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3 17:05: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篇1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市场监管执法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处在各种社会经济主体矛盾的交汇点上,如何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动解决好监管主体与监管对象之间的和谐关系,处理好监管对象内部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当前各级工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和消费者协会处理消费者申诉和投诉每年都在1000起以上,对化解消费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打击走私贩私、查处假冒伪劣、取缔传销、反不正当竞争、打击商标侵权、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保护群众利益,维护经济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我们开展的查无照、反垄断、打假劣、查广告、打欺诈、反侵权以及“红盾护农”、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多项执法行动,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促进市场主体的和谐竞争与发展。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内在运行规律,重点要健全和完善四个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市场巡查制。要以工商所巡查为重点,对辖区实行全方位、流动式、不间断的监督检查,现场接受投诉,现场处理纠纷,现场查处违法,推进监管职能到位。二是完善违法警示制。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违法行为要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发动全社会的力机制。要搞好系统内办案协作,全系统联动,形成执法全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有关部门及时互通案件信息,主动请求办案配合,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完善“12315”维权工作机制。首先要找准、抓住消费者利益纠纷的主要矛盾,积极利用现代科技,重点监控、提前介入、及早防范。对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屡查难禁的问题,要重点抓商品来源,突出抓经营者,集中抓投诉解决,切实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其次,要积极引导群众众多掌握消费知识,多了解投诉方法,多学习相关法律;引导经营者改进经营方式,改善通讯、交通等设施条件,提高受理人员素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集投诉举报、执法调度、工作监督为一体,对省、市、县、所投诉工作实施信息化指挥。

大力加强企业信用建设,营造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评价机制,强化对企业准入行为、经营行为、退出行为的全程监管。二是要加强企业的信用教育,推行信用承诺制,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百城万店无假货”、“消费者满意放心街区”等活动。三是抓好企业的信用状况调查,摸清企业商标注册和使用、广告经营及策略实施、企业信用等基本情况,适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及时纠正违规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使其诚信经营,健康发展。四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建立工商企业网络咨询平台,实现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和管理系统的建立,形成完整的社会服务和监管机制。

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一是要关注品牌,为企业走品牌之路扩大产品市场创造优质服务环境。建立品牌培育机制,主动联系,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开展商标注册,培育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全面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帮助企业推出头产品,拓展市场,扩大企业的影响,不断提升企业的社会信用度。通过企业的繁荣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要关注“三农”,为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宽松条件。城乡有效期距是最大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工商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提供个体和企业注册优先服务。发挥各项职能作用,大力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净化农资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产生活保驾护航。三是要关注弱势群体,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造优惠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工作中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职能到位。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者。一是坚持民主执政的理念,营造公开高效的办事环境,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商部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基层建设,营造公正廉洁的执法环境。要切实加强工商所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和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干部,服务群众,凝聚力量。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工商所的装备建设、执法能力建设、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使工商所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对市场实施有效的控制,维护市场秩序和稳定,促进辖区不同市场主体、不同利益主体和谐相处。(作者系吕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

篇2

财政职能是乡镇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乡镇政府拥有对乡镇财政的管理权,另一方面乡镇财政也是乡镇政府的重要财力基础,它保障乡镇政府可以正常履行职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财政政策的不断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政策的根本性改变,使得乡镇的财政管理工作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一、 乡镇财政工作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农村各项税费改革政策相继出台,财政收入中用于发展“三农”的资金规模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一政策下,农村的公共服务的建设内容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乡镇的财政工作范围也开始逐渐扩大,工作量越来越多。但目前乡镇的财政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例如资金的支出管理工作不到位,服务滞后,工作效率低下以及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办法等。因此为了更有效的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乡镇财政管理工作需要进行积极的转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得财政职能切实得到发挥,从而推进乡镇的建设。

二、 乡镇财政在履行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组织收入职能

第一、乡镇财政与税收机构分设,致使乡镇财政在对税收的组织协调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乡镇地税系统按经济区设置,实行垂直的管理和领导方法,一般几个乡镇设置一个地税所,而财政部门则是在一个乡镇设置一个。第二,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各乡镇普遍存在税收征收秩序混乱的问题,财政收入征收的成本偏高等问题。第三,社会抚养费在乡镇的非税收收入中占据较大的比例,而要对社会抚养费足额征收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村级组织,为此还需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鼓励和调动村级组织的征收积极性。

