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5 14:49: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

篇1

一、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在的问题

1.缺乏公平,覆盖率低

由于个人或企业的支付能力不同,对于保险持有的支付意愿也不同,导致参保的覆盖面远远不够,继而出现很多公民的医疗需求得不到保障的状况。类似于下岗人员、无业人员、低收入家庭以及很多特殊的人群,他们参与社会保险的比例非常之低,外来务工人员也基本没有社会医疗保险,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平性,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这个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

2.保险水平不高,个人负担仍然偏重

在2010年底,我国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已实现大范围覆盖,医疗保险支付水平以提高至百分之七十,但在城镇中却存在不足。例如,根据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可知,在部分家庭中,尤其是基本社会医疗保险仅覆盖部分家庭成员的家庭中,所规定的起付标准和最高限额都不够完善,前者较高,后者较低,导致个人承担的费用较高,家庭的医疗支出压力并未得到很大缓解。

3.医疗费用上涨趋势日益增加

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出现乱收费、乱开药的情况,导致公民的医疗消费档次不断提高。由于技术的提高,药物与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药品价格检查价格本身就在增长,而那些不正常的费用提高更是加大了医疗支出压力。可见,社会医疗保险基本制度并未达到抑制医疗费用非正常上涨的现象。

4.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乡镇以及小型社区中一直存在着缺医少药的情况,好的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的大型医院里,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数据表明,地方公民的重大疾病在地方医院很难得到完善的医治,因此都选择到城市大医院,这样不仅导致大医院面对超大人流量的压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患者家庭的医疗负担,由此可见,医疗资源的配置亟待重新整合。

5.政府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投入不足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对于公共健康的投入实际处于较低的水平,国家投入的缺少,是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根本原因,也就导致了医疗保险体系其他组成的进行。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使得医疗保险所需要的基金量日益增加。政府对于社会医疗的投入不足,使得体系完善与实施一直没有足够的资金基础,严重阻碍社会医疗为人民谋福利。

二、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相应对策

1.扩大覆盖范围

我国应考虑把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以及在校大学生等群体加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当中,让更多社会群体享受医疗保险的保障。对于失业人员等群体而言,国家可以将地方财政和公民自身的收入进行结合分配,作为其医保账户。而对于在校大学生,可以将国家、学校、学生自身三者进行比例分配。如此一来,就能够妥善安排这一类社会群体纳入医保体系,加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度。

2.提高体系中各机构的职能

各机构职能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可以拟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医院,特别是全科型医院,以减少城市大医院和部分专科医院的繁重工作量。另外,全科医院可以与一些大型的优等的专科医院进行合作,对于参保人员来讲,在全科医院难以得到高效率的治疗时可以由全科医院进行判断,考虑转入更为合适的专科医院,治疗费用由参保人员自身进行负担,国家根据医院的级别进行合理补贴。

3.增加国家投入,提高保险额度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社会福利方面却落后于世界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关于社会医疗保险的投入远远不够。国家应加大在医疗方面的财政支出,将国家的总体发展分化为几个重点部分,包括人民健康状况的提高和保障,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险额度,以解决人民看病难以及因病致贫的问题,有效缓解公民的医疗压力。

4.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法律

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方面的制度规定目前还不够完善,阻碍了各项职能的发挥。加强立法不仅是国家法治发展的过程,也是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重要步骤。立法明确,能够使国家、机构、公民的地位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得到清晰的界定,使医疗保障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使公民享受福利更有保障与后盾。

三、小结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且基本的组成,其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保障我国公民基本的医疗权和生命健康权。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经过长期的不断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体系的构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缺陷,在未来仍需不断发现和完善。

篇2

[中图分类号] S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167-01

畜牧行业在近些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养殖动物的种类增多,数量提高。动物的疾病类型也因此大幅度提升,这对于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兽医人员要面临更大的工作量与更为复杂的工作内容。在动物医疗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形之下,兽医人员在进行动物诊疗工作之时面临更多的困难,提出兽医诊疗水平已经成为了畜牧行业发展的必然之举。鉴于我国兽医诊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对策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因此,本文以兽医诊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为题是有一定社会现实价值的。

一、兽医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兽医诊疗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其对于动物的疾病治疗与疫情控制都有正面作用。但是,在兽医诊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1.兽医诊疗的设备落后

在城市或者较为发达的地区,会有兽医诊疗的专业机构,这些机构有自己的医疗场所与专业的医疗设备。可是,对于我国一些落后的基层地区来说,兽医诊疗人员是没有专业的医疗场所的,更没有进行机构开设的条件与资金,只是依靠自己的药箱与简单的设备解决区域范围内的兽医诊疗活动。一般来说,这些基层的兽医诊疗人员的设备十分简单,听诊器、体温计、注身器与输液器,对于动物疾病的判断,只是依靠自己的个人经验与传统的方法,其疾病的诊疗率低下,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2.兽医诊疗内容复杂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饮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数量与品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的动物养殖人员开始扩充动物养殖的种类,不断增加新的动物品种,这就使得一些不常见的动物正在成为兽医诊疗人员的诊疗对象,他们面对的动物疾病种类也在不断增多。这对于我国兽医的诊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兽医人员的专业素质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3.兽医诊疗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

对于基层地区的兽医诊疗人员来说,动物诊疗只是他们的副业,家庭生活的经济主要来源不在于此。另外,兽医诊疗人员的更新较慢,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兽医诊疗人员的年龄明显偏大,受到传统动物诊疗经验的影响,没有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动力,因为缺少先进的动物诊疗知识,其对于动物病情的判断就缺少一定的科学性。比如说,动物出现水肿症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营养问题所致,也可能是动物的心脏、肝脏与肾脏出现机能问题所引起的。在缺乏动物诊疗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兽医只能对其进行更简单与明显的病理分析,对于用药也无从下手。

