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12:02: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预应力技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住房和工作环境及消费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宅要求有较好的内景,办公室要求有开阔舒畅的空间,建筑要追求较大的净高……预应力结构的出现,轻松的实现了这些要求。
预应力结构的形式也是多样丰富的,常用的形式有:无梁平板结构、有梁大板框架(或剪力墙)结构、转换层结构、门架结构和吊车梁以及特殊结构如水池、筒仓、大悬挑结构等。
(一)、预应力平板结构
传统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体系,需在柱间及隔墙下设置框架梁和次梁,这必然导致室内明梁纵横交错,降低了楼层的有效高度,影响了室内美观和使用功能,装修也较难处理;由于室内明梁的存在,隔墙布置的任意性受到限制,室内功能的重新调整比较困难,而一栋建筑物在其50年甚至70年使用期内都不需对空间重新分隔和变换使用功能是很难想象的,特别是一般的商场建筑及办公楼建筑。若设计中楼盖体系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平板结构或预应力平板结构,以上问题则迎刃而解;工程若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无梁平板结构,由于内隔墙较多,附加荷载较大,要使普通钢筋混凝土平板的裂缝控制等级及挠度满足规范要求,计算所需板厚较厚,同时普通钢筋用量也较大,不经济。因此,为了提高整个楼盖的抗裂性能,减薄板厚,减轻结构自重,提高其使用功能,采用近年来在大量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的现代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将整个楼盖设计为后张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无梁平板结构是一个良好的选择。这种预应力无梁平板,除在楼板周边保留必要的边梁和在局部少数有隔墙的地方及洞口边缘保留梁之外,室内明梁全部取消,仅在必要的地方设暗梁以改善楼板的受力性能,每单元整个室内顶板为一整块的平面。
这种结构具有各种预应力结构的许多共性,其优点主要有:
(1)有利于减少地下室埋深及基坑开挖深度
对于有地下室的大型建筑或高层建筑,常常把地下室作为车库或商场。底板、顶板均可做成预应力平板;局部配电房,发电机房等需层高较高者,可局部下挖,使之达到设备高度要求;这样,在地下室中,则降低了层高,减少了水压力,减少了底板支模工序及基坑开挖深度,减少了外墙砼用量,从而降低造价。若是把上部结构也做成预应力结构,或选平板结构或选有梁大板结构,均能扩大柱距,使柱子和基础数量减少,也增加了室内的净面积。车库可以比上部结构做普通结构多出许多个车位出来,商场则可以摆放更多的货品栏。
(2)利于增加建筑物楼层的净空高度或者减少层高
对于6~9m跨度的楼盖体系若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梁板需要占去700~1000mm的净空,若采用预应力楼板后,室内明梁取消,板厚为180~200mm(托板部分总高度300~350mm),这样在净空部变的情况下,每层可以减小500mm以上的层高。
(3)利于改善结构的使用功能
现在业主根据自已的爱好,经营商品的组成变化,需要对商场及办公楼进行重新分隔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在不同时期因业主的变化,都会有不同的间隔要求。预应力楼板对用途的改变极容易适应,在任意位置均可以设置隔墙,方案可以是多种多样,可给用户最大的自由度,使房屋使用功能及档次得到很大的提高,是房屋销售的一大卖点。另外预应力楼板取消了室内明梁,避免了由于管线及通风管道的铺设使层高大大降低的问题,同时也为管道的安装提供较大的方便,预应力平板的分隔墙可以任意间隔,更是解决了各层各户布置均不同带来的普通梁—板结构设计及使用之间的矛盾,这点也对回迁房的分割带来极大方便。
(4)具有优越的抗裂性,减少钢筋用量,降低结构的造价。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种预应力筋可产生一个向上等效荷载,同时在板中产生一个轴向压力,使平板刚度提高,挠度大大减少,抗裂性能也大为提高。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无梁平板结构可以降低结构的造价是因为,第一普通钢筋用量减少,因为1)预应力筋强度高(是普通钢筋强度的3-4倍),且一条预应力筋在跨中作底筋而在支座又弯上做面筋,使预应力筋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2)有梁板往往以极值代替平均值进行抗弯设计,无梁板直接以平均值进行抗弯设计;3)无梁板充分利用了混凝土的抗剪能力,较有梁结构箍筋用量省很多;4)预应力结构不需要为控制裂缝或提高刚度增加普通配筋,裂缝控制要求越高,预应力结构优势越大(如地下室底板、有填土的顶板等);5)规范规定的预应力板的构造配筋率比普通板低;6)有消防车这种特殊可变荷载活动的区域(如有些地下室顶板)无梁结构的纵筋箍筋都比有梁结构省。第二对于车库、商场、仓库、有吊顶的办公楼,可以在柱头处加托板,使结构的断面与弯矩图较充分地协调,大大减少预应力筋用量。第三模板较普通梁板结构少25-35%,而且预算定额直接费较低。第四无梁板混凝土可用较大粒径碎石,定额价一般较低。大量的工程实践及对比分析表明,结构选型及设计合理的预应力无梁楼板结构已经不断地改写和涤荡者无梁板结构比有梁板结构造价高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一般的教科书中都有表述,因此根深蒂固)。
(5)施加预应力后楼板的模板就可以拆除,施工方便,速度快
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施工进度可以加快,这主要是因为:
a.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取消了许多梁,模板用量明显减少;而且模板安装简单方便,节省时间。
b.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平板结构后,楼面结构的普通钢筋用量将减少,而且减少的大多是绑扎费时费力的梁钢筋,平板钢筋绑扎快捷方便,预应力筋与普通钢筋的绑扎可以交叉进行,节省时间。
c.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即可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张拉过程中可以照常进行上一层楼面的施工。张拉完成后,即可拆除模板,而预应力张拉不占施工工期,节省了时间。大量工程实例表明,并不会因为采用了预应力而增加工期,相反,预应力平板的施工速度要快于一般的梁板体系,这与常规想象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以上预应力无梁结构施工省人力、省模板及铺材、模板周转加快、施工周期缩短(从而人工费用减少)的特点,有过体验的土建施工单位,更乐于这种结构的施工。
(二)、有梁大板框架(或剪力墙)结构
有梁大板结构是柱子于柱子之间布明梁,大板上布置隔墙的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于平板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柱距比较大,由于省去了次梁,避免了室内错综复杂的次梁,内景好,增加净空,抗裂好,省材料省模板和拆模人工,施工快速等优点。若这种大板配合预应力宽扁梁使用,则也能很大限度的减低层高或提升层净高,如9米跨的预应力宽扁梁可以做到450mm高,比做普通预应力梁650mm少200mm高,比普通混凝土梁800mm少350mm。
由于结构种还带有明梁,结构仍然属于框架或剪力墙结构,可以用于平板结构所不太适宜的高层或抗震设防烈度比较大的地方。
有梁大板结构适合用于住宅和办公楼,尤其是住宅,不设次梁,既避免了室内难看的次梁景观,也利于住户自行隔断房间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即使更换了新住户,改造房子时仍然可以再次自行布置房间。长沙市高12~16层的亚华住宅小区和16层的湘名园住宅小区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形式的,住宅的使用功能得到了住户的一致好评。当然这种结构体系仍然适合用于商场等公共建筑。
(三)转换层结构
