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5 14:49: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今,三年制的中等职业学校已成为学生在初中教育之后“垫底”的选择,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各高校每年进行扩招,普通高中、五年一贯制的大专也不例外。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的质量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不断下降,这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中等职业学校很大部分学生的就业方向都是企业,然而每个企业又把品行修养放在重要的位置,非常重视职员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这就给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整体水平不能令人满意,当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评价也不高。有些中等职业毕业生不但缺乏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对职业道德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并找到其解决的策略,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一、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
1.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与职业是密切相连的。在职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有了职务服务对象与人这一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就需要职业道德来规范。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一职业劳动中所形成相对应的道德观念并应当自觉遵守的一种道德规范。它与人们的职业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职业活动中形成并不断地发展起来,并且由不同职业的具体业务范畴、业务特点及具体利益所决定。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及稳定性,这是因为它在内容上要与不同职业的要求相融合。但是它又得从不同职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因此它同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它能适应不同职业的具体要求并能使人们接受不同职业的不同职业道德。
2.职业道德教育。
人们普遍认为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把一系列学生需要掌握的道德知识等同于职业道德教育。这种授受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安分守己、坚守自己岗位的好人。然而,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而不是仅仅对道德规则、道德知识的背诵。所以,只有对职业的社会功能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分析不同职业对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社会影响及不同的人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深刻地了解道德的内涵,了解不同职业当中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和道德行为规范,并在研究职业道德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及社会功能期望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以通用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个别实例为准则的相对不变的职业情操及态度。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社会与经济建设来培养一线高素质的生产服务者及初、中级技术型人才。在中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又必须以培养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综合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这综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包括乐于吃苦,恪守本分,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而且还具有服务他人意识、环保意识、以人为本的意识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4.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
(1)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它能够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这是由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所决定的,它是与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相统一的,它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的,继承了中华民族职业道德的灿烂遗产,吸取了人类道德的一切精华。因此,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必须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价值与基本准则,而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
(2)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它是一种职业教育,故它能体现职业道德的特点。职业道德教育因不同中等职业学校而不同,因此,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相结合起来,抓住各个学校的特色来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3)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它的对象是中职生,所以它具有中职生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实施职业道德教育。
(4)工学相结合又是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因为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起来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1.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已取得了进步。
(1)很多学校对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清楚的认识。
(2)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许多中职学校正在不断地努力探索符合他们学校职业道德的新方法、新途径。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增强,这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相一致的。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在社交、口才等方面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及优势。
一、当前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
1.道德修养的含义。所谓“修”,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所谓“养”,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古人所说的“修犹切磋琢磨,养如涵育熏陶”就是这个意思。“修养”是一个内涵丰富,使用广泛的概念。主要是指人们在接受外在教育的同时,通过自我学习和锻炼,使自己达到一定的能力和境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道德修养是修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形式。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和阶段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为磨练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2.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馆员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是指馆员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馆员道德境界。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修养过程;一是通过修养活动所达到的道德境界。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把作为理论、规范形态的外在的馆员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馆员的个人意识和内心信念,使之成为馆员道德行为选择的依据,确定崇高的道德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从业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成为符合社会期望的优秀馆员。馆员职业道德,是馆员应有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读者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馆员,会对读者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二、当前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1.提高馆员职业道德认识。馆员职业道德认识是馆员对道德知识及馆员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认识是行为的先导,馆员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基本道德知识、理论和馆员职业道德知识,了解、认同并接受馆员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形成对馆员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把社会的、外在的道德规范、准则逐步内化为馆员从事教育事业的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馆员职业道德认识,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馆员职业道德品质。这就要求馆员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优秀馆员”,增强对馆员职业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作为馆员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对读者产生的影响。馆员职业道德的魅力通过读者的“向师性”、“模仿性”影响着读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和最崇拜的人,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行为习惯等,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2.磨练馆员职业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作出道德抉择的力量和坚定精神。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同志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由此可见,道德意志在道德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当馆员把馆员职业道德意识变成个人的行动原则,并时时处处坚持他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时候,就形成了馆员职业道德意志。
3.树立馆员职业道德理想。在馆员职业道德修养中,道德理想对馆员的整个服务活动,乃至对馆员的整个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馆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必须明确道德修养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长期目标是馆员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是馆员最高的道德理想,需要馆员终身为之奋斗;近期目标是馆员在一定时期内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标,近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具体化和量化。近期目标服从和服务于长期目标,但又是达到长期目标的基础。
4.坚定馆员职业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馆员对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由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所铸成的比较稳固的“合金”,是人们把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中间媒介和内驱力,并使道德行为表现出明确性和一贯性。
5.培养馆员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在我国《礼记•学记》中就以“敬业乐群”,明确提出来了。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谦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精益求精。爱岗就是要有务实精神,敬业就是要有奉献精神。
三、当前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1.热爱读者。馆员对读者的爱可以启动读者的心灵,消除馆员与读者间的隔阂和误会,增强读者的学习动力,热爱读者还是影响读者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2.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与学术素养。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接待读者的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语言表述是否清晰,语气是否礼貌,态度是否冷漠,控制个人情感是否得当等等。不端正的职业态度很容易在馆员与读者之间形成隔阂,阻碍读者与馆员之间的交流。
