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专项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4 16:49: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技术创新专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技术创新专项

篇1

2.技术转移探究方式。通过全面分析技术转移的相关数据与内容,以不同的侧面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四种不同的方式,发现其中的影响程度。首先,探究总体的企业样本,将技术转移应用在制造型企业的案例,进行全面的统筹分析。其次,归纳总结一般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分析两种企业的技术转移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发现其中不同点的影响。通过以上数据,全面分析其中有何不同之处,再进行相关性较高的技术转移的变量问题,实施进一步的探究,对比企业之间应用技术转移与没有应用技术转移的企业,产品的生产销售额度,是否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从而探究技术转移给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

二、应用技术转移的影响

1.企业应用技术转移比较。全面分析企业之间应用技术转移的效果,一个企业应用技术转移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另一个企业则按照常规发展,在同样的时间周期,进行两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对比,探究其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两个企业的新产品销售额比较,应用技术转移的企业,明显比没有应用技术转移的企业创新率更高,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为突出,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系。企业应用技术转移方法,受到双方共同的制约,其主要依赖先进的设备及仪器,直接影响接受技术转移企业的创新率。我国制造企业应用技术转移,应该有机结合本企业的现状分析,创新技术的研发应充分融入先进的技术,规划更加完善的创新技术,加强制造企业的技术研发,提高制造型企业经济效益。

2.应用技术转移对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创新影响。首先,将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进行区分,分别进行技术转移变量比较,探究两种类型的企业,在应用技术转移之后,是否存在创新技术影响问题。其次,根据企业创新产品的销售率和创新率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具体的分析发现两种技术转移的变量中,大型企业的创新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两者之间的技术转移变量不具备相关性。通过分析发现,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没有因为技术转移,造成明显的影响。如果仅仅引用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全面考虑企业基本情况,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久而久之,增加企业的惰性心理,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应用技术转移的价值

篇2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1-0024-02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各行各业均在力图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技术和产业的升级,从而保证自身能够在所在行业里有所突破,并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日常工作。总体来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和生产大国的身份还是不够相称,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成果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技术创新的横向转移能力作为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在创新者主体的整体创新能力提高方面有着极其重要

的作用。

一、技术横向转移的具体含义

技术的横向转移是指能够跨越技术原创主体单位的一种技术转移。包括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甚至国家之间实现的一种转移。常见的具体形式有技术转让、技术贸易、技术引进等。在实际的市场化操作中也有很多种方式,包括一次性技术买断、收取技术使用费、按照销售收益进行提成、技术入股

等多种。

二、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技术的价值

长期以来,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主要以产品为主,市场上并不看重产品中所包含的技术,由于技术的价值难以评估,必须要形成产品才方便制定价格。但实际上,技术发展为产品只是技术应用中的一项而已。技术的应用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生产过程的支持,包括相关的测试技术等。

(二)缺少技术营销的思想

由于产品在营销中的直观特性,可以更好的组织销售渠道、培训销售人员、建立营销体系,所以人们热衷于关注和从事产品营销。相对而言,技术营销对整个营销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有关技术营销的思想和体系建设方面的知识和实践也相对比较匮乏。

(三)没有更多的技术来源

在不同国家、行业、企业之间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不同的。政府为了保持国家的技术优势会直接支持一部分研究机构和企业发展技术,从而给他们以更多的资助。这部分单位积累了较多的技术,但是更多的企业技术研发是为了自身发展准备的,并没有更多的技术可以提供给技术转移的市场。

(四)实际操作中的障碍

即使有了合适的技术,在实际的技术转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包括:(1)拟接收方不了解新产品和新工艺,缺少相关的技术知识储备;(2)有关该技术的通俗化商业计划和概念不能被接受;(3)拟接收方对技术的风险过于敏感,不愿意承担风险。

三、技术横向转移取得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相互信任

由于技术本身特性决定了技术转移中确实蕴含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交易双方如果没有一定的信任基础,将会在交易过程中出现较大的交易风险或者成本。比如,有些技术本身比较成熟,但是生产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容易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难以预料的困难。这些风险往往不容易在技术交易中发现,但是一旦技术交易合同签署后出现意外,就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所以,更多的时候需要双方信任,通过友好协商、通力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在实际的技术市场中,信任的缺失同样造成了现在企业间的技术转移完成情况不好,更多的买家倾向于购买政府主导的研究所、高校等技术提供单位的技术,不愿意购买私营、个人的技术成果。

(二)具备相应的经验

技术转移中,交易双方是否有相同或者近似的专业背景,将直接决定了技术转移效果的好坏。同行业内的技术转移比较容易成功,跨行业的技术转移存在着更大的风险。是否具备相应的技术转移经验非常关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否有过参与技术转移流程的经验,是否有过成功实现技术转移的经验等;第二,是否有过与被转移的技术相关的专业经验。

(三)专业的合同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除了一些明确的技术指标可以清楚地在合同上表达,一般都会有些要求难以在合同上一次表达清楚。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律师和经纪人来把握合同的编写,尤其涉及到一些行业内通用说法的内涵、专业名词的定义等都需要有详细的合同描述。需要采取“宁多勿缺”的思路,尽量给可能发生的意外留下再次商榷的余地。

(四)接收方的学习能力

技术本身一定会存在不断更新的过程,所以,一次技术转移在未来都可能遇到再次的技术升级问题。如果接收方具备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彻底掌握转移的技术,充分的消化吸收后能够自行升级换代,这将直接延长被转移的技术寿命。

(五)良好的沟通

技术转移的双方必须要保证从技术转移前期就能保持良好的沟通,而且要一直延续到技术完全转移成功,甚至技术被彻底淘汰。在沟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但是,现在的很多企业界人士与研究所、高校的技术人员交流存在一些障碍,不太容易有良好的沟通,这些都将会直接限制技术转移

的效果。

四、结论

由于我国的技术市场仍处在欠成熟状态,技术的横向转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这些有来自整体环境的,也有来自技术本身的问题。为了保证技术横向转移的成功率,需要转移接受双方的努力,共同为技术横向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保证技术横向转移成功,为双方创造更好的效益,取得共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江雪.我国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4).

[2] 王新新.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5).

