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7 14:51: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业的基本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旅游业面临着一个严峻抉择:是立即采取行动,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未来,还是坐等观望,任环境和经济的衰退毁灭其赖以生存的资源?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能坐等到所有清新的环境消失殆尽,遗产与文化衰败下去,所有的海洋都被污染;我们不能坐等观望海平面上涨或臭氧枯竭危害人类健康。
作为可持续型旅游发展模式的生态旅游,可协调旅游开发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使旅游环境和资源得以永久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就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业,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在开展生态旅游的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生态旅游者高质量的体验以及自然和文化环境质量的维护上。它是一种对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
一、生态旅游兴起及其原因分析
生态旅游目前己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国际旅游界普遍认为生态旅游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其雏形是“生态性旅游(ecologicaltourism)”,是1965年赫特泽(Hetzer)在反思当时文化、教育和旅游的基础上提出的旅游发展思路。它是从欠发达的国家开始的,因为欠发达国家拥有开展生态旅游丰富而又独特的资源,更具有生态旅游的魅力。对这些国家来说,旅游业己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生态旅游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有3个原因:
1.可比传统旅游获得更大的利益;
2.在吸引生态旅游者方面有明显的相对优势;
3.第三世界国家强调自然保护,而生态旅游在理论上是一种对生态负责的旅游。
二、生态旅游业的基本特征
生态旅游除了是一种提供自然游憩体验的环境责任型旅游之外,也负有繁荣地方经济、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同时尊重与维护当地部落传统文化之完整性。在与传统大众旅游进行详细比较之后,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组织,包括加拿大R.W.Butler、美国的Wight、卢云亭、郭来喜以及世界旅游组织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的特征进行了阐述。总体而言,生态旅游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态旅游产品的高品位性
与大众旅游不同,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很高的科学信息。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遵循自然法则和生态,遵循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并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和需求。设计独特的、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产品,建造其景观模型的空间异质性,这些都是高品质的生态旅游的性质,同时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目的。
(二)生态旅游的自然载体性
生态旅游构成了空间上的异质性区域,是自然生态过程与旅游规划管理、旅游者、和经营者及当地居民的人文活动互动的一个过程。因此除了纯自然环境或者相对来说不受干扰的自然区域(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之外,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还包括一些生态旅游地的人文景观。生态旅游主要依托这两类生态旅游点,表明这种旅游本质上把旅游者与自然环境有机融为一体,其中自然环境始终是游客的出发点和载体。
(三)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
发展生态旅游需以生态旅游地为载体,其物质基础为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者、经营者、管理者以及当地居民需树立旅游环境容量观,保护有限的旅游资源不受破坏,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旅游的环保性
生态旅游需要以符合条件的自然地域为基础,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应以保护生态免受破坏为前提。对于生态旅游开发的规划者而言,环保性体现在遵循自然规律,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开发商而言,环保性体现在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价值,以科学的规划为基础来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杜绝短期的经济行为,谋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保护性体现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的一种自觉行为,珍视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
(五)规模性和简单性
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可能像大众旅游那样,以大规模的团体活动方式进行。游客过于集中活动难免会造成环境的局部压力增大,甚至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极限,造成对生态的破坏以至于影响到也是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因此生态旅游活动应以游客融入自然环境的方式分散进行。
另外,生态旅游追求的并不是外在条件的奢华,其追求的是返璞归真、与自然亲近。因此旅游者对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通常很简单。这并不表明,生态旅游者不需要高档次的服务需求,只是,这类高端服务需设在自然景区之外或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指定区域。
三、生态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
1.当地社区与生态旅游的联系更为紧密。生态旅游发展不仅要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要为当地居民谋福利。两者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
2.保护生态系统的手段趋于多元化,包括了对于生态环境的多元化保护,还包括传播社区生态文化的手段趋于多元化。在进行生态旅游的摸索过程中,各国已经摸索出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为了促进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各国应多多交流经验,为全球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国民对于生态旅游的看法变得越来越理性。关于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将成为旅游业的研究重点。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环境质量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旅游地的发展与国家资源保护相统一,其旅游活动受资源保护要求所限制。
四、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其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主要形式包括游览、探险、观赏、垂钓、乡村旅游活动、科考、狩猎等。目前,在我国有一些地区不乏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遭受破坏的例子,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
我国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法律和管理手段。相对来说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经验趋于成熟,我们参照他们的成功经验。
基于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综合我国国情,现总结出我国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几条策略。
(一)有效处理生态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
为了确保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达到最小,我国应严格控制生态旅游规模。我们应根据一个地区的人口、经济状况、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合理确定当地能否开展生态旅游及其旅游规模。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高门槛”进入,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对于具有非常珍稀保护动物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保护区,应严格禁止一切旅游活动,由政府建立保护基金维持其运行费用。
(二)发挥政府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从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来看,不可忽视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进程中,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等所发挥的作用。“可持续的旅游认证计划”就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先例,哥斯达黎加授权该国旅游理事会出台该计划,其主要目标就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使它们在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结果证明这样做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例如:澳大利亚为贯彻“国家生态发展战略”,耗资1000多万澳元;早在1994年,为满足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美国就出台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纵观我国旅游业一些不良现象:旅游管理失控,旅游秩序不良,景区内游人容量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自然资源和环境受损,干扰破坏生物的生存繁衍,威胁生态安全。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与生态旅游地开展密切合作,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各种援助和支持。
(三)当地社区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中去
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给很多偏远地区带来了发展和致富的机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许多新的产业出现,改变了当地传统落后的经济模式,使它们的经济繁荣地发展。
生态旅游的开发不仅给这些山区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岗位,,改善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而且还给当地带来了科学知识,信息技术,开拓了社区居民的视野。因此,当地社区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中去,使得自己的家乡经济越来越繁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08-03
应用型人才是指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则是两者的结合,是指既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又具备较高国际素质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一、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定义,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1. 应用性
