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亏损时的决策模板(10篇)

时间:2024-02-06 10:08: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微观经济学亏损时的决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微观经济学亏损时的决策

篇1

1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关于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教育界有不同的认识。李萍(2008)、刘伟(2010)等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它改变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单一倾向,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地位,这一教学理念转换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刘秀伦、蒋泽、张牛等(2007)等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精心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情景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刘文明,2016)。邹晓伟、杨景萍(2014)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都属于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赵洪,2006)。夏锦文、程晓樵(2009)、刘月珍(2014)等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综合体。笔者认为,研究型教学是用研究型教学理念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型教学方法落实研究型教学理念。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构建开放型教学环境,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对大一新生来说学习确实有一定难度。中学时期他们形成了依赖于老师和书本学习的习惯,相对缺乏自主性学习的意识,缺少主动性思考。如果教师在大学授课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改革,不能因材施教,只会照本宣科,讲课就会缺乏吸引力,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

2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2.1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是如何做出资源配置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课程内容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比较枯燥,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讲到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生活中都有感受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均衡时,当讲授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行为最佳,学生就感觉比较抽象。又如讲授到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学生就会对均衡状态下厂商还会出现亏损状态表示难以理解。

2.2课程研究方法多,图形多,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

《微观经济学》课程不仅内容理论抽象,而且具有研究方法多样性、数学化的特点。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方法论频繁使用,使一些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在研究经济问题过程中,大多先进行理论分析,再构造数学模型,画出直观图形,最后进行数学推导,多种方法的融合使用,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较多,这些都增加了课程的学习的难度。《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逻辑性强,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如果前面内容掌握不好,要学好后面的内容,更是增加了难度。

3研究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3.1加强案例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大多是抽象化的理论,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述,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用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具体实例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阐释知识要点,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商品需求时可用啤酒与炸鸡、汽油与汽车之间的关系说明商品之间的相关性,讲授商品弹性时可以用“中国大妈枪黄金”作为案例分析,讲授市场均衡时可以中国房地产市场为例。

3.2组织开展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一般是教师在讲授理论以后,整理出若干个与课程内容相衔接的讨论题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撰写演讲报告,最后进行答辩演讲,回答其它小组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在确定讨论题目时,要紧扣现实,选择当前国内外金融、经济发展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重点问题,既便于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讲授政府对价格干预时,可以在介绍中国政府对粮食实行保护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各国政府对粮食及农业的保护政策。在讲授市场供求关系以后,组织学生讨论中国房地产市场,分析政府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等等。专题讨论强化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资料查阅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变“接受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

3.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型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构建开放型教学环境,实现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问卷调查的设计、调研报告的撰写等环节,使学生将经济学理论融会贯通到实践项目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促进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另一方面,课外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课题项目组成员之间形成了分工协作、讨论交流的团队精神。如针对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可以组织学生对手机移动支付、微商等主题开展社会调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使大学生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机会,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3.4丰富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型教学中来。《微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既抽象又枯燥,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运用与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Flas等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如在讲授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时,可以观看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让学生对这一理论的产生背景有比较直观的理解。讲授谷贱伤农原理和政府对粮食市场干预时,可播放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粮仓“硕鼠”》节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政府对粮食价格进行干预,同时对经济领域的反腐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多媒体教学还能实现大量的图形演示,将课程理论中曲线与曲线之间的关系变化直观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有利于提升授课效果。

3.5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

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单一的期末考试很难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量、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既要重视期末终结性考试,更要侧重过程性考核,利用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我们采用了“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小组成绩”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体现学生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小组成绩体现专题讨论完成情况。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讨论活动,可以依据每个小组参与讨论活动次数、成果质量确定成绩,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氛围,激励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同学也能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文明.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262.

[2]邹晓伟,杨景萍.研究性教学中教师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4,8:33-34.

[3]刘秀伦,蒋泽,张牛.实施研究型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7,3:22-23.

篇2

Abstract:Thereformofthegraincirculationsystemscore,isabolishes“thetwotracksystem”,raisesenterpriseseffectivenessofoperation,realizeswiththemarketabilitymethodtothefoodproductionsupportandthesafeguardwhichexpendstothegrain.Inaspectsandsoonmarketmainbody,marketsystem,marketmechanism,marketrule,enterprisestrategy,governmentfunctioncarryoninstitutionalandthemachinabilityreform,establishestheenterprisecompletemarketmanagement,thegovernmentsuitableregulationmovementsystem;Theestablishmentoperatesindependently,selfrestraintstateownedgrainenterpriseoperatingmechanism;Andnecessaryestablishmentmarketabilityfarmerbenefitprotectionmechanism,foodsecuritysafeguardmechanism;Grainindustrialproductionguidancemechanismandgrainenterprisestateassetinflationproofingandappreciationmechanism.Ourcountrygrainmarketchoicecompetescompletelythemarketmechanismmaynottake,isalsonotrealistic,thegrainmarketmechanismsrealitychoiceshouldbemonopolizesthecompetitivemarket,themonopolycompetitivemarketbyefficiency,betweenissituatedbetweencompetescompletelywithmonopolizespurely,maydisplaycompetesandmonopolizestwoaspectsthesuperiority.

Keywords:GraineconomyMarketmechanismGraincirculationsystem

粮食走向市场化,用市场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实质就是要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效率。粮食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粮食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粮食流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是粮食市场的结构设计的重点。

1.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

εP=需求变动%/价格变动%=ΔQ/ΔP·P/Q=LimΔQ/ΔP·P/Q=dQ/dP·P/QΔPo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粮食市场选择纯粹垄断结构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垄断必然会导致低效率。垄断者的供求均衡点往往较大幅度地偏离最佳交易规模,从而无法协调粮食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目前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主宰粮食市场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垄断市场结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粮食企业很难灵敏地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无法使粮食市场达到平衡状态。其次,垄断者会通过调整垄断价格,占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获得高额利润,从而侵犯消费者利益。我国粮食的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间差额(即购销差价)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一般的商业利润。近年来在粮食定购价上升的同时,销价上升幅度更大,农民认为“吃亏”,消费者感到“不划算”,而财政负担过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垄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不畅和低效率。

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适度的竞争,可以使粮食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市场上数量有限的粮食经营者以及对进入粮食市场设置一定的条件或障碍,可以避免市场过于剧烈的起伏动荡和过度投机。垄断竞争市场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经营者数量的多少以及政府对进入粮食市场的管制程度。政府往往需要根据一定时期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市场发育状况在效率与公平或稳定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但从改革的方向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市场稳定”应该成为确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并充分考虑到垄断竞争市场的运行特点和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改革取向的中国粮食市场结构的雏形,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场上存在较多的经营者,且经营者之间公平竞争。但为避免过度竞争和垄断,经营的数量和每个经营者的规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每个经营者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都对自己的盈亏负责。政府对每个经营者实行同样的待遇和政策,经营者效率的高低唯一地取决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三是价格唯一地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对市场的干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价格管制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冯志强.《中国粮食经济问题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11)

[2]冯志强.《中国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0)

[3]李晖、李林《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J]武汉:现代商贸工业,2008(02)

[4]郑士贵.《论中国粮食市场的多层次结构》[J]北京:管理科学文摘,1998(11)

[5]陆文聪.《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农业结构变动效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7)

篇3

ΔPo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粮食市场选择纯粹垄断结构也是不可取的。首先,垄断必然会导致低效率。垄断者的供求均衡点往往较大幅度地偏离最佳交易规模,从而无法协调粮食的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目前我国国有粮食企业主宰粮食市场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垄断市场结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粮食企业很难灵敏地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无法使粮食市场达到平衡状态。其次,垄断者会通过调整垄断价格,占有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获得高额利润,从而侵犯消费者利益。我国粮食的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间差额(即购销差价)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一般的商业利润。近年来在粮食定购价上升的同时,销价上升幅度更大,农民认为“吃亏”,消费者感到“不划算”,而财政负担过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垄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流通不畅和低效率。

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通过适度的竞争,可以使粮食市场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市场上数量有限的粮食经营者以及对进入粮食市场设置一定的条件或障碍,可以避免市场过于剧烈的起伏动荡和过度投机。垄断竞争市场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经营者数量的多少以及政府对进入粮食市场的管制程度。政府往往需要根据一定时期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市场发育状况在效率与公平或稳定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但从改革的方向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市场稳定”应该成为确定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并充分考虑到垄断竞争市场的运行特点和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改革取向的中国粮食市场结构的雏形,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市场上存在较多的经营者,且经营者之间公平竞争。但为避免过度竞争和垄断,经营的数量和每个经营者的规模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每个经营者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都对自己的盈亏负责。政府对每个经营者实行同样的待遇和政策,经营者效率的高低唯一地取决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三是价格唯一地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对市场的干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价格管制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冯志强.《中国粮食经济问题研究》[M]香港: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11)

[2]冯志强.《中国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0)

[3]李晖、李林《粮食产业化经营研究》[J]武汉:现代商贸工业,2008(02)

[4]郑士贵.《论中国粮食市场的多层次结构》[J]北京:管理科学文摘,1998(11)

[5]陆文聪.《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农业结构变动效应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07)

[6]黄伟俊.《我国现阶段粮食市场的流通渠道结构和功能分析》[J]北京:商业研究,2000(07)