4.兽医交流不足

在交流与讨论中,兽医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诊疗知识与诊疗经验,促进自身动物诊疗水平的提高。但是,因为思想的限制,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力,许多兽医不愿意将自己的动物诊疗经验与他人的交流,对于下一代的动物诊疗学习者也有一定的保留。这就使得一些地区的兽医水平整体得不到提高,兽医人员不能进行标准的动物诊疗行为。

二、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对策分析

1.加大动物诊疗设备的投资

动物诊疗相关部门,特别是基层地区的上级动物诊疗部门与政府,应当重视起动物诊疗水平的提高工作,加大资金投入,为基层动物诊疗机构提供先进的动物诊疗设备,改变现有兽医诊疗设备水平。使基层的兽医诊疗人员可以利用较为先进的仪器与设备对动物的疾病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治疗,促进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2.提高兽医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个合格的兽医必须具备进行动物诊疗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我国兽医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势在必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是构成兽医人员专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兽医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兽医专业素质的培训,帮助其建立起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其终生学习的理念,使其在日常工作当中可以不断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与动物动物诊疗经验,预防动物疫情的发生,及时解决动物疾病。

3.优化兽医传统思想

许多兽医认为将自己的动物诊疗经验传授或者分享给他人,会使自己的动物诊疗业务减少,会损伤自己的经济利益,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因此,动物诊疗部门应当加大对正确思想的宣传,使兽医能够了解到自己进行诊疗方法与经验分享时的重大意义,加强与同行业专业人员的讨论,可以使正确的动物诊疗经验得以传播,不正确的动物诊疗方法得到纠正。其次,在专业知识的交流与讨论中,兽医还可以吸取他人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分享与获得是成正比的。加强正确思想的宣传,使兽医摒弃传统的思想,提高兽医队伍的整体诊疗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兽医诊疗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有保障性作用。作为一个畜牧业大国,一定要重视兽医诊疗行业的发展。本文对兽医诊疗,特别是基层的兽医诊疗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法。希望我国的动物诊疗相关部门认识到兽医诊疗的作用,加强对兽医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庆福.加强兽医诊疗管理 为畜牧业发展服务[J].民营科技.2007(07)

[2]张雪梅;张冬梅.动物防疫与猪产品安全生产[J].山东畜牧兽医.2009(03)

篇3

[中图分类号] S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211-01

畜牧行业在近些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养殖动物的种类增多,数量提高。动物的疾病类型也因此大幅度提升,这对于兽医人员的专业水平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兽医人员要面临更大的工作量与更为复杂的工作内容。在动物医疗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形之下,兽医人员在进行动物诊疗工作之时面临更多的困难,提出兽医诊疗水平已经成为了畜牧行业发展的必然之举。鉴于我国兽医诊疗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对策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话题。因此,本文以兽医诊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为题是有一定社会现实价值的。

一、兽医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兽医诊疗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其对于动物的疾病治疗与疫情控制都有正面作用。但是,在兽医诊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1.兽医诊疗的设备落后

在城市或者较为发达的地区,会有兽医诊疗的专业机构,这些机构有自己的医疗场所与专业的医疗设备。可是,对于我国一些落后的基层地区来说,兽医诊疗人员是没有专业的医疗场所的,更没有进行机构开设的条件与资金,只是依靠自己的药箱与简单的设备解决区域范围内的兽医诊疗活动。一般来说,这些基层的兽医诊疗人员的设备十分简单,听诊器、体温计、注身器与输液器,对于动物疾病的判断,只是依靠自己的个人经验与传统的方法,其疾病的诊疗率低下,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

2.兽医诊疗内容复杂

近些年来,人们对于饮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数量与品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的动物养殖人员开始扩充动物养殖的种类,不断增加新的动物品种,这就使得一些不常见的动物正在成为兽医诊疗人员的诊疗对象,他们面对的动物疾病种类也在不断增多。这对于我国兽医的诊疗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兽医人员的专业素质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3.兽医诊疗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

对于基层地区的兽医诊疗人员来说,动物诊疗只是他们的副业,家庭生活的经济主要来源不在于此。另外,兽医诊疗人员的更新较慢,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兽医诊疗人员的年龄明显偏大,受到传统动物诊疗经验的影响,没有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动力,因为缺少先进的动物诊疗知识,其对于动物病情的判断就缺少一定的科学性。比如说,动物出现水肿症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营养问题所致,也可能是动物的心脏、肝脏与肾脏出现机能问题所引起的。在缺乏动物诊疗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兽医只能对其进行更简单与明显的病理分析,对于用药也无从下手。

4.兽医交流不足

在交流与讨论中,兽医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诊疗知识与诊疗经验,促进自身动物诊疗水平的提高。但是,因为思想的限制,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力,许多兽医不愿意将自己的动物诊疗经验与他人的交流,对于下一代的动物诊疗学习者也有一定的保留。这就使得一些地区的兽医水平整体得不到提高,兽医人员不能进行标准的动物诊疗行为。

二、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对策分析

1.加大动物诊疗设备的投资

动物诊疗相关部门,特别是基层地区的上级动物诊疗部门与政府,应当重视起动物诊疗水平的提高工作,加大资金投入,为基层动物诊疗机构提供先进的动物诊疗设备,改变现有兽医诊疗设备水平。使基层的兽医诊疗人员可以利用较为先进的仪器与设备对动物的疾病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治疗,促进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2.提高兽医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个合格的兽医必须具备进行动物诊疗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我国兽医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势在必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是构成兽医人员专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兽医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兽医专业素质的培训,帮助其建立起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其终生学习的理念,使其在日常工作当中可以不断吸收先进的专业知识与动物动物诊疗经验,预防动物疫情的发生,及时解决动物疾病。

