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6:58: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风险分析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财务风险管理及其特征
关于财务风险的概念界定有很多,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未来现实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包括企业财务活动本身各方面所具有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活动和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
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指筹资引起的企业财务活动、基于投资的相关财务活动、企业经营管理引起的财务活动和企业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从一定角度看,在企业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财务关系,也是财务管理基本内容的范畴。财务风险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中毫无疑问处于核心战略地位的管理工作,相比于企业其它管理工作,有如下特点:
1.综合性强
从反映经济活动的形式看,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各种财务风险实施管理。企业各个方面所存在不同类别的风险,最终是对企业资产及其资金运动的风险,都要通过资金来综合表现,最终综合反映在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相关的财务指标上。
2.涉及面较广
从工作范围看,财务风险管理的涉及面广。在企业里,无论是销各环节的经营活动,还是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活动,只要涉及到资金运动都属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范围。企业财务风险发生在企业资金运动所涉及到的各环节、各部门,并且一个环节上的风险可能会波及另一个环节上的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范围包括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也要在合理使用资金,提高风险管理效益方面接受财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约束。
3.灵敏度高
站在管理效果上看,风险预测是否准确,风险决策是否恰当,经营管理是否有序,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否有效,风险管理能力是否提高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上来。因此,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处于关键位置,是企业搞好风险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予以重视的环节。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完备的职能体系,主要是由财务风险预测、财务风险决策、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以及财务风险损益处理五项职能组成,它们同时共同构成了实施风险基础管理的五个管理阶段和五方面的管理内容。
1.财务风险预测
在财务风险发生前,分析各种技术经济条件,综观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发展活动以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运用识别、估量等方法,对尚未发生但又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从财务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全面的识别和恰当的估量,系统、连续地发现风险和不确定性,可以预测风险事项的发生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后果。风险预测分为识别和估量两个步骤。
2.财务风险决策
在预测的基础上,有必要将风险收益与控制风险所需成本进行纵向和横向上的比较,确定企业应对风险的级别,明确财务目标和经营目标,围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从而是现场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效益的目的。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必须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损失的大小进行优化组合,才能选出最佳决策方案。
3.财务风险控制
基于财务风险决策的结果,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计划,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减少损失。财务风险控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几个环节,在不同的环节,企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在风险预控中,财务部门一方面要对企业其它职能部门的风险预防控制工作实行财务监督,另一方面也要对财务收支结算、筹资、投资和换汇等直接由财务部门负责的业务进行预防和控制。
4.财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为了控制财务风险管理绩效,必须依据绩效评价标准对财务风险管理责任部门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的适用性和效益性进行考察、分析、检查和评估,明确绩效的责任归属,并据以不断修正和调整计划,以适应变化中的情况并达到最佳管理效果。财务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职能能否客观、公正地发挥,直接关系到财务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和评价,关系到各责任主体利益的分配,关系到能否调动有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问题。因此,企业首先应建立财务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其次应衡量实际绩效与评估标准的差异程度,然后是调整差异程度。
5.财务风险损益处理
企业对风险结果进行财务处理,包括对风险损失的补偿和风险收益的合理配置两个层次。根据风险事件发生是否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结果就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风险事件不发生,企业除了获得期望收益外,甚至还可能获得更大的额外收益;二是风险事件发生,企业不能获得风险收益。为配合企业风险管理效果的考核,必须科学组织风险损益的核算,及时补偿风险损失,合理分配风险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敦力.财务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杨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09).
在水资源工程中可靠性概念应用早于风险,例如在水库调度中,人们早就用发电保证率、灌溉保证率等概念方法评价水库运行策略的优劣。风险分析在70年代后期才渗透到水资源研究领域,并最早在美国水资源开发中得以应用。1984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了ASI高级研究所,专门从事水资源工程的可靠性与风险研究,并提出了水资源工程可靠性与风险的研究框架和系统理论、方法及评价指标。目前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工程中的风险决策以及水资源系统运行的风险分析都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2,3〕。但作为水资源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水库调度,其风险概念和分析方法80年代才提出,研究刚刚起步。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4〕。傅湘等用概率组合方法估算了水库下游防洪区的洪灾风险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型水库汛限水位风险分析模型;冯平等研究了汛限水位对防洪和发电的影响,通过风险效益比较定量给出了合理的汛限水位;谢崇宝等分析了水库防洪风险计算中水文、水流及水位库容关系的不确定性,研究了水库防洪全面风险率模型应用问题;梁川以极差分析法进行防洪调度风险评估;王本德等〔5〕建立了水库防洪实时风险调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水库下游防洪效益与水库风险两个目标,又在论述水库预蓄效益与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和主要困难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种风险率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一种以经济效益与风险率为目标的水库预蓄水位模糊控制模型及求解方法;田峰巍等提出了依据典型联合概率分布函数的风险决策方法。李国芳和覃爱基采用频率分析方法,对水利工程经济风险分析方面进行探讨,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随着矩分析方法和熵理论的日臻完善,可将信息熵、概率论和风险估计结合起来,建立最大熵风险估计模型。李继清等〔6〕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系统划分为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效益子系统,辩识出风险因子,通过两种风险组合方式,建立最大熵模型,得到系统经济效益的风险特性。
2风险分析的一般方法〔5~10〕<>
2.1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是通过对风险主体进行实际调查并掌握风险的有关信息。动态与静态结合是指调查既要了解主体的现状,又要了解过去,又要归纳总结,预测它的未来。就水资源系统而言采用调查法对有些问题并不适宜,如水库调度风险问题。
2.2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是从系统整体性出发,通过研究风险主体内部各方面的关系、风险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风险主体同风险环境的关系等,确定风险系统的目标,建立系统整体数学模型,求解最优风险决策,建立风险利益机制,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该方法适用广泛,从理论上讲是较科学、理想,但应用难度大。
