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核心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4 14:51: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化的核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数字化的核心

篇1

翻看销售易过往的融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已经完成五轮近4亿元的融资。2013年11月,销售易获得红杉资本A轮投资;2014年7月,销售易获得红杉资本B轮投资;2015年3月,销售易获得经纬中国、红杉资本1500万美元C轮投资;2016年4月,销售易完成由经纬中国领投的1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2017年1月,销售易获得腾讯领投,红杉资本、经纬中国、真格基金跟投的D轮2.8亿元人民币投资。

2016年4月20日,销售易旗舰版PaaS平台,2016年7月14日推出移动PaaS平台,2017年1月12日基于PaaS平台的教育、金融等五大行业解决方案。时隔四个月,销售易创始人兼CEO史彦泽又宣布了销售易的最新动作。

此次销售易推出了“三朵云”,即“伙伴云”“客服云”及“现场云”三款基于PaaS平台的新产品。这意味着销售易产品开始走出企业内部应用的藩篱,打通企业内外防火墙,连接外部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

史彦泽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说,希望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用户实现企业、客户、合作伙伴与产品之间的无缝连接与交互,帮助企业构建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级连接等于社交、移动加业务流程

互联网经济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经济,在这样的浪潮引领下,大批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应运而生。它们的诞生与发展,让互联网像神经元一样深入到了消费级市场的每个角落,推动了消费级市场的升级。

但是,在以大规模标准化为主的工业经济向大规模个性化为特征的服务经济的转变中,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发展基础的实体经济,如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尽管转型需求迫切,但互联网对其的影响多数仅仅停留在营销、渠道的层面,在产品、运营、服务层面的影响还很微弱,向智能化、协同化、定制化、服务化和平台化的转型亦尚在探索之中。可以说,在企业级应用层面,新型互联网技术连接企业内外的时代刚刚开始。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不断被互联网渗透。移动、社交技术的应用让企I内部的员工之间、员工与客户及合作伙伴之间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无连接,不互动。以人为中心,促进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构建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模式,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未来几年CRM将成为数字化的核心,因为数字业务对于企业保持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开放、连接的平台,才能为企业重塑竞争力。

这次要重构CRM?

移动互联时代的CRM产品“销售易”,整体底层技术架构在移动、社交技术基础之上,并融入了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互联网技术。销售易的基因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改变传统的软件服务,重构CRM。在史彦泽看来,围绕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形成一套标准的CRM管理体系和机制,能有力促进企业全流程数字化的实现。

篇2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核心;制造方式

前言

当前,在国内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大大地提升了设备的应用性能及工作性能,较好地满足机械化产品生产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分析近几年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应用情况,其自动化的技术应用起来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鉴于此,有效地分析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方式,以便采用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1.当前的机械自动化分析

现阶段,机械的自动化在很多大型的机械工业的制造过程中,已经渐渐发展成一种核心的自动化技术,与以往的机械模式对产品进行加工、生产等比较,机械自动化的技术主要是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控制相关的机械设备,而且自动化控制机器的过程中,不需进行人为的操作与控制,只要在事前设置好相关的操作程度,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就可以在事先设置好的时间之内,根据想要的要求来完成产品的加工、生产等工作,并且,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大提升产品加工的准确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机械的自动化技术所实现的全面控制,为当前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创造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引入了一些全新的技术。因此,在工厂运行过程中,有效地应用机械自动化的技术,能够大大地降低运行成本,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还能提升工作效率,简化操作流程,这对于当前的机械制造也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且在技术水平飞速提升及不断创新的环境下,会大大地促进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健康、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2.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分析

2.1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也称为数字化的控制技术,主要使用电脑的程序来控制相关机器,根据相关人员在事前编制好的数字程序,对整个零件实行加工、控制的一个过程。将机械运行过程变得更加数据化,同时使用相关数据程序来完成大批量操作,进而取代相关设备,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成本,进而提升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且数字化的技术控制最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经编写数字程序,可加强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即数字化技术能够对这个机械生产的过程实行自动地查错、更正、修复等,大大提升产品质量,且降低机械设备运行中的出错率,方面设备维修。

2.2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属于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非常强的技术,主要是把各种各样先进、安全、高效的技术整合起来,这就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大大地提升了机械设备运行的工作性能及使用性能。

2.3计算机信息技术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应用已经遍布各领域,在机械设备的运行中也不例外,在其中充分应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严格控制及管理其运行过程,从而大大地提升应用效果。

3.机械自动化的制造分析

3.1智能化控制

智能化的控制重点体现在机械产品生产当中的检测及复装等生产工序上,之后经进行相应的程序设计,使得机械能够具备较好地判断、识别等功能,从而甄选出不合格的产品,同时对不合格产品作出相应的判断,主要是将产品全部剔除,还是对其实行复装操作等。而智能化的有效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以往利用人工方式进行制造中,所出现的一些疏漏,经过机械智能化控制,严格、高效地控制产品检测及复装过程,进而大大地提升产品生产、制造工作的高效性、精准性。

3.2流水线生产模式

机械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与以往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相比,传统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比较局限,例如,机械设备传输带的速率是被完全固定,且人们进行产品组装的速度存在很大的波动性,常常会造成产品生产中出现错误,同时还会增加流水线上很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往往会使很多工作人员应工作过度,引发过劳死[2]。

而机械自动化技术中的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产品生产完全是机械化完成,形成统一的流水线工作,一直从产品原料加工、生产、产品 组装以及最终成品检测、不合格产品复装等完全实现自动化流水性工作,该种产品在生产中,经过事先制定的程序所设置好,之后程序就会进行相应的控制机械完成工作,真正的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无人化的流水线加工生产,这样能够大大地节约产品生产成本及人工成本等,不仅能提升整个机械产品的质量与水平,还能提升产品生产效率。

3.3降低车间和生产工作互相结合的一种生产方式

在以往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模式大部分都是以车间生产工人为主体,且对生产工人的需求量非常大,然而随着工人增多并未提升机械产品质量与水平。而应用机械工程自动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产品生产、加工等过程,可以精简很多工作人员,使用非常少的工作劳动力就能较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实现产品生产由传统化生产模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

4.机械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自动化技术将会朝着快速、高效及高精度方向发展,针对上述发展需求,这也是以后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的要求。而且,在机械自动化的技术不断应用过程中,因数控技术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在数控技术应用中,往往需要解决很多高速、承载能力较强的终极任务,这就会自动化技术的性能有很大的要求。此外,部分高端的芯片之间需进行互相合作,这就促进机械自动化的技术能够更好的实现快速、高精以及高效等相关要求。

