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6 10:08: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农贸市场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86-02

经过近3年时间的工程建设,2009年底,总投资近1.1亿元,在原址基础上实施菜市场改造提升的余姚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下简称农批市场)正式投入运行。改造后的市场占地面积达203亩,总建筑面积为16.98万平方米,拥有交易大棚18座,经营用房800余间,并分为粮油副食、蔬菜、水产、水果、肉禽蛋共5个交易区,设有920个经营摊位,从业人员近5000人。其中,新增交易大棚8座,新增经营用房500余间。同时,市场总建筑面积实现翻番,并配套有万余平米的停车场、装备精良的垃圾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提升,行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交易辐射效应实现同步扩展。

目前,作为余姚市的菜篮子行业龙头企业,农批市场承担着全市60%以上的“菜篮子”供应任务。2011年,农批市场实现成交总额50.25亿元,比改造前(2009年底)增长35.33%,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应和解决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余姚市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着力发挥菜篮子民生保障作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近年来余姚市农贸市场建设发展现状

推进实施农贸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保证老百姓“菜篮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放心菜”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人口再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去年,浙江省政府更是明确了农贸市场“民生性、公益性、社会性”的新定位,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将“三保”(保供应、保物价、保安全)作为农贸市场提升发展的新目标,使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轻松、更放心,体现了政府对抓好这项民生工程的充分重视。因此,推进农贸市场建设不仅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工作任务,更是体现了地方政府对民生保障的重视与否,其基础设施的好坏、环境卫生是否优美、交易是否兴旺、秩序是否良好、消费者是否满意等,直接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社会公益责任的价值担当。

经过近年来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余姚市农副产品流通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共存与发展的体系格局,构建了以农批市场为龙头,以城乡菜市场为基础,以农村菜市点为补充的农贸市场网络,其中菜市场仍是群众日常食品消费的主要业态。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底,全市经注册登记、有一定基础设施和服务规范的菜市场有70余家,其中隶属于市商务局市场管理开发中心(下简称市场中心)直管的有10家,占18.32%;乡镇或村集体投入的有50多家,占57.76%。这些菜市场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多平方米,设有摊位16000多个。另有自发形成的、设在农村道路边上或相对空旷地点的菜市点不计其数。目前,城区菜市场平均摊位在280个左右,服务半径约500-1000米之间,为周边15000人到30000人提供服务。由于人口密度的关系,乡镇菜市场的服务半径比较大,但实际服务人口比城区少。2011年,单单市场中心直管的市场年商品成交额已超过65亿元,实现就业安置6000余人。

篇2

0 引言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一个分支,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农产品物流概念的发源地是美国,1901年,约翰.F.格鲁维尔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因素,揭开了认识物流的序幕。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研究,大多围绕概念、流通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制等进行描述性介绍,实证分析较少。吉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条件。长春市位于东北交通的网络中心,地处城市通衢的十字路口,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随着城市及周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系列物流中心和园区相继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和扩建工程主要就是改变市场的交易设施、装卸和仓储设备等条件均有显著的改善。但同时农产品物流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只有不断的发展和健全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输送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能提高农产品现代物流的质量与效益,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作用。

1 长春市农产品流通主体

农产品物流主要是指在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物流功能的组织,也是整个物流产业链条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不同功能的物流组织高低搭配,互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面向多种群体的物流链条。长春市物流主体种类较多,有单户、有合作经济组织机构、有加工企业还有批发市场和大型的连锁超市等物流公司等,但市场体系还是主要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流动摊贩组成,生鲜超市和连锁专卖店比例很小,且规模有限竞争力不足。

1.1 农产品单户经营者 单户的农产品经营者主要指流动摊贩,他们普遍存在于城郊地区和靠近城市的农村地区,将自己生产的产品运输到城市中来买卖,多在城市边缘的简易农贸市场和路边交易,单户交易量较少,比较便利,而且价格低廉,使农民增收。不利的是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对周边环境卫生造成影响。

1.2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些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是为了解决单个农户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范围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多个领域以及农副产品的生产、储运、加工、购销等诸多环节。但是在目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还不足以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产品生产者汇聚起来,效能还比较低。

1.3 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商业业态,是以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交易对象,为买卖双方提供长期、固定、公开的批发交易设施设备,并具备商品集散、信息公示、结算、价格形成等服务功能的主要场所。而目前长春市主要的农贸市场是长春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东天光路农贸市场等综合农贸批发市场分布,也有专门品种的市场,例如宽城区铁北水果集散地、东广场海鲜水产批发市场等。

1.4 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同的是农贸市场的设施较差,不能满足存储、装卸、加工等物流功能。它是离消费者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市场,也是普通消费者主要获取农产品的地方,多分布在居民小区附近,长春市内数量很多,便于消费者采购。

1.5 连锁的超市和农业物流公司 农产品物流公司一般不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多是转运农产品到批发市场或者是农贸市场和超市,承担城际和省际的运输。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在农产品物流系统中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长春欧亚超市、新天地连锁超市、恒客隆等。

2 长春市农产品物流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产品流通渠道单一,物流成本高 目前长春市大宗农产品主要经过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等物流环节。这样多的环节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现有的技术条件、时间以及市场因素导致大量的鲜活农产品不能够及时快速的销售出去,导致产品的积压和浪费,流通渠道的不足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的提高。长春地区物流成本一般占农产品总成本的30%-40%,世界发达国家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左右。

2.2 农产品物流技术落后,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不

足 农产品物流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物流过程损耗严重,物流环节浪费严重,长春物流基础设施差,货场,仓库,运输车辆,设备不足,以及对装卸搬运队伍管理水平,而铁路专线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以至于大量的商贸储运资源处于闲置的状态。长春地区除少数物流园区外,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明显不足,只有少数批发市场有先进的冷库等设施,车辆上主要是普通货车,缺少特种车辆。交通上,虽然不断新修城区和乡村道路,但是由于原来基础薄弱,后续资金和管理不足,村村通和城市联通的道路在方便和维护上还需加强,道路通行能力不足,导致运输不便,运力不足。

2.3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好比就是物流的神经系统,产品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第一时间来反映给市场以得到最快的处理,这样才能对市场突发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结构,流通的方式和技术上的限制,使长春地区还比较缺乏科学核算和系统联动的信息网络。农产品生产者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非常少,缺少共享机制,生产者不能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物流人员不能及时将农产品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3 长春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快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的改善长春的基础设施,要完善一些相关的配送设施等建立和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使用。还应在农产品精加工、细加工、冷冻保鲜和包装技术上加大投入,降低农产品物流过高的损耗率,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增加农产品最终价值。加快规划长春市的道路网络,及时修缮已有道路,提高市内交通通畅度,提升乡村和乡村间,乡村和城市间的联系便捷程度,不断提高整体的运力和效率减少浪费。

3.2 加大信息建设和人才培养 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拥有很高的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来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为农产品的整体物流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目前就长春市的吉林大学和长春大学所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出现的问题,我们建议更多的高校在开设时要更加专业化。同时,大力引进必要的外来人才,给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

3.3 鼓励对农产品物流的投资 政府在建立有效的农产品投资机制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就要制定优惠贷款措施,重点扶持一些龙头的物流企业,来带动更多的小物流企业发展,致使不同所有制的企业拥有一个公平的平台,调动行业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竞争下更好更快的发展。

3.4 拓宽流通渠道,构筑物流体系 对现有的物流主体进行系统的整合,减少缺乏抗风险能力的和有重叠功能的规模较小的组织,使之形成不同级别不同功能有效搭配的物流系统,改变单一的流通渠道,大力发展城市郊区市县的物流中心,并以此为中心构建农产品物流运作的新模式,创新流通模式和方法,使物流渠道多样化,物流方式简单化,有效化。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完善发达的中介组织,支持农户与市场中介组织的联系。将农产品的物流整合纳入一个物流体系中,这样虽然各自发挥着作用,但是不会杂乱无序;就需要我们完善综合协调机构,使物流体系有章可循进行统一管理,以此来提升现代物流系统在长春市产品市场的统一度。

参考文献:

[1]程蕾,王道平,李锋.我国大城市农产品物流现状分析及规划框架—以北京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1,6:30~34.

[2]王伣.东北地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战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6,9(3):344~346.

[3]杨军.现代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行为分析及政策取向[J].江苏商论,2010,3:51~53.

