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4 16:49: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学的有关知识

篇1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管理职能行使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有市场来调节旅游资源分配,放任旅游业在市场的导向下自由发展,另一种是强调政府要理性的行使管理职能,干预旅游资源的调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对经济学视角下政府旅游管理职能的研究是有着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必要性分析

从现代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可以得出,市场并不能够达到完全竞争均衡状态,难以确保市场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市场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旅游业来说也是如此,政府管理职能的行使能够保证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行使管理职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

市场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量不一致,且这种信息的不一致会对掌握信息少的一方产生一定的利益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将会失去作用。相较于其他市场产品和市场服务而言,旅游服务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很难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支付价格制定受到现场消费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影响不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在事前不会得到具体的服务质量信息,因此也就不会对支付价格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一些服务质量高的旅游企业积极性弱,而一些服务质量差的企业积极性高,服务质量差的旅游企业往往能够在旅游交易中专区更多的利润,这就导致了旅游产业的畸形化发展,例如当今旅游欺诈、强制购买等问题在旅游业中屡见不鲜,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要想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来规范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

(二)“公地悲剧”的产生

“公地悲剧”指的是公共资源的一种问题,一些公共资源一旦承担的消费者人数较多,则会更多的消耗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又无法遏制这种现象。具体来说,在旅游业发展迅猛的背景下,游客数量越来越多,公共资源不堪重负,这就使得公共资源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商人逐利自古有之,旅游资源产权不明确,企业为了追求利于不惜对公共资源进行恶性开发,资源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行使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

(三)外部问题制约旅游业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就目前来看,国有资产是我国旅游投资的主体,其在投资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预算,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这就出现恶一种“投资饥渴”的现象,使得大量的低水平旅游建设重复,破坏性开发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管理政策来加以引导,以此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从经济学视角上来看,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但政府如何正确的形式旅游管理职能至关重要,下面结合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政府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实践途径。

(一)区域联合推进

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化明显,中部及沿海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及内陆地区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产业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对经济的依赖性较强,因此不同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不同,这就要求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坚持区域联合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当地特点来研究针对性的旅游管理理论,指导区域旅游的发展。此外应当以各个区域民族差异、边缘地带等为基础,保证管理职能行使的弹性,以此来全面推进我国各个区域的旅游发展。

(二)差异化管理方式

我国各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劣势原因,而也存在着政府管理的主观原因。因此,政府在行使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差异化管理方式,允许各个区域的旅游存在一定的差别,此外,政府可以将趋于旅游管理适当放权给地方政府,实现区域旅游的自主管理[2]。对于一些旅游产业发展较慢的地区可以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例如,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多方式旅游融资,对西部地区等进行降息贷款等,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优势明显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授权程度。这种差异化的管理方式能够真正实现旅游管理的因地制宜,能够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满足其政策需求,从而实现各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

旅游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现有的多头管理方式牵扯多方利益,在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政府在形式旅游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多个部门之间要相互合作,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例如政府部门要与公共资源管理部门、市场盈利机构等进行积极合作,以此来保证管理的协调性,避免再出现“公地悲剧”等类似问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应当积极行使旅游管理职能,规范旅游市场,以此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受到普遍关注,在数学课改理念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数学新模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者共同探究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经。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初中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兴趣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轻松活泼。课堂中适时采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活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校为我们教师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形象、色彩,就能够为学生多种感官所接受。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形象、直观、动静结合、灵活逼真、可进可退、可整体、可部分、可再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这一章时,通过多媒体的手段,给学生展示图形向一个特定方向平移一定距离的直观过程,或由一个基本图形旋转而得到一个复杂的旋转图形的直观过程,这样,学生就容易由此把握住平移与旋转变换的深奥特征。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中的数学知识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学中进行。

例如,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传统教学难以展现其发现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对其不好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屏幕上作出任意三角形ABC其内角A的角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角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D,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合一。

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创设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以问题共同解决、培养能力为中心并且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将深入人心。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重视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得到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已经有许多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和做“数学实验”。

在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的角色更像学生的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计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激发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框架。这种探究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问学生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如何使学生与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如何提供给他们存储、操纵与分析数学信息的工具。

篇3

随着国务院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计划的出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经济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2015年出台的《辽宁省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发展旅游产业,对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繁荣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20年,把旅游产业发展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辽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已占到60%-70%,我国占28%,而辽宁省的旅游消费只占到15%-20%左右,这已经成为发展的“短板”。旅游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各类社会资本追逐的投资热点领域。据统计,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将为550多万人提供就业岗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不仅是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促区域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构建中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旅游管理专业既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因此对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人才需求较大,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与此同时,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少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还有的院校在课程体系中一味重视导游资格证考试,教学中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技能性知识偏少,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虽然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但缺少具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实践等同于学生就业,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和教育,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脱钩,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也难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本校跨专业教师,高职院校很难招聘到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员,即使聘用兼职教师,由于待遇或时间的原因,也很少有企业人员愿意长时间上课。而本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足,或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够,难以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同时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顶岗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才能真正进行实践操作,掌握企业各岗位的操作技巧和方法。但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工作,或学校教师培养制度的限制,很难让教师有大块时间进行顶岗实践,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缺乏与学校合作培养教师的意愿。致使教师顶岗成为一种形式,很难真正起到培养教师时间能力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往往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以我校为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有导游模拟室、模拟旅行社等旅行社实训场所,硬件条件均能满足教学要求,但由于软件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与企业结合紧密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实训室缺少企业氛围,只能为个别课程提供基本的实践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仿真性的练习和操作,对学生只能进行简单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不明显。

(四)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但有的院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紧密型深度合作不够,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对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缺乏深入了解,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因此导致一些所谓的订单培养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协议上。在校企双方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方面缺乏机制和动力,普遍缺乏校企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研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更新、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技能大师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师为企业开展服务与咨询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人员,总结提炼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参照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引入行业操作标准,制定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准确把握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同时,应对实践教学提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如参观调研、见习、情景模拟、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环境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灵活安排学生的实践,如“淡进旺出”、分阶段实践等模式,打破固有的“2+1”模式,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导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意义重大。教师要有意识的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要制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帮助教师联系顶岗实践企业,对于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按定岗时间折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予以鼓励,并将教师顶岗实践作为考核、晋升的条件进行明确规定。此外,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颁发聘书,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通过座谈、讲座、授课等方式,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实习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弥补专任教师在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上的不足。

(三)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实训场所

学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仿真实训场所,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适应企业氛围、熟悉企业环境、掌握实践技能。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及时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实训设备和实操软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设备或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在实训基地上的共建和共享,并将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来完成相关的任务。学校根据实训基地人员要求安排学生进行轮岗,把课堂搬进企业,把教学与生产进行融合,真正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又可以帮助企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篇4

(去年月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区党委统战部、区工商联举办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汇报交流大会,这对于提高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热情,促进非公经济发展,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具有积极意义。在此,我代表自治区党委,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大会的各位民营企业家和私营企业主代表表示亲切的问候!

