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5 14:49: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篇1

一、引言

党的十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迫切期望。 按照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的发展奋斗目标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正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为完成这一目标,影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已不只是民众传统产业禁锢下理念的转换,而是如何进行实际运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要体征的快速生长,并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交易市场,形成新的产业发展集群,已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考虑。因此,建立并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基地,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全面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中之重,也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所在。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产业园区本身是通过政策扶持、人才集聚、管理支持、资源整合等方式来支持新创企业在其辖区内的发展,使其能够逐渐发展壮大,创作价值。产业园最初从支持和孵化、营建高新技术企业而兴起,同时也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机构和企业发展平台。 从企业本质上来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几乎和新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异,所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养和指导工作完全可以从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在园区提供文化创意类创新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促进此类型企业的成长。 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催生文化创意企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及推动就业等方面创意产业园区均有重要特征和功能。

1. 创意产业园区内聚集了众多具有融合、交互、互补功能的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类型在总体上看似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各部类内却有共同或相近的特性。如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需要的人力资源群体相同或相近;都生产同类功能的产品或相关产品;供给同一市场,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营销方式、销售渠道。

2. 创意产业园区的各个企业行业跨度较大。其主要构成包括: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时尚相关方面的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经纪的中介机构,以及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经验的服务咨询公司。这种按需组合的方式有利于集群内企业间动态的联系、资源的整合,从而构成一个网状的、多方交互的产业链条共同体,形成资讯快速传播、企业共享资源的聚集效应。

3. 高层次人力资源是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的条件基础。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教育背景的复合型智力资源,如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推广或经贸教育等相关行业人才及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等领域人才。二是在创意产业园区内配备不同市场、不同领域需求的多层次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互需、互助的聚合优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条件及相关要素分析

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特殊的形成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四点:1. 建设完善的创意产业园区,必须进行前提合理规划和良好的基础配置;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合理高效的协调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及就业环境。健全法律制度;完善切合实际的投融资支持及资金扶持;具有创立创意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的能力;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的国内外大环境较好;诚信、互惠、合作、高效的公共关系网络。2. 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创意产生环境;对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给与极高推崇,对创意、艺术资源、教育、知识产权的予以保护;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有担当;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继承、发扬、应用;推动国际多元文化交互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城市或园区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3. 搭建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特殊市场网络,打造原有的行业界限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完善创意产业链,加大高新技术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合理使用。4. 除此之外,吸引创意产业人才入驻的园区创意氛围、城市文化底蕴和舒适自然的生活配套设施区域也是产业园区发展和完善必不可少的条件。

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多个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及现状的深入分析,其成功因素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 经济因素促进园区规模聚集。合理的租金是促进产业园区项目形成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说,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经济因素,合理的租金价格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区自然形成的关键因素。建筑与地理因素,也增加艺术区对艺术家的吸引力,但它们是服从于经济因素的次要因素。2. 人才优势夯实园区创意基础。艺术家、大师、从业人员的聚集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迅速发展壮大。沃霍、李奇斯坦、劳森柏格、约翰斯成为苏荷的第一代居民,毕加索、夏加尔、米勒、乔伊斯也都曾流连于巴黎左岸。同样,北京798的兴起源于隋建国工作室的建立,宋庄艺术区的形成少不了栗宪庭、方力钧的身影,而田子坊也成就了陈逸飞等人的艺术理想。再者,举凡重要的创意产业聚集地出现,大多有知名高等艺术院校的学术支持与交流活动,这已为世界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所证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学院思想的一个实践基地与展示空间,而学院则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创意基础、思想来源和专业支持。 3. 政策扶持助力园区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成为产业园区项目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产业转型点,为城市建设和品牌提供重要保证,遂得到市政府的直接支持,并与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团队的远见和集体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政府部门制定完善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 区位依托搭建园区发展平台。优越的区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选址在靠近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距市中心适当的距离,享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适度自由的创作生活条件。 便捷的交通:临近国道、省道及交通要道,拥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良好的自然环境:适宜的艺术区与商务区、居住区相关配套设施,形成环境幽静的“城中区”,有利于增进艺术区对艺术家和商业发展的吸引力。 良好的基础设施:依托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扶持。5. 功能复合推进园区多元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是先进文化创意产业区的显著特点,即产业结构复合,以艺术价值为主导,围绕创意核心产业区形成具有会展、酒店、居住、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功能区综合体。

参考文献:

[1]晶莹,李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与外部条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6).