最近我国高层建筑发展迅速,且多为多功能综合性建筑,需要大柱网、大空间的公共设施在下部,从受力的角度讲这是不合理的,解决这种矛盾的最常用方式就是设置结构转换层。随着预应力技术的逐渐成熟,预应力材料及施工费不断下降,即使用材料等强代换的概念从经济上来比较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后者并不比前者经济。因此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中采用预应力技术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多数转换层结构形式有成功地采用预应力技术的例子:如位于8度抗震设防区高64.2m的北京市公安局刑科楼就是做了跨越2~4层高达4800mm的预应力转换大梁;宁波浙海大厦,地上52层,地下2层,在6层处设置了2000mm的预应力厚板和3500x3200mm的暗梁作为该超高层建筑的转换层;上海乾鸿苑大厦由九座塔楼组成,塔楼在60米左右不等,塔楼扭转48度,上下层错位,采用厚970mm长约140m宽为40m~70m不等的不规则梯形预应力厚板作为该多塔高层的转换层。
采用预应力技术带来许多结构和施工上的优点,如减少截面尺寸、控制裂缝和挠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裂缝及减轻支撑负担等。只要采用预应力度适当,构造处理得当,预应力结构的抗震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且由于减小了转换构件的尺寸,对抗震也是有利的。
(四)、特种结构及其他
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各种特殊功能的构筑物不断出现,有些特殊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受力性能常常需要预应力技术才能实现,预应力技术在这些特殊功能构筑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大悬挑结构
体育建筑在各大中城市兴起,体育建筑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使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丰富多彩。如南京为承办第三届城运会兴建的四座体育馆,关键结构部位都是采用预应力技术;江苏省的仪征化纤体育场、无锡市体育场、南京师范学院体育场的观众席都采用了大悬挑的预应力混凝土雨蓬。随着钢结构的发展,许多雨蓬采用钢结构,可以获得更大跨度,但是造价和维修费用都比较高,所以在适当跨度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还是有很大的优势。
(2)储罐与筒仓
一般地,储罐与筒仓对抗裂要求比较高,预应力技术广泛用于这种结构主要利用预应力主动轴力来抵抗混凝土拉应力来提高抗裂性能;尤其是圆筒结构,环壁的混凝土只受环向轴力作用,正是预应力最适合的结构形式。绕丝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水池在国内应用了几十年,主要采用预压应力来抵消由于水对筒壁产生环向拉应力。这样用高强钢材提高了抗裂性能就可以在同等抗裂条件下减小截面尺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其他
各种用途的塔式结构如电视塔、通信塔、灯塔及各种水塔中,预应力技术同样得到了广泛应用。还有预应力技术基础也不少见,主要形式是预应力条基、箱基和筏基。此外,预应力钢结构,叠合结构采用预应力的技术也在不断成熟中,工程实例也越来越多。
(五)结语
预应力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工程实践和不断研究,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项工程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日臻完善。工程实践告诉我们,预应力技术以种种优势,在某些建设领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甚至在其还未完全占领的领域仍然具有强大的发展力。
2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的主要过程
高墩预应力盖梁的施工过程相对复杂,以下选取主要工序进行阐述,确保全面展示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过程。
2.1搭设脚手架脚手架采用φ48×3.5碗扣式脚手架,材质Q235,纵横向立杆间距0.6m,每隔1.2m步距设置横向水平杆,距地面20处布置纵横向扫地杆,且整体斜拉和水平剪力撑,在立柱周围设置间距2m的钢管抱箍。搭设脚手架主要是为了便于施工作业,在脚手架的搭设过程中,应确保脚手架的紧固程度和承载力能够满足实际要求。所以,脚手架的搭设重点在于结构和材料的选择。
2.2铺设横梁和底模横梁和底模的铺设主要是为砼的浇筑提供模子,在砼浇筑过程中,按照模板的结构将砼浇筑在其中。
2.3砼的浇筑砼在搅拌之后,需要浇筑到预定的模板中,砼的浇筑过程需要注意浇筑环境温度和浇筑速度的控制。
3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的主要优点
结合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可以提高桥梁主体的承载力
通过采用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桥梁主体的承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对提高桥梁施工质量,促进桥梁施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是桥梁施工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提高桥梁承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应有正确认识。
3.2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可以满足桥梁施工质量要求
桥梁施工对质量要求较为严格,要想保证桥梁施工满足质量要求,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是重要的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在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对满足桥梁施工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当前桥梁施工来看,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有效满足了桥梁施工质量要求。
3.3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可以改善桥梁主体结构
桥梁结构是决定桥梁整体质量的关键。通过采用高墩预应力盖梁施工技术,桥梁的主体结构得到了有效改善,桥梁的整体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对降低桥梁施工难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2.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作用原理
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强度和抗压能力,然而其对拉力的抵抗程度却很低。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抵抗拉力能力,防治混凝土的开裂,就要在外力荷载作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之前,先对混凝土结构进行人为施压。主要是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进行拉张,产生预压应力来减弱或者抵消外力荷载所带来的拉应力。通过对混凝土钢筋上可能会受到拉力的部位进行施压,利用混凝土本身的抗压度来提高其抗拉程度。这就是预应力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原理。