借此机会,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要求,在理论和政策上都有新的发展。

一是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要求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做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就进一步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是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地位,对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深化了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些新的论点,对于我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是论述了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财富观。党的十六大报告倡导全社会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强调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为发展和创造财富提供条件。随着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在为社会创造财富、造福人民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是提出了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应当主要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是对政治观的创新和发展。

六是指明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从放宽投资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合理负税、建立服务体系和改进政府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提出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提出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些要求为深入制定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和原则。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区“十五”规划和年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增加劳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依托。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自治区党委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作为全区解放思想再讨论的一个重点,作为事关广西改革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全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精神实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历来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把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实现改革与发展新突破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措施。某年以来开展的“百企入桂”活动,已成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品牌,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示范工程。近些年来,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总量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经济实力、增加劳动就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某年底,我区共有个体工商户万户,从业人员万人,注册资金亿元,分别比年增长、和;私营企业万户,从业人员万人,注册资金亿元,分别比年增长、和。某年我区个体工商户在全国个省、区、市中排在第位,从业人员排在第位,注册资金排在第位;私营企业户数排在第位,从业人员排在第位,注册资金排在第位。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某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约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某年底,全区个体私营企业共接纳了万名城镇待业青年、复转军人和社会闲散人员就业,转移了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万多名下岗职工在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实现了再就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快于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扩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而言,数量、规模和比重都还很小,质量也不高,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规模小、起点低。如某年底,浙江个体工商户为万户,江苏为万户,广东为万户,分别是我区的倍、倍和倍;浙江私营企业户数为万户,江苏为万户,广东为万户,分别是我区的倍、倍和倍;浙江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为万人,江苏为万人,广东为万人,分别是我区的倍、倍和倍;浙江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为亿元,江苏为亿元,广东为亿元,分别是我区的倍、倍和倍。全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为万元户,低于全国万元户的平均水平。二是发展速度慢、水平低。我区非公有制经济还处在比较低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某年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的比重虽然达到了,但仍大大低于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地区。三是结构单一、经济外向度低。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外商、港、澳、台等其他经济所占比重较低。四是行业、地域发展不平衡。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商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等传统第三产业,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

影响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观念和认识的惯性制约。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偏见或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重公有制经济、轻非公有制经济的倾向。二是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突出表现在行业前置审批过多,经营范围开放度低,一些部门和行业变相垄断,限制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等,不仅抑制了民间投资,也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三是待遇不平等。如非公有制企业融资贷款难,税收政策不平等,税费过多过重等。四是财产和权益保护力度不够。目前,对私有财产还缺乏与公有财产同样的法律保护,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吃、拿、卡、要”等侵害非公有制企业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告状难、打官司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五是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我区相当数量非公有制企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产品质量差,效益不好,存在家庭和家族式管理、产权结构封闭、缺乏人才、经营目标短期化、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还有一些私营企业主法律意识薄弱,诚信系统不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等。这些都亟待加以解决。

三、抓住机遇,推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大步发展

当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和合作发展舞台;沿海发达地区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要牢牢抓住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大步发展。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坚决破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陈旧观点和错误思想,在思想上、行动上切实解决好对非公有制经济缺乏信任和不愿支持、不敢支持、不会支持的问题,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加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力度,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扫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与其他性质的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原则,改革经济体制,完善各项政策,营造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使非公有制企业享有其他企业同等的投资机会;改革审批制度,使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与其他企业一样的政府行政服务;消除政策歧视,使非公有制企业拥有与其他企业同样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使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与其他企业平等的权益保障。

三要加强宏观指导,依法进行管理。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投资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加工工业、开发性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在产权上联合,在机制上对接,在经营方式上取长补短,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多样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既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高,努力上规模上水平,重点扶持一批外向型、科技型企业,着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在政策上扶持,在法律上保护,在事务上指导,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搞好监督,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

篇5

[中图分类号] R459.7;R4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7-0021-04

Analysis on alarm upper limit setting of airway high pressure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combined with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JIN Xiao GAO Lijuan WEI Tiemin XIA Yuqun WANG Suy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Lishui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ventilator setting of peak airway pressure level 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patients combined with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90 patients requiring CPR due to cardiopulmonary arrest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small volume of tidal(VT) ventilation group(group A) and the conventional VT ventilation group (group B), each with 45 patients. Respironics Esprit ventilators were used. VT was set as 7ml/kg in group A, and the high pressure alarm was set as 60 cmH2O, with frequency as 10 times/min. While in group B, VT was set as 10 ml/kg, and the high pressure alarm was set as 40 cmH2O. Decelerating flow in pattern of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VCV) was selected in both groups. Key indicators of arterial blood gases and blood lactic acid value were monitored and recorded at 15 min and 30 min of CPR. The numbers, successful rate of resuscitation, and changes of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at 0.05). The successful rate of resuscit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A than in group B(P

[Key words]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irway high pressure; Alarm; Setting

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很快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维持患者足够的呼吸功能;同时还需要通过心脏按压,促使心脏可输送血液至全身,以人工代替心脏、呼吸系统工作,防止脏器发生缺氧性坏死[1]。但在CPR过程中此类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时呼吸机容易发生反复出现的气道高压报警。为促进CPR时患者机械通气参数设置的合理性,2012年起我院针对合并有心脑血管病且发生心跳骤停患者,对复苏期间的呼吸机气道压设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因伴有心脑血管病且发生心跳呼吸骤跳,需要进行CPR的患者共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小VT通气组(A组)和常规VT通气(B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呼吸、心搏骤停时间、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

①有胸部创伤或胸廓畸形的患者;②患者年龄70岁;③发生溺水和有肺水肿的患者;④第2次进行CPR的患者;⑤器官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终末期、无法因实施CPR逆转死亡的病例。

1.3方法

1.3.1 复苏方法 参照2010美国心脏协会CPR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与2009年中国CPR指南[3],在患者发生心搏停止后就立即给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深度4~6 cm,频率100~120 次/min,由2~3名医师操作,每2分钟轮换1次,进行持续CPR治疗。

1.3.2 机械通气方式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伟康Esprit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通气设计要求参照2010年国际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标准,CPR开始后立即调整呼吸机参数,呼吸模式均采用容量控制通气,呼吸频率10 次/min,吸入氧浓度100%,吸气时间>1 s,减速波形,关闭触发灵敏度或调至最高值。A组设置VT 7 mL/kg,高压报警值设计为60 cmH2O(1 cmH2O=0.098 kPa),呼吸频率10 次/min[4];B组在CPR开始后设置呼吸机高压报警值40 cmH2O,设置VT为10 mL/kg[5]。在容量控制(VCV)模式下两组患者均选用减速波[6],峰流速为40 L/min,两组如果气道峰压>40 cmH2O则上调到50 cmH2O,如果>50 cmH2O以上,则调到60 cmH2O为止再报警也不上调。

1.3.3 气道峰压数据的获取 分别记录气道峰压在

1.3.4 观监测指标 CPR15 min、30 min后观测动脉血气分析关键指标,如pH值、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HCO3-、血乳酸以及心电图变化等。CPR成功后复查胸片了解有无皮下及纵隔气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复苏成功率比较

两组患者CPR成功后复查胸片,均未发现皮下及纵隔气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在复苏成功率方面比较,A组患者复苏总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气压高值监测结果分析

A组患者中气道峰压控制≥40 cmH2O区间的有13例,占28.89%,气道峰压控制

2.3 CPR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心跳骤停后与复苏期间动脉血气关键指标及血乳酸值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CPR后15 min时A组血气分析5项指标及血乳酸值优于B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脑血管病主要包含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是因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变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表现为隐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多种形式[7];而脑血管疾病(俗称脑中风)是以脑部缺血或出血性损伤为表现的一组疾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急性发作,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8]。本研究是在丽水市城镇社区心脑血管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对这类患者在心肺复苏与机械通气过程中发生气道高压报警等问题的相关研究。