(二)预算职能问题分析

在现阶段,财政预算的管理范围还没有覆盖所有的收支项目,另一方面,乡镇财政对预算的执行和管理工作约束不够严格,致使财政预算的管理职能发生严重的削弱。例如计划生育收入就是游离于财政预算以外的资金之一,计划生育收入一般由村集体或乡镇的有关部门管理。这种分散的财务管理方式,致使资金的效益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还造成财政资源的配置能力发生严重下降。

(三)乡镇财政的财力保障度较低

目前乡镇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作为乡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的税收收入又因为税源基础的薄弱,致使乡镇财政的财力保障度较低。另一方面,乡镇财政的监督管理职能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村级经费的管理工作很不到位,缺乏对村级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范围越来越广,保障的标准也有所提高,乡镇财政在对这一部分资金进行审核时,很难做到有效的监督。

三、 发挥乡镇财政职能的有效措施

(一)正确定位乡镇财政的职能

随着社会形式的改变,乡镇财政工作也要积极转变思想和工作方针,正确定位乡镇财政的职能。目前社会各方面对乡镇的财政职能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思想认识上还没有达到统一,对乡镇的财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先从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上进行改进,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通过对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分析,来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正确定位乡镇的财政职能。

(二)明确乡镇财政的工作任务,正确发挥财政职能

随着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以及农村税费政策的不断改革,乡镇财政的工作任务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但乡镇财政的工作量并没有随着农业税的取消而减少,相反财政职能在各项惠民政策出台后还有所增加。因此,乡镇政府不仅要积极地转变传统工作的重点,还要尽快把握各项新任务工作的要点和特点,及时调整工作方针,明确乡镇财政的工作任务。

(三)加强农村财物监管,完善乡镇的财政职能

乡镇财政的职能一方面要妥善的管理好上级政府安排的各项惠民补贴资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财政资金的正确配置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为了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监管,乡镇财政为更加稳定地发挥其职能,要在原有的村财乡管基础上,继续推行农村的资金管理工作,努力将包括村级经费在内的资金集中到乡镇的财政管理工作中。

(四)提高乡镇财政管理队伍的建设

加强乡镇财政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发挥财政职能的基础。在乡财县管的改革工作中,将乡镇财政管理人员直接划分到县财政局的管辖范围内,乡财县管办公室直接监督和管理乡镇财政业务,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镇财政人员的稳定,并对乡镇财政进行有效的监管。但另一方面,乡镇财政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尽相同,例如学历层次、专业技能,因此工作成效和管理的力度上由于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差异存在巨大的差距。加强对财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

四、结束语

财政职能作为乡镇职能的重要一部分,关系到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积极改进乡镇的财政管理工作,有效的发挥财政职能,推进乡镇建设。

参考文献:

[1]徐诗举.主体功能区建设背景下的财政职能[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10-11

篇3

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

(一)人口基数大,超生现象普遍、工作难度大。由于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处于生育年龄的育龄男女青年相对较多,加上中国传统的多子多福、门头风等落后观念的影响深刻,长期以来我国超生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超生现象几乎占育龄青年的89.76%(此处数据参照2次人口普查中山东、江苏、贵州三省育龄青年家庭人口数据得来。)特别是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刚颁布实施的前几年,超生现象在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不被认为是违法现象,适龄育龄青年家庭超生被认为是正常现象,不超生却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带有普遍性大面积的超生现象给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工作难度特别大。

(二)受“人多力量大”等历史遗留因素制约,超生普遍。一直以来很多历史遗留的诸如“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和“父子当年”等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的生育观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长时间以来的随意生育和超生观念遗留下来的影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现有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多力量大”的观点得到不断重复验证,超生现象比较普遍。