2.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弱的抗裂能力。由于混凝土构件在预应力的作用下已经受到了预压应力,这种内在的预压应力需要外力荷载作用产生的拉应力来与之抵消。然而如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得不到外力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混凝土内部的构件就很容易出现开裂的情况。而混凝土的抗压力又决定了钢筋混凝土的抗拉力,因此就会导致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强度较弱。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压性。如果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到标准规范的外力荷载,由于预应力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改造,混凝土结构也不会出现裂缝。而实际上外力荷载不会达到混凝土的最大刚度状态,因此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具有良好的抗压性。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防腐蚀和防渗透能力都比较强,而且由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重量较小,具有较大的跨越度,因此在各种建筑构件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3预应力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预应力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预应力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预应力技术在多跨连续梁建设中的应用、预应力技术在受弯结构中的应用以及预应力技术在施工加固时的应用。
3.1预应力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预应力技术主要应用于平板建筑结构和转换层建筑结构之中。①预应力技术在平板结构中的应用。平板建筑结构往往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且光线分布不均匀,给装修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建筑的外观。如果应用预应力技术,则可以增加建筑空间,解决光线的分布问题。预应力在平板结构中的应用极大的简化了混凝土结构,优化了建筑格局的使用功能。②预应力技术在转换层结构中的应用。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土地资源的紧张,高层建筑在建筑施工中已经占据了较高的比例。而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受力不合理的现象。高层建筑的第一层空间也就是高层建筑的底部的空间往往比较大,造成楼层的受力不均,这就出现了转换层结构。为了防止楼层受力不均而对高层建筑的稳固性产生影响,以预应力混凝土材料来代替普通材料,以预应力混凝土的高承受能力和高强度来实现转化层结构的稳固。
3.2预应力技术在多跨连续梁建设中的应用
所谓的多跨连续梁包含负弯矩和正弯矩两个区域,通常正弯矩指的是多跨连续梁的跨中部分,负弯矩则指的是多跨连续梁的支座[4]。在桥梁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如果抗弯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均不能满足建设施工的要求,则需要对桥梁进行加固,一般加固的技术就是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的施工比较便利,可以用粘贴碳纤维来加固抗弯承载能力不足的正弯矩区域,提高多跨连续梁的稳定性。
3.3预应力技术在受弯结构中的应用
由于粘贴碳纤维的片材的强度较高、施工便利,粘贴碳纤维的片材在预应力加固受弯构件的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比较频繁。在施工的过程主要注意的是,如果混凝土内部已经产生了初始内应力,且已经进行了抗应变结构和初始压应变的加工,则一旦混凝土的受压区压应变到达并超过极限压应变,则混凝土构件的极限承载能力就会被赶超。因此,在受弯结构中,要在粘贴碳纤维的片材投入应用之前先对其施加预应力,使粘贴碳纤维的片材具有初始抗应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粘贴碳纤维的片材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应力,以应对混凝土构件被破坏的情况。
3.4预应力技术在施工加固时的应用
1.2合理选择预应力锚具预应力锚具的选择,也是在应用预应力技术进行桥梁建设施工中所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在进行预应力锚具的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摩阻锚具以及机械锚具。由于这两种锚具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且相比较而言摩阻锚具的操作过程更加简便、使用效率更高。然而摩阻锚具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既是在链接方面较为繁琐,并且损失较大等等。因此,无论选择哪种预应力锚具进行施工,都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
1.3准确分析预应力效应在应用预应力施工技术过程中,无论工程规模大小,都应在准确掌握和详细分析其预应力效应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工程施工。譬如:可以首先对预应力不同方面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假设布局,根据假设布局的大致框架设定出分布图,再对该预应力进行综合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假设分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设定一系列解决预案,同时还需要对该解决预案进行实际可行性的综合分析,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避免损失。
1.4路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现阶段大部分建筑施工中都不可避免会出现混凝土的裂缝问题,该问题在路桥施工中尤为突出。然而,凭借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各项优势,能够有效避免路桥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裂缝问题,通过研究多数路桥施工案例发现,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对于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预应力施工技术之前,要事先对受拉区域进行一定的预设施压,并且对其中的预应力进行估计,最后在应用到实际的施工中去。
2案例分析
针对预应力施工技术在市政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情况,本文以某市桥梁施工建筑为例,该建筑的总体面积是16100m2,其中柱网尺寸是8×27m,选用现浇混凝土为工程结构,当中的混凝土强度为C45。选用高强度低松弛的钢绞线为预应力筋,采用连续曲线梁布置,设计的强度标准值分别为:d=15.24mm,As=140mm2,fpu=1860N/mm2。选取混凝土灌浆机、YBDC240千斤顶、OVM型锚具、高压油泵、金属波纹管。第一,浇捣预应力大梁混凝土,采用石子粒径在0.5cm~3cm范围内的砂子为主要混凝土材料,选择430Kg/m3的水泥用量,同时在水泥中掺入适量泵送剂和12%的U型膨胀剂,另外选用泵送混凝土施工。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要把握好下料时的厚度问题,进行到混凝土振捣环节时需要严格控制相关实施步骤及技巧,振捣棒不可接触到波纹管,全程要保证振捣密实,不能形成空鼓现象。最后在进行浇灌环节时,需要设立专项值班,并对已经完成混凝土浇灌工序的钢绞线,进行一定规律的来回抽动直到大梁混凝土凝固成形。第二,针对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及张拉工作。YL-2、YL-1实行梁两端的张拉,YL-3实行梁一端固定一端张拉,固定的一端即为钢绞线在进行挤压之后的锚垫板。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1.1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如今我国的社会不断地进步,和谐社会建设成就突出,建筑工程的经营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高效益,如今工程企业所追求的不仅有高效益的工程质量还要有较低的成本,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的控制,才是一种有效的合理的全方面的管理过程。