突然发生的呼吸、循环骤停会对人体全身器官组织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心泵功能与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9]。为保证有效的复苏,在急诊或院内CPR中通常需要采用气管插管等方式组建人工气道以保障患者足够、有效通气,这也是保障CPR的成功关键[10],在此期间同时还要强调不间断的给予心脏按压,以保证维持有效灌注压,保障心肌供氧[11,12]。

在CPR过程当中,机械通气是危重患者重要的呼吸支持措施,由于临床上呼吸机高压报警值常规设置在40 cmH2O,在不间断的CPR过程中容易忽略气道高压报警值的调整,最终导致心脏按压时通气不足、成功率下降[13]。在实际进行CPR时,持续胸外按压下患者容易出现气道高压,特别是在胸外按压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以按下胸廓的快速复原引起气道内负压的产生,触发呼吸机送气为开始一个新的呼吸周期,送气开始0.25 s后(若以120 次/min的频率按压),会因为胸廓再次下压产生的气道内正压相抵抗,瞬间产生气道内高压[14],而按压者所按压力度不同或患者气道顺应性不同,也会导致产生的气道峰压也存在很大差异。为此在CPR中如何保证充足的器官血流灌注及血氧含量,保障器官足够有效地氧供,如何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合适的通气/血流比例成为CPR成功与否的关键[13-17]。

国内王辰[16]认为有9.1%的患者气道峰压≥60 cmH2O,CPR期间患者气道峰压普遍较高,故按常规设置气道高压报警上限并不能满足大多数患者的实际情况。有82.73%的患者的气道分压大于一般情况下的机械通气时压力设定上限(40 cmH2O),有53.6%的患者气道分压在(40~49)cmH2O之间,指是的以50 cmH2O值为初始设置的气道高压报警上限,可以满足大多数患者气道峰压的水平,又不至于因设置过高(如>60 cmH2O)而给患者带来的面临气压伤的高风险。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在CPR是将报警上限到60 cmH2O也是安全的[13]。若患者自主循环一直未恢复,在有效的时间内继续胸外心脏按压仍不可避免[18],特别是气道内高压>50 cmH2O时,为减少患者在高水平气道压的反复震荡带来气压伤的高风险,为此有效的设置机械通气中气道高压报警上限的设置显得优为重要。

本研究中A组患者设置VT 7 mL/kg,高压报警值设计为60 cmH2O(1 cm H2O=0.098 kPa),呼吸频率10 次/min;通过联合调节呼吸机的其他参数如减少潮气量,减低峰流速等措施,以降低患者气道内高压的水平。而B组在CPR开始后设置呼吸机高压报警值40 cmH2O,设置VT为10 mL/kg。结果A组患者在复苏时pH值、PaO2、PaCO2等血气分析中的pH值、PCO2、SaO2等指标明显优于B组,考虑是CPR时心输出量大幅减少致肺血流明显减少,要维持适合的通气/血流比例,分钟通气量将小于正常值。为此A组采用相对较低的分钟通气量就达到了维持有效氧合与通气的效果[19]。且两组患者在CPR通气时,呼吸机的送气流速模式选用减速波可以使患者的气道峰压值显著低于采用方波的患者[20]。本研究中B组吸气峰压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CPR期间机械通气使用送气流速模式减速波下,在初始设置患者气道高压报警上限时,可以直接选择60 cmH2O为界值,不会引起过多报警事件而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不会导致人机操作不协调的发生,提高CPR时呼吸支持的质量,提高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机会与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金调娟,何伟明. CPR情景教学对心肺复苏在居民中普及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8):72-74.

[2] 李春盛. 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1):641-644.

[3]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 2009年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6):356-359.

[4] Berg RA,Hemphill R,Abella BS,et al. Part5:Adult basic life support: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0,122(18Suppl3):S685-S705.

[5] Neumar RW,Otto CW,Link MS,et al. Part8:Adult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2010, 122(18 Suppl3):S729-S767.

[6] 田昕,方伟钧. 心肺复苏机械通气时选择不同流速模式对气道峰压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0(10):750.

[7] 吉芳芳. 分析冠心病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6):123-125.

[8] 朱丽莎,王凤玲. 中青年脑血管病与高尿酸血症关系探讨[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06-208.

[9] 李春盛,吴彩军.心肺复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1):2-5.

[10] 张光发,林丽妍,林丽云. 心跳骤停后脑复苏成功1例[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1):97-98.

[11] 王健秀. 心肺复苏中早期气管插管与持续胸外按压两种方法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比较[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12):1009-1010.

[12] 常安,杨金兰,王红卫,等. 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加强复苏461例效果比较[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6):374-375.

[13] 罗建宇,王晓源,蔡天斌,等. 心肺复苏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时呼吸机潮气量与气道高压报警值设置的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2):102-105.

[14] 张庆东. 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27):16-18.

[15] 宋丰言,张和华,苌飞霸,等. 胸外按压质量的无线监测与传输系统研制[J].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6,33(2):146-150.

[16] 王辰. 呼吸治疗教程[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7.

[17] 傅伟强,陈亚想,潭志雄,等. 心肺复苏患者临床特点及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6,14(1):83-85.

[18] 陈林,刘国康,袁恺. 11例心脏刀刺伤的救治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4):158-159.

篇6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clinical efficacy regarding restoration of distal tibial vascular injury-based composite tissue defects by bridge-crossing with free latissimus dorsi flaps.Method:Nine patients with distal vascular injury-based composite tissue defec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1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treated by bridge-crossing with free latissimus dorsi flaps.Result:The pedicles were cut off 4 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All patients got follow-up from 6 months to 24 months. All the flaps survived with satisfactory appearance,color and texture,and the injured limbs regained weight-bearing capacity.Conclusion:The bridge-crossing method with free latissimus dorsi flaps is ideal for restoration of distal vascular injury-based composite tissue defects with wide cutting ranges,reliable blood supply,improved local blood circulation in recipient areas,as well as zero damage to blood vessels in injured limbs,which can help establish blood supply between the flaps and the recipient areas.

【Key words】 Calf; Latissimus dorsi flap; Microsurgery; Cross-bridge transplant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Ningbo Beilun Small Harbor Hospital,Ningbo 31581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8.017

小腿以远严重创伤常存在广泛的复合组织缺损,伴骨、肌肉、肌腱、血管等损伤,损伤结构复杂,创面大,修复困难,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肢体坏死,甚至截肢,不仅给患者带来肉体及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为保住患肢及恢复患肢功能,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修复,但疗效不一[1-5]。2011年4月-2015年2月,本院采用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以远胫血管损伤的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小腿以远胫血管损伤的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8~47岁,平均34.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重物砸伤2例,机器绞伤1例。损伤部位:小腿及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肉、肌腱、骨外露5例,其中2例胫腓骨骨折并部分缺损;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肉、肌腱、骨外露4例,其中2例胫腓骨骨折,1例合并部分骨缺损。7例患肢胫后血管损伤,2例患肢胫前血管损伤。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及创面处理 (1)对下肢复合组织缺损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患肢胫前或胫后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损,肢体远端仍存在血供,予以VSD覆盖创面1~4周,同时取创面渗液或分泌物做一般细菌培养加药敏以指导选用敏感抗生素,待创面炎症及感染控制后行皮瓣修复术;(2)术前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胸背血管的穿出点及走行和健侧胫后血管是否存在。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骨折行复位内固定,骨缺损行植骨等处理,测量创面大小,最大面积为28 cm×14 cm,最小面积为19 cm×8 cm。根据创面大小及形状制作布样。