旅游业发展初期,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表现为较强的应用性,这是由旅游行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过程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过程,处于实际操作一线环节。和发现、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不同,应用型人才的活动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具体运作,表现出较强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应更注重应用性。旅游人才的应用性主要表现为技能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特别突出对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相对来说,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如对学术型人才培养别重视的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2. 国际性
旅游人才的国际性特征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相适应。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我国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旅游业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旅游人才的国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人才的国际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知识素质方面,具备广而专的知识结构;“广”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掌握了多学科基础知识;除熟练掌握本土知识外,还能深入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知识、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专”是指具有精深扎实的国际旅游专业知识,熟悉各项国际旅游业务;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表现为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国际交往能力是指协调国际旅游活动与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的基础是良好的国际语言的能力,必要条件是对多元文化有较高的忍耐度,理解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旅游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正常开展工作;最后,在思想素质方面,具有敏锐的政治触觉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国际旅游受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政治触觉,能迅速把握国际政治形势对旅游业的影响,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此同时,在经营活动中他们代表的是国家、民族形象,必须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通过对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基本特征分析得出结论,这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既注重应用性又注重国际性,两者缺一不可。以此入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围绕应用性、国际性,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因素的优化组合。
1.“大专业、多方向、国际化”的专业模式
“大专业”是指设置旅游管理大专业,“多方向”是指根据旅游行业需求,划分数个人才培养专业方向,“国际化”是指在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方向中设置国际化专业方向。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学院在设置旅游管理这个大专业的基础上,在大二阶段针对学生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如旅行社方向、酒店方向、国际导游方向、国际酒店方向、国际会展方向、烹饪方向、职教师资方向等不同专业方向,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体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有更多的就业去向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宽基础、活板块、国际化”的课程设置
确定了“大专业、多方向、国际化”的专业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宽基础、活板块、国际化”的课程设置。“宽基础”指在大学低年级阶段设置多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旨在为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活板块”指在大学高年级阶段,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板块,旨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课程板块。以我院为例,低年级阶段将英语语言学设为主干学科,旅游专业英语、高级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口语、旅游英语视听、导游口译技巧等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设置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高年级阶段,学生选择国际导游、国际酒店专业方向后,在课程板块中设置西方文化、国际旅游概论、世界遗产概论、跨文化交流、中西旅游文化比较、世界美食、中西饮食文化比较、国际著名旅行社概况、世界酒店概况等国际化知识课程。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将严重缺乏“应用性”;只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则缺乏职业发展前景。我院正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一直以来两者并重、齐头并进。专科层面的理论教学体现“必需、够用”,本科层面的理论教学突出“扎实、全面”,硕士层面的理论教学突出“创新、发展”。实践教学则充分体现“应用性”原则,使实践教学环节以各种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通过校内实践实训课程、课余见习、课余实习和短时期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校内实训场所设备完善,在文科实训中心设置了模拟中餐厅、西餐厅、酒吧、前台、客房、三维立体实景模拟导游室以及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地,供日常实践教学;本地实践教学基地前湖迎宾馆、力高皇冠国际酒店等均为省内四星级以上著名酒店,主要供课余见习、实习及短时期顶岗实习;省外的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其中不乏上海、深圳等地的国际性酒店集团,甚至包括一些国外酒店集团。此外,我院还成立了大学生旅游协会,积极开展礼仪大赛、辩论赛、歌舞比赛、模拟导游大赛等多项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产学研结合的培养途径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结合既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又有利于企业发展,是教学、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的模式。以我院为例,产学研结合成为一种全过程的深度结合。首先,合作企业、院校参与学院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的审议与决策,参与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更能够符合行业需求;其次,聘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国外师资给学生讲课,组织学生赴国外企业见习,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还可通过交换生的方式,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到发达国家进修学习的机会,获取国外合作院校的学历证书及资格证书。最后,我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就业开拓广阔的国内及海外就业市场。
5.“国际化双高双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高”指学历高、职称高;“双师”指教师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或相应的实践教学资格。我院在努力提高教师职称与学历的同时,十分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主要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双高双师”师资队伍。
“请进来”主要指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来校授课,对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或直接担任兼职教师;还可聘请外籍教师,以保证国际化教学的实施;在“走出去”方面,要求专业必修课教师必须到旅游社、宾馆相应部门挂职锻炼,并取得一定的职业技能证书,如旅行社经理资格证、导游证、调酒师等中高级证书;同时将本院教师作为访问学者,派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进修、访问、讲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国外访问学习期间,也可到国外旅游企业见习或实习。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目前我院“国际化双高双师”比例达到90%,为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6. 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应注重教材的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一方面,采用双语教学教材,如模拟导游、主要客源国概况、现代饭店服务技巧等多门课程;甚至可直接采用国外旅游专业教材,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外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营运状况;另一方面,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如《江西历史文化》、《鄱阳湖经济区发展概况》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好家乡的学习热情。
7. “双证书”齐全的考核制度
现今社会双证书并重,学生只有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才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我院非常重视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要求饭店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调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导游、旅行社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导游证”,国际方向的学生必须持有“英语导游证”。并且鼓励学生获取跨方向证书,如饭店方向的学生持有“导游证”。我院与旅游局合作,在校内设置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考点,每年面向全省高校举办导游证考前培训,鼓励本专业学生及外校、外学院、外专业学生早拿证、多拿证。几年来,我院导游证通过率一直名列全省首位,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8. 合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有个常见的误区,认为会说一口流利外语就是国际化人才,孰不知合格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应从多方面进行认定。根据文章对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内涵和特征的概括,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素质,技能素质缺一不可,应从这四个方面来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每一个一级指标还可以细分为若干二级指标,如知识素质可细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2个二级指标,能力素质细分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国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5个二级指标,思想素质分解出政治思想、职业道德2个二级指标,技能素质细分为专业技能、沟通技能2个二级指标。
