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6 10:08: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98-01
教师科研能力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雄厚的办学实力离不开科研水平这个坚强后盾。同时不断创新的教师科研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各大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已越来越多的表现为科研实力的竞争。科研立校也逐渐引起各大高校的重视。
一、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近十几年来在规模上的膨胀,未来发展趋势必然转移到内涵式发展上来。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着力点自然而然的就落在学科建设上。以更高的科研成果塑造大批高层次的人才,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强劲的动力成为当下高校建设的必然趋势。而这一切又和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休戚相关。教师在科研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可以对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有更精深的把握和了解[1]。对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深入研究,将直接作用与他们的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能够以更新鲜的知识和更具思辨性的理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将在科研中的创新精神和怀疑精神身体力行的传授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因而教师科研能力对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二、当下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当下高校教师科研能力随着我国高校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政府层面看,主要是经费投入问题;从学校层面看,主要是政策不足;从教师自身看,主要是精力有限。具体情况如下:
1.经费投入问题。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前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支持,仅为国家对高校基础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因此,国家投入成为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而正常的经费问题则是由国家、地方、企业以及高校自身四个来源解决的。例如美国对高校的经费支持则是由联邦政府负责基础型研究的开支,州和地方政府资助研发型科研,企业也会针对特定科研项目提供一定的资助。而这些在我国高校科研中居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2.从学校层面上看,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学校科研氛围的缺失。在学生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困扰下,大学中科研工作的位置并不突出,得不到广泛的关注。二是科研组织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不少普通高校一般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机构,或者即使有科研管理机构但权力有限,独立的对于科研也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例如数字化管理问题,有效激励问题,科学评估问题等都长期搁置,无法解决,而且在经费支持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问题更是一拖再拖。三是缺乏有经验的科研团队。在设有科研团队的高校中普遍人员结构不合理。老、中、青搭配比例失衡,缺乏领军型科研人才,团队构成不尽合理,团队配合效率较低,大多靠单打独斗。
三、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对策
(一)学校层面
1.明确科研定位。科研定位是高校科学合理的利用有限资源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为此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的宣传和组织各类各级政府项目的申报工作,做好科研引导和指导工作。另外,学校科研还应尽可能的面向社会需求,科研成果应当对社会有所裨益,将科研与实际生产实践相结合,拓宽科研项目的来源,这也是解决当前科研项目生存问题的途径之一。
2.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对于科研工作,应当设置责任明确、配置合理的科研管理机构才能规范有效的促进全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规范科研机构的职责和义务,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系统的管理和规范。随着高校科研总量的不断提升,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总量的提高,亟需基于数字化系统的管理体系来进行科学的科研管理和科研评价。这极利于制定全校范围的科研计划和科研任务,有效促进科研项目的进行,以及准确地对科研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考核评估和对教师个人进行考核评估。而权威的考核评估结果作为教师激励措施的一部分,对于科研成果突出者依据给予科研奖励,这能够极大地提升全校的科研积极性。
(二)教师层面
1.端正思想,深化认识。高校教师应当加强、改进自身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要深刻认识科研能力对高校教师的深远意义。学术交流是教学效果的源流,没有这个源头,教学只能停留在某个层次而不会有太大提高,并且随着教育和学科的发展而逐渐被淘汰。而且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需要教师应当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只有在科研上有突出表现和进展的教师,其教学内容才是有思想有价值的。高校教师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化对科研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以更大的积极性和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2.提高科研业务能力。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高校教师应当夯实教育理论和专业基础等各项基础性工作,其次对于科研方法和各种技术手段也应当有比较熟练的掌握。再就是在选择科研方向的时候应当兼顾自己的兴趣与专业需求之间的关系[3]。再者还应当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培训的活动,通过与外界的交流,找到自己的不足,也能明确自己的优势,在比较中有的放矢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总之,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事关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办学水平。也是教师个人能力和竞争力的体现。高校和教师本人应当以高度的重视和恰当的方式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陶祥亚,樊华.基于AHP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组合权重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01)
[2]袁毅纯,李家强,王成东.以高校科技档案管理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对策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06)
[作者简介]耿艾莉(1971-),女,辽宁阜新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王岩松(1971-),男,辽宁丹东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与管理。(上海20162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71-03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质,能够准确地选定课题和研究对象,熟练地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规范地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主要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以及成功表述研究成果的能力。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是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的生力军,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承担着巨大的历史重任。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合理的培养,是高校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在这三大职能中,教学是高校的中心职能,科研是教学的重要支撑,是教师深入把握教育规律的有效手段,通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可有效地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科研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势在必行。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决定着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青年教师如果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也就只能沿袭前人的知识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学的深度、广度及启发性都难以达到较高水平,也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青年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最新动态和本专业的最新成果,进而不断地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在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能力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形成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科技研发能力的创新人才。
2.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有利于提升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使教师为社会服务成为可能。高校教师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开发科技产品、开展技术革新等社会服务,还可以接受社会委托培养、培训专门人才。这样既促进了人才培养,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身经费的不足;既有利于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教师的科研成果已经在工业、农业和国防事业等多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科研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科研水平决定了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而学科专业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重要标志。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是科研团队中的新生力量。因此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科技队伍,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为学科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科研工作促进了教师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自己在科研工作中获得的最新学科信息引入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科研还促进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为扩大专业的内涵,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特别是将处于领先水平和特色优势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教材中,有利于专业建设发展。科研课题丰富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内涵。青年教师可借助自己所从事的交叉学科的实践课题,将这些项目引入毕业设计(论文)中,极大地丰富了毕业环节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学科前沿、工程应用基础和工程开发的平台。由于学生毕业论文课题紧密结合科研,可以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笔者对某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现状进行过调查,从调研的情况看,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状况令人担忧,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方向不明确,团队意识较弱。近几年新进的青年教师,普遍缺乏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科研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主要表现在:首先,科研方向不明确,不能有效地与学科专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当今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硕士、博士刚毕业,尽管有科研工作的经验,但大都是导师安排好的科研课题,只要按导师的规划按时完成就可以了,参加工作后对于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与从事的学科专业不能有效地结合,有些盲目,无所适从。其次,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能迅速融入科研团队。由于学缘结构的关系,不少青年教师对所在学院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科研方向、研究特色、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等科研环境不熟悉,难以融入学科方向和科研团队。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去运作,不能迅速融入现有的科研团队中。