3.优化兽医传统思想

许多兽医认为将自己的动物诊疗经验传授或者分享给他人,会使自己的动物诊疗业务减少,会损伤自己的经济利益,这种想法是非常狭隘的。因此,动物诊疗部门应当加大对正确思想的宣传,使兽医能够了解到自己进行诊疗方法与经验分享时的重大意义,加强与同行业专业人员的讨论,可以使正确的动物诊疗经验得以传播,不正确的动物诊疗方法得到纠正。其次,在专业知识的交流与讨论中,兽医还可以吸取他人的先进理念与方法,分享与获得是成正比的。加强正确思想的宣传,使兽医摒弃传统的思想,提高兽医队伍的整体诊疗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兽医诊疗对于畜牧业的发展有保障性作用。作为一个畜牧业大国,一定要重视兽医诊疗行业的发展。本文对兽医诊疗,特别是基层的兽医诊疗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法。希望我国的动物诊疗相关部门认识到兽医诊疗的作用,加强对兽医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庆福.加强兽医诊疗管理 为畜牧业发展服务[J].民营科技.2007(07)

[2]张雪梅;张冬梅.动物防疫与猪产品安全生产[J].山东畜牧兽医.2009(03)

篇4

虽然我国政府在不断对医疗行业进行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医疗行业的内部控制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无论是在管理控制方面还是会计控制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的完善。

(一)医疗行业在内部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医疗行业在内部管理控制中的重点是药事管理和医疗收费的管理控制,这也是现在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之所以有“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医疗行业在药事和医疗收费的管理控制上存在不足和违规现象,那么下面就来看看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着那些问题:

(1)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现在我国医疗行业在药品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三种表现。

第一,重供轻管。在医药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制药企业多而滥,促销手段五花八门,这些都给医院的药事管理带来困难。

第二,重用轻管。随着医药事业的迅速发展,药品的种类不断增多,名目繁多的药品不断问世,加之促销手段的诱惑,一些医药公司、药品厂家的推销人员把药品直接推销到临床医生面前。毫无疑问带来了临床用药混乱现象的增加,带来了少数医务人员重用轻管的问题。

第三,重利轻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医院的部门及科室中少数工作人员因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出现重经济利益、轻职业道德的倾向。有些医生违背用药原则,不是因病施治、合理用药,而是片面追求新药、进口药、贵重药,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

(2)医疗行业乱收费问题。 2006年12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深圳市人民医院乱收费等问题,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在卫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的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卫生厅、深圳市卫生局对此问题进行了严肃查处。经查,深圳市人民医院在患者孙某住院治疗期间,通过多计费、重复收费、自立项目收费等方式多收取患者医疗费2263余元。此事一经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反映出我国医疗行业长期存在着乱收费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没有严格落实各项价格制度和管理制度,医院的业务情况不透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医疗行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顾及患者,我国的医疗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关键。

(二)医疗行业在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行业在内部会计控制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

(1)内部控制制度整体框架尚未形成。就我国现状而言内部控制工作还没有统一的权威性很高的框架概念,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也缺乏一个明确的,操作性强的标准体系。整体来看,宏观政府管理部门对于内部控制工作还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各部门只是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针对具体事项制定要求。就医疗卫生系统而言,由于行业及历史的局限性,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内控制度也仅仅散见于各单位的相关文件中,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

(2)收入控制混乱。现今我国的医疗收费过高,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在我国“看病贵”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医疗服务提供者过度提供服务是最主要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之所以存在过度提供服务的行为,原因之一是目前采用的按项目付费方式难以控制费用。医疗费用的水平不仅取决于服务的价格,还与提供的服务类型和数量密切相关。原因之二是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收入总量缺乏约束。再者对于药品收入的控制难度很大,现在很多医院形成了以药养医的情况,药品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已经到了必须控制的局面。要改善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加强对收入的控制,这对于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有积极的影响。

(3)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医疗行业为了搞活经济,允许财务部门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各部门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医院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医院雪上加霜。

有的医院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二、医疗行业内部控制完善对策

针对医疗行业在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使我国的医疗行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做得更全面,更多体谅广大患者的难处,切实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重新树立医疗行业的天使形象。

(一)完善医疗行业内部管理控制的对策 具体如下:

(1)加强药品控制。医院的药品管理主要体现在入库和出库核算上,所以如何做好这两项的控制是关键。药品入库的核算:药品购进入库是关键环节,验收入库时,随货同行严格核对验收品名、数量、质量等。对质量、数量不符合规定的和有效期近3个月的药品应拒绝验收入库,要及时更正或退换处理。采购药品及时入库,填写药库药品入库单一式三联,第一联由药品库房留存;第二联交财务部门作为药品购入的凭证,每月月底,财务部门按不同的医药公司来汇总当月的药品入库单,填写药库药品入库汇总表,借:药库药品;贷:应付账款。药库药品下设西药、中成药、中草药二级明细,应付账款下设各医药公司的二级明细账,药库药品入库单装订成册,作为附件备查;第三联与药品发票一起,由供应部门保管,每季末,供应部门将药品入库单与发票交财务部门,审核无误后付款,借:应付账款;贷:银行存款。药品出库的核算:药品出库必须根据领药票据,掌握“先进先出、后进后出”,“近期先发、后期后发”的原则,按批号先后顺序、有效时间分发药品,严格执行复核查对制度,详细点收,双方签字,坚决不错发、错漏一种药品。各临床科室领取药品作为消耗材料,填写一式三联药库药品出库单。第一联由药品库房留存;第二联交财务部门记账,直接进入药品支出,借:药品支出;贷:药库药品;第三联由各科室留存。各药房领药,填写一式三联药库药品出库单。第一联由药品库房留存;第二联交财务部门记账,作为药库药品减少,药房药品增加的依据,借:药房药品;贷:药库药品,贷:药品进销差价;第三联由各药房留存。每月终了,财务部门汇总当月的药库药品出库单,填写药库药品出库汇总表,按不同的领用部门记账,药库药品出库单,装订成册,作为附件备查。