篇3

农业物流产业组织是大量集中且与农业物流有关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行业、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以农产品为核心,提供整体的一站式的与农业物流相关服务的产业群体,在一定区域内外空间组合的经济现象。

(二)潍坊市农业物流产业组织形成的可行性分析

1.农业产业化是基础

潍坊农业产业化起步于1992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寿光为中心的300万亩蔬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青州、高密400万亩优质粮基地,安丘为主的30万亩姜蒜基地,临朐为中心的100万亩果干鲜果基地,昌邑市为中心的10万亩绿化苗木基地,以诸城为主的肉鸡生产加工出口区,以临朐为主的肉鸡生产加工出口区等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典范,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了农业物流产业组织的形成。

2.主体发育成熟

近几年,潍坊市的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潍坊市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42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6家,省级龙头企业77家,市级龙头企业178家。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打造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最权威的蔬菜标准形成中心。这些主体成为带动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3.空间上组合的可行性

空间上组合实现的依据是信息化,目前潍坊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初具规模。潍坊市物流发展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三大信息平台建设,扶持物流信息企业发展”是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寿光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的信息化建设正是这三大信息平台之一。推行“110”式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普及农产品网上交易;推广“寿光蔬菜”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专家系统;建立健全农业宏观决策系统、资源环境系统、防灾减灾管理系统;推广计算机模拟栽培、防治和配给等技术的应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市县乡农业信息联网及“三农”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等逐步完善,实现信息进村入户。信息化的发展为农业物流产业化空间组合提供了保证。

二、农业物流产业组织布局规划

针对目前潍坊市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农业物流的现有发展水平,提出三种类型的农业物流产业组织布局。

(一)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的外向型产业组织布局

寿光被誉为中国的蔬菜之乡,依托本地蔬菜发展市场建立的农产品物流园,设有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并具有交易、存储、配送、商业、居住、办公、休闲多功能混合互动模式,实现多业态积聚效应,其服务定位为锁定山东,连横西部,建设遍及整个西部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以点带面,开拓中部地区,进而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并且山东与日韩隔海相望,一衣带水,发挥寿光农产品的优势及物流园的集聚作用,构建山东农产品外贸物流框架,为外向型农业物流的发展搭建一个宽广的平台。

(二)以农贸市场为核心的内向型产业组织布局

早在2008年,潍坊市政府就下达了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对现有的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建设,并且根据市区商业网点结构调整意见,在社区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随着政府对农贸市场的建设,各县市区相继完善农贸市场的功能,依托各县市区内的农贸市场构建内向型的农业物流产业组织布局,主要服务于本县市区内的居民。

(三)以虚拟物流企业为核心的综合型产业组织布局

虚拟物流企业是适应市场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高端管理人才为手段,通过整合合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来聚集和发掘市场机会,取得竞争优势。实行虚拟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专业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生规模效益等优势。将该种模式应用到农业物流领域,正好符合农产品保质期短、数量大、品种多、运输成本高、物流难度大等特点。

三、农业物流产业组织布局优化

(一)外向型产业组织布局优化

用供应链管理来整合农业物流产业组织布局,充分发挥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和产业集群的优势,尤其要加强寿光物流园的带动作用,加快促进供应链上各节点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分工,实现产业与物流的互动发展,着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物流产业组织外向型的进程。

(二)内向型产业组织布局优化

篇4

1.引言

生鲜农产品一般是指新鲜的蔬菜、水果、鲜肉、蛋禽、鲜鱼、活鱼等容易腐烂、容易变质的农产品。由于生鲜农产品其易变质易腐烂的特性,所以就需要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以及销售者在合理的价格下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商品流通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所走的流转路线以及所经过的经济组织,因此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可以表现为农产品从农户到最终消费者所经历得路径,包括了各种交易方式、物流以及所参与的经济组织。构建有效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需要结合生鲜农产品特点与渠道特征使两者达到较好的融合。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活动的主体是农户和农产品批发、零售的经营者,组织化程度低,组织机构不健全。在这样的状况下,由于主体对于市场的信息掌握不全,对于市场需求不明确,易导致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的盲目,最终导致农产品生产者既得不到应有的收益甚至亏本经营同时在销售上又难以实现突破。

2.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与问题

2.1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

(一)供销社发挥作用日益加大

目前,宁波市生鲜农产品流通中依靠以供销社为核心或以供销社参股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的鲜活农产品连锁超市已经达到8家,在互联网上搭建了“宁波市农产品营销网”、“宁波市农产品网上展销中心”等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供销社还通过与大型的连锁超市进行合作,开展“农超对接”这一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在组织活动方面,宁波市供销社在上海、宁波等地举办大型的名特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在东北等地举行果蔬类农产品推介会,在上海、宁波居民社区设立“移动菜场”等,为鲜活农产品进入多种渠道的销售终端提供服务,并通过提供系列政策与努力培育宁波本地的生鲜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平台,为生鲜农产品扩大市场面提供帮助,解决本市的农产品的渠道问题。2010年,以供销社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系统共从生产者购进的农副产品达到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97%,为解决宁波市生鲜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网络销售成为新的流通渠道

2006年,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产品流通,我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05年10月以来,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信息化的通知》精神,宁波市依托现有的农技服务体系和通信运行设施,借助互联网,积极构建农民网上交易信息化平台。目前已注册3万余人,全市3051个行政村有2700个村联系点。据统计,2007年至2010年,宁波市农民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总额近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三)农超对接不断加强

宁波在农超对接模式上在不断的探索与扩大。2008年11月,宁波市农业局会同宁波市供销社开展农超对接活动。在农业局及供销社的牵头下,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有限公司、杭州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连锁超市和宁波从事生鲜农产品配送的公司与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了对接,现场就签订购销合同2000多万元。2011年6月全市已有36家超市与1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达成的交易额已达10060万元,涉及蔬菜、水果、畜禽、水产8大类900余个品种,仅华润超市一年的供销量就达2100吨,涉及鲜活品种近70个。

(四)农企合作共创市场

农企合作是将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起来,以合作达到互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加工后的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由于加工后的农产品其附加值更加高所以更对的企业选择将农产品加工之后投入市场。截止2011年6月,宁波全市的24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已建立了2000多个产业基地,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l28亿元, 伴随着龙头企业的发展,与这些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相互合作的农产品生产者也不断的增收,提高了收入,两者实现了共同发展。

2.2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物流相对落后

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主体以及市场建设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农产品的流通量不断加大。生鲜农产品流通量的不断加大,对于我市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物流运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在物流渠道方面建设的相对滞后,物流的时间和效率远远不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物流成为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软肋。宁波市物流运输一般采取常温运输,而常温系统中果蔬类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 ,蛋损失15%,损失率较高。

(二)农批、农贸市场环境制约渠道消费

农批、农贸市场相对于超市最大的差别在于购物环境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上。在农贸、及农批市场上,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管理,往往都会处在一个相对脏、乱、差的环境,对于生活条件日益发展的市民,对于这样的环境的包容度正在不断的下降。其次越来越多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使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更加强烈。据调查,超过90%的宁波居民选择超市作为购买生鲜首选地的主要因素是安全因素,由此可见农批、农贸市场在食品安全上远远的被有安全保障的超市所取代。购物环境、食品安全问题若得不到改善农批、农贸市场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下降。

3.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对策探讨

我市农产品流通渠道多样,每个渠道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市的生鲜农产品的快速流通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应对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我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应不断的进行变革与发展。

3.1加大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

我市农企合作共同发展的这一模式,在促进农民与企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农产加工企业在我市与农产品生产者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加工企业为农产品的生产者消除了产品销售的困扰,而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同农户的合作降低了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于生产的影响。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我市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扮演者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的总体深度不够,对与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较低。因此,对于农产品的加工企业,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应加强对于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引导,推进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使企业不断的提高加工的深度,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效益与收益。

3.2建立有效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提高物流水平

物流配送水平与运输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具有重大的作用。在国外,物流配送常以最有效的渠道,以最短的时间达到目的地,同时通过采用冷链运输减少消耗。因此我市在生鲜农产品物流渠道建设上首先应提供政策支持,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因政策限制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其次应适当降低农产品物流在收费公路上收费标准,降低因这方面造成的成本上涨。在次,应鼓励、支持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帮助其不断采用新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运输上的差距,减少因物流技术水平落后造成的生鲜农产品消耗。

3.3加大对于传统农批、农贸市场的改造

尽管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城市化,传统的农批及农贸市场在我市的市场份额正受到不断冲击,但是作为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其在生鲜超市未覆盖的地区依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成立容易,市场准入门槛低,能够为远离生鲜超市的居民提供较为便利的购买场所,因此对于这些传统的农批、农贸市场不应取消,而应加强对其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上。在基础建设及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上,市场经营者与相关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职能部门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市场经营者自觉进行市场的基础建设,通过努力创建一个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其次,市场经营者及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于商户经营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降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

4.总结

建立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对于解决农产品生产者销售难,消费者购买贵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宁波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现状与问题,有助于流通渠道参与者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在环境中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发展。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宁波在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建设上将会继续发展,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将会更加的有序、有效,现有的问题也会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政策的不断调整而解决。

参考文献:

[1]鄢华.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探析[J].农村经济.2006,(10):82-84.

