扰性方面的能力比较差,模拟信号一旦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噪声干扰,会对模拟信号的传输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模拟信号受到影响后,很难自动恢复正常。相反,数字信号在抗干扰性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噪声干扰,数字信号会通过自动整形再生来恢复信号的正常传播。此外,数字信号在进行传输时不会受到距离的影响,并且具有相当高的保密性能,能够很好地保证传输信号的质量。若数字信号的传输基于光缆,则数字信号传输的优势将得到最大发挥。由于矿山的需要传输信号的距离比较远,加上采矿区域内给中机械的噪音较大,因此,矿山系统要实现及时、快速以及准确的信息传输,信号的传输方式应当首先数字信号传输。数字信号能够快速、高效地将矿井下面的实时采矿场景传输给地面信息控制中心,也能够将控制调度中心的各种控制调度信息快速、高效地传输到矿山的各个采矿车间或部门,不仅能够大大缩短传递信息时间,还能够准确地控制矿区个采煤部门或车间的协调运作,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
3 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发展现代化数字矿山是采矿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1 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能够提高采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能够使企业的核心采矿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也能促进企业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能够使采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展现良好的企业形象。
3.2 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能够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能够使企业在实际采矿工作的运转效率不断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把传统的采矿工作的人工操作变为了现代高技术含量的机械化操作,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采矿工作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
3.3 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各项损失
建设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能够大大减少或避免采矿工作中发生矿山灾害的风险,防止采矿工作中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矿山的整个采矿工作的高效性、高产性以及安全性。矿山在采矿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系统能够紧急产生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矿山工作人员的伤亡,保护矿山开采设备,降低矿山的经济损失。
4 信息化、自动化数字矿山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国的数字化矿山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的数字化矿山在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4.1 数字矿山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比较严重
现目前我国的很多数字矿山都没有完整的矿山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共享系统,导致矿山的各类数据分析、地质状况以及对相关设备设施的控制不能实现数据共享,使数字矿山各个系统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浪费了矿山的信息资源。对此,矿山企业应当加快数字化控制软件的开发和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数字矿山系统,加强各个矿山之间以及矿山各个设备之间有效的数据共享,合理利用矿山数据资源,提高矿山的生产效率。
4.2 数字矿山技术以及生产设备落后
现目前我国很多数字矿山由于资金问题,无法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导致我国数字矿山的技术以及生产设备比较落后,严重阻碍了数字矿山技术的创新和矿山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制约了我国数字矿山的发展。对此,数字矿山应当加强矿山关键技术的研究,培养和引进更多的数字矿山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数字矿山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不断改进和创新数字矿山开采技术,优化和完善数字矿山系统,提高数字矿山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5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发展现代自动化、信息化数字矿山是我国矿山未来的发展方向,对矿山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矿山企业应当不断创新矿山核心开采技术,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字矿山系统,使数字矿山的日常开采活动正常、高效进行,为矿山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数字矿山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信息技术和Internet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信息资源快速增长,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的要求,加快档案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和管理是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数字档案及网络共享
档案信息管理的数字化突破了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实现了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和多层次化的新方式。通过数字化新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档案管理由被动服务、单一服务方式变为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主动服务、多元服务和多层次服务方式。档案信息用户使用档案将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地获取档案信息。
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办公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将纸质档案转化为机读档案,形成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对档案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建立开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将档案信息压缩到最小量,便于数据传递。档案数字化后,数字化档案副本还可异地保存,增加了档案保管的安全性。数字档案的优势:收藏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存储海量化、服务快捷化。档案信息数字化后以数据形式集合成数据库,并依赖先进的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