其次,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其柔性化充分体现在数控系统对于柔性化设计过程中,经过集成技术,把各种不同的区域转变成一个模块化的管理,进而较好地实现整个功能全面覆盖。而且,针对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能够较好地实现产品不同功能,对系统自身的柔和性起到较好的作用。而针对机械化的产品在生产、加工等大群体环境下,整个数据能够快速进行动态调整,充分l挥出数控技术的群控功能。

最后,自动化技术的多项工序以及多轴化快速发展,其操作工序较为复杂且多变,能够加好地减少辅助的时间,使机械自动化技术在进行产品的加工、生产中,实现其高效性。此外,自动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自动化的技术可以较好地满足系统自身性能特征,但是智能化发展程度远远不足,还应引进更多高端、先进的技术作保障,特别是显示智能化的控制,进而实现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无人干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分析机械自动化技术核心,其技术核心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技术、数字化技术及网络化技术等,充分表明机械自动化技术属于一项高科技时展的重要产物,经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研究,较好地实现各项目的机械自动化的生产。而且,机械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以往人工车间产品加工中的复杂、繁琐工序,大大地降低人力资源应用,从而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同时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在生产产品中的有效应用,提升产品检验的准确度,较好地满足了一些机械产品对高精度、高质量的要求。

篇3

科学家曾预言:21世纪将是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一体的时代。准确地讲,其中数字化是基础.网络化是手段,信息化是目的。数字化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数字化建设成为图书馆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仅就综合性大学如何实现图书馆数字化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1.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特点和必要性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是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它的特点有: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数字图书馆”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广泛的关注,纷纷组织力量进行探讨、研究和开发,进行各种模型的试验。随着数字地球概念、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数字图书馆已成为数字地球家庭的成员,为信息高速公路提供必需的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社会中主要的信息资源载体正因如此.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

2.综合性大学应尽快建立标准化的现代数字化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收集、存储并重新组织信息,使读者能方便地查到他所想要的信息,同时跟踪读者使用情况,以保护信息提供者的权益。从数字图书馆角度来看,就是收集或创建数字化馆藏,把各种文献替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系列图像,在安全保护、访问许可和记账服务等完善的权限处理之下.经授权的信息利用因特网的技术.实现全球共享。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将使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信息变为现实,大大地促进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图书馆本应是文献信息资源的贮藏和服务中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社会公益文化设施。在全球网络化、数字化的今天,要适应社会、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才能满足读者快速采集信息和知识的需要。而要向现代型、开放型、研究型的大学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必须在建设新型综合性大学、设备设施和功能服务上都要跟上信息化数字化工程的步伐,从个人学习、研究的体会提出如下建议:

(1)向实现五化:①办公自动化(0A);②.通讯自动化(cA);③.信息管理和服务自动化(MA);④楼宇自动化(BA);⑤.消防自动化(sA)逐步过度。通信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结构化布线系统、集成网络系统、程控交换机、无线和有线、多媒体通迅系统、电视会议系统、[nternet网络服务、馆际互借和信息交换等。通迅与网络管理子系统,要提供馆内外的切语言数据和图象通迅。文献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是智能化的核心,它将决定馆藏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它将包括综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库管理、读者管理、服务项目管理、收费及财务管理。具体应包括多媒体导读子系统,信息资源管理子系统,信息服务子系统。读者管理子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能源管理,安全保卫,多种动力设备控制与监视,各类设备运行状态显示,设备非正常运行状态报警和动力设备的节能控制等,实现最优化控制,从而提高整个图书馆安全和舒适性,节约节源,降低费用。而我馆现有技术人员较少,有些项目没有人懂,应在基建中就聘请相应的技术人员参与.并认真坐下来研究和探讨数字化图书馆的有效管理。

(2)采编部应增加电子文献信息的采编,同样负责文献信息资源的采购、验收、财产登记、只是采访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它将以”信息”为工作中心,电子文献信息分类加工工作。用”计算机辅导标引系统”直接进行,使图书馆工作由”手工”向”智能化”发展。读者的书目查询不失时机地增设计算机终端书目信息查询,提高查询速度,提高查书率。

(3)流通阅览部,除了采取开放式服务,开架按学科设置外,有的放矢地增开专题、专家阅览室,增设设多媒体阅览室、利用多媒体终端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一个手段,这是传统阅览程序的发展。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终端知晓所需图书的去向.为有效的催还图书和使用预约借书奠定了基础。

(4)参考咨询部: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中较高层次的服务,信息服务分信息检索和信息咨询。其中信息咨询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切不可掉以轻心忽视的一项服务形式。所有馆员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毫无疑问地为读者提供多形式、多层次和多种类型的信息咨询服务。

(5)现代化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管理部:

计算机中心与国内和Intemet网相联.并与阅览室、办公室终端相接,形成区域网络与电话、广播、闭路电视监控,负责各类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包括设备的定期检查和维护、网络的检测和维护、故障的分析和排除等。

3.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1)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

篇4

1.机械自动化

所谓自动化是指相关机器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操作或控制,而机械自动化就是相关机器通过机械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工业生产中应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一些简单重复的流水作业上,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同时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这就相当于节省了人力成本。而机械自动化能够不受环境限制,没有疲劳的持久高效运作,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生产收益。而且在生产工作中,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失误率,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还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

2.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一)机械自动化的数控技术

数控技术,即数字化控制技术,是采用电脑程序控制机器的方法,是按工作人员事先编好的程式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如果说机械自动化技术是用机械替代了人工,那么数字化控制技术则是用程序替代了机械。把机械数字化,就可以用程序完成大量的机械功能,从而替代大量的机械设备,不仅能够节省生产成本,同时进一步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数字化控制的好处在于,通过对相关程序的编写,能够加强机械的智能化,即数字化控制技术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查错、自动更正和自动修复这样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机械的出错率,更为机械设备的维修提供了方便。如果说机械自动化是工业机械发展的未来趋势,那么,数字化控制技术就是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自然应运而生,而随着各行业领域里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相应的技术也不可避免的发展成了网络化技术。所谓网络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的通信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数字化设备相互联接起来,然后遵从一定的协议进行彼此的信息通信,从而达到共享不同设备终端里数据信息的目的。随着数字化控制技术在机械自动化中的发展,CAD技术和CAM技术也和数字化控制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工业的生产机床进行了联网数据共享,从而实现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网络化。