[2]周发明.中外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比较研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6年5期.

[3]魏毕琴,姚顺波.连锁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优化研究[J]. 农村经济. 2008(10).

[4]章胜勇,阎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产品营销的突破口[J]. 农业经济.2004(12).

[5]韦道菊.浅析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9).

[7]杨雪.我国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8).

[8]周发明,曾福生.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05,(11).版).2006,(01).

篇5

一、 调查目的

掌握市区菜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二、 调查对象

分布在阳逻的三个菜市场,即分别是阳逻平江集贸市场、中商附近菜市场和中百附近菜市场。三个菜市场其中阳逻平江集贸市场和中商附近是由政府规定设立,但中百附近的菜市场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发地在哪里摆摊,卖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虽然也会有城管在哪里管理,但仍然很混乱。

三、 调查时间

xx年x月x日上午星期六以及12日的早上

四、调查方式

由于考虑到菜市场人潮太过拥挤以及卖家也会忙着照顾自己的生意,根本没有时间来完成一份问卷调查,所以我们小组成员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的方法,既有我们提出问题,有随机抽到的大妈或者哥哥姐姐回答,其中刚好那天遇到城管在哪里对菜市场的秩序进行维持,我们也就政府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可以说问题的回答或多或少的反映了一些问题,也得到他们积极热心的回答,还有一些照片的获取也是一门见证。所提出的问题见附页。

五、调查内容

主要是了解附近群众对菜市场的看法,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将菜市场设在这里,菜市场设在这个地方设立有什么样的优点以及缺点,以及菜市场平常是怎样进行管理的,还有就是早上那一阵人流后残留的垃圾该如何处理等等。这些内容可能包含的不是特别的全面,但每一个视角看到的是不一样。

六、调查结果

上面都是对此次调查菜市场的简单介绍,下面看看此次调查我们所获得的结果:

(一) 菜市场所存在的基本问题

首先当前经济发展带来我国集贸市场的发展,但存在问题如下:

一、 集贸市场发展现状之市场规划布局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各级各地城市建设注入了充足的马力,城市市容环境改造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传统破旧的城中村式集中居住区正迅速地被宽敞美观的高大楼盘所取代,原有的市场布置格局也在一次次爆破推倒声中被一点点地分割、支离,有的甚至被迫彻底让位于道路改造、开发建设。遍地开花的新型小区开发建设,也没有及时将集贸市场建设纳入整体规划进行统筹建设,集贸市场生存发展的空间不断被挤占压缩,出门上市购物难的问题在新建居民小区内不断凸显了出来。仅以汉阳区为例,目前全区共有23个有形集贸市场,它们大部分布于钟家村及二桥这两个传统人口密集区,而汉阳大道、鹦鹉大道两侧及永丰、江堤两乡相对较少。这种过分饱和与相对不足的市场布局,不仅使我区集贸市场生存发展陷入“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的尴尬境地,也导致了自然集市、占道经营、推车串巷叫卖的现象在一些人口密集生活区依然存在,既有损于文明和谐的城市形象,也影响到政府开发新区、建设新汉阳等重大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二、集贸市场发展现状之市场硬件设施残缺破旧,改造难度大

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城市集贸市场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紧贴传统居民区周围自然形成,并先后经马路市场和大棚市场发展而来,有着近30年的历史。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所限,市场硬件建设设施简陋、结构单一、功能不全的弊端重重。市场内上下水管道设计不合理,长期得不到有效疏浚,用水供给不畅,地下污水横流,又加之温控、除尘、保洁等配套设施不全,食品经营卫生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人和食品极易交叉感染,食品经营卫生安全状况令人堪忧。近几年,各地政府虽然加大了对集贸市场实行“农改超” 的升级改造力度,但从已改超集贸市场的整体效果上看,无论是市场硬件设施改造,还是内部功能布局,都还处于低层次建设水平。“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夏季如蒸笼、冬季如冰窟”的市场环境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一些地方市民群众尖锐指出:集贸市场已成为与城市现代化氛围反差最大的场所之一,是现代化都市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三、集贸市场发展现状之市场管理创新不够,与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差距明显

传统城市集贸市场大多经历过国有企业的转向转型,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结构体系,现场管理人员也多半是从原来的经营管理队伍中分离而来。一方面,他们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过分依赖这种老经验、老做法,再加上自身年龄过大、精力不及和知识结构陈旧的劣势,使得市场管理人员啃老本思想严重,思想上的守旧导致了管理方法创新上的严重匮乏。虽然,一些新建市场在引进先进管理人才和改进管理方法上,有了一些新的思路和创举,但迫于投资贷款过重的经济压力,创新之举难以长期维继,甚至不得不又转过头来,重新采用投资少、见效快的传统管理手段。市场经营管理水平与强势抢夺市场份额的超市、商场相比,差距日趋加大。

四、集贸市场发展现状之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跨跃式发展受制约

集贸市场经营者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年龄相对偏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意识十分淡漠,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他们对作为市场主体对象所应承担的自责己任认识不足,短斤少两、欺诈消费和销售未经检测、检疫食品等非法经营行为在市场内时有发生,这类一味追求眼前既得利益的不义之举,无异于杀鸡取卵,既有悖于文明经商、诚信服务的市场氛围形成,也给整个市场的繁荣发展增加了无形的阻力和巨大的社会成本,市场萎缩带来的苦果最终还得由市场经营者自己来埋单。

在全国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中,经过我们小组的实地调查、亲身经历,总结出来武汉阳逻地区菜市场出现的以下问题:

一.布局不合理,市场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是农贸市场管理和建设的硬件,但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是硬件设施问题,顶棚式市场结构,通道式摊位格局,狭小节约型摊位设计,活禽宰杀没有专门设计,熟食摊位没有防蝇设施、水产摊位设计排水不科学,导致场内“脏、乱、差”现象严重。

二.马路市场猖獗,影响市容市貌。目前对农贸市场的管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些经营者打“时间差”,“候鸟型”马路市场到特定时间把摊点搬到沿街人行道上经营,形成移动式或马路市场,农贸市场管理者和城管局部门也以向马路市场经营者收取一定费用了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默认了马路市场的“合法化”。

三.摊位费租赁收费标准与市场现状不适应。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城市居民日益增多,居民对农贸市场的需求与日俱增,但目前阳逻与城市建设相配套的市场网点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农贸市场存在先天的布局缺陷,已不能适应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和居民的消费需求。

四.市场法制环境差,管理不到位。阳逻农贸市场管理工作,虽然由城管、工商、环卫等单位根据各管辖职能各司其职,但由于缺乏具体、全面专业的市场管理办法,职责不明确,管理工作受局限。市场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市场发展环境不优,一些职能部门重收费、轻管理、不服务,加重了市场业主和经营户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的繁荣。

五.卫生情况不好,脏乱差,臭味很大,存在乱摆乱放现象严重,没有固定摊位,城管没有进行人性化管理,以驱赶式的方法解散摊主,人们素质有待提高,偶尔会发生争吵事件,污染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生活,设施简陋,投入不足,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难度大,管理落后,规范化程度低,市场环境不容乐观,行政管理混乱。

(二)菜市场存在问题的原因

随着我地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活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贸市场在合理布局、设施配套,日常监管,食品安全等方面出现不少矛盾和问题。针对上面提及的问题,我们归纳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政府方面是主要原因。

第一,政府部门对农贸市场监管难度大。少数政府职能部门与政府官员认为农贸市场已收取了市场设施租赁费,足以维持其正常运转,无需财政投入。事实上,农贸市场经营属于低收益甚至亏损经营的公益事业。同时,农贸市场是各种农产品、副食品、水产品等商品集中交易的场所,由于经营主体复杂多样,尤其是文化程度、法律意识、文明意识等普遍偏低,对食品安全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监管部门的监管存在躲避和应付的心理,使得农贸市场监管人员的监管压力大,存在畏难情绪。农贸市场商品来源复杂、销售快捷、销路多样等客观原因使得工商部门事前介入和事后监管的难度增加。而工商部门在监管干部人手方面的缺乏,加之其他监管任务重,不利于强势的执法合力形成。

第二,城区农贸市场监管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由于财政投入的相对不足,市场经营单位无能力投入,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不愿投入,导致农贸市场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同步、不协调。农贸市场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不利于城市整体发展。