[7]林玉贵.《粮食需求结构变化与粮食市场均衡》[J]北京:农业经济,2007(09)

[8]徐时忠.《浅谈粮食市场化与粮食市场建设》[J]长沙:粮食科技与经济,2002(07)摘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废除“双轨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并配套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粮食市场结构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从效率上讲,介于完全竞争与纯粹垄断之间,可以发挥竞争和垄断两个方面的优势。

篇4

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的理论集中在“厂商理论”部分。所谓厂商是指能做出独立生产决策的单位,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在研究生产者行为时,一般的理论假定是,企业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厂商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理论。主要研究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配置资源,使生产要素既定时产量最大,或者说使产量既定时投入的生产要素最少。(2)成本理论。主要研究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厂商只有在扣除成本后,才能谈得上利润的最大化。(3)市场理论。市场有不同的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它研究的是当厂商面对不同的市场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企业只有处理好以上三方面问题,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实际上,现代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分析认为,厂商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W·鲍莫尔分析了厂商以销售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K·加尔布雷斯则把稳定与增长作为大公司这样的厂商的目标,它们追求的是适度利润。但是,在一般的微观经济理论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假设,本文的分析也不例外。

在研究企业问题时,国内普遍使用的“效益”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并没有对应的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使用的是“效率”概念。虽然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主要关注的是实物量,但关注的不是总量,而是比率(ration)以及比率的变化率。例如,关注的不是总产量,而是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关注的不是总收益,而是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关注的不是总成本,而是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关注的不是总劳动量,而是劳动生产率等。因此,研究企业状况时使用“效率”作为指标顺理成章。

在生产理论中,假定技术水平不变,那么,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以Q代表总产量,L、K、N、E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则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

Q=f(L、K、N、E)

一般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Q=f(L、K)

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进一步表述为:Q=ALαKβ

在生产函数中,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作技术系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技术系数是各不相同的。一般的分析中假定技术系数不变,如果技术系数可以变动,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的原则是: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达到生产者均衡状态。

生产理论分析了影响企业效率的各种要素及其配置比例,主要考察的是企业的技术效率。但技术效率并不等于经济效率,技术效率反映的是企业的投入产出组合,而经济效率则是在考虑价格因素情况下的最低成本组合,它要求投入价格与产出价格的比率等于生产边界的斜率。因此,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还要考虑收益与成本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成本理论。

成本函数可以表述成下列公式:

C=f(Y、W、T)

其中,C为企业的总成本,Y为企业的产出变量,W是企业的投入价格向量,T为企业的制度结构。通常T被定义成“虚拟变量”。从该成本函数看,在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估时,人们所选择的指标主要不是通过工程成本研究来给定的一个绝对效率值,而是一种制度性的相对效率。因此,这一方法所考察的是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国有企业生产成本比私有企业低,这可能是由于前者技术效率比后者高,但经济效率并不一定高。

当然,现实的市场结构由于竞争与垄断程度不同而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收益与成本变动的规律也不相同,因而,企业对最大利润的追求要受到相应的市场环境的制约,只有面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决策,才可能提高效率。

二、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微观经济分析中所涉及到的效率主要是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主要是投入产出效率,后者则为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是把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加以综合的生产率指标,它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综合效率水平。测定技术效率的方法通常采用生产函数,主要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然后运用OLS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和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技术效率的角度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

Groves、Hay和Gordon等人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效率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增长,增长主要来自于奖金的激励、人力素质和教育程度的改善。

刘小玄、郑京海(1998)在此基础上对1985~1994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利。即企业在完成既定的基数利润后留给自己的部分,由于上交的基数利润是既定的,因而留利是一个变量。留利对产出效率的作用表现为,边际利润或留利的增长,会使边际产出也相应增长。他们认为,企业真正追求的是留利或剩余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润。

(2)浮动工资。浮动工资由奖金构成,来源于留利,以浮动工资占总工资的比例来测定。浮动工资是直接对职工的激励,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产出效率。

(3)经理(或厂长)的工资。这是对经营者的激励因素,而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中国的企业中,在缺乏资本的真正所有者、企业主要依靠企业家才能来推动和发展的情形下,经理(或厂长)的工资对企业效率的提高作用重大。

(4)企业年龄。一些研究生产率的经济学文献都证实了企业年龄对于企业的效率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究竟是年轻的企业有效率还是年老的企业有效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往往是不同的。据Pitt和Lee(1981)的研究,年轻的企业比年老的企业更有效率。而另外的看法则是,年老的企业更有经验,在其市场经营和组织管理和工人的技术操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的信息,具有相应的信息和人力资本的优势。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年龄对企业效率究竟是什么关系需要研究。

(5)教育程度。这是一个标志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的变量,以企业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来测定。通常认为,企业的教育程度对企业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正效应。在Gordon和Li(1995)看来,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率的增长中大约有一半得益于劳动力教育程度的改善。虽有高估的可能,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人力资本对效率的重要作用。

(6)其它的解释变量。如开工率、决策权、市场竞争程度、预算约束、时间、地区、规模和产业等都对企业的效率有不同侧面和程度的影响,可以作为“虚拟变量”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如下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Y=α+β1㏑L+β2㏑K+β3(㏑L)(㏑L)+β4(㏑K)(㏑K)+β5(㏑K)(㏑L)+βiXi

其中,α为残差,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效率的近似值,并可以为各种政策变量、制度变量、企业特征变量所解释;K和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Xi为添加的各种解释变量。这里主要关注的是由Xi所代表的各种解释变量与企业效率的关系。

对于上述生产函数,分别运用OLS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的极大似然方法(过程复杂,这里略去介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留利对企业效率有着积极的正效果。在OLS分析中,留利大约可以解释产出增长的10%;在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中,留利对产出增长的解释大约8%;在残差模型中,留利每增长一个单位可使效率增长约5%。看来,留利是企业发展和提高效率的源泉之一,也就是说,剩余权对于企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浮动工资比例也对企业效率有着显著的正效果。在OLS分析中,该变量大约可以解释产出增长的8%;在另外两个模型中,效率约可增长5-6%。

企业年龄变量对企业产出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和显著的,其解释程度达到12%;即使排除了随机误差项干扰的其他模型中,效率的相应增长也达到7-9%。

经理(厂长)工资变量对企业效率也有着积极的正效应,但这种效应似乎不太大,在前沿生产模型和残差模型中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5%。

教育程度变量对于企业的产出增长率的作用相当稳定,其在OLS和前沿生产模型分析中都能保持在10%的正效应水平上,而在残差模型中其解释程度也不低于9%的水平。

在其他变量中,除开工率外其他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决策权、市场竞争程度、预算约束、产业变量等虽然都对企业的效率有不同侧面和程度的影响,但效应有的不明显,有的不清楚。

另外,运用前沿随机生产函数模型还对国有企业的平均效率进行了测定,它大约在0.5左右。这表明国有企业的效率普遍不高,只能达到生产可能性的一半的水平。

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除了规模、资本装备率等由技术性规定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因素是产权(决定留利,进而决定经理和职工的工资)、人力资本(如教育程度)和市场竞争。虽然市场竞争因素在上述模型中效应不明显,但这说明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效率很低,与乡镇企业、合资企业等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恰恰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的放开程度。

三、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比较

为了更全面地透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有必要在以上对国有企业本身效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非国有企业效率的比较来做进一步的研究。对此,刘小玄(2000)从所有制结构和企业隶属等级制的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姚洋(1998)则对非国有经济成分对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刘小玄以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为基础,从全部75万家企业中选择了20余个产业,共计大约17万家具有竞争性特点的企业进行了效率测定。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生产函数模型和OLS计量方法,分别对普查数据中提供的所有制变量和企业隶属等级制变量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的结论主要是:

就所有制变量的影响看,国有企业在全部测定的行业中效率最低,这个结论相当稳定,并且在所有测定的行业中表现得完全一致。同样,另一个十分稳定的结论是,私营个体企业的平均效率最高。具体来说:以国有企业为参照系来比较,私营个体企业的平均效率最高,大约为国有企业平均效率的2-5倍左右;其次为三资企业,平均效率约为国有企业的2倍左右;再次为股份制企业和集体企业,其平均效率约为国有企业的1-2倍。

这一结果表明,企业产权关系对企业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国有企业效率最低是由于产权结构单一,难以形成所有者激励;令人关注的股份制企业效率不高,是由于其是人为的捏合和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初步形成的产权结构还不够稳定,尚处于未定型的产权状态;而私营和个体企业的良好业绩则完全来自于明晰的产权关系,这种产权关系不仅十分稳定,而且是在市场经济中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样,三资企业良好的绩效主要得益于其相对明晰和稳定的产权关系。

对于企业隶属等级制变量,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行业中,村级企业的效率最高,而且十分稳定和一致。其次,在大部分行业中,乡、镇、村或街道这一层次的企业平均效率明显高于县级以上的企业。这表明,处于比较低的等级层次的、均为计划外的民营企业,往往比那些较高等级层次的、主要是计划内的传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实际上是与所有制因素相联系的。因为等级越低的企业往往是由民营或私有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的产权模式实质上是古典式的;而中央或省地级控制下的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企业。这与上述所有制因素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的结论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企业的效率高低不在于行政隶属等级的高低,而且二者恰恰表现为反方向的关系。