3.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

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机械自动化所具备的人员需求少、工作强度低、工作效率高、产品质量强、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制造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制造模式是:首先,对相关机械进行功能设计,这些机械的功能不具有自动化,只具有半智能化,即只能替代一部分的人工工作;然后,一部分工人操作这些半智能化机械完成产品需要的机械加工部分,另一部分工人则完成产品需要的人工加工部分,从而组成整个产品生产的人机结合制造模式。可是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制造模式也跟着发生了转变,其转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变了“车间工人”的传统制造模式。在传统的制造模式中,为了提高生产产量,就需要大量的车间和生产线,自然而然,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十分巨大,但是这样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生存产量和生产质量,甚至工厂会因为人员过多从而引起管理的混乱。而机械自动化的制造模式却改变了这一现状,因为其性能的优越性,保证其维持设备的运行并不需要太多的工作人员,同时极大的精简了生产线上的工作人员,如此一来,只需要很少的人工力量,就能完成整个生产制造流程,实现真正的自动化生产,极大的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流水线的生产。传统的流水线生产具有很大的弊端,比如机械的传输带速率是固定的,可是工人的组装速度却是波动性的,这就导致产品的出错率较高,而且导致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作强度极大,很容易引起过劳死。而机械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则是全部由机械来完成流水线的所有工作,包括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生产、组装,成品的检测,失败品的复装等。这些生产过程通过程序事先设定好,然后程序会控制机械逐一完成,实现真正的无人化流水线生产,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智能化的控制。智能化控制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检测和复装两道工序上,通过相关的程序设计,让机械具有判断识别功能,能够甄别出失败品,并对其进行相关判断,是进行剔除还是进行复装等操作。智能化的控制,极大地弥补了人工在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通过机械的智能化,对产品的检测和复装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保证生产制造工作更加准确、高效的进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未来工业机械的发展趋势,将趋向于更自动化、更智能化,机械自动化的高效性和精准性,也将会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薜国芳.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核心与制造模式分析[J].煤炭技术,2013,(10):18 19.

篇5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加工、存储、传播与接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人们对信息的依赖和要求也更高了,在当代社会,我们正经历着信息传输模式的巨大变革,传统图书馆事业面临如何应对和挑战,图书馆向来是信息变革的主要承载者和体现者,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图书发展所处的信息环境,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主动使传统图书馆进行转型,图书馆如何转型和发展已成为摆在图书馆经营

者和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顺应这样的形势,进行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改变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提升着图书馆功能的层次和效力,准确把握当代社会信息革命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实现信息服务模式的转变,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从而全面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

1.对信息社会的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分析

1.1信息发展带给图书馆的深刻变革和影响

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以数字化信息流和自动化信息传播模式为主,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网络信息资源传播途径的丰富,以因特网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给传统的图书馆带来一系列影响和观念的变革,传统图书馆以搜集、整理知识为主,藏书是以保存为主,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知识信息,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主要围绕着纸张文献展开,图书馆和图书馆文献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等方面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等一些传统理念,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效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而促使其传统机制、运作理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有走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流与物质流综合管理,对图书馆的传统业务部门进行重组,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处理和控制,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加大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力度,自主地以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为发展目标,按着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新型图书馆及其服务模式逐步走向成型,最终建立起信息存贮数字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的现代图书管理系统和工程。

1.2 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2.1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和要求

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对有高度价值的文本、语言、音响、图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加工,进行有效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链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数字化载体。“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料库,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贮,这是数字化图书馆的最基本特征和功能。数字化存贮不单指文字信息,还包含有大量的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数字式信息,利用计算机把多种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存贮和管理。未来阶段的图书馆所担负的社会服务功能首先是社会教育和知识交流的职能,也是一个社会教育职能的承担机构,其次是传递信息的职能,图书馆是信息的枢纽,经过它的搜集和整理,将会向社会有效地提供各个方面的信息,再其次就是保存文化遗产的职能,人类的文化,它的流传的一个主要的形式是通过文献各种各样的的图书来体现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文化知识得到延续。

1.2.2组织方式网络化及信息传输网络化。网络和通讯系统是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支撑,信息的网络传输改变了以往用户必须到图书馆才能查找资料的方式,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距离,信息的组织形式从顺序的线性方式转变成直接的网状方式、索引文件、数据库到超文本技术等使信息可以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联的网状结构。在数字化资料的通信服务传送上,多媒体网络为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一个信息的传输环境。今后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GII就是一个最好的环境。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也将成为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随着网络能力的提高,一些新的信息传递方式也将进入数字图书馆。

1.2.3入藏内容多样化。数字图书馆不仅入藏纸质文献,还将入藏不能以印刷制品形式记录和传播的数字式人工制品如声音文件等,不仅能收集固化资料,还能处理流动材料,达到多种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统一管理。数据的存贮和管理。大量的信息被数字化后,需要有效地存贮,以便快速查询及检索。数字化图书馆采用客户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

1.2.4统一的用户界面和信息检索测览系统。通过友好的人机交流,用户更能灵活地获取和使用信息,其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接口及优良的检索功能,可随时访问数字图书馆,根据用户的需要组织逻辑的、动态的信息资源。当用户在联机查找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图书馆可向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方便灵活的服务,体现了双方更加密切的合作性和交流性,使信息的共享大大提高。

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访问、查询及保护传统的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多采用分类号、主题词、题名、著者和布尔逻辑式等查询方式,这种检索表达式渐渐地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而向全文型检索方向发展,实现方法有自由文本查询,即用自己指定的关键字字符直接与全文文本的一次数据高速对照进行检索,查询结果是一个进行按序列值排列的文件列表;文体内容的每个词进行位置扫描,然后排序,最后建立以每个词(字)的离7散数码为表目的倒排文件,采用基于HTML语言的超文本模型建立的全文数据库,使用户便捷地看到查询结果。

1.2.5 数字信息的安全性与可用性。数字信息的传送主要靠网络,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安全和权益管理要处理好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的关系,规定各类用户的权限,用相应的技术保证版权人的权益,控制未经授权的重复信息的发送。另外数字化的安全要求上,数字图书馆对资料的管理与传统图书馆截然不同,为了保持存贮信息的稳定性或防止意外事故对数据造成的损坏,必须不断地备份,对网上的数据应限定权限、设置密码或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目标,网络化和通讯技术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我国的数据通讯网络体系及其发展又提供了基础设施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文献数字化成为可能,我国进行数字化建设的若干基本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如CHINANET、CERNET等网络的开通、CD-ROM生产和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NII)和INTERNET之类的系统的设施发展,促成在现实软件环境下,普及自动化技术,逐步实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图书馆的新功能,即参考咨询子系统,它属于应用软件,是实现建库、录入记录、检索、课题服务等功能的程序,同时购买国外和国内软件来源,实现软件新功能的应用和开发。

2.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现实意义:

