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4 14:51: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金融工程的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金融工程的发展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逐渐在世界各地中站稳脚跟,其主动地位吸引着众多金融家投身前往,而实施金融工程是参与国际金融活动的通行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工程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领域并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在公司及个人理财、风险分析与管理上有重要作用。

一、金融工程理念及特点

(一)金融工程的概念

金融工程的定义有多种,简单来说就是金融学和信息技术及工程化方法的结合。最早定义是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两个概念,具体可以理解为金融思想的创新,对现有知识理解的更新以及对金融产品的重新组合创造三层涵义。金融工程不仅包括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还包括产品的设计、交换定价以及风险管理等。

(二)金融工程的基本特点

1.应用叉学科

金融工程是采用工程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性的金融问题,应用性较强。但是它是以现代金融学的理论为基础,加上工程化的分析方法,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利用。除了传统的统计学知识,现代金融工程还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及仿真技术,实现了金融业的科学化和科技化。

2.量化特色

金融工程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其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数字说话,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逻辑性。一般思路是将实际对象转化为有数字特征的量,并进行相关的变量分析。这一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并对这一模型进行分析、推导和论证,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规律性的模型,将不确定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可以量化的对象,从而优化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3.重视创新思维

从金融工程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新和创造一直是金融工程离不开的话题,其创造性特征除了运用各种工程化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量化处理,不断引入新的金融工具之外,还有对各种金融要素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以不断满足市场需要,优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更好地服务于金融业。

二、金融工程的发展现状和改进对策

(一)发展现状

首次提出“金融工程”这个概念是在1988年,所以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我国的金融工程仍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以及各种阻碍使得我国金融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资金的流动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无法进行,以金融工程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也无法完成,所以我国必须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改进。

(二)改进对策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这样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有一定的标准指导和规范金融行业的行为。其次是要培养大规模的市场主体,突破理论的制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金融技术的组合,对于特定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以规避风险,提高效益。最后还是要培养金融工程的专业人才,学得精、学得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断积累经验,以推动金融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金融工程的应用

(一)套期保值

一个存在风险暴露的实体想通过与原有风险头寸相反的套期保值工具来消除风险的行为被称作套期保值。完美的套期保值工具可以达到与最原始的风险的高度契合,这样可以完全规避风险。但是完美主义是不存在的,一般说来,设计合理的套期保值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效果,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但对于十分不合理的套期保值方式来说,只会产生更高的风险。

(二)投机

投机可以说是通过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和趋势来预测未来的走势,对一种不确定的因素投资,同时产生新的风险暴露。投机的模式一般都是“欲抑先扬”和“欲扬先抑”两种,即贵买进贱卖出,或者与之相反。当然,如果在投机过程中使用衍生工具,会有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衍生工具可以利用低资本来获得高头寸,即所谓的杠杆效应

虽然在资金上节俭了很多,但是相应的风险和收益也高出了十几倍,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金融工程可以将金融工具任意组合

形成各种负债、资产和风险结构,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但对于其他方法就没有这种优势。

3.对于一些特别的投机机遇来说,金融工程不可或缺

比如说,当投机者必须通过定顶定底的方法才能将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范围缩小到指定程度。

(三)保利

商品的价格遵循一定的价值规律,即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但受到市场供需变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价格会有所变动,所以同样的商品会以不同的价格出现在不同的市场上,当然,这些价格差是比较小的,但是为套利腾出了空间。在出现价格变动时,以低成本买入,以高价格卖出,以赚取其间的价格差,为交易者带来机遇。

(四)构造组合

金融工程可以针对不同的交易对象和风险暴露制定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对金融工具进行重新组合。比如说,如果公司收入和支出的货币种类不一样,则可以通过货币互换使得交易币种匹配,从而避免了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工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此外金融工程在金融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进行金融宏观调控,对我国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领域发展的必备武器。

参考文献

[1]詹文英.浅谈金融工程技术在个人理财中的应用[J].金融证券,2012(05).

篇2

一、引言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我国金融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速总体放缓,扩大内需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成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农村正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突破口。2012年6月银监会对外公布了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三大工程”指导意见,本文选取其一的“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作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实施背景、提出意义、实施现状、国内外经验四个方面探讨,探索该工程现有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希望为进一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二、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纵观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高度服务于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建设全局。改革开放以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地区占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但是现实情况是它并没有成为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金融后盾,1953~1979年,农村信用社累计存款达1941亿元,发放的贷款只有530亿元[1],大量地方资金从农业部门流向了工业部门。另一方面,农业银行由于功能定位不清,在农村金融领域存在的时间非常的短暂,因此,对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也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量金融机构为了化解金融风险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农村金融领域出现了严重的服务真空,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更加艰难。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但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基本金融服务依旧得不到满足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性质决定了并不是每个农户都有强烈的信贷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加,农民对储蓄、保险等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根据2008年对浙江、山西、甘肃三省987户农户的调查资料显示:三年中54.3%的农户没有过信贷经历。多方数据都证明,在农户金融需求中存在着一个二八分化的现象:“真正需要信贷的人只占20%左右,而其他约占80%的人只有一些基本金融服务需求”。现实供给情况却显示:现有农村金融服务大多致力于信贷服务,而真正作为需求主体的基本金融服务却供给不足。

(二)农村金融出现结构性失衡

如今我国农村金融供给趋于多元化,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农村信贷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高端客户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抢的主要目标,而真正急缺资金的涉农经营者却因为其低利润、高风险的特点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虽然目前国家大力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三农”,但各家金融机构也退而求其次地去服务于那些规模相对较大的、贷款风险较小的涉农经营者,因而相当多的中小涉农经营者的资金少、贷款难的问题依旧严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亏损严重,支持“三农”有心无力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但是这3类机构的经营成果不容乐观:“据估计,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在30%以上。农行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亏损严重、不良贷款比例最高的。”[4]长期亏损和过高的信贷风险使得其经营可持续性难以维持,支持“三农”发展也就有心无力。

(四)金融政策扭曲,阻碍农村金融合理发展

“农村的管制利率政策、邮政储蓄政策、金融机构产权问题等政策并不能适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近几年热议的民间借贷问题,政府依旧实行打压策略,而实际上,民间借贷客观上起到了为遭受金融排斥的经济主体提供部分信贷服务的作用”。[7]2008年对浙江、山西、甘肃三省987户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发生的991笔借款中,向信用社和合作银行借款只有88笔,仅占8.9%。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达9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比例更低。浙江、山西、甘肃3个省份的正规金融借贷发生率分别是13.7%、8.6%、6.6%。

(五)财政提供的基础设施不够,约束农村金融发展

通讯网络的覆盖,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通讯服务的能力。而农村法律支持不足,使得相关金融纠纷没有依据,出现问题损害的就是农民和金融机构双方的利益。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不仅仅是金融的问题,更是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的决策问题。[5]

三、“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概述

基于上述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2年6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服务的“三大工程”,作为其一的“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重点从8个方面明确了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工作方法,即:“重点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布设力度;多种形式开展定时定点流动服务方式;广泛布设ATM机、POS机等金融电子机具;依托农户家庭、商户和农村社区不断加大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推广力度;有效提升银行卡应用水平;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支付结算渠道的推广应用;加强银村(社区)合作,建立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进一步推进面向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宣传与教育。”

可以说,该指导意见抓住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重点问题,对于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实施现状

自银监会颁布“三大工程”指导意见距今已有1年多时间,各省市纷纷采取了相关具体措施响应。

以广西钦州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至2013年7月,该联社已组织人员进入全辖区23个乡镇信用社的17个信用社进行现场宣传服务。宣传期间,发动辖区120多名信贷员,累计发放金融宣传材料7500余张,宣传画3000余张,接待咨询群众960余人。在辖区营业网点新增ATM机6台,服务终端设备4台,实现ATM机覆盖22个乡镇,POS机覆盖行政村11个,[8]大大改善了辖区的金融服务,客户满意度明显提高,推动了金融服务向乡村和社区延伸,提高了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和服务便利度。