(2)解决医疗行业乱收费问题。针对医疗行业收费贵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抑制这种现象,最近又出台了医改的第七套方案,其中心思想是:政府支付的固定医保“人头费”,决定了医疗机构只能靠固定的医保收入生存,医生们将自觉选择疗效最高、成本最低的治疗路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由于医保收入是按固定人头计算下发的,医生们开大处方、滥开贵药或搞过度检查,并无助于自己的收益。因此这会让他们主动杜绝过度的医疗行为,从而解决“看病贵”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医生们一味地压缩成本而不顾疗效,也会被患者投诉,无法通过政府的考核,会因医疗服务不佳而丢失医保合同。医疗机构将在成本与效率之间自动寻找平衡点。

(二)完善医疗行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具体如下:

(1)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加强内控法制建设,强化内控法律责任方面,就现行法律法规体系而言,仅有《会计法》、《审计法》及《独立审计准则》有所论及,但都未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提出具体可行的规定,更没有相关明确的法律责任要求,因此,在当前普遍存在管理者内部控制观念淡漠的情况下,应着力加强内控工作的法制建设,让内部控制成为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

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工作,积极构建医疗卫生内控体系框架。西方内部控制框架理论较为完善,对医疗卫生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也不能盲目照搬,必须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阶段多数医院的国有性质以及医疗卫生活动特点,尤其是当前内控制度建设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防范和躲避经营风险,堵塞国有资产流失漏洞、遏制、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等,在此基础上,借鉴和运用当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找出中西方内部控制制度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建立具有医疗卫生特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全面推动和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内控工作水平。

(2)收入控制的加强和改善。要对医院的收入进行有效控制,就是要对医院的收入总量进行控制。实际上总量控制已实行多年,由于大多数地区没有严格执行该项政策,不少医院即使收入总量突破了政策规定,也没有受到处罚,该项政策是名存实亡。事实上,控制了医院收入总量,即使医院盈利,也不可能超过该总量。医院难以从增加的收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就会考虑通过控制成本来获利,这样会促使医院自觉控制成本。

如何界定医院收入总量的标准,有两种方法:

第一,根据某地区既往医疗收入情况,确定区域内医疗收入总量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标准,如各个医院的服务对象构成、服务量、提供服务的复杂程度、服务质量等,将其分配给各个医院,作为各个医院收入总量控制的目标。

第二,根据各个医院既往的收入情况,分别确定各个医院的收入总量控制目标。

(3)加强费用支出控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必须加强经费使用的计划性,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和计划所规定的用途办理支出,建立健全严格的支出管理制度和手续,讲求资金使用效果。

第二,严格执行财政、财务制度和定员定额开支标准及开支范围。一切不符合财务制度规定及违反财经纪律的开支,不得报销。

第三,各项资金的使用要划清资金渠道,分别列支。

第四,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购置和大型修缮,要事先进行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并提出两个以上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安排专项预算。一般性购置和修缮,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以保证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第五,开展科室核算和项目成本核算,以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总之,对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要综合运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真正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篇5

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卫生部等部门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到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这些政策文件表明国家在鼓励社会办医上已经做出明确规定。公立医院具备核心医疗技术团队以及品牌优势,这更加吸引了社会资本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医疗行业引入社会资本有多种渠道,比如建立股份医院直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参与基本医疗的管理服务。2014年发改委提出了适用于医疗行业的资本引入模式,即与政府合作共同建设公助型社会医院。各地政府均在积极推进这种模式,但在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一、医疗行业引入PPP模式的意义

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可以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解决其财政性资金不足的问题。医疗行业中,公立医院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属于长期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公共服务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城镇化及老龄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尤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更是难以支撑公立医院的建设费用,导致医疗行业服务体系公平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利用PPP模式让医疗行业引入社会资本成了首要选择。

PPP模式下医疗行业引入社会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购买服务,政府通过和社会资本签订服务承包协议,以购买的形式让社会资本提供其拥有、融资、建造和管理的基础设施服务;另一种是提供设施,政府通过托管的方式,交给社会资本运营,政府同样与社会资本签订承包或租赁协议,由政府提供公共设施,让社会资本对其进行筹资、管理和维护,从而获得回报。医疗行业引入PPP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既可以解Q政府财政性资金不足的问题,获取高效率、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又可以给社会资本提供更充足的投资空间,使其从中获取投资回报。

二、PPP模式在医疗行业中的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形势推动投融资模式创新――PPP模式