第三,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执行力弱。近年来,农贸市场方面的监管制度比较多,但落实效果不太明显。据调查,农贸市场普遍存在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且不重视对市场监管员的管理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监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农贸市场监管人员与市场开办者都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在人才培训方面,难以进行公平公正的权利制衡机制。因此,即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制定各类农贸市场监管制度,这些制度大多也只能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不能有效地执行,导致农贸市场监管效果不佳。

第四,城区农贸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由于农贸市场管理立法层面的缺失,城区农贸市场的市场准入和主体地位模糊,《农贸市场登记证》与市场经营人员的营业执照不符,直接导致农贸市场开办单位职责不清、农贸市场开办者与进场经营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从而使工商部门无法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并落实开办方的违法责任,大大削弱了监管力度。

2、农贸市场规划滞后且不尽合理。农贸市场和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市场的布局规划选址应考虑居民住宅区的规模分布,在尽可能方便群众到农贸市场采购菜品的同时,兼顾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舒适程度和经营者的经济效益问题。从我地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农贸市场的规划严重滞后,设置不合理,二是规划之初盲目追求经济效果、不切实际,使现在存在的问题难以扭转,利益牵扯复杂,难以整治。

3、农贸市场内部设施简陋、设计不合理。市场“脏、乱、差”一直是居民对市场的普遍评价。这几年虽经市场主管单位努力,但改进却不大。一是设施简陋,功能不健全。本地市场最突出的问题是硬件设施问题:棚顶式市场结构、通道式摊位格局,面积狭小的节约型摊位设计是我地农贸市场设计特色。这些市场商位设计不合理。活禽宰杀没有专门设计,熟食商位设计没有防蝇设施,水产商位设计排水不科学等等。由于内部设计不合理,导致场内“脏、乱、差”现象严重,经营户和消费者怨声载道。

4、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市场管理混乱。农贸市场是带有公益性功能的农副产品交易场所,一些市场投资者只注重经济效益,造成了市场的无序和混乱。一是一些市场主办者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在日常管理中重收费、轻管理、轻责任,把注意力集中在摊位费的收取上。对市场内环境卫生、占道、搭建、扩摊或流动经营等行为视而不见,使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一些市场主办者只注重眼前利益,经营理念陈旧,短期行为严重,几乎不进行必要的市场维修,对市场的发展缺少竞争、创新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更新换代。三是外部利益群体的介入,造成市场管理无序。

5、场内经营业主、市场经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在市场经营的基本上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其人员构成比较复杂,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一是经营者缺少必要的商品知识、法律知识,食品安全存在隐患,且大量无证经营;二是经营者与市场业主的矛盾时有发生,由摊位安排、市场环境等原因引起,往往影响市场的消费者正常消费;三是场内经营方式传统单一,多是小规模小本经营,经常侵害消费者权益导致矛盾,致使广大消费者对菜市场的满意度不高。

6、马路集市的兴盛,阻碍了正规集市贸易的正常发展。一是马路市场在道路旁摆摊设点,大量人流车流滞留拥挤,长时间内无法疏散,存在着严重的交通隐患。二是因无人监管,食品安全卫生也得不到充分保证,缺斤少两现象严重。三是随意摆放,乱丢乱弃,给市容市貌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尽管城管部门一再打击,这些马路市场仍是“春风吹又生”,其不受约束的发展对正规市场的运转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解决措施建议

1.认识性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抓好农贸市场整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政府部门必须责无旁贷,必须要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把整治当成展示自身形象和履职尽责的舞台。要想完成任务,一是要举旗子,明责任,抓落实,强监管。建章立制,定人,定位,定目标,定责任,定标准,定时限。二是要城乡一体,同等对待。向一圈层看齐,实现城乡同等服务,同等标准规范。三是要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抓住难点,攻关克难;抓住弱点,主动跟进。四是要通过整治,实现“一箭多雕”。通过整治同时要达到市场“三化”建设标准(即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落实好六大类食品(即五榖根茎类、蛋豆鱼肉类、蔬菜类、水果类、油脂类、奶类)市场准入,要夯实预防公共卫生事件基础和市场分类监管基础。

2.抓住三个关键点

一是举好政府的旗子,安排好政府各部门分牵头工作。

农贸市场整治,工商部门牵头。但工商一家不能“包打天下”,他需要得到市级领导的支 持和帮助,需要得到政府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协作。为此,工商局应在事先取得市级领导肯定和认可的前提下,成立农贸市场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工商局来制定,把目标管理下达到各有关部门,把各部门农贸市场监管职责作进一步的明确,实现工商牵头,集体联动,全面整治的目标。同时要求政府各部门要有计划方案,并定期组织工作进度通报,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汇报进展情况等。

二是要牢牢抓住市场开办方,指导其管理好市场。

沟通是管理的浓缩。必须要解决好市场责任人的认识问题,才能督促其属下市场开办方落实责任,主动规范。为此,工商局要召集各个市场上企业老总和市场开办方座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知其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是城乡统筹的具体举措。企业和市场开办方不仅是抓物业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履行好市场第一责任人责任,对市场环境、证照、安全、计量、维权、卫生等有督促和管理责任,对市场内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有建设和维护责任。告知其企业和政府抓好责任落实就会实现目标一致,互利双赢的目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组织市场开办方培训,帮助市场开办方掌握经营户有六大心理弱点,即经营户视钱财如生命,怕停止经营,怕城管的喇叭点名批评,怕扣钱,怕写检查,怕执法部门查处或扣押其物品等;消除市场开办方心理顾虑,即不要怕当前规范市场的困难重重,不要怕企业老总不支持,不投入,不要怕经营户找你扯皮闹事,不要怕没有政府部门给你撑腰打气;要建立规范的农贸市场,一是市场开办方要同经营户签协议或合同。二是要建立经营户保证金管理制度。三是在市场内实行分区管理,建立管理骨干制度。四是成立市场巡查队,履行违规违纪扣缴保证金制度,彻底解决市场内的经营户出摊占道问题和市场外的流动摊贩叫卖情况。五是建立管理骨干培训制度,保证骨干队伍建设水平。六是立柱子,划区位,专人管理,解决秩序混乱和车辆乱停乱放问题。

三是教会工商工作人员如何监管好市场。

同样的,首先还是要解决好认识性问题,不能把农贸市场监管推向其它政府部门或企业,要站稳脚跟,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主动出击。要依据监管和服务相结合,责任和落实并举的原则制定方案措施。要教方式方法,帮助工商所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把人员分到市场,分到各个区位,明确责任和标准,抓好检查督促。帮助工商工作人员分析市场,掌握市场开办方五怕心理特点。一怕其被政府各部门或有关媒体曝光。二怕政府部门联合整治,联合逗硬。三怕经营户被处罚或通报,对其市场形象有损。四怕经营户集体找事,无法开展工作。五怕市场规范化建设排名靠后。要求市场开办方同工商部门签订责任书;建立目标管理制度;适时组织市场开办方培训;指导完善三化建设标准和市场内经营户索证索票和台账制度管理;帮助其实现划区管理,定点停放,解决出摊占道问题;监管好市场开办方和市场内经营户的经营行为等。

3.落实到具体实处建议

第一、设置统一的管理机构、建立顺畅的协调机制

在各市场的上级管理部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开场日常工作。该机构实现“机构、职责、财务、人员”四分离,开展独立运作,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市场物业的经营管理和设施维修、改造及资产管理:开发市场资源,搞好市场交易,促进市场繁荣;开展多种经营,为市场经营者提供经营条件、信息、储运、和生活等方面的有偿服务;搞好环境卫生和消防安全,规范市场管理。建立顺畅的协调机制,解决因缺乏统一管理而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农贸市场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探讨“服务进社区”的新途径,解决马路市场存在的问题。

马路市场存在诸多的不足,城管部门也进行了多次整顿,但效果仍不明显,马路市场依旧或明或暗的存在。我们可以调整思路,认可其存在的某些合理性因素,如对居民生活的便利,对农民增收的益处等。在统一规划下,在某些地段划出专门的区域提供其经营,并通过市场管理机构、工商、城管等部门的监管,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同时,可把这些小市场的管理权划给该区域内有一定实力的大市场,形成“大带小”的市场格局,使统一管理和“服务进社区”互不冲突,方便群众与商贩,实现双赢。

第三、各集贸市场集思广益,在面向大众的基础上,实行特色经营。

各集贸市场进一步突出自身特色,实行错位经营,实现共同繁荣。如特色菜市场可根据其历史悠久、建筑古朴、民俗气息浓厚的特点,强化具有乡土特色的商品经营,如家常泡菜,梅干菜,特色小吃等,通过某些菜品来吸引顾客,形成品牌效应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其他集贸市场也可调整自己的思路,通过某些菜品的种类齐全、价格较低来吸引特定消费群,提高自己的人气和知名度。

