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治理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4 14:51: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产业链治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产业链治理

篇1

作为茶叶发祥地的中国,有着悠久的种茶和饮茶历史,是一个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出口的超级大国,而且也是茶叶消费的大国。在茶叶国际市场上具有引领茶业发展的世界地位和影响力。因此中国茶产业更需要走集团化发展的模式,在经营的模式与知识的转移当中入手。完成茶叶产业的升级。通过这些年政府与当地的茶叶的生产商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安溪铁观音已经完成了初步的产业升级。茶叶产业的升级取得的成效是大家有目共睹也是值得借鉴和研究的。

到2008年为止,已经有5批总共55家企业获得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权利,被授权的企业的规模在逐步扩大。由于企业数量的不断扩大,地理标志的管理幅度和难度也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茶叶质量问题、市场销售和品牌推广问题、产业发展问题也将产生,这必然对茶产业的品牌推进与产业升级提出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获得地理标志使用资格的企业和生产商的品牌意识不强,没有能够真正意识到地理标志的重要性和其代表的品牌价值,错误的认为其是一种简单的符号和经营许可而已,这样的认识对于企业经营来说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顺利升级,茶叶无法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加之地理标志具有的公共性,也必然会引发地理标志品牌的株连现象。

第二,产业的维度改革没有进行彻底,因此无法在根本上完成产业的升级,只能一直并且长期处于产业升级中的阶段。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给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成为中国茶产业在品牌推进和产业升级中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品牌和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根据文献的阅读与相关资料的查看分析,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得出中国茶产业升级方法。又通过对其驱动力的研究得出了产业升级是提升全球价值链的唯一有效途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茶叶产业升级的国内研究目前尚属于空白。因此本文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系统的讨论,分析了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的起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波特(1986)提出公司价值链理论,他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处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同时期的学者寇伽特(1987)从国家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能力相结合角度分析,认为在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他强调了价值链环节在空间上的配置。20世纪90年代Gereffi(1995)和一些学者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CC,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分析框架,将价值链的概念与产业的全球组织直接联系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从而形成了全球商品链。到2000年时,Gereffi和该领域的其他研究者同意使用全球价值链1(GVC, Global Value Chain)代替全球商品链这一术语。英国Susse大学的发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是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行较广泛研究的机构,它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聚集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散布于全球各地。全球生产网络可以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高级形式,而全球价值链既可以看作是生产网络的初级形式,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全球生产网络的抽象和简化。

目前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2:一是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是指价值链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以及价值链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二是全球价值链的升级,主要研究升级的机制、类型和路径等。三是价值链中经济租的产生和分配,包括进入障碍,经济租产生的来源(如技术能力、组织能力、技能和营销能力等核心能力),租金的分配等。价值链研究的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治理居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了价值链中的升级和租金的分配。

二、茶叶产业链

茶叶产业包括茶叶的种植,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相关产业组成。在宏观上讲是农业,工业,销售业等一,二,三产业所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型产业。对其产业链的理解可以从其结构属性、价值属性、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战略联盟四个角度来认识。

从茶业链的结构属性看, 茶产业是指与茶产品生产经营相关的企业和生产者个体的统一体, 是一个纵横交错、 主体纵向关联的企业群结构, 由不同生产环节组成。然而,为了提供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一系列茶叶产品,从鲜叶提供、到生产加工直至市场销售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无论发生在什么环节,什么企业,都必须是前后顺序关联、横向延伸的有序集合。可见,茶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相应于波特对价值链的定义,茶业链中的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构成茶叶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 如果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这些活动,则可称之为茶业价值链。

茶叶产业的价值链就是通过茶叶产业链所产生的或是整个产业链中所蕴藏的价值组织以及其结构形式。能够反映出茶叶产业链的内在价值。是改变茶叶产业链的经验战略的重要依据。

茶业价值链的形成有效地实现整个茶业链的价值,反映价值的转移和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突破口,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因此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看,茶业链就是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科技含量比较高、产品

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通过这些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接,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链条,这样,一个企业的单体优势就转化为一个区域和茶产业的整体优势, 从而形成这个区域和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战略联盟的角度看,茶业链是指在一定的茶产业群聚区内,由在茶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三、中国茶叶产业升级的途径

A.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销售模式。介于此种的销售经营模式。当下应该选择的升级模式是用产品升级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首先通过以往销售的情况,充分调查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加大科研力量,增加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产业深加工的投入。产出新产品来占领市场。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品牌的建设。如果当前没有深加工的实力可以由以往的低级产品直接销售转化为与茶叶深加工企业联合为其提供低级产品且销售其生产出的高级茶产品。由以往的茶农,二道贩子,销售模式转变为茶农,二道贩子,企业,销售的模式。

B.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企业模式。此种模式的经营方式会因为茶农之间的联合,茶农与企业之间的联合而变得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其升级模式应该遵循着由以往的茶农,二道贩子,企业的模式向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企业的模式转变。自己进行承包种茶,将茶农雇佣,这样一方面茶农的经济收入与劳动量成正比促进了茶农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不用担心应为茶农与二道贩子之间的一体化造成的原料来源少,价格高等缺点。如果有雄厚的实力,有茶叶生产方面的经验则可以向茶农,二道贩子企业一体化发展。发展自己的产茶工艺。将收到的原料自行生产然后销售高级茶叶产品。由二道贩子转变为茶叶生产企业。

C.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销售的经营模式。厂商直接走销售的路子导致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产品方面的创新,市场认同率偏低。因为不能很好的与市场互动。缺少必要的市场指导的管理模式,因此在产品的更新与产品的结构上脱离市场。进一步研发新的茶叶产品和找到一条由产到销售的经营管理链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D.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企业的经营模式。目前比较适合当前市场的经营模式。为了完成产业升级和进一步发展。其升级的模式是累计资金,投资自己的茶叶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完成成本的压缩。在完成茶农二道贩子企业一体化的同时要注意新产品的种植与开发,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份额。达到新品占领市场,新品推动市场等经营理念。尽快提高市场的认同率。另外在高度一体化的前提下,各个环节的协调将达到高速化,效率化,灵活化。能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市场要求。

四、 中国茶产业链治理升级的实证研究

1.柳州市一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公司简介

柳州市一品香茶业有限公司下设:三江县一品香茶场(基地管理部):三江县一品香茶叶贸易服务部(营销事业部) 柳州市三江县一品香茶场是有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本茶场成立于2001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产销一体化服务。茶场地处于湘、滇、桂三省交界的大塘天湖水库附近。这里海拔在600-800米之间,高山终年云雾缭绕,蜂蝶成群,四季如春,景色秀丽,土质深厚肥沃,盛产茶叶。目前茶树品种有“福云6号”、 “福鼎大毫”、“浙农117”、“乌牛早”、“龙井43号”“白茶龙井”等优良良种。本茶场采用科学的培植方法、统一采集,精致加工,有效保证质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柳州市三江县一品香茶场主要生产:乌牛早龙井、龙井茶、碧螺春等产品。目前推广中的自主品牌“三江龙井”绿茶,是高山茶中之级品。本厂坚持“诚信经营,互利互惠”共赢的原则,长期为新老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优质茶叶。

2.公司经营模式

柳州市一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有效的联合了茶农,拥有自己的茶场而形成了严格的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的茶叶生产模式。并且将产出的鲜茶直接供应给各大茶产品生产厂商进行深加工。并不直接销售入市场。这样的模式使得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能够及时的了解市场信息,调整茶叶种植的结构。并且少了一层利益分配。获得利益最大化。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有了稳定的原料源,又因为少了一层的利润分配,相对的降低了茶叶的原料的价格。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3.升级模式

典型的茶农二道贩子一体化,企业的经营模式。目前比较适合当前市场的经营模式。为了完成产业升级和进一步发展。其升级的模式是累计资金,投资自己的茶叶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完成成本的压缩。在完成茶农二道贩子企业一体化的同时要注意新产品的种植与开发,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份额。达到新品占领市场,新品推动市场等经营理念。尽快提高市场的认同率。另外在高度一体化的前提下,各个环节的协调将达到高速化,效率化,灵活化。能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市场要求。

五、 研究结论

在中国的茶叶产业升级过程中,模式的一体化,产业的集团化,知识的共享化是必经之路。通过以上论述得出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将产业集群与产业高度一体化引入到茶叶产业的产业升级当中去。提出了茶叶产业升级的必经途径:产业一体化与集团化。也就是说以产业产地或是茶场为依托,以茶叶种植为基准点,共同建造中间商,茶叶再生产,茶叶深加工,茶叶零售等商业活动。将茶叶的生产链向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式结构。其次,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不同模式的茶叶产业生产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茶叶的产业化不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笼统应用。要因地适宜,量力而行。

六、中国茶叶产业升级对策

1.技术创新

茶叶技术创新是指在茶树品种选育栽培、肥培管理、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学习、引进、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和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二是推动优良品种的繁育和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应用。三是依靠科技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四是推广茶叶机械化加工和茶叶综合利用技术。