1.2.2 皮桥的制备 根据伤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位置,于健侧内踝至小腿内侧切取含胫后血管束的舌形皮瓣,面积6 cm×12 cm~6 cm×16 cm,瓣缝成皮管将胫后血管束包裹在内作为游离背阔肌血管吻合的蒂,供区中厚皮片移植加压包扎。

1.2.3 皮瓣的切取及创面修复 以腋窝下方2.5 cm与背阔肌前缘后方1.5~2.5 cm垂直线的交叉点,与骶髂关节上缘的连线为皮瓣的纵轴,依据创面布样设计背阔肌皮瓣,皮瓣的面积为20 cm×9 cm~29 cm×15 cm,比创面大1~2 cm。于腋窝下方背阔肌前缘做6~10 cm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深筋膜背阔肌表面,暴露背阔肌前缘,钝性分离背阔肌。用食指探及胸背血管搏动情况及走向后,将切取的背阔肌肌皮瓣与浅筋膜间断缝合暂时固定。注意保护胸背血管,切开皮瓣内侧缘,于背阔肌的浅层向内游离所需肌瓣的范围,于背阔肌的深面由远向近掀起皮瓣,结扎肋间动脉及腰动脉分支,当仅有胸背血管蒂与皮瓣相连,观察皮瓣边缘血运可靠后,以1号丝线结扎并切断血管蒂,供区创面予以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将背阔肌皮瓣转移至受区创面,并与创面边缘临时固定数针,于手术显微镜下对需吻合的血管断端进行清创,将胸背动、静脉分别与皮管内的胫后动、静脉相吻合,皮瓣下放置引流管,闭合创面。将双下肢用外固定架相连固定使皮桥处于适当松弛状态,术后3周行皮瓣断蒂训练,术后4周行皮瓣断蒂术。术后进行随访,观察记录治疗效果。

2 结果

2例皮瓣边缘局部坏死,经换药处理,创面愈合。术后4周断蒂,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外形、色泽、质地满意,患肢恢复负重功能。典型病例见图1~6。

3 讨论

3.1 小腿以远复合组织缺损修复的重要性及修复方式的选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了下肢的重要性。下肢对机体不仅起支撑及负重的作用,还是人们完成各项工作及日常生活所依赖的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下肢作为人体美的组成部分之一,也逐渐受到重视。一个健全的下肢不仅给工作及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小腿以远是下肢的重要组织部分,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外伤后常导致主要血管及复合组织损伤,处理颇感棘手,处理不当常导致其功能及外观的丧失,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及心理的极大伤害伤,还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负担。为此,小腿以远的复合组织损伤应予以修复,尽可能恢复患肢的功能及外观。小腿以远复合组织缺损,缺损创面修复的方法很多,包括局部转移皮瓣、带蒂转移的血管穿支皮瓣或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皮瓣等[6-10]。临床应用时要根据缺损的部位与大小、缺损区周围的软组织状况及有无可供吻合的血管、供受区的术后外观与功能等因素来选择皮瓣。一般而言,当缺损创面周围组织有良好的条件,缺损面积较小时,首先邻近的局部皮瓣修复;当创面损伤重,周围组织条件差且伴主要血管损伤,创面较小时,予以健侧小腿皮瓣转移修复或游离皮瓣转移与健侧血管桥接对创面进行修复,但当面积较大时,处理困难。背阔肌肌皮瓣具有可供皮瓣面积大、血管恒定、口径粗、供区部位隐蔽、切取简单等优点,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肌皮瓣之一,当下肢缺损创面较大、骨关节外露时,应用背阔肌组织瓣覆盖是一个较好的选择[11]。为此,本研究采用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9例小腿以远胫血管损伤的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病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外形、色泽、质地满意。故笔者建议小腿以远胫血管损伤的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病例,患肢创面条件差,无可供皮瓣游离移植吻合的血管存在时,可选用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进行修复。

3.2 背阔肌皮瓣的解剖基础 背阔肌为三角形扁平肌肉,以腱膜形式起于下部胸椎、骶椎的棘突和棘上韧带、髂嵴后部以及最下3~4肋骨。背阔肌皮瓣的血供主要源于肩胛下动脉的胸背动脉,此外尚有肋间动脉、腰动脉和颈横动脉的分支营养。其中胸背动脉向下越过大圆肌,沿着背阔肌深面的前缘下行,分出一支恒定的前锯肌肌支和一支不恒定的胸大肌肌支,于肩胛下角稍上方入肌后,分为内、外侧两分支,内侧支及外侧支各有2~3个分支。外侧支入肌后沿肌肉前缘下行,供肌肉的前下部区域;内侧支入肌后与肌上缘平行向内走行,供肌肉的上部区域。内外侧支构成背阔肌皮瓣内既独立又互相吻合的血供系统。胸背动静脉常存在2~3支直接皮动脉分支,第一支皮动脉位于腋后壁下8 cm、背阔肌前缘后方2~3 cm处,穿过肌腹进入皮肤,第二支皮动脉位于第一支下方2~3 cm处,有时还会出现第三支皮动脉[12-14]。杨军等[15]认为掌握皮瓣的解剖结构能为皮瓣的设计及切取提供理论基础,指导临床医生操作,降低皮瓣血供障碍或静脉回流不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在设计及切取背阔肌皮瓣修复小腿以远复合组织缺损创面时,应依据其解剖结构进行,以保证皮瓣修复的效果。

3.3 手术注意事项 (1)手术时,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皮瓣移植应用原则[16]。能够行带蒂转移皮瓣的,不做游离皮瓣,能够局部转移皮瓣的,不做远位皮瓣[17]。故只有小腿以远主要血管损伤,患肢无可供吻合的血管,创面缺损面积大,局部或邻近皮瓣修复不能满足需求时,才考虑应用桥式交叉游离背阔肌皮瓣进行修复。(2)唐举玉等[18]认为彻底清创是保证皮瓣移植成功的关键。此类损伤导致各种组织挫伤重应彻底行清创,清除污染、坏死及不健康的组织,最大限度地净化创面,能为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3)骨折尽可能解剖复位内固定以保持患肢长度,必要时可行腓骨移植修复胫骨缺损。(4)切取健侧胫后血管轴型皮瓣制作皮桥时,注意保护胫神经及胫后血管的皮支以防健侧肢体感觉异常或皮桥发生坏死,皮桥的长度应以到达患肢创面边缘为度。(5)术前让病人做臂内收动作,确定背阔肌外侧缘,在其外侧缘的内侧约2 cm画外侧缘的平行线,即为胸背血管外侧支在体表的投影,利于术中切取皮瓣时不损伤其外侧支保证皮瓣血供。术中根据创面复合组织缺损的程度、创面大小、形状制作布样,切取相当大小的背阔肌皮瓣,以防修复创面时显得皮瓣臃肿或切取过小不足以修复创面或切取过大增加供区的创伤。切取背阔肌皮瓣时,应先在腋后皱襞寻找肌肉外侧缘,然后自上而下钝性分离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该间隙为疏松结缔组织,分离较易,出血少。分离皮瓣过程中,应将所切取的肌肉与皮肤组织暂时固定数针防肌肉与皮肤组织分离损伤肌皮穿支血管,边分离边观察皮瓣边缘血供,特别是切取大面积皮瓣时,若发现皮瓣边缘血供差或无血运时,勿结扎胸背动静脉游离皮瓣,可将皮瓣原位寄养1~2周后再游离至皮瓣修复受区,以防术后皮瓣坏死或皮瓣边缘大部坏死。(6)吻合血管时应在显微镜下对血管吻合端进行清创以保证血管的吻合质量,至少吻合一动脉两静脉。皮瓣移植术后24 h 是动脉血管危象高发时间,而静脉血管危象多发生于术后48 h[19]。因此术后3 d内应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若出现血管危象应立即处理。(7)术后5 d左右指导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活动及足趾背伸跖屈运动,术后第3周进行皮瓣夹蒂训练,术后第4周进行断蒂。本组病例经上述处理,皮瓣全部成活,患肢恢复负重功能。

