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经营思维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2 16:58: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化经营思维,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字化经营思维

篇1

一、以网络为基础,进行全方位的发展

传统媒体向着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就此消亡,而是一种新旧媒介之间的共生,传统传媒可以以网络为基础,在出版纸质文件的同时,在配合网络上的内容较为丰富的网站,两者进行配合,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这样不仅使得传播媒介多样化了,也可以让他们完成互补,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可以完善传统传媒的实效性,而传统传媒又可以提高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的公信力。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趋势并不是单单将纸质媒体上所记载的信息内容直接搬到网站上,而是友开辟出了可以供受众发表自由言论的空间,为受众交流看法和思想提供了平台,这时候发挥的效果就是1+1>2。

二、完善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

传统传媒大都是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而传统传媒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正是将这一收费模式应用到实际中去。有的人认为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并不适合于规模较小、信息较为普通的发行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现阶段,取消收费阅读的经营模式并不能够使传统传媒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在传统传媒向着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信息数字化内容与电子阅读器相结合,通过对电子阅读器的下载收费,来实现信息数字化内容收费的目的,还可以在信息数字化内容之间穿插着广告,利用广告收费来填补信息数字化造成的资金空缺,来充分发挥它们的商业价值。

三、积极发展新媒体传播的平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需求是广告、信息存在的意义所在,有需求,才会有存在的意义。在传统传媒发展的初级阶段,受众只是机械性的接受传统传媒所要传播的信息,没有可选择性。但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信息内容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改变,传统传媒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信息数字化内容充分反应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供求双方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传统传媒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既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内容的渴求度,又可以满足受众听觉上的需要。

篇2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无论做任何事情,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数据管理是我们基层管理工作的重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机遇,更多地是一种挑战。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数字化管理的挑战,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挑战。在石油企业中,我们要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市场。因此,企业基层的优秀管理方式方法和卓越管理执行效率将给石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当前时期,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在油田企业的基层管理中要如何体现呢?我们可以采取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呢?

数字化管理是什么?数字化管理就是通过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来收集相关管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最终的目的就是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型,实现高效、简洁的“短平化”管理模式。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等都属于重要的过程手段;技术量化、目标执行、行为管理等等则属于工作的目的方式。在数字化管理执行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的职能不会被消弱,只能被加强。通过数字化管理的运行,决策部门的意图会被真实地反映到生产过程中去,又会被高效率的完成。

1 数字化油田基层管理有什么优点和内涵呢?

数字化管理的主体因素是人,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它强调的是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控制,要求数据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任何一个部门或者基层单位的错误信息都能被直观地表现出来,因此极易被发现加以纠正。任何人的工作都需要以数据来说话,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则是对于相关生产要素和指标的统计。因此只要准确地录入相关数据,则数字化管理就能良好地运行。而错误的信息数据统计呢?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就能被发现。

数字化基层管理是一种简单易通的运行模式,它强调客观公正地反应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加上高新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应用,我们基层管理部门在数据信息的收集、统计、计算和分析过程中事半功倍。因为数字化基层管理更能够贴近油田的经营组织管理,所以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这一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如科研能力、过程控制能力、目标前景预测等等。

数字化基层管理是管理上的一种开创性的变革,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我们油田企业的基层管理部门,是这项管理模式推行的基本单位要素。只有相关的基层管理者彻底掌握数字化管理的内涵,那么我们的基层管理必将有一个新的天地。当然,在数字化基层管理的推行过程中,基层人员的硬件素质水平也要不断提高。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每个基层管理人员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和熟悉的运用。

2 数字化油田基层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是一个数据化时代。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油田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随之不断更新进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的采用,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众所周知,数字化油田基层管理是今年才出现的管理概念,也是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选择。国外的先进油田企业,如壳牌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在它们的基层管理构架中,数字化管理早已经被彻底的落实。也恰恰是因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所以他们引领了全世界油田企业的发展。

当前时期,全世界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次贷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使的我们的油田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既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也不能应对当前的国际危机。在我们油田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中,只有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附加值产品。才能使得油田企业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在这样的企业思维中,降低成本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基层管理要从各个方面来降低成本,因此数字化油田基层管理就成了油田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油田基层管理也是油田企业国际化发展,纵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油田基层管理是石油企业安全生产、清洁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数字化管理的实施,油田的井口现场、报警条件、管线运营状态都会得到良好的监控。在这一前提下,油田的安全生产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在油田产品的生产和储运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关键因素都会得到最大的协调发展、安全运营。相应地,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也会得到相应的解决、减少。所以在清洁生产中,数字化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数字化油田基层管理的遵循原则与方式方法

在数字化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当前,我们整个社会都在构建一种和谐氛围。以人为本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和谐的管理就是管理的和谐。因此,在油田企业的数字化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极力促进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解放思想的要求。在数字化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管理导向作用,不可以漫无边际地任其发挥。

数字化管理的实事求是原则指的是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基层的管理者只有真实地汇报相关数据,才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虚假的数据信息,只能对企业产生危害,甚至毁灭这家企业。我们需要在油田的基层部门中推广数字化管理,但是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形式。只有彻底地贯彻和落实,我们油田基层的数字化管理才能良好地运行和发展。

油田在推广数字化基层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充分的调研。以油田的实际工况,做到最佳的优化调整。油田基层管理单位的数字化管理也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我们的目的方式就是优化劳动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降低单位的消耗。

参考文献

[1] 丑世龙,陈万林.长庆油田数字化管理的建立与实践, 2010

篇3

随着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必然趋势。但对于广大的科技期刊来说,由于自身规模小、资金少、IT人才不足,数字化之路注定面临更多的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策略成了一个重要而急迫的课题。

一、科技期刊数字化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在市场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数字化出版发展迅猛。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目前主要形式有以下两种。

1.数据库模式。加入万方数据、CNKI、维普等大型数据库是期刊数字化的最原始模型,这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并存,规模化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优势,能吸引大量的用户。同时,优势即是劣势,由于规模大,导致刊物上网时间滞后,缺乏个性化,业务比较单一,出版方只参与了产业链的终端,仅仅实现了纸质出版物的后期数字化任务,对于前期的生产、管理没有涉及。从目前广泛使用的网上采编系统可以发现,出版物的相关方如编辑、出版商、读者之间不能借由出自数字出版平台实现有效沟通和联系,三方只是成为了离散在数字出版物终端的三个客体,而没有实现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因此还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

2.单刊上网模式。期刊经营单位开发自己的网站,通过在线网站实现投稿、审稿等工作和网刊的,这样做既缩短了审稿周期,提高了出版时效,同时通过网站推广、宣传自身的品牌和资源,扩大影响力。在这种模式下有部分科技期刊依托自身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扩展资源,办出了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极大促进了传统期刊的出版,形成了网络与纸质期刊的良性互动。但大部分网站各自为战,开发的网站技术落后、信息量有限、操作不方便、与外界脱节、点击率与使用率不高,影响力非常有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期刊作为一类专门的出版群体,他们的数字化出版遇到了多重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制约,动力不足。先进的出版技术要有合适的生长环境,这种环境就是与之相适应的出版体制与机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绝大多数由科研部门主办,规模小、发行量小、经济效益不高是普遍特点。这些科技期刊创办目的一般都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多是为自身的科研、教学、生产而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科技期刊与生俱来的计划经济和行政主导色彩,这种机制决定了他们缺乏动力和必要资源去积极地改进技术,也更难以主动适应市场环境下的竞争。

2.人才匮乏,培训缺失。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信息与技术,这体现在数字出版对出版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要求更高。尽管我国大部分期刊已经逐步引进了部分信息系统支撑出版、发行工作,但这些系统与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还有很大差距。要做好数字化出版既需要熟悉出版、发行业务,又深谙信息技术之道的复合型人才。而对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来说,这种人才无论是在对外招聘还是对内培训都显然不足。