可见,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转轨状态下,越是远离计划控制链条的企业发展得越快,效率也越高,而且这种效率通过市场竞争关系逐渐“辐射”开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的结论。

姚洋(1998)分析了非国有经济成分对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国有经济成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对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作用之一便是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这种提高可能来自两个方面:其一,非国有企业改变了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变无人负责为有人负责,从而达到节约投入、提高效率的效果。其二,非国有成分的增加还可能对全体企业从两方面产生正的外部性:(一)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加剧了市场竞争,从而迫使所有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提高效率,以便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这种效应称为内部效应;(二)外资的进入可能同时带入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并扩散到其它企业中去,这种效应可以称为外部效应。

姚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抽取了12个大类行业中的14670个企业作为样本,首先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计这12个大类行业的生产函数,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各个企业的技术效率,并对之进行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集体企业的技术效率高22%,私营企业高57%,国外三资企业高39%,港澳台三资企业高33%。可见,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这些统计结果也充分地证明了非国有成分对提高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水平的内部效应。

那么,非国有经济成分对国有企业的外部效应如何呢?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行业中集体企业和国外三资企业的数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每个企业的技术效率分别提高0.2%和1.1%;但是行业中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三资企业同等数量的增加却使得每个企业的技术效率分别降低0.7%和2.8%。前者的正外部效应说明,集体企业和国外三资企业在提高自身效率的同时,也对本行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的传播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后者的负外部效应说明,尽管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三资企业自身的效率比国有企业高,它们的增加却对行业内其它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后一结果的一个解释是,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三资企业导致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造成产品的积压,因而减低了效率。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私营企业和港、澳、台三资企业封闭性较强,不轻易转让自己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结论

通过以上粗线条的介绍和综述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有很强的解释力,为我们分析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问题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对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分析,更需要严肃的实证分析,以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全面的决策参考。

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效率的确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说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国有企业效率增长的决定因素除了规模、资本装备率等由技术性规定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因素是产权(决定留利,进而决定经理和职工的工资)、人力资本(如教育程度)和市场竞争。

其它因素中,产业因素对企业效率的影响表明我国市场经济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垄断性特征,由此形成一定的垄断性的效率来源。地区因素表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生产率优势,这可能得益于该地区的开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以及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等因素。当然还有其它未提到的因素可能对国有企业效率的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还需要从新的角度进行挖掘。

国有企业的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其它非国有企业相比都要低,这与国外关于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与国有企业自身的性质、所有制结构、行政隶属等先天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国有企业有进一步改善效率的巨大空间,这也许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的引进得以实现。

国有企业先天效率的低下以及非国有企业对整个企业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也向我们提供了一条有益的启示,这就是政府应尽量减少国有企业的数量,鼓励其它非国有经济成分的生长,把政府可管可不管的事情尽量交给市场去完成,使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结构达到自然的均衡状态,这也许是中国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刘小玄、郑京海,1998:《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1985-1994》,《经济研究》第1期。

刘小玄,2000:《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经济研究》第2期。

姚洋,1998:《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2期。

张军,1998:《需求、规模效应与中国国有工业的亏损:一个产业组织的方法》,《经济研究》第6期。

篇5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5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75-01

1 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及其方法研究

1.1 成本分析。成本分析仅关注投入成本,可以为总体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基本信息。

1.2 成本-效益分析。将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所产生的效益归化为以货币为单位的数字,用以评估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性。

1.3 成本-效果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的差异在于,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亦货币为单位表示,而是用其他量化的方法表达治疗目的,如延长患者生命时间等。

1.4 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更细化的成本效果分析,它不仅关注药物治疗的直接效果,同时关注药物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着重与分析医疗成本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的关系

1.5 最小成本分析。用于两种或多种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虽然只对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但也需要考虑效果,这是最小成本分析与成本分析的区别。

应用领域:

(1)药品定价通过对新药和已上市同类药品的经济学评价研究,制药厂家可以战略性地确定新药的价格范围,这是药物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内部战略研究。

(2)药物补偿或共付水平除了英国有国家医疗服务体制补偿几乎所有的上市药品以外,大多数欧洲国家或者指定药品报销范围,或者对不同种类药品采用不同的共付水平,或者是采用参考定价体系来限制药品的公共补偿。

(3)制定医院用药目录或诊疗常规很多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各个独立的医疗服务决策者(包括地方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医师)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

(4)促进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合理用药,有效利用药品资源,药品合理使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使病人获得临床需要的药物,采用满足个人需要的剂量,服用适当的期限,并具有最低的成本。

(5)控制药品费用随着经济和人口增长,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高新技术和新药被广泛地使用,医疗费用特别是药品费用的急剧增长日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政府的关注。

2 药物经济学与医疗保险管理

由于医保涉及医院,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和参保人等各方面的利益,加之医疗服务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医疗服务由第三方付费等原因,给医疗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药物经济学和医疗保险是紧密相连的,包括药物经济与药品补偿政策的制定,自由定价体系,以及偿付标准定价体系与参考价格体系,经济学评价体系。下面是各国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制定:

澳洲:自1993年起,澳洲的制药企业想要使申请产品用过药物利益计划进入报销目录时,必须提供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结果。对于研究方法,政府提倡用成本-效果分析,政府部门参考专家意见,公布认可的健康指标及成本-效果比值。

加拿大:由安大略省最先制定药品报销管理的法规,此后加拿大卫生技术评估合作办公室建立起一套整体指南。

美国:美国是不同卫生服务者体系,要求制药企业根据不同指南的需求提供药品药物经济学数据,以后获得进入不同保险组织的《报销目录》的机会。

德国:范围十分广大,导致报销费用支出过于庞大。

荷兰:荷兰健康体系是由政府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与私人商业健康保险共存的一个保险体系。

3 我国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和启示

药物经济学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基本相同,即成本最小化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20多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制药业,2006年进入了冰河期。8月28日,发改委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医药业运行报告提到,行业利润同比增幅降低10.6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点,全国12大工业行业中列倒数第二。上半年约30%的制药企业出现亏损,22家中国重点药企中只有十家保持利润增长,11家降低,1家亏损。

4 战略转型

首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速。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者占总人口的10%。专家预计:今后50年,老年人口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到204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约4亿人,占总人口的约26%。正在加速的老龄化进程,将给制药业提供强劲的用药需求增长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很快,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药品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形态、消费方式变化,导致慢性病发病率提高,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肥胖等,将直接带动药品市场的扩大。第三,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决定推进“医改”。现在版本很多,但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而且从我国经济的纵深发展来说,如果不能解决基本医疗问题,刺激内需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这次中央建立医保体系的决心,是不应怀疑的。以前药品市场主要针对一亿多医保人群的市场,从一亿人的市场,扩展到13亿人的市场,市场无疑会成倍上升。第四,虽然传统的化学制药发展减速了,但是中药对于慢性病的特殊作用,还有基因等生物技术的快速,给制药业提供了新增长点。这几年,中药和生物药品在中国增长很快,并没有受到行业调整影响。

(1)把品牌建设作为营销管理的核心。转型时期的国内医药市场,迫切需要真正具备实力的主导品牌出现。在家电行业,海尔以品牌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医药行业同样呼唤类似“海尔”的本土品牌涌现。我们深信营销观念的转变将使一些优秀企业尘封已久的品牌重视辉煌。

(2)把品牌建设作为先导。医药企业的品牌建设应该以产品品牌的培育作为先导,通过诸多产品品牌的建立来提升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即所谓的“单品牌谐振效应”;同时产品品牌的培育要以企业品牌作为基础。品牌建设的目标是企业主品牌统领下的多元产品品牌的互动偕进,共同提升。

(3)品牌建设是一个企业发展永恒的话题。无论单一产品品牌的培育抑或企业主品牌的建设,都不宜追求“轰动效应”,而应走循序渐进的道路,通过选择严肃媒体以及公共关系运作的谐同配合,弘扬稳健的企业形象,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

篇6

关键词: 创新创业;管理;财务;法律;宏观经济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finance;law;macro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241-04

0 引言

“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将极大地激发全民热情,为中国人提供一个人人出彩的的机会,为中国两个一百年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创新创业仅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并要落实到实处,创新创业才能开花结果。国家要发展,必须整体水平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较多,创业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讨非常重要,“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4 种类型。”[1]本文主要侧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探讨。

1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

1.1 创新教育与国家实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昌盛,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法国、德国的崛起,以及美国今天称霸世界,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支撑经济繁荣的核心力量是创新!

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古代四大发明,秦汉至南北朝及唐宋时期,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文艺复兴运动,开创了欧洲科学文化的新纪元,近300多年,西方科技进步已将中国远远甩在后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重关国家兴衰!