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旅游市场需求以及我院办学实际探索出来的,本模式已经顺利运行了几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发等.重庆旅游业发展与高职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现状分析 旅游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90-03
一 课题背景
2015年5月调研小组对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红色旅游景区、焦庄户村庄农家乐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顺义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产品及周边农副产品外包装的设计。发现旅游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旅游产品的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挖掘其潜在的优势,以及合理利用自身资源方面展开探究。将景区打造成既保留其原有的历史文化感,又与现代创新的相结合有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
二 顺义焦庄户的红色旅游和民俗旅游的概况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当时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2001年,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北京市的A旅游景点每年有几十万的固定游客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馆展室内陈列着珍贵的文物资料,再现了焦庄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画面。
以焦庄户地道战景点的依托,焦庄户村开发了农家乐民俗游的旅游项目,焦庄户民俗农家院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睡农家炕为突出特色,可以亲身体味农村、农民的生活,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家的乐趣。
三 顺义焦庄户红色旅游的市场调查研究
1 庄户红色旅游的调研方法
为了确保本次调研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并且具有说明力,我们进行实地走访,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研,任意选择焦庄户的游客和村民作为调查对象,并且对管理人员以及导游进行了深度的一对一访谈,以便随时能够解决被访者的问题,保证调研问卷的高质量完成。
本次对焦庄户游客及红色旅游景点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调研,本次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下附调查问卷),最终收回167份,其中有效份数148份,问卷的回收率高达83.5%,问卷有效率也达到88.6%,调查对象性别比为82: 66男:女)。有效地保证了此次问卷的可靠性。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结构上,主要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在填写问卷时,还进行了开放性随机提问,并且做下详细的记录。问卷的内容包括有旅游消费者的基本特征(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旅游行为的调查(信息来源、旅游目的,停留时间、旅游首要考虑的因素,旅游参与活动以及旅游满意度等)。通过对焦庄户旅游、景点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周边村民和周边产业的调研数据分析,最终总结出焦庄户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焦庄户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 庄户旅游客户资源分析
2.1 户旅游消费者基本特征分析
本次调研有效案例148个,无缺失案例。主要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构成,人均收入等方面进行消费者基本特征分析。
2.1.1 性别结构在此次调查抽样中,其中参与本次调研的148客中男性与女性的数量比是82:66,男性占55.4%,女性占44.6%。
2.1.2 年龄结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焦庄户的游客,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但其目的都各不相同。游客年龄主要分布在25-40岁,占总数的40.2%,这个年龄阶段的游客大多都是团体活动组织进行实践学习,一部分是带着小孩来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其次是12-25岁的学生,占总数的22.0%,主要也是学校组织参加实践学习和爱国主义活动,还有一些入团入党宣誓来这进行。40-50岁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为15.5%,12岁以下,50-60岁和60岁以上的三个年龄段的游客其次。分别有14人,9,10人,分别占总数的9%,6.3‰7%。所以25-40岁这个年龄的游客是焦庄户游客的主体。(针对焦庄户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性别比例分析和年龄结构分析制定下表)如表1。
2.1.3文化程度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来焦庄户旅游的游客文化程度都较高根据问卷统计得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游客较多,并且占被调查旅客的比例较大,共69人,占总数的46。6%,初中以上高中以下的有28人,占19%,硕士及硕士以上的3人,占2%。
2.1.4职业构成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焦庄户旅游游客职业分析如表2。
由表2可知,企业,公司职员以及在校中小学生是焦庄户游客的主体。
2.1.5月收入水平通过统计问卷资料和分析数据得出焦庄户旅游游客的月收入水平情况如图表3:
2.2焦庄户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焦庄户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行为特征分析指的是游客在焦庄户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主要包括有出游方式、旅游交通工具,信息来源、旅游目的,旅游首要考虑的因素,旅游参与活动以及旅游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2.2.1出游方式分析
由图表4可以看出,游客的出游方式主要以企业公司组织和班级或社团组织出游为主,选择报团和个人出游方式的较少。其中公司组织出游占36%,一共53人。个人出游18人,占12%。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旅客的出游方式对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有很多的影响。
2.2.2旅游交通工具:根据调查显示,有75人是团队组织乘坐巴士,占51%。13人自驾私家车,占9%,有32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占22%。还有20人步行,占18%。
2.2.3信息来源:游客进行焦庄户红色旅游景区的信息来源渠道各不相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对焦庄户旅游的了解主要是来自与亲朋好友的介绍,其次是通过网络了解。其中通过亲朋好友了解获得信息来源的有83人,占56%,报纸杂志海报宣传5人,占3.3%,网络13人,占9%,旅行社16人,占11%。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其他方式得知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可知,以平面宣传方式传递信息的效率并不高,需要加大其宣传力度。
2.2.4旅游目的:经过调查分析可知,前来焦庄户景区的游客旅游动机有以下几点:1.焦庄户旅游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晰,适于休闲娱乐,放松心情,主要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多以老年人为主。2.企业组织团体活动来进行学习和实践,学校统一组织来参加爱国主义活动和学习教育。3.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淳朴的民族风情,去农家院进行采摘,品尝农家餐馆的美食,体验乡村生活。4.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老革命家和热血青年,学习历史文化精神。5.交际需求
2.2.5停留时间:从调查观察中我们发现,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游客消费的情况,一般游客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越长,消费就越多。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来焦庄户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旅游时间比较段的旅程,从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问卷中有123人旅游时间只在1-3个小时左右,占总数83%,只有极少部分的停留时间在一天或一天以上,有25人,占17%,这一部分人大多都在附近的农家院农家乐进行活动消费。从此数据中可以发现游客来焦庄户短时旅游的问题非常严重,也可以反映出焦庄户旅游景区的活动较少,游客的停留时间比较短,也会致使游客不能完全领略到旅游景区的精髓,并且也直接减少了焦庄户红色景区收入提高的空间,故此,在焦庄户红色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延长游客在旅游景区的停留时间。
2.2.6旅游首要考虑的因素:在进行焦庄户旅游游客的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游客进行旅游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出行距离和交通状况问题,其次是景区管理、服务态度和基础设施的问题,再就是对景区的环境、旅游娱乐项目、当地特色文化及饮食方面的考虑。
2.2.7 旅游参与活动以及旅游满意度:根据问卷的填写数据显示,其满意度为满意的只有26.8%,满意度为一般的42%,不满意的为31.2%,由此可以发现焦庄户旅游景区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 顺义焦庄户旅游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市场调查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焦庄户旅游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3.1景区被动发展的现状
经调查焦庄户红色景区除财政拨款之外,其他如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收入非常有限。同时景区资源来发没有到位,有大量文化景点如炮楼等不予开放。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景区内部产品经营商的撤离,景区目前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从整体上削弱了景区的竞争力。所以,目前应开发出值得投放的产业项目和产品,并加大村民的积极性,善于利用这一部分人力资源和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
3.2游客“瞬时”旅游的现状
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通常情况下,红色景区的游览安排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游客所购旅游商品多是书籍、光盘、像章、伟人像等,以及当地的土特产品,对景区及周边经济意义有限,后续旅游开发中可添加相应的地道体验馆,可以迎合新时代的3D效果。或者是设立神秘的抗战逃脱密室,运用信息的手段开发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另外可以大量引进国内相类似的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历项目,扩大消费人群。
四 对周边旅游产品市场的调研分析
4.1游客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游客主要是北京本市市民,散客游览的主要目的是感受历史文化,团客一部分游客是公司组团来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一部分是学校组织旅游进行学习历史文化的,其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教育。还有一小部分游客是周边附近的居民,主要目的是休闲放松、欣赏自然风景的。他们对于焦庄户红色旅游产品的兴趣都不高,普遍认为其产品没有特色,也没有实用性,代表性也不强。
大部分游客反映旅游产品的开发欠力度、文化内涵突出不够。另外大部分旅游纪念品结构趋同,品种单一、没有特色,吸引力不高。尽管红色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发现村民卖的大量产品都没有目标性,导致低效益经营。在选用旅游产品时应该要考虑到红色资源并不等同于红色旅游产品,但也必须符合一般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有吸引力,可游可赏;产品形态完备。
4.2当地村民经营旅游产品行为分析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当地的村民都是农民出身,文化知识比较浅薄,对于当地现有的资料不知道如何利用,村民在景区周围摆摊卖纪念品,如:刀具、枪具、明信片等这些产品的款式都比较老旧不能满足现在消费者的需求。他们所卖的产品是大量从外面批发而来,产品都过于陈旧,既没有实用价值也没有特色。同时村民也售卖自家种植的葫芦、枣、小生菜等绿色产品,但是大部分是散装售卖,农副产品等旅游产品的外包装上过于简单没有新意,没有特色,附加价值低。