第四、优化购物环境,使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集市上畜禽区的脏乱现象,并非完全不可解决的。管理方可与物业部门协商,每隔一定的时间,派出专门人外运垃圾,保证交易区的清洁;同时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如鸡鸭毛等。通过统一的管理与商贩的自觉维护,保持购物环境的优良。至于对集贸市场的混乱状况的整顿,有关部门须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惩戒某些违规商贩,重建市场秩序,促进其正常发展。

第五、通过政策扶持,引进资金,加快市场的市场的升级改造。

加大对市场的政策扶持,如根据经济形势,减少某些税费的征收,对某些商品的生产进行补助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商户经营的积极性,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大力引进资金,采取投资者出资金,政府给政策的方式,对现有集贸市场进行硬件升级。在空地新建菜市场,使市场布局更合理,运行更顺畅,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方便。

七、总结与体会

根据以上的基本情况,我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菜市场远远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状态,建设井然有序的菜市场仍然任重道远,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热烈支持。只要政府管理得当,民主不过分剥夺人们的合法权利,多为老百姓考虑,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民主的方式远远比实行强制的措施更好,还有就是老百姓多多支持政府的工作,不可盲目的反对。

2.菜市场的建设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什么样的路段是否该设都应调查清楚,就拿阳逻来说菜市场主要是由居民居住以及主要交通干道人流来设立的。

体会:通过这次调查实践,我们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以及了解了社会实事,什么是都不能仅靠一些官方的报告,自己实际了解到的更重要。通过阳逻这个小地方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但是从小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掌握大的方向。菜市场存在的问题也是大同小异的,希望此次的调查能或多或少的反映一些问题,也希望通过政府和人民的配合支持能将菜市场建设的更好。

菜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二菜市场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满足百姓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应场所,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我们有责任规范其收费行为。为将政府支出转化为真正的百姓得益,我局对全区56个菜市场的各类收费开展了调查清理,拟定了相应措施。并围绕菜市场租金、摊位费收取的合理定位等内容对33个菜市场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掌握了基本情况。

一、菜市场的租金概况

从全区较有代表性的33个菜市场抽样调查看,市场日平均租金0.996元/每平方米,其中标准化菜市场25家,占75.8%,日平均租金1.045元;非标准化8家,占24.2%,日平均租金0.845;如以肇嘉浜路为界,浜北、浜南、中环线以外地区划分,则浜北地区9家,日平均租金1.193元;浜南地区16家,日平均租金0.975元;中环线以外地区8家,日平均租金0.80元。从中可见,地区差比较明显,浜北地区与中环线以外地区日租金平均价差近0.40元,标准化与非标准化菜市场日租金价差在0.20元。所以,如果租金不分地区、不分条件设施而制定统一标准则缺乏合理性,因此,需要有区别制定每平方米日租金的上限。

二、菜场内摊位租金现状

摊位租金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摊主经营的行业不同形成不同的摊位价格。由此,我们根据不同的主副食品类别,分别对36个菜市场的猪肉、蛋品、水产(河鲜、海鲜)、蔬菜、豆制品、禽(活禽、分割禽)、水果行业的3667个摊位租金作了调查,在摊位总数中,猪肉占8.5%、摊位平均价格为1154元,蛋品占2.5%、摊位平均价格为740元,水产占15.4%、摊位平均价格中河鲜1286元、海鲜807元,蔬菜占41.7%、摊位平均价格为623元,豆制品占4.7%、摊位平均价格为928元,禽占4.6%、摊位平均价格活禽2054元、分割禽818元,水果占4.3%、摊位平均价格为1036元。在这主要的七类行业摊位中,由于经营主体的不同、地段不同,摊位所处的市口不同,摊位费的价格也存在差异。以猪肉摊位为例,浜北地段平均价格为1378元/月,浜南地段平均价格为1010元/月,中环线以外平均价格为1245元/月;同为浜北地段,猪肉摊位标准化菜市场平均价格为1420元,非标准平均价格仅为1042元;同一市场中,场内房间的猪肉摊位与一般猪肉摊位自然存在差距,这种差别同样表现在其他六类主副食品的摊位费租金上,由此可见,菜市场摊位费较为复杂,各种不平衡不能简单制定一个固定的摊位标准。

三、设想与对策

1、菜市场设定租金限定。菜市场的场地资源多数为公建配套的国有资源,场地的布局充分体现了以居民生活对菜市场的需求为规划原则的,对掌握管理这些资源的各个部门来讲,应充分认识到菜市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且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特性,应从利民的角度考虑,而不应只将其看作是获取更多的利益的渠道。基于这一认识,凡国有的公建配套资源可以定一个统一的菜市场租金标准,该标准不得高于同一地区菜市场租金的社会平均水平。以这次抽样调查的33个菜市场平均租金价格来计,日平均租金为0.996元/平方米。尽管浜北、浜南日平均租金价差为0.218元,但年租金价差也仅2300多元。所以,我们认为区域内租金规定不宜再细分,对公建配套的菜场以每平米1.00元为区内菜市场租金最高上限,下浮不限。这对标准化菜市场具有扶持作用,租金的积累倘若以五年为计,就具有对菜市场进行再改造的能力,实现良性循环。而除此之外的社会经营者自行开辟的菜市场租金则不设规定。

2、菜市场摊位费问题。

我们认为,应首先对租赁摊位的经营商品要有规定,也就是说,上述的猪肉、蔬菜等七类行业的品种要占一定比例。据抽样调查情况看,36个菜市场中七类行业所占摊位比例平均为81.7%,这基本符合要求。七类行业在每家菜市场的比例尽管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大同小异。如果打造一个数学模型,可以细分至每个行业的商品所占比例,但考虑地区层次、供求的差别,不宜细分规定。菜市场摊位价格制定,由于差别大,比较复杂、也比较棘手,以调查情况而言,既存在地区差、规模差、模式差、经营主体差,还存在场内摊位的市口差、品种差等等。为解决菜场内房间摊位与一般摊位的价差问题,我们考虑两个办法:(1)根据地段、标准化与非标准化制定一个基准价,允许上浮比例。据调查了解,房间摊位经营者一般租赁费在1500元/月左右,猪肉最高在1900元/月,但不具代表性。一般而言,场内房间摊位的租赁基准价定在1500元则具有可行性。考虑标准化菜市场创建成本及鼓励方向,允许其房间摊位的租赁费在基准价上上浮20%。场内一般摊位中,若以调查的平均租赁价为依据,租赁费(标准化柜台)上限分别可以设置为:猪肉摊位1000元(剔除房间租赁价)、蛋品摊位750元、水产摊位海鲜800元(河鲜均为房间)、蔬菜摊位平均价格600元,豆制品摊位920元,分割禽820元(活禽均为房间),水果摊位1050元。这一基准价,最大的不足是平均摊位价淹没了市场设施的差异与管理规范与否的区别,一些非标准化的、低于平均摊位价的菜市场从中反而得益,不利于菜市场的发展趋势。(2)由价格部门根据菜市场的运行成本,以街道为单位申报,由经委与价格部门联合成立审核小组对每一菜市场中七类主要行业的摊位费逐一审核定价。这一做法的益处是准确性适中,既能对菜市场的成本和盈余情况进行一定的控制,也能使政府为发展菜市场的支出得到更有效的掌握。

3、菜市场的指导价。

免去市场收费、降低市场租金、规范摊位收费标准,理应传导于菜价,最终目的是体现政府关注民生,让百姓得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将政府的利民思想转化为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考虑可以出台副食品行业指导价或菜市场指导价以此规范菜市场内的商品价格。通过区副食品行业协会服务社会、服务政府、服务企业的职能,制定主要副食品的“今日指导价”,各菜市场可根据市场副食品市场行情,对当天的猪肉、水产和蔬菜代表品种实行最高指导价,不得突破。菜市场经营者对每个入场摊主签订《摊主公约》,以协议形式承诺此项规定。副食品代表品种的最高指导价由菜市场经营者根据市场商品行情,加适当毛利于当日公布。代表品种的毛利可作相应规定,如猪肉加10%、水产20%、蔬菜30%。此项举措可在条件较成熟的菜市场先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