2.1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基础。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时,要对传统图书馆建设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传统图书馆建设是实现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基础,数字图书馆需要与传统图书馆紧密结合或借助传统图书馆这个舞台发展和发挥作用。这是因为这些未来建设的数字图书馆的大用户主要还是传统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需要传统图书馆提供信息资源和资源组织的经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数字图书馆可

大大扩展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

2.2数字图书馆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生长点。数字图书馆对图书馆事业及相关产业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深刻的影响,图书馆主动与高校、各类大学、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编辑专题数据库,主动提供信息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数字图书馆”在当代社会新的服务模式。

2.3对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和社会价值、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业态,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数字图书馆”积极面对社会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主动把服务送到读者的家庭、办公室、课堂等,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手段由一般的常规化服务向特色化服务转移,为此,馆内在硬件设备上需引进文献数字化加工系统和全文数据库开发软件平台,进行数字化文献的扫描、标引、制作工作,利用馆藏一次文献,进行二、三次文献的加工,开展定题、专题、课题等信息服务,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优势,开展具有各种特色的电子文献服务,将会更好地满足网络社会读者日益个性化的应用需求。

2.4它是对外开放参与国家竞争的一个重要条件。数字图书馆建设对图书馆的服务和其他各项工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快了图书馆信息化的进程。资源数字化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 ,资源数字化建设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对社会资源馆藏化,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也使其规模效益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共享将进一步强调各馆的馆藏特性化,开发网上特色信息源,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确立自己在网络社会的地位。此外,在网络信息资源和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中,应加强横向交流与协作,发挥图书馆界的整体优势,走“分散建库、集中连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的联合建库道路。

2.5图书馆现代化意味着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社会效益,把它与社会的需求、对社会的利用紧密的结合起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和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文化共享工程功能角度看,建成面向全国服务的数字资源的服务网络,把它作为数字图书馆提供服务的重要手段,把数字图书馆的成果通过共享的服务网络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3.对建立我国图书馆的高效数字化模式和信息服务的思考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数字化的系统工程,是丰富和拓展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的必然选择,国内的各级各类图书馆都把数字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应用现代网络优势,多来源、多渠道、多媒体、多接收点地收集信息,争取为社会发展、教学、科研提供充分的信息服务。当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建设和发展“数字图书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有限的,这种有限在服务模式上的表现就是封闭化和固定化,我国的各类专业图书馆如科学院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等,都有着自己相对较为固定的服务对象,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大多是围绕图书馆藏为中心,传统图书馆在服务观念上基本都以公益服务为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公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服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是尽可能丰富藏书,完善服务设施,建立比较舒适的环境。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服务人员的思想也受到束缚,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硬件资源不足、技术人员短缺、工作人员素质低、数据库建设滞后、服务观念有待更新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根据中国国情,针对具体的问题,探索图书馆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探索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道路,利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工具,建立适应当代社会信息需求的“数字图书馆”和符合综合工作要求的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使图书馆这一信息中心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和效益。

3.1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共享模式

数字图书馆作为国家的基础信息设施,应由国家投资建设,国家投资建设还应当改变目前分散支持各个具体项目的方式,主要应当支持全国性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和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研究,通过投资引导全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向建设一个统一的数字图书馆转变。其中通过对技术研究项目的招标,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数字图书馆技术标准的及早形成,进而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顺利进行。树立信息资源共享意识,整个图书馆是一个系统,之间有相互的合作互相支持,这样形成了资源共享,探索有利于加快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途径,积极扩大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图书馆的服务因为具有公益性、稳定性、系统化和公信力,使它成为为社会提供公共信心服务最主流的机构。

3.2扩展“数字化图书馆”信息专业应用和专业领域形式。以信息为基点,着眼于信息的组织与利用,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准备充分的硬件资源。在自我发展中,图书馆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受制于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加上管理体制的限制,使服务范围局限于某一较为稳定的群体和专业领域,文献信息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要研究利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的图书馆和地市级以上的图书馆网站,这是它重要的数字资源和服务的窗口,同时图书馆通过局域网吸引和提供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建立有专门供上互联网的电子阅览室,专门查询数据库,包括从国外购买的数据库,包括和出版社以及其他的专门公司提供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这样的阅览室和还有多媒体阅览室,专门阅读DVD、录像带的阅览室等,使社会专业领域的多样性需求得以满足。

3.3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对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做到扬长避短,使其优良传统得到传承。服务是图书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服务也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现在观念的变化是强调能够给读者提供和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使图书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增强图书馆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而“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既能充分保障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又能合理照顾读者支取有偿信息服务的一种较好的形式。通过网络支持,既能为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更广泛的传播提供资金保证,同时又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这种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无疑是一种双赢,它标志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化。

3.4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积极调配技术人才,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经常进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增长专业知识,完善服务技能。传统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书、媒介与读者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机结合”,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我国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同时要花大力气培养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人才,并配备一定的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编目、标引,建立数据库,多媒体上网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系统开发、网络维护等理论和技术,才能够完成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其次,遍布全球的因特网上英文信息资源最为丰富,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才能上网搜寻信息为用户服务,提高网络的使用率。

3.5做好图书馆的功能拓展和延伸。图书馆关于服务的理念和实践也在发展和变化,就是从原来的重藏轻用,变化到提出读者服务第一,从原来的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化,从封闭式的服务向开放式的服务转化,从一般服务向深化服务转化,借鉴国外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经验,现在是普遍采取开放式的服务,不再局限一般的服务和对图书文献的简单查找和提取,而是深化服务,根据读者的需

求。根据某一个专题或课题来提供针对性、跟踪性的服务。“数字图书馆”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所以能够建立开放型的服务系统,这就使得传统的图书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例如:社科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建立数字化服务系统,大大地扩展了服务和读者范围和领域,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利用的范围和效率,从单一型服务模式向多样型服务模式的转化,服务对象和服务渠道由读者到馆服务到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专业人士渠道,从浅层次信息服务向深层次专题服务的转化,文献信息的加工收藏、图书的分类保存、期刊的装订展阅、资料的复制传递等信息服务类型和馆藏专题文献也不再局限在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检索、阅览、复制等浅层信息服务,随着现代信息需求日益多元化,逐渐的深化到提出以知识为单元来提供服务,还有服务的项目,围绕文献基础和核心知识,逐渐的拓展,更加丰富和提供了很多其他的知识服务的项目,真正成为各种信息资源中心和信息服务管理中心,这种高级形式的数字化图书馆也必将带来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巨大转变。

3.6创新对图书馆的科学评价方法。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首先是书目数据库库,把图书馆所有的馆藏建立成可检索的数字形式,然后是全文数据库,还有实时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还有发展到对网络资源的收集,对分布在全世界那么多网站上网页的内容搜集和整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图书馆建有相当数量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改善硬件设备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强大的基础设施,如电子计算机、电子出版物、阅读器械等,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对服务工作提出了一些科学化的管理和评价的方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图书馆的工作质量体系,切实加强管理,避免重复建设,保证建设的高效率。