3.4 该手术的优缺点 优点:(1)背阔肌皮瓣含有胸背动静脉,皮瓣血供好,无静脉回流障碍,存活率高,可改善受区的血运循环促进创面与皮瓣间的血供建立,可切取面积大,能满足受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2)皮瓣设计灵活,可根据受区形状、大小及复合组织缺损的程度切取;(3)皮瓣供区较隐蔽,切取后供区轴线上小于8 cm的创面可直接缝合,对供区功能影响较小;(4)胸背动静脉与胫后动静口径相似,利于吻合,吻合后通畅率高,且血管较粗,少见发生血管危象及皮瓣坏死;(5)无需将背阔肌皮瓣内的轴型血管解剖至肩胛下动脉;(6)解决患肢无可供吻合血管的问题,同时避免了进一步损伤患肢血管的缺陷。缺点:此种方法手术治疗周期长,术后长时间的强制固定会影响双下肢关节活动功能,牺牲健侧一组健康的主干血管作为代价。综上,手术时应掌握该手术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唐举玉,卿黎明,梁捷予,等.改良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下肢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3):211-214.

[2]陶胜林,滕云升,张朝,等.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桥式交叉供血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6):590-591.

[3]刘生和,蔡培华,柴益民,等.桥式交叉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对侧小腿中下段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1):29-31.

[4]冯仕明,高顺红,陈超,等.改良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小腿严重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5):415-417.

[5] Li F,Zeng B,Fan C,et al.Distally based extended peroneal artery septocutaneous perforator cross-bridge flap without microvascular anastomoses for reconstruction of contralateral leg and foot soft tissue defects[J].Journal of Re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2010,26(4):243-249.

[6]杨红华,廖怀伟,李文芳,等.小腿筋膜皮瓣及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在下肢创伤修复时的选择及评估[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4):434-436.

[7]谢乃潺,钟志强,陈尊荣,等.小腿带蒂组织瓣与植骨在胫骨外露感染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8):27-29.

[8]台会平,刘杰,司小强,等.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2):8-9.

[9]周荣,金光哲,巨积辉,等.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0,6(4):196-198.

[10] Chai Y,Zeng B,Zhang F,et al.Experience with the distally based sural neurofasciocutaneous flap supplied by the terminal perforator of peroneal vessels for ankle and foot reconstruction[J].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2007,59(5):526-531.

[11]张丕红,黄晓元,龙剑虹,等.多种背阔肌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缺损[J].中华烧伤杂志,2009,25(1):18-21.

[12]潘小平,许祥明,郑功胜.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5):402-403.

[13] Zhang Y X,Messmer C,Pang F K,et al.A novel design of the multilobed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 to achieve primary donor-site closur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arge defects[J].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2013,131(5):752e-758e.

[14] Angrigiani C,Grilli D,Siebert J.Latissimus dorsi musculocutaneous flap without muscle[J].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1995,96(7):1608-1614.

[15]杨军,龙航,潘翠云,等.滑车上动脉蒂额部三叶瓣修复鼻尖鼻翼及鼻小柱缺损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5):51-53.

[16]庞水发,常湘珍,张方晨,等.皮瓣移植临床应用应坚持原则[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1):1-2.

[17]苗卫华.小腿外侧皮瓣在足踝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26-28.

篇7

信息经济学是对经济活动中信息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也是对信息及其技术与产业所改变的经济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它的产生与其他经济学一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令人瞩目的信息革命开辟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来临,是信息技术巨大发展及其对生产力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必然结果。信息经济学正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所处的时代具有下述主要特征:

1.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3.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

4.社会经济生活分散化、多样化、小规模化、非群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二)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信息经济学的历史不算长,从它在20世纪60年代初正式被提出算起,至今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还不到整个经济学发展历史的1/6。

信息经济学有它的“史前”期。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奈特(F.H.Knight),就已把信息与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到企业为了获取完备的信息必须进行投入的重要性。他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发现了“信息是一种主要的商品”,并注意到各种组织都参与信息活动且有大量投资用于信息活动。

但是,信息经济学一词的提出则是在同一世纪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讨论了信息的获得使概率的后验条件分布与先验的分布有差别的问题。以后他又研究了最优信息系统的评价和选择问题。(注:研究这一问题的还有日本学者宫译。)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J.Stigler)(注:他是198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于1961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著名论文,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以及信息对价格、工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他提出信息搜寻理论,后来还在1977年指明,应当用不完全信息假设来替代有完全信息的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克卢普(F.Machlup)把知识生产的理论研究与其统计调查结合起来,于1962年出版了一本专著《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该书于1966年被译成俄文,1967年出了第3版,1968年又被译成日文,至70年代还先后被译成法、德、意以及西班牙语。(注:该书在我国也即将被译成中文出版。)书内提出知识产业与知识职业问题,并对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生产进行了统计测定。(注:据他测算,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在知识产业部门工作的就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在美国国内对该书的引用与评论延续了10多年,甚至有学者认为知识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传统的经济及其经济学。1980年至1983年,马克卢普又扩展上述专著,并对美国知识产业的统计测定进行更新,陆续发表《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多卷本著作,其中第一卷为《知识与知识生产》。

从6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出现起,到8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被公认止,这是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对信息的经济学分析或对经济理论中信息的分析,还是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在这一时期都有长足的发展。

就前一方面的分析而言,不少经济学家在考察作为经济行为变量的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完备性以及需要支付成本等因素的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对市场运行的影响,导出了种种理论。如阿克洛夫(G.Akerlof)(注:阿克洛夫同斯彭斯、施蒂格利兹一起因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970年提出的“柠檬”(即二手货)理论、斯彭斯(M.Spence)在1973年提出的“信号”理论、赫什雷佛(J.Hirshleifer)在1971年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格罗斯曼(S.J.Grossman)和施蒂格利兹(J.E.Stigliz)在1976-1980年提出和补充的市场信息效率与市场效率的“悖论”等等。其中,阿罗(K.J.Arrow)(注: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维克里(W.Vickrey)和莫里斯(J.Mirrlees)(注:两人因从事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研究而同获199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信息经济理论的贡献也很突出。阿罗把信息同经济行为、经济分析、风险转移联系起来,对信息的特性、成本以及信息在经济中的影响等问题作了开拓性研究,并于1984年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1]维克里在所得税和投标、喊价的研究中解决了在信息分布不对称条件下使掌握较多信息者有效地运用其信息以获取利益并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莫里斯则在维克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委托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