(三)法制建设滞后,计生工作无法可依,形式暴风骤雨。我国的法制建设一直比较滞后,特别是与计划生育工作相关的法律起步比较晚、法律规定不全面,计划生育工作始终无法可依。各地计划生育工作很大程度上仅仅依靠各种地方性条例约束管理,在工作上存在,工作方式主要依靠政策和地方条例调整,基本上形成以行政制约、“人治”管理为主的运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多,提供服务少;要求群众尽义务多,享受权益少;政府行使权力多,承担责任少。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甚至出现违法犯罪式的执法,人权遭到践踏,暴风骤雨式的工作方式给人民群众带来很大伤害。

(四)政策连续性较差,省际差别较大。自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以来,由于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政策连续性较差,很多地方的计划生育工作时断时续、时松时紧,人民执行计划生育相关规定时忽冷忽热,无所适从。同样生后在同一个国度,同样在党的领导下,不同省份的计划生育管理差距非常大,有的省份管理严格,处罚苛刻,有的省份只要交上一定数量的“超生费”,想生多少生多少,随便生,差距之大难以置信。

(五)经济与超生现象成反比。经过长期实地调研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超生现象成反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超生现象越少,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超生现象越严重。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抚养成本和压力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孩子抚养成本高,生存压力大,相反经济欠发达地区孩子抚养成本低,生存压力小,超生代价低。

二、造成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现状的原因

(一)我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生产力水平较发达国家落后,长期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致使人力始终是农村劳动中最重要的因素,男女在农业生产中的性别差异造成想超生男孩的人数普遍上升。

(二)我国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社会保证体系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刚刚建立,很不完善,“养儿防老”的思想普遍存在,农民后顾之忧得不到彻底解决,超生现象无法遏制。

(三)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基层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法律、制度建设落后;基层计划生育工作压力过大。都是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

三、规范执法、力促和谐

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计生工作的现实选择,不能彻底解决计划生育工作现状,就谈不上和谐社会建设。现就规范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科技教育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力促提升我国特别是农业生产力,彻底改变靠人力、畜力生产和小机械化生产的劳动模式,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低效的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高效化。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让所有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让鳏寡孤独都解除后顾之忧。

(三)建立完善法律体系。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计划生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按照法定程序办理,让执法者明白、违法者清楚。

(四)提高工作队伍素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实施计划生育依法管理,必须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工作队伍。从新毕业的学生中择优公开招聘部分人员充实到计划生育工作队伍中,改善计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在队伍建设上,首先要抓好计生队伍的整顿,要在计生系统中推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办法,通过严格考试考核,把一些素质差的人员清除出计划生育队伍。建立健全执法程序管理制度,坚持依法办事、公平合理的执法原则是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关键所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执法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现象实行责任追究,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婚育新风宣传教育。坚持文化宣传,创造婚育环境。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是先导。通过深入、广泛、扎实、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以文化之。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入人心,促使群众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改善和增强。

(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掘基层卫生资源,利用各类技能培训,立足基层实际,为育龄群众提供切实所需的政策法规、科普知识及各种致富技能培训服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

(七)实现两个力求。第一是力求与新农村建设、合同化管理相结合,积极推动人口与计生工作重心下调。第二是力求与推行政务公开、便民服务及严格依法监督相结合,提高依法管理人口与计生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二、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把加快推进马海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争取项目、推进“企业帮扶”为抓手,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继续抓好草场灌溉、人畜饮水、草场改良等基础设施项目,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规模开发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高效农牧业,整体提升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紧紧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使广大农牧民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进一步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增强农牧民外出务工能力,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探索完善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基本生活、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保障措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力争使城乡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在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上求突破。按照“十二五”期间“一年一变样、三年上台阶、五年再造一个新”的目标,在拉开城镇骨架的基础上,加大对沿街建筑物的立面改造和综合整治力度,分步推进旧城街景改造工程,全力实施好污水处理厂,城镇绿化、锡铁山镇一期供水、道路改造等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着力塑造城镇的特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温泉游泳馆、客运站等项目立项并开工建设。继续加大城镇综合执法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违章建筑活动,强化公共资源的管控和维护,彻底根治脏、乱、差等“顽疾”,实现创建省级卫生城镇的目标。