3.7注意数字化图书馆中形成特有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关注数字出版的同时,可以看到传统的纸质文献在图书馆购置量上是在逐年下降,应积极探索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出版联手和合作的可能,工作目标上图书馆的数字化和出版社生产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都是在做内容的数字化,但图书馆内容主要侧重于珍贵文献、专题文献和特色文献的数字化,为满足当地生产需求有意识的生产一些数据库,以及实现多媒体的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当前还需要解决数字化文献、图书、期刊和论文共同面对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遵循同样的标准,并积极的参与这个标准的制定和它的改进、完善,通过标准的统一来实现资源的共享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利益方面取得平衡,有利于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我们都面临着数字化的一些技术问题,在这方面可以进行共享。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有针对性的生产数字化的产品问题,目标是要满足社会对数字化文献信息产品的需求,只有图书馆和社会其他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数字知识库,将会极大丰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提高数字图书馆的利用效率,也使数字图书馆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无可比拟的促进和贡献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勇,丘峰.网上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M].资讯传播与图书馆学,2001(3).

[2]小船.2006图书市场年度报告[R].中国图书商报,2007-01-30.

[3]颜惠.图书馆业务外包的理性思考[M].图书馆建设,2004(5).

[4]朱先忠,等.数字对象的存储与传输[M].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1).

[5]]徐旻昊.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态度》报告[R].中国青年报,2006-11-13(2).

[6]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N].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

[7]杨沛超.哲学社会科学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M].

[8]张晓林.重新定位研究图书馆的形态、功能和职责[M].图书情报工作,2006(12).

[9]吕淑萍.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图书馆数字文献需求”分论坛汇报[R].2007-03-04.

[10]杨毅.CALIS组团引进电子资源现状和读者调查[J].2006-03-07.

[11]王松林.电子资源的书目控制——Michael Gorman电子资源书目控制观评述[M].中国索引,2004(2).

[12]宿长将,等.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浅析[J].图书馆学刊,2001(4).

[13]周维彬.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学科实位[J].图书馆学研究,2003(6).

[14]易克信,赵国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1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课题组.数字化资源分布与利用[R].研究报告,2002.

[16]戴龙基,张红扬.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N].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

[17]翟云仙.集团采购:网上电子资源建设的新模式[J].情报杂志,2001(10).

[18]胡永生.电子资源的集团采购:21世纪图书馆的必然选择[J].图书情报知识,2004(6).

[19]彭绪庶,蒋颖.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0]肖珑等.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发展综述[R].研究报告,2003.

[21]彭绪庶,蒋颖.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2]王春生.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晋图学刊,2002(4):32-34.

[23]何晓红.对数字图书馆若干问题的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5):12-13.

[24]吴建中.战略思考——图书馆发展十大热门话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5]罗少芬.论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的障碍及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0(5).

[26]朱强.谈谈数字图书馆实现的条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

[27]周敬治.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给我们的启迪[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9(4).

篇6

1.2矿井通信煤矿的生产指挥工作要想顺利进行,必须要做好矿井通信工作。由于煤矿企业的生产工序较多且作业地点分散,要想用一种通信系统和方式来把全矿覆盖很难。按使用方式可把矿井通信大致分为固定通信与移动通信,按通信覆盖区域可把煤矿通信系统分为全矿井通信与局部矿井通信。防爆磁电电话是我国早期主要采用的矿井调度通信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矿用模拟程控调度通信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出来了,90年代时数字程控调度通信系统也开发出来了,这时已经几乎能满足矿井调度通信的需求。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露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以及矿用CD-MA通信系统是矿用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形式。其中应急救灾时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局部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漏泄通信系统,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全矿井无线通信主要用到的通信系统是矿用小灵通系统与CDMA通信系统。

2煤矿自动化技术

2.1高速监控网络工业以太网、专用工业控制网、CEPON网以及MCIP系统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高速监控网络。其中冗余工业以太网是我国煤矿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传输平台,很多矿井都在使用。由于专用工业控制网的开放性比较差,在我国只有几个别的矿井在装备使用,而矿用CEPON网络系统是一种新系统,视频、数据、语音等信息都可以传输,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2自动化平台软件管控软件和Web服务软件是自动化平台软件的两种主要形式。管控软件在控制层的管控服务器内安装,Web服务软件在管理层的Web服务器中安装,它们是煤矿自动化控制的重要实现手段。

2.3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矿井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大致可以分为:安全监控系统、电力监控系统、水泵自动化系统、调度控制矿井机车系统、矿井数字化工业电视系统、工作面巷道监控中心。

3煤矿通信技术

矿井有线通信主要使用的是矿井程控数字调度通信系统与工作面局部扩音通信系统。随着矿井大规模应用网络技术以及IP语音通信技术的逐渐完善,矿井有线通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便是矿井IP调度通信系统。人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矿井移动通信技术,矿用透地通信系统、矿用泄漏通信系统、矿用感应通信系统、矿用载波通信系统、矿用小灵通通信系统、矿用CDMA通信系统等等。

4若干技术问题

4.1完善与提高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技术已有多种高速监控网络方案供煤矿自动化控制选择,影响煤矿自动化正常运行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成为局部生产环节自动化,这主要是由于监控量大、面广、并且种类繁多是局部生产环节监控系统的主要特点,要想使矿井自动化系统更完善,这就需要各生产厂家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技术。

4.2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我国的矿井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光缆,但大巷是其主要应用的地方,而在工作面上的应用技术还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工作面的生产条件更恶劣,易断是普通矿用光缆的主要特点,一旦这种普通矿用光缆断裂后很难修复。而工作面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顶板监测系统监控的信息量都非常大,要求的信息传输速度高,更适合采用光缆传输,为了适应矿井未来的发展需求,我们必须开发开发高强度快速安装式矿用光缆。

4.3煤矿供电安全技术电参数测量以及各种保护功能是目前防爆开关设备等供电设备主要具有的功能,他们一般都缺乏主动分析故障与报警的功能,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这方面加大研究力度,把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的整套设备争取能够开发出来。

篇7

一、建设、完善数字文化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数字文化馆建设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互动体验空间,群众既能在文化馆建筑空间里享受在场服务,又能离开文化馆随时随地享受在线服务,同时线上和线下数据连通,互相促进。