1.2 欧美创新创业教育

欧盟创新创业教育始于本世纪初。2000年,欧盟提出“里斯本战略”,欧盟及其成员国“将高校创业教育视为培养青少年创业精神、创造工作岗位和提升欧盟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2]欧盟成员国中的爱尔兰、法国、德国、西班牙及今年脱欧的英国等走在前列,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与美国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相比,欧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大差距,且各成员国之间也存在差异。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直至研究生阶段的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从理论教学到创业实践的几乎所有领域[3]。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百森W院学生的商业课程和斯坦福“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世纪初的“考夫曼校园计划”,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各专业得以普及。

1.3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此为标志,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著名本科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等已颇具特色,但总体来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尤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师资及创新成果转化等存在诸多不足。

2 创新创业能力培育

“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4]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一定要进行创新创业知识教育,进行能力培育。创业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必要的法律知识、宏观经济学知识及创新方法等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并要进行培育,转化为能力。

2.1 创业团队管理

管理就是通过他人的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涉及很多方面,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创业团队管理知识。“大将军岂可手下无兵”。创业者建设成功的团队需花费很多心血,也需用心考虑。

2.1.1 选择合适的人员

首先要清楚你的下属是哪些人,并认真了解他们。为了解你的下属,要认真地与每个人沟通,了解其的特长、性格、教育背景、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将他们进行分类。一般会分为四种情况,如图1所示。

第Ⅰ象限的人,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但能力比较低,这些是你应该帮助的人;

第Ⅱ象限的人,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能力也比较强,这些是你应该重用的人;

第Ⅲ象限的人,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但能力比较强这些人最值得你关注,因为他们可能给你的部门造成相当大的麻烦,如果你无法让他们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一定要在一个月内将他们调离你的部门;

第Ⅳ象限的人,既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能力又比较低,对这些人,应该毫不手软地立刻让他们离开公司。

还有一种人,可能是你的前辈,或者性格狂傲不羁,对你很不屑,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对这种人该怎么办?李开复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向老领导请教,得到的答案是:必须尽快,最长不要超过一个月让这种人离开,但是一定要做好安抚工作,给予适当的补偿。

2.1.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组建创业团队时,还需了解公司中非正式组织,清楚非正式组织对部门有正向和负面的影响,并加以正确引导。组建团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鼓舞团队士气。通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会议,也可以辅以部门集体户外活动,娱乐活动,部门聚餐等来增进成员间的了解,最重要的,要在这个过程鼓舞士气。麦克阿瑟将军说:“出色的军队中应该有一种‘节奏’、一种整体感、一种本能的、内在的精神力量。”[5]

第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团队成员可以进行适度的竞争,但合作更加重要。作为创业者,其态度将决定公司文化,鼓励团队作战,让团队成员了解工作重点、必要的资讯,使他们有归属感,而不是感觉被组织冷落、抛弃和遗忘。

第三、培养团队的敬业精神。培养敬业精神,首先应让团队成员明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并为此自豪;其次,让团队成员了解集体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时间表,激发团队成员的荣誉感、责任心,让团队成员都能为集体的工作全力以赴。

2.1.3 建设战斗团队

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高亚(2010)在《主管手册》一书中,对团队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6]:

第一阶段,是团队的“非独立”阶段,此时团队成员需要相互认识和了解,需要召开会议、布置工作、决定工作的先后顺序、完成时间等;

第二阶段,是团队“争取独立”的阶段,团队成员与主管会在工作中产生冲突,这时要关注:①谁开会迟到;②谁对你布置的工作不够重视;③谁对你抵触或反抗;④谁听你讲话的态度不够尊敬等。这些行为都是在向你的领导权挑战,几乎每个团队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只要你坚持不懈,给下属充分的自,掌握好决定权、监督权,把握好大局,这个阶段很快会过去;

第三阶段,则是团队盼望已久的“独立”阶段,团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策略和行事原则,可以有效运作了。团队成员互相帮助、相互依靠,在工作中产生了共同的感情。此时,你可以少行使一些决定权,多给团队成员一些自,并清楚每个成员都在积极参与。

当以上三个阶段顺利度过后,你的团队就会达到最高的境界――“相互依存”。此时团队成员们处在最佳状态,彼此既注重工作,又注重人际关系,你也成了团队中的一分子,团队成员形成了强烈的紧密感。作为这种团队的成员,人人精神抖擞,个个意气风发。这时,你的团队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成为特别能战斗的团队了!

2.2 财务管理知识

2.2.1 培B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虽然创业者不必学会做账,但必要的财务知识是需要的,要能看懂有关财务报表,如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等。

创业者无法每时每刻监督每笔收入和支出,现金流量表则可帮助创业者清楚地了解现金是如何进出的。如果财务人员收支表的会计科目不够详细,创业者可通过查原始单据了解清楚。损益表是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盈亏表,通过此表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一年盈利多少或者亏损多少?直接成本或综合费用是否还可以降低?

资产负债表主要分析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安全。每个行业安全负债比例不同,创业者可以通过与行业平均负债率比较,清楚企业的风险。企业破产不仅因为资不抵债,更多的时候可能因为到期债务不能偿还。短债长投,或者短债一次借款过多,可能都会为企业带来破产的风险。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创业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谨慎投资,投资失误也是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之一。

2.2.2 掌握财务管理知识

创业者除了掌握财务报表外,还应掌握一些财务管理知识。譬如,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分析主要方法等。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要计算复利,主要观点今天的1元钱永远比明天的1元钱值钱。创业者要明白任何借款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借款之前应该清楚到底需要多少资金?如何借款成本最低?

2.2.3 掌握投资分析工具

创业者必须掌握必要的投资分析工具,如投资净现值分析(NPV),投资回收期分析、盈亏平衡点计算等。计算NPV的问题是贴现率如何确定?投资周期如何确定?盈亏平衡点计算,往往理论上分析的是单一产品销售,但企业一般都不会是单一产品,销售数量也不同,到底如何计算企业实际盈亏平衡点?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将在其他文章中详细阐述。

2.3 企业法律保护

创业者的法律风险远远大于普通劳动者,作为创业者,无论为了保护自己,还是保护企业,了解相关的法律是非常必要的。

2.3.1 掌握相关的法律

创业者需要了解的法律主要有《公司法》、《刑法》、《合同法》、《税法》、《劳动法》等。“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7],同时,公司应具有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能力,即公司应守法经营,如果公司的行为触犯法律,将受到制裁,并且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演员刘晓庆成立了晓庆公司,并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虽然公司日常管理由其妹夫、妹妹负责,但2006年7月由于公司偷税漏税金额巨大,且刘晓庆无法证明自己确与公司偷税漏税无关,北京市公安局依法逮捕了她。

有些不法分子,为了掩盖其真实身份,或为了掩盖其罪恶,虽然其实际操控公司,但往往让他人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的总经理等,一些年轻人不知深浅欣然接受法定代表人、公司总经理的虚名,并以为得到重用而沾沾自喜,岂不知已在自己身边埋下了定时炸弹。如果实际控制人利用公司犯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也将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当我们无法控制公司业务时,千万不要图公司主要管理者的虚名。

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一定要认真研究《刑法》中涉及公司犯罪的法律条款,认真研究《公司法》中公司的法律责任,以免无意中触犯法律。

2.3.2 认真制定公司章程

如果创办公司,公司章程是公司管理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但由于国人法律意识淡漠,实际上很多公司对公司章程的制定、修改并不重视,往往是从工商局拿一份公司章程样本抄下来,应付工商注册。结果,一旦公司股东之间出现矛盾,可能会因此给有的股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公司章程制定的依据是《公司法》,但同时遵循法人自治原则,即在不违反《宪法》和《公司法》的前提下,公司股东制定的公司章程应是全体股东的真实意思表达,是公司的最高法律文件。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强制约束力,所以公司章程的制定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认真分析、字斟句酌。

公司章程除按《公司法》的要求记载相应的事项外,最重要的内容是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这也是股东之间博弈的焦点。

2.4 宏微观经济学知识

宏观经济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汇率、利率、税率、失业率、GDP、价格指数(CPI)、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社会保障体系等,这些宏观指标几乎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2.4.1 微观经济学由来

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微观经济学的鼻祖。1776年,亚当・斯密经过十年的思考,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即著名的《国富论》。他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他说:“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去敲钟,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英国女王接受了斯密的建议,在斯密思想的指引下,英国、西欧、美国经济繁荣了整整150年。

2.4.2 宏观经济学由来

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股票崩盘、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经济长期处于大萧条状态。这时人们不禁要问:那只“看不见的手”哪儿去了?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即著名的《通论》。凯恩斯说,“看不见的手”无法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必须用“看得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才能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等问题。《通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从微观走向宏观,所以,凯恩斯被称作宏观经济学的鼻祖。

凯恩斯的思想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繁荣。自二战之后,西方各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

“宏观经济究竟在研究什么?宏观经济是研究经济总量和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总的经济增长率、总的就业率、总的价格指数、税率、利率、汇率、经济周期等”[8]。

2.4.3 凯恩斯经济模型

凯恩斯的经济模型中有四个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追求总的供需平衡,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总供给=消费品+储蓄+财政收入+进口=C+S+T=M

总需求=消费+投资+财政支出+出口=C+I+G+X

但实际生活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大部分时间是不平衡的,并且,宏观经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宏观经济问题是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2.4.4 宏观经济指标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汇率、GDP(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CPI等。

“汇率是宏观中的宏观。通过它,几乎可以折射出一国经济的全部问题。”[8]郎咸平教授说:“汇率是各国政府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绝不仅仅是教科书上讲的,汇率是两种货币交换形成的一个比价。

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汇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大关,人民币累计升值达15%,2013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69,人民币累计升值达26.3%。2006年到2015年,人民币持续升值9年,最高上涨32%。