2.缺少工程实践经验,综合技能薄弱。现在部分青年教师大多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与综合技能,“非工化”青年教师占一定比例。“非工化”是指现在国内高校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多数属于硕士或博士刚毕业,学历达标,却没有经历过生产或工程实际的锻炼,缺乏生产实际经验,工程理论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往往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相应比较匮乏。如果让他们从事一些生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研发工作,并达到对其进行创新就会有一定难度,相应的,在教学上也就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3.科研环境欠佳,科研信心不足。目前部分青年教师对国家、地方政府的科技工作的政策和战略重点缺乏了解,尤其对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特点和要求不了解,因此影响了科研选题、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申报课题时青年教师能够参与的科研渠道少且竞争激烈,其他多数计划也是限项申报,资助率较低。屡次申报不成功,就会导致部分青年教师丧失信心,认为科研费时费力见效慢,甚至放弃科研转向教学。殊不知科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是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创造,是对前沿科学的有效探索。与科研脱节既不利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会由于缺乏科研经验,导致在教学中缺少“源头活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
4.教学任务繁重,科研无暇顾及。近年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展,教学任务明显增加,各高校师生比已接近或低于教育部规定的1∶18的红线。有的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师甚至必须完成3门以上的课程,再加上毕业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才能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同时各高校都在强化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工作,使青年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授课和准备各类评估工作上,用在科研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另外,青年教师通常还面临结婚、生子、学历深造等压力,也影响了对科研的投入。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针对当前青年教师科研的发展现状,应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层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1.内部因素。第一,要有端正的科研态度。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方向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及现今岗位的科研特色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使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与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会使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相得益彰。其次要明确科研个体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之后,应迅速融入适合自己的科研团队中。科研团队是指在高等学校中有着共同的愿望,技能互补,围绕共同的科研目标和任务并且拥有团队精神的相互协作的科研人员组成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科研团队一般都有自己的科研特色和技术优势,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拥有丰富的科研成果。青年教师融入团队后不但可以在团队中学习新的科研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而且可以利用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和条件实现自己的一些新想法、新思路,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第二,要把握好目前科学发展态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科学发展的态势正在日益发生变化。青年教师只有把握好当今科学发展态势,才能将科研工作做好。当今科研的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研的复杂性使得单独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某项科研,一些重大项目需要科研团队集体来完成。当前科学研究具有如下特征:(1)科学研究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渗透性。一项科研课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积累,往往用一个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另一学科的问题;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需要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域的协作研究等。(2)科学研究具有创新性。创新是科研的本质和灵魂,因此青年教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前沿意识和超前意识。科研创新意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依据自身素质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或原理等的高度完善的知觉和自觉的思维。青年教师要善于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创新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必要前提。
第三,要具有扎实的科研素质。科研成果是一个团队长期刻苦努力的结晶,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有所收获。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科研工作可以说是枯燥和单调的,只有具备良好的科研工作素质,才能保持持续不断的旺盛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科研工作做好。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要具备如下科研素质: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要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具有勤奋、执著的科研精神,有“甘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韧性;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相信“勤能补拙”和“天道酬勤”的道理。只有具备上述科研素质,工作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应该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工作的积累,有助于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工作的深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时间差,合理分配精力,避免造成教学事故。青年教师由于刚走上讲台,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备课上。在平时的备课中注意积累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能丰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也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外部因素。以人为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从事各项科研管理活动的主导思想。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和谐的科研环境。第一,注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强化服务理念。青年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是教育发展需要,是培养人才需要,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培养具有科研潜质的青年教师,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要给予足够的关怀。
第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健全激励机制。一所学校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团队,就不可能建立起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围绕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的需要,立足时代前沿,搭建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同时要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团队。学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及科研奖励制度,让青年教师从被动搞科研转化到主动从事科学研究上来,调动他们的科研主动性。对于刚进校的有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要减少额定教学工作量,使他们有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对于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科研工作量适当减免部分教学工作量。
第三,加强科研管理部门服务职能,为青年教师解惑。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帮助他们了解宏观科技政策,沟通科技项目计划信息,通过聘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举办申报科研项目讲座,向青年教师传授课题申报的经验与技巧等。各学院也要为青年教师配备有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当导师,帮助他们尽早实现自我定位,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四,加强青年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由于用人机制所限,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对工程所涉及的知识往往了解不多。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教学能力强、熟悉生产领域、具有较高科研能力水平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学校要提倡让青年教师到企业和基层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挂职锻炼,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知识、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培训,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企业也会将他们培养成为熟悉工程技术特征及规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支持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合作研究和攻读学位,在职称、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并免除其在外学习期间的教学工作量。这样可使他们一方面提高了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科技创新能力。