图书馆员要把“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作为服务工作的宗旨,要把读者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作为行动准则,想读者之想,急读者之所急,供读者所需,把为读者服务看成是最大的乐趣,把读者在自己的服务中受益看成是最大的欣慰和幸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事情、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脱离实践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但是,课堂教学工作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认识就会停滞,工作就会被动或陷于盲目性。
理论是指导时间的一把钥匙,掌握好理论知识,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事物,对事物的认知要从本质上理解学习,从而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要学好音乐,音乐理论就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要重视并要求学生学习好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致命不足。所以,让学生更深意义地理解并学习音乐,音乐理论教学首当其冲。如果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只限于在日常生活中唱歌、跳舞,弹奏音符,这是不够的,要从理论的基础上去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
音乐,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及思想感情,它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感染欣赏者。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及人们对音乐的心里感知示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示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和升华的过程,由于情感体验示受理性支配的。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健康技术能使人生更加丰厚,良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面貌也往往通过音乐鲜明的反映出来、例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爱国主义的或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应尽量让他们接触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也得到了提高。
健康的音乐具有五大功能:一是声,通过“耳闻”、“神听”被大脑感知作用于人体;二是情,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如悲、欢、喜、乐;安宁、平静、开阔、奔放、雄壮、高昂等,直接作用于思维和人的肌体,产生养生健身效果;三是意,即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声、配齐、调试与调性表现得整体效果,使人产生想象和追逐,将人带入以中国现实的意境中,诸如高山、流水等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获得满足和享受,达到调节思维和肌体的效果;四是速,即音乐的快慢节奏和轻重缓急特性,对人的思维与反应产生直接影响,快而强的音乐使人听之欲动,安静而祥和的音使人心绪平和安闲,雄壮有力之乐使人精神抖擞;五是波,即音乐声波产生的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谱。因此,音乐能量及音乐语言被人接收后会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五脏六腑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作用于思维,影响心理与情绪变化,达到健身治病的效果。有人称:音乐是神经系统的“维生素”,也是花钱最少的“保健品”。
3.教学方法是获得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学方法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教材的内容,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诸如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的教学生动、立体并加强了情景、情趣、情感的引入,活泼的画面、节奏鲜明富于动感的肢体,详尽悦目的解说及配合练习的实践,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的巩固、对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音乐教学的改革是促进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兴趣的良好手段。
4.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只有搞死值得教室,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专门从事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下,加强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理所当然的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
欲加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需要对先对综合素质以及目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进行分析。
1.素质的含义及综合素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所谓素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由于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所以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一般说来,人的综合素质应由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若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简化,即可用“德、智、体”三个方面概括。
“德”就是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一定阶级、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做人的道理和规矩。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因此,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使青年人都牢固地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创业精神。当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做到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职业道德素质是道德素质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比较高。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促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和人生道路上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挫折,是支撑一个人人生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活着是应该有一点精神、有一种境界的。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可能只在重要时刻才表现出来,但这高尚的品格绝对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形成的。一个单位、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那么这个单位的事业就不会兴旺,这个民族的事业就不会发达。
“智”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从业者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的状况和水平。任何一种专业,都是集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于一体的产物。一个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知识掌握的越丰富,再加上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个人对他所从事的专业的理解就会比较全面、正确。因此,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的优劣。
专业技术素质是指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它和科学文化素质共同构成智力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是通过内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以专业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基础,又以不断地实际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为条件。从业者只有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体”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各种机能以及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调节自我的状态和水平。它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体格和精力等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身体、心理健康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强。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长期提倡和坚持的教育方针,这三个方面决不能偏废。“德”是灵魂,是做人的根本;“智”是技能,是做事的本领;“体”是寓“得、智”之所,载“德、智”之车。一般说来,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即使其“智、体”素质都不够优秀,不能担当重任,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但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是一个思想道德品质恶劣的人,他的智与体的条件越好,那么他一旦干起坏事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严重。
2.中职生素质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诱发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因素,大大增加了人们鉴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的复杂性,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状况是怎样的呢?
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还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较好一点的初中学生都选择上普通高中,准备升大学了。剩下的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升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才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职员工们“请”了进来。虽然绝大多数中职生的基本素质都比较好,但这些被“请”进来或是被家长们“逼”着进来的学生与 “选拔”余地较大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差距就比较明显。他们在入学前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完全了解,当入学后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不热爱所学专业。再加上他们之中有纪律观念淡漠者,有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问题者,也有性格心理方面较为内向偏执、不服从管理者。
这些学生通过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过渡”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之中肯定会有个别的不能胜任工作,或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便使一些用人单位以及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们认为:目前的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较差。
认为目前中职生素质较差的人或许有一大堆的理由来证明他们的观点,但笔者认为目前中职生素质较差并不完全都是中职生自身的错。造成中职生素质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部分人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他们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阶段,由于他们所在的学校要保证升学率(因为现在社会上还仍然用升学率为标准来判定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就“毫不吝惜”地把他们这些不是“尖子”或是暂时还没能成为“尖子”的学生们给放弃了。其次是许多学生的家长们本身不懂教育的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其子女自身的条件,而只想让子女替他们去实现他们没有能力实现的愿望,因此,就不顾其子女的实际去为其子女们设计成才计划。他们对子女的表现稍有不如意,就进行训斥、甚至打骂,其结果是适得其反,使许多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其三,由于社会上仍然有不少人评价学生优劣的标准仍然是拿着考试成绩这把尺子。他们认为谁家的孩子考试成绩好,谁家的孩子就有出息。殊不知仅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出息是非常片面的。因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优劣,是不能靠一、两次考试所能测试出来的,而只能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它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能考上全国名牌大学的学生的素质应该说是很好的吧?但大家可能还记得央视曾报道的这样一件事: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竟把硫酸泼到动物园的狗熊身上去做“实验”。试问:这位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优还是劣?他的文化素质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呢?