2.提高茶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生产管理技术

要想使茶农生产出质量好,安全水平高的茶叶,首先应该使他们认识到茶叶的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如果质量和安全水平不过关,就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政府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对茶农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建立示范茶园,让茶农亲眼目睹因为质量安全的区别所带来的收益的区别。

3.实行茶叶无公害生产

在种植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灌水、喷药、施肥等技术和方法,使中国的茶叶农药残留、携带病虫害等情况能够符合国际要求。茶树种植要以施用有机肥为主,严格控制无机肥的使用。

4.加强茶叶标准化建设,做好质量体系认证

及时对中国当前的相关标准体系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加大对国外新提出的茶叶安全卫生指标与分析方法的实验验证,最终提高自身检测能力。中国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获取国内外各类质量认证。

5.加强茶叶市场营销,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茶叶市场营销,首先要加强对区域市场、目标消费群的调研分析,深入分析消费者层次、茶叶消费程度、成长潜力、消费传统或倾向,进行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中国茶叶产业要增强品牌意识,树立自主品牌尤为重要。在具体操作上,要建立健全名牌营销网络,坚持发展名牌专营商。积极参加全国或国际上大型茶叶博览会,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应培育一批优势茶叶品牌。

6.优化茶叶产品结构

要充分利用国际上关于饮绿茶更有益于健康的研究成果,引导和促进绿茶消费,开拓绿茶消费新市场,重点是欧美市场。中国还可以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茶叶品种乌龙茶、花茶和黑茶的生产。其次,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扩大茶叶在饮料、食品、保健、医药、化工、化妆品中的应用,加快开发速溶茶、保健茶、药用茶、食品添加剂、绿茶粉等茶叶纵深产品。

7.提高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

茶叶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茶场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将茶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大市场联接起来。完善茶叶生产和销售的组织制度,提升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中国农业是以小农户经营为主,茶叶产业更是如此。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没有自己的产销一体化组织,只能独自分别进入市场,增加了很多诸如运费等成本。因为市场信息来源的限制,分散农户比较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也不利于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普及和应用。规模经营不仅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而且也可以克服远距离运输的不利条件。根据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的特点,适度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

8.政府支持

政府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一是在土地使用方面,政府应该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茶园,理顺产权关系,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千家万户的零散茶园,集中到有资金和技术的人手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规模化经营;二是在发展环境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在财政扶持方面,加大对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茶树良种的繁育和推广、茶农的技术培训、检测检验仪器的配备、病虫害测报网络建设、建立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四,是在宣传方面,加强对茶叶经济效益、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的宣传,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环境的宣传。

七、结束语

本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探讨了茶叶产业全球升级的对策将目前国内存在的茶叶产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了四个大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基于维度角度分析茶叶产业全球升级的途径,并进行中国茶产业链治理升级的实证研究,从而确定了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升级的措施。根据分析很显然的得出研究结论“茶农,二道贩子,企业,经销商等角色的一体化程度越高说明产业的等级越高。因此中国茶叶产业的升级的主导方向是企业集团化,一体化的发展。其次,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不同模式的茶叶产业生产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表明茶叶的产业化不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笼统应用。要因地适宜,量力而行。并且讨论了企业层面,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上中国茶叶产业升级对策。

注释:

1.见林思达,王立军,严新根.中国台湾地区"科技导向"的产业升级政策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5)

2.见杨东进,刘人怀.自主GVC模式: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可靠路径[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2)

参考文献:

[1]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2]徐敏:产品内国际分工、产业升级与产业增长――基于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6)

篇2

    共生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最先提出,他认为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是一起生活的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1]。共生理论早期主要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在美国生物学家马格里斯发展了细胞共生学后,共生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共生理论与产业生态学的融合是其在经济学领域最普遍和最直接的应用,不仅拓展了共生理论的研究范畴,也为某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解释提供了新思路,产业共生就是在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研究方向。产业共生是指产业内作为独立经济组织的企业之间,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所形成的共生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产业链横向或纵向、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本文拟把共生理论引入到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的研究中,将上下游企业看作共生系统的基本单元,通过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关系的考察探讨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由于汽车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纵向结构与横向服务相对完整,纵向关系特别是整车制造与零部件制造环节的生产组织有着较为鲜明的共生特征,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围绕汽车产业展开,根据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业的共生关系及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为中国汽车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二、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

    在共生理论框架下,纵向关联产业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复杂的共生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着产业共生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共生关系。下面就以汽车产业为例分析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2]。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共生系统的物质基础。共生单元可分为同质和异质两类:同质共生单元的性质和功能相近,具有替代性特征,相互间存在竞合关系;异质共生单元的性质和功能差别明显,具有互补性特征,多呈现和合关系。汽车产业作为一个共生系统,其共生单元包括整车制造商、零部件(配件)制造商和零售服务商,各共生单元分别位于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生产和经营功能互补,属于异质性单元。由于整车制造商同零售服务商之间的关系较为独立,一般采取直营店销售和特约零售商销售的方式,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纵向关系治理问题重点围绕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展开。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是对共生系统各共生单元间联系方式及强度、物质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换的直观反映。从行为模式角度看,共生关系可以划分为寄生共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三种。在寄生共生关系中,作为共生单元的寄生者与寄主之间存在双边单向交流机制,寄生关系虽不一定对寄主有害但多有利于寄生者进化而不利于寄主进化;在偏利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双边双向的交流机制,通常情况下共生关系对其中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但当获利方的进化创新对非获利方没有补偿时即认为对非获利方不利;在互惠共生关系中,共生单元在双边或多边交流机制的基础上具有进化同步性。对应于汽车产业共生系统,当整车制造商通过直接投资兴办或兼并收购的形式控制上游零部件制造商时,零部件制造商作为汽车产业集团的内部科层而存在,作为共生单元的整车与零部件制造企业之间呈现出寄生共生的关系;当零部件制造商通过市场化交易下的竞标及订单方式谋求与整车制造商合作时,交易的完成需要通过双方讨价还价来实现,整零制造商之间为偏利共生关系;当整车制造商同零部件制造商在市场化交易框架下形成了一种网络化的长期合作联盟时,二者依靠互补的资源优势共同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及市场竞争,体现为互惠共生关系。

    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中除共生单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外部条件,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其对共生单元行为模式的影响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来实现。根据共生环境对共生单元作用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向环境、中性环境和反向环境。在汽车产业共生系统中,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量和偏好的改变、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市场状况、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导向都属于共生环境的范畴。不同于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外生变量,但共生环境对于共生系统能量的形成和提升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共生环境有助于共生单元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如果不适应共生环境,共生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将受到制约。

    

    图1 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同决定了共生系统的条件、性质和特征,也决定着共生系统动态变化的方向和规律。如果以向量代表共生关系代表共生单元,代表共生模式代表共生环境(其中 分别为正向、中性和反向环境),则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表示为图1。由于共生系统内所有要素间的共生关系都是一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组合,因此向量还可以表示为。其中,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形成的关键:一方面,共生模式直接决定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生产交换关系,是界定共生系统类型的标志性特征;另一方面,共生模式反映了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程度,是判定共生系统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汽车产业的共生关系: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例

    迄今为止,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已经经 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先后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三个世界汽车工业中心。从决定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相互关系的共生模式角度看,以美国汽车工业为中心的时代对应于寄生共生关系,以欧洲为中心的汽车工业时代属于偏利共生关系,而以日本为中心的汽车工业时代则对应互惠共生的整零关系模式[3]。基于不同共生关系建立起来的产业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见表1)。

    (一)美国汽车产业的寄生共生关系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建立的T型车生产装配流水线标志着美国作为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地位的形成。在以流水线方式为核心的大批量汽车生产中,整零制造商之间形成了寄生共生的合作关系。作为寄主的整车制造商和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以异类共生单元形式共同串接成了汽车产业的生产链,其关联作用是依照流水线进程的先后顺序且只存在着单向关联。同时,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一系列零部件生产机构之间有着明确的生产分工,不会出现重复建设情形,很少存在竞争关系,相互间多是生产环节上的合作与衔接。

    在寄生共生模式下,以流水线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汽车生产中,厂商将最终的整车产品投入市场,共生单元在中间生产环节往往只存在单纯的物质流动而不产生价值增值。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在纵向一体化的框架内,共生单元的关系较为稳固,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十分依赖寄主整车制造商,零部件制造商的进化发展不会对整车企业造成伤害,但往往要受到整车设计和生产的制约。以企业科层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关联产业以及宏观政策的变动可以传达到一体化企业,但无法直接影响共生单元。共生单元由于受到企业科层结构存在形式的局限,也无法直接对共生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二)欧洲汽车产业的偏利共生关系

    二战后,设计新颖、款式多样的欧洲车企逐渐超越了美国车企,世界汽车工业中心也因此转向了欧洲。设计和款式上的革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欧洲汽车产业中整零制造商之间的偏利共生关系。在以产品多样化为特征的偏利共生系统中,作为获利方的整车制造商和作为非获利方的零部件制造商都是以市场化条件下的独立经济实体形式存在的,双方构成的汽车产业链是在市场化交易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关联作用具有市场交易的双向性与多回合性,而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零部件生产商之间由于生产和技术的相似性,存在极强的相互挤占和竞争现象。