四、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上求突破。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民生效应,探索尝试学前免费教育,启动农村中小学营养工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搞好村社卫生服务中心网点布局,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确保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更便利的医疗服务。继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综合文化站(室)以及村级体育设施建设等项目,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同时深入挖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柴达木精神发祥地等文化底蕴,加强文艺人才培养,努力创作文艺精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篇5

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231-02

一、当前中国民生制度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民生问题的提出

“民生”作为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民生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社会中,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里,所反映的民生需求也是不同的。但它总的趋势是作为人的追求一定是持续向上、持续向好的。虽然很难准确界定它的内涵,但是“民生”大致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核心内容:(1)生计来源。即最基本的谋生条件,其中,就农村居民而言,主要指“土地”问题;就城镇居民而言,主要指“就业”问题。(2)生活质量。即通常所讲的衣食住行这类日常生活消费层面的话题。(3)生存状态。即社会提供给民众的生存条件,主要指社会保障问题。(4)生命安全。即生命保障层面的话题,主要包括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5)民生心态。即围绕民生问题,民众的种种心理状态和各类意见、呼声、要求[1]。因此民生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正当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都应该越来越受到尊重。

(二)民生的问题化

第一,民生问题是社会层面的问题。它与一个国家对社会建设的重视和发展程度息息相关。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但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这就是孔子所描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状态;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第二,民生问题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民生问题的直接根源就是经济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可以说,古今中外均是如此,毫无例外。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就常常在选战中扮演主要角色,它是选民最关心的问题。而在因打赢经济牌而上台的几位总统任职期间,美国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里根和克林顿。美国一位政治学家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以往大选的结果,发现美国老百姓的个人实际收入增长率能够很好地预测总统大选中执政党候选人的得票率。这个道理显而易见,老百姓觉着收入增加不少,自然会选执政党;觉得收入无增长甚至减少了,必然有更换政党的要求。

第三,民生问题是政治层面的问题。民生问题背后的深层次根源是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它后面直接关联的,是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关,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充足的公共品。也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过于重积累轻消费,重建设轻分享。因为这种制度安排的后面,直接反映着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治国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些都是其政治意志的直接体现。

第四,民生问题是法律层面的问题。民生问题是如何走入法律视界?表面上看,现实中产生的许多民生问题似乎是公共品供给不足所致,实则是因为民权缺乏保障,容易受到各种公权力或私权力的侵犯。当一个社会的私权较弱,那么公权就会强大,强大的背后就同时意味着容易异化和扭曲。其结果就容易造成对私权的侵犯。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将会恶性循环。比如,在企业改制、城市拆迁改造、农村征地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工人失业、农民失地、居民房屋被强制拆迁、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等民生问题,其实质和要害就是民众的财产权利受到公权力或私权力的侵害。

二、导致民生问题化的制度解析

(一)制度之穷

一是制度不公。二是制度缺失。导致民生资源缺失、遭遇垄断或分配不公的种种情形时有发生。 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调查显示,根据城乡居民的看法,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蓝皮书主编李培林教授认为,“中国实际收入差距扩大到18倍”,并且这种差距在向纵深发展。又如:2007“环保民生指数”于2008年1月7日在北京第三次。调查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指标均不及格,无疑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敲响了一记警钟。尽管环境问题一旦爆发,对同一社会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但应该看到,这种影响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换言之,环境风险的分配既不是人均的也不是与污染者的贡献直接相关的,而是与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及其流动的无序相关。一般来说,污染者并不直接承受污染,某些社会底层的群体如农民和农民工倒往往成为环境污染的无辜承受者,这种受害严重的甚至到了剥夺生命权的地步。

(二)民权之弱

自古以来,民生需要民权来保障。没有民权的民生是不确定、不真实、随时都有可能被剥夺的。因此,民众要谋求高质量的民生,首先要争取到人人平等的民权。在实践中容易导致民权主体的虚置和民权要求的不能落实,具体说来,有“三弱”。一是弱于从消极权利的意义上对民权作必要的界定和规设,把着重点放在积极主动地夺天下、做主人,伸张人民。二是弱于从普通个人的角度来主张和论证民权,往往把民权的主体仅仅理解为作为集体或群体的民众,而忽视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三是弱于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安排。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和古代民权观念一样,近代中国的民权问题之最弱处,不在以人为本的价值法则,也不在人民的政治法则,而在关于制度理性的程序法则[2]。在实践中最容易受到侵犯的三项权利是:

第一,生命健康权。它是公民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生命权是指公民生命不被非法剥夺的权利。健康权是指公民的身体健康不受非法侵害的权利。生命和健康是公民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如果生命健康权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的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

第二,生存消费权。生存消费包括保障基本营养、基本住房、基本教育和基本保健。这“四个基本”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基本内容,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平等享有的。从生存的角度来观察,消费的不平等最具有直接的威胁性。

第三,社会保障权。社会保障权又称福利权,即公民要求国家通过立法来承担和增进全体国民的基本生活水准的权利。具体而言,即政府和社会应保障个人和家庭在遭受工伤、职业病、失业、疾病和老年时期维持一定的固定收入并获得其他各种补偿的权利。

三、改善民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

(一)完善宏观制度设计体系

第一,社会保障体制是稳定社会的“底线”。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生存权的实现和价值尊严的享有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将影响和牵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诸如贫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对抗、劳动关系失衡引起的利益冲突乃至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将进一步恶化。

第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首先需要地方政府转变执政理念,由“追求效率”、“政绩至上”向“追求公平”、“民生至上”转型;需要改变现行的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尤其应将民生考核指标列入、甚至替代单一的GDP考核指标。民众基本权利与民生利益的守护者。

第三,社会发展追求的公平公正原则。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社会氛围在改变,公平、正义、共享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四,大力发展民生经济,重构公共财政体制。道理很简单,虽然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有足够的财力,但在蛋糕做大的前提下,每个人要想均等地享受蛋糕,就决定于分配蛋糕的规则。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的同时,需要在分配机制上下工夫,建立公共财政,从制度上保障国家的财力用于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

(二)积极保障各项民生权利的落实

第一,大力加强和完善社会领域的立法。立法偏重于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向社会领域“倾斜”的调整有其大背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

第二,让法律的公平正义更多地体现在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上。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维护公平正义应有功能的缺失,成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对弱势群体给予公平的对待,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要给予例外对待和特别保护,要最大限度地缩小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差距。

第三,用法律建立完善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敢于让老百姓说话,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权利。这种权利是要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一定的表达形式来维护的。特别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

第四,执法中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执法中弱势群体更多的是被执法的对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律执行的原则,但是对于弱势群体而言,他们需要法律的温情来滋润和关爱。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给予弱势群体法律温情的典范,招商引资中创新的首次不罚也应该扩大范围,将弱势群体纳入其中,这也必将彰显法律的关爱之情。

所以,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由立法手段确认各种民生指标,构建惠及全体国民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公共服务和产品的问责制,改善人大的预算监督机制,激活民间社会对公共财政的话语权,进而推动各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督促国家肩负起对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等等,这将进一步推动民生―法治国家的建设。

篇6

第一,导向作用。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卓有成效、形式多样的活动对职工进行价值取向、与企业目标远景结合起来的教育,引导职工接受本企业文化理念,产生归宿感,成为一种动力,创造出和谐环境,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职工“以企业为家”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帮助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第二,凝聚作用。工会组织可以发挥工会组织分会、工会组织小组等基层组织的优势,通过了解员工的感知、动机、期望等微妙的文化心理,与职工沟通思想和情感,使职工围绕企业的共同目标,凝结成极大的群体合力,产生奋发向上的集体意识,焕发职工的能动精神,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让职工群众在这个大家庭里产生自豪感和归宿感。日本丰田公司就十分重视凝聚作用,调动与发掘员工间创造热情,从生产管理中提合理化建议中的工件生产合格流程制、手套回收再用制到小小的车床刀具改进等,都是由普通员工提出并受公司管理层重视在公司推广应用的