但自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不断贬值,尤其2016年10月,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走低,创下8年低位,2016年11月25日报6.9168,2015年至2016年,2年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跌幅达近10%。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其实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房价。当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时,国际游资不断进入中国,而每进入1美元,就要按照汇率比例印制相应币值的人民币,人民币超发,商品没有增多,货币发行量大于国内商品价值总和,结果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对外升值,但对内贬值,房价上涨不可避免。

同樱当人民币处于贬值通道时,国际游资会逃离中国,每逃离1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就要按照汇率比例收回相应的本币,理论上,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应该相应地贬值,房价应该走低,但由于土地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卖地热情极高,尤其经济下行时,地方政府卖地获利热情更高,所以,2016年中国房价还在暴涨。

近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那么,什么是经济增长即GDP(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就是一年之内,这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扩大了多少。譬如我国2015年GDP是7.5%,就是说2015年,国民生产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7.5%。具体来说: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刺激总消费,加大总投资,鼓励出口。

GDP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象征,人均GDP是一个国家公民平均财富的象征。美国的GDP约是中国的9倍,但美国仅有2.5亿人口,美国人均GDP是中国人均GDP的40倍。

物价指数CPI是衡量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关系的重要指标。当价格指数向上升时,经济开始回暖,总需超过了总供给,通货开始膨胀了;当价格指数下降时,经济开始变冷了,这时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通货开始紧缩了[8]。

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时,国家就要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两种: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财政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财政转移支出等;货币手段主要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等。

当相关指标变化时,必须清楚政府是增加总供给,还是刺激总需求了。宏观经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或个人只能顺势而为。结合经济实际状况,宏观把控大方向,微观关注市场变化,良好的运用宏微观经济,促进企业发展。

2.5 创新创业应用能力培育

2.5.1 站在巨人肩上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687年,牛顿发表了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篇论文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牛顿力学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事实上,牛顿是站在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笛卡儿这些科学巨匠的肩上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创业者,希望大家认真读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实很多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都是通过类比或者演绎推理等方法获得的。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是中国科技史的里程碑式巨作。

2.5.2 学习标杆企业

对于其他行业的创业者,认真研究标杆企业,仔细研究行业楚翘的盈利模式,认真做好PEST分析和SWOT分析,了解行业宏观环境,明确自身优势、劣势、机会及风险,从而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制订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DELL电脑主要通过定制服务盈利,DELL公司根据客户个性化订单迅速组装电脑,并完成配送,很多人对此不屑,认为DELL公司没有任何科技含量,但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每年都会与DELL公司的创始人戴尔聚餐,比尔盖茨说:DELL订制服务的商业模式就是DELL公司最伟大的创新。

3 结束语

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美国已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我国应该从小开始培育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学制短,如何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同时注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接地气的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努力。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对创新创业者有所帮助。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1).

[2]王志强.一体与多元:欧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14(4).

[3]周海涛,董志霞.美国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6).

[4]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

[5][美]赖瑞・杜尼嵩,著.陈山,译.西点军校领导魂[M].花城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高等数学;经济;应用

Key words: advanced mathematics;economy;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25—02

0 引言

数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具性学科,在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经济科学实践中去,现主要用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高等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来说明高等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

1 极限在经济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与经济学的联系最紧密,与人民大众联系最直接的是利息计算及贷款还款问题.在经济问题中涉及的量常常是离散的量,讨论利息时是按年、月、日、计息,这些都是离散的量。而高等数学中讨论的量大多是连续变量,要借助高等数学的方法讨论解决经济问题必须将经济中的离散量进行连续化处理,连续复利概念的引入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连续复利是指按本金计算的每个存款周期的利息在期末加入本金,并在以后的各期内再记利息。

若现存P元,存期一周期(一年)到期后银行支付的利息不被取出,而与本金P一起存入银行,这样到期后获得新的利息,如此持续下去,若存款周期的利率为r,则t个存款期到期后余额为:

At=P(1+r)t,

这样一年分n期计息,每期利率为■,则余额为:

At=P(1+■)nt=P1+■■■。

因为1+■■关于n单调递增,所以n越大,则赚的钱越多,而■1+■■■=ert,当n∞时,此时可理解为每时每刻把利息转入本金进行复利计算。

例:存入资金1000元,年利率为6%,按连续复利计息,20年后可得本利为多少?

解 P=1000,r=6%,t=20,

A20=1000e0.06×20=1000e1.2≈3320(元),

故20年后可得本利约合为3320元。

2 微积分学在经济中的应用

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导数是微积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经济学中的边际问题和弹性问题中,都有广泛应用。下面将导数在这两方面的应用介绍如下:

①边际概念:边际概念是经济学中进行边际分析时,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

边际成本: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边际成本是指成本对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但由于产量最小是一个单位,因此,边际成本是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

设边际成本C=C(x)变量x改变到x+?驻x时,成本相应改变量为:

?驻C=C(x+?驻x)—C(x)

成本改变率为:

■=■

■■

就可以反映出产量的微小变化时,成本的变化情况。因此,产品边际成本就是:

C′(x)=■=■■=■■

在经营决策分析中,边际成本可以用来判断产量的增减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当企业的生产能力有剩余时,只要增加产量的销售单价高于单位边际成本,也会使得企业利润增加或亏损减少。或者说,只要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也可降低单位成本。■表示为生产x产品的平均成本。如当产量x=100时,C′(100)=8,■=18,即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因此提高产量,有利于降低单位成本。

②弹性概念: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只有掌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状况以及需求对价格的反映程度才能作出正确的发展生产的决策。弹性是在需求分析中经常用来测定需求反映程度的一个尺度,弹性的概念用来定量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设需求函数为:

Q=Q(P)。

当价格有了变化时,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就是:

?浊(P)=■Q′(P)

就是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它的大小比较客观的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3 微分方程在经济中的应用

利用微分方程可以分析商品的市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可再生资源的产量、预测商品的销售量、分析关于国民收入、储蓄与投资的关系问题等。而微分方程是数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分支,其解法和理论已经相当完善,可以为分析和求解方程的解提供足够的方法,使得微分方程模型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有效性和非常丰富的数学内涵。

4 矩阵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

矩阵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利用矩阵方法求解方程组AX=B,由于A可逆,故只需计算X=A—1B即可,在经济中投入产出分析和会计问题正属此类情况。

投入产出分析n个经济部门的需求可以表示为系数矩阵:

A=■,

开放部门的需求可表示为最终需求矩阵:DT=[d1 d2 … dn]。于是,满足n个经济部门的需求问题归结为求产出阵XT=[x1 x2 … x4],使得(In—A)X=D。若(In—A)—1存在,则X=(In—A)—1D。

参考文献:

[1]蒋兴国,吴延东.高等数学(经济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万世栋,王娅.经济应用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迈克尔.帕金著,张军等译.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5]史树中著.数学与经济[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渗透的深度也越来越热,越来越倾向于为管理层、决策层提供迅捷、有用的管理信息。近期,笔者所在公司启动了盈亏预警体系,这对于企业高层及时掌控项目盈亏动态和各分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调整经营方针,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的盈亏预警分析基于项目成本分析的结果,结果的取得耗时长,需动用较多的人力,而且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随意性较强,操作过程复杂。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来进行盈亏预警分析呢?

在研读《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著名的经济学奠基性理论也是从实证模型着手,从经济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件入门,逐步归纳分析而形成的。本文要研究的盈亏预警的问题由于很细微,目前在教材中尚没有专门的针对性理论,于是本文抱定借鉴类似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研究过程中笔者注重联系实际,先分析了教材中关于盈亏平衡的理论在本行业、本企业直接应用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而后分析了公司目前采用的盈亏预警分析的办法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注重笔者使用的盈亏预警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一、国内外研究盈亏平衡的理论

国内外研究盈余平衡的理论,无论是管理经济学的观点,还是会计理论专著,几乎都采用量本利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又称CVP(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分析法,公式可表述为:BE=FC/(SP-VC) 。BE表示盈亏临界点的业务量;FC表示固定成本;SP表示单位产品售价;VC表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理论假定企业有定价权,生产产品的类别和多少均由企业自行确定,不考虑生产能力问题,也不考虑产品是否能够销售出去,单个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可知,本企业的固定成本已定,唯一不确定的是企业到底应该生产多少?理论通过计算企业可以保本的最低生产数量,即确定为盈亏平衡产量。企业若生产产量大于盈亏平衡产量,则企业盈利,反之,则亏本。生产越多,利润越大。

理论提出的依据源于西方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观点,理论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产品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厂商利润水平。这种分析方法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假定,忽略企业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弊端,不考虑产品是否适销对路,不切实际的搞简单规模扩张,最后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管理被动粗放化,最终陷本企业于不利的境地。

二、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建筑企业竞争异常惨烈,平均产值利润率成逐年下滑的趋势,单项工程的单位建造成本预测有较大的难度,而且建筑产品很少雷同,不适合标准化规模生产,就算是同类工程,同一家施工企业在不同地域建造成本也会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一地域不同时段,建筑成本波动性也很大,这就使得量本利分析法变得不太现实。即便使用量本利分析法能够精准算出企业保本点产量,似乎意义也不大。建筑业不是一个承包商主导的市场,施工企业没有定价权,单项工程的毛利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规模扩张不是施工企业的一厢情愿,规模扩张的后果未知。