    在偏利共生模式下,以独立实体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在以市场化交易为主要生产合作方式的汽车产业链中,不仅存在着物质流动,也会产生价值增值。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起来的整零关系,在成本和利益因素的驱动下较为脆弱。零部件制造商往往会遭受整车制造商施加的转嫁成本,从而成为共生模式中的非获利方,而作为获利方的整车制造商在转嫁了制造成本的同时还会收获上游零部件厂商之间相互竞争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包括中间产品设计的革新以及性能的改进等。在共生环境方面,整零制造商通常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关联产业和宏观政策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厂商的经营决策,而共生单元对共生环境的反馈作用则体现在产业层面,但多是产业内部企业间的替代与挤占,对共生环境的影响较为有限。

    (三)日本汽车产业的互惠共生关系

    20世纪70年代,注重品质、生产精益的日本汽车业成为了新的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在以“丰田模式”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产业中,整零制造商形成了独特的互惠共生式产业共生系统,作为共生网络节点的整车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以市场化条件下集团或联盟框架内的独立实体企业形式存在,二者所构成的汽车产业链是在集团或联盟框架下广泛的合作网络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关联作用具有紧密、复杂和多向的网络结构特征。作为同类共生单元的零部件制造商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相互之间存在良好的交流与协作。

    在互惠共生模式下,共生单元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流动以及价值增值是在复杂的合作网络中产生的,整零制造商基于共同生存战略和互惠利益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其稳定程度介于偏利共生和寄生共生之间。互惠共生下的共生单元在网络化的共生合作框架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且任何一方的发展演化都会通过网络机制对其它参与方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达到协同提升的效果。共生环境方面,集团或联盟框架下以独立实体企业形式存在的共生单元通常也不直接应对共生环境的作用,市场条件、竞争状况、关联产业及宏观政策的变动首先影响集团或联盟层面的经营决策,进而通过网络路径传导到共生单元。反之,在基于互惠共生关系所建立的网络合作模式中,各参与方有着极为相似的利益追求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形成的汽车生产集团或战略联盟在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其对共生环境的反馈作用较为明显。

    四、汽车产业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汽车产业具有一条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及整车生产,再到汽车销售和修理,包含诸多生产和服务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其中零部件生产商和整车生产商之间的纵向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产业的绩效,而纵向关系治理就是对纵向交易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所进行的构建与设计。根据汽车产业共生系统的分析,整零制造商之间的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由共生关系决定,结合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产业的不同特征,纵向关系治理也呈现出不同模式[4][5]。

    (一)科层式治理:美国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在以福特T型车为代表的美国汽车生产中,实力弱小的零部件制造商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求与整车制造商形成了科层式的纵向治理模式,即具有企业内部科层结构的纵向一体化模式。科层式治理模式下,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制造商依赖于下游的整车制造商,作为治理客体的零部件制造商对于整车制造商下达的管理指令有很强的执行力;处于主体地位的整车制造商能够有效地管理零部件的生产,在确保上游中间产品供应的同时对资源特别是具有知识产权的资源起到了有效保护作用。科层式治理以主导企业为核心在企业内部自行组织产品开发和投入品生产,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属于科层结构下的单向流动:整车制造商提供具体的生产规格参数,拨付专门的设备和原材料采购资金,委 派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从而控制了零部件制造商的整个生产活动;零部件制造商只能按照既定规格要求生产中间产品,并以等于或接近成本的价格提供给整车制造商,由此大大降低了纵向产品交易的成本。

    早期美国汽车产业科层式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出现,受到整零制造商之间寄生共生关系的影响:实力弱小的零部件制造商无法达到单独进行产品设计开发的要求,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下游合作方引导并组织其产品生产;同时,实力相对较强的整车制造商也很难在一体化企业外部找到能力足够强大的,既能满足其大批量生产需求又能够有效保护设计生产专利的零部件供应商,科层式治理成为较为理想的选择(见图2)。在科层式治理模式下,寄生者与寄主能够建立长期稳固的寄生共生关系,有利于对整个生产环节中的复杂投入品、成品以及知识产权资源的有效控制。当然,作为寄生者的零部件制造商很难在该治理模式下产生足够的自主研发激励,零部件生产和技术创新受到很大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图2 科层式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二)领导-市场型治理:欧洲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在欧洲汽车产业中,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零部件制造商谋求市场化条件下的纵向合作,而实力较强的整车制造商则发挥其在产业生产中的领导作用,二者形成了领导-市场型的纵向治理模式,即订单式的领导控制与市场化的有效竞争相结合,整车制造商依靠订单契约领导着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市场化合作(见图3)。领导-市场型治理的前提是市场化交易,零部件制造厂商开始以独立实体企业的形式存在于市场化条件下,但在纵向关系中处于客体(被领导)地位;为数不多的整车制造商依靠其拥有的买方订单决定权占据着主体(领导)地位。在领导-市场型治理模式下,整车制造商公开具体的产品指标和采购数量,在寻求合作伙伴和建立契约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充分比较上游供货方的生产能力和制造技术,促使零部件制造领域内形成有效的竞争,另一方面会对上游被领导企业形成利润压榨和成本转嫁。零部件制造商在尽力满足产品质量及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为了能够在市场化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并获取订单,不仅要承担自身研发活动的风险,还要承受生产订单可能带来的采购、仓储和物流运输等预付成本。如果缺乏外在的补偿机制,单纯的领导-市场型治理的利益分配是不均衡的,主要参与方之间将产生讨价还价等交易成本。

    领导-市场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出现,受到欧洲汽车产业整零制造商之间偏利共生关系的影响。具体来说,为了实现汽车产品的多样化,实力强大的整车制造商集中精力开展整车设计革新,迫切需要通过订单契约实现零部件生产环节有效的市场化运作,降低中间产品的生产组织成本;同时,实力较弱的零部件制造商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加速零部件产品的生产技术革新与产能升级,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在偏利共生关系下,领导-市场型的治理模式成为零部件制造商和整车制造商纵向关系治理的必然选择,尽管该模式中的获利方(领导厂商)和非获利方(被领导厂商)的共生关系较为脆弱,但由于引入了市场化的交易手段,促进了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有效竞争,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模块-关系型治理:日本汽车产业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在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生产中,零部件制造商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能够与整车制造商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不仅使整车的设计生产趋于模块化,而且整零关系也实现了系统性的网络化合作,形成了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即局部的模块合作与系统的产品开发相结合,整零制造商对于复杂的产品规格和标准信息存在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见图4)。模块-关系型治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合作网络的搭建,逐步发展壮大的零部件制造商与整车制造商实力相当,有能力为整车制造提供模块化产品。整零制造商的双边关系不再是相互制衡,更多地体现在系统性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合作上。在模块-关系型治理模式下,虽然参与方对合作的最终结果和产品特征可能都没有清晰的概念,但却在只有共同参与到一定的组织关系中才能解决整车设计和生产问题方面达成了共识。整零制造商在技术、信息和资金等领域开展全面的合作与共享,整车制造商会参与零部件设计与技术升级的过程,零部件制造商通过自主研发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也将对整车设计制造提供建议。该种治理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经济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汽车产业追求“精益生产目标”的引导。

    

    图3 领导-市场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图4 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

    模块-关系型纵向关系治理模式是由日本汽车产业内部实力相当的整零制造商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所决定的。为了实现精益生产目标,整车每个模块部件的设计生产都须达到较高的水准,这就要求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制造商之间实现系统性的开发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各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技术、信息和资金在复杂的合作关系网络内流动,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制造商都是合作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因此,模块-关系型治理成为最适合零部件和整车制造商互惠共生关系的一种纵向治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参与方形成较为稳固的共生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共生单元之间广泛的交流合作,而且能够使各方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激励了共生系统潜在能量的发挥,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产业的进化。

    五、结论与启示

篇3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给人们的身体、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也影响了一些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和了解“雾霾经济”,而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投资者和创业者,也将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目光投入到关注生态、保护环境的产业中来,催生新型绿色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本期,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雾霾发生后一些传统企业的改变和创新,以及一些应霾而生的产业具体发展。

烟花企业逆境中转变创新

主业升级副业兼顾

随着烟花爆竹近年来相继被贴上“高危”、“污染”、“奢侈消费”的标签,市场“遇冷”已是不争的事实,更有业内人士直言:2013年是花炮产业史上最大的一次溃败。于是,在有着“世界烟花之都”美誉之称的浏阳,许多在烟花爆竹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也曾一度以为离不开这一行业的花炮企业老板们,纷纷转向了其他行业:或蔬菜种植、或医疗器械,甚至教育传媒等。

正月初八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长沙石油并没有按照惯例燃放“开门鞭炮”;开福区一家商场未燃放鞭炮便“静悄悄”地开门迎客;在高桥大市场,往年因燃放鞭炮震耳欲聋、黑烟遮空的景象,今年也消失不见……