线上平台包括网络云平台和艺术普及资源库(慕课系统),主要解决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使用公共文化场地设施、参与艺术普及培训、参与文化社团、群文创作展示、志愿者服务、公共文化大数据分析等业务功能。线上平台是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基础,所有的业务流程、资源利用、用户管理,包括线下实体馆的内容推送和管理都依托线上平台。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以及财政投入的增加,各地的公共文化设施都有明显提高,有的甚至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但不少拥有宽阔场地、一流设施、标志性外观的“容器”里面,呈现的却是少人气、缺活力的窘态。一边是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条件不断提高的“成绩单”,一边却是“门可罗雀”的尴尬场景。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对称,没有弄清楚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

那么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将其总结为三个特点就是:均等化、多样化、广泛化。

1.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均等化。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问题还较为严重。数字文化馆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对受众体点对点的终端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其服务模式将突破文化馆传统网站单一电脑终端信息服务,利用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实施多通道的信息,实现广泛而非资讯式的终端化服务。

2.文化服务路径的多样化。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促使着文化受众需求趋向多样化。随着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普遍提升,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唱唱歌、跳跳广场舞。我们可通过移动数字化平台、有线电视、电信等网络通道的传输,达到全区域的有效覆盖,实现文化服务路径的多样化。

3.服务范围的广泛化。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得资源和服务已成为群众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文化馆在网络时代能够以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开展数字文化馆服务,使得服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资源也得到更广泛的整合与利用,受益群体得到有效扩展,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将得到真正兑现。

二、强化文化馆人才建设,当好文化工作的先锋和排头兵

1.强化人才机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的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社会感召力。要改革文化馆内部机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使内部结构从不合理趋向合理,并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地位。要积极推行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文化馆目前专业人员还很缺乏,特别是高级创作人才、导演策划人才尤为缺乏,已经影响到文化馆作用的发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既符合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又符合文化自身规律、既有竞争又有约束的文化馆运行新机制,使文化馆成为结构合理、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2.强化社会公益功能,加大无偿服务力度。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实际上就是强化社会公益公能,就是文化馆如何面向社会搞好服务的问题。我们要把文化馆的服务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大无偿服务力度,包括服务的面和服务的量,从服务内容到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都要兼顾。要善于更新观念,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模式,善于挖掘人才资源的潜力,进一步充实无偿服务的力量。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群众有各种文化生活的需求,或传统的、或现代的、或艺术的、或娱乐的,文化馆要善于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生活信息,从中列入自己的服务计划,将无偿服务工作作为文化馆业务工作的主体之一。提高服务质量,文化馆要做到主动出击,上门服务,及时反馈信息。无论办班辅导、活动策划、还是展示演出,送戏(节目)下乡,都力求精益求精,真正体现文化馆的整体实力、良好素质和服务水准,进一步提高和扩大文化馆在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三、创新并正确运用数字文化馆的优势

与传统的场馆阵地服务相比,“互联网+文化馆”是文化馆开放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载体、新平台、新阵地,是“新型的‘公共领域’和社会联结方式”。数字文化馆具有下列四大优荩

1.空间上“零距离”。文化馆的设施设备和活动场所是有限的平台,服务的对象也有限,有些行动不便的群众还要受到年龄、身体、天气、交通等因素的限制,而网络平台是无限的,如果想参加某个文化馆活动,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在文化馆网站了解服务项目和活动情况,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咨询窗口、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文化馆的文化服务。

2.时间上“不打烊”。文化馆网站以及微博、微信、QQ群等,不受工作时间和开放时间限制,群众随时可以打开电脑或手机进行网上的浏览、互动,24小时全时段享受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篇8

中图分类号:TN711

火灾的发展一共分为四个阶段,主要是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发展阶段、迅猛阶段和熄灭阶段。火灾发展的初始阶段一般发生在起火后的十几分钟之内,这个阶段的火焰不高,因为可燃物质的燃烧面积较小,火势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这个阶段进行灭火工作是最佳时机。如果火灾的发现及时,处理火灾的方法合理,将会使用简单的灭火器灭火即可。随着当今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灭火技术和设备,下面将主要的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电子技术、探测传感技术的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 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1.1 自动化消防控制系统

火灾的自动化消防系统主要包括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报警控制器两个部分,还包括防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控制设备和空调通风系统的控制装置,还有防火卷帘的控制装置、常开防火门,以及电梯的回降控制装置、火灾警报装置、火灾应急广播、火灾应急照明、消防通信设备和疏散指示标志的控制设备等总共十类控制装置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装置。

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的自动报警系统主要包含火灾报警装置、触发装置、火灾警报装置和其他的辅助功能装置。其具有很多的功能,可以在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把燃烧产生的热量、火焰和烟雾等一些物理量,使用火灾的探测仪器将其变成信号,之后传送到火灾报警的控制器中,同时显示出火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帮助人们及时的发现火灾,同时启动消防联动机制和连锁的减灾系统装置,用来驱动各种减灾设备和灭火设备,帮助消灭初始的火灾,减少损失。

1.2.1 触发装置

火灾的自动报警系统触发装置的组成包含有手动火灾报警的按钮和火灾探测器。手动的火灾报警按钮是安装在经常有人出入的便于操作的公共场所里面。如果有人发现有火灾发生,直接按下手动的按钮,用报警器传递报警的信号。火灾的探测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核心的部分之一,是通过研究探测物质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现象作为依据的,属于一种自动的检测触发装置,能够不间断的进行探测保护和坚实区域内的火灾信号。可以根据火灾探测器探测的火灾的参数的不同,将其分为感温式、感烟式、可燃气体探测式、感官式和复合式等几种类型,下面主要讨论其中的几种火灾的探测装置,进行合理的选用。

首先是感烟式火灾探测装置,它是一种能够进行检测燃烧或者热解而产生的液体或者固体微粒的一种火灾探测器。感烟式的火灾探测器主要应用以火灾发生的前期、早期进行报警的装置,对于发现火灾是很有效的。一般在火灾损失较小的重要的地点,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有阴燃的阶段,能够产生少量的热和大量的烟,对于没有火焰辐射的火灾很适合使用。其次是感温式火灾探测器,这是一种能够响应异常温度的,能够探测到温差和温升的速率的一种火灾探测仪器。这种感温式的探测器常用的有差温式、定温式和差定温式这三种,其中的定温式探测器主要是用于当环境的温度超过或者达到预定值的响应的时候;差温式的探测器是在环境的温度上升的速率查过原定的预定值时候进行响应;差定温式的探测器具有定温和差温两种主要的功能。对于其他的探测器不一一进行探讨,都是能够发现火灾的重要仪器。