2.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2.3.1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定性风险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风险可测度很小的风险主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矩阵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美国咨询机构兰德公司首先提出,主要是借助于有关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来对风险加以估计和分析。在水资源系统中有些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分析、计算,因此该法在水库调度风险决策中具有实用价值。
2.3.2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定量风险分析方法是借助数学工具研究风险主体中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确定其风险率(或度)。
(1)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风险分析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水库调度中可靠性与风险率的最为有力的工具,如过去对水库运行的发电保证率和灌溉保证率等的计算均是建立在该基础上的。该基础理论和方法也适宜于解决风险率的计算。
根据水库调度中风险的特点,以下介绍4种方法:
①采用典型概率分布函数计算风险率
在水库调度中,影响风险主体的不确定性风险变量(或随机变量)大都服从一些典型的概率分布,如三角形分布、威布尔分布、正态分布、高斯分布、伽玛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等。因此用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积分便可分析计算决策指标获取的可靠率或风险率指标,该法计算简单且精度也可基本满足要求。
②依据贝叶斯原理计算风险率
设B1、B2、…、Bn是一组互斥的完备事件集,即Bi互不相容,则有∑Bi=Ω,又设P(Bi)>0,则对任一事件A,设P(A)>0,则有:
P
式中,P(Bi)为先验概率(已知)或事前概率;P(A/Bi)是与先验概率相关的条件概率(已知);P(Bi/A)是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引起Bi发生的概率,为后验概率(未知)。
在水库调度中当Bi为水库放水,A为影响水库放水的入库水量和库水位,则P(Bi/A)为水库在已知入库水量和库水位的条件下,水库放水的概率。同理,可对水库放水的风险率进行计算。
③风险度分析法
用概率分布的数学特征如标准差σ或σ-半标准差,可说明风险的大小。σ或σ-越大则风险越大,反之越小。因为概率分布越分散,实际结果远离期望值的概率就越大。
σ=(DX)1/2=((Xi-MX)2/(n-1))1/2或σ-=(DX)1/2=((Xi-MX)2P(Xi))1/2
σ是仅统计Xi<MX或Xi>MX。用σ、σ-比较风险大小虽然简单,概念明确,但σ-为某一物理量的绝对量,当两个比较方案的期望值相差很大时可比性差,同时比较结果可能不准确。为了克服用σ-可比性差的不足,可用其相对量作为比较参数,该相对量定义为风险度FDi,即标准差与期望值的比值(方差系数):
FDi=σi/MX=σi/μi
风险度FDi越大,风险越大,反之亦然。风险度不同于风险率,前者的值可大于1,而后者只能小于等于1。
④离散状态组合法
此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给出各风险变量的离散型估计值;然后按照概率组合原理由这些离散的估计值来推求结果出现的大小及其可能性。该法属穷举的范畴,当风险变量较多,且每个风险变量的离散状态个数较多时,就存在“维数灾”。但在风险变量个数较少,每个风险变量内有发生或不发生两种状态即三项分布的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分析风险十分有效。
(2)基于马尔柯夫过程的风险分析法
水库调度中的入库径流过程一般服从于马尔柯夫过程(马氏过程)。马氏过程是一类变量之间和相互关联影响的非平稳随机过程,其基本特性是无后效性。因此可用马氏过程状态转移概率来推求水库调度中风险变量相互影响的风险率计算问题。用马氏过程已成功地推求了水库调度方案的发电可靠率(保证率)。
(3)蒙特卡洛模拟法(MC法)
此法是目前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投资风险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影响工程经济效果的风险变量依各自的分析分别进行随机取样,然后用各变量的随机值来计算经济评价指标值,这样对每个变量随机地取一次样就可以计算出经济评价指标的一个随机值,要作出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其实现的累积概率的关系曲线,需要多次的重复试验,且随随机风险变量的增多,其重复模拟计算的次数也要增多,需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另外,这种方法难以解决各个风险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且要求给出各个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曲线,在统计数据不足时难以实现。MC法可以考虑随机变量各影响因素,但计算量大且结果未必一定精确。所以,在有其它简单方法时,一般都避免使用MC法,或以此法作为一种对照。
(4)模糊数学风险分析法
水库调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如径流、用水、库水位变化等,常模糊不清,具有明显的模糊现象和特征,因而用模糊数学进行风险分析是非常适宜的。
(5)一阶二次矩法
此法的步骤是先选择一理论分布族g(y)=g(y,θ)来逼近Z=f(X1,X2,…,Xn)的概率分布,然后用泰勒公式将Z在(X1,X2,…,Xn)的均值(μ1,μ2,…,μn)处展开,舍去二次以上的高阶项,这样近似求得的二阶矩,进而估计参数。
一阶二次矩法未考虑有关基本变量分布类型的信息,因此不能用概率指标合理反映结构的可靠度,实际上变量的分布类型对可靠度是有影响的。本法只适用于线性方程,当状态方程为非线性时,在中心点处取线性近似,因此可靠度指标是近似的。由于状态方程在描述一个问题时,因方程形式不同,其可靠度指标的近似值也不同,无法保持不变性是该方法的最大弱点。
(6)极限状态法(JC法)
JC法是一阶二次矩法的改进,该法适用于随机变量为任意分布的情况。其基本原理是:先将随机变量的非正态分布用正态分布代替,对于此正态分布函数要求在验算点处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CDF)值和概率密度函数(PDF)值与原来分布函数的CDF值和PDF值相同。然后根据这两个条件求得等效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最后用一阶二次矩法求出风险值。
(7)最大熵法
最大熵法的基础是信息熵,此熵定义为信息的均值,它是对整个范围内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量度。信息论中信息量的出发点是把获得的信息作为消除不确定性的测度,而不确定性可用概率分布函数描述,这就将信息熵和广泛应用的概率论方法相联系;又因风险估计实质上就是求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将信息熵、风险估计和概率论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最大熵风险估计模型:先验信息(已知数据)构成求极值问题的约束条件,最大熵准则得到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应用最大熵准则构造先验概率分布有如下优点:①最大熵的解是最超然的,即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求解,解必须和已知的数据相吻合,而又必须对未来的部分做最少的假定;②根据熵的集中原理,绝大部分可能状态都集中在最大熵状态附近,其预测是相当准确的;③用最大熵求得的解满足一致性要求,不确定性的测度(熵)与试验步骤无关。
最大熵法的计算量小于蒙特卡洛法,需要进行许多数学推导,计算较复杂,所以通常只应用在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中。
3结语
目前,风险分析的方法已有多种,它们在考虑因素、输入信息、计算量以及适用对象上各有不同,进行汛期水库调度风险分析时,应结合本领域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特点,比较和改进现有的方法。洪水调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因而还要积极拓展其他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敏贞,林翔岳.对水库汛期调度进行风险分析〔J〕.河海水利1995,(2):35~37.
〔2〕王丽萍,傅湘.洪灾风险及经济分析〔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3〕(美)德克斯坦L.等编.吴媚玲等译.水资源工程可靠性与风险〔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4〕王栋,朱元生生.风险分析在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J〕.河海大学学报,2002,30(2):71~77.
〔5〕王本德,等.水库预蓄效益与风险模型〔J〕.水文2000,20(1):14~18.
〔6〕李继清,等.应用最大熵原理分析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风险〔J〕.水科学进展.2002,14(5):626~630.
〔7〕王栋,朱元生生..防洪系统风险分析的研究评述〔J〕.水文2003,23(2):15~20.
在水资源工程中可靠性概念应用早于风险,例如在水库调度中,人们早就用发电保证率、灌溉保证率等概念方法评价水库运行策略的优劣。风险分析在70年代后期才渗透到水资源研究领域,并最早在美国水资源开发中得以应用。1984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了ASI高级研究所,专门从事水资源工程的可靠性与风险研究,并提出了水资源工程可靠性与风险的研究框架和系统理论、方法及评价指标。目前世界各国对水资源工程中的风险决策以及水资源系统运行的风险分析都高度重视,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2,3〕。但作为水资源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水库调度,其风险概念和分析方法80年代才提出,研究刚刚起步。