3.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社会主义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使为了让受教育者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就必须始终坚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广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达此目的,就要多开展文体活动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增强他们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职业道德素质从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它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不确定,所以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只能是讲授一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至于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只能是在他们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加以训练和提高。总体来说,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好,他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也相应地就比较好。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任务,是需要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够做好的工作。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特点和学校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实际困难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学生家长增强联系的机制,使学校与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首先保证把学生领上正道,让他们先学会做人,使他们能够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根据目前在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实际,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保证在校生都能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学校的道德教育教育目标就算完成了一大半。
对中职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素质的教育和训练,是职业技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必须靠开设文化技术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实习课的教学实施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目前在校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比较差,对于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是根本就听不懂、学不会,只是对于学习专业技术的实习操作比较感兴趣。这就给中职学校如期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带来许多的困难。因此,在文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作为更多的理论知识,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必要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一般是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做基础,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摸索、锻炼、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有一些专业工匠的文化理论基础并不高,却身怀绝技,能干出一手绝活。据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少一些文化课,多一点专业技术实习操作课,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然而多开实习操作课,就必然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习材料的投入,使教学成本增大,这是学校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
提高专业技能的途径只有是靠多练,别无它法。要多练就要多消耗实习材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前些年一般都不大景气,许多学校经费都比较紧张,教学设施和实习设备都相对比较落后,学校也不可能把社会生产各部门中性能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购置来供学生实习之用。因此,在安排教学时要尽量多安排实践课,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在相应的岗位上参加生产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节减学校的教学投入,还能够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把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地进行教学,那么即使学生把学校所教的知识技能全部都掌握了,毕业之后走上(专业相同)工作岗位,也不能就保证完全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若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是用非所学,那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学生就业时,力求做到专业对口、学用一致。
智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企图一蹴而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真正是学习文化课有困难的,就让他们多从事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力争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于他们能够顺利就业。
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学校要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足够的场地、设施、器材,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要通过锻炼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04-02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职业劳动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天生所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养成的过程。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承担着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职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护理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具有护理专业文化特色的“六心”(爱心、责任心、细心、诚心、耐心、信心)来影响、教育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从事职业工作的必备素质。
一、爱心
医者仁心,仁爱之心是行医之人必备的素质。有爱心的护士才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才能真正去体贴和关心病人,履行挽救生命、减轻痛苦之职责。爱心的培养是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基础。现在校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多数享受着家庭成员的关爱、有的甚至是溺爱,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较少想到如何报答父母之爱和感恩社会;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包容性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承担班级工作。护理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学生如何去爱,并把这种爱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在身边事:上课时一句亲切的问候;对回答不上问题学生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后进生的激励;对贫困生的关心;对患病学生的关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各项活动中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并通过潜移默化逐渐学会了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默默将这种爱传递给她的同学、她的老师、社会及病人。09护理班的熊某患有较罕见的威尔森氏症(肝豆状核变性),在患病检查期间,系内教师主动帮忙联系各家医院、购买药物,护理系内组织了两次师生捐款帮助这位农村贫困学生。在熊某返乡治病期间,仍不断有教师捐款送至家乡,熊某感动地称帮助她的老师为“妈妈”,常用短信表达对老师的思念……。在学习专业、理解专业的过程中,在爱心的召唤下,护理系学生成立了“天使社团”,利用节假休息日为当地社区的孤残老人和儿童进行义务服务,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及好评。近3年每年都获得院级优秀社团,为其他学生做出了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白衣天使”关爱生命的职业精神。
二、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护士的责任心体现在对工作的负责,即对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的负责。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是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重点,教师的言传身教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教师的责任心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工作的负责、对学生学习的负责。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并对学生责任心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性作用。而现在有个别老师上课敷衍了事,只把内容讲完、时间拖够就行了,不管学生是否听懂理解,对学生课堂上打瞌睡、做课外作业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生操作是否到位也不要求,只求完成一节课的工作量,好像是应付差事,这样的教学无疑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完成作业、实践操作、书写实训报告、班级活动等方面来加强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如实训操作后整理实训用物、打扫实验室卫生、关闭门窗、关灯等,虽都是学生实习后的常规工作,但如对学生的工作质量有了一个要求,就会促进学生责任心的养成。