第五,拓宽科研申报渠道,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建立青年教师专项基金,如省市教委、科委青年基金,学校优秀青年基金等。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及各工程研究中心也要针对青年教师划拨专门经费支持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在申报项目时,要创造条件鼓励有创新思想的青年教师大胆申报、勇于申报,对那些需要学校评审或推荐的科研计划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机制,打破职称等限制,不拘一格,重点向青年教师倾斜,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科研、教学双发展,才能使众多优秀的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能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实现自身的潜在价值。
总之,青年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办学思路和学科专业发展目标,把握当今科研的发展态势,具备正确的科研态度,运用科学的科研方法,加上和谐的外部科研环境,一定会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也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3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其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实现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质的跨越,大力开展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而青年教师则是教师队伍中最具发展性和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年轻、有朝气的新生力量,是科研队伍中积极活跃的后备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作为主力军、生力军的青年教师的潜力,提高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
一、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1. 开展科学研究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特别是对作为后备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面临“双师型”要求,即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青年教师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补充、更新知识以扩大知识面,培养专业敏感度,提高动手能力最基本的且最为有效的途径。
2. 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关键
科研工作将学科基础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聚焦于具有学科前沿性、实用性的重要课题上,了解自身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更是用基础理论研究指导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内容,为实际课堂内容提供大量完整系统的素材与信息。通过科研与教学相联系,促进课堂与实际相联系,更好的向学生传递所学课程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正是通过科研与教学这种良性互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促进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3. 开展科学研究是形成科研创新梯队、实现学校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群体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是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不重视开发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学校出现科研人才短缺或者青黄不接的不良现象。加强对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为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青年教师更安心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梯队合理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当前为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业界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通过鼓励扶持科研工作,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科研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发展,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据统计目前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大约只有1/4的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科研课题开展及研究;其次,课题中比例偏少,课题大部分还停留在研究报告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原创成果,进行发表,科研能力还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第三,结题成果中缺乏专利、样机、产品等其他创新型较强或应用性较强的成果,这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性的特点和定位。
三、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
1. 缺乏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促进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合理和完善,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青年教师一般职称较低,工作时间较短,在课题申报时,容易受论资排辈的影响,如果没有特别的扶持政策,往往很难申报成功,青年教师独自承担课题的机会较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往往会遇到比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更多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院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应付了事或半途而废,造成研究工作的质量不高或失败。
2. 教学任务重,开展科研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为1∶18。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扩招和大幅度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上课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而且高职院校正处于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的时期,课程教材也经常变化,加上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时间都用在备课、上课。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都成了“上课机器”,严重地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合理调配,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上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教师用在科研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比较有限。
3. 缺乏合作意识,组织实施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普遍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的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不利于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另外,青年教师由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经验少,在初期项目的整体规划、目标设定、具体分工、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足,在缺少团队合作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使得青年教师已立项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无法如期完成科研项目。
四、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及措施
1. 完善科研制度,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科研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师的工作行为,更是为了指导和改善其教育科研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发展目标。高校教师科研考核体系的设计应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科研效率及改进科研质量;(2)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热情、谋求发展;(3)为日常科研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4)科研考核设计原则包括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靠性与正确性、可行性与实用性五项原则。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量化教师的科研工作成果,将其科研工作量纳入到年终工作考核中去,作为硬性指标,使其有进行科研的压力;不能够一刀切,应该针对教师专业特点和个人特质区别对待,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大投入,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在科研方面有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要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以满足其物质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 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足,备课时间较长,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应给予科研工作的锻炼,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不同阶段,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应有不同的匹配。如对于承担一定级别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用科研工作量适当替代部分教学工作量。
3. 组建科研团队,形成学术梯队
为使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其科研能力,学校在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可以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团队。其中老的专家、教授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威望,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三者结合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则帮助缺少科研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通过科研团队以提高青年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科研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青年教师人才科研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工作必须当作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为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激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健.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2]余伟,冯军,肖宏年.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措施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4(05).