五 旅游纪念品开发的途径
5.1资源整合
利用周边现有资源开发景区和产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增加副产业的建设。在保证红色资源求真度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相结合,迎合时代的发展,形成一套从历史到现代的穿越隧道。例如:利用现今先进的空间维度视觉体验技术,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同时可以进行互动体验,一定会非常刺激。让红色旅游景点附着一种神秘感和新奇感。
5.2红色元素应用
将红色元素合理应用到旅游纪念品中,并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可以将红色文化与艺术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艺术中进入,从历史中出来,从艺术中可以丰富的展现红色文化的内在,唤醒我们对红色精神的意识。同样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也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可以对爱演艺、歌唱的人,举办红色选拔活动之类,可以提供展示机会和平台。
5.3优势连带效应
可以利用周边较受游客追捧的农家乐院和农家饭馆,可以发挥其固有优势,推动其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及其外包装的开发,从游客的生活所需的日用品出发,开发一系列具有焦庄户特色的主题产品,以创新、有特色、实用为主。另外,还可以利用周边的天然采摘园,进行其采摘园的开发,可以主要针对正在进行智力开发初级阶段的小孩,通过采摘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活跃能力,可以建立一个采摘游乐园。
通过问卷显示大部分游客都比较偏爱有当地特色、经济实用并且有趣的旅游产品。可以考虑重点开发这一类产品。可以考虑帽子、T恤衫等旅游服饰的纪念品开发,结合特色的图案、花纹和一些元素简练的图标,浮雕、历史相片、模拟地道及地道中各种抗战设施等元素也可以加以应用。
六 对红色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加大政府投入,制订相应红色旅游经营管理规划,实现红色旅游业的多方位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其他产业的带动,开展联合促销创新体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化。合理地利用周边固有资源和优势,树立旅游品牌,美化周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品牌效应,大力培育壮大红色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4.012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草原旅游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1],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群体,社区居民的支持对旅游业成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旅游的影响,在目的地社区这一层次上体现得尤为突出[2]。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关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获得广泛地研究,涌现出很多的相关成果,为更好地理解旅游积极和消极感知和对特定政策支持之间的关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居民感知内容与维度[3.4]、居民感知与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与判别指标[5-12]、相关的解释模型[13-16]、居民感知与态度之间的作用模式[17-21]等方面。虽然研究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问题的相关成果较多,但是缺乏规范和一致的研究方法与手段[22];已有的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这显示这个领域仍旧处在学科发展的初期阶段[23]。本文拟通过分析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的态度,以期为协调当地政府与居民之间、旅游企业与居民之间、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提供参考,最终促进旅游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社区和旅游发展双赢的目的。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前者位于包头市达茂旗东南部的希拉穆仁镇,距其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83公里,距首府呼和浩特市73公里,距包头市220公里。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共有草场面积714平方公里,旅游区从1979年开始对外接待游客,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自治区接待能力最大的草原观光旅游区。目前,希拉穆仁旅游区共有旅游企业、个体经营户171户,拥有建筑面积超过2万余平方米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有蒙古包2124顶,日接待游客能力达到1万多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100多人,旺季时超过3200多人。后者西距首府呼和浩特市100公里,呼和浩特机场95公里,东距北京380公里,是距京津冀晋最近的草原。辉腾锡勒草原是高山草甸草原,平均海拔2100米,总面积60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85%以上。目前,整个草原共有旅游景区13家,其中A级以上景区4处,从业人员2000多人,日接待能力13000多次,住宿能力7000多人次。
1.2 调查方法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草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问卷法主要利用方便抽样法。抽样调查在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进行,对于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居民让其自己填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调查员当场解释;对于不具备填写能力的居民,由调查人员逐题询问并根据受访者的回答代为填写。
1.3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6部分内容,第1部分是被调查者基本特征状况,主要收集社区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社会属性;第2部分是社区居民对旅游经济影响的感知;第3部分是社区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第4部分是社区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第5部分是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态度和能力;第6部分是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行为。为了便于量化评价,第2-6部分调查内容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方式设计问卷回答项,要求被调查者用1(非常反对)-5(非常赞同)的5个级别来表明自己的感知和态度。感知调查表采用李克特量表式设计5个回答项,量表分为1-5等级评分,1表示非常反对,2表示反对,3表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即中立无意见,或无法判断,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平均值在1.0-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0之间表示赞同[24]。2009年8月,在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和辉腾锡勒草原旅游区现场发放120份问卷并回收,回收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为88.3%。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状况见表1。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3.0软件为资料分析工具,进行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等。对于每一项目与问卷整体的相关度,如果某项目与整体的相关度小于0.30,那就应当被删除,但一般认为如果项目与整体的相关度小于0.30的项目被删除后,α值大于该问卷整体的α值,那该项目应被删除;如果小于该问卷整体的α值,那该项目可以视为可信,在相关度分析时可不删除。如果在没有项目被删除的情况下,α值大于0.70,那该问卷整体是可信的。如果α值小于0.70,在不可信项目被删除后升至0.70以上,则该问卷整体变为可信[25]。本问卷量表共有36个项目,根据以上信度检验原则与程序,剔除5个不可信项目后,得到由31个问卷项目所组成的量表。量表整体的α值为0.813,意味着评估项目有较高的相关性,内在信度较高[26]。
根据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对项目变量进行KMO值计算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检验用于检查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取值在0-1之间。KMO统计量越接近于1,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越强,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实际分析中,KMO统计量在0.7以上时,效果比较好;而当KMO统计量在0.5以下时,此时不适合应用因子分析法[27]。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KMO值为0.835,Bartlett球形检验X2=1423.280,df=465,Sig.(X2)=0.0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2.1.1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经济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6个问题项目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其中,70.8%居民认为旅游业能增加居民就业机会;71.3%居民认为旅游业能增加居民个人收入;74.5%居民认为旅游业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74.5%居民认为旅游业能够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还有54.7%的居民认为旅游改善了社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此问题项的赞成率不如以上几个问题项高,可能是由于草原旅游区多位于偏远地区,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而用于旅游开发的资金非常有限,虽然旅游区也大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但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此外,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导致当地物价上涨的感知不敏感,只有32.1%的赞成率,表现出了中立的态度。
2.1.2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11个问题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其中2项在数据处理中为不可信,予以删除,剩下了9项(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正负影响感知都比较敏感。多数社区居民认为草原旅游发展能够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发展,有利于当地和外界进行文化交流,提高自身素质,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热爱。同时,多数居民也认为草原旅游发展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导致传统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发生改变,破坏了当地居民宁静的生活氛围。对“发展旅游业可以使居民思想观念有所进步”基本同意,这可能是思想观念的进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旅游业只是其中一个条件。对“旅游业可以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持中立态度,这与我们的调研和观察相符,草原旅游发展并没有明显地给草原社区带来丰富的文化生活。
2.1.3 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环境影响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5个问题项目来了解其对旅游发展环境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其中1项在数据处理中为不可信项目,予以删除,剩下了4项(表4)。