目前国内外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央政府对地产业宏观调控也没有放松的迹象,财政政策从紧,货币政策稳健,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目前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提高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苦练内功,方是眼下度过难关,站稳脚跟的成功之道。

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就是从项目或分公司的应收应付款余额着手,通过为数不多的几个数据分析,即可迅速判断项目或分公司目前所处的盈亏状态。该方法简便易行,较为直观 。

三、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提出的依据

当代经济学理论都是经过一定的假定,从最基本的实例模型着手,由简及繁,逐步分析推导而形成的理论。当代管理会计理论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同样可以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企业会计理论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的基础,以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没有接受过正规会计理论教育的人大多习惯于传统收付实现制思维,即照收益、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确定本期收益、费用,很难理解和接受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成本效益。但权责发生制科学、合理、盈亏的计算更加准确,已为国内外会计理论界和业界普遍认可和接受。公司目前采用的项目成本分析法计算的盈亏状况也采用权责发生制。基于应收应付款的盈亏预警理论遵循两个会计基本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 权益,也就是资金运用=资金来源;收入-费用=利润),以现金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试图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通过调整分析,逐步转化为按权责发生制来预测盈亏情况。

四、模型的构建

假定某建筑企业刚刚开业,只有一项工程,当月完成了一定的产值,当月购买了材料、劳务,分包了部分工程。

1、假定目前没有收到任何款项,也没有支付任何款项,无银行存款,不存在其他融资和投资业务发生,当月工程效益为0,则很容易建立这样的等式:

(1)应收账款总额=应付账款总额;

(2)若当月工程效益不为0,则等式可表述为: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2、若当月开发商向该建筑企业支付部分工程款,建筑企业也对外支付了部分款项,且当月工程效益不为0,月初无银行存款,不存在其他融资和投资业务发生。

(1)若该建筑企业当月没有用现金支付任何管理费用,也没有发生财务费用,则: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

应收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 ;

应付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 ;

将 式代入 式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

移项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支付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

很显然,在没有其他融资、投资的条件下,货币存量=收到的货币-支付的货币;

从而有:应收账款余额+货币存量-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

(2)若该建筑企业当月用现金支付了管理费用,也发生了财务费用,则:

应收账款总额-工程效益=应付账款总额 ;

应收账款总额=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 ;

应付账款总额=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除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以外的货币=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

将 式代入 式得:

应收账款余额+收到的货币-工程效益=应付账款余额+支付的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移项整理得:

应收账款余额-应付账款余额+货币存量+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工程效益(Ⅰ)。

3、假定该企业存在所有者投入资金和融资借入资金,月初货币存量不为0,其余情况同2中 ,则上述(Ⅰ)式可改写为:

应收账款余额-应付账款余额+货币存量-所有者投入货币-融资借入货币+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工程效益(Ⅱ);

为了便于分析,以下用英文字母对公式进行重新表述:

Br-Bp+Ms-Oi-Ln+Mc+Fc=Pb(Ⅲ)

Br(balance of accounts receivable)表示应收账款余额;

Bp(balance of accounts payable)表示应付账款余额;

Ms(money stock)表示货币存量;

Oi(owner input)表示所有者投入货币;

Ln(loan)表示融资借入货币;

Mc(management costs)表示管理费用;

Fc(financial costs)表示财务费用;

Pb(project benefits)表示工程效益。

至此,盈亏预警体系已初现雏形。

(1) 工程盈亏预警体系:

工程效益Pb>=0,则:

Br+Ms -Oi -Ln +Mc +Fc -Bp >=0,

也就是:

Bp

假定上述企业当月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单位,应付账款余额为1200单位,货币存量为100单位,其中:所有者投入货币50单位,向上级机构借款20单位,当月企业发生管理费用100单位,财务费用1单位,由于 应付账款余额=1200>应收账款余额+货币存量-所有者投入货币-上级机构借款+管理费用+财务费用=1000+100-50-20+100+1=1131,我们可以判定,该企业承建的工程处于亏损状态,若应付账款余额=1131,则该企业承建的工程处于保本状态,若应付账款余额

(2) 公司(分公司)的盈亏预警体系:

只有工程项目创造了一定的效益,且至少足以补偿本单位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时,公司或分公司才可能保本或盈利,此时:

Br-Bp +Ms --Oi -Ln =Pb -Mc -Fc >=0,变形得:

BP

仍沿用上例分析,只有应付账款余额=1000+100-50-20=1030时,企业才处于保本点,应付账款余额

五、连续经营时某特定年度或期间的盈亏预警分析

若只存在单个经营年度时,通过查阅企业会计报表中的少数几个数据,经过简单计算,即可迅速得知该建筑企业当期单项工程的盈亏状况和企业当期整体盈亏状态。若企业持续经营,跨越几个经营年度,如何分析某个年度或一个期间的工程盈亏和公司盈亏状况呢?以下作进一步探讨。

按Ⅳ式和Ⅴ式:

只要知道当年或某期间新增的应收账款余额(balance added of accounts receivable,可简写为Br)、新增的应付账款余额(balance added of accounts payable,可简写为 Bp)、新增货币存量(money stock added,可简写为Ms)、当年(期)的所有者投入货币(owner input added,可简写为Oi)、当年(期)新增的货币借款(loan added,可简写为Ln)、当年(期)的管理费用(Mc)、当年(期)的财务费用(Fc),即可得知当年(期)的工程盈亏状况和企业当年(期)的整体盈亏状况。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各数据通过查阅当期报表可知,其他增量数据通过比较特定期间报表的期初数和期末数的增减变动即得。

(作者单位:中建三局三公司)

篇9

一、知名品牌对需求曲线的影响

品牌会对人们的消费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现在为了研究其影响,就要观察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线有什么变化,变化产生了什么后果。作为经典的价格理论,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里我们只研究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即随着价格P的上升,需求量Q下降,价格P的下降,需求量Q上升。

了解了品牌对消费者的效用后,我们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这些效用会怎么改变需求曲线。如下图(1)

在不考虑其他条件包括品牌因素在内的情况下,如上图中需求数量和价格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图中表示为D1,满足需求定律。当在引入品牌的情况下,情况变化了,需求曲线不再是原来的D1,因为在同一价格P1时,消费者选择品牌有更高的效用,所以一个追求效用更高的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会选择购买品牌而不去购买其他同类商品,因此需求曲线在每一价格上向右移动到D2,需求数量由原来的Q1变为Q2,但需求曲线还是向右下方倾斜。同时我们注意到这条移动后的曲线D2不是平行于D1,这就要考虑到竞争市场的情况下,由于品牌的效应很大程度上占据了市场,无形中对其他一些不知名的同类商品造成了销售下降甚至无法销售,因为供给者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在销售减少的情况下,其他商品供给者会退出竞争市场,这样同类商品的可选择数就变得相对较少,所以曲线D2的斜率变得比较陡,即在价格变化的时候对品牌商品的需求不会下降的太多,所以相对没有引入品牌时的需求曲线相比引入品牌后的需求曲线更缺乏弹性。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移动和形状的改变不仅仅是解释了知名品牌可以使在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有更大的购买量,更为重要的是,当需求曲线移动后,可以在价格有所提高的情况下,购买量也较之前更大,这一点对于那些只依靠降低价格提高销售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更具意义的不同途径。

现实中有很多打造品牌的策略,比如广告会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移动的原因是广告提供了消费者选择和购买的信息,也就是减少了消费者的机会成本,但这些广告是否真正减少了消费者的机会成本呢?现在的许多广告给人们造成一种虚假的印象,甚至人们看到广告就会反感,所以广告尽管提供了具多的信息,但是广告的作用如果不是通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质量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的话,那这种广告就是是一种失效的广告,是不可能打造出知名品牌从而产对消费的品牌效应,而且企业还要承担巨大的广告投资风险。

二、知名品牌对消费均衡与社会福利的影响

下面我们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来分析品牌对均衡数量、均衡价格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实际上,在分析了需求曲线为什么变动及如何变动后,对于均衡及福利的分析就显得比较简单。经济学中,从马歇尔开始,均衡成了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并占据核心位置的概念,均衡分析也和供求分析一起,成了经济学中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之一。需求曲线的变动将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在供给不变的条件下,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反之,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即老师课堂上所讲,需求增加,价量齐升;需求减少,价量同减。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也是一样,我们通过文中图(2)来描述引入品牌后需求曲线的变动如何改变均衡。

图(2)中,D1为不考虑品牌的需求曲线,D2表示引入品牌后相同价格上需求量增加的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需求曲线D1与供给曲线S都决定了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点为E1,均衡价格为P1,均衡数量为Q1。当引入品牌后,品牌效应降低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由D1移动到D2,此时,需求曲线D2与供给曲线S共同决定了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均衡点为E2,均衡价格为P2,均衡数量为Q2。由图中看出,引入品牌使需求曲线变动后,使均衡价格由P1上升到P2,同时使得均衡数量由Q1增加到Q2。