3.成本过高,盈利困难。一方面,数字化出版需要购置相应的软件、硬件,需要租赁网络,需要招聘相应的专业人才,这些都是需要前期大量的投资,对很多出版单位来说,这些投资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科技期刊原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刊物,因此在资金投入问题上更显得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数字化出版目前的盈利模式并不明朗,盈利也很困难,短期内的信息化投资回报率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由于从数字出版平台上获得的版权费用是极低的,甚至零收益。对于大型的出版集团来说,这个成本是可以承担的,但对于众多分散的、小型化的科技期刊经营单位来说则困难很大。

二、云计算模式对数字化出版的促进

近两年,各大互联网服务商、IT厂商、网上书店和电信运营商都提出了自己面向出版领域的云计算平台,为科技期刊这一特殊群体的数字化带来了曙光。

云计算出版的定义。云计算是近几年IT领域最热门的概念之一,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云计算基本原理是用户不在需要在个人终端设备上运行应用程序、存储数据等,而是借用互联网上的大规模服务器来进行运算,使得诸多复杂的功能都在网络上完成。

笔者认为,云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模式,还应该包含由此带来的运营模式,因此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从技术角度来看,云计算并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代表一系列计算方式发展趋势的综合概念,是虚拟化技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计算技术的集成和有机组合;从运营模式看,云计算提供了按需租用计算能力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需再自己投资建设信息系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租用专业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即可。对租用者来说,云计算平台就像天上的云一样透明,不需要去考虑其背后的技术细节,从而可以专注于自身业务。云计算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的应用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我们常用的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都可以看作云计算的简易应用。

所谓的云计算出版是云计算在出版领域的专业应用,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聚合出版内容云,借助出版技术云,面向出版渠道云,提供出版服务云,这就形成了完整的“云出版”链条。可见,云计算出版是一套完整覆盖内容创作、经营管理、渠道发行、读者服务的数字出版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云计算出版的优势分析。云计算出版与传统的数据库模式和单刊上网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他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合作来实现共赢,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促使传统期刊迈向数字化出版领域。

首先,云计算出版可以降低成本、优化资源。对于广大的科技期刊经营者来说,云计算可以解决自身在数字化出版中遇到的规模小、资金少、人才不足等问题。云计算模式下期刊经营单位不需要进行初期系统建设投资,这项投资由专业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投入,他们要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来最终盈利,而期刊经营单位只需要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服务的购买或租赁即可,这既可以大大节省数字化出版的投资,又可以不必培养专门的IT人才,这无疑将大大降低数字出版的技术和人员成本,缓解科技期刊经营单位的经济压力。

其次,云计算出版可以实现专业运营,协同发展。从运营模式看,期刊经营单位不需要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自主开发系统或网站,而只要按需租用互联网服务商、IT厂商、网上书店和电信运营商等开发的系统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系统开发和运维任务就交给专业的互联网服务商、IT厂商和电信运营商来做,而期刊经营单位就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本职的内容出版和发行工作。当然,专业化经营必然对协同化发展提出了要求,云计算出版不但包括上面提到的出版商和技术供应商、运营商,还包括了网络传播者和著作权人与读者,形成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使得各相关方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相互配合协作。

其三,云计算出版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创新。云出版服务平台的出现,解决了数字出版中出版商、技术服务商、渠道商产业链混乱的问题,不但革新了IT技术,更构建了一种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利益各方能够实现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和谐共处、加强合作,构成一条优质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升级也必然会推动产业链条中的各方为了是自身适应产业链的升级,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云计算平台将改变期刊行业的发展模式,将建立数字化出版的新秩序,也将使众多的科技期刊经营单位跨过横亘在数字化出版之路上的各种障碍。

三、云计算出版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策略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为数字化出版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云计算技术是否能真正成为数字化出版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还有赖于政府、云计算运营商、数字出版技术商、科技期刊经营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1.政府主导,集群优势。目前,科技期刊大多为各科研部门、行业协会主办,依托于各部门、各院校以及各类国有研究机构,属于“全民所有制”,这既可以看作数字化出版的制度障碍,也可以看作是制度优势。在这样的体制下,云计算出版平台最好采取“国家进行组织和监管,委托行业主管部门或专业机构构建和运维,各科技期刊经营单位参与建设”的模式来进行。即由政府或行业组织牵头,构建统一的行业或专业云计算出版平台,对领域、行业内的出版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集成、技术优化与数字资源整合。这样既可以促进彼此间经验交流和产业融合,又可以通过抱团的方式扩大专业影响力,达到一家期刊运营单位难以实现的目标。

这一点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在西方,那些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市场化国家,要想利用政策和行政手段实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有市场优势资源的结合,只能通过“市场之手”,也正因此才诞生了像Elsevier与Springer这样的巨型学术出版集团,但中国目前的形势尚难以达到这种充分的市场竞争状态。我们要想赶上时代前行的脚步,必须发挥我国政治与制度体系优势的一面,集中力量办大事。

2.转变意识,加快发展。由于传统惯性的影响,很多期刊经营者还认为不用着急,可以慢慢来,似乎数字化出版离自己还很远。诚然,目前靠传统纸质出版还可以生存,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数字化出版将会获得让我们目眩的发展速度,任何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消极、等待都是“等死”。因此,面对这种历史发展大势,期刊经营者首先应该做的是解放思想、大胆尝试。从目前来看,数字出版探索和实践,目的不在于挣多少钱而是在于争取多少空间、积累多少经验。因此,科技期刊经营者必须学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就是一手抓传统出版,让它获得更多的产值和效益;一手抓数字出版,让它获得更多的实践和经验。要学会在一个层面上进行两种思维、两种布局和两种措施的同时延伸。

3.专业分化,各取所需。出版云平台最好有国家的主管部门牵头进行建设,比如中国农学会、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组织建设了“中国农业期刊数字平台”。但对于更多的科技期刊来说,自身的行业主管部门无力或无意组织构建这样的行业云出版平台,那就只能选择市场上的现有平台了。目前,传统IT厂商、电信运营商、网上书店、期刊数据库厂商(万方、CNKI等)、国家级数字出版建设基地等组织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为期刊经营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科技期刊经营单位在选择云计算平台时,一要看供应商的市场信誉和影响力,二要看云计算平台的技术实力,三要看云计算平台的专业性,四要看有无成功案例、有多少人在使用该平台。

4.内容为王,提升实力。云计算给出版机构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处理信息的技术,这不是说可以放松内容的提升了,相反科技期刊经营单位更需要增强快速辨别和选择信息资源的能力,保证选题策划内容的原创性、独特性、新颖性和长效性。内容才是期刊的生存之本、立足之道,也是与平台运营商展开博弈的筹码。而且,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内容为王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即谁对内容资源具有更强大的集成整合、分析挖掘能力,谁才有更大的市场控制力,谁就是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内容之王。

四、结论

对科技期刊经营者来说,数字化出版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跨入数字化出版之列却有多种路径选择。笔者认为,根据中国科技期刊自身的现状分析,采用云计算出版平台是最切实、有效、低成本的一种策略。要发展云计算出版,既要政府、行业主管机构的政策和扶持,也需要科技期刊自身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行动起来,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出版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显龙.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2]魏巍.关于以云计算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3]黄倩.云计算对数字出版模式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2(13).