篇2

产业及其园区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的定位乃至发展动力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政策效应。从现实来看,近些年,基于这种推动模式的中国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实实现了跨越式迈进,但人们也已注意到基于这种外在推动模式可能导致动力不可持续性、扩张发展盲目性和运行机制低效性等问题。

从园区建设转向园区运营

集聚或集群化发展大致可归为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各类经济主体自发集聚形成的产业群落,二是地方政府主导下通过园区建设形成的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后者是当今中国各地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先行发展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导向的着眼点上已经在推进从园区建设向园区资源的整合、质量和功效的提升、市场化运营组织的培育等方面的转化,并且对园区运营机制模式的优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创新,这种创新和探索的成效已初步显现,涌现了一批典型的园区运营模式。如北京“尚8模式”、上海“德必模式”、深圳的“灵狮模式”等。

从单一产业振兴转向融合发展

篇3

基金项目: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301136)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6日

创意文化产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朝阳产业,其产品附加值高、对自然资源破坏性小,是提升区域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下,保定市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效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情况

保定毗邻京津,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努力把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呈现出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一批文化创意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保定以曲阳石雕、定瓷、易县易水砚、雄县黑陶、安新苇编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保定)基地和徐水巨力影视传媒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也迅速崛起,基本形成了以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演艺娱乐、出版印刷发行等为主体的“两大园区”、“十大基地”的文化产业格局,成为该市新兴经济增长点。谋划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如易县易水文化产业园区、安新雁翎队博物馆及苇编文化产业园区、安国药王庙文化景区、顺平伊祁山文化主题公园、河北定州文博园等。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由原来的231家增加到525家,从业人员由原来的65万多人增加到100多万人。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72.5亿元,占全市GDP的3.62%,经济贡献率明显增加。保定动漫产业园区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集群,园区现有从事动画制作、动漫产品设计、漫画设计等技术的文化企业20余家。该园区坚持“文化+创意+科技”发展思路,利用科技与人才优势,先后成功推出3D动画片《麋鹿王》、电影剧动画片《豆丁的快乐日记》等一批优质动漫产品在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热播。

二、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SWOT分析

(一)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首先,特色的传统文化。保定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的文物古迹分布广、数量多、级别高,在河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古北岳祭祀之地北岳庙等诸多历史人文遗迹;其次,创意的现代文化。保定依托京津的人才和文化资源优势,在发展动漫产业上抢先一步,大力发展保定动漫产业基地。

2、区位优势独特。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正在加速崛起,这一区域的3亿多人口为保定市文化产业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良好的区位优势为保定市承接京津文化辐射、借势推进保定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民营文化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增加值不断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提升,为河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培养了创新人才、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特色活力。民营文化企业的增加值不断提高,已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

(二)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劣势

1、缺乏专业的创意人才。保定市不缺少文化,但缺少改造文化和实现创意的人才。一方面创意企业缺少具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国际化设计人才;另一方面行业内缺少拥有多领域经验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目前,河北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

3、文化发展体制相对落后。河北省的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比较滞后,相当数量的国有文化经营单位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竞争主体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企业占有的文化资源差距明显,非公有制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影响了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发展。

4、缺乏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尽管河北省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仍然有差距,表现在: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企业运营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等方面。这些差距制约了保定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其城市竞争力低于其他城市。

(三)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机会

1、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等一系列文件。为保定市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从确立建设文化大市、发展动漫产业开始,保定市委、市政府就对发展动漫产业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保定市关于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保定市动漫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推动动漫产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发挥了支持重点文化产业第一推动力的主导作用。

2、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愿望逐年增强,消费领域也逐步拓宽,成为扩大保定市文化创意产品市场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

3、文化条件基础深厚。保定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遗存的文物古迹分布广、数量多、级别高,在河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在全国地级市中独占鳌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金缕玉衣的故乡满城汉墓、古北岳祭祀之地北岳庙等诸多历史人文遗迹。

(四)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园区集群发展的威胁

1、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产经营的方式看,目前以传统的文化生产模式为主的文化单位占了大多数,而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生产方式的文化企业数量较少;从文化经营的内容看,单一性的文化经营单位较多,而综合性的文化经营单位较少。

2、文化行业发展不平衡。目前,保定市的动漫和印刷业发展的非常好,但是设计产业从总体上来说却非常的薄弱,从而导致工业、生活设计现在非常薄弱。文化创意产业内部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整体产业链发展不完善,因此造成保定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不强。

三、保定市创意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保定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名”资源就是一种品牌,通过对燕赵大地“名牌”资源的开发,以文化创意为基础,结合时尚流行文化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产业中来,创造丰富多彩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特色的内容产品,打造出著名的文化项目品牌。要打造“文化名城”的保定市,就应当从保定文化产业丰富的优势资源出发,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继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培育保定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成,推动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与扩散,实现产业和产品创新,从而增强保定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保定文化产业发展步伐。

据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和区域产业发展理论,以一定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以具有同质性或互补性的产品为基础,以统一协调的文化资源规划为龙头,坚持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互惠互利原则,加快形成以保定市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白洋淀、野三坡、涞源凉城、清西陵、涿州国家度假旅游区、阜平天生桥瀑布群、安国“东方药都”、定州曲阳古文化区等九大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点,同时以这些资源为依托,交通干线为轴线,形成旅游合作带。

(二)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群区。文化产业集聚是强化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抓手。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聚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复制创意,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特色文化产品的产地知名度,打造地域名牌。