通过图(2)我们也可以看到引入品牌后对社会福利产生了影响。经济学中一般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表示社会福利。如图中,在不考虑品牌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ME1P1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OE1P1,整个社会福利由三角形OE1M的面积来表示。而在引入品牌后,消费者剩余用三角形NE2P2的面积表示,生产者剩余用三角形OE2P2的面积表示,整个社会福利又三角形OE2M的面积表示。所以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发现引入品牌后,不论是消费者剩余还是生产者剩余都增加了,从而整个社会福利也增加,这就是图中三角形OE2N的面积大于三角形OE1M的面积的经济学意义。因此,当引入品牌后,高知名度的品牌不仅减少了消费者的机会成本,更重要的是也增进了整个社会的福利,这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来说是很有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在扩大内需的同时,鼓励企业把握机遇打造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原因。

三、知名品牌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谈到现实中的品牌,大家很快就能想到比如宝马、奔驰、耐克、李宁、惠普、戴尔等等之类的知名品牌,这些大的品牌越来越在竞争市场中占主流的地位。为什么“品牌战”慢慢的替代了以往的“价格战”呢?“价格战”是指企业间的价格竞争,相互压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以扩大销售量与市场份额。实际上,价格竞争仅仅是众多商业竞争手段中的一种。根据需求定律,价格的下降将增加销售量,但是价格与成本一起构成了企业利润的来源,如果企业一味的为追求占领市场空间而不顾一切地与对手竞相压价,而成本由于技术的限制无法随着商品销售价格的下降而下降,这将导致企业利润空间的变小,甚至亏损,这就是企业“价格战”造成的一个陷阱。而“品牌战”却提供了企业另一种环境,通过打造知名的品牌,有效降低消费者的机会成本而使需求曲线右移,使得在这个有利润的价格下扩大销售量;同时由于品牌效应使需求曲线变得更为陡峭,根据经济来理论,这可以使得厂商有更大的价格决定权,厂商在定价决策上就有更大调控空间。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打造知名品牌对消费的作用着手,在消费需求曲线中引入品牌因素,并运用经济学的原理对这一引入的变化做了分析,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知名品牌可以使需求曲线向右产生移动,并且移动后的曲线相对同样情况下没有品牌时的需求曲线要缺乏弹性。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2-114,265-266.

篇10

(一)Zappa企业经济学的产生 Gino Zappa(1879~1960),1906年~1920年任教于热那亚的意大利国家经济与商业科学研究所;1921年起,Zappa被威尼斯的意大利国家经济与商业科学研究所和米兰的路易吉·博科尼大学聘为教授,也正是这一时期,随着两部巨著先后出版,他对企业经济学科的批判和重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日趋成熟:第一部“La determinazione del reddito nelle imprese commerciali(1920~1929)”(《商业经营中的利润计量》),经此后持续的完善和修订重命名为“Il reddito d’impresa-Scritture doppie, conti e bilanci di aziende commercial undertakings(1950)”(《营业利润——复式记账,簿记与商业经营账目》);第二部“Le produzioni nell’economia delle imprese”(《公司生产管理》第I,II,III卷1957)。Zappa企业经济学概念作为统一完整的学科分支,始建于1927年,他在威尼斯意大利国家经济与商业科学研究所开学典礼的历史性演讲 “Tendenze nuove negli studi di ragioneria”(《会计研究的新趋势》)。这次演讲对Zappa企业经济学赋予了清晰有力的表达,也标志着意大利企业经济学研究的振兴。要指出的是,意大利的企业经济学是由会计学者缔造的,且不能武断的说意大利的会计学科研究产生于企业经济学。

(二)Zappa企业经济学基本原理 Zappa企业经济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研究领域,他将经济学观点与企业概念相结合,致力于研究企业(商业或非商业,盈利或非盈利,大型或小型,工业或金融,个人独资或集体所有)的每一个方面,且认为企业范围内所有经济事项的影响都是严格协调的。其主要原理可总结如下:第一,Zappa企业经济学中“企业”的概念是广义的,等同于经济主体,且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抽象的。企业不是独立和分散要素的堆砌,即使源于人为的创造,却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实体。在企业这个现实主体内发生的经济事项,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而协调的整体,向预设的目标迈进。第二, Zappa企业经济学代表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学科,尽管它与其它学科,如法律,经济学和数学有诸多联系,却声称拥有自己的“规则”,独立于其它子学科,甚至微观经济学。且Zappa企业经济学是实用主义学科。第三,Zappa企业经济学对企业涉及如下三个领域的研究,即会计(ragioneria)、组织(organizzazione)和管理与运营(gestione)。其中管理与运营领域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观的”,关系到企业管理活动及决策的制定过程,类似工商管理学科;而另一个方面是“客观的”,援引企业内部发生的事项,检查各种趋势和活动的动态,英语中相当于“运营”。但Zappa企业经济学中的管理(gestione)仅对后者,即企业“运营”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第四,与意大利早期以净值为核心的理论趋势不同,Zappa企业经济学以简单的演绎方式,引导了以损益为核心的会计理论。20世纪上半叶,随着Zappa企业经济学的振兴,“损益为本”会计理论在意大利取得了直接和广泛的成功,而20世纪下半叶,它仍然是意大利占据主导地位的会计理论。

(三)Zappa会计理论的核心:“损益为本” Zappa“损益为本”会计理论坚持的首要观念是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统一体”,因此,损益也是不可分割的。企业发生的导致损益正向或负向改变的经济事项,作为损益阶段性的构成要素。因为经济事项在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里也被认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损益(包括收入和费用要素)被设想为源于作为企业总体的一个整体性概念。损益核算不是为了确认部分或中期业绩,而是基于这个“整体”的特征被偶然或暂时放弃的实际原因。因此,Zappa企业经济学拒绝具体收入和成本费用相配比的观念,认为只有整体成本可与整体收入相匹配。单一成本不产生任何特别收入,而是对整体收入做出贡献(在意大利会计中不认可“配比”原则)。相对的,单一收入项目不是由单一成本项目引发,而是基于整体成本项目的贡献。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一个动态实体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了损益,收入和成本费用是损益的构成要素。Zappa会计理论中,资产净值仅被认为是一个派生的概念,是静态且人为的从企业动态特征中的抽离。除货币性项目,资产净值被视为由递延性收入和成本费用项目,而不是资产和负债项目组成(类似Schmalenbach的动态会计学),尽管资产负债表源于利润和亏损账户。对Zappa“损益为本”会计理论的诠释与一个具体的计量方法相联系(“损益系统”——Zappa1950),具有如下限制性的特点:部分结果,业务分部,利润中心,中期或分部报告是不允许的(它们被视为违背了公司的整体性特征);损益仅由外部事项引发,内部事项对报告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拒绝传统的成本会计;作业成本和成本控制几乎被忽视,因为它们会导致不可靠的数据(这都是基于成本会被刻意的分配这一假设);财务报告以利润和亏损账户为中心(动态账户),而资产负债表作为衍生的(静态)账户。损益才是“真实的”(资产净值的计量与其相关);公司资本价值仅代表平均未来损益的现值(折现值),资产没有独立的特有价值,但其价值取决于它对损益产生的贡献;每个公司都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即,没有两个是完全一样的),不允许有统一的会计和标准的财务报告或相关法规约束。这种损益系统的计量方法源自对patrimonialistc方法的批判。patrimonialistc的观念与现代在北美普及的方法相似,强调资本(作为最终的会计实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但在Zappa损益为本的会计理论中,认为这种“人为”和“分解”的方法只会将企业割裂为整体的各个部分,每个组成部分不得不被认为是一个单一且独立具有自身价值的实体,如果将资本构成最主要的关注内容,损益便成为随资本时间变化的会计度量。

二、意大利会计其他代表性学者与贡献

尽管Zappa理论的统治地位依然延续,但迈向国际化和研究前列的意大利会计学者,随着对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对Zappa理论的批判与拓展,新的会计学科方向慢慢萌芽。Onida和Amaduzzi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一)Onida Pietro Onida可能是这一时代早期意大利最具影响力和国际化导向的会计学者。Onida的主要著作有:《金融学上下册》(1931a,1931b),《年度和特别账户》两本专著(1935,1944),《Zappa想法所产生的新会计处理逻辑》(1947),《十九世纪以来意大利企业和公司研究发展的历史再现,包括Zappa的创新作用及其不连续性》(1951)。在Onida《年度资产负债表的总体论述——类似佩顿的经典方法》(1945年)这本书的总体框架和技术解决方案中,体现了Onida新的经济逻辑,同时也涉及了工业和商业企业的大多数门类。这本书提出了如下观点:一些公司运用不诚信的行为,为了达到所谓的“股利稳定”,通过在(高)利润年度计提特殊准备以备亏损年度使用以平滑净收益。且Onida特殊形式的资产负债表(如,银行)也被广泛引用。Onida是知识渊博的思想家,他拓展了Zappa的思想,并乐于接受新的观点。他积极推广和分析了当代的英美派会计文献,是当时极少数关注Chambers著作的欧洲大陆学者之一。

(二)Amaduzzi Amaduzzi被认为是对Zappa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延续和修订者,也是Serra在其《意大利会计近代史》(1999)中唯一单列一章进行描述的Zappa门徒。除了将Zappa对账户的分类替代为稍有不同且简单的形式外,Amaduzzi最重要的修订,根据Serra(1999:279),在于摒弃了片面强调收入(Zappasystema的收入)而赞成更加注重资本概念的更平衡观点(Besta的‘sistema del patrimonio’)。但Amaduzzi(1965)试图发展的zapparian系统,在意大利几乎没有Zappa起初的著作有影响——更不要说Zappa理论在西班牙和法国具有的国际反响。