篇4

我从报告中提炼出了一些有趣的新名词和观点,简要解读:

1)“Internet+”。中文翻译为“互联网+”,“+”后面是什么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华为提出,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互联网的革命会像电力革命一样伟大。电力革命几乎奠定了整个现代工业和人类现代生活的基础。那么互联网的革命呢?可能其影响真的不会次于电力革命。

2)互联网正在由改变价值传递环节进入价值创造环节。以往我们谈及互联网,就会狭隘的默认为,互联网就是社交、电子商务、游戏,尤其是电子商务,它用互联网的方式大同了传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但今天不一样了,互联网正在直接进入价值创造(更为直接的是产品创造)的过程中。最为典型的是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的众包模式,以汽车制造为例,我曾经写过的《汽车制造颠覆者》中德国StreetScooter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他们让所有供应商都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到了最后产品的设计流程中来,这对传统汽车制造商是怎样的打击啊?以往都是这些汽车品牌商们说了算的,供应商只有按要求供货的份。

3)经营信息和数据对于企业发展无比重要。这是对大数据力量的充分支持。在互联网环境下,一方面获取信息变得无比容易,但另一方面,你可能获得的数据可能永远只是沧海一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对于企业来说,掌握足够大量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直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信息化的另一面是“信息垄断”,也就是更高规格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你还没有把自己掌握的各种信息数据当回事,或者还没有开始注重数据积累,那就要小心了,直觉能帮你做出多少正确的判断?真的很难说。

4)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这与华为倡导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似乎不谋而合。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围绕客户需求做创新的思维要求更高——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要的是全程参与、全程互动。拥有开放式创新的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尤其重要,这个时代不相信“一个诸葛亮”,更相信“三个臭皮匠”。感觉跟不上节拍了吗?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5)未来,如果你不是一家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观点很明确,未来必须全民“高科技”,否则就是死路一条。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今天你可以不用电吗?如果不行,那么明天,你就不可以不用互联网。

互联网对于我们的经济和生活的颠覆性改变不言自明。但是以我个人比较保守的观点认为,互联网的作用无须被过于放大——它是一个工具,一个基础设施,它该改变什么,让它改变好了。再给你一个选择,空气、面包和互联网,你选择什么?答案就像寓言故事里一样简单:你愿意守住一座金山,还是一块农田?对于企业,敞开胸怀拥抱网络时代,但同时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和生存之本。

以下是该趋势报告的全文:

用趋势赢未来,数字化重构新商业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精彩纷呈的ICT技术,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带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但,这仅仅是一个起点,我们正在迎来信息社会的下一波浪潮。信息社会不可阻挡。

“Internet+”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引领下一波信息化浪潮

今天,我们已经处在无处不在的网络连接中,也处于各种各样信息的包围中,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基本上还是平行的,或者说耦合得还不够紧密。信息时代,对任何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Internet+”都会成为创新焦点,或者说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要借助Internet来实现重构,驱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

互联网的核心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成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联网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更大的变革和深远影响来自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变革,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核心是以“全连接和零距离”来重构我们的思维模式,人和人之间、企业和客户之间、商业伙伴之间,都是全连接和零距离的。

因此,企业的思维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必须以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为出发点进行重构,不是仅仅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叠加在传统模式之上,其中,思维模式的重构是第一位的,因为思维模式是行动的指南。

从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互联网将深度改造传统产业。

商业过程纷繁复杂,概括起来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两大环节。在价值传递环节,主要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则打通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并改造了价值传递环节,实现了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减少甚至消灭了中间环节,重构了商业链条。

当前,互联网开始向价值创造环节进行渗透,特别是向产品研发和制造等领域渗透。而且这种渗透是全方位的,包括技术的渗透,如特斯拉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汽车;也包括研发模式的改变,如用户参与的研发、众包模式的研发等等。制造领域也在发生同样的事情,继蒸汽机、电力、IT技术之后,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互联网正在引领工业4.0的发展,实现大规模制造的高效率和手工作坊个性化的融合,这将是又一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和ICT技术向价值创造领域的渗透,就是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刚刚开始。

信息和数据经营成为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将形成更高层次的信息垄断和不对称。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非常便捷,打破了传统企业垄断知识和信息的局面,靠垄断信息获得高价值的企业和产业,将难以为继。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硬币的另一面是又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了新的垄断和不对称,互联网巨头通过汇集海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充分发掘用户的行为信息,形成了新的信息垄断,对其他的企业和服务商形成新的不对称,从而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垄断。信息社会,信息成为比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和数据的经营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权力向用户转移,用户的全流程参与,汇集用户的智慧构建新的制高点。

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化,用户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新的形势下,要求企业在更高层面上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听取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客户参与到商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从需求收集、产品构思到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生产、营销和服务等,汇集用户的智慧,企业才能和用户共同赢得未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思维,产品设计、极致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等,都离不开用户的参与。但用户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建设社区和论坛,而需要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研发模式、技术架构等都适应这种新的模式。

借助ICT技术实现颠覆性创新,重新定义市场,ICT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信息时代,企业ICT系统已经不仅仅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支撑系统,更是面向客户的业务系统、生产系统,从“管理数字化、IT资产化”向“产品数字化、数据资产化”的方向发展。借助ICT系统实现颠覆性创新,从而重新定义市场,ICT正在成为企业业务发展的引擎和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到汽车制造,小到路边快餐店,都可以借助ICT技术和互联网重新定义市场。未来的企业,无论从事的什么行业,也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首先是一个“高科技企业”,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升华和改造的企业,在信息时代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同今天用马车和高铁来竞争一样。

数字社会将迎来新一波发展浪潮,这个浪潮的标志是互联网从商业的价值传递环节向价值创造环节渗透,数字社会和物理社会走向更加深入的融合,“Internet+”成为传统行业创新的焦点,也是传统产业数字化重构的起点。

数字化重构,用趋势建立优势,赢得信息时代的未来

面对不可阻挡的信息社会,顺应行业的大势,以互联网思维,借助先进的ICT技术,以“Internet+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重构,用未来的趋势建立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而且,这种重构是全面的、深刻的变革,并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作为工具使用。

思维重构:以互联网时代的全连接、零距离等为出发点,建立新的商业思维。

当互联网随处可得时,互联网化就成为了最根本的商业思维。因此,互联网必须是一种内生的商业思维,以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的基本特征为起点,重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等外在形态,并以此驱动管理模式、研发模式、运作模式等内在形态的重构,从而重构整个企业的观念、组织和流程。

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处在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的行业和企业管理者是极其痛苦的,但恐怕别无选择,因为当新时代来临时,生存状况与生存质量往往不取决于是否转变,而是取决于转变得有多快。

业务重构:没有云服务就没有未来,云服务是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基本经营模式;借助云计算商业模式的变革,抓住ICT走向云服务的战略机遇,再造一个电信业。

云服务首先是一种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不同企业的业务范围不同,云服务的表现形式也不同,有的是提品销售,有的提供售后服务,有的提供在线的信息服务,有的提供在线游戏,有的提供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但是,云服务的根本是超越产品经营本身,在更高层面上经营用户以及用户的数据,这是云服务的本质。没有云服务,就失去了经营用户的基础,无论是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云服务都是未来的基础,耐克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样的趋势,给电信业带来了巨大战略机遇,因为企业云服务所需要的ICT基础设施,也自然就成为了最基础的云服务。回顾100年前,1900-19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发电机、购买电厂的电力的30年,同时,企业开始建立打孔机和制表机等IT系统的前身。我们判断,未来的30年,是企业拆除自己数据中心、购买ICT云服务的30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借助云计算的商业模式变革,企业ICT走向公有云,给电信业带来了数以万亿美元的战略机遇,是再造一个电信业的基础。

运营重构:互联网化运营,实现All Online,On-Demand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内部管控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模式。