[3] 唐晓斌.我国国际技术转移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4] 朱方伟.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篇3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对企业而言,从技术创新中获益以形成良好创新绩效的预期是企业参与并产生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之一。然而,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tling Group)在全球范围内对高管人员进行的创新调研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创新在财务方面以失败收场。Arrow将企业无法成功从其创新投资中获取收益的现象定义为“专有性(appropriability)问题”,并指出专有性问题源于技术创新生成的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1986年,Teece开创性地提出了创新收益分配的PFI分析框架,为专有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系统而全新的思路。在该框架中,他首次提出专有化体系(appropriability regime)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除企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外的技术知识因素和知识产权制度环境”,并指出专有化体系是决定企业获取创新收益的关键要素。Levin等、Cohen和Walsh、后藤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创新调查,研究发现,除了技术知识的本质和知识产权制度两种创新保护手段外,企业还采用了率先市场化、互补资产优势等更直接的手段,以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专有性状况。上述措施的作用内涵各不相同,Cohen和Walsh将其归纳为“专有化手段”(appropriability means),目的在于保护技术创新本身及其形成的增值收入。Hurmelinna和Puumalainent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拓展了专有化体系的内涵,阐明专有化体系是企业可获得并使用的专有化手段的组合。

专有化体系效度是指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独占程度,由保护技术创新的专有化手段组合使用促成,表征了企业避免技术创新被模仿程度的高低。近年来,多位学者从行业特性、企业环境和创新类型等不同层面对企业如何选择专有化体系效度的构成手段进行了研究。Cohen和Walsh的研究成果表明,集成电路技术行业更偏好商业秘密,而生化技术行业比传统行业更依赖于技术知识的隐性属性。Gonzalez和Nieto认为,主要使用显性技术知识的企业偏好采用专利,而主要使用隐性知识的公司偏好采用商业秘密。Byma和Leiponen发现,企业规模与选择专利的概率正相关,而研发投入与选择商业秘密的概率负相关。袁健红等分析了影响企业选择专利和商业秘密两种保护手段的各种因素,发现企业规模、研发强度、激励机制及创新类型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自主创新保护机制的选择。

已有研究多着眼于选择何种专有化手段保护技术创新,却并未对专有化体系效度所产生的绩效效果进行剖析。笔者认为创新保护手段的使用仅仅是解决专有性问题的外在表现,而其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攫取创新收益并提升创新绩效。因此,本研究根据专有化体系效度的形成机理,将其划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并从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观的角度出发,利用220家中国制造业产品创新企业的横截面数据,尝试回答如下3个问题: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的形成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内外部效度是否对创新绩效形成异质的独立效应?专有化体系效度对创新绩效的总体效应如何?考虑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本研究明晰了企业该如何合理高效地保护创新,这对于推动企业的专有性管理实践乃至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形成之间的交互效应

根据Teece对专有化体系的定义,专有化体系效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衡量指标:一是技术创新内在蕴含的技术知识的本质,二是外部法律机制的保护强度。Zander和Kogut认为技术知识的本质主要是指技术知识的隐性或显性程度,包括可编码程度(codifiability)、可传授程度(teachability)、复杂程度(complexity)、系统依赖程度(system dependence)和产品可观察程度(product observability)等5个方面。隐性知识很难清楚表达,因此其传播的内在困难性加剧了模仿者掌握知识的难度,进而提高了技术创新者独占知识的程度。然而,隐性知识织成的自然壁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Saviottit指出,自然壁垒会随着技术知识的显性化、了解技术知识的群体的扩大以及知识潜在使用者的增多而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因此,企业通常还依靠法律机制对技术创新施加外部保护,使模仿者要么不能合法使用技术创新,要么缺乏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从而对技术创新享有所有权和排他权。Hurmelinna等指出,法律机制的保护强度取决于专利、版权、商标以及商业秘密(主要指可执行的法律保护手段,如保密协议)等措施的使用,其中专利的保护能力最高。

本研究认为上述两个基本衡量指标形成专有化体系效度的机理不同:利用技术知识的本质而实现的独占程度构成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借助法律机制而达成的保护强度则构成专有化体系的外部效度。内外部效度形成机理的差异可能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Hurmelinna和Puumalainent指出知识的隐性属性与专利保护矛盾。因为如果核心知识在本质上过于隐含,知识产权申请材料便难以书写,专利等法律保护措施便缺乏可获得性,外部效度的形成便受到抑制。反之若利用专利等法律保护措施实现外部效度,这些措施需要向国家机构如专利局提交正式申请。Fafia等指出申请则意味着用知识的公开与显性化交换法律保护,Laursen等指出企业还需在知识产权申请材料中指明技术的新颖性与价值性,因此外部效度的达成过程实则向外界披露了大量创新相关信息,从而导致了隐性属性的降低。综上,专有化体系的内外部效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实现对技术创新的“并行保护”。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1 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之间存在矛盾性。

1.2 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独立效应

基于资源的观点(RBV)指出,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和能力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Hoopes等指出资源和能力的不可模仿性是这四种特性中获取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基于知识的观点(KBV)强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技术创新蕴含的隐性知识是异质的,而且通常内嵌于组织惯例和能力中,难以清楚表达。隐性属性构成的内部效度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技术创新的扩散,但至少制造了模仿壁垒,提高了潜在使用者获取技术创新的内在困难性,进而保护了企业对创新收益的获取。Hurmelinna等。研究发现隐性技术知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且此效应在突变式创新的环境下尤为显著。Gonzalez等指出技术知识的差异可以作为企业绩效异质性的一个解释。由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a 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外部效度由专利、商标、注册设计、版权以及商业秘密等法律保护措施的使用实现。专利赋予发明人一种排除权,除发明人以外的任何人无权对技术创新进行经济开发,包括制造、使用、销售等;商标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企业,在专利到期后仍为技术创新提供一种事实壁垒;注册设计保护技术创新的整体视觉外观;版权保护原创作品的署名权;商业秘密以法规形式防止任何创新相关技术信息(化学反应式、设备、工艺与流程等)外溢。外部效度以法律效力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企业有权对侵权事件作出激进的诉讼和周密的处理,这其实是向模仿者发出了积极捍卫权利的信号,促成了企业对技术创新合法开发权的垄断和超额利润的获得。Hurmelinna等研究发现专利、技术隐藏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Arundel指出对技术创新进行保密有助于提升企业收益。Xu等也指出,专利、注册设计、商标等法律措施的组合使用能有效推动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综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b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专有化体系的内外部效度均可实现对技术创新的独占,从而使企业享受超额利润并提升创新绩效。但是,外部效度在利用法律机制独占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能向外部展示该技术创新的价值性。专利、商标等措施的使用还能提升企业的形象与声誉,从而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形成排他性网络并获取更多的利润。Ceccagnoli指出通过专利保护等措施实现的企业层面的强技术独占能引致更优秀的经济绩效。综上,外部效度能使企业形成更优良的销售或服务等互补资产,从而在新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攫取更多利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c 与内部效度相比,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