(三)突破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为吸引其他产业的资金、管理、物流、技术,使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军,发展壮大。河北省钢铁企业、采矿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都有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巨大空间。通过产业融合,既能使传统产业实现增值,又能使文化产业找到成长的土壤,也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首先,积极的政策扶持和鼓励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近几年来,河北省在支持文化企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这基础上要根据河北省文化企业资金、物流等实际需要,完善、制定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在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前提下,鼓励企业大胆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其次,良好的资金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应设立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支持非公有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五)引进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创意型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和人力资源。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环境下,只有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才能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发展。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文化产业,都需要技术、管理人才来支撑。当前,应立足于打基础,着眼于上水平。建立人才库,根据实际需要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同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创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引进上制定突破性的优惠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入河北省文化企业,有效解决河北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人才“短板”问题。有了一大批人才的支撑,河北文化产业一定会迈出新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053-01

20世纪末以来,在金融全球化、信息数码化的巨大潮流冲击下,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兴起,创意产业集聚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出于全球化分工协作和市场交换的考虑,许多中心城市都在快速的发展一些新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对这一空间的研究,成了西方城市研究近来的新的焦点,以设计、广告创意等创造性和知识性为基础的新经济活动如何为城市带来新鲜血液,如何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国内,以老工业空间的改造和更新为基础的艺术家集聚地是引起人们关注创意产业集聚地的开端。创意产业集聚地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不过9个年头,尽管时间短暂,其前期的发展颇为曲折,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其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全国“创意产业园区热”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但是,繁荣的表象之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陆续出现的一些创意产业集聚区,多数是一种跟随现象,即一个地区的政府或开发商看到别的地区在建造和改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也随即模仿着建造和改造起来,但其应有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一定的区位条件,而这些条件是没有办法在城市的任何一个区域复制的。由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意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之中,各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发展模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需求,多种发展模式共存更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那么,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讨论

政府引导型、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传统文化保护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型和公共休闲空间型这五种形态是目前世界各国与中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致模式。

1.政府引导型

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政府引导型的积极典范,其中尤以英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创意工业”成效最为显著。政府引导型是指由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类型。

2.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

原生态的文化创意经济形态就是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城市中废弃的工厂或仓库区往往被文化创意型艺术家群体所选择作为基地,主要是因为这里低廉的租金、空阔的仓库厂房与相对方便的都市生活。艺术家们多以个人画廊、工作室为主来从事艺术创作、展示作品、交流技艺及出售自己的作品。同时艺术商人和特色餐饮、酒吧、画廊、书店的从业者也被聚集区所吸引。生机勃勃的艺术家街区是由文化创意企业的工作产品与艺术家独特的生活方式所构成。

3.传统文化保护型

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较为广泛,依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建筑、工艺与人文资源,进行传统艺术或遗产文明的保护性移植、复制与传承,均可以列入其中。如何保护地区的多元文明与历史文明遗产已成为关系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议题。中国已被审批的29项世界文化遗产与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在保护基础上而形成的传统文化保护型的文化创意经济新形态,而且对保护中华传统文明这种不可能重复的人文历史资源也有着重大的作用。

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型

由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以及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都具有实际意义。

5.公共休闲空间型

该模式把旧厂区或老建筑群改造成景观,不仅能起到美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二、我国文化创意集聚区模式的选择及开发建设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素,这个发展过程中,在经历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与信息化产业升级与转移发展之后,便成为整合本土资源,参与世界分工,形成独有产业,创造新的价值的竞争力优势。因此,就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差异较大等情况而言,不管哪种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是社会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如何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地发展,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阐述。

1.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政府的引导与推动。制定政策,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这些是政府的主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创意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地方政府应站在全球价值链的高度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结合起来,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平和宽松的发展环境,研究和制订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各项政策,完善区域性的企业培育、公共平台建设、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研发创新、人才培训、政府采购、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加大对创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广开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中小企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构成,在发展中往往会面临研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建议按照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方式,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支持初创期创意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引导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形式,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担保机构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鼓励创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际创意产业投资、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3.打造创意产业链

创意产业只有通过组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强化分工协作与规模,才有竞争优势。根据资料显示,美国电影73%的收入来自于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而票房收入只占到电影产业收入的27%。我国创意产业起步晚、发展快,很多的文化创意往往只能形成单一的价值实现形式,缺乏完整的创意产业链,大多数的文化创意流通都只是“一锤子买卖”,而任何一点的断裂都会使创意产业的整个进程受阻。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帮助创意企业的关键,如何延伸产业链,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是当下继续解决的问题。较为明确的分工,在产业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各企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这是创意企业之间应有的良性模式,由此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4.积极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人才,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成功毫无例外地是依靠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发展起来的,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差距较大。因此,如何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是重中之重。

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原则,这样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依托我国现有的科技和教育资源,鼓励在高等院校设立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专业相关课程,并与创意企业联合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创意紧缺人才;二是通过具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创意产业人才职业培训,促进其创意专业知识更新升华;三是加强国内外人才的交流合作,鼓励与国外大学、培训机构以多种形式联合培养创意人才;四是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在人才引进方面,吸引海内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我们需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吸引和使用全球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期权、高薪、兼职等多种手段,以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造就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 2009.