互联网的全连接和零距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信息不对称,使权力向用户转移,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的运营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互联网化的运营。首先是给用户以自由,让用户基于On-Demand的方式获得服务,自由是用户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其次,支撑用户On-Demand的基础是企业走向Online模式,但是,Online不仅仅只是客户界面的Online,更重要的是以面向客户的Online牵引企业内部运作的所有环节走向All Online,以及建立在All Online基础上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因此,面向互联网时代的运营重构,并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在线客服和在线销售,而是面向用户On-Demand需求的整个流程再造,其根本的变革是从内部管控的流程模式转变成外部用户服务的流程模式。

ICT基础设施重构:建立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ICT基础架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发掘“数字石油”的价值。

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还是其他企业,ICT基础设施都是支撑业务转型和数字化重构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信息和数据的经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能力成为关键,为企业带来新的智能和智慧。基于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做到深入的洞察客户、精确的产品研发、精准的市场营销、精确的企业管理、科学的管理决策、节能环保等等。企业数据成为新时期的石油,即数字石油,而数据挖掘和数据治理能力则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所有商业活动都将数字化,而信息的存储、处理和交换,业务的处理和商业的交易等都是发生在数据中心内,因此,数据中心成为ICT基础设施的核心,成为“数字时代的电话交换机”。构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架构和ICT基础架构,是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技术重构:软件定义和Scale Out计算模式,重新定义IT和网络的架构,引领下一波技术变革的潮流。

篇5

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区别在哪里

对大多企业来讲,基本都已经走过了信息化时代。那么对比即将需要走入的数字化时代,与信息化时代有哪些区别:

信息化时代是以商品为中心,数字化时代是以用户为中心:企业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管理的中心是商品,也就是把以往的传统手段管理商品,升级为信息系统管理商品。这在当时环境下,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了企业管理的精准。

但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需要升级企业的信息系统,由以商品为中心升级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一切需要围绕满足用户需求、消费者需求,如何更好的提升对消费者的服务重构新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体系。

如果说信息化时代解决的是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数字化时代将会重点解决的是企业外部效率问题。

信息化时代是以管理为主导,数字化时代是以效率为主导,以数字化提升效率:信息化时代,需要人围着系统走,也就是用信息系统锁定了企业的各项流程,用系统严格约定了企业的流程行为。

数字化时代需要用系统、用数字化服务用户效率提升。数字化时代,系统的指向就是以提升效率为中心,系统的服务目标就是如何有效提升用户效率,如何借助数字化链接、如何借助更多的数字资源,提升用户效率。

信息化时代主要是静态数字特征,数字化时代需要实现动态化特征: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数字特征主要表现的是静态化的,是时点数据为主体。在数字化时代,需要实现企业数字的动态化。能够通过在线化的手段,实现企业数字的动态化链接。这种动态化的数字特征,将会在提升效率、挖掘价值方面产生更大的作用。

信息化时代各要素之间是分割的,数字化时代需要实现全要素的打通与链接:在信息化时代,总的讲企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数字关系是分割的,是不完整的,甚至有些更重要的数字如顾客数字是缺失的。数字化时代一定要借助互联网的连接手段,实现企业各要素之间的数字化链接,打通企业全链路的数字化链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数字化链接。通过这种链接有效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

信息化时代是PC承载,数字化时代将呈现明显的移动化特征:信息化时代是主要依靠PC承载的系统模式,在数字化时代,将主要转化为移动模式的系统特征。这种移动化的系统特征,将会使用户的使用效率得到更大的改善。

数字化时代将打通企业软件与各种智能化硬件的连接:在数字化时代,将通过各种智能化硬件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并通过各种智能化硬件,更好地帮助企业提升整体运行效率。

企业要在哪些方面实现数字化

目前,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运营是当前转型的重要基础。未来企业实现效率提升、模式创新的的关键基础在于首先需要搭建完整的企业数字化基础。

但在目前时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照搬、模仿,需要结合自己的行业实际、企业实际,结合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对数字化的理解创新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当前,要在以下方面实现数字化:

用户(顾客)的数字化:当前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必须要实现用户(顾客)的数字化。

用户(顾客)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在企业由产品主权时代走向消费者主权时代的新环境下,企业转型数字化,首先需要实现用户的数字化。

所谓用户的数字化就是完成用户注册,为用户建立账户体系。把以往企业与用户之间没有链接、没有用户信息的失联关系,转化成一种实时链接、实时交互、可触达的新关系。

实现用户数字化的经营逻辑是企业必须要转化传统经营思维,需要转化由经营商品走向经营顾客。有效经营顾客的基础是要实现顾客的数字化。

实现了用户的数字化,可以建立用户的可链接,实现用户信息的全纪录,并可借助相关账户体系实现用户画像,结合用户画像实现营销的直接触达与精准。

产品的数字化:要用产品的数字化,把产品变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数字化入口。要借助数字化,打通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把产品与用户需求、用户体验更好的匹配。

订单的数字化: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交易方式,把企业的订单模式有传统的线下模式,转变为数字化平台订单模式。

企业的数字化订单将为企业改变交易效率带来重要帮助。在互联网环境下,未来的交易模式将主要是数字化订单模式。

同时目前分析,只有这样的数字化订单模式,才能适应当前个性化、小众化、分层化的市场特点,也才能适应当前多元化的终端环境。

通过这种数字化订单模式将会去中间化,改变交易效率,降低渠道成本。

交付的数字化:在未来平台化的环境下,企业的物流交付必须要适应多渠道、多形式、多种方式,更要体现更快、更近、更便利的的交付效率,还需要体现开放型的物流体系,能够实现对用户交付的全链路的可视化、数字化开放。

企业需要实现物流交付环节的数字化。以数字化、平台华交付方式,提升交付效率,适应新的环境需求。

营销的数字化:未来的企业营销,必将是以数字化的线上营销模式为主体。数字化营销模式,不论其在营销方式、营销效率、投放效果等多方面,对比目前的传统模式都是无法比拟的。

企业运行的数字化: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行的基础,要实现企业整体运行的数字化。要构建企业完整的数字化运营体系,要通过企业运行的数字化体系,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企业如何实现数字化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能实现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资源的打通与连接,以数字化整合各个关键要素,以数字化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

重构企业模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模式的深度变革。核心是由以往的以商品为中心,注重内部环节,转型以用户为中心,企业可以开放性的对接各种外部、内部资源。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重构企业的商业模式。包括企业的产品模式、营销模式等一切需要围绕以用户为中心,彻底改变以往的企业为中心、产品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然后把这种模式,用数字化的关系表现出来,用数字化体系支撑企业新的模式。整个的模式重构,需要以新的模式转换为基础,以数字化体系做支撑。

构建完整的数字化前台、中台、后台体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搭建完整的数字化体系,重点体现小前台、强中台、大后台的系统特征。

小前台:重点体现以数字化体系支撑的前端用户的便利性、智能化。增强用户的便利性、提升用户体验。

强中台:重点是打通所有要素之间、环节之间的数字化链接,通过数字化增强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把以往没有链接、缺乏关联的数字关系,通过中台体系,形成系统关联,特别是把企业的用户信息、产品信息、订单信息、交付信息、营销信息等形成完整的串联。发挥出更强的数字化价值与能力。

篇6

数字化营销,主要指的是在网络、通信技术、交互媒体等媒介的帮助下,实现企业或商家营销目标的一种方式,它几乎囊括了最新的一些营销理念,比如多媒体广告、体验营销、无纸化交易等。数字化营销实现了被动式到主动式和互动式营销的转变。数字化营销的发展势头强劲,这得益于联网用户群的暴增和数据量的增长,面对如此诱人的巨大市场份额,各种形式的营销迅速将目光转向互联网这个新的平台,为企业进行品牌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科学视角,成为最省钱、最有效开拓市场和培育消费者的理想手段。