近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4〕。傅湘等用概率组合方法估算了水库下游防洪区的洪灾风险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大型水库汛限水位风险分析模型;冯平等研究了汛限水位对防洪和发电的影响,通过风险效益比较定量给出了合理的汛限水位;谢崇宝等分析了水库防洪风险计算中水文、水流及水位库容关系的不确定性,研究了水库防洪全面风险率模型应用问题;梁川以极差分析法进行防洪调度风险评估;王本德等〔5〕建立了水库防洪实时风险调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水库下游防洪效益与水库风险两个目标,又在论述水库预蓄效益与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和主要困难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种风险率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一种以经济效益与风险率为目标的水库预蓄水位模糊控制模型及求解方法;田峰巍等提出了依据典型联合概率分布函数的风险决策方法。李国芳和覃爱基采用频率分析方法,对水利工程经济风险分析方面进行探讨,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随着矩分析方法和熵理论的日臻完善,可将信息熵、概率论和风险估计结合起来,建立最大熵风险估计模型。李继清等〔6〕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系统划分为防洪、发电、灌溉(供水)效益子系统,辩识出风险因子,通过两种风险组合方式,建立最大熵模型,得到系统经济效益的风险特性。
2风险分析的一般方法〔5~10〕<>
2.1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是通过对风险主体进行实际调查并掌握风险的有关信息。动态与静态结合是指调查既要了解主体的现状,又要了解过去,又要归纳总结,预测它的未来。就水资源系统而言采用调查法对有些问题并不适宜,如水库调度风险问题。
2.2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是从系统整体性出发,通过研究风险主体内部各方面的关系、风险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风险主体同风险环境的关系等,确定风险系统的目标,建立系统整体数学模型,求解最优风险决策,建立风险利益机制,进行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理。该方法适用广泛,从理论上讲是较科学、理想,但应用难度大。
2.3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2.3.1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定性风险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风险可测度很小的风险主体。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矩阵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美国咨询机构兰德公司首先提出,主要是借助于有关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来对风险加以估计和分析。在水资源系统中有些不确定性因素难以分析、计算,因此该法在水库调度风险决策中具有实用价值。
2.3.2定量风险分析方法定量风险分析方法是借助数学工具研究风险主体中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确定其风险率(或度)。
(1)基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风险分析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水库调度中可靠性与风险率的最为有力的工具,如过去对水库运行的发电保证率和灌溉保证率等的计算均是建立在该基础上的。该基础理论和方法也适宜于解决风险率的计算。
根据水库调度中风险的特点,以下介绍4种方法:
①采用典型概率分布函数计算风险率
在水库调度中,影响风险主体的不确定性风险变量(或随机变量)大都服从一些典型的概率分布,如三角形分布、威布尔分布、正态分布、高斯分布、伽玛分布、皮尔逊Ⅲ型分布等。因此用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积分便可分析计算决策指标获取的可靠率或风险率指标,该法计算简单且精度也可基本满足要求。
②依据贝叶斯原理计算风险率
设B1、B2、…、Bn是一组互斥的完备事件集,即Bi互不相容,则有∑Bi=Ω,又设P(Bi)>0,则对任一事件A,设P(A)>0,则有:
P
式中,P(Bi)为先验概率(已知)或事前概率;P(A/Bi)是与先验概率相关的条件概率(已知);P(Bi/A)是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引起Bi发生的概率,为后验概率(未知)。
在水库调度中当Bi为水库放水,A为影响水库放水的入库水量和库水位,则P(Bi/A)为水库在已知入库水量和库水位的条件下,水库放水的概率。同理,可对水库放水的风险率进行计算。
③风险度分析法
用概率分布的数学特征如标准差σ或σ-半标准差,可说明风险的大小。σ或σ-越大则风险越大,反之越小。因为概率分布越分散,实际结果远离期望值的概率就越大。
σ=(DX)1/2=((Xi-MX)2/(n-1))1/2或σ-=(DX)1/2=((Xi-MX)2P(Xi))1/2
σ是仅统计Xi<MX或Xi>MX。用σ、σ-比较风险大小虽然简单,概念明确,但σ-为某一物理量的绝对量,当两个比较方案的期望值相差很大时可比性差,同时比较结果可能不准确。为了克服用σ-可比性差的不足,可用其相对量作为比较参数,该相对量定义为风险度FDi,即标准差与期望值的比值(方差系数):
FDi=σi/MX=σi/μi
风险度FDi越大,风险越大,反之亦然。风险度不同于风险率,前者的值可大于1,而后者只能小于等于1。
④离散状态组合法
此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给出各风险变量的离散型估计值;然后按照概率组合原理由这些离散的估计值来推求结果出现的大小及其可能性。该法属穷举的范畴,当风险变量较多,且每个风险变量的离散状态个数较多时,就存在“维数灾”。但在风险变量个数较少,每个风险变量内有发生或不发生两种状态即三项分布的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分析风险十分有效。
(2)基于马尔柯夫过程的风险分析法
水库调度中的入库径流过程一般服从于马尔柯夫过程(马氏过程)。马氏过程是一类变量之间和相互关联影响的非平稳随机过程,其基本特性是无后效性。因此可用马氏过程状态转移概率来推求水库调度中风险变量相互影响的风险率计算问题。用马氏过程已成功地推求了水库调度方案的发电可靠率(保证率)。
(3)蒙特卡洛模拟法(MC法)
此法是目前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投资风险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影响工程经济效果的风险变量依各自的分析分别进行随机取样,然后用各变量的随机值来计算经济评价指标值,这样对每个变量随机地取一次样就可以计算出经济评价指标的一个随机值,要作出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与其实现的累积概率的关系曲线,需要多次的重复试验,且随随机风险变量的增多,其重复模拟计算的次数也要增多,需借助计算机进行计算。另外,这种方法难以解决各个风险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且要求给出各个风险变量的概率分布曲线,在统计数据不足时难以实现。MC法可以考虑随机变量各影响因素,但计算量大且结果未必一定精确。所以,在有其它简单方法时,一般都避免使用MC法,或以此法作为一种对照。
(4)模糊数学风险分析法
水库调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如径流、用水、库水位变化等,常模糊不清,具有明显的模糊现象和特征,因而用模糊数学进行风险分析是非常适宜的。
(5)一阶二次矩法
此法的步骤是先选择一理论分布族g(y)=g(y,θ)来逼近Z=f(X1,X2,…,Xn)的概率分布,然后用泰勒公式将Z在(X1,X2,…,Xn)的均值(μ1,μ2,…,μn)处展开,舍去二次以上的高阶项,这样近似求得的二阶矩,进而估计参数。
一阶二次矩法未考虑有关基本变量分布类型的信息,因此不能用概率指标合理反映结构的可靠度,实际上变量的分布类型对可靠度是有影响的。本法只适用于线性方程,当状态方程为非线性时,在中心点处取线性近似,因此可靠度指标是近似的。由于状态方程在描述一个问题时,因方程形式不同,其可靠度指标的近似值也不同,无法保持不变性是该方法的最大弱点。
(6)极限状态法(JC法)
JC法是一阶二次矩法的改进,该法适用于随机变量为任意分布的情况。其基本原理是:先将随机变量的非正态分布用正态分布代替,对于此正态分布函数要求在验算点处的累计概率分布函数(CDF)值和概率密度函数(PDF)值与原来分布函数的CDF值和PDF值相同。然后根据这两个条件求得等效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最后用一阶二次矩法求出风险值。
(7)最大熵法
最大熵法的基础是信息熵,此熵定义为信息的均值,它是对整个范围内随机变量不确定性的量度。信息论中信息量的出发点是把获得的信息作为消除不确定性的测度,而不确定性可用概率分布函数描述,这就将信息熵和广泛应用的概率论方法相联系;又因风险估计实质上就是求风险因素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将信息熵、风险估计和概率论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最大熵风险估计模型:先验信息(已知数据)构成求极值问题的约束条件,最大熵准则得到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应用最大熵准则构造先验概率分布有如下优点:①最大熵的解是最超然的,即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求解,解必须和已知的数据相吻合,而又必须对未来的部分做最少的假定;②根据熵的集中原理,绝大部分可能状态都集中在最大熵状态附近,其预测是相当准确的;③用最大熵求得的解满足一致性要求,不确定性的测度(熵)与试验步骤无关。
最大熵法的计算量小于蒙特卡洛法,需要进行许多数学推导,计算较复杂,所以通常只应用在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中。
3结语
目前,风险分析的方法已有多种,它们在考虑因素、输入信息、计算量以及适用对象上各有不同,进行汛期水库调度风险分析时,应结合本领域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特点,比较和改进现有的方法。洪水调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本身具有复杂性,因而还要积极拓展其他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潘敏贞,林翔岳.对水库汛期调度进行风险分析〔J〕.河海水利1995,(2):35~37.
〔2〕王丽萍,傅湘.洪灾风险及经济分析〔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3〕(美)德克斯坦L.等编.吴媚玲等译.水资源工程可靠性与风险〔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4〕王栋,朱元生生.风险分析在水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J〕.河海大学学报,2002,30(2):71~77.
〔5〕王本德,等.水库预蓄效益与风险模型〔J〕.水文2000,20(1):14~18.
〔6〕李继清,等.应用最大熵原理分析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风险〔J〕.水科学进展.2002,14(5):626~630.
〔7〕王栋,朱元生生..防洪系统风险分析的研究评述〔J〕.水文2003,23(2):15~20.