第三,教育作用。工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首先,工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通过读书小组、知识培训等形式,组织职工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同时,引导企业和职工大力培育、努力实践企业精神,提升职工素质觉悟等。当前,许多企业的工会组织努力培养造就各门类的职工艺术家,繁荣文化创作,塑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愉悦、教化、陶冶、凝聚、塑型、约束、辐射的独特功能。

第四,阵地作用。工会组织要尽力满足职工文化需求,引导职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妥善用好工会组织经费,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的投入,努力搞好培训基地、文化活动场所、宣传教育阵地、生活设施的建设,为职工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

二、工会组织有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要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工会组织履行职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工会组织工作与企业经济建设中心有机地融为一体,坚持学习与实践的统一。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工会组织的作用和价值。二要认真学习提高素质,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开拓、创新、求实、进取,为更有效地履行工会组织职能、做好工会组织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好基础,使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保持生机活力。三要探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途径。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为职工群众和企业建设多办实事、积极献策,把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发展建设上来,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二,履职尽责,依法维权。只有职工群众权益得到维护,职工群众才能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成为企业建设的主要力量和生力军。因此,工会组织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坚持以履行职责、依法维权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会组织工作,把职工和企业两者的发展需要包容在自身职责内。要始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摆正企业与职工的位置,发挥好沟通桥梁作用,把依法维权作为工会组织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动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竭尽全力,服务职工。服务职工是工会组织的主要职责,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深入职工队伍,了解职工情况,创新服务途径,把服务职工当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和追求。同时,在具体实践中,要把突出实效作为工作出发点,不搞形式主义,以实实在在的实践作为加强工会组织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努力发挥工会组织维权的优势,畅通维权渠道,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同解决问题。比如:很多企业工会建立员工“关爱中心”,通过设立热线电话,安排专人接待和处理员工诉求,畅通员工诉求通道。

第四,健全制度,夯实根基。工会组织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工会组织建设成果和经验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赋予企业工会组织新的使命。通过实施ISO9001认证,不断做好工会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检查工作,通过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定期内审,收听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意见表、查看记录本等方式,对工会的工作运行情况有效掌控,做好跟踪检查督导工作,重点查看不符合项改正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篇7

西山农牧场各级妇女组织成立后,农场妇联带领基层妇代(委)会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结合农场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积极履行妇联组织的教育、代表、参与、服务等社会功能,对促进农场妇女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农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加快推进团场“三化”建设中,农场妇联组织应当顺应形势、抓住机遇,正确给妇联组织定位,真正发挥妇联的群众组织角色;组织性质定位上要突出群团组织的社会性和服务性;工作方式上要聚焦适应妇联组织的社会功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实现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有效接轨。

1.完善工作机制。妇联组织的工作定位是“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建议上级妇联做好积极协调,给团场妇联定编制、配人员;基层单位妇联组织以连队整合后社区妇联组织建设为主体,在今后“三化”建设中,城镇化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职工集中在小城镇居住,社区的妇联组织作用凸显。师、团两级建立妇联组织开展活动专项经费,以组织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保障资金有力来保证妇联组织作用的发挥。

2.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妇联组织和妇联干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工作能力。在推进“三化”建设中,越来越体现出妇联组织的社会性和服务性。一是要求团场妇联组织要创新服务理念,强化为妇女服务的意识,树立“工作服务化、服务职责化”的理念;二要按照现代社会的管理要求,努力把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提高市场化、项目化、社会化的运作能力。

3.拓展服务内容。突出妇女主体地位,做强妇女受益、社会认可、成效显著的服务品牌。针对基层妇联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成效不明显的现状,妇联首先应该强化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突出妇女主体。妇联章程明确规定:妇联的基本职能是“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因此,妇联工作主体对象就是妇女群众,这个主体不能被儿童工作或其他中心工作冲淡。二是精心设计和创新发展妇女工作品牌。团场妇联要创有1—2个自己的品牌。西山农牧场妇联自成立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以来,通过开展活动,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职工的欢迎。今后我们要注重此项特色工作的深度开发,注重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拓展服务内容,延伸开展巾帼志愿者健身队等活动,扩大其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二、在“三化”建设中加强妇联的组织建设