与此同时,该合作社还加强了银村(社区)合作,建立与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进一步推进面向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宣传等。2013年5月末,钦州市区联社的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开户量达到9103户,新增1523个,新发银行卡20737张,新增网上银行用户919户,新增短信通4594个。这都极大提升了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8]

在江苏南京浦口区,紫金农商行也积极响应号召,开设了诸如“易贷通”“快付通”等便民业务,同时在农村偏远地区的便利店新增便民POS机。截至2013年7月,该行在浦口区设立“快付通”便民服务点70处,覆盖了广大村镇地区。截至2013年7月15日,该行在农村便利店的便民POS机覆盖商户134户,终端总数155个,其中有交易商户数126户,有交易终端数136个,交易总笔数为27761笔,总交易金额为365362244.10元。由此可见,该行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2013年4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持续深入推进支农服务“三大工程”的通知》,对“三大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这对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国外相关经验

虽然国外许多国家与中国在国情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依旧对当今中国农村金融的建设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纵览各国农村金融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农业经营季节性波动强,经营风险大,生产周期长,赢利水平低,很难获得商业银行主动的资金支持,因此政府的支持非常必要。各国纷纷尝试建立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来保证它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减免税收是方法之一,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注入资金,如美国的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和合作社银行等三家农村合作银行创建之初都由政府拨付款项。其次是实行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和债务担保。再者是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美国、英国、日本、泰国等国家中央银行都对各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农村金融机构上缴的存款准备金比例均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上缴比例。[9]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良好的法律规范是市场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日本比较具有代表性:日本有比较完善的关于农业金融的法律体系,详细规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权限等,使农业经营活动有了专门的法律作为规范。并且这些法律始终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有效地结合了新时代的背景,高效地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10]

(三)严格资金流向,防止资金不合理流动

由于金融的逐利性,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资金要素会自然地流出弱势部门,流入到高回报率部门,可以说,农村资金的流出就是市场运动的结果。印度对信贷支农就有严格的规定,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资金外流,保护农村金融发展。

(四)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国外经验表明,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至少包括三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比如,印度既有合作机构如合作银行、土地开发银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短中长期贷款,又有政府的机构如地区农业银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且印度的商业银行也已涉足农业领域。[9]

六、不足及建议

如今距“三大工程”首次颁布已经一年有余,在对实践过程的研究中,我们依旧发现了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一)农村营业网点覆盖面依旧不足,服务质量不高,需要重视

目前我国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总体数量是3274家,营业网点75896家,从业人员809733人,其中农村信用社所占比例均超过60%。[12]但是,就我国近6亿的农业人口来看,这些供给数量依旧不能满足巨大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由于利益驱动,许多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农村网点数量依旧在减少,仅存的部分村镇网点的服务水平也大大落后于城市。

(二)加强对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

农村许多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知识水平不高,对于现代金融服务了解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极高的金融服务点覆盖率,也难以真正发挥其服务作用。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真正了解金融服务,才能促进她们接受金融服务,提高金融设施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长效发展。

(三)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农村金融方面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做保障,本次“三大工程”的开展一地意义上有利于发展农村金融的硬件水平,但是法律法规作为软件支持,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必不可少,因此,亟须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完善的针对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

(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支持力度

没有经济效益,实践就没有积极性。因此,中国政府借鉴日本经验,在财力上和优惠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比如:政府直接投入资金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促进吸收储蓄率提高;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税收优惠、补贴、财政支持等。

同时,政府应注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制定农村金融制度

目前大量的农村金融制度都不适于农村金融的实情。比如民间借贷问题,政府的政策是打压民间借贷,但是农村大量的信贷需求者由于担保能力的缺乏,很难从传统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而民间借贷对于缓解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政府与其一味打压,不如合理改革,用政策引导民间借贷向着合理正规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磊,郭兴平,张亮.建国以来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其评述[J].农村金融研究,2012(07).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统计(1952-1987)[M].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

[3]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9-1994各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4]谢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研究综述[C].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2004.

[5]高辰.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J].对外经贸,2013(03).

[6]马九杰,吴本健,周向阳.农村金融欠发展的表现、成因与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理论探索,2013(02).

[7]李小鹤.农村金融组织运行效率比较:地下钱庄、小贷公司与村镇银行[J].农村改革,2013(04).

[8]潘瑞隆.让群众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钦州市区联社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三大工程”建设纪实[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版),2013(07).

[9]石磊.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8).

[10]赵可利.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8(07).

篇3

 

 

一、金融工程的含义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学科,它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化方法相结合的交叉科学,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金融工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金融学家约翰-芬尼迪(john d.finnerty)于1988年在其发表的论文《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纵观》中提出的,他将金融工程的概念界定为:“金融工程就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运用现代金融经济理论和现代数学分析原理、工具和方法,在现有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及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为金融市场参与者发现金融资本价格和规避风险,发掘新的金融机会,以实现投资者预期经济目的、增进金融市场效率和保持金融秩序稳定的一项应用性的技术工程。”约翰·芬尼迪(1998)认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芬尼迪对金融工程的定义被金融业内认为是最恰当的。金融工程的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由英国金融学家洛伦兹-格利茨(lawreiicegalitz)提出的,他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学: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技巧》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定义:“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洛伦兹·格利茨(1998)认为,金融工程的目标是重组金融结构以获得所希望的结果。例如:对于投资者来说,金融工程能够使其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对于公司财务人员来说,金融工程可以帮助他们消除目前尚处于投标阶段的项目风险;对于筹资者来说,金融工程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低利率的资金。 

笔者认为,金融工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而狭义上的金融工程则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并具有特定属性的新的金融产品。这里采用的是广义的金融工程概念。标准的金融工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目标分析。识别客户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详细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种障碍。二是金融产品开发。根据现有的制度环境、市场状况,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技术,设计相关分散或转移风险的方案,并据此来为客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并用科学的方法定价。三是后续管理工作。金融产品开发成功以后,尚有大量的后续管理工作,如密切观察金融产品的运行状况、分析客户所承担的风险、根据市场整体情况对金融产品进行调整。 

 

二、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障碍分析 

 

(一)金融体制障碍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整体还处在转轨时期,这在金融领域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在金融工程建设方面,由于金融企业的改革还没有突破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企业缺乏应有的竞争压力和创新动力,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少应有的风险防范手段,这就使金融工程的发展缺少内在的主体需求。另外,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整个金融业的外部环境建设方面也相对滞后,金融工程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既限制了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工程的正常发展。

(二)基础设施、技术障碍 

金融工程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设施和先进的技术,它要求金融业基本普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信息处理和传输的电子化,使资金划拨、金融产品交易等金融业务的开发能高效、快捷、安全地进行。当前,尽管我国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技术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金融业务电子化已经初见成效,但我国当前金融业中的信息基础设施还不健全,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水平还较低,而且还未能在金融市场中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推广,距离一体化、快捷、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工程的正常发展。 

 

(三)从业人员的素质障碍 

从理论来源上讲,金融工程应属于交叉学科,它一方面吸收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融人了运筹学、工程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精华。这就要求金融工程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懂得数学建模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我国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大部分从业人员虽然对金融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好,但缺乏金融数学等理工方面的知识;另一部分人员则与之恰好相反。因此,在金融工程建设中缺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当前金融工程的建设。 

 

(四)市场障碍 

金融工程的发展和运用需要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作为基础。当前,我国的基础金融市场体系发育还不成熟,这严重限制了金融工程的发展空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金融工程在发展中缺乏真正的市场主体。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主体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及非国有经济单位。由于我国改革还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其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金融企业名义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但实际上却是只“负盈”不“负亏”,存在着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现象。当企业在高风险中运行时,国有企业的人等获得由此可能带来的高收益,而可能发生的损失则由国家来承担。这会导致这些市场参与主体过度追逐风险,使每一个设计初衷良好的金融工程产品都有可能变为追逐风险的工具,从而加大金融风险。这无疑将对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黄胜,2008)。其次,金融价格市场化程度不够。金融工程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市场化的价格来实现金融风险的市场分配和动态管理。价格的市场化是大力发展金融工程的必要前提。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价格市场化程度却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汇率、利率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太大,市场化进程举步维艰;证券市场虽然市场化程度较高,但证券价格、市场涨跌大都受政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给金融工程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力。再次,金融工具品种太少。当前,我国缺少多样化的投资工具,投资者把存款和证券作为主要的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太少,而且应用范围也非常有限,这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化解。 