鞭炮声从以往的噼里啪啦到如今的稀里哗啦,PM2.5也从大涨3倍到小幅上扬,可想而知,马年烟花爆竹的销售,该是如何“冷清寂寥”。

长沙市做了多年烟花生意的刘泽说,前年批发回来的烟花滞销了三分之一多,所以去年只进了往年一半的货,他颇为伤感地表示“销售量下滑了近一半。”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将门店转租另谋他路,各大烟花企业的日子也苦不堪言。

浏阳市颐和隆烟花总经理黄光辉称,公司大型烟花燃放业务减少了70%以上;飞鹰烟花的年产值由原来的1.5亿元,缩减到2013年的不足3000万元;东信烟花去年的销售缩水了2000万-3000万元……浏阳市烟花鞭炮管理局局长汤显华说:2013年以前,浏阳烟花爆竹产业集群的产值连续三年保持着20%-30%的增长,如今增速仅为10.5%。

“经销商的仓库里面压满了货,二级批发商的购买欲望不强,重复购买性几乎没有。”庆泰花炮总经理黄启昌说,传递到生产厂家的信息就是整个市场疲软不堪,2013年可以说是花炮产业史上最大的一次溃败。

公司也曾在2013年半年报中称:“行业政策收紧、安全事故频发、雾霾天气效应等诸多不利因素,直接影响了烟花产品市场需求,对公司主营业务带来一定冲击”。其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13年前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约747万元,同比下降134.3%。

如今,熊猫烟花因正在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暂停交易,原因系2013年年末,公司抛出了一纸“拟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华海时代60%的股权”的公告。

华海时代为浙江东阳市横店影视产业试验区的一家影视传媒企业,主营制作和发行综艺、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烟花和影视都属于大文化行业范畴,收购影视传媒公司主要是考虑到目前这一行业的重组收购较多,相对比较活跃,我们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熊猫烟花实际控制人赵伟平说。尽管赵伟平称,收购事项目前尚处谈判的前期阶段,能否收购成功还不好说,但他坦言:“公司烟花爆竹主营业务目前的发展形势不甚乐观,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很有必要,希望能够通过多元化发展谋求公司更稳更长久的发展。”就在熊猫烟花2012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董事长李民还信誓旦旦地称,赵伟平从来没想过离开烟花行业,“他在这个行业做了这么多年,资产都是在烟花行业中积累起来的,像这样一个人不做花炮做什么”。然而,事实上,即便是扎根烟花爆竹行业三十余年的企业家,也会在今天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的时候“弃暗投明”。

黄文辉是浏阳飞鹰烟花公司董事长,在2012年“嗅”到烟花爆竹产业将迎来最艰难的发展时期后,他创办了三格医用器材制造公司,如今该公司产值达8000万元,创税700多万元。强泰花炮厂则选择了与湖南长发蔬菜种植合作社合作,利用多年来积累的管理经验和资金实力,将蔬菜种植规模由原来的100多亩扩大到了如今的1600多亩。

南大烟花制作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守俊如今也是浏阳市兴和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大瑶投资开发了金富豪庭等楼盘;三联企业集团正在筹备建设物流园;庆泰烟花董事长黄蔚德思考着往教育方面转型;红湘烟花有限公司的老板成立了浏阳市佳源生态农林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油茶林基地开发、花卉苗木、水产养殖销售等。

汤显华说:转型已经成为浏阳市1000多家烟花企业共同的话题,我们也鼓励花炮企业在其他有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的行业发展,如今投资、房产、餐饮等各个行业,都能看到花炮老板的影子。

陶长彪是湖南激情烟花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从2006年开始尝试跨界经营,已经涉足了包装、煤炭、地产等多个产业,如今是四家公司的负责人。然而,他从来没有想过要退出花炮产业,依然坚定地认为花炮产业是有未来的,“花炮是一种传统消费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汤显华也表示,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目前烟花爆竹消费暂时遇冷,并不代表这个行业就江河日下,反而是一次产业升级、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牌契机。“所以我们鼓励多元发展,但不提倡盲目跨界转型,毕竟在不熟悉的行业里,风险更大。”东信烟花董事长钟自奇就暂时没有考虑要去涉足别的行业,他认为“遇到困难就跨界转型是‘船小好调头’的小企业作为,上了规模的企业很难做到、也不好做,而是想办法在主业上下功夫。”同样身为中国烟花爆竹协会会长的他说:“传统的烟花爆竹产业要想有出路,就必须要走科技、安全、绿色的新路。”据其介绍,东信烟花集团就建立了花炮研究所,与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减少烟雾排放。目前,东信的环保轻烟型烟花产品,已经占到了公司所有产品的20%以上。

除了加大科研力度、产品技术升级外,烟花企业的老板们也瞄准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和海外市场。赵伟平就直言不诲地称,如果营销体系能够下沉到国内广阔的农村地域,这就足够众多烟花企业去玩、去做的了。“烟花爆竹的特殊性质,网络不能配送,但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搭建起完善的农村配送体系,所以需要同行们联合组建网络。”这正如钟自奇所说的“抱团发展,以抵御市场寒流,带动整个行业的提升”。

而据汤显华介绍,在浏阳市花炮产业集群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是培育旗舰式的企业集团,将浏阳花炮生产企业由目前的1000多家控制在600家以内;还要建立起“一区一特色,一乡一品种,一厂一优势”的花炮产品专业化生产新格局。

好山好水好空气

地产发展频频打出环境牌

空气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人们对良好生活环境的渴望越来越大,与以各类轻重工业为支柱的内地城市相比,拥有着一流环境资源的海南,已成为诸多“候鸟”一族以及中西部区域城市居民为之向往的新生活宜居地。

提起海南,会让人联想到明媚的阳光、细白的沙滩、蔚蓝的海水、清新的空气,似乎人们追求的所有休闲、度假元素都能在这里找到,而舒适的环境、温暖的气候、丰富的物产、淳朴的民风也让海南成为少有的养生天堂。

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是中国海域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份。而海南的环境质量总体一直保持优良,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空气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其含量及分布是衡量一个地区空气清洁程度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海南主要森林旅游区空气质量均为优良,其中有6个森林旅游区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大于2100个/立方厘米,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对人体健康有利。海南岛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绝大部分海域处于清洁状态,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优良,达标率为98.6%,全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也保持稳定。衡量一个地区环境指标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空气与水质,海南均走在全国前列。

因而,近几年海南无论是旅游还是置业,产业规模都在已惊人的速度并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海南买房、度假,甚至过年。三亚的PM2.5值一直以来都是很低,全球空气质量排名第二,全国第一。三亚的好空气和好环境也一直是吸引众多游客的因素。

2013年“十一”黄金周以来,三亚迎来了房地产销售的。根据中置地产董事、副总经理陈鹏介绍,他们销售的三亚翠屏・凤凰水城新项目长假期间签约额超过亿元。自2013年9月开始,海南的众多房地产项目已经起跑。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今年海南房屋销售额增幅大主要原因是雾霾天气明显提升了海南房地产对岛外购房者的吸引力。

为躲雾霾来到三亚置业的外地购房者越来越多,中联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子林提出了融入绿色资源的“全生命价值创造模式”,认为海南具有发展绿色总部经济、实现房地产业升级的巨大潜力。而国内资深地产投资人张羽冲透露说他曾一口气在三亚买了四套“绝版”户型,他认为三亚的气候和空气是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住在三亚的人,再有钱,别人吸入肺里的氧气也与你一样多。”

就因为人们这样的心理,必将导致海南地区的经济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将会以可见的速度快速增长,而由此带动的服务产业链的发展也必将是惊人的。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从海南的这次崛起中分一杯羹!

环保产品销售量激增

合理规划市场前景无限

自淘宝指数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1月11日开始,关于“PM2.5”的搜索指数出现直线上涨。与其相关的口罩、空气净化器在部分地区也出现热卖迹象。以PM2.5为关键词,淘宝指数的口罩搜索环比涨了15.58%,空气净化器搜索环比涨了16.09%。淘宝天猫网络商城曾在两天内有近4000人购买了超过7000笔口罩交易,其中广东省排名第二,有超过两千人在两日内完成了3500多单口罩交易。其中,口罩搜索购买最多的地区是北京地区,从其所购口罩的主要功能上来看,主要以防尘、防病菌为主。空气净化器搜索购买最多的也是北京人,有444个人买了513笔,成交额占了近3成。

空气净化设备方面,主要是各大家电制造商等推出的民用家电产品,随着PM2.5关注度的逐步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也充分认识到空气质量的重要性,这也将加大市场对于家用空气净化设备的需求。实际上,正是由于早期国内对PM2.5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家用空气净化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市场销售也不是很大,但今后这种趋势将会得到改变,家用空气净化设备的市场空间将会得到大幅拓展,相关企业也将从中明显受益。机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空气净化器零售量涨幅逐年递增,从2010年到2012年,前三季度同比涨幅从11.4%增长到14.7%。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评价认证标准,市场也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业内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空气净化产品市场发展。

据调查发现,严重的空气污染也给部分商家和企业带来了商机。不仅多家药店的口罩和其他空气净化产品被卖断货,中国政府即将投入千亿元的大气污染治理活动,也将催生和带动多个高达百亿的细分产业组成的空气治污产业群。随着城市空气环境的恶化,无论家用或是商用的空气净化工具都会有新的市场机遇,获取新鲜空气所需要的代驾,也许会催生下一个新的市场需求。

从以上的各种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面对雾霾后出现的商机,中小企业蜂拥而至,打的就是快、狠、准,对症下药,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雾霾经济的第一场胜利。然而,对于众多的大中型企业而言,更多的则是谋定而后动,以企业产品的创新和改革,以及整个产业链的规划和带领为下一步企业发展的关键,寻求的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企业的稳定增长与进步。

2014年雾霾又开始了,认清未来市场发展的绿色产业趋势和链条,跟住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关于治理环境污染的大形势,寻找新的市场契机将会成为未来中小企业竞争的关键和核心之所在!