目前国内外经济面临持续的下行压力,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以稳增长为主要目标,在业内看来,投资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投资成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的合理结合点。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打破传统投融资模式,加入有效投资的行列,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投资成了备受欢迎的项目投资选择。我国PPP模式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起步较晚,2004年广东省首家公私合作的广州广和医院成立,并且从试营业开始一直运营很好,不仅打开了PPP模式在医疗领域的市场,而且为医疗PPP项目在合作模式上的创新做了铺垫。随后,北京门头沟医院、汕头潮南民生医院及深圳滨海医院也陆续进入公众视野。北京门头沟区医院作为北京首家引入社会资本的公立医院更是为社会各界开辟了一条利益冲突相对较小的全新道路。

(二)PPP模式在医疗行业发展的机遇及挑战

目前,既有先前成功案例的引导,又有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PPP模式已经在医院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截至2016年1月31日,各地申报入库的医疗行业PPP项目约350个(约占总入库项目数的5%),总投资需求约1 600亿元(约占总入库项目总投资需求的2%),与2015年5月相比提高了3.5倍。但是,现在医疗PPP服务仍然处于转型调整期,在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医疗PPP在各省区的实际运行情况与汇报情况存在不相符的情况,比如医疗PPP项目较多的北京地区,在执行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分析项目报告;另外医疗PPP在各省区的分布也不均匀,京津冀地带涉及的医疗行业较多,而广东和重庆等地区则很少;除此之外,项目签约的成功率也不高。根据这些现状可知,虽然医疗PPP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推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严格分析。

三、医疗行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项目主体的界定不够清晰

PPP模式下,第一个P代表的是政府医疗主管部门,项目运作中存在的一个误区是很多当地的城司或者医院代替政府,明显不符合规定;第二个P代表的是社会资本,也就是企业法人,医院不是社会资本方,不能让医院代替社会资本方签订协议;第三个P代表的是合作关系,是指PPP合作的范围,纯粹的民办营利性医院不符合PPP的范畴,很多项目会模糊这个主体。我们所说的PPP是按照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的范畴进行的,医院本身不能分红,主体界定不清晰容易模糊回收机制,社会资本在获得收益上就会受到阻碍。

(二)在建项目信息不对称

社会资本对医疗领域经营管理的不熟悉本身就是制约其进入这一行业的障碍,再加上对在建项目的运行不能够充分了解,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会直接导致社会资本的投资风险加大。PPP项目是长期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召开项目说明会,社会资本对待项目信息的缺乏会让其不敢轻易参与,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缺乏与医疗PPP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并没有明确支撑医疗PPP的法律制度,这对有效监管医疗机构造成了很大影响,极大地增加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运作难度和运营成本。医疗PPP是一个长期项目,从申请到建设、运营及质量监督,中间包括收费制度、矛盾解决机制等都需要明确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制度约束就会不受控制,问题暴露的会更多,更难操作。因此,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项目的运营。

(四)投资回报机制设计不合理

医院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并且我国的相关政策规定,公立医院获取的利润不能用来分配给股东,从目前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案例来看,投资回报机制的设计并不能满足社会资本的要求,因此社会资本会减少投入积极性,一旦社会资本面临回报不合理的现象,便会阻碍项目顺利进行,政府也会再次陷入财政性资金不足的困局。

(五)缺乏医疗专业人才

高度依赖专业人才使得医疗行业成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知识密集型、高风险行业,同时这也成为社会资本加入医疗行业的阻碍。很多优质的专业人才多集中在公立的三甲医院,社会资本投入的医疗机构缺乏资深医护专家,在课题申报、科研经费和专业职称上都跟不上社会需求。这种现象容易造成以下问题:社会资本投入的医疗服务质量下降,长期合作下来会损害名誉,影响口碑,导致医疗服务供给量下降,无法满足公众需求,影响医疗机构资源有效配置。

(六)利益相关者存在利益冲突

政府提倡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目的是使有限的财政收入效益最大化,尽快提供满足社会医疗需求的基础设施或服务,使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维护政府良好的形象。而社会资本的目的是资本的利益最大化。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发生了冲突。例如,“魏则西事件”就表明了社会资本在进入医疗行业中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问题,莆田系民营医院狂热地追逐利益,这与政府出于保障民生的角度建设医院的目的相互制衡。社会资本在进入医疗行业以后会不会受到政府过多的干扰,这个问题同样会使社会资本进入的风险加大,达不到理想的收益预期,PPP模式作为全周期合作,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和体系,今后必将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PPP项目建成之后属性归为混合所有制医院,也免不了使社会资本在经营期间有利益方面的冲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完善医疗行业PPP模式的对策

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医疗行业PPP模式,很多专家学者都非常看好医疗行业的发展空间,在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有序进行中,面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所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保障PPP项目有序地进行。

(一)健全和完善医疗PPP框架体系

针对项目主体界定不清晰及在建项目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制订一套合理的医疗PPP操作指南,明确PPP模式下三个主体依次为政府医疗主管部门、社会资本及合作关系,把项目运作方式、风险防范、采购方式及收费机制等整理出清晰的相关规定,并且及时召开项目说明会,将项目阶段按照投融Y阶段、设计阶段、招标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及移交阶段划分清楚,为不熟悉医疗领域经营管理的社会资本提供专业医疗咨询管理机构的相关指导,只有建立完整的框架体系才能确保项目在管理过程中及时地识别并解决问题。

(二)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需要制度的约束。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相关文件,但是有关医疗行业的针对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建立一套医疗特许经营管理法律细则,除了对合同规范管理、政府采购等的规定之外,还应增加对项目排他性及矛盾问题解决机制的相关规定,大力推进医疗PPP的立法制度,努力协调好政府、社会资本和法律的衔接关系。