(二)数字化营销的特点

首先,数字化营销的互动性极强,可以为供需双方搭建桥梁。互动式数字化营销的灵魂,尽管我国一些企业中依然存在着单向信息传播的思维方式,但只有通过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互动,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到产品与服务,才能帮助企业提升影响力。比如企业可以采用IM营销(即时通讯营销)模式,通过数字化营销这一渠道对客户的消费态度、反应等信息进行即时收集,既提高了客户参与销售的活跃度,又能帮助企业销售能力的新突破。其次,个性化也成为数字营销的一大亮点。这一特性要求企业针对客户需要进行“量体裁衣”,或者在进行网络销售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收集来跟踪客户的购买习惯和喜好,进而有目的地为客户介绍相关产品,使得数字化营销变为低成本与人性化的结合体。比如客户能够随时随地查询企业的产品规格、维修保养、使用方法等,为客户留足更多自由考虑的时间,避免冲动购物的发生。最后,数字化营销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成本的可控性。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商机的同时,也使得产品广告费用急剧上涨,而数字化营销为企业进行产品宣传销售提供多种方式的组合,有利于降低企业销售运作的费用。

二、数字化营销对企业经营能力的影响

数字化营销可以被看做是提升企业运营能力的一个衡量标准,它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数字化营销作为网络经济的一部分,可以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营销策略、管理方式、收益等发生更多变化。

(一)数字化营销改变了企业原有的营销策略

数字化营销需要有完备科学而战略规划作为支持,如果认为数字化营销就是建设几个网站、进行网上促销活动的话,就走向数字化营销的误区。其实,没有思路的数字化营销就注定没有出路,也不会收获到理想的效果,数字化营销为消费者开启了感知体验的伟大时代,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企业营销方式也会随之变化。正因为情感营销和体验营销潜力无限,通过图像分析、虚拟环境、智能计算等技术手段,数字营销为客户还原一定的引发其情感体验的场景,提高了产品销售的成功几率。

(二)数字化营销让销售管理面临更多挑战

尽管数字化营销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一些具体活动,但这些活动的结束并不是营销的终点,它还应该满足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这说明数字化营销不仅是企业营销部门的工作,任何一项成功的数字化营销应都是建立于企业相关部门合力合作的基础上,它具有整体性要求。所以,在数字化营销的贯彻实施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将会遭到前所未有的考验。一方面,应该在企业构建与数字营销相对应的组织结构,通过一个完善的企业组织机构的协力运作,保证企业数字化营销的策划、运作、评估都可以更细致入微;另一方面则要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这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技术保证,使数字营销帮助企业在智能化、整合化、工程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数字化营销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销售收益

数字化营销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一种体现为经济效益方面,数字化营销围绕着客户需求展开一切业务活动,这样既能缩短各类产品的研发周期,又能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提高了客户的消费次数和金额,牢牢地抓住了客户的忠诚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一种则体现为企业的社会影响方面,数字化营销为企业与客户互动创造了机会,此时,企业完全可以借助社会舆情来加强自身与客户的联系。比如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社交媒体,来为客户传递企业产品的品牌故事,可以起到优化数字化营销传播和塑造企业品牌形象的良好目的。

篇7

2013年4月14日,原通用电气(GE)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到访深圳,与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进行巅峰对话。前者是传统企业世界级标杆,后者是数字时代新型企业的佼佼者,对话直面中国企业当下的两大核心挑战,论道未来商业的数字化变革。

商业环境数字化

人口红利消失后,企业如何在数字化时代下适应新的商业环境?杰克·韦尔奇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力不断渗透,市场变化更快速,传统渠道面临改革。互联网是很好的工具,使用互联网数据让管理者秉持不一样的管理与发展眼光。

针对人口红利消失,腾讯如何应对?刘胜义介绍了腾讯的三大应对原则。

原则一,少即是多。腾讯要开始审视自身,并聚焦于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实力的领域。

原则二,大胆创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腾讯开放平台的核心逻辑,不断激励精英人才携手创新,以最开放的方式寻求共赢。

原则三,创造愉悦的产品体验。持之以恒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高度,让每一款产品都具有最佳的客户体验。

对于企业为何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刘胜义认为以下三点是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IT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让企业管理者能够找到很多用户交易的数据;

第二,由于互联网特别是社交化媒体的兴起,互联网企业能够累积很多用户在网上的行为数据、关系数据、UGC(用户产生的内容);

第三,移动互的广泛应用,产生大量位置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挖掘,可以做到精准营销。

数据正在改变企业的商业环境,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势必革新。正如刘胜义所说:“互联网服务正在生活化,实体经济正在互联网化。”

从做规模到做精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面对变革,传统企业该如何应对?

杰克·韦尔奇建议,传统企业应该从发展、技术与数据三个方面制定三合一的战略。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数据在运营、管理与营销等多个领域取得最快的洞察和解决问题的角度。

对于数字化给商业带来的冲击,刘胜义从企业三个最核心的经营环节给予解读:

在研发上,要更好地运用大数据的契机去做用户洞察。在大数据时代,获取和利用数据的能力,就是新的竞争力。

在生产上,社交媒体协作生产、3D打印机等用户主导的生产方式对传统制造业带来很大挑战,所有的企业必须开始着手寻找应对方案。

在营销上,数字媒体全面颠覆了传统营销的规则,营销更多地从品牌导向转变成ROI导向。

可见,企业的产品策略革新,必须融合更多的数字化思维,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精品。

以腾讯为例,腾讯网、腾讯微博和腾讯视频在2012年进行跨平台产品的融会贯通,实现“内容精品化,形态简洁化”,带动网络广告业务从用户规模效应向用户个人体验发展。财报显示,2012年腾讯网络广告收入达33.8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9.8%,收入增长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从买广告到买用户

对传统企业而言,无论规模多大,生产精品还是大批量的大众化产品,它的产品业务都离不开购买媒介进行推广销售的模式。而数字化大浪潮涌来,倒逼企业转向数字化营销模式。

那么,企业如何做数字化营销?刘胜义的建议是:媒介采购个性化、广告表现富媒体化以及营销模式线下化。

媒介采购个性化,可以理解为媒介采购应从“买媒体”走向“买用户”。“营销思路需要从以媒体为中心向以ADX为代表的‘个人化营销’转变。”从美国对ADX的研究来看,这要比传统的广告CPM利润空间增加2倍左右。

篇8

企业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一次创新,通过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对档案和档案材料收集、鉴定、整理、保管、传递、统计、查阅等日常工作信息化管理,实现档案的网上浏览和远程查询、借阅等功能。它的优势包括以下:第一、扩大经济效益。数字化管理档案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而且查阅起来极为方便快捷,从而避免了反复印制资料造成的纸张和人力的浪费。第二、提高办公效率。数字化档案管理使资料及时归档,并尽快提供利用。第三、方便利用。数字化档案管理使查询资料变得非常简单,真正让办公人员做到足不出户便知晓天下大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它具有便于修改、便于复制的特性。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大量存在,使档案具有了开放性、检索性,可以使档案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二、企业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要求

企业档案数字化所要实现的就是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服务,他的主要目标是,第一、解决传统档案的存储问题;第二、企业通过创建自身网络平台,使有效意义的动态链接成为可能;第三、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在更大范围内提供最大的利用价值。

企业档案数字化有如下要求:

一、科学性。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应具有科学性。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档案的分析、筛选,确定数字化范围。对档案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优先对具有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的档案,用户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

二、系统性。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时,只有系统地、连续地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用。无论对档案的来源,还是对档案内容的内在逻辑,都应保持档案外在的连贯、完整与内在的有机联系。