现阶段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英语教学任务繁重,高校英语教师除了要担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外,一般还得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上课课时数普遍达到每周14-20课时,使英语教师的精力主要耗费在备课和日常教学中,很难有时间去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日常科研主要限于评职称等需要而匆匆撰写几篇论文。真正具有商务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商务英语专业科研型教师更少。一般地,具有商务能力的教师以经济管理和金融类学院为主,上课主要以中文为主,缺乏英语语言能力,而具有语言能力的英语专业教师且缺乏商务知识和商务能力,商务科研能力更是缺乏。商务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情报的研究能力和商务理论研究的能力,两类商务科研能力的缺乏,成为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短板。客观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应以基本能力培养为主。
二、加强英语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成为时代必要
研究型的商务英语教师更能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即使缺乏实际商务能力,但对各种商务活动、政策、商务人才以及商务发展科学规律等商务相关事务的研究,能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商务素质,增强学生对商务的理论把控能力,使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能快速提升个人的商务能力,较快地成为优秀的商务人才。在商务英语教师普通缺乏商务实践的背景下,提升教师的相关科研能力就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现在上课任务繁重是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提升科研能力,如何获得科研机会,也是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困难。客观原因造成从学校到教师个人教忽视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英语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成为学校和教师个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情报的研究能力和商务理论研究的能力。
1.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商务情报的研究能力
情报研究是商业领域重要的业务工作,也是商务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对商业的情报分析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商务的成功。情报研究主要是解决“事物的现状是怎样的”的问题。它是在广泛全面且准确地收集商业活动的各方面信息后,对商业活动进行全面分析判断的过程。它最后的研究结果人们对商业活动各方面具体情况的认识,是将大量原始信息情报化的过程,也是人们知识创新的过程。商务情报研究能力理所当然成了商务人才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也是商务英语专业要重点培养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务活动中的翻译、报关、谈判等能力的培养已经有了较高效而科学的方式方法,并且现代大学教育和实践锻炼,大多数商务人才都能胜任其中一项或多项技能性业务工作。但现代商务要求的商务情报研究能力却仍然缺乏。它需要商务人才有较强的商务情报意识,能有效地在日常商务工作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最终获得能对商务实践起指导作用的有价值的商务情况。商务情报能力是现代企业较需要的一种能力。商务情报能力需要商务人才掌握有关商务学、信息学、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相关专业的实际应用技能,如信息系统的检索知识、信息分析的各种软件、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商务分析软件等。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要严谨,综合归纳分析能力要强。
2.商务理论研究能力
理论研究是对专业知识的创新和突破,是严谨科学研究的结果,是教师在调查和知识积累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为了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创新新的学说、创立新的方法等。知识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保障,知识创新主要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授机构,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理论研究中教师是主要的力量,是主要创新人才。理论研究对教师个人的科学研究素质要求较高。理论研究是教学的基础,只有理论研究水平高的教师才能紧跟专业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才能高屋建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讲透专业基础理论。而要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构建教师个人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保障,同时要加强教师个人严谨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创新,教师作为主要创新型人才,不同于一般技术人员。他要求具备有全面的知识体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超前的创思维,可贵的创新品质,不因个人名利影响创新活动,能擅于发现别人的科学观点并能有效吸收到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尊重别人的科学成果,能意识到自己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不卑不亢。专业理论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掌握了专业的科学理论,尤其是最新的理论,是今后在专业领域快速成长的基础和保障。许多学生不理解在大学学习中为什么要学习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教师也大多较忽视向学生阐明其中的缘由,导致学生忽视对专业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较重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甚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忽视专业理论教学,特别突出专业技能的讲授。这些与教师缺乏理论研究能力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在现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学校要从学校专业学科发展出发,认识到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各方面技能和整体科研素质。
1.通过校内培训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信息意识以及信息获取和检索能力。
在实际商务活动中,对商务信息的敏感性非常重要,个人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学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检索和获取技巧,熟悉国内外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只有全面而准许地获取了商务信息,才能准确地分析商务活动,获得商务情报,为商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信息学理论知识以及信息检索和获取技巧,可利用校内相关的师资和专业条件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如参加校内相关的信息学课程和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邀请相应的信息检索专业人员为商务英语教师提供短期培训,在继续教育课程中开设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等。这些途径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信息意识和相应的技能,为科研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2.通过科研立项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
学校可针对本校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将相关的研究任务通过科研立项的途径分配给教师个人或团队。通过实际科研活动,不仅使教师能认真研究本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改革方案,而且可以快速地提升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了解科研行为,掌握科研规律,是一条很有效的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3.以参与科研和外派学习为主,加强商务理论研究的能力。
商务理论是商务英语教师现存的一个“短板”,要以国内外高水平的商务专业为培养基地,外派本校商务英语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学校和科研机构中去。通过参与相应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了解掌握商务理论的研究方法。或通过外派到高水平学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商务理论,使本校商务英语教师快速了解或掌握商务理论知识,尤其是最新的商务理论知识。水平较好的商务英语教师可以主持一些商务科研项目。学校可通过外派和合作科研的方式派遣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参与国内外高校的科研活动或参与学习。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12-02
高职院校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事业中的重要力量,在高职教育改革急需理论创新作为引导的背景下,大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学者波丝纳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这给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高职院校教师要提高科研能力,除要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外,还要注重自己对科研工作的深入反思。
一、反思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提出,反思是指“观念”的反省,是人类以自己的心灵活动为对象的反观自照。反思行为是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一种主人翁方式,涉及思维、问题意识、责任感、谦虚和执著等个人品质。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反思问题的人。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将反思界定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杜威将反思看成是一个能动的认知加工过程,一般与实践问题密切相连,并且贯穿在行动之中。黑格尔认为反思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是一种事后思维,是跟随在事实之后的反复思考。他认为“只有通过以反思作为中介的改变,对象的真实本性才可呈现于意识的面前”,从本质上来看,反思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洞察其本质。总之,在西方哲学中反思一般是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
二、反思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养成是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将外在的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建构为自身心智模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的科研活动进行“元认知”,总结经验教训,理清优点缺点,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扬长避短,并如此循环往复才能真正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而这一“元认知”就是一种反思,它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诚然需要学校提高必要的条件和指导,但主要还是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在科研能力上实现自主发展,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确定自己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领域和主攻方向,以及在课题参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其次,要有明确的计划,围绕总目标制订总体学习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分目标和时间安排;最后,要有自主监控的能力,就是按照既定的计划开展科研训练,定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梳理检查,对懈怠心理和过于偏离计划目标的行为进行自主纠正。以上这些高职院校教师实现自主发展的条件都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目标进行认真反思才能达到。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对自己的研究基础和专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合理确定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预期目标。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对自己的科研活动的状况进行认真检讨,才能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扬长避短,按照既定计划前进。
(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加强交流和借鉴。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除要依靠长期的实践摸索外,还离不开同行间、同事间的交流和借鉴。而反思的过程是主体寻找参照物,理清自身实践与他人实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取长补短的过程。这需要反思者突破自建藩篱,树立开放意识,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明确自身短处,借鉴他人长处。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科研活动的反思也需要参照物。这些参照物主要是同行专家和同事的科研行为、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反思过程中,一方面与专家或同事进行语言上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科研方法或科研工作的经验等,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专家或同事的科研成果材料如课题申报书、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学习他人确定研究问题的方式、论文的谋篇布局和论证方法等,然后反观自身,见贤思齐,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形成创新能力。科研的本质就是创新,高职院校教师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判断其科研能力大小的核心标准,而创新的基本前提就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对现有研究领域的反思,找出具有研究价值但暂未有人研究或现有研究有待深入的地方,并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科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实现科研创新;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对现有研究方法的反思,找出其不足之处,尝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从而达到科研创新。如目前很多社科研究成果都是一元化地运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往往导致研究结论的偏颇,高职院校教师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及时反思,在自己的研究中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对问题进行整合分析,将很有可能实现新的突破;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可以对现有研究所选择的学科视角进行反思,尝试从新的学科视角来对相同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也是实现科研创新的一条可行路径。