1.2目前建筑企业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以往相比,我国的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业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很多经营管理上的问题,比如执行力较差、科技含量不高、方法比较老旧、管理者思想保守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困扰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如何利用科技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管理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1.3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在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成果,并且把这些成果渗透到工厂的生产,公司的管理上来,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还能不断的节省成本。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金进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高效的处理各种事物,能够利用逻辑的关系来结实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预算,可以根据预算的数据不断的控制工程的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对工程的施工提供可靠的保证。如今数据库不断的运用到建筑工程经营管理中,可以利用数据库高效准确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如今设计一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管理平台极为重要,可以发挥数据库的优势对建筑工程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服务,不断的深化企业的管理制度,控制工程的成本。
2建筑工程管理的数据库设计
2.1选择合适的建筑工程管理数据库系统。在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数据库的选择,数据库的选择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效能,因此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系统的应用平台以及数据库的开发支持的情况来选择数据库,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建筑工程企业管理在选着数据库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在成本预算和核算的过程中处理的数据比较多,因此必须选择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作为系统的核心;第二,选择的数据库必须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还要能够让很多的用户进行访问;第三,一定要能够进行扩展和伸缩,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确定数据库的使用;第四,所选择的数据库的维护功能必须完善。在选择数据库时可以参考以上几点进行选择。
2.2建筑企业管理数据库的设计。在数据库的设计中包含一个名词叫表空间,它主要是数据库的逻辑划分,基本上每一个数据库都会有一个表空间,数据库中的表空间主要是用来存放数据字典和回滚段,在数据库的运行中一定要减少输入和输出的冲突,在这里表空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表空间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输出量进行逻辑的划分,可以做到表空间和系统应用的衔接,具体的实现方式主要还是通过数据段、索引段以及回滚段来实现。
2.3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库顾名思义就是存储数据的仓库,它主要是按照数据的结构来组织和存放、管理数据,在这个系统中管理的对象就是建筑工程企业在施工项目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的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来自基层的管理人员,并且这些数据都是一手的资料,比如,施工过程中运用的一些钢筋混凝土的标准表数据以及混凝土的一些标号等,除了需要这些数据以外,还要有一线的管理人员对这些数据进行确认、合适以及提炼,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手工处理以后,才能得到一些原始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计算机无法得到的,只有得到这些数据以后,才能输入计算机进行逻辑的运算,这些原始数据都是成功利用数据库原理控制经营成本的前提。建立数据库不但能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还能对数据进行共享,这样就能保证数据的独立性实现数据的集中控制,这样还有利于数据的维护。
2.4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系统,首先就必须把数据的管理作为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利用数据库的功能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全方面的参与到工程的管理中去,可以实现一个人输入的数据可以让很多人使用,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随意的调用一些有用的数据进行管理,系统也会自动的进行数据的流传。
2.5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在系统设计的初始阶段要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调研,这里主要调研的对象是工程的成本,只有结合实际的情况以后才能了解建筑工程企业的需求,根据软件的基本原理来建立数据库的基本结构模型,本文所设计的系统在明确了工程的基本需求以后给出了以下几种功能:在本文的系统设计中需要强调的是在系统的设计初始阶段要对工程的任务进行详细的分解,利用项目的进度以及项目的成本控制来对项目中的各个数据进行采集额处理,这样才能实现项目建设过程的重精细化管理,可以为项目的管理者提供决策的根据。
2.6经营管理系统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本系统可以实现项目的事前计划控制,还可以加强项目中的一些过程的控制,可以使得在项目的进行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断的反馈项目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利用现在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把一些数字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工程的成本,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1)数据库信息系统在事前经营管理中的应用。项目开工的起初,由一些预算人员对项目进行预算,完成对总体项目成本的预算,并且分工协作把预算的工程量进行分类和整理,并且把这些数据进行输入计算机中建立数据库,通过信息系统传到各个部门进行审核。成本控制是企业的主要任务,上级的公司必须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成本的控制,严格的核实工程的量,可以利用信息平台来编制一些核算表,并通过数据库进行处理,可以对每一个经费进行分类,分成几个核算的分表,然后把这些表发到每一个部门进行审核并且通过数据库系统提供一些提料计划;(2)数据库系统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数据库信息系统可以在管理中严格的执行合同上的条款,这样可以严格的控制一些用料的浪费,并且制定一些奖惩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3)数据库信息系统在事后管理中的应用。在信息系统使用以后就可以处理一些事后的纠偏控制,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更方便的管理方法,还可以根据工程建设的进度对成本进行控制,非常方便实时的成本控制。对日后的一些新的项目也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演化,尤其是革命性的巨变,其直接的动因是研究者“设问方式”的改变。纵观会计学科的发展史,其“设问方式”大致经历了三次角度的转换:第一阶段,侧重于从“语法”(syntactical)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怎么做会计”(how to do)的问题;第二阶段侧重于从“语义”(seman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是最好的和应该采用的会计方法”(what to do)的问题;第三阶段侧重于从“语用”(pragma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有什么用”(why to do)的问题。在此阶段,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计价观(valuation perspective)、契约观(contract perspective)就是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代表性观点。目前,会计盈余功用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