三、企业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开展

(一)准备阶段

档案数字化工作,不是简单的档案扫描转化问题,而是一项周期长、任务量大、操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软件研发、流程设计、标准规范、量化管理等方面均需要进行相关的论证。

第一、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服务意识。

企业领导者的档案管理意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力颇高,所以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落实,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的支持。档案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档案数字化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加强档案管理的主动意识,提高自身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及服务意识。

第二、加强档案人员数字化档案管理水平。

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提高职业技能,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系统的操作技巧。除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引进精通信息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使之成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坚强后盾。基于此,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团队的网络信息技术现代化技能,而且为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要科学确定企业档案数字化的范围。

库房的全部档案数字化,是理论上最彻底的数字化方案。事实上,对于库藏较大的档案馆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进行数字化处理。对于哪些应该数字化、哪些不需要数字化、哪些急需数字化、哪些需要数字化但可以缓一缓,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和规划。

作为企业档案馆应以利用需求为导引,结合公司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优先数字化利用频率高、具有企业经营与管理特色、最为珍贵的档案。数字化的根本目的是提供利用,企业档案数字化的所有工作都应围绕服务利用展开,如果偏于此,则不利于体现档案的真正价值,也影响档案数字化工作效益的发挥。

第四、要高度重视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标准化研究。

企业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性标准规范、业务性标准规范、技术性标准规范三个层面来研究制定和推行。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从孤立的标准向标准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从单个标准向标准体系发展,是标准化发展的趋势。但目前看,企业档案数字化标准化建设还处在简单、孤立、单个的状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软件开发、流程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还很不完善,还亟需加强研究。

第五、要充分发挥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效益。

效益是一切社会活动所追求的基本目的,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同样要注重效益。提高数字化的效益,就是要在提高服务利用上下工夫,就是要把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尽可能地用起来,使数字化成果真正产生价值。当前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档案(数据)的鉴定、应用系统研发和安全体系建立上,确定了开放的数据、拥有了超强的应用系统、建立了完备的安防体系,数字化档案信息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效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档案数字化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第六、要切实保证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

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安全,涉及档案实体管理、信息管理和数据管理三个方面。实体管理就是加强档案实体流动全过程的监控,确保档案实体的绝对安全;信息管理就是做好档案内容的保密工作,严防失泄密。数据管理主要是防止数据的丢失、破坏、被盗、更改,消除电磁辐射、非法下载复制、病毒侵袭、系统崩溃、硬件损坏等不安全因素。上述三个方面,必须综合管控、不可偏颇,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实施阶段

在数字化工作具体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好统筹规划是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关键。

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工作的全局出发,从档案利用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科学、合理、务实地制定出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又是一项涉及多个业务部门的综合性工作,必须加强统筹,确保各部门的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数字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保证质量是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核心。

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由多个工作环节组成,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必然影响到整个数字化工作的质量。如前处理要数据准确、标识清楚;扫描要维护档案原貌,符合质量标准;光盘刻录要格式正确、内容完整,能够独立浏览和检索等等。只有对数字化工作的所有环节和流程实施有效监控,才能确保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质量。

第三、技术保障是提高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效率的依托。

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必然对硬件和软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扫描仪等硬件配置低、性能不稳定,影响扫描的速度和质量;软件功能越强大、操作越简便,质量就越有保证,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第四、科学管理是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有序发展的保证。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有力保证。

1、要积极探索企业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优化数字化工作流程;

2、根据任务需要,适时调整各环节人员比例;

3、应用计算机技术,实施全程监控和自动统计;

4、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定岗定责;

篇9

岂止是《纽约时报》有如此捉襟见肘的难堪。历经百年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在生存压力下,从去年4月就开始放弃印刷版,全面改为网络版。放眼世界,危机四伏的又岂止是美国。据英国发行量稽核局统计,今年8月,默多克旗下的《泰晤士报》的发行量降至494205份,为1994年以来首次低于50万份的发行。其他报纸,如《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每日星报》等,发行量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并难转颓势。即便是在被称为“最适合报纸生存”的日本,报纸作为大众媒体的历史使命,也出现“将到尽头”的征兆:2008年,每日新闻社北海道分社下设的《秋田魁新报》的晚报停止发行;去年2月,《南日本新闻》停刊;随后的三月,《冲绳时报》和《琉球新报》也相继停止发行。而极富盛名的《朝日新闻》也未能例外,2008年出现了创业以来第一次的财务赤字,将子公司计算在内共亏损139亿日元,至去年其巨亏的状况没有如人愿得到改变,经营危机日深。报业之难堪,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纽约时报》当前的困境和危机,代表着世界报业的困境和危机。有人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归结为“纸媒与时代的代沟”,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报纸不再是人们的“必需品”了。

毫无疑义,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其影响是世界性的。先前预言家发出的“报纸消亡论”这一震人发馈的声音,真真切切地由远而近了,“报纸消亡论”的假设将得到印证?

中国报业“缓冲期”的发展迷思

在观念上,假如有人问:现在报业最新、最大的热点是什么?我想,同行都会说:莫过于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媒体的冲击,让传统报人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威胁和由远而近的危机。

但在行动和实施上,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就目前来看我国报业在战略反应上仍存在这两种情形:一种是“坐看风云,静观其变”,当然,就目前来看,这是极少数管理者的思维;另一种是“审时度势,动中应变”,占大多数报业的做法。而唯独没有像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那样“彻底求变,速战速决”的代表性案例。

如果究其原因,那就是,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报业仍有一个难得的生存和发展的缓冲期。虽然从2004年开始,中国报业在出现经营困境时,一时陡生“报业严冬论”,但几年过去了,今天报纸又从危机中走出并有复苏迹象。在全国经济环境向好、新媒体整体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势下,读者分流、发行量下降、广告减少的状况,在一定程度得到扼制。正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范以锦在《纸媒依然“危”而不倒》一文中指出:“虽然纸媒依然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从长远来看也会衰退,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媒体的发展情况,在相当一段时期纸媒依然有发展空间。”

因此,当下,我们在国内看到的是“新媒体群雄并起”和“传统媒体风光犹存”的共生共存的局面。业内有些人也乐观地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仍能够保持“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精彩”的状态。由此,中国报业“缓冲期”的发展迷恩产生了:报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生存,是整体的转型,还是局部的融合、转型?也就是说,报业的网络和数字化发展,是将传统的传播形态嫁接到数字化媒体上,还是彻底的数字化转型?

就目前而言,假如报业集团从以报纸为根本,转型为以网络和数字化立命,其发展模式必然面临着两个关键性问题的考验:其一,数字报业未来的最终形态究竟会是怎样?报业全面“转网”和数字化后,如何维持新闻品质和新闻的影响力?即如何在网络上延伸报纸在信息、舆论传播上所具有的“议程设置”的权威地位和垄断地位;其二,报业全面“转网”和数字化后,是否能建立起得以再发展和再壮大的新的赢利模式?即如何突破报纸现有的“广告加发行”的赢利模式,从而找到并实现网络化生存的成熟的赢利模式。因为,正如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的:“企业的任何战略都有必须以持续盈利为目标,如果战略是舵,驱动舵的手就是商业模式。”是的,当在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上存有疑虑时,难怪一些报业管理者对报业全面“转网”和数字化的发展持“壁上观”的态度,行动上总是“慢三拍”了。

但是,不论持哪种心态的传媒人,始终都要面对一个事实:在新媒体时代,如果传统报业固守原有的发展套路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话,其增长速度会出现缓慢,甚至停滞,并逐步缩小市场发展的空间,从而陷入经营困境和生存困境。因为,专家们所说的“报纸危而不倒”的观点,是有前提的、阶段性的。