 

(五)金融监管障碍 

金融监管是金融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当前金融机构却存在着严重的监管不力现象。首先,存在监管目标模糊、监管责任不清现象,使金融监管部门对自己的职责、业务范围不够明确。其次,存在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技术落后问题。监管部门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监管金融机构,而其它手段(如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则运用较少,在监管技术上还主要局限于运用传统的监管方式,缺乏对新技术的利用和创新。第三,注重事后处罚,缺少过程监督。当前,我国的监管大多是金融损失已经产生后才去介入,虽然这样能给后来者起到警示作用,但造成的许多损失是已无法弥补的。第四,缺乏对监管部门本身的监督。目前,除了党的监督和上级监督之外,很少有其他机构可以对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专职监管机构开展工作的合规性和效率性进行监督和制约。这种金融监管体系将严重阻碍我国金融工程的健康发展。 

 

(六)金融理论障碍 

金融工程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理论的支持。当前,我国金融理论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一方面,在金融学的学科教学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对现代金融理论特别是金融工程的学习不够。这就造成了我国的金融理论主要停留在理论描述、定性分析及经验判断的阶段上,而缺少运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在金融实践中,存在金融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现象,金融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应有的数理分析能力,不能利用金融工程来规避利率风险,更不能利用金融工程来设计新的金融产品。这种理论学习和理论应用的滞后性不利于我国金融工程的正常发展。 

三、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化体系建设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金融工程的发展既要以“一定宏观经济制度为基础,又要以一定微观金融市场发展为条件”(孙锐,2004)。为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在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进一步理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使两者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法人实体和风险管理的市场需求主体。同时,要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使金融工程的建设既有法可依,又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走一条“先严格规范,后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我国金融工程的建设也必须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接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市场的自由兑换进程,理顺政府调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重点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逐步建立全面的金融资产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为金融工程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营造一个优质的环境。 

(二)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增强金融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金融监管是金融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必须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杨风华,2008),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在当前的金融工程建设中,首先,要制定监管目标,明确监管责任,使金融监管部门对自己的职责、业务范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提高监管技术水平,多管齐下。监管部门不但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监管金融机构,而且同时要辅之以法律、经济等手段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在监管技术上不但要运用传统的监管方式,而且还要重视新技术的利用和创新。再次,要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实施混业监管。目前,我国不但要重视党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督,更要加强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专职监管机构相互的合作,在必要时实现金融的混业监管,及时地防范和化解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风险,为金融工程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金融部门的运营水平 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平稳、安全运营最基本的生存支撑环境,没有金融信息化就没有现代金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信息科技与金融业务高度融合,已成为金融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ft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到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当前金融工程建设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金融业的综合业务系统;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这些综合系统中所积累的信息,进一步强化金融信息系统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金融交易的时滞、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业务创新水平、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四)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努力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 

当前,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金融监管难度较大,金融业中的风险随时存在。为此,我国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首先,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设定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数,并根据对这些指数的计算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对金融风险有充分的准备,有效地应对金融风险。其次,要建立金融风险分析系统。通过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得来的相关指数进行综合分析,为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再次,要建立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由国家和其它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家庭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对金融风险加以控制,以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最后,要建立社会风险补偿系统。要构建有较强的适应性、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地处置金融风险,及时补偿金融风险损失,维护经济稳定,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冯志宏,2008)。 

 

(五)加大金融工程的创新力度,不断增强金融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它是一个以盈利为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当前,在我国的金融工程建设中,要在加大金融制度和金融组织创新的同时,特别加大金融业务的创新。目前,在发展金融工程时,要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情况、监管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情况,权衡收益与风险,有步骤、分阶段地不断设计、开发和利用我国的金融工程产品。对于一些风险较小、简单易行的金融新业务要及时推行;而对于国际上先进的金融衍生工具,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进和推广,以不断化解风险,推动我国金融工程的有序发展。 

篇4

一、金融危机下石化工程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石化工程公司改制之初,恰逢国内大建设时期,市场形势普遍较好。加之改制母体企业的政策扶持,大多数石化工程公司还没有真正感受过市场的压力和竞争的残酷。而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产业受到较大冲击,石化建设市场急剧萎缩,部分计划在建项目受到调整。

(二)普遍存在业务领域狭窄的缺陷,只能为石化工程领域提供单纯的工程咨询、设计、监理等服务,在特大型、技术复杂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整合全球性资源的能力,无法占领工程总承包这一高端市场。

(三)经营管理层大多为原国有母体企业行政任命。企业经营管理层的“领导力”还没有有效培养、凝聚力差、部门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企业执行力不足等种种内部问题往往都被忽视了。

二、金融危机下石化工程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市场开发战略

面对震荡起伏的经济环境和瞬息变化的市场环境,石化工程公司的当务之急就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拓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寻求生存空间。首先,要牢固占领原母体企业市场。目前,石化工程公司与母体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家门口”的市场也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市场。因此,一定要用优质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与母体企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友好合作关系。其次,要与优质客户形成战略联盟。石化工程建设领域不乏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中化等一批优质客户,每年可以提供数以千亿的石化工程建设项目。因此,要想方设法与他们结成紧密型的战略联盟,加快推进和不断扩大双方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合作,并在相互协作和持续创新中实现共同发展。再次,要与国际国内一流的石化工程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争取成为他们的分包商。此外,要尝试进入国际市场。在国内石化工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市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业务拓展战略

近年来,国内外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迅速,已成为石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实施模式。工程总承包的工程建设方式具有有利于投资控制,降低项目工程投资,转移项目业主风险,有利于施工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等多项优点。为了使石化工程公司尽快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较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与施工承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设备制造厂联合投标,充分吸收它们在信息、融资、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特长,根据业主不同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工程总承包和服务,共同完成项目建设的全部任务。主要形式有: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开车)管理总承包;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开车即EPC总承包;工程设计+主要设备采购+开车总承包;工程设计+主要设备采购承包。石化工程公司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龙头”作用,千方百计优化设计方案,做到投资少、见效快。要通过这种联合总承包的方式实现由单一业务功能向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多业务功能的综合性工程公司转变。

(三)管理提升战略

应对危机的挑战,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强身健体”,练好“内功”。如今,当外部形势严峻,真正需要依靠内部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企业内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并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尽快提升管理水平显得尤为迫切。一要提高领导力。经营管理层的领导力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遭遇金融危机时,“领导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宝剑锋自磨砺出,危机需要领导力,领导力也产生于危机中。经营管理者要注重个人修炼,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全体员工看清变局、把握机遇,形成公司内部的领导力。二要提高凝聚力。“人心齐、泰山移”,在经济危机面前,凝聚人心、稳定队伍尤显重要。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共同成长;用共同的事业凝聚员工,用切实可行的目标鼓舞员工。实现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员工的互相尊重,真诚相处。三要提高执行力。执行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领导在工作中必须要“言必行,行必果”,抓住关键时机,解决关键问题,提高执行力、响应速度、战斗力。面对危机,经营管理层必须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要认清形势、正视困难,又要树立必胜信心,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化危机为机遇。

(四)技术研发战略

篇5

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一直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但金融市场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健康、快速、安全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工程,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一、目前我国发展金融工程的瓶颈因素

1.信息基础设计尚不完备

金融工程的发展要求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尤其是金融业基本普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电子化,使资金调拨、金融产品交易等金融业务的开发能高效、快捷进行。尽管我国证券市场电子化程度较高,银行业务处理也普遍推行了电脑化,通信设施和技术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国国民经济的信息基础设施还远未建立和健全,快捷、高效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进展依然缓慢。这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将使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2.发展金融工程的市场化条件缺乏