(四)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超越自我。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深入反思自身现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科研态度的不足,从而努力改进,超越自我,实现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通过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反思,不断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努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建构起互补整合与建设性的对话关系,完善知识结构,为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知识基础。其次,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反思,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习惯于运用聚合思维方式去分析事物,注重综合与比较。这对于再造性学习来说是合理而有效的,但对于科研创新而言,则是一种思维障碍。科研创新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与求证,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发现。再次,通过对科研态度的反思,督促自己摒弃过于功利的科研价值取向和急功近利的科研态度,从而为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条路径来培养科研能力。
(一)在科研实践中反思。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在科研实践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在知识结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科研态度等方面的真实状况,此时应有意识地将这些情况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时加以记录和总结,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反思对科研能力的促进作用。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可立足自身所在学科专业和教育教学实践,申报各级各类科研立项或参与横向课题。目前,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规划项目等项目立项中给予职业院校适当倾斜或设置职业教育科研专项,给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很多机会。高职院校教师应主动关注相关科研动态,积极申报,在长期实践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养成撰写科研日记的习惯,将自己在科研活动中选题的角度、思维过程、对科研方法的运用和体会及时记录下来,并结合科研工作的相关理论对自身的科研情况进行剖析,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借鉴。
(二)在交流与对话中反思。交流与对话是高职院校教师学习他人、反思自己以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要多与有较深造诣的科研专家交流。一般来说,科研专家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对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相当的敏感度,思考问题的视角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他们身上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会散发出独有的人格魅力,会对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强同事间科研工作的交流和讨论。学校应建立一定的组织形式来保证交流的效果。如教师学术沙龙、科研论坛等,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活动。总之,高职院校教师应加强科研工作的对外交流,以知己之所短,学人之所长。
(三)在观察和模仿中反思。科研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将会揭示出他选题的方式、文献综述的方法、资料的处理和运用技巧等,高职院校教师可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步消除自身科研工作的不足,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正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费米和泰勒两位名师的科研过程,传承了费米崇尚实际的精神和泰勒相信直觉的风格,这些成就了他一生的科学事业。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工作的起步阶段,往往摸不着门道,不知从何入手,这时观察和模仿不失为快速入门的有效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要对不同的科研工作方式进行梳理和反思,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并最终形成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毛亚庆,鱼霞.反思: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3)
[2]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01(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17-03
师资队伍是教学和管理的主体力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1]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的关键。职业教育课程对职业教育人才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改造老课程,开发新课程,才能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资格水平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职业体系的需求匹配”。[2]因此,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作为2011―2015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首要“目标任务”。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领导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可见,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另外,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实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的重要举措。此外,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进行研究,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有利于丰富课程理论和教师教育理论。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研究的现状述评
课程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各项课程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主要从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发展阶段、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等方面对教师课程能力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一般意义的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较多,而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教师课程能力具体如何生成和发展进行研究的很少;相关研究视角和方法单一,内容和结果大同小异,重复研究现象比较严重。[4]
课程开发能力是课程能力的一种。所谓课程开发能力,是指基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和求变求新的心理特质,以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重新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能力。[5]以“课程开发能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所有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共有论文15篇,其中期刊论文10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
5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只有2篇研究职业教育。应雅泳《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一文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思想基础以及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该学者认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平台”;培养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保障体系应包括“建立教师再教育与学习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平等且长效的合作机制,营造民主、学习、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提供资源服务(信息、时间、人力、物质)”。[6]宋志娇《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构建研究》一文对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结构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该学者认为,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应包括教师一般能力,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开发理论知识,收集信息的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能力,合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策略有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建设教师教学团队和提供资源支持等。[7]
10篇期刊论文中,仅3篇是关于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一文认为,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以课程实施为主的一般能力和以课程设计为主的特殊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渐进性和推动性等特征;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环境、机制、规划与教师个人努力几方面分步实施。[8]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一文的观点是,采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只能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先备知识与理论,而不能形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形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必须遵循知行思交融原理,这一原理包含了“知行合一”“行思并进”和“学思并重”三层含义。[9]
一些重要著作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进行了论述,但未见对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高见。石伟平和徐国庆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由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决策、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环境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方法选择、课堂层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造等十个依次递进的环节组成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十步法”。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一书中,他们以“十步法”为基本依据,详细探讨了每一步的技术与方法,并提供了范例。[10]此外,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著作还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赵志群,2009)、《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严中华,2009)、《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王利明,2011)和《高职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刘萍,2010)等。其他一些著作也有谈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内容的,如在英文影印版经典教材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 Issues(5th Edition)中,作者介绍了“技术―科学取向”和“非技术―非科学取向”两种基本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取向,阐述了课程开发的几个阶段,并分析了课程开发中的各种参与者;[11]《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一书作者对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阶段的具体开发要求、步骤和做法进行了阐述;[12]《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作者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和两种基本方法作了阐释。[13]遗憾的是,这些重要著作无一例外地都未论及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研究展望:一个后续研究的框架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这种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有怎样特点,其培养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如何,我们应该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认识,以便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个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的后续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标
后续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包含培养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要素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内容
后续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外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研究。(2)国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调查研究。(3)公办和民办、国内和国外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一是弄清公办和民办、国内和国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异同、原因和可资借鉴之处。(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构建。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跨越“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定界”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进行研究,构建包括前述要素的比较完整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
(三)研究思路
根据研究内容,后续研究思路大体如下:梳理文献――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研究――深入研究――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征询意见,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术蕊.规划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部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1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文平.教师课程能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4]王会亭.近十年来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研究评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5][8]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J].职教论坛,2011(20).