就后一方面即信息经济的研究而言,波拉特(M.V.Porat)在马克卢普对知识产业研究的基础上于1977年完成了《信息经济》(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内部报告。其中第一卷是他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方法的总结。他把产业分成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政府和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通过产出与就业两个方面,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和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注:据他测算,1967年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在信息部门工作的就业人数约占就业人数的45%,而该部门劳动者的收入则占全国劳动者总收入的55%。)这种方法不仅引起美国商务部的重视,而且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霍肯(P.Hawken)在1983年出版的《下一代经济》一书中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所含的信息成分与物质成分的比重即“信息与物质比”作了探索性研究,他认为企业的信息经济就是其产品的“信息与物质比”高的经济。除美国学者外,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增田米二等人也研究了信息产业、信息经济问题。增田米二还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信息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它是超出传统经济学范围的新经济学。[2]

尽管上述时期不同经济学家的著述从不同角度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不同问题,对信息经济学的理解和表述也很不一致,但信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的地位终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得到了公认。例如,1976年美国经济学会在经济学分类中正式列出信息经济学,1979年首次召开了国际信息经济学学术会议,1983年《信息经济学和政策》(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国际性学术杂志创刊。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信息经济学教材,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兰伯顿(D.M.Lamberton)于1984年出版的《信息经济学的出现》、《信息经济学与组织》等,系统地介绍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它的影响的扩大,信息经济学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我国学术界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进入90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形势中,信息经济学又有了新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如生产力要素理论、边际效益递减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企业治理理论、经济周期性理论等等,不断受到信息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审视,并得以修正和完善;有关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的研究,国际信息贸易与其相关的投资、金融等问题的研究,以及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等问题的研究急剧增长,并使信息经济学的结构,即理论信息经济学与应用信息经济学的比重、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比重,发生了应用的、宏观的信息经济学份额迅速扩大的重大变化。

  (三)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国外相比大约晚了20多年。最早是从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研究信息与经济信息等问题起步的。198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安排了《经济信息合理组织及其效益问题研究》,同时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也安排了《信息经济学及其软件系统》的课题。这两个课题都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3,4,5]1987年和1988年先后召开了“全国经济信息理论研讨会”、“全国信息经济理论研讨会”,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和进行了组织准备。1989年8月8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同时举行了全国信息经济学学术研讨会。

在90年代,中国信息经济学会领导了一系列全国性学术活动,对信息经济学各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其主题就有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问题[6]、信息产业发展问题、信息市场培育与管理问题、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问题、信息革命对经济与管理的影响问题、信息经济及其管理问题、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问题,以及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问题等等。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还组织了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如1992年中国信息经济学代表团赴美国考察访问,同美国从事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学者取得了联系,为后续的合作创造了条件[7]。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团结了一批有志于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专家学者,包括在高等院校讲授信息经济学的老师和学习信息经济学的学生,推动了许多高等院校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的院系建设,促进了各种信息经济学著作与教材的写作和出版。1996年在中国的应用经济学的专业目录中单独列示和介绍了“信息经济学”这一学科。[8]

近五、六年来,信息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从信息系统经济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信息网络经济问题的研究;第二,从应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扩展到理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第三,从单一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的研究扩展到全方位的多样化的信息经济问题的研究。

  二  信息经济学的内容

从信息经济学发展历史出发,结合全球信息化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来确定信息经济学实践研究的具体内容,把它加以归纳和系统化,这比脱离历史与现实,从事“规范研究”,抽象地议论信息经济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要更为科学和更贴近生活。当然,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史还会延续下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也将随之扩展和细化。但迄今为止,信息经济学的框架完全可由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来构筑(注:本文未涉及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云,而且还由于现代科学发展已使学科的划分较难用特定的研究对象作标准,边缘的、交叉的、综合性的学科之兴起,导致不同学科同时研究相同的对象,只是所用的研究方法各异而已。)

  (一)信息的经济研究

  1.信息的费用与效用问题

信息与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一样,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过程。信息又与劳动产品或服务一样,可以作为产出,满足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的需要。信息还可以成为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不同,信息是不可分割的和可以重复使用的。作为商品的信息有使用价值、价值、成本、价格。但信息商品的供求有其固有的特点,供给不仅决定于生产,还与传播有关,需求在满足过程中会诱发新的需求。同时信息商品的成本往往不以该商品的使用程度为转移,而信息商品的价格也有特殊的形成规律,它的高低不仅受成本的影响,而且还与信息商品的效用大小相关。总之,信息商品不同于物质商品的特性,是信息经济学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2.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问题

信息是宝贵的资源,被称为软资源,其作用在于改进管理和决策,使物质和能量之类的硬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只是信息本身的集合,后者还扩展到与信息相联系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社会越发展,越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科学的管理。在分配中,要做到在恰当的时候向恰当的对象提供恰当的信息。在管理中,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节约与效率的关系,达到信息共享、支持决策的目的。

  3.信息系统或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问题

篇8

在中国的古藉中,反思一词与反省、反躬的含义相近,系指自我省察,反身自省,反求诸已,如反躬自问。在《礼记 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这样的反思主要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

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反思的概念使用很广。洛克曾经使用过反思概念,把对意识的内在活动的观察称作内省经验。在黑格尔那里,反思更占据了其哲学的特殊地位,反思就是自我意识,专指思想本身进行的反复思索,即思想的自我运动。到了近代,倡导反思性观念,提出“反思社会学”的学者也不是布迪厄一人,有现象学和阐释学的,有民族方法学或常人方法学的,还有其他“后现代”形式的。但在反思的主体、反思的对象、反思的目的、反思的作用、反思的方法等方面,都与布迪厄有着明显的差别。

从反思的主体来看,与仅仅把个人(“私人”或“主我”)作为反思主体的其他学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回归自身”,既把个人作为反思的主体,又认为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第44页),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经验主体的范围,而要延申到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认知结构,因而,“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第48页)。

从反思的对象来看,与反思的主体相对应,“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第44页)。因为,每一个社会科学家不仅受到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即社会出身和社会标志)的影响,而且为其在学术场域中的位置所左右,同时,每个人都带有天生的唯智主义偏见,这种偏见一方面会使学者在构建自己的研究对象时,不自觉地将其与对象的关系投射到对象之中,另一方面又使其陷入“学究式的谬误”之中,对深深嵌入我们对世界的思考的事实中的、内化于概念、分析工具和经验研究的实际操作中的预设缺乏警醒,以至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和否定实践的逻辑。因此,布迪厄的反思要求和引导社会科学家去认识那些“支配了他们的深入骨髓的特定的决定因素”(第54页),对作为文化生产者的社会科学家进行分析,对社会学工作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特定形式进行反思。

从反思的目的来看,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不是要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而是要巩固它,不是要削弱它的客观性,而是要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这充分表现在布迪厄的反思在社会科学进步中所起的作用上。

首先,反思能够增强科学的自主性。社会科学实践要使自己不受任何粗暴无礼的干预和潜移默化的左右,避免成为社会力量的玩偶,就要增强和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果存在着一批共享的反思性手段,能被集体性地掌握和运用,这本身就是争取自主性的一种强大武器”(第198页)。当然,要保持自主性,不仅要有自主性的社会条件,而且要有自主性的科学资本(包括各种防御、建构、论辩的手段,以及得到认可的科学权威)。不过,社会学的特殊性质总是使其受到外来需求压力的支配,在社会场域内,总有很多人自以为拥有对社会世界与生俱来的知识,拥有天赋的科学;在科学场域内,总是存在着一些受异治性支配的兜售常识的人,所有这些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也起着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反思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人,但却可以减少他们的危害。