(三)其他学者 20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会计领域,其他值得一提的学者有:Agazzi(1961)致力于会计的公理化;Amodeo(1961a,1961b)研究会计的公式化形式和其他新的发展趋势;Fanni(1971)研究数学统计趋势;Cavalieri(1974)关注微观经济学模型,会计学及数学和统计学基础;Galassi(1978)分析了Mattessich(1964)的理论和会计公理化尝试;T.Bianchi(1975)和Dell’ Amore(1978)对银行会计展开深入调研;Canziani(1994:1960)强调收入动态研究的重要性,Masini(1963)特别致力于关注通货膨胀会计。意大利会计文献传统上对政府会计(甚至宏观会计)有浓厚兴趣:Capaldo(1973), Guarini(1977), Marcon(1978), Mulazzani(1978)等。对资金流和现金流量表研究的兴趣体现在Cossar(1973),Coda等(1974)。审计研究的文献在20世纪60和70年代相对较少(Ardemani 1967,Amodeo 等 1975,Colombo 1977),但在后续的几十年中,相关文献的数量大幅增加,其中有A. Viganò 和De Cicco (1983),Marchi(1988),Campedelli(1995),Bruni(1996),Dezzani等(2000)。还有一些学者直接挑战了Zappa的方法,如Boscarato(1973)所著的《据Zappa理论确定收入的悖论》,Chianale(1962a,1962),Masi(1961,1997),Bergamin-Barbato等(1966),De Dominicis(1963–69,第五卷),及近期的Cinquini和Marelli(2002)。在这些公开出版物中,Masi(1997)的遗著中对现代会计的研究值得特别强调,这本书影响了国外的学者,强调了会计学科的自治,驳回了会计学依赖企业经济学的观点。

三、会计理论研究其他领域及著作

(一)成本与管理会计 成本会计,就Zappa理论来说,企业范围内所有运营活动与管理者决策息息相关,不可能将某一行为(经营和决策)的财务后果与其他活动相区分。只能计算总收入且整个活动各个环节的边际利润计算被认为是误导。一些Zappa学派的追随者(如Teodoro D’Ippolito,Egidio Giannessi,Luigi Guatri,Carlo Masini,Pietro Onida,Pasquale Saraceno等)构想在不违背Zappa理念地位的情况下计量企业经营个别业务分部的成本。他们主张:为了达到具体的管理目标来计算一些成本数字在逻辑上是可行的。换句话说,只有设定具体的成本信息目标并考虑成本计量体系设计的时机,才能计算出生产成本。此外,只有在它们的计算过程中具体目标约定的边界范围内才有实质意义。在新千年,Cinquini 和Marelli(2002:97)进一步对Zappa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他们指出:“在Zappa理论的教导下,基于系统化的经营方针,得到管理详细信息的可能性实质上是被否认的”。意大利成本会计具有代表意义的研究和出版的作品包括:N.Rossi’s(1950)关注机械工业;Guatri’s(1951,1954)和Azzini’s(1954,1957)研究生产效率;Amaduzzi’s(1955)研究生产变量;Bianchi(1975)研究银行储蓄;Miolo Vitali(1978)探讨生态会计学。从事成本研究的学者还有D’Ippolito(1962,1967),Coda(1968a),Amodeo(1976),Brusa(1978),Brusa and Dezzani(1983),AIDEA(1980a), Giannessi(1982),Guglielmi(1997),Quagli(1997)。

(二)会计史研究 针对意大利会计史,这一时期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Melis (1950)不朽的国际会计历史,Riparbelli(1951~1952)坚持意大利会计的历史主导地位,Zerbi(1952)会计起源研究,Masi(1963, 1964)史前会计研究以及希腊和罗马会计师,Pezzoli (1977)会计历史概况,Serra(1999)意大利会计历史著作及最近的Amaduzzi(2001)会计历史总述,以及Amodeo(1953)对那不勒斯总督古老财务报表的研究。此外,对著名会计学者及其理论的研究,如,Antoni(1970)的Fabio Besta,AIDEA(1980b),Galassi(1984, 1996a,1996b,1996c),Canziani(1987,1994)和Took(1993)的Gino?Zappa,和Galassi(1996b)的Luca Pacioli。此外,还有Guglielmi(1997)对十八世纪维也纳公司成本会计,Zan和Hoskin(1996)对1580~1650年威尼斯阿森纳管理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Serra(1999)《意大利会计史》发表,是以全面俯看意大利会计思想来结束第二个千年的独一无二机会。另一最近的历史性著作是Masi(1997)《会计的近代和当代》(死后出版),尽管Masi理论在意大利遭遇许多杰出学者的攻击,但意大利国外学者却给其高度的评价,如西班牙和葡萄牙,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国家。在贝洛奥里藏特(巴西),甚至有一条街道命名为“维琴佐玛斯”以纪念他的荣誉。但Serra和Masi都没有过多涉及20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会计研究。

(三)会计研究新趋势 经验统计方法和实证会计理论似乎在意大利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者。但“会计信息透视”却引发了广泛的兴趣。最全面的尝试见Cilloni(2004)《信息经济学和会计系统》一书,它为意大利读者提供了美国信息经济学一些基本方面的简明介绍。尽管成绩斐然,Cilloni(2004)在教学技巧和全面性上不能与.A.Christensen和Demski(2003)的论著相比较。也不能在内容的丰富性和数学严密度上与P.O. Christensen和Feltham的两卷(2003,2005)包括250个定理和严密数学证明过程的书作比较。另一优秀的著作是Ewert和Wagenhofer(1993/2003)《管理会计学》的两册书(德语),及Wagenhofer和Ewert(2003)的《财务会计》。这些大而重的书优点在于他们将现代信息理论融入传统会计学方面比Christensen和Demski(2003)或 Christensen和Feltham (2003, 2005)做出了相对成功的尝试。

被视为近代会计开端的意大利,其前期的学术成功可能树立了一个理念上的优势,甚至是一个文化上的傲慢,这增强了意大利融入国外会计研究的惰性。因此,20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会计,虽受到此时期主宰会计研究领域的英美主流趋势冲击,但却始终没有放弃Zappa企业经济学的理念。与此同时,要深入理解Zappa企业经济学在意大利独树一帜的历史地位,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及研究领域是人们必须关注的内容。首先,Zappa企业经济学特殊的研究对象——意大利的特色企业。在英语系国家,企业原型是中等或大型的,有许多股东(特别是上市公司)。因此,最根本的问题涉及到企业管理者的选择及对其经营业绩的评价。而在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堪称“中小企业王国”的意大利,企业平均规模和专有独特结构——尤其在Zappa企业经济学建立的那个时代,大都是或曾经是典型的中等或小规模企业,以个人或家庭独资为主,普遍持股非常罕见。资本市场效用没能有效发挥,所有者是唯一可能的管理者,自我选择,自我设限,自我评价,几乎持久不变,因此对他人行为的选择和评价问题很少出现。这样一来,Zappa企业经济学对管理者选择与评价这一“主观的”方面(现代普遍的“理论”分析)几乎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未能成为其研究对象。且企业就其整体经营的实际活动进行考察,并没有太多关注其不同功能,而且也不是站在管理质量的角度。这影响了会计,因为企业的特征是以这种方式构想的,企业经营和会计没有独立。结果是,会计控制从理论构想上看,典型的意大利企业和当今的英美大公司非常不同。其次,Zappa企业经济学特殊的研究领域——会计学的自然扩展。一定要强调的是Zappa企业经济学是会计学的自然扩展而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它几乎完全依赖于经济学概念,忽略了社会学和行为学。尽管包含了管理学,组织学,市场学等中的部分元素。但考虑到在这些领域大量亲英美派杂志和出版物的研究,如现代广告及市场推广,组织理论(行为经济学),运营研究和生产理论,管理科学,商业政策,劳动和公共关系理论等,Zappa企业经济学在这些领域的扩展显得微乎其微。由此,一些不专门从事会计研究的Zappa企业经济学派学者不愿意接受会计的主导地位,并常常仅在形式上坚持企业经济学研究,而将其注意力实际转向其他领域。此外,Zappa企业经济学是实用主义经济学,期望用于解决“实际”现象,认为理论和方法,不论来源于会计或其它子学科都应赋予实际的运用,没有明确提出理论目标。因此在企业经济学名义下的意大利会计学缺乏对理论目标相关经验和问题的研究。最后,纵观整个意大利20世纪下半叶的会计理论研究,各个领域无一不渗透着对Zappa企业经济学的继承和沿袭。因此,人们不仅会质疑,Zappa这些没能面临充分挑战、根深蒂固的观念在随后的几十年是否会阻碍意大利会计学科的发展。而给人自称优越印象的意大利会计在学习国外会计知识并与之结合方面的某种犹豫,也进一步导致Zappa的影响和活力在20世纪后半叶的意大利会计学科中持续涌动。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ZD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许家林:《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郭道扬:《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会计论坛》 2003年第1期。

[4]严明:《二百年会计研究的绚丽画卷》,《财会通讯(综合·上)》2012年第6期。

[5]郭道扬:《21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会计论坛》2003年第1期。

[6]李心合:《制度财务学研究》,大连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