新西兰农林部(MAF)是新西兰风险分析的主要管理部门,风险分析一般由MAF或MAF所管理的外部咨询机构来承担。在风险分析实施过程中,新西兰成立专门的风险分析项目管理组负责,该小组由项目管理者、项目团队组成。项目管理者在风险分析中的职责是:进行内部联络、公布利益相关者对风险分析的咨询、收集利益相关者提交的反馈意见、出具风险分析报告;由项目团队具体实施风险分析工作等。风险分析报告的初稿完成后,需要争取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评议,评议的时间一般是6周,之后也要对所有提出的评议意见进行分析。完整的风险分析报告通过项目组、工作组以及外部顾问的认可,并考虑了各个利害关系方的意见后公开风险分析结果,具有高度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风险分析范围
新西兰的风险分析主要集中在有机体或病害、物品或商品、传播途径、运输工具等。对进口货物的风险分析主要是指对进入到新西兰的有关物品、运输工具等所携带的有机体、病害进行分析。物品可能是一系列的商品或单一商品;有害生物可能是一种或多种。
风险分析框架
新西兰风险分析框架是依据现有的国际标准OIE(国际兽疫局)和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框架制定的,并在某些方面对这些标准进行了扩展。风险分析框架包括:危害确定(Hazard Identification)、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风险交流和记录(Risk Communication and Documentation)。
危害确定是风险评估之前必须的首要步骤,确定可能或潜在可能传入新西兰的、与传播途径有关的商品、有机体或病害所造成的风险。在确定危害之前,需要收集和记录大量正确的信息。危害确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与特定有机体或病害传入的风险分析;与传播途径的风险;审议或修订了措施和政策的风险分析。
在风险评估步骤中,风险分析专家对新西兰境内潜在危害的进入、暴露和定殖可能性以及对环境、经济和人类造成的健康影响进行评估,目的是确定代表不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的危害。风险评估包括四个步骤:进入可能性评估、暴露和定殖可能性的评估、结果的评估、风险估计。
风险管理是指有效地管理商品或有机体所带来的风险,将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风险交流是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将风险信息和风险结果双向、多边交换和传达,主要是指有关贸易部门与贸易部门的交流。
风险分析的方法
新西兰的风险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实际中还会用到半定量方法。定性分析中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常常会加入专家的一些观点。半定量方法是指对定性的程度给予部分量化,但所给出的数字与可能性或结果的实际状况不一定能构成准确的关系。
一、税收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重要地位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纳税遵从风险管理,也就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利用征管资源,以有效方式进行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根据风险等级高低合理配置征管资源,以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其中:风险目标规划是管理层对一定时期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主要措施等做出的决策安排;风险分析识别是借助风险特征指标、数据模型等工具,寻找发现存在的税法遵从风险;风险估算排序是对存在税法遵从风险的纳税人进行归类分析,对其风险度高低做出判断形成风险等级;风险应对实施是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采取纳税辅导、跟踪监控、纳税评估、反避税、税务稽查等不同的服务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主要从税法遵从度和征管成本效益两方面对税收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促进风险管理持续改进。
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从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概念来看,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要寻找税收风险存在的领域,即发现并确定风险发生的主要范围,归纳并能准确描述税收风险的共性特征;二是要分析识别税收风险发生的具体目标,即利用归纳的风险特征进行全面扫描,锁定符合风险特征的风险纳税人。从税收风险管理的各环节来看,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离的整体,哪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针对层出不穷的偷骗税手法来讲,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将是最重要的一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既使依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征管体制机制,同时无论风险应对人员业务怎样娴熟精通,但是如果税收风险分析识别不到位,所有一切只能成为泡影,不仅仅通过风险管理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的目标难以实现,也会造成基层税务人员极大的不满和对整个风险管理的不信任,让整个风险管理的体制形同虚设。所以,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是风险管理中最能体现“信息管税”应用和防范风险的环节,其在整个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重要作用
一是具体实现税收风险目标规划相关内容的主要途径。每阶段风险管理的目标规划都会基于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的内外部环境的判断,明确一定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等内容。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宏观上分析相关的税收风险的动向,提出防范的要求和目标。而风险分析识别就是这些风险管理目标和重点落实的具体体现,是联系目标规划和其他环节的纽带,分析识别的准确与否关系到目标和重点是否能够实现。
二是风险排序评定、风险应对等环节实施的基础。如果我们考虑税收风险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结合,那在系统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风险分析识别。这是后续各环节的基础,风险分析识别为排序提供了具体的风险信息,为风险应对提供的按户归集的丰富全面信息,不仅为风险应对全面客观的分析风险度的大小和指向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也从分析识别的方法上为风险应对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是风险管理技术含量和不断提升发展趋势的最主要的体现。风险分析识别的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税收业务水平和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并产生效益的过程,它必须对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程序的各个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入的研究,才寻找出税收风险所在的环节和领域。当然这些风险存在于哪些纳税人,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在风险分析识别这个环节一定是风险管理中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部分。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我们才可能对风险应对过程中,各个风险特征的有效性和指向性进行统计分析,并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在风险分析识别方面的思路,使之更趋向于合理、准确,迈入循环提升的良性步调。
四是最能让基层税务人员接受和认可风险管理理念并激发他们参与风险管理热情的环节。在我们看来,通过分析风险管理的各环节的实施,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理念,会给现代税收体制机制带来深刻且富有积极意义的变化。要贯彻落实好税收风险管理,除了我们在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大力宣传风险管理理念的同时,基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接受与否是其成败的关键。而让基层感受是否有效、能否接受,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其能够在工作中感受到风险管理对税收征管的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以前无论工作的方式、压力、成效都有积极的变化,从而才能认可,使风险管理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基层人员的对风险分析识别的方面的认可度,通过风险应对积累的经验,也会激发其在风险分析识别方面新的思路和理念,促进整个风险管理的向前迈进。
四、加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建设的可行性方法
一是要以现有信息数据为基础开展风险分析识别。要做好风险分析识别,首先要有信息,没有基础信息,风险分析识别就无从谈起。只有积极努力拓宽数据源,特别是内部及第三方信息的取得将会给我们风险分析识别带来更大空间。同时,信息数据的范围、要求是永无止境的,风险分析识别要立足以现有的信息数据为基础来开展。
二是要以与纳税遵从有关的风险作为主要分析识别对象。在风险分析识别方面,首先要进行定位,风险分析识别应该识别什么。在税收风险管理中,有把征管基础类指标、发票监控类指标、税务机关工作差错类指标、质量考核类指标统统列入了风险分析识别范围内,这是不可取的。这些指标也是有风险指向的,但并不是符合纳税遵从风险。所以风险识别的目标一定要与纳税遵从有关的,其他类别的指标也可以作为补充,组合运用的效果更佳。
三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风险分析识别。要开展并实施好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要善于从纷乱复杂的税收经济业务中发现风险;要善于要实践中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要善于从众多繁琐的指标中选择最能衡量和甄别风险的指标;要善于把复杂的风险模型以简单的方式进行展示和描述。
四是要建立机制,从实践出发不断完善和优化风险分析识别。风险分析识别是税收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尤其表现在风险分析识别能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税收的发展。这就需要建立机制,来保证风险分析识别的有效性,且能根据应对结果不断地调整完善和优化整合。这应该是一种保证持续研究分析、寻找识别税收管理中的风险的协调机制。
五、依托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加强税收风险识别建设
1.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强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建设
“信息管税”已经成为税务部门一个时期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落实信息管税就必须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做好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工作也已经成为贯彻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落实信息管税的关键环节。因此,只有始终坚持风险分析识别是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的认识,在风险分析识别中抓住主要矛盾,从风险管理的整体运行考虑;明确风险分析识别的职能分工,配备高素质专业人员,建立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特别是风险分析识别方面的培训,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建立面、线、点有机联系的风险分析识别的立体框架。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是识别潜藏在食品链中的危害,并对其进行评估,最后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通常情况下,风险分析的研究对象都是已经被科学所确定的食品风险危害,进行风险评估需要结合毒理学、微生物等专业方面的知识。
其实,食品安全风险不仅是食品存在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文化与心理上的构建,由食品安全引发的社会恐慌所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食品安全风险本身的影响。例如在2011年发生的新乳品国标修订事件,相比于生乳品安全标准该如何制定这一客观问题,消费者更多的却是在关注随着社会的进步乳品安全标准却在倒退的问题。这一事件恰好反映了食品安全风险背后的社会属性。因此,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不是单纯地研究食品,还需要涉及社会类的学科,例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