1.3 专有化体系效度对创新绩效的总体效应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联合即是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是一个连续变量。相同的效度可以通过不同手段的组合而形成,只是外部效度主要通过法律保护实现,而内部强度则依赖于将技术知识的缄默程度和复杂性嵌入组织结构中获得。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越高,技术创新就越容易被企业独占;反之,技术创新就容易为模仿者所获取且外部法律机制也不能有效保护,专有化体系也就越弱。专有化体系效度越高,创新企业便越容易牵制模仿者并将技术投入生产并扩大市场份额。对技术创新的独占也为企业营造了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使得企业在定价上有较强的灵活性,企业既可以收取高额授权费,也可以通过超额利润率直接增加创新收入并提升创新绩效。同时,Levin等指出从技术创新中获益驱动企业参与并产生技术创新。企业从技术创新获取的利润越多,则被社会其他主体所瓜分的利润就越少,企业继续从事技术创新的激励也就越强,进而有利于企业形成良性的创新循环。综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3 专有化体系的总体效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本研究面向中国制造业内的产品创新企业收集数据。在正式调研之前,我们首先在西安高新区选择10家产品创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企业的研发经理或技术总监进行访谈。接着以卡内基梅隆调查(Carnegie Mellon Survey)和共同体创新调查(Community Innovation Survey)的问卷为基础,结合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员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并形成最终问卷。大规模的正式调研于2011年3-10月之间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取与委托调查公司合作的方式。在调查过程中,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调研对象,甄别问题是“是否为在2006-2010年间进行产品创新的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包括两种形式:①基于新技术开发,创造一个全新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②基于已有技术的改进,把以前企业或市场中存在的某种产品的形式和功能加以适当的改进,从而适合消费者现在或潜在的要求。调研对象的职务为企业的研发经理或技术总监,极其熟悉企业的技术、研发以及技术创新保护现状等相关情况。要求调研对象逐个回答问卷,若问卷没有完整回答,则视为无效。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20份。

最终样本来源于北京、上海、成都、西安、苏州、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样本企业所属行业广泛,主要包括石油化工(19.1%)、电子产品(15.9%)、食品饮料(13.1%)、设备制造(12.3%)、家具制造(9.5%)、电气产品(6.8%)、造纸印刷(5.9%)、纺织印染(5.0%)及其他行业(12.4%);样本企业股权形式多样,民营企业占55.0%,合资和合作企业占15.5%,外商独资企业占10.5%,国有企业占5.9%,集体企业占5.5%,其他类型企业占7.6%;企业规模(年销售额)3 000万以下、3 000万~3亿和3亿以上分别占47.7%、20.0%和32.3%。

2.2 变量测量

为确保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本研究在国外调查和文献中成熟量表的基础上,根据访问对象的理解和反馈意见对问卷量表在措辞上进行了必要调整。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企业的创新绩效。采用Laursen和Salter关于创新绩效的研究量表,以企业2010年创新产品销售额(包括两种形式产品创新销售额的加总)占企业总销售额的百分比进行测量。

本文自变量为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根据Hurmelinna和Puumalainen的研究,结合Zander和Kogut对技术知识本质的分析,采用10个题项的量表来测量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具体测量指标见表1、考虑到当选项超过五点时,一般人难以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因此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度量,量表刻度为“该题项表述与企业实际情况相比: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对10个题项的得分按0~4分重新标度,加总后得出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

根据Hurmelinna和Puumalainen的研究,结合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采用五种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措施的使用频次和有效性的加权求和测量专有化体系的外部效度。五种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措施分别为专利、版权、注册设计、商标和签订保密协议。使用频次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度量(在计算外部效度时使用频次同样以0~4分重新标度),量表刻度为“企业使用下列措施保护产品创新的频次:1几乎不使用,5频繁使用”。法律保护措施使用越频繁,企业对技术创新施加的外部保护越强,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也就越高。专利清楚界定保护对象,排他性保护范围广泛,是最强形式的法律保护措施,所以专利有效性权重赋值为3;注册设计、商标和版权也明确界定保护内容,但保护范围不如专利广泛,所以这三种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权重赋值为2;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难以界定,保密协议的执行情况也无从得知,因此保密协议措施的有效性权重赋值为1。

本研究控制了企业规模、市场范围及研发过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规模以企业的年销售额测量。市场范围分为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分值为1~3分,分值越高表示企业市场范围越广。研发过程是一个虚拟变量,企业采用间断性研发则值为0,参与持续性研发则值为1。研发过程同时控制了研发强度及所属行业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持续性研发企业的研发强度高于间断性研发企业。而且在本调研中,间断性研发的企业大多隶属于食品、纺织、家具等离散产品行业,持续性研发的企业均隶属于设备制造、电子、电气等复杂产品行业。

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问卷数据质量主要以信度和效度来衡量。本研究通过Cronbach's仪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对专有化体系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两个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检验各变量量表的建构效度。变量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内部效度变量和外部效度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高于0.7,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从因子载荷看,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均超过0.5,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可进行下一步研究。

3 实证分析

由于因变量创新绩效是在[0,1]区间浮动的百分比,其值以正概率取0且其余值在0的右侧连续,因此本文使用STATA11软件中的Tobit双边审查回归模型验证假设。同时考虑到标准Tobit模型要求因变量残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所以对创新绩效值进行对数变换。在回归分析前,我们计算了模型中各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结果显示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2,因此模型不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并且Chi-square值也表明所有方程在整体上是显著的。

表2为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由表2可知,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β=-0.346,p

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以及总体效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检验了控制变量以及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内部效度对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β=0.0097,p

4 结论、启示与展望

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观,本文利用220家中国制造业产品创新企业的调研数据,首次对专有化体系的内外部效度以及总体效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形成之间的交互效应。本研究发现由于形成机理的差异,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的形成具有矛盾性。依赖技术知识的隐性程度实现内部效度的企业会减少外部法律保护措施的使用以降低外部效度;反之,依赖法律保护措施达成外部效度后,内部效度将随之降低。这拓展了Hurmelinna等关于知识的隐性属性与专利保护矛盾的研究结论。

(2)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独立效应。本研究发现专有化体系内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具有异质的独立效应。专有化体系内部效度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而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不显著。在引入外部效度二次项后的进一步研究显示,专有化体系外部效度会首先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之后再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篇4