7年来,农场妇联切实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工作,连队、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妇女组织逐渐建立健全,一个广泛联系农场各界妇女的组织体系基本具备。但是面对“三化”建设中社会组织构架的深刻变化,妇联的组织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妇联组织网络边缘化。妇联传统的组织优势受到挑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两新”组织妇女工作尚有很多“空白”。二是基层妇联干部队伍不稳定。农场相当一部分连队妇(代会)联干部都是基层一线女职工兼任,文化素质、工作能力等都不是很高,加之待遇较低,出现了妇女组织职能弱化现象,造成妇女群众对组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今后“三化”建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建设。

1.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的广覆盖。一是争取党委的支持,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完善的妇女组织网络。二是大力推行妇联的执委工作制和代表联系制,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联系、宣传、服务妇女中的作用。三是建立妇女工作和家庭志愿者队伍,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式承办有关妇女工作的实事项目,按照“党政支持、妇联指导、社工承办、社会参与”模式,通过社会化、市场化、项目化运作方式,为妇女、家庭提供多种需求服务。

2.加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妇联组织和妇女干部服务妇女发展的能力。积极争取农场党委制定出台一个保障基层妇联干部待遇落实的文件,提高基层妇女干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优化农场基层妇女干部队伍建设,将近两年分配到基层连队、社区的女大学生进行培养,成熟后担任基层妇联干部。到2003年全面落实基层妇联干部进基层领导班子,切实解决好基层妇联干部的后顾之忧。

篇8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海隆集团的专业研发机构—上海海隆石油管材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定位,是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李鹤林院士担任中石油管材研究所所长多年,对国内外石油管材领域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不仅参与和组织海隆集团的科研项目,还对海隆研究所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在海隆研究所贯彻企业宗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建议下,海隆研究所成立了具有行业特色的研发和服务部门:油井管腐蚀实验室和失效分析实验室。培养失效分析专业人才,通过对客户的技术服务、科研合作,巩固和加深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研究所遵循李院士的指导,购置了扫描电镜、能谱仪、拉扭组合试验机、显微硬度计等设备,聘请了失效分析专家吕拴录,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为研究所培养出余世杰、龚丹梅、赵金凤等失效分析专业技术人才。两个实验室的成立,为海隆集团的售后服务以及新产品研发检验、市场开拓,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提供失效分析服务的基础上,海隆集团与中海油某油田建立起了长期的科研业务合作关系,并促进了海隆集团钻杆产品在中海油所属油田的销售量,直接促进解决了海隆集团7000万元应收账款的回收,为企业的经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高海隆研究所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把海隆研究所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专业研究机构,李鹤林院士提出了建设上海石油管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目标,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利用3~5年的时间,把海隆研究所建设成国家级的石油管研发中心。在李院士的指导下,以海隆集团为主要建设单位的上海海隆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通过上海市批准立项,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

突破技术难题

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指导下,海隆集团近几年研发成功并进行转化的新产品有HLAS系列低温钻具、V150高强度钻杆、无磁钻铤等。

1.HLAS系列低温钻杆的研发

近几年来,俄罗斯等国已开始在北极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低温钻具是针对高纬度地区石油钻采作业的专用钻具。为了开发针对俄罗斯市场的低温钻井机械,中石化成立低温钻井机械课题组,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进行科研攻关。李鹤林院士积极帮助海隆集团介入课题研究,并依据企业实际承担了课题中低温钻具的研发内容。此后,李院士主持制定了低温钻具的研发计划、技术路线,并首次提出了-60℃储藏、-40℃使用的质量标准。在李院士的指导下,低温钻具开发工作很快取得了成功,并迅速进行了成果转化。2009年,国内首批低温钻杆在海隆集团下线并销往俄罗斯,为企业创汇230万美元。