(1)远未形成市场化的金融价格。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形成我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市场机制仍然很不健全,市场化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①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行政色彩浓厚。虽然汇率已经并轨,但目前的汇率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外汇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②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维艰。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仍然由国家控制,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因参与对象少、交易量不大而基本上体现不出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更无法成为资金市场的基准利率。③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证券市场,其投机成分很浓,市场操纵行为比较普遍,证券价格也为政府“看不见的手”所左右,市场涨跌的时间、空间都深受政府强力调控。④金融衍生工具太少,而非法的境外金融衍生产品炒卖盛行,规模很小的国内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缺乏理性,基本上还发挥不了转移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的作用。

(2)缺乏真正的市场参与主体。金融工程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市场需求主体作支撑,但由于我国的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滞后,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另一方面,金融改革也还没有使多数的金融机构彻底转变经营管理体制,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此外,我国投资者的整体素质较低,其投机意识浓厚,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因此,风险管理市场需求主体尚未真正到位,这无疑将对加快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缺乏在金融市场实务操作的人才。金融工程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其应用涉及现代金融理论、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自然科学前沿理论和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我国熟悉这些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人才相当缺乏,应通过普及相关教育研究而大力培养。

二、利率市场化对金融工程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供求变动,并通过后者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产品价格基本上市场化了,要素价格有的也已放开,如劳动工资也主要由供求双方议定;但是,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除拆借市场利率和回购市场利率以外,仍由中央银行集中管制。利率和商品一样,若“价格”不是由市场来决定的,那么整个金融市场也就不能称之为“市场化”。

1.利率管制的负作用和损失

从中国的经济实践来看,由于利率是最重要的宏观政策变量之一,利率由政府控制,不能随着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不仅会给出扭曲的信号,而且会延误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例如,1996年~1997年,经济紧缩的不利后果开始显现,我们依然坚持适度从紧的方针,利率的调整不仅滞后,而且调整幅度很小,到1998年迅速进行调整时,显然为时已晚。而且,利率是经济决策最重要的信息,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未来收益的预期。而且由于利率的政府控制,不仅扭曲了一般企业的行为,也首先扭曲了银行的行为。商业银行不仅仅是激励不足,而且约束失灵。由此而导致的寻租行为和无效交易,使得资本的实际成本大大提高,阻碍了经济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

2.如何“渐进”地实现利率市场化

从国际上来看,利率市场化主要有三种途径:(1)规定最高存款利率和最低贷款利率,并不断调整利率的上下限;(2)分别规定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并不断扩大范围;(3)规定金融中介机构平均资金成本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最大利差。现在看来,我国倾向于从扩大浮动范围着手。整体上是“先贷后存,先大后小,先外后内,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这样,在渐进地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国的利率体系将是统一利率、有限浮动利率和自由浮动利率三个层次并存,使不同的金融工具适用不同层次的利率。

3.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工程发展重要而关键的措施

其意义如下:(1)有利于推进银行商业化的改革,因为,利率放开以后,商业银行的激励和约束、利益和责任都会增强,既可以进行不同的贷款组合,也可以按客户的风险等级实施不同的利率,进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形成较为合理和规范的市场行为和资产结构。(2)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水平。如果利率市场化,央行必须随时关注和认真研究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变化,并通过调节再贷款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借以影响基础货币和市场利率,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只有利率市场化了,央行的政策操作才能显示出效果,才能为金融工程的发展打好宏观基础。(3)有利于各类金融市场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一旦放开利率,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限制就只剩下准入资格的限制,其交易规模就会进一步放大,市场机制就会进一步完善并发挥作用,其他市场的利率也会跟着市场化。总之,放开利率对中国金融工程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1.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特别是金融信息网络建设的覆盖率、安全性等等方面急需大力加强。为此,有必要利用当前国家加大投资以启动国内需求,并把信息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培育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人力度,确保信息基础设施不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2.建立、健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的市场新机制

(1)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制度,为金融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速建立、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金融调控手段和调控政策工具,改进政策传导机制,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3)继续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步伐,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促进金融同业竞争,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4)稳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和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5)抓住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加速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淡化行政干预金融市场的力量。

3.完善配套改革,创造金融工程实施的有效主体

(1)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加快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积极培育风险管理的市场需求主体。

(2)推进资本市场向多样化发展。投资者和筹资者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要使资本市场具有吸引力,就要求风险、期限、收益和权利各异的金融工具的出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

(3)努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要继续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促进金融行业的竞争。

(4)健全法规,保证金融市场有序运行。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立法进程,由此来规范金融市场。

4.加快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和谐发展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甚至成为了制约的因素。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实现是其中最为迫切和关键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一、金融改革对城市建设投资的影响

金融改革对城市建设投资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积极影响,比如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提高资本的市场选择权和城市建设投资获利方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是消极影响,这主要是表现在随意融资造成的投资风险和融资监管难度提升。

(一)积极影响

1.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城市建设投资的金额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投入规模大和收益回收周期长等特点,这就造成了城市建设投资企业的成本构成中,融资形成的财务成本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随着工程建设的已经后续商业综合体的运行,其风险也会随着变化,这种风险不确定性要高出其他行业很多倍。这也就造成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企业不是倒在最初的投资决策上,而是倒在在风险投资利益回报前与风险对抗的路上。金融改革使得金融融资方式更加的灵活,金融行业的融资赢利模式也从以往的坐等利息到分享被融资企业的未来收益的转变,降低融资风险的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和提高了融资效率,使得企业的成长显得更加有生命力。

2.提高资本的市场选择权

资本的高效利用方式是按照市场的选择去流动,这也符合经济市场上的供求原理,将资本按照市场的需求流动到最需要,或者说是最有获利能力的行业或者企业是允许市场对资本进行选择的支撑原理所在。在金融改革之前,获取资金比较偏向于计划,获取资金的多少是考人来决定的,这就造成往往获得资金的企业并不是最需要的企业,形成了一边因为缺少资金错过了市场发展的机遇,一边因为没有好的投资项目造成资金浪费,同时还要支付不少的利息费用。

3.城市建设投资获利方式的多样化

金融改革序幕的拉开给城市建设投资企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获利带来了可能。对于城市建设投资企业来说,除了要对投资标的有充分的研究和创新外,其获利方式的创新也是不容忽略的。如商业综合体商铺的代租业务,既开发商通过与客户签订合同,代客户对商铺进行租赁,同时以租赁的收益来抵扣客户的银行按揭。对于做为城市建设投资的开发商来说,其本身的获利方式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一次性销售,另一个部分是后续长期的寻租业务。

(二)消极影响

1.随意融资风险

金融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决策代替人为主管决策,经济的发展带来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融资成本降低和融资效率提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程序上简化了和进入门槛的降低,在这个背景下,势必会形成众多在原本条件下无法审核通过的企业获得资金,并不排除有部分企业存在浑水摸鱼随意融资的可能。

2.融资监管难度提升

从金融改革的思路出发,市场规模的扩大,融资业务的几何级数的增加,必然对金融监管产生压力。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当金融监管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灵或者说效果不够好的时候,这个市场的风险就转嫁到了融资的企业自身,城市建设投资企业做为融资的大户,必须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提高自身的自我监管能力,降低转嫁过来的金融风险。

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的应对发展策略

对于建设投资公司来说,金融改革和城镇化的发展背景是一次发展机遇,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控制风险抓住机遇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其可以从优化融资管理、加大投资论证力度和创新城建投资的金融获利模式等方面入手。

(一)优化融资管理

对于传统的企业来说,八成的精力都花在业务的拓展上,还有两成的精英用来进行生产工艺与产品的研发上,关于对融资管理这块几乎是零。对于过去的数十年,不对融资进行管理,其风险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未来,没有优秀的融资管理模式,其产生的风险必然会达到企业无法承受的程度。优化融资管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融资获取模式管理;第二方面是融资获利管理;第三个方面是融资风险管理。

(二)加大投资论证力度

投资获利的能力是依附于项目的成功程度之上的,因此对将要投资的项目进行深入多层次的论证,确保其投资风险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从这个角度来说,利用金融融资来支撑投资建设是一个把双刃剑,投资论证工作做的充足,金融融资就是帮助其起飞的钥匙,若是项目本身的失败,金融融资则会成为压垮企业的沉重负担。