自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发表“An Empirical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一文以来,实证研究范式就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学领域当中。目前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上。Holthausen & Watts(2001)指出,虽然这些研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从理论上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种证券定价模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型,最终都能转换成会计盈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信息观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计价观下的价格模型则是由现金股利折现模型演化而来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干净盈余”假设(clean surplus)推导出股票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及未来盈余的关系。此后有关“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通用模型――证券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
最早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的文献仍然是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的那篇经典文献。该文采用事项研究(event study)方法,将1957~196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261家上市公司按照盈余未预期增长分为“好消息”和“坏消息”两组,通过观察两组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发现在盈利公布前后一个时窗内,资本市场确实能对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做出反应。应当注意的是,Ball & Brown(1968)在进行研究时假设所有公司在收益与报酬率的关系是同质的,即不考虑样本公司的报酬/收益关系在横截面上的差异。同时他们也指出,在平均意义上市场未预期盈余对股票的非正常报酬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通过统计技术的处理后,也许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市场是否会对某家公司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比另一家公司报告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反应更加强烈?Beaver、Clarke & Wright(1979)选取1965~1974年(NYSE)27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市场未预期盈余和股票超额报酬率进行回归(即收益回报模型)。研究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盈余的市场反应实际上是不同的,开创了盈余反应系数(ERC)研究的先河。此后,有关盈余反应系数的研究逐渐成为信息观下学者们进行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主流方法,但也备受质疑。Lev(1989)研究发现,已有研究文献所得出的可决系数(R2)普遍偏低,短时窗(2~3天)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通常在2%-5%之间,长时窗(一个季度或不到两年))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也只有5%-7%。对于可决系数(R2)偏低的原因,学者们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非理,这显然有悖于资本市场有效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价格模型(Ohlson模型和Feltham-Ohlson模型)打开了股票估价的黑匣子,确立了会计盈余在决定股票内在价值中的直接作用,对从计价观视角进行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产生了深远影响。Frankel & Lee(1998)采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价格模型进行检验后发现,绝大部分国家价格模型对股价的解释力度都超过了70%。此后,国内外学者尝试使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两种研究设计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Francis & Schipper(1999)同时运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1952~1994年间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则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Ely & Waymire(1999)对APB会计准则时代(1960~1973)和FASB会计准则时代(1974~1993)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支持了Francis & Schipper(1999)的观点。Lev & Zarowin(1999)的研究却得出了相悖的结论,他们发现无论使用收益模型还是价格模型,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均呈下降趋势,Lev & Zarowin(1999)将出现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归结为研究区间的不一致。