其次,反思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增长。社会学进步的重要障碍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能力探究人类的所有实践,包括象科学、哲学、法学、艺术等实践,因而具有“元”科学的性质;社会学家这门职业,其无意识的动机之一就在于它是一门力图成为“元”科学的职业。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的“元”科学性质,“始终应当是针对它自身来说的”,它必须利用它自身的手段,对自己进行反思,确定自己是什么,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对自己立场的了解。这样就能消除由于无反思所引发的各种偏见,努力探寻各种机制的知识,一方面推动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反思的条件。

再次,反思能够祛除幻象,使知识份子获得更大的自由。知识份子往往自以为有知识而自视高明,认为自己全无幻觉,尤其是对自己全无幻觉。其实,由于社会决定机制无所不在,由于符号性的支配和对社会世界的信念式理解,知识份子同样存在着偏见和幻觉,不仅有对社会世界的幻觉,而且有对自己的幻觉。与此密切相关,知识份子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从个性解放中寻求自由,却忘记了“知识份子自由”背后存在的一种政治学。布迪厄认为,对于个人来说,无意识与决定论是彼此契合的,同样,知识份子的集体无意识是其与支配性的社会政治力量间契合关系的特殊表现(第208页)。将反思社会学用于自身,可以产生更多的知识,发展自觉意识,扩大自由空间,从而把各种历史可能性都包容在理性所及的范围之内,有助于知识份子走出他们的幻觉;同时可以使知识份子确定和识别自由的真正所在,即明白在哪些场所自己切实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在哪些场所并没有什么自由,从而减少在自由问题上的盲目性。

从以上概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它是反自恋症式的,既不是诉诸内心,谈论自身,自我欣尝、自我陶醉,也不是寻求知识份子的时代精神,它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是要对社会学家和塑造社会学家的世界进行反思;它对社会学的反思,是要对人们面对的诱惑和自己陷入的诱惑进行剖析。第二,它不是“认识中心论”或“科学家群体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实践中心。在反思的引导下,社会学家不仅会关注任何“实践性”的事物,而且会重视理论实践的技艺和方法,学会把高度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践上完全可行的科学操作。因此,布迪厄的反思理论不仅是一种有关理论实践的理论,而且将其纳入实践理论的核心,在发现理论逻辑的同时,也发现了实践的逻辑。

要进行反思,首先就要消除对反思的抵触情绪。布迪厄认为,对反思产生抵触的真正根源更多是社会性的,而非认识论的,因为,反思是对个(人)性神圣性的正面抨击,是对知识份子的自我观念(即把自己看作是不受社会因素限定的、“自由漂移的”、被赋予某种符号尊严的人物)的直接批判,是对知识份子所陷入的种种幻觉的无情揭示。其次要提倡理解和容忍。在学术的讨论和思想的交流中,人们关心的往往不是彼此理解,而是超过和压倒对方,反思社会学是一种领会和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容忍以往不能容忍的事情。最近,在讨论学术反思时,也强调了这一文化自觉的思想,并将其概括为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跨文化的“席明纳”—文化价值再思考之二”,载《读书》1997年第10期)。再次要使反思性在培训、对话和批评性评价机制中制度化,真正培养和树立起反思性的科学惯习。

从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启迪中,我们需要而且可以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其他近代科学一样,经济学也是“西学”。但是,在中华古代文化中,也不乏经济学的传统和精神。到了近代,西学东渐以后,中国的一些知识份子开始学习西学,会通中西,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分析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经济学派,南开经济研究所等,就是其中有名的代表。到了本世纪50-70年代,随着政治的变迁,中国的经济学脱离和抛弃了西学的主流,而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正统地位。随着对西方经济学的全盘否定和彻底抛弃,经济学的中国传统也逐渐丢失。改革开放以后,现代经济学又回到了中国。由于经济实践的巨大需求,经济学在中国成为显学,经济学家也成为时代的宠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同时出现在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身上,使得中国经济学陷入危机之中。然而,对此有清醒认识和足够自觉者不多,笔者也是糊里糊涂,渐有所悟。

从理论的反思来看,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我们既需要对经济学以及立足于此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反思,也需要对现代经济学进行反思,还需要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解决经济学的本土化,建立中国的经济学,以便对中国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解释,不对所有这些作出认真的反思,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经济学是一个博大的体系,从其把生产力(即人与物的关系)和生产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都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并注重于生产关系的分析来看,就体现着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和精神,而与注重于研究人与物关系的新古典经济学有别。但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典型的客观价值论,强调的是成本和供给,而对分配和需求在其中的作用有所忽视。其对主观价值论的批判不仅加剧了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对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即否定了价值是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经济学的成就和失误都与此有关。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关于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经济学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锐利武器,就使哲学和经济学面临着巨大需求压力的支配,为其发展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其实,社会科学改造世界的作用都是间接的,正如布迪厄所说,“符号权力通过陈述某个被给予之物来构成它,通过影响世界的表象来影响世界”(第158页)。马克思经济学既然是科学而不是信仰,就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一是要学习,二是要反思,三是要质疑,四是要超越。

立足于马克思经济学之上的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成一体。虽然其理论逻辑在主要方面能够贯彻到底,但其假设前提却是与现实相背离的。传统经济学的最大失误在于它并没有继承马克思经济学的思想精华,而是发展了它的某些片面之处。然而,它终究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的生活和思想,至今仍然是很多学者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官方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因此,简单地将其抛在一边是不行的,必须对其作出一番认真的批判和清理,才能进一步明确中国经济学的前进方向。

现代经济学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演进的,我们对它不曾作过认真的、科学的反思,而是采取了全盘吸收和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和作法,不得不自食其果。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先于我们进入现代化进程,其经济理论也处于一种强势地位。这就使得人们易于采取一种急功近利的作法来对待。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因而把握不了它的真髓精义,不是拾起了它的皮毛,就是拣到了它的糟粕,更无法用其解释和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现代经济学派别林立,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特殊角度和独到的贡献,也有自己的片面性,就是目前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完全信息、完全竞争的假定与现实经济生活相去甚远,其片面性也更加明显。但是,各个学派之间争论、批评和交流,也促进了它的不断发展。因此,对现代经济学的反思要从尊重和理解出发,在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博采各家之长,破除门户之见,作好创造性解读和批判性吸收工作。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济学传统和精神的反思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把握和理解。目前经济学界的同仁,国学基础普遍很差,通古博今者了了,有的抱着民族虚无主义态度,也有的取民族优越主义作法,使得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和发展脱离了自己的土壤。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需要的是科学的重新阐释,作好创造性地转化工作,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学的宝贵资源和前进的基础。

总之,要做好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反思,需要一代会通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文理的专家学者,需要对我们的教育来一番根本的改造。

经济学理论的反思本身就是经济学学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学实践的反思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在经济学理论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在经济学家的学术实践中找到它的根源。