(三)加强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

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整个项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医疗机构要加强完善对人才的培养机制,项目初期可以向政府申请补贴作为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基金,后期还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营业额。积极响应并推进医生多点执照政策,鼓励高专业水平的医师到医疗资源稀缺的机构中多点执业,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已普遍执行这项政策,我们国家也应全方位推动,但在推动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明确医师的权利和责任。极大地推动平台建设,促进专业人才的交流,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四)明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在PPP模式中,项目合同明确规定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职责和权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很难把握它们之间的职能和利益关系。政府、管理层、职工、医院、投资者的利益都要考虑在内,在医疗行业这样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前提下,社会资本作为有限责任人,不能干涉业务,只是在技术、物业及后勤等方面得到投资回报;同样的,政府在项目中是监管者,也是社会责任人,在项目完善过程中要及时应对事故,但还是要避免其过度干扰社会资本。因此,为了避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必须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将各方职能细化到具体环节,明确合作中的对应政策。

(五)建立合理的收益回报和退出机制

PPP模式是一种长期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分明的模式,社会资本投入进去应该获取合理的收益回报。为了减少社会资本的投入风险,增加双方合作的机会,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的收益回报机制,比如通过获取政府补贴或者提供卫生、物业等后勤服务等方式来获取收益回报。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合理的社会资本退出机制,PPP模式下的医疗服务是建立在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的项目,有一定的合作期限,应该根据需要在期满时将项目资产移交给政府,在满足项目整体完整性的同时确保社会资本公平退出,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现阶段医疗PPP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医疗行业在引入社会资本的过程中还存在项目主体界定不清晰、在建项目信息不对称、投资回报机制不合理及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等问题。从根本上看,PPP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医疗行业PPP的前景空间很大,只有尽快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才能保障这种模式下医疗行业顺利引入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王瑞.PPP模式在新建公立医院中的运用研究[J].商业会计,2016,(04):27-29.

篇6

一、现阶段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状况

近几年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帮助企业摆脱了因报销医药费而形成的困境。彻底改变了过去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医药费几年不能报销的困难局面 。单位每月按规定比例交足一定的医疗保险费用后,单位职工和单位完全脱离了医疗费用报销关系。单位人员就医直接到医院,出院时患者和医院结算。最后医院和医疗保险中心进行结算。这种改革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但目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当前出现的问题

从资金供应方面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来源是在职职工工资按一定比例和政府提供的津贴,筹资比例的高低取决于人口的状况,包括投保人口的年龄结构、投保人的资金范围、缴费基础等。我国是个老年人口众多的国家,老年人随着生理功能的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疾病发生率大大高于其他人群,医疗支出也高出年青人很多,目前有经济能力缴纳保费的人数却在逐渐下降,造成医疗保险资金紧张。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所缴纳的保险费较低,但人数众多,导致资金更加紧张,这对下岗工人本身和全体投保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从成本控制方面看,近年来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大部分地区增长都高于经济增长,这也是世界性的问题,而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增长又是总体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方面。对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只是手段而不是医疗保险体系的目的,控制费用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以限制公众使用医疗服务或牺牲公众的健康为代价。我国目前的支付方式是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的缺点就是医疗机构在提供服务时缺少内在的成本制约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医疗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会倾向于选择比较昂贵的治疗方法或提供过多的保健服务,预计总体支出水平仍会上升。

从机构改革方面看,医疗改革以前,收入与患者没有直接关系,医院没有动力从患者这里争取收入。改革以后,政府补贴逐步减少。为了创造更多收入,医院过量销售药品,并进行过多的高科技医疗检查,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涨。为此,政府已经通过一些措施予以限制,但是只要医疗服务供方承担绝大部分成本,没有严格的成本控制支付体系,过量提供医疗服务的的现象还会存在,这将成为影响医疗保险收支平衡的严重问题。

从政府管理方面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模式都是由政府负责,社会机构几乎没有机会参与政策制定和系统管理。但是,由于计划是在各个地区执行,政府制定的权利和运营的责任就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承担。地方政府则按照中央的指导原则,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实施细则。这样,在各个地区必定会形成政策差异,如个人保障范围、福利条款、缴纳比例等。因此,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险体系将会遇到到很大困难。

三、我国城镇基本医疗改革方向

1、扩大医疗保险人员覆盖范围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为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企业具体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我国城镇医疗保险改革的目标是全民医疗保险。现在我国农村普遍施行了新型合作医疗。最近国家已经出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凡持有本地区城镇户口,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城镇居民,都可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日制在校学生、16周岁以下非在校的少年儿童和其他非农业城镇居民这三类城镇居民均可以参保。

2、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

在管理上,要求将基金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并要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统筹地区要建立由相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

3、加强医疗服务的管理

在医疗服务管理上,主要的改革措施有:

第一,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由有关部门制定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标准和医疗费用接受办法。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

第二,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品店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确定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引入竞争机制,由职工来选择若干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购药、或持处方在若干定点药店签订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三,对医疗机构进行成本核算,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规范医药服务行为,理顺医疗服务价格。

4、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大力支持

篇7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 医院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医院信息化管理执行的标准化不统一。首先,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关于医院信息化管理的执行标准。各自数据结构和命名均不相同,硬件环境参差不齐,不同的系统平台和非标准的数据结构严重阻碍了开发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其次,不论是电子病历还是纸质病历,都是判断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证明受害人的伤情状况,以及出具医学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

1.2 医院信息化管理与医疗质量管理关联性不够。医院信息化管理虽然在对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医疗质量监管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医院信息化与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关联性仍不够。