篇5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72-03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观光型旅游是一项最基本的旅游活动,也是目前最为传统、最为普遍的旅游形式,如观赏风景名胜、人文古迹、城市景观以及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民风和乡土人情等等。观光型旅游最大的特征就是旅游方式的单一性、旅游资源的依赖性、客户群体的广泛性和消费价格的低廉性。但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旅游需求的增加和旅游产业结构变化促使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的升级,传统观光型景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暴露出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也受到了游客们的冷落。

(一)发展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观光型旅游目的地是以当地的风景名胜为旅游的重点,所以在旅游产业开发中以景区景点为主体,所有的规划和开发都要以风景名胜为中心,为风景名胜服务。所以,观光型旅游目前基本上都是属于短暂而低廉的一次性旅游消费,到一个地方进行旅游观光的游客基本上不会再回去进行同样的活动。对于大多数风景名胜区来说,单纯发展观光型旅游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观光型旅游的审美特性,这种旅游形式与经济消费的关联性最差,游客的绝大部分消费用于交通,对于风景名胜区来说,投资开发观光型旅游的经济效益最低。

(二)观光型旅游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目前,如桂林、黄山、丽江、九寨沟、张家界等著名风景名胜区,其旅游产业大多是以开发山水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为主的传统观光型旅游产业,经过多年持续的投资开发之后,已逐渐形成了旅游产品大同小异,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旅游发展空间紧蹙的局面。同时,观光型旅游主要依赖于当地的资源,对资源开发和利用也是有限度的,很多风景名胜区由于过度、无序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生态环境,促使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必须把开发严格控制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这样,观光型旅游的外延扩张空间也就受到了限制。

(三)观光型旅游的不能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

旅游是一种关联度很高的现代服务业,涵盖了以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主的诸多产品服务及其部门。由于观光型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及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品位、不同个性特征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因而形成了旅游供给和需求结构性矛盾。尽管可以通过种种手段强制或诱导游客进行消费活动,但这必然要以声誉的损失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为代价,从长远来看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观光型旅游中往往流传这样一句话――“上车歪头睡觉,下车找厕撒尿,到了景区就拍照,回来啥都不知道”。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创新

如何借助外部力量深入挖掘、整合自然景观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实现传统观光型景区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当前国内许多传统观光型景区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一)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传统观光型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奠定了观光型旅游的基础,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热爱旅游的人们,形成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传统观光型景区虽然旅游资源独特、品牌知名度高,但以旅游观光为市场导向的游客消费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产业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升级的大趋势,也无法满足景区提高经济效益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出现了旅游产品雷同、景区吸引力不足、游览时间较短、游客消费水平较低、停留时间较短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惯例和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来看,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升级已迫在眉睫。

(二)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提升文化底蕴

传统观光型景区面对旅游产业升级和游客需求层次的攀升以及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只有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进行转型升级,在旅游服务项目上增加创意元素,在旅游活动环节上吸引游客参与……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从以观光为主的产品结构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产品结构升级。对景区景点进行创新创意设计,深度挖掘景区景点现有和潜在的文化资源并提升其文化底蕴,通过文化底蕴的提升来进一步增加游乐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项目,并以相应主题进行包装、形成主题鲜明,集观光、游乐、参与、体验、互动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型文化旅游景区。

(三)传统观光型景区需要体现体验价值

随着体验旅游时代的到来,相对于传统的纪念品,游客更希望买下的是“体验过程”的“记忆瞬间”作为纪念。因此,传统观光型景区必须赋予文化创意内涵,利用现代科技,通过设计景区景点的虚拟体验系统,将景区景点的建筑群落和历史故事设计成3D动画或球幕电影,增加互动性、娱乐性和动感化体验项目。通过建立虚拟操作系统,体验者通过操纵杆可以以多种方式漫游在虚拟的历史场景中,可以随心所欲地徜徉在历史时空中,和与他们擦肩而过的历史人物进行谈话、握手甚至拥抱。同时,还可以根据参与者、体验者扮演的角色,设定一定的故事情节,让体验者切身感受回到了穿越时空的乐趣。

三、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在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务院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 94号)的文件精神,全国各地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破口,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增长。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指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创新的知识和先进的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三大特色:第一,文化创意产业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测算,文化创意产业直接影响运输、餐饮、零售、娱乐服务业等26个行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超过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而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也开始得到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势头强劲,逐渐成为这些城市和地区产业发展的新亮点。2009年,由广东动漫公司制作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红透半边天。据有关方面统计,《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电影票房早已超过亿元,漫画书发行量突破200万册,销售额超过2 000万元,相应的电影图书、玩具产品等衍生品也陆续跟进,成为文化产业扩展经济链条、发挥乘数效应的最佳例证。