4、菜市场实行“一费制”。

篇6

一、安徽特色农产品C2C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省特色农产品靠农贸市场、企业收购和中间商买卖的模式,相对完善,但分散农户依然存在产销不对路的情况。C2C电子商务模式即顾客对顾客电子商务销售模式,运用C2C电子商务模式很好的解决散户在销售过程中的弱势地位。目前特色农产品C2C销售平台主要有淘宝天猫、超市销售网站、特色农产品行业网站、企业网站及各级政府的宣传网站、微信等,其中淘宝天猫在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占较大比例。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C2C新形式逐渐发展起来,比如特色产品农户在微信,微博等中产品信息,依靠口碑和信誉推广产品成为一种新的形式。

二、安徽省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中C2C模式存在的问题

1、硬件建设不足, 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利用不充分。近几年,我省信息网络基础建设虽然提出“村村通”工程建设,在农村地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很薄弱,皖北、中部地区、皖南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网络基础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市区和县城。农村大部分地区网络建设寥寥无几,这也给回乡创业的农户们在实现网络产销方面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利。

2、信息化人才短缺。调查显示,55岁以下农村居民在外打工人员或务农人员中具有初中学历的不足60%, 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缺乏从网络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我省特色农业想要摆脱传统的销售模式,农产品的销售离不开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掌握,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应该引进先进的科技管理人才,他们对市场把握力度强,网络信息敏感,这样会增强产品网销的竞争力。但是目前农业生产者缺乏必要的电子商务知识和系统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C2C特色农产品网销力不从心。

3、特色农产品物流成为瓶颈。我省农产品物流主要受冷藏保鲜技术、加工技术、产品包装技术、产品运输和储存技术等的影响,考虑到C2C中散户占较大比例,这些影响因素尤为突出。目前安徽省农产品保鲜技术水平较低,尚停留在用冰块保鲜的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为主,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失率较高;加工业的滞后和加工技术的落后,导致了特色农产品品质的下降;安徽省农产品一般是散装、或者简单用塑料袋、麻袋包装起来,包装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和半机械化作业,作业效率低,包装质量差,给农产品后续物流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监管体系的不健全。伴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去中心化趋势更加明显,特色农产品因为附加值高,消费周期短,受到微商,淘宝店主的销售首选,此外各种团购风生水起。 据了解,合肥周谷堆农贸批发市场与去年就推出了微信平台。然而假货、品质问题开始困扰着消费者,市场监控在这方面存在着监控死角。

三、针对安徽省特色农产品C2C网络营销的对策

1、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软硬软件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品性质,政府部门应做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站体系规划,要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为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有力的基础条件。此外,在农村基础设施软件建设中, 要建立内容全面、真实、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 包括图像数据、文本数据、空间数据、分析数据等,这样农民就可以利用农业信息网络数据库来掌握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动态,从而把握最佳销售时机,更好地参与C2C网络销售。再者,鼓励家电下乡项目的积极开展,把电脑的销售纳入到家电下乡项目中,对于经济欠发达农村,则可以通过乡村财政和农户集体统筹方式配置一定数量的电脑,以提供农户体使用。

2、建立农村信息人才队,培养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推行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是主体是需要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培养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商务知识和网络技术。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介素质,首先要制定长远详细的农村居民教育计划,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高度重视, 要把建立和完善农村信息化工作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培训。此外,政府财政在经费上给予补助与扶持, 保障此项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3、完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市场机制,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入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物流成本和加速农产品周转,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物流市场主体多元化,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结构,壮大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的实力及营运能力,积极推动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技术开发,针对安徽省当前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基础欠缺的情况,采取各种形式,鼓励政府企业、个人投资,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推进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并致力于改善现有农场品物流市场体系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规划建设若干农产品仓储中心和配送中心。

篇7

农村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服务领域,使之兼而成为遍布乡、镇、村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作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真正落实三农服务,使农民成为该平台的最大受益者。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合密集的乡村连锁网点,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成体系的跨区域跨行业联合,构筑紧凑而有序的商业联合体,降低农村商业成本,扩大农村商业领域,使农民成为平台的最大获利者,使商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包含网上农贸市场、数字农家乐、特色旅游、特色经济和招商引资等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必须以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力普及为前提。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务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的作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极大的必要性。农村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是横亘在当前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当前农村信息化工作上,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就当前状况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之多;而对于电子商务而言,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且农村信息化工作上包含着电子商务,如何在农村推广电子商务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以威海市农村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法,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对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1 项目意义

本次科研实践立足于威海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重点研究目前实用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形式及其关键技术的开展利用情况,并加以宣传推广。

2 项目内容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调研威海市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深入了解其目前总体发展态势,并进行相关研究。

3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出纸质问卷300份,电子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350份。调查人群覆盖面较广,年龄层大约为15—75岁,受教育程度不等,包含务农、从商、学生和无工作者等人群。

3.1 电脑普及率分析。 在调查人群中有高达60%的人拥有电脑,而且拥有电脑人群中有60%能够简单操作电脑。而在与农村干部的谈话中,我们也发现,有38%家庭拥有电脑,从这些数据上看,在农村进行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的推广,设备应该不是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当前生活水平下,电脑普及率应该已经到达一定高度。在网络以及设备方面,我们认为,在农村进行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推广条件已经趋于成熟。

3.2 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 有27%左右的农民或多或少对电子商务都有一定的认识,而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却对电子商务概念模糊,所知甚少。约一半的人知道网上购物,但对于30岁以上人群来说,他们仅局限于知道网络购物,真正进行尝试的人群比例非常小。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仅有25%左右的人选择了网络销售,而这些村民多数是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的。这说明,在电子商务的普及推广上,需要进行的工作还很多。

3.3 农业信息的收集。 农民多是通过网络获取天气气候以及政策信息,而通过网络获得收购价格只是少数一部分,是农民们不知道网上可以获得收购价格的相关信息,还是在获取收购价格渠道方面仅仅通过洽谈方式了解,这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3.4 村级政府的重视程度

在“您觉得村里是否重视农村信息化,并定期进行网络信息平台相关知识的推广”这一问题上,仅有19%的人选择了“重视,村里经常开展相应的培训班活动”这一选项,但我们也应该注意,有48%的人选择了“不了解”,在 我们访谈中发现,这类人群大多是并没有主动关注相关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村级政府在农村信息化特别是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应该是有一定的重视,也做了相关的宣传、培训工作,只是因为推广方式有点问题而导致效果不明显;但也有相当的人群认为村里不重视农村信息化,这表明村庄的工作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3.5 对网络购物的认识。 约59%的农民们对于网上购物还带有很大的偏见,并没有真正了解网购,而且思想仍停留在某个阶段,他们情愿走路到实体店进行选购也不愿意冒风险选择网购。所以要更好的在农村发展电子商务,首要便是改变农民的观念,对于网购一贯的错误认识,同时需要教导农民如何辨别真伪,其实,这与在城市推广电子商务是一脉相承的。

3.6 电子商务的推广。 在涉及如何推广电子商务的问题时,村民在言谈中或通过问卷的形式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农民是有这个需要和学习的欲望的。35%的农民希望有关人员能进行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导。这个方法能实施固然是最好的,不过像这种长期示范、教导的形式是不现实的。另外,希望通过电视、媒体宣传的和通过亲朋好友推广的都约占25%,可见农民最愿意相信的是榜样和亲友,这对于电子商务推广形式的拓展也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另外,还有约15%的农民希望从村干部那里学到这些知识。村干部里大学生村官和信息员,是非常重要的教导员,他们自身都比较了解电子商务,又对农村实际情况比较了解,通过他们推广也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拓展了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效地降低了各种成本,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将促进农村流通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全市总体上农业生产发展形势有所改善,2015年农业增加值1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全年粮食产量达10万吨,相比上年有所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农村农业在增产增收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主要问题可简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较为缓慢,生产率水平低

部分农村地区处于相对落后局面,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锄头、扁担、箩筐等生产工具仍旧被农民广泛使用,即使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如耕田机、收割机等,由于农村地势较为复杂,山坡、河谷颇多,很多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并不适用于当地的农业耕作。加之,一些农村地区技术信息传播不畅,农民缺乏对适宜技术的了解,不用或不敢贸然使用新技术。再有,新技术投入成本高,由于农民经济较低,即便是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也无力采用新技术,采用新技术要受到物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一系列供给瓶颈限制,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受限,未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劳动力素质不高,新的农业技术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当地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留下的农村劳动力多为妇女、老人,他们的生产能力较弱,且受教育不足,文化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对一些有关农业发展的信息接受能力不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部分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基本维持生活或略有盈余。

(三)农业生产条件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

都匀地处山地,人口分散,农民土地不集中,土地经营规模小,新技术得不到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解决灾害问题的措施的实行有待加强。另外,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农业设施数量不够。农业设施投入使用后,后续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得不足,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此外,对农业技术生产研究的投入少,新技术、新产品引入不足,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差,技术人员缺乏,农业快速发展受到了限制。