2 信息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2.1 物联网的概念

对于消防技术中的信息化主要是需要对物联网的技术进行探讨,物联网是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机关扫面器和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化的设备,根据约定的合同,将任意一种物品和互联网相互连接,进行相关的信息的通信和交换,能够实现智能化的定位、识别、监控、跟踪和管理的一种信息化网络。它的设计使用的技术原理是在互联网使用的基础之上,使用数据通信技术和RFID共同组成一个能够覆盖诸多事物的综合性的网络系统,最终实现整个网络系统的信息共享、物品自动识别和彼此之间的“交流”。物联网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划分为三层结构,主要有传输层、感知层和应用层。其中的传输层主要是进行读写设备的采集的数据,之后通过使用无线的网络进行传输;感知层是通过使用读写器等来读取电子标签中的信息;应用层主要是通过其中的中间件,将数据导入消防栓、消防车辆、消防装备和消防档案等消防工作的管理系统中,进行有效的应用。

2.2 物联网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

物联网有很广泛的应用,它的应用范围广到能够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其中物联网在消防部队中的应用主要有:首先物联网在消防侦查装备中的应用。在火灾的现场进行侦查是制定消防工作计划的前提,因此需要在火灾现场随即的安置传感器,充分的对火灾现场的每个点的烟雾浓度、温度等环境的数据进行勘察,监控火灾发展的趋势,之后与现场的指挥平台进行集成,再运用GIS插件的技术,充分的检测火灾现场的环境,为现场的指挥员提供准确的、实时的信息,能够充分的提高整体的火灾救援水平。其次是物联网在消防设施中的应用。使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类建筑中的消防设施的实时状况,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消防监控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压缩、数据打包、数据解析、数据传输、指令的发送和数据的安全加密等等,可以充分的实现消防监控中心对全市内所有建筑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最后物联网还能够管理消防装备。使用无联网可以实现消防装备物资的出库、使用、入库、维修和报损,对其中每个环节的控制,减少因为人工的登记造成的失误,大大的提高了整个消防中心的物资管理的效率。物联网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整个消防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火灾一旦发生必定会造成很大的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因此要有效的控制火灾的发生,将火灾控制在产生的初始阶段,维护社会的安定。这就需要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充分的加强对消防工作的改进,其中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消防报警系统、消防的灭火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还有物联网在消防信息化中的应用,也大大的提高了整个消防部队的整体战斗能力,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荆胜南,周文高.自动化技术在消防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篇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核心技术进行分析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重要性

1.1 提高生产效率

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持续进行科技研发,是让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而言,对该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各项生产建设相关工作的效率,为其提供持续性的动力支持。从实际生产上来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传统生产环节和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的精简,推动生产建设的创新进程,整体上缩短了相关生产流程的单位运行时间,可以显著地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在各项生产建设过程中,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与传统生产技术进行充分融合,还可以将生产环境进行全面改善,响应***总书记的技术创新言论,让我国的各项生产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

1.2 提高生产的可靠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良好应用,可以对生产技术进行全面的创新,同时,为了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相关人员在应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会同步进行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的人才建设和环境建设,因此,我国的生产建设水平将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取得了持续性的进步,对传统的单纯依靠人力进行的生产环境和半自动化的生产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改良,降低了各项生产过程中人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也极大地避免了生产环境中不良因素对生产质量和生产人员人身安全带来的风险。因此,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进行全面应用和普及,将极大地提高生产的可靠性。

1.3 节能环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节能环保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能源环境日趋紧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在节能环保上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以下对其进行介绍:第一,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可以与传统的生产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改善生产环境,在该技术的全面加持下,相关生产流程被合理简化,能量消耗显著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节能环保的目的;第二,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可以对生产环境进行全面监控,在系统中添加节能环保评价指标,一旦生产数据达到节能环保指标上限,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有效降低能量消耗。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技术核心

2.1 数控技术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数控技术具有方便、可靠等方面特点。数控技术是数字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应用的高新技术,具有促进机械加工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设计人员应根据机械的具体用途,提前设置程序,然后加工相应的零件。其中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工作人员通过对输入设备、输入机床工作时所需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在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相应的命令,使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精确度。以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大会为例,在会议中参与二级节点建设的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织行业内的一批企业成立了数控机床互联通讯协议标准联盟,整合了优势企业和技术资源,围绕智能制造需求,制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互联通讯协议标准NC-LINK,并对其加以验证、推广。该协议将在未来的应用中不断改进与优化,将该项目打造成一个成熟、先进、可为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我国企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今年,"数控装备工业互联通讯协议(NC-Link)及应用"入选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优秀案例".华中数控用"中国大脑"装备"中国制造"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上市企业和中国数控行业的领导者。未来,华中数控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重心仍在智能装备、车间、工厂的建设上,并倾向于在装备的互联互通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2.2 智能技术

智能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定位技术等几方面内容,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的重要技术,便于工作人员的管理。智能技术中的主要部分是数字化,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传感器采集大量的数据,从而为设计人员的工作提供便利条件。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繁多,各项技术会向智能化发展,从而有效地改善机械的运行环境,需要设计人员加强对智能化技术的研究,有效地解决部分机械生产难度大的问题,从而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以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携手中航工业西安自动控制研究所,联合开发新一代工程机械智能电传控制技术,将军用航空技术成功地移植到工程机械设备上。现阶段,已搭载着双方最新研究成果--XGJE智能控制系统的多款智能产品正式亮相。如今,厦工不仅在挖掘机、装载机实现了智能产品"首发",还将把智控技术逐步推广到叉车、小型机、道路机械等多产品领域,实现厦工智能全系列产品"群发".厦工系列智能产品技术的成功研发和产业化运用,开创了工程机械产品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时代,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某表示,"这对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快速走出市场低谷,突破重围,提升我国工程机械核心技术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大有裨益。"

2.3自动检测技术

传统的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具有流程烦琐、消耗时间较长等方面的特点,所以工作人员在进行机械制造设计过程中,应加强对自动检测技术的运用,对机械运行的各个状态进行记录。自动检测技术是由传感器和传统的仪器发展过程中得来的,主要由数据处理、信号调节等方面组成,能够对生产工进行调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行业的发展。当被检测的产品超过设定值时,会通过声音、红灯等信号提醒工作人员,从而帮助其及时解决在机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双汇集团为例,该集团采用火腿肠在线外观质量自动检测技术,该项技术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开发,火腿肠在线外观质量自动检测系统是以PVDC包装的火腿肠为检测对象,以特别设计的精密机械装置为平台,采用智能化的视觉检测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了火腿肠从杂乱无章的状态到有序排列的状态。视觉检测技术从对象的图像特征提取入手,结合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技术,对火腿肠的10余种外观缺陷进行实时检测,并通过同步技术实现缺陷产品的准确实时剔除,消除食品卫生的安全隐患。