办“报”者海阔天空 办“纸”者划地为牢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在《数字报业大潮下报业集团的未来之路》一文中指出,在繁荣的表象下面,报业内部已出现深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内容与运营模式的同质化带来的可替代性与微利化的趋势;二、由于盈利模式单一,而遭遇增长极限和“透明天花板”问题;三、新兴媒体对广告和受众双重市场的分流;四、报业生产竞争与利润重心外移,价值链遭遇报业生产外部组织的多重分割。

面对危机,如果我们用新媒体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报业,就会有新的理解和新的发现:在数字化传播的局势下,传统报业从传统的“报纸产业”提升到新时期的“信息内容产业”,新闻信息的载体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纸”,而是各种显示终端和存储介质。同时,报社的角色也不再是“报纸社”,而是多媒体新闻信息和内容的“内容提供商”。

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在颠覆传统报业的同时,也为报业的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是危机也是机遇。因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是传播的媒介,都是一种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不同传播渠道、不同服务方式的关系。如果报业主动出击,采取措施跨越数字鸿沟,搭建数字平台,实践数字媒体,就是一条自我拯救、自我发展 和壮大的出路。

媒体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平面取向转到立体取向、从静态形态转到动态形态、从实际模式转向虚拟模式。在新的媒体生态中,传统报业生存受到挤压,原有的传播强势地位受到动摇,网络媒体和其他电子媒体将呈爆炸式发展态势。当美国曾经无比辉煌的大报《纽约时报》,也抵挡不住来自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时,作为传统报人,必须审时度势,提前做好规划和铺设前路,应对未来的媒体变局,并求得未来的良性发展。一句话,新媒体时代,办“报”者生存海阔天空,办“纸”者划地为牢自困于井池。

报业网络化数字化生存的策略

纵观当前传媒业市场,不难看到一个日益深重的重新洗牌的竞争态势,随着媒介市场“碎片化”趋势的加深,传统媒体单一介质的经营价值正显示出递减态势。传统媒体如果不能以受众(或用户)的媒介使用和消费习惯为本,去建设和打造更多的媒介渠道,实现与传媒市场对接的话,无异于自断生路。因此,报业集团按照数字传媒的产业发展方向去进行全媒体战略布局,设计新的流程和架构,建立新的盈利模式,就有可能摆脱危机,实现产业的超常规的发展。

全媒体战略是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从整体上打破传统媒介产业的边界,彰显个性媒体传播优势,实现立体式、多样化的传播效果的演变过程。以数字化作为引擎的全媒体战略的实施,将重塑报业形态,引领报业走向媒体融合,甚至实现产业融合。报业数字化发展,实施全媒体的策略,其运作方向如下:

一是用平台化的理念来集成内容,进行平台重构。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传统媒体其产业的价值重心仍停留在单一的内容生产上,而传播渠道与终端的创新、受众阅读需求与习惯的改变,从本质上要求传统媒体改变单一环节的运作模式,以应对新媒体多平台多介质的竞争。

全媒体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实质就是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做出什么内容、选择什么平台、以什么方式来进行最有效的传播。报业要实现数字化、全媒体发展的转型,建立以内容数据库为核心的、打通各媒介间的内容采编、经营管理等数字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媒体的数字化平台,是融合进程中的第一步。因为媒介融合以及全媒体的经营,客观上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统一采集、多格式生成,用多种介质进行。实现“多个内容一次反解,多种来源一并选用,多个媒体一起管理,多种格式一同输出”的资源集成和优化的目标。

拓尔思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郭军建议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建议报业集团在平台的建设上,实施“124工程”,建设1个多媒体数据库、2个平台(互联网平台和无线移动平台),4个界面(报纸、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对此,笔者很认同,利用新技术来重新建构报业的平台,是报业数字化、全媒体发展的推动力和核心基础。《南方都市报》从当年的一张报纸,发展到今天“无处不在”的全媒体集群,其成功的经验就是,用平台化的理念来集成内容,多平台发展。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四个“I”实践:i-news(手机报)i―mook(数码杂志)i-paper(电子报纸)i-street(街道公共新闻视频),也体现了传统媒体今天的强烈的平台和终端建设意识。

新媒体时代,多种不同的平台,依照市场和技术的不同特点,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明确分工,服务于特定的目标受众。可以断言,未来的新闻传播机构必定是一个掌握多媒体信息传播集团,拥有融合各种技术的新闻制作平台和信息终端系统。

二是用优化新闻信息推送机制理念,进行渠道再造。新媒体研究专家彭兰教授认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有两大特征,一是信息消费从“中心式”消费向分布式消费发展,二是读者对信息的接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索取、选择与组合信息发展。

这种从“中心式”消费向分布式消费发展的趋势,要求报业在数字化转型时要注重经营好各种类型的受众终端,也就是说要做好“用优化新闻信息推送机制理念,进行渠道再造”的渠道优化和融合的基础工作。传统媒体如果不能以受众(或用户)的媒介使用和消费习惯为本,去建设和打造更多的媒介渠道,实现与传媒市场对接的话,无异于自断生路。可以说,多渠道分发新闻信息内容是报业数字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渠道再造,实际上是终端建设的问题,即是介质的选择和融合问题:选择何种介质作为主要的传播渠道?几种介质如何充分利用?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一条一线采集和加工好的新闻信息,如何以多个时间落点、多种表现形式,以多种方式发送到各个平台上?这是报业集团进行渠道再造的核心。道琼斯“波纹理论”的引导下,形成了自己的新闻信息分发的做法:把一条新闻分别应用到道琼斯通讯社、CNBC电视频道、道琼斯广播、《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等七种不同的媒体,形成“一次开发,多次生成”的媒介内容生产细分模式。其渠道再造的理念和实践,顺应了现代大规模生产的趋势和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是新闻信息的接收终端不断更新换代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新闻信息分发渠道不断再造的过程。因此,报业集团要以动态的眼光和发展的思维来进行渠道再造,才能主动适应传媒发展的市场。

三是从一体化的方向出发,以集成的手段,优化业务流程。随着全媒体概念的提出,报业集团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相关业务,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是提供24小时滚动新闻将成为新闻工作的常态,另一方面全媒体的新闻信息量生产,使新闻的表现形态多姿多彩,从而使以印刷版报纸为业务中心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已无法满足新的需要。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改造,也是报业网络化和数字化生存必须直面的问题。全媒体战略的实施,要求报业尽快建立一体化的采编流程和管理流程,并在内容采集、生产、和广告经营、发行管理等重要环节上进行创新。而整合资源,改进生产流程,实现内容的规模化生产和产品多个终端售卖,是传统媒体的发展方向。

优化业务流程可以三步走:

首先建立媒介融合编辑部(多媒体平台编辑部)和统筹多媒体平台信息处理决策的“全媒体的超级指挥台”,这是解决对各平台、各渠道资源的统一筹划问题的组织支撑。因为,全媒体的实施,“谁来决定新闻的形式和平台的选择”这个问题,是关键性的问题,它是一条新闻能否呈现“波纹效应”、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的前提。如《华盛顿邮报》成立了全新的统一编辑部,由一个主编主管,负责报纸、网络等各媒体平台的排版、格式、编辑、校对等工作,为新闻生产部门提供统一的编辑制作服务,并处理稿件在不同媒介平台上刊登时的形式转换。

其次是打造一条能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一条龙”报道的 数据流程和共享的通道。报业向全媒体转型,必须培养全能型的新媒体记者队伍和建立多媒体信息采集和制度。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给记者配备了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机、电脑和无线上网卡,并在编辑业务流程上,实现了“一次开发,多次生成,多平台”的资源集成和优化的目标。