编辑部沟通电话:0431-85889012

85889014

篇4

一、促进生产与制造业分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达城市的服务业与制造业逐渐呈现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发挥主要作用的正是原本在制造业内部服务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的“外部化”,并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生产业,它又反作用于制造业,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发达城市的发展。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依旧遵循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没能实现企业内部服务的“外部化”,从生产链角度来说,有违产业分工发展细化的趋势,不利于专业化程度,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不利于企业整合资源,集中进行核心业务的拓展和开发,另外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外部化”的生产更容易实现规模效应,能够有效降低服务成本。因此,加快生产与制造业的分离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分离,一方面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工业企业中的服务业转交给专业企业,专业化可以为原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以形成新的服务发展平台,有力地带动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制造业企业不擅长、非专一的服务环节分离,改变制造业企业主辅业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可集中大量资金和管理资源,更加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用以促进工业企业提高效率,实现低成本运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生产业产生于制造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两者的分离,但是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独立发展,生产业的产生是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现实中不难发现,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脱离了服务业的支撑会很快遇到瓶颈,那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和升级相对困难的地区基本上都是远离中心大城市支撑的中小城市地区。而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也不能脱离制造业而孤立发展。当前,在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除了要在制造环节提高技术水平,还必须重视生产环节即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品牌、渠道环节,即是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机制的形成,在分解原有制造业价值链之后再进行整合,在联动发展中把握产业发展特征,协同发展,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广西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1)广西生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同时得益于国务院提出广西要优先发展生产业的要求,广西生产业在起步晚、基础弱情况下快速发展。这一期间广西生产业的发展均处于上升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18.62%。尤其是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信息业的发展十分缓慢,年均增长仅为1%左右。而信息化作为工业现代化的助推器,缓慢的信息业发展无疑对制造业的快速产生负面影响。

(2)广西制造业发展趋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广西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技术含量制造业比重有所提高,培养了像柳工、玉材等在国内比较具有竞争力的知名企业。2010年广西制造业增加值为2342.95亿元,2011年增加至3135.36亿元,同比增涨33.82%。但是广西制造业长期以来采取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总体技术水平低下,且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持续增长的能力都不强,存在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问题。

(3)广西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分析以上两产业增加值的变化趋势,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8.17%,增长速度同比有所下降,然而同期,生产业却处于上升状态,2010年变化趋势恰好相反。这反应了这两个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性。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生产与制造业的分离不够充分。广西工业化进程起步晚,当前只有物流、金融体系和会展业发展初具规模,处于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生产还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没有能够实现生产“外部化”,这部分生产没有能够成为服务业的一部分,使两产业的变化趋势相背离。另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生产业与制造业尚未形成联动发展。首先,广西生产业主要是在政策引导下实施的,并不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由于缺少可完全借鉴的经验,整体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业企业发展的模式结构等与区域经济发展符合不够紧密。其次,广西工业化程度低,以其为基础的生产业规模自然偏小。再次,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缺失等不可避免,制约了生产业的效率。

篇5

1、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1现状

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结果,2007年某流域TN、TP排放量分别为2.74万t和0.33万t,其中来自农业面源的TN、TP分别占48%和32%;滇池每年氮磷人湖总量为1.72万t,其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有4719.1t,占滇池流域氮磷污染总量的27.4%;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中的估算,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TN和TP分别占太湖流域TN和TP总污染量的77.0%和33.4%。农业面源污染的贡献率远远超过来自工业和城市生活的点源污染,已成为中国各重要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必须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的重要议程引。

1.2成因分析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养殖业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染等。中国的农药使用量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为73.3万t,到2009年已增长至226.2万t;而且所使用的农药一般毒性大且具有化学和生物稳定性,利用率不到30.O%,未利用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中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高达400kg/hm,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主要粮食作物的氮、磷、钾肥利用率虽已经进入国际上公认的适宜范围,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未被利用的养分通过径流、淋溶等方式进入环境,污染了土壤、大气和水体。畜禽粪便的淋溶性强,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水体。

2、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

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产品”的循环模式转变,实现物质能量的相互转换和多层次利用¨。农业产业链适合建设在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为一体的农业区域,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将各相关农业产业串联起来,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质的目的。

3、“种一养一加一生”循环一体化产业链技术体系

“种一养一加一生”循环一体化的生态工业园,是通过集合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生活等各独立链条而构建的循环产业链,以实现物质能量的逐层利用和循环再生。笔者首次提出利用“种一养一加一生”循环一体化利用的产业链技术体系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环境的思路。该技术体系以源头无害化、过程资源化、末端生态化和控制规模化为原则,通过各项技术的联控应用,实现养分、食物链的循环延伸与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零排放控制,有效改善当前的水质状况。本体系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无公害的生态饲料生产技术

随着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高效与防病成为生产中的重要指标,导致含激素与抗生素等的饲料添加剂大量使用,造成了重大的污染和危害。生态饲料具有维持动物体内微生物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营养促消化和防病治病的能力,具有显著加快畜禽的生长速度、防病抗病、减少饲料用量和提高瘦肉率等作用J。虽然目前生态饲料存在相对成本较高、配方研究和加工工艺缺乏等不足,但是生态饲料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无公害的生态饲料生产将有利于养殖源头污染的高效控制。

3.2低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养殖技术

生态养殖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模式。发酵床养猪技术是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方法,其基本模式是将锯末、谷壳、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作为垫料,利用固体发酵剂对垫料建堆发酵,然后铺进猪舍形成垫床。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迅速被垫料中的有益微生物分解转化,整个饲养过程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

3.3以发酵垫料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腐殖酸肥料加工技术

废弃垫料富含腐殖酸、有益微生物和作物所需的丰富营养成分(N、P0和K0养分之和大于等于7%),是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废弃垫料资源化利用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量选型”,可以将废弃垫料作为食用菌培养基的主料,或经简单粉碎加工后作有机肥。黄义彬等将发酵床垫料堆肥30d腐熟后,pH值和有机质、全氮、全磷、总养分的质量分数分别达到7.2、37.8%、2.5%、3.7%和7.6%,达到了中国农业行业标准中关于有机肥料的相关规定。可见,以发酵垫料为原料的生物腐殖酸肥料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还能有效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具有可观的环境效益。

4、结论与展望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是造成当前水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利用生态农业产业链技术构建“种一养一加一生”循环一体化的生态园区,是改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的有效方法。在生态农业产业链条中,在不同的环节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技术类型,从源头、过程和末端等不同阶段齐力控制。在种植方面,推广科学合理的农药化肥使用技术,提倡生物腐殖酸有机肥的推广和应用;在养殖方面,从生态饲料无害化的源头把控,实施种养区域平衡,力争物质循环利用;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充分利用各个环节中的废弃物,开展生态饲料、生物有机肥等的加工,实现资源再生和链条循环;在农村生活污染方面,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实现污水的原位消纳与循环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的改善。

篇6

当今,全球经济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和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使得产业集群带动下的区域经济逐渐嵌入到全球的产业网络中,地理区位对经济的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价值链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与产业集群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以往的产业集群理论单纯从区域产业内部去研究其竞争优势,因而很难把握全球产业竞争的动态性。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各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其引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能够开拓产业集群探索的全球视野,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组织方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一、全球价值链研究及其治理模式

价值链问题的研究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有学者认为全球价值链是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在此过程中一些国家参与到特定商品不同阶段的生产,这样,可以使各个不同阶段的生产由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地区承担,生产的共享使得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化。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是关于它的动力模式,该研究基于格雷菲等人在全球商品链研究中提出的生产者驱动和消费者驱动两种运行模式。

生产者驱动,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投资者往往是拥有技术优势,能控制整个生产系统的跨国公司或实行一体化的大型工业企业,他们通过全球市场网络来组织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外包和海外投资等产业前后向联系,最终形成生产者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其主要集中在汽车、飞机、计算机、半导体和重机械等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消费者驱动,通常是由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全球采购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在此过程中,跨国企业控制并形成“总部设在核心国家,半边缘地区负责协调,生产集中在低薪资边缘地带”的空间分工协作网络。这类动力模式主要存在于服装、鞋类、玩具、消费电子和手工艺品及其他消费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目前,上述二元动力论所区分的两类模式相互渗透,并且有一种从生产者驱动模式向消费者驱动模式的转变趋势。具体来说,格雷菲把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划分为5类: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等级制,中间的3类又统称为网络型。这几种治理模式之间的细分和区别如表1所示:

市场型是指各个经济行为主体通过货币买卖各种商品和服务,其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等级制则是以企业制为典型,运行的核心就是管理控制。而网络型经济组织模式则介于两者之间,其中的模块型是系统的分解与集成,各个子系统需要有很好的创新效率,并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集约交易费用;关系型模式中厂商由于社会同构性、空间临近性、家族和种族性等联系集聚在一起;领导型模式则是众多中小厂商特别是小型厂商依附于几个大型厂商,由大型厂商对他们实施很强的监督和控制力。在现实世界的全球价值链治理中,这五种模式往往是相互交错的,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个动态的转换机制。

将上述分析落实到具体的经济体中,则大量表现为外包和直接投资形成的各地区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形态。这是因为产业集群在区域内具有强大的资源组织能力,是一种结合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经济组织模式,从其外在表现来看,它的生产组织方式除了具有原先的市场式和等级式的特点外,还引入新的网络式组织方式的内容。这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的进步,至此,全球价值链片断化与产业集群通过治理模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集群视角的区域国际竞争力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中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对其研究自始就围绕着竞争力的问题展开。早期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多是对竞争力的来源问题的研究,而对全球经济环境的考查较少或仅作为背景考虑,有些学者提出了外部经济论、集聚经济论和交易费用论等,这些分析旨在说明企业集聚化的经济效应,而对于竞争力的描述还比较抽象。

近20年来,关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具体化,同时开始放在全球经济体系下进行。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加速,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国家为单元,而是按照区域划分来进行,国际竞争由全球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延伸到在一个国家内各个子区域之间的竞争。因此,从区域的范畴来研究国际竞争力,显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集群视角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并获得发展的。

由于全球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越来越多地聚集于那些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区,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新支点。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往往不在于该区域发展的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以及其是否拥有了单个企业竞争优势,而在于其是否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或者企业集体竞争优势。一个缺乏竞争力的地区归根到底是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功的区域与成功的企业一样,往往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的核心竞争力通常表现为各地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其内部大量的企业空间集聚并形成的本地化产业氛围、相互支撑的产业链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新型网络,这些都是其他区域最难以模仿的。集群竞争已经开始逐步代替单个企业竞争,从而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流。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合。因此,产业集群本身也为我们研究区域国际竞争力找到了一个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最佳结合。

20世纪后期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还是传统产业领域,都出现了一批能相对独立于国内外整体经济形势而发展的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体。从集群视角研究区域国际竞争力,构建区域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分析框架,既能弥补现有理论研究的不足,又能与客观事实的发展紧密联系。

三、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无论是在地理空间还是在企业层面上,全球价值链中具有越高附加值的环节,对应的集群集中度也越高;同样,附加值越低,片断化或集群分散程度也越高,即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在选择下一级环节时具有很大的地理选择空间或者称地理弹性,选择的余地越大表明弹性越大。因此,占据底层环节的产业集群往往特别多,它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使彼此获得的利润水平越来越薄。在此过程中,诸多占据全球产业链条中核心环节的巨头们作为实际的控制者或治理者,侵占了大量低附加值环节所创造的价值,这反映了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分工协作的内在实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其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低水平增长的陷阱,在国际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却无法实现本质的突破,产业升级困难重重。我国各地区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的底层位置对应的地理弹性过高,造成了国内同一产业诸多集群在出口、引资方面的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严重。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扩张进程中有效参与国际分工,将主要通过产业集群的升级来实现。

在此,借用有些学者所提出的“产业集群的生态群落系统”观点来描述这一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在这个系统中高端只能保有少数,而下属产业群随附加值的降低逐渐增多,呈现稳定的“三角”形态,否则群落就会出现失衡和崩溃现象(见图1)。

图1假设价值环节的最高层只有H一个区域产业集群,下一层的产业集群MH则增加至3个,再往下环节M则升到9个。如果低附加值环节的产品和服务发展的十分成熟和分布较广时,集群之间的激烈竞争会导致该环节产品和服务性价比会越来越高。从而刺激更多的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产业集群将对他们来说附加值很低的环节通过外包形式剥离出去,这时随着需求的上升就会使得那些竞争力偏弱的中小企业有机会进入全球价值链的底端,从而推动底端原有的企业往上升级或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外包体系是有选择地向纵深发展,高附加值的外包业务流向那些在进程中竞争力优越且具有快速提升力的供应商、合约商和中介组织,即如图1中的M1到M9的分包体系有逐渐向其中几个集中的趋势。也就是说,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掌握先机的只能是那些富有特色、高效、有序的区域经济体。

可见,产业集群只有通过持续提高其自身竞争力,才能实现沿集群价值链的爬升,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内部产业布局和获取新国际竞争力的走向。

参考文献:

1、刘友金.集群视角的区域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未来研究展望[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9).

2、包培良.区域内产业集群与国家竞争力――从国际贸易角度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6(10).

篇7

这一切很快就得到了解释,“我们成立10年来,全心致力于玉米全株开发,开展对玉米芯综合利用。目前实现了低聚木糖、精致食品级木糖、木糖醇以及纤维素乙醇、木质素的联动生产。”龙力生物董事长程少博说。

龙力生物自成立伊始就致力发展现代生物朝阳产业,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功能糖领域跋涉进取,目前,龙力生物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低聚木糖生产企业。

近年来,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功能糖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日益广泛。随着功能食品、功能饮料、功能乳品的快速发展,大众食品功能化,功能食品大众化程度日益提高,功能糖的市场容量也在急剧扩张。其中,作为迄今为止公认已知保健功能性最优的功能性低聚糖的低聚木糖(又称木寡糖),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保健、饲料等领域中,是高附加值的新型聚合糖,其各种性能均优于同类产品。

从1989年开始,低聚木糖的制造技术一直受日本垄断,中国低聚木糖长期依赖进口。由龙力生物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不仅结束我国从国外进口低聚木糖的历史,而且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龙力生物自一开始就加入了这一研发与实践,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副产品下脚料――玉米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低聚木糖工业化生产,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环境、带动玉米种植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和社会效益。

低聚木糖这一高新科技产品的推出,无论是对相关产业的使用者,还是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三得利公司和山东龙力生物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可以生产低聚木糖,其广阔的市场前景不言而喻。

抢占先机 挖掘“废渣”里的大宝藏

玉米步入龙力生物,玉米粒变成玉米淀粉制成淀粉糖,玉米芯化身为低聚木糖以及木糖醇等功能糖产品,这玉米芯废渣留了下来,似乎只能被丢弃了。然而,龙力生物的脚步并未就此停下,对玉米芯废渣进一步开发利用,开拓了前景无限的领域――新能源纤维素乙醇以及新材料木质素。

先进的生物能源,在现阶段主要以纤维素乙醇为主要内容的液态生物燃料,对于摆脱石油依赖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也正在这一领域抢占先机:在日本,航空公司首次将亚麻荠等植物提炼的生物燃料用于示范飞行,并取得成功;在巴西,研究人员从木薯、秸秆、稻壳和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中提炼乙醇,并制定商业化生产目标;在美国,乙醇已经成为各农业州的经济引擎,正在将北美大陆特有植物柳枝稷作为第二代生物燃料的重要原料加以研究。

在我国,燃料乙醇的项目早就被加以重视,但基本都是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为加工原料,随着国家对粮食需求的重视,粮食乙醇项目被叫停,非粮乙醇项目成为开发热点。

面对巨大的行业发展契机,龙力生物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抢先一步,联合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科研攻关,探索出一条利用玉米芯废渣为原料生产纤维乙醇的道路。

龙力生物所在的禹城盛产用玉米、玉米芯生产功能糖的企业,现已形成产业集群,每年产生“下脚料”糖渣达数十万吨。为减少废渣带来的环境污染,充分利用资源,龙力生物经过科技攻关,采用高效廉价的纤维素原料预处理技术、选育诱变高酶活的纤维素酶生产菌株、构建了能够同时利用五碳糖和六碳糖的基因工程酵母菌株。原料玉米芯废渣通过生产低聚木糖、木糖醇等将其中的半纤维素去除、生产功能糖后的水解渣在经溶剂浸提去除木质素,这些部分代替了单纯的酸碱高温高压预处理,减少了耐腐蚀高压设备的建设和高能耗、污染环境的弊端,同时采用酶法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采用同步糖化发酵工艺,回避了纤维二糖抑制作用,使纤维素作为原料生产乙醇成为了现实。

目前,在国际上纤维素乙醇产业不能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的根本原因在于成本的居高不下,在攻克纤维乙醇项目成本问题上,龙力生物通过玉米芯废渣做原料分摊了部分成本,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不断提高酶活,大大压缩了成本,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共生并进 用诚信与智慧赢得认可

如果说企业找到准确的市场可以比作登山者找到了向上的道路,那么在攀登的过程中还要有可靠的伙伴不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才能让你实现登顶。同样,企业也需要在市场的风浪中找到自己伙伴、共同成长。