(三)创新城建投资的金融获利模式

篇7

一、引言

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迁,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同时城镇化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来源于两大引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是由工业化引致的,属于引致性城镇化。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完成,城镇化的源动力越来越弱,于是理论界、实务界将城镇化单独作为一命题进行设计考虑,其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金融在城镇化中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当前主流思想之一。

本文摒弃单独研究金融与工业化或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传统做法,从金融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动态均衡角度出发,将三者同时纳入模型,对其因果关系进行研究。本文选取山东省广饶县为案例,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其1999年以来的工业化、城镇化、金融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广饶县工业化、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经验历程,从中找出有效促进三者结合的经验规律,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广饶县工业化、城镇化和金融发展的演进过程

广饶县位于东营市南部,全县辖9个乡镇,人口50万,面积1138平方公里。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38.7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25元。目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第65位、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第11位,连续多年入围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县。改革开放以来,广饶县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条件,开创了一条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广饶县城镇化道路中的“城镇辐射-农村突围”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模式否定了传统观念中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为代价的必然性,走出了一条金融助力工业化、工业化助推城镇化、城镇化诱致金融体系变迁的广饶模式。

(一)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助力工业化战略实施

上个世纪90年代广饶县大王镇部分中小企业因市场波动及经营原因纷纷倒闭,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恶化,为维护企业信用,新成立的大王集团挺身而出,宣布倒闭企业的银行贷款全部由集团代偿。偶然性的危机造就了广饶人的信用意识,也使当地政府意识到了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性。90年代,广饶县仍以农业为主,于是当地政府决定从农村开始建设金融生态环境,1999年下半年,在广饶县人行引导下,农村贷款证被推广,当年共发放农户贷款证30394本,以贷款证形式发放农贷37907万元,贷款收回率100%。2000年,广饶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了以争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为内容的“金融信用县”创建活动。截止2011年底,全县评定文明信用村426个、信用户93286户、信用企业96个、信用工商户706个,文明信用乡镇9个。为维护持续优化的金融生态环境,广饶县先后制定了《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办法》、《不良金融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开通了金融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同时严厉打击金融违规、信贷违约等现象,实现了广饶县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化、持续化。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使广饶县竞争力和资金“洼地效应”不断增强。自2001年开始,各项贷款余额一直大于存款余额。

随着金融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广饶县工业化战略迅速实施,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6.8:41.1:32.2调整为2011年的6.6:71.6:21.8。截至目前,广饶县造纸、橡胶轮胎、机电及汽车配件、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6大特色主导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具备年加工机制纸270万吨、油品1470万吨、子午胎5800万套、制动配件5800万套、纺织180万纱锭的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橡胶子午胎生产基地、全国橡胶轮胎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摩擦材料研发制造基地、世界单厂规模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其中:工业集群效应凸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94家发展到256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9家发展到155家,4家企业入闱中国企业500强、9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3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7家,带动建设优质标准化生产基地70万亩、渔业养殖面积20万亩、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区295处,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

篇8

一、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的微型金融市场随着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逐渐发展壮大。20世纪90年代,国有银行启动市场化改革后,中国开始进行微型金融的探索和尝试,主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2000年以后,发展到储蓄、汇款和小额保险等区域,众多的微型金融机构和组织也大量出现。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贷公司5267家,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是,中国微型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缺乏明确的针对微型金融发展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支持政策等;对于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缺乏系统完善的设计、目标和统一的操作;微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的问题,组织存款困难,缺乏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吸引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知识和经验缺乏,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够迅捷,难以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业务开展的风险较高,微型机构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抵御能力偏弱,容易形成信用风险;国内不同地区之间微型金融的发展存在明显不平衡等等。

国际市场微型金融的起步较早,发展较国内更完备,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接下来本文将探讨国外部分成功的发展案例,希望能够从中为我国微型金融市场的发展寻找积极的经验借鉴。

二、国外微型金融发展的成功案例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金融机构,从最初主要依靠捐款及专项拨款获得启动资金,到1993年转化成为了一家独立的银行,至1996年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获得资金,自负盈亏。目前,该银行已拥有600多万借款者,2185个分行,遍及69140个村庄,发展成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扶贫机构之一。

其微型金融服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以扶贫助困为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为孟加拉贫困人群提供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小手工业等能够快速见效的生产活动。二是设有明确的层级组织结构,并以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作为运行的基础。其组织结构严谨完整,分为贷款体系和借款体系两部分。贷款体系形成总行――分行――支行――营业部四级结构,各级分工;借款体系则分为乡村中心――借款小组――组员三级,借款人自愿组成借款小组,组内成员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三是严格的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灵活的业务模式。针对不容客户需求和还款能力,推出了灵活多样的贷款产品。

(二)玻利维亚团结互助银行

其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为微型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是非政府组织微型金融商业化运作的典型代表。其前身是非营利性组织――促进和发展微型企业,旨在为微型企业提供贷款,缓解玻利维亚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团结互助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实行灵活的团体贷款和个人贷款制度。贷款期限一般在4至12个月,平均贷款额度为800美元左右。二是商业化经营,以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客户群体主要是城市地区的微型企业和小企业主。三是具有相对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贷款手续的审批十分简单,且贷款保证制度较为宽松。

三、我国微型金融深化发展可吸收的经验借鉴

结合目前国内微型金融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成功经验,我们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争取我国微型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一)差异化发展,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微型金融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在发展微型金融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构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可以鼓励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致力于为三农及小微、中小企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对于经济较为落后偏远的地区,可以考虑由监管机构和政府组织出面协调组建或者出资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由政府资助非政府组织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强化政府的带头支持作用。

(二)鼓励微型金融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从国际成功经验来看,微型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是必然之路。目前可以鼓励有意愿建立规模化微型金融机构的银行或其他机构及个人,规模化开展微型金融服务。尤其鼓励有较好群众市场基础的地方信用合作社及有明确战略规划和经验、有志于此的商业银行进入该领域。

(三)努力拓宽微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

一是政府应当加强对微型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的支持。可适时合理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改制升级为村镇银行的严格限制标准,为其拓展融资渠道开辟新出路。二是微型金融机构自身也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拓宽融资渠道。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微型金融风险管理

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尽快建立起适合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系。监管当局应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根据微型金融机构的性质、业务范围等开展差别化分类监管。

对于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一是发展评级和信息中介服务;二是加快征信系统的建设;三是提高监管覆盖面,确保资本充足;四是微型金融机构要加强与保险公司、担保合作公司、政府等的合作,有效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先道.国际微型金融发展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2013(04).

[2]汪小亚.拉美三国微型金融的特点[J].中国金融,2012(05).

[3]文维虎.国际微型金融发展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07).

篇9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3-0021-007

一、引 言

自计划经济时期以来,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安排显著地受到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上扮演了动员农村储蓄并为城市工业战略输送资金的角色。改革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并未完全脱离早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固有逻辑。同时,在分权框架下,经济增长的压力被分解到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绩效,不约而同地采取加快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城镇化)的方法。在资金短缺时期,这依旧需要借助于金融体系。然而与改革前由中央政府控制金融体系的情况不同,由于1984年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开始积极干预地方金融。金融机构原先秉承的主要追求社会收益的经营方式,也迅速且明显地商业化了。中央、地方和金融机构三种利益也在改革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协调(张杰,1996)。激励的改变对农村金融深化产生了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1]

首先,政府积极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大量投资,这在短期内仅凭工业部门和城市内部的资金积累无法满足。为了弥补资金缺口,一是以吸引外商投资的方式扩大投资渠道,二是从农村汲取资金。章奇和黄季焜(2004)指出,按照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0年,经各种渠道流出农村的资金达2.84万亿元,其中通过金融体系流出的资金占农村外流资金总额的40.4%,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最主要渠道。从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农村资金外流速度加快,1994—2000年,通过金融体系流出的农村资金占同期农村外流资金总额的49%,占到1978—2000年间通过金融体系农村外流资金总额的79%。蔡昉等(2008)估算,从9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价格机制转移的农村资金量大幅缩减。但是从1994至2006年,通过金融体系(农信社、农业银行、农村邮政储蓄)外流的农村资金从2910.8亿元上升到31483.9亿元。而从90年代开始到2006年,累计资金净流出量超过15万亿元。[2]