2.V150高强度钻杆的开发

塔里木油田是我国的主要产油区,也是采用钻井新技术最多的油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产8000米钻机的研制成功和使用,塔里木油田深井、超深井钻采比例大幅上升,标准钻杆中最高强度等级的S135钻杆已不能满足超深井钻采的技术要求。李鹤林院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信息后,迅速调整研发力量,成立了V150高强度钻杆研制小组。经调研,国内尚无V150高强度钻杆实际下井应用的案例。时间就是效益,为此,李鹤林院士亲自出马,从特殊高强钢冶炼、无缝管轧制,到质量评价方案、技术标准制定,他迅速与天津某大型公司、西南石油大学等,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并指导研发人员迅速开展研发工作。在李院士的辛苦努力下,V150高强度钻杆的研制很快取得了成功。2011年,海隆集团首批7000米V150高强度钻杆销到塔里木油田,实现销售额1020万元,成为国内首家批量生产可实际下井应用的V150高强度钻杆厂家。2012年9月,塔里木油田同海隆集团又签订了第二批3000米高强度钻杆,总价值达到5000万元。

3.无磁钻铤的研发

无磁钻铤研发项目是李鹤林院士在海隆集团主持的又一新产品研发项目。在研发过程中,李院士亲自研究确定特钢成分,联系炼钢厂家、轧管厂家,直到产品试制成功。无磁钻铤产业化后,仅2011年就实现销售545万元。

产学研成果显著

为了加快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李院士为海隆集团设计了边建设边科研的发展模式,即以科研开发项目为依托,以产学研合作为方式,以上海地区的高校、石油领域院校为重点,广泛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目前,海隆集团已和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石油管材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设立了西南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海隆科研基地。产学研合作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研究所各类科研项目的开展。截至2011年,研究所共开展科研及技改项目30余项,取得成果20余项;获得国家重点技改项目立项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上海市科研项目立项8项,宝山区科研项目立项7项;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资助1736万元。海隆集团与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建设的“上海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批准;海隆集团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获得“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国家级先进集体及上海市先进集体,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上海市优秀创新团队。袁鹏斌所长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领军后备人才和宝山区第六届拔尖人才,欧阳志英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荣誉称号。

篇9

高校的信息化发展引领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经过几年的建设,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已经逐步完善。实验室、会议室和图书馆等都已经普遍实现了信息化手段的管理。如何在已有的设施基础上,为高校师生提供更精细的服务,让他们更喜爱我们的校园,更愿意留在这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我们信息化部门需要考虑的新课题。

文印信息化是我们以前考虑比较少的一个方面,在信息化过程中也是属于设备,通常不受重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校的各科研单位、院系所相对独立,文印设备的采购也是分散的,没有系统化的来考虑。教研人员和学生的论文装订和批量文印,大多是由校内的商业机构、文印小店来完成。

这样的文印现状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隐患。

篇10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推进作风建设

严格教育,夯实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强化思想教育是基础。必须从教育入手,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要突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从政道德教育,以及维护和遵守党风廉政各项规定的教育,提高领导干部改进作风、抵制歪风邪气的自觉性,使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要健全完善教育工作机制,把领导干部作风教育纳入纪检监察工作的总体部署,集中开展教育活动。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效果。要把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正面典型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利用信息技术和文学艺术等形式和手段进行教育,确保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严格制度,构筑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约束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以制度做保证。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工作中,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全过程,定期分析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努力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一是不断完善规范领导干部作风行为的具体制度。围绕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的具体表现,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和具体的行为责任追究办法。二是不断完善从源头上杜绝领导干部不良风气的工作制度。三是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奖惩制度。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切实做到鞭挞空谈者、惩罚误事者、奖励实干者。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做到责任明确、逐级负责、各环节衔接协调。要把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阶段性考核、动态性考核与年终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坚持做到工作推进到哪里,考核就跟进到哪里。

严格监督,确保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措施落到实处。要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各项制度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采取有力的监督措施,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严格控制各种名目的节庆、达标评比活动。改进会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风气,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要大力发扬民主,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坚持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国有资产的重组并购等必须由集体研究决定。要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派和无党派人士、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加强监督,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严格纪律,坚决惩处败坏领导干部作风的行为。要针对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下猛药,动真格,严肃查处。要继续保持查办领导干部作风方面违纪案件的力度。对败坏领导干部作风的行为,要严格执行纪律,特别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办领导干部、谋取私利、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等方面的案件,重点查处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谋取利益的案件,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