据表4,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使本地居住和生活质量提高”、“旅游业增强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持赞成态度,对“旅游业有利于草原保护”、“旅游业导致环境污染”持中立态度。而且标准差较大,说明社区居民中对这些问题项的看法并不一致,持赞同和反对态度的居民都占相当比例,揭示了草原旅游发展中居民的旅游受益相当不均衡。
2.2 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3个问题项目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表5)。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也证明了其对草原旅游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总体上利大于弊(赞成率65.1%),大多数居民愿意参与旅游开发(赞成率74.5%),支持未来本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赞成率72.6%)。
2.3 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能力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5个问题项目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能力的感知与态度,其中1项在数据处理中为不可信项目,予以删除,剩下了4项(表6)。草原社区居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旅游经营,并对旅游有所了解,反映了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的自信。对“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参与旅游经营”持中立态度,说明他们也能够认识到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技术。而对于政府部门对社区旅游发展的支持程度,大部分社区居民认为政府的支持远远不够。
2.4 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行为的感知和态度
在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量表中,设计了6个问题项目来了解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行为的感知与态度,其中1项在数据处理中为不可信项目,予以删除,剩下了5项(表7)。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明显受经济利益驱动,在社区居民参与的问题项中,愿意自主经营一些旅游项目的平均值和赞成率都很高。对教育培训问题项的平均分和赞成率都最高,说明社区居民对知识和技能的强烈渴望。社区居民也愿意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参与旅游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在对愿意参与旅游规划方面虽然平均值是3.77,但赞成率是48.1%,许多居民认为旅游规划是一个技术过程,不知如何参与而感到迷茫。
2.5 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感知和态度的因子分析
为了更好的揭示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感知、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对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能力以及对参与旅游发展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利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 rotation)进行因子旋转,萃取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40的因子,共提取了5个主因子(见表8),5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744,解释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1包含10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正效应的感知;因子2包含5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负效应的感知;因子3包含8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参与草原旅游发展的意愿;因子4包含4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促进居民素质提高的感知;因子5包含4个项目,反映了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的总体态度。
3 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影响的感知和态度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社区居民认为旅游发展对社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社区知名度,使他们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等等,但对旅游发展所来的社会文化与环境负面影响也明显感知。按照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案例研究区正处于巴特勒所描述的发展阶段,社区居民虽然对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态度还处于多克西“欢欣”阶段,可是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也随之而至。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由于目前社区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的经济意向和经济期望比较强,所以总体上比较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随着需求层次的升高,尤其是当旅游发展超越了其社会承载力的最高承受度,社区居民参与度不深,参与面不广时,居民感知以及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也将发生转变。
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感知和态度的因子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因子3的均值最高(3.83),反映了草原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其次是因子1(均值为3.77),整体来看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正效应持积极态度;再次是因子4(均值为3.74),表明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促进居民素质提高还是比较认同的;第四是因子5(均值为3.74),表明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总体持欢迎态度,但对旅游业发展现状还不太满意;最后是因子2(均值为3.48),反映草原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负效应持中立态度,但均值达到3.48,也再次表明居民对草原旅游发展影响的负效应是明显感知的,只是寄希望发展旅游带来利益而已。
参考文献:
[1] 刘丽梅,吕君.旅游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环境意识水平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1):161-165.
[2] Simmons D 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J].Tourism Management, 1994, 15(2): 98-108.
[3] Lankford S V,Howard D.Developing a tourism impact attitude sca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1(1): 121-139.
[4] Ap J,Crompton J L.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 37(2): 130-138.
[5] Liu J C,Var T. 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impacts in Hawaii[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6, 13(1): 193-214.
[6] Haralambopoulos N,Pizam. A Perceived impacts of tourism: The case of Samo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3): 503-526.
[7] Smith M D,Krannich R S. Tourism dependence and resident attitud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5(4): 86-102.
[8] Weaver D B,Lawton L J. Resi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rban-rural frin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28(2): 439-458.
[9] Besculides A,Lee M E,McCormick 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benefits of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2): 303-319.
[10] Andereck K,Valentine K,Knopf R et 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tourism impac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4): 1056-1076.
[11] 章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19(6):105-109.
[12] 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
[13] Doxey G V. A 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nts,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Inferences[A].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SixthAnnual Conference ofTravel ResearchAssociation[C]. San Diego, 1975.
[14] Butler R W.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1): 5-12.
[15] Ap J. Resident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Impact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2, 19(4): 665-690.
[16] Pearce P L,Moscardo G,Ross G F. Tourism Community Relationships[M]. Elsevier: Oxford, 1996.
[17] Ko Dong-Wan,Stewart W P.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residents'attitud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 521-530.
[18] Gursoy D, Jurowski C,Uysal M. Resident attitude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1): 79-105.
[19] Lee C K, Back Ki-Joon. Examining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among perceived impact, benefit, and support for casino development based on 4 year longitudinal dat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27: 466-480.
[20] 杨兴柱,陆林,王群.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 2005,60(6):928-940.
[21] Dyer P,Gursoy D,Sharma B et al. Structural modeling of resident perceptions of tourism and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n the Sunshine Coast,Australia[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2): 409-422.