三、细心
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细小的异常变化并能正确处理,细心观察对病人病情的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细心的培养来源于教师的细心工作。教师的细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工作的细心:①对学生上课时的反应细心观察。有的学生上课时,两眼看着教师,但目光呆滞,没有随教师讲课思路走;有的学生上课开小差;有的学生情绪低落……对课堂上种种表现异常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不要认为学生管理只是班主任、辅导员的职责,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时与班主任联系,避免学生异常情况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如10护理班的学生张某,平时学习成绩良好,上课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有一天在上《社区护理》课程中,老师发现她心不在焉,上课老走神,下课后问其原因,才知是由于母亲患病需要花钱,自己想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里的经济,准备近两天乘火车到浙江打工。任课教师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通过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妥善处理了此事,防止了学生的流失。②对学生的操作细心指导。一看就会、一做就错是学生专业实践课经常出现的现象。护理技术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操作,如物品放置的位置、打包的方法、操作的手法等,如在为病人上胃管前用手电筒检查病人鼻腔时,用手遮光避免电筒光线对病人眼睛的刺激,虽是一个细节动作,却体现了对病人的关爱之情。专业技术操作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2.教育工作的细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细心观察学生发生的微小变化,做好认真细致的教育工作。
四、诚心
真诚是护患之间建立相互信赖关系的基础,也是护士慎独修养的基本要求。学生诚心的培养与教师的行为和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承诺、态度和与学生的交流,都应体现以诚相待、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会到诚信的含义。如有一名任课教师答应在校学生参加端午节的晚会,当天晚上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认为老师不会来的时候,这名教师全身湿透地出现了,学生们当时很感动,问老师这么大的雨,您就不要来了,而这名教师回答说:我答应了你们就一定要来。这名教师用她的实际行动为学生诠释了“诚”意、做出了榜样;在专业教学中针对现在社会上弄虚作假的现象要持否定态度,对投机取巧之事坚决抵制,用临床上护士不遵医嘱测量病人生命体征而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的案例教育学生,用签约诚信考试书来要求学生,要求学生真诚做人、诚心做事、诚信考试,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一名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诚信素质。
五、耐心
耐心即不厌烦、不急躁的性格,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的病人和每天繁琐的护理工作,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也是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学生在校期间耐心的培养与教师的指导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其次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操作指导也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在学生多次考不好或操作失误后,责备学生基础差、太笨、是朽木等。对学习差的学生多鼓励,对其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教师的耐心对学生耐心的培养和学习信心的树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05护理班有一名中职生入校时成绩在54人的班级中名列第51名,学习基础差且不遵守纪律,通过班主任近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开始改变不良行为,认真学习,三年后毕业考试时成绩名列全班第四名,由进校时令家长和教师头痛的差点进入劳教所的“问题学生”变成了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毕业后在工作单位受到领导和同事好评。
六、信心
护士首先要对工作有信心,才能赢得病人信任,才能影响和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信心也是职业素质所要具备的。部分学生在入校时缺乏自信心,认为就读职业技术院校是无奈的选择,有自卑感;社会上有些人也不能正确理解职业教育,认为职业院校是高考、中考落榜生的收容所。由于对职业教育的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也缺乏目的性和主动性。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幼教学生是未来一代的启蒙老师,想要有效提高音乐教育质量首先必须提高幼教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素养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在幼教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感受到提高和培养幼教学生音乐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尝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加强幼教学生音乐理论的学习以提高音乐素养
幼教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水平。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音乐教师,学生应肩负起重担,要想教好幼儿的音乐,幼教学生自身必须学好音乐,要学好音乐,必须先学好音乐理论,音乐理论即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钥匙。让幼教学生重视并要求学生学习好音乐理论知识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中,我们通常忽略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致命点。所以,让学生更深意义地理解并学习音乐,音乐理论教学首当其冲。如果学生对音乐的明确只限于唱歌、舞蹈,弹奏音符,这是远远不够的,要从理论的基础上去学习、创造、生长音乐,发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何事情、任何工作,要想做得好,就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脱离实践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但是,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准确的理论作引导,认识就会停滞,工作就会被动或陷于盲目性。
二、培养幼教学生热爱音乐及教育事业的信念
音乐是什么?用名家最普通的语言来说:“音乐就像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贝多芬也曾经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灵魂发出火花”。幼教学生必须热爱音乐,业余时间要经常地唱、经常地听,把音乐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去,除了学习中外经典幼儿歌曲之外还要经常学习新的幼儿歌曲,经常了解音乐的动向和发展,广泛地接触各种音乐作品并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音乐活动,这样一来情感世界会逐步变得丰富起来,才会更加热爱音乐。
音乐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整合品行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健康的音乐,健康的音乐具有五大功能:一是声,通过“耳闻”“神听”被大脑感知作用于人体;二是情,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如悲、欢、喜、乐;安宁、平静、开阔、奔放、雄壮、高昂等,直接作用于思维和人的肌体,产生养生健身的效果;三是意,即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和声、配器、调式与调性表现的整体效果,使人产生想象和追逐,将人带入一种现实的意境中,诸如高山、流水等等不同的意境之中,使人获得满足和享受,达到调节思维和肌体的效果;四是速,即音乐的快慢节奏和轻重缓急特性,对人的思维与反应产生直接影响,快而强的音乐使人听之欲动,安静而祥和的音使人心绪平和安闲,雄壮有力之乐使人精神抖擞;五是波,即音乐声波产生的能量,会直接影响人的血脉跳动和脑细胞思维频率。好的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磨炼人的意志,促使人健康向上,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它不仅对一个人的性情陶冶有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风尚都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如《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非常的时期起了积极的作用及影响;还有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满爱国主义的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领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学生爱国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应尽量让他们接触有一定高雅情趣的音乐,使学生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个人修养在其中也得到了提高。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幼教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教学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师不仅运用恰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氛围等来决定适当的方法。随着时代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也随之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诸如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媒体的教学,生动、立体并加强了情境、情趣、情感的引入,活泼的画面、节奏鲜明富于动感的织体、详尽悦目的解说及配合练习的实践,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生动,感知鲜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我们就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又如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观看影片认识了一些著名的作曲家,了解他们的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从中学习他们的某些优良品质,从而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然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关系,懂得假如受到挫折该怎样去面对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的巩固、智能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音乐教学的改革是促进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兴趣的良好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四、提高幼教教师队伍的素质带动幼教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