(一)长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具备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机遇。一是长岛的独特资源为建设特殊功能区提供了现实基础。长岛占据渤海海峡2/3,为渤海咽喉、京津门户,处于京津冀一体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家战略区的结合部,优越的综合区位,为生态旅游度假岛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交通、市场和区域合作条件。长岛拥有56平方公里的岛陆面积、146公里的海岸线和8700平方公里的海域,分别占烟台市的4/5、1/6和1/3。长岛冬暖夏凉,气候怡人,生态优良,奇礁异石众多,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候鸟迁徙通道、全国唯一海岛型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北方最美海岛,仙境文化、妈祖文化、渔俗文化等独具特色;盛产30多种经济鱼类和200多种贝藻类水产品,是我国著名的“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人口1/3,旅游接待人次、收入年平均增幅20%以上,旅游业的支柱功能持续强化,具备了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岛的良好产业基础。二是省市发展战略和部署要求为体制机制创新带来了良好机遇。一方面,长岛跃上了更高发展平台。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省政府批复了《长岛休闲度假岛发展规划》,烟台市将长岛确定为全市“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发展战略中的“海岛经济增长极”,这为长岛打造山东省乃至全国的靓丽名片提供了指导蓝图和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上级提出了长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长岛休闲度假岛发展规划》指出“参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海洋经济新区的相应体制,在长岛县人民政府的基础上,设立休闲度假岛综合管理机构;烟台市委、市政府要求“探索推动长岛由县域经济区向特殊功能区转化,使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符合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岛的需要”,这些为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支持。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是长岛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迫切需求。一是基础建设滞后,承载能力较弱。①在基础设施上,交通方面,海上交通是唯一通道,受天气影响,年平均停航60余天;现有港口服务功能和运输能力与发展休闲度假产业不相匹配。供水方面,淡水资源紧缺,水源质量较差,无法保证群众饮水安全和旅游服务业用水需求。旅游服务设施方面,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设施档次低,交通、环卫等硬件不配套,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度假需求。②在公共设施上,由于岛屿分散,社会资源共享性差,教育、文化、卫生等投入严重不足,功能不完善。③在生态保护修复上,因无序开发、海水侵蚀等原因,海岸带遭到不同程度损毁;海上溢油等灾害事故频发,对海岛生态旅游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二是经济基础薄弱,财源十分匮乏。集中表现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地方财力薄弱。①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足、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型缓慢,渔业占地区生产总值一半以上、传统渔业向旅游服务业转产步伐不快。②对外开放合作吸引力不强,长岛的投融资政策、土地开发空间等不具有竞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运作优势资源难度较大。③地方财力严重不足,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骨干税源非常缺乏,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1亿多元,地方支出7.6亿元,超出部分全部依靠上级支持。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滞后,行政效能不高。行政机构陆域特征明显、海岛开发管理功能不足。①重点领域力量薄弱。生态旅游发展职能和力量远不适应发展需要,旅游部门缺乏旅游资源管理职能,很难统筹旅游产业发展。②行政运行效率不高。重点行业多头管理、协调不畅问题突出。如旅游项目开发、秩序规范、航运管理等工作开展动辄涉及10余个部门单位,缺乏统一组织领导和长效机制,旅游要素难以充分整合。③行政审批权限不足。如蓬长航线多头管理,港口和航班运力调配需反复协调蓬莱市和长岛县两港及烟台市相关部门,难以适应应急管理需求;只拥有200公顷以下开放式海域使用审批权,远低于长海县333公顷用海审批资格,束缚了海域开发利用,等等。以上问题,错综复杂,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单靠长岛自身力量难以短期内解决。

(三)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对推动长岛生态旅游开发、提升烟台蓝色之都魅力和加快山东半岛蓝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创造海洋生态文明新示范。生态旅游度假是生态依托度高、环境友好度高、产业融合度高的现代服务业类型。建设好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有利于发挥长岛在资源环境上的比较优势,探索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打造海岛可持续发展的范例。二是有利于构建海洋经济协作新平台。建设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有利于以生态旅游为突破口,有效延展蓝色经济发展纵深,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京津冀一体化、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等国家战略区合作的桥梁和枢纽,加快山东海洋经济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三是有利于形成海洋优势产业集群。长岛是北方海洋特征最鲜明、蓝色经济主题最突出的区域,建设生态旅游度假区,有利于构建新型海洋第三产业聚集区,在旅游度假服务、海洋产业融合、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海洋优势产业集群,探索形成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的模式,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四是有利于打造生态旅游度假新的增长极。长岛的资源环境条件突出,与山东主要客源市场距离近,海洋渔业等特色产业与旅游度假的融合性好。建设长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有利于在中国北方构建与南方相媲美的海岛旅游度假目的地,弥补北方海岛度假空白,对于推动山东旅游转型升级、塑造“好客山东”整体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岛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

篇5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单一企业不可能具备创新所需的全部能力[2](Powell, Koput and Smith-Doerr,1996),尤其当处于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时,企业若仅依靠自身现有能力,其竞争优势将难以保持[3](Shan and Song,1997)。Levinthal和March(1993)的研究表明,外部知识(External Knowledge)可以帮助企业跳出“技术陷阱”[1],这类知识尤其对处在动态和复杂技术环境中的企业必不可少。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超越企业组织和技术边界的外部知识对创新是有益的[4][5][6](Rosenkopf and Nerkar,2001;Henderson and Cockburn,1994;Von Hippel,1994)。这些研究都说明企业若想进行创新,必须寻求外部知识资源。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就旨在研究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即产业链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问题。

1.产业链与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1产业链中企业的特点

产业链是建立在波特价值链基础上的,其中各企业通过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相互依存和制约,任一企业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中价值的传递和递增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上游企业通常被认为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标准规范的创建者,引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中游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追随者、产品服务的提供者,促进产业链的发展;而下游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应用者、产品服务的配套者,对产业链的发展起辅助作用[7]。表1给出了产业链中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差异。

1.2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

1994年Nonaka提出了著名的知识螺旋(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整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这是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四个阶段。此后,随着分工的演进和市场竞争的深化,知识转移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并且在产业链层面上发生。

刘刚(2005)基于SECI模型建立了产业链的双SECI模型――上中游和中下游构成的两个SECI结构,它们相互依存和影响:上游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带动中游企业不断发展,并将上游的知识传递给下游;下游企业则是上、中游企业知识的接受者,本身很少有知识创新活动,主要进行新知识的传播与扩散[7]。韩菁等(2007)对中国电信产业上、下游中的两个企业――华为公司与中国电信之间知识转移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产业链中的企业间如何实现知识的转移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从总体上看,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是一个SECI的双循环结构,以中游企业的知识“整合”为纽带连接。这既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并构建战略联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产业链中知识资源价值的重要途径。

2.产业链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产业链中不同位置的企业其知识属性与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差异,在与上游企业的合作过程中转移的知识也大不相同(如图1示),因此企业应该围绕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2.1生产下游端的初级加工与装配企业

大多数下游企业由于能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侧重于对上游企业传递下来的言传性知识与已有技术进行模仿、学习和应用。若下游企业仅基于简单加工和装配这一合作层次,知识转移将只限于物理系统,且内容仅为简单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这种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由于上下游合作双方能力差距过大,缺乏共有的知识和经验,下游企业吸收能力较低且存在多层中游企业,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作用并不大。

2.2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OEM)企业

若下游企业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可以进行产品或零部件的标准生产(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合作时,知识转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生产技术层面。在为上游企业生产标准化产品或零部件时,上游企业往往会对制造商企业进行一定的技术转让与培训,但这种技术一般是通用性和标准化的。另一方面,上游企业严格的质量和成本控制间接提升了下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可以说是管理系统和价值观念的间接转移。此外,通过长时间的合作,下游企业还能从上游学习到整合产业链中上下游分工关系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与产业内相关企业的联系,发展生产投入品的稳定来源。