二、高校开设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相关课程的现状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7年,我国共有252所高效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调查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其中85所高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对这些培养汁划进行整合与分析,结果显示,在这85所高校中,只有4所高校将风险分析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专业课来开设,有19所院校尽管没有开设风险分析课程,却开设了教学内容与风险分析高度重合或高度相关的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院校开设了与风险分析具有一定相似度的课程。另外,70%的高校并没有开设风险分析相关课程,而是将风险分析的专业内容分散在了《食品毒理学》、《食品标准与法规》等其他课程之中。在分散风险分析知识的课程中,开设《食品毒理学》的院校最多,其比例高达96.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身为风险评估基础课程的《食品毒理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风险分析作为一门单独课程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高校开设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課程的必要性
首先,在国家的食品安全战略中,加强风险分析教育已经成为趋势。在《食品安全法》中,有关食品风险分析机制与评估机制建立的内容占了整整一章,由此可见国家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重视,并开始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在风险分析方面,我国学科建设十分落后,起步较晚,使得相关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特别是缺少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国家对风险分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随着我国地铁工程建设高峰的到来,地铁工程建设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全国各城市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事故均呈上升趋势。为保证地铁建设的顺利进行,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地铁隧道区间施工过程中必须系统全面的考虑安全风险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地铁工程建设中,普遍采取主观经验判断施工安全风险的方法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未系统客观的开展安全风险评价工作;即使进行了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工程,也没有将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及其成果有机的结合到施工决策过程中,从而容易引发地铁隧道区间施工的决策失误,本质上致使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基于主观经验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的分析和调整,引入信息(知识)价值与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概念,构建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通过决策结果的比较,讨论了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的可靠性分析,量化安全风险分析结果对地铁隧道施工决策的影响,为科学、安全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提供决策支持和重要保障。
1 基于主观经验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
1.1 决策单元的划分与变量空间的构成
设整条地铁线路由若干段隧道区间组成,每段隧道区间构成一个独立的决策单元。考虑安全风险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问题由以下变量空间构成:
(1)风险状态空间R={R1…Ri…Rn…}由n个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组成。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由隧道区间的地质水文环境、工程周边(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环境、区间长度、计划工期、施工管理等因素共同决定;
(2)施工方法空间S={S1…Sk…Sl…}由l种隧道区间施工方法组成。目前隧道区间的施工方法主要有明挖法、盖挖法、暗挖法、盾构法;具体工程中这些方法又可以细分为多种不同的施工工法,如暗挖法可分为全断面法、台阶法、CRD法等;
(3)成本空间C=(Cki)l×n由安全建造成本矩阵构成,其中Cki由Sk∈S和Ri∈R决定,表示在某种安全风险等级的情况下,采用某种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时,考虑施工过程中必要的安全生产投入和预期损失值后的建造成本。
1.2 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表达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是以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信息为基础的,工程实际中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通常根据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判断设定。因此,某段隧道区间的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可用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矩阵P表示为:
P=[p1…pi…pn]
其中pi表示该段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的先验概率。
1.3 决策结果
以第m段隧道区间为例,通过主观经验设定的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矩阵P,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的结果应为:
(1)
这时选择的施工方法所对应的安全建造成本期望值最小。
2 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
以上决策过程是在未进行系统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决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容易导致决策结果带有过多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为地铁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本质上的隐患。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决策阶段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充分收集获取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的信息,以提高决策信息的真实度、完整度、可信度,从而修正上述决策模型中状态变量空间的概率信息,支持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为了将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及其成果有机的结合到施工决策过程中,在上述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
2.1 变量空间的调整
除上述模型中的三个变量空间外,本模型引入以下变量空间:
(1)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成本变量CRA。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成本CRA是指一系列安全风险分析工作的总费用,包括工程详勘、建筑物管线调研、安全风险辨识、安全预评价、RAMS咨询等。
(2)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空间SAR。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反映安全风险分析结果真实、有效、可信的状态属性,用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SAR=(pSARi|Rj)n×n表示,其中pSARi|Rj(0≤pSARi|Rj≤1)由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决定,表示工程实际中安全风险等级为j级的隧道区间,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后得出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的概率。
2.2 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表达
进行成本为CRA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后,决策者便可以在收集获取的安全信息(知识)基础上进行决策,通过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对风险状态空间的概率信息进行修正,得出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的后验概率。
(1)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空间的概率表达
为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空间的概率表达,引入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0≤ε≤1)。这里,决策者所掌握的安全信息(知识)即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时所掌握的安全风险分析成果;而完全信息(知识)条件是一种理想状态,表示决策者在决策时拥有关于风险状态的完全确定性信息(知识)。
由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及其矩阵定义可知,pSARi|Rj是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的函数,即pSARi|Rj=fij(ε)。因此,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矩阵可表示为SAR=[fij(ε)]n×n,其中,0≤fij(ε)≤1;每列之和;当ε=1时,即完全信息(知识)条件下有且。
(2)风险状态空间的后验概率表达
设某段隧道区间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后得出安全风险等级为i,则其实际安全风险等级为j的后验概率PRj|SARi可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得出:,其中PSARi是该段隧道区间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得出安全风险等级为i的全概率,即。
2.3 决策结果
以第m段隧道区间为例,在经过安全风险分析得出该段隧道区间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且采用施工方法k时的安全施工成本期望值为。因此,第m段隧道区间基于安全风险分析进行施工决策的结果应为:
(2)
考虑理想状态下,即完全安全信息(知识)条件下,有且,则第m段隧道区间基于安全风险分析进行施工决策的结果应为:
(3)
3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及其可靠性
3.1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
相比于基于主观经验的决策结果,完全安全信息(知识)条件下的决策收益为EVPA=E[CPerfect Analyse]-E[CNo Analyse]。由于完全安全信息(知识)条件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工程中不可能保证,故EVPA没有实践意义。
相比于基于主观经验的决策结果,基于成本为CRA的安全风险分析所获得的决策收益EVPA=E[CGeneral Analys]-E[CNo Analyse]。因此,成本为CRA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EVGA-CRA。
对于特定地铁工程而言,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概率矩阵P、安全建造成本矩阵C可视为已知条件(常量),因此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安全风险分析成本CRA。一般的,随着安全风险分析成本CRA的提高,基于安全风险分析所获得的决策收益EVGA逐渐增加,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先逐渐增加;到达峰值后逐渐减少。CRA、EVGA、EVRA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的影响因素示意图
(2)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SAR。进行成本为CRA的安全风险分析后,SAR主要通过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影响EVRA,表现为CRA所对应EVRA曲线上某点的垂直偏移量,如图1所示。
3.2 EVRA的可靠性分析
上述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SAR对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影响,可以通过可靠度理论进行以下分析:
(1)EVRA的极限状态方程。设某段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矩阵P、安全建造成本矩阵C已知,进行成本为CRA的安全风险分析后,令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矩阵SAR=[fij(ε)]n×n为随机变量空间,则EVRA极限状态方程为EVGA=CRA, 有:
当EVGA-CRA>0时,EVRA为可靠状态,可靠概率为P(EVRA>0);
当EVGA-CRA
当EVGA-CRA=0时,EVRA处于临界状态。
(2)EVRA的可靠性指标。可靠性指标β是根据随机变量空间SAR的不确定性用来衡量EVRA失效概率的指标。在本文中,随机变量空间定义为X={f11(ε),...,fnn(ε)},且fij(ε)服从正态分布,利用一次二阶矩理论,可靠性指标为:
(4)
其中EX为随机向量X的均值向量,∑-1X表示随机向量X的协方差矩阵∑X的逆矩阵,X∈Ω表示随机向量空间X={f11(ε),...,fnn(ε)}在失效面EVGA
(3)EVRA的可靠概率
根据可靠性指标β的定义,可以求出EVRA的可靠概率为:
(5)
因此,通过可靠度理论分析SAR对EVRA的影响,可以建立安全信息(知识)价值变量ε与EVRA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为正的概率,量化安全风险分析结果对地铁隧道施工决策的影响。
4 算例
某城市地铁工程隧道全长18821.2米,可划分为18个区间。根据地质水文环境、工程周边建筑物、管线环境、区间长度、计划工期、施工管理等因素,对安全风险的后果、人体暴露于风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综合考虑后,该城市地铁工程共设定五种安全风险等级,如表1所示。
表1 某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等级表
安全风险级别 风险的后果 暴露于风险的频繁程度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Ⅴ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连续暴露 完全可能预料
Ⅳ 灾难,数人死亡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相当可能
Ⅲ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每周一次暴露 可能,但不经常
Ⅱ 严重,重伤 每月一次暴露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Ⅰ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每年几次暴露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该城市地铁工程考虑安全风险后进行施工方法征集和编制,拟采用以下五种施工方案(含辅助施工方法),不同安全风险等级下采用不同施工方法时平均每米的安全建造成本矩阵C如表2所示。
表2 某地铁隧道工程平均每米的安全建造成本矩阵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方法 不同安全风险等级下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元)
Ⅰ Ⅱ Ⅲ Ⅳ Ⅴ
明挖法 94500 135000 171000 216000 265500
浅埋暗挖全断面法 123750 105750 159750 220500 270000
盾构法 130500 146250 139500 191250 244140
浅埋暗挖台阶法 139500 135000 162000 188550 236250
浅埋暗挖CRD法 132750 137250 155250 193500 198000
该城市地铁工程的18个隧道区间,根据决策者主观经验,结合本地铁工程实际,得出每一隧道区间所对应的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概率矩阵P,如表3所示。
表3 某地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概率矩阵
序号 区间名称 长度(m) 安全风险等级先验概率
Ⅰ Ⅱ Ⅲ Ⅳ Ⅴ
1 A-B站 294.5 0.51 0.49 0.00 0.00 0.00
2 B站-C站 1275.8 0.15 0.47 0.38 0.00 0.00
3 C站-D站 1222.6 0.15 0.47 0.38 0.00 0.00
4 D站E站 970.8 0.00 0.00 0.47 0.53 0.00
5 E站-F站 1646.6 0.00 0.29 0.64 0.07 0.00
6 F站-G站 694.3 0.15 0.25 0.53 0.07 0.00
7 G站-H站 936.9 0.14 0.25 0.56 0.06 0.00
8 H站-I站 1224.8 0.47 0.43 0.10 0.00 0.00
9 I站-J站 1609.1 0.48 0.45 0.07 0.00 0.00
10 J站-K站 602.4 0.49 0.51 0.00 0.00 0.00
11 K站-L站 967.6 0.51 0.49 0.00 0.00 0.00
12 L站-M站 1153.8 0.50 0.50 0.00 0.00 0.00
13 M站-N站 889.2 0.78 0.22 0.00 0.00 0.00
14 N站-O站 992.8 0.10 0.83 0.07 0.00 0.00
15 O站-P站 1019.6 0.19 0.81 0.00 0.00 0.00
16 P站-Q站 1215.1 0.67 0.33 0.00 0.00 0.00
17 Q站-R站 953.1 0.86 0.14 0.00 0.00 0.00
18 R站-S站 1152.2 0.13 0.32 0.54 0.00 0.00
针对上述5个等级的安全风险,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其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SAR如表4所示。
表4 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
经安全风险分析得出的安全风险等级i 工程实际安全风险等级j
Ⅰ Ⅱ Ⅲ Ⅳ Ⅴ
Ⅰ 0.9 0.1 0 0 0
Ⅱ 0.1 0.9 0.1 0 0
Ⅲ 0 0 0.8 0.1 0
Ⅳ 0 0 0.1 0.8 0.1
Ⅴ 0 0 0 0.1 0.9
利用公式1~3,经过计算可知: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后,该城市地铁隧道工程的安全建造成本为2175796793元,相比于基于主观经验的决策结果所获得的决策收益EVGA为161708401,该城市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为133476601元,节约安全建造成本6.13%。其中隧道区间7的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最高,为11409.06元/米。该城市地铁各隧道区间的不同决策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某城市地铁各隧道区间的不同决策结果比较分析图
下面以N站-O站区间为例,进行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可靠性分析验算,为简化验算模型,设该段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等级概率为P(Ⅰ级风险分布概率为0.4,Ⅱ级风险分布概率为0.6)、安全建造成本为C(浅埋暗挖全断面法针对Ⅰ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126000元,针对Ⅱ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129000元;明挖法针对Ⅰ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75000元,针对Ⅱ级风险平均每米安全建造成本为168000元)。
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令其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SAR随机变量空间为(ε1,ε2),如表5所示。
表5 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变量空间
经安全风险分析得出的安全风险等级i 工程实际安全风险等级j
Ⅰ Ⅱ
Ⅰ ε1 1-ε2
Ⅱ 1-ε1 ε2
利用公式1~3,经过计算可知:N站-O站区间工程进行成本为CRA=1500元/米的安全风险分析后,该段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20400ε1+23400ε2-24900(0≤ε1,2≤1)。因此,安全风险分析的可靠性矩阵SAR对于EVRA的影响如图2所示。
根据可靠性指标定义,EVRA失效面方程为20400ε1+23400ε2
其中ρ为随机变量ε1,ε2的相关系数,利用公式5,可求出该段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EVRA的可靠概率,如图3所示。
图2 安全风险分析可靠性矩阵与效益间的关系
图3 相关变量的可靠性指标与可靠概率
5 结论
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是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的一项重要前提工作,其成果是科学、安全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因此,将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及其成果有机的结合到施工决策过程中,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信息(知识)价值与安全风险分析可靠度概念,构建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并进行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效益的影响因素和可靠性量化分析。算例表明,基于安全风险分析的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决策模型为科学、安全的进行地铁隧道施工提供了决策支持。需要指出的是,在地铁隧道区间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施工安全风险分析所获取的安全信息(知识)价值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兵.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2] 宫志群.地铁盾构区间隧道施工风险分析及评价[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 周诚.地铁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赵恒峰,邱菀华,韩丽敏.不确定性决策中完全信息获得的事前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2:20-24.
[5] 郭卫平,朱山立.不确定性决策分析中的概率问题[J].统计与决策,2004,179(11):9-10.
[6] 边慎.决策理论研究及不确定性决策模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 董明钢.盾构隧道施工安全的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5.
二、保险风险及标准化的概念特征
(一)保险风险的特征
保险是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或风险转移的一种机制。通过保险,将众多的单位和个人结合起来,变个体对付风险为大家共同对付风险,从而提高风险损失的承受能力。保险的经济补偿制度,既是风险的集合过程,又是风险的分散过程。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将众多投保人所面临的分散性风险集合起来,当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又将少数人遭受的风险损失分摊给全体投保人,通过保险的补偿或给付行为分摊损失或保证经营稳定。保险风险的集合和分散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大量风险的集合体。保险在于集合多数人的保费,补偿少数人的损失。大量风险的集合,是基于风险分散的技术要求,也是概率论和大数法则原则在保险经营中得以运用的前提。二是同质风险的集合体。所谓同质风险,指风险单位在种类、品质、性能和价值等方面大体相近,如果风险不同质,那么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就不相同,风险也就无法进行统一集合与分散。此外,不同质风险损失发生的频度、幅度也不同,若对不同质的风险进行集合与分散,极容易导致保险公司财务的不稳定。
(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根据标准化法条文解释,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因此,凡具有多次重复使用和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产品,以及各种定额、规划、要求、方法、概念等,都可作为标准化的对象。标准化的对象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标准化的具体对象,即需要制定标准的具体事物;另一类是标准化的总体对象,即各种具体对象的总和所构成的整体,通过它可以研究各种具体对象的共同属性、本质和普遍规律。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包括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且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简化原理是为了经济有效地满足需要,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剔除其中多余的、低效能的、可替换的环节,精炼并确定出满足全面需要所必要的高效能的环节,保持整体构成精简合理,使之功能效率最高。协调原理是为了使标准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并产生实际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协调好系统内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为建立和保持相互一致,适应或平衡关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最优化原理是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标准化是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障,也是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实施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应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三、保险风险评估标准化的必要性