1.3 人力资源问题。医院信息化管理要快速发展,必须要有熟悉本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该类人才为既学习过医学相关专业知识,又懂得信息化或者网络信息技术,并对医院的实际情况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1.4 医院信息化系统应用深度较低。随着国内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患者量的日益增多,医院管理以及方便患者就诊的信息化功能所带来的优势已不明显。此外,医院人员对于信息化缺乏一定深度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医院的信息化就是简单的买一些硬件设备即可。医院信息化管理虽然经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信息资源,但是对于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度较低。

2 医院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成因

2.1 信息化软件设计人员对医院客观情况缺少了解。我国的医疗软件公司并未能与医院建立紧密的沟通,而医院的管理和医护人员也没能够参与到软件的设计中去。软件设计人员没有相关的在卫生系统工作的相关经历,对医疗卫生行业了解不深入,不能体会到医院在工作中真正的感受和要求。

2.2 部分员工对医院信息化接受程度较低。医院的员工在年龄和学历上跨度较大。在大型综合性医院中,有刚在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医院在退休职工中返聘的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既有中专毕业的护理人员,也有诸多博士等高学历人员。而医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年轻及高学历的医护工作人员对医院信息化接受能力好,认知程度高,而相对年龄偏大、学历不高的医护人员因为自身的因素对医院信息化有所抵触。从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的进步。

2.3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我国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虽然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因为卫生行政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初期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数量众多,为解决人民群众健康问题,我国的卫生发展规划始终将重心落在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方面,对与医疗技术相匹配度医疗辅助领域重视不够,这也导致了医院信息化管理难以统一标准,从而延缓了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2.4 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目前国内大型综合医院和基层医院存在较大差异,大型综合医院往往是“一床难求”、“一号难求”,而基层医院床位空置率较高,大型综合性医院效益较好,财力雄厚,对信息化建设敢于发展,基层医院运营困难,难以从有限的财务资金中划拨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使得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院在信息化建设领域步入两个极端。

3 解决医院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建议

3.1 建议统一医院信息化相关标准。统一医院信息化相关标准可以使医院信息化管理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医院信息化的厂商众多,不同的系统平台和电子数据交换标准阻碍了各医院间的信息交流,导致各医院见的信息不能共享,带来了诸多不便。要想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的信息化假设必须走标准化路线,这也是由信息化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3.2 通过医院信息化管理对医疗质量加强管理。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医疗质量管理。将医院医疗质量的控制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医院信息化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以下功能:不同疾病分类,手术操作分类,病例统计与分类,出院病历的编码、录入、科研分析等,从而为医疗事业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篇8

目前,全国各省先后推出农民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本文就北京、深圳、青岛、湖南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正在试行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进行评述,试探求既适应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现实需求,又尽可能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接轨的农民工医疗保险过渡方案。

一、全国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方案

(一)参保对象。目前,陕西、湖南、宁夏、山西等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皆实行“全省所有城镇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组织等(以下简称用人单位),都应按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农民工无论就业于何种性质单位,都能享受医疗保险。辽宁省沈阳市鉴于大部分农民工已在所在单位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因此将参保对象界定为“仅限于在外地注册在我市从事建筑施工的单位、在本市已参加养老保险而未参加医疗保险且招用农民工占本单位用工人数70%以上的个体餐饮和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及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广东省深圳市的医保方案名为《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参保对象专指“所有企业及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工”。鉴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包括牧民在内的“农牧民工”。

(二)缴费办法。天津、陕西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对住院医疗保险或大病医疗保险采取用人单位缴纳的办法。仅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求用工期限3个月以上的大病住院保险费用“用人单位承担90%,个人承担10%”,对选择参加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缴纳,只有以个人名义参保的才要求个人承担全部费用。辽宁省大连市保费均由用人单位承担,农民工只享受相关待遇。天津、大连缴费基数为“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比例分别为3.5%和2%。重庆市要求参保单位按缴费基数的1.4%缴纳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0.1%缴纳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农民工个人每月缴纳5元作为大额医疗互助保险费。山西省的做法是按3%的费率缴费,要求2.5%左右划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0.5%左右划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深圳市规定“每人每月12元,其中用人单位缴8元,劳务工个人缴4元,6元作为门诊基金,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5元作为住院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1元用于调剂”。南京市除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外,要求同时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险”,按4元/人的月标准缴纳,用于建立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此费用由农民工个人承担。“用人单位以上年度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率控制在1%-3%以内”办法最为普遍,湖南、陕西、安徽、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采取此办法。

(三)医保待遇。目前,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基本为“住院和门诊特殊病”,起付标准、个人自付比例大多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建有大额医疗费补助基金的,住院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可通过大病医疗补助解决。重庆、南京及北京都设置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账户”及“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专户,为农民工大病医疗提供可靠的基金保障。依照南京市的规定,对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暂定为6万元)以下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根据费用分段由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按50%~80%比例支付,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符合规定支付范围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由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按规定给予定额补助。北京市规定统筹基金年度支付最高数额为5万元,超过此限额时,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支付70%,年度累计不得超过10万元,其余30%由个人承担。重庆市统筹基金支付限额3万元,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支付限额20万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民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较为狭窄,仅限于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及急诊抢救留观并收转住院前7日内的医疗费用,不包括门诊特殊病和大额医疗费救助。在医保待遇执行上,除深圳市使用专用《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待遇与连续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时间挂钩外,其它省份均依照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执行,缴费当期享受相关待遇,期间发生费用由社会统筹支付。

(四)基金管理。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保费和统筹基金利息构成,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支付。在基金结算上,南京、深圳市实行当年核算,基金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足支付时,在下一年度调整缴费标准并予以补足。宁夏回族自治区统筹基金支付标准按保费有效期和医疗费用分段累加计算等办法确定,每年公布一次。针对基金安全问题,各地多采用“单独建账,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办法。深圳市将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列入成本,而南京市则规定“市、区两级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其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篇9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医疗服务