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王跃堂、孙铮、陈世敏(2001)采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1997年、19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和未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从价格模型来看,三项减值准备政策的执行并没有改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从收益模型来看,这一政策的执行降低了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赵春光(2003)运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一个先升再降的过程,并且在1996年或1997年达到顶点。其中,每股收益和收益与净资产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当期盈余和当期盈余与盈余变化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均存在上述趋势。可以发现,独立进行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文献非常之少。国内首次把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研究的文献是柳木华(2003)发表的《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一文。柳木华(2003)在借鉴Lev & Thiagarajan(1993)和Haw et al.(1998)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3类共8个基本信号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计量,并以此为基础对盈余质量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或者说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反应与基于财务报告基本信号的盈余质量计量正相关,即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比盈余质量低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大,并且盈余质量对未来一年的盈余变化具有显著预测力。
二、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
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准则下会计信息(主要是会计盈余)的作用,并为不同准则之间的比较甄选提供可量化的证据。Amir,Harris & Venuti(1993)选取在美国境内上市的来自20个国家的外国公司作为混合样本,他们分别采用事件研究、收益模型分析以及账面市值比分析三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相比,按照美国GAAP调节后的会计盈余和股东权益不仅在总体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而且对调节数据进行分解后的一些项目也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Auer(1996)选取从瑞士会计准则改用欧洲准则(EC)和IAS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EC和IAS下的会计盈余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不过Eccher & Healy(2000)却得出了相反的研究结论,即本土会计准则优于国际会计准则。Eccher & Healy(2000)以同时发行AB股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CAS和IAS的有用性,研究发现在B股市场,IAS下与CAS下的会计盈余和应计项目具有相似的价值相关性,而在A股市场,CAS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更高。
国内学者基于同一市场对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相对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想为我国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有无必要提供实证证据,但结论并不一致,有些学者认为会计准则体系应当保持中国特色。如潘琰、陈凌云、林丽花(2003)研究发现,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盈余数据比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提供的盈余数据具有更强的信息含量。因而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仍应考虑国情,不应当全盘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洪剑峭、皮建屏(2001)研究发现从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关系来看,1994年至1999年间,国际会计准则下会计收益和股票回报的相关性并不比国内会计准则下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高,经过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的调节数据也并没有为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但是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我国走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王立彦、冯子敏、刘军霞(2002)在Amir et al.(1993)的基础上,研究了19家同时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的公司根据不同会计准则编制的两套报表的信息差异,结合市场回报率/会计盈余相关模型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分析模型对报表中的关键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套报表之间的会计盈余数据调整值和股东权益数据调整值对股票市场年度平均回报率和市价与账面价值比存在显著影响,即这些调整值能够增加会计数据与市场回报率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海外资本市场要求中国国内公司在其市场上市必须披露不同财务报表的合理性。此外,李晓强(2004)采用回报率模型(Return Model)和调整后的市值模型(Adjusted Market Value Model)所进行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以盈余数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单独进行盈余质量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王建新(2005)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化问题进行研究时,以是否提高盈余质量作为中外会计准则的比较标准。在文章中,王建新(2005)对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形式上基本实现协调的情况下,实现了一定程度实质上的盈余质量协调,或者说由于两种会计准则体系本身的原因导致的盈余质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还表明了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条件下,即使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不能显著改善会计盈余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目前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上。虽然这些研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从理论上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种证券定价模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型,最终都能转换成会计盈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信息观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计价观下的价格模型则是由现金股利折现模型演化而来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干净盈余”假设(clean surplus)推导出股票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及未来盈余的关系。虽然证券定价模型对检验会计盈余是否有用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完全以证券定价模型作为通用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发展的桎梏,以致到现在我们对该理论的研究仍然无法找到新的突破口。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笔者认为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不应仅局限于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还应当体现在会计盈余能否提高以及如何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上。基于此,笔者提出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实证检验应当有两个分支:一是检验会计盈余在股票定价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证券定价模型;二是检验会计盈余在引导资本配置方面是否有用,其通用模型是资本配置效率模型。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和会计信息质量[J].会计研究,2001.7.