[22] 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论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下)[J].旅游学刊,2002,17(1):59-68.
[23] Haley A J,Snaith T,Miller G. The social impacts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Bath, UK[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3): 647-668.
[24] Fredline E,B Faulkner. Host Community Reactions:A Cluster Analysi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0, 27(4): 763-784.
[25] 卞显红,张树夫,王苏洁. 旅游发展中居民态度与社区问题研究[J].人文地理,2005(4):95-101
[26] Choi W M,Chan A,Wu J.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Hong Kong's image as a tourist destination[J].Tourism Management, 1999, 20(3): 361-365.
[27] 张文彤,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Analysi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the Gras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ANG Shan, LV Jun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旅游产业的概念。旅游业,国际上称之为TOURISM INDUSTRY,即旅游产业。它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六个环节的服务并获取经济收益的综合性产业。但其支柱性产业只有三个,即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和酒店餐饮业(住宿饭店)。
(二)绿色经济的概念。国际维基大百科全书对绿色经济学的定义是:为了整个人类与我们行星的共同利益,而伦理地、理智地和生态地对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做出可持续的创造和公平合理的分配。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循环、高碳汇,强调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生态资本总和的不减或持续增加。
(三)低碳经济的概念。《经济途径研究》将低碳经济界定为: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低碳经济特别强调降低碳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二、哈尔滨市绿色低碳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调整,哈尔滨市旅游业已从过去单一的旅行社产业发展成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门类较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初具产业规模形态。但总体看,由于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还处于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高速度、低效益仍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未具规模。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10.2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9.5%,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综合性重要产业。在哈尔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哈尔滨市旅游业整体规模还不大。以“十一五”前四年旅游发展情况为例,虽然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年均增速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位,但总量排名第12位,仅比2006年提高了一位。这也说明哈尔滨市旅游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旅游业六大要素部门齐全但未能实现协调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六大要素部门――吃、住、行、游、购、娱种类齐全,这些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但从旅游业内部协调发展方面看,住宿、交通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以住宿业为例,哈尔滨市中级宾馆数量过多,而高低端的宾馆数量偏少。此外,哈尔滨市住宿业多集中于市区,周边旅游景区住宿条件差,星级宾馆匮乏,旺季时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旅游产品以形成结构体系但缺乏深度开发。目前,哈尔滨市旅游产品已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传统旅游产品发展比较成熟,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探亲访友旅游、生态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农业旅游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己具备一定规模。但总体看,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还不够,精品、名牌旅游项目还不多,尤其缺乏高品位、大规模、特色鲜明的休闲旅游产品、娱乐旅游产品,游客停留时间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吸引力大、牵动力强的龙头项目。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种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小效益差。哈尔滨市旅游企业数量较多。但从旅游企业规模看,普遍存在“散、小、弱”的问题,主体核心竞争力不强,管理相对粗放,旅游要素还没有充分发挥。2009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30家旅行社共实现营业利润率1.78%;48家饭店实现营业利润率为-6%;14家较大规模旅游景区实现营业利润率-3.1%(不含政府补贴)。从企业资金运营情况看,哈尔滨市住宿业举债情况较为严重,餐饮及旅游景区情况略好。
三、哈尔滨市低碳旅游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哈尔滨市在发展低碳旅游业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低碳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哈尔滨市作为全省的旅游中心,并没有将一些宝贵的低碳旅游资源综合利用,而是一味的强调冰雪旅游!而冰雪旅游也只是一味强调冰灯、冰雕、雪雕等一般观赏游,缺乏高端的消费性冰雪旅游。
(二)缺乏低碳旅游整体规划和政策手段。哈尔滨市总体旅游规划和专业旅游规划还是沿袭传统的旅游发展思路,指导思想还是传统的发展思路。只注重短期的效益,忽视长期可持续利用考虑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规范和引导去引导低碳旅游发展,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去规划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使旅游企业向低碳旅游经营模式转变。
(三)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差异化定位。哈尔滨低碳旅游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目前旅游区和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大同小异,与南方很多人工制造的景点没有什么区别,没有突出原生态、低碳、绿色、环保的自然景观特色。尤其是没有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旅游产业,重复建设,趋同性比较严重。
(四)对公众环保生态低碳意识的宣传不足。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一些著名的景点垃圾随处可见,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国内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不足。
(五)旅游业粗放式运营缺乏低碳配套设施。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承包商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如宾馆饭店的一次性牙刷、牙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拖鞋等日用品,质量差、使用率低、浪费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和使用后都会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导致风景区内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在主要景点缺乏生态停车场、电瓶车、新型能源车和低碳旅游路径。也缺乏低碳环境卫生设施,包括:垃圾回收方式、生态卫生间、污水处理和回收利用设施,在自然景点不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信息网
关键词:欧美国家 ;乡村旅游; 特征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 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 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 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 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 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 500家;巴西有5 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 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 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 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 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 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04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素养高、能力强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要通过在校期间的基本训练和大量实践,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
1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基本特征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知识迁移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随着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旅游从业人员既要具备多学科、多层次、较为宽泛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这些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岗位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长期以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课程教学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实践性和操作性内容缺乏,所谓的应用性学科变得有名无实。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的授课方法,缺乏交互式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公关意识难以培养,单一的授课环境和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市场竞争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养的提高。
为适应现代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2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在认识论、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加深了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观点体现如下:第一,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第二,知识的学习即建构必须放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的设置对知识的建构至关重要。第三,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其教学模式特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目前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主要有项目研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
项目研究模式即“做中学”,围绕一个完整的项目(课题)的实施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按照项目要求,独立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评价等,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
情景教学模式提倡基于丰富资源的情景性教学,即通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置于这一情景中,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实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述这些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推进教学改革,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旅游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岗位适应性等基本特征。为满足旅游业市场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项目研究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第一,项目教学模式通常是围绕某项目或课题来开展教学活动,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项目教学法主要按项目设计、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及项目评价四个教学阶段进行。例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讲授时,可以以酒店行业前厅和客房一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以真实的工作环节序化教学程序;以仿真的实训室模拟酒店工作环境;以真实的酒店见习、实习体验教学;以行业的反馈信息反思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培养酒店前厅和客房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