对经济学家学术实践的反思,首先需要对中国经济学家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状况有一个恰当而清醒的认识。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中心,中国经济学家的社会地位似乎有了很大的提高,行动的自由度似乎很大,有的成为某个政府部门的顾问,有的成为某家公司的高参,今天这里请去开会,明天那里邀去座谈,经济学家的自我感觉也不错。其实非也,这只是经济学家的一种错觉。经济学家的社会地位与其他科学工作者的状况无实质差异。从历史上来看,学问特别是社会科学学问,主要是有闲阶级酒足饭饱之后用以消遣的事情,其繁荣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今天,如果仅靠工资生活,经济学家也许离贫困线并不太远,很多人在思考学问的同时,不得不为生计筹谋。很多人其所以不得不去从事那么多的社会应酬,也与此有关。如果不能过上一种体面安定的生活,对于大多数学者来说,学问之事也许有些太奢侈了。另一方面,社会又对经济学家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包括政治宣传、政策咨询、经营策划等),似乎经济学家都可以提供现成的答案;经济学家意咨气使,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似乎思想可以自由骋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这一切就造成了经济学家个人的无意识和学术的无意识。无论研究对象的构建,还是理论结论的提出,上述的一切都会渗入其中,发挥作用,因此,经济学家的真正自由是非常有限的,这也许还不是一个造就大学问家的时代。经济学家需要对自己生活的社会条件作出认真的反思,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行动自由。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西方经济学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管理类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在实践中能对经济学原理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课程实践是培这一能力的有效手段。

1、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教学内容中有大量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图形和数学推导的公式,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比较少,对这些抽象的概念难以接受,大多数同学出现听不懂,学习吃力并失去兴趣。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可以提高一些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深对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因此,课程实践教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其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理论,均与现实密切相关;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供给总需求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也与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要学生学好并熟练掌握这些理论,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机地结合,大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3、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理解,而且也可以通过课程的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程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把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习惯。只有通过课程实践,才能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制约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其课程实践教学开展较为缓慢,许多高校依然滞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受到四方面因素的制约。

1、观念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一种误区,一直采用纯理论教学模式,认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原理可以通过图表和公式推导实现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主观认识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各高校普遍存在对课程实践弱化现象,导致教学计划上未安排相关实践课时,即便少数学校在教学计划安排了西方经济学实践课时,实践课时也很少。这种主观上轻视课程实践教学,导致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环节难以开展。

2、课程实践教学实施途经难。

虽然高校面对人才培养新形势要求,不断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难以实施。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没有适合西方经济学的实践软件,与其他专业课程比较而言,缺乏实践的平台,无法实现实验室教学;其二,西方经济学多位合班课程,并且同一学期多个专业同时开课,人数之多给课程实践带来难度;其三,理论教学课时与课程实践课时冲突,难以合理安排课程实践。

3、缺少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目标。

西方经济学课程涉及抽象概念多、公式多、理论多,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其实践环节的设计比较复杂,而且难度也较大。目前,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计划中,还没有形成优化的课程实践方案,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没有落实到实处,实践教学内容还没有细化的各章节,这给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实现的模式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补充而非替代,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可以做实践的,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是相辅相成。有关实践的模式研究有很多,纵观以往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现:

1、课程的认识实践。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相关章节内容安排学生认识实践,比如,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章节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了解企业生产状况、成本状况以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认识过程在课外进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总结交流在课堂进行。

2、课程的调查实践。调查实践是对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深度理解的过程,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规定内容,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例如,学生可以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地方GDP的构成及增长趋势、通货膨胀效应等进行调查分析,切实做到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过程在课外进行,交流安排在课堂进行。

3、课程的研究性实践。研究性实践教学是将西方经济学中的研究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教师命题或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分组专题研究。例如,对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转型影响,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以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实践安排在课外进行,研讨在课堂进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现如今的高校教学当中可以说数学建模与经济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项经济学的研究和计算都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建立,采用数学模型来辅助经济学的发展可以更加直观的让人们从中看出经济的发展形势。例如在经济学的宏观控制和价格控制中,都有数学建模的融入,利用数学建模可以有助于经济学实验的宏观经济分析,在一些实验和价格控制当中,都经常会涉及到数学问题在微观经济中数理统计的实验设计,这时候就体现出了数学建模对于经济学的促进性作用。下面笔者将会针对数学建模对于经济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1.数学经济模型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单独的依靠数学模型是不够解决所有的经济学问题,很多经济领域中的问题是需要从微观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够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要想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经济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就一定要建立适当的经济学模型。运用数学建模来解决经济学中的问题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时候从经济学的角度仅仅能够知道问题的方向和目的,至于其中的过程并不能有着详细的分析,而利用数学模型就可以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数学建模可以通过自身在数字、图像以及框图等形式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现有经济的实际状况。

2.构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要想利用数学模型来更好的解决现有的经济学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先要分清楚问题发生的背景并且熟悉问题,然后要通过假设的形式来完善现有的经济学问题,通过抽象以及形象化的方式来构建一些合理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描述问题中变量参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得出一些有关经济类的数据,进而将建模中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最终得出结果。

3.应用实例:

商品提价问题的数学模型:

3.1问题:

现如今经济学在很多的商场中都有所运用,例如同样的商品要想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既要考虑到规定的售价,又要考虑到销售的数量,如果定价过低,则销售数量较多,如果定价较高,利润是大了,但是却影响了销售数量。怎样定价才能够缺乏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了现如今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了数学建模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绘图来找出如何定价才能够使得商品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3.2实例分析:

例如某商场在销售某种商品的时候,设为单品价格为30元,每年平均可销售2万件,如果商品每提价1元,则销售量就减少了0.2万,要想使得总的销售收入不少于70万,则该商品的最高应该如何定价。针对于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利用数学的思维来计算,假设提价为x元,提价后的商品单价就是30+x元,则提价后的销售总量就是(20000-2000x/1)件,则可以得出(30+x)(30000-2000x/1)大于等于700000,这样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最高定价应该如何制定。

4.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4.1经济学不是数学概念和模型的简单汇集:

数学在经济中的运用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利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来解决一些经济学中的现象,这种情况并不是数学的一种延伸和探索,而是利用数学来更加方便的去解释经济学中的一些现象。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重要学科,而人类受活动和道德的影响也逐渐的对经济学产生了依赖,经济学的发展不可能成为一种抽象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出的一种科学,只有融入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才会更好的辅助经济学的发展。

4.2经济理论的发展需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

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当中,很多时候需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观察去发现,利用数学模型来辅助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是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数学建模的应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适用于任何的场所,而是具有一定的条件,在经济学的领域当中数学建模的运用是有着特定的领域,并不是无节制的可以运用到任何的领域当中。

4.3数学计量分析只是辅助经济理论工具之一:

利用数学建模来解决现有的经济类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方式,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很多经济类的问题当中并不是可以完全依靠数学建模来解决的,很多时候还是需要高校中的教师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解决。所以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学的教育和发展,就一定要适当的与数学建模进行融合,这样才会有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4.4数学经济建模应用十分广泛:

利用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现如今已经有很多的企业或者是部门为了节省自己的开支,通过计算经济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如何制定规章制度才是合理的。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当中,经济学的发展必将会有着很好的前景,而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也必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合理的使用数学建模可以为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性作用,这既是今后我国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我国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数学建模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学发展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延伸,无论站在宏观的经济效益上来看,还是站在微观的经济效益上来看,经济学的发展都需要采用适当的数学建模来辅助,近些年使用数学建模已经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