[2] 王建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协调进程及其效果研究――基于沪深AB股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5.6.
[3] 李晓强.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价值相关性比较――来自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值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4.7.
[4] 柳木华.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J].中国会计评论,2003.7.
[5] Holthausen,R.W. and R.L. Watts,2001,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 No.1-3,pp:3-75.
[6] Ohlson,J. A.,1995,Earnings,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1,661-687;Feltham,G.A. & J.A.Ohlson.1995.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on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689-731.
樱桃李(PrunuscerasiferaEhrhart)是蔷薇科李属植物,俗名野酸梅,新疆霍城县已开发利用,用来加工饮料、果酱等,并可从中提取果胶、果酸物质,果仁脱苦脱酸后可加工成营养丰富的蛋白饮料,还能酿造果酒,其果酒风味独特,品质上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霍城从1999年开始对樱桃李进行人工仿生栽培,积累了不少经验。
1建园
樱桃李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选壤土或砂壤土,有机质含量大于1.5%,地下水位在1.5m以下。
选纯正、粗壮、芽眼饱满、生长充实、无机械伤、无冻害、无鼠害的苗木定植。要求苗高1.5m,根颈处粗1cm以上,主根长25cm,侧根3~5条,长25cm。一般坡地株行距3~3.5m×4m,每666.7m2定植45~60株;平地2~2.5m×3~4m,每666.7m2定植84~111株。萌芽前或落叶后定植均可。新疆霍城以春季萌芽前栽植为宜。从3月20日至4月5日,越早越好。秋栽因气候干燥寒冷,易使幼苗抽干或受冻,必须防寒。栽植前按株行距开沟挖穴,树穴规格为40cm×40cm×40cm或60cm×60cm×60cm,底土与表土分开,株施有机肥5~10kg,肥与土拌匀,再覆5~10cm的表土后栽苗,栽植时先填表土,再踩实,最后将心土填在坑的上层,整平,立即灌透水。保留整形带内(剪口以下20cm)的芽定干。
平原地每小区7~10hm2。坡地或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土壤比平原地差异较大,小区面积可缩小到3~7hm2。四周配置防护林,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栽5~6行树,副林带栽2~3行。如小区面积过大,则应间隔80~100m加2~3行副林带。
2土肥水管理
每次浇水或雨后,都要及时中耕除草,使土层疏松,改善根系的生长环境,秋季深翻树盘,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一般在幼树期每年中耕除草3~4次,结果后每年1~2次。幼树期行间1m可种豆类、绿肥、苜蓿等低秆作物及牧草。作物高度以不超过40cm为宜,禁止间种高秆及生长后期需水较多的作物。
樱桃李根系较发达,水平根主要分布在地表20~40cm处,在生长季节要求土壤湿润,但怕积水,应及时排水。一般全年浇水4~6次,即萌芽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入冬前及时灌水。前期多浇,后期尤其是8月份以后要严格控制灌水,以控制枝梢生长,促进枝条老化,增强树体抗寒性。幼树期浇水的原则是少量多次,盛果期浇水则多量少次。
土壤施肥主要采用穴施、条沟、环状沟施。为保持樱桃李的天然果实品质,结果后禁用化肥,以秋施堆沤肥、羊粪、牛粪、鸡粪等为主,施肥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施肥量根据立地条件、树龄、树势和有机肥料的种类和质量而定,一般应做到每结1kg果施2kg肥。霍城一般幼树期每666.7m2施1000kg羊粪,结果后施羊粪2000kg。
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追求快速的转变,另一方面是追求持久的改变。因此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1.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信息技术是不是必须要使用?2.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花心思去学习,那么信息技术能达到这一改变吗?
2.启示
在最初引入信息技术时,是希望能对教学效果起到更好的作用,相反,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得到的效果和最初的想法有了差距。例如:原本老师是想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让学生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更加沉迷网络,专注于游戏聊天等,忽视了学习,违背了老师原本的初衷。
建构一个新的环境显得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将精力都花到学习上来。但在同样存在问题:1.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比在网络上学习要专心的多,面对面的交流还是很重要的。2.在课堂上学习时,学生有很好的约束能力,但是在网络上,学生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还是需要一个有约束有指导的环境下去学习。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档的加速,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尤其半中国已经加入WTO,社会经济活动将越来越多的与国际接轨,社会将需要更多的外语专业人才和外语素质较高的其他各类专业人才。这对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肩上的责任加重了。如何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外语专业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语言使用能力,多角度、多维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首要任务。