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对于保险中的风险评估,不同的主体,甚至同一主体如保险公司内部的不同层级和部门,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关注的焦点也存在差异,造成了各相关方之间的不配合,难于开展对风险管理效果的客观评价,也就难于达到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通过将风险评估活动标准化,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一种共同的语言和公式,有了统一的标准,实施风险评估的各相关方就可以使用相同的风险管理过程,有了相同的决策、处理基础,对风险评估活动持有共同的认识,有利于规范保险的风险管理活动。保险所面对的风险具有“大量、同质风险”的特征,风险评估标准化的过程,也就是针对各类大量同质风险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技术进步的新成果以及实践中累计的先进经验,使之相互结合,加以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为了规避风险或减少损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如果以标准的形式来表达,对于保险公司在实施风险评估过程中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风险评估过程的标准化分析
保险风险评估标准化体系的构建,要基于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原理,根据保险风险因素的特征,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过程中的共性的、重复性的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识别出来,使决策者及有关各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各类承保风险,以及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为确定最合适的风险应对方法奠定基础。根据《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GB/T27921-2011),结合保险风险评估的特征,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环节中的标准化重点进行逐一解析,分析各环节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和方法,实现风险评估过程的标准化。
(一)风险识别标准化
风险识别是发现、列举和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也是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风险识别的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保险事故发生的事件或情况,一旦风险得以识别,保险公司应立即对现有的控制措施进行识别。风险识别的范围包括对风险源、风险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后果的识别,识别的方法包括:1)基于证据的方法,例如检查表法以及对历史数据的评审;2)系统性的团队方法,例如专家团队遵循系统化的过程,通过一套结构化的提示或问题来识别风险;3)归纳推理技术,例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等。此外,也可利用各种支持性技术来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技术,其关键是在整个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二)风险分析标准化
在风险分析过程中,重点应当考虑导致保险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的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后果和可能的因素、不同风险及其风险源的相互关系以及风险的其他特性,还要考虑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及其有效性。为确定风险等级,风险分析通常包括对风险的潜在后果范围和发生可能性的估计,该后果可能源于一个时间、情景或状况。在某些情况下,风险可能是一系列事件迭加的结果,或者由一些难以识别待定事件所诱发,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分析系统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和薄弱环节,检查并确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风险分析的方法可以是定性的、半定量的、定量的或以上方法的组合。定性的风险分析可通过重要性等级来确定风险后果、可能性和风险等级,如“高”、“中”、“低”3个重要性程度。半定量法可利用数字评级量表来测度风险的后果和发生的可能性,并运用公式将二者结合起来,确定风险等级。定量分析可估计出风险后果及其发生可能性的实际数值,并产生风险等级的数值。
(三)风险评价标准化
风险评价将包括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风险准则相比较,或者在各种风险分析结果之间进行比较,确定风险的等级。风险评价利用风险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对风险的认识,对外来的行动进行决策,包括:1)某个风险是否需要应对;2)风险的对应优先次序;3)是否应开展某项应对活动;4)应该采取哪些途径。依据风险的可容许程度,将风险划分为如下三个区域:不可接受区域、中间区域和广泛可接受区域。不可接受区域内无论相关活动可带来何种收益,风险等级都是无法承受的,必须不惜代价进行风险应对;中间区域内的风险应考虑实施应对措施的成本与收益,并权衡机遇与潜在后果;广泛可接受区域中的风险等级微不足道,或者风险很小,无需采取任何风险应对措施。
一、风险管理的发端及其基本意涵
风险,从广义的角度讲,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凡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和灾难性后果的地方就存在风险。风险管理与人们天然地渴望降低不确定性的本性相联系。但风险的观念以及风险管理的观念并非始终为人们所理解,Judith Green(1997)从对“事故(accident)”系谱学地分析出发,认为风险观念是人们摆脱了决定主义的命定论并接受了理性的因果分析时才得以产生。Gray等(2001)认为,风险管理扎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但只有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风险管理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也有人认为现代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统计方法在大规模生产中的运用,在二战中随着数学概念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得到发展,直至五十年代,决策科学作为一门确切的学科出现后,风险管理的一般观念才得以出现。不同的人或组织对风险管理可能形成不同的界定,但在任何定义中,风险管理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管理的对象、风险管理的方式和原则。故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勾勒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和发展。
二、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出现建立在概率论在管理科学中的系统运用,起初的风险管理建立在理性计算的基础之上。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大致包括两个视角,即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和经济学视角。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就是力图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在风险暴露和风险后果之间建立联系,形成风险分析的技术模型,其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数据收集、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采取。经济学视角的风险管理与技术视角的风险管理最为接近,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成本—收益原则和预期效用理论。
早期(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对风险采用了一种客观实体主义的定义,即将风险视为可能发生的对人类造成负面伤害的事件。这种定义在保险业和化学工业中最广泛地被采用,风险本身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建立而得到估算的,比如在保险业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应对风险的方法大致包括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
在这一阶段,即风险管理主要以理性的计算为基础阶段,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即作为管理者的个人、企业或者政府(或者说是风险分析和管理的专家);管理的对象,亦即被定义为风险的事物,也是明晰的,对何谓风险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太大的争议;而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也是命令式的。
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模型的简单性和明晰性,尽管这种简单性与明晰性可能获得一种方法论上的活力,能够分析数据、风险描述和价值判断,但其最大的不足之处也正是在于由于其简单性和明晰性而无可避免的狭隘性。
三、对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对这种以单纯的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大量质疑和批评,不同的视角和理论被引入了风险研究之中。下文主要介绍三种主要的理论视角,即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文化研究视角,及其对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心理学视角的风险研究强调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即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评估,风险认知是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认定和策划风险排减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风险感知的引入,风险管理开始从纯粹客观的分析,转向开始关注人们主观对风险的判断,风险管理也开始转向一种来自于底层的视角,对风险的认定也并非仅限于专家的视角。
社会学的视角将风险的定义由实体论层面拓展到了社会定义和社会建构层面,“真实的”风险后果总是包含着社会诠释并与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相联系。Zinn 和Taylor-Gooby(2006)概括了社会科学中五种风险研究的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反思性现代性路径、后现代视角、系统理论视角、批判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将后果的不确定性与管理决策联系起来,强调不同的个人偏好与组织文化价值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理解。反思性现代性理论假设现代性的元理性基础已经失去了其合法化力量,经典的现代性转向了反思性的现代性,包括生活方式的个体化、知识和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个人生活计划不确定性的增长等。系统理论视角将风险视为一种与社会定次级群体紧密相连的基础性社会建构,社会系统不断内在化外在威胁,将外在威胁转化为风险,风险的接受者和承担者之间存在非连续性。批判理论强调发达的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悖论和自反性后果,强调政治权力运用造成不平等的风险分配。后现论家发展了一种最为激进的建构主义观点,何谓风险、何谓收益及其何种程度都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塑造作用,重视社会框架和文化偏见的作用。
风险的文化视角将风险视为由社会中结构性力量所决定的社会建构,诸如健康威胁、不平等、公平性、控制等问题都不是有科学分析可以决定的,而只能是社会中不同行动者信念和理性的再建构。这些建构反映了不同风险领域中各个群体或组织的利益与价值以及这些群体之间共享的意义、文化产品和自然现象。风险政策是所有行动参与者持续斗争的结果,是将各自对风险的理解纳入公共日程之中,并强加给他者。自我利益之间需要做出妥协以实现群体自己的现实,不同群体之间为了建构有意义的现实有必要进行沟通,决定可能的现实建构的范围和界限。
各种研究视角的引入,丰富了人们对风险管理本身的理解,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参与等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有风险管理的狭隘界限。风险管理的主体的单一性和明晰性受到质疑,风险的界定也成为一个建构、商讨甚至斗争的过程,风险管理的方式也开始变得更为复杂。
四、风险治理:风险管理理念的综合演进
对传统的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受到了多重挑战:风险感知挑战了理性风险分析的理想模型,技术性的风险分析也面临挑战,科学专家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合法性也开始受到质疑。1992年英国皇家协会了一份关于公共风险感知和风险管理过程的报告,首肯了风险的可接受性之于科学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图将风险分析的技术科学观念与风险感知的社会和心理分析整合起来。90年代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也要求一种更为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的观念开始出现。