其次,日益商业化的经营目标驱使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地将资金配置到收益更高的城市部门。城市工业和商业的资金收益率相对于农业部门较高,带动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非农化经营倾向。周立、周向阳(2009)认为,从1996年开始,我国出现总体上的资金过剩局面,人民币存款开始大于贷款,金融体系内部的流动性不断积累,但是城市的流动性过剩和农村的流动性严重不足共存,流动性过剩局面极不平衡。

我国农村资金的外流现象具有深刻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但是,过去30多年间,通过金融体系的、持续且有不断加大趋势的农村资金外流却也是非正常的。尤其是,自1996年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为什么农村资金外流依旧严重,农村金融抑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本文拟从改革以来城市-工业体系的非协调发展中寻找解答。

二、城市-工业体系非协调发展的成因与

农村金融抑制

学术界对工业化、城市化的非效率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对城市-工业体系的非协调发展及其影响论及不深。通过观察工业化和城市化非效率性的联系,本文指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解释城市-工业体系非协调发展阻碍农村金融深化的传导机制。[3]

对工业效率的讨论主要围绕所有制类型展开。林毅夫和刘明兴(2004)指出改革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村工业化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他们认为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成功源自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遵循了农村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城市(国有)工业由于承担了政府的赶超战略目标和社会政策负担,效率提升空间受到限制。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刘小玄(2000)发现,在所有制变量上,国有企业效率最低;在隶属等级变量上,隶属等级较低的非国有企业效率超过等级较高的国有企业,并导致后者丧失规模优势(效率)。姚洋和章奇(2001)发现在技术效率上,非国有企业也比国有企业更高。[4]

尽管从90年代后期开始的对城市国有企业的大举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扭转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难度相当大。利用1998—2003年全国工业企业的大样本面板数据,白重恩等(2006)认为,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方面仍需要努力。刘瑞明和石磊(2010)利用1985—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提供了以下证据:国有企业具有双重效率损失,不仅城市(国有)工业本身效率较低,还拖累了整体工业效率。进一步,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尤其值得关注,软约束既是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的原因,又是银行体系巨额不良资产积累的原因。除了从所有制角度分析,对工业企业高投入高消耗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唐玲和杨正林(2009)以工业行业作为观测单位,利用1998—2007年的数据实证发现,我国的工业能源效率总体水平偏低,那些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相对更低。[5]

以上讨论均表明,我国工业化效率在提升,但仍未进入高效率区段,这在城市(国有)工业部门中尤为显著。那么工业化过程的非效率是否影响到城市化过程?如果城市化本身也是非效率的,则这两个过程必然是非协调的。依据发达国家经验,城市化进程与一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在工业化起步和发展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亦步亦趋、相互促进。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与资本使用方式密切相关,当工业化进入成熟期后,工业部门提供就业岗位,特别是低技能岗位的能力逐渐饱和,城市化进程此时转而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步起来。于是,在工业化开始后的较长时期里,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同步协调发展,伴随工业化过程,工业人口逐步增加,农业人口逐渐减少。

然而,我国的情况却非如此。从时间纬度来观察,伍晓鹰(1986)认为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只有“城市发展”意义上的、没有“人口城市化”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这一阶段的城市化是在城乡二元分割条件下进行的,以人为地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为前提;城市发展以扩大市镇建制、有计划的农转非和依托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为了工业发展而牺牲农业利益的特殊工业积累模式以及相应的经济体制人为地切断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同性。[6]

80年代中期以后,城乡劳动力流动限制不断松弛,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图1显示,1949年我国城市化率为10.64%,1981年首次超过20%,随后在1996年和2003年分别跨过30%和40%的整数门槛,到2010年末,几乎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从1981—2010的30年间,城市化率上升了30个百分点。

鉴于我国在改革初期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工业比重(1980年为43.92%),对于我国城市化的实际发展程度,有低度城市化、浅度城市化等说法。低度城市化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同等人均收入国家,或落后于我国的工业化。浅度城市化关心的则是离开土地的准城市人口如何实现市民化的问题(左学金,2010)。2003年之前,工业比重确实高于城市化比率,但这是否就能支持低度城市化一说?郭克莎(2002)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判断依据是我国的工业化比重出现了偏差,属于偏离了经济发展阶段的过度工业化,是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然结果。因此,我国的城市化主要不是跟工业的就业比重或工业的产值比重相联系,而是与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相联系,由于非效率的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所以不能带动整个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快增长。由此,即使从改革算起,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虽然联系紧密,却并非协调。[7]

城市-工业体系的非协调性主要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制有关联。从非农就业比重角度出发,还能解释2003年以后数据上显示的城市化率高于工业比重的特征。由于城市(国有)工业企业的非效率,过早地使得城市工业吸纳劳动力的机能减退。国有企业对于劳动力户籍资格的严格要求,使得外来劳动力根本无法进入体制内企业。即使许多年轻的外来劳动力进入了制造业部门,也大多从事一些低端工作,容易受到各种冲击引起的工业生产波动影响。农村劳动力转而更多地选择了建筑行业。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服务业发展滞后,所以服务业劳动市场最早向城市或城郊居民开放,最后向外来劳动力开放,并且在工作内容、等级、收入及福利等方面向城市居民倾斜。最终,虽然城市化率高过了工业比重,但却落入了浅度城市化陷阱。浅度城市化和工业非效率无法有效地创造价值和收入来支持它们本身。[8]

城市-工业体系的非协调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便是农村金融抑制。从一般逻辑看,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往往只看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性,却忽视了技术约束,进而不仅两者效率改进有限,同时也彼此不协调。从具体机制上看,在技术进步有限的情况下,资本的边际报酬会趋于递减。起初,工业化和城市化需要大量资金,由于工业和城市的资金收益率相对农业较高,资金通过农村金融体系流入城市。如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金利用是集约的,即相同数量的资金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工业产品和公共服务,则在资金不断涌入的情况下,资金价格从而收益率会降低。这样,部分资金会流向其他地方,或者流回农村。但是,如果工业和城市的资金使用是非效率的,则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资金的需求就会不断增加,资金价格从而收益率就会提高。高收益率吸引的大量资金会首先留在城市金融体系,资金出借者既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识别风险,又要为这些资金寻找回报率更高的机会,如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其他重要的商品市场。如此,城市的流动性出现了过剩,而农村在面对流动性缺失的困难时,却总是处于资金回流的最后一站。因此,要缓解农村的金融抑制问题,不仅要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效率,而且必须提高两者的协调性。[9]

三、数据指标、计量模型和实证结果

本文首次尝试用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差来度量两者之间的非协调性,称其为工业化偏差值(GAP=GDP中的工业比重-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内力看,本文认为如果工业化偏差值是正的,表明过度工业化造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非协调性;如果工业化偏差值是负的,则体现的是浅度城市化背后工业的非效率,是工业化带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存在困难,城市化缺乏技术效率。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整理了我国大陆地区29个省份(不含自治区)的工业化偏差值自改革以来的变化趋势,基本情况是:

第一,绝大部分省份的工业化偏差值自改革以来都出现了下降。改革之初所有省份的工业化偏差值都为正数。目前一些省份的工业化偏差值出现了负值,但工业化偏差值自改革以来一直为正值的省份在29个样本中占到了55%,其中不少省份是农业大省。在出现过负值的省份中,负值也比较接近于零。除了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海南之外,工业化偏差值为正或接近于零的省份共有25个。[10]