传统的外语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课文、词汇、语法,做练习,对答案,其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教学环境单一、封闭,局限于粉笔、黑板、教材,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抑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种“添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理解、消化、吸收。培养的学生既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都受到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广义地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具有超速度、网络化、信息流、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方法,是广大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辅助外语教学。
1多媒体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根据人类交换信息的特点,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的技术。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把教学主要内容、材料、数据、范例等显示在屏幕上,以辅助教师的教学。
111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许多语言素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外语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课件库中下载,利用超链接功能把声音、图像、剪贴画等链接到演示文稿中,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地操作控制学习,由于课件演示手段集视、听、说为一体,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同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12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
113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记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激发左右大脑半球同时上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将得到一个综合的主体形象,从而形成概念,完成记忆。
114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听说语言能力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多通道与交互式语言学习环境,能通过有效地整合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言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多通道语言输入的同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输出、交流的机会,并可以进一步进行及时反馈,这就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相对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自然的语言素材,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
2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互联网上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外语教学服务。
211网络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空间,也弥补了外语资料单一、缺乏语言环境、缺少交流对象等传统教学的缺陷。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外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通过网络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提供给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外语教学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利用相关软件控制,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通过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网络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使学生成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较大的提升。
212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沟通平台,从而实现师生课后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上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将有利于所有学生听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之余,鼓励学生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与教师进行外语交流,通过回复学生的邮件让学生感受到外语的真实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指出他们在邮件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通过邮件交流,既可以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以探讨其他的问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与外国人的直接交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纯正的外语,更加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从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这一过程将引导学生的积极学习,提高其外语水平。
当然,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让我们反思的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比较弱,所以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教学优点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很多学校软硬设备都还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减慢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外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向新世纪,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就必须认真研究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问题。要把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对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教无定法,勇于创新;结合理论,贵在实践。在外语教学中,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这个人舞台,结合实践人胆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夏顺,王建胜,程东元.迎接挑战开创教育技术的新局面[J].外语电化教学,2001,(3).
[3]赵绪清.普及新课程理念[J].湖南教育,2002.7(增刊).
[4]范晓晖.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1):8-9.
[5]章国英.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J].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4):19-20.