发挥幼教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这样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幼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音乐教师素质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条件。正确认识教师素质的含义、特点和作用,明确教师素质转变的核心内容,了解实现教师素质根本转变的条件,对于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必须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道德素质,这是形成教师敬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提高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公德素质,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其次,必须切实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综合表现,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产生敬业精神的根本保证。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一个人的敬业精神是以信念、情感、意志为基础,在职业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性的道德品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就要使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把优秀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再次,音乐教师自身素质高,在教学中有良好的心态,优美的教学风范,将会促进幼教学生的健康成长,美化他们的心灵。这也说明教师素质决定学生音乐素养的高低。
以上阐述了幼教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几个方面,还有待于其他方面的素质作支撑。否则,所谓的音乐素养绝对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甚至只是一处空中阁楼。在现实生活中,音乐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音乐学院及附中都是必修课,是考音乐院校的必考科目,也是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必考内容,更是学生学习乐器的入门课程。可见音乐素养的重要性,我们幼教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接受全面的训练,才能使自己掌握音乐教育的艺术精髓,才能使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毕业后要完全胜任工作和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就要不仅具有基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学生的职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充分提高,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笔者基于对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试图探讨法律思维方式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作用。
法律思维方式之辨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观察、分析和解决涉法性问题的思维方式。作为法律实践活动方式的观念形态,法律思维方式是伴随法律职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独特性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式的固化和凝结。不同于经济思维方式偏重于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政治思维方式偏重于不同利弊的权衡和道德思维方式偏重于善与恶的评价,法律思维方式则偏重于合法性的分析。作为法律思维方式的本质特征,合法性强调要以法律为准绳来思考与处理涉法性问题,面对任何涉法性社会矛盾和纠纷,基本任务在于做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并依照法律,以权利与义务分析为线索,最终做出权利安排和义务界定。合法性是对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最高抽象,把握了合法性,也就从根本上把法律思维方式与其他非法律思维方式区分开来。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判断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法治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条件,如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等,也离不开全民法治观念的确立。“只有当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尔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时,才会有与法治理念相一致的普遍行为方式”,鉴于此,“法治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成为人们处理涉法性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法治得以真正实现的必要条件。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思维方式基础,也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基本资质的内在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思维方式仅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所独占。从思维主体的角度来说,法律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官的思维方式;中义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广义的法律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作为广义法律思维方式的思维主体,社会大众是遵从法律行为规范的一般社会成员,他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是未经专门职业训练而逐渐养成的一种法律价值观和法律判断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可见,法律思维方式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法治的实现需要经专门职业化训练的法律职业共同体,也离不开未经专门职业化训练而具有一定法律思维能力的普通社会大众。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应自觉培养高职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这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互助共生
在现代社会,法律和道德共同构成两大基本的行为规范,两者共同为社会的有序运行保驾护航。在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法律,既是人们思考和认识法律问题的前提,又是人们思考和认识的对象。没有法律,也就无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什么是法律?按照法学理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内容丰富,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基本构成要素。职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任何职业活动都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其发展也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这样,职业道德规范也就应运而生。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发展的产物,它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遵守职业纪律,展现职业作风。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录用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按职业道德标准行事,是各行业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职业素养。 作为职业生活的两种基本行为控制方式,法律和职业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助共生。一方面,遵纪守法常常构成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道德是法律的灵魂,法律规范中的一些条文也是道德规范所要求的内容,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法律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载体,职业道德所提倡的内容会在一些法律规范中出现,同时,法律制裁的威力也有助于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当某一行为冲破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做出了严重危害他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时,为了维护用人单位及社会的正常秩序,就要动用法律手段对这一行为进行强制制裁和惩罚。
法律思维方式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保障
尽管人们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理解可能各有不同,但在基本范围内也存在着深刻的共识,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成为各行业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必须在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积极探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努力促使学生形成契合职业化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行为。
按照一般德育理论,道德的培养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这样,帮助高职学生深刻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含义,是培养其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互助共生,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和惩罚。因此,努力挖掘敬业、诚信、公道、纪律等的法律意义,必将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法律思维方式的保障。