与上一层次相比,在该层次的合作中,下游制造商可以与上游企业直接交流,减少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许多“噪音”,加上该层企业本身知识水平的显著提高,知识转移效果较前有显著提高,并且能培养下游企业的仿制能力,但对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仍然不大。

在现代产业链经济中,要想与上游企业保持更紧密的合作,还要求企业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重组价值活动,做到仿制能力的“质”的提高,以寻求与上游企业更进一层的合作。

2.3产品或零部件的再设计(ODM)企业

与OEM只经营制造业务的简单外包与代工形式不同,ODM(Own Design & Manufacturing)经营制造和产品设计两个环节的代工业务。

制造商企业要与上游企业保持紧密与稳定的业务联系,必须在成本、品质和速度上优于产业中的竞争对手,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当制造商企业在OEM的基础上积累了较强的生产能力时,可以通过与当地的研发机构或高等院校保持密切联系,与上游企业进行价值链中端的合作,即针对某一特定市场产品或零部件进行适应性开发与设计,实现OEM到ODM的升级。

基于这一层次的合作,知识转移开始出现双向流动,但由于制造商企业在技术诀窍和基础技术上还依赖于上游企业,这种双向流动也还是以上游向下游转移为主,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而下游向上游转移的知识主要是长久积累下来的应用性知识。下游企业在消化吸收上游传递的新技术后,将其与旧技术整合,生成新的技术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企业将改进的技术和工艺用于对原有产品功能改进或扩展,或者生产出适应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甚至向市场提供全新的产品,以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实现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

2.4合作创新(OBM)企业

OBM(Own Brand-name Manufacturing)是面向消费者经营从产品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与分配及售后服务四个完整环节的自主品牌制造商。企业在技术、管理与营销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并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这种OBM企业可以与上游进行广泛的研发合作,或建立平等意义上的技术联盟,分享核心技术和信息,共同创新。这意味着它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与上游企业在产业内分工也达到了协作和竞争的关系,可以从产业链关系逐渐向企业战略联盟发展。

OBM企业与上游企业在这一层的合作重在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企业需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知识网络以获取和使用充分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并摆脱长期形成而现在不再使用的知识范式。

3.案例研究:以联想为例

1984年联想集团成立。今天,联想集团已是全球第三大PC厂商。笔者期望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揭示出企业如何通过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实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3.1联想集团的发展历程

3.1.1“贸”(1984年~1990年)

1984年11月,联想集团正式成立,通过计算机服务和国外电脑品牌积累原始资本。在该过程中联想跟踪和掌握了业界最新技术,学习了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营销理念,逐渐锻炼和培养了自己的队伍。1988年香港联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迈出生产制造的第一步。它成功开发出联想汉卡,使公司步入流通领域。

3.1.2“工”(1991年~2000年)

基于前一阶段积累的资金与管理经验,在获得生产许可证后,联想开始了自己品牌的计算机生产制造(主要基于产品技术)。1999年,它获得了中国地区第一位的市场占有率,亚太地区也位列第一。

3.1.3“技”(2000年~2005年)

2000年,联想集团成功拆分,并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核心技术,且大举进入信息服务领域,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

3.1.4世界领先(2005年至今)

2005年3月9日联想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成为了全球第三大PC厂商,年生产电脑14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销售额达到130亿美元。

3.2联想不同阶段的技术创新机制

纵观联想的发展历程,它走的是一条“贸工技”的道路,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立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基础,为技术创新的实现做好了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联想提出了“依托市场发展产品技术,逐步发展核心技术”的技术创新途径。其实现创新的具体步骤为:

3.2.1奠定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基础。在创始初期,联想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仅靠提供计算机服务和销售参与到产业链中。它通过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营销知识。

3.2.2依托中国市场,依靠其市场和销售能力、企业管理能力,推出自有品牌产品,并借此发展产品技术。主要的工作步骤有:①OEM产品,作为切入产品技术的基础;②在自有品牌产品基础上,发展其自有产品技术;③合作开发,特别是与国外芯片公司合作以获得产品开发能力;④独立开发,在该过程中联想以各种投资的手段迅速获得产品技术。

3.2.3在建立自有品牌产品系列的同时,通过联想研究院大力发展核心技术,提高其在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利润率。

联想在开展电脑业务的初期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创新能力,然而它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从先进技术的使用者,过渡到促进者,最后到创造者,甚至到现在成为产业标准的制定者。

4.结论

产业链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企业相互依存和制约,这使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状况不同与其他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因而这种知识转移带给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产业链中的各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地位与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创新能力。联想集团正是由于产业链中知识转移的作用,才逐渐由产业链的最底端发展成为上游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探讨企业如何通过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获取外部知识并进行技术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产业链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经济研究视角,近年来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此,本文将两者结合,基于产业链中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期望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Levinthal,March. The 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3,Special Issue 14: 95-112

[2] Powell WW,Koput KW, Smith-Doerr L.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116-145

[3] Shan W, Song J.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Sourcing of Technological Advantage: Evidence from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7,28: 267-284

[4] Rosenkopf L, Nerkar A. 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spanning, 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k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22(4):287-306

[5]Henderson RM, Cockburn IM. 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firm effect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Special Issue 15: 63-84

[6]Von Hippel E.‘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40: 429-439

[7] 刘刚.基于产业链的知识转移与创新结构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

篇6

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艺术修养、艺术设计与表达能力,并具备一定相关技术知识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践性特征十分突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将强化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专业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在专业教学中不仅要穿插大量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实践在社会生活、行业企业实际工作中体验,培养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虽历经改革,但仍不能适应该行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复多,学生常专注某个工作岗位技能,难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确定企业人员参与较少,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由年轻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的一定经历,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 专业实践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并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等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园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一)采用全过程双导师教学

全过程双导师制 即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为学生配备 2 名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 2 名实践指导教师中 1 名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另 1 名是校外企业的指导教师。 2 名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 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艺术设计专业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的工作能力、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需要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外,更需要具有丰富社会行业经验的校外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全过程双导师教学理念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时间上要贯穿于大学的 3 年间,空间上要拓展到未来的职场。 在大一阶段,从入学教育开始,安排企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设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环境、参观创业工作室及创新创业园,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二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训,使学生初步体验专业实践的大致过程;大三阶段进入社会顶岗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就业岗位的实践能力。 这些实践教学不是孤立进行,始终与其所学课程紧密相联,期间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也有校外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 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校外企业实践导师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园又名信息产业园,是由 20 余家企业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2011 年 7 月被常州市科技局认定为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 项目孵化的重要基地。 创新创业园内安排 1 名企业资深人士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在创新创业园中进行。校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各有职责。 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理论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职业能力培训指导,把企业成功经验和设计理念传授于学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弥补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 通过全过程双导师制与创新创业园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园的工作环境中接触企业资深人士,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提高职业道德观,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篇7

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是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对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的关键试验和研发设施建设予以支持,以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从2004年设立创新能力专项开始,已经连续批准建设了三批专项项目,截止目前,共有168家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项目建设获得了国家补助资金支持,专项的实施对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学科发展呈六大特点和趋势