项目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项目设计应注重以下几点:①知识点的融合,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充分融汇到项目中去,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掌握了应有的知识。②紧密结合当前旅游市场的实际特点,让学生能学以致用。③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来设计同等难易程度的项目。如《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在“市场营销”、“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将酒店的实际案例融入其中,使学生置于酒店人的位置,通过具体的项目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又如: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学生在已掌握餐饮服务基本技能、中餐零点服务、中餐团队服务的知识点后,这时学生的知识点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将中餐宴会服务接待作为任务和目标交给学生独立设计完成。
项目实施过程是项目教学的核心。每个项目团队由6-8个成员组成,每个成员应积极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发扬学生间的协作和团队精神,大胆尝试,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
项目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本人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及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以保证下次项目教学做得更好,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第二,情境教学模式是让学生身处事先模拟和设计好的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教学情境之中来进行学习,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典型的职业情境。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通过设定某种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情景教学,使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旅游行业中产生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教学内容可分为分配角色、课前准备、现场表演、课程情况汇报等几方面。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许多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直观的印象,对知识点难以掌握,因此可以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通过现场模拟、扮演角色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前厅与客房》课程讲授时,安排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大堂经理和投诉顾客的角色,针对现有旅客酒店入住中常见的各种大堂投诉问题,进行投诉问题的解决,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活泼的情景过程中,学生能快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酒店服务课程学习的同时,可与实训结合,把部分知识和酒店情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扮演酒店服务人员,模拟客人入住服务整套过程,如入住登记、送餐、清洁、VIP服务及结帐等,并在整个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文明用语及专有名词,包括随机应变能力和特殊事件的处理能力培养。
在情境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生动再现专业情境。如在进行《餐饮经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通过餐饮工作流程的视频演示,创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情境演示来熟悉餐饮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有机统一,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在比较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中进行学习,学校可以建设一些专业模拟实验室如餐饮或客房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得到近乎真实的训练。如建立现代化模拟导游室,学生通过“模拟导游”平台的训练,熟悉导游服务的基本知识,掌握导游服务的基本程序,培养导游服务的基本应变能力。
实际操作情景教学是将学生带到真实的专业情景中进行学习,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如在教授《餐饮服务与管理》中,有一项“中餐宴会摆台”的学习任务,这时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星级酒店的宴会厅学习观摩,学习餐饮师傅是如何宴会造型的,让师傅介绍宴会造型的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情景教学的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也称为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制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区别在于: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激励和促进学生知识的融和。
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因此,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旅游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求。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总结评价等过程。
设置问题是PBL教学的首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如在《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悉导游工作的全过程、掌握导游解说方法与技巧、掌握导游工作中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具备优质服务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因此所设置的问题既要理论联系实际,更要顺应当前旅游业最新发展要求,如当前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纷纷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观光旅游,则在关于导游的个性化服务的学习中,可以提出“老年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分析”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研、收集整理资料、相互讨论、归纳总结,从而了解和应用导游个性化服务策略。在讲解什么是“旅游市场细分”知识点时,先提出一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旅游的需求是否相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最终让学生知道不同年龄群体的人对旅游的需求不一样,我们便可以根据游客群体不同的旅游需求,把旅游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并从中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和发挥企业的特长。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旅游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专业的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毛金凤,张列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陈浩,郑嬗婷.PBL教学法在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
[3]刘鑫,周佳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8,(5).
[4]郝丹璞.试述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法[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5]陈曦.PBL教学法在导游业务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2,(12).
旅游是第三产业中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涉及面广、覆盖量大,类型非常复杂,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寻根探祖旅游、娱乐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方式。其中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则涵盖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
一、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旅游是一种具有重大经济与文化意义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紧随社会前进的步伐。旅游者的价值取向、旅游行为、旅游需求等随着他们的知识素养、经济收入而不断变化。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样,知识经济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对生产过程各要素新的需求。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开发重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文化旅游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了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促进科技传播,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快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等作用,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知识经济时代吸引游客的主要不光是游览或玩乐,大多是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景点,参加文化活动和艺术节,了解历史文化和古迹,体察民俗风情,观赏文艺美术,品尝风味佳肴。据目前趋势来看,独特的文化魅力是吸引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知识经济时代与文化旅游的特征相契合的状况,决定了文化旅游必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热点。
(一)可持续性
工业社会运行的是资源经济模式。资源经济时代里,人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最大可能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为此相关的技术发明也是围绕挖掘、争夺自然资源而进行的。但这种肆虐的掠夺方式很快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污染与日益枯竭。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危机,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深入人心。经济发展程度不再取决于厂房、资本和有形资源的多寡,而是知识与信息的拥有量。文化旅游产品大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或人类思想精华的凝聚,以坚固实物、知识技能或信息意念等形式存在。旅游业是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产业,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与其它旅游形式相比,文化旅游对已有旅游资源的破坏力较小,一定程度上更利于现有资源的传播和保存。人们吸收了文化旅游产品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变成更加丰润的形式传承于后人,因此可以满足一代又一代的旅游需求,进行持续性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景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两大类,文化旅游的对象主要是人文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直接赋存于大自然,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我国的一些人间佳境、天然圣地随着向游人开放、开发,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现象。如桂林的靖江王城王陵、桂海碑林、古灵渠等,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古城门、老城墙、老建筑、古石刻和碑帖已开始退化、变色,失去昔日风采,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抢救性保护,将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人文景观资源则相对较为容易保护与管理,无论何种时空条件下生成的天然景观,都将会产生与之相应的地方民族文化。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日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格局。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知识密集