[6]应雅泳.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7]宋志娇.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9]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10]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团队是指在教学活动或教学研究活动中结成一团的一队人,其团队成员拥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组成结构和团队运行规则,成员相互依赖并协同工作,每个成员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都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个体力量虽然是有限的,但团队力量有可能是无限大的,所以,教学团队可以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如,系院部教研室团队或专业实体团队在进行教研课题、课程建设或校本特色教材研发时,可以吸纳更多青年教师,分配他们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团队成员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协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取得研究成果,青年教师在这样的团队中才能学有所得,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团队助推的力量,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1]。
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依靠团队力量解决青年教师工作、学习甚至生活中的困惑与难题,加入团队可以使青年教师拥有一种归属感。良好的团队文化,成员间团结、互助,积极向上,认真敬业,积极探索教育规律,这样的团队充满正能量,更好地引导、帮助青年教师,更能使青年教师产生家的感觉,激发年青教师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鼓励青年教师养成勤奋、认真、思考的工作作风;鼓励学习其他教师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是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从而促使其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以辩证与发展的观点看待青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知识新、思想活跃、敢于创新。同时,引导青年教师看到自身劣势,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仅仅掌握所学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应该广泛阅读心理学和高职教育教学类书籍,具有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与教学规律的能力,提高科研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个人专业成长。
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互助氛围。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能力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又缺乏科研经验,即使想着手科研却又处于“单打独奏、无人引领”的境地。团队合作区别于个人模式与竞争模式的工作方式,其本质即是强调集体精神,成员间拥有相同或相近的工作目标、知识与能力的互补、明确的分工协作与沟通及有效的领导和管理等特点。团队的这些特征与优势,会对青年教师产生特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在这样的教学团队中,通过成员间教科研互动、团队与企业行业互动等,引领青年教师掌握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更好地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终提高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水平。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培养科研能力实践
(一)在团队新老教师传帮带的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开展科研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使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与团队教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对子,使青年教师尽快了解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提升青年教师的高职教育理论与这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因材施教”,分析高职学情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职教学工作。对于入职后的青年教师,科研源于实践,引导他们学会在工作中培养问题意识,通过课程教学反思,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再把对教学实践的感悟提升到理论层面获得理论提升。
(二)在教学团队的常规活动中,引导青年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应立足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寻找对策”的教研思路。
1.在教学团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团队教师共同分析探讨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重难点把握,分析学情,并讨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运用等,优化高职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再为青年教师提供说课、讲课比赛的机会,使青年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团队研讨,针对问题,共同探索理论依据,找出改进的方法与手段。
2.以赛促研,通过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各级各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促使青年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教授担任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评委,并对课程教学服务于学生职业提出宝贵意见。在竞赛活动之后,组织团队开展专题研讨,促进团队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引导青年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运用高职教育教学理念,自我总结教学得与失,撰写科研论文,或进行课题研究,从而获得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在团队科研合作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组织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指导从选题、项目申报、论文指导到课题结题的全过程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团队教师的引领可以有效培养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信心,激发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快掌握科研方法与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并能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帮助青年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定期检查、督促、总结,促使青年教师早日完成科研项目,并对其成果首先在团队内推广运用,促进成果转化。在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青年教师对教学产生兴趣,提高教学的主动性[3]。
(四)在团队与企业行业合作互动中,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1.以团队形式,使青年教师主动走进行业企业,在与企业行业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其一,高职院校开展青年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带薪脱产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活动,深入企业一线,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甚至是技术改革与研发,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其二,充分利用与发挥社会企业与行业协会及职教联盟的作用,为青年教师牵线搭桥,使青年教师能够参与到这些社会团体的科研项目中,在社会培训、产品研发与技术改革与转让等方面广泛交流与合作,丰富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应用技术研究能力。
2.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重视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方法培训,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高水平的学术研讨,鼓励青年教师走出校园,加强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横向联系,了解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或新变化与新思路,开阔眼界,保持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视角与新灵感,从而提升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56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具有文化传承的职能。培养国民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提高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达到科技强国的战略目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一个高校的科技进步,则会带动该地区整体的水平。
1 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一所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也间接的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建设的潜力。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和培养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一支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来发展教师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积极调动起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科技创新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在科技创新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同时又是作为主体力量,只有对教师现在在科研上面出现的情况进行有效而且准确的分析,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所在进而解决。有些教师的科研能力缺乏,意识淡薄,不能够准确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一个教师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些教师理论知识非常的扎实,但是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不能够主动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学校有计划中的教学指标,对教师应该完成的授课内容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们需要在正常的学期内完成授课的任务,这就限制了科技能力培养。也使得教出来的学生更会在乎课本上的知识,轻视动手搞科研的能力;学校安排的任务是一定的,若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教学任务,就很难再完成一些科技创新研究的项目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就很是繁重,随着教学体质的改革,教师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改革的知识,因此就忽视了科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和学生有积极创新的意识,但是科研环境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导致创新意识不能够付之于行动。如果学校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不够大的话就会导致一些科研的仪器不先进,就不能够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良好的平台去做研究,渐渐地,教师的兴趣就会淡化,科研的研究氛围就不够浓厚。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教师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由于目前高校缺少相应的创新体制,导致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教育体系日益发展,教学需求逐渐提高的今天,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1.2 高校教师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足