每一次咀嚼益达、绿箭El香糖,龙力人总能感到特殊的亲切和欣慰,“甚至能从中间品出我们自己产品的味道。”龙力生物的员工笑言。

箭牌是国际糖果业界的领导者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口香糖生产销售商,其中白箭、黄箭,绿箭等三个品牌可以说是驰名全球。龙力生物和国际口香糖第一品牌箭牌的合作已经超过了四个年头,这个合作过程同时也是龙力生物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箭牌对原料供应商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从最初的查看工厂、现场的质量管理审核、样品测试和试用到形成批量供应都一丝不苟。龙力生物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实施生产和质量的管理,2007年龙力通过了箭牌“验厂”和全球知名认证机构“RQA”审核,2009年又成为国际糖果巨头吉百利的供应商。作为全球重要的功能性配料专业供应商和服务商,龙力生物不但在品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更赢得了箭牌的青睐,依靠优良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龙力生物在2010年度,成为箭牌公司“优秀供应商”之一,并获得箭牌“供应商优异履行承诺奖”殊荣。

篇8

(一)市场联结方式。企业根据市场行情和加工的需要量,凭借自身的信誉,在市场上随机收购农产品,双方不签订合同,自由买卖,价格随行就市。这种方式对团场职工来说,基本上处于原料提供地位,一方面为了寻找交易对象往往要付出较大的市场交易费用;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承担市场波动的风险。对企业来说,一方面要为寻找交易对象付出很大的市场费用;另一方面缺乏稳定的供应关系,产品的规格与品质难以统一,不利于保证加工后的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虽说这种买断型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职工还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仍处于“弱势”状态,缺乏长远发展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可能造成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基地建设缺乏保证,龙头企业缺乏稳同的原料基地。

(二)合同联结方式。即企业根据自己对农产品的需要,通过与团场、承包职工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以契约关系为纽带,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合同联结方式大致有4种形式:

1.保证价合同。即签订按保证价收购的合同,保证价基准是生产成本+平均利润,以保证承包职工与企业都有利益。但签约双方能否履行合同与市场价格波动有很大关系,当市价低于保证价时,职工和团场不会违约,但企业可能违约而向市场收购;当市价高于保证价时,职工极有可能将签约农产品采取各种方式投入市场出售。这种按保证价收购的合同方式一般适用于用途较单一,需求者数量少,供求关系比较稳定,具有买方定价的农产品。

2.市场保护价合同。即双方按一定标准核定保护价格,作为收购的最低基准价格。在合同中规定,当市价高于保护价时,按市价收购,但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这种合同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而且解决了在竞争中职工利益的保护问题,双方有了这样的经济约束,并在农产品的生产、收购等环节上互相负责,职工有了稳固的龙头企业带动,企业也建立了可靠的原料基地。保护价合同使职工利益得到保护,但市场风险都由企业承担,如果企业不具有很强的实力,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造成巨大亏损或难以为继。

3.市场保护价+优惠服务合同。即龙头企业为承包职工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双方签订合同,确定职工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及企业为职工提供服务的项目。双方经济责任明确,经济联系紧密,互为对方负责,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不仅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而且还解决了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双方关系趋于稳定化、长期化,农产品质量也有保证,对促进产业化经营效果明显。

4.市场保护价+返还型合同。即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加工、销售环节利润以多种方式返还给职工,双方签订合同时,确定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和企业的返利方式。企业按合同规定价全部收购农产品,年终结算时按产品数量、质量返还利润,有的拿出一部分利润反哺农业,用于基地建设。双方经济联系紧密,合作时间长久。这种联结机制使职工分享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积极性显著提高,企业则风险加大,而且返利操作程序复杂,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来说利大于弊。

篇9

该《声明》覆盖造纸行业所有领域,但并不妨碍欧盟和其他欧洲国家法律法规的实行,同时,在欧盟和其他国家法律中也包含纸及纸板生产、利用、回收和循环等造纸行业的相关条款。《声明》覆盖30个国家,包括28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和瑞士,2020年之前,任何加入欧盟的国家都将纳入该《声明》作用范围之内,其纸类消费和回收利用有关数据也都将计入欧盟年度报告之中;2020年之前退出欧盟的国家,仍将隶属《声明》权责范围之内,按照《声明》规定的欧洲统一标准履行责任,所有《声明》覆盖方的合作也保证了欧洲统一责任标准的实现,因此,只有个别国家或单独的组织和单位脱离于统一责任体系之外。《声明》并不是想统一欧洲各国特有制度或损害各国既定法律,而是旨在通过提出补充方法和条款,来提高行业产业链的环境友好性,为业内创造更为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环境。《声明》提出了以下几部分目标:

(1)废弃物目标应逐步减少可回收垃圾(包括可回收用纸)的直接填埋,到2020年之前出台可回收纸填埋禁令。原材料回收在能源回收中至关重要,能源政策(包括通过废物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回收等政策)应与“废物分级”原则一致,严格禁止未分类垃圾焚烧,同时,在今后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中,也都应注意遵循“废物分级”原则。

(2)纸产品分类收集根据欧委会2008/98/EC号废弃物指令,到2015年纸类废弃物应实现分类收集,但是这一目标并未实现,因为至今仍有部分成员国实行垃圾混合收集。与分类收集相比,混合收集在进行纸类回收时效率较为低下、成本较高,不适合继续推广使用,应逐渐取消。对继续推行垃圾混合收集的国家,欧委会应采取措施取消此类垃圾收集方式。

(3)废纸回收贸易2015年欧洲废纸净出口额940万吨,主要出口至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同年,中国共进口2930万吨废纸,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欧洲之外国家进口纸及纸板的不平衡性,不利于欧洲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废纸回收利用率的提高。欧委会有关原材料的通知强调,要重视废物交易规定的实施,进一步避免非法废物交易,提倡环保可持续的垃圾利用方式。所有《声明》有关方都应支持通知内容要求,坚持扩大可再生废纸回收量,同时保证回收废纸量的增长高于废纸净出口量的增长。

篇10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24―04

一、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分析

(一)生态价值链解析

商业生态管理理论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Moore(1993)将“商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这一理论的本质是强调企业生态位,即通过生态系统内企业(供应商、生产者、竞争者、消费者、风险承担者等)的协同进化获得共同发展。

“价值链”(Value Chain)概念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1985)所提出,“价值链是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等基本活动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支持性活动的集合体”,价值链存在于企业内部的各业务单元和上下游关联企业中。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某一参与者的价值活动对整个价值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一个庞大的价值链体系中,如果参与者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略全局的维持,则会导致整个价值链的无序发展,因而,有必要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概念应用于产业生态中,一方面可以丰富行业价值链的业务内容、延伸应用领域,另一方面个体企业也可以根据产业价值链结构制定最优发展战略。

生态价值链(Ecological Value Chain),是对波特“价值链”的重组与创新,是以为用户提供所需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和组织协同发展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跨越行业的限制,将社会上有关联业务的企业连接在一起,实行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而参与者的价值取决于它对整个生态环境、对用户的影响力,最终通过价值链参与主体在协同竞争中的价值创造实现消费者与企业各自的价值。可见,生态价值链是一种以生态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组织协调与整合的集成制度创新,生态价值链中参与者间的竞争不仅仅是某一环节的竞争,而且是价值链间的抗衡,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生态价值链分析

随着无线宽带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率大大提高,手机网民数甚至超越传统PC。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3年3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8.17亿户,移动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移动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图所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生态价值链是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为终极目标,以内容生产、内容聚合、内容发送、内容接收为主线形成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价值链,与移动互联网产业相关互补企业形成扩展价值链,这两者形成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的内环境,而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所支撑的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技术、文化条件则是构成生态价值链的外环境,起到保障与支撑作用。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核心价值链上的主要参与者构成了生态价值链的核心层次,内容生产的参与者诸如内容服务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游戏服务提供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广告传媒等;内容聚合的参与者包括对内容编排、转码、呈现管理的互联网企业、开放式应用程序商店、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等;内容发送则有赖于诸如2G网络、3G网络、4G网络、WIFI网络等移动互联网设施设备的支撑;而内容接收部分则涉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包括各种智能手机终端、上网本、笔记本电脑生产商,移动广播电视终端、MID生产商,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发商等。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是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互补相关企业,构成移动互联网的扩展价值链。

对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的梳理有助于为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企业的竞合战略实践提供指导。当下,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中的参与者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合作与竞争,甚至跨界战斗,凡客CEO陈年复制小米模式开发凡客手机客户端,奇虎360与华为合作推出智能手机、百度与戴尔等合作推出智能手机,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百度易”,阿里巴巴推出阿里云智能手机,资助开发“云智能OS”,腾讯积极推出移动开放战略布局。可见,在移动互联网的生态价值链体系中,各参与者间已经不是纯粹的、粗放的竞争关系,而是逐渐走向竞争与合作共存的竞合关系,在充分整合产业链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谐共赢共生的生态价值链体系,形成持续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影响力。

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困境

要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体系整体的共赢共生自然离不开各价值链参与者的“盈利”。然而,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传统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已被颠覆,依靠移动终端设备销售做一次性买卖的时代也已过去。同时,由于其发展历史短,国外不少成功的经验并不适合中国市场,正是受到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移动用户的消费习惯、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的限制,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企业面临着盈利困境。