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在90年代中期以后在有关国际关系、比较政治科学、政策研究、环境与技术社会学以及风险研究的文献中大量出现,涉及风险治理的组织和机构也大量出现。从国家层面来看,治理阐述了涉及到政府与非政府行动者的集体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现代社会中的治理被视为政府机构、经济力量和市民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层面,治理意味着一种横向组织结构,包含了政府和非政府行动者,这些行动者在没有更高权威组织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非政府组织扮演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角色。风险治理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为维度,横向上看,风险治理包含了政府及其机构、行业(或企业)、科学和学术团体、市民社会(或非政府组织)等行动者,从纵向看,风险治理包括了地方性风险治理、区域性风险治理、全国性的风险治理、跨国的风险治理以及全球性的风险治理。风险治理成为一个多维度、多元行动者的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要求考虑各种情境性因素,诸如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包含不同风险感知的政治文化。
2001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良好的风险治理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开放性、参与性、责任性、有效性、一致性、均衡性与辅。2005年,基于传统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路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国际风险管理委员以风险治理的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整合了的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整合的框架力图提供一种综合的方式以整合风险认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弥补之前风险治理中的不足。这个框架包含了风险预评估、风险评估、可忍受性与可接受性判断、风险管理以及伴随以上每一个阶段的风险沟通。
五、小结
从摆脱决定主义的命定论观念到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理念的出现,再到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对象的不确定以及原则和方法上的协商和参与的风险治理框架的出现,风险管理理念经历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但另一方面,人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快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危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也恰好体现了这种现代性自身的困境。如何走出这种现代性的困境,走向何种理念和原则的风险管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参考文献:
[1]Green, Judith, Risk and Misfortune(199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ccidents, London: UCL Press
[2]Gray, P. C. R. and Wiedemann, P. M.(2001) 'Risk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tual lessons from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indicator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 3, 201—218
[3]Aven,Terje and Renn, Ortwin(2010). Ri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Concepts, Guidelines and Applications, Heidelberg: Springer
2模型综述
建立一个实用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模型需经过三个层次逐级放大:(1)概念模型,(2)过渡模型,(3)实用模型,各层次的具体关系如所示,下文将对层次结构作进一步阐述。
3模型的层次结构
3.1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1]的结构如所示,风险分析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灾害模型、价值模型和抗灾性能模型。
3.1.1建立灾害模型
灾害模型描述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以及危害程度,并包括一些与灾害有关的信息。灾害模型主要反映自然灾害系统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成灾规律、承灾体以及灾情的特征,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形式、天气特点、致害的主要气象指标、灾害的表现;(2)农业气象灾害的分级说明以及各级灾害的指标;(3)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灾情资料统计出的各级灾害发生的概率;(4)灾害强度和受灾程度的定量关系。
3.1.2建立价值模型
价值模型必须反映出不同等级农业气象灾害下的最终产值。为计算风险度的大小,还应研究灾前、灾中以及灾后作物价值的变化规律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价值。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价值模型要体现如下特点:首先,农作物的价值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农业生产过程始于一定的基础投入价值之上,在干物质积累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价值,最终形成产出价值,但是由于作物在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累积对最终产值的贡献不同,所以作物价值的变化与干物质累积并不同步。其次,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是以投入价值和最终产值作为风险分析的基础,而干物质的积累到最终产值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转化途径,对以籽粒或果实为收获部分的农作物而言,这个转化途径就是作物能顺利地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从中可看出,进行风险分析时,仅研究干物质的积累尚不够,还必须研究最终产值的形成过程。再次,由于作物是活的有机体,对灾害有一定的适应和防御等调节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后期生长来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所以当灾害发生后,作物价值的变化与受灾程度和抗灾能力紧密相关,而且灾后价值的变化又受作物恢复能力的影响。
3.1.3建立抗灾性能模型
抗灾性能模型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作物种植环境以及作物本身特征来确定作物的抗灾性能指数。影响作物抗灾性能的因素很多,与作物有关的因素有品种、发育期、作物长势等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有地形、地势、海拔高度、土壤状况等等。理想的抗灾性能模型应能较好地回答如下问题:(1)抗灾性能与哪些因子有关;(2)抗灾性能与这些相关因子的定量关系如何;(3)如何综合这些相关因子对抗灾性能的影响。
3.2过渡模型
3.2.1对农业生态地区法[2]的几点改进
过渡模型的结构如所示,为适应农业气象灾害价值模型的特点,将农业生态地区法作了如下改进:(1)假设作物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的干物质分别为Mn和Mr,而籽粒或果实的干物质(Mf)来源于Mn和Mr的一部分,可表示为:Mf=Mn•Tnf+Mr•d(1)式中,Tnf表示营养生长期总干物质输送到籽粒或果实中的比例;d表示生殖生长期总干物质被籽粒或果实利用的比例。(2)在实际做风险分析时要求以天为步长考察作物干物质的变化,这是由灾害发生的随机性和作物内在的调解机制决定的。(3)农业生态地区法得到的产量是一种对气候适应,无限制条件下种植的高产品种的潜在产量,所以有必要考虑除气象条件以外其他因素对产量的胁迫作用,为此引入了实际最大产量(Ypc)的概念,它是指在当前平均生产水平下,由气候条件决定的单位面积植物经济学产量,其计算可依据当地实际产量资料,其值等于代表当前平均生产及管理水平的趋势产量和最大气象产量之和,这里最大气象产量和当地最适气象条件对应。在缺乏实际产量资料时,可由环境相似地区的实际最大产量订正求得。(4)引入了表征除气象条件外其它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胁迫作用的系数K,K=1-Ypc•(1-W)Ymp(2)其中:Ymp为由农业生态地区法求得的潜在产量;W为籽粒或果实的水分含量,K值越大,表明除气象条件以外的其它环境条件的胁迫作用越大;反之亦然。(5)为反映果实干物质和最终产值之间的联系,在大面积生产上,暂不考虑产后风险,假定都能及时采收上市、保证品质的条件下,可以认为最终产值主要取决于干物质产量,因此引入从果实干物质到最终产值的转换系数T,其计算式如下:T=YpcPMf(1-K)(3)其中:T表示在最适气候条件及当前生产状况下,每公斤果实干物质在当前市场状况下能获得的最终产值,单位为元/kg;P为当前平均价格。T随当前市场价格的变化,可反映市场条件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影响。
3.2.2实际最终产值的计算
为计算风险度必须求得实际最终产值,而实际最终产值又与果实的干物重密切相关,文中以Mfp表示实际果实干物重,可按下式计算:Mfp=(Mnp•Tnfp+Mrp•dp)•Fp(4)其中:Mnp为实际状态下营养生长阶段积累的干物质;Mrp为实际状态下生殖生长阶段积累的干物质;Tnfp,dp分别为实际状态下营养及生殖生长期干物质的利用比例;Fp为实际状态下受开花受粉状态影响的果实转化系数。前文已有介绍,籽粒和果实的形成需要有良好的干物质转化途径,这种转化途径的好坏主要受花芽分化期以及开花受粉期气象条件的制约,Fp正反映了该时段气象条件的优劣程度。各变量的计算式如下:Mnp=∑mi=1Md(5)Md=M•(1-K)•f1(d)•R(6)Mrp=∑ni=1M′d(7)M′d=M•(1-K)•f2(d)•R(8)Tnfp=TnfE1(9)dp=d•E2(10)Fp=F•f3(d)(11)其中:Md和M′d为实际状态下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每天干物质积累;M为最适气象条件下每天的干物质生产量;R为在抗灾性能模型中确定的抗灾性能指数;f1(d),f2(d),f3(d),E1,E2分别描述灾害对营养生长期每天干物质、生殖生长期每天干物质、开花受粉情况、Tnf和d的影响;d为当天的受灾程度;d为花芽分化期或开花受粉期的平均受灾程度;F为理想状态下的转化系数,其值恒为1。受灾程度是对作物受灾等级的定量描述,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在取值范围内,随着受灾等级增加,受灾程度逐渐增大。E1和E2的确定可根据营养生长期及生殖生长期的平均受灾程度。
3.3实用模型
针对具体的灾害类型,根据各种灾害的实际资料,可确定上述5个灾害影响函数的具体形式,代入相应计算式中即得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实用模型。
4以华南荔枝生产为例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4.1资料来源华南荔枝生产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依据广西玉林地区农业气象实验站多年调研和实验研究的成果,同时参考了有关文献[3,4]。气象资料取自广东珠江三角洲代表台站,包括从化(1959-1993)、高要(1955-1993)、广州(1951-1993)、惠阳(1953-1993)、台山(1954-1993)、珠海(1962-1993)、深圳(1953-1993),同时以广西玉林(1954-1993)和陆川(1962-1993)作为对比。选取了与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有关的气象要素,包括从11月至次年5月逐日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荔枝价格假定为15元/kg,并以15万元/hm2作为目标产值。
4.2荔枝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影响函数
华南荔枝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1)越冬期冻害、(2)花芽分化期暖害和(3)开花期低温阴雨天气。越冬期冻害指标如下:当极端最低气温≤0℃时,幼苗开始受冻,下降到-2.0—-3.0℃时,成龄树中等受害,当出现-4.0℃的低温时,冻害严重[5]。荔枝的花芽分化需要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如果花芽分化期气温持续偏高,则难以形成果枝[6],构成“暖害”。荔枝暖害有两种指标形式:一是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在4.0—5.0℃时,为轻暖害;5.1—7.0℃时为中度暖害;≥7.1℃时为严重暖害。二是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3.0至14.0℃时为轻暖害,14.1至15.0℃时为中度暖害,≥15.1℃时为重度暖害。荔枝开花期的气象条件以低温阴雨日数表示:一般以日平均气温≤17.0℃或极端最低气温≤12.0℃,且雨量≥0.1mm或日照≤1.0h为低温阴雨天气,若盛花期连续低温阴雨天气≤2d为小害,3—4d为中害,≥5d为重害[7]。根据以上分析,华南荔枝生产的风险体系如所示。荔枝冻害可发生在营养生长期或生殖生长期,并能影响Tnfp和d,而暖害和低温阴雨均表现为对转化途径的影响,考虑到低结实率下籽粒重(或单果重)的补偿效应,其函数选用幂函数形式。具体函数如所示。
4.3计算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