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将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全部档案信息实现计算机管理,大大节省了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开展网上查询和检索功能,通过网络化服务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了自动化程度,进一步发掘出档案信息的潜在价值,更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展档案资源共享,创建档案信息保障体系,尽可能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信息共享:数据集中是基础,网络互通是保障,标准统一是关键。数据集中度有多高,信息共享就有多高,数据集中度越高,信息共享度就越高,要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仅仅有统一的档案数据中心还不够,必须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数字档案的主要特征是:存储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要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必须档案数字信息全面覆盖,标准统一是一个关键环节,在档案信息数据上,不图所有,但求共享,在档案信息数据提供上,不图全有,有多少提供多少,在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上,不图先进,只图实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数据库安全性要求
电子档案数据库凭借网络这一强大的信息获取和便利的交流方式,得到了快速兴旺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档案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决定了网络系统的脆弱性,档案的安全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很容易遭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破坏。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数据库信息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对档案信息资源存储、传输与利用进行安全保护。为保障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可用性,防范病毒与黑客的攻击,除了形成一套法规标准体系外,还需有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自动控制。
从技术上看,数字档案馆网络安全系统主要由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软件、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安全扫描、灾难恢复等要素组成,从技术角度出发,探讨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期将数字档案馆安全管理引入更深的层次,从而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数据库的安全防护技术措施:
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Firewall)是局域网和国际互连网(Internet)之间的一道安全屏障,是指设置在两个网络之间的一组组件,用于检测和控制两个网络之间的通信流,阻止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以达到对重要信息的存储和访问的控制,能够确保诸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以及特定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安全。档案信息系统的防火墙为档案信息的共享、交换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2.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是防止非法用户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在执行数据访问操作之前,要在客户和服务器之间进行身份验证,以防止非法用户访问。身份认证一般有三级:系统登录、数据库连接、数据库对象使用。当用户访问数据库时,就要求数据库管理系统验证当前用户身份是否可以进行访问,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口令加以验证,通过系统安全检查后用户方可进行访问,在取得数据库登陆身份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进行操作之前,数据库管理系统要再次检验用户对数据库对象的访问权限,以核实该用户是否有权对该数据库对象进行指定的操作。
3.授权(访问控制)
当用户身份被确认后,对该用户进行文件和数据操作权限的限制,以防止档案信息的泄露,对不同身份的访问者分别授予不同的访问权限,授权通常是经过访问控制来实现的,访问控制通常有三种策略: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角色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安全性最低,但灵活性高,强制访问策略将每个用户及文件赋予一个访问级别,如最高秘密级、秘密级、机密级及无级别级。
4.数据加密
数字化档案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不完全公开性,采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数据加密是保护信息安全的最有效方法,数据加密的基本思想是根据一定的算法将原始数据明文变换为不可直接识别的格式密文,实现数据加密以后,各用户的数据由用户用自己的密匙加密,加密算法对原文的保密性不依赖于算法本身,而直接依赖于密钥的保密性,密钥越长相应的加密等级越高。系统管理员获得的信息无法进行正常脱密,从而保证了用户信息的安全。
5.审计追踪
审计追踪可自动记录一些重要信息,如对系统的各种操作及试图联机的用户所在工作站的IP地址和时间等,以便研究入侵事件,尽早发现异常网络访问行为,尽早检测到入侵行为并及时予以消除。
审计功能在系统运行时,可以自动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记录在审计日志中,以此来监视各用户对数据库施加的动作,若发现系统的数据遭到破坏,可以根据日志记录追究责任,信息系统中的DBMS提供的审计追踪是解决合法用户在通过身份认证后滥用特权,解决系统安全漏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安全措施。
6.病毒防治技术
计算机病毒在所有威胁计算机安全的情况中是较为严重的,它发生的频率高,损失大,而且潜伏性强,覆盖面广。病毒防护技术目前主要有主机防病毒、网关防病毒两种形式:①主机防病毒:通过主机防病毒引擎,实时监测电脑的文件访问和网络交换,把文件与预存的病毒特征码相比对,发现病毒就通过删除病毒特征串实现解毒,保护电脑主机不受侵害。②网关防病毒:网关防病毒是重要的防病毒措施,它采用御毒于网门之外的原则,在网关位置对可能导致病毒进入的途径进行截留查杀,对于管理规范的网络是必要的安全措施。
7.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这是一种防止档案信息丢失和失真的补救措施。当计算机出现电源故障、软件故障、磁盘故障、人为破坏等故障时,就可能造成数据库的数据丢失。加强数据备份十分重要,数据库拥有很多关键的数据,这些数据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是实现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之一。当数据库出故障时,保证能将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恢复。一般数据备份解决的方法有:光盘备份、双机备份、手工备份。
三、结语
面对网络的脆弱性,数字档案馆建设必须保障系统的安全性能,包括对整个系统管理、设备、软件、网络、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等各个方面,必须将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监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构建数字档案馆的安全管理体系,这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只有充分考虑影响它的各种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才能更好地、更充分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淑扬.档案管理与计算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蒋冠,何振.我国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J].档案通讯,2004(6).
[3]孙全忠.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J].兰台世界,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