受到高校教学体制的限制,许多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活动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足,同时也没有对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高校教师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缺乏。所以,现阶段高校教师应对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1.3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从高校教学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体系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学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2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的是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为的是推动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十二五”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么看来我们的党是十分重视国民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那么学校就应该把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主要的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首先是教师能够保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些科技研究。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已经成了潮流,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去积极响应,那么科技创新就是一个利器。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既能明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理论是同样重要的,并且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让两者能够稳定良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加强对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鼓励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保证科技创新队伍的壮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的科技水平足够高,足够发达,那么就会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目前高校教学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实际需求,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很有必要。
2.2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升整个高校的教学实效性。为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2.3 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从目前高校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师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3 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一些建议
3.1 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有合理的结构、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比较强,这些都是高校教师乃至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造就出来高层次高水平能够在世界排名一流的科研学者。但是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积极做好,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出现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等高水平的人才。从现有的教学体制来看,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持续提高。为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观,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保证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3.2 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教师们接受新知识,新的思想,能够有效的把握对科技变化的认识。教师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用来补充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不足,能够跟得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才能够将最新最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自己的教育方案,在其中的方案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对科技的创新项目和相关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爱好。
为此,高校在培养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以及高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并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满足高校发展需要,提升高校发展的整体质量。
3.3 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
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去打造良好的平台,让有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育方式,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政策:可行的奖励政策是鼓励教师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制度,能够促进地方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实力强的科研队伍,关注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让一些实力强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并且适当给予一些科研的经费,保证教师的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给教师和同学创造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和才能的平台。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加以适当的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就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劲头,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
4 总结
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跟随时代进步的时代感,在科技创新的教育中,既能够增长自己的能力,又能够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所在,体验到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我们需要积极的做好准备工作,制定良好的计划,才能够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海天,钱佩钟,孙毅.面向区域经济建设,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继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26-27.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高校教师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由于目前高校缺少相应的创新体制,导致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教育体系日益发展,教学需求逐渐提高的今天,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必须得到重视。1.2高校教师对科技创新能力重视程度不足受到高校教学体制的限制,许多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活动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重视程度不足,同时也没有对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高校教师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对缺乏。所以,现阶段高校教师应对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1.3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从高校教学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体系建设质量和整体教学质量。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满足未来教学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亟需提高。
2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的是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为的是推动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十二五”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么看来我们的党是十分重视国民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那么学校就应该把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主要的任务和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首先是教师能够保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来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一些科技研究。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已经成了潮流,我们应该跟随时代的脚步去积极响应,那么科技创新就是一个利器。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师既能明确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学理论是同样重要的,并且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让两者能够稳定良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加强对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鼓励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能够保证科技创新队伍的壮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的科技水平足够高,足够发达,那么就会间接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除此之外,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目前高校教学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学校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满足实际需求,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很有必要。2.2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提升整个高校的教学实效性。为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高高校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2.3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从目前高校发展来看,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高校教师水平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够全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了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
3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一些建议
3.1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
具有合理的结构、综合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意识比较强,这些都是高校教师乃至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造就出来高层次高水平能够在世界排名一流的科研学者。但是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积极做好,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出现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等等高水平的人才。从现有的教学体制来看,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培养策略,才能保证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持续提高。为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观,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保证高校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3.2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
教师们接受新知识,新的思想,能够有效的把握对科技变化的认识。教师们需要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用来补充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不足,能够跟得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才能够将最新最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同的老师有着不同的自己的教育方案,在其中的方案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对科技的创新项目和相关的动手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爱好。为此,高校在培养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高校教学实际,以及高校教师的特点,制定具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并保证计划的可行性,达到提高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满足高校发展需要,提升高校发展的整体质量。