在3月20日举行的“2007中国科协学术建设会”上,中国科协向与会媒体了我国学科发展进展报告。报告勾勒出我国学科领域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不断涌现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应用研究更加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日趋缩小;工程技术更加注重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我国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仍需大幅提升。 报告同时认为,虽然近两年来我国学科发展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的环境依然不尽如人意,自主创新的能力依然较弱。

据了解,中国科协从2002年连续4年编制《学科发展蓝皮书》。去年启动并建立学科发展研究及学科进展制度;在80多个所属全国学会申报项目中,首次组织和资助其中的中国力学学会等30个一级学科的全国学会开展学科发展课题研究工作,编撰出版《力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等30部一级学科发展报告、1部《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2006-2007)》。

我国第一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低成本电脑走向市场

“中国芯”电脑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龙芯2E”产品会上亮相。这标志着应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龙芯CPU研制开发的第一代梦兰龙芯低成本电脑和系列笔记本电脑,已经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被誉为“中国芯”的龙芯CPU研制,被列入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件技术主题重点课题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2004年5月,中科院计算所与江苏梦兰集团签订在梦兰设立国内唯一龙芯产业化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龙芯产业化迈开坚实的第一步。2005年,龙芯CPU产业化应用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近三年来,龙芯产业化基地的科研人员主攻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结合,成功开发出龙芯低成本电脑和系列笔记本电脑,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并申报了国家10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专利。龙芯电脑采用中国自主设计的CPU芯片和国产操作系统、国产办公软件,具有低能耗、高性能的显著特点,笔记本电脑的处理能力相当于英特尔奔腾IV处理器,能够充分满足日常工作要求。龙芯处理器内置安全功能可以对绝大多数流行病毒免疫,可编程加密和加密存储、加密传输,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用户安全。龙芯电脑还有低价位的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政府公务和农村、学校、部队信息化领域,面向八亿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

我国加速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步伐

――由长风联盟主持的OASIS中国办公室正式成立

OASIS(Organiz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ructured Information Standards全称为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已经选择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以下简称“长风联盟”)作为OASIS(中国)办事处的运营单位。OASIS成立于1993年,主要使命是推动Web Service、安全、商业事务、供应链等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领域相关标准的开发、集成和推广应用。

OASIS中国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吸引新成员的加入以及提高对现有会员的服务能力,无论是政府、企业、协会,还是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该组织的会员,作为服务内容的一部分,OASIS中国网站已经正式开通(省略/cn),对该组织感兴趣的个人或组织可以通过该网站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OASIS中国办公室成立的同时,OASIS UOML TC也宣布成立。中国将作为OASIS UOML技术委员会的发起单位,与来自全球多个机构共同开展工作。

我国月球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取得重大进展

2007年3月8日,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在沈阳自动化所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月球车系统关键技术预先研究”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由我国绕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姜景山院士担任组长。专家组在对本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认真审查后,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2004年2月13日,国家航天局宣布了我国探月计划,中国探月工程将分绕、落、返三期。2006年2月探月工程被列入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十六个重大专项。在二、三期探月工程中,月球车是实现科学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月球车关键技术预先研究”项目于2005年3月启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空间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和中科院电子所等单位,发挥中科院综合优势,合作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工作。我国未来的月球车将集全国有技术优势的单位共同研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牌”月球车。验收专家组认为本项目研制的月球车在系统方案整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体现了中科院的整体研究实力,并建议结合国家探月二期工程的需求,深化研究工作,为我国探月工程做出中科院应有的贡献。

中药技术首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项中药提取先进技术科研成果―――“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发明技术获得200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记者从中华中医药学会了解到,这是中药技术成果首次获得高级别国家技术发明奖励,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史上目前获得的最高发明奖项,它使中药现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并开辟了巨大的产业化前景。

超临界萃取是世界范围内近3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尤其在“能源危机”紧迫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此项技术在化工、能源、燃料、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更引起持续关注。

近年来我国实施中药现代化进程,超临界萃取技术被列为中药高效提取分离现代化的关键新技术,其开发与产业化形成了“热点中的热点”。特别以非极性的二氧化碳为萃取剂,由于不燃、无毒等,非常适用于中药脂溶性有效成分的萃取分离。

超临界萃取技术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技术发明专利,专家们一致认定这项技术“在国内、国际的中药工业化应用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具有示范作用”。2005年,这项成果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由广西玉柴机器股份公司承担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专项“微轿柴油发动机研发能力”项目日前通过验收。该项目的建设填补了我国小型高速柴油机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小型高速柴油机自主研发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将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新贡献。

小型高速柴油机比汽油机节油15~30%,二氧化碳等各种废气的排放也比汽油机明显减少。受环保和节能的双重压力,柴油轿车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在法国、奥地利等国销量早已超过汽油车。而我国柴油微型客货车和柴油轿车的应用基本上还是空白。车用柴油机的开发研制能力对我国柴油汽车工业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通过改造或从国外购进小型发动机试验台架、电控燃油系统测试台架、UGNX三维设计软件、Solid Edge模具设计软件等关键设备和软件,建立起适合汽车发动机产品开发的CAD/CAPP/PDM集成系统的工作平台,并建成了国内唯一的深度冷热冲击试验台(-25℃~120℃)、倾斜试验台(前后左右45°)(见图1)、双动力输出试验台等试验设备。从而建成小型高速柴油机产品研发平台,提升了系统的产品设计、燃烧系统开发、电控标定等能力,同时,可进行欧Ⅳ及以上排放法规要求的试验。试验手段达到国内领先,与欧洲水平同步。玉柴机器股份公司在此平台上开发的微轿柴油发动机突破了采用全铝结构、贯穿螺栓、可变截面增压器(VNT)、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行业共同关心的技术难题。

我国首部《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问世

近日,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现状的专业蓝皮书《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出版。《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全面总结了2005至2006上半年我国知识产权基本情况,包括国内立法、执法、产业化情况、授权、学术活动、人才培养以及国际保护等。

《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报告》,其间介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重大事纪要、典型案例、纵览国际要闻、知识产权公约成员发展、各国立法新进展以及问题与展望等。《蓝皮书》还就当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主要焦点问题,由35位国内知名学者分别撰写文章,发表个人观点,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透视。该部分共包括七个焦点话题,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养、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传统资源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与反垄断、互联网传播与版权保护以及专利法第三次修改。

《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共40余万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规模庞大、资料翔实,是一部了解我国知识产权状况的百科全书式的出版物;来自国内众多高校、研究机构的数十名学者参与了蓝皮书的编纂,展示了我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多方面成果,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知识产权研究的庞大阵容。