(四)农田闲置,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

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相比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成本更低,所得到的收入更多。一些农民常年在外务农,土地无人耕种,或是留下的老人,妇女在家种植,他们无力全面有效的利用个人所有的土地,导致了一部分土地闲置,农田荒芜,一些承包农田的租户,通过向外出务工的农户租用不用的土地,进行规模性农业生产,但租户只是选用了一些地势条件相对平坦,土壤肥力好的地区种植,土地空置仍然是一个问题。

(五)农产品销售途径单一,产品经济收益低

最近几年,一些农产品在不同农村地区得到了推广。例如,规模性的葡萄种植,大棚西红柿、辣椒、蔬菜等的栽培,在当地生产效果好,产量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销售确成了一大问题。由于种植同种农作物的农户较多,总体产量高,而当地农民主要是到农贸市场销售,市场上同类型农产品供给大,价格低,农民只能以较低价格卖出去;加之储存技术不足,许多滞销的农产品只能浪费掉,并未达到所预期的高收益。

二、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方式的现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一)加快实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引进和开发适宜当地使用的机械设备,优化农用设备,减少一些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影响;确保与农业发展有关的信息传播到位,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减少农民购买设备的成本,激励农户使用新的机器设备;引导农民使用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指导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应用现代技术防治虫害,快速有效的提高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二)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发展

提高农村农民劳动者的素质,努力培养出多技能的新型农民,充分使用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工作,各地区分配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实时的技术指导;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农业技术教育力度,提高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应用能力;减少创业的风险,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此外,增加本市农业科技研究的投入,引入农作物新品种和技术,留住农业技术人才,研究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环境的特色农作物并加以推广使用。

(三)闲置土地充分利用,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对于无人使用的土地,在自愿,依法的前提下,鼓励农民以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将小规模土地大规模化,进行多种形式的经营生产;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关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结合当地茶、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品,合理的规划土地使用规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生产效益。

(四)有效指导组织农民进行生产,减少盲目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些农户对销售市场了解不足,市场信息获取渠道较少,市场销售状况分析有偏差,不能有效的选择农作物种植和控制种植量,导致了农产品产量过剩或产量不足,市场上农产品供给偏大或偏小,影响了经济收入。由一些专业的市场分析人才对农业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对不同地区农民做一些选择和规模上的分析指导,减少农民盲目大量或少量生产,或是生产不合适市场销售的农作物,尽量使农民生产的农作物有地可销,经济收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五)打开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保障农民收入不减

目前,农民销售农产品多半是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上自行销售,一般是此地生产并在此地销售的形式,销售范围不广并且销售渠道单一,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极其重要,以下是几点促进销售的方式:

篇9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其农产品流通通道也在不断发生转型与改革,慢慢由传统的营销向超市化经营转变。但因为农产品的传统销售已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更高需求。所以,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必然。但这种必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健康、安全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陕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流通通道、区域销售等问题的制约而无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如何应对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为陕西省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产品超市化简介

农产品超市化(Changing from Peddler’s Market to Supper Fresh market)是指将现代化超市经营理念应用到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去。用连锁经营的先进理念对农产品的营销进行管理,从而达到降低中间环节成本,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农产品超市化经营与传统农贸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种商业业态的竞争与演化。

2.农产品超市化的优势

连锁经营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农产品销售模式。这种业态形式是继百货店和邮购营销之后登场的、具有经营革命性的零售业态;而农产品连锁经营一般是以经营生鲜产品为主。这种经营模式大致分为4种,它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农产品的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流动资金的占用,从而以最低的流通费用,降低中间环节成本。

2.1业态优势

连锁经营是零售中的一种新兴业态,与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相比,超市化连锁经营在经营理念、经营环境、质量控制、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讲,它是以众多的网络门店为市场依托,以集中采购和开发的规模效应为优势,以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为工具,将市场上的供求信息向加工制造业反馈,同时发展自有品牌,甚至形成供应链从而开发利润。

采取连锁经营的经营模式,农产品将通过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财务决策、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具体表现在:

2.1.1规模化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及运输成本

鉴于连锁经营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农产品在采购过程中将更具有规模优势增加了还价能力;实行统一配送,降低了运输成本。

2.1.2克服了农贸市场规模小、重复率高的缺点

一般农贸市场当中同类商品的重复率较高,摊位提供商品重复率较高,采用顾客自选的开放式卖场营销方式,节约了摊位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摊位相对应的人员成本。

2.1.3降低渠道成本

农产品超市通过农户―超市―消费者进行流通,省去了中间环节中产地批发商、市场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等,从而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农产品连锁经营的业态优势还体现在消费者信誉度上,传统的集贸市场主要通过个体商贩的租赁经营,人员构成混杂,流动性大,质量难以监控,生鲜农产品的安全隐患大;农产品连锁经营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在食品安全、卫生、质量上都得到了保障,赢得消费者信任,同时相比较传统的农贸市场,农产品连锁经营在购物环境上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再者,农产品通过专业化的连锁经营,在产品陈列方面通过卖场通道的合理设置,磁石点商品的合理配置、关联商品的主题化陈列等专业化手段可提高消费者购买欲望;在深度加工方面,连锁超市卖场通过更加卫生的加工机械,专业的加工人员以及全透明的加工方式,使得农产品的深加工相比较于传统农贸市场让人感觉更加卫生、安全。

2.2市场优势

从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来看,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食品的安全、品质、快捷、购物环境有了新的要求,客观上具备了推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市场条件。农产品的商品、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正是迎合了这种市场需求。

2.3技术管理优势

农产品连锁超市通过信息化管理,应用现代化化电脑系统在农产品经营的物流、管理、经营、销售等进行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供有力条件。

另一方面,农产品配送中心的建立使连锁有条件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及时反馈农产品供求信息,扩大农产品采购范围,优化采购环境。

2.4政策优势

鉴于我国农产品经营主图规模小、规范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2007年陕西省商务厅促进农产品进超市的多项措施,其中包括: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实行统一纳税、减少重复检查、对配送车辆提供市区通行停靠便利等,同时实行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购进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抵扣的税率优惠。

3.陕西省农产品超市化发展现状

目前陕西省的农产品超市化经营基本分为二大类型。

3.1由农民自发开展的“农超对接”

这种类型有4种方式:

第一种,农产品营销经纪人发起组建合作社与超市对接。这是一种先有市场后有合作社的方式。由于这种登记成立合作社的手续一切免费,门槛也较低,组建相对其他形式的农超对接容易许多,所以许多经纪人为保证本地农产品供应基地的长期稳定,都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利用已有的营销优势,将农产品直销入超市。如大荔县农民经纪人李安友,经销果品十多年,已为沃尔玛、人人乐等超市供货多年,但货源不稳,还需经常从批发市场进货。2008年开始按照合作社的经营方式,组织40多人发起成立了“安友果业合作社”,利用过去的营销渠道,将果品直接销往超市。2009年前5个月已销售果品200多吨,价值50万元。

第二种,生产经营大户自发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并开拓超市营销网络进行销售。这是一种先有合作社后开拓市场的方式。如兴平市晨光大棚油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一年多来,成员联手开辟了咸阳、西安的人人乐、华润万家等大型超市,并制作了统一的礼品盒和包装箱,经分级、包装后出产的大棚油桃统一使用“汉茂”品牌,平均售价每公斤提高1元,成员累计增收10多万元。

第三种,通过中间商与超市对接。合作社吸引外地客商收购,再经过一次或多次转手,进入超市。缺点是流通环节多,陕西人讲让别人多吃了几次“过水面”,农民产品卖不到好价,超市拿不到低价、新鲜的产品,消费者得不到实惠的农产品。山阳县秦丰养鸡合作社,在西安设立的鸡蛋经销部,通过中间商进入中小超市和农贸市场经销店,专人专车配送,每月销售30多吨,但合作社的出售价只是市场零售价的一半。

第四种,企业牵头办合作社或加入合作社,实行农超一体化。主要是一些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了获取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应,积极牵头组织农民,兴办或加入专业合作社。西安市长安区高桥优质小麦专业合作社,由良种经销大户与良种繁育农户和小麦种植农户共同组建。陕西西瑞面粉公司向合作社出资1万元,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合作社为西瑞面粉公司供应优质小麦,仅2008年就供应100多吨。

3.2政府推动开展“农超对接”

有4种方式:第一种,政府组织召开产销衔接会,为农超对接提销平台。陕西每年举办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无公害农产品产销衔接会、苹果年会等活动,为企业与专业合作社搭建对接平台。比如商务部门主动与农业部门互通蔬菜产销信息,针对不同蔬菜品种的特点和供求情况,召开的产销对接会,组织超市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网上对接撮合等多种方式,稳定市场价格,促进供求平衡。