四、传统观光型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案例

一个旅游产品的开发,其基本点是提供游客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构成很复杂,异地性和文化性是构成这种体验的重要构件。文化创意在旅游体验提供方面具有很大的适用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更多地关注旅游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开发就是给游客创造一种文化体验,满足其内心的需求。而这些文化创意产业绝不可忽视。

(一)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的大型歌舞剧――《长恨歌》

《长恨歌》是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投资九千多万元,历经一年多创作排演而推出的一部以唐代华清宫遗址为表演地,以盛唐文化为主题,以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主要内容,集历史文化之韵、山水自然之美与现代科技之奇为一体的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全长60分钟,包括《两情相悦》、《恃宠而骄》、《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章节十一幕场景,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作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通过近300名专业演员的表演,艺术再现了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婉转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长恨歌》的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华清池景区游客人数的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游客人数每年增加23万人次,同比增长15.4%,一举跨越了多年来华清池游客维持在5%~8%自然增长率的台阶。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宾馆、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延长了游客在临潼和西安的逗留时间,成为了“西安的金边名片”。

(二)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型歌舞剧――《宋城千古情》

《宋城千古情》是由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国内首家室内立体全景式大型歌舞剧,分为《良渚之光》以及《宋宫宴舞》、《金戈铁马》、《美丽的西子,美丽的传说》、《世界在这里相聚》五场,叙述时空追溯到文明曙光初现的新石器时代,同时又展望了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的美好图景。《宋城千古情》的演出,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小时,却长演不衰十五年。年均演出1 000场,最高日演8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 000万人次,创收15亿元,成为中国夜游市场最为响亮的招牌,被誉为休闲之都――杭州市的标志性演出,为杭州文化产业和观光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宋城千古情》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艺术于一体,运用了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法国巴黎红磨坊和美国拉斯维加斯“O秀”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名秀”。

(三)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歌舞剧――《印象》系列

《印象》系列由著名导演张艺谋领衔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公司作主创团队,根据地方政府牵头组成的投资方的要求,结合景点特色和文化,打造的大型实景歌舞剧。然后由独立的经营公司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印象》系列共由五部分组成,《印象刘三姐》中最感动山水的壮美,年演出收入超过2.6亿元;《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最震撼少数民族粗犷的气势,年演出收入超过了1.5亿元;《印象西湖》最打动人的是那场人工雨,充盈着烟雨江南的朦胧意境,年演出利润达到了4 500万元;《印象海南岛》能让游客享受海边的放松和休闲;《印象大红袍》能享受到茶文化的情趣。“印象”团队通过借助张艺谋的明星效应,精心打造了一个以“强大演员阵容、政府倾力支持、科技手段参与、融入旅游线路”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五、崆峒山风景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立足于特色资源优势,对崆峒山黄帝问道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包装整合,通过山水风光、古典乐舞、诗歌旁白、武术表演、生活体验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文化个性鲜明、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问道崆峒》的剧情介绍

《问道崆峒》是由崆峒山管理局下属的崆峒山艺术团继《黄帝问道》大型历史歌舞剧之后的又一力作。《问道崆峒》依托中国道教创源之一的崆峒山而闻名于世,因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有关。而陇东崆峒学,与甘南藏学,河西敦煌学并称为“甘肃三大地域学”。藏学以甘南藏民族为主题内容,敦煌学以河西走廊的西域壁画艺术为主题内容,崆峒学以“道的生长”为主题内容,是各具特色的学术内容。

《问道崆峒》全剧约55分钟,共分五幕十一场,五幕依次为盘道、闻道、修道、问道、求道。《问道崆峒》在艺术手法上运用现代舞蹈与古代舞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得道后,与友人赤松子以棋会友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黄帝闻讯广成子的养生之术和治国之道后,三次登临崆峒山问道、求道,黄帝在统一中原后,教人耕作、捕鱼的全过程。整个舞剧气势磅薄,规模宏大,让游客在饱览山川美景的同时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和艺术盛宴。

(二)《问道崆峒》的创新探索

《问道崆峒》改变了传统观光型景区以游客观光为市场定位的经营模式,阐释并赋予了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观光型景区从单纯的历史文物和文化古迹的游览观赏式旅游升级为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休闲体验式旅游并以大型歌舞剧形式展现出来,提高了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了传统观光型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品牌价值。

《问道崆峒》作为一种鲜活生动、文化精深且具有较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借助于历史典故对中国“儒、释、道”文化进行了全方位、旁白式的阐释,把沉寂的、静态的、传统的中国“儒、释、道”文化变成了立体的、可感受的娱乐体验,实现了动态文化演出与静态旅游资源的巧妙嫁接,促进了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提升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与游客基础,从而达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艺术与市场的对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篇6