3.3国家和地方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
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可能的投入资金去打造良好的平台,让有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得到锻炼。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育方式,使得两者相辅相成,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成果;制定行之有效的奖励政策:可行的奖励政策是鼓励教师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制定一套有效的奖励制度,能够促进地方高校整体的科研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要努力打造实力强的科研队伍,关注对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让一些实力强的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发挥带头作用,并且适当给予一些科研的经费,保证教师的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给教师和同学创造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和才能的平台。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之下,加以适当的经济奖励和精神奖励,就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劲头,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034-02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国家提出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战略,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地方普通院校报名参与了试点改革。不过,普通高校要想转型成功,其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不仅来自其外部环境,更来自于转型高校本身。教师作为高校发展的基本条件,其能否适应应用型高校的教学需要,成为普通高校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尽管高校教师的培养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要想真正在教师培养上做到“学术”与“实践”并重,在方法和途径上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
一、我国高校教师现有培养模式
我国现有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是依据教育部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划》进行,培训项目主要有岗前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培训。
(一)从岗前培训方面来看
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提高新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但是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考核方式上来看,均是以理论为主。内容上主要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思想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法规四门科目,该四门科目均是由其他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也是以传统的笔试作为主要的考察方式。尽管近年来由于不少普通院校开始了转型进程,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岗前培训中也会涉及案例,甚至增加了实际操作项目,但是总体来看,实践环节的比重仍然较少。
(二)从继续教育培训方面来看
尽管当前的继续教育培训仍然看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但在“学术”导向的引导下,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往往更被看作是普通高校教师能力高低的评判标准。而在“实践”方面,虽然不乏提高普通高校教师外语应用能力以及教学技巧与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但是即使是针对实践性较强学科的教师培训,也鲜有帮助教师提升其自身相关课程(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二、现有普通高校教师培养模式与转型后对教师要求的契合度
现有高校教师培养模式是否符合普通高校转型后的要求,并不是能够简单判断的。针对现有高校教师培训运行问题,有学者曾对浙江省48所高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进行调查,发现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大多教师选择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或者在职攻读硕博学位等能够提高“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训。与此同时,从教师的培训意愿上来看,教师希望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意愿也最强。另外,该调查还发现接受教师进修的高校对培训重视不够以及教师本身工作任务繁重,是培训中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如此看来,当前高校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转型后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培养目标的差距
传统高校教师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学术能力,而在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片面强调学术能力的教师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当前背景之下,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更需要“双师型”的教师,即在学术和实践应用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这就要求普通高校教师的培养,必须重视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普通高校教师观念需要转变
多数教师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来自社会以及学校: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是科研与课程教学,忽略了高校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引导学生走向并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这一任务也是当前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的原因之一),尽管未来社会上也需要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但是相比对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人才的需要是少之又少;从学校方面来看,尽管部分普通高校已确定未来转型为应用型学校,但是仍然不断片面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任务,加之教学任务繁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通高校教师观念的转变。
(三)培训机构(高校)的局限性
当前主要接受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机构是在该地区有影响力的高校,即重点高校。由于该类高校仍然是以学术、理论教学为主,而无法满足普通高校培养教师学术与实践并重的需要。另外,在培训中主要培训教师同样也来自这些重点院校,其研究导向与培养目标不同,再加上现有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培训需求,所以普通高校教师在培训中很难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尤其是相关课程(专业)的实践能力。
三、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改进转型高校教师培养模式
曾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与高校教师培养之间的关系与供应链管理理论如出一辙。在供应链管理中提到,通过对各个环节和资源的合理计划、控制和优化,可发挥供应链的最大功效,从而能以最小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在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与高校教师培养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也就是如果将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当作最终目标,将高校教师培养当作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对高校教师培养目标、方式乃至效果的优化,都将决定着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能否成功,因此如何优化高校教师培训培养模式显得尤为关键。
(一)借鉴国外大学的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普通转型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与我国相似的是,美国也曾经历过以科研成果作为大学教师评价标准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高校逐渐意识到教学能力及方法的重要性,加之高校教师的角色在不断发生转变,为了适应这样的转变,许多负责教师培训的机构相继建立起来。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探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也让高校教师培训更加制度化。尽管中国也存在着类似的培训中心,但是长期以来的培养模式及内容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发生重大的变革。相反,美国培训中心的培养模式和内容会因为不同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不断变化。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角色从之前的“指导者”转向为“引导者”,相应地,在培训中也更为注重培养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力。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美国建立了不同的教师培训组织模式,例如集中化的教学培训中心通常作用于研究型综合大学,而支持教师培训的咨询委员会仅适用于规模相对较小的文理学院。
因此,对于我国普通高校来说,要想转型成功,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面可以借助培训中心的力量。培训中心不仅应承担协调高校教师的各种培训项目,还应当不断探索并调整其培养内容和模式以适应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型的需要。另外,转型普通高校的培训也可以与其他高校区分开来,例如可以建立专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中心。除此以外,在培训内容上应尽量做到多元化,特别是在岗前培训中,不仅应当涉及到高等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多媒体的操作技巧等,还应当引导新进教师思考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了解自学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方式等。
(二)建立校企联盟,搭建提高转型高校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平台
目前,校企联盟通常是通过行业协会而达成的,其运行的方式是学校可以将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以及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而企业也可以到学校去选择人才,最终达成企业与学校双赢的局面。具体来说,相关青年教师会被分配到企业相关部门进行观摩实习。在此期间,教师基本不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为参与观摩实习的教师减轻了教学压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投入观摩实习中。
尽管这样的校企联盟目前多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盟,而转型高校与职业院校具有不同之处,但是校企联盟确实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参与过该项培训的职业院校教师表示教师到企业观摩实习不仅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相关学科前沿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学术水平的提升。由此看来,这样基于校企联盟,教师到企业观摩实习的方式很有可能成为转型高校教师同时提高“学术”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总结
普通高等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教师作为普通高校转型中的重要因素,其培养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现有条件下,高校教师培养方式、内容以及考核方式都较为固定,并且没有和其他院校区分开来。无论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教师的观念中,高校教师的培养仍然更为注重其学术能力。其原因有来自于社会认识,也有来自于接受培训的教师自身,同时还有目前培训条件的不完善。
针对转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可以采取校企联盟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提升的平台;而高校教师培训中心的完善,不仅是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也能帮助教师以及社会各界转变高校教师应单纯以“学术”为重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舒志定,鲍聪,黎保锋.高校教师培训项目运行问题及发展策略解析――对浙江省48所高校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0,(7).
[2]和东芹,郭庆祥,杨爱花.SCM视角下的高校教师培训[J].教育与职业,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