第二,在京津沪,工业化偏差在改革后出现快速下降,并且工业产值比重大大小于城市化率,除了海南(2009年为-0.21)之外,三个直辖市目前的工业化偏差值为全国最低,主要原因是京津沪的农业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的GDP占比在2010年分别为北京75.1%、天津46.0%、上海57.3%。海南的特点是改革以来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始终较第二产业高,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也达到了46.2%。这说明,初始的产业结构会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第三,改革初期工业化偏差值较大的(超过中值0.22)省份中,包含了较多有较好工业基础的东部沿海地区。到2009年,工业化偏差值较大省份(超过中值0.10)中,除了浙江、山东和河北之外,其余全部为中西部地区省份。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偏差调整速度较快。当前,东、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偏差值处在全国中值水平之下,西部地区仍然高于全国水平。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非协调性发展对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我们使用中国1988—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用所有贷款中农业贷款的比重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度量指标。这个指标在其他的相关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图2显示了农业贷款比重(RLOAN)和工业化偏差值(GAP)之间的散点图,剔除了京津沪的数据,可以看到农业贷款比重和工业化偏差值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但似乎存在二次项关系。[11]

本文采用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固定或随机效应方法来估计工业化和城市化非协调发展对农村金融深化的影响,将回归模型设定为:

下标i和t(i=1,……,29,t=1988,……,2009)代表省份和年,在中国内地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由于自治区的数据相对不全,未将其纳入样本,对重庆市的数据与四川省的数据做了合并,样本最终涵盖29个截面。除了农业贷款比重(RLOAN)之外,还使用农村存贷比(DIFF=农户存款/农业贷款)作为被解释变量,一般认为农村存贷比越高,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就越严重;工业化偏差值(GAP)与其二次项是关键解释变量,是扰动项;CONTROL是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了:

(1)经济增长(GRTH=实际人均GDP增长率)。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随收入水平上升而增加,这会推动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从而收入增长对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正面影响。不过,农村金融深化对于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增加收入也会起到作用。为了控制变量的内生性,在估计过程中对收入增长指标取一阶滞后值。此外,收入增长对金融体系的效率推动可能并不那样直接,或者即使存在,其影响也是比较小的,这种情形在低收入国家或地区尤为明显。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就表明,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跃过一定门槛之后,更多的人口才能获取金融服务。[12]

(2)政府干预能力(GOVN=财政支出/GDP),越高的指标值代表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能力越大。在当前农村金融体制下,政府干预金融流量至少包括两种可能的效应:第一,市场失灵,政策有效。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能力越大,就越容易调配信贷资金,不过由于农业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在处理市场失灵问题上具有一定能力,政府总是会保证一部分信贷资金流向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第二,市场失灵,政策无效。指导性信贷配置方式可能是低效率的,它忽视了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因而对金融体系具有破坏性。因此,政府干预具有双重影响,它对维持农业信贷量具有正面影响,但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

(3)财政支农(AGRI=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财政支出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往往投向扶贫、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此,财政对于农业的支持对于农村金融来说是一种补充。它可能会对农村金融深化起作用,如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环境,不过由于财政支农偏向的是公共服务,其收益难以在短期内体现。

(4)民营化(RPV=全部职工人数中不在国有部门工作的人数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率)。在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它们更加遵循市场法则,对改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政府干预力量来讲是一种制约因素。民营经济也是工业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它对于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回归方程的被解释变量是农业贷款在所有贷款中的比重,没有包含乡镇企业获得的贷款,所以,民营经济的发展会对农业贷款产生挤出效应。总体上,民营化指标的最终影响也是不定的。[13]

(5)对外开放(OPEN=进出口总额/GDP)。对外开放引入了外部资金来补充国内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一些研究认为引入外资可以对金融抑制下的国内市场起到补充作用,甚至成为众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具有显著的发展战略特性,具有明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倾向,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外部资金,也对地方财政支出形成压力。此外,一些研究还把对外开放指标作为市场环境改善的一种度量,市场环境的改善对农村金融发展有促进效应。由于对外开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倾向效应比较显著,改善市场环境的效应难以在短期中显现,所以该指标可能对农村金融深化不利。

(6)产业结构(TER=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产业结构指标控制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变化趋势。如果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在逐渐减少,并且农业经营具有效率,那么农业对货币资金的相对需求就会降低,配置到农业上的相对信贷资源就会减少。

(7)通货膨胀率(INFL=以CPI指数计算的通胀率)。通货膨胀对金融体系的深化有害无益。

首先对解释变量为农业贷款比重的模型进行估计。由于京津沪具有异常值的特征,样本截面缩减到26个,面板数据的特征为26省份22年。除工业化偏差值(GAP)及其二次项之外,其他解释变量都采用一阶滞后值。

结果(1)显示,工业化偏差值对农业贷款比重的影响呈现倒“U”型。鉴于绝大多数省份的工业化偏差值自改革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工业化偏差值的下降对农村金融深化具有正面影响。但同时也看到,当前城市化超过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对农村金融深化具有负面影响。在其他的解释变量中,收入增长指标、财政支农指标、民营化指标、开放度指标都没有显著的影响;政府干预能力表现出显著的正面影响、第三产业比重指标和通货膨胀指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与预期一致。

由于在具有较长时间序列的宏观面板数据中横截面相关可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进行横截面相关检验。根据Pesaran(2004),对个体间的残差进行检验,原假设是残差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但结果拒绝了原假设,因此存在横截面相关。按照Driscoll和Kraay(1998)的建议,使用Driscoll-Kraay稳健标准差。结果(2)与结果(1)基本没有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开放度指标可能对农村金融深化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对外开放也主要地为城市-工业体系服务。

结果(1)与(2)仅控制了随省份变动但不随时间变动的不可观察因素,但是,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过程看,自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出台了大量针对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政策,在较大程度上,这些政策主导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对农村金融深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忽略这些因素会对导致估计结果出现偏差。为此,就有必要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随时间变动但不随省份变动的不可观察因素,从而使模型成为双向误差因子模型。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依然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而定。

根据F检验的结果,引入随时间变动但不随省份变动的不可观察因素是必要的。Hausman检验结果建议采用双向随机效应。进一步检验不支持横截面相关性。结果(3)显示,工业化偏差值对农业贷款比重影响的倒“U”型特征依旧显著。一些差异体现在,政府干预能力指标不显著,而民营化指标具有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由于本文用以度量农村金融深化的指标是农业贷款在总贷款中的比重,未包括发放给乡镇企业的贷款,而乡镇企业是民营化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信贷资金有较高的需求。因此,民营化指标的负面影响可以解释为乡镇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排挤了对农业信贷的发放。[14]

结果⑷中,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存贷比,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此时工业化偏差值对农村存贷比的影响是正“U”型的,鉴于绝大多数省份的工业化偏差值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对降低农村存贷比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当前阶段城市化超过工业化比重的趋势可能对农村金融深化有负面效应。综合结果⑴和⑷的结果,两者提供了一致的分析结果,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对促进农村金融深化有积极作用。最后,为了控制内生性问题,模型⑸中使用了所有解释变量的滞后值来进行估计,结果与前面一致,工业化偏差值对农业贷款比重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对改革以来城市-工业体系的非协调发展与农村金融深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上的讨论,认为城市-工业体系的非协调发展对农村金融产生了抑制效应,进而借助1988—2009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协调发展对农村金融深化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在城市-工业体系相互磨合的过程中,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着过度城市化的倾向。一个例子是,许多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在户籍上却拥有城镇户口。这种统计意义上的城市化既偏离工业化发展要求,也偏离产业结构高级化要求的城市化过程,导致了过度城市化和浅度城市化并存的现象。本文的实证结果同时说明,过度城市化对农村金融深化具有负面影响。这一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在逐渐去除过度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城市-工业体系的发展逐渐契合,但是,如何避免过度城市化带来的潜在风险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完善城市治理、协调城市-农村-工业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深化改革的难题所在。

参考文献:

[1] Driscoll. J. C. and A. C. Kraay. 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with Spatially Dependent Panel Data[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 (4): 549-560.

[2]白重恩, 路江涌, 陶志刚. 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06, (8): 4-13.

[3]蔡昉, 王德文, 都阳. 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M]. 上海: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莫易娴.金融创新相关理论的综述[J] . 江淮论坛,2012,(1):39-43.