敬业是一切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基础,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敬业就是要尊重、尊崇自己的职业岗位,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做到尽职尽责,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义务感。职业与责任如影随形,一个敬业的从业者,必须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其中包括道义责任,也包括法律责任。具体来说,一方面,从业者要做好分内的事情,如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则应承担相应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履行职责,是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责任的本质要求。如果遇事临阵退逃,不仅谈不上敬业,还可能违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甚至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
育人,教学者与管理者、学校与企业全员育人,学习、生活、实训和实习全过程育人。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德育
[作者简介]曾萍(1977-),女,湖南株洲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湖南株洲4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09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资助项目“校企文化共融下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研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JGA200902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46-02
一、前言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规模上获
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
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为国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同时,高职院校逐渐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即“培养一大批生
产、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课程设
置逐渐合理,专业逐渐符合市场的需要,质量在稳中求进,为我
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最近几年频繁
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医疗事故、工程质量问题等却反映了一个
问题,即部分企业和专业人员在过度追求利润的驱动下,丧失了
作为一名职业工作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反思当前的高职院
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并不乐观,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下,高职院校更应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课程内容上,重教育性轻职业性。长久以来,高等职
业教育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专业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按
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随着办学定位的明确,近几年来
高职教育通过教学改革,注重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结
合起来培养,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已办出了自己
的特色。但大部分学校在学生德育培养方面,基本还沿袭着传
统的培养模式,即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学生一般品德知识的教育,
忽视了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特点——职业性,在内容上缺乏对学
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注重。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课程采用的是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这是目前全国高等
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通用的教材。但高职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
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之外,还应该对自己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有
所认知,否则职业素养的养成从何谈起。而这本教材有关职业
道德的内容只有一节,讲述的是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要求,具有
一般性。但每个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是不一样的,具有其特殊
性。比如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汽车修理工职业道德要求就不一
样,除了两者都需要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一般要求外,教师还
有义务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等特殊要求。
2.德育教学过程上,重片面性轻连贯性、理论和实践脱节。
学生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系统的过程,它贯穿于学生
的学习、生活、实训和实习等各个方面,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全
方位地参与。近几年来,大多数学校逐渐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
并把学生品德的培养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除了继续加强思
想道德修养课的主渠道作用以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活动对学生
的品德进行渗透教育。但是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
就业率,扩大学校的影响,维持学校的生源,强调学生与市场的
零距离,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压缩人文
课程,加大专业课程、实训课程和实习的课时。尽管这些学校的
教学都提出要以德育为先,但基本上流于口号和形式,出现了理
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教学与育人分离。教育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教学,二是育
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谓教师,古人言“传道授业解惑
也”,即教师首先是传授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其次才是传授专业
知识和解答疑惑。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专业也越来越细化,教
师的职能也呈现出细化的现象,即由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分
割为传道和授业解惑,出现了教学和育人分离的现象。而学生
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连贯的过程,它的形成
与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然而在学
生品德的培养过程中,有些老师未能很好地注重学生四个心理
因素培养的连贯性。一是理论讲授缺乏深度,有些老师为了迎
合学生的需要,采用放视频、讲笑话、讲故事等方式。这种教学
虽然活跃了气氛,满足了学生的感性需要,但未能引发学生的深
度思考,我们称之为“市场化教学”。二是缺乏从情感上去探求
学生的需要。情感与人的需要有密切的联系。情感是认识转化
为行为的催化剂。德育教师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每一个学
生,产生师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所讲理论产生认
同感。三是感知与实践的脱节。知、情、意是思想意识方面的,
属于精神层面的,而道德品质不仅是一个主观意识范畴,也是一
个客观实践范畴,是主客观的统一。知、情、意最终都是促成学
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而行为的养成不仅需要德育教师在教
学中采取多种实践活动,同时还需要学校、专业老师、实习单位
和家庭的多方位协作配合。
3.德育师资队伍上,重形式轻建设。党和政府历来都高度
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给予支持,如
规定每个学校必须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单列专项经费拨给思政教
学部,并按照
1
∶
200的师生比例配备了专职辅导员等。广大高
职院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创造了许多德育工作的好经
验。学校德育在引导青年健康成长、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工作中出现“一手
比较硬,一手比较软”,重形式轻质量。如有些学校认为思想道
德修养课是一门没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课,任何老师都可以上,因
此让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兼课,或将没有课上的老师在没有进
行任何培训的情况下安排上这门课。部分学校为了节约成本,
减少甚至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的引进。一些高职院校
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就像个“综合部”,其中有大学语文、高等数
学以及其他专业的教师,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此外,有些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也欠合理。有些高职
院校尽管在形式上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备了专职辅导员,但队
伍的结构上欠科学欠合理。首先,辅导员队伍低龄化。一支合
理的辅导员队伍应该由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的教师组成,但
是目前大多数辅导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留校生担任。由于
他们年轻,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当遇到大学生许多问题如心
理问题、家庭问题、学业问题时有点手足无措,这时需要有经验
的老师帮助和提携。其次,高职称的辅导员教师缺乏。由于
对辅导员的工作认识的偏见,具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不愿
意当辅导员,认为这种工作不如专业老师,受不到学校的重视
和学生的尊重。有些当了辅导员的教师,由于感觉没有前途或
不体面,想方设法继续进修,或以其他方式想方设法离开辅导
员岗位,去当专业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因此造成了辅导员队伍
不连贯。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
道德不仅是一种对人的外在规范,更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