传统旅游资源可开发的空间是有限的,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十分迫切,具有高附加值且融合性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成为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相融合,将会挖掘旅游的深层次内涵,并会使文化创意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一、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指为通过创意活动获取价值的相关企业或个人提供集聚和孵化的服务的特定区域,并且是涵盖生产、休闲、交易和居住等功能的多功能园区。园区形成了包括生产、发行和消费等环节的产业链。

旅游业是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行业,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和设施。交通客运业、酒店业和旅游业共同构成了旅游业务。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创意产业自身发展很快,但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不足,自身的产业链尚不能够有效整合和延伸,因此还未能充分实现他的价值。虽然我们有很多创意产业园区,但他在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道路中依然暴露了许多缺点与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瓶颈与障碍所在。

1.艺术与商业的冲突日益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都是由艺术家聚集而形成的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园区,艺术是高度自由和随性的。然而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与创意产业园融合过程中,商业文化和艺术理想的冲突、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冲突会不断凸显。这些冲突会导致艺术家流失等不良后果,这会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的一大障碍。

2.缺乏产业链形态和品牌效应

旅游业是十分重视产业链完整性的产业,只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者都具备才能称之为旅游业。但有些创意产业园区仅仅是某一种商品的集散地,缺乏产业链形态的经营,这样的现状导致园区的旅游产业链断裂,因而无法真正的与旅游业融合。

3.人才匮乏

现在高端创意人才匮乏,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的经营人才和旅游管理人才也屈指可数。没有他们的加入将会使融合式发展的道路缺乏专业性、创造性,并且融合进程得不到有效地管理和规划。

4.园区规划不合理,可进入性低

目前大部分园区的规划都处于混乱状态,艺术区与商业区不能被区分规划,游客也很难从地图上来定位某一个展馆的具置。有许多园区的地理位置也较为偏僻,人们会因为路程太远而放弃去此地旅游,不利于文化创意园区旅游的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旅游业融合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提升文化创意旅游区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档次,形成品牌效应

品牌战略意识要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与旅游业的融合当中。旅游品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创意的集散地,创意是其最鲜明的旅游品牌。因此充分保护原创性资源尤为重要,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有助于推动园区旅游业的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整体形象,推行整体营销

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没有宣传推广之前更多的是被艺术家这样的小众群体所关注,整体宣传营销将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介入。采取整和营销策略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这是提升园区社会影响力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契机,也是为与旅游业融合所做的必要铺垫。

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业态形式,其产业链也要围绕创意展开。内容产业链与协同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聚园最主要的产业链形态,集聚园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来进行选择和调整。

4.培养兼具文化创意与旅游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既要熟悉旅游业的各个业务板块,又要对文化创意具有极高的敏感度。高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来培养此类人才,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中国文化创意旅游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二者融合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过程。融合不当不仅会让创意园区本身的艺术性“变质”,也会让大众对旅游业的前景失去信心。恰到好处的融合会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效地确保文化创意旅游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松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前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1:47-51.

[2]闫云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新闻界,2013,23:70-73.

[3]袁健.把握文化与旅游关系构建精品文化产业园[J].浙江经济,2011,24:44-45.

篇7

从2003年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政策松绑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关键是如何界定政府和文化企业的未来身份,而在这两个方面,科学界定政府的身份并正确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及行业引导上的作用极为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和历史当代的不同动因,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中政府的作用;总结借鉴国内外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政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取向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因此切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关键的政府作用与政策要素,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制度之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与产业政策发展的比较,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政策的比较,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的比较,结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政策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通过政策机理的分析和对未来政策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以期对我国文化创意发展起到较好的启发作用。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制定研究。

目前国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合理界定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创意产业是一个融合诸多产业的综合性产业,由环环相扣的产业活动构成,创意产业清晰的行业划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有赖于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要着眼于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第三,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应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并推动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职能转变转移经历了一个由“政府导向”转移为“市场导向”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二战后的发展黄金期后,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着诸多社会困境和民众指责。由于福利国家理念的推动,西方国家政府权力不断扩张,政府职能范围不断扩大,政府角色的膨胀引起了民众不满。民众认为政府的规模过于庞大,消耗了过多的稀缺资源;二是政府管理的范围太宽,自身陷入过多活动导致资源浪费;三是政府行事的方法不当,公众认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服务导致低效和无效。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等人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所导致的政府失败进行分析,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将公共选择的方法应用于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其关注的重点是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共选择理论重新强调市场的价值,它给政府开出的药方就是要让政府将其不应该做的和做不好的事交给市场来完成。公共服务市场化有着如下三层含义: 1·将决策和执行分开,即政府更多的是“掌舵”(决策),而不是“划桨”(执行)。2·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多元并存,打破垄断,竞争发展。3·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有在多元的供给者之间选择的权力和用以选择的资源。

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公众以个人选择的机会。

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一书中将竞争分为三类:一是公对私的竞争,即让公营组织和私营组织都来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使其竞争;二是私对私的竞争,即政府要求私营企业彼此竞争,以提供一些公共服务;三是公对公的竞争,即政府促使自己内部组织之间进行竞争,以达到良好的服务效果。