第三,精简编辑程序,提高编辑和记者信息沟通速度和工作效率。如《华盛顿邮报》面对网络化生存的新业态,以精简编辑程序为出发点,重新设计和实行了新的业务流程。在新的编辑流程中,《华盛顿邮报》编辑们工作的时间和分工更灵活,新闻类稿件遵循“两次编审原则”,并体现系统化、集成化,有效地适应了网络媒体即时性的要求。而英国《每日电讯报》在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首创了“中央辐射型”编辑部办公室,即把各部门核心领导的位置设在正中央,形成一个核心区,其他人员呈辐射状依次在四周排开,以此减少编辑部人员的信息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报业网络化数字化生存的赢利模式

在传媒业市场化发展日益加深的今天,媒体市场竞争的重点一是战略,二是营销,媒体的赢利模式成为竞争的核心。因此,报业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从传统的印刷出版到网络出版、数字出版如何找到新的收入来源,以支持新闻的采集和制作开支,并实现赢利。找准受众(用户)的需求,引领赢利模式的创新,是报业转型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篇10

《The Daily》于2011年1月由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它背靠苹果公司成熟的内容渠道,依托新闻集团强大的内容资源,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里程碑。默多克号称要让《The Daily》成为新闻被讲述和被消费的新模式。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这份被视为新闻内容数字化收费转型楷模的报纸,变成了一个失败且代价昂贵的试验品,其中原因引人深思。

1.守旧的传统媒体思维

《The Daily》的运营团队仍以传统媒体人为主,默多克花重金招来了《纽约客》、《福布斯》、《纽约邮报》和其他刊物的上百名员工。虽然他们在经营传统媒体上占据优势,但其运营思路在数字媒体行业行不通。

在采编模式上,《The Daily》采用的还是传统媒体的采编模式:每天晚上排版,第二天上午面市,每天更新3次。①这种操作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即时信息快速分享的需求。新媒体注重即时、互动、参与、共享,但传统媒体人依旧沿袭一成不变的传统媒体思维,让《The Daily》沦为一份专为iPad优化过的传统期刊。

2. 内容庞杂,定位不精

《The Daily》虽然在视觉吸引力上做得非常出色,但是它的内容太过庞杂,几乎无所不包。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每天被淹没在各种信息的洪流和碎片中,需要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庞杂内容,而是定位更为精准、内容更有特色的阅读产品。《The Daily》因为庞杂的内容迷失了定位,丧失了特色,导致它始终无法明确并抓住自己的目标受众。

在特色化方面,它做得不如《经济学人》。《经济学人》数字版付费订阅量超过10万,②它的成功在于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注重经济观察和研究。在提供综合新闻方面,它做得不如ZAKER等免费新闻阅读产品。ZAKER不仅免费提供多种新闻订阅,还注重开放便捷的内容分析、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多终端协同阅读。

3.糟糕的用户体验

《The Daily》的内容非常不适合分享,它需要注册才能获取新闻内容,导致用户无法有效地分享和转发。在这样一个讲究互动、共享的新媒体时代,这无疑是一大硬伤。《The Daily》的设计让它只能在拥有iPad的订阅者之间分享,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扩散传播。同时,《The Daily》每期的数据包都很大,一般是几百M,甚至有一期达到了1G。用户无法忍受太长时间的下载,尤其是它无法支持后台下载,在网速慢的情况下内容的下载让用户极为恼火。《The Daily》还存在网页打开和动画播放迟缓、页面导航不清等技术问题。种种因素归结起来,用户对《The Daily》的使用体验只能用“糟糕”二字来形容。

4.发行平台过于单一,成本过高,用户数量不足

《The Daily》的发行平台只定位于iPad平台。现实却是用户已经越来越习惯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个人电脑以及纸质出版物之间无缝“转换”消费新闻。此举逼迫读者只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严重限制了用户的增长。同时,《The Daily》的成本过高:一年3000万美元的预算,每周50万美元的运营费用和一个120人的采编团队。高额的投入成本却没有足够的付费用户支撑。截至2011年10月,《The Daily》的付费用户仅有8万。2012年7月,《The Daily》裁员近三分之一,但依然无法改变巨额亏损的现状。12月初,新闻集团宣布《The Daily》亏损3000万美元,这份iTunes商店里订阅收入最高的新闻产品只能被迫停刊。

反思和启示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从博客、微博、SNS等获取信息。新媒体的用户扩张给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等传统纸媒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511.9亿元,已经超越报纸广告453.6亿元的规模,并逐渐接近电视广告724.4亿元的规模。③近年学界一直在提纸媒数字化转型,业界尝试转型的动作不断,但是鲜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反思《The Daily》停刊的教训,也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1.转变观念是关键

传统媒体根深蒂固的老观念是转型最大的障碍。不少纸媒在转型时没有认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区别,甚至认为所谓数字化转型,只需要将传统纸媒的内容照搬到网上就万事大吉了,但惨淡的市场业绩宣告了这种模式走不通。事实上,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不是老旧观念所能驾驭和征服的。从传播方式上讲,传统媒体是一对多的单向传播,鲜有互动,更新周期也较长,而新媒体是用户参与、注重分享的多向传播,更新周期甚至可以达到实时。从经营上讲,传统纸媒一直坚守“内容为王”,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纸媒都控制着传播渠道和话语平台,因此这种经营理念无往不胜。而新媒体时代,人人可以轻松拥有海量信息并掌握一定的传播平台,话语权大大提升,“内容为王”的理念显得过于狭隘,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The Daily》的失败,根源就在于用陈旧的传统媒体思维去经营一款新媒体产品。只有先认清现实、转变观念,才能实现传统纸媒的顺利转型。

2.找准定位,做出特色

互联网时代充斥着繁杂多样的信息和信息产品,人们并不缺乏选择,而是无从选择。要在这样的大海中脱颖而出,唯一的选择就是找准自身的定位并持之以恒地做出特色。只有差异化才能生存,只有做出特色才能成功。《The Daily》内容庞杂、缺乏特色,注定它只能被众多同类产品淹没直至消失。反观国外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无一不是找准了自身的定位,在所擅长的领域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华尔街日报》遍布全球的1600多名采编人员每天为网络版提供1000多篇稿件,严肃、独立、独家的内容保证了网络版用户的忠诚度。同时,它还利用自身超大容量的信息库与通过检索引擎进行精确搜索相结合的优势,帮助用户以最有效和便捷的方式获得最有用的金融信息和分析。④如今消费者已经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精明,他们只会为独一无二的产品和服务付出自己的时间和金钱。纸媒要转型成功,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提供对手无法提供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使其成为用户的必需品而不是可替代品。

3.以用户为中心,重视用户体验

当下互联网市场是用户为王、体验为王的时代。基于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自由性以及伴随自媒体的发展,用户的话语权日益提升。由用户体验产生的口碑几乎决定了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的生死存亡。而多数纸媒在数字化转型时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The Daily》也不例外,糟糕的用户体验注定其失败结局。纸媒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根据目标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和服务,同时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去感受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从中发现问题与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纽约时报》网站通过一项名为Beta620的试验性项目,来不断提升网站的阅读体验以及对内容的挖掘,包括基于HTML5的Times Skimmer、能在谷歌地图上标出新闻事件提及地点的Longitude等。⑤Beta620带来的就是一次真正的数字化改造,用户在享用新闻产品时能体会到截然不同的独特体验,由此带来的用户增长也就在意料之中。

注释:

①樊婧:《默多克:The Daily将重新定义新闻》[EB/OL], ,2011-04-08

②《〈经济学人〉数字版付费订阅量首超10万》[EB/OL],,2011-11-29

③《2011年网络广告超越报纸广告 市场呈新竞争态势》[EB/OL],http:///20120113/118459.shtml,201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