它不仅可以为社会和企业带来效益,它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
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把道德当做一种资源,尤其是在当代
中国职业道德屡屡触碰底线的情况下,把道德当做一种稀缺资
源来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并与合作的企业达成共识。因为学生
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学校长期办学的生命线,而且学生良好的职
业道德也是今后企业立于市场的信誉保证。针对上文提到的三
个方面的问题,高职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
和师资队伍三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做到全课程育人、全员育人
和全过程育人。
1.实现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其他课程渗透,思政课与专业课
全课程育人。校企合作共同的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高
技能又具有高素质的“两高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除
了在专业课程要突出教育性和职业性的特征以外,在其学生德
育培养方面也应该注重学生一般德育知识和相关职业道德培
养,将学生“两高”教育真正贯穿至学生的全课程。首先,继续发
挥思想道德修养课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学生理想信念、人生价值
等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
成时期,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需要,指导
学生能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高职院校的人
才培养具有与本科院校不同的特点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
标定位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对学生实践技能尤
为重视,而与实践技能相匹配的职业道德素质决定了高职院校
学生德育培养的特殊性。为此,高职院校除了要加强对学生基
本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外,还应该根据每个行业的职业道
德要求的不同,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细则,
穿插在专业课和实训课中讲授。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分为德育理论课程和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课
程,并需将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与专业技能考核一样,同
样分为相关职业道德知识和职业法律知识笔试和职业道德的运
用两方面。
目前,关于专业技能资格考试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
核和认定的程序,职业道德和相关职业法律都还未纳入专业技
能考核中,职业道德知识和职业法律的讲授在大部分学校还是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讲授,没有被单独纳入各专业课程中。校
企合作除了在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就业达成共识之外,在
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也要加强合作。双方必须将学生的道德
素质的养成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可共同
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如许多院校的专业老
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相关的校本教材,教材范围可以由过去
的专业知识扩展到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方面,比如教材可以
把企业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
等企业的核心价值融入课程中。另外,双方还可共同编写相关
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手册,并将其纳入了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除
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考试之外,还必须通过该专业相
关职业道德考试,由此达到了全课程育人的目的。
2.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实现教学者与管理者、学校与企
业全员育人。为了将学生真正培养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两高
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打破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学生素质的培养
是两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事情,其他老师只要管好教学和管理就
行的思想。必须树立把学生的素质培养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和管理环节中。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专兼结合”的原则,建立一
支由德育老师和辅导员为主,其他老师如专业课老师、管理人
员、企业人员为辅的育人队伍。在两课专业老师建设方面,适当
引进马克思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教师,并同时采
取校内教师参加培训等方式,以此来提高了队伍的理论水平。
为了让专业老师认识到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为了
让辅导员队伍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老少中师资结构,高职院校
可采取以辅导员为主,以专业老师为辅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如规
定讲师、副教授、教授都必须担任一年的班主任,协助辅导员的
工作,为避免流于形式,需要规定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必
须在校坐班。高校行政人员由于其工作性质,与学生打交道的
机会不多,难免会出现管理与育人脱节的现象,为了让管理人员
意识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高职院校
可采取“一对一”的“人生导师制”的模式,让行政管理人员也参
与育人工作中。职业院校的学习非常灵活,除了校内课程学习,
三年学习中还有半年至一年在企业中实习,过去实习只关注了
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并未引起企
业和学校的重视。然而学生实习是学生高技能和高素质培养过
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实验和检验
场所,为了改变过去德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高职院校需
要制定实习期间职业道德考核表。由院系专业老师和企业人员
共同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掌握和运用进行考核,
从而有效实现学生德育的实践,有利于学生将职业道德内化为
一种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符合社会需要的“两高”型人才。
3.将育人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实训和实习全过程。思想
政治教育过程,即德育过程,是以受教育者一定思想道德品德为
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社会主义
学校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对年青一代的德育
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
者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认识、体验、践行而形成受
教育者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
的教育过程。概而言之,道德教育过程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
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践行。学生的德育素质的养成是一个复杂
的、长期连贯的过程。不是仅仅靠几节德育课就能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品德,它必须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课外活动、实习等方
面。因此,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德育心理结构的连贯
性。当前学生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信息时代背景下,面对多种
思潮和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学生会对书本所讲述的内容与现实
所呈现的问题不符而感觉到困惑和迷茫,老师要及时抓住学生
的思想问题,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理论来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实
质,从而利于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使受教育者实现从知到行的
转化。然而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一个由认识—认同—信念
—践行的反复过程,正如同志指出:往
“一个正确的认识,
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
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因此育人的工作者
需要运用整体的观点,掌握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的心理结构特
点,将育人理念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习的方方面面,才能
促使学生高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很精辟地诠释了“师范”的含义。“师”与“范”涵盖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也闪耀着教师道德的光辉。教师道德的光辉还体现在乐于奉献的精神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往往把教师的职业比作“红烛”,这句诗饱含着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生命价值,也只有无私的奉献,我们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的称谓,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给予我们的信任和爱戴。此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恪守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素质。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总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存在,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教师职业的根本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在当今时代,教师要想适应社会要求,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教师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的提高,则需要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思想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素质的提高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当教师有了职业道德情感,并确立了对教师职业道德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便会以极大的热情去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满足内心的需要。此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育过程或者哦你个和教育管理中,作为教师行为的评价标准之一,约束着教师的有关活动,督促教师不断克服缺点和不足。