在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学术呼声下,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形成了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形态和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经济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根基。各种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产品;必须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政府职能转变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必须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核心。在这一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文化逐渐也成为面向市场的主体,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最本质的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为文化创意产业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提供了新的理念。第一,政府提供核心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理念;第二,政府公共管理要有市场效率的理念,新公共行政则将公平与公正放在政府价值体系的首位,新公共管理理论则在政府资金运用要讲究公平与公正的基础上,强调资金运用的市场效率,政府服务的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也越来越多,主要从管理学、产业经济学、艺术经济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创意产业状况、发展趋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建议与措施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观点主要集中为从办文化变成管文化,要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全能政府是政府对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全面支配与控制,而且这个控制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有限政府是指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承认自己的施政范围有一定限度,而且必须受到社会和政府自身内部的严格监督。在已有的国内研究文献中,将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责定以为制定政策、实施监督和提供服务。

制定政策是文化行政机构进行宏观管理的改革规划和制度设计的过程,具体有四项职能:第一,确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第二,通过不同制度安排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布局和发展方向;第三,根据国际规则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第四,通过立法和其他有约束力的形式规范演出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不法行为。实施监督是因为作为文化宣传系统要有宏观监督,保证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提供服务是政府建构有利于文化产业自主发展的制度。

然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却要少得多,而且很少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归结为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政策体系不够完整,具体政策缺乏承接性和系统性;对文化创意经营机构的管理和调控力度不能符合现实需要;现行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在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方面,现行政策显得不足。第二,关于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建议。主要有:

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因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应有利于调整区域发展结构,促进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均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应向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支持等方面倾斜。

三、研究的创新与研究内容探讨。

首先,研究角度的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政策比较,创新性地将政策与产业体系形成相结合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其他产业政策之间的不同,阐明文创产业的特殊性,从而以独特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其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由于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工作,研究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密切,提出的政策措施仅仅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因此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更为明显。第三,创新性地引入政策机理的研究,从而对不同方式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深入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研究,提出具有更加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在研究的几个创新点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的比较、对于政策机理的研究等内容,国内外尚无成熟的观点,尤其是针对我国实际的研究更为缺乏。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行业划分和统计标准各有不同,许多现象和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梳理和探究,因此造成数据收集的困难,对研究分析形成不利影响。

篇8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目标定位

第一,瞄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前沿科技与发展导向。了解美国、日本、北京、上海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技术战略和最新发展趋势,了解他们的重点技术是什么,在这些重点技术方面,我们国家、我们省发展的现状如何,有哪些企业和公司在做,瞄准目标,查找差距,提高科技能力。在文化产业发展导向上,涉及到文化产业是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利用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推出新的文化业态等问题,我国基本都是科技导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日韩等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则是内容导向,根据文化产业内容的发展需求去引导科技创新。我省应瞄准文化产业技术前沿,抢占文化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打破文化与科技之间的传统部门界限,将文化产业部门的科技需要纳入科技发展整体规划中,同时重视文化内容的挖掘、开发与展现,重视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创意,因为没有科技,很难形成高端文化业态,而没有文化,再高超的科技产品也只是空有一副躯壳而已。第二,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目前,国内外成功的文化企业均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其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增强竞争力、开拓新领域,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自主研发拍摄系统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原创动漫实现了动画无纸化、规模化生产,《熊出没》进入国际市场。相比较之下,河北省成立了文化产业园、动漫基地等,在文化与科技结合方面,主要是科技化的文化产品,也就是多以利用科技、文化网站等信息化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建设与传播,如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进行河北文化的宣传;而文化产品的科技化程度,即通过提高文化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来提高其质量与占有市场,这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第三,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

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主要方向体现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上,它主要特指的是通过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的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模式,其好处是数字内容可以对传统文化产业链进行延伸,比如现在从图书到电视剧、电影、动画、游戏,它都可以实现延伸,也就是说所有传统产业都可以加上数字化的色彩,而且一旦实现数字化,会大大加速品牌的形成并扩大知名度,曾经利用3D技术改编的经典电影一度占据票房冠军宝座恰好可以证明这一点。而某些游戏品牌的成功又提醒我们注意另一种产业链延伸模式,这些游戏不仅适应科技发展成为热销的手机游戏,也是全球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一般有庞大的产业链,包括玩偶、服饰、书籍、饮食、主题乐园等。而河北省的文化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文化产业虽已发展但速度和质量都亟待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面临挑战;河北文化产业的衍生品,单就动漫产业来说,远未跟上动漫业的高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