世界最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台

在江苏省诞生

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推力的35吨级电动振动试验台在江苏苏州东菱公司诞生。这一重大科技成果的研制成功,彻底打破了数十年来国外在电动振动技术方面对我国的封锁,改变了国际振动界的格局,标志着江苏省设计制造的超大型电动振动台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电动振动试验台是力学环境试验设备的一个主要手段,对于导弹、卫星、飞机、船舶、汽车和电子等尖端产业的科研、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属于当前世界管制产品目录,长期被西方国家所龚断。

我国平板显示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是位于苏州国家高新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先后研制出5吨、6吨、7吨、10吨、12吨、16吨、18吨等几十款振动试验台,现已形成电动振动试验系统、机械振动试验系统、电液振动试验系统、综合环境试验系统、激振器等十大系列产品,有30多款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三大技术难关,一是一阶共振频率关;二是冷却技术关;三是攻放与台体的阻抗匹配关。

IECE国际节博会

成交金额突破5000万

篇8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市政管道规划设计及施工、高层建筑管道设计及施工和水资源处理利用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房屋和城市市政管道的设计、安装及水厂和管网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保证教育质量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课程结构的设计与制订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从2006年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我校总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70人,而目前在校生人数为108人。06级和07级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的是“大专业、小方向、学分制、活模块”的方式进行,从08年初开始我校主要采用的“2.5+0.5”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采用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学生在校两年半学习理论课,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

然而,随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断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凸显。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课程结构就是关键了,在高职学生只有三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有用地安排课程,让学生能够既掌握强的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贴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加深入,真正实现“毕业就能工作,工作就能胜任”的“零距离”就业,这必将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课程结构的改革将成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许多高职院校推出了 “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2.5+0.5”或“2.0+1.0”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3年高职教育中,学生在校内集中学习两年半(或两年)的理论知识,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校内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传统的课程模式,总体表现在“大一上基础课,大二上专业基础课,大三上专业课”,以这样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教学中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然而,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讲, 存在一些弊端。让学生不能很好的做到学以至用,理论用于实际。

三、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探讨

1.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内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并且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工学结合不紧密,同时,校内教师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材料把握有一定难度,造成校内外教师、工和学相对脱离,且理论和实训的融合度不高。其次,传统的课程结构中,主要有2.5年的理论学习时间。“2.5”年中,又有1年的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时间只有1.5年,时间比较短,而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主要为学生独立实习,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实习指导,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赶不上本科生,在动手能力与适应性方面与中职生相比也毫无优势可言。

鉴于目前“2.5+0.5”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需要创新适合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的课程结构,同时,探索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竞赛促进学习的培养方式,优化学生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完成相应的实训部分,从而构建基于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我校学生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2.我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2.5+0.5”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的创新

(1)设计思路的创新

结合我国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思路,我校本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培养目标,按照“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同时,完善具有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特色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争取能在一门专业课程上,做到“基本理论讲授、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实践锻炼”三阶段模式。

(2)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教学应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专业课教学贯彻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学习专业课,明白为什么学习这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会运用专业基础课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分布上要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保证既教学生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工程项目问题。比如,我校选择了现代给排水设计这门课程,里面包括了专业基础课部分―水资源的利用与处理方法;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我们应该带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与自来水厂,让学生了解现实中水的治理方法及工艺流程。同时,我们在学习专业课部分――给水管道系统和排水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时,就应该在讲授理论课程后,安排学生做相关的工程实例,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市政管道系统的规划设计。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结构时,要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顺序,先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水力学、水处理工程技术、CAD绘图软件、水泵与泵站等都应该安排在现代给排水设计之前完成,这样才能让学生把以前的知识都能学以致用。

四、结论

通过对我校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给排水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的探索,提出了对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避免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在课程的授课分布上做到“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理论讲授―项目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同时也解决了高职学生理论学习不足,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让学生能在有效的3年学习时间里,蜕变成适应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篇9

该专项行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努力帮助农村群众致富,努力帮助解决民营及中小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着力为党的十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营造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同时,希望通过服务基层、服务会员、服务企业等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专项行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下乡村、访农户。省、市、县三级学会上下联动,每个省级学会深入对应市县级学会所在区域的1-2个行政村,访农家、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当前“三农”对农业科技需求情况,结合省级学会服务新农村专家组活动,帮助农村梳理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制定发展规划。

二是进企业、解难题。针对当前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省级学会服务民营及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家组活动,通过为企业培训人才、科技咨询、资格认证、工艺改进、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等活动,努力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难题,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

三是联基地、强服务。继续深化“厂会合作”、“村会结对”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合作形式。结合浙江省科协联系指导服务舟山船舶产业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组织有关学会积极开展船舶产业转型发展调研,为企业和工业设计与研发人员提供服务;围绕舟山船舶产业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的实际需要,开展学术研讨、成果推广、科技咨询、人才培训和创业引导等服务,着力推动舟山船舶工业设计产学研用结合。

篇10

Abstract:The cleaning operating room suite and supply room may be located in different buildings, which could lead to low-efficiency in transportation of sterile operation supplies. The aim of study is to introduce a special operation cart with docking device to solve this complicate issue. original-designed operation carts with docking device were used for operation supplies transportation between operating room suite and supply room. evidences showed that these special carts have successfully met the require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increased the efficiency. this special operation cart has proved to be a reliable, convenience and cost-effective medical equipment, as demonstrated by the transportation style reformation, the process simplification, energy- saving and avoiding the potential contamination during the transportation.

Key words:Operating room Supply room Operation suppliesCart with docking device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1.11.00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改扩建的洁净手术部因原建筑结构、楼板的承重、蒸汽的排放及上下水的就近驳接等问题[1]的限制,未装配大型的灭菌锅,没能实现理想的清洗-消毒-灭菌-储存的流程设计及手术器械等需送供应室灭菌。因洁净手术部与医院供应室分别在不同栋楼的不同楼层,距离较远,无《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CSSD与手术室有物品直接传递专用通道[2]。每天都有大量的物品往返于供应室与手术部,二者间因缺乏有机的联系,导致工作程序不通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3]。

遵照洁净手术部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车辆是不准直接进出洁净手术部与供应室的。那么手术器械等物品的灭菌就须经洁净手术部和供应室大门内外往返4次换车和搬卸,这使手术器械等的转运显得十分繁琐、复杂,成为手术器械等物品灭菌前后高效运转的瓶颈。同时,这又可能因反复搬卸导致灭菌后的物品松散、遗失、甚至发生再污染等问题[4]成为无菌物品安全隐患。

为此,我们自行设计了手术室与供应室双向转运物品对接车,经近5年的临床使用证明,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因环境缺憾连带的上述诸多问题,在不同栋楼的洁净手术部和供应室的物流管理的科学性和感染控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较好的市场前景。