(2)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强化班主任的事业心、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也是社会舆论评价教师的标准,被用来对教师职业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当教师的职业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时,他们就赢得社会的赞誉、人民的爱戴和学生的尊敬。这种来自舆论的褒奖所产生的鼓励和鞭策会极大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能够不断启迪和帮助教师明确爱教育实践中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为什么这样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行为规范。
(3)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推动班级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面向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作为素质教育主体――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水平至关重要的。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于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观念以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可使不良的教育行业风气得以改变,不正确的办学方向得以纠正,种种违反教育规律和职业行为得以改正,侵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现象得以消除,使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得以克服,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教师职业道德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教师教出的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文化知识,还要看思想品德。因此,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做“人师”就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常言道:读书明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各门课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教案,将其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学中。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其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2)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3)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社会性。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调节会计行业的经济和职业联系,对会计法律规范起着辅助跟补充作用;其次,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让其遵守道德准则,并自觉抵制不良之风;然后,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最后,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跟工作能力,促进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与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弊端
(一)会计失真现象严重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会计账簿在设置上存在一些违规违法现象,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善。这些都是由于会计人员没有按照规则办事所导致的。其次,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方式。比如通过把采购人员的业务要求放在前面来掩盖自身的经济业务,这样就导致无法真实地反映其经济活动,出现虚假发票的现象也随之发生。一些注册会计师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审计时,没有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甚至挡不住利益的驱使而开出不符合实际的审计报告,这样的掩盖会计造假行为,无形中放宽了被审计单位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导致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因为我国在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处罚准则,但国家对这类现象提出过禁止,但会计人员对造假行为还是屡禁不改。
(二)会计人员法制意识不强
在会计行业中,有很多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把职业规则、规范全抛之脑后。在工作中,不坚持工作准则,不依法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正确的核算,甚至伪造会计资料。或者不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保密原则,对公司的机密文件在高层或者其他人的逼迫下做一些违法的会计账目。还有一些会计人员私自挪用公司财产,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法律与道德的约束。这种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也给公司财政方面带来损失。
(三)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与会计行业的发展速度相比,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即二者的发展步伐不一致。首先,我国现有的会计法律法规比较陈旧,不科学、不规范,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会计领域;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之间不配套,内部不协调,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有的企业的监督机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如同摆设;而且,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对于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不能很好地进行防范,以及对财务部门不能有一个明确的分工安排,导致会计人员有法不依,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缺失。
三、产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
第一,会计人员本身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人们开始强烈的追求物质利益,会计人员也不例外。面对诱惑,一些法律观念薄弱,道德意识不强的会计人员很容易误入歧途,抛弃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道德品质,做出违法,违背职业道德的事。其次,部分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较差,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认真负责,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严重与爱岗敬业的道德规范相背离。
第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会计行业之所以频频出现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事,主要是因为我国会计监管体制和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不健全,让部分会计人员有机可乘。在我国会计法律中,《会计法》是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当然,除了《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有约束作用的还有《企业会计准则》,但其关于职业道德的讲解并不是很具体、全面。而且对于违法行为以及违背会计职业道德的惩戒条例以及应承担的后果也没有明确说明。此外,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力度也比较弱。所以,一套合理、健全的会计法律规范及监督机制对会计行业的健康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会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所以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力度,让他们的工作能力和道德修养都有所提升。其次,要加强惩戒力度,让企业工作人员发扬好的工作作风,对不良行为严惩不贷,这样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会计人员也要有自觉学习的精神,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参加答辩、讲座等活动来充实自己。单位也要为会计人员组织对重要会议及重要讲话学习的机会,让其能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认真做好相关会计工作,自觉抵制不良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
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工作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不断地规范、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以更好地对其进行规范。据调查,会计不法行为的源头基本来自会计决策层及管理层,因此,《新会计法》就更加具体、规范地说明了相关单位负责人的工作职责。比如《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和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除此之外,《会计法》还规定,对会计工作中的各项违法行为都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有不法行为会计人员的惩罚力度,不仅对不法分子起到惩戒作用,对其他工作人员也起到警醒作用。我国的会计法律体系只有不断地完善,会计舞弊行为的惩戒力度只有不断地加大,会计人员才能够在科学的规章制度下更好的工作,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才能更顺利地进行。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