(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环境限制

移动互联网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价值链已经逐渐生成,市场环境也日趋规范与完善,拥有智能手机用户的比重也大幅提升,但受到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终端设施设备便捷性、移动上网费用等发展环境的限制,直接影响到移动业务的普及和价值链企业的盈利。首先,智能手机用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比重仍旧比较低,规模效应无法显现出来,这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盈利模式。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达4.64亿,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上网第一终端,这一方面说明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价值链中诸如终端、设备制造商、移动网络的普及等还须改进完善。其次,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中,由于受到网络负荷的影响,上网速度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正如在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核心价值链中“内容发送”环节,受智能终端的处理速度限制和移动网络负荷的影响,很多用户则会选择传统的本地PC上网体验,放弃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再次,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免费的WiFi等无线网络并未覆盖所有区域,而移动流量的费用较高,影响了移动业务的普及,正如“20日效应”中所阐述的手机用户在每月20日以后,由于包月总量的限制会不自觉地减少手机上网的时间。最后,用户在移动业务的操作中,由于受到移动终端屏幕界面和输入输出便捷性的限制,从而减少业务的应用。

(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免费消费习惯

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价值链的终极目标是满足用户个性化、碎片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获得价值链参与企业的价值。

得益于谷歌安卓平台的开放,移动互联网得到了迅速地生长,催生了高达4亿的手机网民、数以百万计的开发者和APP应用。然而,国内网民“免费下载”的理念根深蒂固,习惯于获得免费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如对手机浏览器、移动资讯、手机软件、移动IM的下载与应用,而对一些付费业务热度较低,造成庞大的开发人群和可怜的盈利收入形成鲜明的反差,正如苹果按每天从APP Store中可获得541万美元的收入,而安卓市场每天仅有67.9万美元的收入,而把这个收入平均到每个开发者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现象给生态价值链中企业的盈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三)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模式尚未成熟

面对移动互联网用户“免费”的消费习惯,目前的手机浏览器、移动IM、软件下载多以免费为主。从苹果、腾讯、阿里巴巴、奇虎360、百度等几大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参与巨头的盈利模式来看,主要集中于交叉补贴、内容付费、广告收入、平台分成、前向收费、后向收费等几个方面。然而,这些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得到推广与普及。

在这些盈利方式中,交叉补贴集中于联通的苹果定制机,这一模式无法得到全面的普及;用户付费主要集中于一些手机游戏、移动电子商务及其他增值服务领域,其他方面涉及较少;而在移动广告方面,移动互联网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商家的广告投放习惯,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曾经掀起一股热潮,但由于LBS难以给商家带来可观的实际收入,愿意投放LBS广告的也很少;另外,内容付费、平台分成在面对具有免费消费习惯的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时也略显尴尬。可见,与传统的PC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生态价值链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模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三、基于生态价值链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对策分析

面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盈利困境,在“用户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时刻以“用户”为核心,同时基于共同进化、合作竞争、共生共存、协同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通过创造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应用体验来黏住用户,满足用户碎片化的需求实现盈利,具体从生态价值链的系统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一)系统层面的盈利策略分析

良好健全的生态价值链系统具有持续创新的将新技术转换成具有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实现用户的价值和价值链企业自身的价值。

1 基于价值创造的盈利策略选择

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终极目标。面对国内用户具有免费获取信息与服务的偏好,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企业在开放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上,一方面尽可能通过免费或低价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诸如娱乐、新闻、游戏、通信、定位等优质内容服务,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应用体验,从而快速吸引用户,提高用户规模、用户的忠诚度、用户黏性,最终提高用户的接入流量、点击量、浏览量等。而流量是拉动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参与主体盈利的前提与基础,因而在国内市场,通过免费或低价方式吸引尽可能多的移动用户,在此基础上才能采取差异化策略拓展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中参与企业的盈利渠道。

只有满足了移动用户的需求,获得移动用户的价值认同,才能更好地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使系统内部实现健康互动、良性循环,从而使得生态价值链中的用户与内容生产商、内容聚合商、内容发送商、接收商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丰富。

2 基于协同合作的盈利策略选择

在生态价值链系统中每一个参与者之间表现为共生共存的关系,每一参与者在完善自我的同时积极配合其他参与者协调一致,而其他参与者也在改进自我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真正体现了在合作中竞争,同时也在竞争中合作的理念。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是一个整体,通过系统内部众多参与者的协同合作来共同对抗外部的激烈竞争。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各参与者间建立的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体的协同。正如,通过应用软件与内容服务来增强用户对移动终端的黏性,采用“操作系统+终端”的运作模式,以操作系统为平台打造生态系统,如APPStore、诺基亚的Ovi商店、Google的Android交易平台等,通过这种简单、低成本的在线应用下载平台能够打通用户与开发者的通道,营造相对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展示、推广产品,提高了平台运营者原有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由于实现移动互联开放平台与开发者的利益分成,调动移动互联网企业、应用软件和服务开发商的积极性,通过利益分成达到生态价值链参与者的共赢。通过完善的平台分成体系,吸引众多的第三方开发者,不断丰富商店的应用,提高用户的黏着度,从而使价值链参与者在竞争中合作,达到共赢共生的目的。

当然,协同合作的盈利策略不仅仅限于移动互联网核心价值链,也强调与其拓展价值链中的移动互联网互补关联企业的协同合作,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技术、文化条件等生态价值链外环境的变化与影响。通过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所有参与者的协同、合作,才能提高整个生态链的战斗力,对抗外部的激烈竞争。

3 基于缝隙市场的盈利策略选择

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的参与者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应对外部的竞争。而作为生态价值链的参与者要想在系统中生存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准确地寻找到各自的生态位,即缝隙市场,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从内容的生产、聚合、发送到接收等方面都存有许多商机,关键是各参与者如何在某一方面发挥独有的创意,将移动性和创造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获得潜在的巨大机会,成为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移动生态价值链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它将原本不同领域的不同企业集合了起来,并在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目前,有些企业只参与了生态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而有些企业则是参与了价值链的多个环节,比如:索尼、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参与了生态价值链系统中的多个环节。生态价值链中的企业只有准确地寻找各自的生态位,提升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我的专业化,并在缝隙市场中赢得权威,与生态链中的其他企业形成协同合作,也使自我在企业间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

(二)个体层面的盈利策略分析

作为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的个体参与企业,要想在价值链系统中得以生存并得到更多的收益,就必须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精准化、创新化水平,并使其成为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而促进整个生态价值链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1 基于专业化的盈利策略选择

在移动互联网生态价值链系统中各环节的分工将会越来越细,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则会大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向移动用户提供的产品、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在满足移动用户个性化、碎片化需求的基础上获得价值链中参与者个体的盈利。

在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价值链中的专业化,即是指在内容生产、内容聚合、内容发送、内容接受等环节中的专业性。在内容生产方面,要求电视节目、电影、视频、音乐等制作方、发行方制作出专业的,适合移动终端播放、传递的电视、电影、音乐内容,而内容聚合中,则是将相关内容进行专业的编排、转码、管理,最后呈现于移动终端;而内容发送则是将聚合后的内容分发到移动终端的网络,如3G、4G、LTE无线网络,卫星、IPTV等,这就更加需要更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专业化提高移动用户的上网速度,提高网络负荷水平,黏住移动用户;而在内容接收环节,则是涉及各种类型的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DA等,终端制造商须在精确了解用户对终端使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生产,比如:对终端屏幕尺寸、使用的便捷性、安全性等方面提高专业化水平,从而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

可见,生态价值链系统中的每一个个体所提供的产品、服务都必须仅仅围绕“专业化”,而个体企业只有提高自己的专门能力,才能将自己与系统中的其他参与者区分开来,使自己成为价值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获得持续盈利。

2 基于创新化的盈利策略选择

针对国内用户不喜欢付费,尤其是不愿为内容付费的难题,生态价值链中的参与个体只有通过创新的内容服务,打破传统模式和聚合平台模式下的单向结构,让移动用户有选择地获取信息,以此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并能提高用户的粘性。

一方面,由于移动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可以通过创新内容形式、提高内容的专业性、多样性等方式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正是创新的内容所具有的稀缺性,移动用户则愿意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得所需内容,比如内容服务商对诸如娱乐、软件、信息、图书、音乐、视频、电影、电视节目、应用等内容在进行适当创新的基础上向消费者提供,或者接受消费者的RSS收费订阅。

另一方面,中国的网民虽然不愿意为内容付费,但是愿意为服务付费。通过内容提供商与网络运营商合作,运用移动技术将网络游戏、网络视频、音乐、电子书等在桌面互联网的传播中已成熟的内容服务转化成移互联终端能够兼容的内容服务,并有选择的实施内容付费。在具体的实施中,建议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采取免费终端+付费内容的模式,建立内容消费积分、套餐等服务、频道收费、点播收费等,尤其是已处于盈利状态的移动游戏行业,增强用户对内容平台的粘性,通过创新的内容服务,使得生态价值链中的个体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3 基于精准化的盈利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