一、材质与制作方法

手术室与供应室双向转运物品对接车设计为内外车两部分,均由不锈钢构成,其大小均与供应室灭菌锅的标准货架相匹配;内车体是中空的框架结构,外车体也是框架结构。其上面覆以不锈钢板,内外车上分别设有相同的滑轨,且与灭菌锅内的滑轨尺寸相同;内外车的底部均配4个万向、静音、防缠绕车轮;外车把手侧的两个车轮有脚闸;内外车均有固定货架和彼此连接与锁定的装置;内外车把手相同;外车配置了防尘车罩,内衬仿丝棉,外面防雨绸。

内车放在洁净手术部和供应室内部,其上不锈钢货架为供应室灭菌锅的标准配件,分别码放灭菌前或灭菌后的器械和敷料包等物品;货架与灭菌物品直接进出灭菌锅一并灭菌。外车放在清洁区,分别与手术室和供应室内车对接,连接与锁定装置固定内外车后再借助内外车上衔接好的滑轨,使承载手术器械和敷料等物品的不锈钢货架能够轻松地在内外车、内车与灭菌锅之间滑动,完成手术器械等物品的灭菌以及灭菌前后在洁净手术部和供应室之间的转运和物品传递,见内外车对接与锁定图。

二、使用效果评价

(一)弥补了环境缺憾,创新了转运模式,简化了操作流程

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中明确要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配有压力蒸汽灭菌器、无菌物品装、卸载的设备等[5]。还应配备无菌物品存放设施及运送器具等[6]。双向转运物品对接车的设计是运用灭菌器、无菌物品装卸设备的原理,亦兼有无菌物品装卸与运送器具之双重功能。

在内车和外车上,分别设计与灭菌锅相匹配的滑轨,实现内车与外车、内车与灭菌锅之间的连通;通过内外车的连接与锁定装置完成内车与外车间的衔接与固定;推移外车滑轨上承载着按照要求码放的器械、敷料和手术相关物品的货架到内车的滑轨上,再推移内车滑轨上的该货架进入灭菌锅灭菌;灭菌后转移到供应室的内车上,然后再推移滑轨上的货架从内车过渡到外车上,转运到手术室后重复上面的操作完成手术器械等大宗物品灭菌前后的远距离间的装卸与转运。转运物品对接车弥补环境缺憾,创新了转运模式,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 维护了洁净区域的正压状态,降低了洁净手术部环境感染之几率

洁净手术部的运行管理,手术室气流管理尤为重要[7]。洁净手术部是一个密闭的洁净环境,在门关闭时,室内的气压大于室外的气压,从而保证室内的洁净空气只向外排出,而室外的空气不会进入室内[8]。

洁净手术部内的正压保障气流从洁净度高的区域流向洁净度低的区域,并带走和排除气流中的尘埃颗粒和细菌[9];避免洁净室外对室内,或低级别环境对高级别环境的影响[10]。开门时室内的正压降低,会有少量门外的空气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空气的洁净度。如果门长时间的开启,会严重影响室内空气的洁净效果,特别是通往非洁净区域的大门[11] 。手术器械等大宗物品累计4次的转运与传递,恰恰在洁净与非洁净区域的交界处(隔离门)进行。转运物品对接车的高效能的转运与传递速度,避免了洁净与非洁净之间的隔离门长时间的开启,维护洁净区域的正压状态,避免洁净环境的感染隐患;也规避人工多次搬运无菌时包可能造成的包时裹的意外松散和污染,以保持无菌包的无菌状态。

(三)确保灭菌的器械和敷料在转运中的密闭状态和转运安全

外车底部距地面较近,在洁净手术部与供应室之间往返,容易裹挟地面上的浮尘而获污染。为确保无菌物品运输时避免污染[12],外车底部用不锈钢板覆盖,将货架上的手术器械与敷料等物品与地面隔离;防尘车罩的里面是高织纱纯棉防绒面料,内衬仿丝棉;车罩外面是防雨绸,光滑又防尘;防尘车罩将外车上的货架连带手术器械、敷料等物品全部遮盖,再用尼龙搭袢封闭使之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实现转运车整体与外界的隔离,较为有效地规避灭菌器械物品的意外污染;确保灭菌器械与敷料转运途中的安全。

(四)维护了灭菌后手术器械与敷料包的质量

转运灭菌后手术器械敷料包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遵照国家规范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待温度降至室温后方可移动,冷却时间应>30min [13],一经脱离有恒定温湿度的手术室和供应室之后,常常仍于散热状态,尤在秋冬季节,与外界温度悬殊;不锈钢的货架和金属器械均为热的良导体,比热较低,散热较快,散热的速度快于无菌包的包裹单。极易在无菌器械和包裹单之间、无菌器械本身抑或是器械与敷料包的包裹单与不锈钢货架接触的界面形成冷凝水而打湿无菌包,影响正常使用。外车不锈钢板与防尘罩的隔离和封闭,加之防尘罩内衬的仿丝棉能吸附热量,避免转运中热量的快速大量的散发,从而降低冷凝水打湿无菌包的几率,维护灭菌后手术器械与敷料包的质量。

(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实用

手术室与供应室双向转运物品对接车的结构简单、制备简便;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掌握。车身与车体不锈钢材质以及防尘罩的材料均具有结实、耐磨、便于清洗等优点而延长其使用寿命,使用中除外必要的维护与维修,无需其他的投入而降低其运行成本;其实用价值是在洁净手术部与供应室之间缺乏便捷的运送通道的情况下,为大宗手术器械、敷料等物品的高效运营提供极大的方便;取代了人工徒手操作,把原本复杂、繁重、费时费力的大宗手术器械物品的多次装卸,变成简单快捷的传递;其高效、低耗能又节省护士资源而充分体现经济原则,成为洁净手术部和供应室之间远距离快速装卸与转运大宗手术器械敷料等用物之不可或缺的医疗用品。

三、结束语

手术室与供应室双向转运物品对接车的设计与使用的价值在于其能快速完成大宗手术器械和敷料等手术用品的多次转运和传递操作,有效地解决了洁净手术部与供应室在不同栋楼、远距离存在的诸多问题。它还创新了转运模式,优化了转运方案,简化了操作流程,弥补了环境缺陷,节省了护士资源,降低了其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不仅确保了灭菌后手术器械与敷料包等物品的质量安全,还规避了灭菌后手术器械与敷料包等物品的污染隐患,维护了洁净区域的正压状态。它为洁净手术部的感染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为不同栋楼的洁净手术部和供应室分别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实用,不可或缺的医疗用品,为洁净手术部和供应室之间的远距离、多环节的物品转运和传递搭建了高效运行的平台,弥补了该项工作的空白。可以说,手术室与供应室双向转运物品对接车在手术室物流管理的科学性、预防感染的可操作和控制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医用装备上一项创新的用品。

参考文献

[1]刘雪峰,赵阿萌,徐凤奎.洁净手术部平面设计的理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 7 80

[2] [5] [6] [12] [1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 [S]. 北京,2009

[3] [4]张卓辉,潘国忠.从人性化角度看洁净手术部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9,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