观光、度假等旅游方式主要是通过感受意境、体会心态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放松需求,文化旅游则是人们带有某种求知、求奇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能给人带来大笔的知识财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实质性的收获。文化旅游能为旅游者提供大量丰富的科普知识、历史知识,还使游客接受艺术熏陶、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得到某些感悟与升华,经过大脑的理性加工与处理,成了新的知识财富。文化旅游产品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旅游产品。
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最有价值的生产要素。智力水平的高低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在经济活动中,知识的投入可以代替物质的投入,智力的发展可以弥补资源的短缺,信息的传播可以缩短探索的历程。获取知识、增强创新能力为任何个人或国家立足于世的必备条件。所以文化旅游自然也就成了人们的青睐对象。
(三)启迪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来源于知识的积累,来源于现实的启示,来源于灵感的爆发。文化旅游产品汇聚了古今中外各方志士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集中体现了各种文化在相关体系中的地位及演化创新过程。创新不等于空想,必须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创新不意味着背叛,必须承袭前人取得的成果。文化旅游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创新参考资料和思维新视点。
(四)网络销售
知识经济时代,一些高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产品销售模式、社会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如计算机网络的连通、虚拟技术的运用等使得旅游消费的全过程都可以在因特网上实现。特别文化旅游产品多为实物观赏或文化活动过程演示,基本不存在亲身体验、寻求感官意境的限制,完全可以通过图片、画面实现。文化旅游的经营管理将可以趋向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销售模式的要求。另外,旅游业是信息时代的高成长性产业,由于以跨洲、跨国、跨区流动为产业基础,因而在很多功能上与国际互联网相融性很好。网络销售使得文化旅游在知识经济时代具备更强大的竞争力与生命力。
二、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向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与广阔前景,同时也要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变化与需求,推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注重文化内涵,突出知识性,以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求知需求
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只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我国曾一度兴起的一股兴建主题公园、浓缩景观的热潮,结果或是关门闭业,或是苟延残喘,究其原因,乃是盲目效仿,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旅游是一项高档次的消费行为,旅游者一般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养。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注重自身阅历与修养的丰富和提高,因而对旅游内容的要求和评判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已不仅满足于自然造型的美丑,而希望能在旅行过程中获取大量知识性素材和思维性启迪。
因此,文化旅游应注重提高知识、技能、信息方面的含金量,重点开发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旅游,举办交流性强的文化活动,将各地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获得启示和教育,满足求知欲望。这也是延长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必要途径。
(二)采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管理和多渠道销售,为旅游者提供便捷、有效、高质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虚拟社会创造了“颠倒的市场”,顾客成为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他们将拥有比供应商更多的选择机会。对旅游者而言,他们开始追求便捷、有效、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尤其在旅游动机形成之后选择目的地时,更希望旅游经营者提供各种精细、翔实的旅游资讯并在旅游地享有舒适的配套服务。
为此,旅游业营销策略应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加强信息管理,包括对营销地文化知识资源的收集、汇编及与旅游相关的游乐、服务设施等信息编码处理,以供游客咨询、选择。另外,以往较为注重的是对营销地的宣传,而缺乏对客源地的分析,以致造成旅游市场的定位偏向,给旅游收益带来影响。所以信息管理尚须包括对客源地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偏好、文化素质水平、风情民俗习惯等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以便有的放矢地规划布局旅游项目。旅游业是一门高关联性产业,其兴衰成败受制于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气候、经济动态、文化浪潮等因素,因此新型经济下的旅游业管理仍需广收来自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信息源,来调控自身发展的趋向。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观念发生变化,消费形式走向多样化。文化旅游可以以各种产品形式进行推广销售,如开展某种文化专线旅游,开发生产文化旅游资源微缩模型复制品,举办文学艺术交流大会,开展网络研讨会等,拓宽销售渠道、增强竞争实力。
(三)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1.在发展战略上,体现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旨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它渗透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全局行为,而不是个别现象。在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中也应充分加以体现,例如,在旅游规划编制、旅游法规制定、旅游产品研制与开发等方面均应坚持可持续原则。
2.在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文化旅游活动中所涉及的高价值文物古迹较多,易造成盲目开发的局面,最终非但没有利润可言,还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西安兵马俑等古文物的发掘,由于技术等各项配套条件跟不上,开挖后即出现了腐蚀、褪色现象,破坏了其价值美度。因此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尊重现在、尊重未来,立足于既有技术条件、消费水平,有序开发、重点开发。由“多”的数量型开发向“精”的质量型开发转变,确保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永续利用。
3.在宣传教育上,做到寓教于游
可持续发展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有效举措,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实现,本质上需要通过人们素质的提高,自觉的行为作保证。所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重视宣传教育的作用,将道德规范、保护意识合理地融入文化旅游活动之中,提高游客思想觉悟,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但一些游客在城墙上刻画自己的姓名、籍贯甚至不雅的语句,既破坏了历史文化古迹,又影响了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的发挥。旅游管理人员应以事实作教材,激起旅游者对此类行为的愤慨与反感,使他们主动抵制类似行为,起到教育作用。
4.在经营效益上,避免唯利是图
前述人造景观的例子,突出地反映了旅游开发商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仅从自身的经济收益考虑,忽视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拼凑一些表面建筑作为景点景物,这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重视其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旅游产品除了“有形产品”以外,很大部分属于“无形产品”,旅游活动是人们生活日程中的奢侈品,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拥有很大的自,旅游行为的产生靠其感知兴趣及好恶判断来决定。所以开发经营旅游业,尤其是新时期的文化旅游业,应着重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达到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四)培育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保证文化旅游业适应新型经济模式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它需要的人才也是一种新型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业操作与运行需要大批具有高新技术知识及管理才能的人才。
文化是没有时空界线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均是息息相通、血脉相连的。另外,各个文化系统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文化旅游从业人员要具备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内的综合知识体系。其中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靠高新技术、着眼新的思维视点来研制开发新型高质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将文化旅游产品的实质内涵、潜在价值及无穷乐趣传达给旅游者;管理能力是指在网络系统运行、营销战略计划与信息分形处理方面的经营决策知识化、科学化;良好的道德品行是任何时代与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条件。
(五)结合其它旅游形式,推进旅游综合开发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但并不否认其它旅游形式的发展前途。实际上,旅游者的动机很少是绝对单一的,一次旅游活动通常是数种旅游形式的结合。文化旅游应在新时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其它旅游形式密切结合、优势互补,实现整个旅游业新的腾飞。
三、结语
三百年前,中国曾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大好机遇。现在,我们不再闭关锁国,不再保守自缚,因此也不会再错过人类社会又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
目前,中国有着雄厚的智力资源与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泱泱大国,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腾飞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中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旅游景源基础。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旅游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我们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文化旅游产品财富,结合新型经济时代的需求,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与高度。
参考文献
[1]温丽媛。谈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J]管理科学文摘,2005.3
[2]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2005.3
当前中学地理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 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者――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变过来,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师生观。学生地理能考出“高分”,这不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基本观念,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才是新时期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
二、渗透市场经济意识,培养新型人才
经济地理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布局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和特点,并尽量运用这些所学的知识为社会生产服务。
我国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七个经济区域。三大经济带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呈现出明显的经济地带性规律差异,东部地区人口集中,气候良好,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中、西部地带土地资源、矿 产、能源资源极为丰富,东部地带经济的优先发展为中西部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中西部经济带犹如一头醒狮。我国的七个经济区域是复合型经济区,是兼有远景和类型特征的综合经济区,是类型与综合过渡型经济区。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 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的全国整体经济发展布局。为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地理知识的学习加深印象,加深了解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地理教育在生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教材的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生产和原料分布的知识,生产联系的知识,国民经济发展的知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林 、牧业和渔业生产活动等,处处都可以看到自然条件与这些生产活动的密切联系,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对进行各种生产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