2.4 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从而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帮助工作人员进行提前预防工作,进而减少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收益。其中VR技术是通过模仿人的感知,对环境、现实进行模拟,使人能够凭借直觉作用于计算机从而产生三维仿真模型的虚拟环境,从而为工作人员提供直观的感受,了解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浙江高端工业VR高科技技术团队为例,该团队在2018年于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第六届"动漫美学双年展--叙事曲"并在工业设计中运用VR技术,工业可穿戴设备能够给现场为工人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进一步提升了工作的效率。在恶劣的工业场景中,例如高空作业的工程师拿纸张、检测设备进行工作,很有可能会被大风吹掉或者被绊倒。而新的工业可穿戴设备正在为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好处,通过语音控制可以释放双手,随时随地轻松查看图纸和资料素材,工人可以更专心在工作任务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向集成化发展,所以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机械设计制造的研究,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为机械制造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工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技术人员应加强对其中核心技术的研究,同时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为机械设计制造提供保障,从而将设计成果应用在各个行业中,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由于人为带来的错误,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数字艺术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引领当代艺术教育领域发展的主力军。当前,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和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生态发展局面,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升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软实力,彰显其魅力。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数字艺术教育的文化价值

(一)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价值

1.数字艺术颠覆了传统的审美标准

事实上,由于数字艺术作品特有的审美的分时性、复制的无差别性、交互的便捷性、创作的开放性等特点,带给学生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彻底变革了学生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标准,导致了学生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给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深远的影响。数字艺术作品的发展超越了传统的审美概念,传统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定位和思考,数字艺术作品已然成为一种先进理念、一种前卫精神的象征。

2.数字艺术开辟了全新的文化传播途径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艺术的兴起,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发生质的改变。普通大众从事艺术创作变得“易如反掌”,创作者只需发挥想象,运用电脑,通过简单的拼贴复制或局部修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色彩、构图和造型都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自由、开放的表达和宣泄被推崇,释放自我,追求个性占据文化发展的主流,学生的创作热情、表现欲望得到空前的释放。

3.数字技术为艺术开辟了全新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为艺术作品实现空间与时间的跳跃,为艺术家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挖掘了艺术创作者创意的潜能,实现了艺术创作在手法和思维上的变革。其特殊之处在于使一切艺术创作都虚拟化了,却提供了一个如身临其境的真实世界体验,其将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缓慢的艺术创作周期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创作效率,缩短了构思和成品的周期。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消解作用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其为学生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布下了形形的文化陷阱。

以往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追求的是经典和永恒,往往对作品精雕细琢,为了完成一件旷世作品,创作周期达到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而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后,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创作周期是短暂而劣质的,铺天盖地的“快餐式”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人们陷入了疯狂追求速度和数量而忽略艺术品质的怪圈中。

而主观上,学生易浮躁,追求捷径,对作品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不能准确驾驭,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自身的艺术能力没有得到释放和发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很难与观赏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过分地追求数字技术,热衷于种种特效,过多地追求新奇效应,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艺术形式,忽视了作品深意的赋予,缺乏人文张力,使其走向了一个极端的反向。同时,还引发了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问题,如艺术道德的开放性缺失、艺术人格的自由性失度、艺术文化的传统性断裂、艺术形式的怪异性恶搞、艺术规范的随意性扭曲等都使学生开始对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文化冲击。①使学生在感受数字艺术的新优势之时,也在不断承受着它所带来的令人疑惑的文化冲击甚至是心理伤害,对文化发展起到了反向的消解作用,抑制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高校数字艺术教育文化价值实践研究

高校数字艺术教育专业发展要想在绿色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得以提升和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蕴含的文化脉络和体系中。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深层次支持,任何学科发展和教育革新都将是缺乏文化底蕴的短视行为。因此,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辞,维持文化发展的生态平衡,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使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学生。

(一)促进数字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和谐发展

由于数字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像传统艺术那样拥有明确的风格、体系、特点和艺术内涵。所以数字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水准,难以与传统形态的艺术作品比肩,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机械复制的艺术导致传统艺术韵味的散失,缺乏强烈的个性和艺术内涵;失去存在的物质本原和现实依托,艺术在过度虚拟幻想中迷失了创作方向;艺术娱乐功能泛化等等。②

如何将传统文化艺术与数字艺术教育模式接轨,实现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有机传承,也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与核心。因此,在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必须延伸传统艺术的历史脉络,打造多民族、多学科、多知识层面融合的数字艺术作品,以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文化意识的需要,提炼出有数字化时代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审美风尚。在数字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要以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为平台,与数字艺术的创意、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有鲜明民族文化特征并被多元世界文化所认可的艺术形式,将濒临断裂的文化链条重新连接,努力建设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和谐共荣的艺术生态发展新格局。

(二)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和文化修养的夯实

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数字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源泉。因此,要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梳理,深入发掘其永恒的内在价值,同时注重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抛开现实中的各种功利计较,消除内心的各种思虑和纷扰,逐步将所修所学积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人格境界的重塑。

具体可通过史论课和鉴赏课,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熟悉各个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进而深入认识历代杰出艺术家所涵具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人格境界。③特别是对传统人文思想、经典艺术论著、典型符号图案等,从“科学――艺术”角度对其进行全新的学习和诠释,在潜移默化中修得的文化底蕴必然赋予数字艺术教育新的爆发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手段,结合展览、交流、社会实践、参赛等方式实现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三)构建学生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使其具有文化批判意识

数字技术的介入,势必影响学生对主流文化艺术价值的思考和定位。学生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群体,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时尚”“前沿”的外来文化,这些多元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势必对学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产生一定冲击和影响。不加选择地吸收会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精神匮乏,艺术价值取向扭曲,还有极个别学生把一些庸俗、恶搞的艺术作品视为新潮 ,或盲目嫁接,或潜心模仿。这种不加批判、鉴别地接受往往制约了学生自身艺术能力的提高,也与全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背道而驰。

高校艺术教育中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促进整个社会与个人全面协调发展。要突出文化批判意识,具备辨别文化优劣的能力,在各种外来文化面前懂得选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④社会、学校以及教师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学生文化鉴别力和判断力,在各个环节、通过各种途径教育、教导学生自觉抵制消极文化,拒斥文化糟粕,加强文化价值观选择能力意识,净化文化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免疫力”。通过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文化价值观念辨别能力的提高,促进专业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面对这样的现实,数字艺术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在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如何教育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价值观和具有文化批判意识已经成为数字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⑤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B050;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XP2012-12)。

注释:

①卢新亮.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塑造与价值实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0.

②卢昕昕.论数字技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③晏莹.传统文化精神熔铸下的艺术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