目前,全国各省先后推出农民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本文就北京、深圳、青岛、湖南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正在试行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进行评述,试探求既适应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现实需求,又尽可能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接轨的农民工医疗保险过渡方案。

一、全国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方案

(一)参保对象。目前,陕西、湖南、宁夏、山西等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皆实行“全省所有城镇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组织等(以下简称用人单位),都应按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农民工无论就业于何种性质单位,都能享受医疗保险。辽宁省沈阳市鉴于大部分农民工已在所在单位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因此将参保对象界定为“仅限于在外地注册在我市从事建筑施工的单位、在本市已参加养老保险而未参加医疗保险且招用农民工占本单位用工人数70%以上的个体餐饮和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及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广东省深圳市的医保方案名为《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参保对象专指“所有企业及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工”。鉴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包括牧民在内的“农牧民工”。

(二)缴费办法。天津、陕西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对住院医疗保险或大病医疗保险采取用人单位缴纳的办法。仅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求用工期限3个月以上的大病住院保险费用“用人单位承担90%,个人承担10%”,对选择参加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缴纳,只有以个人名义参保的才要求个人承担全部费用。辽宁省大连市保费均由用人单位承担,农民工只享受相关待遇。天津、大连缴费基数为“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比例分别为3.5%和2%。重庆市要求参保单位按缴费基数的1.4%缴纳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0.1%缴纳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农民工个人每月缴纳5元作为大额医疗互助保险费。山西省的做法是按3%的费率缴费,要求2.5%左右划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0.5%左右划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深圳市规定“每人每月12元,其中用人单位缴8元,劳务工个人缴4元,6元作为门诊基金,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5元作为住院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1元用于调剂”。南京市除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外,要求同时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险”,按4元/人的月标准缴纳,用于建立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此费用由农民工个人承担。“用人单位以上年度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率控制在1%-3%以内”办法最为普遍,湖南、陕西、安徽、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采取此办法。

(三)医保待遇。目前,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基本为“住院和门诊特殊病”,起付标准、个人自付比例大多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建有大额医疗费补助基金的,住院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可通过大病医疗补助解决。重庆、南京及北京都设置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账户”及“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专户,为农民工大病医疗提供可靠的基金保障。依照南京市的规定,对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暂定为6万元)以下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根据费用分段由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按50%~80%比例支付,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符合规定支付范围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由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按规定给予定额补助。北京市规定统筹基金年度支付最高数额为5万元,超过此限额时,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支付70%,年度累计不得超过10万元,其余30%由个人承担。重庆市统筹基金支付限额3万元,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支付限额20万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民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较为狭窄,仅限于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及急诊抢救留观并收转住院前7日内的医疗费用,不包括门诊特殊病和大额医疗费救助。在医保待遇执行上,除深圳市使用专用《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待遇与连续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时间挂钩外,其它省份均依照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执行,缴费当期享受相关待遇,期间发生费用由社会统筹支付。

(四)基金管理。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保费和统筹基金利息构成,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支付。在基金结算上,南京、深圳市实行当年核算,基金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足支付时,在下一年度调整缴费标准并予以补足。宁夏回族自治区统筹基金支付标准按保费有效期和医疗费用分段累加计算等办法确定,每年公布一次。针对基金安全问题,各地多采用“单独建账,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办法。深圳市将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列入成本,而南京市则规定“市、区两级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其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篇10

一、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存在的的问题及现状

1.成本

效益分析的目的不明确 进行设备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求成本最小化,通过成本效益实时分析,获得成本与效益的数量关系,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但是具体如何运用计算出来的设备成本效益资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十分忽视经济效益,人工费支出、维修费支出、水电费支出等数据缺乏经济方面的责任意识,计算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往往只是单纯地想了解一天大概要做多少检查才能赚到钱,还沒有达到如何充分有效利用设备成本效益资讯的阶段,成本效益分析在医疗设备管理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部分大型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

由于设备购置时没有进行科学论证,购入后设备的使用环境不具备、使用条件发生变化、配套设施不落实以及缺乏操作人员等原因导致部分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率不高,有的设备购置后无法安装、调试和使用。核算中发现个别设备维修费过高,由于医生对医疗设备的认识跟不上医疗设备更新的速度,仪器一旦出现故障,医生无法做出判断,只能依靠厂商维修,这通常需要花费很长的周期。

3.医院对设备资料的归档管理不够重视

对设备档案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够统一,档案资料基本内容缺乏统一规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归档内容不够规范和完备,部分必要的资料缺损,不能如实反映设备真实情况。

4.基础工作不规范

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要求提供的数据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但往往提供的原始资料不完整,很多原始资料不符合核算的要求,各项原始要素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原始资料的填写表面上看符合规定要求,但实际上存在填写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很大。

5.计算机的综合利用率低,数据共享性差

医疗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操作较复杂,没有现成的软件支持。目前计算机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打印等简单工作,缺乏将处理后的数据做出全面的对比分析。且财务、后勤管理部门使用的软件往往只从本部门的需要考虑,没有从整个医院信息管理的总体要求出发,结果导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中断,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送运用处于无序状态,由于沟通不畅,核算数据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

6.核算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核算部门作为医院的辅助科室,在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方面都存在薄弱点,一是难吸引好的专业人才,二是核算人员根本无法象医务人员一样经常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卫生部门也从未根据本行业的业务性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都是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所进行的继续教育,仅限于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没有针对性,结果是“学非所干,补非所缺”,致使专业能力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