[5]郭克莎.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2): 44-55.

[6]林毅夫, 刘明兴. 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 经济研究, 2004, (7): 48-58.

[7]刘瑞明, 石磊. 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10, (1): 127-137.

[8]刘小玄. 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 2000, (2): 17-25.

[9]唐玲, 杨正林. 能源效率与工业经济转型——基于中国1998—2007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10): 34-48.

[10]刘勇,叶永刚.负面冲击与中国宏观金融系统的稳定性[J].经济管理,2012,(7):123-134.

[11]伍晓鹰. 人口城市化: 历史、现实和选择[J]. 经济研究, 1986, (11): 25-30.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2

前言

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全球经济运行环境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快速发展的金融工程及创新的金融工具,才能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速度,因此金融参与者对金融工程及金融创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比与传统金融学科,金融工程尚属新兴学科。但其在运筹学理论、数据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比传统金融学科更有效地推动金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产品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的金融环境。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金融工程建设应作为金融市场发展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数据分析手段推动金融创新,以此来规避金融市场中的风险、跟上经济环境变化的步伐、提升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最终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快速、稳定的发展。

一、金融工程概述

(一)金融工程概念

金融工程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传统的金融学不同,该项新兴学科结合了工程学、信息技术分析等相关理论,更加注重于对于金融手段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金融工程的概念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工程是指在金融技术开发过程中,结合各种工程化手段,并以此解决一些传统金融工具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新型金融产品设计、金融交易风险规避、金融产品定价策略等[1]。狭义的金融工程则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现有的金融产品进行拆分重组,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用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二)金融工程的功能

1.推动金融市场的完善

全球金融市场参与者数量相当庞大,不同的金融参与者对金融工具总有着各式各样的个性化需求。然而传统的金融工具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因素,无法有效地满足参与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限制了部分金融参与者无法完全融入到金融市场中来。这一情况将不断加深金融工具的垄断效应,使整体金融市场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最终将导致金融市场的无序化发展。而金融工程的发展,能够不断产生创新型的金融产品,以此来满足不同金融参与者的需求,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降低金融市场整体的系统性风险。如此金融市场就能在不断完善中平稳、快速地发展[2]。

2.降低金融成本

金融成本一直是金融市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有有效地降低金融成本,才能使更多参与者加入金融市场,并提升整体金融市场的收益率。金融工程以其对先进通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如采用远程互联网交易代替传统的金融交易手段,大大加快了资金的流通速率,使投资融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市场效率不断提高;同时,金融工程所应用的现代化数据分析手段,能够根据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其自身的调节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金融成本的增加,使金融产品收益率进一步地提高。同时,也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公平的投资环境,提升了金融市场活跃度。

3.促进金融产品的流动性

金融参与者在选择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往往不仅关注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同时也十分在意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不同金融参与者根据自身不同的资产配置,对金融产品的流动性也有各式各样的需求,但是总体而言,在相同收益率的基础上,参与者总是喜欢流动性较高的金融产品。然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往往无法兼顾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和流动性。因此,只有通过对金融工程的不断发展,才能不断开发出新型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参与者对金融产品流动性需求。同时,此举也能吸引更多闲置资金流入金融市场,提升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3]。此外,金融工程的发展对于标准化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标准化即意味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产品、资金的流动性增强。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金融工程利用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住房抵押贷款转换成市场上流动的证券,这一金融创新极大地提升了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

二、金融工程在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市场中无序竞争现象明显

受到我国传统市场发展的影响,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政府的过分干预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无序竞争问题,因而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难以形成真正的均衡价格。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现货市场发展比较滞后,金融市场还未能对其提供比较完备的市场支持,因此就严重的阻碍了相关金融工具的衍生品的有效开发。在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备和缺乏有效支持的条件下,金融衍生品缺乏良好的发展和创新空间,所以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着力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中的监管制度等。同时金融市场管理部门应鼓励和支持相关金融活动的创新,促进我国金融资产的运作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机整合[4]。

(二)金融市场中存在理性套期保值者缺乏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实施,我国许多的企业中均存在着公司内部法人的相关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中比较缺乏具有理性套期保值感念的参与者。上述原因导致金融工程的运行与发展的市场基础还比较薄弱,为此我国必须深入实施企业制度改革,在企业发展与改革中遵循企业制度的相关发展规律,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将传统企业中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成为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发展模式,让企业真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面对市场的挑战,进而给予金融市场中套期保值与风险控制等相关的金融活动更为充分的发展环境,促进金融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金融市场中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缺乏

金融工程中对于参与人员的金融素质以及金融实践操作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而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晚,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方面还比较滞后,极大的阻碍了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与创新。为了促进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将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我国金融工程的创新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金融工程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

(一)金融工程中分解与重组的应用

金融工程可以利用现有的金融产品,在其基础上通过分解、重组,进而创造出新的风险及收益关系。例如将国债当中的息票从原本的本金当中进行剥离,进而进行单独的销售,创造出了新的SRITPs,而又将SRITPs同掉期实施有机的融合,又能创造出新的SRITPSWAP[5]。又比如美林公司推出的“TIGR”的零息债券,有效地降低了投资者在投资中长期付息债权时,及时取得每期利息并再次进行投资时所产生的高昂交易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锁定了投资利率,减少市场利率波动对投资者投资收益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程中分解与重组的应用进行金融创新,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降低金融产品风险,保证金融产品收益率。

(二)金融工程中指数化与证券化的应用

金融市场中的利率波动对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往往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传统的金融产品对这种波动往往缺乏相应的抵御能力。金融工程则可以将传统的金融产品与股票指数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市场利率变动时,通过指数化对冲抵御市场利率波动对金融产品的影响,保证金融产品的稳定性,减低其风险。另外,金融工程的证券化应用,能将部分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通过证券化进行流通,上文所提到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即为最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金融资产证券化极大地提升了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6]。

(三)金融工程中保证金制度的应用

传统的金融产品缺乏杠杆作用,无法有效扩充金融市场规模,而金融工程中的保证金制度却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合理的保证金制度充分第发挥了杠杆作用,极大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实际的资金储备率,促使更多资金能够自由地在金融市场中流动,保证了金融市场的活跃性,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同时,保证金的存在也对市场投机者的行为做出了相应约束,降低了整体金融市场交易中所存在的交易风险。保证金制度即体现了金融工程在金融创新中所发挥的杠杆效应,同时也体现了其对降低交易风险所产生的作用 [7]。

(四)金融工程中业务表外化的应用

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往往会带来各级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的基础上,满足监管方的需求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传统的金融产品不能很好满足金融机构调节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达到监管要求的需求,此时就需要金融工程来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来满足这一需求。例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等金融工程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不仅使得金融机构的盈利性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其作为表外业务的特殊性,有效地调节和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很好地满足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指标要求。

四、我国金融工程的优化发展策略

完善、成熟的金融市场环境是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金融市场制度的完善,金融工程才能更加迅速地发展起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国际金融市场晚,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不断吸取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国情的金融市场发展之路。同时,应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改变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在整体金融市场中的角色,从控制者向监管者转变,降低控制职能的作用,转而充分发挥监管者的职能。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为基础,创建一个良好、自由开放度较高的金融发展环境,鼓励金融创新。再者,应该加快现代企业改革,强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理性化思维,创造出良好、有序的竞争环境,保持企业活力。另外,借鉴国际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投资银行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金融产品开发、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快金融工具的创新步伐,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满足不同金融参与者的需求。最后,还要注重金融工程高端人才的培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升金融从业者的创新能力,通过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我国金融工程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论

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想要保证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快速稳定发展,金融工程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为此,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稳定、自由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对于当下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限制、缺陷,应该加快金融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努力完善。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出中国化的金融市场发展之路。另外,还应从转变政府监管职能、深化企业改革及注重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金融工程建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平稳、快速、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朴勋.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5(02):53.

[2]李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06(02):72-75.

[3]陈百慧.对金融工程与金融创新相关问题的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5,06(23):305.

[4]赵曼.我国金融工程中的伦理问题探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6,09(04):42-44+56.05(06):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