第二种,地方政府组织合作社到销区上门推介。西安市阎良区农林局承担费用,每年带领专业合作社营销人员,带上产品,赴西宁、武汉、哈尔滨等城市召开产品营销推介会,授权产品总,签订代销合同,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了阎良甜瓜、蔬菜的品牌知名度。

第三种,指导大型超市到合作社直接采购。在商务部、农业部的指导下,2008年家乐福超市总部两次派员到陕西考察,两次举办食品安全和生产技术培训班,与合作社签订了20多份直采协议。周至县周一猕猴桃合作社先后给家乐福供货300多吨。

第四种,政府直接推动“农超对接”。2008年陕西省农业厅和商务厅制定了开展“农超对接”工作实施方案,选定了一批超市、流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直接推动“农超对接”。在超市门店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柜,支持销售“卖难”蔬菜。如“双百市场工程”等财政资金支持的大型批发市场,要设立“卖难”蔬菜销售专区,减免“卖难”蔬菜场地费。

4.制约陕西省农产品连锁经营发展的因素

4.1农产品的标准化

农产品进入超市,必须有一些基本条件:要保证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品包装要规范,商品品种要多、货源要稳定,并且按照超市收货的标准不合格率在3%以内,可以接受,如果不合格率在4%-10%,那么就会发生退货现象,如果超过10%,超市就会拒收。大部分超市不会选择与分散农户合作,因为他们无法自己监测农产品质量是否合格,不能对产品进行统一精美包装,也不能够开具最基本的发票。目前,陕西省大部分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比较弱小,没有法人主体地位,不具备合法经营资质,没有经营实力,难以达到与超市合作的基本条件。

4.2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缺陷

供应链具体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也就是说,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零售商应是一种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竞争要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单个节点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否则就会导致合作伙伴的关系解体。

对于农产品供应链来说,由于超市规模相大于众多小的生产者供应商,所以在农产品采购方面,超市更处于有利地位,于是入场费、柜台费、延期付款屡见不鲜,影响农产品超市化发展。

5.推进农产品超市化的建议

5.1完善产业链

由于农作物的生产特点,和陕西省农作物生产的分散性,分散农户直接与超市达成合作有一定的难度。实现“公司+农户”经营或“合作社+农户”一方面能够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成本,优化供应链;另一方面通过公司或者合作社的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品牌,进行统一包装,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控体系,进而通过建立生鲜配送中心,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来组织生鲜品的配送,加快流通周转速度,实现经营的规模效应,达到“数量充足、供货稳定”。

5.2推行社区蔬菜便利店

大型超市的选址一般都位于人流量较高的商业区、居住区,且大型综合超市营业面积都要达到2000以上,对于蔬菜水果这些日常消费品来说购物时间相对较长。而小型社区购物中心不同,它是以满足一个或邻近2-3个小区居民的日常蔬菜、水果、日常用品的社区服务性质展开的。一方面它的选址就在小区周围,且经营面积不大,选购方便;另一方面它的主营业务针对性很强。这样既满足了小区居民农产品购物需求,且在卫生、安全、购物环境等方面又远强于传统的农贸市场。

5.3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总体上看,陕西省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发展程度较低,发展时间较短,突出表现在农产品连锁经营企业少,规模小,无论是资金还是管理经验都比较欠缺,因此,还需要政府对农产品进超市和农产品连锁便利店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

5.3.1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

生鲜配送中心和生鲜冷链的建设需要很大的前期投资,陕西省的农业企业规模都不大,资金相对缺乏,特别需要政府在资金上和相关政策上予以扶持。加快陕西省农产品超市化进程,切实满足城乡居民的食品问题。

5.3.2加强连锁经营管理的技术培训

生鲜农产品品种多、季节性强、地域性强、保鲜要求度高等特点。这些特点给农产品的运输、陈列、销售等业务环节带来很多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将加大经营成本。因此必须加强陕西省高技能型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相应培训。

5.3.3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从而在农产品与超市对接中减少阻力,并且使消费者能够放心、安心购买,树立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局,2010.

[2]陕西发展报告1949-2009,程安东,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3]胡启亮.连锁企业门店运营管理,科技出版社,2008.

[4]李志萌.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与完善, 2005.

[5]乔颖丽.中国城市生鲜食品超市业态形成机理研究,2006.

篇10

关键词: 河南省;流通体系;农产品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circulation system;agricultural products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013-02

0 引言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集散基地。201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为5638.6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蔬菜总产量为7011.68万吨,肉制品产量为677.35万吨,奶制品总产量为330.43万吨。平阔肥沃的土地资源、良好的光热资源、充沛的水资源及农业劳动力资源为我省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

但是,河南省与农产品配套的流通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流通环境看,农产品流通欠缺全局规划,未能形成“一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农产品生产环境,没有形成区域特色[2];农产品流通分由多个涉农部门指导,未能形成有效的、直接的管理系统和监督机制,进展缓慢。从流通客体看,农产品生产市场导向不明,大多数农户盲目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卖菜难的现象发生;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户仍以直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的质次价低产品充斥市场,而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科技含量、功能型、营养型的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够,外销产品比例较小。从流通主体看,河南省农产品流通大多仍以农户自找销路为主,流通环节多,效率低,农户在市场上话语权较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从流通载体看,虽然河南省公铁空运输便利,但农产品运输全过程冷链流通率较低,导致农产品流通损坏较为严重,农贸市场近几年空前发展,但多注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轻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建设[3]。从以上看出,影响农产品流通的因素诸多,本文将尝试在河南省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用德尔菲法构建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指标体系,并用AHP法找出影响农产品流通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关键因素提出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1 河南省农产品流通指标体系构建

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主要由流通环境、流通客体、流通载体、流通主体以及流通渠道五要素构成。流通环境是指农产品流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对农产品流通建设起保障助推作用;流通客体是指农产品及具有附加价值的农业商品;流通载体是指农产品流通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流通节点,如交通设施、农贸市场、期货市场等;流通主体是指参与农产品流通的个人或组织,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供销社、专业合作社、个体购销户等;流通渠道是指从农产品生产至消费者的环节及形式[3]。

根据以上五种因素,初步设计了影响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然后,采用德尔菲方法对初步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改进和补充。本项目共挑选30位熟悉省内农业生产发展的专家,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确定出较合理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关键因素确定

可以看出,影响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因素诸多,若每一项都单独进行分析,将不能对症下药,突出重点,人力、财力、物力将不能得到最优配置。因此,下文将用AHP法对关键指标进行确认,找出符合河南省农产品流通发展现状的瓶颈因素,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结构化、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评价方法。它首先将问题所涉及的各因素进行分类,找出相互关系,构造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决策方案的相对重要程度,从而为分析决策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定量依据[4]。

第一步,首先建立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目标层(A层)、准则层(B层)、方案层(C层)。准则层即为上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方案层即为上述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具体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第二步,分层次建立判断矩阵,测定各因素的权重。本文构造判断矩阵的数据是由30位河南省农产品领域研究学者和企业带头人按照调查问卷规则进行打分所得。判断矩阵及单层次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三步,单层次排序的一次性检验。根据上述数据计算一次性指标和一次性指标的比值,计算公式如下:

C.I.=■;λ■=■■■;C.R.=■

上述单层次排序的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CR

第四步,层次总排序。通过计算得出各层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进而最终得出最终目标的影响因素的总排序结果。排序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上述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影响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14个因素的关键度排序依次为C14、C6、C11、C5、C12、C10、C7、C13、C4、C3、C8、C9、C1、C2。按照权重大小和聚集情况,我们将这14种因素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最重要影响因素,分别为C14农产品产供销合作水平、C6农产品中介组织发展规模、C11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水平;第二类,次重要影响因素,分别为C5农贸市场建设水平、C12农产品深加工水平、C10农产品种植集中度、C7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第三类,一般影响因素,分别为C13农产品运输仓储水平、C4农产品运输交通设施建设水平、C3政府投资力度、C8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水平、C9农产品市场适应状况、C1政策科学性及C2法律法规完善程度。在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过程中,在有限的资源配置条件下,应有限改善第一类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第二类的次重要影响因素。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科学工程,影响其建设的因素诸多,经过对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和AHP方法对诸多影响因素加以分类,找出关键瓶颈因素有针对性的建设。今后,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构建要侧重产供销合作、农产品中介组织、电子商务平台、农贸市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建设。本文为今后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M].河南省统计局.

[2]任秀萍.河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研究[J].社会发展,

2012,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