三、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

1.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双重化”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内容产业、传媒与平台产业、延伸产品和一般文化制造业产业三部分。其中,内容产业主要体现了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如日韩等国就非常重视文化内容与地位,以内容为导向,根据内容的发展需要来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传媒和平台产业则获利较多,而且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需要注重转型与创新,所以目前我省文化产业中的科技运用主要集中在平台建设上,但是随着平台产业的技术支撑不断进步和发展,势必会出现文化内容上的弱化现象,因此不能因为平台发展而忽略内容产业的发展要求。为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和世界发展趋势,应探讨“双重化”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内容和平台的统一,即内容和平台并重或同步发展的模式。

2.重视文化产业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现今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秉承一致的观点,即提出并非只有推向市场的文化活动才属于文化产业,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在我国2012年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界定,既与国际一致,也符合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文化资源不胜枚举的河北来说,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处于可听不可看的状态,开发与保护等各环节还十分薄弱;文化资源大省的优势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或者处于原始的待开发状态,或者目前已经开发的也多是初步的、浅层次的,难以形成文化产业规模,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河北省来说,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文化活动、文化资源,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运作和经营性、开发性整合,更要重视对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但是再利用不当可能会有损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因此,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应抓住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发展的机遇,实现文化遗产从文化文本向文化产业的转变,实现优秀文化的信息化展示与保护,发挥科技对自然、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作用。

篇9

[2]张仁汉,罗许成.人的文化本体与“人文浙江”:经由浙商文化的批判与重构的新路径的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1(3):126-130,161.

[3]宫承波,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78.

[4]苗伟.文化优化:内涵与实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96,118.

[5]孔府论道中华传统文化[N].京华时报,2013-11-27(003).

[6]陈建宪.民俗文化与创意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4.

[7]明江.挖掘人性的作品都会让人产生共鸣:访藏族作家次仁罗布[N].文艺报,2010-12-01(第5版).

[8]赵明,赵有田.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J].中州学刊,1999(4):123-128.

Reflection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a's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Mode

ZOU Wen-bing1,2

(1. S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 ,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pa,Macau;

篇10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

(一)提出和实施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战略,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确立宏伟的远景目标。当前,面对新一轮的发展大潮,欠发达地区能否抓住有利机遇,在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是一个引起普遍关注而又值得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是党委、政府着眼于新世纪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为实现这一目标,先后出台了支持和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定和政策,明确了全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文化建设热已在全区蔚然成风。

在“大文化”、“大产业”、“大旅游”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文化产业已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新的支柱性产业雏形已现。全区各地高度重视草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依托草原文化资源,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使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大放光彩。目前,已有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红山文化节等110多个节庆品牌;初步建设或正在规划秦直道、巴林石、孝庄园、红山先民聚落园、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20个文化产业园区;在图书发行、有线电视网络、电影、出版、报业领域成立了5大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其集团化、集约化、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二)加强文化资源普查、整合与开发,为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内蒙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加快内蒙古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现实基础。自2006—201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我区已有数十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10—2011年组织实施了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对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民族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景观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文化之乡、地名文化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社科研究、文化艺术机构或团体以及广告会展业、网络业、动漫业、文化人才等19个大项目、108个子项目进行了较全面的普查。目前,我们已初步摸清了境内的各类文化遗产及资源的家底。与此同时,我区先后组织实施了“蒙古语语料库”建设工程、“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工程、“蒙古文大藏经影印出版工程”、“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内蒙古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等。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重大文化项目和学术工程的完成将对内蒙古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由此而产生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将会使更多的人从其他行业中逐步分离出来,加入到文化产业大军中去,内蒙古文化产业将迅速发展壮大,进而取代部分传统产业而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开拓宽广的前进道路。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涉及文化生产、文化流通、文化组织、文化结构、文化分配、文化权利等各个方面,既包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又包括对原有文化利益格局的调整。既包括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的破除,又包括对原有文化经济格局的结构性调整和重组。由于目前我区文化产业总体上尚处于起始阶段,还未形成完善、配套的文化产业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应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清除不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尽快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有利于解放文化产业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从而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保驾护航。

(四)积极培育和完善主导文化市场,为内蒙古文化产业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发育的土壤,其发育的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文化市场是连接、沟通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者的中介,必须在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规范,以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经过几年发展,一个包括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制作放映业、文艺创作演出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娱乐业、广告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等行业,由本体产业、交叉产业、延伸产业综合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个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呼包鄂产业带为主轴,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起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市场发育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内蒙古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内涵发展;崇尚自然、向往绿色、保护生态的普遍的大众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将会为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做大做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赢得无限商机,将吸引更多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社会资金投向文化产业,产生良好的文化市场效应,为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市场化发展开辟广阔的美好前景。

(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要求内蒙古“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区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明确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和主要发展目标。由此,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当今社会,任何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性竞争。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源泉。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上升,经济发展越来越与文化融合在一起,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借助文化手段和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经济的文化属性越来越明显,出现了“经济文化化”趋势。当今,文化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或功能,还具备了市场条件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而在自然生产力、工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便是“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当代经济文化科技的一体化趋势。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既是内容产品,又是技术产品,融合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促进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将越来越大。而“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将是未来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毋庸置疑,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其经济、文化、科技的一体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